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23 07:00:1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小学班级管理制度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小学作为学生接触教育的首要阶段,能力的提升和思维的培养是关键,因此在这个基本的层面上进行分析不难看出班级管理对于学生的培养拥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在这个阶段需要一个规范行为的基础,同时更要重视在此过程中所采取的举措:
(一)实行分组管理
在小学教育中班级管理的制度通常是采取分组的形式进行的,这样的形式主要是根据学生对于学习目标的不同认识程度来进行的管理方式,这样的管理方式促进了学生在学习上可以通过取长补短进行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
(二)职责认定管理
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年龄的因素克制他们并不能很好的掌握自控能力,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认知程度上都缺乏一定的主观能动性,所以需要老师或者是其他人进行学习上的督促,在班级管理制度的设立上重视职责的确立,例如择优选择学生担任班长或者是其他班干部,协助老师管理班级事务,形成一个稳定有序的学习环境,所以在这个过程中重视职责认定管理的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3-0027-01
小学阶段与初中、高中阶段不同,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比较小,思维还不够成熟,自制力也比较差,在进行班级管理的时候存在一定的难度。在进行小学班级管理的时候,班主任教师应当认真分析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其性格特点,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以往班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采取更加具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加强班级管理。激励制度是一种符合小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及规律的管理制度,可以将其合理地应用于小学班级管理过程中,以此提高班级管理的水平。
1.激励制度应用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首先,增强学生的信心。小学生的年龄小,渴望得到他人的表扬和鼓励。大量的实践证明,对一些犯了错误的小学生以鼓励式、激励式的方式进行教育与管理,要比批评式、责怪式的教育与管理更有利于学生改进错误,增强学生的信心。
其次,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师生间共同相處的基础,考虑到小学生普遍都对教师存在一定的畏惧心理,将激励制度合理地应用于班级管理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与爱护,为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奠定坚实的基础。
最后,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激励制度已经被大量的班级管理实践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可以应用于辅助班级管理的制度,它的应用能够在班级中营造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氛围,帮助形成良好的学风、班风,对提高小学班级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
2.激励制度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2.1竞争式的激励。从小学生的特点出发,小学生一般都比较喜欢和同学"争"。比如,争谁来的早,争谁写的好,争谁跑得快,等等,这就为竞争式的激励奠定了基础。因此,教师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可以尝试建立起竞争机制,通过竞争机制帮助进行管理。在进行分组教学的过程中,对于表现比较好的小组和个体进行奖励,激励其在下一次的竞争中更加努力。在进行劳动实践的时候,有的学生表现得非常积极,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选出其中三名表现最后的学生,奖励其一些学习用具,如小刀、钢笔、作业本等。需要注意的是,在竞争式的激励中,教师应当注意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进行结合,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防止学生产生为了获得奖励而竞争的情况。有序的竞争激励,可以提高班级管理水平。
2.2榜样式的激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能够给人强大的精神鼓舞。在小学阶段的班级管理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发挥榜样的力量,通过榜样的力量实现对学生的激励,以此提高班级管理的水平。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当以身作则,发挥出为人师表的作用,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学生树立起榜样,形成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产生一种"既然老师都这样作了,我也要这样做"的感受。同时,学校应当积极组织一些活动,邀请业内一些优秀的专家学生起来学校讲学或者开交流会,让学生与前来讲学的专家学者进行更多的交流,从中感受到榜样的力量,积极向榜样学习和靠拢。班级中也有榜样,教师也应当加强发现和挖掘,引导学生积极学习表现比较好的学生,从而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2.3情感式的激励。