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风险的成因范文

时间:2023-08-01 09:25:0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创业风险的成因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创业风险的成因

篇1

近年来,随着我国私营经济创业活动的日趋活跃,居高不下的创业失败率也引起了理论界与实践界的广泛关注。据统计,我国的创业企业平均寿命不足7年,小型创业企业平均寿命仅为3年。系统分析新创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特征及成因,对于改善新创企业财务管理现状,提高创业成功率,有着重要意义。

一、新创企业及财务风险的内涵

在创业学中。对创业的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创业是指创立一个新企业,而广义的创业既包括新企业的创业,同时也包括企业内部的创新,也称“二次创业”。本文的新创企业采取狭义定义,是指创业者利用创业机会,获取并整合财务资源、人力资源、网络资源等一系列资源,创办一个新企业实体的过程。对新创企业而言,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是最突出的两大特性,

新创企业的财务风险是由于其财务活动中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以及企业财务结构不合理、投融资不当而致使新创企业实际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的偏差程度。对成熟企业而言,经历了多年经营,其各项活动已逐步走向正轨,面临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形成了自己的应对机制,对于财务管理以及财务风险的控制也形成了一定的体系,因此应对财务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强。而新创企业刚刚走向市场。创业者自身所拥有的管理经验和技能相对不足,面对政治环境、市场环境、法律环境的变化,无法及时做出应对:同时,由于大多数创业者并非财务人员出身,对财务的控制能力相对较弱,对财务风险缺乏一定的警惕性,这就使得大量的新创企业由于无法应对财务风险而致创业失败。在国家鼓励全民创业的大环境下,系统分析新创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显得尤为必要,

二、新创企业财务风险的表现

一是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新创企业区别于成熟企业的一个重要表现。成熟企业对财务管理以及财务风险的控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可以有效应对来自外部以及内部环境的一些挑战。同时,在经营发展过程中,与政府部门及合作企业和上下游供应商等均形成了良好的社会网络,有较强的社会支持,应对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强。此外。成熟企业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较为雄厚的资产,故其资信等级相对较高。新创企业则面临着较高的信用风险。从外部环境看,企业面临着不确定性较高的政治环境,由于政府部门对新创企业的认可程度较低,因此新创企业难以从政府获得其经营发展所需要的稀缺性资源:同时。行业内激烈的竞争以及替代产品存在的可能性,导致其面临较为复杂的市场环境,而新创企业自身的经验不足,导致其抗击风险的能力很弱。从内部环境看,企业经营尚未步入正轨,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企业信息尤其是财务信息无法做到完全的透明、公开,固定资产等财务资源单薄,导致新创企业资信等级不高,面临较高的信用风险。

二是融资风险。新创企业对资金尤其是流动资金的需求量大,其融资却比成熟企业困难。成熟企业有着常规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的资金状况较为稳定,所需的融资资金相对较少。另一方面,经过了创业期的信用积累,进入成熟期的企业有相对较高的资信等级。此外,基于企业前期建立起的社会关系网络,融资渠道较为稳定,即便企业开展数额较大的融资活动时,面临的融资风险也相对较低。财务资源是初始创业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企业成立之初需要持续稳定的资金流。由于新创企业的产品、服务尚处于开发推广阶段。不能立即被消费者认可。无法迅速获得现金流的回收,如果不能及时注入补充资金,很可能面l临破产倒闭的境地。因此,融资对新创企业的生产经营非常重要。创业企业融资的形式也反映了企业财务风险的大小,不同的融资方式,其资金的收付时间不同,如果企业的现金流进出不同步,则会导致企业暂时性的资金短缺,从而引发企业的财务危机。

三是资本结构风险。资本结构是指企业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的比例,这一比例表明了当企业面临破产时,债权人的权益受保护的程度。因此,资本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财务风险的大小。由于债务利息通常低于股票的利率,且债务利息是税前支付,而股票股息为税后支付,因此利用债务融资可以使企业充分享受财务杠杆作用,降低企业的资本成本。然而,资产负债率过高将导致新创企业的资信能力下降,从而为融资带来一定困难。新创企业对现金的需求量较大会增加融资成本,进而加大企业的财务风险。此外,由于借贷资金是需要到期还本付息,一旦企业无力偿还到期债务,则会面临破产倒闭的风险。同时,在流动资产中,货币资产和存货比例对企业的财务风险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货币资产的比重过小会导致资产流动性降低,增加企业偿债风险。相反,存货比重过大可以增加资产流动性,但周转周期过长会导致企业的经营损失。

三、新创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

第一。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在此,宏观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等,这些处于企业外部的环境因素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比如,银行利率的调整、经济周期的波动以及物价指数的变动等,将导致新创企业面临严峻的经济环境。外部环境的多变与复杂在为新创企业提供机遇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更多的风险和威胁,从而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增加了难度。目前我国的新创企业普遍存在着财务管理机构不合理、规章制度不完善、没有良好的财务预警系统等状况,对外部环境的变化难以做出科学预测,这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财务风险。

第二,财务风险防范制度不健全。新创企业财务风险防范制度的不健全、不合理是财务风险的主要成因之一。随着经济转型的加快,现阶段我国的创业者以专家型创业者居多。创业者的技术背景雄厚,但对财务管理以及财务风险的控制防范则缺乏基本的经验和知识。对于新创企业而言,涉及的财务问题非常多:首先是自有资金以及借贷资金比例控制问题,借贷资金过高虽然可以享受到财务杠杆效应,但无疑加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其次是现金流保障问题,充足的现金支撑,对新创企业的盈利以及偿债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而现金管理制度的缺失导致多数新创企业对现金没有合理的控制,企业随时存在着现金流断裂的风险,进而引发企业的财务危机。目前多数新创企业在相关负债经营及现金流控制等方面没有形成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及财务风险防范机制,这也是新创企业面临较大财务风险的重要原因。

第三,对财务风险的客观性认识不足。无论是新创企业还是成熟企业,外部环境的动态性和复杂性导致了财务风险的客观性,只要有财务活动存在,必然

伴随着一定的财务风险。由于财务经验的缺失,多数新创企业没有充分意识到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在融资时很少考虑企业的资产负债率,盲目扩大融资导致面临偿债风险:存货周转率过低导致其占用大量资金:只关注销售额而不关注应收账款的回收,导致大量应收账款成为呆坏账,企业的资产长期被债务人使用,企业本身的资金流动出现困难。这些活动严重影响了企业的信用以及资产的流动性和安全性,为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

第四,投融资决策缺乏科学性。在财务管理以及财务风险控制上,我国的创业者普遍存在经验决策和主管决策的现象,其行为不具科学性。调研中我们发现,很多创业者认为只要充分利用创业机会,扩大企业规模,将企业做大做强,企业就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很少考虑到这种扩张的背后如果缺少了规范的财务管理和风险规避,将致使企业面临着巨大的财务风险。甚至会导致新创企业的失败。在融资决策上,鉴于我国资本市场不够完善,企业发行股票有着严格的限制,一般情况下只有大型企业方能满足条件,新创企业很难利用债券和股票融资。在外部融资方面,目前我国新创企业的流动资金主要来自于银行贷款,由于新创企业资信等级不高,银行向其贷款的条件比较苛刻。因此,新创企业在融资方面面临巨大困难,这无疑增加了新创企业的财务风险。

四、新创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第一,建立健全财务管理机制。建立健全财务管理机制是控制新创企业财务风险最有效的途径。首先,建立完善的记账系统。创业期企业面临固定资产购置、原材料准备、产品生产、服务提供以及销售等生产经营活动,创业者不但要重视对现金和产成品的管理,也应重视对原材料、半成品等的管理,对这些资产均要及时人账,使企业的实际财务活动与账面财务情况有良好的对接。其次,明确企业各项经营活动中财务管理的对象、目标和管理方式,对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每项财务活动都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形成良好的内部控制机制,保证财务决策的科学性。投资决策要有规范的财务资源需求及投资回报情况报表,融资决策要有明确的企业资本结构分析以及偿债能力分析报告等。最后,建立良好的清查分析系统,定期盘查企业财务状况,分析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比例及坏账比率等财务风险指标,将盘查结果形成规范的分析报告并记录存档。

第二,提高财务人员风险防范意识。中国的创业者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对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以外的人存在一种天然的不信任,在财务这类重要资源部门,更倾向于任命自己的亲属或值得信赖的朋友来进行管理,这些非专业出身的管理人员往往财务意识淡薄,对财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缺乏一定的敏感性,这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对于这些非专业财务管理人员。要积极进行财务管理和财务风险控制培训,提高其专业素养,增强其风险防范意识。随着市场化程度逐渐加深,财务人员的职能已经不仅仅是记账,要具备一定的财务信息收集能力,从中过滤出有效信息,分析其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与企业其他部门沟通并合理配置企业的财务资源。

篇2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8-0054-01

大学生创业得到了政府、高校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目前在国内已经兴起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的热潮。任何一项活动都具有风险,大学生创业同样如此。具有较大不确定性的大学生创业活动,往往存在着创业失败的风险,大学生也面临着创业失败后的失业问题。大学生创业的失业风险不容忽视,创业失败后的失业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将产生不利的影响,如何采取措施有效规避大学生创业的失业风险是一项需要深入研究并实践探索的课题。

一 大学生创业风险来源

大学生创业存在以下风险:项目选择不当,导致企业无法盈利而难以生存;缺乏创业必备的技能和经验;无法预料的社会、政治和法律环境变化对大学生创业造成较大影响;社会资源贫乏降低创业获得成功的可能性;没有足够的流动资金以及不能适时地筹集和供应资金导致创业失败;由于信息不对称、判断失误、管理不善等影响创业管理水平导致创业失败。分析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创业风险主要来自于项目、技能、环境、资源、资金、管理六个方面。

二 大学生创业风险成因

1.内部原因

内部因素是主要因素,也是决定创业成败的根本原因。主要因素有:(1)社会经验不足。企业的管理不仅仅需要知识,还需要阅历,需要在平常的工作中日积月累而形成的经验。(2)自我认知不足。现今的大多数大学生对于从事服务业或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行业都持有不屑的态度,对创业的期望过高而对自身的能力认识不足,过分自信,没有良好的创业心态,眼高手低。(3)缺乏合作精神。合作能力较强的创业团队成功的概率往往较大。风险投资商也更看重有较强合作能力的创业团队。这些都是造成创业风险的重要原因。

2.外部原因

外部因素也是让大学生创业有诸多风险的重要原因。这种外部因素较多:(1)中国高校的教育体制存在重理论而轻实践和重个人而轻团队的问题,使得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受到影响。(2)政府在大学生创业的配套政策上并没有太多的举动,如法律完善、优惠政策的制定等。(3)严重缺乏职业精神的培养。

三 大学生创业风险管理

1.提升大学生自身素质

大学生作为创业中相对劣势的特殊群体很容易造成创业风险,因此想要规避风险,就必须提升大学生自身的素质,同时兼具创业所需的各项技能。如组织、策划、创新、管理以及公关等能力,这样大学生在创业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2.加强创业能力,培养风险意识

为推动大学生自觉提高创业能力,则需要增强大学生创业的风险意识、金融危机意识、市场竞争意识。市场瞬息万变,时刻都有风险,防范风险要靠自己增强本领,预防和应对各种风险。大学生需要学会调研、分析、捕捉市场信息与掌握市场新动态,包括宏观经济、微观经济、产业调整、消费结构等信息。同时,学习掌握经济、法律基础知识,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创业的合法权益也同样重要。

3.积累更多的经验、资本和技术

大学生创业需要具备经验、资本和技术。经验的积累会避免陷入眼高手低、纸上谈兵的误区;资本为成功创业建立物质基础;技术则是大学生在高科技领域占有一方天地的重要武器。

4.提高大学生团队协作力

作为创业者要有可持续的远瞻性,而作为企业团队应该具有动态的发展观,这样的团队才有可能建立一套完善的内部调节机制,从而形成团队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及核心力。同时,团队成员在这样的核心团队的影响下勤奋工作,可以使组织整体保持活力。

5.健全大学生创业的失业保障制度

目前社会建立有失业保险、失业社会救助两种模式的失业保障制度。主要是通过失业金的形式为失业者提供资助。能够规避失业风险,具有生活保障和就业促进的功能。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大学生创业失败后的再就业援助,例如免费为个体提供心理咨询,减轻个体的压力;对有前景的创业项目进行帮扶,安排成功企业家担任创业导师,帮扶创业者,使创业者创业失败后再次创业;提供就业培训和就业信息,以帮助个体重新寻找工作。除此之外,可以为创业者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如将大学生创业期视同为基层工作经历,为毕业后初次选择创业的大学生进行再次选择提供便利等等,这些都将为规避大学生创业的失业风险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持。

