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的根本原因范文

时间:2023-08-01 09:25:1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环境污染的根本原因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环境污染的根本原因

篇1

1.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和主要原因

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并对人类及其它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从环境问题的概念可以推出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可分为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其中人为原因是主要原因。

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包括两方面,一是人类从环境中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二是人类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①人口压力过大。全球人口急剧增长和庞大的人口数量使人类对资源的需求超出了环境供给资源的能力,从而使资源短缺;同时人类排放的废弃物超出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②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人类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造成资源破坏和浪费,从而出现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③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造成了高投入、低产出和高污染,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2.环境问题的影响

环境问题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环境污染影响人类的健康和生物的生长;生态破坏影响人类和生物的生存和发展;资源短缺和资源供应紧张,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环境问题的类型、形成原因及影响(表1)

二、我国三大生态破坏问题的分布、成因、危害及对策分析(表2)

三、全球性环境问题分析(表3)

四、环境问题的地区差异分析

1.城市与农村的差异

城市人口集中、房屋集中、工业产业密集、交通运输繁忙,废气、废水、废渣、噪声排放量大,环境问题以环境污染为主。

篇2

一、 引言

研究表明,中国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始终无法脱离政府支持,真正实现市场化运作(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2015);而试点范围的局限性也并不匹配事故频发、损失严重的现状,影响了制度长效机制的发挥(盛和泰,2015)。针对上述问题,吴冲(2011)建议将渐进性环境损害行为作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除外责任;骆少鸣(2014)认为政府应该加大对保险公司的扶持力度,通过财政补贴或者发行巨灾债券等方式激励保险供给。综上,国内学者对制度试点进行了详尽研究,但针对市场供需冷淡现象的根本原因少有分析。另外,修订后的《环境保护法》已实行一年有余,目前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市场的运行情况如何,政府还应采取哪些措施完善相关制度,这些问题还有待探索。

二、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的发展与现状

1991年,中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自大连、长春等重工业城市首先推行。由于认识水平和技术水平有限,试点的市场规模小、费率高、承保范围窄、赔付率低,到九十年代中期已近停滞。2007年,辽宁、江苏等省份在危险化学品、石油化工等高环境风险行业重新推行试点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此后,相关领域法律法规的相继完善为试点市场的发展注入了活力:2013年,环保部联合保监会《关于开展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区在高环境风险行业推行强制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工作;2015年,修订后的《环境保护法》正式实施,加大了对企业违法排污的惩处力度,并将环境质量纳入官员的考核评价,还首次规定“国家鼓励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经历了二十余年的发展,当前的试点市场呈现以下特点。一方面,供需主体多由试点地区地方政府划定。尽管《环境保护法》修订案明确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为自愿保险,但各地大多划定了鼓励或应该投保的行业及企业范围,并以制定试点名录的方式间接强制投保;此外,承保公司亦由试点地区政府确定。另一方面,保险产品和服务则遵从普通商业保险的规则。例如,产品的保险责任主要是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引起的直接损失,包括第三方所遭受的人身伤害和直接财产损失,为控制污染物造成污染损害而带来的清理费用以及被保险人在事故发生后为应对诉讼而支付的法律费用,而累积渐进性的污染事故造成的损害多被列为除外责任;产品价格上,环境污染责任险费率按照行业的不同而有所区分,一般高于其它商业险种的价格水平。

尽管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绝大多数地区都再次陷入僵局:投保企业需求疲软,保险公司供给不足,较实际发生的环境污染事故数量,责任险产品杯水车薪。可以说,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仍然处于发展初期,想要做到全面推广和真正落实还面临着较大挑战。

三、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面临的问题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自推行以来一直依赖于政府的鼓励和引导,市场供需双冷的态势一直难以扭转,根本原因值得深思。

1. 需求疲软。国际经验表明,企业对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需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违法排污的成本,即政府的环保立法和执法力度,从根本上说,这与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1)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政府的环保力度。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需要依靠低端制造业,这些行业往往高污染高能耗,因此政府要在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之间平衡取舍;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科技进步成为增长的主引擎,随着产业结构向高端服务业过渡,高污染制造业将逐渐遭到淘汰。因此,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环保措施和力度也往往悬殊(Tesfaye,2013)。

在世界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埃塞俄比亚,促进经济增长是第一要务,即便牺牲环境也在所不惜。原则上,企业必须获得政府颁发的许可证才能排污,而公民也拥有污染索偿权。但实际中,政府没有设定具体的排放标准,造成污染规制形同虚设;同时,法律规定公民索赔时无权要求环保部门或污染企业公开相关数据,更无权状告政府环保执法力度不足。相形之下,发达国家则非常重视环境保护,瑞士就是典型代表。为了做好污染预防,瑞士法律不仅详细规定了企业各类污染物的排放标准和对厂房、设备的环保要求,还要求企业必须在开工前就为可能遇到的环境问题做好预案。此外,瑞士对于违法排污的惩处力度较大,企业必须承担第三方人身损害和财产损失,支付环境清理费用,严重时还需承担刑事责任。

不同于不惜以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的贫困国家和有能力将增长让位于环境的发达国家,现阶段中国需要在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寻求平衡,因此对环境污染的惩处力度往往较轻。比如,在立法方面,《大气污染防治法》对于污染事故单位的罚款金额上限仅为50万元人民币;另外,企业只需缴纳显著低于经济利益的排污费就可超过法律规定的标准排放污染物。在执法层面,地方政府往往受到经济发展水平所限,使得法律体系本就并不完善的污染治理更打折扣。可见,经济发展水平对于制约了我国的环境保护,政府只能选择在保证经济增长的约束下最大化对环境污染的打击力度。

