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1 09:25:1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体育课内外一体化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现阶段,高校普遍开展素质教育,侧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体育课程作为构成高等教育的重要部分,其是强化学生身体素质的主要渠道。高校体育教学定位是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第一”的体育理念,提高他们的保健能力以及健康水平,充分激发体育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终身体育锻炼习惯,进而实现体育教学目标。但是,我们又必须坦然接受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大学生整体身体素质呈现下行趋势,其所参与的体育运动项目日益递减,锻炼意识也逐渐弱化。为进一步扭转这一不利局势,高校应完善体育教学功能,积极整合课内外学习资源,实现一体化发展,培育更多的优秀体育人才。
一、高校体育教学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改革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由于多数大学生具有较强的主观能动性,所以他们有着独立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但是在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大学生的兴趣爱好、积极性等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压制,一方面只能被动地接受体育知识和技能,而另一方面他们却无法了解自己向往的、感兴趣的理论知识。若能实行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学生们就可以在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中掌握目标知识,亲身体验各种体育项目,主动参与课堂讨论环节,进而形成轻松而热闹的教学氛围。由此可见,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改革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及积极性。
(二)有利于革新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增强教学质量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具有组织及指导作用。所以说,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应当持有科学而合理的教育观念,而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恰恰有利于教师及时更新自身的教育观念,增强教学质量。加之,在此模式下,体育教师还可以直观地察觉到学生的学习情况,掌握他们的最新学习动态,并将课堂理论学习与课余实践活动进行好紧密地结合,从而起到强化教学的效果。此外,实施课内外一体化还有利于突破传统的教学管理形式,推行新型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以此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水平,拓宽课堂学习内容,改善当下大学生的身体素质。
二、高校体育教学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高校对此次课内外一体化改革的重视
高校作为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领导者和执行者,其只有积极地推行改革,给予一定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并且运用各种手段来深化教学发展,才能使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改革的实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例如,高校可提高体育教学改革宣传深度和广度,加大改革资金的投入使用,健全体育教学基础设施,从而为实施体育课程教学课内外一体化改革奠定基石,同时也推动着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和进步。总之,必须加强对此次课内外一体化改革的重视与关注。
(二)充分发挥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优势,实现灵活教学
相比较于以往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则更具优势性,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可以弥补教学资源或素材的不足。现阶段,大多数高校都存在体育场地狭窄、体育器材缺乏、师资力量不足等诸多问题。如果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改革,势必可避免体育运动过度集中现象,而且也有效弥补教学资源不足。其次,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主动性和自发性。高校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努力摆脱自然教学模式的阴影,多多参与各项体育活动,以此满足他们的兴趣需求。最后,还可以增加体育锻炼时间,不仅有利于高难度运动技能的掌握,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的运动能力。因此,必须充分发挥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优势,实现灵活教学,从而提升高校体育教学水平。
(三)制定合理而科学的体育成绩评定方式
学生接受学校教育不单单是为获得好成绩,而应更注重自己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巧,并且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但现实却总是无情的、残酷的:学生期盼这样,可教师及家长们又怎能完全放开让学生快乐学习,不施加压力,忽略他们的学习成绩呢?保持成绩稳定和优秀,是每一位教师及家长开展快乐体育学习活动的重要前提。倘若仍然沿袭传统的体育考核方式,那么大部分学生都无法获得令人满意的成绩,继而越发消极。所以,在高校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改革过程中,教师应当制定合理而科学的成绩评定方式,确保每一名大学生都能取得公平、优秀的体育成绩,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及积极性。
(四)明确体育教育思想,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体育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培养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提高终身锻炼意识。为更好地达成这一目标,体育教师应明确具体的教育思想,努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第一,必须改变传统重技能、轻素质的教育,强调素质教育,传授很多的体育理论知识以及健康技巧;第二,让学生感受体育运动的快乐,而非当作一份沉重的负担,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消极影响,绝大多数学生还未有体育锻炼意识,不愿参与各项体育活动;第三,结合课内外体育学习情况,革新以往的考核体系,不断加大平时成绩在整体考核中的比例,促进先进生、后进生的共同进步。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体育教学课内外一体化改革作为一项复杂的、长期的系统性工程,其需要协调各个部门的力量,逐步推进教学改革措施,切不可仅重形式而轻内容,并始终沿着正确的改革方向前行,从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水平。
作者:姚春清 单位: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
现代学校体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不仅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生理与心理特点,而且要具备多元化的教育功能,独立的体育课或课外体育活动是不能最优化地达到这一目的的。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重要特征是把课外体育锻炼和体育课堂教学视为一个整体,将体育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注重理论与实践、课外体育锻炼与体育课堂教学、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有效结合。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包括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海南职业技术学院、海南政法职业学院、三亚城市职业学院等5所高职院校的教师和在校学生,对比实验重点以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一、二年级为主。
2.研究方法
①文献研读法:查阅近三年来有关体育教学改革各种研究资料和研究热点问题。②问卷调查法:制作了对学生课堂内外体育锻炼有关问题的调查问卷,共向上5所院校共发送问卷500份,回收495份,有效490份,回收率98%。③访谈法:和以上5所高职院校的体育一线教师进行访谈。访谈内容包括,职业院校当前的体育教学现状,学生课外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学校体育场地与体育设施器材,同学们对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态度,以及关于开展体育课堂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意见和建议。④对比实验法:随机抽取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一年级、二年级身体素质、体育技能、运动能力等条件差不多的学生。
二、研究结果
1.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次数较少。通过对以上5所高职院校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参加课外锻炼每周4次以上人数仅占总调查人数的10%,每周参加课外锻炼2-3次人数占20%,大部分同学是除了系部开展的体育竞技比赛外,比如篮球赛、足球赛等,自己主动课外锻炼时间达到30分钟以上的很少。问卷调查的结果还显示原本可以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被一些学团会议、同学聚会、网络游戏、电子游戏等等更具有吸引力的项目占用了,所以开展体育活动的次数就少。
2.课外锻炼场地器材不足。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5所高职院校,尽管也有场地宽广的学校,但都普遍存在体育锻炼设施、器材老化、数量不足。比如有的学生喜欢网球、游泳、乒乓球,可是这些项目是大众喜爱项目,往往人满为患、场所缺少,好难占到位子。学生也就失去了耐心,流失到游戏厅去了。有的学生喜欢篮球,可是篮球场地也是有限,足球场地数量更少,满足不了过多学生的需求。