人是有情感的,感性认识是一种基于基本情感的认识[2]。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事物的了解还不太熟悉,形象思维、感性思维比较常见。在对一个人进行判断的时候,往往只是从其表现的一些语言和行为进行判断,语言亲和、行为友善就是好,语言恶劣,行为诡异就是坏,这其中注入了很多个人情感。因此,小学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教师应当更多地从情感层面出发,对学生进行情感激励。在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的时候,尽量放低姿态,以学生朋友的身份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用和蔼的态度去激励学生,鼓励学生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发生的问题,解决存在的问题,这样将会给学生很大的信心,让学生意识到在自己最困难的时候,身后既有家长也有教师,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深深爱意。
2.4评价式的激励。评价式的激励在当前的小学班级管理过程中比较常见,使用的频率非常高,也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以往,班主任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通常都是根据学生的最终表现来进行评价,学生的最终表现好,对学生进行表扬,学生的最终表现差,不对学生进行评价或者对学生进行批评。评价式的激励,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既要看到学生表现好的一面,又要看到学生表现不好的一面;既要看到学生的最终结果,又要看到学生的表现过程,针对以素质为核心,思想、知识、道德为参考进行评价激励。
3.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班级管理过程中,激励制度的应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还可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也能够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在进行小学班级管理的时候,在对激励制度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要合理地应用激励制度进行班级管理,从而提高班级管理的水平。
参考文献:
+加分细则:
1、按时上学,不迟到,不早退,加2分。
2、尊敬老师,见面行礼,主动问好,加2分。
3、同学之间友好相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不欺同学,加2分。
4、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铃声响后马上静下来,加2分。
5、上课专心听课,积极发言,声音响亮,不做小动作,不讲空话,加2分。
6、认真做值日,保持教室整洁,不乱扔果皮纸屑等废弃物,加2分。
7、认真及时完成作业,字迹端正,卷面整洁,正确率高,加2分。
8、课间文明休息,不追逐打闹,不大声喧哗,加2分。
9、月考中前5名按5、4、3、2、1加。
10、知错能改,学习、表现等有较大进步者,加2-3分
11、积极参加学校各项竞赛或比赛活动,加2-3分。
12、每月评选学习最刻苦、劳动最积极、管理最负责、守纪最突出的同学各一名,加2分。
—减分细则:
1、迟到、早退、无故缺席,每次扣2分。
2、不讲文明礼貌、不尊重老师和同学者,每次扣2分。
3、不遵守纪律,课堂上睡觉、吃东西、玩小物件、交头接耳、嬉笑打闹;擅自换座位、离座、中途离开教室者,每次扣2分。
4、不认真做早操、眼操者,每次扣2分。
5、拖欠作业不完成作业者,每次扣2分。
6、骂人打架斗殴者,每次扣2-4分。
7、值日不到位,卫生不彻底者,每次扣2分。
8、乱扔垃圾,不讲卫生者,每次扣2分。
关键词: 寄宿制学校复读班 阶段性管理 德育干预
经历过高中三年的复读生,对高中生活可谓熟门熟路,对新校规新班规难生敬畏,对班主任的管理也会多方对比、百般挑剔。复读班尤其是寄宿制学校的复读班班主任工作,较之应届班难度更大。如果不能做到知己知彼,未雨绸缪,遇到学生问题时就难以见招拆招,发挥德育在复读备考中的作用。
一些复读生的特点是:不听从老师指导,没按学校及老师的要求做到位。基于此,复读班班主任的工作重点在于:让学生听从老师的指导,并按学校及老师的要求做到位。
但是,说来容易做来难,一些复读生认为,自己什么道理都懂,是来学习的,不是听从班主任教化的。蒙牛乳业集团创始人牛根生说:小成凭智,大成凭德。复读班班主任的德育干预在复读生的突破性进步中作用巨大,而对于寄宿制学校的复读生更为重要。复读班的班主任只有统观复读全程,把握复读的几个重要阶段,抓住教育契机,才能适时促成复读生的思想转变,从而引爆复读生内心的正能量,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听从老师指导,并按学校及老师的要求做到位,达到良好的备考效果,最终实现高考成绩的突破。
复读全程可以分为七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工作侧重点不同。
第一阶段:开学――我的地盘我做主
面对对高中生活了如指掌的高四生和他们的家长,不拿出一些“猛招儿”来,一开始他们就会各行其是。复读班的班主任要在迎接复读生报到前,分析学情,布阵点兵,掌握主动权。学习《红楼梦》中王熙凤“协理宁国府”的管理办法,在人事、座位、奖惩制度、宿舍管理、家校联系等管理措施上未雨绸缪,下足功夫。我的地盘我做主,让他们无可挑剔,听从老师的管理。
1.班干部安排。总原则: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根据以往的经验,一些复读生不愿意担当学习以外的职责,比如做班干部。见招拆招:想拥有一个学位,就担当一分责任,班级有多少人,就预设多少个职位,人人都是班干部。大到班长,小到几块地砖卫生的负责人。可以取一些有文学趣味的名称,比如地主(地面卫生负责人)、守望者(门窗卫生负责人)、抱关者(门钥匙负责人)、风信子(风扇卫生负责人)等。巧立名目,报到时就抽签。这样,杜绝推诿,使班级管理迅速走上轨道,当天晚修就会井然有序。一周后,毛遂自荐+民主选举+任命,再确定重要的班干部人选。
