时间:2023-08-01 09:25:0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海绵城市趋势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长沙经开区“环城绿带”建设工程一标段位于长沙绕城高速的长永高速~老远大路之间两侧绿地,地块南北长约1500m,东西宽约450~800m,占地约39.18公顷,投资估算11754万元。根据招标书要求建设一个海绵城市示范区――雨水花园。
1、设计目标
以《指南》为导向,设计不仅满足雨水积存、渗透和净化等功能要求,而且环境优美、内涵丰富的城市户外空间活动――雨水花园,引领海绵城市建设潮流。
2、设计步骤与方法
上位规划――基地解读――确定雨水花园设计范围――确定雨洪管理规划控制目标――划分保护和建设的范围――雨水花园设计
3、雨水花园设计
3.1、上位规划解读
3.1.1本项目位于长沙市东部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中部,它同时属于长沙环城绿带生态圈的规划控制范围。
3.1.2《长沙市环城绿带生态圈概念性规划》
《长沙市环城绿带生态圈概念性规划》没有对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的阐述,对本设计场地也没有提出要求。
3.1.3《环城绿带(经开区段)修建性规划》
《环城绿带(经开区段)修建性规划》仅对海绵城市和雨水花园的含义和作用进行了简单的介绍说明,没有对海绵城市建设提出具体实施目标、控制指标及详细规划等要求。
3.1.4《长沙市环城绿带生态圈设计导则》
《长沙市环城绿带生态圈设计导则》没有对海绵城市建设提出要求。
3.1.5湖南省没有编制海绵城市建设规划。
3.2、基地解读
设计场地北面以长浏高速为界、南面以老远大路为界。长沙绕城高速由南往北把场地分成东西两半,漓湘东路在中南部由东往西横穿场地。长永高速互通位于设计场地的北部。高速公路车流量大,汽车排放的尾气、扬洒的灰尘以及可能抛洒的防冻剂等污染较严重。
设计场地周边用地规划主要为工业和商业用。
漓湘东路以南地势比较平坦,现状主要为荒地、临时菜地,还有少量水塘、洼地和待拆迁建筑。
漓湘东路以北场地高差变化较大,主要为坡地和洼地,坑塘、湿地、沟渠等水生态敏感面积较大,东面部的安能物流中心规划要保留。长永高速出入口匝道周边及环岛绿化为近年新栽植,植物长良好、植物群落完善、景观效果较好。
3.3、确定雨水花园设计范围
漓湘东路以北场地高差变化较大,有利于雨水随高差逐级积存、渗透和净化;水生态敏感面积大同样为雨水积存、渗透和净化提供了有利于条件,这里是建设海绵城市示范区--雨水花园的最理想场所。
本项目海绵城市示范区----雨水花园设计范围为漓湘东路以北的设计场地。
插图:海绵城市示范区(雨水花园)设计范围及保留范围平
3.4、确定雨洪管理控制目标
招标书要求建设海绵城市示范区------雨水花园;上位规划对建设海绵城市没有具体要求,基地周边路网密布、污染较严重。
《指南》指出雨洪管理的控制目标一般包括径流总量控制、径流峰值控制、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根据对招标书的研读及对上位规划和基地的解读可以确定本项目雨洪管理控制内容主要为径流总量控制、径流污染控制,同时兼顾径流峰值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
根据《指南》湖南长沙市径流总量控制为75%~85%,径流污染控制则没有明确。
3.5划分保护和建设的范围-
3.5.1针对长永高速出入口匝道周边及环岛绿化为近年新栽植,植物长良好、植物群落完善、景观效果较好。本设计遵循“对原有生态系统保护”的原则,划定原地保留的范围。
3.5.2现状坑塘、湿地、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原则上保留。针对环境差的状况,并采用生态恢复和修复技术,结合营造雨水花园的需要进行景观升级改造。
3.5.3根据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要求,水面、湿地、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的面积开发前后应可能保持一致。
3.6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设施设计
3.6.1设施设计和比选
根据《指南》各类用地中低影响开发设施的选用应根据不同类型用地的功能、用地构成、土地利用布局、水文地质等特点进行,可参照“低影响开发设施比选一览表”(表4-1)和“各类用地中低影响开发设施选用一览表””( 表4-2)选用。
本设计为海绵城市示范区,选用的设施不仅要满足功能要求、还要充分考虑景观效果,对本地区海绵城市建设起到示范性作用。设施功能为控制径流总量、径流污染,同时兼顾径流峰值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
结合场地条件和方案特点,本设计确定设施的最佳组合为透水砖铺装、透水水泥混凝土、湿地泡(干塘)、简易型生物滞留设施、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和雨水湿地。
(1)透水砖铺装:园路采用透水砖铺装
(2)透水水泥混凝土:绿道和广场采用透水水泥混凝土铺装。
(3)简易型生物滞留设施:园路、广场等场地产生的径流雨水污染较小,采用简易型生物滞留设施进行初次收集、净化、积存。
(4)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高速公路、市政道路排放的径流雨水污染较大,,采用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进行初次收集、净化、积存。
(5)湿地泡(干塘):利用场地高差,分层布置湿地泡,逐级收集、净化、积存雨水并削减径流峰值。湿地泡为雨水二次收集、净化、积存的主要设施。
(6)雨水湿地:所有雨水最后汇入雨水湿地净化、积存,超出设计容量外的雨水将通过就近市政管网排放。
3.6.2设施规模计算
3.8、雨水花园植物设计
3.8.1设计原则
植物设计根据《长沙市环城绿带生态圈概念性规划》制定植物规划目标及原则进行。
以“生态、自然、稳定、低维护”为定位,
(1)物多样性原则
采用乔木、灌木、地被和水生及湿地植物等构建空间多层次、相对稳定的混交植物群落;充分运用观花、观叶植物;适当配置浆果类、干果类植物以招引有益昆虫、野生动物和鸟类,丰富生物多样性。
(2)以乡土植物为基调原则
以“越长越健康,越长越健壮”为理念,坚持以乡土植物为主,打造“少病虫害、低维护成本” ,粗放管理,自然野趣的滨水植物景观。
(3)生态性原则
场地周边为工业区,有多条城市主干道和高速公路,路网密布。要选择相应的植物,吸音除尘、降解毒物、净化空气、调节温湿度,达到防灾防害的生态效应。
(4)艺术性原则
营造自然、野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优美环境。以水生植物为主构建“春花、秋色”的地方特色滨水景观,同时作为水生植物的科普乐园。
3.8.2植物配置
雨水花园整体为水湿环境,雨季多水、旱季少水、甚至无水;干湿环境周期性循环交替出现,这对植物设计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既耐旱又耐涝的植物品种很少,雨水花园植物以水生、耐湿植物为主。
雨水经陆地、湿地分级多阶段吸收、净化后汇入雨水湿地,在雨水湿地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再次对雨水进行立体净化,最终达到彻底净化的目的。
(1)水生植物
挺水植物:水杉、池杉、落羽杉、荷花、香蒲、芦苇、水葱、纸莎草、席草茎、鸢尾、千屈菜、水稻。
浮水植物:睡莲、浮萍、水莲花
沉水植物:四季常绿矮型苦草、金鱼藻、夏季水下森林(小黄草、刺苦草)冬季水下森林(小茨藻)
(2)湿地植物:马蹄金、斑叶芒、细叶芒等。
(3)色叶植物:红枫、鸡瓜槭、细叶石楠、乌桕、水杉、榉树。
(4)香花型植物:木荷、桂花、蔷薇、栀子花、山茶、含笑、枫香、腊梅、白玉兰等
(5)典型乡土植物群落:樟科、壳斗科、山茶科植物。
3.9、雨水花园环境问题及对策
雨水花园长期的水湿环境,蚊蝇滋生理想之地,应坚持采用生态环保的的手段进行治理。
(1)通过科普宣传,让人们认识并自觉爱护益虫、益鸟,保护环境。
(2)通过种植浆果、干果植物,人工筑巢等办法吸引鸟类、蝙蝠等动物来栖息、觅食。
(3)种植开花、芳香招引瓢虫、蜻蜓、蜜蜂、蝴蝶等昆虫,并为益虫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4)通过植物净化水体、保持干净的水体打破蚊蝇滋生的理想环境。
(5)通过种植樟树、茴香等驱虫植物,驱赶蚊蝇。
(6)运用生态科技手段杀虫:如采用太阳能光媒杀虫器等,
4、海绵城市雨水花园设计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4.1为缓解并最终解决内涝、水环境污染、缺水等“城市病”,各省市应尽快根据《指南》制定详细的雨洪管理规划,统筹管理雨洪排放量。
4.2《指南》提供的设施规模计算方法主要有容积法、流量法、水量平衡法。其中容积法、流量法,计算方便快捷,但计算基础数据太粗略,最终计算结果误差很大。水量平衡法,计算简单易懂、结果也较精确,但计算过程繁杂且缺少降雨、蒸发、渗透等大量基础数据,使得此方法计算基本不可行。
4.3低影响开发设施实施后的初期及正常年份使用的效果如何?应通过试验和实践及时制定相关的评价指标,以利于其实施、改进和推广。
5、海绵城市示范区------雨水花园设计效果图
【参考文献】:
1、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编制《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2014年10月
