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1 09:25:1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基本的营销策略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F717.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1
超市,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版图中极其重要的零售企业组织形式,超市经营者具体开展的商品要素零售活动,在为城乡民众的日常性生产生活实践活动创造和提供充足便利条件过程中,也有效促进了其自身经营收益获取水平的改善提升。近年来,随着我国城乡民众基础性日常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城市民众的基础性日常消费行为习惯展现出深刻的变革趋势,节假日正在逐步成为我国城镇民众集中开展娱乐消费活动行为的重要时间节点,在这一时代特征深刻影响背景之下,超市实际制定和实施的节假日营销业务策略,对自身实际经营业务收益的获取水平具备深刻影响。有鉴于此,本文将会具体围绕超市节假日营销策略展开简要阐释。
一、建构节假日消费基本环境氛围
超市开展节假日营销实践活动,最基本的经营业务实践目标,在于通过对城镇民众基本消费实践需求的充分激发,扩展超市零售商品要素的整体销售数量,促进超市自身经营收益获取规模的不断提升。
从具体开展的零售商品营销实践行为角度展开分析,超市想要基于节假日时间节点充分激发城镇民众的基本消费愿望,应当通过与其他相关商家主体之间的业务流合作,不断建构强化特征鲜明的节假日消费活动实践行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建构和获取规模经济效益。从具体营销实践活动开展路径角度展开阐释分析,超市应当借由采用和实施恰当有效的市场策略,提升城镇民众在节假日消费实践行为开展过程中,对基础性节假日消费文化氛围的感知程度。
举例论之,超市可以在每年临近春节时间阶段,以“中国年”承载的丰厚文化元素为背景,以“年货大集”作为主要的节假日营销活动设置主题,集中开展以生鲜果蔬、日杂百货,以及春联福字为主要商品类型的节假日应景营销实践活动,要通过与供应商群体之间系统有效的业务商讨和业务交流,扎实有效做好基础性货源供应渠道的建构支持条件,要注意货源供应渠道领域的商品采购价格水平控制,确保在制定价格性营销策略过程中能够获取到灵活充分的实践空间。与此同时,超市还要积极与所在城市的蔬菜或者是水果产品种植农户展开系统有效的供货业务关系建构工作,确保在春节营销业务开展过程中,能够长期稳定获取到数量充足的新鲜果蔬供货支持条件,在切实满足城市民众的基础性节日消费实践活动需求基础上,促进超市节假日营销业务活动开展过程中,实际经济收益水平实现程度显著的扩展提升。
二、组织创意活动吸引消费者关注
在现代城镇民众群体的基础性日常生活实践理念认知体系中,节假日本身具备着表征鲜明的“动感性要素”以及“欢乐性要素”,因此,超市如何借由基础性营销策略的制定和实施,有效吸引和捕捉城镇民众群体的基础性消费实践活动心理,在充分结合把握特定节假日时间节点的文化性表现特质条件下,督导城市职工民众群体积极开展形态表现特征多样的消费实践活动,要积极践行寓动于乐和寓乐于销的基本经营业务实践理念,通过组织开展针对特定节假日时间节点的创意性营销实践活动,从而在有效激发城镇职工民众群体的消费实践需求基础上,促进超市的经营业务收益获取水平实现有效提升。
举例论之,超市可以以“六一”儿童节作为契机,组织开展“宝宝爬行比赛”创意营销活动,并将这一活动的目标消费者设定为婴幼儿用品的消费需求者,同时积极吸引相关类型商品的生产销售商为活动的组织开展,提供适当数量的奖品赞助支持,在为消费者提供数量充足的奖品支持条件下,积极激发婴幼儿家长群体的活动参与愿望,同时为自身生产或者是销售供的产品完成潜在性的广告性宣传效应,有效激发婴幼儿家长群体对相关类型产品展开购买消费实践的主观愿望,为城市超市在节假日营销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实际经济收益获取规模的有效扩展,创造和提供坚实稳定的支持保障条件。与此同时,超市基于节假日时间节点组织开展适当类型的创意营销活动,能够确保节假日时间节点的实际客流量水平不断提升,为超市实际营业额和经济收益获取数量的不断增加,提供基础支持条件。
三、借由文化营销提超市营销内涵水平
针对精神文化需求要素开展的消费行为实践活动,是现代城市民众开展基础性节假日娱乐消费实践体验活动过程中的重要组成内容,在我国城镇职工民众群体的基本物质性消费需求不断获取到充分的支持和满足的实践背景之下,超市通过规划和实施适当类型的具备充分文化内涵的营销活动,以节假日作为时间背景,充分激发城市民众的文化性消费实践活动需求,确保超市的日常性经营业务收益获取水平实现程度的扩展优化。
举例论之,在农历春节时间阶段的超市营销活动开展过程中,超市可以通过聘请书法艺术撰写高手的实践形式,为达到一定消费数额的消费者现场书写赠送春联书法作品,在增添城市职工民众群体的过年消费实践体验氛围条件下,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城市民众群体的精神文化性消费需求。
四、结语
针对超市节假日营销策略问题,本文具体选取建构节假日消费基本环境氛围、组织创意活动吸引消费者关注,以及借由文化营销提超市营销内涵水平三个具体方面展开了简要的论述分析,旨意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1]华晓龙.大润发连锁超市营销策略分析[J].商业经济,2011,23:72-73+83.
[2]胡洪亮.基于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的超市营销策略研究[J].企业经济,2011,10:104-109.
[3]刘列转.电子商务背景下连锁超市市场营销策略研究[J].价格月刊,2015,08:63-65.
一、经营理念创新的基本内涵
1.要由国内营销向全球营销观念转变。随着市场国际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互联网联结着国内外市场,世界统一市场将会全面形成。企业面对的竞争对手也不仅仅是国内同行,而是具有丰富营销经验的跨国公司,许多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早已把全球市场置于自己的营销范围内,以一种全球营销观念来指导公司的营销活动。我国企业应该树立全球营销观,将视野由全国扩大到全球范围内,企业才能实现真正的“全球营销战略”。
2.要由规模营销观念向个性化营销观念转变。过去的规模营销方式即厂家以单一的产品或服务来满足众多消费者的需求,但目前这种无差异营销方式已不能满足消费者与日俱增的多目标、多层次需求的愿望,取而代之的是个性化营销,即市场细分达到最小限度。“一对一营销”,针对每个消费者与众不同的个性化需求来实现高度的顾客满意。企业要赢得市场,就必须根据个别消费者的具体需求,设计和生产个别种类、型号、规格和性能的产品以满足个别消费者,才能拥有市场,谁能首先尽快采取“一对一”个性化营销策略,谁就能捷足先登世界市场。
3.要从交易营销观念转向客户关系营销观念转变。传统经济的营销注重的是有利可图的直接交易,着眼于经营业绩与股东利益的高低;而新经济的营销则更强调重视客户的终身价值以及股东利益,强调通过较高的顾客满意度与客户保持率来维护与客户的长期紧密关系。企业要在竞争中取胜,不仅要改善服务环境和服务态度,而且更重要的是要不断完善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向顾客提供“超值服务”,从而提高企业信誉,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4.要从单向营销观念转向互动式营销观念转变。传统的市场营销是单向的,厂家通过媒体、广告、展览、产品目录等方式向消费者传递信息,消费者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网络化的实现,提供了营销者和消费者互动交流的机会。企业和营销者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互动性这一特点,推动互动市场营销,从而使营销者从产品构思、设计开始,直至生产、服务的全过程都体现以消费者为中心,使消费者也投入这一过程,这样,不仅符合消费者的需要,而且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5.要树立高度重视科技、信息和智力的知识营销观念。随着物质生活的丰裕,消费者日益注重商品与服务中蕴涵的文化因素,同时要求商家与顾客间在技术结构、知识结构、习惯结构上建立稳固的高层次战略性的营销关系,从而使顾客成为产品的忠实消费者。
二、企业营销创新的基本策略
1.实施品牌营销策略。知识经济下,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价格战和广告战不是企业占领市场的最佳途径,最有效的做法就是打造自身的品牌,通过强势品牌取胜。首先,要设计好品牌名称。品牌名称设计得好,容易在消费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就容易打开市场销路,增强企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其次,要保证品牌质量。质量是品牌的生命,是品牌创立与发展的根本保证。如果没有严格的质量管理作后盾,今天的名牌产品明天可能沦落为一般产品,甚至从市场上消失。因此,高品质是强势品牌的基础,也是品牌组合营销策略的第一要素。国际上的著名公司无一不是以其过硬的高质量称雄国际市场的。企业必须注重核心技术的创新,只有掌握了先进的产品与管理技术,才能使产品质量维持在高水平上,才能够保证企业战胜竞争对手,使产品品牌最终成为强势品牌。
2.实施服务营销策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购买商品,不只是追求一种实物性的满足,更是追求这些实物所包含的精神或文化。因此,21 世纪的营销,应在优质产品的基础上,着眼优质服务,这是企业取胜的关键。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在产品价格、分销、促销以及售后服务系统等方面以顾客为核心,最大限度地使顾客感到满意。
营造课堂和谐愉悦的气氛,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英语兴趣促进其主动发展的前提。提高课堂效率,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把“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放在首位,从根本上改变了以知识为本的英语教学观,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