2.座位的安排。此问题较为敏感,不能小视。座位表一定要事先安排好,公示于教室墙面,并说明座位每周轮换制,每一个人会拥有在每一个座位上坐一周的机会。本来座位对学习的影响并不大,但一些复读生对此格外计较,还有家长提出特殊要求。另外,复读生普遍自制力差,容易受周围环境影响,往往各个学科成绩不均衡。同桌的两个学生,最好是学习搭档,有利于组成取长补短的小组。总之,座位的安排如棋局,不能小视。
3.量化考核。掌握全班学生的当年高考成绩和画线情况,第一次班会要将此公之于众,以便日后的一切有基础数据做参照。班级和个人要明确成绩的起点和奋斗目标。登记学生的奋斗目标,也可在教室设计成一个展览板,让每个学生将自己的奋斗目标写出来并签名,以此为激励。日后,学生的种种言行都可以拿基础数据和个人的奋斗目标之间的距离分析,有根有。每次考试的画线情况,老师们的工作成绩也有数据,前后对比,是进是退,一目了然。考核的标准只有量化,才能让学生、家长心服口服。复读班的班主任的工作成绩以此来证明最有说服力。
4.宿舍管理。宿舍天地虽小,但学生在宿舍的表现却是管理效果的深度体现。高四生对宿舍管理模式较熟悉,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一些人的真面目在宿舍一览无余:散漫、任性放肆,缺乏大局观、安全意识薄弱。因此,宿舍管理也要纳入班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马虎不得。宿舍成员安排,要尽早与宿管联系,尽量在一个宿舍内,按高考分数分配,高、中、低层次均衡搭配。这样有利于日后宿舍情况的均衡和对后进生的带动,如果成绩低的都在一个宿舍内,恐怕日后就形成一个落后甚至与班级主流对抗的、负能量多的小团体。宿舍的舍长要选品学兼优、有责任心的学生担任,每个宿舍的值日表要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在宿舍做贡献或扣分,就在宿舍舍务中体现分明赏罚。而且,在第一周适应时期,就要对不关灯、不锁柜子、不叠被子、不倒垃圾、不关窗子、卫生脏乱等现象,及时拍照留存,在第一次班会中曝光,达到直接的警示效果。当然,要与宿管及时、有效地沟通。
5.家校联系。新生报到前,班主任最好定制名片,将班主任及科任的姓名、电话、微信、QQ等联系信息提供给家长,以便沟通顺畅,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求得家长对班主任工作的支持。
第二阶段:期中考试、家长会――事实胜于雄辩
从开学到这时,复读已经过了四分之一的时间,学生和家长普遍关心复读的成果。事实胜于雄辩,班主任在期中考分析、总结时,要充分利用最先进的考试考核系统,出具确切而翔实的数据,令学生和家长信服:复读是有成果的,努力和不努力是不一样的,复读是有明确方法的,不是盲目的。在翔实、可信的数据基础上,再具体谈班级建设、复读期间家校指导,就会深入浅出,直观、易懂。
班会时,一定要向家长讲明几点:1.校园文化差异巨大,请入乡随俗;2.我行我素者复读效果难有保证;3.天道只酬勤(勤:精神;体力);4.识到做不到,恶习不改,成绩也不会提高,甚至会倒退;5.对孩子的第二次高考成绩的期待要切合实际。
第三阶段:月二考――负能量爆发期
开学时豪情万丈,带着高考的伤痛、带着旦旦誓言、带着父母沉重的期冀,一路拼搏到期中考,家长会后,学生就像是过了一道关,好了伤疤忘了疼,开始进入放松状态,故态复萌,班级里的负能量指数会急遽攀升。这一时期,班主任要自信、坚持,在做学生、家长的思想工作时,耐心细致、关注细节、不急不躁、不厌其烦,对于学生的种种质疑、家长的百般挑剔,拿事实说话、以理服人。
第四阶段:期末考――复读的持久战阶段
复读对学生和家长的心理考验都是严峻的。班主任要在学生和家长的心理疏导方面巧做工作、久做工作。寄宿制学校的复读生们心理压力巨大,他们渴望释放、渴望飞翔。德育处可量身定做一系列活动,比如“高三年级徒步拉练活动”、“‘快乐高三,活力高三’包饺子活动”、平安夜联欢等。德育处的一系列活动设计,给复读班的班主任铺就了推进学生学习热情一级一级的台阶,班主任要与德育处默契配合,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创造力,为下一学期的苦战蓄势、聚力。
在徒步拉练活动的当天晚修,可让学生写励志周记。徒步拉练活动的效果,从学生的习作中一目了然。孩子们徒步行走的成果,别忘了告诉充满期待的家长们,及时利用校讯通平台与家长互动。“快乐高三,活力高三”包饺子活动,为增进同学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建设团结友爱的班集体、增强班级凝聚力、丰富复读的学习和生活,注入了一股清泉。平安夜联欢,将学生的复读生活推向了一个高峰。
第五阶段: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山重水复也有路
摸底考试,真的能摸到学生寒假状态的“底”。但无论是怎样的底,班主任都可以借此或激励或提醒或希冀,带动学生慢慢提速,进军一模。
第六阶段:“一模”考试
与应届班不同的是,τ诟炊涟嗟难生,“一模”已经是“N模”,要求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稳扎稳打,匀速前进。对“一模”失利的学生,要及时予以关爱、安抚、指导。
第七阶段:二模到高考――曙光在前头
稳扎稳打,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
复读班的教育、教学工作是高中教育的特殊领域,也是教育、教学难题集中的领域,但从事这一工作的教师比较少,相关专业著述也很少,因此,经验的积累、总结和传承就尤显珍贵。
寄宿制学校复读班的班主任工作的阶段性特征鲜明,只要统观全局、严阵以待、阶段突破,学生的进步就有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参考文献:
一、问题的提出
独立学院作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高等教育加快发展要求的办学模式,在短暂的几年时间里异军突起,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到2010年,我国已有独立学院316所,在校生214.8万人。 实践证明,独立学院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级学院作为目前独立学院普遍设置的一级管理层次,是独立学院强化办学特色、实现办学目标的主体。二级学院的办学绩效如何,直接关系着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和综合办学实力的高低。因此,作为学校一级管理者,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二级学院办学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开展二级学院办学绩效评估,对于提高独立学院的办学水平,促进独立学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独立学院的办学层次、学校定位出发,就独立学院二级学院办学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作以下探讨。