3.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不浓。被调查的几所高职院校普遍存在体育锻炼氛围不浓,体育文化不被重视的现象。学生被访谈时自己坦言,身边的好朋友都在玩电脑游戏了,自己一个人去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感觉没有趣味,索性也不出去了,就呆在宿舍打网络游戏了。目前出现的课外体育锻炼也是纯粹出于学生个人爱好,没有集体组织,自由、散漫、随意性很大。
三、构建高职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
1.加强管理,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在促进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活动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体育文化氛围下,更容易感染学生对体育的热情,对健康的关注,以及对体育课堂学习内容的高度关注,以便课外积极科学地强化与训练。在实践操作中,我们学校成立了专门的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管理中心,专门负责和组织课外体育竞赛活动,选派优秀人才做课外体育项目的教练,组织小团队约定时间集中锻炼,进一步促进了良好体育文化氛围的形成。
2.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锻炼指导相结合。针对调查访谈中有的同学反映,其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是没有什么特别爱好的体育项目,课外锻炼也就漫无目的。针对这一现象,我们采取了灵活地调整策略,将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锻炼指导相结合。在充分调查学生体育爱好和需求的基础上结合体育教师自身的特长优势,开设不同的项目组,有目的地引导课外体育活动,必要的时候,充当学生的教练,个别辅导或者集体学习体育的专题讲座、观看体育竞技比赛的规则与要领,让学生们自己摸索实践,独立思考获得收获。
3.将课外体育锻炼情况纳入体育课程考核中。要想突出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把课外体育锻炼情况纳入体育课程考核是最好的方式。学生普遍十分关注考试,把课外体育锻炼、体育竞赛的成绩按照一定的比例纳入学生的综合成绩评定,学生的积极性马上提高了。
四、小结
课堂教学活动是学校体育教育的主要方式,而课外体育锻炼是体育课的补充、拓展与延伸。课外体育活动与课堂体育教学共同构成高校体育的完整体系,课外体育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与深化。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使得高校的体育功能真正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实效性。
参考文献: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教学细节上,保留了传统教学的一些体育项目,并且针对学生的专业、整体身体素质水平、进行相应的教学项目制定与教学计划的调整,以更好的提升学生原有的体育基础。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课外体育通常需要有组织、有计划、有要求,这样为学生提供了巩固课堂知识的机会。随着学生课外活动的增加,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能都会有一定的提升,为学生掌握课堂知识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在课外活动上同学之间的互相学习和模仿,很多时候可以将体育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提前学会了,这样就更加优化了体育教学质量。
一、高职高专体育课程采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优势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打破了原有的在体育方面有优势的学生得高分,与之相反则得低分的现象,同时将多学校的教学视角从少数“体育特长生”转向所有学生,深化素质教育的目标。
完善课外教学活动项目,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建立多个类型的体育理论和技能辅导的教学点,类似英语角一样的性质,学生可以在其中交流沟通,同时提升个人的体育能力;学生可以从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进行学习,解决了传统体育教学课程的常见短板问题:单一的教学内容,不考虑学生是否有兴趣对其进行练习学习,如果学习的兴趣不高,那么运动的效果自然就差,从而整个体育教学质量相对较低。当学生的个人兴趣被激发后,所学的体育内容就不是被迫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愿意去学,那么学习的效果和质量自然而然就有所保证。让学生在课外的活动中感受到运动的乐趣,对其身心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并且学生在课外活动中有更多的交流与互动,一定程度上对其社交能力的提升有促进作用。
另外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开展,有利于提升教师知识架构的更新频率和教学水平。当设立了多种课外体育活动后,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学习的方面与类型自然就变得更多了,教师在其中占据着引导者的地位,所以对学生主动学习的项目一定要有所了解,信息面要广是一方面,同时还要对项目具有一定的深度认识,这样才能更好的对学生进行教学和指导。所以,教师需要不断更新原有的体育项目知识库,提高教学水平,以更好地完成体育教学工作;并且在这一相对自由的过程中,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交流和互动更加频繁,教师可以更贴近学生的体育学习生活,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且能快速解决,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二、对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方法的探索
为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将体育课程从简单的课堂教学延伸至丰富多样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的体育基础的同时,可根据个人兴趣爱好选择体育项目进行深入的学习,并且在过程中激发学生更多的潜能,通过与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提升学生的社交能力。学校可以根据高职高专的专业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模式架构,调动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加强体能训练,更好的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
结合专业实际情况,进行课程设计,比如护理专业,建立“基础课+形体课+课外体育活动”的课堂项目,由于学习的课程比较多,而体育课的时间明显偏少,可以将课程压缩处理,在保证学生的课内教学的基础上,尽可能的促进学生课外的体育锻炼。
在教学方法上,可以以指导学生练习为主,经常为学生组织课外的一些体育项目队或单位进行比赛交流,可以更有效地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同时在原有的基础上学生经过实战,体育项目技能会得到更大的提升。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实践空间;组织学生参加与众不同的体育锻炼活动,教师进行在指导,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帮助其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拓宽学生的体育视野,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在考核方面要建立起多元化的标准,由于地高职高专进行了多种不同的教学内容设立,所以考核标准也都不尽相同;但具有的共同点是注重质量、过程,最后才是效果;另外要注重体现出体育教学的实际价值、人文价值等因素。
三、结语
学生在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更高,在课堂上的学习氛围也变得更加良好;加强身体素质,增强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参与意识,并且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人数和次数明显增多。高职高专在体育课程上实行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并根据专业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符合了我国现代社会企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同时对高职高专院校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可以打破原有系别、班级制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而建立体育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更加符合上述文件的精神和要求,具体表述如下: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原则,重视学生的主体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交往能力;有利于促进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主导性的发挥。因此,就目前情况而言,对高职院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研究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现状分析
研究俱乐部式体育教学的相关文章有很多,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侧重于理论研究,这类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对高校进行俱乐部式体育教学的意义、依据、现状、管理体制、制度建设、具体实施办法等方面的研究;另一类研究则侧重于实践经验的总结,其论述主要在现状的基础上,围绕俱乐部式体育教学的现状分析(指导思想、师资配备、场馆、器材情况、课程设置、组织管理等)、影响因素和对策研究等方面展开的,其主要结果来自于实践经验的总结。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总结,涉及高职院校教学特点的领域极少,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初步发现体育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与高职院校教育的特殊性相结合的发展规律。