“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教师的备课不应只是简单地备教材和备课标,更要注重备学生,要非常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在教学实践中注意研究学生的各方面需求,特别是心理需求,尽力构建融洽的良师益友式的师生关系,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心理需求采取适当的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思想、感情和信息交流的平台,教师作为指导者,通过优化教学过程,促使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要提高课堂兴趣,还得让学生明白课堂任务是什么,这节课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效果。教师要精心创设语言情景,拓宽教学渠道,注意搜集、运用青少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素材,寻找学生熟悉而又感兴趣的事例,把这堂课的知识和教学目标结合在有趣的事例中去,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一堂课的准备工作做好了,就等于任务完成了一半。
二、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努力实现英语课堂教学向现代化的转变
教学现代化不仅仅是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更是指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现代化。加强学法的指导工作是教师第一重要的事情,教师只有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去学习,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挖掘潜力,提高学习效率,获得最佳学习效果。要实现英语课堂教学现代化,一是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教学应该由向学生传授知识转变为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主动去发现知识;二是要转变传统的教师观,教师地位应该从传统的“讲解员”、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三是要转变传统的学生观,学生与知识之间的定位应该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学生应该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应该是知识的主人。四是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整合教学资源,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课堂当中去思考,去学习,去训练。我们必须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注意处理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学目的的关系。多媒体的使用应适时、适度,明确使用目的,充分发挥其功效,并与其他常规媒体有机结合,提高课堂效率。
三、优化英语课堂教学,增强学生主体意识,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
教育改革的方向、目的。就是使学生知识、能力、人格和谐发展。只有强调学生主体化和个性化,才能使学生的知识、能力、人格三者和谐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活动,在课堂上只有把他们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导演”的教师,在有效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他的主要任务就是努力使得每个学生达到最佳状态。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学生在下列情况时容易达到此项目标,它们分别是有兴趣时、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能自由参与探索和创新时、被鼓舞和信任做重要事情时、对自己有更高期待时、对教师充满热爱时。这就意味着教师要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以关注差异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为行动指南,以提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教学环境为目标,通过有效的行为养成,充分重视感情交流,营造平等、民主、合作的课堂氛围,创造更多合作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参与教学目标制订和课堂纪律自治。同时优化课堂,避免形式主义,激发兴趣,使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善于利用情境、问题和评价等多种激励方式,把握学生思维发展的梯度,使得课堂提问形成一个问题连续体。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把时间、空间逐步还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
第一是学生对教学目标的认同。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内容,制订不同阶段的综合的教学目标,然后落实到每一堂课上,一定要让学生明确这些目标并理解其意义,知道确定目标的依据和实现的措施,这样师生双方就会容易达成共识、同心协力地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努力。否则,学生就不会参与进来。所以学生参与的第一要素就在于他们对教学活动的目标的认同性上,从而实现需要上的一致、认识上的统一和感情上的共鸣。只有这样,学生才有了参与的基础和动力。
第二是学生在教学组织策略上的配合。为了实现目标,教师设计一定的教学策略,进行学情分析,采取不同的方法步骤等,无论是听、说、读、写等教学过程的编排,还是教学手段的谋划,都应精心准备。但是,所有这些都必须坚持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要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使学生能够接受并配合起来,组织策略必须有针对性、可行性,要顺应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利于学生的活动表现,这样才能保证他们参与的实效性,否则,教师孤掌难鸣。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中小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已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是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企业之间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不少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陷入了困境而难以自拔,有的甚至已被市场无情地淘汰。面对日益严峻的挑战,中小企业要想摆脱同类型企业造成的竞争压力,获得能与大企业相抗衡的竞争优势,就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把社会需求和企业的现有能力结合起来,选择适合于自身特点的创新方向和发展策略,才能使自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一般来说,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可以创新的领域有很多。根据美国哈佛大学着名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的观点,企业“创新”概念包含下述5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采用一种新的产品或一种产品的一种新的特性;二是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三是开辟一个新市场;四是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供给来源;五是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
虽然熊彼特的创新概念比较全面地概括了企业经营中的各个创新层面,但考虑到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在创新中具有经营体制灵活、生产的专业化程度较高,以及承担风险的创业冲动易于激发等比较优势,我们认为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和管理创新是中小企业应该重点加以关注的3个领域。针对不同的领域,可以采取适合中小企业自身特点的创新策略。
一、产品创新
中小企业在开展产品创新活动时,要学会用“整体产品”的概念来指导开发工作。一般说来,现代产品的整体概念包括3个层次:一是核心产品,是指顾客从产品的使用或消费中所得到的基本利益,如购买家用计算机是为了处理各种信息;二是形式产品,是指核心产品借以体现的具体形态,如计算机的质量、功能、款式、包装、品牌等;三是延伸产品,是指顾客购买产品后得到的附加服务,如对计算机用户提供安装、使用指导、维修,以及软件知识培训等。
中小企业的产品创新一般可以从完善形式产品层次着手,包括改进产品质量、增加产品功能、设计新的款式和包装,以及采用新的品牌等。此外,由于中小企业具有反应灵敏、行动迅速等特点,在开发新产品时,一定要特别注重从延伸产品方面多做一些创新的工作,如提供新的维修项目、采用新的付款方式、开展新的培训与指导工作等,这样就可以在与大企业的竞争中突出自己的比较优势。
二、市场创新
中小企业在进行市场创新时,一般有两条途径可走。首先,要善于利用已存在的市场缝隙。这种市场创新的基本思想是:任何市场总会存在一些大企业的触角伸不到的经营缝隙,中小企业可以凭借自己规模小、机动灵活、适应性强的特点,及时进入这些不引人注目的市场空隙。例如,有的产品是用户有特殊要求的,大企业嫌麻烦一般不愿生产;有的产品批量小,大企业可能看不上眼而主动放弃。这部分市场就是中小企业应该及时占领的新市场。
其次,要善于借助市场细分来发现潜在的市场需求。所谓潜在需求,是指现有的产品或服务不能满足的、隐而不现的市场需求。根据消费者在性别、年龄、收入水平、心理个性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把某一产品的整体市场细分为若干个消费群体,可以发现很多的潜在市场需求。例如,日本口香糖市场曾一度为某大公司所垄断,其销售重点是在儿童身上;另一小公司通过市场细分发现,成年人对口香糖的需求正在扩大,于是当即决定生产专为成年人所喜好的口香糖,迅速赢得了25%的市场份额。