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绩效评估”(Performance appraisal)的历史已有百年之多,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初期“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泰勒开创的“工时与动作研究”(time and motion study)。绩效评估最初属于工业管理学的术语其含义主要是指识别、观察、测量和开发组织中人的绩效的过程。到了20世纪80年代,在经济衰退、资源短缺的背景下,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开始积极寻求对高等院校做出差别性评判,以此作为指导政府进行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绩效评估由此受到政府部门的关注并被广泛应用于高等教育的政策和实践中。在绩效评估改革风潮的影响下,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开始了高等教育评估的探索和实践,并在制度建设、机构完善和实践运作等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三、确定二级学院评价指标与权重的原则
(一)目的性原则
开展独立学院二级学院办学绩效评估,首先应有一个明确的测评目的和预期效果。一般来说,二级学院办学绩效评估的具体目的有:了解二级学院的发展状况、发现二级学院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和改进学校的管理工作、引导二级学院围绕学校的办学目标开展工作。总之,开展绩效评估的目的是为了从宏观上把握全校二级学院办学的基本情况,激励各二级学院围绕学校的中心任务开展工作,不断提高学校的整体办学绩效。为此,指标体系以及权重的设定,应以学校定位和自身发展目标为正确导向,强化学校关注的重点、难点问题,使二级学院明确了解学校的发展规划,围绕学校的办学目标有的放矢地开展各项工作。
(二)点面结合、突出重点的原则
构建办学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应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认真梳理评估的内容,力求既能涵盖二级学院办学的主要工作内容,做到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又能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目标,做到抓住中心,突出重点,使评估指标在设计上不但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而且能够通过核心指标、主导指标促使二级学院在全面统筹各项工作的同时,能够有重点有选择地推动学院办学。
(三)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
定量和定性是绩效评估的两种基本方法,两者具有明显的差别。定量评估具有精确度高、评估结果客观公正、可比性强等优点,但完全定量则容易导致急功近利,不利于二级学院的长远建设和学校整体目标的实现;定性评估具有操作简单、可变性强等优点,但完全定性则容易降低评估的科学性,导致评估最终流于形式,不利于建立起有效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因此,在运用绩效评估方法时,应始终坚持定量与定性的有机统一,在尽量选取定量指标的同时对那些重要但难以量化的指标采取定性分析,提高绩效评估的科学有效性。
(四)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原则
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要深谋远虑、高瞻远瞩,而不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因此学校的绩效考核不能简单地只看结果,还要注重二级学院在推进学校各项工作中的组织实施情况。这就是说,结果考核要与过程考核有机地结合起来。一般来讲,过程考核旨在关注二级学院的工作态度和日常工作行为,它利于营造一种比较感性、和谐的文化氛围,有利于学院各项工作的扎实推进,厚积薄发;结果考核旨在关注二级学院的最终业绩,它利用营造一种比较理性、任务导向的文化氛围,有利于学院在短时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
四、二级学院办学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内涵
本文借鉴了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独立学院教育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第六稿)以及一些独立学院的职能部门制定的年度专项考核指标,将 “教学工作”、“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研与社会服务”四个方面的工作作为一级考核指标,下设11个二级指标,24个三级指标,所设定的指标内容不仅涵盖了二级学院办学的主要方面,更体现了作为独立学院这一类型层次的高等院校在评估指标上的特性。
为保证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在确定指标内容的基础上,我们又根据不同指标的重要程度分别确定了权重。在具体评估中,则采取单向与综合评估分别排名的方式进行,使整个评估工作既关注到整体,又兼顾到各个学院的特色和优势。
(一)教学工作
