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技术研究范文

时间:2023-08-01 09:25:0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创新技术研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创新技术研究

篇1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发生剧烈变化,国民经济总值迅速提升,但与此同时环境污染逐渐加剧。目前,国内的钢铁厂数量极多,空间上也比较分散,这就为钢铁厂造成的环境问题的处理增加了难度。文章针对钢铁厂的水污染问题进行了探讨,对钢铁厂污水处理创新技术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经济发展;环境污染;钢铁厂;污水处理;创新技术

中图分类号:X7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14)22-0011-03在经济飞跃发展的同时,我国环境压力也日益加剧。诸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环境问题发展严重,给社会大众及政府部门敲响了警钟。因此,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基础,加强环境、资源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我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所以创新钢铁厂的污水处理对减少水污染、改善环境质量状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钢铁厂的用水状况

在发展越来越快的当今社会,环境变化也随之加快,这就要求各个企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需要肩负环境保护的责任。特别是在钢铁厂领域,钢铁厂的正常运行离不开水资源的支持,钢铁厂过程中使用的一些物质也影响了水资源的质量,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大力支持那些遵守环境管理制度的钢铁厂,并取得显著成绩,所以我们一定要探索相关对策、制定关于环境管理的制度,确保人们的生活不会再受到威胁,确保每一个企业都能在遵守法律制度的前提下,为企业带来最大效益,只有这样才能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政策。

钢铁厂作为一种高能耗、高排放的工业行业,它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在国内的节能减排工作中也承担着重要责任。2005~2007年,国内的重点钢铁企业中,工业用水量已经由高速增长转变为缓慢增长,在2007年,一些重点的钢铁企业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已经达到96%,这个数字说明国内钢铁工业的用水状况已经得到有效控制,但是我们仍然需要进一步减少钢铁厂的工业用水量,提高钢铁厂的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这就需要相关企业加大工业用水的处理力度,积极推广科技含量比较高的技术设备,强化钢铁厂工业用水的综合处理。

2国内工业水污染处理现状分析

目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进步,国内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而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迅速成长起来,与此同时,各种环境问题也随之而来,为了贯彻科学发展观,国家对各个行业的节能减排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工业领域,国家对现有企业工业用水的水排放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于那些炼铁、炼钢单位,国家要求他们做到污水的零排放。可见,钢铁工业领域的污水处理越来越受到重视,所以,各个企业领导也应该将这项工作重视起来。

钢铁工业是用水大户,钢铁用水大部分使用地下水、地表水,这些又是人们生产生活的用水来源之一,钢铁工业的发展造成这些水资源的污染,将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在钢铁生产过程中,工厂的用水量也会因为产品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如果钢铁厂大力生产那种等级比较高、质量相对更好的钢铁产品,就会对水资源的利用提出更高的要求。

钢铁厂对废水的处理也直接关系到水污染的程度。可持续发展要求工厂的污水必须要经过处理才能排放到其他水体中,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水资源的污染。目前,钢铁厂的废水有的是工厂直接进行处理,有的则需要借助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所以政府对污水的排放提出更高的要求。钢铁厂面对如此大的压力,为了确保企业自身效益,相关负责人必须找到属于自己的污水处理系统,包括科学可行的污水处理技术。就目前而言,钢铁厂工业污水作为一种非传统的水资源越来越受相关部门领导的关注。当前社会,各个钢铁企业主要采用工业污水制成回用水的方式降低污水的排放,同时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资源的重复利用,深入落实了国家制定的科学发展战略。

在钢铁工业领域,将污水进行处理制成回用水是钢铁企业常用的污水处理方式,这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工业污水的排放,但也带来新的环境问题。钢铁工业的污水需要经过混凝、沉降、除油、过滤等一系列的常规处理才能够制成回用水,在这些处理程序中,钢铁污水中原有的悬浮物、杂质等大分子物质都能够得以有效去除,但是这种处理方式并不能降低污水中的含盐量,所以钢铁厂由钢铁污水制成的回用水中的含盐量要远远高于净循环水,也明显高于浊循环水。与此同时,回用水中还包含少量的乳化油、溶解油等杂质。所以这类回用水的用途就明显受到一定的限制,这些回用水只能用于钢铁工业中的烧结、炼钢、炼铁等工作流程中,它并不能作为整个钢铁工业系统中的补充水。在钢铁工业中还有直流喷渣和浇洒地坪这两项工作可以用到回用水,但是这两部分的工作用水量有限。所以,钢铁工业用水中的脱盐处理成为钢铁领域的又一难题。

3钢铁工业污水的创新处理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知回用水并不是钢铁污水处理的最好方法,回用水中的含盐量明显高于正常水的含盐量,所以企业应该致力于回用水的脱盐处理工作的研究,但是就目前而言将工业污水制成脱盐水仅占钢铁工业污水很小的一部分。所以,钢铁工业污水应该创新污水的处理技术,将全部的污水进行更深层次的处理。可供参考的废水创新研究方法如下:

(1)工业废水进行分质管理:新建不同水质的管道满足不同水质输送的要求,接入不同水质的用户。例如高炉冲渣水、钢渣处理车间闷渣水、烧结配矿用水,原料厂抑尘用水等。如果用户对水质提出过高要求造成过度使用也是一种资源浪费,因为不同水质的水处理成本不同。

(2)废水减量化处理工艺:采用反渗透(纳滤等)一级膜处理,浓水排放占比例较高,由于低质水用户用水量固定,因此还需要进一步减量化处理,例如可以采用二级膜处理。

(3)废水无害化处理工艺:酚氰废水或其他重金属含量较高的废水,可以采用臭氧氧化或采用芬顿试剂氧化工艺处理、微波消解、双膜法、树脂吸附,或者进行烧结配矿消纳处理、用于煤调湿等。

(4)废水蒸发提盐处理工艺:废水量少,杂质多,有害成分复杂,可以考虑蒸发处理,但要考虑腐蚀等问题。

(5)完善各工艺处理工艺:酚氰废水采用多极氧化工艺和多极生物处理工艺。浊环系统采用对废水影响小的生产材料,例如颗粒粒度大的石灰或矿石。含有氧化铁皮的浊环水可以考虑永磁技术,分离废水中的氧化铁皮,同时考虑油污分离效果一面影响氧化铁皮的分离。其他一些净环水系统为了降低药剂使用,设置10%的处理能力的旁滤,能进一步降低系统的悬浮物含量,提高换热效果,减少系统补水量,提供水的循环利用率。

但是针对回用水出现的难题,相关单位可以从脱盐技术出发,采用新型的处理技术,将钢铁工业污水进行更深层次的加工,制成工业新水,就目前而言,工业新水的制造是当前钢铁工业污水处理的发展趋势,经过科学的脱盐处理,这种工业新水的含盐量将会远远低于那些自然水制成的工业新水。工业新水的出现能够有效控制钢铁厂系统中的排水量和补水量,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节能减排策略。

有些钢铁工业用水中含有超高浓度的盐,这时传统的处理方法已经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这就需要相关单位加强这个环节的研究力度,目前,钢铁厂会将钢铁污水制成一级反渗透浓水,对这种水的处理方法如下:

(1)这些水可以用于烧结、炼钢等工业流程的直流喷渣或者是浇洒地坪。

(2)企业可以将这种浓水和其他废水混合后进行排放。

(3)企业可以将这种一级反渗透浓水进行蒸发、干燥后的水分进行回收,重复利用,那些固体残留就收集起来。

(4)企业可以将这种水经过回用冲洗多介质过滤器后再进行排放。

当然,在钢铁工作流程中,企业还可以设置专门的污水处理系统,尽量降低钢铁污水中的杂质含量。另外,企业还可以将内部建立污水处理系统和回用水的深度处理这两种方法进行有机的结合,最大限度地减少钢铁工业的排水量。

在钢铁企业的污水中,含盐量高是一个难题,同样污水中的铬处理也是一个难题,目前,企业经过不断的创新改革,通常会采用吸附法、电解法、膜分离法、微生物处理等技术降低污水中的铬含量,特别是微生物法,这种创新性的污水处理技术具有费用低、效果好、无污染等优势,它将会在工业污水的处理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4结语

钢铁企业作为一种高消耗、多排放的工业,只有经过不断的创新改革才能深入落实国家制定的科学发展战略,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节能减排,降低污水的排放。为了不断改善环境、企业更应该加大污水处理的创新技术的研究,最大限度地提高污水的利用率,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璇.钢铁企业工业污水处理技术研究[J].城市建设

 理论研究,2013,(4).

[2] 张楠.钢铁厂含铬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J].工业用

 水与废水,2010,(5).

篇2

中图分类号:TE8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12-0131-02

普光气田位于四川省宣汉县境内,包括普光主体和大湾、毛坝等区块,是我国已发现的丰度最高、储量规模最大的高含硫大型海相气田。具有硫化氢含量高、气藏压力高、气井产能高和气藏埋藏深的“三高一深”特点。气田所处地区地理环境复杂,周边人口密集,工程建设难度大;国内没有类似气田成功开发的先例,工程建设管理经验和技术指标缺乏;地面集输系统技术密集,对工程施工技术要求高,尤其设计自动化程度高,要求施工更加精细;国内尚无成熟的焊接工艺评定标准,复杂环境下抗硫管道焊接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地面集输工程建设是气田产能建设的关键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自气井井口至集气总站之间所有的站场、集输管线,以及气田矿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如矿区道路、电力网、通信网等。普光气田地面集输工程分为普光主体、大湾区块、双庙清溪区块等三部分,工程量大,工期紧迫,技术复杂,质量要求高,施工组织难度大,决定了工程建设需要进一步提高水平,创新思路,统筹管理,确保一次投产成功并安全平稳运行。

1 地面集输工程建设技术创新

针对开发建设经验缺乏等各种现实困难,根据高含硫气田开发工艺特点和技术要求,普光气田地面集输工程建设率先从工程建设标准、集输工艺、焊接技术、自控技术、防腐技术、智能检测技术和材料选择等方面进行技术创新,成功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确保了气田科学高效安全平稳运行。

1.1 创新建立高酸气田工程建设标准

工程建设标准是为在工程建设领域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建设工程的施工、安装、验收及管理等活动和结果需要协调统一的事项,所制定的共同的、重复使用的技术依据和准则,对促进技术进步,保证工程的安全、质量、环境和公众利益,实现最佳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最佳效率等,具有直接作用和重要意义。普光气田地面集输工程建在保证安全第一、科学先进、保护环境和使用有效的前提下,通过调研国内外同类建设相关标准,总结分析相关技术资料,结合高酸气田工程建设特点,把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科学的总结,建立了《普光气田集输工程设计规范》、《普光气田集输管道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规范》等14项技术规范,形成了一整套高酸气田地面集输工程建设技术标准体系,为同类高酸气田的工程建设提供了借鉴意义。大湾区块工程建设过程中,在沿用普光主体工程建设时所创立部分标准的同时,根据国产化材料应用的特点,进一步修订完善了相关技术标准,填补了国内空白。普光主体已累计连续安全平稳生产近3年时间,充分验证了所创立相关技术标准的适用性和可靠性。