三、管理创新
所谓管理创新,就是及时更新观念,放弃旧的管理模式,创建或引入新的管理模式及其相应的方式和方法。目前中小企业在管理上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忽视战略管理,即缺乏全局性、动态性和系统性的管理,其结果是导致了两种常见的经营弊端:要么得过且过或裹足不前而使企业丧失商机,要么急功近利地冒进而浪费了企业宝贵的经营资源。
为了消除上述现象,中小企业必须注重战略管理模式的引进,并把战略的重心放在未来的机会管理上。这是因为我们正处于信息革命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原有的行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这一切都将改变现有的产品结构、服务结构和产业结构,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在所有这些变革中,都存在着大量的市场机会。所谓机会管理,就是在充分了解有关市场信息的基础上,注重对未来市场变化趋势的预测,并根据这些预测结果,抢先进入尚未引起他人关注的新市场。从某种意义上看,抓住了机会管理,就等于抓住了中小企业的创新之源。
由于大多数中小企业建立的时间较短,家底薄,顾虑少,进取心强,没有大企业那样多的旧传统和惰性,从而在竞争的压力下更容易接受外界的新信息,果断抓住各种瞬间即逝的发展机会,敢于承担创新失败所带来的各种风险,由此而激发出来的创新冲动和开拓市场的精神是大企业在创新中所难以比拟的。
一、消费资本化理论的提出
在企业利益相关者日趋多元化的背景下,如何实现其共赢尤其是实现消费者偏好与生产者意愿的良性互动,成为诸多学者关注的问题。消费资本化理论提出,将消费者对本企业产品的购买视同对企业的投资,即将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注入企业为消费者开设的个人投资账户,根据预期盈利情况,将个人投资账户的累计额和企业利润的一定比例,按一定的时间间隔分期返还给消费者(陈瑜,2006)。一方面,使消费者参与企业投资、分享企业经营成果;另一方面,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使消费与投资有效结合。这里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已不再是单纯的消费,具有了投资的性质,因此,消费者兼为投资者,成为“双重利益相关者”。同时销售收入亦具有了双重属性:收益与资本。然而在实践中,该理论依然存在着诸多障碍,笔者从财务与会计视角进行分析并提出其改进思路。
二、消费资本化源于企业财务治理的障碍
(一)消费资本化难以从事实上赋予消费者与其股权相对等的企业控制权由于资本结构具有较强的财务治理效应,消费资本化进而企业资本结构的改变将引起企业控制权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重新界定。股本和债务与其说是融资工具,不如说是控制与治理结构(WillamSon,1988)。在消费资本化的过程中,消费者一旦完成了购买行为便转化为投资者,进而导致资本结构的改变。根据资本结构的财务治理效应,消费资本化应给消费者带来相应的控制权,然而,在实践中这一权利的获取与实施却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同为权益资本,由消费资本化所产生的消费股权在事实上难以获取与股东股权(为与现行股东权益相区别,笔者将前者称为“消费股权”)相一致的控制权。股东股权根据其控股比例,可采用用手投票履行自身的控制权,或用脚投票来实现资本的择优转移以利于资本增值。相反,消费者一旦完成购买,其投入的资本便成为一种“沉淀资本”,只能被动地接受既定的初始投资选择,无法实现资本的自由转移,从而违背了资本要素的自由流动规则,这与“共赢”的初衷相去甚远。二是即使消费者在事实上拥有较高的股权份额,能否实施与其相应的控制权依然是个疑问。消费者远离企业,受专业知识的限制以及“搭便车”心理的影响,少有消费者能真正对企业的重大战略性问题提出个人意见;同时,在执行过程中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种种不利因素都将增大消费者与股东、债权人及经营者之间的成本。该理论将“年返利额”等同于“剩余收益”,即X,=IV/al,根据这一公式所求得的收益仅仅是在固定契约期内既定现值下的年金,一旦返利期结束,消费者将不再持续享有剩余。从量上而言,该返利额大大低于股票股东根据其持股份额所获取的剩余收益(这里假设:固定契约期≤企业存续期);从质的方面看,返利额仅是固定契约期内根据固定返利率获取的回报,与持续经营假设下企业剩余的分配区别明显。因此,返利的获取并不代表控制权的履行。
(二)消费资本化难以融入企业相机治理机制现代企业主流理论指出,企业所有权具有“状态依存”特性,当企业收入到达股东满意状态时,经营者掌握控制权;当收入可支付负债(工薪)但股东不满意时,股东拥有控制权;当收入不能支付负债时,债权人取得控制权。但是,当消费者不满意时,控制权却很难从其他相关者手里转移到消费者。其理由在于:首先,当企业在固定契约期内出现亏损时,消费者的投资收益能否同股票的投资收益一样,不予分配或延期分配,该理论并未涉及。即使可延期返利,其结果是一方面给消费者带来源于货币时间价值的损失;另一方面,延期返利将给企业带来一种利益,其性质的界定游离于“利得”与“负债”之间,因此,对该项利益的摊销亦存在着较大的人为调节空间。其次,当企业严重亏损而进入破产清算程序时,目前尚未有任何法律条文界定消费者的清偿顺序,即消费者能否进入清偿顺序,依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消费资本属性的界定。笔者认为:消费资本具有“债务资本”与“权益资本”的双重属性,同理,企业所承担的资本成本也兼有“利息”与“股息”的二重性。一是资本返利具有固定的契约期、返利率,进而将产生固定的“返利额”,这类似于“利息”;二是这种返利源于消费者的投资,因而具有“股利”的特性。正是基于消费资本的双重属性,因此,在实践中难以界定其清偿顺序,相机治理机制的作用也随之减弱。
三、消费资本化源于会计的障碍
(一)会计确认:收入的即期性与资本的远期性之间的矛盾狭义的会计确认主要针对两个基本问题:在交易发生后以何种要素进行记录和报告;何时记录和报告。根据消费资本化的思路,“企业将消费额(CM)扣除产品的生产成本(PC)和销售成本(SC)之后,将其余额的一定比例(R)记作消费者在本企业的投资(JV),即IV=(CM-PC-SC)×R。就确认的第一个问题而言,如前所述,IV具有债务资本与权益资本的双重属性,在将CM确认为收入的同时,IV却面临着“负债”与“权益”的两难选择。就第二个问题而言,先不妨遵循消费资本化理论的思路,将IV确认为企业的一项“实收资本”。在商业信用较为普遍的情况下,由赊销所引起的“收入”及其部分资本化带来的“资本”,二者在确认中存在一个时间差。其中CM可在销售行为发生之时予以确认,而对于IV,由于我国实行实收资本制,企业须以实际收到的或存入企业开户银行的金额作为实收资本入账。假定A公司2007年1月1日向消费者赊销商品,价款1000元(CM),生产成本500元(pC),销售成本200元(SC),信用期为3个月,那么“收入”以会计实际确认的价值量1000元于2007年1月1日入账,并同时结转成本;而“实收资本”(IV)的确认则应推至4月1日实际收现之时。此时的IV由于包含3个月的时间价值而须以一种终值形式入账,即IV×(1+it)。这种收入确认的即期性与资本确认的远期性无疑增加了会计确认的模糊性。
(二)会计计量:收入计量的产出视角与资本计量的投入视角之间的非协调性消费资本具有资本沉淀效应,即企业收入和支出之间存在一个时间差,这使得企业完全可以靠后加入的消费者的收入来支付先加入者的回报(陈瑜,2006)。在此,可理解为当前“收入”中含部分先加入的消费者投资带来的消费资本,即当期“收入”是既往的消费资本与现实的经营成果共同作用的产出。因此,对该项“产出”宜采用产出视角的计量属性,如现行市价、公允价值等。而对于“资本”的计量基于投入视角,历史成本以及现行成本均为适当的选择。根据以上分析,该理论在实践中,对于同一交易所涉及的多个会计要素采用基于不同视角的计量属性,难免会影响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三)会计记录:难以融入现行会计记录体系案例同上,在1月1日交易发生之时,可分别进行以下三个分录:确认当期收入。借
记“应收账款”1000,贷记“主营业务收入”1000;结转销货成本。借记“主营业务成本”500,贷记“产成品”500;确认期间费用。借记“营业费用”200,贷记“现金”200;并于月底结转利润300元。该项交易在发生时,可依照现行会计记录体系进行记录。在4月1日实际收现时,销售收入收现:借记“银行存款”1000,贷记“应收账款”1000;但在确认资本时存在一个问题,贷记“实收资本”75(假设“收入一资本转换率”为25%,300×25%=75),而借方却难以与之匹配一个恰当的“资产”类科目。若按常规,实际收到投资人的投入可直接根据投入要素的形式借记“银行存款”、“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等科目,但在此遵循常规无疑是重复记录;若重新设置一个资产类科目,将打破现行记录模式,造成记录程序的复杂化和记录成本的增加。
(四)会计报告:表内报告和表外披露的两难选择会计报告不仅是一个信息传递过程,更是一个“成本――收益”权衡的过程。消费资本化的初衷是实现企业与消费者利益双赢,那么企业在提供该类会计信息时,将全面考虑报告的成本与收益能否效用最大化,进而能否增加从该行为中获取的经济利益。这里企业面临着一个两难选择――消费资本化的相关信息是表内报告还是表外揭示。若选取表内报告,那么意味着实行消费资本化的企业力图将该行为的相关信息融入现行“三大报表”体系。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成本颇高:将“实收资本”或“股本”划分为“消费者权益”和“股票股东权益”两大部分增加了报告的复杂性和报告成本。另外,销售收入中的多少份额转化为?消费者权益,存在较大的主观因素,如企业出于避税考虑,可能在某会计期间选择较高的转化比例从而虚减当期收益。由于消费资本兼具权益资本与债务资本的双重性质,那么企业承担的资本成本也兼有“股息”和“利息”的双重属性,这一部分支出是税前抵扣还是税后扣减,是列示于“利润总额”之前还是之后,对此做出判定和选择都将增加企业的报告成本。相反若企业选择表外披露,同样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一般来说,附注的作用是帮助投资者更好的理解报表内容,但企业将诸如消费资本化所带来的“收益”和“权益”等信息“堆”入附注,无疑是增加报表的理解难度。
四、消费资本化的实践路径
(一)优化企业财务治理:以混合产权的确立为突破口 财务治理是基于财务资本结构等制度安排,对企业财权进行合理配置,在强调以股东为主导的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前提下,形成有效的财务激励约束机制(衣龙新,2005)。产权的确立进而财权的界定无疑构成了企业财务治理机制发挥效用的一个物质基础。根据前述分析,消费资本化理论难以实施的一个关键瓶颈是消费资本产权界定的模糊性。鉴于消费资本兼具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的双重属性,笔者试以消费资本混合产权的确立为突破口,赋予消费者混合权益索取者的身份,以探索基于消费资本化的公司财务治理模式。