篇3

(三)构建内部风控管理体系

风险投资机构业务品种的拓展和产业链的延伸必然会增加系统性风险。因此,建立专业、高效的风控管理体系,提升风险投资机构风控管理水平尤为重要。

第一,规范投前管理。完善投资前的尽调工作流程,各主要节点与结果均进行书面化留痕。加强搜集行业、法人、企业动态、主要产品等方面的信息;通过寻找已上市企业,进行竞争优势、财务状况等方面的对标分析,建立文档并进行动态更新,在项目投资决策时,进行多维度的论证。

第二,严控投后风险。落实专人与投资企业建立常态联系,动态把握项目所在行业的景气度指标与企业自身业务情况,对合同订单、应收账款、盈利状况等重大经营信息与上市相关进程等事项,进行实时跟踪,全面、真实、动态了解,对不确定因素及时揭示,适时启动规避风险、回收投资的退出程序。

第三,加强课题研究与人员学习。定期与知名机构互访交流,了解同行业先进做法,形成课题研究成果,实践于日常工作;增加风控人员对于新业务品种的熟悉和了解,以便于有针对性地做好风控流程、制度建设。

(四)推行市场化薪酬体系,注重人才的培养与稳定

近三、四年来,因创业、创新大潮的蓬勃发展,投资行业又现一波一将难求的局面,业务拓展离不开相应的人力资本保障,国有企业的体制机制下应对风险投资业务人员的薪酬体系进行思考,建立更为市场化的绩效与考核管理k法,同时,积极扩宽内部晋升渠道,鼓励员工通过自我推荐、内部竞聘上岗等方式脱颖而出,形成年轻员工自我加压,快速成长,成就自我发展的积极向上的局面。通过合理的赛马机制,优化考核,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人才成长机制。

三、结束语

事在人为,业在人创。风险投资业务是一把双刃剑,为国有企业带来丰厚收益的同时,也会有许多客观存在的风险,企业要及时把握行业动态、国家政策,不断加强风险防范意识,落实风险管控措施,提升国有资本保值质量,提高国有资本保值速度,为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一剂新动力。

篇4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标准也在不断调整,我国的教育制度也随之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我国的高等教育制度,在过去的三十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等教育由原有的“精英式”教育模式,正逐渐向“大众式”教育模式转变。[1]同时,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等职业教育,也以前所未有的迅猛势头在快速发展中。在教育部2010年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征求意见版)中有数字表明:2009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校人数为1280万人,高等教育在校生为2826万人(其中研究生140万人),占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的45%以上。我们在看到成绩和取得成果的同时,也要看到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也产生了一系列的新问题、新矛盾。现代社会是一个机遇与风险并存的社会。从某种程度上讲,风险更多于机遇[2],而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面临的就业风险有其特殊性。

高职学生如何认识就业风险?如何应对就业风险?这些都与其毕业后的职业生涯有着密切联系。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学生不仅对各种就业风险没有正确的认识和识别,并且在校期间此类的教育也没有形成教育体系,基本处于真空的状态。这种状况直接影响了高职学生的整体素质,尤其是在社会适应性方面。

一、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风险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有其特殊的方面,比如:高职学生的文化素质要稍逊于普通高校学生、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工学结合”模式、高职学生毕业标准要求实行“双证书”制……因此,高职院校学生所要面临的就业风险也体现出了其特殊性。其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一)缺乏就业风险意识

接受高等教育是学生为了将来自身能够更好地发展;而拥有良好的学业成绩是高职学生求学期间最大的任务。随着科学技术、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数字信息技术应用的日益广泛,以及现代生活方式的多样化趋势,许多高职学生在诸多诱惑下,迷失了自己(沉迷于网络世界,学习松懈,缺乏刻苦、认真的学习精神,得过且过),最终荒废了学业。因此,激发高职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增强大学生的“就业风险意识”就显得至关重要。“就业风险意识”,就是指学生对于自己整个求职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事前有较清醒的意识,对风险发生后的结果有所预测。在网络成为社会大众、尤其是高校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工具的时代,在知识能够创造越来越多价值的今天,大学生能够真正、正确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认识到知识能够改变其命运,从而能够一定程度上处理好学习和娱乐的矛盾,没有虚度大学时光,对其今后的职业生涯有着重要影响。

(二)缺乏就业法律风险意识

当前的高职学生群体的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受现代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较重,他们更加注重实现自我价值,要求个性发展。但是,“80后”、“90后”的他们,却往往不能正确认识、评价自我,喜欢以批评的眼光对待周围的人和事,并且认为这是张扬个性,甚至把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视为束缚其思想和行动的多余之举,甚至对法律教育存在逆反心理,有的甚至故意做出违规违法的行为。并且由于传统法律意识的惯性思维、教育与宣传舆论的局限性,使学生的法律意识一直处于一种被动的守法状——认为守法就是遵守刑法。并且我们经常能够看到法制宣传栏中的内容,大多数是呈现出因违法犯罪所受到的惩罚,使学生们只感觉到法律的无情,并没有感觉到法律是他们生存的需要、行为的准则、利益的维护者。因此,多数学生内心认为:只要我不违法就无需学法。大学生遇事往往缺乏冷静思考,不会寻求法律帮助。

二、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风险现状成因分析

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一方面,高职院校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思想比较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新现象;另一方面,由于他们缺乏社会经验,并且现在的学生已经是“90后”一代了。这一代人从小就开始接触外来的知识、思想,并且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没有受过什么挫折和磨难,就业风险意识较为薄弱。近年来,高校中大学生违法犯罪事件、自杀、各种心理障碍案例的增多,这与缺乏正确的就业风险意识有很大关系。可见,当代大学生就业风险意识和就业风险观念总体上较淡薄,其成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社会环境因素

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自1978年开始实行,到如今已经是第34年了。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西方的先进技术、观念开始大量的进入中国,人们可以接触到更多的外来知识、思想。“90后”学生正是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同时,由于他们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建立、形成的重要时期,对这些外来的思想、物质诱惑缺乏正确得辨识,因此更容易被其影响。在上个世纪末,西方发达国家就曾经说过,“和平演变”的主要对象就是中国的年轻一代。“80后”、“90后”从出生开始,父母就视其为掌上明珠,百般呵护,生怕他们受到一点委屈,从小就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成长,生活环境较好,生活条件比较优裕,几乎没有遇到过什么挫折和磨难,使得他们对自己的就业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缺乏清醒的意识和正确的解决方法。因此,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当代大学生,尽管经历了从儿童少年到成年人的生理与心理变化,但是很难承受挫折与失败带来的压力,而且当就业风险到来时,他们也往往缺乏防范风险的能力。

(二)教育制度

最大的风险是不知道风险的存在。科学、正确的风险意识不可能自发地产生,必须依靠有效的教育来实现。即教育者需要从外部向受教育者内部注入对风险的科学认知,受教育者再经过“服从—同化—内化”的消化、理解过程,最终牢固树立科学的风险意识。风险管理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才传入我国,并且初期只局限在学术领域。我国的教育制度中几乎没有涉及到风险教育的内容,进入21世纪后才逐渐加入了挫折教育的内容;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教育也缺乏相应的风险教育内容;因此,随着企业用人标准的提高,无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等公共课程,还是专业课或是专业实习、实训课程教学中,都要融入风险教育的内容,从而使学生逐渐树立就业风险意识。

三、提高高职学生就业风险意识的途径

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是民族的未来,是社会建设事业的承担者。大学生的就业风险意识水平及其应对就业风险的能力,决定了他们能否在日益复杂的社会竞争中经受住风险的挑战,同时也体现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水平。

(一)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在就业风险意识教育中的排头兵作用

辅导员是高校专门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群体,是每位大学生在校期间思想、学习和生活的导师。作为沟通学校与学生桥梁的辅导员老师,平时与学生的接触面最多,能够详细地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性格特点等,在大学生成长道路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风险防范意识教育中排头兵的作用,并将就业风险意识教育纳入到辅导员的日常工作当中并进行考核;要求辅导员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在就业方面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和引导,使大学生对自己可能面临的就业风险等有一定的认知,增强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二)构建系统的就业风险意识教育管理机制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设有专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对引导大学生正确面对困境,提高大学生就业风险意识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这种服务性部门不能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就业风险因素。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设立专门机构,配备相关具有资质的专业人员,对学生进行统一、有效的管理和指导。同时,建立和健全学生就业风险咨询服务体系,如设立就业咨询相关服务机构,使大学生能够在咨询过程中自觉地加强就业风险防范意识。其次,建立和健全学生思想动态监督(监控)体系,多方位及时了解学生个体的思想动态及处境;对那些家庭情况特殊、个性偏激或内向的学生,要进行跟踪了解,做到有问题,早发现、早干预。最后,高职院校应建立学生挫折(失败)干预体系,对于大学生在就业创业等方面出现问题时,能够进行及时的劝导,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来自各方面的挫折(失败),积极探索减轻、消除就业风险损害的途径。[4]就业风险意识教育管理机制可以和高职公民意识教育体系进行整合处理,这样可以精简机构、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重视课堂就业风险意识教育

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基地,应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发挥课堂教学对大学生就业风险意识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在思想政治课等公共课、专业课、实习实训教学中,立足当前社会大环境,结合学生自身实际,使学生正确认识在个人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就业风险,用身边的实例教育他们,比如就业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各种“陷阱”而造成的人身、财产风险等等,使他们切实感受到风险无处不在,从而使他们正确地认识风险,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完整的人格素养。

参考文献:

[1]周战超.当代西方风险社会理论引述[J].与现实,2003(3):53-59.

[2]王静文.“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1-18.

[3]陈付龙,杨艳.江西高校大学生风险意识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7(10):31-34.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47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4-0250-02

随着以“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就业机制的逐步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正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发挥着资源配置的主渠道作用。然而,由于中国毕业生就业市场起步较晚,尚处于发育、探索阶段,在许多方面还表现得不够成熟和完善。尤其是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毕业生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毕业生就业面临的风险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深入对大学生就业风险问题的研究,对于维护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稳健有效运行,提高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提高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和就业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风险的内涵

由于市场经济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以及经济主体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行为,风险在市场上几乎是无处不在的。大学生作为经济主体,在就业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大学生就业风险是指由于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不完善性和不确定性以及就业市场经济主体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行为,毕业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所面临的失业、人身或财产损失、合法权益受损、就业歧视、实际收入低于预期的可能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失业风险。在宏观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背景下,特别是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由于专业不对口、就业观念转变滞后以及学生素质能力与用人单位要求难以有效对接等多方面的影响,一些学生可能面临找不到工作的风险,导致毕业即失业。

2.人身或财产损失。个别非法中介机构或用人单位利用大学毕业生求职经验不足,涉世未深,急于找工作容易轻信于人的弱点,巧列名目,向大学生收取报名费、培训费、介绍费、服装费、保证金、抵押金等,更有甚者将学生骗到偏僻处实施抢劫或人身侵害,导致毕业生遭受人身或财产损失,给毕业生经济、生理和心理上造成了非常大的伤害。

3.合法权益受损。一些用人单位利用大学毕业生处于就业市场中的弱势地位,采取不签订劳动合同或签订不平等劳动合同等手段,损害毕业生利益。如:在劳动合同中只规定学生的违约责任,而对单位的违约责任只字不提。此外,一些用人单位还利用《劳动合同法》有关试用期薪水较低的相关规定,不断招聘毕业生进行试用,待试用期满便以种种理由予以辞退。如此反复,长期低成本占用廉价劳动力。再如:一些单位随意降低学生的薪酬标准,故意延长试用期限,不替学生缴纳或少缴社会保险金、住房公积金等,侵害学生的合法权益。

4.就业歧视。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存在着相当普遍且非常严重的就业歧视现象,其中包括对性别、种族、年龄、、民族、身体残疾、身高、相貌、身体状况(乙肝及HIV/AIDS)、婚育状况、地域、户籍以及一些体制和政策性歧视。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遭受用人单位的不公平对待,使得毕业生的平等就业权难以实现。

5.实际收入低于预期。毕业生在求职就业的过程中,由于受到环境变化或自身专业、学校等多方面的影响,可能从事与自身专业不相关、不对口、或与学历不匹配的工作,造成实际收入低于预期,在心理上形成很大的落差。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风险的成因分析

就业风险给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深入分析毕业生就业风险产生的原因,对于有效防范就业风险、保障毕业生的就业权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1.毕业生风险意识淡薄。风险意识淡薄是造成毕业生就业风险的重要因素之一。涉世未深的大学毕业生,比较单纯,对社会险恶的一面认识不够深刻,对就业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缺乏应有的警惕性和敏感性,风险防范能力较差。这就给一些非法中介机构、用人单位或不法分子造成可趁之机,利用大学生求职心切实施欺骗或其他违法犯罪行为,导致毕业生人身、财产或就业机会方面重大的损失。