1.2 创新应用高含硫湿气混输工艺

在借鉴加拿大类似地形的湿气集输工艺技术的前提下,结合普光气田的特点,应用节流降压、全湿气加热保温混输工艺,填补了国内高酸气田集输工艺技术空白。普光气田集输工程地处复杂山区,为保护生产区域环境,节约投资,优化工艺控制,气井产出液未在集气站现场进行分离,而是通过集输工艺流程汇合至集气总站进行统一分离。混合气从井筒到外输,先后经过3级节流和2级加热,达到设计工艺条件,既防止了水合物的形成,又达到了输送压力,同时管道积液也得到有效携带,满足了普光气田安全高效生产需要。

1.3 创新高抗硫管材焊接技术

为满足普光气田工艺生产需要,集输工艺流程采用了镍合金复合管-L360QCS+INCOLOY825、镍基合金管-INCOLOY825、A333Gr6抗硫低温钢管、L360MCS、L360QCS等多种抗硫特殊管材,复杂环境下抗硫管材焊接技术一直是世界性难题,通过母材复验常规力学性能试验,标准条件下HIC、SSC耐腐蚀试验,模拟工况HIC、SSC试验等,完成工艺评定报告,形成58份普光气田地面集输工程特种管材焊接工艺规程,全面满足了普光气田地面集输工程建设需要。通过研究和大量评价,在国内管道施工史上第一次确定并使用了GTAW和GTAW+SMAW两种焊接工艺。另外,金属粉芯半自动下向焊技术、不锈钢实芯焊丝半自动下向焊接工艺首次在大管径(DN300以上)抗硫碳钢管道和大管径不锈钢复合管道焊接中应用,大大提高了焊接工效。

1.4 创新高含硫气田自动化控制技术

生产区域点多、线长、面广,生产介质高含硫化氢剧毒气田,安全生产控制水平要求高,为此,普光地面集输系统大量采用了国内外先进的自动化控制技术,即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监控与数据采集(SCADA—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系统,完成对集输系统的管道、站点以及井口的监视、控制和管理,达到实时监测、反应迅速、安全高效的目的。

SCADA系统以井口、管线、集气站工艺过程参数检测以及安全保护与自控控制为重点,整合调度控制中心、分布在沿线站场的站控系统及阀室控制系统、通讯系统、现场检测仪表、紧急切断控制阀门、管线泄漏检测等系统,实现全气田集中数据采集、监控。

1.5 创新高含硫气田防腐技术

普光气田生产介质中高含H2S、CO2、Cl-、H2O等物资,集输管线和集气站设备处于严重的腐蚀环境,防腐技术对于延长管道、设备使用寿命,保障集输系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采用“抗硫管材+缓蚀剂+防腐涂层+阴极保护+腐蚀监测+智能清管”联合防腐工艺。

1.6 优化材料选择

高含硫气田的生产特点,对集输系统中的材料选择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多次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普光气田集输系统中酸气管道材料必须选用合适的抗硫管材,且经过相应的抗硫限定和试验,再配合缓蚀剂加注、腐蚀监测等措施方案。站内井口到加热炉二级节流阀前的酸气管道选用INCOLOY825材质,站内加热炉二级节流阀之后的酸气、酸液管道选用L360QCS材质,站内药剂加注管道选用316L材质,站内放空管道选用A333 Gr.6材质,燃料气及仪表风管道选用20#钢材质,站外燃料气管线选用L245材质,酸气主管道在DN400(不包括DN400)以上管材选用L360MCS直缝埋弧焊钢管,DN400及以下的管材采用L360QCS无缝钢管,并对材料的S、P等有害元素进行了严格的规定,控制材料的硬度不超过HRC22,模拟现场条件对所有管材进行SSC、HIC试验和评价及焊接工艺评定。

在普光主体使用国外管材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为推进民族产业,在大湾区块地面工程建设期间,大力推广使用国产管材,组织研制生产了国产L360QS抗硫碳钢无缝钢管,对这部分管材的焊口热处理前后进行了残余应力检测,共检测焊口76道,残余应力符合设计要求,满足高含硫集输系统技术标准。另外,在普光气田研制开发了离心浇铸镍基复合管,大湾区块集气站试用395m,已安装完成并投入正常使用,进一步降低了开发成本,同时为今后推广使用提供的依据。

1.7 创新山区管道施工技术

普光气田地处复杂的山区,沟壑纵横、山壁陡峭,河流纵横交错。共设计各类大中小型管道跨越33处,跨越均地处河道、冲沟地段,场地狭小,常规的穿跨越施工技术不能满足工艺要求,通过技术攻关,结合各类地形地貌、跨越桁架结构形式,采用整体吊装、满堂红脚手架、整体发送、平移提升就位、利用索系发送桥面桁架等跨越施工方法与技术,较好地解决了普光气田山区复杂自然地理环境下的沟壑、河流跨越工程施工难题,并形成了一套适合复杂山区管道跨越施工技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普光气田集输系统在集输管线线路施工过程中,遇到一个施工难度大的位置,坡顶地面高程682.55 m,坡底地面高程

628.74 m,坡度为61°~78°,线路实长118.5 m,为典型的陡坡施工地段,该陡坡段施工区域狭窄、作业空间狭小,且施工的管线为L360MCS φ508×22.2钢管,每根防腐管重量达到3.5吨,布管、组对、焊接都异常困难。经多次现场勘察,研究制定了多套施工方案,最终确定了卷扬机自上而下牵引布管、制作安装组对桁架、气囊调节组对质量等一系列施工方案,最终确保了该段管线优质高效完成了施工任务,为以后类似地段的酸气管线施工提供了借鉴。

2 结束语

普光气田地面集输工程的成功建设,铸就了中国高酸气田开发建设的里程碑,不仅创造了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为高含硫气田开发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建成了普光301“采气集输示范站”、普光气田地面集输工程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优质工程”等一批优质工程,形成了高酸性气田集输工程建设、高酸性气田焊接施工等一系列规范,创新发展了高酸气田湿气混输工艺、智能检测等一批先进技术,总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高酸气田开发建设管理经验和做法,填补了国内空白,国产化抗硫材料和设备的成功应用,对国内高酸气田的开发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天然气工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篇3

都市农业是一种与城市经济、文化、科技密切相关的农业现象,是都市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时,农村与城市、农业与非农产业进一步融合过程中的一种现代农业。它具有经济、杖会和生态三大功能。基于市场供求关系的根本转变,我国加入WTO后对农业的挑战及杭州大都市建设的需要,杭州市政府于2002年初及时提出了发展都市农业的决策,之后逐步明确了都市农业的布局,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2003年初正式出台了“杭州市发展都市农业实施意见”。该实施意见把杭州农业划分为城市生态农业圈、平原高效农业圈和山区特色农业圈,明确茶叶、花卉苗木、水产、节粮型畜禽、蔬菜、竹业为重点发展的六大优势产业,大力培育水果、干果、蚕桑、中药材、蜂业等五大特色产业,着力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

1.2杭州都市农业对技术创新的要求

1.2.1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呼唤农业技术的突破:一方面杭州市的农业无论是产量、质量和效益等方面已到了一个较高的阶段,进一步发展将遇到资源、市场、技术诸方面更大的束缚;同时杭州市的人均农业资源严重不足,由于社会经济发展较快,使农业生产相对成本高于周边地区。因此,杭州农业的唯一出路是依靠农业技术的持续创新,不断提高竞争能力。在技术创新的选择上尤其要强调被动的适应性创新与战略调整和持续发展需要的主动性创新的结合。

1.2.2都市农业为技术创新拓展了新的空间,提出了新的要求:都市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除了生产功能这一共同特性外,尚有生态和社会(生活)两大功能,强调城乡的协调统一,因此必须通过农业技术创新同时解决城市生态、市民生活与旅游观光及农业文化体验等要求,解决好农业自身污染,提供休闲设施,创造人文景观,挖掘农业文化等已成为新的课题;此外一体化建设中的规划、环境建设等都大大拓宽了农业技术的空间,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根据杭州都市农业的实际,农业技术创新的主要任务是:为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提高效益,不断提高优势农业产业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名特产品的产量、质量和种养效益,不断提高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农业生态建设和观光农业提供新模式,提高农业生产者素质等方面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撑和综合服务。

2杭州市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存在的问题

我市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在政府的直接管理下,为传统农业技术进步与促进农业的发展起着支撑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与都市农业的发展已不相适应。

2.1研究开发主体布局不合理。现有市属农口5个科研所职责不明确、重点不突出,研究内容时有交叉和低水平的重复;研究内容与生产实际时有脱节,不能满足都市农业发展之需要;与上游研发机构和下游推广机构联系不紧密,成果转化效率不高,在农业中的显示度不高;研究机构与业务管理和技术推广部门职责不清,协作机制不健全,所站、所处、处站之间“争饭”的现象也普遍存在,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

2.2基层技术推广体系力量薄弱,难以承担新技术普及推广及农民技术培训等职能。表现为,一是乡镇农技部门人员少,结构不合理,队伍不稳定,兼职化现象严重;二是县(区)以下推广部门缺乏基本的实验基地,推广手段落后;三是缺乏知识更新,知识老化,对现代效益农业知识知之甚少。推广部「〕与企业、协作组织的研发推广缺乏必要的联系。

2.3民间技术力量薄弱。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协作组织重生产流通,轻技术创新,内部技术力量薄弱,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差,缺乏持续的技术支撑。

2.4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创新的动力不足。研究推广体制不顺,大多为行政的附属,行政化倾向严重,外部市场机制尚未建立,内部分配、人员考核、人事等机制不活,竞争的氛围不足。

2.5技术需求不旺。由于生产规模小,生产主体一农民缺乏技术投人热情,自身科学文化素质低,接受能力弱,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抗风险能力弱,导致技术需求不旺。

2.6投人渠道单一,投人不足。目前农业技术创新以单纯的政府投人为主,尚未建立多元化投人机制,其投人少,难以满足创新的需要。

2.7宏观上市政府至今尚未制订农业技术发展规划,对技术创新的目标,激励机制等缺乏政策引导,导致研究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一定程度上造成技术资源的浪费。由于以上创新体系上的不完善,严重影响了农业技术创新能力。主要表现为创新的意识不强,动力不足,创新人才奇缺,创新成果贮备不足。

杭州市都市农业技术创新体系构想农业技术创新的特,点农业技术创新是典型的公共产品,这是因为:第一,由于我国农业生产的分散性使得农业生产单位相对来说规模较小,一般都是以农户为生产单位。其次,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区域性。第三,农业技术创新既受经济规律支配,也受生物规律支配;农业技术创新的运行受自然力的影响较大;农业技术创新的周期和所需时间较长,一般需要8一10年,在时序上相对落后于其它产业。

农业技术创新的公共产品特性还表现在:第一,创新技术效应的非排它性。农业技术创新主要是生物技术、耕作制度等领域的进步,具有很强的通用性,不同的农户都可以使用。第二,农业技术创新的潜在需求量比较大,但现实有效需求却明显不足。无数分散的农户对农业技术创新都具有强烈的需求,但是单个农户不可能支付昂贵的研制费用去购买创新的农业技术。第三,农业技术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农业技术创新的公共产品特性决定了市场机制无法有效保证农业技术的持续创新。