第一,多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一直还延用前苏联的“三段式”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显然不能满足学生对体育健康的需求。第二,伴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学生的剧增,原本就不足的体育教学资源更是捉襟见肘。第三,受到高职教育突出的职业能力影响,体育课时量明显缩水,同时加上高职院校实训课这一特殊性,使得体育教学计划难以实施。第四,以“统一”的标准要求所有的学生,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造成大学生在体育课上出现“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第五,应试教育的延续,学生被动参与体育以及个性发展受到限制等。
二、研究方法
一是文献检索法。通过图书馆、中国学术期刊网、超星数字图书馆、百度等检索相关资源,收集各种相关文献资料。
二是问卷调查法。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大学生体育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基本情况进行调查。
三是数理统计法。对调查所得的数据资料和实验数据运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并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论证。
四是综合分析方法。主要指对文献资料以及调查、访谈等获得的资料进行归纳、综合,运用比较的、历史的多种方法对高职院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进行因素分析和实证研究。
三、研究内容
一是按照《纲要》构建体育课程新体系,打破传统体育课程固有模式。以整体化课程改革的思路将体育课堂与课外相结合,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将课外锻炼、运动训练、校外活动等纳入体育课程范畴,并以此构建丰富多彩的体育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结构模式。
二是实行学生“三自主”制度,即学生自主选项目、自主选时间、自主选教师,突出参与自主性,构建宽松的体育学习环境。
三是授课形式改革。通过建立俱乐部的形式进行教学,设体育俱乐部协调委员会,体育部(教研室)设体育俱乐部工作委员会;初级体育俱乐部主要是以体育教师负责教学管理,高一级体育俱乐部由学生自主管理,体育教师担任项目技术指导;学校运动会由体育部(教研室)主办,体育节、健身周、单项比赛由各俱乐部主办。初级阶段主要以教师为主,突出体育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中级和高级阶段通过建立完善的体制让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是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的课外体现。将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合二为一,从培养目标、教学指导思想、组织教学到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各个环节,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四、研究结果及分析
1.大学生对实行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认识
根据调查显示,有9%的学生从来不听老师讲解动作技术要领,有17%的学生偶尔不听,有74%的学生喜欢这种新型教学方法。据了解,学生只有在上自己感兴趣的体育课时,才有最好的表现,能够积极主动地练习,遇到难题会主动向老师请教。有85%以上的学生认为体育俱乐部开设的项目比较全面,能够较好地学习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而且在器材、场地、时间等方面也能得到保证。参加实验的大学生普遍认为: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以生动、活泼、自主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健康第一”及“素质教育”为教学内容的出发点,是以“终身体育”为目标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2.高校开设俱乐部的可行性分析
高校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指导思想在于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及学生的体育能力,充分发挥学生体育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的学习与兴趣及特长结合起来,这种教学形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促使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增强。俱乐部以学生为主体,组织方式生动活泼,所以它更多的是带给学生娱乐性和自主性,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体育带来的快乐,也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3.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是开设项目与学生选项的制约。在部分热门项目中,学生过于集中,只能临时调整,有些受学生喜爱的项目因场地限制而无法开设,因此学生无法实现真正的自由选项。二是师资素质有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再局限于以往的体育项目,这就使得教师专业知识显得滞后或老化,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三是俱乐部的管理应规范化。学生在俱乐部学习的考勤、成绩的评定等方面尚无统一的标准,学生在各俱乐部之间自由转会制度也不完善,其管理有待进一步规范化。
五、结论与建议
提高体育场馆设施的利用率。在推行俱乐部教学模式后,学生选择室内课程较多,由于俱乐部教学不再受教学班和课程内容统一的限制,这就大大增加了体育课的单元时间。一般情况下,除上午第一、二节不安排体育课外,其他时间都可以安排。这样,场馆设施可以得到充分利用。
对体育师资队伍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开设俱乐部课程相对于普及教学而言,对教师的专项水平和组织教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建立俱乐部课程选课机制。为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志愿,应编写选课小册子,让每个学生了解课程设置、授课时间、地点、内容、考核办法、任课教师等详细资料。根据学生志愿统筹规划,提出每门课程的计划人数。要实行计算机选课管理,打破系、班的界限。
体育俱乐部的活动转化。要从单纯的运动技术、技能的学习向提高整体体育文化素质转化。学生根据自己的素质条件和爱好自由选择;教师依据每个学生的技术水平,划分一定的层次。
完善教学体系。要在加大对体育俱乐部理论进行研究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扩建体育场馆,补充体育器材,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教学,具有开放性、自主性的特点,以生动活泼为前提,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将会是各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了教学的优势互补,使学生的体育技能和体育才能得到显著提高,身心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罗达勇,汪海燕.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现状与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1).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5-0132-02
对于体育课程来说,一方面促进学生强健身体,另一方面使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适应能力得到不断增强。体育课程实际开展过程中,需从目标方面不断明确,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还应注重加强同课外之间的联系。同时,应注重开展校外活动。通过将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体育锻炼的目的充分达成,体育教学也会更加轻松,按照相应计划开展进行,同时实现体育教学组织纪律性,课程结构方面也得到完善。
一、课内课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概念界定
一体化教学从概念上说,一般指体育教学过程中,课余体育也应该得到充分利用,这样才能更好促进课堂体育教学。二者相互之间形成有效配合,从而促进任务达成。该教学模式实际实施过程中,课堂教学不再局限,课外通过不断加强体育锻炼,同课堂教学进行充分结合,二者之间不再进行区分,而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体育课程不再遵循之前概念,而是逐步进行拓展,逐步呈现出一定扩大化趋势。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其滞后效益得以有效凸显。课堂教学方面不再受到束缚,一直延伸和不断拓展。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注重加强知识以及技能方面传授。
二、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现状
现阶段,体育课程普遍面临改革。体育课程不再受到传统局限,而是从健康功能等方面着手。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从目标方面进行考虑,一方面应实现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另一方面应力求达成终身体育。对于国外来说,部分国家十分重视体育,必修课是教学过程中必须开设课程,但是与此同时,选修课也逐渐受到全校师生重视,比例也得到不断增加。部分国家来说,体育可以说是没有必修课,但是体育具有周密活动计划,能力测试方面具备相应要求。从时间安排方面,普遍较为灵活。
三、课内课外一体化大学体育教学思想基础
(一)健康第一思想
人类为实现良好的生存,健康才是第一要素,健康才能保障各项事务的开展,才能利于保持长寿。只有将健康摆在重要位置,才能充分适应当前时代。尤其是目前,健康不仅仅局限于纯粹身体,逐步得到领域拓展,心理学层面也要保持健康,社会学角度同样需要健康。尽管目前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和改善,但是发病率却在升高,从发病年龄方面来看,年轻化趋势较为明显。由此可见,健康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秉承健康第一原则,社会才能真正进步。
(二)终身体育思想