首先,混合产权中所内生的“混合索取权”包含两个层次:第一层为类似于债务资本成本的索取,企业以“年返利额”的形式在税前支付给消费者,即“静态索取层”;第二层为类似于权益资本成本的索取,企业根据当期经营成果以非固定的比例于税后从留存收益中拨付给消费者,因此,称之为“动态索取层”。具体在固定契约期内,遵循“分期返利”模型,从企业角度而言,这一过程体现为企业由于进行债务融资所让渡的部分经济利益;从消费者的角度而言,则体现为对固定权益的索取。之所以将该层次的索取视为消费资本混合索取权中的较低层次,是基于以下理由:“年返利额”受固定返利率(i)、固定契约期(t)及固定资本转换率(R)的约束,与初始投资的流量、流向及结构无必然联系,难以充分展示“消费者初始投资一负债融资治理一企业收益一权益索取”之间的内在关系,也难以客观反映出资本结构与企业剩余之间的互动,因而是一种典型的“静态”索取。在固定契约期满之后,企业根据消费资本的初始投资将IV转换为股本,并发放消费者股权凭证――类似于流通在外的普通股,赋予所有者在持续经营期内根据其股权比例分享企业剩余的权利,即赋予消费者“剩余权益索取者”的身份。由于该层次的索取不再囿于固定的时期与回报率,因而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总之,只有将消费者的投资、企业收益的变化及剩余的索取三个因素紧密结合起来,才真正实践了消费资本化理论的初衷。这里有一个操作性较强的问题须引起注意,即资本转化率的确定。资本转化率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财务激励工具,对消费者投资的流量与流向起到了引导作用,笔者建议借鉴管理会计中的弹性预算思想,并将其与激励――约束相兼容的法人治理结构结合起来。先通过销售网络实时测算出某一特定消费者的消费比重IVR1(IVR=IV/SR)。由于现代生产与销售不再是大批量大规模的重复劳动,而是针对特定消费群特定需求的个性化活动,加之推行消费资本化的企业多具有强大的网络支持,因此,该比例的确定是现实可行的;然后根据不同的消费比重划定不同的区间。为强化其激励效应,宜采取间距逐步扩大的累进形式;最后对不同的区间设定差异化的资本转换率。
其次,根据“剩余索取权与企业控制权相对等”原则,赋予消费者一定程度的实质控制权,并将其引入相机治理机制。由于现代企业已由大众化、大规模、重复性的生产模式逐步转变为面对特定消费群的个性化生产,因而满足特定群体的特定需求成为企业价值增值的一个切入点。“消费者”对企业的意义不单纯是为其提供一种新的融资渠道以及由此带来的“资本沉淀”效应,更重要的是为企业的战略发展进而核心竞争力的培养起到了导向作用,消费者在新的竞争环境下已成为企业一个极其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基于此,企业赋予消费者控制权无疑是对新型竞争环境一种理性的适应。具体而言,可在股东大会中成立专门的消费股权委员会,选择近期(5年)与企业保持稳定往来关系且消费比例较高者为其成员,代表广大消费者的需求和意愿,对企业产品研发方向等重大问题发表意见。同时,由于消费者与其他监督者相比更具独立性与外部性,因此,能对“消费资本”的保值增值提供更有效的外部监督。关于相机治理问题,可分为两个层次:在固定契约期内若遭遇企业破产,消费资本等同债务资本应优先于股权资本全额返还,消费资本的投入者通过消费股权委员会与债务人共同实施企业重大决策权,尤其是清算财产的处置;在固定契约期之后,若企业收益难以满足消费资本提供者的要求,则其将获取由经营者一方转移而来的企业控制权。若在此期间遭遇企业破产,消费资本将视同权益资本,仅承担有限责任。
(二)完善消费资本化过程中的会计程序:对现行会计程序的扬弃消费资本化的会计程序,采用以下方式:
(1)会计确认:以多元确认标准的引入为切入点。会计确认构成了整个会计程序的起点,而消费资本化理论在实践中遭遇到的种种源于会计领域的障碍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会计确认的非规范性所造成的,因此,笔者建议引入多元确认标准,提高与此相关的会计要素的确认质量。多元确认标准主要是针对消费资本化过程中收入确认的即期性与(商业信用条件下)资本确认的远期性这一矛盾提
出的,具体而言,在发生实质交易时,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一项收入(CM);在实际收到货款时(递延至以后若干会计期间),遵循收付实现制将其确认为“实收资本”。这里收入确认即期性与资本确认远期性的融合,实质上反映了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兼容与互补的发展趋势。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中小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已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是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企业之间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不少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陷入了困境而难以自拔,有的甚至已被市场无情地淘汰。面对日益严峻的挑战,中小企业要想摆脱同类型企业造成的竞争压力,获得能与大企业相抗衡的竞争优势,就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把社会需求和企业的现有能力结合起来,选择适合于自身特点的创新方向和发展策略,才能使自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一般来说,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可以创新的领域有很多。根据美国哈佛大学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的观点,企业“创新”概念包含下述5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采用一种新的产品或一种产品的一种新的特性;二是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三是开辟一个新市场;四是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供给来源;五是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
虽然熊彼特的创新概念比较全面地概括了企业经营中的各个创新层面,但考虑到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在创新中具有经营体制灵活、生产的专业化程度较高,以及承担风险的创业冲动易于激发等比较优势,我们认为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和管理创新是中小企业应该重点加以关注的3个领域。针对不同的领域,可以采取适合中小企业自身特点的创新策略。
一、产品创新
中小企业在开展产品创新活动时,要学会用“整体产品”的概念来指导开发工作。一般说来,现代产品的整体概念包括3个层次:一是核心产品,是指顾客从产品的使用或消费中所得到的基本利益,如购买家用计算机是为了处理各种信息;二是形式产品,是指核心产品借以体现的具体形态,如计算机的质量、功能、款式、包装、品牌等;三是延伸产品,是指顾客购买产品后得到的附加服务,如对计算机用户提供安装、使用指导、维修,以及软件知识培训等。
中小企业的产品创新一般可以从完善形式产品层次着手,包括改进产品质量、增加产品功能、设计新的款式和包装,以及采用新的品牌等。此外,由于中小企业具有反应灵敏、行动迅速等特点,在开发新产品时,一定要特别注重从延伸产品方面多做一些创新的工作,如提供新的维修项目、采用新的付款方式、开展新的培训与指导工作等,这样就可以在与大企业的竞争中突出自己的比较优势。
二、市场创新
中小企业在进行市场创新时,一般有两条途径可走。首先,要善于利用已存在的市场缝隙。这种市场创新的基本思想是:任何市场总会存在一些大企业的触角伸不到的经营缝隙,中小企业可以凭借自己规模小、机动灵活、适应性强的特点,及时进入这些不引人注目的市场空隙。例如,有的产品是用户有特殊要求的,大企业嫌麻烦一般不愿生产;有的产品批量小,大企业可能看不上眼而主动放弃。这部分市场就是中小企业应该及时占领的新市场。
其次,要善于借助市场细分来发现潜在的市场需求。所谓潜在需求,是指现有的产品或服务不能满足的、隐而不现的市场需求。根据消费者在性别、年龄、收入水平、心理个性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把某一产品的整体市场细分为若干个消费群体,可以发现很多的潜在市场需求。例如,日本口香糖市场曾一度为某大公司所垄断,其销售重点是在儿童身上;另一小公司通过市场细分发现,成年人对口香糖的需求正在扩大,于是当即决定生产专为成年人所喜好的口香糖,迅速赢得了25%的市场份额。
三、管理创新
所谓管理创新,就是及时更新观念,放弃旧的管理模式,创建或引入新的管理模式及其相应的方式和方法。目前中小企业在管理上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忽视战略管理,即缺乏全局性、动态性和系统性的管理,其结果是导致了两种常见的经营弊端:要么得过且过或裹足不前而使企业丧失商机,要么急功近利地冒进而浪费了企业宝贵的经营资源。
为了消除上述现象,中小企业必须注重战略管理模式的引进,并把战略的重心放在未来的机会管理上。这是因为我们正处于信息革命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原有的行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这一切都将改变现有的产品结构、服务结构和产业结构,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在所有这些变革中,都存在着大量的市场机会。所谓机会管理,就是在充分了解有关市场信息的基础上,注重对未来市场变化趋势的预测,并根据这些预测结果,抢先进入尚未引起他人关注的新市场。从某种意义上看,抓住了机会管理,就等于抓住了中小企业的创新之源。
由于大多数中小企业建立的时间较短,家底薄,顾虑少,进取心强,没有大企业那样多的旧传统和惰性,从而在竞争的压力下更容易接受外界的新信息,果断抓住各种瞬间即逝的发展机会,敢于承担创新失败所带来的各种风险,由此而激发出来的创新冲动和开拓市场的精神是大企业在创新中所难以比拟的。
中图分类号: 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9-077-001
高效教学是指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通过优化教学和学习策略,师生用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率和效果,实现教学目标,笔者认为,构建高效课堂可从五个方面入手。