2、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编制《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3、《长沙市环城绿带生态圈概念性规划》
4、《环城绿带(经开区段)修建性规划》
海绵城市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结合项目实例探讨了基于海绵城市建设需求的给排水设计要点,期望在技术上予以建筑小区的海绵改造支持。
1项目概况
某老旧建筑小区占地面积为2.2hm2,为海绵城市改造类项目。小区有3栋办公楼、1个停车场、3片绿地,现状综合雨量径流系数经加权平均计算为0.85。降雨极易形成较大的地表径流。其现状如下。(1)绿化品质差。该小区共有46处绿化区域,绿化总面积为0.66hm2,绿化率为30%。小区内的乔木类植株成长较好,能够很好地覆盖区域内的道路设施。但是在小区绿化中仍然有8处区域存在土壤板结的问题,植株在其上难以生长,因此产生了黄土的问题。另有10处区域的小型灌木或地被植物的成长存在不足,有草木枯死或是植株种类搭配不合理的问题。在黄土的区域中,有3处还存在生活垃圾堆积的问题,并且受限于小区内的绿化管理不足,小区绿化区域内存在杂草丰茂、景观效果较差的问题[1-2]。(2)管网排水能力不足。实地踏勘发现,小区雨水口的管理维护存在严重不足,雨水口内部有较多垃圾与杂物堆积,且部分小区雨水口标高比当前的道路高,会阻碍雨水的收集排放。进一步分析所收集的资料发现,该小区还存在排水管网雨污合流问题。小区的雨水管管径为DN300~DN400,设计雨水重现期为1年,在遇到较强降雨条件时经常超负荷运行,易造成积水[3-4]。
2海绵城市改造方案
2.1设计思路
结合小区现况,通过海绵化改造,因地制宜地改造小区道路、绿化,对雨水径流进行路径调整,保障小区水环境的合理分布。对于部分屋面与道路雨水,首先将其引入绿地,再经由绿地内布置的溢流雨水口流入排水管网中。对于地面雨水,部分由雨水口直接流入排水管网中,而另一部分则由下沉绿地下渗和滞蓄。此外,对于绿地雨水,对于标准内的雨水可以由下沉绿地下渗和滞蓄,而超过限度的雨水则是由溢流雨水口溢流至排水管网。
2.2道路设计
人行道与活动广场等区域采取透水砖铺装,可以促进雨水的下渗,有效地降低地面径流的数量,也能够对地下水资源起到补充作用。对于原先小区内机动车道的裂缝、凹陷问题,在其上增加沥青混凝土进行改善,设计预计需要铺设2922.15m2的沥青混凝土。
2.3绿化设计
小区的绿地普遍高于道路,因而使用开口立缘石与植草沟结合的方式,将路面雨水引入下凹绿地之中以实现积蓄雨水的效果。在小区建筑物的周边均分布有一定的绿化区域,因此可以对这部分区域进行改造,建设下凹绿地以实现对于屋顶雨水的积蓄效果,并通过在下沉绿地适当位置设置的溢流雨水口接入现状雨水管网[5]。为使雨水径流迅速流入调蓄设施之中,就需要采用开口立缘石来引导雨水流入下凹绿地之中。并且在立缘石的开口处也可以积蓄设置植草沟,从而使雨水的流动更加高效。开口可设置成圆形、方形、半圆弧形等样式[6-7]。植草沟则是由植被、换填土(渗透性较好的种植土)、砾石层、透水土工布与基层由上到下组成。
2.4管网模型
通过建立海绵设计方案管网模型,将网络数据导入InfoworksICM软件中。雨水管定义为管渠,溢流井定义为节点,并按照排水管网相关参数设置要求进行设置。在软件中形成的小区管网概化整体平面布局,进行总体计算和分析。
3海绵改造方案效果
3.1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比
在小区的海绵改造方案中,使用了多种海绵技术手段,如下沉式绿地、植草沟、透水铺装等,其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在改造前后的变化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改造前,小区有49.2%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而接受改造后,其控制率增加到了72.4%。这意味着海绵改造不仅实现了设计指标要求,还对小区内的地表径流量实现了较好的控制。
3.2积水深度对比
不同重现期改造前后积水深度对比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在接受海绵改造之后,小区内的积水分布存在很大的变化,其位置与深度都有了极大的改变。在改造前,小区在不同的设计降雨重现期内的积水多产生于市政道路和本小区道路区域,而海绵改造完成以后,小区的积水的分布则是变为了市政道路和本小区雨水花园和植草沟等区域[8-9]。如图1所示,在2年设计降雨重现期时,改造后的市政道路与小区内雨水花园的最大积水深度相较于改造前的道路积水分别有9.4cm与1cm的减少量,并且其随着设计降雨重现期的延长,其积水深度的减少量还会进一步增大,这意味着改造给小区的积水分布有很好的优化效果[10]。
3.3管网排水能力对比
通过对管网排水能力进行的模拟分析可以发现,经过海绵改造以后的研究区排水管网节点溢流数量有很大的变化。在不同降雨重现期下,研究区节点溢流数量前后对比如表2所示。从表2可以看出,经过改造,出现溢流的雨水管段数量明显减少,该方案可有效控制小区内部雨水,缓解市政雨水管道压力。
4结束语
文章通过对某建筑小区的海绵城市进行设计分析,以此探究建筑小区海绵改造的效果研究。建设海绵城市需要根据建筑小区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化的低影响雨水开发设施,还要与城市建设规划进行充分对应,达到经济性的要求,进而保证城市小区海绵城市建设达到高质量、经济性、高效益的目的,促进建筑小区雨水开发能力的提升。因此,在设计时应先掌握各种影响海绵城市效果的因素,实现优质的设计效果。
参考文献:
[1]赵士文,林俊雄,祁锋,等.基于系统思维的海绵城市设计方法探索与实践[J].净水技术,2021,40(6):147-153.
[2]冯磊,徐得潜.建筑小区海绵城市建设中雨水系统设计方案的优化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21,41(3):193-199+217.
[3]王贵南,周飞祥.建筑小区类项目海绵城市建设效果评价研究[J].给水排水,2020,56(12):88-92.
[4]陆平.住宅小区海绵化改造工程分部分项划分探讨[J].福建建筑,2020(3):79-82.
[5]李松良,刘荣荣,宋志雄.海绵城市建设对策研究:以扬州市为例[J].江苏建筑,2020(1):41-43.
[6]袁佳佳,宋聚生,董文艺.面向海绵城市理念的建筑小区雨水设计策略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9(34):62.
[7]郑丽丽,李静,张春嘉,等.海绵城市建筑与小区项目建成效果评价研究:以北京市某小区海绵城市建设效果评价为例[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9,44(11):20-24.
[8]宣梦茹.老旧住宅小区海绵城市建设难点与措施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8(33):225.
1、海绵城市在苏州市相城区绿化建设的展示区域
1.1相城大道南段绿化景观提升工程。
相城大道南段绿化景观提升工程建设面积约5万平方米,主要为原有绿化景观的提升建设,工程于2015年10月开始建设,2016年3月竣工完成,在工程建设的润元路至古元路西侧改造提升时,原有绿地中有一条废弃的取土沟,该取土沟是原有绿化造型取土后留下的,由于处于林带之中,且水系不通,形成了较深的淤泥沟,提升改造伊始,准备运用海绵城市的理念让水系沟通,设计时设计师首先对原有的沟渠进行清淤,清淤后对水沟边缘进行修整,并在北侧改造部分驳岸,使得水系可以沟通,让沟不再成为“死沟”,同时在沟中放置卵石和种植水生植物,净化水质,在苗木灌溉时可以就地取水,减少人工的同时也可以低碳环保。端头的水适当的时候可以人工截留,低水位时的下雨期间也能在沟内保持流水,从建成的效果来看,达到了设计的目的,配合周边的慢行步道穿梭而过的景观桥和夜间的灯光,不仅体现了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也充分的展示了景观建设的效果。
1.2中环快速路景观绿化建设工程
中环快速路景观绿化建设工程总长约15公里,主要为快速路绿色通道建设,工程建设面积约100万平方米,分为田园景观段、公园景观段、城市景观段、工业景观段以及水乡景观段,工程于2015年10月开始建设,2016年5月全面竣工,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贯穿在整个景观绿化中。首先田园景观段,利用道路边侧地形改造时的斜坡自然出水,水流引入至绿化建设区域中,部分引入水池用于灌溉,部分引入地形较低的耐湿绿化中,循环利用;公园景观段毗邻荷塘月色湿地公园和苏州中国花卉植物园,工程建设中采用部分就地取土的方式将雨水引入至两个公园的水生植物池塘中;城市景观段和工业景观段利用原有道路取土留下的废池连接成为小河浜,成为绿化灌溉的水源,使得该区域不再需要洒水车;水乡景观段则利用地形改造后的水系汇集引入到周边的农田水系中,最大可能的利用产生的雨水。
2、即将建设的海绵城市绿化工程
2.1书香公园建设工程。
书香公园位于苏州市相城区元和街道,建设面积约23万平方米,预计2017年5月启动一期工程建设,工程建设主要配合苏州第二图书馆的建设,同时也是我区绿化工程海绵城市建设的样板工程,工程建设除了书香文化建设外,海绵城市也是公园建设的一个重要理念和建设环节,书香公园建设中不但利用地形起伏来进行雨水收集,还利用园路边的雨水收集系统进行水循环,可以留住水和运用水,同时利用水渗透的原理将水与植物进行有机的结合,通过生态调节可以将水分散,不造成积水也可以对水积极利用,同时在公园内的园路材质上采用彩色透水混泥土,更加强调生态,利于雨水收集。公园内的厕所采用绿色建筑标准,对废水收集和循环,可重复利用的尽量重复利用,二期建设中还将绿化海绵城市建设与第二图书馆的周边设施海绵城市建设相融合,打造苏州市相城区绿化工程海绵城市的样板工程。
