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与技术范文

时间:2023-08-01 09:25:1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创新思维与技术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创新思维与技术

篇1

一、引言

随着社会对新型复合人才需求的不断提高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目前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创新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先进的教育理念的代表,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是创新教育的关键所在。[1]所谓创新思维,从心理学的角度一般认为是一种高级的问题解决活动。这种问题解决的活动在学习者认知能力方面则更多地体现在对解决问题的策略应用上。因此,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是发展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获得各种思维技能,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普通高校师范类教育技术学专业作为新时期教育教学信息化改革的主力军,对于未来教育理念革新、教学方法升级肩负着重要的任务。何克抗认为,教育技术学的逻辑起点应当定义为“借助技术的教育”。[2]显然,这一专业定位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就更加明确:学生必须掌握优化的问题解决策略,具备创新思维。目前,在现有的教育技术本科生培养体系中,程序设计类课程在引导学生思维、启发学生灵感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因为程序设计本身就是运用特定的计算机编程语言,根据设计者构思搭建的逻辑来实现既定目标的思维过程,是一种问题求解过程。即人们通过使用问题领域知识来理解和定义问题,并凭借自身的经验和知识去选择和使用适当的问题求解策略、技术和工具,将一个问题描述转换成问题解的过程。从本质上讲,就是算法的综合体现。如图1 所示。美国计算机科学家克努特(D.E.Knuth)指出,“一个受过良好的计算机科学知识训练的人知道如何处理算法。算法知识是一种具有一般意义的智能工具,必定有助于对其他学科的理解,不论化学、语言学或者音乐。”[3]显然,对于教育技术学这一多学科交叉专业,引导学生学习算法并以此培养他们问题解决的创新思维是必要的。必须指出的是,在教育技术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中,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开发是一门以ActionScript3.0 为主体内容,培养学生开发交互型教学软件的专业主干课。对于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方法,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具有重要作用。[4]笔者从事多年该课程的教学,也不断探索其对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经验和实践模式。本文将基于此,对教育技术本科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做探讨。

二、培养创新思维的理论基础及要素分析

1.陈龙安的ATDE理论模型关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界有很多不同的理论视角。对于学科课堂教学角度的创新思维培养,陈龙安先生提出的ATDE理论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教育做出了更多详尽的阐述,对于教学中的实践也给出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台北实践大学教授陈龙安先生认为,所谓创造性是学生在原有知识及经验的基础上,在宽松的环境下,通过创造性思维而产生“不同而更好的想法”的一种能力,可以透过教学加以提升与培养。[5]他认为创造性教学是教师在支持性的环境下,运用启发创造思考的“问(asking)、想(thinking)、做(doing)和评(evaluation)”四组教学策略增进学生创造性一种教学模式。简称ATDE,谐音“爱的”,所以又称为“爱的”教学模式。其基本内涵如下:问―――问题,教师设计或安排问题的情境,提出创造性问题,以供学生思考。当然,问也是双向的。即学生也可以向教师提出自己的疑问或猜想;想―――思考,有效的思考决定于思而有所得。也就是学生自由联想,并给予学生思考的实践,以寻求创意;做―――活动,教师利用各种活动方式,让学生做中学,从实际活动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评―――评价,师生共同拟定评价标准,选取最适当的答案,使创造思考由萌芽进入实用的阶段。陈龙安先生从学校教育的实践出发,综合了多种创造性教育理论,所提出的ATDE模式具有很好的启发性和实用性。尤其是他倡导要构建和谐开放的学习环境,通过问、想、做、评四个环节,为学生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程序设计类课程中ATDE模型的教学要素分析结合对陈龙安先生的创新思维培养模型各要素内涵,我们对在教学实际中应用该模型的各部分要素作出进一步阐述。首先,“问”在ATDE模型中被安排在首位,究其本质,问题是给定信息与要实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加以克服的情境。它是创新思维培养的导向,也是学习在认知层面的终极目标。问题是在对学生开展创新思维培养过程中的引擎。一方面,由教师提出的问题,不仅需要向学生阐明必要的给定信息,问题结果的状态描述,而且还要明确在解决过程中种种需要解决的因素。教师通过向学生提问,特别是提出创造性的问题,就是在激发学生开启创新的灵感;另一方面,学生提出的问题则可以是个人的疑惑,也可以是对问题的进一步猜想;同时,学生也被鼓励向教师提出个人的疑问,这不仅期待教师给予解答,而且在全班也会引起思维共鸣。在师生问答互动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逐步得到启迪。其次,在这个模型中,“想”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是训练学生形成创新思维的助推器。在实际教学中初始阶段,教师通过安排合适的案例,给学生预留足够的思维空间,已经是对创新思维的引导。同时,在课程进行到后一阶段,教师又根据既有解决方案向学生再度提出尝试其他解决办法的教学要求,无疑对学生的发散思维是一次强化。需要注意的是,这一环节需要教师既要充分体现教学主导性,又要把握好操作性的度的控制。对于教学中的结构不良的问题往往需要教师积极运用启发手段,及时给出必要的指导。而对于结构良好的问题,则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思维空间。再次,虽然“问”和“想”是整个模型的前导,但“做”则是具体的落实和检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表现安排各种活动,让学生把课堂所学的内容及时加以应用,寓教于乐。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分组,安排课内的“项目招标”,让提供最优解决方案的学生小组“中标”。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小组合作意识,而且在整个活动中更能激发他们启动“头脑风暴”,竞相提出优秀的问题解决方案。同时,学生也应积极参与,让他们对问题的整体构思与解决方案进行大胆尝试。树立不怕失败的信心和百折不挠的意志。通过不断地实践训练逐步形成创新思维。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课堂实践环节,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努力让每位学生获得做中学的综合体验。最后,“评”作为该模型的最后一个要素,也是一般教学设计的末期工作,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也不可忽视。在ATDE模型中,评价不是教师单方面的操作,而是由学生积极参与的共同工作。师生双方对于学生完成的项目作品共同评价,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训练和培养。例如,让学生找出个人作品在整个设计中的思维过程和整个作品的设计缺陷。同时,组织其他同学提出更加优化的解决方案。当然,在这个环节,教师也可以积极发表意见,供学生参考。把“评”变成激发学生生成创新思维的转折点,促使他们在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灵活转换。总之,ATDE中的四个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意识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此四要素中,“问”是创新思维产生的催化剂,对随之展开的“想”起到了激励和引导的作用;而对于学生业已产生的好办法、新主意予以实施的,则体现在“做”的环节。这不仅为学生实施个人创新思维提供了实践平台,也同时获得了检验创新思维可行性、正确性和高效性的机会。一旦他们的创新思维获得实践肯定,将得到教师和同学们的好“评”,从而进一步得到强化。同时,这种强化也为后续的创新思维成长酝酿着新的力量。