一、课堂教学要充满“生动性”
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实现高效教学。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最佳途径是学生积极参与。“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教师要千方百计上好每节课,使单调乏味的反复练习变得活泼生动、妙趣横生。
如译林版5A 《At a Music lesson》讲的是如何教唱英文歌曲。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通过默读勾画出Mr Green教唱歌的步骤,然后交流。接着再出示配音绕口令,并设计了:“Who is the best teacher?”活动。让学生学着Mr Green教唱歌的步骤来教其他同学,在体验做教师的同时,锻炼胆量和口语,实现了反复操练重点句型的目的。这种活动新鲜有趣,学生纷纷举起了小手。可见,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性,唤起共鸣,引发兴趣;尽量使用多媒体播放卡通或儿歌;通过节目、游戏表演等手段激发学习兴趣。我们只有把目标定在探索充满生命活力上,学生才能获得全面的满足和发展。
二、设计情境要蕴含“问题性”
“情境不应只是绚丽多彩的动态画面,重要的是必须隐含运用这门语言的问题。”所以,课堂情境的创设不能只图表面热闹,要紧紧围绕“引发问题意识,激活探究情感,提供学习背景”三个目标展开,把学习内容巧妙地转换成一串串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在新知与原有认知结构间制造冲突,把学生引入迫切希望探寻的情境中来。如译林5B Unit 8《At the weekends》B部分的教学。学完八个昆虫类单词后,为了增加趣味性,教师先用谜语描述某个昆虫,然后让学生猜是什么动物,课堂一下子激活了。其中猜到spider时,教师追问:Is the spider an insect? 引发了探究意识,由于意见不统一,Yes or No 的声音此起彼伏,但最终形成了共识,解答了疑惑。这个设计使学生产生了疑惑,激发了认知冲突,促进了深刻思考。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要紧紧围绕目标,体现重难点,难易度以多数学生能解答为宜,还要注意学生已有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引发思考,高效课堂才会成为现实。
三、方法指导要促成“习惯性”
教学实践证实,良好的习惯对于英语学习极为重要,但多数学生却没有好的习惯。如很多学生怕出错或害羞,不敢大声读单词说句子,成了哑吧英语;书写时字体不规范,音标与字母混淆,首字母不大写,标点符号乱用等。形成的原因在于教师对“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认识不足,方法指导不到位。如课外阅读时需要的词汇量往往较大,学生难免会碰到困难,甚至导致部分学生草草读完或没有耐心去读。如果在阅读前介绍一些阅读策略:浏览(初读全文)、跳读(寻找有用信息)、推理判断、猜测字意、勾画重点等。待阅读后让学生再交流选择了什么策略,为什么选择这些策略,在阅读的过程中怎样调整等体会,久而久之就能养成良好有序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也会大幅提高。这样,高效不仅能体现在课内,还会渗透到课外与英语相关的各项活动中。
四、课堂评价要讲究“艺术性”
实践证实,要让学生真正轻松地学习知识、掌握技能与激发创造情感,就必须摒弃以往形式单一、内容统一、唯师独尊的评价方式,实行以鼓励引导为主的开放式评价和全面评价,并讲究评价的艺术性,才能让学生乐于接受。
开放式评价就是要做到定量与定性、终结与过程、教师与学生、课堂与课外、全面与特长评价五个结合。全面评价是指评价的内容要全面,既包括掌握的单词、句子和短文的数量,也包括学习的态度、方法和技巧;既包括参加兴趣小组的次数和活动的效果,也包括课外阅读的数量和质量……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提高英语的综合素养。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竞争也愈演愈烈,这种激烈的竞争在大学校园中也日渐明显,体现在学生学识的竞争,能力的竞争,素质的竞争,以至就业的竞争,而归根结底是教师素质和教师能力在学生中的彰显,因此如何提高教育者的水平,如何促进教师自身的成长就显得尤为重要。《高级英语》课程是高校英语专业三、四年级的必修课,是一门综合训练的课程,授课内容涵盖听、说、读、写、译等几个方面。由于该门课程的授课对象是临近毕业的学生,该课程的特点是对这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于是授课教师的业务素质和个人魅力直接决定学生的水平,最终影响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鉴于此,高校《高级英语》的授课教师应以学校大环境为研究基地,以英语专业三、四年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关注课堂教学中存在和发生的问题,通过回顾、评价和反思来提高自身素质,促进自身成长,优化《高级英语》教学,提高学生竞争力。
一、校本
校本,英文称之为“School-based”,从英文字面意思,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以学校为基础”,“从学校中来”,“以学校为本”等。言外之意就是在学校中进行的,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学校教师为主体,学校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日常教学活动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发现教师教学中的不足,从而改变教学模式,变换教学方法,改善教学质量。可见,以校为本是教学改革的需要,是教师角色转换的需要,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因为它的目的是促进学校的长足发展,教师的自我完善,学生的健康成长,它能够揭示教学规律,解决教与学之间的关系,研究师与生之间的关系,课程与教学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教学效能,提高教学效率。
校本的内涵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一切为了学校,是指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学校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解决学校的实际困难,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第二,一切在学校中,是指教学改革要在领导的带领下,在全体教师的参与下,在家长和学生的配合下,关注和解决学校中存在的问题,而不是学校外的问题。
第三,一切基于学校,是指学校的改革、培训和研讨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学校的人力资源和教学设施、设备来解决学校的困难。
二、以校为本是促进《高级英语》授课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
《高级英语》课程不仅是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程,又由于它是对英语专业学生技能的全面培养,体现了其重要性。本门课程的特点是,大部分文章出自名人名家的演讲和著作的选篇,内容涵盖较为宽泛,如某届总统发表的演讲或就职演说(如马丁·路德·金的Where Do We Go from Here?), 体现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小说(如谭·恩美的Two Kinds),代表女性权利的小说(如Virginia Woolf的Professions for Women)。这些文章不仅是经典,也暗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启发学生对现实的思考。但由于文章的篇幅较长,语言使用较为正式或专业性较强,单词量较大,语句的结构较为复杂等,给学生的学习带来相当大的难度,给授课教师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因此,以校为本,重新审视《高级英语》教学能够促进教师的成长。
2.1课前反思与课后总结相结合
作为《高级英语》课程的授课教师,除了课前备好每一节,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完善自己的语言能力外,还要学会课前反思与课后总结相结合。首先每节课前,授课教师要仔细反思一下上节课教学的全过程:学生的听课状态如何?学生的知识点掌握如何?师生间的互动有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的教学过程是否流畅?教师的语言是否具有逻辑性等。通过发现问题,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和原因,在大脑中再现当时的授课情境,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并付诸于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此外,每节课后,授课教师要及时总结本节课的上课情况,如本节课前的备课内容是否完全、彻底并清晰地传递给学生,课上教师的英语表达是否被学生理解,有哪个单词的重音发的不正确,是否存在口误等。老师可以通过教学过程在头脑中的映射来回顾,也可按照学校的要求,通过记载教学记事和教学日志,即记录教学的主要内容和教学中的插曲,作为自己今后教学反思和回顾的依据;还可以定期不记名的征集学生对教学意见的反馈,从那里教师可获得第一手,并且真实的教学信息反馈。曾经就有同学在教学意见反馈中提到,老师在讲解课文Invisible Man时,口语表达中某个单词里面的“s”音听起来有些奇怪。老师在课后不断地回顾和反思,通过多读单词,重新发音,找到症结的所在,即当“s”音后面的一个音阶有“ ”或“t ”时,会习惯性地将“s”同化为卷舌音。如social, search,老师要虚心接受并加以改正,以至不给学生带来负面的影响。再如,学生也曾在反馈中反映《高级英语》课程难度大,老师讲解过快,学生跟不上老师的思维。老师就此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可见老师将自己置身于学校,正确对待教学反思和教学回顾,能够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优化教学。
2.2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