2.市场微观主体行为失范。作为就业市场主体之一的用人单位,在选拔招聘毕业生的过程中,随意抬高用人条件,实行性别、种族、相貌、身体条件、户籍等的歧视性政策。还有些用人单位为了招聘到优秀的毕业生,在工作环境、福利待遇、发展机会、盈利能力等方面提供虚假信息,欺骗毕业生。而作为就业市场另一主体的毕业生为了争取用人单位的信任,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在英语等级证书、计算机能力证书、专业成绩、实践经历、获奖证明等方面造假。毕业生就业市场主体行为失范,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也不利于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长远健康发展。

3.市场功能不够完善。中国目前毕业生就业市场功能残缺,不仅使得市场向供求双方提供信息的有效性和真实性不足,也使得毕业生不能明确自身定位,流动具有盲目性。用人单位也因高等教育的信号功能弱化难以招聘到满意的毕业生。而且就业市场交易价格体系不健全、定价机制紊乱导致市场配置毕业生资源的功能难以得到有效发挥,阻碍了毕业生的自由流动,增加毕业生的就业风险。

4.制度缺失,监管缺位。近年来,国家及地方政府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和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方面出台了许多文件和法规,但还不够健全和完善。如有关毕业生就业市场主体的行为,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介组织的进入资格和程序等方面的规定尚有待进一步完善;针对就业市场上的欺诈行为、不正当竞争以及市场主体的违约行为尚无明确的法律规定;有关毕业生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创业激励机制尚未真正得到有效实施。

5.高等教育反市场因素的存在。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尚处于体制改革和运行机制改革的起始阶段,存在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的现象。许多高校游离于社会经济和市场发展之外,封闭办学,致使办学模式和运行机制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导致办学定位不准确、办学特色不突出、专业结构调整滞后、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不强等一系列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风险。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风险防范体系的构建

1.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学生维权意识和能力。学校要通过开设《大学生就业权益维护》、《大学生求职面试风险规避》等多门就业指导课程或讲座,让学生尽快熟悉试用期、违约金、劳动合同等与就业权益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使他们充分了解社会的复杂性、多面性,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提高就业风险的鉴别能力。在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能自觉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2.完善相关就业法律法规,加强政府执法监管力度。当前要保证高校就业市场有序、正常运作,就必须尽快公布和实施《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条例》,通过立法规范就业市场秩序,明确供求双方的权利与义务。通过出台《大学生就业法》和《反就业歧视法》,使毕业生在自主择业、就业协议书法律保护、违约处理、社会保障、仲裁和处理各种纠纷等方面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此外,政府要加大监管力度,严厉打击毕业生就业市场上的欺诈行为和其他违法犯罪活动,及时制止和避免大学生就业风险的产生。

3.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应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有目的地进行包括招生计划、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在内的全面的教育教学改革,建立体现专业培养特点的教学内容体系,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

4.完善市场功能,构建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政府应采取积极措施,深化人事和户籍制度改革,放宽户籍控制,改革僵化的企事业单位用人制度,减少不合理的制度约束,完善市场功能,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5.加强信用信息体系建设,营造诚实守信的就业环境。有效的信用信息体制可以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使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形成稳定的预期,减少不确定性,并能有效地遏制机会主义行为,维护法律权威。同时,信息公开可以降低交易费用,维护就业市场的稳定和发展。因此,加强信用体系建设,保证和促进信息在全社会的有效传递,对于克服市场主体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营造诚实守信的就业环境,降低毕业生的就业风险具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高建勋.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第16卷[J].软科学,2002,(1).

[2]常宇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保护问题研究[D].郑州: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10.

[3]马佳宏,周会娟.调整与适应:高等教育结构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探寻[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4]薛利锋.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完善与发展[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15.

[5]马永霞,翟小会.论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风险[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An Analysis and Avoidance about Employment Risk of College Student

ZHANGJie

篇6

一、企业筹资风险概述

筹资风险又称财务风险,它是指企业因借入资金而给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大多数企业筹资的目的是为了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有效利用资金降低资金成本,从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但由于市场形势的变化,企业决策失误,筹得资金的使用效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二、筹资风险的成因

企业筹资过程中的风险多种多样,从来源和成因上来看分为企业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个部分,要完善企业筹资管理,必须对内外部的筹资风险有全面的了解,才能结合实际情况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筹资风险的内因主要包括:筹资方式选择不当;负债规模过大,资本结构不当;负债的利息率不当;负债期限结构不当;资金获利不稳定。 筹资风险的外因主要包括经营风险;资产的流动性和预期现金流入量风险;金融市场风险。

三、筹资风险的防范

分析筹资风险成因的目的,就是要在明确其发生规律和程度的基础上,采取科学的应对措施及时加以规避或防范,从而确保企业经营过程中理财的安全性。

(一)正确选择筹资方式

企业的筹资方式可归为两大类,即负债筹资和股票筹资。一般来说,负债筹资资金成本相对较低,利息税前支付,但偿还风险表现为能否及时还本付息。股票偿还风险相对较小,股票偿还不存在还本付息的问题,但是股票筹资的利息须税后支付,资金成本相对较高。

(二)正确把握筹资经营的“度”

建立财务“预防”机制,正确把握企业负债经营的“度”。企业在进行负债决策时,应考虑企业负债的最大限额和企业当前及长远的偿债能力。构建企业企业风险预警机制,要分析企业负债的情况,首先,利用负债经营的杠杆作用,使企业获得负债资金效应,降低资金成本,有效化解矛盾,提高权益资本收益水平。其次,负债经营可以在短期内筹得资金,添补企业资金不足,保证企业健康发展,增强企业实力。第三,负债经营可能为企业带来较大的风险和面临破产的危机。

(三)研究借款利率、合理安排筹资

当借款利率处于较高水平或处于市场加息时期,应尽量减少筹资,对必须筹集的资金,应随着宏观经济政策的基调,尽量与银行沟通采取浮动利率的方式。当利率处于较低水平时,筹资较为有利,还应考虑筹资规模的限制。当筹资不利时,应尽量减少筹资或仅筹措经营急需的短期资金。当利率处于加息时期,应根据资金需求规模筹措中长期资金,充分考虑融资渠道与融资方式,采用固定利率的方式来获得较低资金成本的借款。

(四)合理安排筹资期限

按资金使用期限的长短来安排和筹集相应期限的负债资金,能较有效的规避风险。企业应采取适当的筹资政策,即尽量采用净资产和长期负债来满足企业长期流动资产及购建固定资产的需要,并严格监控资金去向,防止资金断链。

(五)优化企业资本结构

适度的资本结构是指在企业可接受的筹资风险以内,采用总资本成本最低的资本结构。这个适度的筹资风险可以用短期负债和长期负债的比例来表示。确定适度资本结构,最首要的问题是确定适度的负债数额,保持合理的负债比率,以达到风险与报酬的最优组合。

(六)保持和提高资产流动性

企业的偿债能力高低取决于其债项总额及资产的流动性。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需要和生产经营特点来决定流动资产规模,但在某些情况下可以采取相应措施提高资产的流动性,尽量降低资金占用额,努力缩短生产周期,提高产销率,减少应收款项,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

(七)合理利用金融市场、采用先内后外的融资方式

内部融资是指企业通过产生留存收益和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等资金来源而增加的资金来源,企业根据自身形势,应谨慎考虑先内后外、先债后股的融资顺序。自有资金来源越充足,企业的财务根基越稳固,对抗财务风险的能力就越强。

四、结束语

企业筹资活动是一个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起点,在瞬息万变的市场条件下,企业不可避免的会产生筹资风险。本文主要从筹资方式选择不当、负债规模过大资本结构不当、负债的的利息率、负债期限结构不当等方面来解释筹资风险成因。企业应加深对筹资风险的理解,充分考虑筹资风险的影响,掌握和学习防范筹资风险的措施,使之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中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G40-012文献标识码:A

教育部高教司于2002年4月召开了普通高等学校创业教育试点工作座谈会,这标志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始。10年过去了,高校创业教育没有得到实质性突破,大学生自主创业素质仍然较低,由创业教育促成成功创业的典型案例极少。《教育部关于做好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要“加强创业教育,完善创业政策,力争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取得突破性进展”1。高校创业教育亟需加强,造成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成效不大的原因很多,学者对此作了很多探讨,有人认为与美国的“高校需求型创业教育”比较,我国创业教育是“政府推动型”,高校创业教育动力不足2;有人认为高校创业教育方式、途径和课程设置不能适应形势要求3。

创业意识是大学生创业行动的起点,是大学生实践创业的动力和精神力量。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国家政策、学校的创业教育是其外因,创业意识是大学生最重要的内因。我国大学生创业意识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据统计,美国18岁至29岁的青年中超过60%的人想拥有自己的企业,80%的18岁至34岁的青年想成为企业家,英国25%的学生有经营企业的想法,41%的学生希望成为自我雇佣者4,而国内只有7.26%的大学生“打算创业”, 22.87%的大学生“想过创业”5。

创业意识包括创业情感意识、创业需要和动机意识、创业价值意识、创业风险意识和创业素质意识,等等6。国内专家学者研究大学生创业意识观点不一,有人认为大学生创业意识较强7,而有人认为大学生创业意识薄弱3,8。本课题在调查广东4所重点高校和7所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总结出了高校学生创业意识的特征及影响因素,为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创业意识提供参考,为高校实施和改革大学创业教育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取广东11所高校,其中4所“211”高校,分别为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7所地方高校,分别为惠州学院、肇庆学院(代表珠三角地区)、韩山师范学院、嘉应学院(代表粤东地区)、湛江师范学院、茂名学院(代表粤西地区)和韶关学院(代表粤北地区)。抽取以上高校本科生为被试,按照随机抽样的方法,在11所高校共发放问卷2 300份,剔除无效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 053份,实际有效回收率为89.26%。

研究项目有项目1和项目2。项目1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是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对学校创业教育满意度以及创业意识影响因素。第二部分有7个题项,分别调查学校重视程度、个人努力、课程设置、创业教育内容、创业教育形式、教师、社会支持因素对创业教育的影响作用。题目采用Likert5点自评方式,题目按程度有从强到弱5个选项,要求被调查者选择符合自己实际想法的答项,得分越高,表示因素对创业教育影响作用越大。项目2为创业意识量表,采用李志等人编制的《当代大学生创业意识问卷》6,具体内容包括情感意识(主要表现为创业激情)、需要和动机意识(主要表现为创业动机)、价值意识(主要表现为创业价值认同)、风险意识(主要表现为创业风险认识)和素质意识(主要表现为创业心理品质和创业心理支持需求)等内容,该量表有较高的效度和信度。量表各项得分高低,表示大学生创业意识水平的高低。

本研究的数据收集有两种方式:现场发放让被调查者填写问卷和被调查者上网填写问卷,并以spss19.0软件为统计分析技术工具。

二、调查结果

(一)大学生创业意识总体水平

为考察大学生创业意识的总体水平,对11所高校大学生创业意识及其各因子得分进行了统计并检验。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广东大学生创业意识得分均值为3.85,接近“比较符合”水平。对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各因子均值作单样本检验,结果为5种因子得分均值与创业意识总分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二)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高校大学生创业意识及下属各因子水平的差异

“211”高校和地方高校的办学水平处在不同层次上。“211”高校在教学条件、生源等方面比地方高校有较大优势,为了考察这两类高校大学生创业意识差异,对“211”高校和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意识得分进行了统计及t检验。见表2。

除创业价值意识外,“211”高校和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意识及下属各因子得分均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为考察不同类型高校大学生创业意识及下属各因子的差异,把11所高校分类,偏重理工教育的华南理工大学、茂名学院等高校归为理工类高校,偏重师范教育的华南师范大学、嘉应学院、韩山师范学院、韶关学院、湛江师范学院等高校归为师范类高校,偏重自然科学、经济管理的中山大学、暨南大学、惠州学院、肇庆学院等高校归为综合类高校。对三类高校大学生创业意识及其下属因子作了方差分析,并进行事后检验。

分析表明,理工类高校和综合类高校学生创业意识及其下属因子得分均值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师范类高校与理工类、综合类高校学生创业意识及下属因子情感意识的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三)不同性别和不同专业大学生创业意识及下属各因子的差异

为考察男、女大学生创业意识水平是否存在不同,对男、女大学生创业意识及其因子得分进行了统计并进行t检验。见表4。

男、女大学生创业意识及其4因子创业情感意识、创业需要和动机意识、创业风险意识、创业素质意识得分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高校专业设置可以分为理科、文科、工科、管理科、医学、经济、法学、艺体科。为考察不同专业对大学生创业意识及其各因子水平的影响,对不同专业大学生创业意识及其下属因子作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各均值差异最大的为:文科学生创业意识得分比理科学生高0.12***,文科学生情感意识得分比理科学生高0.35***,艺体科学生需要和动机意识得分比文科学生高0.27***,法学学生价值意识得分比艺体科学生高1.20***,文科学生风险意识得分比理科学生高0.13***,文科学生素质意识得分比医学科学生高0.28***。在这些差异中,文科、理科、艺体科学生出现频率较高,说明这三个专业学生的创业意识及下属因子水平与其他专业学生相差较大。