3.2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

3.2.1农业技术研究开发主体:建立市、县(区)农业科研机构和民营科研机构(技术企业)共同构成的多元化研发体系。根据农业技术公共产品的特点,把政府属农业科研机构确定为现阶段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的位置(这与其他行业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有所不同),而且必须从法规、制度、政策上保障其主体地位。我市目前首先应整合市属农业科研机构的力量,组建杭州市农科院,实现人、材、物等技术资源的共享,形成合力,重点解决我市都市农业发展中的关键性、共性、资源性和前瞻性技术问题。同时整合县(区)属农业科研机构,与市属科研机构建立纵向联合,使之在区域特色农业开发中提供技术支撑。积极扶持民营技术机构,一是帮助农业企业做大做强,通过政府扶持和市场引导,在效益农业相关的种子种苗、农业资材及农产品加工等技术领域开展研发,以物化技术的形式成为效益农业中的一支重要的技术力量。二是加强农业生产合作组织(产业协会)中的技术力量,开展产业相关的全程技术引进与研发,使之在做强做大产业发挥独一无二的技术支撑作用。

3.2.2农业技术推广普及主体:建立高效协作的技术推广体系,促进成果的普及,转变为现实生产力。首先必须健全现有四级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充实一线力量,调整布局,更新知识,改善条件,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服务,拓宽推广网络的功能,强化其在上联科研院所,下联千家万户,横联农业企业、产业协会等方面的功能,在技术推广中发挥主渠道作用。积极创造条件,发挥农业企业在物化技术普及,产业协会在产业技术进步中发挥重要作用。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农业技术示范园区和产业协会十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十农户的产业化形式是现阶段农业技术普及的重要形式。

3.2.3农业技术管理主体:职能、精简、高效的技术管理体系的建立是整个创新体系高效运转的保证。根据现阶段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实际,建立以市、县(区)农业行政管理部门为主体,财政、科技、人事等部门配合的农业技术管理体系。农业管理部门主要行使以下管理职能:一是人才队伍管理,制订队伍建设目标结构,建立分级管理体系;实施农业人才培养工程。二是创新主体的管理,保证主体之间的协调。三是项目管理,把农业科研、推广、基地建设等项目从现有渠道切块到农业行政管理部门,以提高项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财政、科技、人事等部门是重要的管理主体之一,在科技经费、科技政策、人才培养、奖励等方面发挥决定性作用。

3.3农业技术创新的模式及政策选择建立政府启动与市场导向相结合,技术供给与需求双向互动,农科教结合、科技链与产业链联动的农业技术创新模式。以政府为推动和投人主体,实行分类管理,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建立多元投人机制。

3.3.1政府启动。从农业技术创新属公共产品这一特性出发,加之我市农业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都市农业的艰苦转型期,政府必须充分利用WTo的“绿箱”政策,加大投人,成为农业技术创新的推动主体和投人主体。一是加强创新主体建设,借鉴发达国家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把承担公益型技术研究与普及的创新主体在改革分流的前提下,予以保留,通过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实行市、县(区)地方财政供给,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保证其财政体制和创新主体地位不变;通过政策、税收、信贷和项目投入等形式支持民营研发和推广主体的建设,逐步培养其创新能力。二是大力组织重大技术攻关和支持公益性农业技术活动,对事关地区全局性、关键性、前瞻性的技术由政府组织重大攻关;以提高普及为目标,大力组织种子种苗、高产高效种养、无公害技术、优势产业相关技术的研究推广,提高整体技术水平;加强农业信息、农业技术条件、人才队伍建设及提高农民素质等基础性投人。

3.3.2充分引入市场机制,使之在技术资源配置、加快自主技术创新中起关键性作用。一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鼓励创新主体,尤其是民营创新主体,开展非公益性技术的自主创新,自主经营,通过技术交易,实现创新价值,得到自我发展,政府对其中公益性部分以“后收购的形式进行补偿。二是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这是最经济、最有效、最持久的激励机制。合理界定知识产权,使知识资本化,既调动政府属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又能有效地保护民营主体的知识产权和合法利益。三是引人市场竞争机制来配置技术资源,尤其是项目经费,在项目切块管理的前提下,使政府组织的项目和政府与社会共同组织的项目全面实行公开招标,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杜绝行政人员分配项目经费的弊病,最大限度地发挥技术资源的作用。

篇4

中图分类号:TD5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3-0388-01

1 林业技术创新的基本含义

创新一词,最早起源于拉丁文,究其本质来说,创新是推动一个民族和社会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著名美籍奥国经济学家熊彼特层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到关于技术上的创新的具体定义。技术创新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包含了许许多多的方面,如新工艺、新产品的开发,也包括将这些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在市场上得到实现。依此,林业技术创新就是要实现林业科研成果产业化、商品化,并体现出规模效益。林业的建设要实现公益性、社会性和生态环境的全面发展,因此林业技术的创新必须要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实现环境的生态保护,保证国土安全,推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妨碍林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问题

2.1 对林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

在传统的观念中,林业的经营一直被当做“靠天吃饭”的产业,这种消极观念严重的阻碍着林业技术的创新,技术的运用可以推进林业的发展,有无技术、技术水平高低不是林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普遍忽视林业科技投入、研究开发与应用。

2.2 林业科技体制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科技经费结构不合理

我国的林业科技创新一直依靠与科研机构或者高等院校,然而这种方法不能使技术的创新与企业的需要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因此,在以后的林业科技创新上,应当以企业作为主体,使技术的创新和企业生产的需要保持一致,推进林业技术的不断前进。

2.3 优秀林业科研成果少,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

据有关研究测算,我国农业科技获奖成果的转化率仅有50%左右,大大低于欧美国家70%的水平,我国林业科技成果转化低于农业,只有34%;林业技术储备不足,优秀林业科技人才缺乏,尤其是从事高新技术研究和高层次经营管理的人才奇缺,直接影响了高新技术成果的研究及转化。

3 林业技术创新的发展对策

3.1 要调整林业科技的布局

就目前来说,我国的林业科研机构相对力量分布较散,主要以行政区域设置,个数多,力量薄弱,科研课题少,经济也相对困难,发挥不到林业科研机构应有作用,对其发展调整迫在眉睫。笔者认为,对于林业科技力量来说,应将其划分成总体与局部的发展关系,总体是指加强我国林业队伍的建设实力和林业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使其成为林业科技发展的龙头,而局部就是在国内各省、各省区域内设立专业的林业科技研究所。

3.2 加大科技体制改革力度

在林业技术的发展改革中,须对林业科技的体制进行大幅改革。在改革中,本着“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改善精神,对于一些非盈利性和公益性的科研机构改革则需遵循分类指导的改善原则。在改革中,切实做到科技攻关,稳定一部分专业的科研人员来重点从事相关生态环境建设技术有关的科学研究;再对于一些具有开发能力的部分组建科技开发公司,将其直接面向市场,加快科研成果的转换,从而实现科研与生产的有机结合,来开发带动科研的新机制。

3.3 加强科技推广队伍建设

在林业科技推广中,由于推广工作人员工作的面对面性,其在工作中都与当地农户直接交流,因此,科技推广员的工作业务素养是林业科技进步的过渡和转折,科技推广员工作的效率直接关系到林业建设的发展。作为最受地方农户欢迎和尊敬的推广员,在面对机构的改革中,需要进一步充实和加强对工作的认识,要把深切的认识统一到国家对于农村农业的意见、政策上来。

3.4 努力抓好各类林业技术人员的培养

在目前市场经济体制发展中,在对于如何发展林业技术创新问题的长效机制中,培养一只高素质和适应能力强的管理人才队伍也是必不可缺的。在对于管理人才的选拔上,本着造就一支高学历、专业性强、职称结构合理的综合型技术队伍,形成一支具有一定的文化技术水平和以林、农技术专业人才为骨干的林、农队伍。若想实现此目标,则需拓宽人才的培养渠道。首先,在现有的队伍中以现有的有工作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为培养对象,充分利用当前社会各种培养教育学校来通过学习成为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和产业人才。最后,是在对于农民技术人才的培训上,对其重点培训农、林业实用技术以及退耕还林等相关技术的培训上,使其树立起正确的林业技术意识和了解正确的林业技术知识。

4 总结

综上所述,林业的良性发展对于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盛世兴林,科教为先进,只要我们本着扎实工作、积极进取的向上工作精神,就一定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林业创新之路,为推动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康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5

0引言

在国家创新战略的驱动下,高新技术企业在享受科技成果带来的高额利润的同时,也承担着技术和市场的巨大风险。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背景下,高新技术企业作为创新主体,是国家创新战略发展的核心力量,也是区域创新体系的主导力量。然而,由于高新技术企业涉及的领域广泛,且创新活动的影响因素众多,导致一些企业在创新实践中存在各种问题,阻碍了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不利于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本文以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对象,对其创新能力的现状进行分析,针对其在创新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1高新技术企业的界定

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界定,本文采用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于2008年4月联合颁布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中的规定:高新技术企业指在《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内,持续进行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形成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经营活动,在中国境内(不包括港澳台)注册一年以上的居民企业。

2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虽然工业基础雄厚,具有较强的地方经济特征,但科技创新能力整体较弱。近年来,随着国家创新战略的逐步深入,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能力总体上在逐步提升,但依然存在较多问题。现阶段高新技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普遍较低,主要表现为企业的研发投入比例、科研人员比例以及创新收入等都处于较低水平。

2.1总体发展状况

由于地处边疆地区,同时受传统工业的影响,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起步较晚,发展较缓慢。截止2013年,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的有517家,主要集中于稀土产业、机电一体化产业、铝铜深加工、医药制造、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等领域,仅在电子及设备制造业具有一定优势。2011-2013年高新技术企业主要经济指标见表1:

统计数据显示,从2011-2013这三年期间,企业个数和年末从业人员都在逐年上升,但增幅都较小;总收入、总产值和净利润在2013年都有所下降,同比下降比例分别为6.47%、6.22%、13.09%。说明近几年高新技术企业的总体发展状况不佳,需要进一步改善。

2.2创新能力现状

创新能力是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直接影响其盈利能力及发展水平。创新受环境、市场、资金、人才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国家创新战略的引领下,高新技术企业积极实施科技创新活动,但是受地区创新资金及人才等的限制,创新活动结果并不理想。2011年到2013年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的基本情况见表2。

2.2.1R&D经费投入不足

R&D活动经费是开展一切创新活动的基础,包括企业自筹资金与政府资金两种来源,其中政府资金占比衡量政府对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表2显示,从2011年到2013年R&D经费支出在逐年上升,而R&D活动经费中政府资金占比却在逐年下降,到2013年政府资金占比只有2.22%。说明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经费投入中政府资金占比严重不足,阻碍了企业创新活动的开展以及创新能力的提升。

2.2.2创新人员不足

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不仅需要研发资金的持续投入,更需要高层次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的支持。表2显示,2011-2013年R&D人员在逐年增加,但是基数依然较小,不足以支撑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活动。究其原因,地处偏僻的西北部,再加之企业自身条件的限制,在发展中很难吸引合适的高科技人才,从而严重制约了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