三、培养创新思维的教学实践

根据我校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2019 版人才培养方案,程序设计类课程主要以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开发为代表。这两门课程对于训练学生逻辑思维、激发创新思维具有难以替代的作用。为进一步探讨ATDE创新思维培养模型,我们以开设近十年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开发为例。通过教学案例的方式予以论证。这门课程计划开设在第五学期,是个性教育模块中教学资源开发方向的重点课程。根据既定的教学大纲,本课程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教学系统设计思想与方法的基础上,熟练运用AS3.0 开发交互型教学软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应具备独立设计、开发交互型教学软件的能力,而且还应初步具备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学科素养。本文列举两个整合ATDE创新教育思想的课程实例,用以简要说明ATDE的具体教学应用过程。案例一:图片浏览器[6]1 )问题简介:图片浏览器是常用的图片浏览工具,但是如何通过程序将其实现,对学生既有兴趣又有挑战。2 )问题分析:在教学中,我们已经给学生讲解过显示对象类(DisplayObject)对显示对象各种控制方法。但是,图片浏览器从程序实现的机理上则是对于不同层次显示对象的显示优先级别的控制。需要注意的是,显示对象类采用了一种层次化的结构,该结构更易于创建显示对象子类、方便深度管理。3 )ATDE创新训练:鉴于显示对象类的工作特点,本例中教师向学生提问本例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即如何控制不同深度下子类对象的显示。这是ATDE模型中“问”的重要体现之一。除此之外,还要向学生提出如何处理显示对象和舞台(Stage)的关系。这两个问题是学生必须面对的,同时也是ATDE模型中执行“想”的重要环节,即通过何种方法可以解决各图层显示对象的优先级自由调用。当然,学生的思考并非是孤立的学习环节,而是与教师已经设定的教学活动共同展开的。学生按照分配好的学习小组,积极考虑解决问题的方案。同时,为配合这种创新教学训练,教师在教学管理方面也给予学生较大力度的奖励性加分。这样可以较好地鼓励他们积极投入到学习和思考中来。本例中,只有关联好“问”和“想”,才能帮助学生真正落实“做”。毕竟,将形成的思维落实到程序代码中才是关键。经过学生小组间展开的“头脑风暴”明确了通过语句实现各层次图片元件显示优先级的控制与调用;在随后的教学环节中,学生在机房环境中,每人一机,独立构思,在前期一系列的创新思维训练后完成最终的程序设计。这让他们的效能感和自信心得到极大提高,进一步增强了他们运用创新思维的意识。必须指出的,教师与各小组代表对给出的解决方案共同予以评价,并由教师做统一总结。这些教学环节对于学生灵活运用课堂所学具有积极意义,有助于帮助他们学会举一反三。例如,在教育游戏开发中,智力拼图、华容道等任务的实现都离不开对图形显示对象的运用。4 )案例小结:本案例在实施ATDE创新模型时,充分衔接了ATDE的四个要素,加强了各自之间的关联。学生的创新思维由“问”而起,由“想”而生,由“做”而验,由“评”而固。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水平,拓展了他们的思维。这里要注意三方面内容:第一,推陈出新,即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实施各个教学环节的活动安排;第二,必要的宽容与鼓励,即教师要能在最大程度上接受学生为解决问题提出的各种思路。即便有些思路“不切实际”,也要给学生大胆思考的空间和自由。同时,要提供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第三,灵活掌握,即在问、想、做、评四个环节中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作出调整。具体的,可以“问-想-做-评”,亦可以“问-想-做-问-想-做”等。案例二:形状绘制的创新应用[7]在课程教学内容中,绘制形状是一个重要且颇有实践价值的知识模块。虽然在AS3.0 的语言体系中具备预定义功能模块函数,但是能够灵活运用这部分知识也是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模块。1 )知识描述:在AS3.0 中,使用drawRect()方法可以绘制矩形,其语法结构表示为:drawRect(x:Number,y:Number,width:Number,height:Numer)2 )问题分析:实际上,drawRect()方法的功能就是绘制矩形,该模块在主流操作系统Windows和相关绘图软件中最为普遍。但是,现实世界中呈现矩形的事物却有很多。如何应用该方法实现程序效果,这对学生而言就是一个结构不良的问题,更适合为学生打开想象的空间。我们在教学中更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展开联想,扩充他们的思维空间储备。3 )ATDE创新训练:与案例一的实践方法类似,这里如何应用drawRect()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空间,我们在教学中设定了一个让他们感兴趣的案例―――绘制国际象棋棋盘。本例的国际象棋棋盘是由8 ×8 黑白相间的正方形格子组成,还要处理好黑色填充和每行(列)小正方形格子的绘制。这里,仍然需要学生遵循“问”和“想”的联动,即如何处理填充小方格的黑色填充以及小方格的绘制。学生通过回忆已经学过的beginFill()方法会比较轻松地完成黑色填充,但是对于小方格循环绘制,又该怎样处理?教师在课堂中再次发问,如何完成重复且有特定规律的任务的处理?学生经过讨论和思考,明确了使用循环控制语句是最佳选择。这样,在教师带有启发的引导教学中,学生很快确定了解决该问题的思维框架。而后,经过“做”与“评”的整合,学生互学互鉴,总结在实现最终效果后的心得与感受。不仅训练了个人的创新思维,而且还增进了同学间的合作意识。然而,在完成上述一系列教学安排之后,教师布置了课后作业:如何绘制中国象棋的棋盘?(中国象棋的棋盘包含楚河汉界,而非连续的棋盘线条)这对于已经掌握使用drawRect()方法的学生再次提出挑战,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再次提出更高的要求。4 )案例小结:本案例的创新教育在实施过程中,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兴趣爱好。通过引入易于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问题,调动他们的学习动机处于较高水平。而后,推波助澜,进一步引导他们开启创新思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因势利导,积极推进;学生紧密配合,大胆想象。最后,师生互动,再做设问。就此,把对学生的创新思维情志和创造水平推向更高的阶段。本例的教学节奏环环相扣,思维连绵不断。学生个人不但解决了教学问题,还获得了创新思维的再次训练。这也让他们通过本课学习再次体验开发创新思维过程中的快乐。

四、创新思维培养指导策略

参照给出的教学案例和分析,本文对基于程序设计类课程运用ATDE模型开展教育技术本科生创新思维培养提出相关的指导策略。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实施ATDE需要开展必要的热身、主题及结束三类活动。热身活动的目的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氛围更加轻松友好。主题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包括问、想、说、评四个部分。“问”就是要提出问题。教师充分运用提问的技巧,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问题可以分为“开放性问题”和“封闭性问题”两种,前者奠定学生的知识基础,后者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和发散思维。对于“想”,教师要保持沉默,留给学生酝酿的时间,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自由想象。最后,“说”和“评”就是让学生运用个体或团队头脑风暴予以充分表达,并对他人的发言加以归纳整理,选择他们认为最好的方案进行实际的操作。另一方面,ATDE创新模型要求教师是知识的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置疑设问,并给学生留出更多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以此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不同的见解。教师应当“放”,即放开学生思考的桎梏,让学生去探究、去思考。同时,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必要的建议。教师及时发现、挖掘学生的闪光点,不仅可以使课堂更加生动,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及信心,让师生间有更多的互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获取并应用知识的能力,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五、结束语“如何培养核心素养”是教育变革中面临的重要问题。[8]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对受教育人形成问题解决能力的系统工程,这就注定需要教育者更多的投入,更多的思考和更深的探索。“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正如加涅指出的,教育课程的最终目标就是教学生解决问题―――数学和物理问题、健康问题、社会问题以及个人适应性问题。反观我们的学校教育,不论开设多少课程,其最终的指向还是聚焦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多种手段解决问题。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开发作为专业内的一门程序设计类课程,为学生创设了学习灵活解决问题的内容平台。本文总结基于这门课程对学生展开创新思维培养的若干经验,以期对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做出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李禾.现代教育技术在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中的作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06):127-129.

[2]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陈慧南.算法设计与分析[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8.

[4]张鹏.课程资源视角下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开发”课程建设初探[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9,29(02):63-66.