(四)不同年级大学生创业意识及其各因子水平的差异

为研究不同年级大学生创业意识水平的发展特征,对大一到大四学生创业意识及其各因子得分进行了方差分析,并作事后检验。见表5。

除创业价值意识之外,大学生创业意识及下属各因子得分均值年级差异也有着统计学意义(p

(五) 影响大学生创业意识水平因素的差异

为考察外部因素对大学生创业意识水平的影响作用,设计“你认为对你创业意识影响作用最大的是……”题项供学生选择,对选择各影响因素的人数作统计。见表6。

表6数据显示,“成功人士”是大学生创业意识影响作用最大的因素,尤其是“身边创业成功人士”。学校对大学生创业意识影响作用最小,低于他们的同学和朋友。

大四学生选取“著名创业人士”的百分数有所提高,选取“学校”的百分数有较大提高,选取“家庭”的百分数有较大地下降。

(六)大学生对学校创业教育态度的差异

为考察大学生对学校创业教育的满意度,对大学生持学校创业教育不同满意度的人数作统计。见表7。

从表7可以看出,共有1 025名大学生对学校创业教育持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态度,占总人数的51.20%,有297名学生持满意或非常满意态度,占总人数的14.84%。

对学校创业教育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的女生(54.7%)比男生(47.3%)比例高。

(七)创业教育影响因素对创业意识水平的回归分析

上面结果显示“文科专业学生与理科专业学生创业意识水平相差最大”,在大学生总样本,理科专业学生和文科专业学生中,以学校重视程度、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等7个创业教育影响因素为自变量,大学生创业意识得分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见表8。

在大学生总样本中,学校重视程度、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创业教育形式一起可解释创业意识总分变异的52%,说明这3个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创业意识水平的主要因素;在理科学生中,创业教育形式、个人努力、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一起可解释创业意识总分变异的50%,说明这3个因素是影响理科学生创业意识水平的主要因素;在文科学生中,学校重视程度、创业教育形式、教师一起可解释创业意识总分变异的56%,说明这3个因素是影响理科学生创业意识水平的主要因素。

三、分析与探讨

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创业意识水平较高,但属于被动型创业意识。

大学生创业意识得分均值为3.85,接近“比较符合”,属于中上水平,说明大学生创业意识水平较高。

在大学生创业意识下属因子中,价值意识水平(3.58)较创业意识总体水平低,其他因子水平比创业意识总体水平高。大学生创业意识量表的21个题项中得分较低的,是有关创业价值意识因子,如“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措施”的得分为3.57,“创业能造福他人”的得分为3.57,“创业是为人类进步作贡献的一种途径”的得分为3.61,“创业是改善自身生活质量与品质的有效方式”的得分为3.57。这一结果处于“比较符合”与“不确定”之间,说明大学生不太认可创业价值。二是有关创业情感因子,如“创业会给我无穷乐趣”的得分为3.28,“创业是快乐”的得分为3.36,这说明创业不一定能给他们带来快乐。“一想到创业,我激情澎湃”的得分为3.29,“创业令人兴奋”的得分为3.46,这说明较无创业激情。得分较高的有3个因子,分别是有关创业需要和动机意识因子,如“创业需要及时发现机遇并准确把握”的为4.21;有关创业风险意识因子,如“创业存在技术、管理等风险”的得分为4.18,说明大学生较担心创业的技术、管理风险;创业存在机会、环境等风险的得分为4.20,说明他们较担心创业的环境风险;“创业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得分为4.20;有关创业素质意识因子,如“创业需要勇气、决心和耐心”的得分为4.37,说明大学生认为创业需要很强的意志;“创业需要持久保持激情”的为4.21。综合以上分析,大学生创业价值认识和创业激情相对不足,对创业风险和创业素质要求的评估较高,即大学生缺乏主动创业意识,认为创业成功门槛高。因此可以认为大学生创业意识属于被动型。目前高校流行“创业,是就业、出国、考研之外的第四种选择”的说法,也能证明这个结论。

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意识水平较“211”高校高,但表现出较强的被动型创业意识;师范类高校学生的创业意识水平及下属情感意识水平、价值意识水平相对较低,属于被动型创业意识。

“211”高校学生创业意识及其创业情感意识、创业需要和动机意识、创业风险意识和创业素质意识等4个因子水平较地方高校低, 创业价值意识水平两类高校一样。

在有关情感意识题项“创业是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创业使我的人生经历更丰富多彩”中,在关于需要和动机意识题项“创业需要及时发现机遇并准确把握”中,在关于风险意识全部题项中,在关于素质意识题项中“创业需要勇气、决心和耐心”,“创业需要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和鼓励”中,“211”高校学生得分明显低于地方高校学生。说明与“211”高校相比,地方高校学生认为创业有较大风险,自身需要较高素质,希望通过创业丰富人生,实现人生理想的愿望更强烈。

在有关情感意识题项“一想到创业,我激情澎湃,创业令人兴奋”中,在有关价值意识题项“创业能造福他人”中,“211”高校学生得分明显高于地方高校学生。说明与地方高校相比,“211”高校学生有更强的创业激情,有更高的创业价值认识水平,因此他们的主动型创业意识较强。

师范类高校学生创业意识及其因子情感意识、价值意识水平相对较低。原因可能是师范专业是传统上的弱势专业,此类高校比较重视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导致师范类高校学生缺乏创业意识,创业热情不高。综合类高校学生与社会各方接触较多,比师范类高校学生知识面广,视野开阔,师范生较为关注的是教师行业,他们的创业价值认识受到局限。

综合以上分析,地方高校和师范类高校大学生被动型创业意识较强,原因可能是他们在就业、考研上等方面处于劣势,大多数人不得不考虑和面对自主创业,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女生创业意识水平较男生高,表现为男生创业激情较女生强,女生比男生较需要支持和鼓励,较注重创业的机会与环境以及创业的决心和勇气。文科、艺体科专业学生被动型创业意识较强。

除创业价值意识外,女大学生创业意识水平及其创业情感意识、创业需要和动机意识、创业风险意识、创业素质意识水平等4因子均比男生高。

不同性别大学生创业意识在具体内容上存在较大差异,经t检验,男生在“一想到创业,我激情澎湃”,“创业令人兴奋”,“创业会给我无穷乐趣”得分比女生高,说明男生比女生较有创业激情;女生在“创业需要及时发现机遇并准确把握”,“创业可以开拓就业领域”,“创业存在机会、环境等风险”,“创业需要勇气、决心和耐心”,“创业需要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和鼓励”,“创业需要灵活运用知识”得分明显比男生高,说明女生比男生较注重创业机会与环境,她们需要下更大的决心和勇气,需要外界特别是家长和朋友的支持和鼓励。

很多男人把事业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他们把事业成败看成人生成功与否的标志,在考虑事业时往往会热血沸腾,他们对待创业,激情更强。女生则不一样,她们创业会有较多对手,会碰到较多困难,如果她们创业成功会被人冠以“女强人”的头衔,因此他们更注重创业机会与环境,更需要理解和支持。

文科、理科、艺体科专业与其他专业学生创业意识及下属因子水平相差较大。文科专业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及下属因子情感意识、风险意识、素质意识水平较高,需要和动机意识水平较低,说明文科学生有创业冲动,但创业需要较弱,意识到创业风险大,创业者素质要求高,他们比较缺乏创业的知识和技术,创业意愿不高,属于被动型创业意识人群。

艺体科专业学生的需要和动机意识水平较高,价值意识水平较低。一些艺体科学生热衷艺术,献身艺术,造成对创业价值认识不够,艺体专业是特殊行业才需要的,毕业后较难就业,他们自主创业可能性更大,其创业意识也属于被动型创业意识类型。

理科专业学生的创业意识水平及其创业情感意识、创业风险意识水平较低。原因可能是理科专业学生有较多的创业实践机会,创业激情、创业兴趣等随创业实践增多而有所下降,所学专业使他们获得较多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降低了他们的创业风险评估水平。

高年级大学生创业意识水平较低年级低,表现为前高后低。大学高年级学生创业意识处在“创业待行动”状态,低年级学生创业意识处在“创业理想”状态。

除创业价值意识外,大一、大二学生创业意识及其下属因子水平比大三、大四高,这主要表现在风险意识、素质意识水平上。说明从大一到大四,大学生创业风险意识水平、创业素质意识水平逐年下降。其原因可能是低年级学生所理解的创业较为肤浅,对创业风险和创业素质评估较高;随着知识水平的提高,阅历见识的增多,他们对创业理解较为符合现实,创业风险、创业素质意识水平随之回落。

在其他因子具体内容上,高、低年级学生具有各自的特点。低年级学生的“一想到创业,我激情澎湃”,“创业是快乐的”得分明显比高年级低,“创业是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创业使我的人生经历更丰富多彩”,“创业可以开拓就业领域”,“创业增加自己的阅历”得分明显比高年级高。说明高年级大学生对创业较有激情,低年级大学生创业更是为了锻炼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大学高年级学生面临毕业,以后的路怎样走,成为他们最需要考虑的问题,创业成为他们的重要选择。创业的艰难,创业成功的梦想,会使他们激情澎湃,因此大学高年级学生创业意识处在“创业待行动”状态。低年级大学生刚从高中考上大学,胸怀雄心壮志,他们缺乏人生历练,有些学生对高考中未能实现的理想,希望通过创业来完成夙愿;有些学生认为读书生涯过于单一,希望通过创业来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因此低年级学生创业意识处在“创业理想”状态。

在调查中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如:高校对大学生创业意识影响作用很小,创业教育不尽人意。

68.18%的大学生认为他们创业意识影响作用最大因素是“成功人士”,其中有45.56%认为是“身边创业成功人士”。说明创业榜样对大学生有极大的影响作用,创业成功案例是激励大学生创业的精神力量。

只有5.39%大学生认为创业意识影响作用最大的因素是“学校”, 说明学校影响作用极为有限,甚至不如他们的同学朋友。大四学生选取“学校”的百分数有较大提高,选取“家庭”、“同学朋友”的百分数有较大下降。说明学校创业教育对大学生有一定的效果,但作用不大;家庭和同学朋友的影响力逐渐减少。

占总人数14.84%的大学生对学校创业教育感到满意或非常满意,比持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的51.20%学生少得多,说明高校创业教育不尽人意。在创业教育中,影响大学生创业意识水平的主要因素是学校重视程度、个人努力、课程设置、创业教育形式、教师。在和学生的个别访谈中,很多学生认为现行大学教育仍停留在培养高层次学术人才上,一些高校没有把创业教育放在重要地位,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教育途径和形式单一,教师教学不符合学生实际,不符合创业实践,教学质量不高,学生不够重视等等,学校教育未能在大学生创业上发挥应有的作用。据了解目前高校创业教育形式主要有成立创业教育学院和创业协会,开办创业实验园,举办一些创业教育讲座等,参与的只有少数创业热情高的大学生,多数学生没有得到适合自己的创业教育。

女生比男生更不满学校创业教育。女生比男生就业较难,毕业后很有可能要去创业,因此较需要掌握创业知识技能,以备毕业后不能就业就去创业,她们更需要得到学校的支持和鼓励,而这些却难于从学校创业教育中获得。

四、创业教育对策

高校创业教育应针对大学生创业情感意识和价值意识水平较低的特点,不断完善创业理论课程,大力开发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激励性的“创业价值”和“创业成功案例”课程,培养学生的主动创业意识。

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应通过具有自身特色的创业教育内容和创业教育形式,培植特色创业文化,选择符合自身特色的创业教育。重点高校可以参照美国创业教育的层次化和多样化,可以采取MBA+科技创业资格证书教育、专业培养教育等模式;地方高校应侧重于创业情感、创业价值和创业风险教育,以提高地方高校大学生的主动创业意识。

高校应根据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专业的学生设置各种层次的创业课程,以满足各种群体的需要。要特别关注女生和文科专业、艺体专业学生,开发符合他们的创业教育内容,提高他们的创业素质。

创建高校创业教育评价机制,发挥高校创业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高校应转变创业教育理念,重视创业教育,丰富创业教育的形式和途径。一方面要和西方发达国家高校创业教育接轨,聘请创业成功人士为兼职教师,挑选符合学生要求的创业教育教师,让校外力量参与到学校创业教育中,注重创业实践,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机会,让学生与创业零距离接触;另一方面要创设本校创业教育特色,利用学校一切资源,结合“产、学、研”,为学生提供创业知识与创业技能学习的平台,从而提升创业教育成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EB/OL].

(20100327)[20120101]http:∥.cn/zx/zcfg/qg/249147.shtml.

