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1 09:25:0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创新技术研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发生剧烈变化,国民经济总值迅速提升,但与此同时环境污染逐渐加剧。目前,国内的钢铁厂数量极多,空间上也比较分散,这就为钢铁厂造成的环境问题的处理增加了难度。文章针对钢铁厂的水污染问题进行了探讨,对钢铁厂污水处理创新技术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经济发展;环境污染;钢铁厂;污水处理;创新技术
中图分类号:X7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14)22-0011-03在经济飞跃发展的同时,我国环境压力也日益加剧。诸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环境问题发展严重,给社会大众及政府部门敲响了警钟。因此,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基础,加强环境、资源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我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所以创新钢铁厂的污水处理对减少水污染、改善环境质量状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钢铁厂的用水状况
在发展越来越快的当今社会,环境变化也随之加快,这就要求各个企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需要肩负环境保护的责任。特别是在钢铁厂领域,钢铁厂的正常运行离不开水资源的支持,钢铁厂过程中使用的一些物质也影响了水资源的质量,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大力支持那些遵守环境管理制度的钢铁厂,并取得显著成绩,所以我们一定要探索相关对策、制定关于环境管理的制度,确保人们的生活不会再受到威胁,确保每一个企业都能在遵守法律制度的前提下,为企业带来最大效益,只有这样才能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政策。
钢铁厂作为一种高能耗、高排放的工业行业,它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在国内的节能减排工作中也承担着重要责任。2005~2007年,国内的重点钢铁企业中,工业用水量已经由高速增长转变为缓慢增长,在2007年,一些重点的钢铁企业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已经达到96%,这个数字说明国内钢铁工业的用水状况已经得到有效控制,但是我们仍然需要进一步减少钢铁厂的工业用水量,提高钢铁厂的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这就需要相关企业加大工业用水的处理力度,积极推广科技含量比较高的技术设备,强化钢铁厂工业用水的综合处理。
2国内工业水污染处理现状分析
目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进步,国内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而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迅速成长起来,与此同时,各种环境问题也随之而来,为了贯彻科学发展观,国家对各个行业的节能减排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工业领域,国家对现有企业工业用水的水排放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于那些炼铁、炼钢单位,国家要求他们做到污水的零排放。可见,钢铁工业领域的污水处理越来越受到重视,所以,各个企业领导也应该将这项工作重视起来。
钢铁工业是用水大户,钢铁用水大部分使用地下水、地表水,这些又是人们生产生活的用水来源之一,钢铁工业的发展造成这些水资源的污染,将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在钢铁生产过程中,工厂的用水量也会因为产品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如果钢铁厂大力生产那种等级比较高、质量相对更好的钢铁产品,就会对水资源的利用提出更高的要求。
钢铁厂对废水的处理也直接关系到水污染的程度。可持续发展要求工厂的污水必须要经过处理才能排放到其他水体中,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水资源的污染。目前,钢铁厂的废水有的是工厂直接进行处理,有的则需要借助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所以政府对污水的排放提出更高的要求。钢铁厂面对如此大的压力,为了确保企业自身效益,相关负责人必须找到属于自己的污水处理系统,包括科学可行的污水处理技术。就目前而言,钢铁厂工业污水作为一种非传统的水资源越来越受相关部门领导的关注。当前社会,各个钢铁企业主要采用工业污水制成回用水的方式降低污水的排放,同时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资源的重复利用,深入落实了国家制定的科学发展战略。