(2)政府的环保力度影响企业保险需求。政府对于环保的态度和力度主要体现在相关立法执法上,这又将直接决定企业的环境污染成本,进而影响环境污染责任保险需求。如果政府的环保态度强硬,对于造成污染事故的企业惩处严格,并要求企业向受到事故影响的第三方支付较高的赔偿金额,则出于降低成本的考虑,企业对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需求将增加。简单的经济学分析能够更清楚地进行说明。

假设某企业的产品价格和销量外生,分别为a和y。企业生产可以选择使用环保或者不环保的设备。选择不环保生产设备的总成本为c,导致污染事故的概率为p,带来损失为w,法律规定的罚款和赔偿比例为θ(即赔偿金额为θw),保险公司提供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费率为α。因此,企业采用不环保生产设备进行生产且不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预期利润为:

π=(ay-c)(1-p)+(ay-c-θw)p=ay-c-pθw

可见,如果企业的产品价格和销量外生,不投保企业的预期利润将取决于发生环境污染事故的概率和事故后需要依法支付的赔偿金额。如果将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视作总体,则特定企业污染事故的发生概率p由总体的分布性质决定,可视作外生,因此,当事故造成的损失额w一定,企业的预期利润完全取决于法律所规定的罚款和赔偿义务,即θ。

当政府的环保力度较弱,企业为污染所承担的处罚和赔偿比例θ极低甚至趋近于零时,环境污染事故发生与否对预期利润完全没有影响,企业自然不会考虑购买成本更高的环保设备,也不需要通过投保来分散污染事故带来的罚款和赔偿风险;反之,当政府的环保力度较强,企业的预期利润将与其所承担的赔偿比例θ负相关,一旦发生环境污染事故(p=1),企业的利润为:

π=ay-c-θw

若θ<(ay-c)/w,则π>0;若θ>(ay-c)/w,则π<0――也就是说,当政府环保力度较强,企业需承担的罚款和赔偿比例θ>(ay-c)/w,一旦发生污染事故,使用不环保设备且不投保的企业将面临亏损,因此需要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分散风险,保证无论是否发生污染事故都能正常经营。不过,由于生产设备环保与否会影响污染事故发生的概率,保险公司将对不同类型的企业收取差异化的费率。

假设企业产品价格和销量仍旧外生且不变,分别为a和y。企业以环保设备进行生产的总成本为c′(c′>c),引发污染事故的概率为p′(p′

四、 促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发展的对策

首先,加大环境保护领域的立法和执法力度,提高企业的环境污染成本。目前,中国只有《环境保护法》和《侵权责任法》两部基本法规涉及到了环境污染赔偿的相关事宜,但都未明确规定企业应承担的罚款和赔偿标准,其他作为具体执法依据的行业环保法规对污染企业的处罚也都数额较小或者非常模糊。立法环节尚且如此,受到经济增长目标约束,地方政府的执法力度只会更加堪忧。因此,促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的发展需要在环保领域的立法执法上更加严格,在相关法律中明确环境事故主体应承担的刑事和民事责任,并且切实强化责任的追究,提高企业的环境污染成本。

第二,完善环境保护责任保险发展所需的配套条件,为增加保险供给提供支持。环境风险评估是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产品设计和定价的基础,但目前国内对评估的标准、程序、机构、费用等均未形成规范,且不同行业所需的评估方法各不相同,这些无疑提高了保险公司经营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成本。考虑到市场需求的数量本来就达不到大数法则和规模经济的要求,供给曲线弹性较低又使得供给对费率提高并不敏感,只有尽快完善制度发展所需的基础配套条件,切实降低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才能促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供给的增加。对此,可以学习江苏无锡试点的成功经验,借助社会机构的力量实现风险评估的专业化和市场化;此外,还应建立统一的环境污染事故损失核算及理赔标准,保证理赔环节有据可依,促进环境保护责任保险市场的规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双轨制”困境与解决方案[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5,40(1):47-51.

[2] 骆少鸣.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发展及推进策略――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视角[J].福建金融,2014,(4):11-15.

[3] 盛和泰.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应有之义[J].金融博览:财富,2015,(6).

[4] 吴冲.我国建立环境责任保险制度需要攻克的几个难点[J].上海保险,2011,(7):24-26.

篇3

中图分类号:B82—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2)10—0131—09

作者简介:卢 风,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 (北京 100084)

一、科技创新和循环经济能确保大量消费吗?

如今,除了极端科学主义者以外,多数人都承认人类已深陷环境危机、生态危机或气候变化危机之中。试图把危机的根源归结为某个单一原因的做法的确很诱人,因为找准了那个唯一的原因,就能对症下药,就能轻而易举地摆脱危机。道德哲学家认为,环境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现代人的道德局限,他们不能像保护人权一样去保护自然环境,于是我们深陷环境危机之中。经济学家认为,环境危机的根本原因是我们没有认识到环境污染问题是个经济问题,一旦我们认识到这一点,给污染定个价,我们就能轻而易举地控制污染,保护环境①。“工程师们确定地认为,只要他们找到某些神奇物品或能量来源,污染问题就会自动消失。”②政治家们则认为,只有通过制度变革,才能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遗憾的是,所有这些把环境危机归结为某个单一原因的做法都不会奏效,因为环境危机是整个现代文明“机体”的症候,想准确判断这个症候的根源,用“西医”的还原论分析法是不行的,必须用整体主义的文化分析法。惯用还原论分析法的人们似乎找到了气候变化的准确原因——温室气体排放。于是,时下最时髦的“疗法”就是减碳,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减碳似乎是个纯粹的技术问题,实则涉及政治、经济、道德、价值观和信仰。从文化(广义)的角度看,减碳涉及器物、制度和观念③。在文化之器物维度减碳牵涉技术;在文化之制度维度减碳牵涉经济、政治和社会;在文化之观念维度减碳牵涉科学、道德、宗教、哲学和语言。即使减碳是关键,也只有当整个文化(或文明)得以充分调整之后,碳排放才能减到真正可以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健康的程度。