2.2.3创新产出市场化程度低

创新的目的是创新产品的市场化,最终提升企业的财务绩效。因此,创新产品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产出的市场化程度。从表2可以看出,从2011年到2013年的新产品开发项目数在逐年递增,创新产品销售率虽然也在逐年上升但是基数过小,到2013年新产品销售率仅为1.46%。说明高新技术企业技术转化能力差、创新产出市场化程度低,很多创新产品不能有效地市场化,直接影响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能力。

3提升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的建议

3.1加强创新活动投入力度

3.1.1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引进机制。科技创新人才是企业创新活动的主体。因此,创新人才的培育和引进对于提高企业创新能力至关重要。首先要破除人才流动障碍,促进科技人才在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合理流动,积极引进创新人才;其次,加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有针对地培育企业所需的创新人才;最后,加强科技人才储备体制建设,注重引进高层次人才,针对的特殊地理条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创新人才的长效吸引机制。

3.1.2政府应加大对创新的支持力度。要切实加大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增加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活动研发费用中的政府资金占比,通过政府的扶持使其更好地进行创新活动;同时,对一些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政府要实行倾斜政策,发挥其引导作用,通过重点产业和项目的创新实践带动企业整体的创新活动,最终提高其创新能力。

3.2健全创新活动产出体系

篇6

中图分类号TD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68-0163-02

关于岩溶矿床帷幕注浆创新技术的研究,是比较复杂的一项,在进行有效地施工过程中,应该将这种技术中截流事项进行有效地发挥,真正将岩溶矿床内部进行有效的水源截流事项的延伸,把握重点的研究事项进行研发,使更多的创新技术能够进行运用。

1岩溶矿床的原有截流技术研究

1.1注浆充分度不够

进行帷幕注浆技术的提升,必须将岩溶矿床进行地质水文环境的分析探究,将内部的环境中不利的因素进行排查。但是原有注浆技术忽略了这一点,没有进行预先的探查,且在进行帷幕注浆过程中,对于钻孔注浆、浆液调配的事项没有很好地重视起来,在进行间接性的建设施工过程中,没有真正将创新性的技术进行运用,使水源在通过的时候,容易出现混合的现象,不利于使矿床真正对水的侵袭进行有效的躲避。

1.2环境保护力度较差

原有帷幕注浆技术没有将施工的环境进行有效的重视,甚至没有对水质的清浊分离事项进行实施,导致水源的污染程度不断提升,在进行矿床的整体建设中,就会出现较为复杂的连锁反应,在进行施工过程中,由于对一些较有利于发展的矿物质水的建设忽略掉,就使得其中有创新前景的水资源被忽略。

2帷幕注浆截流施工的注意事项研究

2.1正确流程的演绎

进行对矿床的帷幕注浆的实施,真正将截流事项完善地运用起来,就要将内部的建设施工流程进行有效的重视。其施工流程是以下几点:

首先是对注浆孔位置的选择,一定要选取水文特征较优良的地方进行施工,在钻孔建设过程中,一般选择较深的地方,用回转式地质钻机进行施工,在进行施工过程中,把握对机械设备的运用标准进行实施;进行浆液的调配过程中,应该将水、水泥、添加剂的量进行有效的百分比的调配,进行搅拌过程中,要注意将均匀的调配搅拌事项进行有效地掌握,真正将浆液的浓稠度控制到最好的水平;在进行注浆过程中,应该掌握较为优良的灌注方法,浆液在钻孔中的位置与高度进行有效的控制,运用新型的机械设备在进行渗透灌注过程中,应该将内部的缝隙进行全面的融合,真正将内部与外部的建设环境进行有效控制;注浆完毕之后应该对其周边的水源环境与矿床的环境进行联合检测,发现与水渗透的现象,应该及时进行处理,截流新技术的重点就在于检测全面性的展示上,在进行检测与验证的时候,应该把握较为精准的建设要求,将内部的水文特征进行有效的探测,将数据进行自我研究,然后根据这些数据才能真正将内部的环境进行有效地控制。

2.2钻孔、注浆技术的提升

在进行新型技术的运用过程中,一定要将矿床内部的大环境进行有效的检查,把握较为优良建设标准,我们将新型的技术在运用过程中,应该把握较为优良的环境进行施工,真正将系统内部的检验检测与钻孔完善标准进行有效地结合。而运用截流新技术进行施工,主要还是对注浆中的浆液渗透事项进行完善的控制,对浆液凝固之后进行堵水的技术进行了提升,使矿床在进行各个空隙的注浆渗透过程中能够不断进行提升。

2.3造浆注意事项

运用新技术继续拧造浆,就要对浆液质量进行有效地关注,在进行提升使用过程中,应该把握住较为优良的调配、搅拌的技术方法,真正将内部的系统建设与外部环境的协调统一建设进行有效的联系,真正将浆液的浓度与建设标准想统一起来,使建设能够更加顺畅地进行下去。在造浆过程中,运用集中造浆系统进行良好地施工,运用风动卸料式的散装水泥车进行运输,将钢结构的水泥罐进行充分地利用,或用螺旋输送机进行运输,防止水泥的浓稠度发生较大的变化。

2.4对于矿床额内部资源发掘提升

由于矿床内部有大量的矿物质,在进行截流注浆过程中,对于内部的储量通过高端的技术进行测量,在进行整体性的水文特征检测过程中,根据在内部发现的较为准确的数据进行分析,能够真正将内部环境的矿物质储量进行有效的判断,并且在进行有效地控制延伸过程中,把握较好的建设标准实施,能够在截流过程中,使水源与矿床地质进行有效地隔离过程中,能够真正将内部的矿物质进行有效的发掘,使岩溶的正常发育过程中,能够得到较好的掘矿效果。

3 帷幕注浆截流新技术的环保事项研究

3.1清浊水源的分离技术延伸

在水仓内部进行有效的沉淀,再经过水泵通过水管引导到地面上进行处理。利用这样的技术对规定的地域内部的水文特征、工程的地质情况进行有效的考察,真正将其中的水源进行有效的过滤,使水源内部的较为清澈的部分被施工人员所利用,在进行施工过程中,能够真正将内部的用水标准进行了有效地首先,使更多的水源能够通过截流渗透过程中北充分地吸收利用,使其能够为施工建设做出贡献。

3.2能源环境的优化

在进行新型技术的运用施展过程中,把握较好的矿物质水源的提炼建设,使整体性的水源中的微量矿物质进行有效地提炼,把握较好的建设标准,使水源中的可用元素进行有效的捕捉,真正将内部的矿物质进行有效地抽离,运用分离矿物质的技术,使矿床帷幕注浆过程中,能够真正将水源进行充分的发挥利用。

4结论

进行矿床内部帷幕注浆的相应建设,将截流事项进行充分的发展延伸,使注浆过程与钻孔过程都能够在全面的监控过程中进行实施,在进行抵制水文特征的建设发展实施过程中,应该掌握较好的建设标准,使创新性的截流技术能够真正在较好的环境中发挥出更加优良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华钢,左明,尹洪胜,胡延军.构建全矿井安全生产综合信息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D].第六届全国采矿学术会议论文集,2009(9).

篇7

关键词:

工业设计;创新服务平台;虚拟油泥;3D打印

1前言

21世纪的制造业正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全球化市场竞争,新经济和网络信息时代的浪潮正冲击着以产品为载体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产品是一切制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新产品设计与开发是这一活动主体的源头,因而产品现代设计方法及相应支持技术就受到制造企业的高度重视。这迫使激烈竞争中的制造企业竟相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来开发新产品,而新产品的开发又不断地对开发技术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

2虚拟油泥技术与工业设计

油泥在工业设计领域中是为设计出高级曲面而产生的一种混合造型材料,应用于汽车与飞机等对曲面要求较高的行业,并在其他工业造型外观领域中应用十分广泛。然而随着上世纪70年代后期计算机辅助设计在汽车造型领域的应用,虚拟油泥的概念随之诞生。如今,以虚拟油泥为核心的造型系统已经广泛的应用在奔驰、宝马、大众、迪士尼等多个知名公司中。虚拟油泥技术已越来越扩展到其他新产品开发设计领域。

2.1虚拟油泥技术FreeForm

利用优化算法提取虚拟油泥模型表面三角形网格,该方法可以跳过模型的全空部分处于物体外部和全实部分处于物体内部,直接从位于物体边界的体素中提取表面三角形网格,减少体素模型中材料检查次数,计算速度得到了提高。美国麻省理工大学以自己研发的力反馈触觉技术结合虚拟油泥技术,由Sensable公司共同研发出一款适合工业造型的虚拟现实造型系统FreeForm。该系统具有以下优势:(1)建模过程虚拟可触,易于学习和掌握。(2)基于虚拟油泥的建模过程造型自由度极高,不同于3Dmax\Rhino等工业造型辅助软件,模型为实体建模。(3)系统的输入与输出数据兼容性强,消除了设计师自由造型与生产工程技术之间的鸿沟。(4)具备CAM模块,提供了拔模分析、抽壳及曲面检测等工具,使得产品造型创新的阻碍大大减少。

2.2虚拟油泥技术FreeForm在工业设计领域的应用

目前,虚拟油泥技术FreeForm系统已经应用于玩具、制鞋、首饰、电动工具等几十个领域,此外,凭借优良的力反馈虚拟现实技术,此系统还应用于文物修复、虚拟手术等多项特殊技术领域。虚拟油泥技术FreeForm系统的工业设计创意造型过程可分为正向与逆向两类:

2.2.1正向设计

一个实际项目的产品开发过程,设计师将创意灵感草图导入到FreeForm系统中,利用FreeForm提供了Curve(线编辑)、Planes(平面编辑)、Sketch(草绘)、ConstructClay(构建黏土)、SculptClay(雕刻黏土)、DetailClay(细化黏土)、DeformClay(变形黏土)、Select/moveClay(选择移动黏土)、Patches/Solids(曲面建模)、Mold(模具)等工具模块,制作出需要的模型。在完成好的虚拟油泥模型的基础上,使用系统提供的AutoSurface(自动铺面)工具,自动生成曲面文件,然后导出为STEP/IGES格式文件供下游制造。

2.2.2逆向设计

利用已经扫描处理好的.stl三维数据,导入到整合虚拟油泥技术的工业设计创新服务平台,可实现产品改良设计。利用此方法的开发过程,相比传统的RE,速度提高了一倍以上,产品创新程度高。

3整合虚拟油泥技术的创新平台架构

各种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与推广应用,虽然增加了新产品开发的投入和风险,但同时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又给制造企业带来了丰厚的回报。整合虚拟油泥技术的创新平台服务平台构想正是在这一战略背景下产生。

3.1平台的技术框架

当今的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大大加快,新产品研制周期大幅度缩短,各种新的产品设计方法和开发技术应运而生,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设计支持技术在产品创新设计中的大量应用,推动了设计、制造自动化技术的迅速发展,并在设计方法学、新产品开发流程再造与项目管理、全球化并行协同设计、敏捷化战略联盟、设计支持新技术、数字化虚拟样机开发技术、仿真试验与性能评估技术、逆向工程与快速原型制造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利用逆向工程技术,在完成制品CAD模型重构的基础上,快速设计出制品的注塑模具。实践证明,恰当的重构方法,可以获得很高的重构模型精度,满足新产品设计的需要。有效地缩短新产品的设计与制造周期,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

3.2平台的组织框架

以“协同创新”为核心观点,旨在构建是以工业设计知识增值为核心,集成RP/RT/CAE技术的快速设计与快速制造技术,利用网络化实现协同,企业、政府、知识生产机构(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和用户等为了实现区域科技创新转型而开展的大跨度整合的创新组织模式理论模型。平台以孵化创新为构架理念,将“学、政、企、行”通过工业设计创新平台为纽带,利用网络协同创新和产品数据管理(PDM)信息技术将产品创新设计项目科学、高校的协调管理,最终通过成果交易平台(o2o)第一时间对接社会资本,最大化培育优秀的创新产品。

4优势与不足

(1)整合虚拟油泥FreeForm技术的工业设计创新平台实现了从创意→设计→实现→推广的工业设计全流程服务功能,可以有效的整合创新产品市场需求。(2)从技术实现的角度,平台实现了从创意到生产的数据无缝对接,减少了在产品创新在开发迭代过程中的造型损失。(3)以“平台”为连接纽带的“学、政、企、行”协同创新组织,可有效的增加新产品孵化成功率,提升创新成功率。

作者:陈龙 周玲 吴荣 陈学斌 单位: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罗联社.面向工业设计的协同管理技术研究[J].机械科学与技术,2011(30).