在钢铁工业领域,将污水进行处理制成回用水是钢铁企业常用的污水处理方式,这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工业污水的排放,但也带来新的环境问题。钢铁工业的污水需要经过混凝、沉降、除油、过滤等一系列的常规处理才能够制成回用水,在这些处理程序中,钢铁污水中原有的悬浮物、杂质等大分子物质都能够得以有效去除,但是这种处理方式并不能降低污水中的含盐量,所以钢铁厂由钢铁污水制成的回用水中的含盐量要远远高于净循环水,也明显高于浊循环水。与此同时,回用水中还包含少量的乳化油、溶解油等杂质。所以这类回用水的用途就明显受到一定的限制,这些回用水只能用于钢铁工业中的烧结、炼钢、炼铁等工作流程中,它并不能作为整个钢铁工业系统中的补充水。在钢铁工业中还有直流喷渣和浇洒地坪这两项工作可以用到回用水,但是这两部分的工作用水量有限。所以,钢铁工业用水中的脱盐处理成为钢铁领域的又一难题。
3钢铁工业污水的创新处理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知回用水并不是钢铁污水处理的最好方法,回用水中的含盐量明显高于正常水的含盐量,所以企业应该致力于回用水的脱盐处理工作的研究,但是就目前而言将工业污水制成脱盐水仅占钢铁工业污水很小的一部分。所以,钢铁工业污水应该创新污水的处理技术,将全部的污水进行更深层次的处理。可供参考的废水创新研究方法如下:
(1)工业废水进行分质管理:新建不同水质的管道满足不同水质输送的要求,接入不同水质的用户。例如高炉冲渣水、钢渣处理车间闷渣水、烧结配矿用水,原料厂抑尘用水等。如果用户对水质提出过高要求造成过度使用也是一种资源浪费,因为不同水质的水处理成本不同。
(2)废水减量化处理工艺:采用反渗透(纳滤等)一级膜处理,浓水排放占比例较高,由于低质水用户用水量固定,因此还需要进一步减量化处理,例如可以采用二级膜处理。
(3)废水无害化处理工艺:酚氰废水或其他重金属含量较高的废水,可以采用臭氧氧化或采用芬顿试剂氧化工艺处理、微波消解、双膜法、树脂吸附,或者进行烧结配矿消纳处理、用于煤调湿等。
(4)废水蒸发提盐处理工艺:废水量少,杂质多,有害成分复杂,可以考虑蒸发处理,但要考虑腐蚀等问题。
(5)完善各工艺处理工艺:酚氰废水采用多极氧化工艺和多极生物处理工艺。浊环系统采用对废水影响小的生产材料,例如颗粒粒度大的石灰或矿石。含有氧化铁皮的浊环水可以考虑永磁技术,分离废水中的氧化铁皮,同时考虑油污分离效果一面影响氧化铁皮的分离。其他一些净环水系统为了降低药剂使用,设置10%的处理能力的旁滤,能进一步降低系统的悬浮物含量,提高换热效果,减少系统补水量,提供水的循环利用率。
但是针对回用水出现的难题,相关单位可以从脱盐技术出发,采用新型的处理技术,将钢铁工业污水进行更深层次的加工,制成工业新水,就目前而言,工业新水的制造是当前钢铁工业污水处理的发展趋势,经过科学的脱盐处理,这种工业新水的含盐量将会远远低于那些自然水制成的工业新水。工业新水的出现能够有效控制钢铁厂系统中的排水量和补水量,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节能减排策略。
有些钢铁工业用水中含有超高浓度的盐,这时传统的处理方法已经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这就需要相关单位加强这个环节的研究力度,目前,钢铁厂会将钢铁污水制成一级反渗透浓水,对这种水的处理方法如下:
(1)这些水可以用于烧结、炼钢等工业流程的直流喷渣或者是浇洒地坪。
(2)企业可以将这种浓水和其他废水混合后进行排放。
(3)企业可以将这种一级反渗透浓水进行蒸发、干燥后的水分进行回收,重复利用,那些固体残留就收集起来。
(4)企业可以将这种水经过回用冲洗多介质过滤器后再进行排放。
当然,在钢铁工作流程中,企业还可以设置专门的污水处理系统,尽量降低钢铁污水中的杂质含量。另外,企业还可以将内部建立污水处理系统和回用水的深度处理这两种方法进行有机的结合,最大限度地减少钢铁工业的排水量。
在钢铁企业的污水中,含盐量高是一个难题,同样污水中的铬处理也是一个难题,目前,企业经过不断的创新改革,通常会采用吸附法、电解法、膜分离法、微生物处理等技术降低污水中的铬含量,特别是微生物法,这种创新性的污水处理技术具有费用低、效果好、无污染等优势,它将会在工业污水的处理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4结语
钢铁企业作为一种高消耗、多排放的工业,只有经过不断的创新改革才能深入落实国家制定的科学发展战略,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节能减排,降低污水的排放。为了不断改善环境、企业更应该加大污水处理的创新技术的研究,最大限度地提高污水的利用率,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璇.钢铁企业工业污水处理技术研究[J].城市建设
理论研究,2013,(4).