今天谈论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的人们大多不希望改变现代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现代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就是“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不妨简称为“3大量”生产—生活方式。也许越来越多的人真心希望避免“大量废弃”,但他们决不肯放弃“大量生产—大量消费”。他们相信通过科技创新和发展循环经济就可以解决“大量废弃”问题。其实,这是盲目乐观。循环经济就是所谓的3R经济(资源减量化、物品再利用、资源循环利用),资源减量化是首要原则,不实现资源减量化,就根本无法减碳,从而无法发展低碳经济,无法建设低碳社会。

资源减量化归根结底是物质减量化。也只有物质减量才能有效地保护环境,并维护生态健康。道理很简单,只有当我们使用的各种化工产品(如塑料袋)、各种能源(如煤、汽油、电)、各种金属(包括重金属)大幅度降低时,由我们制造的污染物才会大幅度降低,只有当我们不再肆意增加工厂、铁路、公路时,才能多留一些湿地、森林和荒野。

但是,多数人不能接受这一结论。他们首先不肯减少自己的物质消费,即不肯放弃“大量消费”的物质主义生活方式。不能放弃“大量消费”,就不能放弃“大量生产”。君不见,我国汽车生产正急速上升?“过去十年是我国汽车工业超高速发展的十年,国产汽车产量由2000年的207万辆猛增到2010年的1826万辆,占全球汽车产量的23.5%,成为世界第一汽车生产大国。”

《人民政协报》2011年9月5日。

问题是“大量生产—大量消费”有什么不好?

有科学家(包括经济学家)和工程师们告诉我们,不要总担心“大量生产—大量消费”会导致“大量废弃”,迄今为止的“大量废弃”导致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只因为我们还不够聪明,科技还不够发达,其实,没有什么“废物”(垃圾),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有了新科技,所有的废物都能成为资源,可以实现物质生产的零排放。在他们看来,有了不断进步的新科技和循环经济,我们就可以一如既往地“大量生产—大量消费”,而不会再有“大量废弃”了。也就是说,我们可一边恣意享受物质主义的狂欢,一边保住青山绿水、碧海蓝天。

果真如此吗?如此乐观的思想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吗?

篇4

1 非生态建筑问题产生的原因

探寻城市非生态建筑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在于缺乏相应的生态设计理念,缺乏人文、绿色、层次信息,景观空间的亲和力不足,引发一系列资源再生难的问题。城市建设与发展中,从自然中获取的物资资源,最终只有一小部分作为建筑成品投入到了生态循环中,其它大部分成为了污染源,在环境中滞留堆积,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同时索取之后没有及时回报与反馈生态环境,使得生态环境系统失调。当产生环境破坏问题后,无论设计、施工与监管单位,均产生推诿情绪,任由外部环境的逐渐恶化,而对于建筑污染物,单一对其生态破坏性过度关注,极少对其重复利用性、可再生性等环境价值,进行深入探究。

2 以人为本与因地制宜原则

在对城市进行建筑设计时,应具备资源重构与生态布局意识。例如,在小区内设置相应的观赏假山或娱乐设施、健身器材等,增强城市建筑的宜居性,让人、建筑和环境得以和谐地相处。针对部分老旧矿区内的小区所产生与存在的污染问题,依照生态设计的理念,可把原作为污染源的渣土矿山,在进行一定的垫土、隔离、防尘、绿植后,进行生态改造提升为绿化活动公园,为居民提供活动与休憩场所。同时生态建筑作为细部具体概念,城市建筑与景观设计者首先应从观念上进行深刻认知,以现有资源与环境为载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改造自然环境,以重构和再生的理念为出发点来优化居住环境,使区内维持健康、绿色、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居住绿化是改善区环境的关键所在,合理的绿化规划和布局,不仅可以起到美化环境、丰富园区观赏性的作用,还能起到防风和遮阳的效果,绿地还是衡量区是否怡人的重要标准,也是展现生态理念最核心的部分,既要做好各类植物的搭配,根据植物的不同特性,实现生态效益的最大化,又要做到全方位绿化,除了楼下和楼间,楼顶也要做好绿化,以及墙面、阳台等地方,提升绿化的层次性与完备性。

3 城市建筑中生态设计理念的应用

规划设计城市建筑时,政府部门应严格按照“论证―设计―实施―管理”的步骤要求,关系城市总体布局的重要建筑工程,要形成政府部门牵头,规划、设计与专家组实行共同会商的原则,寻求最优的设计方案。作为建筑设计单位,应将生态宜居的理念作为根本原则来进行科学规划,始终坚持绿色效应在设计中的比重,不应过度追求容积率等经济性指标。在施工的时候,施工方也要严格遵循设计方案的步骤,尽可能地去利用新技术,节约建筑材料。除此之外,生态建筑还应对后续的管理加以规范,加强建筑的优质管理:其一,加强物业管理水平,区内要配备专门的维修人员来处理日常的水、电、暖、气等问题,设置专职园艺人员间歇性修剪植被,维护城市建筑区的绿化与生态环境。其二,加强生态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日常活动中注意对公共设施以及绿化植物等的保护,要做好垃圾的处理和回收,将垃圾进行分类,用垃圾袋装好之后放在封闭的容器内,收集和分类的工作要做好;处理废弃物时应以减轻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再生率为准则,最大程度地变废为宝和循环利用。