篇2

我们不妨试着从数据库管理人员的需求角度入手,探讨一下什么样的备份解决方案才是企业真正需要的。

1. 备份操作不能影响数据库主机的日常运行。

2. 数据恢复时间更短,数据损失(RPO)更少。

3. 系统可用性更高,业务中断后的恢复时间(RTO)不能太久。

4. 备份的数据可以随时验证,恢复的数据保证正确无误。

5. 本地备份还不够,希望将对数据的保护延伸到远程。

6. 操作程序越简单越好,手动操作越少越好。

篇3

一、小学数的概念

数包含的内容比较丰富,小学阶段的识数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一是整数的认识,包含负整数、零和正整数,首先是正整数和零的认识阶段主要集中在小学一年级,而且是以100以内的正整数为主,这一阶段不仅要培养小学生能够连贯的识数和数数,同时还是学习简单的基础运算的关键时期。因此,100以内数的认识是基础也是关键,负整数的认识和学习主要集中在小学的高年级,多数学校是在五、六年级才开始小学负数的学习,对于多数学生而言,正数基础扎实,负数的学习较为简单;二是小数和分数的认识,小学阶段对分数和小数的认识多集中在正数,而且小数和分数认识和学习的阶段主要集中在小学三、四年级,小数和分数对于小学生而言属于比较抽象的概念,因此运用适当的、新颖的教学手段,能够帮助小学生加强对分数和小数的理解和认识。

二、小学阶段数的认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低年级小学生在整数认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多数学生没有形成完整的识数思维,也没有构建出基础的数学模型,多数学生背数依靠的是惯性而不是逻辑思维,因此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到两位数的末端就会出现接不上等现象,诸如三十九之后会跳跃到六十,或者出现思维混乱、数连不上的现象,诸如,29、38、41这样跳跃式的数数,或者需要考虑很长时间才能说出数。二是在学生在遇到5位以及以上的数时,往往很难快速准确的读出数,有的学生需要长久的考虑,反复地琢磨才能正确地读出数,有的学生则在面对多位数的时候毫无逻辑思维,处于一片混沌的状态,根本谈不上读数。三是在认识小数和分数方面存在认识障碍,多数学生对小数和分数的认识是停留在表面的,往往很难理深刻理解分数和小数的概念,靠死记硬背来认识,因此在基础的分数和小数计算上往往会出现各种问题,这种机械的认识,无法为数学的基础运算奠定好基础。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数的认识的培养

1.在信息技术环境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有学者做了研究,认为“数感”同“语感”以及“方向感”等词相似,不仅代表着一种能力,同时也代表着一种敏感性,众所周知,多数学生学习英语是靠“语感”来培养学习能力,那么在数的认识过程中,“数感”同样发挥着提升学习能力和认识能力的作用。因此,培养学生的“数感”能够提升学生对数的认识。培养数感的方法是多样的诸如与亲身经历的结合、参与实践活动、加强交流等方式来提升学生的“数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可以以班级学生集体亲身经历的事件为题材制定出动画视频,在课堂上播放动画视频,来让小学生意识到画面中出现的与数相关的概念,诸如出现过几个人、背景图画中类似的物体有几个,类似图画出现的次数等,来培养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数数的习惯,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数感”。

2.利用多媒体的形象化,加深学生对数的理解

小数和分数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很难理解,而传统的教学方式仅能采用部分道具来加深学生对此的理解,但是利用信息技术可以通过多媒体来更加生动化、形象化的解决这一问题。比如,在讲授分数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画面播放一个圆的切割过程,一分为二则为二分之一,这样形象的画面能够加深学生对数的理解,提高学生对数的认识。尤其在分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不断的利用各种手段运用媒介让学生对分数有深刻的理解,才能避免在今后的运算中出现的问题,也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学生对分数认识停留在表面和缺乏逻辑思维的问题。

3.利用多媒体环境,培养学生认识数的兴趣

小学生往往会对信息技术下的新鲜事物感兴趣,可以利用学生这一特点,利用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来培养学生认识数的兴趣,比如小学生往往会对“超级玛丽”等这种简单的游戏感兴趣,那么可以利用活动课的时间,播放“超级玛丽”的背景,然后设置成识数过关的游戏,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又能利用网络帮助小学生识数,而且还可以设置成比赛的模式,过关识数中通关最多的可以多玩一局,这样既激发学生之间的竞争力,只有在对比中才能取得进步,同时也可以作为一个小测试,根据学生对数的认识的程度不同,分成多个等级,然后便于老师针对每个层次学生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针对每一阶层的学生逐一辅导,既提高学生认识数的能力又提高教学质量。此外,老师还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长利用多媒体技术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将个人爱好与数的认识有效结合起来。

四、结论和建议

1.结论

数学教学的基础从数开始,认识数对于打好数学的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因此,在小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增加实践活动利用信息技术等多种手段来培养对数的认识,信息技术环境下,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可以通过培养数感、形象化的展现以及动画引导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认识数的兴趣,从而提高识数能力,并且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体验和对学生的观察发现,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解决绝大多数学生识数的问题,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加学生识数以及数学的兴趣,有效地缓减教师的教学压力。

2.建议

首先,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观察,做到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在认识数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再利用信息技术对症下药,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教学率;其次,利用信息技术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案例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和小学生息息相关的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做好课前的前导,提升学生对认识数的兴趣;最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地依赖多媒体,应该做到讲授、讨论、多媒体技术相结合,丰富教学手段、建立奖励机制,鼓励学生认识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苏双群.小学数概念教学浅议[J].周学刊,2013,(35):163.

[2]江萍.彰显“数”的教学魅力――小学数学“数的认识”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教师,2014,(07):73-76.

篇4

随着我国精神文化生活的不断丰富、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人类的创造性思维已经由简化的一般思维转变为更为高级的抽象型的思维。并且随着生产逐渐步入科技化、电子化的轨道上,创造性思维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以及思维方式。艺术设计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晶,是设计者内心情感世界的表达。利用艺术设计来唤醒人类对世界所产生的新的看法。创造性思维的艺术设计创新方法起源于美国的创造学家奥斯本的智力激励法。该方法通过对人类在逐渐认识与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所运用的信息识别、分类、创造等方法的研究。最终提炼出将创造性思维运用到艺术设计的原理。现阶段艺术设计创新已经摒弃了以往的形式创新,逐渐步入了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协调的创新方向。所以,更加需要利用创新思维将艺术设计创新升华,从而能够建立艺术设计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机制。利用新技术、新能源、新思路进而实现功能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艺术设计产品,为我国艺术设计创新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一、艺术设计创新所运用的创新思维形式

现阶段随着社会文化、经济的不断发展,艺术设计所追求的形式与美感日新月异,越来越重视使用功能与精神功能的完美结合。所以,设计者不断通过对物体的模仿与探索,运用创新思维达到艺术设计产品的功能与艺术之间的完美结合。在此过程中一般运用的创造性思维包括发散性思维以及收敛性思维。

1.发散性思维指的是对于特定的艺术设计对象,将思路向各个学科领域进行发散,最终能够创新出多种解决该对象所产生问题的方案的思考形式。吉尔富特认为所谓的发散性思维指的是从所给信息中产生信息,其着重点是在同一来源当中产生各式各样的输出种类,并且有可能会发生转移作用。发散性思维吸收一切与艺术设计创新有关的方法与思路,力求突破传统常识的禁锢,寻找一些创新性方案。所以,发散性思维要求多种渠道、多种方向、高跨度的艺术设计思维模式,最终也比较容易达到艺术设计产品新异化与功能化并存的目标。由此可见,在进行艺术设计创新的过程中,思维发散是创新成果的重要指标,发散性思维在艺术设计创新中的应用也标志着创造学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能够为艺术设计带来前所未有的创造思路。

2.收敛性思维指的是利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思维方式,筛选比较符合市场需求以及设计者想表达的意境的设计方案,通过对比思路进行最终方案的完善的思维形式。所以,收敛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有着天壤之别,它是在艺术设计创新的整体思路已经明确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地、合理地思考,最终寻求一个完整的、最佳的艺术设计创新方案。由此可见,收敛性思维具有集中性、条理性等特点。