体育教学应充分明确核心思想,力求实现良好的终身教育。学生无论在课内体育还是课外体育,都能积极的终身参与。大学体育教学需要充分加强引导,尤其是广大学生,注重兴趣方面培养,使其形成习惯。体育锻炼过程中,能够具备良好态度。除此之外,通过开展终身体育,学生从理论上更加明确,从方法上更加科学合理。
(三)课内外教学一体化实践基础
为充分贯彻一体化教学,应积极构建课外俱乐部。同时,这也属于教学改革一大方向。与过去相比,通过广泛开展课外体育,以学生发展作为根本,尤其是对于广大高校学生,体育项目爱好存在不同,个人兴趣方面同样存在差异。学生选择过程中,完全能够自主性选择。通过采取上述措施,学生对于体育将更有积极性,主动进行体育课学习。与此同时,学生能够积极开展自我评价,评价更加到位、更加准确。基于教师角度,课堂实施的过程中,课程标准只能起到一定参考作用,杜绝严格执行等问题,教学同时也更加具备灵活性。广大从事教育一线体育教师,专业知识方面需不断完善自我,同时应努力热爱教学。教学实施阶段,一方面从实践入手,实践方法不断予以创新,理论同样不能忽略,知识传授才能充分贯彻落实。
(四)课内课外一体化大学体育教学模式优点
一体化教学实施过程中,课内课外之间实现了有机结合,彼此之间有机统一。通过课堂相融,优点充分体现。第一,专业课学习过程中,对于广大高校学生,选择课程方面更加自主,从兴趣爱好出发。通过采取上述措施,学生更加愿意学习,自觉性增强。体育课学习过程中,积极性更高,同时能够主动的参与各项活动。第二,对于广大高校学生,体育课实施阶段,基本知识相对更加明确,同时更加熟悉技能技术,训练过程中,训练方法也更加科学合理。体育培训过程中,培训效果也得到保障。学生自身角度考虑,身体素质不断增强,学生也相较以往更加健康成长。第三,通过广泛开展体育学习,生活习惯同样得到改善,学生更加重视个人健康,定期按照计划进行身体活动,习惯一旦养成,非常有助于学生自身。与此同时,终身体育角度而言,能够有效提供前提与基础。第四,对于广大体育教师,个性化教育能够落实,学生能够充分凸显自身个性。教师也可以借此机会,广泛进行特色化教学。除此之外,学生通过体育锻炼,还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个人能力真正得到充分提高。第五,体育教学资源方面,合理进行配置。通过组织结构方面建立,体育专业课教学不仅充分贯彻落实,体育选修课同样也能得到如火如荼开展。上课过程中,时间安排更加自由,教师辅导更加方便、更加集中。除此之外,网络时代背景下,网络化体育教学能够顺利实施。
四、课内课外一体化大学体育教学模式概述
(一)体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实施选项教学
体育教学为贯彻良好改革,选项教学是较为重要的一个方向。选择教师过程中遵循一定自主性,教学内容方面,学生同样应自主选择。在上课时间方面,也相对非常自由。通过贯彻落实选项教学,教学内容方面不再受到局限,教学方法得到不断创新,学生需要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满足。教学实施阶段,教学大纲制定更加凸显人性化,教学内容通过加强调整,更加贴近实际。体育教学朝着多方面进行发展,技术方面得到更好掌握。
(二)重视课外体育
体育教学通过改革,更加重视课外体育,体育活动也得到有效开展。体育课程实际开展过程中,应注重加强目标确定。运动参与过程中,应制定合理有效参与目标。体育运动学习技能过程中,技能目标也应结合实际合理确定。除此之外,健康目标至关重要。目标为充分达成,体育课堂教学仅仅只是一个方面,只有注重加强课外锻炼,才能切实起到效果。教学实施得到有效延续,同时实现良好补充。课余生活方面,实现不断丰富。学生还能充分施展自己青春个性,锻炼习惯得到有效培养。
(三)注重网络课程,实现资源开发
现阶段普遍处于网络时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信息也普遍得到高速传播。只有从网络课程资源方面着手,才能实现信息良好传递,学习需求方面也得到满足。信息技术环境下,沟通交流也能顺利进行。通过注重利用网络课程,资源方面得到充分开发利用。促进学生更好信息掌握以及了解,基本任务也能得到贯彻落实。学习内容等诸多方面,得到自主科学有效建构。发展目标方面,得到有效确立。课外体育学习过程中,应从健康状况方面考虑,监测反馈工作应充分落实到位。
(四)体育教学实施过程中,注重特色项目教学
只有注重校园精品课程方面建设,才能切实促进教学实现良好改革。精品课程为实现良好开发,一方面应从实际考虑,另一方面把健康始终摆在最重要位置,并力求实现终身体育。除了实现教学目标外,还应从健身方面充分考虑,同时促进学生专业课知识学习外实现休闲娱乐。运动项目也应实现创新,注重加强引进。课程方面应不断改革,注重加强娱乐课程不断开发。只有这样,体育课程体系才能得到不断完善。作为高校,需重点突出体育方面自身特色。学生在此过程中,应积极扮演主体的角色,作为体育教师,积极注重引导。一体化教学为充分贯彻落实,应切实考虑其价值取向。基于社会需要等角度,使学生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结语
本文从教学模式改革方面入手,分析如何实现一体化教学。只有注重加强选项教学方面的实施,积极开展课外锻炼,从网络方面多渠道获取资源,注重精品课程方面建设,才能切实促进教学改革,一体化教学充分贯彻落实。
参考文献:
[1]尹念龙.“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对大学生体育态度及行为的阶段性影响[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2(4):119-12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5-0132-02
对于体育课程来说,一方面促进学生强健身体,另一方面使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适应能力得到不断增强。体育课程实际开展过程中,需从目标方面不断明确,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还应注重加强同课外之间的联系。同时,应注重开展校外活动。通过将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体育锻炼的目的充分达成,体育教学也会更加轻松,按照相应计划开展进行,同时实现体育教学组织纪律性,课程结构方面也得到完善。
一、课内课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概念界定
一体化教学从概念上说,一般指体育教学过程中,课余体育也应该得到充分利用,这样才能更好促进课堂体育教学。二者相互之间形成有效配合,从而促进任务达成。该教学模式实际实施过程中,课堂教学不再局限,课外通过不断加强体育锻炼,同课堂教学进行充分结合,二者之间不再进行区分,而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体育课程不再遵循之前概念,而是逐步进行拓展,逐步呈现出一定扩大化趋势。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其滞后效益得以有效凸显。课堂教学方面不再受到束缚,一直延伸和不断拓展。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注重加强知识以及技能方面传授。
二、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现状
现阶段,体育课程普遍面临改革。体育课程不再受到传统局限,而是从健康功能等方面着手。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从目标方面进行考虑,一方面应实现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另一方面应力求达成终身体育。对于国外来说,部分国家十分重视体育,必修课是教学过程中必须开设课程,但是与此同时,选修课也逐渐受到全校师生重视,比例也得到不断增加。部分国家来说,体育可以说是没有必修课,但是体育具有周密活动计划,能力测试方面具备相应要求。从时间安排方面,普遍较为灵活。
三、课内课外一体化大学体育教学思想基础
(一)健康第一思想
人类为实现良好的生存,健康才是第一要素,健康才能保障各项事务的开展,才能利于保持长寿。只有将健康摆在重要位置,才能充分适应当前时代。尤其是目前,健康不仅仅局限于纯粹身体,逐步得到领域拓展,心理学层面也要保持健康,社会学角度同样需要健康。尽管目前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和改善,但是发病率却在升高,从发病年龄方面来看,年轻化趋势较为明显。由此可见,健康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秉承健康第一原则,社会才能真正进步。
(二)终身体育思想
体育教学应充分明确核心思想,力求实现良好的终身教育。学生无论在课内体育还是课外体育,都能积极的终身参与。大学体育教学需要充分加强引导,尤其是广大学生,注重兴趣方面培养,使其形成习惯。体育锻炼过程中,能够具备良好态度。除此之外,通过开展终身体育,学生从理论上更加明确,从方法上更加科学合理。
(三)课内外教学一体化实践基础
为充分贯彻一体化教学,应积极构建课外俱乐部。同时,这也属于教学改革一大方向。与过去相比,通过广泛开展课外体育,以学生发展作为根本,尤其是对于广大高校学生,体育项目爱好存在不同,个人兴趣方面同样存在差异。学生选择过程中,完全能够自主性选择。通过采取上述措施,学生对于体育将更有积极性,主动进行体育课学习。与此同时,学生能够积极开展自我评价,评价更加到位、更加准确。基于教师角度,课堂实施的过程中,课程标准只能起到一定参考作用,杜绝严格执行等问题,教学同时也更加具备灵活性。广大从事教育一线体育教师,专业知识方面需不断完善自我,同时应努力热爱教学。教学实施阶段,一方面从实践人手,实践方法不断予以创新,理论同样不能忽略,知识传授才能充分贯彻落实。
(四)课内课外一体化大学体育教学模式优点
一体化教学实施过程中,课内课外之间实现了有机结合,彼此之间有机统一。通过课堂相融,优点充分体现。
第一,专业课学习过程中,对于广大高校学生,选择课程方面更加自主,从兴趣爱好出发。通过采取上述措施,学生更加愿意学习,自觉性增强。体育课学习过程中,积极性更高,同时能够主动的参与各项活动。
第二,对于广大高校学生,体育课实施阶段,基本知识相对更加明确,同时更加熟悉技能技术,训练过程中,训练方法也更加科学合理。体育培训过程中,培训效果也得到保障。学生自身角度考虑,身体素质不断增强,学生也相较以往更加健康成长。
第三,通过广泛开展体育学习,生活习惯同样得到改善,学生更加重视个人健康,定期按照计划进行身体活动,习惯一旦养成,非常有助于学生自身。与此同时,终身体育角度而言,能够有效提供前提与基础。
第四,对于广大体育教师,个性化教育能够落实,学生能够充分凸显自身个性。教师也可以借此机会,广泛进行特色化教学。除此之外,学生通过体育锻炼,还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个人能力真正得到充分提高。
第五,体育教学资源方面,合理进行配置。通过组织结构方面建立,体育专业课教学不仅充分贯彻落实,体育选修课同样也能得到如火如荼开展。上课过程中,时间安排更加自由,教师辅导更加方便、更加集中。除此之外,网络时代背景下,网络化体育教学能够顺利实施。
四、课内课外一体化大学体育教学模式概述
(一)体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实施选项教学
体育教学为贯彻良好改革,选项教学是较为重要的一个方向。选择教师过程中遵循一定自主性,教学内容方面,学生同样应自主选择。在上课时间方面,也相对非常自由。通过贯彻落实选项教学,教学内容方面不再受到局限,教学方法得到不断创新,学生需要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满足。教学实施阶段,教学大纲制定更加凸显人性化,教学内容通过加强调整,更加贴近实际。体育教学朝着多方面进行发展,技术方面得到更好掌握。
(二)重视课外体育
体育教学通过改革,更加重视课外体育,体育活动也得到有效开展。体育课程实际开展过程中,应注重加强目标确定。运动参与过程中,应制定合理有效参与目标。体育运动学习技能过程中,技能目标也应结合实际合理确定。除此之外,健康目标至关重要。目标为充分达成,体育课堂教学仅仅只是一个方面,只有注重加强课外锻炼,才能切实起到效果。教学实施得到有效延续,同时实现良好补充。课余生活方面,实现不断丰富。学生还能充分施展自己青春个性,锻炼习惯得到有效培养。
(三)注重网络课程,实现资源开发