篇5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0176

1长三角地区城市建设背景分析

自2013年中国近半数城市遭受雾霾污染,中国环境问题越发严重,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前沿地区,环境污染问题更是成为制约区域城市化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城市群,作为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到高阶段的必然产物,在我国推进城镇化中的重要性得到了充分认可,长三角城市群作为我国经济实力最强劲的区域,

由于工业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快速城市化建设,已经形成了超大规模人口数量和较高的人口密度;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和居民生活、交通运输方式的改变,快速工业化进程、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爆炸式增长的机动车以及交通拥堵都在加剧环境资源压力,导致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长三角地区面临的问题正是我国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相矛盾的体现,因此探究长三角地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环境问题越发突出,国内外学者针对城市群建设与生态环境相关联的研究越来越重视。由诺瑟曲线规律可知,当城市化水平处在30%~70%的中期迅速发展阶段,人均能源消耗和单位GDP 能源消耗会出现急速上涨趋势。长江三角洲地区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加剧,据统计1999―2012年该地区城市化水平年均增速为096,平均城市化率达到507%,可见正处于发展中期,如此的发展规模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能源的刚性需求以及环境的严重污染[1]。

在城市化发展角度来看,黄金川、方创琳(2003)认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相互影响,生态环境随城市化的发展存在先衰退、后指数改善的祸合规律[2]。宋建波等(2010)通过构建城市群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发展水平的评级指标体系,测算长三角16个城市的协调发展程度,长三角城市群内部的城市之间城市化水平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差距较大,城市化水平差距明显[3]。

因此环境资源是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的重要承载因素,支撑长三角城市群人口与经济的发展,环境容量大小以及环境质量水平都对长三角城市群的建设起着关键性作用;长三角城市之间城市化水平与生态环境水平之间存在显著差距,内部发展不平衡将不利于长三角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

鉴于此长三角地区想要增强本区域的综合竞争能力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解决生态环境压力与经济增长的矛盾。探索建设生态型城市不仅有利于衡量群内城市城市化水平与环境污染程度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城市化和生态环境研究奠定基础,也有利于更好的解决城市群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为长三角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也为我国城市群建设提供宝贵经验和教训。

2长三角城市发展问题分析

21经济发展方式制约环境质量

长三角地区当前经济总量规模庞大,在诸多环境治理政策影响下环境污染损失增速虽然放缓,但目前还没出现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环境污染仍将随着经济增长而增加[4]。上海环境污染主要是由城市“增生”和“外扩”带来的,高度城市化的经济聚集效应加大了环境压力;江苏省经济增长主要依赖第二产业的发展,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再加上省内城市发展差距较大,对构建协调区域性的生态城市带来了难度;浙江省同样面临城市差距大的问题,然而浙江省商品经济发展模式相较来说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以宁波为代表的华东地区重要的发电和化工基地面临较大的减排治污压力,产业结构依靠邻港工业和进出口贸易,限制了制造业未来发展方向的转换[5]。

22资源承载力限制生态城市建设

经济发展方式带来的环境污染是直接原因,由资源和环境约束引发的矛盾和冲突显得更为复杂和尖锐,难以调和。从人口、用地增长与资源环境消耗的关系看,2005―2010年每增加一个人口,长三角地区就要新增用水量610平方米、能耗168吨标准煤和城乡建设用地250平方米;每增加1万元工业增加值就要新增工业烟尘排放02千克和固废排放1766千克左右。虽然2005―2010年万元GDP用水量和能耗分别下降了449%和171%,但人均用水量和能耗则上升了03%和507%,单位水、能源等资源消耗水平以及主要工业污染物排放水平也明显高于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与国外先进发达国家的水平更不可能同日而语。

篇6

叶澜教授说:“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真正的课堂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知识和技能,更应让学生得到更高的收获,实现更好地发展。下面,结合《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一节内容的教学进行反思,初步探索活力课堂教学的一些做法。

一、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选择恰当材料

备课是教学的第一步,备课过程中要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恰当安排。叶圣陶先生在几十年前就指出:“我相信书本是一种工具,或者说是一种凭借,却不是唯一的工具、唯一的凭借。”教材内容丰富,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选取部分内容,并且补充教材上缺乏的材料。

如在《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一节中,课程标准的要求为“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材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环境问题的概念和类型、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可知,在课堂教学中,“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为重点知识,而环境问题的基本概念和类型也应该有所了解。首先,第一部分“环境问题的概念和类型”中,先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概念和类型,此内容主要为理论知识,学生阅读教材可完成。而“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需要另外选取材料,即可利用三个实例让学生总结归纳出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其次,第二部分“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应结合实例探究,教材上材料较多,应进行取舍和整合。“自然资源衰竭问题”即选择了教材上活动探究栏目中“石油枯竭”的材料;“生物多样性受损问题”即选择了教材上阅读栏目“渡渡鸟的灭绝”材料;“环境污染问题”在教材上没有具体实例,因此选取了当前热点话题“雾霾天气”。