《课程标准》的提出使全体教师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应转换自己的角色,改变自己的地位。教师已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而是教学中的引导者,言外之意,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采取师与生的合作教学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此外,教师也不再单纯依靠黑板、粉笔、讲台和纯粹的语言表达进行授课,教学手段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将学生吸引到《高级英语》的课堂中来。首先,通过课前布置相关的话题,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如在讲到《高级英语I》第一课Where Do We Go from Here?一文时,课前给学生划分了工作小组,分别到网络中去搜索作者Martin Luther King(马丁·路德·金),American Civil Right Movement(美国民权运动)和Vietnam War(越南战争)的相关信息,将这些知识内化到自己的认识体系中,课上以讲课的形式传递给同学。这不仅提高了他们对互联网的认识和利用,明白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懂得集体力量的魅力,更重要的是课前对这些背景知识的搜寻和掌握有助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其次,对于教师而言,应尽可能使用灵活、多样、有效的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渗透性。如在讲解《高级英语I》第二课Two Kinds一文时,除了课前布置给学生相关作业,即The Joy Luck Club(喜福会), Amy Tan(谭·恩美),Stanford(斯坦福大学),Shirley Temple(秀兰· 邓波)外,教师在课上对这些知识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分类、归纳和整合以其直观性和系统性来强化这些知识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再次,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不同,可在课文讲解前、讲解中、讲解后放映相关的视频和音频等,使学生从更深层次理解文章。总之,《高级英语》授课教师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教材的内容,利用学校的教学设备,适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3教学评价的多样性
《高级英语》课程的复杂性导致不能用单一的形式作为学生学科成绩的评价标准,因为单一的评价标准既不能体现出课程的综合性,也不能体现出评价结果的真实性。教师可以采取平时评、期中评和期末评;还可利用阶段评,终结评;或者连续评和发展评等多种行之有效的评价手段做为最后成绩的考核标准。教师可以严格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如出勤状况,课前演讲情况,课文背景知识的搜寻、整理和表达情况,课堂的听课状态和活跃程度确定他们的平时成绩,然后根据平时、期中、期末成绩的平均值作为最后的结果。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在某个阶段取得的进步和成长速度为参照,附加于期末成绩上而成为终结成绩。再者,学校已经设置期中和期末网上评教,其中包括教师间互评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以此作为教师教学水平评判的一个标准。其实学校还应开设学生间互评,教师对学生的网上评教,体现教学评价的科技性、时效性和公正性。总之,从事《高级英语》教学的教师只有从课程本身出发,从学生取得的成绩和实际情况出发,采取人性化的手段,体现教学评价的准确性、真实性和可靠性,才能更好的促进教学。
结束语
作为一名一线的英语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深厚的语言功底外,还要懂得如何进行自我反思,懂得运用灵活多样教学方法和真实有效的评价手段来提高教学质量。然而这一切,都要根植于学校,以学校为依托。综上所述,以校为本与《高级英语》教师的成长是相辅相成的。以校为本促进高校英语教师自身的成长,《高级英语》教学又推动着校本理念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贾琼, 张睿锟, 张青波. 论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0(3): 22-24
[2]蒋菲. 以校本研究推进教师专业发展.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2004(2): 60-62
[3]谭小平. 校本研究: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6(7): 137-140
[4]王晓娜. 校本理念下中学英语教师语音培训策略.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09
[5]杨立民. 现代大学英语.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0
关键词: 慕课 地方院校 应对策略
一、慕课在中国的发展
MOOC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在中国被翻译成慕课,一般指面向大众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201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塞巴斯蒂安・史朗把人工智能课程在互联网上开放共享,全球有190多个不同国家的约16万名学生注册学习。2012年,Cousrera、Udacity、edX三大慕课平台共计推出了大约100门课程,使得更多的学生选择一流大学一流课程并且开始系统学习成为可能。此后,更多大学相继加入慕课的实践中。慕课具有现代普通高等教育所不具备的众多显著优点,给高等教育带来了革命性的挑战,并吸引了全球教育界的关注。为此,TIME杂志把2012年称为“MOOC年”。
2013年2月,Coursera事件标志着慕课正式进入正规的高等教育体系。慕课在出现后的几年内便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风靡一时,这些国家的高等院校以前空前的热情争先恐后地加入慕课课程,充分展现其教学资源的优势。慕课凭借新技术的力量,成为网络学习的新一代革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高等教育革新。
慕课被称为教育界的“风暴”,作为传统教育大国的中国,不可避免地被卷入这场全球“风暴”中。我国高等教育变革势在必行,在慕课风暴的侵袭之下,中国做出了自己的回应:
2013年5月,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相继宣布加入edX,成为亚洲首批加入edX的高校成员。清华大学为了更好地与edX对接,专门配备高水平教学团队,相继开发近30门新一代在线课程,前期将选择4门课程上线,面向全球开放[2]。北京大学将在另一网络教育平台Coursera上线另外三门课程,并规划在五年内争取建设100门网络公开课程。与此同时,我国许多地区或高校都在积极推进本地课程共享平台的建设工作。例如,上海成立了专门机构负责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开发和共享,目前已有30所高校加入;重庆大学牵头东西部高校成立高校课程共享联盟。这些都是中国高校慕课与世界同步的表现。2014年,两会政协委员陶夏新提出教学改革可借助慕课促进教学资源的公平分配。
二、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
慕课给高等教育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并对高等教育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放眼全球,发达国家拥有雄厚教学实力的顶尖高校积极利用慕课进行具有文化战略价值的“圈地运动”。在西方国家,慕课大多由著名高校开设。在中国,慕课主要集中在部分985、211重点高校发展。基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地方本科院校历来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如何顺应和应对慕课的发展和影响这一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1.教师对绘本的认知情况不佳
绘本,英文称Picture Book,顾名思义就是“画出来的书”,指一类以绘画为主,并附有少量文字的书籍。绘本具有直观、内容丰富、主题丰富等方面的特征,首先是其在表现内容方面借助图像的形式实现了生动直观,内容不呆板,较符合小学生阶段的认知特点和行为特点,因而易于被小学生接受。
为了明确小学教师对绘本的认知情况,本研究针对某市的部分小学生进行了针对性的调查,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结合的形式明确小学教师对绘本的认知情况。通过调查结论可知,小学教师对绘本十分了解的情形占比仅为27%,而对绘本具有一般了解或仅限于概念等的了解的情形占比则将近50%,以上情况说明绘本在小学教师团队中的实际认知情形要落后于绘本在小学生中发展的相关要求,大部分小学教师对于绘本还处于不了解、概念模糊的阶段,因而也无法更好地通过绘本进行教学。
2.教师活用绘本形式的能力还不足
就绘本作为一种符号而言,图画是一种语言类型的符号,绘本以“无字书”的形式在培养孩子的细节想象力、整体创造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功能。这样的无字书有《飞机》、《流浪狗之歌》等。而小学教师在理解方面尚存在不足,认为小学生刚接触英语,还无法对绘本材料做更深的理解,因而忽视了相关的内容,应该注意的是,不光无字书可以作孩子编写故事的素材,类似的许多绘本都能实现这种效果。如果去掉相关的解释性英语,使孩子专心读图,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将故事写出来,这也是一种锻炼孩子灵感的方法。目前小学教师对这方面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因而无法更好地表现出教学能力的发展。
二、小学英语绘本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1.运用绘本的鲜活实例,进行模仿
