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1 09:25:1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土木工程培养方向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职业院校土木专业是一门实践教学大于理论的学科,学生走出校门面对的是建筑工程方向的工作种类。但是大部分土木专业学生不能适应社会岗位,这使得学生就业困难。学校土木专业教学应该以社会需求为教学导向,将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一、土木工程人才需求简述
随着建筑行业不断发展,土木与建筑业逐渐成为了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国家逐渐推进西部大开发建设,这一举措促进了土木工程专业教学目标的具体落实,专业教学应该以学生教学为本,面向社会市场的基本需求,以社会职业需求为教学的基本导向,培养优秀的土木专业技术人才。而近几年来,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逐渐呈现了多元化的趋势,为职业院校土木专业教学提供了便利。
以社会为导向的土木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社会需求就是,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职业规划等素质,并且自身乐于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学生应该具备以技术知识为核心,以学校专业知识为支持的综合性技能。在土木工程生产实践中,需要土木专业人才在拥有专业知识的同时,需要具备英语、计算机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将在校所学知识与实际工程相结合,不断发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1]。
二、职业院校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高,在教学上追求人才培养专业化的现象。职业院校在设定人才培养目标时,着眼于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上,盲目认为学生拥有良好的理论知识基础就能适应社会职业发展。这使得学生教学不能基于社会需求基本导向。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普遍存在与职业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教学中。
“宽基础,厚理论”是当今职业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中主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系统化、结构化和理论性的专业知识指导,不能从社会需求角度出发,无法寻求理论教学与实际社会需求之间关系。学生在校期间的专业课程非常多,教师在教学中过于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对学科知识的综合性运行甚少关注。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被大量的理论知识包围,疲于应对各种考试,职业院校出现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是当今社会教育的普遍现象。因此,在专业知识课程设置下,学生是知识的上的强者,但是确是实践中的弱者。
三、基于社会需求为导向人才培养策略
1.调整专业教学结构
职业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的服务对象是建筑行业中企事业单位的基本建设部门,需要学校教学中应该充分了解这些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和人才知识结构的基本要求,并且根据这些特点,对学校专业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结构调整。
首先,这些企业主要是基层单位,其工作内容比较复杂,对专业的划分不详细,很多部门都是多种专业相互交叉。例如,当今很多职业院校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理论知识强,动手能力比较弱,施工企业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土木工程建筑方面的技术人员,但是在实际的施工中,并不是单独的土建方面的工作,还涵盖了很多装饰、给水系统、电气以及空调设备安全施工方面的问题,这样一来就需要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知识网要大,学生的专业知识需要拓宽,才能应对工作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从故障中找到自己知识储备的不足,并不断改正错误,提升自己的动手能力[2]。
其次,企业事业单位需要是实际的施工人员,而不是研究性开发人员,学校需要主要培养是工作在第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因此,学生不仅懂得专业知识还应该懂得建筑施工工艺。
最后,学校根据企事业单位的工作特点,在土木工程专业设置上,基础课开展程度不需要与高等院校教学模式一致,而是基于社会需求导向,有自己的教学准则,因材施教。在职业院校课程设置与开发中,应该不断坚持将对学生成长有用的策略作为基本原则,所有的课程改革都需要为学生技能成长服务[3]。
2.调整实践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实践性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学校应该不断完善实验设施,建立校内外的实训基地,实际的教学计划中合理安排实习环节,对学生开展全方位、全过程的跟踪式生产实习模式。换言之,学生可以从工程的基础开挖、主体施工、装饰抹灰、门窗安装、屋面防水防火水暖电施工,做到从内业到外业等方面的实习工作,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能够充分了解施工全过程,并能从参与实习中找到工作中应该注意的关键点。该教学方式在培养策略上注重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受到社会以及学校的好评。这种岗前磨合的过程,为学生将来正式走向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职业院校在培养专业人才时,应该尽可能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聘请一线工程师亲自带领学生学习,并指导实践,树立正确土木工程建筑思想[4]。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土木工程人才培养需要顺应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还需要满足社会岗位的专业需求。此前,很多职业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养成相互脱节,使得学生就业困难。而基于社会需求导向的教学改善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尴尬局面,在学生教学中多引进优秀工程师指导,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养成,逐渐形成了规范的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汪峰,张国栋,杨俊,刘鸿琳.基于社会需求的土木工程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04:63-66.
Abstract: With China's high enrollment of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more and more students choose civil engineering. This article from our current civil engineering universities in some problems, this paper presents innovative applications cultivate talents civil engineering new model of higher education teaching specific content from the discussion, including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teaching, hoping to improve the capac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s, innovative applications.