[2]严毛新.政府推动型创业教育:中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历程及成因[J].中国高教研究,2003(3):4548.

[3]张力化.关于培养强化大学生创业意识的调查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12):9394.

[4]王爽,樊彩霞,赵京辉.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EB/OL].(20090310)[20120101]http:∥/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2721.

[5]黄敬宝.如何让创业从梦想走向现实[EB/OL].(20081203)[20120101]

http:///qzzp/200812/t20081203_830682.htm.

篇8

经验和统计资料表明,风险投资的发展对就业、经济增长、技术进步等具有重要贡献,特别是在风险投资业比较发达的美国。风险投资加速了高技术的产业化和商业化进程,促成了新兴产业的成长和发达,并因此而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娱乐和社会交往方式。本文拟以美国为例,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回归等计量方法对美国风险投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提出发展我国风险投资的政策建议。

一、美国风险投资发展概况

美国现代意义上的风险投资源于1946年“美国研究与发展公司”(AmericanResearchandDevelopmentCorporation,简称ARD)的成立,标志着风险投资进入组织化和制度化发展的新阶段。1958年,为了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美国国会通过了《小企业投资法》(SBIA),授权中小企业管理局制订和实施中小企业投资公司计划,通过设立政府风险基金,引导和促进更多的民间资金进入风险资本市场,支持企业的早期发展并帮助创建新的企业。在该计划的鼓励下,中小企业投资基金发展迅速。从1959年到1963年的5年时间内,全美就有692家中小企业投资公司在中小企业管理局登记注册,资金总规模4.64亿美元,其中公开募集的投资公司47家,募集资金3.5亿美元。

然而,由于存在一些内在不足,中小企业投资基金经过一段时间的快速发展以后很快就陷入了困境。到1977年,全美风险投资总额仅5000万美元。为了挽救毫无生气的风险投资行业,美国国会在1978年至1981年4年间连续通过了6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法案,分别是:1978年的收入法案,将资本增值税从原来的49.5%下降到28%;1979年的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案(ERISA)谨慎人条款,修正了1974年制订的退休收入保障法案中有关投资指南的规定;1980年的《小企业投资促进法》,将风险投资公司重新划归为商业性开发公司;1980年的退休收入保障法案安全港条款规定,消除了其接受退休基金作为有限合伙人时所承担的巨大风险;1981年的经济复苏税务法案,进一步将资本增值税从28%降到20%;1981年的《激励股票期权法》,允许股票期权的持有者在行权以后再交税,并降低了税费标准等。正是这一系列法律与政策上的调整为美国风险投资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加之受70年代末风险基金投资于苹果、英特尔和联邦快递等获得了不菲业绩的激励,从80年代初开始,美国风险投资业步入复苏和快速增长时期。

1990和1991年,美国经济全面衰退,社会对风险资本需求明显减弱,大量机构投资者的资产也频频出现质量问题。但随着1992年美国经济逐步复苏并进入一个持续稳定增长时期,加上1992年以来美国政府对50年代确立的“小企业投资公司计划”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有效地实现了小企业投资公司的复兴,经济的持续景气和企业股票上市的热潮再次推动美国风险投资业的持续增长。1992年,美国会通过《小企业股权投资促进法》,除解决了小企业投资公司计划的一些结构性问题外,还提出了“参与证券计划”,即小企业管理局以政府信用基础,为那些从事股权类投资的小企业投资公司公开发行长期债券提供担保,而且长期债券自然产生的定期利息也由小企业管理局代为支付,从而大大改进了小企业投资公司的投资方式。美国风险投资协会(NationalVentureCapitalAssociation,NVCA)的统计结果表明,到2000年,美国风险投资额达到1048.274亿美元的历史记录,创造了430万个就业机会,7360亿美元的国民收入,分别占全美就业机会的3.3%和国内生产总值(GDP)的7.4%。1999年,美国风险投资的平均收益率曾经达到165.3%的历史记录。但2001年以后,由于新经济泡沫破灭,美国风险投资的发展再次进入低谷,2003年后回升迹象向好。

二、美国风险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检验

为了充分说明风险投资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本文以美国为例,选择了美国1990年至2003年14年的风险投资额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来论证分析。我们首先检验两个经济时间序列是否存在伪相关问题,因为通过大量的实证分析表明,经济意义上几乎没有联系的序列却可能计算出较大的相关系数,这对我们的实际研究结果是毫无意义的。本文采用格兰杰(Granger)因果检验法来检验X对Y的解释程度(其中Y代表国民生产总值,X代表风险投资)。

表1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

原假设F统计P值

Y不是X的格兰杰成因1.326190.38306

X不是Y的格兰杰成因2.067790.24719

注:以上分析用EVIEWS3.1软件计算得出。

可见,对于X不是Y的格兰杰成因的原假设,拒绝它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只有0.25,表明X不是Y的格兰杰成因的概率较小,拒绝原假设,表明至少在95%的置信水平下,可以认为X是Y的格兰杰成因。同样对于Y不是X的格兰杰成因的检验概率只有0.38,也拒绝原假设,表明至少在95%的置信水平下可以认为Y也是X的格兰杰成因。通过分析得出,序列X和Y都能提高彼此的被解释程度,风险投资业和国民经济发展有相互反馈关系,风险投资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国民经济的发展又为风险投资业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我们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反映国民经济发展水平,风险投资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可以列出其线性模型式表示如下:Y=AX+B,式中:Y——国内生产总值(GDP),X——风险投资额,A、B——待估计的系数。将美国1990年至2003年风险投资额和国内生产总值28个样本在Eviews软件上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进行运算,估计结论为Y=0.158804X+14.41221,其中R2=0.818469,相关系数r=0.8824,T统计值为62.5209。从估计结论可以看出,风险投资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的增长有严格的正相关,两者相关的概率达到0.88。通过回归方程粗略看出风险投资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风险投资每增加1%,国民生产总值增加0.16%,拟合系数R2为0.818469,回归效果较好,T值显著性通过检验。除了定性分析外,西方学者对风险投资的作用也进行了大量定性研究,具体来讲,风险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表现在多个方面:一)风险投资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根据美国风险投资协会(NVCA)研究报告,风险投资支持的企业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且保持着一个稳定的增长率。在对美国风险资本经济影响的7次年度调查中发现,创业企业在第一个营业年度平均拥有员工21人,到第八个营业年度平均员工达到184人,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一般企业。另据一份对500家受风险资本支持的创业企业的调查显示,1991-1995年,这些企业提供的就业机会每年以34%的速度增长。与此同时,财富500强企业每年以4%的速度在减少工作职位。[③]通过调查得知,在就业增长较快的主要行业中,几乎都得到了风险投资直接或间接的支持。当然,不同的行业在创造就业机会上又会有所不同,计算机软件行业可以说是一枝独秀,由风险投资支持的软件企业雇用了88%的软件工作人员。

(二)风险投资拉动销售收入的增长。风险投资支持的各个行业中的企业在拉动企业销售收入增长方面明显优异于缺乏风险资本支持的企业。1975-1995年的20年间,美国最成功的24家生物科技和信息技术公司的营业额增长了100倍,而这些企业绝大多数都曾经得到过风险资本的支持。特别明显的是软件行业,通过对2000-2003年美国软件行业销售的调查,风险资本支持的软件行业产值增长达到31%,而与此相对应的整个软件行业的增长率却只有5%。在某些风险投资特别青睐的高技术行业,风险资本的支持更是明显,而这些行业的销售收入增长也非常迅速。

(三)风险投资促进高技术产业的兴旺。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高新技术发展的高创新性、知识密集性、高风险性等决定了高新技术产业很难像其它一般成熟产业一样从传统融资渠道获得资金。在这种情况下,风险投资应运而生。风险投资对R&D成果的转化进行投入,提高了成果的转化率。支持创业成功,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在科技成果、创业人才以及资金的混合体中,风险资本投资是关键的一分子,正是这种混合体促进了新兴产业的发展。仅1987年至1996年,美国风险资本家向包括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及服务、通讯等在内的信息技术产业投资就从21亿美元增加到1996年的48亿美元,年均增长7%,信息技术产业的总产值从2175亿美元增加到4445亿美元,年均增长6.5%。

三、发展我国风险投资业的政策建议

我国的风险投资目前虽有一个旺盛的发展格局,但并没有真正形成一个产业,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障碍:宏观方面存在风险投资发展的制度障碍,具体表现在缺乏有效地推出渠道和退出制度、现行法律和政策不配套所形成的制度缺陷、政府定位不准、参与方式不当等;微观方面缺少风险投资对高技术产业支持的动力机制和运行机制,主要表现在高技术产业的高风险性和低成功率、缺乏真正的风险投资家、单一的风险投资企业制度等。认识到风险投资对经济发展、高技术产业的重大贡献,发展我国的风险投资业势在必行。

(一)营造我国风险投资业发展的制度环境。Bygrave和Timmons(1992)对美国风险投资的外部环境进行了全面的审视和考察。他们指出,风险投资业的内核由资本、人、产品和服务市场以及支撑组织构成。风险投资所处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政府环境、文化环境、智力支持、地区差异等。在营造我国风险投资业发展的制度环境中,政府需要发挥更大的作用。政府要采取倾斜政策对风险投资业进行扶植,如对风险投资企业进行税收减免和政府补贴、优先采购国内高科技创业企业的产品、以出口信贷方式积极支持高科技创业企业开拓和占领国际市场等;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为风险投资有效的退出创造有利条件;充分利用科研机构、大学、专业人才的智力支撑作用,进行全方位的合作;改变凭关系进行投资的行为,由市场来决定投资的去向等。

(二)风险投资的产业化、市场化和我国高技术产业的产业化、商业化紧密联系。风险投资产业化、市场化过程,客观上能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目标。风险投资在投资运作上一定要面向市场,按市场需求选择创业企业和创业投资项目,同时按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式建立风险投资市场中介服务体系等。风险投资和高技术产业的产业化和商业化紧密联系,可以促进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比如受市场影响,出现热门行业投资过度,而一些有前途的技术得不到足够的资本,风险投资企业在进行投资时可以通过合理分析受资行业的结构,对受资行业的投资进行平衡。另外,风险投资业和高技术产业的紧密结合可以加快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和推动国民经济增长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三)构建我国风险投资对高技术产业支持的有效模式。风险投资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环境、文化环境、智力支持、资源、市场等因素的正式和非正式约束。根据这些因素,我们从生态学发展的角度来构建一个风险投资发展对高技术产业支持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金融支持、技术专长、知识等各个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循环反复。风险投资对高技术产业的支持不仅仅局限在资金的投入上,风险投资家往往还肩负着为风险企业输入管理技能、知识经验、市场资讯资源、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等重任,同时通过高技术产业投资的平台和科研机构、大学保持紧密联系,获得源源不断的智力资本支撑,促进知识、经验、人才等合理流动,及时了解技术、科研成果的最新动态从而进行新一轮的投资。

参考文献:

1.AndrewL.Zacharakis.Thedevelopmentofventurecapital-backedinternetcompanies,JournalofBusinessVenturing18(2003).