《普通高等学校独立学院教育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第六稿)明确说明,有关独立学院的办学评估必须体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要求,即明确独立学院定位为教学型大学,并主要面向地方和区域培养应用型人才。 根据这一要求,本文在制定考核指标过程中紧紧围绕本科教学的工作特性,并突出“应用型”特点,将有关教学方面考核放在了首要的位置。在一级考核指标下设计了“课程建设”、“实践项目建设”、“教学投入与质量监控”、“教学建设与成果”4个二级指标,其中,“课程建设”为核心指标,旨在通过应用型课程体系的建设实现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师资队伍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应成为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内容。为此,本文除了将“师资队伍基本状况”作为一般考核指标外,重点将“‘双师型’师资”作为核心指标进行考核。其中,对于“双师型”教师的界定是实施该项考核的难点。根据一般标准,结合我院实际,本文将“双师型”教师界定为下列条件之一:第一,具有高校教学经历,并在相关企业从事本专业全职工作三年以上;第二,具有高校教学经历,并由学校派出在相关企业从事本专业挂职锻炼一年以上;第三,具有高校教学经历,并获得过行业技能等级证书;第四,具有高校教学经历,并主持两项或主要参与三项应用技术研究项目,成果已投入使用,反映良好的。
转贴于
(三)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质量是独立学院的生命线,直接影响着独立学院的可持续发展进程。人才培养质量既体现在日常教育管理过程中,更集中体现在毕业生的质量上。因此,本文在一级考核指标下设计了“日常教育管理”、“毕业生质量”2个二级指标,并将“毕业生质量”作为核心指标。
(四)科研与社会服务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的三项重要职能,作为教学型大学,人才培养无疑处于绝对的核心地位,但这并不等于可以忽略其他两项重要职能。因此,本文在“科学研究”、“社会服务”2个二级指标中主要考察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以科研促进教学的成效以及二级学院与地方共建的合作平台情况。
五、实施二级学院办学绩效评估应注意的问题
开展二级学院办学绩效评估的最终目的是充分发挥二级学院的办学积极性,促使他们“统一思想、明确任务、找出差距、科学发展”,合理而有效的办学绩效评估机制有利于营造浓厚的改革和竞争氛围,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态势,不断推进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因此,在构建办学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还应注意实施过程中的几个问题,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机制,以保证绩效评估达到预期的积极效果,避免不良影响的产生。
(一)培育独立学院内部的绩效评估文化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就独立学院二级学院办学绩效评估而言,二级学院本身是内因,外部评估是外因。因此,提高二级学院办学绩效的根本方法应当是培育学院内部的绩效评估文化,强调二级学院的改进、自律功能,使评估不仅成为学校管理的基本手段,而且成为二级学院要求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重要举措,从而实现从理念到行动的自觉转变。所以,从长远来看,逐步建立院、系、专业等不同层面的评估体系,定期开展各类自我评估活动成为独立学院二级学院办学绩效评估的基础。
(二)建立科学的反馈机制和激励机制
第一,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考核结果的应形成一个比较系统、客观和公正的信息平台,使学校的全体教职员工都能对学校和学院的整体发展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为今后出台各项整改措施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同时,针对考核结果反映出的关键性问题,学院领导应加强与二级学院的交流沟通,使单向、封闭的结果反馈过程变成双向、互动的交流反馈过程,帮助二级学院开阔视野,扬长避短,不断提高办学绩效。
第二,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学院应着力建立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把绩效考核结果作为二级学院经费分配的重要依据,同时还可尝试与个人绩效考核相挂钩,作为职务晋升、教育培训、实施绩效工资的参考依据。可以预期对考核结果的有效利用将会有助于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从整体上提高独立学院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参考文献:
——洼子店中学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简述
姚淑玉
几年来,洼子店中学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强化年级管理,加强制度的落实,抓实校本研究,学校办学质量有所提升。下面和各位同仁作一下交流。
一、强化年级管理
20__年,蒋校长就提出了“校长——副校长——年级主任”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并不断强化年级管理。几年来,我校总结了一些管理经验。
年级管理是同一年级教师一起办公,年级主任对本年级教师以行政管理为主,兼顾业务协调与管理的一种管理模式。年级主任要对本年级的教育教学质量全面负责,除了对教师的专业成绩进行考核外,还包括学生的道德发展情况。如七年级组细化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管理”,年级主任制订标准操作细则,每周收集班主任管理的第一手资料,录入微机统计,及时了解学生发展情况,为年级管理和教育教学的实施提供可靠的依据,较好地解决了教育教学两张皮的现象。今年上半年,年级组管理再次作了改革,各委派一名校级领导深入年级,较好地保证了上下级之间沟通的渠道。同时,年级主任开始参与学校行政会,参与学校重大决策,使年级主任行政权威得到强化,又缩短了信息传递的链条。年级管理使管理重心下移,整合和传递信息的速度加快,管理更直接更有力,提高了管理效率。
二、加强制度落实
年级组管理的执行基础在于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年级组管理的力度和效果在于学校总体协调之下对制度的落实。下面举例谈谈。
1、教师业务考核制度