在进行艺术设计创新过程中要经历发散性思维以及收敛性思维这两个阶段,并且两个阶段可以不断地循环反复,直到艺术设计创新方案最终确定为止。所以,可以发现创新思维的两个分支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整体。二者缺一不可,这是由于艺术设计本身是一门交叉性极强的学科,优秀的艺术设计创新往往是多个学科交融,发散性思维与收敛性思维相结合的成果。

二、创造性思维在艺术设计创新实践应用研究

在具体的艺术设计创新实践的过程中,创新性思维不但要求设计人员具有开拓创新的视角,更需要致力于实现艺术设计创新的科技与审美的统一。此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提出创新的视角,发现旧的艺术设计产品的缺点。对于同一个艺术设计课题,要提出不同的创新视角,利用创造性的思维找出设计课题的关键点与创新点。与此同时,还要发现旧的艺术设计产品的缺点,只有这样才能够准确的实现创新设计产品定位。

篇5

艺术设计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有效的将科学与设计连接了起来,艺术设计在社会的发展中逐渐成为了连接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的重要桥梁。而且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艺术设计还涉及到了文化、材料、审美以及科学等很多的领域。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高,艺术设计不仅可以使人们的精神文化消费得到满足,还有利于促进人们文化素养、生活品味以及文化情趣的提升。创新在艺术设计活动中可以使作品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因此,对于艺术设计者来说,创新思维作为基础素质不仅十分重要,而且还是必不可少的。笔者长年从事建筑装饰以及工程设计等工作,从自身经验出发,提供一些思路,供大家参考。

1 艺术设计中创新思维的特点

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通常是利用独特新颖的办法来实现的。相对于一般的思维活动来讲,创新思维对艺术设计者的要求更高,设计者要通过重建或者改组自身的经验以及知识将常规打破,从而促使新的成果的产生。想象的参与以及灵感状态的产生在创新思维中是十分重要的。艺术设计的内在与外在的联系以及本质属性都在创新思维里有所反应,因此创新思维具有求异性、新颖性以及独特性等特点。艺术设计者要想掌握艺术知识,了解人类社会环境与艺术设计之间的关系,必须要通过学习以及必要的实践活动,并以此为根据,进一步的探索创新思维在艺术设计中的作用,克服心理障碍,突破思维定势,从而更好地进行艺术设计作品创作[1]。

2 创新思维在艺术设计中的重要性

2.1 促进设计团队效率的提高

如果要实施一个较大的项目时,常常需要以团队的形式来进行艺术设计活动创作。重视挖掘并整合创新思维,在设计团队中可以有效地提高其设计工作效率。艺术设计者如果有理工科教育背景的在团队中一般逻辑能力较强,而设计者如果具有艺术教育背景的,一般其形象思维能力较强[2]。在艺术设计活动中,二者可以进行有效的互补,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人可以负责作品的实用性以及可行性,而形象思维能力较强的人可以充分发挥运用创新思维进行艺术作品的设计创作。

2.2 促进概念设计的提升

设计概念在艺术作品设计活动中直接决定着艺术设计的方向,与此同时,设计概念还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思维在艺术设计活动中的发挥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艺术设计人员可以利用创新思维从不同的层面与角度考察与审视设计对象。所以创新思维的运用可以使固有认知的思维定势被有效的打破,设计人员不仅可以激发出灵感,还可以更全面的考虑问题。因此,创新思维可以促进概念设计效果的提高,还可以促进概念设计效率的提升。

2.3 有利于优化设计方案

一件艺术设计作品的完成需要创新思维在很多方面发挥作用,艺术设计作品的最终效果往往取决于创新思维的使用。所以,要想进一步优化艺术设计的方案,必须要对创新思维进行选择。

3 艺术设计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3.1 深化自身知识层次

作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艺术设计的综合性决定了设计人员需要具备相当的丰富的设计知识以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只有在充分扎实的掌握这些知识的前提下,艺术设计人员才能深刻的了解并充分的认识到艺术设计的基本规律以及原理,才能够做到对艺术设计活动进行考虑时的多层次以及多方面,进而更好地在艺术设计活动中发挥创新思维的作用[3]。

3.2 对生产实践活动的重视

艺术设计活动的重要特征就是实践性,艺术作品作为特殊的劳动成果实在生产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因此在艺术设计活动中,生产实践的作用与影响在创新思维的运用过程中的作用一定要强调。首先,通过生产实践活动,艺术设计者积累的艺术设计经验更多[4]。在花博会展位布置制作安装工程及开幕庆典仪式,笔者就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受益颇深,在展会布置以及选用材料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其次,通过生产实践活动,艺术工作者可以是自己的艺术设计动手能力更加巩固,独特新颖的思维方法一旦产生,就可以在自己的艺术设计工作中加以实施,使创新思维的物化更加方便。笔者通过多年的工程设计经验以及活动设计经验,自身的艺术实践能力颇有提升,正是得益于多年的生产实践活动。

4 结语

以人为中心是开展艺术设计活动的特点,为了满足人们的什么需求需要在艺术设计活动中更多的运用创新思维,而不仅仅是为了作品本身开展艺术设计活动。因此,满足人的需求是创新思维在艺术设计活动中的物化过程的重要目标。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将创新思维充分运用到艺术设计活动中,会留下更多的经典作品流传于世。

[参考文献]

[1]李星.浅谈现代设计表现方法的作用[J].今日科苑,2010(10).

篇6

中图分类号:TP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7)15-30863-01

Research on the IT to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on Thinking Capacity

LI Xia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Xindu Campus,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Chengdu University, Chengdu 610500, China)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very quickly, and its tentacles stretch to the world every corner, affects every businesses.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also having very significant impact on education, strong impacts on the traditional mode of education. Research on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cultivate and impact on students' innovation thinking capacity.

Key words: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ltivate; Innovation Thinking Capacity

1 引言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我们带来了一个令人兴奋的时代,也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跟上时代的脚步,你就会成为佼佼者,反之,你就会被时代无情的淘汰。学生的初高中阶段是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基本形成了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所以这个阶段的教育尤其重要,信息技术在这个领域的影响也就成为我们教师必须研究的课题,下面,我们将站在一个教师的立场上来分析如何应用信息技术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传统教育由于其本身的弊端,比如授课方式的呆板,老师的单方面灌输,使得本来思想处于活跃期的青少年学生普遍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 很难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利用信息技术的现代化教学模式摒弃了传统学科教学中所形成的常规思维模式,对学生来说非常具有明显的新鲜感, 学生的创新欲望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极大的激发,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 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丰富多彩的,以往有多少的不可能和人们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现在有很多都变成了现实。人类飞上了天,还到了月亮之上,这在以前谁敢想这样的事情。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让这个时代成为一个创造更多奇迹的时代。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就是绝对的权威,对于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不允许学生有半点的怀疑。如果学生对老师讲授的知识有半点质疑,就是对老师权威的挑战,触动老师紧张的神经。青少年时期是人思维非常活跃的时期,确实有一些想法不太现实,但不能排除有部分是奇思妙想。爱迪生被退学了,但是他没有被老师吓住,更是思维更加活跃,他给我们带来了电,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是殊不知有多少像爱迪生这样的人才就在老师的权威下低了头,实在是可惜。

所以要想培养学生的卓越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的这种传统的观念必须改变。对于学生的提问,如果确实不清楚,应该师生之间互相探讨来探索未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打造一个融洽的学习氛围。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让学生在一个融洽的学习氛围中学习,确实可以让学生得到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学生的创新能力会被极大的激发出来。

3 诱导学生主动探索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现代信息技术的资源非常丰富多彩,各种信息以多媒体――文字、图像、图形、声音、视频图像和动画等等形式呈现,形象逼真。生动新颖,从而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多样化、接近实际的学习情境,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强烈的外部刺激,是学生处于一种强烈的感受之中。使得学习这一现在看起来枯燥无味,被大多数学生认为是负担一样的东西,变成像看电视、看电影或者做游戏一样有趣的事情。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将会得到质的飞跃。