二、问题设置要适宜,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面临问题,因为问题能唤起强烈的求知欲。”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联系学生实际和教材实际,精心设计问题。所设计的问题,难度要适中,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只有这样,学生通过思考可以回答,才能使得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也才能让学生有成就感。而且问题设置要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另外,教师不能拘泥于机械地实施教案,应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给学生留下足够的独立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思考、研究。

如在本节教学中,“石油枯竭”提供文字材料,并提出问题“石油枯竭的原因是什么”“怎样解决石油枯竭问题”。学生回答之前需要阅读材料,从“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世界能源消费量翻了两番”“按目前世界石油生产量计算,大约可供开采40年”等文字中得出石油枯竭的原因为:①能源消费量不断增加;②石油为非可再生资源。同时,关于石油枯竭的解决措施问题材料并没有提到,需要学生通过石油枯竭的原因进行进一步思考得出。

三、安排自主学习,强化学生主人翁意识

篇7

2通化市规模化畜禽养殖业环境污染现状

多年来,随着通化市规模化畜禽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壮大,畜禽粪便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呈现出畜禽粪便及污水产生量大、污染程度加剧和范围扩大等特点。

2.1畜禽粪便及污水产生量大目前,通化市规模化畜禽养殖小区、养殖场和养殖户达2800多个,年产畜禽粪便达31万t,年产污水达25万t。其中,养殖户年产畜禽粪便18万t,年产污水15万t,粪便年产生量占全市规模化养殖业年产生量的58%,污水产生量占全市规模化养殖业年产生量的60%。而绝大部分的养殖户都是粗放管理,畜禽粪便有效利用率要比养殖场和养殖小区低得多,畜禽粪便及污水污染环境问题十分严重。可以说,通化市规模化畜禽养殖业环境污染已成为环境污染的重要污染源。

2.2畜禽粪便污染程度加剧随着畜禽粪便产生量的增加及养殖方式的改变,污染程度也日益加重。过去农村的一家一户散养,畜禽粪便产生量少,自家土地足以消纳。目前的集中式规模化养殖使畜禽粪便的产生量大大增加,由于养殖户科学管理水平较低,环境保护意识淡薄,而且本市的绝大部分养殖场都属于微利企业,没有能力置备畜禽粪便及污水处理设施,畜禽粪便随意丢弃或任意堆放在露天环境中及污水任意排放的现象极为普遍,既浪费了大量有机肥资源,又严重污染了周围的水体、空气及土壤,在破坏生态环境的同时也严重影响了附近居民的正常生活。近年来,本市关于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案件时有发生。

2.3畜禽粪便污染范围扩大近年来,由于本市规模化畜禽养殖业的不断发展,为便于运输,降低生产成本,本市很多规模化畜禽养殖场都集中在城市近郊和城乡结合部。东昌区是本市市委、市政府所在地,目前,全区规模化养殖户达50多个,不够规模的养殖户则不计其数,这些养殖场均建在东昌区近郊及城乡结合部。在满足市区老百姓生活需求的同时,大量含有毒害成分的畜禽粪便恶臭气体及高浓度污水严重污染着附近的生态环境,威胁着市区周边的环境质量。这种状况在本市所属其他县(市、区)也普遍存在。

3通化市规模化畜禽养殖业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

造成通化市规模化畜禽养殖业环境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一是养殖数量的增加,养殖规模的扩大,养殖方式及养殖区域的变化;二是前些年,各级领导在提倡大力发展畜牧业的同时,没有意识到对环境污染的严重性;三是多年来,政策上的农牧脱节使畜禽粪便不能及时被农业生产有效利用起来;四是经营者生产管理粗放,只注重眼前利益,环境保护意识淡薄;五是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与管理工作刚刚起步,各级管理机构还不健全,监管还不到位;六是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环保等相关部门执法较困难。

4通化市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与管理对策

4.1强化管理,建立健全基层管理机构通化市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与管理工作刚刚起步,各级管理机构还不健全。全市7个县(市、区)环保局只有4个县成立了农村生态环保站,这项工作还没有真正开展起来。各级领导必须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尽快建立健全各县(市、区)农村生态环保机构,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最好是纳入年度目标责任制的考核工作中,这是做好本市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与管理工作的前提与根本保障。

4.2加强宣传,提高经营者的环境保护与法律意识目前,通化市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普遍存在粗放经营管理的现象。根本原因是经营者的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必须采取集中培训、散发宣传单等形式加强环境保护及规模化畜禽养殖业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从而提高经营者与老百姓的环境保护及法律意识。

篇8

中图分类号:X171.1 文献标识码:A

1赣南地区水生态环境现状概况

1.1水体污染现象较为严重

赣南地区作为脐橙之乡,农业等相关领域的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获得了较为可喜的经济收入,这大大地拉动了本地区的经济发展。但是与此同时又会产生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其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水体污染的现象较为严重,由于稀土资源的无序开掘和对农业发展速度的迫切追求,有关农药的使用越来越多,这就对水体的污染造成了很大的危害,造成了水体的酸化和污染。农药和化肥的残留物等,进入河流水体,造成水质变差,这会严重地破坏水环境的平衡,这在很大的程度上就会导致该地区的水体涵养能力降低,长此已久就会对地区的生态的发展造成阻碍,并进一步地威胁到经济的发展。总而言之,赣南地区的水体污染现象从整体上说已经处于较为严重的局面,这无论是对于生态的发展还是经济的进步都是极为不利的。