现阶段普遍处于网络时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信息也普遍得到高速传播。只有从网络课程资源方面着手,才能实现信息良好传递,学习需求方面也得到满足。信息技术环境下,沟通交流也能顺利进行。通过注重利用网络课程,资源方面得到充分开发利用。促进学生更好信息掌握以及了解,基本任务也能得到贯彻落实。学习内容等诸多方面,得到自主科学有效建构。发展目标方面,得到有效确立。课外体育学习过程中,应从健康状况方面考虑,监测反馈工作应充分落实到位。
(四)体育教学实施过程中,注重特色项目教学
课内外一体化克服了传统应试教育中不顾及学生兴趣爱好及体育教育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等弊端,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推行了新颖的大学俱乐部制体育课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体育能力,促进学生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诸方面的和谐发展,不仅让学生从课程中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能,而且注重突出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和潜能,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培养从事各项体育锻炼的能力,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为终身体育打下扎实基础。
课内外一体化教育即在同一堂课中开设各类体育项目,每个项目为一个俱乐部,学生可根据自身条件与兴趣爱好,自由选项上课,每周课次都允许更换项目,即不受班级、教学进度、教学内容的限制,又须遵循体育教学规律,完成体育课的教学任务。
优点之一:选课自由,择师自主。俱乐部制体育课除为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机会,充分体现“选课自由,择师自主”的原则,克服了专项班以体能和技术水平分班、忽略学生的主观意愿和一次选项定局的弊病,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仅在情感上达到体验、生理上得到满足,而且在身体素质上得到锻炼。同时可学习一至二项自己真正喜欢的运动项目,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具体操作:开学初始,我们将开设各项目的教学内容、进度、考核标准打印成册,教学大纲发给每个学生,由各任课教师介绍各项目情况,让学生了解教材内容及难易程度,便于学生根据自身能力、爱好兴趣、有计划地、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排好自己的小课程表,防止盲目流动,并掌握最佳的转项时机。与此同时,为便于学生课中周转方便设计一本多功能考勤卡,学生在上课时,无须任何手续,只要在课上将卡交给所选项目的任课老师,由教师在卡上盖章登记考勤,并根据学生在课中表现分A、B、C、D四级学态评定。除此,卡上还设有体质健康测试项目、学生对课的要求和建议、下次课选择定向、各项目考试成绩等栏目。这卡不仅沟通了师生联系,当某个教师上课一拿到考勤卡就一目了然知晓该生运动技能、学习态度和身体素质,并设置流向表预测下次课程的专项分流,以采取相应的组织教法。下课后将卡发还每个学生,以利于下堂课自由选项。放而不松,管而不死,虽然俱乐部制体育课学生处于一定流动状态,但转而不乱。
其次,寓教于乐,相得益彰。要使体育课具有吸引力,实施关键是在教学内容、方法及教材的结构上进行相应的改革,使之切合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在教学内容上:多次修订教学大纲,删减了以往不切实际、实用性不强的内容,选择学生感兴趣,有利于今后能自我进行锻炼的、对终身增强体质有实用价值、易于开展的项目。如太极拳、长拳、健美操、健身排舞、体育舞蹈、羽毛球、乒乓球、篮球、足球等。在教材结构上,重视体育理论教育,突出对学生终身受益的体育科学知识的传授和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体育运动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建立以体育项目为特色的素质教育模块,使体育教学的素质教育既要符合教学规律又要有序推进。在教学方法上,更注重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发挥学生所长,运用启发式与诱导式激活学生学习动力,用智慧和能力进行体育锻炼,大胆放手让学生参加教学活动,在活动中注入素质教育内容,寓教于乐。同时根据不同层次学生所需,突出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如技术水平、接受能力、身体条件的个性差异,实施分层次个性化教学。以俱乐部课为桥梁,在良好的环境下,调动教师主导作用,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广泛接触,取长补短,和谐了人际关系,培养了社交能力。
第三点,分合相兼,内外一体。俱乐部制体育课教学在组织形式上采纳有分有合,课内课外一体化,分:即由教师根据自己的专项挂牌上课。在课中根据教学任务进行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学生在体育技能、心理、素质、考核等方面的需求和兴趣。合:由年级组统一安排专题理论讲座和体质健康测试项目,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和掌握锻炼身体的原理和知识,根据自身需要及特点,灵活选择方法,学生通过定期体质测试,检验锻炼效果,看到了进步,增强了自信心。
诚然,要保持稳定的兴趣,提高锻炼的实效,仅靠每周一堂课是不够的,还需课内外一体化,我们帮助、指导学生会相继成立了各类体育协会,由学生自己管理,搭成协会班子,鼓励每个学生积极投入各个协会的活动,教师担任技术顾问,体育部在场地和器材上提供保障,使学生在课堂中引起的兴趣能在课外时间继续得到延伸和发展。
第四点,改革考核,严活相融。俱乐部制体育课突破了以往教师教什么考什么,学生无选择余地的做法,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擅长选择任一专项技术进行考核,专项技术的考试与学习的内容既挂钩又不受限制,具体操作过程我们采纳以下方法:
三项结合:体质健康测试内容由年级统测,专项技术的任课教师自测和每堂课学习态度的及时评定相结合。
考核过程中主要看学生的表现能力和发挥能力,而不是以往的只注重学生记住的框框条条,学生的协调性、灵敏性和学习兴趣得以提高,这样持之以恒地锻炼,形成专长。这样做不仅防止了在考核中“一刀切”的现象,而且使学生处于一种比较宽松的考试氛围之中,灵活变通,既质量上有了保证,又减少了心理压力,充分体现俱乐部制体育课严活相融的管理原则。
最后,为了避免教师以降低教学质量,采取不正当的竞争手段来吸引学生。我们建立了教师教学常规的实时监控制度,看课评估制度和考教分离机制,确保俱乐部制体育课改革措施执行的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unshine Sports Construction of
Our Public Sports Lesson "Integration" Inside and Outside
the Overall Curriculum System of the New Exploration
YANG Lianbo
(Northeast Dianli University, Jilin, Jilin 1320120)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unshine sports full implementation, this paper analyze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our school's sports work study, to build our school "class inside and outside integration" whole new curriculum system,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good habits of physical exercise and lifelong sports consciousness, also is the new direction of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sports work in our school.
Key words sunshine sports; school sports; integration of inside and outside class
0 前言
全面推动阳光体育运动在全国的深入实施的背景下,对当前我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及我校体育课程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依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及现代高校课程改革新理论,同时,借鉴国内著名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成功经验,结合我校体育工作具体特点,对我校体育工作进行改革, 通过“课内外一体化”整体课程目标体系,可以对每个大学生提出了两个要求,一个是基本目标的最低要求,另一个是发展目标的提高要求,是一个完整系统的目标体系。进一步阐明了我校体育课程的具体任务,对我校体育工作起到导向和激励作用。为在我校开展好阳光体育运动奠定基础。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东北电力大学公共体育教学课程体系、东北电力大学课外训练体系、东北电力大学体育协会等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主要运用访谈法、文献法与调查法。文献资料法为寻求研究的理论依据,通过访谈、调查法对我校学校现状进行分析研究。
2 结果与分析
2.1 东北电力大学“课内外一体化”可行性的研究
2.1.1 师资情况
通过对我校师生对构建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调查分析,我校从事公共体育教学的师资情况,专业项目较为全面,共有32名专职体育教师,涉及球类、健美操、武术、跆拳道、龙舟等15个项目。
2.1.2 体育设施场地
我校现有运动场地,器材情况,标准室外足球场3块、标准室外篮球场25个、室外手球场地1块、室外排球场地10块、室外田径场地3块;室外网球场地5块;室内场地:龙舟馆1个、室内羽毛球场地15块、网球场地5块、篮球场3块、排球场地1块等。
2.1.3 体育协会
我校有比较项目全面的体育协会,篮、排、足、乒乓球协会、滑轮、游泳、武术、跆拳道、体育舞蹈、健美操协会,他们组织了丰富多彩的各种业余体育活动,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养成了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我校师资专项项目多样全面、场地设施基本能满足学生业余体育活动,体育协会为业余体育活动提供了保证,因此,为进一步做好我校阳光体育工作,改进完善“课内外一体化”体系奠定基础。