[2] 张楠.钢铁厂含铬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J].工业用
水与废水,2010,(5).
中图分类号:TE8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12-0131-02
普光气田位于四川省宣汉县境内,包括普光主体和大湾、毛坝等区块,是我国已发现的丰度最高、储量规模最大的高含硫大型海相气田。具有硫化氢含量高、气藏压力高、气井产能高和气藏埋藏深的“三高一深”特点。气田所处地区地理环境复杂,周边人口密集,工程建设难度大;国内没有类似气田成功开发的先例,工程建设管理经验和技术指标缺乏;地面集输系统技术密集,对工程施工技术要求高,尤其设计自动化程度高,要求施工更加精细;国内尚无成熟的焊接工艺评定标准,复杂环境下抗硫管道焊接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地面集输工程建设是气田产能建设的关键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自气井井口至集气总站之间所有的站场、集输管线,以及气田矿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如矿区道路、电力网、通信网等。普光气田地面集输工程分为普光主体、大湾区块、双庙清溪区块等三部分,工程量大,工期紧迫,技术复杂,质量要求高,施工组织难度大,决定了工程建设需要进一步提高水平,创新思路,统筹管理,确保一次投产成功并安全平稳运行。
1 地面集输工程建设技术创新
针对开发建设经验缺乏等各种现实困难,根据高含硫气田开发工艺特点和技术要求,普光气田地面集输工程建设率先从工程建设标准、集输工艺、焊接技术、自控技术、防腐技术、智能检测技术和材料选择等方面进行技术创新,成功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确保了气田科学高效安全平稳运行。
1.1 创新建立高酸气田工程建设标准
工程建设标准是为在工程建设领域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建设工程的施工、安装、验收及管理等活动和结果需要协调统一的事项,所制定的共同的、重复使用的技术依据和准则,对促进技术进步,保证工程的安全、质量、环境和公众利益,实现最佳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最佳效率等,具有直接作用和重要意义。普光气田地面集输工程建在保证安全第一、科学先进、保护环境和使用有效的前提下,通过调研国内外同类建设相关标准,总结分析相关技术资料,结合高酸气田工程建设特点,把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科学的总结,建立了《普光气田集输工程设计规范》、《普光气田集输管道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规范》等14项技术规范,形成了一整套高酸气田地面集输工程建设技术标准体系,为同类高酸气田的工程建设提供了借鉴意义。大湾区块工程建设过程中,在沿用普光主体工程建设时所创立部分标准的同时,根据国产化材料应用的特点,进一步修订完善了相关技术标准,填补了国内空白。普光主体已累计连续安全平稳生产近3年时间,充分验证了所创立相关技术标准的适用性和可靠性。
1.2 创新应用高含硫湿气混输工艺
在借鉴加拿大类似地形的湿气集输工艺技术的前提下,结合普光气田的特点,应用节流降压、全湿气加热保温混输工艺,填补了国内高酸气田集输工艺技术空白。普光气田集输工程地处复杂山区,为保护生产区域环境,节约投资,优化工艺控制,气井产出液未在集气站现场进行分离,而是通过集输工艺流程汇合至集气总站进行统一分离。混合气从井筒到外输,先后经过3级节流和2级加热,达到设计工艺条件,既防止了水合物的形成,又达到了输送压力,同时管道积液也得到有效携带,满足了普光气田安全高效生产需要。
1.3 创新高抗硫管材焊接技术
为满足普光气田工艺生产需要,集输工艺流程采用了镍合金复合管-L360QCS+INCOLOY825、镍基合金管-INCOLOY825、A333Gr6抗硫低温钢管、L360MCS、L360QCS等多种抗硫特殊管材,复杂环境下抗硫管材焊接技术一直是世界性难题,通过母材复验常规力学性能试验,标准条件下HIC、SSC耐腐蚀试验,模拟工况HIC、SSC试验等,完成工艺评定报告,形成58份普光气田地面集输工程特种管材焊接工艺规程,全面满足了普光气田地面集输工程建设需要。通过研究和大量评价,在国内管道施工史上第一次确定并使用了GTAW和GTAW+SMAW两种焊接工艺。另外,金属粉芯半自动下向焊技术、不锈钢实芯焊丝半自动下向焊接工艺首次在大管径(DN300以上)抗硫碳钢管道和大管径不锈钢复合管道焊接中应用,大大提高了焊接工效。