2.2主要道路出入口绿化景观提升。
根据苏州市的统一要求,苏州市相城区将在2017-2018年度对主要的道路出入口进行绿化景观提升,其中海绵城市的建设也是提升的一个重要环节,根据计划2017年度将对227省道白荡湖出入口和齐门北大街出入口进行提升改造。227省道白荡湖出入口中根据设计方案,海绵城市建设主要体现在中侧分带的雨水收集和两侧的绿化沟通,由于中侧分带雨季容易积水,且部分区域地势较高,设计中结合道路改造修复,将中分带与两侧绿化联通,利用下穿相衔接,接入两侧绿化的排水沟,两侧绿化在靠近河流区域设置大型的积水池,水位过高自动排入河流之中,平时积水作为绿化灌溉使用;齐门北大街出入口改造则为建设半下层式的城市街心公园,设计方案为利用半下层式的广场收集雨水,将雨水引入至放置的石笼景墙,再经过卵石水系后开始循环利用。其他的出入口提升改造中也将海绵城市的理念融入其中。
3、海绵城市在苏州市相城区绿化建设运用的不足
3.1海绵城市目前在苏州市相城区的运用还比较初级,主要为雨水的收集和利用,当中主要是靠绿化地形的起伏和自然落水,雨水收集的效率还比较低。
3.2在雨水再利用上主要为绿化苗木的灌溉,雨水的B透和在收集上比较薄弱,不能覆盖到大部分的绿化区域。
3.3海绵城市的技术上还比较原始,主要还是在原有绿化建设形态上稍加改变,没有加入新的技术和手法。
4、今后需要改进的方向
4.1增强绿化建设中海绵城市理念运用方式的多样性,不局限于雨水的收集和绿化苗木的灌溉,要多手法、多理念的将绿化建设与市政道路周边建筑的海绵城市相结合,打造立体化的海绵城市建设。
关键词: 市区道路;沥青路面;病害;对策
Key words: urban roads;asphalt pavement;disease;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U416.2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0-0116-03
0 引言
现在我国正处速发展的时期,交通行业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沥青路面也随之被应用的越来越多。这是因为沥青路面具有养护时间短、适应强等优点。然而市区沥青路面同时也面临着很多的病害,比如裂缝、变形、松散和泛油等,本文结合调研淮南市区沥青路面情况,分析了这四类病害的成因,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预防和修补措施,为以后类似沥青路面破坏维护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1 沥青路面裂缝形式与成因分析
裂缝主要包括三种形式,下面将分别阐述这三种裂缝的形式和成因。
1.1 纵向裂缝 纵向裂缝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主要发生在紧急停车或路肩部位的呈月牙形的裂缝,危险性很大;另一种多是呈纵向条带状,这种裂缝主要发生在行车道部位。如图1所示。
产生纵向裂缝的原因主要有:①地基土原因。有些路段由于地势复杂,如果施工时没有做好处理,很容易造成地基不均匀沉降,导致纵向裂缝。②路基施工质量原因。如果路基施工质量不过关可能导致纵向裂缝。③水的渗透破坏原因。如果中央分隔带、边坡等渗水,或填料是弱膨胀土,又没有进行处理就会导致裂缝。
1.2 横向裂缝 横向裂缝多出现在路面两侧的硬路肩,经过不断的发展会贯通全路幅,形状大约是呈均匀分布。横向裂缝破如图2所示。
产生横向裂缝的原因主要有:①材料收缩引起横向裂缝。一种是基层材料由于温度骤降而造成的低温收缩开裂。一种是在基层成型过程中,由于基层材料失水收缩造成规则的横向裂缝。②沥青温缩引起的裂缝。由于沥青是一种对温度变化非常敏感的材料,一旦温度下降,沥青就会发生收缩变形,如果收缩拉应力超过其抗拉强度,就会发生横向裂缝。③不均匀沉降引起的横向裂缝。在一些交接处很容易发生不均匀沉降,造成横向裂缝。
1.3 网裂 如果地表水进入沥青路面,并且滞留在沥青面层的上下层交界面上,经过长时间的行车碾压,沥青膜就会发生脱落现象,并且会随着行车荷载作用的不断加大而逐步扩展,等到面层的底部也脱落了,沥青混凝土就没有了强度,这时就会出现网裂和形变。如图3所示。
路面的整体强度不足是造成网裂的主要原因:①路面结构设计不合理,路基路面压实度不足等使沥青与石料粘结性差;②路面出现裂缝后未及时的采取防治措施,造成网裂。此外,沥青老化和汽车严重超载也是造成网裂的重要原因。
2 沥青路面变形破坏种类及成因分析
2.1 车辙 市区交通量比较大,尤其是早晚高峰期。车辆荷载作用次数非常多,并且存在普遍超载的现象,势必会加速车辙、推移,车速会在进口匝道处变化频繁,这时就会容易形成车辙。沥青是一种对温度变化非常敏感的材料,遇到高温其容易发生变形,在车辆反复碾压下,路表变形过大,容易行成车辙。如图4所示。
形成车辙的主要原因有:①行车荷载的影响。如果车辆荷载作用次数不断增大,就会形成车槽。②基层施工质量差。如果基层施工质量差,其基层整体强度就会变弱,一旦荷载作用超过路面强度,就会形成辙槽和推移。③沥青面层高温稳定性差。沥青面层高温稳定性差,如果车轮碾压反复作用,那流动变形就会变成车辙和推移。
2.2 沉陷 沉陷指的是路基压实度不够或构造物地基土质不良,在水、荷载等因素作用下产生的不均匀的竖向变形。一般来说,沉陷都是由于基层局部成形不足、强度不够,如果经过行车荷载和自然因素的反复作用形成的,但如果是比较大的沉陷,基本上都是因为路基压实度不足造成的。如图5所示。
3 沥青路面松散与坑槽成因分析
3.1 松散 松散是由于沥青混凝土表面层中的集料颗粒脱落,从表面向下发展的渐进过程,颗粒脱落的主要原因是集料颗粒与裹覆沥青之间丧失粘结力。松散是沥青路面常见病害,其症状为沥青混凝土中沥青与集料的粘结力作用逐渐下降并丧失,在车辆荷载作用下使沥青混凝土表面层呈松散状态,面层中的集料颗粒脱落,路面磨损,路表粗麻,各处微坑,表层剥落,路面外观质量差。
3.2 坑槽 龟裂、松散等损坏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就是坑槽。如图7所示。
造成坑槽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①雨水由路面的缝隙和破损处渗入,在行车荷载的反复作用下,会出现网裂,车轮会把一些破裂的小块面层或基层材料带走,最终形成坑槽。②如果车辆修理或机动车油渗入路面,会造成沥青混合料松散,经过行车反复碾压后就会形成坑槽。
4 沥青路面泛油成因分析
沥青泛油现象更多的会出现在新建的沥青混凝土在通车后的第一个高温季节的路面,尤其是连续多日的高温天气,经过车辆荷载不断反复作用,混凝土内部中过去的自由沥青会向上移动,出现泛油现象,油石比偏大地段表现尤为明显,会出现更严重的泛油现象,一般来说,泛油只出现在行车道中,并且是间断式的片状分布。如图8所示。
造成泛油的原因有以下五种:一是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不当;二是混合料拌合控制不严;三是粘层油用量不当;四是施工质量差;五是水破坏作用。
5 沥青路面灾害综合治理
5.1 裂缝预防与控制措施 对于纵向裂缝的处治:处理好地基可以有效预防纵向裂缝的产生。如果纵向裂缝不严重可不作处理,如果大于3mm小于5mm,只需用热沥青等材料封堵住即可。对于裂缝宽大于5mm,则需铣刨上面层和中面层,清除干净,沿纵缝铺设玻璃格栅,摊铺中面层,然后在中面层上沿纵向每隔5m设宽为1.2m的玻璃格栅,最后再摊铺上面层。对于横向裂缝的处治:应该选择符合要求的沥青,控制好沥青用量,精选矿料,准确组成级配,或使用纤维等添加剂,均可有效减少裂缝。另外还应设计合理的路面结构并且精心施工。对于网裂的处治:加强货车的载重管理,及时修补路面裂缝。尤其对于淮南地区,重车较多,应严格控制。
5.2 变形破坏控制措施 预防车辙和推移病害,首先,要选取合适的筑路材料。其次,在施工中要加强控制压实度。最后,在高温季节,应严格控制大型超载车通行。
对车辙的修复方法是:①如果车辙现象不是很严重,只需对路面烘烤、耙松、添加适当新料后压实即可。②当沥青面层磨损、横向推移时,应清除不稳定层,用铣刨机拉毛,重铺面层。③当基层或土基不稳定时,应先进行补强处理后,再修复面层。④对于因基层施工质量差引起的车辙、推移,在重新摊铺面层前应先行处理好软弱基层。
5.3 松散与坑槽防治 对于松散防治:严格控制用油量,缩短沥青保温时间,且保温温度控制在110度作用,加热油温控制在150度左右。同时控制矿物料温度在170-190度之间。严格控制细颗粒的级配,使级配尽量满足规范要求。现阶段修补路面坑槽的方法主要有:①冷补法:首先应该确定切槽的修补范围,然后用液压风镐切槽,用高压风枪将槽底、槽壁废料及粉尘清除干净。然后用喷灯烘干槽底、槽壁,并在其表面均匀喷洒一薄层粘层油。最后将准备好的热料填补至坑槽中,从四周向中间碾压。②热补法:首先应该依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热辐射加热板区域,把加热板调到合适的位置加热3min~5min,就可以软化被修补区域。之后把准备好的热料放到被修补处,搅拌摊平,并从四周向中间碾压。
5.4 泛油治理 预防泛油,应该防止雨水大量渗入、优化施工、合理设计混合料配合比等。泛油的处治方法有以下几种:①如果泛油现象不是很严重,可不作处理。②如果泛油是由于施工质量差引起的,应按坑槽修补方法处治或微表处理。③如果泛油现象严重,应采用碎石压入法处治或铣刨原路面重新摊铺面层。
6 结语
市区美丽沥青路面是城市一道风景线,路面破坏对整个市区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同时对城市交通运作产生危害,并且一旦沥青路面出现病害,不但维修起来耗时耗力,也会影响人们的正常出行,因此对于城市市区沥青路面的各种病害应该以预防为主。在设计、施工和管理养护等环节中尽可能消除病害隐患。
参考文献:
[1]JTJ014-97,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7.