2.2 我校体育课“课内外一体化”整体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2.2.1 课内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1)课内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发展目标。课内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发展目标是围绕五个领域目标: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 身体健康目标: 心理健康目标、 社会适应目标来进行。(2)确定体育课程内容的主要原则。课内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体系要做到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选择性与实效性相结合、科学性和可接受性相结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课程内容设计要以人本主义课程论为依据。就是以大学生为中心来设计课程, 要兼顾社会需求、课程和学生个体三个方面, 定位于大学生自身发展之上。这也是当今世界课程理论发展的新趋势。(3)确定课内体育课程内容体系。项目的设定要以体育发展目标为依据,以发展原则为准则,根据我校实际的自然环境、学校的场地设施以及体育教师专项的实际情况,设置体育教学项目及内容。大球系列:足、篮、排、手球;小球系列:乒、羽、网球;舞蹈系列:体育舞蹈、健美操;民族传统系列:武术、龙舟、珍珠球;传统项目:滑冰、跆拳道;体质健康系列、体育理论系列。
2.2.2课外体育辅助体系
(1)课外体育管理系统。指导监督系统,由体育教研室、选修课教师、校团委、院团总支组成, 发挥体育技能指导作用,和监督管理作用;自我指导管理系统:由校学生会体育部、 学生单项运动协会、 学生裁判员来实现学生自我指导管理作用;参与系统,是由系学生会干部、 班级学生干部、 学生发挥学生积极参与的主体作用。(2)课外体育活动系统。竞赛系统:建立全校的三级比赛系统,学校以学院为单位的各项目的一级比赛,各学院以专业为单位的二级比赛,各专业系部的以班级为单位的三级比赛;三级比赛系统来开展课外体育竞赛,培养学生提体育参与意识。协会活动:共同兴趣、爱好的同学组成体育运动协会,目的是很好地传播、指导学生体育单项运动。(3)课外体育训练二级体系。一级课外体育训练体系是由学校组织的以学校高水平运动员为基础的校级高水平运动训练队,目的是完成学校对外的比赛任务。二级课外体育训练体系是由各学院自发组织,有学生自主管理的学院训练队,目的是代表学院完成学校组织的各项比赛。
2.3 我校体育课“课内外一体化”整体课程设置和结构体系
以公共体育教学为核心,以课外体育训练体系、体育运动协会、三级体育竞赛体系,为辅助的“课内外一体化”整体课程设置和结构体系。
公共体育教学,根据我校的实际体育场地、设施以及学生对体育项目的需求情况,开设体育教学项目,学生在根据自己兴趣爱好来选择体育教学项目。
辅助的课外体育活动,根据自身的条件和自身体育兴趣自主参与一个或两个体育运动协会,参与体育活动。根据自身的体育运动能力积极参与不同级别的体育竞赛活动。
2.4 我校体育课“课内外一体化”整体课程评价体系
我校体育课“课内外一体化”整体课程评价体系,包括课内评价体系与课外评价体系。(1)课内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学生的学习评价应是对学习效果和过程的评价,主要包括体能与运动技能、认知、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定等方式进行。(2)课外体育活动评价体系。学生参与体育协会的体育活动情况,参与三级比赛的任何级别比赛情况评价。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意义问题
0引言
对于目前体育教育而言,更多的教学工作不仅仅体现在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更加体现在对学生思想的锻炼和改变,特别是对于大部分高等院校来说,体育教学的核心主要是培养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所以教学工作也是围绕学生而展开,即便如此,很多教学工作往往缺乏系统化、层次化,进而导致教学效果不佳。而俱乐部教学方法则可以有效改变这一问题,其本身的教学基于“因材施教”及“寓教于乐”的科学理念,以改变学生锻炼思想来提升他们的积极性,从而提升教学的效果。而在此,笔者将通过本文,就高校实施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的意义和困境方面,进行具体的研究分析与探讨。
1.高校实施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的意义
就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方法而言,无疑是高校体育教学的一大突破,因为其无论在教学流程、教学方法方面都与传统体育教学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所以推广这种新型教学方法的主要意义在于推动更多的高等院校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即单纯以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升为唯一目标或者“为教学而教学”的形式化流程。另外,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的推行则会折射出更多传统教学的不足,从而进行相应的弥补,以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2.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为广东省高职院开展的体育俱乐部中的学生或俱乐部会员,研究目标主要是各大高职学院的体育俱乐部开展情况,同时总结开展存在的问题,并且对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概念、教学结构体系(包括教学指导思想、操作程序、教学目标及内容、教学过程结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以及优点和适用条件进行详细研究,统计资料来源于网络文献资料、调查问卷、人员访谈以及行动研究四个方面。
3.研究方法
3.1 查阅网络文献资料
本次研究资料来源于同方知网、维普等知名数据网站,由研究者自行筛选具有研究意义的文献,并且主动查询与教学模式或体育俱乐部关联的书籍或者论文,同时结合相关政策与法律进行合理参考与借鉴,以保证本次研究的科学性[1]。
3.2 问卷调查法
通过向调查对象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统计目前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存在的问题,而问卷发放主要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对各个高校抽选一定比例的学生完成问卷调查,最后统计调查结果。
3.3 专题访谈法
基于以上调查完成后,整合访谈提纲,同样随机抽选一定比例的各大高校的相关教学工作者(教师)、理论研究学生以及体育管理者参与访谈,访谈话题为“体育俱乐部教学属于课内教学,如何拓展到课外开展”,访谈完成后整合访谈记录与相关结果,并且进行讨论[2]。
4.研究结果与讨论
4.1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概念
简单来说,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就是基于高校体育馆为教学场所的,贯彻健康思想与锻炼理念的,符合学生身心需求的一类新型教学方法,而且教学的主要思想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然后结合各类合适的教学方法,在满足学生的各类需求条件下,又能达成体育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同时还能拓展出体育锻炼、团体竞赛以及课外训练的各个流程。
4.2 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方法构成与体系
就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方法而言,其构成主要可以包含五个方面,即教学指导理念、实施流程、教学目的、教学流程构成以及教学评估。而教学方法体系主要是在正常的教学实施时,教师和学生能够配合、互动及交流,以达成教学的任务,同时教与学的两种行为产生微妙影响,从而达到科学教学的目的。而具体的教学方法体系可见下表表一所示:
4.2 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方法开展的问题及困境
4.2.1 受到传统教学局限与影响
虽然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方法是教学方法的一种创新,但是目前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往往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即如传统教学最大的影响在于一些与时代及学生需求关系不大的教学内容往往占据了教学的大部分,即如传统高校体育教学科目中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都是传统的项目,而很多学生往往对新的体育项目具有更高的追求,这也导致了他们产生对学习内容的厌倦,主动性难以得到发挥和体现,而且传统教学的理念也对新的教学造成影响,即如普遍照本宣科的理念,教师主宰整个课堂,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学习,也会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另外,在教学评估、教学目的等方面的设定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进而导致灵活性以及科学性都极其欠缺[3]。
4.2.2 资金匮乏的问题
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开展也需要有更多资金的支持,而资金匮乏的问题也是困扰很多高校管理者的一大问题,因为它们中大部分的体育教学资金主要需要依靠政府扶助、社会资助等方面,资金具有不定性,虽然开展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能够以会员以及拉赞助的形式拓展新的资金渠道,但是未能改变资金来源的不稳定性的现状,进而导致资金来源的不足,无法为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方法的推行提供支持。
4.2.3 设备不足的问题
导致体育俱乐部设备不足的问题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首先是体育教学资金匮乏,导致很多俱乐部硬件设备无法得到及时的维护、替换与修理;再者,很多前高校体育设备、器械以及俱乐部场馆的数目及条件都无法达到国家的要求。即如可容纳两万人的大型场馆数目原因不足,另外再加上专业设备及器械的缺失,大大打击了学生进行体育运动和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这些问题还会限制学生体育活动和学习的范围。此外,逐年的高校扩招,也导致了很多体育场馆的紧缺,外加上高校本身在场馆维护、构建的资金投入有限,也加剧了这一问题的负面影响,而且个别地区存在资源配置不均衡性,即一些高校体育设施资源存在不足,而部分高校场馆、器械等资源却存在利用率不高,甚至是长期闲置的现象。
3.结语
根据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方法的落实还存在相应的难度性,特别是一些显示问题,即如受到传统教学局限与影响、资金匮乏的问题以及设备不足的问题都会导致教学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所以要落实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方法,仅仅凭借单纯的教学创新很难达到目标,相关管理者应当将目光集中在教学理念的改变以及教学环境的改革方面。
参考文献
[1] 张波,崔树林,李永华.我国大学体育俱乐部课程化管理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2015,01(01):132-134.