[2]陈龙.基于FreeForm系统的玩偶设计开发[J].陕西: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3]陶燎亮.虚拟油泥技术Freeform在文物快速复原中的应用研究[J].天津:数字技术与应用,2016.

[4]陈鹏.基于RE/RP技术的产品快速设计与制造系统的研究[J].模具设计,2009(1).

[5]贡智兵.基于产品平台的快速设计关键技术研究及实现[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6.

[6]齐尔麦.机械产品快速设计原理_方法_关键技术和软件工具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3.

篇8

关键词: 烟叶生产;烤烟直播;创新

Key words: tobacco production;live flue-cured tobacco;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S5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3-0001-02

0 引言

常规托盘育苗一般分为母床培育和子床培育两个阶段。在假植阶段,需要进行大量人工操作,既费时又费工,而且容易造成人为传播病毒,增加烟苗发病几率;同时,经过假植的烟苗缓苗期长,成活率低。而烤烟直播育苗是一项新技术,博山区局(分公司)从2011年开始对烤烟直播育苗技术进行了研究,解决了常规育苗中的用工多和病毒易传播等问题。

1 烤烟直播育苗技术应用与研究的内涵

烤烟直播育苗技术应用与研究主要是借鉴省内其它地市直播育苗的先进经验,结合博山育苗的实际,适应工场化育苗发展需要,开展烤烟育苗相关技术的改良研究,解决托盘育苗存在的弊端,实现博山育苗方式的新突破,达到进一步提高烟苗素质,减工降本,提高博山育苗的整体水平,满足现代烟草农业对工场化育苗的要求。

2 烤烟直播育苗技术应用与研究的主要做法

2.1 成立机构,明确工作机制,保障项目顺利实施

为确保直播育苗技术的顺利实施,保证实施效果,区局(分公司)成立了由副经理周德海任组长,烟叶科及烟站站长和包片技术员任成员的技术实施领导小组,采取由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直接部署,烟叶科及烟站人员具体实施的工作机制。在营养土配制、播种、出苗管理等环节,领导小组及时调度,研究制定措施,提高直播育苗技术的实施效果。

2.2 及时安排,落实责任,确保项目结果的真实性

根据项目实施方案要求,由专人负责跟进项目实施过程,严格按项目要求进行操作并记录数据,采用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提高实验项目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取得客观有效的实验结果。

2.3 分步实施,规范操作,定期汇报项目开展情况

为保证项目做得有价值、有实效,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区局(分公司)烟叶科定期对项目进展情况进行督导和调度,了解项目的进展情况、数据的记录情况,以及项目参与人员对技术要求的掌握情况,及时处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难点和技术问题。

2.4 直播育苗技术的实际操作

2.4.1 营养土的配制

营养土的好坏是直接影响到直播育苗质量的关键,比常规的营养土更加疏松,通透性更好,有机质含量更高才行。一是采用50%松针土+30%腐熟猪粪+20%地表土;二是50%蘑菇下脚料+30%腐熟猪粪+20%地表土;营养土内按照1-1.5公斤/标准棚的标准掺拌撒可富复合肥,肥土拌匀。熏蒸后注意散好毒是关键,一定要散毒彻底,确保不影响出苗。

2.4.2 整畦

①规格与常规苗棚一样大即可;②畦面必须平整。

2.4.3 播种

时间:比常规育苗推迟7-10天左右。装盘:营养土散好毒后,装盘前再用100倍的菌毒清药液普喷一遍,喷药要均匀周到。装盘时不要一次性装满,达到90%即可,待播完种后,然后再盖上10%的土,均匀整齐的摆放在棚内。播种:使用播种器,每穴1-2粒包衣种。

2.4.4 喷水

喷水是最关键的技术措施,直接关系到出苗率,喷水前把苗床灌一遍水,首先使用微喷,待包衣种子裂解后,慢慢把杯体渗透为止。注意:喷完水后,普喷一遍100倍的菌毒清药液。然后覆盖地膜(必须有支撑物)。到7天左右时必须揭膜洒水,以防苗盘落干,影响出苗,然后再把地膜盖上,在达到70%左右的出苗率时抽掉地膜。

2.4.5 苗床管理

出苗后,注意水分及温度管理,注意通风,以防出现青苔。小十字期,开始间苗,去大去小留中,对缺苗的穴使用镊子夹取小苗一块假植上。对烟苗及时追肥,使用撒可富复合肥液,浓度在0.3-0.5%左右。大十字期要适当控水,控肥,以防长势过快,达不到壮苗标准。

烟苗在竖膀期,茎高达到1-2CM左右就可以移栽了。注意移栽前一天断水喷药(菌毒清)。成苗时间大约在40-45天。

3 烤烟直播育苗技术应用与研究分析

3.1 调查方法

记录出苗期、小十字期、大十字期、假植(补苗)期、剪叶期、成苗期。齐苗后随机选取2盘调查出苗率,成苗时以同样的方法调查成苗率。成苗期随机选取10株烟苗测量其茎围、茎干高度。同时记录各种育苗方式所用物资及工时开支等相关费用,按每亩大田用苗8盘计,得出育苗亩成本。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烟苗生育期

通过记录两种育苗方式的播种时间、出苗时间、出苗率小十字期、大十字期和成苗期等相关数据,对比直播育苗和常规育苗存在不同之处。

试验表明:直播育苗的出苗时间和出苗率都低于常规育苗,采用种子直播育苗,烟苗生长速度略低于常规育苗,但常规育苗由于假植期间受还苗的影响,成苗时间比直播育苗推迟5天,苗床生育期缩短5天。

3.2.2 烟株主要生育期

试验表明:采用直播育苗移栽的烟株,与常规假植苗移栽的相比,生长速度明显偏慢,现蕾时间推迟5天,脚叶成熟期推迟4天,顶叶成熟期推迟2天,大田生长期相差2天。

3.2.3 育苗成本(按照每亩计算)

上表表明:直播育苗每亩费用52.54元,常规育苗每亩73.46元,直播育苗低于常规育苗20.92元。

4 直播育苗技术的优势

与常规中棚托盘育苗对比,其优势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是缩短育苗时间,直播育苗可缩短育苗时间5天。

二是减少人接触烟苗机会,从而降低病毒对烟苗的侵染几率。直播育苗出苗后只需进行间苗,比常规育苗减少一次间苗、拔草和一次假植的机会。

三是可降低育苗费用,直播育苗一个标准棚用种量4袋,100克,而常规育苗每个标准棚用种10袋左右,250克;常规育苗假植时正值当地农忙时的关键时期,雇工难且工钱高。

5 改进措施

通过近几年的探索,直播育苗技术取得了一定成功,受到了育苗户与广大烟农的好评,具备很好的推广价值。但在实践中发现,这项技术还需要不断改进。

一是育苗营养土的配制。营养土是自己配制,配制规律比较难把握。

二是母床平整问题。母床应尽量平整,增加畦内湿度,减少出苗前的洒水次数。

参考文献:

[1]吴杰,冉茂,宗学凤,王三根.烤烟浅水育苗与漂浮育苗技术的比较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1(06).

[2]刘铭,尹福强,张文友.我国烤烟砂培漂浮育苗研究进展[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1).

[3]刘峰峰,符云鹏,宋玉川,贺晓辉,屈生彬,罗威辉.植物生长调节剂GGR对香料烟根系发育及活力的影响[J].中国烟草科学,2010(03).

[4]许树德,张赶发.烤烟漂浮育苗不同池水深度对育苗的影响[J].云南农业科技,2009(06).

[5]杨怀千,周冀衡,邓小刚,李春明,王文君.烤烟漂浮育苗中不同水位炼苗对烟株生长发育及生理特性的影响[J].烟草科技,2009(09).

[6]杨怀千,周冀衡,黄勇,梁棋政.中国现阶段烤烟生产中主要育苗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9(17).

[7]段美珍,邓斌,黄松青.烟草浅水育苗与漂浮育苗对比试验[J].湖南农业科学,2009(06).