篇9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6)04-0037-06

一、引言

当今世界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进步的助推器,是各国寻求经济健康和谐发展的必经之路。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研发活动是其创新形成的基础。为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企业应加大其研发投入,对高新技术企业来说更是如此。虽然研发活动能够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使其在市场上占据有利地位,但是由于它本身的经济属性和投资者自身的局限性使得投资者不能准确评价企业研发项目的可行性及其价值,从而加剧了发行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而众多学者的研究表明,信息不对称是IPO抑价的重要成因。而外部监管机制可以降低发行企业与外部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对企业的价值进行认证,会计师事务所和承销商就是传统的第三方机构。Barry et al.(1990)的“认证理论”认为风险投资作为企业的股东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对企业的情况更为了解,且它们为了维持声誉会避免对企业进行错误认证。因此,相对于前两者,风险资本能够更好地发挥第三方的认证功能。

我国创业板2009年成立,其创立不仅为达不到主板上市要求的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了融资渠道,而且为风险资本提供了一个高效退出机制。风险资本投资前会对被投资企业进行谨慎筛选,投资后对其进行严格的监督并参与其管理,防止其盲目决策,包括研发投资的决策。因此,风险资本的介入能够给外部投资者传递一个企业质优的信号,对企业研发项目的价值进行认证,减轻发行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然而不同背景的风险投资在投资策略、投资动机、管理模式等方面都有显著差异,国内外学者也通过实证证明了不同背景的风险投资对所司的影响有显著差异,那么不同背景的风险投资对企业研发项目的认证作用可能也有明显区别。

目前只有少数学者对R&D投入、IPO抑价和风险资本的介入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且都集中在较为成熟的资本市场,那么在资本市场尚不成熟、披露机制尚不健全的中国市场,R&D投入与IPO抑价之间有怎样的关系,而风险资本的介入对它们之间的关系会不会产生调节作用?本文从这一实际问题出发,以2009年至2014年底在创业板上市的所有公司为研究对象,建立实证模型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二、理论分析与假设推导

(一)研发投入与企业IPO抑价

自IPO抑价被发现以后,一直是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关注热点,各国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成因作出了解释。目前的研究视角主要有三个,即信息经济学、行为金融学和制度成因。其中研究最多的也最受认可的是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解释IPO抑价,他们认为是信息不对称导致一级市场定价过低,进而导致股票二级市场的交易价格高于一级市场的发行价格。Baron(1982)基于“委托―”理论框架来研究IPO抑价,认为过高的发行价会加大新股发行风险,发行失败不仅会影响承销商的收入,还会损害其声誉,因此,承销商为了自己的利益会压低新股的发行价格。Welch(1989)提出“信号传递理论”,认为发行企业为了避免逆向选择问题而降低发行价格向外界传递企业质优的信号。Spindt and Benveniste(1989)认为承销商为了激励机构投资者报出最能反映企业真实价值的价格,而降低发行价格作为对其提供信息的回报。Rock(1989)提出“赢者诅咒”理论来解释IPO抑价的成因,认为发行企业为了吸引非知情者参与到新股认购中来,确保企业上市成功,因此降低股票发行价格作为对非知情投资者的补偿。上述学者是从发行企业、承销商和外部投资者之间在企业IPO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角度来解释IPO,且也均通过实证证明了信息不对称是引起IPO抑价的重要原因。

R&D投入虽然会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对企业的绩效和市场价值有正面影响(谢小芳、李懿东和唐清泉,2009),但是,R&D投入的增加同样会提高企业的信息不对称水平,给企业带来负面影响,这是由于:第一,Hall(1993)认为投资者的视野有限,无法准确预测R&D投入未来能够给企业带来的回报,这就加剧了发行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第二,R&D活动具有长期性、高风险性、结果不可预知的特点,因此,R&D投入越高的企业所面临的不确定性越大,投资者越无法把握其价值(Holinstrom,1989)。第三,由于我国现行会计制度并没有强制要求企业对其研发项目的具体进程和内容进行详细披露,且由于在R&D投资领域里,创新的想法很容易被模仿,出于防止竞争对手获得其研发信息的考虑,IPO企业并不会自愿披露详细的研发活动信息(关勇军,2010)。这种对企业的研发信息的不完全披露,实际上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信息不对称。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R&D投入越高,企业的信息不对称水平就越高,从而加剧了抑价水平,且由于现行会计准则规定只有满足一定的条件,研发费用才能资本化,否则应计入当期损益,而研发费用的发生与其价值的实现必然有一个时间差,这就造成企业当期甚至以后几期的利润会偏离其实际水平。而一级市场的发行价格与企业的会计收益成正比(刘佳,2010),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R&D投入的增加会降低企业的发行价格,从而提高IPO抑价水平。由此,提出本文的第一个假设。

假设1:企业的R&D投入与其IPO抑价率呈现正相关关系。

(二)风险资本、R&D投入与企业IPO抑价

在我国创业板上市的企业多为高新技术企业,其研发投入比较高,有形资产所占比例较小,因此,企业的价值及发展前景无法通过短期的财务报表数据传递给外部投资者,这会导致投资者低估企业的价值,进而导致抑价。即使企业将有关数据披露,在缺乏第三方监督的情况下,也无法令外部投资者信服。Akerlof(1970)认为为了避免信息不对称引发股市崩盘,第三方的认证作用能够保证企业上市成功,承销商和会计师事务所是传统的第三方机构。但Barry et al.(1990)提出了“认证理论”,认为质量高的企业能够吸引风险资本的加入,当缺乏有效途径向市场传递企业的真实价值时,风险投资的参与会给市场传递企业前途良好的信号,发挥第三方认证作用。风险资本不仅仅能够给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还参与公司的经营决策,对公司的运作进行全程监督。当然,风险投资也会对企业的研发投资决策进行全程监督,且风险投资有专业的知识背景,相对于普通投资者更能分辨出公司的哪些研发项目最有可能成功,对研发项目的价值作出更准确的判断(Wright et al.,2002)。且风险投资基金的存续多以十年为一期,为了生存,风险投资必须滚动融资,而后续的每次融资实际上都是对风险投资机构的获利能力和管理水平的一次评估,其声誉高低及其过往业绩是其后续融资难易的决定性因素(Lakonishok,1991)。风险投资会避免对风险企业进行错误认证,是否有风险投资的参与是企业研发项目是否有价值的一个重要信号。因此,风险资本的介入不仅能够对企业的真实价值进行直接认证,还能够通过增强外部投资者对企业研发项目的信心,减轻由R&D活动引起发行企业与外部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称,对风险企业的质量进行间接认证,降低由信息不对称引起的IPO抑价。由此,在假设1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第二个假设。

假设2:R&D投入越多的企业,IPO抑价越严重,但是有风险资本介入的企业,IPO抑价与R&D投入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较弱。

风险投资不仅仅是一种融资渠道,它通过持有公司的股份,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加强对内部人的监督(Gompers,1996)。它们的参与能够影响公司的研发投资决策,防止公司研发项目的过度投资。但是不同背景的风险资本对公司经营管理的参与程度并不相同。政府背景的风险投资的高层管理人员多为政府委派,缺乏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所以并不能深入风险企业的经营管理,对投资企业的研发项目进行有效的监督。企业背景的风险投资在专业技术、市场渠道和人脉资源方面有优势,能够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帮助,但是其投资目的并不是单纯地获得投资收益,还包括母公司的发展战略(Gompers and Lerner,2000)。因此它们并不会花太多的精力去调查普通投资者在意的企业研发项目的可行性和获利性,它们的介入对缓解由R&D投入引起的信息不对称作用不显著。独立背景的风险投资大多为有固定期限的有限责任制,为了下一轮资金的顺利募集,拥有良好的业绩、建立和保持良好的声誉对它们来说至关重要。为了避免对企业进行虚假认证,在投资前会对风险企业研发项目成功的可能性和对企业价值的影响进行调查,投资后会深入风险企业的经营管理,防止其对研发项目的过度投资,且独立背景的风险投资的管理人大多有丰富的金融知识,对市场有敏锐的洞察力,因此,也有能力对风险企业进行有力的监督(Maula,2001)。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风险投资的异质性导致其解决由R&D投入引起的信息不对称的能力可能有所差异。由此,提出本文的第三个假设。

假设3:不同背景的风险投资解决由R&D投入引起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的能力有所差异,进而对IPO抑价的影响也有不同。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我国的创业板是新开市的证券市场,在创业板上市的企业多为高新技术企业,其R&D投入相对较高,且与风险投资联系紧密,因此研究R&D投入与IPO抑价的关系以及风险投资对它们之间关系的影响,对促进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加大R&D信息的披露以及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创业板公司相较于主板公司规模较为相近,行业较集中,能够有效降低由于规模和行业的差异带来的误差,且深市明确要求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应单独披露其研发投入等信息,也为本文的研究带来了便利。因此本文选取了自创业板开板以来至2014年12月31日在创业板上市的412家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剔除相关变量缺失的6家和无研发数据的12家公司后,最终获得394个研究样本。

本文IPO抑价数据和其他相关数据来自于国泰君安CSMAR,而研发数据根据上市公司首次招股说明书整理得来,风险资本的声誉通过网络搜索手工收集获得。本文使用的统计分析工具是STATA10.0。

(二)模型与变量

借鉴付雷鸣等(2011)关于研发投入对企业IPO抑价的研究模型,结合本文研究目的,建立以下回归模型:

第一,为了检验R&D投入对企业IPO抑价的影响,建立如下模型:

Underpricing=a0+a1RDI+a2Ln Asset+a3Ln Proceed+

a4Ln Age+a5Top5+a6MktR+a7Turnover+a8Lottery+a9Ind+

a10Year+εi (1)

第二,在假设1的基础上,为了检验风险资本介入对R&D投入与IPO抑价之间关系的影响,建立如下回归模型:

Underpricing=a0+a1RDI+a2VC+a3RDI×VC+a4Ln Asset

+a5Ln Proceed+a6Ln Age+a7Top5+a8MktR+a9Turnover+

a10Lottery+a11Ind+a12Year+εi (2)

第三,在假设2的基础上,为了检验不同背景风险资本对R&D投入与抑价IPO抑价之间关系的影响,建立如下回归模型:

Underpricing=a0+a1RDI+a2VCgov+a3VCcrop+

a4VCindep+a5RDI×VCgov+a6RDI×VClcrop+a7RDI×

VCindep+a8Ln Asset+a9Ln Proceed+a10Ln Age+a11Top5+

a12MktR+a13Turnover+a14Lottery+a15Ind+a16Year+εi (3)

其中,a0是截距项;a0―a15为回归系数;Underpricing为被解释变量,表示企业的IPO抑价,本文采用国际通用做法,用上市首日收益率来衡量IPO抑价(Underpricing),即(上市首日收盘价-发行价)/发行价。但由于我国于2014年初实行了新股上市首日交易制度,将新股上市首日的最高收益率锁定在44%,因此,2014年上市公司的IPO抑价率以上市后5日或10日的收盘价代替上市首日收盘价更符合我国国情。RDI和VC为解释变量,RDI表示企业研发投入水平,VC表示企业是否有风险投资介入,本文根据Hansen and Hill(1991)的研究,采用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来衡量企业的研发投入水平,由于R&D投入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具有滞后性,因此本文搜集了企业上市前三期的R&D投入。其次根据企业首次公开招股说明书中前十大股东是否有风险投资公司来定义企业是否有风险资本的介入,如股东被收录在《创业风险投资发展报告》中,则认为该股东为风险投资公司,如未收录在此报告中,则网上查询其主营业务,如其主营业务包括“创业投资”或“风险投资”则认为该股东为风险投资公司;由于不同背景的风险投资对企业的认证作用很可能有所差异,因此本文将风险资本按其资金来源对风险资本进行分类。本文借鉴陈伟和杨大楷(2013)的分类方法,将风险投资分为三类:政府背景的风险投资、企业背景的风险投资、独立背景的风险投资。当十大股东中有多个不同背景的风险投资机构,则以对企业投资规模最大的风险资本为准来确定企业风险投资的背景。变量的名称及具体含义见表1。

四、实证结果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2为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的结果。从表2可以看出,截至2014年底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的平均抑价率为35.28%,相对于首批上市公司的平均抑价率大大较少,甚至最小值还出现负值,这表明投资者渐渐趋于理性。本文收集了IPO公司上市前三期的R&D投入水平,这三期的平均值并没有显著差别,都是6%左右,最大值达41.39%。一般认为高新技术企业的R&D投入达到10%以上才具有一定的竞争力,由此看来,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要想获得长远发展,R&D投入水平还有待提高。在394家样本公司中,其中有风险资本支持的公司有257家,占总样本的61.68%,表明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大多有风险资本支持,其中政府背景风险资本支持的公司有97家,企业背景风险支持的公司有64家,独立背景支持的有82家,这三者在创业板投资的数量并没有显著差别。

(二)实证分析

上文中建立的多元线性模型的回归结果见表3。模型(1)中滞后两期、滞后一期和发行前最新RDI的a1都为正,且前两者在1%水平上显著,后者也在5%水平上显著,说明R&D投入的增加会导致企业IPO抑价显著上升,假设1得到验证,且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公司规模、发行规模、换手率、中签率与市场收益率的系数显著,这表明公司的规模与市场热度对创业板市场的IPO抑价影响明显,而公司年龄对其影响并不显著,可能是由于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多为新兴产业,普遍比较年轻。

在控制其他变量的基础上,模型(2)中VC的参数不显著,但都为正,这表明风险投资的介入并不能直接减轻企业IPO抑价的程度,相反,会加剧企业的IPO抑价。VC×RDI的系数都显著小于0,说明风险资本的介入能够减轻R&D投入与IPO抑价之间的正向关系,即风险资本由于能够起到第三方认证的作用,减轻由R&D投入增加引起的信息不对称,进而减轻R&D投入引起的IPO抑价,这与本文前面的假设2相吻合。

在模型(2)的基础上,建立模型(3)检验不同背景的风险资本能够起到的第三方认证作用是否有差别,对企业IPO抑价的影响是否有所不同。结果发现政府背景和独立背景风险投资与R&D投入的交乘项系数为负,而企业背景风险投资与R&D投入的交乘项系数为正,且都不显著,说明不同背景的风险投资解决由R&D投入引起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的能力并没有显著差异,由此对IPO抑价的影响并无明显的不同。揭示了我国创业板市场还没有察觉到不同背景的风险投资对企业价值的认证能力的差异,风险投资的异质性并没有如期望的那样对创业板市场产生影响。