[2]JTJ014-97,沥青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7.
中图分类号:X734文献标识码: A
1农村水泥混凝土路面常见病害
病害主要表现为 断裂、挤碎、拱起、唧泥、错台、裂缝等。
2农村水泥混凝土路面常见病害的成因
设计先天缺陷、施工质量监管不严、车辆超载严重、维修养护不及时、不到位和各种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共同作用是水泥混凝土路面产生破坏的主要原因。
2.1设计先天缺陷
公路设计前期准备阶段要充分做好交通量以及车辆超载情况的调查,确定交通等级;同时对不良地质路段进行特殊路基处理。由于农村公路建设面临资金不足以及设计时对农村交通量预估不准确的影响,往往基层、面层设计厚度不足,不良地质路段处理不完善。另外,农村公路设计时缺少必要的防护工程设计以及完善的排水设施工程设计,从而间接导致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的产生。
2.2施工质量监管不严
施工质量的好坏对公路使用寿命的影响至关重要,因此,施工时应严格控制施工质量。然而农村公路施工建设的不规范导致施工质量难以保证。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原材料的选择。水泥混凝土混合料由水泥、粗集料、细集料、矿粉、水和外加剂组成,原材料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水泥混凝土的质量,而水泥是混合料质量的保证。然而,不少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将同一标号、不同厂家生产的水泥混合使用;更有甚者,将不同标号的水泥混合使用,这直接导致水泥混凝土路面各板块热膨胀系数的不一致,致使水泥混凝土路面产生裂缝、断裂等病害。二是路基压实度。路基施工时应严格按照国家规范要求施工,使路基压实度满足规范要求。然而,施工单位在施工时采用小型或者老旧压路机械设备施工,同时,监理单位监督不到位,导致路基压实度不足。尤其是在路基的填挖交界处,高填方路段及路面与桥涵等结构物交界处,由于路基的不均匀沉降造成路面沉降,在车辆荷载的冲击下导致水泥混凝土路面出现错台、唧泥等病害。
2.3车辆超载严重
近年来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交通运输市场竞争激烈,运输户为了自己的经营利益,超载现象异常严重。尽管我国各级政府严查车辆超载现象,但仍旧屡禁不止。超载大大超过了水泥混凝土路面的设计荷载,导致水泥混凝土板块的断裂、破碎,缩短路面的正常使用年限。
2.4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影响
气候温度条件对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的发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夏季高温环境下施工,容易造成水泥混凝土路面内部应力不平衡,从而导致路面裂缝的产生;另外,在气候较为干旱的环境下水泥混凝土路面也易于产生干缩裂缝;再次,当温差较大时也会造成水泥混凝土路面开裂。
水是自然因素中导致水泥混凝土路面破坏的又一主要原因。农村水泥混凝土路面横缝多采用沥青灌缝,另外农村公路建设过程中施工单位对水泥混凝土路面性能认识不足,路肩边部基本没有设置排水设施。当横缝中的填料老化剥离路面时,路面汇水不能及时排走,而是通过横缝渗入基层,造成基层软化、基层承载力降低。面层、基层分离后,在行车荷载的作用下,使水泥混凝土路面板体产生断裂、错台等病害。
2.5维修养护不及时、不到位
水泥混凝土路面横缝多采用沥青灌缝,一般使用2~3年后,沥青填缝料就会自然老化剥离,如果不及时更新填缝料,雨水就会通过横缝渗入基层,造成主要承重结构层的破坏。另外,农村水泥混凝土路面多缺少必要的排水设施,当路面长期浸泡在积水中时,容易造成基层的软化,降低结构层的承载力。水泥混凝土早期病害处理方法不当、处理不及时,也会加剧路面其他病害的产生。
3 农村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的预防措施
要解决农村水泥混凝土路面面临的病害问题,应当从设计、施工、管理和养护等各方面采取措施,加强对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病害预防。
3.1在设计上加强重视
新农村建设是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农村公路建设是新农村全面建设的排头兵,农村公路建设来不得半点马虎,所以应加强在农村公路设计上的重视。在公路设计前期准备阶段做好交通量及超载情况的调查,加强对不良地质路段的特殊路基处理,合理确定路基工作区深度,保证面层、基层足够的厚度,同时,设计完善的排水设施及防护设施。
3.2在施工上强化规范
“无规矩不成方圆”,同样,在农村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上要严格按照国家现行规范施工。首先,要控制好路基的施工质量,按国家规范规定的厚度铺筑填料,采用相应规格的压路设备对路基填料进行碾压,使路基填料的压实度达到施工规范的要求。另外,在原材料的选择上,要严格控制原材料的质量,选用的原材料一定要符合设计和规范的要求。在施工准备阶段,做好对原材料供应商的调研,初步选择原材料供应商,保证原材料质量的统一。在夏季施工过程中,要做好对水泥混凝土路面的保水养护;在冬季施工时,还应采取一定的保温措施,防止水泥混凝土路面早期裂缝的产生。
3.3在管理上强化执法力度
针对超载车辆为了躲避检查而选择绕行乡村道路的现象,各级执法部门应采取联合执法、统一调度的措施,同时加大执法力度,结合群众举报,深入乡村公路进行治超执法,加强不定期执法,杜绝超载现象的发生。
3.4在养护上加强维修养护
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局部损坏,如不及时、有效地加以修复,往往会引起损坏迅速发展,其中最经常也是最不能忽视的工作就是随时清扫和接缝的养护,对混凝土路面必须经常清扫,不让路面上有碎石及其他硬物,免受车轮反复碾压而破坏路表面造成麻面的产生;为防止接缝的失效必须及时更换已老化或损坏的填缝料,使接缝填料保持良好的状况,以防止泥土、砂子、石子、水等进入接缝内,从而导致路面的破坏;对路面裂缝及早期病害,应及时进行修复处理,防止形成进一步的破坏。还必须重视路面排水系统的养护,加大资金投入配套完善修建边沟等排水系统,经常疏通路面排水设施,防止雨水通过接缝或裂缝对路面造成破坏。 同时,还应当积极探索新工艺新技术,使用新型材料加强对路面维护。
4 结束语
水泥混凝土路面是农村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的出行以及农作物的出售主要依赖农村公路,因此,水泥混凝土路面的质量必须得到保证。通过先进的设计理念,完善的施工工艺,高效的管理水平和及时的维修养护,保证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一个安全畅通的出行环境。
Abstract: According to urban rail transit plan of FoShan, introducing proposal area conditions of Huandao depot and relation between depot and station, within outer controlling conditions around the depot area and commercial development, combined with the tram characteristics,general plan of Huandao depot was analyzed and designed.