比如在讲授计算机体系结构的时候,可以在课堂上展示每个部分的图片,而且让学生回去把自己的电脑主机拆开了实际看看电脑到底是由哪些部分组成;在教学Word的使用方法时,让学生按照规定的格式实际制作一个个人简历。鼓励学生多尝试,教师再给予指点。

4 辅助学生的自主学习

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相对于老师来说,学生知识水平的有限,和实际经验的不足,常会感到困难重重。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发挥其指导方向的作用,在自主能动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学习助手,教师运用自己的知识或者经验来帮助学生释疑解惑,让学生少走弯路,更好地完成自主学习的过程。

尤其是对于程序设计部分,学生的编程经验不足,在调试过程中会有很大困难。比如for(i=0;i

5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基本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一种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为创新思维的产生奠定基础。前面提到的,利用多媒体的教学由于其强烈的感受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但这也许只是浅层面的。上课的时候激发出来的兴趣可能

下课后就丢得一干二净了。

在学C语言编程的时候,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比较有意思的小程序让学生实现。比如黑与白问题:有A、B、C、D、E五人,每人额头上都帖了一张黑或白的纸。五人对坐,每人都可以看到其它人额头上的纸的颜色。五人相互观察后, A说:“我看见有三人额头上帖的是白纸,一人额头上帖的是黑纸。” B说:“我看见其它四人额头上帖的都是黑纸。” C说:“我看见一人额头上帖的是白纸,其它三人额头上帖的是黑纸。” D说:“我看见四人额头上帖的都是白纸。” E什么也没说。 现在已知额头上帖黑纸的人说的都是谎话,额头上帖白纸的人说的都是实话。问这五人谁的额头是帖白纸,谁的额头是帖黑纸?还有一个例子:马克思的手稿中有一道趣味数学问题:有30个人,其中有男人、女人和小孩,在一家饭馆吃饭花了50先令,每个男人花3先令,每个女人花2先令,每个小孩花1先令,问男人、女人和小孩各有几人?这样的趣味问题非常多,可以多为学生提供一些,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

6 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加以肯定

学生阶段,是需要教师的鼓励和肯定的。哪怕一个小小的表扬,都可能成为学生继续学习的无穷动力,学生的求知欲、创新欲和满足欲就伴随着这一个表扬得到了极大的强化。所以教师适时的表扬和肯定是非常重要的。表扬不单单是在学生做出了成果的时候,在学生创新失败的时候,他们依然值得表扬,因为毕竟他们具有自己的创新性思维。

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小型的程序设计或者其他类型的竞赛,对于获胜者颁发奖状。也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并给大家讲解设计思路和方法,这可能比口头表扬更能让学生有成就感。

7 结束语

信息技术强烈地冲击着传统的教育模式,初等教育的教学形式以及教学手段都在发生着根本性地变化,以往只由一块黑板、一根粉笔和教科书构成的传统教学手段,以教师为中心,单方面讲授的课堂教学形式,正在向着以学生为学习的主题,由教师来引导,由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等更加合理的交互式开放性教学的局面转变。目前多媒体教学、多媒体课堂在我国的初等教育中随处可见,极大得提高了学生学习得效率和兴趣,同时也让老师从繁忙得板书中解脱出来,使得有更多时间来考虑传授知识得方式和方法以及对教学做进一步研究,共同营造了一个和谐的、积极的、气氛活跃的课堂。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G410

一、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创新思维培养

创新精神是衡量学生个体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际应用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个体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同时也衡量着一个国家民族的综合竞争力。2006年1月9日,同志强调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大幅度提高国家综合国力。

在几年教学生涯中,我发现很多学生拘泥于教科书和课堂传授的知识,并未做到活学活用。而对于统一布置作业的方式暴露了实际教育中不重视个体差异的事实。鉴于本校的生源多样化,有来自农村山区的,也有来自县城乡镇的。不同的经济发展和与外界世界的连通水平直接影响了学生对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了解和接触。一般来说,来自县城乡镇的学生普遍比来自农村山区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计算机网络并且有更好的实际操作能力。在这种情况,对所有学生都使用同一个教学计划或者布置相同的作业,势必会造成一部分学生不能有效的学习新的知识。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可能导致旧知识的重复学习继而可能引发对整门课程的不够认真和兴趣下降,而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能因为知识点难以掌握从而产生厌学心理。若在正式授课之前,授课老师应该对本班的学生基本情况进行一个测评,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知识传授,让不同起跑线上的学生都能够进步,都能学到适合自己的新知识和新技能。

同时要充分发挥授课老师在信息技术教育中的作用,针对教学大纲,结合学生基础,吸收相关知识,精心设计每一次的课堂教学内容,增加作业的趣味性和与学生生活的相关性,寓教于乐。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因此授课老师要注意吸收新的知识,将之巧妙结合在现有教材中,以保证学生能够学到最新的知识和技能。一个精巧有趣味的教学体系,能够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6。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授课过程当中,要清楚地认识到授课老师其工作本质是帮助学生去学习知识和应用知识。注意使用问题驱动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和同学间的交流,鼓励其自主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7。而老师作为一个技术支持员,只在学生碰到困难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把大部分的时间都留给学生自己去学习。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学到很多新的知识,而伴随更大的学习乐趣8。

二、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德育渗透

德育渗透是信息技术教育当中的另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因为从小就有机会接触计算机网络,而家长疏于监督,很容易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如网络游戏和网络聊天。而在我执教的几个班级中,都有发现很多学生在实验上机课,甚至是刚开机之后,就试图登录社交软件或在线游戏网页。虽然实验室有完善的计算机管理方法,但我认为正确耐心的上机指导更加具有效力。对于发现有不专心上机的学生,我通常会单独提醒并进行有侧重的监督上机,对于一些能力强能够很快掌握知识点的学生进行一些上机时间的奖励,这样不仅有效地促进了良好上机习惯的培养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

三、结论

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发展,信息技术仍然是一门“年青”的学科,因为每一天都有新的软件和产品出现。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注重信息教育中的创新思维和品德教育。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老师的“引路人”作用,注意结合新知识,言传身教,设计结合学校、学生实际的教学材料,布置趣味性强、贴近学生生活的作业任务,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去探索去思考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并且授课老师在传授课程知识要点的同时要进行德育品质教育的渗透,适当布置一些由小团队协作完成的任务,有效地促进学生与人协作及组织能力的发展,全面深化素质教育,为其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0).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2]何荣杰(2010).教育技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现代教育技术,第2O卷,第10期.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4]陈庆贵(2010).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十年回眸.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第21期.

[5]宋群(2010).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利与弊.信息教研周刊,2010第14期.

[6]徐秀玲(2010).如何在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科技信息,2010第29期.