模仿对于小学生学习技能来说具有重要意义,这点已经由诸多儿童心理学家研究证实。正如张志公先生说的:“模仿,是学生的必经之路。”这一论断肯定了模仿对于儿童实践运用能力培养的重要地位。之后,有汪潮教授对儿童读写的相互关系进行的分析,读是阅读和体验现成文章的过程,而表达(写或者语言表述)是将内心想法表现到现实世界中的过程,二者在实现顺序上是相反的。这也决定了表达的难度要难于读。对于初学者而言,降低难度,化繁为简对于实现寓教于乐的过程十分必要,与此同时,绘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虽然简单,但却蕴含着丰富的语言规律,是孩子们仿写的好材料。绘本中语言往往非常简练,却也蕴含着一定的规律,能潜移默化地教会孩子有序、规范地说,更让孩子愿意表达、乐于表达。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9-079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5)09-0166-02
[本刊网址] http://
随着社会对人才的学历、能力以及各方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科院校扩招的局面一发不可收拾。民办本科院校(三本)作为强有力的生力军在高等教育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但也因此,三本院校面临很多突如其来的问题,比如三本学生学习基础较弱,偏科现象严重。以英语学习为例,从客观来看,大多数学生的词汇量及其匮乏,英语水平还停留在基础教育的初级阶段,就更不用谈交际能力了;从主观来看,三本学生基本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视英语学习为一种负担、畏难情绪严重。探讨其解决策略已是迫在眉睫。
一、三本院校学生的被动学习现状及表现
在三本院校的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普遍都遇到以下难题: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一味被动接受学习,重视专业课,“英语无用论”等形态盛行;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有些学生甚至对英语学习完全失去了信心,并宣称英语是自己无法进入高一级院校的“罪魁祸首”;课后学生反馈也不佳,难以活学活用,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这些消极现状其实和长久以来陈旧的英语教学模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被中、高考压力充斥的英语基础教学让学生紧张而又机械被动接受大量的语法知识、大量词汇,花费大量课后时间做题以应付笔试,无暇顾及。这种“老师一人讲,学生被动听”的“填鸭式”教学关系也随之自然而然地被带人到三本英语教学中。但是,在没有升学强压的本科英语教学中,传统的灌输性教学的枯燥性以及脱离实践等问题就越发凸显出来了,再加上学生的基础本来就较差,学生厌学甚至弃学现象也很常见。其次,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而语言学习注重的是语言的听、说、读、写、译实际应用能力而不仅仅是笔试成绩。另外,现代社会看重人才在千变万化的环境中运用外语的能力。因此,陈旧的英语教学模式显然与三本英语教学目标乃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意愿有着严重的冲突。
从当前的学生学习状态来看,大多数学生都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懒于独立思考。课堂上,教师的讲授之余却听不到学生的质疑或者回答问题的声音,也看不到学生思考问题的表情和运用所学到的英语知识交流和实践的过程。事实上,学生已经或者逐渐丧失了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谈不上有效发挥学习思考能力和潜能,而往往只是一味地依赖于教材、老师或者电脑,被动地接受知识。
(二)不愿参加教学活动。尽管教师煞费苦心准备了各式各样的教学活动来营造轻松有趣的学习氛围,但学生对学习英语根深蒂固的害怕或抵制情结就直接让整个课堂的空气完全冻结起来,很少人响应,有的低头,有的面无表情,于是频频出现了冷场。这种情况下,要么教师自圆其说给自己一个台阶,要么英语学习好的几个同学来救场。其他同学都是看戏,或者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做自己的事情。
(三)畏难情绪严重。三本学生群体的英语口语水平参差不齐,表达能力普遍较弱。大多数学生都只会少许常用的交际用语,遇到复杂的情况就无所适从,缺乏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加上由于方言等个人文化背景的影响,使得现代大学生英语水平,尤其是口语水平差强人意。其次,由于受中国儒家思想的文化熏陶,学生性格上相对比较含蓄、内敛,这样就使得学生怕出丑、怕犯错、怕招致老师或同学的非议,久而久之便造就了不愿意或不敢开口说英语的惯性。
(四)课外学习缺乏。大多数学生上课就带课本和笔,有时候连笔也省了。而且课本基本是新的,没有任何笔迹和思维划过的痕迹。这确实很让人担忧。学生勉为其难做的作业和练习,基本上收上来最后可以综合为2-3个“版本”。如果布置的是口头练习,学生就会在很自然的状态下直接从大脑中删除,就更不用谈温故而知新了。
(五)学习方式死板。学生在进入三本学习后,仍然采用一种基础教育应试的学习方法,死记单词和语法,忽视了活学活用;有的同学虽有抄笔记的习惯,却从来不去整理和反思;重视读写课,忽略听说课;学生妄图只靠一本教材、认真听课就能让英语水平有个质的飞跃的思想仍然泛滥。
二、三本学生被动学习的原因分析
(一)缺乏语言交际情境
学习英语的终极目标是使用语言,实现交际。学习者只有在工作、生活的特定情境中感受英语交际性的语言价值,才有更强的学习动力和获取成功的体验。而抽象繁琐的教材和按部就班的传授常常使课堂教学显得单调且乏味。大多数学生不愿意耗时耗力去说英语,语言交际的环境和氛围也就无法形成。
所以一方面,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已有的现实生活体验引入课程教学中,并结合情境教授,让学生在熟悉亲切的语境中找到关注点、引起共鸣,使之在不断地自主性实践体验过程中构建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引入相关学科知识和组织教学活动,将字词句章等抽象语法结构变为了具体的信息流,这样,他们可以在真实的交际环境中依据明确的交际目标,用所学的语言交流感兴趣的话题,以提高语言感悟创造能力和运用能力。
(二)缺乏语言实践操练
众所周知,作为国际上最通用的语言之一,英语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学习英语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能够使用口语表达能力、听力理解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掌握这些能力是既是学习英语的目的也是学好英语的手段。
而如今的一些三本生延续了中学时代的学习方式,除了死记硬背单词语法,做题考试,并没有运用语言的意识,开口难,就更不用谈及其听说能力了。当他们面对三本英语的学习要求时,往往就无法与时俱进,于是在自己的“象牙塔”里被动学习、停滞不前。
由此,教师应该将更多的话语权留给学生,学生通过完成学习任务和教师引导下的基于多媒体辅助自主学习,使其逐步唤醒主动学习的意识和激发学习潜力。目前,英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很多知识、信息都是以英语为载体,不能应用英语的人就永远只能是门外汉,所以掌握英语就新开辟了一个交流思想、获得信息的渠道。
(三)忽视语言工具价值
英语的工具价值体现在能用语言获取和处理各个领域的信息,因此,英语教学必然带有跨学科的性质。把英语学科孤立起来的后果只会使这门语言因失去其丰富的内涵而显得枯燥乏味,造成理论和应用的脱节。
因此,英语教学与其他文化基础课包括职业素养课、专业课等相关学科知识的有机整合,不仅能借助学生已构建的相关学科知识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学到的语言知识在其他学科知识运用中得以巩固,最终形成英语与其他学科的良性互动,达到思辨能力的开拓和学习策略的优化。
三、基于三本院校学生遭遇英语学习困境问题的解决思路
三本学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教师如何有效地运用多种互动教学方法和整合多媒体资源,力求形成学生的主动发展和在语言实践能力培养,满足三本毕业生对社会的需求。
(一)在实践教学中推行互动式教学
“交互假设”、“输入假设”、“输出假设”是西方学者相继在二语习得理论中提出的理论。这些理论都表明语言教学需要创建课堂交互模式、语言学习要注重其有效的输入和输出。这就从某种程度上强调了语言教学应该是包括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互动双向流动而非单向流动。“输入假设”侧重教师的作用,教师的授课方式和内容直接决定教学效果的好坏。而“输出假设”肯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也应该全身心专注实践和锻炼,认清现实和想象的距离,查漏补缺,从而将知识和能力得以内化。
交际法的提出也突出了语言的实用价值功能,在交际的过程中学习而非通过学习语言知识达到交际的目的。在国外教学理论研究的影响下,近年来,中国外语教学也面临着众多的被动和尴尬,长年的应试教育让学生学习的是“哑巴英语”,只能应付考试,却不能灵活运用,失去了语言学习的意义。面对如此的窘境,国内外很多教育界人士将互动式教学搬上了舞台,并就此做了很多研究,进一步拓展了对互动式教学的内涵和外延;课堂互动教学的方法和策略的形成与发展,包括创设情境、任务教学、学生讨论、合理设疑等;互动式教学法下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通过组织各种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更多的学生参与互动等。总之,互动式教学已经越来越受到学校以及业内人士的关注。
(二)追求“学练结合”的三本英语教学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并非教而会之,而是通过大量的反复语言实践才能掌握。多年来,我国的外语教学一直遵循的“以教师为中心”、“填鸭式”或“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将学生作为被动地接受对象,大大减少了语言实践机会,限制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这种以教师、教材为中心,以单向知识传递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与课堂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在如今教育不断改革创新的形势下,三本英语教学应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教学观,实施“以学习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的教学方法,将课堂变为交际活动的场所,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倡导师生多向民主交流教育理念与方法将会极大地促进高等院校的教育转型和三本学生自主自由地发展。