Key words: Tram; Depot; Entrance & Exit Depot Line; Commercial Development; General Plan; Scheme Design
中图分类号:U491.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工程背景
南海区新型公共交通系统试验段工程线路全长14.305km,其中地下线3.278km,高架线9.553km,地面线1.184m,敞口段0.291km。全线共设车站14座,其中地下站4座,地面站2座,高架站8座,换乘站4座。
在贵广、南广、武广线以南、广珠西高速公路以东、环岛南路以北,规划泰山路以西设置环岛车辆段,控制中心设于车辆段内。
试验段是南海区新型公共交通系统的第一条线路。本线与既有广佛线无联络线,且广佛线夏南车辆段所检修车辆的制式与本线不同,不能满足本线配属车辆的检修需要。根据线网规划,为满足本线配属车辆的检修以及运营的需要,环岛车辆段定位为本线的厂、架修段,并作为路网性的厂、架修段。
2 段址概况
经全线踏勘及对沿线地块的用地规划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同时结合地形条件,最终确定车辆段选址在三山片区环岛地块。车辆段段址位于广珠西线高速公路以东、港口路以西、武广高铁以南、环岛南路以北地块内,北侧为绿化隔离带,西侧为教育用地,其余为商住用地,另段址内规划有泰山路南延段。用地范围较为规整,段址最长处约1.8km,段址最宽处0.64km。段址内主要为苗圃与农田,有少量民房,并有宽约10m的河涌纵贯横穿整个场区,高压走廊纵贯段址。用地范围内基本无管网分布。
图1 段址概况
3 出入段线方案
环岛车辆段由泰山路站接轨。泰山路站为地上高架二层侧式车站,车辆段出入线直接从正线的两侧通过渡线引出,综合考虑物业开发方案,并满足出入段线限坡要求,均可引入至车辆段内。
图2 出入段线示意图
4 物业开发分析
为合理规划用地并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在满足运营要求的前提下,通过资源共享优化车辆段的规模、对车辆段进行综合物业开发是十分必要的,为此结合段址及周边市政条件对物业开发方案(上盖开发、高架开发、白地开发等方案)进行了重点研究。
上盖开发方案是在车辆段检修厂房上方设置两层结构板(一层为车库夹层、二层为上盖开发大屋盖),大屋盖上进行物业开发,在运用库与检修库两侧设置天井开口,在拉大线间距的同时,运用库东西两侧设置高层落地开发建筑。本方案工程投资适中,能够有效利用土地,且交通流线组织能合理组织。
高架开发方案车辆段高架于场地之上,车辆段下方用地用于物业开发,交通组织与规划路网相结合;车辆段上方进行上盖物业开发。车辆段高架层与物业开发高架层出入口均采用坡道与城市道路衔接,且独立设置。该方案优点是开发规模大,能够最大程度利用土地资源,但工程投资很大,且车辆段及上盖开发部分交通组织流线复杂。
白地开发方案是车辆段各建筑单项均设置在地面上,不进行上盖物业开发,在车辆段用地范围之外用地进行落地开发。车辆段设置独立的出入口与落地开发分隔。该方案工程投资低,建设周期短,但开发规模小,土地利用率低,配套设施(停车位、商业配套等)设置非常有限。
综合比较以上方案,推荐上盖开发方案。
5 总平面布置方案比较
根据规划部门的要求,结合段址用地条件及物业开发方案,对总平面方案进行了研究。
5.1贯通式方案(方案一)
该方案车辆段沿东西方向呈贯通横列式布置。月检库、停车列检库合设为运用库,油漆库、吹扫库、静调库、定临修库合设为联合车库。运用库、联合车库均为贯通式。
段内由北往南依次布置试车线,洗车镟轮库、调机库与工程车库、材料线与材料堆场、运用库、联合车库。
停车列检库按每线四列位设计,月检库按每线三列位设计。运用库与联合车库并列布置,在咽喉区设牵出线1条,以满足运用库与联合车库间调车的需要。
综合维修中心设于段址西侧,物资总库设于综合维修中心东侧、材料堆场西侧。
调机与工程车库布置于洗车库的南侧,调机与工程车库南侧布置一条材料线,并设置材料堆场。
在入段线靠近车辆段咽喉处设置在线检测间。
洗车库与不落轮镟库合设为洗车镟轮库,洗车线和镟轮线均设计为贯通式,可满足车辆进段洗车和镟轮的要求,作业方便。
综合办公楼设于段址东南侧,办公楼内设有控制中心、培训中心、车辆段办公、公寓、食堂、浴室等设施。
段内设试车线一条,根据段址地形条件和车辆段与综合基地总体布局,试车线布置于车辆段北侧,有效长为870m,可满足高速试车要求。试车线通过联络线与运用库东侧咽喉区相连。动调试验间设于综合维修中心北侧。
车辆段的出入口设有2处,分别设于车辆段东端及北侧。段内道路呈环状布置,主要生产办公房屋周围均有道路,能满足生产、生活和消防的要求。
此方案出入线线路长度为734.366m,车辆段占地面积约22.19ha。
图3 贯通式方案
5.2尽端式方案(方案二)
该方案车辆段沿东西方向呈尽端横列式布置。运用库、联合车库均为尽端式。
段内由北往南依次布置试车线,运用库、联合车库、材料线、调机库与工程车库。运用库与联合车库并列布置,物资总库设于联合车库咽喉区东侧、出入段线南侧,综合维修中心设于物资总库东侧。
调机与工程车库布置于联合车库的南侧,调机与工程车库北侧布置一条材料线,并设置材料堆场。
综合办公楼设于综合维修中心东侧、出入段线南侧。
段内设在线检测间、洗车库与不落轮镟库、给水加压站、门卫及试车线等设施,同方案一。
此方案出入线长度约为1000m,车辆段功能占地面积约18.44ha。
图4 尽端式方案
5.3 总平面方案比选
表1 方案比较表
方案
项目 推荐方案 比较方案
土石方 填方467114.21m3、挖方0m3 填方345111.80m3、挖方0m3
铺轨长度 10.22km 9.07km
道岔组数 50组 37组
用地规模 22.19ha 18.44ha
段型布置 运用库、联合车库贯通布置 运用库、联合车库尽端布置
洗车线型式 贯通布置 贯通布置
试车线长度 870m 870m
通过以上对两方案各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方案二工程量相对于方案一少,但在运营方面,方案一由于采用了贯通式布置,使列车出入段作业与调车作业分开,有效减少了相互间的交叉干扰,使段内运营调度的灵活性大为增加,且可实现车辆在段内调转车头作业;在功能布局方面,方案一较方案二布置更为集中,各生产部门在管理上、工作的联系上更为方便、快捷。综上所述,方案一较方案二优越,故推荐方案一。
推荐方案特点如下:
(1)平面布置形式符合地形条件,充分利用地块布置线路,联合车库及运用库呈贯通式布置,头部和尾部均可以进出车,列车进出无往返走行,节省作业时间,且可实现段内调转车头作业。在运营调度上工艺流程顺畅,作业方便;
(2)段内主要调车作业可避免与列车出入段作业的交叉干扰;
(3)运用库的布置靠近出入段线,列车出入段走行距离较短,节省运营成本;
(4)出入线向正线左右线发车更便捷灵活。
(5)段内分区功能明确,主要作业流程顺畅,相互间干扰较小;
(6)车辆段和综合基地生产、生活房屋高度集中,有利于生产管理、物流管理和调度指挥,减少管理层,充分提高生产效率;
(7)总体布置紧凑,用地较省,利于物业开发。
6 总结
根据规划及本工程特点,结合段址周边各种外部控制条件,在考虑物业开发的基础上,利用有轨电车特性,对环岛车辆段总平面布置进行详细分析,推荐方案总图布局合理,总平面布置紧凑,工艺流程顺畅,运用检修设施分区明确。
参考文献:
[1]GB 50157-2003.地铁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2]佛山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0~2015).
[3]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佛山市南海区新型公共交通系统试验段工程初步设计文件.佛山,2012.
1、海绵城市理念分析
“海绵城市”主要是根据海绵进行命名的,目的是能够促进城市的建设发展与海绵相似,能够对水资源进行吸收和净化。但是根据我国的生态水资源的使用状况,我国的水资源的储存呈现下降的趋势。所以,在进行海绵城市的建设和规划的过程中,运用高效的技术措施,进行雨水的收集工作,提升生态水资源的使用率。“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主要是以城市的水系统为核心进行分析的,将高效的技术进行结构网的建立。在进行雨水的收集过程中,需要循环的对其进行净化和过滤,从而降低城市的自然灾害发生的概率。只有通过对绿道进行开发、加强可渗透路面的采用,进行透水停车场的建设等,从而实现对城市可持续发展。
2、基本原则
2.1、规划引领、系统布局
在进行城市的总体规划和建设中,需要进行其详细化的设计,对于修建性规划进行全面的落实,同时需要将海绵城市的环保理念和比较低影响的开发理念等进行落实,同时对建设海绵城市的目标进行明确,重点坚持首先进行规划,随后进行建设的原则,对于集中连片布局需要给予重视,从而防止项目出现的碎片化问题,最大程度的提升城市规划对于海绵城市的影响。
2.2、生态为本、自然循环
务必按照水循环的脉络进行雨水的处理,对于雨水的排放过程中,需要按照自然坡降的原则,同时结合生态环保的理念进行雨水资源的存储,通过对植被等自然下垫面的充分利用,对雨水进行渗透和净化,从而提高其城市的自身调蓄能力。
2.3、示范带动、统筹推进
务必遵循“先建设样板、再全面推进”的建设标准,对于示范性比较大的项目进行优先建设,及时的进行建设经验的积累,从而促进试点的建设开展。在进行新区建设时,需要以目标为建设知道,进行优先实施建设,全面的运用海绵城市的建设技术。对于老城区的建设问题,则需要根据改造规划结合旧城的实际情况进行海绵城市设施的全面推进。
3、当前海绵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建设资金匮乏
一般而言,在进行海绵城市的建设资金主要是由我国的政府进行拨款的,建设资金量是比较大的,但是在短时间内,不能及时的将建设的价值进行体现,如果政府的资金链出现问题,资金供应不足,势必影响海绵城市的正常建设进度。对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初期,社会各个层面对于海绵城市都会存在一定的质疑,因此增加了资金筹备的难度,从而大大影响海绵城市的建设效率和质量,造成工程项目的难以开展。
3.2、海绵体缺失,技术能力不足
对我国的城市建设设施而言,我国的基本建设设施主要是以混凝土和水泥等为主,该些设施不存在吸收水分的能力,再加上很多城市对于绿化建设的重视度不高,仅仅靠绿色植物是很难进行维持吸水能力的,从而严重的影响海绵城市的建设。工程建设都是受建设材料的影响的,外加我国的建设技术水平不高,很难对海绵体进行成功的研制。以上影响因素都是严重阻碍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部分。
3.3、人们对建设海绵城市的意识相对薄弱
对于多数人员而言,如果城市的洪涝灾害发生时,需要进行排水操作,可是当前我国的水资源远远不足,同时,很多人对水资源的使用概念存在一定的误解,其对于海绵城市的建设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于海绵城市的资金不足的状况,很难通过自身的能力进行海绵城市的正常建设。
4、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对策
4.1、确立先进的海绵城市建设理念
在进行海绵城市建设中,需要引进先进理念,从而提升建设的成功率。在推动全国的海绵城市建设时,需要将五大发展理念进行应用。在建设海绵城市的过程中,不断对其体质和管理方式进行创新,从而确保海绵城市建设的质量。在进行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对其发展理念进行贯穿,同时加强城市的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性,不断提升海绵城市建设能力;需要将城市的地面工程进行科学的协调和配置,保证城市建设的海绵弹性;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注重和日常管理之间的协调;将海绵城市建设的发展趋势进行明确,朝着方向进行高效的建设,将硬性和软性之间的关系进行科学的处理。
4.2、不断完善海绵城市建设设计体系,推广低冲击开发技术
在进行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政府需要加强和规划单位之间的合作意识,不断的引进国外比较先进的建设方案和技术,不断的提升自身设计的标准性和规范性,其设计人员务必不断的进行学习,要严格的遵循设计的规范和标准进行技术的改进和创新,加大对低冲击开发技术的应用力度,最大限度的降低海绵城市的设计困难,从而不断的促进海绵城市的建设进度和效果。
4.3、增加现有的海绵体的数量
对于海绵城市而言,如果海绵体的数量不是很多,势必影响城市的海绵吸水效果,所以很有必要加强其海绵体的建设数量,一般是通过对草坪进行一定的改进,保证其排水系统的科学管理和安装工作,降低存在的积水现象,促进其渗透的速度,增加城市园林的景观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从而提升其绿色植物的吸水效果,实现加强对城市空气的更新度和美观性。总之,在进行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不断的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提升海绵城市的环保功能,提升其城市的存储水的能力,保证其建设工作的全面落实性,以便最终促进我国海绵城市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严萍,王磊.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的潜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城市管理与科技,2017,19(01):36-38.