(三)稳健性检验

由于创业板第一批上市公司的IPO抑价率远远高于后继上市的公司,因此,以剔除第一批上市的公司为样本对上述三个模型进行回归,结果发现R&D投入与IPO抑价在10%水平上显著。其次,由于IPO抑价可能受上市首日的市场收益率的影响,因此,用市场收益率对IPO抑价进行调整,又由于创业板的指数2010年6月才推出,所以本文采用上市首日的综合市场收益率作为其当日收益率,以调整后的IPO抑价率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表3)与表2一致。通过稳健性检验,表明上文的实证结果还是可靠的。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在回顾研究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假设,并运用所构建的模型对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发投入强度与企业IPO抑价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但是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会随着风险资本的介入而减弱,这表明风险投资的介入能够对企业加强监督,防止管理层对企业价值增值贡献为零甚至为负的研发项目进行投资,进而对企业R&D项目的可行性进行认证,改善由其引起的发行企业与外部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降低IPO抑价率,但是不同背景的风险投资对企业R&D项目的认证作用并未能如预期有明显的差异,对R&D投入与IPO抑价之间相关性的影响并无明显不同。

根据上文分析可首先得到以下启示:R&D投入越多,信息不对称越严重,进而加剧企业的IPO抑价,企业应该对其研发项目的信息进行更详细和充分的披露,增加IPO定价信息的透明度,减轻发行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IPO定价更加合理,降低企业的筹资成本,提高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

其次,虽然在现阶段我国创业板市场上风险资本的介入能够对发行企业的价值进行认证,但是投资者并没有完全认识到不同资金来源的风险投资对企业的价值增值能力有所差异,对企业的认证能力也应有所差异,风险投资的差异性对创业板的影响没有显现出来,所以应加强对创业板投资者的教育,提高其对风险投资异质性的敏感程度,使其能够对发行企业的真实价值进行更准确的判断。

【参考文献】

[1] BARRY C B, et al. The role of venture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public companies:Evidence from the going-public process[J].The Journal of Finance Economics,1990,27(2):447-471.

[2] DAVID P B. A model of the demand for investment banking advising and distribution services for new issues[J]. Journal of Finance,1982,37(4):955-976.

[3] IVO WELCH. Seasoned offerings imitation costs, and the underpricing of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J]. Journal of Finance,1989,44(2):421-450.

[4] LAWRENCE M, et al.How investment bankers determine the offer price and allocation of new issues[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es,1989,24(2):343-361.

[5] KEVIN R. Why New Issues are Underpriced?[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86,15(1/2):187-212.

[6] 谢小芳,李懿东,唐清泉.市场认同企业的研发投入价值吗――来自沪深A股市场的经验证据[J].中国会计评论,2009(7):299-313.

[7] JOHN H,ALAN W. The stock market’s valuation of R&D investment during the 1980’s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3(83):259-264.

[8] HOLINSTROM B. Agency Costs and Innovation[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ur and organization,1989(12):305-327.

[9] 关勇军.浅谈研发投资会计信息不对称的根源及对策[J].会计之友,2010(3):22-23.

[10] 刘佳.传统企业与高新技术企业IPO定价多因素模型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0(33):8347-8351.

[11] GEORGE A A. The market for “Lemons”:Quality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70, 84(3):488-500.

[12] LOCKETT A,MURRAY G,WRIGHT M. Do UK venture capitalists still have a bias against investment in new technology firms[J]. Research Policy 2002,31(6):1009-1030.

[13] LOUISK C,JOSEF L. The stock market valuation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expenditures[J]. Journal of Finance 2001,56(6):2431-2456.

[14] GOMPERS A. Paul Grandstanding in the venture capital industry[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96(42):133-156.

[15] PAUL G,LERNER J. The Determinants of Corporate Venture Capital Success: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Incentives, and Complementarities [J].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2000(6):17-54.

[16] MARKKU J,MURRAY G.Corporate Venture Capital and The Creation of U.S. Public Companies:the Impact of Sources ofVenture Capital on the Performance of Portfolio Companies[M]. London: Blackwell Publishers,2001.

篇10

一、文献综述

美国风险投资协会对风险投资的定义是“风险投资是由职业金融家投入到新兴的、迅速发展的、有巨大竞争潜力的企业中的一种权益资本的行为”;欧洲创业投资协会对欧洲的风险资本投资定义为“风险资本是指风险资本对创业企业在早期和扩张阶段的投资;而在后期和管理层的收购期的投资则称为私人股权投资。因此,欧洲的风险投资包括风险资本和私人股权投资两部分”。从美国、欧洲在风险投资的实践经验可以看出,风险投资主要选择未公开上市的具有高增长潜力的中小型企业(也称为种子公司),尤其是创新性或高科技导向的企业,以可转换债券,优先股、认股权的方式参与企业的投资,同时参与企业的管理,使企业获得专业化的管理及充足的财务资源,促进企业快速成长和实现其目标。在企业发展成熟后,风险资本通过资本市场转让企业的股权获得较高的回报。

在宫培斯(Gompers)、勒纳(Lerner)、查富斯藤(Scharfstein)和Bitler、莫斯克维兹、乔根森(Vissing-J&rgensen)(2005)等的学术研究中长期关注创业公司的成长过程和分析评估哪些因素将增加创业投资公司成功的可能性。布拉克(Black)和斯塔拉汉(Strahan)2005年指出银行业放松管制,通过促进竞争和创造更有效率的贷款机构导致创业公司的贷款增加,有助于创业公司的融资;美国培育创业成长型公司的并不是大型、多元化的企业,而是在风险资本密集型地区现有的创业公司,创业成长型公司的孵化园是硅谷和马萨诸塞州。

二、风险投资在美国

1、美国风险投资的发展及特征

(1)美国风险投资的发展及其特征。美国是风险投资发展最早的国家,其风险资本产业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开始于美国的研究与发展公司(ARDC)在波士顿的正式营运。作为现代风险资本创始人的ARDC,在其最初几年,经常将风险资本投资于许多无利可图研究项目。20世纪70年代末,一次在数字设备的成功投资。当时,总的风险资本的规模是相当小,大部分的活跃资金的赞助,要么来自金融机构(如,花旗集团的风险资本)或非金融公司(如,施乐公司)。这些资金来自其公司的支持者和来自富裕的个人或家庭信托基金。

美国早期风险资本基金有两个特征:第一,这些基金的投资大多是在创业公司发展的中期投入资金;针对以科技为基础的私人公司进行的权益投资;第二,风险资本家作为积极的投资者,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有助于对资本和专业知识进行投资组合。此外,从一开始,风险投资就注重并投资在那些具有发展潜力的公司,或易于被大公司收购的且在未来将提供25%-50%的投资回报率。

(2)公共政策的创新促进了风险投资业的发展。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两个看似无关的公共政策的创新促使美国的风险资本市场发生了变革。第一项公共政策的创新是在1978年,美国国会降低个人所得税率,资本收益从35%降到28%,从而增加了创业企业的投资返回。第二项是在1979年美国劳工部通过了“审慎人规则”,有效地授权于退休金基金经理分配一部分基金资产用于私人股本投资。这些变革对风险资本基金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使总的风险资本筹集的资金从1977年的68.2百万美元增加至1978的978.1百万美元。在1981年,进一步的资本收益所得税的降低使得创业资金从1980年的961.4百万美元增长到1983年的5.1千万美元。此后创业资本基金筹款一直保留在2-5千万美元的范围;在20世纪80年代后,下降至1.3千万美元。在1991年,创业资本基金筹款开始稳步攀升至2000年创纪录的106.8千万美元;在2003年期间回落至16千万美元,到2004年期间创业资本基金筹款反弹至17.3千万美元,然后在2005年,上升到25.2千万美元,如图1所示。

2、美国风险资本基金的类型及投资模式

(1)美国风险资本基金的类型。美国风险资本基金的类型主要包括机构风险资本基金(Institutional venture capital funds)和天使资本家(Angel capitalists)。机构风险资本基金是指正式的商业实体,并有全职的专业人士,致力于寻找并资助有前途的创业企业。天使资本家(或天使)是富裕的个人,用其私人股本进行的风险投资。美国活跃的资本市场为天使资本家提供了有利的投资机会,天使资本家向民营企业每年定期提供超过500千万美元总股本的投资。美国的机构风险投资基金主要包括四种类型:一是小企业投资公司。它是由联邦政府在1958年授权成立小企业管理局,至此,小企业投资公司是创业企业的主要债权人,通过债务投资向创业企业注入资金。二是金融风险资本基金。它是附属于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主要通过培育投资组合,金融机构最终将其作为高收益的子公司。三是企业风险资本基金。它由非金融机构公司在早期阶段投资于高科技公司并渴望获得新兴技术的高收益。四是风险资本有限责任合伙基金。它是由专业的风险资本公司设立的基金。这些公司作为一般合伙人参与公司组织的构建,投资和管理。大多数的有限责任合伙基金,重点投资于具有相关单一产业的专业知识。有限责任合伙公司是风险资本产业的主要组织形式,至少部分原因是他们做投资决定,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2)美国风险资本的投资模式。美国早期大部份的创投资金主要来自企业风险资本基金和天使资本家的资金(Angel Capitalists)。如今机构投资公司的风险基金占主导地位,其中养老基金账户占机构风险投资资金总额的20%-40%;其次是金融和非金融公司的风险投资基金,占总风险投资基金的10%-30%;再次是联邦政府的小企业投资公司基金通常占总风险资本资金的10%-25%。最后,由于近几年来,外国投资者已成为越来越重要的风险投资资金的来源和天使资本家仍然是主要的风险资本投资者,这两个团体一起占总风险资本资金的。

三、对中国风险投资行业发展的启示

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给正处在发展中的我国风险投资行业将带来更多的机会,正如美国和欧洲的风险投资市场,外国投资者已成为越来越重要的风险投资资金的来源,国外的风险投资资金也必将普遍看好中国的市场前景,因此,理解不同的投资模式和投资理念,加速培育和发展中国的风险投资体系具有非常重大现实意义。根据上述几个方面的比较和分析,中国资本市场和风险投资市场尚处新兴市场,在货币兑换、退出机制、投资回报的获取等方面仍存在诸多的困难。根据美国和欧洲发展风险投资的经验,中国应该尽量改善投资环境,让美国和欧洲风险投资者更容易进入中国。

第一,完善资本市场结构体系,建立完善的退出机制。从美国和欧洲的风险投资模式可以看出,风险资本最终是通过资本市场转让企业的股权获得较高的回报。因此,改善投资额环境是吸引外国风险投资的有效途径。

第二,在外汇管制问题上给予外国投资者更加便利的政策。根据美国和欧洲风险投资的投资理念,在中国进行风险投资,他们不仅会审慎地选择投资对象和投资地区,还会考虑怎样获得投资回报和投资收益。

第三,重视复合型、国际化风险投资人才的培养,以适应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风险投资行业需要既有相应的科技知识、管理知识和经验,又懂得金融和会计的专业知识的复合型和国际化风险投资专业人才。由于语言障碍,美国和欧洲风险投资者需要在中国招募到合适的管理人才,因此,建立管理人才网络,以满足风险投资市场的需求。

第四,借助信息技术,建立更加透明、公开的企业管理机制。美国和欧洲风险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对象的选择时,会迫切希望掌握、认识、了解中国初创企业的真实情况,因此,公司通过网络信息披露,使投资者能够快捷获得决策有用的信息。

第五,通过各种媒体宣传美国和欧洲风险投资的成功经验,扩大其影响力,使风险投资者在中国感受愉快的投资经历,以便吸引更多的风险投资到中国创业。

【参考文献】

[1] National Venture Capital Association:U.S Venture Capital and private equity returns by fund type and investment Horizon by investment Horizon returns(AverageAnnual pooled IRR)asofDecember31,2004[EB/OL].省略.

[2] Jeanne M. & Channa B.:Three Decades of venture capital investment yields[J]. Global Insight reported by the National Venture Capital Association,2004(22).

[3] Venture Capital 2004:Venture capital Benefit to the U.S Economy.

[4] Campbell:The Angel Market[M]. A 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2001.

[5] Gompers, Lerner and Scharfstein:The Venture Capital Industry: An Overview[M]. by the National Venture Capital Association (NVCA),2005.

[6] Bitler,Moskowitz and Vissing-Jogensen A more recent description of the venture capital investment process[M]. by the National Venture Capital Association (NVCA),2005.

[7] European Private Equity and Venture Capital Association website[EB/OL].省略.