1.4 创新高含硫气田自动化控制技术
生产区域点多、线长、面广,生产介质高含硫化氢剧毒气田,安全生产控制水平要求高,为此,普光地面集输系统大量采用了国内外先进的自动化控制技术,即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监控与数据采集(SCADA—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系统,完成对集输系统的管道、站点以及井口的监视、控制和管理,达到实时监测、反应迅速、安全高效的目的。
SCADA系统以井口、管线、集气站工艺过程参数检测以及安全保护与自控控制为重点,整合调度控制中心、分布在沿线站场的站控系统及阀室控制系统、通讯系统、现场检测仪表、紧急切断控制阀门、管线泄漏检测等系统,实现全气田集中数据采集、监控。
1.5 创新高含硫气田防腐技术
普光气田生产介质中高含H2S、CO2、Cl-、H2O等物资,集输管线和集气站设备处于严重的腐蚀环境,防腐技术对于延长管道、设备使用寿命,保障集输系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采用“抗硫管材+缓蚀剂+防腐涂层+阴极保护+腐蚀监测+智能清管”联合防腐工艺。
1.6 优化材料选择
高含硫气田的生产特点,对集输系统中的材料选择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多次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普光气田集输系统中酸气管道材料必须选用合适的抗硫管材,且经过相应的抗硫限定和试验,再配合缓蚀剂加注、腐蚀监测等措施方案。站内井口到加热炉二级节流阀前的酸气管道选用INCOLOY825材质,站内加热炉二级节流阀之后的酸气、酸液管道选用L360QCS材质,站内药剂加注管道选用316L材质,站内放空管道选用A333 Gr.6材质,燃料气及仪表风管道选用20#钢材质,站外燃料气管线选用L245材质,酸气主管道在DN400(不包括DN400)以上管材选用L360MCS直缝埋弧焊钢管,DN400及以下的管材采用L360QCS无缝钢管,并对材料的S、P等有害元素进行了严格的规定,控制材料的硬度不超过HRC22,模拟现场条件对所有管材进行SSC、HIC试验和评价及焊接工艺评定。
在普光主体使用国外管材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为推进民族产业,在大湾区块地面工程建设期间,大力推广使用国产管材,组织研制生产了国产L360QS抗硫碳钢无缝钢管,对这部分管材的焊口热处理前后进行了残余应力检测,共检测焊口76道,残余应力符合设计要求,满足高含硫集输系统技术标准。另外,在普光气田研制开发了离心浇铸镍基复合管,大湾区块集气站试用395m,已安装完成并投入正常使用,进一步降低了开发成本,同时为今后推广使用提供的依据。
1.7 创新山区管道施工技术
普光气田地处复杂的山区,沟壑纵横、山壁陡峭,河流纵横交错。共设计各类大中小型管道跨越33处,跨越均地处河道、冲沟地段,场地狭小,常规的穿跨越施工技术不能满足工艺要求,通过技术攻关,结合各类地形地貌、跨越桁架结构形式,采用整体吊装、满堂红脚手架、整体发送、平移提升就位、利用索系发送桥面桁架等跨越施工方法与技术,较好地解决了普光气田山区复杂自然地理环境下的沟壑、河流跨越工程施工难题,并形成了一套适合复杂山区管道跨越施工技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普光气田集输系统在集输管线线路施工过程中,遇到一个施工难度大的位置,坡顶地面高程682.55 m,坡底地面高程
628.74 m,坡度为61°~78°,线路实长118.5 m,为典型的陡坡施工地段,该陡坡段施工区域狭窄、作业空间狭小,且施工的管线为L360MCS φ508×22.2钢管,每根防腐管重量达到3.5吨,布管、组对、焊接都异常困难。经多次现场勘察,研究制定了多套施工方案,最终确定了卷扬机自上而下牵引布管、制作安装组对桁架、气囊调节组对质量等一系列施工方案,最终确保了该段管线优质高效完成了施工任务,为以后类似地段的酸气管线施工提供了借鉴。
2 结束语