[2] 胡超.论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未来与发展,2013,05(05):80-82.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日趋激烈的科技竞争以及人才国际化程度的不断加深,高等体育教育在培养高素质人才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体育工作者不断寻求实现“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教育目标和理念的有效途径。拉拉队近几年走进高校课堂课,通过构建拉拉队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寻找突破传统的体育课学习评价模式,建立新理念,形成合理的学习评价体系。为促进学生参与体育的积极性,培养健康的高素质人才,为校园人文教育提供有意义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意义。
一、研究方法与目的
1.研究方法
(1)调查访问法 对广西大学、广西财经学院、广西右江医学院、广西农业技术职业学校、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国际商务学院进行调研的同时,与有关专家、教师、教练以及教学管理者等进行访谈。
(2)文献资料法 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基本了解我国体育教改的现状。
(3)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需要,对广西医科大学一、二年级拉拉队班和健美操班以及校拉拉队员发放了800份“你最向往的拉拉队教学模式的调查问卷”,回收800份,有效率达到100%。
2.研究目的
突破传统的体育课学习与评价模式,建立新理念,形成合理的学习与评价体系,激发学生参与体育的积极性。试图构建一个符合现代高校教育特点,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拉拉队课程教学模式。
二、理性分析现代高校体育教育理念
1.树立素质教育理念
现代教育重新界定了在培养人才过程中应具备的功能,转变了在传统教育中只重视传授知识与吸纳知识的教育思想,更注重在教育过程中知识转化为工作能力、社会能力、创造能力内化为人们的优良素质,重视知识、能力与素质在人才整体结构中的相互作用、辩证统一与和谐发展。现代素质教育理念更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训练,主张能力与素质是比知识更为重要、更为稳定、更为持久、更具发展性、更具有竞争力的要素,把培养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作为高校教育教学的核心工作来抓,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和强化素质为基本教育目标,旨在全面开发学生的素质潜能,使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提高人的整体发展水准。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高校体育教育不得不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评定的多样化与素质教育联系起来。利用体育教学不断地为学生创造有利于培养综合素质的平台,将培养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心理素质、配合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及社会能力等融入到高校体育教学。
2.树立创造性教育理念,培养复合型人才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人’之可贵在于能创造性地思维。”传统教育理念向现代教育理念的重要转型之一,就是实现由单纯的知识性教育向创造性教育转变,这个教育理念的转变更是证明人类对“知识是有限的,创造是无限的”认知的转变。高校体育教学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纯生物的身体教育,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等具有很强的隐性教育功效,更是创造性能力培养的有效实践活动过程。奥运精神是“更快、更高、更强”,“更新”则是体现这个精神的重要因素。
3.树立开放性教育理念
当今时代是一个开放性的、国际性的时代,信息的网络化、经济的全球化使得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更加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原有的封闭教育理念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全新的、开放的、包容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的开放性使我国民族教育能够广泛吸收世界优秀的教育思想、理论与方法。开放性的教育理念,使我们民族教育与世界优秀的教育思想、理论与方法有机结合,成为适应全球发展的新型教育,其中包括了教育资源、教育内容、教育评价。由于体育文化的国际性,体育运动的国际性,奥运精神的国际性,高校体育教育更容易建立国内外文化交融的平台。拉拉队是美国原生态文化,所以在拉拉队教学活动过程中必定将它的精神交融到我国的传统文化精神中,使两种文化精神碰撞出新的火花,促使我们建立起多元化的富有弹性的教育评价体系与机制。
三、对当今拉拉队教学模式的分析
拉拉队作为高校体育教学内容进入课堂以来,逐步完善了课程设置,丰富了教材内容,形成了一定的教学模式。目前广西高校的教材内容主要包括2009年广西教育厅编订的拉拉队规定动作组合、2010年国家体育总局编订的拉拉队规定动作组合。这两个由官方编订的教材内容已经在广西高校推广,成为主要的拉拉队教材内容。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我区大部分高校的拉拉队教学模式还没有脱离传统的以传授技术为主的教学方法,老师教什么就考什么,而设有自编任务的只占3.4%。大部分教学方式没有切合实际与现代教育理念接轨,没有与教育目标接轨。教学模式的设定,在很大程度上确定了教师与学生在这个双边活动中的角色。如果学生仅仅是被设定在一个被动的位置,那他们的收获仅仅是初级的获得,那就是模仿。在拉拉队教学中,没有引导性的实践活动,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会受到限制,也无法在课外活动中建立运动爱好与习惯。没有对知识进行自我认识与运用,学生将缺乏对拉拉队文化精髓的理解与获得,也无法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激发创造性思维。没有得到与其他同学智慧碰撞的机会,学生的合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将受到限制。
四、高校拉拉队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创建特点
随着“阳光体育”的开展,对校园体育教学和体育文化提出了新的要求。拉拉队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创建体现了该项目与校园体育文化的完美结合,全面体现以人为本现代教育精神,此模式的创建为学生的学习与认知、体会与反思、合作与创新提供了积极的氛围。更注重教与学的多方位发展,注重学生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更注重挖掘和开发学生的潜能,为学生提供实现自我和完善自我的平台,更注重对学生艺术涵养提升的培养,完善对美的追求、塑造美的意识,提高审美能力。
对提高体育素养、激发健身意识,掌握终身体育锻炼的方式方法以及保持拉拉队教学的持续性和有效性,是拉拉队在高校发展的必然性。该模式的创建将给现有教学模式带来深刻的改变,一方面拉拉队教学必须适应社会发展对体育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另一方面,更能够体现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文素质的要求。该模式的建立,更能满足学生利用拉拉队的运动减轻学习和生活压力,通过与同学的交流及时消除心理的不良因素。尤其是该项目的国际性、娱乐性、现代感等因素,更是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性,使校园体育文化多元化。
五、拉拉队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运行研究
1.实施模式方法的研究
该模式为学生提供实现自我和完善自我的机会,教学方法更科学,注重教学的深度与广度。注重学生在拉拉队学习过程中明确学习目标,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和全面发展。
该模式的组织形既即注重学习过程也注重最终评价,有分有合,有课堂内和课堂外,形成一体式。课内,以学习拉拉队文化起源、项目特点、基本技术、裁判规则、发展趋势为主,体现了合。课外,以自我练习、自我提高、小组合作创编、教学比赛为主,体现了分。
学生在课外进行创编,必须大量收集相关信息和素材,经过模仿和创编最后形成自己的作品。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运用和创新生成对任课老师产生较高的预期,要求任课老师为了满足学生不断了解和吸收该项目新技术,新信息。
2.模式评价的研究
学习成果评价应体现拉拉队课内外一体化教学规定与创新相交融原则、强制性与自主性相交融原则、教师主观与学生主观相交融原则。
评价方法包括:基本技术(课内所学国家拉拉队规定组合)占35%,由任课老师独立评分;小组创编与演示占35%,由任课老师与每个小组派出的一名同学组成评判小组,对学生的日常学习态度给出客观的评价,还对学生课外参与活动作出考勤评价,考勤由各个小组长监督记录,老师不定期辅导检查。
拉拉队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创建符合我国素质教育和终身体育追求的最终目标,改进了现有教学模式,激励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改进学习方法,让学生在理想的学习氛围里担任适合的角色,培养社会能力,挖掘潜能,发展个性,尤其是学会运用知识进行创新,在很大程度上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职业创新素质要求。问卷调查显示,该模式优于其他模式受到学生的欢迎,更符合学生校园教育、校园生活的需求。另一方面,更能调动任课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知识更新积极性,使师生在学习的双边活动中有效互动。
六、结束语
随素质教育和健康教育的全面推进,以及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的要求,体育教学在高校教育中担任了重要的角色。拉拉队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创建体现了体育教学的完整性、连续性,也体现了学生学习和评价的多元性和客观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整理―创新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并形成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的专业学科学习。另一方面,也形成了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和组织能力,从而使高校拉拉队教学改革能满足素质教育和健康教育目标的需求,满足拉拉队在高校进一步推广和发展的需求。该研究已被立项为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课题。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互联网+ 瑜伽课 内外一体化 教学模式 构建