篇11

关键词:政府引导基金 私募股权基金管理公司 风险防范

政府引导基金的性质特点

(一)政府引导基金的定义

2008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批转了发改委、财政部、商务部《关于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范设立与运作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引导基金是由政府设立并按市场化方式运作的政策性基金,主要通过扶持创业投资企业发展,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创业投资领域。引导基金本身不直接从事创业投资业务。这一定义包含以下四层含义:一是非营利性,引导基金的性质是政策性基金,其设立目的不同于一般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性基金,宗旨在于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放大效应,增加创业投资资本的供给,克服单纯通过市场配置创业投资资本的市场失灵问题;二是间接性,引导基金本身不直接从事创业投资,而是作为母基金,按照市场规律引导社会资金投资设立各类创业投资子基金,由创业投资子基金投资处于种子期、发展期的科技型企业;三是市场化,引导基金以市场化运作为主要方式,引导基金主要职能是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创投领域并对所投资的创业投资企业加强财务监管,而具体的投资决策和经营管理由创业投资管理团队进行,政府主要落实相关的财政金融优惠政策,并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四是限制性,政府引导基金限制投入领域,不得用于从事贷款或股票、期货、房地产、基金、企业债券、金融衍生品等投资以及用于赞助、捐赠等支出。闲置资金只能存放银行或购买国债。

(二)政府引导基金的作用

引导社会资本,形成创业资本集聚效应。政府引导基金的设立会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极大地改善创投资本来源的问题。一方面,引导基金本身为创投市场提供了一个资金来源渠道;另一方面,也会通过政府信用,吸引民间资本、国外资本进入创业投资领域,同时也可以通过在引导基金运作机制中涉及相应的“让利机制”,吸引保险资金、社保资金等机构投资者的资金进入创业投资领域,降低其资本风险。引导投资方向,扶植中小企业的成长。政府通过设立引导基金,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处于初创期的企业,从而带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培养本土人才,促进创业投资发展。培养创业投资家是一个地区创业投资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设立政府引导基金培养创业投资管理团队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创业投资成功之路,而建设本土创业投资人才队伍又是创业投资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设立政府引导基金,从而推动我国创业投资更好更快地发展。

(三)政府引导基金参与创业投资的主要方式

阶段参股。即引导基金向创业投资机构参股,并按事先约定条件,在一定期限内退出。主要支持设立新的创业投资机构,以扩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投资总量。跟进投资。即引导基金与创业投资机构联合投资于初创期中小企业。此种方式主要支持已经设立创投机构,降低其投资风险。风险补助。即对已投资于初创期中小企业创司予以一定补助,增强创业投资机构抵御风险的能力。投资保障。即创投机构挑选出有潜在投资价值、但有一定风险的初创期中小企业,此时由引导基金对这些企业先期予以资助,并由创投机构向这些企业提供无偿创业辅导,辅导结束后创业投资机构向这些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引导基金再给予第二次补助。这种方式主要解决创投机构因风险而不敢投的困惑,适合科技企业孵化器等。

我国政府引导基金的发展现状

(一)我国创业引导基金的政策背景

1999年至2000年间,各地方政府纷纷发起设立创业投资公司,但由于受互联网创业投资泡沫的打击,整个创投业陷入低谷;2005年,中央十部委的《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国家和地方政府可以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导民间资金进入创投业,给整个行业带来了新气象;2007年科技部和财政部《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其中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阶段参股方式的启动对科技金融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示范意义;2008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和商务部联合的《关于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范设立与运作的指导意见》,从七大方面明确了引导基金设立的性质和宗旨,设立和资金的来源,运作原则和方式,基金管理以及对其的监管,确立了政府引导基金组织和设立的法律基础。

(二)我国政府引导基金设立的主要模式

1.国家开发银行联合地方政府设立的引导基金。2006 年3 月,国家开发银行与中新创投共同组建“苏州工业园区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总规模为10亿元,截止到2009年9月完成全部投资,共参股了16家基金;2007年2月,国家开发银行联合天津市滨海新区管委会共同设立“天津滨海新区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规模达到20亿元,2008 年8月,陕西省政府与国家开发银行共同出资设立了“陕西省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模为10亿元。

2.财政直接设立的引导基金。2006年10月,上海浦东新区政府设立“浦东新区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该基金规模为10 亿元;2009年10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与北京、上海、深圳、重庆、安徽、湖南、吉林七省市人民政府联合设立募集资金90亿元,其中由中央政府注资10 亿、地方政府10亿、社会募集70亿。推出的首批20支创投基金由地方政府选定,根据当地的产业特点和地方特点来确定专业领域投向(见图1)。

政府引导基金存在的主要风险及成因分析

(一)逆向选择问题

政府引导基金在对基金管理公司的选择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一方面,我国的引导基金操作主体能力不足,具有明显的行政、政府色彩。从已成立的引导基金来看,大多是由政府委托给一家国有公司或事业单位,负责引导基金的日常管理,大部分操作主体不具备专业投资能力,难以识别合适的基金管理公司。难以监管子基金运作,同时,由于引导基金的出资方主要是地方财政,于是在选择合作的基金公司时往往会有注册和投资的地域限制,给引导基金的运作带来很大的风险;另一方面,由于双方的信息非对称,政府又处于信息弱势地位,很难利用现有的信息全面了解私募基金,这使得引导基金在投放过程中的投资风险大大增加,甚至成为部分管理人的寻租工具。

(二)道德风险问题

引导基金参与各方之间的目标存在差异甚至冲突,政府资本追求政策目标的实现,希望引导资本投向符合本地产业规划发展的领域、投向企业发展的种子期、起步期等早期阶段。而社会资本和创业投资机构追求收益最大化,他们更愿意投资处于成长和成熟期的风险相对较小的企业和更有赢利前景的行业。而作为委托方的政府引导基金是信息的弱势群体,是利益最易受到损害的一方。作为人的基金公司,可能单纯追求商业利益,不把资金投向需要扶持的产业和企业,或者投资以后忽略被投资企业发展;也可能与被投资企业合谋,利用其掌握的信息优势低报项目收益,损害引导基金的利益。

(三)委托-问题

引导基金运作中,从一个单向的双层委托关系转变为一个复合的委托链,因此引导基金运作中委托问题更为严重。一方面,多重委托导致了监管乏力。在引导基金、基金管理公司、被投资企业的三方动态博弈中,始终处于委托链条初始端的政府主导的引导基金,是信息的弱势群体,要掌握某一个被投资企业的运作管理详细信息很难,对其监督成本也随着委托链的增加而扩大;另一方面,由于委托链太长,引导基金需要支付多重委托管理费,导致成本过大。

建立引导基金风险防范体系的政策建议

(一)建立市场准入机制

建立合格基金管理公司的准入机制,解决政府引导基金在投放过程中的信息弱势,保障政府引导基金的健康、有序发展,是我国政府引导基金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首要课题。要改变过去政府过多地干涉金融活动的意识,坚持市场化的原则,请相关金融、法律等相关行业专家,制定申请政府引导基金的统一评价标准,通过统一的标准来甄别私募基金管理公司,将一些实力不强或资信不高的参与主体挡在门外,最大限度地保护投资者利益。

(二)完善监督约束机制

政府引导基金的委托关系是一种多层结构,这种结构必然会造成委托人对人的监控力度弱化,甚至可能出现中间层委托人、人合谋损害上级委托人利益的现象。因此完善内、外部监督约束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具体来说,政府将引导基金交给专业的基金公司运作,并签署委托协议,资金交给银行托管,政府成立专门的监管机构。财政部门作为财务监管部门,对基金预算进行审查,对基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管;创业投资企业的备案部门作为业务指导部门,应该监督引导基金参股的创业投资企业把资金主要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和处于初创期和种子期的企业;基金公司独立负责项目的投资管理,建立评审决策与方案实施公示制度,接受社会监督;银行作为托管机构,根据投资计划和政府监管部门的指令,采取阶段评估基础上的资金分段投放方式。

(三)健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激励机制

政府引导基金设立的主要目的是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商业资本不愿进入的具有高风险、高成长性的高新技术领域,引导创业投资企业投资那些处于种子期和起步期的企业。所以引导基金首要确保的是社会效益。同时也要兼顾经济效益.因为只有投资赢利,才能不断扩大引导基金规模.提高社会资本参与投资的积极性,形成良性循环。由于引导基金运作中的双重目标,激励机制的设计也应该从多方面考虑,一是对收益的补偿:政府资本以优先股形式投入子基金,只收取固定股息。子基金的赢利中政府资本应占的份额用于补偿社会资本或创业投资企业,亏损由政府资本有限清偿;二是对风险的补偿:若子基金赢利,政府资本按其投资额所占比例进行分红;而若子基金亏损,则社会资本的亏损部分由政府资本部分或完全承担。同时,在制度设计中允许子基金投资管理团队持有一定比例的股权.使其收益与子基金的利润挂钩。

(四)加强相关的配套政策措施

政府引导基金的投资方向主要是风险高、周期长的领域,投资初期往往都是亏损,甚至有些项目最后彻底失败。而且,引导基金作为政策性基金,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政府作为其中的参与主体,其主要作用应该在于创造有利于引导基金发展的外部环境和条件。一方面,要尽快研究出台符合创业投资行业特点的创业投资企业税收优惠政策,以降低创业资本的获得成本,从而提高创业资本的平均收益水平;另一方面,建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高级从业人员诚信档案。注重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高级从业人员诚信记录,使声誉机制发挥作用,提倡诚信和依法经营,对出现过诚信不良的高级管理人员进行从业限制,不断完善职业经理人市场体系。

参考文献:

1.何小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理论与操作[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9

篇12

一、人力资源风险的分类及产生的原因

一般我们可以按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各环节内容对风险进行分类,如招聘风险、绩效考评风险、工作评估风险、薪金管理风险、员工培训风险、员工管理风险等等。对高新技术企业来讲,招聘风险、绩效考评风险、薪金管理风险、员工管理风险等显得更为重要。另外我们也可从已知风险、可预知风险、不可预知风险的角度对风险进行分类。对于已知风险和可预知风险我们要采取积极地措施进行防范。人力资源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复杂性。企业竞争环境的变化使得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复杂多变的经济全球化环境,使得管理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这些都加大了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风险。

二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性。人力资源管理外界环境的变化会引起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特性的改变,相应地引起系统内各部分相互关系和功能的变化。为了保持和恢复系统原有特性及不断发展的潜力,系统必须具有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这也会加大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风险。

三是信息的不对称性。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员工的行为具有不可测性,很难准确测度工作人员的行为,加上人力资本的产权特性,就构成了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原因。工作人员靠他们自身的人力资源取得收益,从而产生一种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非协作、非效率的“道德风险”。

二、风险识别

人力资源风险包括员工招聘风险、员工培训风险、员工任用风险、员工薪酬管理风险和员工离职风险。其中:员工招聘风险包括信息不对称、招聘者的品质和动机、测评工具的有效性等内容。员工培训风险包括培训观念风险、培训技术风险和外在风险等内容。员工任用风险包括以短掩长、重过忽功、事人不宜、轻视价值观等问题。员工薪酬管理风险包括薪酬制度欠妥、薪酬设计欠佳、薪酬激励机制失衡、薪酬结构难整合。

三、风险衡量

人力资本风险具有风险成因多、风险因素复杂、各风险因素间相互关联度大以及风险计量困难等特点,应从系统的全局的角度去评估人力资本风险。将人力资本风险放入企业的整体风险中去加以考虑,人力资本风险只是企业风险网络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其它方面的风险均会对人力风险产生不确定性的影响。仅从经济角度或是价值计量角度去评估人力资本风险显然是不充分的。

(一)人力资本净评估风险

1、人力资本风险衡量

我国中小企业应该通过风险识别使自身更充分地认识到人力资本风险暴露,使其意识到那些乍看起来属于个人或者家庭承担的人身风险,事实上也是企业自身的人力资本风险暴露。因为,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一人力资本,其风险将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果。

企业风险管理部门可以对企业的生产流程、组织架构、员工素质、员工结构等多方面因素进行识别,并通过人力资本风险评估表对企业潜在的人力资本风险进行评估,得出风险等级“高、中、低”。这里,评估标准应该根据行业或者地区的实际状况确定,即将潜在人力资本风险引起的不确定性和损失对企业收益的不利影响的平均概率作为评级标准。

2、管理团队人力资本风险

(1)团队结构风险。企业管理团队必须在专业领域、技能、经验等方面保持一个合理的平衡关系,并且其结构要与企业发展不同阶段的主要任务动态适应。而民营企业家族内部,其人力资源显然无法达到这种要求,难以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专业化要求,使企业经营潜伏巨大风险。

(2)合作与协同风险。许多民营企业一旦取得初步成功,创业成员内部就开始争斗,导致财产、市场、技术、人才分割,最终使企业垮掉。管理团队的合作必须以明确的责、权界定为基础,家族制的主要缺陷是家族成员之间的产权关系不清晰,角色模糊,责任、权力不明确,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和监督机制,使得合作协同困难重重。当创业者去世后,家庭成员常会为继承权以及职位安排、报酬分配而产生矛盾,影响企业形象和运行效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