今年我校教师个人业务考核做了很大改革,把学年度评优名额平均分配到了各年级组。过程考核由年级主任和教导处考核,年级主任考核占1/3。值得一提的是过程考核的辅导项目转向评价辅导效果。如九年级组计算前100名学生单科平均分,低于平均分者为该科辅导对象。辅导效果则体现为下一次月考中这部分同学等于或高于平均分者所占该学科这部分人数的比例,并按比例赋予分值纳入过程考核。这一制度,强化了对优生弱科的关注。所以今年中考才有一名学生进入“珍珠班”, 13名学生进入全县前300名的好成绩。教师专业素质终结性评价,我校自去年就由考评教师单科成绩转变为对团队的考核。教学成绩40分化为班团队10分,备课组团队30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计算教师所教班级总成绩的三率和+平均分作为成绩一部分,按开放班级成绩名分为A、B、C、D四个等级,依次赋予10分、9分、8分、7分,第二部分成绩以教师单科成绩的三率和+平均分为依据,第一名赋予30分,其他教师得分= (单科三率和+平均分)除以(第一名单科三率+平均分)结果再乘以30分。教师终结性评价成绩等于两部分之和。这种团队考核的优势在于:促使每一位教师自觉团结协作,促进每一位教师自觉提高个人素质。所以说,科学有效的制度建设是年级组管理执行的基础。年级管理又要去落实,落实到位,公正、合理,自然会取得较好的管理效果。
2、考勤制度
我校考勤由主管领导和年级主任双方负责。教师请假必须向主管领导和年级主任同时说明。每周末,年级主任和主管领导核查教师出勤情况,并及时量化结果。再加之年级主任一天三次查岗制,所以我校教师迟到、早退、旷工等现象绝少发生,真正做到了人人坚守岗位。
3、候课值班制度
我校借鉴了求实中学的候课制,要求上课教师和下课教师在教室门口做好岗位交接。年级主任配合值班领导检查候课情况,对不候课或候课不及时的教师进行记录汇总于年级主任纳入考核。不久,候课已成为一种自觉,规范了学生的良好习惯。后来,变候课为课间每一层楼设一名教师值班对学生管理,并要求值班教师每次至少完成一个扣分任务。这一要求看似不近人情,但效果极佳。一段时间过后,学生自觉养成了轻声慢步、文明用语、靠右通行的良好习惯。
再如住宿生管理,学生养成教育等,均在年级组管理下进行落实、调控,使管理趋于扁平化。
三、抓实校本研究
校本研究是年级组管理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在校本研究中,我们重点做了两方面工作。
(一)、以年级为单位的培训
我校教师培训以年级为单位,强调年级培训,年级主任协调教研主任、政教处,根据年级特点、教师和学生特点确定培训内容。如七年级组织了“班主任管理策略”培训,“如何进行学生评价”的培训,“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探讨”培训,“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训等,八年级作了“如何防止学生两极分化”等培训,毕业班作了“优化复习模式”的培训,培训由年级组管理,便于组织,有针对性,效果明显。
(二)大力推行课堂 数学的改革
2004年8月1日,财政部了《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以下简称《制度》),要求适用的民间非营利组织自2005年1月1日起施行该制度。该制度的推出,标志着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规范体系建设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填补了我国会计规范的一项空白。
一、民间非营利组织的特征与界定范围
我国《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适用于同时符合以下特征的民间非营利组织:该组织不以营利为宗旨和目的;资源提供者向该组织投入资源不取得经济回报;资源提供者不享有该组织的所有权。
我国《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第二条规定了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含义:民间非营利组织包括依照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登记的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寺院、宫观、清真寺、教堂等。以“民间性”和“非营利性”为基本特征的民间非营利组织,在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大力发展民间非营利组织,引导民间资金投入社会公益事业,既可以解决公共财政资金在提供公共产品上的不足,又可以合理优化资源配置,维护社会的安全与稳定。
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核算的主要特点
(一)会计目标
《制度》总则第八条规定:“会计核算所提供的信息应当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如捐赠人、会员、监督者等)的需要。”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资产主要来自社会各界的捐赠、会员缴纳的会费、接受服务对象(如学生、病人等)缴纳的服务费等,这些供应者应该对资财的管理、使用、处置具有相应的知情权。因此民间非营利组织应以满足捐赠人、会员、服务对象、监管部门等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要作为会计目标,设计其会计报表体系和财务会计报告应予披露的信息。
(二)会计核算基础
《制度》总则第七条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进行成本核算等,这有助于民间非营利组织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和成本管理,提高运营绩效,有效弥补收付实现制会计的不足。
(三)会计计量基础
《制度》第八条规定:“资产在取得时应当按照实际成本计量,本制度有特别规定的,按照特别规定的计量基础进行计量。”按历史成本计量是企业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而民间非营利组织的业务特征决定其许多资产的取得并没有实际成本,比如捐赠资产、政府补助资产等都是无偿取得的。所以民间非营利组织在坚持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的同时,对于一些特殊的交易事项,如捐赠、政府补助等引入了公允价值等其他计量基础。
(四)会计要素