篇9

目前,我国中小微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相当薄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产品的企业很少,对科技信息服务的需求极为迫切。科技信息服务的基本目标是跟踪国内外科技发展动态,开展科技理论、政策、规划、研发等相关研究,为中小微企业提供高效的科技信息咨询服务[1]。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平台构建及其模式化探索实践,既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应有之义,也是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

1服务体系的构建运作

1.1建立服务组织体系

1.1.1组织体系的基本构架以政府科技、信息管理部门为主导,市科技情报研究所为依托组建市级技术创新信息服务中心,作为一级信息服务机构,以各县区主管部门或科技情报中心为骨干组建二级信息服务机构,以产业集聚区、产业园区和技术联盟等为主体组建三级信息服务机构。市、县(区)、产业集聚区等三级管理服务团队,上下联动、协同运作,组织实施科技信息“线下服务”活动。1.1.2组织体系的功能特点以市级技术创新信息服务中心为核心的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信息服务组织体系,坚持以企业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系统整合科技信息资源,科学建立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全面推动科技信息资源开放共享[2]。主要功能特点有4个:一是资源丰富、联系广泛、贴近企业、辐射面广。兼顾各县区和基层中小微企业创新的信息需要,为政府了解企业整体创新水平和制定产业科技发展规划提供决策信息服务。二是专业科技信息服务队系统了解企业技术创新需求。实行专人负责制,对县区或产业集聚区企业按区块或行业进行划分,保证每个企业都有对应的信息员,及时了解企业最新的信息需求。三是统计各县区或产业集聚区中小微企业的科技资源。包括仪器设备、专利技术、科技成果和技术专家信息,并建立当地特色数据库,便于区域内企业之间进行科技资源共享。四是专家咨询团队负责提供专业的技术咨询服务。各级科技信息服务机构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课题立项、成果鉴定、专利申请、新产品开发等查新咨询服务,提供科技政策和产业发展研究,以及决策咨询和创新管理等服务。

1.2构建服务网络平台

以现有科技信息港网站为基础,通过系统开发和功能提升,构建面向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的知识信息门户和网络共享平台,实现科技信息“线上服务”功能。重点通过集成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信息共享的8个网络服务系统平台,在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政府、企业与市场、企业与高校、企业与院所之间搭建科技信息桥梁,充分发挥资源整合开放共享优势,提升科技管理合作服务水平,提高技术研发转化应用能力。1.2.1企业用户中心与信息管理系统平台主要功能作用包括2个方面:一是根据企业规模、产品特点、营销理念、信息需求、区域特点等,疏理整理企业信息,建立企业用户中心,设立标准化和个性化企业注册登记档案,使每一个登录平台的企业都能在企业用户中心注册成为会员,并能快捷、迅速的获取相关信息;二是企业需要通过信息管理系统统一认证身份,获取访问平台内信息资源和需求信息的权限。信息管理系统具体功能包括基本信息、企业收藏、企业分布、订单管理、服务记录等[3]。1.2.2信息资源与文献应用系统平台主要功能作用包括3个方面:一是开发建设特色产业和专题信息数据库,重点建立石油化工、装备机械、医药卫生、电光源、羽绒服装、食品家具等地方特色产业数据库,以及与之相关的项目、成果、专利、标准、人才等专题信息数据库;二是引进整合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科技文献资源,以及科学仪器、科技成果、专利标准等科技信息资源,开发科技信息应用导航系统和科技数字图书馆共享平台;三是做好企业信息资源检索知识培训和服务,帮助和引导企业以各类专题数据库为基础,通过平台的检索功能,查询创新所需要的软硬件资源。企业在查找到相应需求信息资源后,可以根据平台上提供信息直接下载或根据预留信息获取。1.2.3科技管理与科技报告系统平台主要功能作用包括2个方面:一是开发建设网上科技业务办事大厅,包括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技术贸易办理、技术合同登记、职称评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网上日常科技工作开展;二是开发引进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系统、科技成果申报评审系统和重点计划项目科技报告系统等,积极推动与国家、省、市、县科技管理系统的无缝对接。1.2.4科技评价与企业诊断系统平台主要功能作用包括3个方面:一是建立科技评价和企业诊断专家团队及信息数据库,按照专家的所属行业、领域、特长、年龄等,分门别类建立专家信息数据库,企业通过平台提供的专家库和机构库了解专家或机构的情况,针对中小微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组织专家小组进行调查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制定具体方案;二是开发引进科技评价和企业诊断系统软件或应用工具,通过微博、微信、E-mail、留言板等形式向专家或机构发送需要咨询的问题,进行实时咨询[4];三是组织开展相关服务活动,针对中小微企业技术需求,组织专家开展现场诊断、咨询、建议,及时为企业研发人员提供技术指导、为决策者提供参谋意见。1.2.5决策咨询与专题分析系统平台主要功能作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引进开发一批监视预警、跟踪分析软件和咨询数据库,通过对各类信息的归纳、整理、研究、分析、开发和有效利用提高企业竞争优势[5];二是引进开发相关的决策咨询、专题分析应用软件。例如科技查新数据资源、特色产业数据资源、科技报告系统、竞争情报分析软件、专利分析软件、文献检索分析软件等等。1.2.6创新辅导与在线培训系统平台主要功能作用包括2个方面。一是开发建设中小微企业管理创新、技术创新、营销创新等知识、方法辅导数据库[6];二是开发引进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在线培训系统,实施远程在线专业培训。1.2.7联盟协作与技术转移系统平台主要功能作用包括2个方面:一是依托各类科技社团组织、高校院所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按照相关产业、领域或专业组建网络机构联盟。例如:产业联盟、行业联盟、学术联盟、仪器联盟、技术转移联盟、众创空间联盟等,组成专家团队,开展“线下”信息服务。二是根据各联盟单位所提供的服务项目和技术成果,分门别类、系统登录,以满足不同企业的服务需求和技术转让、产学研合作、设备租赁、学术交流、创业孵化等“线上”信息服务。1.2.8信息与电子商务系统平台主要功能作用包括3个方面:一是开发建设网上技术市场,建立技术供求信息和技术成果交易展示系统;二是引进开发新技术、新成果、新工艺、新产品的电子商务系统;三是组织开展企业信息和技术产品交易活动。有需求的企业可以在平台上对相应的技术信息进行查找并与供给方取得联系。

2服务模式的探索实践

通过小企微业技术创新信息服务模式探索,在建立科学的组织体系、实用的网络平台和良好的共享机制基础上,积极实践“网络共享、文献应用、定题咨询、辅导培训、联盟协作”五位一体线上线下互动运作服务新模式。

2.1网络共享服务

侧重信息共享,主要把区域科技信息港网站打造成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信息服务网络平台,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平台等8个网络信息系统集成,提供海量“线上”科技信息服务。按照企业技术创新信息需求类别,针对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科技合作、信息、远程培训等,进行整理、分类,链接到网站主页,实现“一站式”检索服务。

2.2文献应用服务

侧重文献应用,主要利用科技数字图书馆打造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信息服务文献平台,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数据、超星数据等文献跨库检索,以及电子阅览室专家检索和信息推送、文献传递等形式提供丰富的“线上线下”文献服务。

2.3定题咨询服务

侧重知识服务,主要发挥共享网络、文献资源、专家团队和应用软件的综合优势,根据中小微企业需求开展科技查新、决策咨询、项目评估、课题研究、专题调研、信息推送、科技报告、专利分析、企业诊断等个性化的“线上下线”知识服务。

2.4辅导培训服务

侧重人才培养,主要通过网络在线辅导培训、专家现场辅导培训和集训班辅导培训等形式,开展中小企业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培训,诸如产业发展、行业政策、项目申报、课题分析、科技报告、创新方法、案例分析培训,以及具体技术、方法等辅导培训。

2.5联盟协作服务

侧重协同创新服务,主要依托各类科技社团、高校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之间科技合作,通过引导或参与产业技术研究院、众创空间等创新平台建立协作联盟,为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提供项目研发、技术转移、课题协作等线上线下服务。

3服务模式的创新评价

3.1技术关键和技术路线

3.1.1技术关键技术关键主要有4点:一是实现8个网络服务系统平台之间的服务器后台融合链接;二是实现不同数据库之间资源配置和智能跨库检索[7];三是实现区域科技信息资源和企业科技信息资源的智能化处理与应用;四是实现“网络共享、文献应用、定题咨询、辅导培训、联盟协作”五位一体线上线下互动运作模式创新。3.1.2技术路线建设市、县、产业集聚区等三级信息服务机构联动的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信息服务组织体系构建8个科技信息系统集成的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信息服务网络平台建立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信息服务共享机制实践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信息服务“五位一体”线上线下互动运作新模式。

3.2创新点和区别点

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信息服务平台及服务模式,与一般意义上的科技创新信息服务平台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不仅要实现信息资源的网络平台共享和文献资源的跨库检索应用,更重要是实现组织体系和服务模式创新,通过现代与传统、知识与信息、线上与下线的有机结合,全面实现“网络共享、文献应用、定题咨询、辅导培训、联盟协作”五位一体互动运作服务。3.2.1主要创新点主要创新点大致有3个:一是组织体系创新。建立三级信息服务机构和专家团队涉及方方面面,是一个系统工程,难度较大,三级联动运作的实践、协作联盟机制的引入和中小微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确立,体现了该组织体系的创新与活力。二是网络平台创新。通过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信息服务网络平台系统整合分散的科技信息资源并得以共建共享,既有协调难度又有专业难度。8个信息服务网络子系统的联动设计、跨库检索和一站式服务,体现了该网络平台的完备与高效[8]。三是共享机制和服务模式创新。通过组织体系、网络平台、共享机制和服务模式集成融合,以及服务方式方法的具体化标准化模式化,实现“网络共享、文献应用、定题咨询、辅导培训、联盟协作”五位一体线上线下互动运作,体现了该机制模式的科学与可行。3.2.2主要区别点主要区别点大致有3个:一是服务领域不同。一般的科技共享平台服务受众范围广,针对性不够强,涉及科研、企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社会团体等领域,既包括科技工作者,也服务社会各界。该课题聚焦中小微企业,主要服务技术创新,针对性、专业性都比较强,强调信息服务的深度和精度。二是集成资源不同。一般的科技共享平台集成的信息资源,大多涵盖科技政策、法规、知识、信息、专家、文献等,有管理、有业务、有技术、有市场等等,侧重于共性问题公共服务。该课题平台突出项目、成果、专利、技术、标准、数据等资源集成,专注于个性问题专业服务。三是手段措施不同。多数科技信息共享平台只是通过网络平台实现文献共享,仅限于提供线上服务。我们强调组织体系、网络平台、共享机制和资源集成,注重信息服务模式创新和线上线下互动运作服务。

4服务模式的运作评议

4.1破解了科技信息与产业经济融合的客观瓶颈障碍

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信息服务体系构建与模式实践,立足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着眼科技信息对企业研发、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和决策咨询与管理创新的服务支撑,紧紧围绕中小微企业技术、人才、知识、研发、营销需求,以及政府决策、经济规划、产业战略、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等提供科技信息服务,较好的克服了科技成果与企业经济“两张皮”的现象,较好的破解了科技信息服务与产业经济发展相融合的瓶颈问题。

4.2形成了科技信息服务与企业研发需求的对接互动机制

科技信息服务与企业研发需求的对接互动,可以较好的解决如何高效服务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的现实问题,是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信息服务模式化研究的主要成果。通过产业领域、产品类型、生产规模、技术水平等信息的智能处理,系统了解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的方法途径和服务需求[9]。通过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需求的系统分析,集聚科技信息优势资源,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技术咨询服务。通过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需求和自身优势的专业研判,探索制定科学的信息服务方式方法和服务措施。通过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规律和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系统规范服务程序、服务标准和服务模式,提升科技信息服务效率。

4.3提升了基层科技信息服务机构的信息服务能力

基层科技部门特别是科技信息服务机构通过服务模式探索实践,可以强化科技基础条件建设,提升科技信息服务手段,培养科技信息服务人才,提高科技信息服务水平,为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提供快捷高效的科技信息支撑。特别是“五位一体”线上线下互动运作服务模式的推广应用,为河南省乃至国内一些基层科技信息服务机构工作开展提供了经典模式和宝贵经验。

5服务模式的提升建议

5.1要进一步提高对科技信息服务的重视程度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特别是面向中小微企业的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缺乏应有认识和持续支撑。风险和投资意识不强,政策、财政支持和企业投入不足,科技信息服务供需失衡[10]。针对这些情况,要进一步提高政府和企业对科技创新信息服务重要性的认识,把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摆上议事日程,真正确立起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