2002年瑜伽开始正式被纳入高等学校大学体育教学体系,虽然高校瑜伽课已开设十多年的时间,但是通过近两年来对我国高校瑜伽课程的开设情况进行的调研显示,我国高校的瑜伽课程开展情况不容乐观,其中教室及设施不健全等硬件方面的问题鉴于学校体育资金的困难短时间不好解决,而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系统性,教师教学方法落后、僵化及学生持续性学习兴趣的缺乏等方面的问题则可借助“互联网+”思维在短时间内得以改进和提升。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学校体育运动的一种新体系,该体系能够充分利用学生的灵活时间,将体育课程与学生的业余训练有机结合,是体育课的一个延伸。因此将“互联网+”思维运用到瑜伽课中,通过建立了一个开放性、动态性、协调发展的校园体育运行系统来充分利用互联网上丰富的教学资源及其本身的便利来推动瑜伽课,构建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本文的一个创新尝试。
一、目前我国高校瑜伽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设置缺乏体系性、创新性,难以适应新课改发展要求
由于我国高校的瑜伽课至今仍未有一套来自教育部的统一的课程体系,基本处于各校放任设置的状态,由于各校在体育资源配置及教师对瑜伽运动在认识上及自身的专业素养在水平上参差不齐,这也必然导致我国高校瑜伽课程的设置缺乏科学性、体系性和持续性。不少院校的瑜伽教师来自其他体育项目,瑜伽课程的教授只好停留在分立式动作的教授上,难以涉及瑜伽历史、运动理论等方面,随着瑜伽动作难度的加大,很难让学生领悟到瑜伽的精神,也就无法让学生主动喜欢,甚至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不少学校的瑜伽课流于形式,难以适应新课改发展要求。
(二)教师队伍业务水平普遍不高,教学方式僵化,难以激发学生兴趣
瑜伽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及教学方法对于瑜伽课程的理解与呈现起着决定作用。但是由于我国国家体育总局至今未开展瑜伽运动统一的培训及认证工作,这也制约着瑜伽教师的进修与学习,更影响着瑜伽课程的质量与效果。绝大多数瑜伽教师来自其他形体项目,由于对瑜伽历史及运动理论的缺乏认识,教师在上课及体育考核中只注重单一分立式动作完成是否标准或者瑜伽动作的完成难度,基本不涉及瑜伽在精神方面的陶冶功能,加上在教学方式上主要采用“讲解-示范-模仿”的僵化式模式,难以有更利于学生加深印象的成套动作编排,甚至有的教师对成套动作有所涉及,但教授方式却是通过观看视频的形式,学生体验性和参与性过低,导致学生兴趣不高,基本参与一学期就放弃,难以形成持续性的参与兴趣。
(三)缺乏延伸性活动,课内外体育存在严重脱节,整体教学效果差
任何体育运动能力的习得都不是一朝一夕的,必须有长期、持续性的练习。通过课堂观察及调查问卷发现,我国高校瑜伽课普遍缺乏延伸性活动,课内外体育存在严重脱节。学校较少组织课外瑜伽活动的学校占比15%,而高达80%的学校更是从未组织过由教师或院校牵头的校内瑜伽活动,学生对瑜伽课程的参与基本随着瑜伽课的结束而结束,只有少数学生由于自身对瑜伽运动的喜爱处于自发性延续学习,而后续学习的途径则主要通过社会瑜伽课堂及网络视频。对瑜伽运动的认识也仅停留在对瑜伽动作的练习上,基本不涉及瑜伽的历史性常识及瑜伽运动理论。由此可见我国目前高校瑜伽课程开设情况普遍不好,整体教学效果差。
二、构建“互联网+”瑜伽运动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的可行性探究
(一)互联网+创设瑜伽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优势
由于目前高校学生笔记本电脑拥有率高达85%,校内网和校园网吧的便利,使得校园互联网网络平台架设简单易行,而“互联网+”能够提供一个更加广泛与灵活的平台,借助此平台,可通过丰富瑜伽课程互联网+的内涵、建设互联网+活动展示平台,利用互联网+创设校园瑜伽环境对于活跃瑜伽校园氛围,创设科学的瑜伽课程教学体系,增强学生直观体验性,调动学生持续性参与积极性和热情具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互联网+”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构架呈现构想
互联网+课内外教学模式的构架必须能够力落地,可通过以下几个关联呈现形式实现瑜伽课程的课外延伸:首先要建立师生微信、QQ群,提高学生的参与感,实现随时互动;其次要将上课内容录像并放在校内网上并对学生开放借以提高学生的认同感和参加学习的热情;再次,可通过网络平台展示校内外瑜伽师生精品课和精彩活动,给师生一个展示平台,提高瑜伽课程的活跃度;第四,利用网络扩大校园瑜伽的宣传力度,尽量多组织校园瑜伽活动及比赛,创设瑜伽校园氛围。
参考文献:
随着军队院校教学任务的转型,岗位任职教育已成为军队院校教育的主体。短时间、多层次是任职教育的主要特点。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新颖性和实用性,是岗位任职教育的主要任务。如何在短暂的时间内,达到良好的培训效果,是任职教育院校必须研究的课题。因此,探索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课内外一体化专题教学模式,显得非常必要。
1 课内外一体化专题教学模式的含义
课内外一体化专题教学模式是有针对性的把部队所需要的相关内容整合成专题,以课内专题讲座为主体,课外研究探索为补充,将课内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课内课外浑然一体。课内教学精讲主要知识点,采用案例式、研讨式等教学方法,将主要的理论融会贯通。课外针对专题的内容,利用图书馆、校园网等,查阅资料,研究讨论,开扩思维;还可以带着问题亲临部队“实战”,在“实战”中应用理论,消化知识,提高能力,从而达到强化理论、拓展知识、创新发展的目的。
2 课内外一体化专题教学模式的优点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要以学员为主体,充分发挥学员主观能动性。课内外一体化专题教学模式,正是体现这一特点,能够充分发挥学员来自部队,具有丰富任职经历和实践经验的优势。它的优越性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1创造了学员潜能发挥的氛围
岗位任职教育针对性强,需求的知识多、内容新。课内外一体化专题教学模式,在课堂讲授的基础上,提倡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索学习,突出教学训练的研究性、试验性,让各种思路、方案、概念、设计碰撞交汇,让人的创造潜能在允许失败、允许反复的良好氛围中激发成长。
2.2改变了“灌输式”教学方法
教学模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未来战争是信息化战争,信息时代的指挥军官,应以具备整合高新技术装备及多种作战因素的能力为基础,以提炼有创意的指挥概念并形成系统设计为素质能力的最高形态,这种智慧和能力的获得,创造精神的激活,需要有适应的教学模式和环境加以培育。课内外一体化专题教学模式,改变了过去教员“灌输式”教学方法,留给学员自主开发的空间,激发他们的智慧和创新能力,使课堂向“实战”拓展延伸,使知识向创新型发展。
3 课内外一体化专题教学模式实施应注意的问题
按照课内外一体化专题教学模式的要求,在实施过程中,要从部队岗位实际需要出发,依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充分摸清生源情况,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坚持“三个贴近”,力争做到学员带着问题进校门,解决问题出校门,提升理论认知水平,提高分析解决部队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员能够胜任拟任岗位需要。
3.1整合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整合,是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重要步骤,内容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模式的实施。内容的整合,要从贴近部队、贴近实战、贴近学员任职岗位需求出发,增强针对性和适应性。
第一,选取部队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教学分析内容。要经常关注部队武器装备发展动态和使用管理以及军事训练中存在的问题,找准支撑解决问题的相关理论,通过专题讲座,引导学员进行分析。
第二,结合军事斗争准备选取研究探索内容。选取现代高技术战争的经典战例进行分析,设置未来战争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从实战的角度进行研究探索。免费论文参考网。
第三,根据学员任职岗位需要提炼补充内容。在学员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针对任职学员拟任岗位的特点,收集现职岗位任职人员的成功经验和体会,提炼补充专题内容。
3.2设计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的设计,是保证课内外一体化专题教学模式实施的关键。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各个环节的衔接,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把外聘授课与自身授课合理安排,使教学环节环环相扣。
首先,要做好教学过程各环节的安排。在教学内容整合之后,实施中精讲哪些内容、自学哪些部分、研讨什么问题、学员扮演什么角色,教员都应当提前设置好。教研室采用集体备课、到部队备课,练讲试讲等形式,安排好精讲、讨论、角色扮演等环节,把理论、实践和知识拓展紧密结合在一起。
其次,恰当处理聘请教员授课与自身教员授课的关系。教学实施中,自身教员授课是主体,但存在有一定的局限性,“请进来”作为一种必要的补充,对于一些知识前沿和跨学科的问题等,需要聘请专家教授举办讲座。在聘请什么人,讲什么内容,解决什么问题上,要充分考虑,注重外聘讲学的目的性和实效性。
第三,要合理安排参观见学活动。“走出去”是拓展知识的必要环节。“走出去”看什么?学什么?回来后干什么?这些问题,都要在教学实施中提前安排,使学员做到心中有数,提前做好准备。
4 课内外一体化专题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
在航空兵场站指挥培训班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采用课内外一体化专题教学模式,不仅适应了岗位任职学员的特点,而且也充分开发利用了各类资源。我们在内容选取上,采用前伸后延的方法,前伸到学员部队实际生活中去,收集困扰部队的难题,收集典型的案例,收集学员急需的知识。后延到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的发展前沿上,后延到学员将来的任职岗位上。通过对部队调研,以及与学员的座谈,利用学员资源,了解部队,熟悉部队,使教学案例和内容来源于部队,适应于部队,同时针对本专业的发展前沿,收集新技术、新理论发展动态和方向,丰富教学内容,使理论知识能够体现时代的先进性。在教学实施中,我们在自身教员讲课的基础上,聘请了其他院校和部队的专家教授进行了专题讲解,采取了研讨式、案例式等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说明了课内外一体化专题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免费论文参考网。
4.1更新了学员知识,提高了理论水平
通过课内外一体化专题教学模式的实施,学员有自己的学习兴趣,有自己的创新空间。结合课堂精讲内容,针对某些理论或某项新技术,进行深入细致的钻研,开阔了思维,拓展了知识。免费论文参考网。一些学员就某项问题写出了非常有见解的研讨论文,有的论文已在相应刊物或研讨会上发表,具有一定的创新价值。
4.2丰富了课堂内容,补充了教学资料
学员把自己的实践经验,经过理论总结,通过在课堂上的研讨发言,提出了新的观点和看法,补充了课堂教学资料,丰富了教员的部队实践经验。我们在两期的教学中,已收集教学案例30余个,进一步掌握和熟悉了部队情况,为更好地讲授类似班次的课程奠定了基础。
4.3解决了部队问题,提升了实践能力
学员进校学习之前都带有困扰本部队的实际问题,通过课堂学习、课外研究和查阅资料,学员间的相互探讨、互相协作,提出不同的思路和解决办法,使每个问题得到优化解决,达到相互提高的目的。在最后的结业考核中,每个人都对自己所带的难题,提出了解决的方案,有的方案还具有前瞻性,对提高部队战斗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1 郭振汉,刘占锋. 注重任职教育的“分流”段教学改革.中国军事教育,2004,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