1.2水土流失现状不容乐观

赣南地区的生态环境还面临着另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水土流失现状不容乐观,稀土无序开采和土地的无限制开垦,都在很大的程度上使得水土流失现象进一步地恶化,使得该地区生态现状变得更为严峻,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变差,对于地区的发展有着很大的阻碍作用。尤其是稀土矿开采废弃地区和果树大面积种植区,水土流失现象更加严峻,会使得大量的有毒物质毫不保留地进入水体,给水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损害作用。可以说水土流失的现状不够乐观就会在很大的程度上加速了水体污染的程度,不仅仅会给农业的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甚至还严重地威胁到了人们的正常生活饮水,给人体的健康状况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只有着力地改善水体流失的现状,才能够从根源处改治生态环境的问题,促进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发展。

2浅析造成赣南地区水生态现状的原因

2.1片面地追求农业生产的速度

造成赣南地区生态危机现状的一个直接原因就是片面地追求农业的生产速度,作为脐橙之乡,在脐橙的种植和发展过程中,由于需求量的增加,就会造成扩大脐橙种植的现象,使得大量的土地被开垦,造成了水土流失现象较为严重;大量的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会造成土壤和水体的污染,极大地造成了农业生产发展与生态水环境发展互相不适应的局面的出现。由于土地的面积是固定的,但是农业生产的无限制的需求让经济的发展过于极端,忽视了对于环境的保护,在无形中导致了生态环境越来越差的局面。因此,要想从根本上着力地改善这一问题,就需要做到农业发展即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将这两者权衡起来,做到两者兼顾,既要保护环境又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让该地区走向生态发展的道路。

2.2 城市化建设进程加快的必然结果

不容忽视的一个根本原因是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逐步推进,城市化建设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所在。加速城市化建设成为了经济发展的唯一途径,这是造成环境污染。水体灾害的根本所在。面对经济的全球化,如果不进行大量快速的经济发展,就很难赶得上时代的潮流,这就造成了经济与环境很难权衡的局面,一时会让人们无法辨别这两者的关系。因此从根本上说,还需要坚持一条以依靠技术的发展引领城镇走上环境友好的道路,既要重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应该促进环境生态的进步,走和谐发展之路。

3改善赣南地区水生态环境状况的对策

3.1培养保护水生态环境的意识

培养保护水生态的意识是改进赣南地区水体环境的前提,即该地区首先要认识到当地的水生态环境的现状,还要正确地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所在,这是改善和治理水环境的根本前提。如果不能够从本质上看清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就会造成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无容下手,很难从根本上治理水体环境污染。充分地认识到水体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明确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不能片面地追求经济的过快增长,而要把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为治理当地的水体环境指明道路和方向,建设绿色、生态的发展之路,让经济发展统筹生态进步,生态进步促进经济发展,建设和谐的生态园区,促进经济生态的齐发展。

3.2通过建垃圾处理厂等工程来治理水污染

面对日益严峻的水体污染问题,及时地采取对策解决这一问题是最关键的。由于长时间的化肥及农药的使用,造成了较为严重的水体污染,造成了水体的酸化、富营养化现象的加重,水质严重地被污染,这些严重地威胁到了整个水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对赣南地区进行有效的治理,通过建设垃圾处理厂来进行水体污染的排查,进而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利用先进的工艺来进行废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从整体上改治水体环境问题,促进水生态环境的循环利用,实现生态的友好发展。在进行了污水处理的基础之上还要进行有效的管理,尽可能地减少水体的污染,这样能够减少处理污水所需要的成本,节约相关的资金,加快赣南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生态发展。

3.3生产过程中节约用水,减少化肥使用,构建生态发展模式

采用先进的灌溉技术来进行赣南地区的农业生产和灌溉,也是有效地整治水体污染的对策之一。在该地区的农业生产的过程中,通过采用喷灌的技术进行脐橙的灌溉,既能够有效地节约用水,还能够减少由于水体的流动造成的废物污染水体的现象,可以有效地保护水体不再受到废物的污染。其次还要尽可能地减少化肥的使用,尽量多地使用农家肥,这样既能够有效地进行农业的生产,也能够避免对于土壤的破坏,这样可以从根本上断绝废物污染水体,从根本上保护水环境,促进生态的建设和发展。将生态的建设和经济的建设统筹兼顾,相互促进,相互配合,逐渐地探索出一条绿色的生态发展之路,促使和谐地区的建设,构建生态文明,努力地与自然和谐发展,从而创造较大的经济效益。

3.4相关部门加强水质监测,及时有效遏制水污染事件

从根本上整治水污染的问题,离不开相关部门的水质监测,只有增加相关部门的检测力度,不断地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统一的规划,才能够从整体上保证水体健康和生态的友好发展。选取具有典型特点的测试点进行定期地检测和排查,并制定严格的检测标准和惩治力度,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整体上提高水体的质量,加快赣南地区的生态建设。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就是,进行水体检测要通过定期和抽查两种方式进行,定期检测能够让相关的工作人员养成保护水生态环境建设的习惯,能够长期地将水生态环境维持在一个稳定的局面;通过抽查的方式进行检测,还能够有效地减少由于懈怠所导致的水环境问题,同时要进行多方面的检测,加大检测的力度,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改善水污染的现状。