Keywords: Innovation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Mode
中图分类号:TU-4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新千年以来,随着科技的蓬勃发展,我国建筑事业也在快速发展,超高层建筑等新型建筑层出不穷,随之而来的是对土木工程技术与土木工程专业型人才提出更进一步的要求。
当今我国高等教育对于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有两种方式:一是培养土木工程专业研究型人才,其目的是培养理论知识渊博、具有自学能力的人才,此种人才在我国现阶段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的土木工程教学任务。二是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其目的是培养掌握了土木工专业领域基础知识、接受过关于土木工程实践训练并且具有良好的创新应用能力的人才,此种应用型人才主要从事土木工程的生产第一线工作。因此,就目前我国现状而言,土木工程教育应该适时跟进时代步伐,积极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
1.明确有关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培养目标(以同济大学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情况为例)
自土木工程专业创立以来,它都是一个对理论性和实践性要求都很高的专业,极其强调其实践性和应用性。由于建筑行业各部门的细化,当前我国土木工程专业也有多种方向包括土木工程大方向、工程管理方向、公路桥梁方向等等。为了更加适应当前我国建筑行业形势,有必要对传统的土木工程专业高等教育进行改革,提出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的新模式,从而实现培养一批高质量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的目的。针对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该遵循培养各高等院校的培养计划和培养规律,在进行土木工程基础理论教育的同时需要着重培养创新应用能力,积极开展土木工程专业基础课程的实践训练,在学习理论知识时结合实践,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始终不移的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并轨制,从而建立科学的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最终培养出一批可以走入生产第一线的高质量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就目前而言,我国高等院校在此方面成果显著的是同济大学,其针对本科阶段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就提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明确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制定了一套科学合理培养体系,在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的应用知识能力、开拓创新能力以及工程实践能力等,为我国建筑行业输送一批又一批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
2.建立科学合理的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为实现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笔者认为在进行教育教学时必须对培养计划进行改革,更新土木工程专业教学理念,摒弃以往的以导师为主轴的传统教学路径,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使学生在土木工程高等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具体而言,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1培养计划适时更新
土木工程高等教育的培养计划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培养计划不能一尘不变,必须紧跟时代性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土木工程是一个对实践性要求都很高的专业,因此培养计划在注重基础课程的同时应该着重学生的应用知识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积极增加实验性和实践性训练,适当安排生产实习等能够增强学生动手能力的教学环节。
2.2课程结构合理优化
为了培养出能进入生产一线的高质量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就必须对土木工程专业课程结构进行科学合理的优化。在原有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的基础上重新建构出适合于现阶段需要的具有前瞻性的新课程结构。对原有课程结构优化重点在于确保教学内容的前瞻性和实践性,在加强理论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实践性与实验性的教学内容,同时积极建立多元化的教学平台,例如思想政治、语文学、外文等文化教学。在土木工程各课程方面,积极建立理论力学等基础课程的教学平台,着重建立以釉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为主专业基础课教学平台,辅之以各个小方向的选修课程及相关交叉学科教学平台以及体现各个专业方向特色的课程教学平台。
3. 改进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我国现阶段所需的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必须具有较强的找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能力,而在培养此种能力方面,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极其重要的一环。
3.1积极建立实用型土木工程基础实验室,优化实验教学体系
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每年都会投入许多资金用于土木工程基础实验室建设,但是其中许多高等院校只注重于硬件的建设,忽视软件的建设,使得软硬件建设不一致,最终使得实验室的利用率过低,在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没有充分发挥积极作用。要更好地培养出能进入生产一线的高质量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就必须使基础实验室更为广泛地向学生开放,改变固定时间固定人数完成某一实验的教学方式,而是以创新的应用型实验教学取而代之。这种实验教学不是规定学生做某个单一的实验而是让学生完成一个系统的成体系的实验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或单一实验或合作实验,积极向实验室预约实验时间,实验室然后具体安排学生实验。这种实用型实验室广泛开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提出实验课题和实验项目的积极性,还可以锻炼学生制定实验设计方案、动手进行实验操作的能力,积极拓展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与此同时,教学可以适时引导学生在进行实验的基础上应用本专业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实验方法,积极培养学生创新应用能力。
3.2加强土木工程专业实习基地建设,开展实践性教学
在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不仅包括实验教学,同时包括实习基地教学,且后者更能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思维能力。当前某些高校建立了校外的实习基地,但由于基地管理复杂、交通不便、人身安全隐患等诸多问题的出现,校外实习基地往往流于形式,教学效果也不甚理想。为此,笔者认为可以将高等院校校内的设计院或者监理公司作为本校的实习基地,学生可以加入实习基地,进行实地实践,还可以向设计院或监理公司内的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学习。学生在实习基地实习的过程中可以学到许多理论知识之外的东西,锻炼实践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
4.结语
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笔者从培养目标、培养计划以及实践教学三方面入手,将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整个教学的各环节之中,培养高质量土木工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12-0007-02
一、人才培养目标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