篇8

数学,作为一门应用广泛的重要学科,一度被誉为是启迪人类智慧的催化剂、思维锻炼的有氧体操。“数学是否是通过发现或创造产生的?或者说,在什么程度它是作为科学产生的,在什么程度上是作为艺术产生的?”[1]学生的数学教学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取数学知识和技能,可以说数学教学是教师对于数学的加工与再发现过程,也是重温数学发现过程的创意体验。创新的精神和意识在数学教学中被重新唤起应该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1.关注学生思考

帕斯卡(B.Pascal)曾经提到:“人的全部尊严在于思想”[2],我们认为,数学教学作为思维的教学,其影响的不仅仅是人类认知的能力和技巧,还在于数学所培养起来的数学思维。在数学的教学当中,应该充分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在实践教学当中,学生在问题的问答、练习、板书等各种活动当中,都存在思维教学的素材,捕捉这种来自学生自身的数学思维素材并将其应用于数学的教学应当属于教师的基本功。[3]学生在面对这些数学活动时背后所形成的思维过程,挖掘出这种潜在的思维价值,将其引向纵深,提高思维层次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都具有非同小可的作用。在新课程的数学教学中,注重的是将数学的学习与问题情境相结合,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数学的学习探索中不断对问题情境层层分析,达到激发学生探知数学知识和思维的目标,但是这个过程必须要注重克服去数学化现象,这种现象最大的弊端就在于弱化思维。

数学教学中要合理注重思维过程所需要的时间,虽然道理通俗易懂,但是在实践中却出现很多填鸭式的教学,也就是刚板书完问题,就开始进行分析、引导,这种教学就成了典型的用教师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自主思考,或者是班级中少数优秀学生的思维代替了其余学生的思维过程,学生思维的独立性、自主性受到了严重的阻碍和破坏,数学本身就是带领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体验,

再从这种体验中获得自身独立思维的培养,对于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错误需要究其原因,找出其中合理的成分,教师与学生之间做到充分的交流,这才有助于问题的真正解决。

2.促进教学理解

数学的教学在于培养中学生的数学素养,有学者认为这是方法论与认识论的综合性思维方式,具有高度的哲学意义和认识特征[4]。当代中学生的数学教育所注重的不再是简单的数学应用、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数学中思想方法、态度、情感甚至价值观等多方面的价值挖掘成为了当今数学教学的宗旨所在,这也就是数学素养的养成。我国在数学教学上也提出了纵向和横向两方面的发展方向,其中横向就提出了从知识和技能、数学思考到解决问题再到最终的情感和态度,从单纯的数学应用来讲,小范围来看是通过教师的数学引导,让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从大范围来看,我国中学生数学教育的价值并未被完全挖掘,其深度还远远不够,因此,激发学生的数学探知欲望远远比教授给学生具体数学知识更为重要。

3.鼓励求异思维

我国在数学教育上与西方教育相比,在理论知识与实践生活的联系上弱化了很多,西方数学教育将数学的知识内容更多地与其他学科以及生活建立起密切的联系,由于在数学知识中适时地加入实际情景材料,使得生活经验、认知经验又不断作为素材加入到引出“未知”的过程当中,这种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教学,可以将挖掘数学价值向前推进一大步。

在数学教学中有一个常出现的问题:“一个长方形被剪去一角后,还有几个角?”问题的答案不难:3、4、5,

但是在一次实践教学中就有学生提出,这个答案不对,学生的答案是我想要多少个角就可以是几个角,因为我可以按照弧线、折线来剪。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看出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留出一个宽松的时间以及学习环境来鼓励学生思考,才能充分地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

数学经验对于学生来讲是其数学素养的基础所在,新课程改革将传统的数学“双基”教学到“四基”教学,其中重要一条就是数学活动经验的培养。数学经验为人类在不断地实践生活中从事数学活动所累积起来的理性提升,也就是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强调数学经验的培养旨在让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重要经验之一。

数学是人类打开知识大门的奠基石,也被视作科学的基础所在,在提高人类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上有着充分的价值,数学的教育不仅仅在于使得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还在于运用数学进行知识的观察和思考,可以说数学教育是在自然人的基础上帮助人类进一步理解社会、理解自然,从这一层面来讲,创新思维将是数学教育永恒的追求。

参考文献:

[1](荷兰)弗赖登塔尔.数学教学再探[M].刘意竹,杨 刚,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单 尊.数学是思维的科学[J].数学通报,2001(06).

篇9

一、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现状分析

目前,计算机与网络逐渐与社会中的各行各业相挂钩,与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贴近。人们清醒地意识到只有充分掌握信息技术才能适应现代的生活,故而信息技术教育是极为必要的,这也成为中学生的必修课。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开设时间不长,其教学设备与教学水平还不够完善。并且与此相关的师资力量也不够雄厚,专业水平不强。这些因素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

二、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必要性

东北师范大学李馨的硕士论文《信息技术环境下促进中小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教学研究》着重探究了信息技术对培养中小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影响。其中她提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环境的优越条件对中小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并从教学设计方面探析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途径。在文中,她对信息技术环境下推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教学设计的环节进行了一些研究,并通过实验证实了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可行的。在国内利用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研究试验还不是很多,但不可否认的是,信息技术教学的确可以运用新的教学实践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与初中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所谓信息技术就是人类通过对资料、语言、文字、声音、视频等信息的采集、处理、储存、传输、的过程。伴随着新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更是以数字集成化、网络立体化、虚拟重现化等特点逐渐形成了为现代教育理念实施的技术基础。通过信息技术,人们可以以丰富的表现力、集成性、优越的组织形式创设开放式的教学环境,让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更好地发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信息技术的特点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个体差异,继而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等,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设计教学情境对于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深度亦有着重要作用,同时,还可以推进学生创新潜能的发挥。

时代在进步,网络已经向校园普及,各种校园网的形成更是验证了这一点。教师与学生可以方便地通过网上资料进行学习。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与计算机,方便地提出问题、进行交互学习、探索创新等学习活动,并且学生通过这些可以有效地培养其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对于学生自身能力的锻炼也有着很大的好处。同时,在学生参与协调学习上,信息技术的网络性亦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为学生提供了较为开放、便利的交流空间,让学生除了在学校学习之外,还能在更广泛的网络平台上交流学习。

四、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特点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促进作用

1.信息技术课程具有综合性

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它既包括了技术内涵,同时又有丰富的文化价值与人文价值。并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艺术、环境、软件、开发、信息素质等诸多能力,故而信息技术课程具有综合性。而正是基于信息技术课程的综合性特点,促使了学生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同这些方面进行有机整合并且进行创新,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2.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基础性

初中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可以有效地培养、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让学生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以及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信息技术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在今后工作与实际生活中有效地解决问题、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而服务的,这就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与信息技术紧密联系起来,而在创新思维的培养方面也应遵守这一要求。故而,信息技术在推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能力与培养创新人才方面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3.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实践性

信息技术本身就有着较强的实践性,是通过实践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方法。因此,教师可以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时,让学生充分参与实践。学生通过实践的全过程,不但有效地提升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在动手、动脑、独立思考方面亦有着重要作用,这对于推进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极为有利的。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课程对于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非常有利的,信息作为一门与网络、计算机有紧密联系的课程,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可以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让学生在进行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时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但是对学生本身的要求,也是符合时代的发展,适应社会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篇10

1 前言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信息技术逐渐应用于语文教学之中,通过多媒体教学,实现了声光同步,视听结合的良好效果,让学生感到耳目一新,对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培养创新思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受到了教师们的青睐。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拓展教材内容,优化教学资源,促进学生获取信息,开阔视野,开发潜能,培养创新思维,已成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之一。但是,在语文教学中,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展开丰富想象的机会,以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而不能简单地注重数量上的累积,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积极地开展。

2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与创新思维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过于强调教师的传授,从而忽视了语文教学所应有的启发性与学生主体的参与性。由于教师过多的进行课堂分析,导致课堂教学变得支离破碎。虽然,从表面上看,学生对文章内容似乎了解的很透彻,但是实际上这种教学方式使语文课堂教学变得枯燥乏味,同时,也束缚了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不会去主动学习,创新思维陷于停顿。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多媒体与网络教学环境的融合,能够模拟、创设特定的语文教学情境,超越时空限制,为学生提供非常生动具体,而且真实形象的多维化、立体式教学情,境,通过人机对话和交流与交互,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手、眼、耳、口等多种感官并用,为学生营造一个理想化的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主动学习,挖掘他们的智慧与潜能,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3 在语文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对策

从现有的研究理论来看,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主要有揭疑、质疑、假设、推断、想象、联想与发散、聚合等多种。在语文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3.1 启发学生的揭疑与质疑能力