民间非营利组织不存在“所有者权益”和“利润”的核算,只需要设置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费用五个会计要素。同样,在权责发生制会计下,也不存在核算收付实现制下的“支出”问题。
三、民间非营利组织特有或特殊交易的会计处理
我国《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在制定过程中,充分吸收了我国企业会计改革的成果,并借鉴了相关国际惯例和财务会计的最新进展,引入了一些较新的会计理念和会计处理规定。
(一)关于捐赠(包括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
取得的捐赠,根据捐赠合同或者协议是否附有对捐赠资产的使用设置限制条件,通常可以区分为无条件捐赠和附条件捐赠。对于无条件的捐赠,国际上一般都规定应当在收到捐赠时确认收入。对于附条件的捐赠或政府补助,制度规定应当在取得捐赠资产或政府补助资产控制权时确认收入。存在需要偿还全部或者部分捐赠资产(或者政府补助资产)或者相应金额的现时义务时,则应当就需要偿还的金额同时确认一项负债和费用。
(二)关于受托业务的会计处理
民间非营利组织在进行会计处理时,应当将受托交易业务与捐赠业务相区分,不应当确认收入。因为受托代交易不会增加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净资产。《制度》规定民间非营利组织应当对受托资产进行确认和计量,并且在确认一项受托资产时,应当同时确认一项受托负债。考虑到该项交易的特殊性,《制度》还规定,民间非营利组织应当在资产负债表中单列项目反映所确认的受托资产和受托负债。
(三)关于固定资产折旧的会计处理
《制度》规定,民间非营利组织应当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在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寿命内系统地分摊固定资产的成本,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民间非营利组织资产负债表和业务活动表信息的质量,另一方面有助于加强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资产和成本管理。
(四)关于文物文化资产的会计处理
《制度》规定,对于用于展览、教育或研究等目的的历史文物、艺术品以及其他具有文化或历史价值需要作长期或者永久保存的典藏等,应当作为固定资产核算,并要求单设“文物文化资产”科目进行核算,在资产负债表的固定资产大类下单列项目予以列报。但这些资产的价值一般并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少,所以,对于文物文化资产,不必计提折旧。
(五)关于资产减值会计
《制度》规定民间非营利组织应当定期或者至少每年年度终对短期投资、应收款项、存货、长期投资等资产进行检查,如果这些资产发生了减值,应当计提减值准备,确认减值损失,并计入当期费用。在要求民间非营利组织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和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外,原则上不要求计提减值准备,但是如果固定资产或者无形资产发生了重大减值,则应当计提减值准备,确认减值损失。
(六)关于净资产的分类与列报
《制度》只将净资产分为两类,即限定性净资产和非限定性净资产。对限定性净资产没有再进一步区分。
(七)关于收入的确认原则
我国《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借鉴了国际上的通行做法,在规范收入确认原则时,区分交换交易和非交换交易进行规范。对于交换交易形成的收入的确认原则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相一致。对于非交换交易形成的收入,则应当在符合以下条件时才能予以确认:与交易相关的含有经济利益或者服务潜力的资源能够流入民间非营利组织并为其所控制,或者相关的债务能够得到解除;交易能够引起净资产的增加;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八)关于费用的确认与列报
对于民间非营利组织发生的为了组织、管理其业务活动和为了筹集业务活动所需资金所发生的费用,该制度规定应当确认为当期费用,分别计入管理费用和筹资费用,对于当期所发生的除业务活动成本、管理费用和筹资费用以外的其他费用,也应当确认为当期费用,单列“其他费用”项目进行核算和列报。
四、民办学校适用会计制度的现状
与公办学校相比,民办学校只是举办者和经费来源不同,办学所遵循的规律基本是一致的,它具有极强的公益性,又具有一定的产业属性。民办学校会计制度建设滞后,会计制度的选择混乱。由于国家对民办高校的部分科研项目进行财政扶持,一些民办高校也被要求按《高校会计制度》或《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核算。学校的会计以前一直是被纳入行政事业的会计管理范畴,而企业化的资金运作是要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高校会计制度》或《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这都有悖于民办教育资产的资本运作规律。
五、民办学校执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正式颁布实施后,民办学校是否都实行该会计制度呢?《民办教育促进法》中有“合理回报”的规定不符合制度中规定的民间非营利组织的特征,因此有些专业人士认为民办学校不适合采用该会计制度。还有一些专家就认为,民办学校是否实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要根据其章程来确定,对章程规定不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实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而对章程规定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则实行《企业会计制度》。但这种观点存在两个问题:其一,民办学校的章程规定和其实际运作可能会存在差异,根据其章程来确定是否实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不具有普遍适用性。其二,可能会出现民办高校通过改变其章程来达到改变适用会计制度行为的出现。因此,上述观点不具有可行性。