关键词:海绵城市;市政供水;意义;影响
Key words: sponge city;municipal water supply;meaning;influence
中图分类号:TV6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22-0033-02
0 引言
当前,随着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日益严重,各方工程开始注重τ晁的利用与排放,因此海绵城市建设的新思路应运而生,它将城市雨水利用与市政供水工程建设有效地关联起来。海绵城市建设的思路是利用“吸、渗、滞、蓄、净、排、用”等多种技术构建低影响开发的雨洪管理体系,通过有效地利用和排放雨水,进而实现预防城市内涝、利用雨水资源、美化城市等效果。总地来说,海绵城市的建设除了能满足城市的用水需要,还能使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得到缓解,市政供水压力也会随之减小,有利于现代化城市的持续发展。
1 关于海绵城市的建设背景
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因素的影响,城市出现了水体污染、水资源短缺、洪涝以及生态系统退化等多种问题。城市的快速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变化都使得我国很多城市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因此,市政供水压力也就越来越大。有学者做了1997年到2050年我国城市化率、城市总人口、城市需水总量和城市雨水总量的数据对比,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变化,城市化率、城市总人口、城市需水总量和城市雨水总量都呈上升的趋势,雨水的可利用量也在持续上升。除湖泊、江河的水资源以外,还可以充分利用雨水作为城市第二水源,城市生态雨水系统的构造,不仅能减轻城市的供水压力,还能使水体黑臭等问题得到缓解,同时在多雨季节有效地减轻了城市内涝,有利于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修复。
为了使城市化进程带来的一连串负面效应得到解决,从20世纪90年代起一些发达国家就针对城市内涝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例如澳大利亚的水敏感城市设计(water sensitive urban design,WSUD),WSUD依据有关城市水循环系统的概念,对污水处理、水资源的再循环利用以及城市供水等进行了一个整体的综合管理(图1),推动了城市建造与规划的改变,使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首次对水资源缺乏,洪涝灾害,水体污染等问题,提出了海绵城市的理念:“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保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这使得海绵城市建设在我国城市建设中新兴起来。
2 海绵城市理念
海绵城市理念是通过提高对城市建设方式和规划设计的管理,使植被、水系和建筑等都能对雨水有着吸纳、蓄渗和缓释的作用,让雨水不产生径流,城市的发展能够自然渗透、自然积存和自然净化。海绵城市建设运用科学合理的平面和竖向设计对不同设施进行组合,综合采取 “渗、滞、蓄、净、用、排”等方式,最大程度上减轻了城市化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产生的消极影响。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是一种对环保的、科学的、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的深入渗透,是贯彻落实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针的体现,它不仅能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开发,还能使城市深入建设。事实证明,在市政供水中倡导海绵城市理念,能够对各种水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减缓市政供水压力。
3 海绵城市对市政供水意义
3.1 减轻城市供水的压力
海绵城市对水资源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的能力,在现代化城市进程中,能使城市建设与城市资源的关系更加和谐。海绵城市的建设来不仅能提高城市水资源的利用率,还能有效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在城建中,要统筹兼顾雨水的开发、管理和排放系统,对于雨水的渗透、存储、管理和净化要进一步加强,充分利用雨水资源,对水资源进行再循环利用,使城市供水的压力得以缓解。
3.2 缓解市政供水管道网络压力
在建设海绵城市的过程中,应该将人工措施与自然措施合理地结合,尽量维护好城市建设之前的自然水文特征,涵养水源最好的方法是通过最初城市的生态系统来实现。另外,改造传统的粗放型城市,离不开生态手段,例如多种植植被、修复已经被破坏的水体等。在城市建设中,提高植被覆盖率,让雨水能够自然积存、渗透并净化,进而满足了城市生产生活中对水资源的多重需求,缓解了城市管道网络压力、提高管道网络承载力。
4 海绵城市对市政供水措施及注意问题
海绵城市通过“吸、渗、滞、蓄、净、排、用”七字方针加强了对雨洪的管理,下雨时采用吸水、渗水、蓄水、净水、排水的方式,适当时可利用雨水,完成了对雨水的排放与利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以上七字方针的雨洪管理理念与市政供水规划设计是紧密联系的。为了实现传统市政供水、排水理念的转型,可以将海绵城市理论与现代城市市政给供水系统规划设计相结合。根据海绵城市的理念,市政供水不再是单纯地满足雨水径流排放和城市居民用水、排水的需求,同时也要包含综合利用雨水、防止内涝、控制径流污染等工作内容,规划设计目标从传统的单一化模式转变为多元化的模式。为了完成多元化模式的目标,需要适当的转变市政供水系统规划设计的标准和手段,从而满足新时代下市政供水设计规划需求。所以,应构建“大一统”的规划设计思路,综合考虑市政供水系统设计、城市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绿化设计和城市湿地景观设计之间的有效结合。
根据“大一统”的规划设计思路,市政供水系统可以采用结构性和非结构性两种策略。每种策略所对应的措施也不尽相同,结构性策略可以采用建设雨水花园、蓄水池、生物滞留池、植被浅沟、干井、渗透沟、透水铺装等措施来实现;而非结构性策略可以采用主要措施为:合理设计道路布局、扩增可透水路面和植被的面积等。
在规划设计城市供水系统时,应当合理优化配置水资源,实现对城市给排水系统的统一规划设计。首先需要通过基本的调查预研,估算城市的用水情况。根据当前城市用水量的需求,可以从两个方面设计规划。一方面在保证未过度开发的情况下,合理开发利用城市地下水,另一方面为了实现雨水资源的合理使用,可以在合适的场地修建蓄水池等基础设施,下雨时在存储水资源的同时也解决了部分排水问题。另外,通过优化城市污水处理机制,完成对水资源的多次循环重复利用,可以极大地提升水资源的使用率。在整规划设计过程中,应考虑城市的地形地貌、建筑的设计概况,尽量避免与给水系统规划设计产生冲突,满足因地制宜的规划原则。特别在设计规划给水管道系统时,必须根据当前城市的地质条件、地下建筑布列和障碍物类型等情况合理布置管道,以降低施工难度。
5 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海绵城市理念,可充分利用城市雨水资源,解决了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为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方案和设计思路,是现代乃至未来城市发展趋势之一。因此,在现代城市规划中,合理建设海绵城市,发挥其优势,打造一个全新的市政供水系统,将对现代城市建设将产生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章林伟.海绵城市建设概论[J].给水排水,2015(6):177.