结语

着力地改善赣南地区的水生态环境对于构建生态文明有着积极的启示意义,在这个过程中要能够较为清醒地认识到水生态环境发展的现状和矛盾,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所在,在这个基础之上进行必要的整合,采取明确的措施进行水生态的保护。首先要培养保护水生态的意识,充分地认识到水环境的保护对于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的重要意义,采取措施进行水污染的治理和清查,并根据赣南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逐渐探索出适合该区生态发展的模式,合理地利用水资源,实现赣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夏宏生、向欣: 城市污染水体水生态环境恢复模式探讨――以广州市城区河涌水环境治理为例;全国水体污染控制、生态修复技术与水环境保护的生态补偿建设交流研讨会;2008

篇9

水污染的治理资金是个很严峻的问题。不仅需要大投入,还要保证可持续。这是因为水污染的治理十分复杂,而且作为一场持久战,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以辽河为例,今年年初率先在“三江三湖”中摘掉了重污染的帽子,5年的治理投入达360亿。但这也仅是在COD一个指标上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氨氮的达标率并不理想,“十二五”期间仍然面临严重挑战。再以太湖为例,目前累计治理投入已有700个亿,虽然水质稳中趋好,但是总体水质仍然为四类,还未达到让人们亲水、乐水的三类水质。投入不足已经成为太湖治理的最大难题。

篇10

中图分类号:X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b)-0136-01

三产即第三产业,就是从第一次、第二次产业物质生产活动中衍生出来的非物质生产(提供劳务的)部门划为第三次产业。第三(次)产业指广义上的服务业。如储运业、通信业、餐饮业、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行业。从2005年进入三产行业检查管理,经过多年的调查研究,发现本辖区内餐钦、娱乐、洗浴、宾馆、美容美发、洗车等10多个三产服务行业,在区政府的正确引导下,其数量由少到多,规模从小到大,它们在解决就业,丰富群众生活和繁荣区域经济方面是最大的“功臣”,但由于许多服务业选址不当,设施简陋,缺乏配套的环保净化设施,经营过程中产出的废水,垃圾,随意排放,严重影响了环境以及周围居住的人们,同时更加影响人们的健康,渐渐地,我也开始关注和思考这方面问题,如何才能让如日中天的三产行业和人类终身赖以生存的地球,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城市环境变得更加美好呢?该文将进行分析和思考。

1 三产行业环境污染的形成原因

一是“三产”行业缺乏科学合理的审批管理。为方便三产业主经营,出于经济利益和市场前景考虑,往往没有环保方面的投资,或者因为环保投资成本比较高,业主经常会摒弃这方面的投资。他们喜欢把经营地点选在居民住宅和繁荣闹市,在开张营业前大多未经环保部门验收和审批。由于选址欠妥,造成居民居住质量下降,造成环境污染,影响生活。

二是三产行业建筑缺乏整体规划。环保法律明令禁止在居民区新建、改建、扩建、产生恶臭、油烟、烟尘、异味等污染的饮食、娱乐服务经营项目。但我辖区很多建筑采用的是楼下店面,楼上住宅,小区商业用房功能不分,因此不能做到三产行业与居民适当分离,在建设时开发商也没有考虑给店面预留专用排烟管道,也增加了环境治理的难度。

三是污染治理技术和市场供求良莠不齐。现有的污染净化装置一次性投入较高,日常维护工作量大,市场治理技术还不够成熟。例如,一个餐饮行业油烟净化器,加上配套的管道,风机等,一个小规模的饭店治理污染要投入万元左右,大的要投入十几万,日常运营花费也是很大负担。况且,对于已经投资使用污染净化装置的业主来说,装置后期的维护与管理也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这些都是限制油烟净化器的推广应用的根本原因。

四是彻底整治三产存在社会难点。部分三产业主,特别是无证照经营户属社会弱势群体,如果简单的予以强制治理,可能导致三产业主关闭店面,必定会导致很大的矛盾,产生很大的问题,从而难以治理。

2 目前能够采用的最有效管理

针对我区目前三产服务业污染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简单地处罚,禁止和限制并不是上策,单靠某一部门是很难处理的,必须以民为本,满足广大人民的需求,履行政府管理职能的结合点下手。

(1)政府规划布局,利于城市环境保护。如:在实施旧城改造和开发时,政府要全盘考虑,把商铺与住宅适度分离,配置合理的生活网点,尽量避免三产服务集中经营区,高标准进行环保治理,实现污染达标排放,这既能解决污染扰民问题,又可促进就业和满足百姓需要。

(2)改进审批程序,保障环保工作顺利进行。严格控制新污染源,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可联合审批,坚持把“环保优先”落实到决策、规划、审批等各个领域,严格项目环境准入关。凡不符合个开业条件的一律不予审批。推行三产服务业公示制度,避免经营者盲目租房投资。实行三产服务业审批公告制度,在充分听取公告周围群众的意见后再审批。

(3)加强联合监管,提高环保工作管理水平。逐步从环保监管,城管执法或工商执法等单方面的管理模式向职能部门配合的多单位监管过渡,建立社会综合治理制度。对群众反映强烈,污染严重的三产行业进行定期联合执法,要加强打击力度,提高城市三产行业环境保护的管理水平。

(4)增强公众对话,确保群众热心参与监督。在区政府、区环保局办公室、各个片区管理中队,在业主与公众之间达成统一,通过媒体宣传、对话、问卷调查,调查媒体宣传、对话、问卷调查,调查研讨等方式形成共识。也可以有志愿者和环保监督的小队伍,通过向居民和三产业主进行宣传和引导,增强环保意识,从自已做起,做到爱护、保护环境。还可向群众公布环保监督热线电话,让群众有问题可以有倾诉的对象,有监督的权利,有主人翁意识。