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特征就是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实践,它与学术型、技能型、研究型人才之间既有相同点又有显著的区别。应用型人才和其他几种类型的人才一样,必须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不同之处在于,学术型人才需要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理论基础,技能型人才需要更加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研究型人才需要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而应用型人才更加注重在实际工程中的能力培养,所以又被称为“工程型”人才。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就是将土木工程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在工程设计、施工、管理、咨询、投资、开发等专业实践的专门型人才。
(二)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
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四年制)培养方案”中指出,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并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能从事土木工程的设计、施工与管理工作, 具有初步的项目规划和研究开发能力。”根据这一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确定土木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湖南工学院是一所升格不久的本科院校,学校的办学定位为以教学为主的一般本科院校。基于应用型本科的发展定位,我们确定了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即:“培养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从事土木工程的项目规划、设计、施工及管理的能力,能在房屋建筑、地下建筑、隧道、道路、桥梁等的开发、设计、施工、管理、投资等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并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专业方向的设置
(一)当前专业方向的设置
对于从专科新升格为本科的院校来说,本科专业是从无到有,逐年设立起来的。为了解决升本之初本科专业较少的问题,一个专业设立多个方向是常用的解决办法。同时,人才市场需求不断发展变化,更多的专业方向将给毕业生就业以更多的选择。“大土木、多方向”已经成为高校土木工程专业设置的共同选择。湖南工学院结合湖南省经济发展需要和学校师资以及办学设施等实际情况,在土木工程专业暂时设置了两个专业方向:建筑工程方向和地下工程方向。今后根据发展的需要再增设道路与桥梁(交通土建)等其他专业方向。
(二)发展方向
从近几年的发展来看,建筑工程方向就业形势较好,其适应范围比较广泛。但是,随着国家对房地产市场发展的调控,房屋建筑工程项目投资可能放缓,相应的建筑工程方向的毕业生需求可能受到一定的影响。而国家对公路、铁路(包括高速铁路)的大力发展使得道路与桥梁(交通土建)方向毕业生的需求增加。特别是在湖南省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长株潭“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不断推进的情况下,道路与桥梁(交通土建)方向毕业生的需求前景看好。目前,建筑工程与艺术设计学院正在积极引进道路与桥梁等方向的教师,为新方向的开设做准备。
三、人才培养方案
(一)宽口径
1998年教育部对本科专业目录进行调整,将原建筑工程、城市道路与公路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及地下工程、给排水工程、城市供热供燃气工程、港口工程等二级学科合并组成土木工程一级学科本科专业。至此,土木工程本科专业就成了人们俗称的“大土木”。由于土木工程涵盖的专业方向非常多,就要求在专业基础部分“宽口径”,即扩大专业基础知识覆盖面,加强道桥、市政、岩土等专业方向的基础知识,让学生对土木工程各方向均有所了解。
宽口径拓宽的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口径,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就业口径,“大土木”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面非常广。
(二)厚基础
由于土木工程涵盖的专业方向广,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可能和所学的专业方向不一致,即在“大土木”内就业,就要求学生有扎实的“大土木”基础,以后可以向自己需要的方向发展,这就是所谓的“厚基础”。 我们的课程体系就是依据“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来制定的。在大学一、二年级基础课阶段,加强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如计算机基础等,为后续的专业软件学习打下基础。力学是土木工程重要的专业基础,加强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的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为后续的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等结构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强实践
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需要依靠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环节来完成。针对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在培养方案中加大了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各实践教学环节(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等)累计学分超过总学分的25%。
为保障实践教学环节所必需的资源,学校加强了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建设。硬件建设包括专业实验室、校内实践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在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上,成立建筑设计研究所,让学生能在校内实践基地完成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软件建设包括实践教学环节的具体教学内容确定、实践教学环节管理、实践教学环节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等。
为了解决学生校外实习联系难、管理难的问题,我们和省内外设计、施工、监理等工程单位联系,开展校企“产、学、研”合作,成立校外实习基地,作为学校实践教学的重要平台,为学生的校外实习提供场所。近年来,我们先后与湖南华雁建设有限公司、湖南雁能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湖南雁城项目管理有限公司等十余家单位签署了校外实习基地合作协议,并大力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实质性建设,与校外实习基地寻求多方位的合作,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湖南雁能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实习基地被湖南省教育厅评为省级优秀实习基地。
(四)高素质
根据土木工程专业的特点,构建“五位一体”的素质教育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五位”指的是思想政治、身心健康、文化修养、业务能力和创新精神五个方面。它们的关系如图1所示。思想政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整个素质教育体系的灵魂;大学生身心健康越来越受到全社会重视,一个合格的大学生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还必须有健全的心理;理工科学生由于从中学起开始分科培养,人文和艺术等文化修养相对薄弱,利用公共选修课来进行加强尤为重要;业务能力即学生的专业素质,即前述“宽口径、厚基础、强实践”的统一体现;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五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成为一体,共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结束语
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为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将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加强学科专业建设,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建设人才,为建设伟大祖国贡献力量。
[ 参 考 文 献 ]
[1] 陈飞.国际高等教育标准分类新调整对我国技术本科教育发展的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12,(4):29-31.