普光气田地面集输工程的成功建设,铸就了中国高酸气田开发建设的里程碑,不仅创造了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为高含硫气田开发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建成了普光301“采气集输示范站”、普光气田地面集输工程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优质工程”等一批优质工程,形成了高酸性气田集输工程建设、高酸性气田焊接施工等一系列规范,创新发展了高酸气田湿气混输工艺、智能检测等一批先进技术,总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高酸气田开发建设管理经验和做法,填补了国内空白,国产化抗硫材料和设备的成功应用,对国内高酸气田的开发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天然气工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都市农业是一种与城市经济、文化、科技密切相关的农业现象,是都市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时,农村与城市、农业与非农产业进一步融合过程中的一种现代农业。它具有经济、杖会和生态三大功能。基于市场供求关系的根本转变,我国加入WTO后对农业的挑战及杭州大都市建设的需要,杭州市政府于2002年初及时提出了发展都市农业的决策,之后逐步明确了都市农业的布局,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2003年初正式出台了“杭州市发展都市农业实施意见”。该实施意见把杭州农业划分为城市生态农业圈、平原高效农业圈和山区特色农业圈,明确茶叶、花卉苗木、水产、节粮型畜禽、蔬菜、竹业为重点发展的六大优势产业,大力培育水果、干果、蚕桑、中药材、蜂业等五大特色产业,着力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
1.2杭州都市农业对技术创新的要求
1.2.1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呼唤农业技术的突破:一方面杭州市的农业无论是产量、质量和效益等方面已到了一个较高的阶段,进一步发展将遇到资源、市场、技术诸方面更大的束缚;同时杭州市的人均农业资源严重不足,由于社会经济发展较快,使农业生产相对成本高于周边地区。因此,杭州农业的唯一出路是依靠农业技术的持续创新,不断提高竞争能力。在技术创新的选择上尤其要强调被动的适应性创新与战略调整和持续发展需要的主动性创新的结合。
1.2.2都市农业为技术创新拓展了新的空间,提出了新的要求:都市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除了生产功能这一共同特性外,尚有生态和社会(生活)两大功能,强调城乡的协调统一,因此必须通过农业技术创新同时解决城市生态、市民生活与旅游观光及农业文化体验等要求,解决好农业自身污染,提供休闲设施,创造人文景观,挖掘农业文化等已成为新的课题;此外一体化建设中的规划、环境建设等都大大拓宽了农业技术的空间,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根据杭州都市农业的实际,农业技术创新的主要任务是:为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提高效益,不断提高优势农业产业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名特产品的产量、质量和种养效益,不断提高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农业生态建设和观光农业提供新模式,提高农业生产者素质等方面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撑和综合服务。
2杭州市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存在的问题
我市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在政府的直接管理下,为传统农业技术进步与促进农业的发展起着支撑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与都市农业的发展已不相适应。
2.1研究开发主体布局不合理。现有市属农口5个科研所职责不明确、重点不突出,研究内容时有交叉和低水平的重复;研究内容与生产实际时有脱节,不能满足都市农业发展之需要;与上游研发机构和下游推广机构联系不紧密,成果转化效率不高,在农业中的显示度不高;研究机构与业务管理和技术推广部门职责不清,协作机制不健全,所站、所处、处站之间“争饭”的现象也普遍存在,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
2.2基层技术推广体系力量薄弱,难以承担新技术普及推广及农民技术培训等职能。表现为,一是乡镇农技部门人员少,结构不合理,队伍不稳定,兼职化现象严重;二是县(区)以下推广部门缺乏基本的实验基地,推广手段落后;三是缺乏知识更新,知识老化,对现代效益农业知识知之甚少。推广部「〕与企业、协作组织的研发推广缺乏必要的联系。