课堂教学应从传统的“单边灌输型”向“双边或多边交互型”活动转变,而教师需要从传统的主导地位向指导地位转变,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主学习”的舞台,通过平等参与和发挥学生的主角效应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他们有更多机会反思自我、展示自我、肯定自我、逐渐建立和提高自信心,并在真实的“互动”情境中对新的语言知识进行自我建构,创造性地学习并使用语言,以保证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让学生在“互动”与“自主”学习过程中摸索并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总之,三本院校英语课程目标由关注知识传授转向关注人的发展;教学过程的实施由静态预设转向动态生成;教学活动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而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既传授一般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又注重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充分应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从而逐渐解决三本学生“英语学习难”的困境问题。
参考文献:
校本教研是教师参与新课改的一个应对策略,但实践证明,教师在校本教研中存在诸多困境,这些困境有哪些呢?该如何走出困境呢?本文试图从探析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困境出发,为应对这些困境寻找到有效策略。
一、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困境探析
结合当前新课程实施的教研实践需要,我国学者提出了自下而上的教学研究――校本教研,以作为自上而下的教学研究机制的有益补充。校本教学研究,即校本教研,是一种本土化的教学研究,为我国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提出了一个教学研究的模式。随着理论探讨的深入及一线实践的信息反馈,教师存在着诸多困境。
(一)受概念界定的侧重点不同的困扰
当前,理论界从教师参与和学校实施两个层面对校本教研进行了界定。从教师参与层面讲,校本教研“就是教师为了改进自己的教学(for the teaching),在自己的教室中发现某个教学的问题(Of the teaching),并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by the teaching)以‘追踪’或汲取‘他人的经验’的方式解决问题。”其简称是“为了教学”,“在教学中”,“通过教学”。从学校实施层面讲,校本教研“是以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以学校为主阵地,以教师作为研究主体,以教育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新途径的研究活动和研究方式。”哄简称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在学校中”。从界定可知,前者重在教师参与,后者重在建立自下而上的教学研究机制,但其本质是一样的,二种界定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但对于缺少专业理论背景的教师而言,易为概念界定的侧重点的不同所蒙蔽是不足为怪的。
(二)受以往窄化的教学研究观念的困扰
以往教师对“教学研究”一词的理解是偏狭的,教师研究权限受到无形的剥夺,即搞研究的不教学,搞教学的不研究;教师把它简化为“去研究化”的教学经验总结,专业人员把它简化为“去教学化”的教材教法研究。人们达成了一种共识:教学研究只是专业人员的事,与学校、与教师自身没太大关系。于是教学研究出现了“教学与研究的分离”和“低层次的结合”,这无形中把复杂丰富的教学研究过程简化为专业人员的专攻式研究,剥夺或削弱了学校与教师研究教学权。那些少数依据兴趣爱好进行的自发而零散的教学研究的教师及那些已建立起“自我更新的教学研究机制”的教师对教学问题的思考与研究,因其教师身份也只能是谦逊地称之为“思考”。可见。以往的研究机制窄化了教学研究,处在较为确定的自上而下的教学研究机制与不确定性的课堂教学实践夹缝中的教师显得无所适从。
(三)受自己对主体身份认同的缺失的困扰
校本教研复归了教师的研究主体的地位。但教师在以往教学研究机制及“防教师”的课程机制下所形成的思维定势或惰性,使得教师最初在打破只有教学意识而无研究意识的“岛屿似的”思维的封闭状态时。在走出研究的“局外人”角色和“戴着镣铐跳舞”的表演者的身份时,教师对研究主体的身份适应最初常有如下的感受:一是惊慌。“被投入一个未知的探险”r7世界的教师在惊喜地接触到校本教研理念并对其有一定了解之后,则会倍感惶恐。我该怎么办?二是忧思。教师确认这一理念的实践意义后,由于受以往的偏执认识及思维的惰性使然,教师有很多顾虑。这理论行得通吗?学校支持吗?专业人员会来引领吗?若不支持,我怎么办?三是观望。有些教师并不愿打破现有平静而有规律的教学生活,他们观望着别人怎么做。四是怀疑。当真正去做研究时,教师开始怀疑自身的能力。我能行吗?反思什么?反思后做什么……总之,教师认同研究主体身份的观念与适应研究方式要有一段时间。
(四)受学校组织与管理教研的缺失的困扰
传统教学研究理念下,学校不愿主动给教师教学问题研究提供机遇与氛围等支持条件,现实的教学问题不为教师的反思之微光所照亮,而是被所有复杂而不确定的学校日常教学活动所遮没。教师在教学时采取“防学生”的发问策略,教学问题在未出现之前已为教师所屏蔽所消解,何谈研究?实施校本教研机制以来,从实验区开展的情况及其相关资料来看,主要问题是学校缺少相应地组织方面的管理。具体来讲,一是缺失有效的教研组织团队。现行条件下,学校没能很好地组建颇有合作精神的教研团队,教师还没形成教研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摸着石头过河”的心理使得教师各搞各的,有的持观望态度,有的搞专攻式理论研究,有的将其形式化,有的是“闭门造车”,还有的搞攀比式恶性竞争。二是缺失及时有效的专业引领。学校很少或未及时请专业人员进行专业引领。在参与过程中,教师倍觉底气不足;在自我反思时,倍感手足无措。以上种种情况致使教师并没有进入校本教研的实然状态,致使得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应对策略
(一)校本教研要规范化、生活化
由于制度的约束,新课改中生发出的校本教研还只是一种教学研究策略。因此,当前构建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成为校本教研得以继续发展的首要任务。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有利于教师为进行教学研究寻找有效的法规与环境支持。
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就要将校本教研纳入到教学研究机制的完整体系中来。首先,尽快建立起“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制衡、促发展的教研机制,这样才能不断地促进教师在参与研究过程中不断获得发展。其次,校长真正负起责任。作为学校层面的教研制度的第一负责人,校长应充分利用学校所拥有的一切资源,带动、鼓励教师开展丰富多样的教研活动。再次,专业人员的教学研究重心下移至中小学。教研室和教科所、大学特别是师范院校等需要到中小学教学实践中接触、了解、参与教学实践研究,在实践引领中获得自身理论素养的提升。最后,专业人员与教师养成全新的日常生活方式。专业人员要走出象牙塔式的研究生活,养成与中小学合作研究的习惯,以实现专业引领的价值;教师要养成良好的融教学、研究、学习及反思为一体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二)构建校本教研共同体
教研共同体是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教研的集体组织,是针对学校与教师所迫切需要解决的教学问题而建立的学校层面的有效组织。所建构的教研共同体指向学校发展、教师成长、学生长远且多样的发展,旨在增强教师在整个团队中的归属感,并有益于教师建立起对教研主体的身份认同。它具备以下特征。
第一,全员参与性与成员流动性。教研共同体由多个教研组组成,有一总负责人(校长或教师都可以),各教研组由全体教师组成,各有一负责人,各组负责人根据教师所
存在的教学问题以及问题的复杂性开展研究。同时,各教研组的成员可以适时调整与流动,以便于各教研组之间的协商与互助。在确保各教研组间的平衡与稳定的基础上,若教师愿意且有时间,可参与多个教研组。第二,互与支持性。共同体的每个成员权责明确,教研成员有自己的研究任务,成员间开诚布公,互相协助,建立起多维复杂、思路各异的成员关系。当需要专业引领时,共同体总负责人要把教学问题加以汇总与分析,帮学校教师寻求专业人员的支持。第三,日常性与丰富性。为有力实施新课程,找回教学实践的不确定性与复杂性,觅回学生的多样发展,教师开展“写教后记”、“课例研究”、“课程故事”、“集体叙事”或“集体讨论”、“行动研究”等丰富的日常教研活动,在复杂的教学实践中深究“真问题”,力寻解决的可行途径。
(三)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共享观念系统
共享观念系统是校本教研的基本要素,即:教师个体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人员的专业引领。要形成这样一套共享观念系统,可行的措施有:第一,教师用多种方式表述自己的所感所想,是教师建立起共享观念系统的基础。教师个体的自我反思的真义在于教师要善于将自己的“思维假定”用多种方式表述出来,以此作为与同伴合作协商、与专业人员对话的资质。第二,教师间开展各种形式的交流讨论。教研共同体的负责人与教师多讨论交流,多与专业人员交流,使教师获得尽量多的有效支持。专业人员也要打破以往的教研观念,面向教学实践,寻找与学校、与教师合作的共同话语与共享的观念支持系统。第三,教师认同校本教研的理念。社会心理学家凯尔曼(H.c.Kelman)提出了组织成员观念形成的三个基本阶段,即服从、认同和内化。校本教研旨在让教师参与教研的过程中,逐渐认同校本教研的内在意义,并内化为自己教研理念的一部分。当教师真正理解开展校本教研的意义时,教师才有可能把教学研究的满腔热情的理想内化为现实的行动,否则就会有把以往的教学研究“形式化”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