0 前言
通常来说,海绵城市可以对于气候的变化进行有效的应对,面对变化不定的环境可以进行自我的调节,使得城市成为生态循环中的一个环节,最终目的是实现城市的协调发展。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一环,雨水系统十分庞杂,贯穿于城市建设的各个系统当中,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更需要设计者对于雨水系统的构成有一个深入的了解,这样才可以保障海绵城市的生态功能得以发挥。
1 建筑雨水系统的设计构成
1.1 收集系统
对城市进行雨水系统的设计过程中,首先要根据城市特点进行雨水收集系统的设计。一般来说,雨水收集系统通常由两个不同的收集系统构成,它们分别是屋面雨水收集系统和地面雨水收集系统。屋面雨水收集系统主要是要求在建筑过程中进行雨水斗等集水设施的建设,这样在下雨时屋面的集水设施就会发挥其作用,并且会对雨水进行一次净化,然后屋面的集水设施会通过水管将雨水倒入到水井当中备用。
在对于地面雨水收集系统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雨水收水井、管道等对于雨水进行收集。实际上在传统的城市建设过程中,只重视对于雨水的排放,而忽视对于雨水的收集利用,在建设海绵城市理念的指导之下,很多城市都开始进行雨水收集系统的建设,这样对于城市水荒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1]
1.2 入渗系统
传统的城市建设由于没有充分考虑到生态系统的循环,因此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对于生态循环系统造成了一定的破坏,进而导致城市热岛效应频繁发生,不利于人们舒适地在城市中生活。进行雨水入渗系统的设计主要目的就是增强城市雨水的下渗功能,大幅度减少地表径流,这样就可以有效保障水循环可以顺利进行,有效缓解热岛效应的发生。
通常来说在进行入渗系统设计过程中,设计者会考虑到城市绿地的建设和规划,因为了绿地具有很强的蓄水能力,并且可以使得雨水及时下渗到地下被及时收集。除此之外很多城市在入渗系统设计的过程中也会使用到一些透水材质进行地面建设,这样在雨水落入地面的过程中,同样可以通过透水材质渗入到地下,这些透水材质起到与绿地同样的作用。
1.3 回用与调蓄系统
在全球水资源紧缺的情况下,进行雨水收集的一个目的之一就是将收集的雨水进行净化利用,以满足城市用水的需求。例如,很多城市将收集的雨水用于城市保洁、绿化浇洒等,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有效保持了生态平衡。因此,在进行雨水回用系统的建设过程中,回用系统的设计要依据城市的用水需求而开展,这样符合城市的用水需求。
同时,雨水的过多收集也会对于建筑的雨水系统造成一定的压力,因此在雨水系统设计的过程中,调蓄系统一定要存在,这样可以根据雨水的储蓄情况、回用状况进行及时的调节,这对于城市内涝灾害的发生也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2]进行雨水调蓄系统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既要满足城市用水的需要,还要保障城市蓄水量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防止城市水灾的发生。
1.4 排放系统
在降水集中的时间段会造成城市蓄水过多,这样很容易引发城市涝灾的发生,这种情况之下雨水排放系统就需要发挥其功能。进行雨水排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及时调节城市雨水的蓄水量,防止城市雨水灾害的发生。
由于整个城市建筑的雨水体统是相互联系的,在调蓄过的雨水被储存了一定的时间之后,如果其水质发生变化不能再被利用,就会通过排放系统将其排放出去。就目前排放系统的设计来看,城市建筑雨水系统更需要的是多功能的排放系统的设计,这样不仅可以满足调蓄的要求,还可以实现对于水位的控制与调节,满足城市对于排水系统的多种需求。
2 建筑雨水系统的管理
建筑雨水系统被设计以后,还要对其进行实际是运营与管理,在具体的雨水系统运营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应该重视对于蓄水水质的监测。通常来说,大量的水在长时间的储存之后会发生水质恶化的现象,不能够被再次利用,因此雨水系统的管理人员应该定期对于水质进行监测。[3]其次,还应该进行定期的排水,重视对于气候环境的关注。由于不同地区的雨季会有所不同,各个城市应该根据城市的天气状况及时对于雨水系统进行排空操作,保障雨水系统在雨季可以正常运作。
3 结语
进行城市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有效的保障城市发展充分融入生态系统的循环过程中是今后城市建设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城市建筑雨水系统的设计就可以保障城市成为循环系统中的重要一环,使得城市与生态环境协调一致,这样才能保障社会实现可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亚峰,高乃云,冯旭东,王珏.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建筑雨水系统设计思考[A]. 2015年学术交流年会论文集
[C].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建筑给水排水专业委员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建筑给水排水委员会,2015:6.
传统城市建设是钢筋混凝土的产物,平面硬化直接减少了城市绿地面积,阻断了雨水补给地下水的途径,使城市地下水水位难以回升,从而进一步造成了城市的干旱缺水以及地面沉降等问题。雨水降落到建筑物顶层、路面、广场等下垫面上,冲刷大量的污染物质,暴雨还会造成污水倒灌,进入城市排水系统,排入受纳水体,给城市生态系统造成严重污染。此外,城市地面硬化还加剧了城市的“热岛效应”,加重环境污染。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因此被称为“水弹性城市”,国际上的通用术语则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2015)75号文)指出,“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当今中国正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水危机: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洪水、城市内涝,地下水位下降,水生物栖息地丧失等,问题非常严重。这些水问题的综合症带来的水危机并不是水利部门或者某一部门管理下发生的问题,而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的问题,我们亟需一个更为综合、全面的解决方案。‘海绵城市’理论的提出正是立足于我国的水情特征和水问题基础上。”
本质――改变传统城市建设理念。传统城市习惯于战胜自然、改造自然的建设模式,其结果造成了严重的“城市病”和生态危机;海绵城市则是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低影响发展模式。在城市排水系统上,传统的建设模式是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建设理念;“海绵城市”则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建设理念,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功能――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海绵城市遵循“渗、滞、蓄、净、用、排”六字方针,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从而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三大功能。
途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低影响开发。首先,针对生态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区,如水系、山地、林地等,进行最大限度地保护,维持自然的水文特征;其次,针对已经遭受破坏的生态系统,采用生态手段进行修复;最后,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以低影响开发理念为主导,减少硬化面积,提高城市滞蓄、渗透、净化雨水的能力。
二、温岭东部新区海绵城市建设路径
温岭东部新区的前身为经海涂围垦而成的东海塘,面积36.9平方公里,是温岭东部产业集聚区的核心区域,也是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省级经济开发区。如何在一张白纸上描绘最新最美的图画?如果沿用传统的发展模式,东部新区将不可避免地陷入功能单一、低效、低质量开发的陷阱。因此,开发之初东部新区就以新型城市化的标准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在高质量完成《温岭东部新区总体规划》、《东部新区中区城市设计》、《东部新区水系综合规划》的基础上,探索“生态化可持续发展”的实施路径,力主闯出一条“绿色发展”的新路数。
东部新区的海绵城市建设将“低影响开发、生态网络、生态补偿”等理论融入城市规划,有效探索水径流控制、水资源利用、水污染防控、水景观营造和水生态保护,设计了科学合理完整的使雨水“停一停、流一流、渗一渗”,能够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规划,使“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体现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每一个环节,让“绿色发展”的理念在东部新区完美呈现,让投资者感受到优质的生产生活环境,让居住者拥有“天蓝地绿水清”的理想家园,实现城市、产业、环境协调发展,相互促进、良性互动。
(一)清洁产业
为避免低层次和重复扩张,东部新区瞄准产业转型升级这一关键环节,实施严格的项目评估机制,严格审查引进项目,通过创立产业准入评估体系,将环保设施的检查列为与安全生产同等重要的内容,严格同时检查同时整改,生产工艺、流程必须达到低碳、节能、环保、绿色要求;严格落实项目建设之初的合同约定条款;项目竣工严格对照“环评”报告,实施“三同时”验收。
(二)生态排水
东部新区规划的生态化排水系统引入新西兰和美国的LID低影响开发理念,达到城市雨洪防治、雨水初期污染控制和水环境生态保护等多重目标。东部新区对全区的主干道路实施生态化排水设计,路面上看不到窨井盖,绿化隔离带设计成“下凹式”绿地和植草希雨水全部进入低于路面的植草沟,使道路中间和两侧绿地具有渗水、滞水、净水的三重功能。按照《温岭市东部新区北区生态化排水方案》和《温岭东部新区生态化排水设计、施工及维护指南》的规范要求,新开工道路全部按照“海绵”道路的标准实施;按照“海绵城市”的建设要求,完成已建的港湾大道、松航中路、中小企业孵化园一期生态化排水改造和管委会庭院生态化排水示范项目建设。
(三)雨水花园
借鉴东部新区企业雨水收集利用方面的成功案例,全面落实《东部新区工业企业设计、建设和管理准则》,将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作为与所有新入区企业签订土地出让合同的内容之一,落实对企业实施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施工图设计、工程建设奖励措施,全面推进所有工业厂区和政府公用设施生态化集水系统和“雨水花园”建设,实现雨洪管理的“净、蓄、用”功能。在此仅举一例。东部新区的浙江金鸿食品机械有限公司的厂房有一处占地3亩的露天雨水池,系企业雨水花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厂房屋顶的雨水被收集到蓄水池后经活性炭吸附处理,厂内场地雨水通过绿化和土壤过滤后排放到雨水池,消除了大量的污染物质和泥沙,有效减缓了市政雨水管道堵塞,减轻了河道污染。而当强降雨发生时,蓄水池和雨水池则可以发挥调蓄作用,延缓河道的行洪压力。
(四)生态湿地
湿地是典型的城市“海绵”,它既能调节城市雨洪,又能净化河湖水质,具有强大的生态修复和雨洪吸纳能力,是不可多得的多功能的“城市之肾”。东部新区在规划之初就把一批洼地、海沟、湿地划入保护范围,并将雨洪管理、湿地保护、慢行系统等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必备要素,通过建设人工湿地、修复生态湿地,提高新区水体的自我修复能力,保护好水环境,储备好水资源,利用好水资源,进一步提高了新区水体的自我修复能力。
三、海绵城市:将大自然的恩泽惠及人类
海绵城市的提出和实施是我国城市发展理念和建设方式转型的重要标志。作为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城镇化绿色发展的重要方式、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和城市建设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海绵城市建设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通过海绵城市建设,保护城市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生态敏感区,结合绿色建筑、低影响开发建设(LID)以及绿色基础设施建设(GI),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调节雨水径流,充分利用天然植被、土壤、微生物净化水质,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行为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
当前,在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导下,政府的职责需要重新定位,除了经济责任、政治责任、法律责任和行政责任之外,生态责任被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政府的生态责任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政府对自然的生态责任。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价值,统筹兼顾人与自然的关系,最大限度保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解决人类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问题,这个重要职责理应由政府承担。二是政府对市场的生态责任。市场是整个生态链条中的关键环节,政府对市场的生态责任主要在于如何规范、引导微观主体的经济行为。比如,责令企业履行其生态环境的恢复责任,支付其占用资源环境容量的费用,赔偿其相应的损失;改变企业无偿使用资源生态的观念,减少对资源环境的破坏、污染和占用;鼓励产品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建立各个层级的生态经济指标体系;淘汰落后的高污染产业等等。三是政府对社会的生态责任。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要求处理好代内需求和代际公平之间的关系,要求既要注意代内需求,更要关注代际公平。这个重任毫无疑问是政府十分重要的社会和生态责任。
(二)海绵城市建设是城镇化绿色发展的重要方式
城镇化是个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也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虽然从国内外的视角来看,城镇化是一个老问题,但是对当前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又是一个新问题。这一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要科学分析新常态下新型城镇化有哪些趋势性变化,如此才能更好地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二是我国新型城镇化所处的时代特色明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绿色化”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旋律,能否突破发展瓶颈,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有机统一,决定着新型城镇化的成败;三是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可以保障城市生态空间,涵养水源,净化水|,调节城市小气候,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同时也为生物特别是水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恢复城市生物的多样性,营造生态优美的景观环境。
(三)海绵城市建设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
循环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的线性经济而言。它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循环经济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效益、生态设计和可持续发展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旨在促进物质循环流动,减少资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从物质流动的方向看,传统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废物”单向流动,以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为特征的线性经济。在这种经济活动中,人类高强度地提取自然界的物质和能源,然后又大量排放污染和废物,对资源的利用完全是单纯索取、粗放和一次性的。这里,正如法国著名学者克罗齐耶所指出的:“19世纪与20世纪的一切发展,都是以对环境的损害为代价的。诸种错误造就的结果终由环境来承担。然而,我们已不再能够承担得起犯这类错误的代价了。”
循环经济要求按照自然生态系统模式,将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循环流动的闭路过程,其所强调的是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共处。循环经济强调“生态价值”的理性回归,主张生产和消费领域向生态化转型,承认“生态本位”的存在和尊重自然的权利。在这个范式中,人类不再是自然的征服者和主宰者,而是自然的享用者、维护者和管理者,人与自然是一个密不可分的利益共同体,赋予人类维护、管理自然的神圣使命。海绵城市把人类的生产活动纳入到自然循环中,维护自然的生态平衡,是建立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基础上的新型城市建设模式。
(四)海绵城市建设是城市建设供给侧改革的重要载体
从宏观层面分析,经济总量分为总供给和总需求。总供给指的是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有效供给和利用;总需求则包括投资、消费和出口。其中,投资、消费是内需,出口是外需。中央高瞻远瞩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因为供给侧发生了问题。城市是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重要载体,也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由供给决定的,有什么样的供给就会有什么样的载体。传统城市建设过分倚重钢筋混凝土所带来的“热岛效应”,正使人类难以承受其重。而海绵城市的设计从起点开始就规划了人居环境的未来景观,是城市建设供给侧改革的重要载体。
四、结语
党的十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生态文明建设”从此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绿色成为发展的新常态和主旋律。
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中,“绿色”成为发展的新常态和主旋律,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性变革,海绵城市则是“绿色发展”的底色。海绵城市的提出和实施是我国城市发展理念和建设方式转型的重要标志。如何让城市新区建设走出功能单一、低效、低质量开发陷阱,避免重蹈传统城市建设的覆辙?温岭东部新区的海绵城市建设实践在一张白纸上绘就了最新最美的图画,达到了城市雨洪防治、雨水污染控制、水环境生态保护的多重目标,实现了雨水资源化,成为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典范。
参考文献
[1] 俞孔坚等.“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J].城市规划,2015,(06).