让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起点。目前,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学生的求知欲比较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充满了好奇,对一些事也喜欢在别人面前表达自己的独到见解。他们的头脑中还没有被世俗的条条框框所束缚,因此,敢于说出自己对事物不同的见解。因此,可以在语文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敏锐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在多媒体教学中,可以将课文中所描绘的内容制作成图片和视频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进行欣赏,可以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实际上,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文学欣赏的过程是形象再创造的过程,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提出新见解的能力。在这一方面,首先就需要培养他们的揭疑与质疑能力。教师要在教学中启发学生去质疑问难,再带着问题去深入探究,这样才能在巩固和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基础上,让他们更深入地去掌握课文的思想内涵,在这一过程中启发学生去质疑问难,去主动探索求知,养成良好的创新思维习惯。

3.2 培养学生的假设与推断能力

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假设与推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思维过程。纵观古今,科学进程中的许多重大发现、发明创造,全部是由质疑到假设、推断,再经过探索验证而走向成功的。这就要去教师在进行资源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进行猜测、假设和推断,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质疑、推理和判断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从多媒体教学提供的图片、动画等与课文的对照阅读探究中,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假设与推断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3.3 锻炼学生的想象与联想能力

篇11

艺术设计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有效的将科学与设计连接了起来,艺术设计在社会的发展中逐渐成为了连接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的重要桥梁。而创新在艺术设计活动中可以使作品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对于艺术设计者来说,创新思维作为基础素质不仅十分重要,而且还是必不可少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社会各界对艺术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艺术设计类学生具有较为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求他们必须要有一定的创新性思维,具有较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此,各大职业院校应该进一步转变传统的艺术教学模式,创新艺术设计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创新思维在艺术设计中的特点和重要性

1.1艺术设计中创新思维的特点

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通常是利用独特新颖的办法来实现的。相对于一般的思维活动来讲,创新思维对艺术设计者的要求更高,设计者要通过重建或者改组自身的经验以及知识将常规打破,从而促使新的成果的产生。想象的参与以及灵感状态的产生在创新思维中是十分重要的。艺术设计的内在与外在的联系以及本质属性都在创新思维里有所反应,因此创新思维具有求异性、新颖性以及独特性等特点。艺术设计者要想掌握艺术知识,了解人类社会环境与艺术设计之间的关系,必须要通过学习以及必要的实践活动,并以此为根据,进一步的探索创新思维在艺术设计中的作用,克服心理障碍,突破思维定势,从而更好地进行艺术设计作品创作。

1.2创新思维在艺术设计中的重要性

1.2.1促进概念设计的提升

设计概念在艺术作品设计活动中直接决定着艺术设计的方向,与此同时,设计概念还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思维在艺术设计活动中的发挥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艺术设计人员可以利用创新思维从不同的层面与角度考察与审视设计对象。所以创新思维的运用可以使固有认知的思维定势被有效的打破,设计人员不仅可以激发出灵感,还可以更全面的考虑问题。因此,创新思维可以促进概念设计效果的提高,还可以促进概念设计效率的提升。

1.2.2有利于优化设计方案

一件艺术设计作品的完成需要创新思维在很多方面发挥作用,艺术设计作品的最终效果往往取决于创新思维的使用。所以,要想进一步优化艺术设计的方案,必须要对创新思维进行选择。

2.当前职业院校艺术设计教学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社会各界对艺术类毕业生创新性思维的关注,很多职业院校都加强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但是,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下,艺术设计教学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首先,现阶段,受中国传统的教学理念影响,教师在艺术设计教学中依然坚持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是课堂教课的主体,学生只是将教师所教的内容加以死记硬背,然而这种教学模式对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具有一定作用,却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不能有效的提高艺术设计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次,在艺术设计学生的考核评价方面,很多艺术教师大都从个人角度对学生的设计作品进行评估,而且过分重视学生的最后设计作品水平,忽视了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在学习能力上的提高。这种评价方式,不仅不利于培养艺术设计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可能会降低学生对艺术设计的兴趣。最后,在艺术设计学科的课程安排方面,课堂的动手创作大都是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教学内容,依葫芦画瓢,学生在闭门造车的教学环境下,难以将艺术设计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也无法从丰富多彩的自然界中汲取设计灵感,对学生创造习惯思维的培养也成为一种奢谈。

3.培养学生艺术创新思维的对策分析

所谓创新思维是指学生在面对一个问题时,可以改变固有的思维方式,转变看问题的视角,用更加新颖独特的方式解决问题。创新性思维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在艺术设计创作过程中,设计的独创性是确保艺术具有较高价值的基础,因此对与设计者来说,利用创新性思维,形成新的思想和设计成果是极其重要的。对于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而言,要想不断提高艺术设计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就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合作性教学方式,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在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课堂上,大多数的艺术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教师的课堂讲课上,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高,学习积极性不强。合作性教学作为现阶段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式,在各个学科中被广泛应用。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把学生以4~5人一组的形式加以划分,让他们对于同一个设计主题加以讨论,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艺术设计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划分学习小组的方式进行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团结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可以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讨论,激发每个学生的创作热情,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所以说合作性教学方式对提高艺术生的艺术修养、集体意识以及设计水平具有重要影响。

其次,注意对学生创造思维素养的培养,所谓创造性素养是学生创作思维的来源,也就是说,教师在艺术设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并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艺术设计学习中。创造性素养作为一种优良的心理品质,对艺术设计人员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所以,艺术教师应该在确保艺术设计学生掌握艺术文化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不断锻炼他们对周围新事物的敏感度,让艺术学生成为可以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并具有较高创造能力的综合性人才。

最后,艺术教师要想不断提高艺术设计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必须加强创造原理的教学。虽然艺术设计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但是,理论知识依然是艺术设计实践的基础,对艺术设计创造性原理的学习可以让艺术设计学生更加了解艺术创作活动的操作程序,掌握艺术设计创造的方法和手段,进而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设计水平。比如,艺术教师在讲述某一艺术设计作品时,可以从艺术设计创造原理的介绍开始,让学生理解何为移植、变性、聚合、完满等,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设置提问、对比分析等方式让学生理解如何正确使用这些原理和技巧,将艺术设计创作的品位提升。

4.结语

职业院校艺术设计教学的目的在于向社会输送具有较高素质的艺术设计人才,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针对现阶段社会各界对设计人才创造力要求的不断提高,各大职业院校必须进一步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艺术设计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法,建立健全的考核评价体系,以不断提高艺术设计学生的创新能力。 [科]

篇12

关键词:

计算思维;教学模式;创新教育

一、引言

党的十报告提出,国家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创新驱动要依靠技术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而这二者的根源又来源于我们的人才培养质量,关键在我们的教育能否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专门人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中明确指出,培养具备创新创业核心能力的未来人才是21世纪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必须将创新精神和创业技能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1]。目前,“创新”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中心话题,如何培养具有创新思想和创新精神的人,以适应知识经济对人才的需要,便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也是现代教育思维的主要方式。2015年5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下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就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出具体实施意见。文件要求“各高校要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2]。”同时,总理指出:大学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高校应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探索,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之中,切实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厚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土壤,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智力支撑。十以来,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从课程打造、基地建设、经费扶持、组织机构、赛事开展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等各方面都得到大力支持,也取得积极进展。但在热闹的背后,我们也发现不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人才培养和专业教育脱节,简单地认为只要开出创新创业课程就代表着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培养与专业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活动割裂开来,不能起到以创新创业教育促进专业课程教育,以专业知识支撑创新创业活动的目的,也使得创新创业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支离破碎、陈旧落后,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置于低水准、知识技术含量低的层面,背离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初衷。可见,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时代的要求、高校的责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课程教学之中则是达成目标的重要方略和必然途径。