5.2要进一步完善信息服务模式的运作机制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科技信息服务的上下联动机制,充分调动市、县(区)、产业集聚区等三级管理服务机构和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加大政府科技、信息部门支持相关资源整合集成的政策、措施落实力度,提升科技信息资源开放共享水平,真正形成“网络共享、文献应用、定题咨询、辅导培训、联盟协作”五位一体线上线下互动运作的新模式和新机制。

5.3要进一步加大信息服务模式的推广力度

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信息服务平台及模式的创新实践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其作为新生事物更加需要呵护和推动。一方面要在不断创新实践的同时认真总结,逐步提高服务能力和应用水平;另一方面要通过媒体、论坛、现场会等形式推广宣传,不断扩大其应用效果和示范带动作用。

篇10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8-0032-03

多年来,纺织业一直作为广东经济的一大支柱,纺织设备与技术的引进一直作为缩小与工业化国家技术水平差距的有效措施。纵观广东省纺织业的发展,许多企业在“引进、吸收、创新”发展模式上往往忽略了创新的过程,陷入“落后―引进―简单模仿―又落后―再引进―再落后”这样一个恶性循环之中。引进技术能否持续推动企业向前发展,不仅取决于选择适用性的先进性技术,还取决于引进的技术能否得到消化、吸收和二次创新(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其内容主要包括产品创新、工艺创新、服务创新、组织创新。评价体系分为投入能力指标、研究开发能力指标、生产能力指标、营销能力指标、管理能力指标和综合性指标。各项创新内容的基本特征都很相似,即都具有新颖性、创造性、高投入性、高风险性、高收益性、周期性和大协调性。企业通过循环的技术创新过程,实现新的投入组合,使自身能够在更高的层次上得到发展。通过众多企业的模仿,可实现纺织业“引进―吸收―创新―扩散”的集群效应。

常见的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模式可归纳如下:

一、一体化技术创新模式

一体化技术创新模式可概括为,从技术创新所固有的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本质出发,将技术开发和市场反馈放在同等重要地位,在创新全过程中,以创新主体内部信息交流为主要手段(而不是强制性命令和僵固化分工),不断增进创新各类人员,特别是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人员和销售人员间的相互联系和协调,从而保证创新整体行为取得最佳实现效应。

技术创新的成功实现是企业内科研、生产和销售部门都充分参与的过程。创新主体整体行为功能是各类人员行为功能的积关系而不是和关系,任一类人员功能弱化都会带来整个创新的失败。因此,消除各部门孤立性,减少从R&D―规模生产―市场实现道路上的组织障碍极为重要,只有采用图1中图b循环型而不是图a下属型的创新管理模式才能实现各类人员间的充分信息交流和有效的组织协调。

据统计,在美国,产品创新的市场成功率大大低于产品的技术成功率,而在收不到应有实现效益的创新项目中,约40%以上其最大的损失正是发生在由R&D成果向生产销售的转换环节上。类似情况在其他国家也不同程度存在。为改变这一状况,许多企业在推进创新一体化上探索出一些成功经验,主要有: (1)重新认识和树立销售人员功能形象; (2)强化“销售带动开发方式”;(3)从组织结合方式的高度来寻求R&D与销售部门间的有效协调;(4)跨职能培训,如英国H-Packard公司实行有计划地将技术在R&D和生产部门间定期互换制度。

南方技术创新中心发展模式是一体化创新模式典范。该公司2000年被定为广东省纺织面料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集纺织产品展示、纺织产品技术开发、花样设计、网络信息化服务、法律中介、知识产权保护、商务会议等多功能一体的综合服务。公司能采用销售人员直接参与创新的功能的思路,将技术开发和市场反馈放在同等重要地位,依靠雄厚技术基础,采用企业创新协调机制(如图2),一直成为广东纺织面料开发的前沿阵地。

二、抢先占位技术创新模式

抢先占位技术创新模式可概括为,根据创新的不对称性竞争原理,利用或寻求在信息、技术和其他方面的优先条件,凭借创新行为的超前性,首次成功满足和诱导需求,迅速取得创新竞争的优先条件,凭借创新行为的超前性,首次成功满足和诱导需求,迅速取得创新竞争的领先优势。即做“抢先打开窗户的人。”

实现抢先占位创新的“第一次”,要求企业具有创新行为超前性,其主要分为信息和知识获取超前、决策与实施超前和市场开发实现超前三方面,各方面既有独特性又具有互补性。如实力和水平较低企业依靠第一方面赢得抢先优势,而实力水平较强企业可凭借两方面优势弥补某些延缓性失误。这三方面均有许多成功的范例。如弱小的ROLM公司超前接受电话与计算机技术聚合知识,结果在计算机式电话交换机上占有一席之地。美国Pfizer小公司和波音公司抢先动手生产出实用产品,而把构思发明青霉素和喷气式飞机的英国人远远抛在后面。再如,日本在纺织方面研究起步较晚,但在纺织新材料、纺织装备技术创新与应用方面遥遥领先其他各国。

领先创新在超额利润、成本价格、技术垄断和企业信誉形象多方面具有后来者一般难以超越的优势。许多成功企业的实践证实,企业间竞争最终取决于创新上的竞争,而创新竞争的焦点是时间抢先上的竞争,最终,时间抢先的主要目的和效应集中反映在“第一次”上。美国知名学者德鲁克在《企业家与创新》一书中按照可靠性和可预测性程度,将“意想不到”排在创新各种来源之首,因为只有“意想不到”才能产生“第一次”的效应。杜邦公司首次开发出尼龙并引入市场,引起纺织业的震动,再如竹纤维、玉米纤维、改性涤纶等新原料的开发、创新,也使更多企业申请专利加入纺织新原料开发、应用的创新实践中来。

三、滚动积累技术创新模式

滚动积累技术创新模式可概括为,突出技术创新一致性特性要求,寻求企业优势与市场机会的耦合,依靠创新学习和资源积累,在较低基点上,逐步实现创新水平和层次递增的连续性发展。

技术创新总有风险,但风险程度则与创新选择类型密切相关。仅从需求角度看,以现有市场需求变化为导向的创新,是被动性创新,其目的是满足或适应需求;而以知识技术更新发展为导向的创新,是主动性创新,其目的是创造或更新需求。显然,两者对企业状态的要求是不同的,一般地说,前者对企业条件和创新机会的约束有更大的宽容性,使起点较低企业能够有效回避较大创新失败,随着学习经验和经济实力积累,逐步走向创新良性循环。对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可采用内在机能及其相应的运转方式所构成的有机系统,由主体机制(技术创新者)、动力机制(市场需求)等子系统组成,可概括为“轮式模型” ,同时采用滚动积累创新,作为扩展创新效益和承受高风险创新的准备基础。

滚动积累创新模式有三个特点,一是市场需求拉动效应,市场显性需求及其变化机会是创新的主要来源。二是规模小、方向窄,力求寻求企业现有优势同更多市场机会的结合,当这种结合得不到满足时,常常借助于外力特别是外部技术力量的帮助。三是短期经济收益和长期学习效益相结合,整个创新呈现明显的连续递进发展特征。

许多成功企业在腾飞初期都经历过滚动积累技术创新阶段,如广东的张槎、西樵两镇上的许多中小纺织针织企业,由于早期资金缺乏,开始时只购买二手设备,以较低成本来增加利润,完成早期的资金积累过程。随后逐步发展壮大,走出滚动积累创新的“五步曲”,即(1)主要依靠自己力量,以较小投资较低价位,确立了需求量较大产品的市场竞争优势。(2)逐步扩大规模,引进新设备与技术,以性能领先的新产品抢占纺织品市场。(3)在技术上向国际水平靠拢,创新自己的研发中心,或与研发机构合作,推出工艺独特的新型产品,从市场渗透到市场开辟。(4) 将新技术成果扩展到其他市场,扩大经济效应。(5)再上技术等级和扩大产品系列并举,综合开发多种纺织新设备、新产品。这“五步曲”使企业能从低起点开始,逐步取得竞争优势而稳步发展。

四、外向推动技术创新模式

外向推动技术创新模式可概括为,以高层次高水平上的技术推动为主要特征,在消化吸收和模仿国外先进生产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多种形式的再创新,使企业成功实现外向型发展或其他根本性突破。

外向推动技术创新有如下三个主要特点:一是创新的技术起点高,不论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采用国际标准设计生产,还是开发新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同国内水平相比,其创新活动所表现出的技术水平递增都具有较大飞跃。二是其具有强烈的技术推动倾向,从创新实现看,其表现为国内市场上的“第一次”效应(替代进口和创造新需求)和国际市场上的渗透打入,显性需求拉动不是决定作用因素,其主导形式是新技术新知识直接推动创新开发。三是创新的投入产出与国际市场(技术市场和产品市场)紧密联系,创新作用效应不再局限在项目本身,而反映为对企业发展的全面重大推进。

对于发展中国家一般企业,要达到技术推动型创新下的完全外向型生产经营,还需相当长时期。但实践证明,只要企业成功地引入和实施部分外向推动技术创新,如创造性模仿某项国际先进技术、采用国际标准设计生产、部分产品打入国际市场等,就能从多方面促进企业加速改变原有观念和行为方式,获得全新性变化。我国有不少的大中型企业自觉借鉴采用国际标准及国外先进标准,坚持在高技术水平层次上进行技术创新。如高明溢达纺织有限公司积极开发高档新型面料领域,如高档欧洲手感面料、高档纳米拒水拒油面料、高档免烫整理面料等,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再如,广东丰凯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组建成立了“顺德纺织机械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并着手创建“广东纺织机械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该中心依托公司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强大的研发力量,并充分利用企业现有基础设施条件,开展高档高速剑杆织机和喷气织机的技术升级和研究开发工作,重点是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开发和在纺织机械上的应用。

经验证明,外向推动技术创新是我国企业,特别是国内高水平企业和国内“拥挤”行业企业谋求新发展的重要途径。应当认识到,外向推动技术创新模式有更广泛的涵义,其不仅仅局限在以产品直接出口为特征的外向型发展,而且还包含以追求国际技术水平为特征的成功替代进口和创造新需求等其他根本性变革。引入和采用国外技术标准、进行来图加工、联合设计、联合生产和联合销售等多方面循环渐进的合作,是外向推动技术创新整个发展过程的起步与转折阶段,是我国企业在相对较低起点上获得技术创新较大发展的可行之路,同时又是尽可能减小风险损失(特别是国际市场竞争风险)的有效方法。

五、组合开发技术创新模式

组合开发技术创新模式可概括为,在原有技术改进提高的基础上,在企业内部或跨企业、跨行业运用多种知识、技术和方法间的有效渗透和融合,创造出新的生产技术和全新产品,成功地获得根本性创新的重大实现效应。