3 三产行业与环境保护与时俱进和谐发展

第三产业更是我区主导产业,深入研究第三产业的发展层次和水平,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调整现代经济结构,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市场经常水平的重要途径。如何能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为我区第三产业的发展找准方向与时俱进,为我区的环境工作的和谐发展呢?我想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3.1 政府调控,引导发展

政府向人们大力宣传,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发展理念,引导人们走上和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通过建设生态文明,深刻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推进生产,生活,消费等向着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方向发展。促使环境保护工作走出过去政府与企业互为矛盾的对立模式,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实现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融合,将环境保护渗透到生产,消费的全过程,把环保要求体现在价格、财税政策中,制定各种优惠和扶持政策,引领第三产业向高层次和水平迈进,创出我区三产行业的品牌。

3.2 发挥主导,实施管理

用环保、健康、安全理念,倡导群众进行消费,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环保行动中来。要求经营者将环境管理理念融入到日常经营管理中,在管理上树立环保的价值观,严格控制能源使用和产品生产这两个重点环节,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产品。二是在经营服务中要引导环保消费。用环保、健康、安全理念,倡导群众消费,让更多的消费者参与到环保行动中来,让环保服务展现出高层次的服务气氛和标准。

总之,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给环保局下的一项最根本的时代重任,是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的出发点和根本目标。坚持以人为本是三产行业与环境保护如何与时俱进和谐发展的基础,是新时期环境保护工作的灵魂。让我们为建设天蓝、水清、地绿、景美的和谐运城而共同努力奋斗!

篇11

汽车尾气成为首要污染源已成共识,一个有力的证据是,PM2.5的高峰值多出现在上下班的拥堵时段。

篇12

洋口电站是顺昌县一座以发电为主的中型水利水电工程。为了深入了解电站建成后对库区水环境质量的影响,本文根据2007年电站建成后氨氮监测结果,着重研究库区及进出水体的氨氮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结果为洋口电站水质现状和发展趋势提供科学依据,对电站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电站概况与调查方法

1.1 电站概况

洋口电站位于顺昌县洋口镇,来水主要是富屯溪和支流金溪。水库面积6.8km2,正常蓄水位115.0m,相应库容3589×104m3,库面平均宽度550m,为河道型水库。电站库区相对于141.6亿的年径流量,水库库容较小,因而水库水量交换频繁。电站正常发电时,水库具有较大的流速,整个库区流态和天然河道基本相同,水质变化不大。但当上游来水水量较小时电站需停机蓄水,库区流速变缓,此时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1.2 采样站位及监测方法

本水域内主要污染物为氨氮,氨氮主要污染源来自生活废水污染以及富屯溪A断面上游化工企业排放的氨氮。根据水库地理环境特征,分别设立采样断面A库区回水末端(富屯溪)、C库区回水末端(金溪支流)、B、D富屯溪与金溪汇合前河段、E库区支流汇合稳定后河段、F县城废水排放后下游河段、G出库河段布设7个采样站位,站位分布见图1。氨氮分析方法采用纳氏试剂比色法(GB7479-87)。

2 结果与分析

2.1水质指标浓度监测结果

A、B、E、F、G构成富屯溪氨氮污染浓度消减河段,采样断面与氨氮浓度的关系见图2。

2.2 监测结果分析

2.2.1 A至B断面约4公里河段,河流自净使氨氮浓度下降;

2.2.2 C至D断面约3公里河段,因为两条河流在此下游汇合,但由于库区水位提高,造成回水,使得氨氮浓度升高;

2.2.3 汇合后约2公里后E断面浓度降低的主要原因是两条河流汇合稀释了氨氮浓度,稀释作用的实质是污染物在水体中因扩散而降低了浓度。稀释并不能改变,也不能去除污染物质。但是对于特定水体的生态系统而言,当污染物浓度降低到一定程度后,其对该水生环境或从某种使用角度出发来考虑的水质的影响也就变小了,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实际意义。

2.2.4 E断面至F断面约6公里河段氨氮下降的速率较快,是由于该河段水体较上游有很大的增加, 较高浓度的氨氮因库区水体的稀释作用而降低。

2.2.5 F断面至G断面约5公里河段氨氮下降不大的原因是本区域河道坡度较小,水流趋缓,库区进入类似湖泊的稳定区域,此时水体水质指标浓度的平面变化趋势主要取决于降解过程,降解速度缓慢。

2.2.6 从入库站位至出库站位氨氮浓度逐渐降低,表明即使在电站停机蓄水状态,库区自然降解能力依然存在。

3 结论与建议

3.1天然河流遭到污染的可能性在没有建坝的情况下即已存在。

3.2 大坝水库形成后,库区水体对各种污染物具有较高的稀释能力、承受能力和净化能力。

3.3 建设大坝水库会对河流水系的水环境、特别是对回水河段的水质,产生一些不利影响。

3.4 枯水季节蓄水过程造成短时间成为静态湖泊水库,污染负荷往往比较集中,这对于相对静止和稳定的库区(湖水)来说,可能会引起局部严重污染的状况。

3.5 造成江河水系水环境污染的根本原因,是各种人为污染源的存在以及人们未有效控制这些污染源。因此,保护江河的水环境,无论在建设大坝之前、建设大坝过程中、还是在建设大坝之后,其根本措施都是严格而又合理地控制各种人为污染源。

3.6 对库区的污染防治,要根据其使用功能,作好水污染综合防治规划,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优化组合工业布局与废水处理设施,合理利用库区的自净容量,使库区保持良好的环境质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