任志强退休后,华远地产发展方向仍然是业界关注焦点。9月23日,华远地产正式公告,称其全资子公司华远置业与菱华天津开发有限公司签订了股权收购协议,正式接盘华远・波士顿项目。自此,天津成为华远地产继北京、青岛、西安、长沙之后进驻的第五座城市。
任志强认为,从城市发展角度看,北京和天津的时差约有5到10年。他说,北京过去是房地产从周边向中心集中发展,然后从中心开始往外蔓延,目前天津还处于向中心集中的过程,但是北京已经从中心开始往外走了。
任志强还表示,天津不超过五年也快到了房地产从中心向外扩展的过程,而现在的天津近郊是很好的发展机会。
除了罕见的为华远站台之外,退休后的任志强也没闲着,当会长,卖小米,还时常出现在各大论坛,其言论依然是大家关注的焦点。
今年初,北京新年土地首拍揽87亿之后,任志强就发微博感叹道,“北京土地市场开门大吉,土地楼面价五万多似乎将是常态,溢价50%以上也是常态。”
对于房价,任志强仍然坚定的说,“年底房价肯定涨,再不买房就晚了”。对于大家关于房奴的议论,任志强也搀和道“谈房奴,买房的谁没赚钱,哪有赚钱的奴隶”。
不过,如今任志强精力花的最多的地方,仍然是公益和慈善。任志强不是第一个做公益的企业家,但是他也许是最卖力气的,“退休了比上班还忙,上班只要按着点去就好。做慈善到处跑,还要自己贴钱。”
“将采取PPP模式建设海绵城市。”
――10月9日,住建部副部长陆克华表示,将采取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政府购买服务、特许经营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海绵城市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陆克华指出,要鼓励具备技术实力的企业集团或联合体,采用总承包方式承接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政府可通过竞争性磋商等市场机制选择最佳的社会资本作为合作对象。资料显示,目前有130多个城市制定了海绵城市建设方案。通过海绵城市的建设,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房地产调整中面临的就是分化,并不是总体崩盘。”
关键词:
海绵城市;城市公园;景观设计
1.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化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然而传统的战胜自然、改造自然的城市发展模式打破了城市与自然生态进程的均衡态势[1],使雨水径流污染、洪涝灾害、水资源匮乏等环境问题日益严峻[2]。而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就是针对这些问题从根本上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缓解城市内涝、节约水资源、保护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2]。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得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矛盾日益加重,作为集游憩、休闲和娱乐多功能为一体的城市公共绿地,城市公园已不能满足人们对于城市环境的要求。以生态理念为指导来建设发展公园逐渐成为发展趋势[3]。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能以生态途径从源头上解决城市问题,改善城市环境。本文以台山市北新区石花北公园景观设计为例,以海绵城市为设计理念,将场地打造为一个以雨水收集为景观特色的生态城市公园。
2.海绵城市概念与原理
《指南》对“海绵城市”进行明确定义: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4]。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最佳管理措施”[5];在此基础上,美国东部马里兰州的乔治王子县和西北地区的西雅图、波特兰市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共同提出了“低影响开发”理念;1999年美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提出绿色基础设施理念[6]。上述三种理念都为“海绵城市”的构建提供了战略指导和技术支持[4]。
3.海绵城市的应用———以台山市北新区石花北公园景观设计为例
3.1项目概况项目位于台山市北新区的东南角,地块呈三角形,座落于在石花山北麓。规划范围东起陈宜禧路,西至顺安路,北面以石花北路为界,南面与石花山旅游风景区自然景观连成一体。场地位于石花山北麓,现状植被类型较为丰富,主要以林地、灌木丛和草地为主。西部有水塘分布,北部和西部靠近城市道路处有部分裸地,局部零散分布有少量废弃建筑。
3.2景观规划设计理念
3.2.1整体思路提取蜿蜒曲水作为主题元素,以“水舞石花•融汇葱华”为设计主题。“水舞石花”展现多水汇聚湿地生态场地特色,以连续湿地水带为核心设计布局,结合公园地貌特征,提取湿地梯田结合山体布局;“融汇葱华”体现绿色生态、和谐自然的生机活力。
3.2.2设计重点水体是核心部分,因此我们在设计时尽量控制水体面积和水量,并通过技术手段,按功能的不同将水体类型细分成原生态湿地区、湿地体验区、湿地展示区,增加趣味性。我们依据原地形设计跌水景观,在得到良好景观效果同时,使丰枯水期时景观水面积得到有效控制,减少补水压力。除此外我们还采用“湿地泡”,“雨水花园”,“草沟”对雨水进行收集及净化处理,进一步优化水面效果。
3.3海绵城市规划理念应用该项目主要采用海绵城市生态设计理念,最大限度保留场地“依山抱水”山水格局和现状植被,通过对场地自然条件、自然过程以及当地气候特点的分析,对场地进行设计。通过采用“LID”技术措施恢复场地吸收和滞纳雨水功能,构建具有自然生命力“雨水花园”系统,保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状况基本不变。通过集中式场地布局方式,达到对场地资源的最小干预。构建“绿化隔离带+功能区+生态涵养区”功能结构模式,在保护场地自然环境资源基础上充分满足人们的休闲活动需求。山体自然雨水经过路边的生态植草沟,缓解暴雨径流,排入山体各级阶梯式跌水湿地泡池内,在湿地泡池内种植种类丰富的水生植物进行自然净化水体,最终排到最大湖中,部分雨水在此过程中自然渗透至土壤,对地下水进行自然补充。建筑周边的“雨水花园”设置溢流口,排至湖内,湖体最低点处设置溢流口,确保在雨水量大的时期,能够把多余的雨水经过市政管道泄流,不产生内涝。最大湖水作为雨水处理系统蓄水池,经过雨水回用系统对雨水和湖水处理后对绿化灌溉循环利用,实现原位收集,自然净化,就近利用和回补地下水。
4.小结
该项目案例使用了海绵城市理念最大限度保留场地“依山抱水”的山水格局和现状植被,采用最小人工干预的手法在场地现状水塘和低洼地的基础上构建“雨水花园”,通过地形梳理,在现状地形基础上,形成大量下洼式绿地,蓄存雨水径流,将雨水资源滞留在场地上,让场地雨时吸水,旱时贮水,成为一个兼顾旱涝问题的弹性系统,在满足生态效益的同时,也带来良好的城市景观,形成具有生命力的水生态系统。这种方式是海绵城市技术在城市公园中的一次成功应用,对于我们探索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胡楠,李雄,戈晓宇.因水而变———从城市绿地系统视角谈对海绵城市体系的理性认知[J].中国园林,2015,06:21-25.
[2]王国荣,李正兆,张文中.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J].山西建筑,2014,36:5-7.
[3]刘鸿琳,王跃.基于生态设计理念的城市公园景观规划研究─—以宜昌市六泉湖公园景观规划为例[J].规划师,2011,11:92-95.
[4]车生泉,谢长坤,陈丹,于冰沁.海绵城市理论与技术发展沿革及构建途径[J].中国园林,2015,06: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