目前广东纺织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主要模式:(1)依托一批大型骨干企业 ,建立技术开发机构;(2)政府支持或企业集资建立工程技术开发中心; (3)行业协会、地方政府支持,共同组建的创新中心;(4)由学校、科研机构承办的创新中心,如西樵纺织产业基地创新平台中有广州美术学院教学基地、东华大学博士后站,并与东华大学(原中国纺织大学 )已全面开展产、学、研联合,产学研一体化成果每年有 300多项 。四种模式形成由企业、政府、学校等二元或多元组合的开发技术创新主体。如由政府、企业、学校参与“广东省纺织服装开平基地技术创新中心”的组建,推动开平市纺织服装产业的科技进步,促进产、学、研结合,解决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工艺、装备、测试标准及产品质量等方面的薄弱环节,提高纺织服装产业竞争力,通过信息服务、技术研究、产品设计以及企业策划推广、培训等方式加大技术革新。

鉴于组合开发技术创新的以下主要特点和我国实际情况,其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实用价值。(1)与专项技术突破的创新相比,组合创新的主要手段是现有成熟或适用技术改进上的多种技术融合应用,其创新的技术起点和难度相对较低,投入少,风险小,周期短,经济效益高。(2)创新范围广,机会多,即蕴含着新生产技术领域的开拓,又更有利于开发实现更多全新产品满足需求和诱导需求。(3)从技术的相互渗透交叉点上寻求新的技术变革经济效应,是专项技术创造性模仿的高层次形式,具有独特的创新竞争优势。(4)推动企业内部生产要素和社会生产要素的重新优化组合,充分发挥企业现有技术优势和潜力,促进技术创新的社会联合。

六、模式应用

就当前我国纺织企业实际而言,可用于创新的资源有限,多数企业并不具备率先创新的技术能力。因此,除少数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可以率先创新之外,多数企业可以先走模仿创新的战略,通过模仿创新,提高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和竞争力,同时也可在模仿创新中加快本企业的技术能力积累,再追逐率先创新。中小企业多采用“滚动积累技术创新模式”。

在现阶段,还可组织实施合作创新战略,基于共同的利益,从开拓和占领同一市场出发 组织合作创新。在合作伙伴的选择上,可采取国内产学研合作的方式,亦可实行跨国产学研或企业间合作的方式。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实行零起点合作研究和合作开发市场,才能充分发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加快科技成果转换的步伐,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目前,已有许多规模大的现代纺织企业采用“组合开发技术创新模式”。

七、结论

在实际中,这些模式并不是完全孤立存在的,每一模式也不是简单地包纳一类技术创新,但这并不妨碍从经验方法上对其进行抽象总结。各类企业可根据企业自身条件选择合适的引进、吸收、创新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 黄明朗.纺织服装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分析[J]. 经济论坛,2008,(5):49-51.

[2] 冯德连.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价值判断与模型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0,(12):78-82.

[3] 陈金怡,何新闻.广东纺织服装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2008,(11):42-43.

Research on the textile industry technology innovation model in Guangdong province

TANG Qin,WU Zuo-ji

篇11

关键词:

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问题

相对而言,当前的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并不是很健全,存在较多的缺失和问题,导致大量的技术创新被盗用,无法快速的投入使用,影响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除此之外,在制度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时,有相当数量的新技术被搁置,甚至不愿意发表出来,这就直接影响了国家的经济意义和社会利益。为此,必须在将来的工作中,采取强力手段解决制度问题。

一、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问题

国家的发展和社会建设,都离不开技术的持续创新,但如果在创新和知识产权的保护上出现问题,那么后续工作则难以开展。众多的技术研究人员、知识创新人员,都希望研究成果获得应有的保护和肯定,倘若反复被人窃取,自身利益长久得不到体现,那么技术研究项目将持续减少,流入国外的数量也不断增加,对国家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一)观念落后,制度不完善技术创新是属于单位、企业、个人的一种特殊“产物”,并不是公有的。我国在长久的发展中,针对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观念比较落后,制度的内容也不是特别的完善。首先,部分人在提出技术创新的概念后,未得到相关机构的认可,导致“冒名顶替”现象持续增多,甚至是出现了案件纠纷的现象。其次,现阶段所执行的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未对技术创新开展全面的保护,出现了矛盾、纠纷以后,多数情况会采取协调的方法来解决,也就是俗称的“私了”,导致很多技术创新人才心灰意冷,不再进行创新,部分地区出现了人才流失的现象。

(二)科研投入主体多样,成果权属不清晰与其他工作不同的是,技术创新、知识产权的保护,涉及到多方的利益,倘若在研究之前没有进行明确处理,将会导致成果“共享”出现严重的分歧。首先,很多技术项目在研究过程中,科研投入的主体表现为多样化的特点,多个机构共同合作、多个领域人才共同研究,导致日后的项目归属出现问题,争议较大。其次,技术成果在投入生产、加工时,获得的经济效益不能被合理分配,参与者之间的矛盾、社会需求的矛盾等凸显,无法在短时间内有效的解决,促使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走向了恶性循环。

二、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对策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物质文化需求的提升,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将成为后续工作的重点,且对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较大。为了在客观上减少问题,在主观上实现认知的纠正,未来必须要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建立健全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将缺失问题彻底解决。

(一)增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战略意识当前的国际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想要在国际上获得更加稳固的地位,在内部获得更好的生存发展环境,就必须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尤其要在战略意识上加强。首先,必须在全国范围内,不断的普及教育知识产权相关知识,呼吁广大民众、技术人员自主保护,在技术创新上从实际出发,减少纠纷。其次,针对某些重要的技术创新、知识体系,国家的相关部门要开展调研和分析,采取相应的力量来进行保护。必要时,必须出台相关的政策及法律,避免出现技术外流的情况。

(二)加大原创性研究,加强护持力度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问题在于,缺乏相应的部门支持,很多纠纷和矛盾未进行深入的处理,导致同类事件不断的发生。为此,建议在今后的工作中,知识产权的管理机构要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原创性研究的单位和个人提供服务。要利用专利文献,掌握最新科技信息,避免低水平的重复研究,优化科技资源配置。重大、重点科技计划项目在立项前需经过专利文献检索。对于原创性或专利性较强的项目,在组织项目验收或成果鉴定前,科技成果完成者应提供完整准确的知识产权报告,取得成果后,要及时进行专利申请、商标注册、作品和软件登记,提高其知识产权的拥有量,以取得法律保护。

三、总结

本文对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方面的问题展开讨论。从目前的工作来看,相关部门已经开始投入一定的手段进行保护,制度本身有所健全,可整体上的成果仍然不是特别的理想,部分工作存在较大的争议,社会舆论压力较大。未来,必须进一步加强对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研究,投入较多的措施,更好的保护技术。

[参考文献]

[1]王华.更严厉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有利于技术创新吗?[J].经济研究,2011,S2:124-135.

[2]刘海云.关于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J].科技与管理,2010,05:75-77+82.

篇12

一、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现状

企业技术创新指的是用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新的生产和经营模式,通过提高质量、创新产品、改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的经济技术活动。我国中小企业迅速发展和贡献率的不断上升,在活跃市场、吸纳就业、满足人的个性化需求等方面起到了大企业难以替代的作用。但目前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越来越多:

1.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匮乏。我国科技人员70%集中在高校、科研院所,中小企业的技术人员所占比重很小,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人才严重不足。中小企业人才缺乏表现在创新企业家、高素质的管理者、技术人员、技术工人、营销人员短缺,说明中小企业在人才的开发培养、使用上存在一定问题和缺乏力度。

2.技术创新受资金的制约。资金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要素,由于中小业发展的时间短、规模小、多数都是民营企业,资金完全要靠自己来解决,资金短缺是普遍性的问题。特别是用在创新方面的资金尤为缺乏,致使企业产品技术水平不高,多数企业无能力更新设备和购置先进技术,使得自主技术创新方面发展缓慢。

3.不能适应市场的发展。企业产品技术创新是市场需求和企业获得效益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缺乏引导、缺乏政府的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最大障碍是信息不灵,不能准确的掌握市场情况,有时会造成技术创新的盲目性,特别是对国际市场缺乏总体开发的战略规划,产品大部分处于低端市场区域内。

4.技术创新中融资困难。由于风险投资和证券市场体制尚不健全,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不足,创业资本较少,融资时,受到很多条件的限制。此外银行出于降低信贷风险、节约贷款成本的考虑,不愿过多向其提供贷款,使企业的技术创新得不到金融资本的支持。

5.政策支持不到位。多年来我国技术改造投资几乎都集中在大中型国有企业上,对中小企业的技术改造不够重视,政府对中小企业的科技投入更是微乎其微,对中小企业的支持远未到位,使一些有潜力、技术含量较高的中小企业不能健康地成长,政府也缺乏对中小企业的指导、信贷、技术等各方面的支持。

二、技术创新的意义

创新,从表面意义上讲就是改革、创造、推陈出新。创新的结果是设备的有效作业率的提高,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保证企业成本的降低,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的不断增长。而要更深入、细致的分析创新的内涵就是引入新产品、引用新的生产方法和工艺、开辟新市场、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新供给来源等。即企业的成本降低,产品质量的提高,品牌的形象,制度的完善和组织形式的先进性都是以创新为前提的,也只有通过创新,才能形成企业独特的品牌优势。创新还可促进企业组织形式的改善和管理效率的提高,从而使企业不断提高效率,不断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而一个企业的长足发展取决于技术的创新,对企业而言,追求技术创新的价值和动力,在于它能够提高企业的投入产出水平,即以更低的成本生产出相同质量的产品,或以相同成本生产出更高质量的产品和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从技术创新的定义看,企业的创新是围绕新技术开发和转化,实施市场运作的一个过程。技术创新的起点是市场需求,终点则是通过市场获得经济利益。

三、技术创新的具体内容

技术创新从表面意义上讲,人们会不约而同的想到就是设备上的小改小革、技术改造而已, 但我们不能过于简单化的去考虑这一问题。因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囊括了很多方面,下面就具体谈一下要做好的工作。

1. 实施人才引进与搭建人才共享平台。

2l世纪是人才决定胜负的世纪,技术创新主要依赖于人才和设备,中小企业的发展和出路在于解决人才的瓶颈问题。企业有条件的可以引进国外和海归人才,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发展。更多的中小企业没有条件引进,可以通过企业搭建人才共享平台,共同拥有和使用有限的人才,发挥人才优势促进企业发展。

2. 企业之问合作搞技术创新。

中小企业占整个企业95%以上,规模小和自有资金有限,没有能力搞大的项目研发。中小企业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可以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金和技术力量,进行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共同开发市场,从而有利于自己与合作伙伴的共同生存和发展,取得规模经济效益。

3. 加强中小企业的“产、学、研”。

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研究开发力量薄弱,要想有效推进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解决企业技术创新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必须广泛借助企业之外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技术力量。通过加强“产、学、研”联合,吸引多方科技力量进人企业,与企业建立多种、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推动中小企业低成本、高效率进行技术创新,既可解决中小企业因缺乏技术研究部门或缺少自有专利技术的空白,又能够发挥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技术力量的优势,互补互利,形成“共赢”。

4. 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国际化水平。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的低端产品都处于饱和状态,中小企业要生存发展,就必须提高技术的创新水平,从研发、设计、生产到销售都要按着国际化的标准去运作,只有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在技术创新中创建企业自主品牌,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提高市场占有率和企业的竞争力,是企业的头等大事和核心工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