二、思维与计算思维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高校的一门重要公共基础课程,自开设30多年来,一直处于不断的改革和完善中,并在此期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很多成绩。但在现代信息社会中,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诸多新概念、新技术的不断涌现,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一方面,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社会对专业人才计算机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结构不得不处于一直不断的调整中;另一方面,各地区中小学对各种信息技术类课程的不同程度开展使得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的差异性越来越突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面对学生的差异性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如何设置课程的教学目标?如何实现教学目标?应该如何取舍日新月异的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和技术?这些问题引发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我国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目标从以“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主要将信息素养、创新能力、实践应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计算思维能力等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其演变分为3个阶段:普及计算机文化、培养专业应用能力以及训练计算思维能力。原来的以传授知识、提高计算机操作能力的教学观念已不适应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需要,以培养学生具有计算思维素养的教学改革理念应运而生。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Thinking)又称构造思维,是指从具体的算法设计规范入手,通过算法过程的构造与实施来解决给定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计算思维作为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其起源来自我们人脑内部的“运算”,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人类的“运算”可以借助计算机来实现其许多功能,这时,计算机本身作为一种代表先进技术的生产工具反过来影响我们的思维,正如计算机科学家、1972年图灵奖得主艾兹格•迪杰斯特拉(Edsger Dijkstra)所言“我们所使用的工具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从而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能力。”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人们依据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将客观世界按照某一标准进行分类(部分),其分类的结果便组成了学科;而学科又可以分为更细小的部分(要素),人们在掌握这些学科的时候,必须掌握组成学科的每一要素,将这些要素积累起来,便掌握了学科,进而掌握了客观世界。并指出,道德的要素是“母爱”、体育的要素是“关节”、语文的要素是“语音与词”、测量学的要素是“直线”、算术的要素是“1”。我们顺而推之,计算(学科)的要素是“0”和“1”,其核心思想是将自然世界的各类运算问题通过人类思维理性(计算思维)并借助计算机设备(包括人工智能)实现简约化、高效率、精确化的处理。可以这样说,计算思维是随着计算机科学的不断发展而出现的,其产生的过程本身就是人类创造知识、技术和产品的过程,充满着创新和创造。正如陈国良院士指出的,培养创新人才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计算思维。无论哪个学科,具有突出的计算思维能力都将成为新时期拔尖创新人才不可或缺的素质。高校应该旗帜鲜明地把培养具有计算思维能力的高级人才作为一项重要的长期任务。作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而言,将计算思维作为其核心要素贯穿于课程教学改革当中是关键,那么如何才能够实现这一点呢?一是要创新教学理念,二是要创新教学模式。

三、在计算思维课程教学中推进创新教育的方略

通俗地说,计算思维是指人们基于计算的方式来思考、分析和处理问题的心理活动,包括思维的习惯、方法、模式等,主要包括简约性、开放性、互动性、精确性等思维特征。计算思维的教学是指教师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根据算法对计算素材进行具体化的构思,开展计算、通信、协作、记忆、自动化、评估和设计等一系列的求解过程。

(一)创新教育理念

高等教育是传承、创造知识与技术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部门,教育者本身应该首先具有创新的教育理念来适应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时代要求。在教学层面应包括:

1.创新性人格的塑造。创新性人格特征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它体现为好奇心、主动性、求异性、觉察力强以及自信等方面。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性人格,教师要结合课程教学目标要求采取“问题导向”“个别指导”等教学模式来开展教学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解决问题的过程,充分展示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过程,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动手、动脑的机会,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应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多角度考察、多途径探讨,既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又有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创造性,培养其创新能力。在教学中采用适当的“问题求解”软件,引导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获得新知识和创新能力。

2.通过培养学习兴趣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兴趣是求知的起点,也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动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总是在一定情景中发生的,并在他们的创造欲望得到充分满足时,学习兴趣才能进入最佳状态。教学中适当地采用“教学游戏”“模拟训练”或“虚拟实验室”等模式,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去积极思考,并取得成功,同时学生的成功也将不断地激发他们的创新动力。

3.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中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实际上,就是学生独立探索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最奔放、活跃,也最容易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因而自主和协作学习已经逐渐成为现代教学中的重要教学形式和方法。例如,网上协同实验室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学习环境。

(二)激发问题意识的探究式教学

创新始于疑问,疑问是思维的触发点,没有问题就没有真正的思考,没有问题也就没有创造。大学学习,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比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一个好的问题可以更容易让学习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对解决问题的深入分析,并激发学生的创新和创造欲望。在计算思维课程的探究式教学中,首先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上,在课堂讲授中,一般以问题为逻辑起点,以提问的方式向学生呈现所要学习的对象。如,在导论课中,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计算思维课程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它与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开设这样一门课?通过这样的问题可以使学生带着疑惑去阅读教材、查找资源,为学生提供了更大、更为广阔的思考空间。在这样问题的求解过程中,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而是知识的积极吸取者和创造者(开放性的问题使问题的答案更为个性化和更具创造性);学生同时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设问与释问过程中萌发自主学习的欲望和动机。基于问题意识的探究教学,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1.教师要善于提问。好的问题是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基础,这是吸引学生进入问题情境的第一道关口。那么,什么是好的问题呢?好的问题往往来自于我们的社会实践和日常生活,而非已成定论和体系的知识或理论;这类问题是开放的、建设性的,存在不可知的部分,需要学生对问题进行界定、假设、推断、验证,最后得出学生个人对问题的解决办法和观点。可见,问题的优劣决定着教学效果和学习成果的高低。

2.要求学生基于问题进行学习。首先是要求学生在上课前要预习,针对问题开展大量的文献阅读,了解问题的前置性知识和技能;其次是要求学生深入探究,找到问题相关知识的联系,全面了解问题的复杂性和问题求解的最优化。带着问题的驱动式学习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并被赋予越来越多的学习责任,无疑是一种有效学习。

3.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在基于问题意识的探索教学中,教师要从知识的讲授者、信息的传授者变为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指导学生如何收集信息、分析评价信息和得出科学结论,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提供问题解决的线索和提示,并能够对学生得出的结论或观点给予正确评价。

(三)培育探索精神的研讨式教学

奇克润(Chickring,A.W.)等人在《好的本科教育中的七个原则》中提到“学习不是一种旁观者的游戏。如果学生仅仅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记住事先包装好的知识,然后吐出答案,那是不可能学到很多东西的。他们必须讨论所学的东西,动笔写出来,把它与已有的经验联系起来,并且把它运用于自己的日常生活。学生必须让所学的东西成为自身的一部分。”计算思维课程教学中,设计为每上两个单元的讲授课就安排基于1个知识单元的研讨课,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结合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计算思维课程教学中引入研讨式教学模式,对学生获取知识,训练学生独立思考,善于表达,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能力培养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做你想要的PPT”的研讨课题,其教学目标是考核学生对PPT的“基本操作、主题设置、背景音乐、模板设置、定义模板、定义风格,自定义动画”等技能与技巧,由于每个人的想法和操作风格不同,最终做出的作品可能会形态各异,但都达到了训练学生掌握PPT制作的目的。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作用都不可忽视,否则达不到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要精心设计好研讨课题,课题要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具有兴趣性、挑战性;要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包括营造和谐宽松的讨论气氛,配套的技术与设备支持、灵活自由的教学空间布局。作为学生,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包括资料搜集、文献阅读、制作作品;要积极参与课堂研讨,包括作品展示、问题讨论、分享讨论结果、总结评价等。可见,研讨式教学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和探索过程中能够独立思考,养成问题意识,培养具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成为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的探索者和创造者。

作者:秦福利 唐培和 李兴琼 单位:广西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EB/OL].[2015-06-2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