[2] 王晓初,赵柏冬,张忠等.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8,(3):7-8.
关键词:中职土木工程测量;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土木工程测量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一门主要的技术基础科,实践性较强是本学科的重要特点。中职院校作为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地,在土木工程的课堂教学和实践中,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适应新技术挑战能力。
一、土木工程测量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土木工程测量作为一门传统学科,其教学内容已历经了数年沿革,土木工程教学方法也一直围绕着传统方法进行。然而,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工程类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有了新的调整。近几年,以空间定位技术、航空航天遥感技术、地面一体化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以及3S集成技术为代表的当代测量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测绘的作业方式、生产手段、数据采集和处理向一体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标志着测绘科学技术已从手工机械时代向电子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发展。[1]这些重要变化,不仅体现了学生培养方向的拓宽,也在学生应对新技术挑战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地要求。当前,中职学生在毕业后,暴露出了知识陈旧、动手能力差、理论与实践脱节、思想僵硬、缺乏创造力等缺点,传统的土木工程测量学科体系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面对出现的这些问题,作为中职土木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师,一定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开拓进取,大胆进行教学体制改革,建立一套与高新科技发展相适应的教学体系,为土木工程建设培养实用、新型、合格的综合型人才。
二、中职土木工程测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培养面向基层的土木工程测量技术人员,是中职院校的重要任务之一。随着教学课程目标的改革,中职院校教学内容和方法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但由于高新科技发展的迅猛性,中职土木工程测量教学课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第一,教师传统的教学理念,自身素质不高。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再加上中职教师进修机会少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中职教师不能在第一时间接受到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手段,所以也就造成在自身教学过程中,教学理念相对落后,教学方法和形式更新较慢,这些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共同制约着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第二,学生对学习认识不足,动手实践能力较差。当前,大多数中职院校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测评仍停留在卷面测评上,即使向土木工程测量这种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也只不过是在笼统地实习之后给学生打出实习成绩。这种不健全的考核标准导致学生对学习认识不足,理论与实践脱节,也严重阻碍了学生动手能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适应企业需要。
第三,教材内容相对滞后,教学测量仪器陈旧。近年来,国家已经加大了对中职院校的教育资金投入,但由于受新技术、新仪器的冲击,国家的教育资源投入力度仍然不够,表现出教材中教学内容始终没有太大的变化,教学测量仪器成就和欠缺,一些新型仪器学生可能从未见过或接触过,导致在以后的生产实践中无法开展工作。
三、中职土木工程测量教学中改革的路径探索
为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中职教师必须针对当前中职土木工程测量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大胆的改革和探索,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土木工程测量技术性人才努力。
第一,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自觉更新教学知识。土木工程测量专业的实践性较强,当前中职院校的测量仪器更新较慢,教师必须通过现代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给学生讲解最新的仪器设备和测量方法,让学生有一个大致了解,并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不断促进自身知识结构的更新和业务水平的提高,以便能够培养出更加合格的土工工程测量的技术型人才。
第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参加生产实践。土木工程测量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应紧密联系土木施工现场实践,以实用为主,在理论上不宜过多展开,以启发式、诱导式为主。[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职土木工程测量课程中,教师要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到教学实践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达到教学目的。
第三,优化教材内容,加大教育资源的投入。现代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决定了土木工程测量教材的内容更新速度要快于其他学科,但是我们的教材内容几乎很多年不变,跟不上知识更新步骤的教学体制终将会被社会淘汰。加上土木工程测量学的概念较多,学生负担相对过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少而精的原则,突出重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另外,国家还要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入力度,购买一些新型的测量仪器,以便学生掌握新型仪器的应用。
新的形势下,给土木工程测量教学改革带来了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作为中职土木工程测量学科的教师,一定要任重而道远,通过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并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和企业的用人需求,不断优化教学过程和课程建设,为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综合性、应用型、技术性人才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