2.3民间技术力量薄弱。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协作组织重生产流通,轻技术创新,内部技术力量薄弱,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差,缺乏持续的技术支撑。
2.4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创新的动力不足。研究推广体制不顺,大多为行政的附属,行政化倾向严重,外部市场机制尚未建立,内部分配、人员考核、人事等机制不活,竞争的氛围不足。
2.5技术需求不旺。由于生产规模小,生产主体一农民缺乏技术投人热情,自身科学文化素质低,接受能力弱,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抗风险能力弱,导致技术需求不旺。
2.6投人渠道单一,投人不足。目前农业技术创新以单纯的政府投人为主,尚未建立多元化投人机制,其投人少,难以满足创新的需要。
2.7宏观上市政府至今尚未制订农业技术发展规划,对技术创新的目标,激励机制等缺乏政策引导,导致研究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一定程度上造成技术资源的浪费。由于以上创新体系上的不完善,严重影响了农业技术创新能力。主要表现为创新的意识不强,动力不足,创新人才奇缺,创新成果贮备不足。
杭州市都市农业技术创新体系构想农业技术创新的特,点农业技术创新是典型的公共产品,这是因为:第一,由于我国农业生产的分散性使得农业生产单位相对来说规模较小,一般都是以农户为生产单位。其次,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区域性。第三,农业技术创新既受经济规律支配,也受生物规律支配;农业技术创新的运行受自然力的影响较大;农业技术创新的周期和所需时间较长,一般需要8一10年,在时序上相对落后于其它产业。
农业技术创新的公共产品特性还表现在:第一,创新技术效应的非排它性。农业技术创新主要是生物技术、耕作制度等领域的进步,具有很强的通用性,不同的农户都可以使用。第二,农业技术创新的潜在需求量比较大,但现实有效需求却明显不足。无数分散的农户对农业技术创新都具有强烈的需求,但是单个农户不可能支付昂贵的研制费用去购买创新的农业技术。第三,农业技术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农业技术创新的公共产品特性决定了市场机制无法有效保证农业技术的持续创新。
3.2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
3.2.1农业技术研究开发主体:建立市、县(区)农业科研机构和民营科研机构(技术企业)共同构成的多元化研发体系。根据农业技术公共产品的特点,把政府属农业科研机构确定为现阶段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的位置(这与其他行业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有所不同),而且必须从法规、制度、政策上保障其主体地位。我市目前首先应整合市属农业科研机构的力量,组建杭州市农科院,实现人、材、物等技术资源的共享,形成合力,重点解决我市都市农业发展中的关键性、共性、资源性和前瞻性技术问题。同时整合县(区)属农业科研机构,与市属科研机构建立纵向联合,使之在区域特色农业开发中提供技术支撑。积极扶持民营技术机构,一是帮助农业企业做大做强,通过政府扶持和市场引导,在效益农业相关的种子种苗、农业资材及农产品加工等技术领域开展研发,以物化技术的形式成为效益农业中的一支重要的技术力量。二是加强农业生产合作组织(产业协会)中的技术力量,开展产业相关的全程技术引进与研发,使之在做强做大产业发挥独一无二的技术支撑作用。
3.2.2农业技术推广普及主体:建立高效协作的技术推广体系,促进成果的普及,转变为现实生产力。首先必须健全现有四级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充实一线力量,调整布局,更新知识,改善条件,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服务,拓宽推广网络的功能,强化其在上联科研院所,下联千家万户,横联农业企业、产业协会等方面的功能,在技术推广中发挥主渠道作用。积极创造条件,发挥农业企业在物化技术普及,产业协会在产业技术进步中发挥重要作用。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农业技术示范园区和产业协会十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十农户的产业化形式是现阶段农业技术普及的重要形式。
3.2.3农业技术管理主体:职能、精简、高效的技术管理体系的建立是整个创新体系高效运转的保证。根据现阶段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实际,建立以市、县(区)农业行政管理部门为主体,财政、科技、人事等部门配合的农业技术管理体系。农业管理部门主要行使以下管理职能:一是人才队伍管理,制订队伍建设目标结构,建立分级管理体系;实施农业人才培养工程。二是创新主体的管理,保证主体之间的协调。三是项目管理,把农业科研、推广、基地建设等项目从现有渠道切块到农业行政管理部门,以提高项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财政、科技、人事等部门是重要的管理主体之一,在科技经费、科技政策、人才培养、奖励等方面发挥决定性作用。
3.3农业技术创新的模式及政策选择建立政府启动与市场导向相结合,技术供给与需求双向互动,农科教结合、科技链与产业链联动的农业技术创新模式。以政府为推动和投人主体,实行分类管理,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建立多元投人机制。
3.3.1政府启动。从农业技术创新属公共产品这一特性出发,加之我市农业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都市农业的艰苦转型期,政府必须充分利用WTo的“绿箱”政策,加大投人,成为农业技术创新的推动主体和投人主体。一是加强创新主体建设,借鉴发达国家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把承担公益型技术研究与普及的创新主体在改革分流的前提下,予以保留,通过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实行市、县(区)地方财政供给,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保证其财政体制和创新主体地位不变;通过政策、税收、信贷和项目投入等形式支持民营研发和推广主体的建设,逐步培养其创新能力。二是大力组织重大技术攻关和支持公益性农业技术活动,对事关地区全局性、关键性、前瞻性的技术由政府组织重大攻关;以提高普及为目标,大力组织种子种苗、高产高效种养、无公害技术、优势产业相关技术的研究推广,提高整体技术水平;加强农业信息、农业技术条件、人才队伍建设及提高农民素质等基础性投人。
3.3.2充分引入市场机制,使之在技术资源配置、加快自主技术创新中起关键性作用。一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鼓励创新主体,尤其是民营创新主体,开展非公益性技术的自主创新,自主经营,通过技术交易,实现创新价值,得到自我发展,政府对其中公益性部分以“后收购的形式进行补偿。二是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这是最经济、最有效、最持久的激励机制。合理界定知识产权,使知识资本化,既调动政府属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又能有效地保护民营主体的知识产权和合法利益。三是引人市场竞争机制来配置技术资源,尤其是项目经费,在项目切块管理的前提下,使政府组织的项目和政府与社会共同组织的项目全面实行公开招标,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杜绝行政人员分配项目经费的弊病,最大限度地发挥技术资源的作用。
中图分类号:TD5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3-0388-01
1 林业技术创新的基本含义
创新一词,最早起源于拉丁文,究其本质来说,创新是推动一个民族和社会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著名美籍奥国经济学家熊彼特层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到关于技术上的创新的具体定义。技术创新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包含了许许多多的方面,如新工艺、新产品的开发,也包括将这些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在市场上得到实现。依此,林业技术创新就是要实现林业科研成果产业化、商品化,并体现出规模效益。林业的建设要实现公益性、社会性和生态环境的全面发展,因此林业技术的创新必须要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实现环境的生态保护,保证国土安全,推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妨碍林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问题
2.1 对林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
在传统的观念中,林业的经营一直被当做“靠天吃饭”的产业,这种消极观念严重的阻碍着林业技术的创新,技术的运用可以推进林业的发展,有无技术、技术水平高低不是林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普遍忽视林业科技投入、研究开发与应用。
2.2 林业科技体制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科技经费结构不合理
我国的林业科技创新一直依靠与科研机构或者高等院校,然而这种方法不能使技术的创新与企业的需要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因此,在以后的林业科技创新上,应当以企业作为主体,使技术的创新和企业生产的需要保持一致,推进林业技术的不断前进。
2.3 优秀林业科研成果少,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
据有关研究测算,我国农业科技获奖成果的转化率仅有50%左右,大大低于欧美国家70%的水平,我国林业科技成果转化低于农业,只有34%;林业技术储备不足,优秀林业科技人才缺乏,尤其是从事高新技术研究和高层次经营管理的人才奇缺,直接影响了高新技术成果的研究及转化。
3 林业技术创新的发展对策
3.1 要调整林业科技的布局
就目前来说,我国的林业科研机构相对力量分布较散,主要以行政区域设置,个数多,力量薄弱,科研课题少,经济也相对困难,发挥不到林业科研机构应有作用,对其发展调整迫在眉睫。笔者认为,对于林业科技力量来说,应将其划分成总体与局部的发展关系,总体是指加强我国林业队伍的建设实力和林业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使其成为林业科技发展的龙头,而局部就是在国内各省、各省区域内设立专业的林业科技研究所。
3.2 加大科技体制改革力度
在林业技术的发展改革中,须对林业科技的体制进行大幅改革。在改革中,本着“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改善精神,对于一些非盈利性和公益性的科研机构改革则需遵循分类指导的改善原则。在改革中,切实做到科技攻关,稳定一部分专业的科研人员来重点从事相关生态环境建设技术有关的科学研究;再对于一些具有开发能力的部分组建科技开发公司,将其直接面向市场,加快科研成果的转换,从而实现科研与生产的有机结合,来开发带动科研的新机制。
3.3 加强科技推广队伍建设
在林业科技推广中,由于推广工作人员工作的面对面性,其在工作中都与当地农户直接交流,因此,科技推广员的工作业务素养是林业科技进步的过渡和转折,科技推广员工作的效率直接关系到林业建设的发展。作为最受地方农户欢迎和尊敬的推广员,在面对机构的改革中,需要进一步充实和加强对工作的认识,要把深切的认识统一到国家对于农村农业的意见、政策上来。
3.4 努力抓好各类林业技术人员的培养
在目前市场经济体制发展中,在对于如何发展林业技术创新问题的长效机制中,培养一只高素质和适应能力强的管理人才队伍也是必不可缺的。在对于管理人才的选拔上,本着造就一支高学历、专业性强、职称结构合理的综合型技术队伍,形成一支具有一定的文化技术水平和以林、农技术专业人才为骨干的林、农队伍。若想实现此目标,则需拓宽人才的培养渠道。首先,在现有的队伍中以现有的有工作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为培养对象,充分利用当前社会各种培养教育学校来通过学习成为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和产业人才。最后,是在对于农民技术人才的培训上,对其重点培训农、林业实用技术以及退耕还林等相关技术的培训上,使其树立起正确的林业技术意识和了解正确的林业技术知识。
4 总结
综上所述,林业的良性发展对于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盛世兴林,科教为先进,只要我们本着扎实工作、积极进取的向上工作精神,就一定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林业创新之路,为推动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康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