我国习惯将教育、科学、文化事业都定为公益事业,尤其针对教育事业,《教育法》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从事教育事业,因而从事教育的机构一概都被认定为非营利组织。虽然《民办教育促进法》中有“合理回报”的规定,《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适用范围限定之一是资源提供者向该组织投入资源不取得回报,但是《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三条明确规定,“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同时,《民办教育促进法》以“合理”两字将回报限定在某个范围内,按《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将合理回报限定在“不得高于其实际出资额商业银行当年长期贷款利息的200%”,国家希望最大限度地鼓励民办教育事业。由此可见,不管民办学校是否要求取得合理回报,都是不以营利为宗旨和目的的公益性事业,是非营利组织。《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的“出资人可以取得合理回报”,是国家对民办教育的鼓励方式,与企业股东的分利有着本质的区别。只要在报表中准确反映,并且在附注中明确表示,就使报表明了清晰,这样也可使民办学校能更准确核算,也便于民办学校的横向对比。因此,会计制度适用的主要标准为是否以营利为宗旨和目的,而不是以是否取得经济回报。作为民间非营利组织的民办学校,理应适用《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
六、制度的完善
《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组织实施,从理论上结束了民办学校没有统一的会计制度的尴尬问题,但从长远看,民办学校会计制度的适用问题,依然要依靠颁布相关的会计准则来明确和解决。
该制度在民办学校的具体实施中还存在一定局限性,相关专业人士在具体的会计核算中提出了建议:在不违反《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统一会计核算要求的前提下,可在“限定性净资产”科目下设一个“举办者投入”二级科目,专门核算各举办者投入的出资额及其变动情况。这些建设性的建议在完善制度方面对于填补空白,协调差异可以起到基本规范作用,是可取的。
班级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班级管理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生命线。所谓班级管理是指班主任按照一定的原则,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为建立良好的班集体,实现共同的目标而不断进行协调的综合活动。简单地说,班级管理是指班主任对所带班级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学习生活等各方面工作的精细化管理。它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措施,为实现教育目的而进行的组织活动过程。如果每位班主任都能将班级管理工作做实、做细,那么整个学校就会自然而然形成一种良好的校风、学风。所以,作为一名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那究竟该如何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呢?笔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谈以下几点。
一、全面了解学生,建立健全班级管理制度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班级管理若没有适合班级实际的管理制度,那一切都只能是空谈。笔者自担任班主任工作以来,每学期开学之初,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全面了解学生,及时召开班会,组建班委会,并全班讨论制定切实可行的班级管理制度。制度的建立可参照《中小学生守则》及《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结合全班学生实际。当然,在管理制度的建立上,不能太单一,太死板。如笔者每带一个班,不仅建立班级管理制度,还同时建立与其相符的班级管理办法、班级一日常规、班级考勤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制度。整个一套管理制度,都是由全班学生共同参与,在班主任的指导下完成的,这样不仅充分体现了班级民主,还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班干部的工作组织能力。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质量技术监督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各直属检验检疫局: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规范各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和管理,教育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制定了《全国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管理规范》,现印发你们。请各省级教育行政、质检部门参照本《规范》,认真抓好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管理和使用工作。
教育部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从2012年起,每年将从各省级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中遴选出一批国家级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请根据《教育部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关于建立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开展质量教育的通知》(教基一函[2011]6号)要求,制定本地区质量教育基地的申报规范和评审细则,部署本行政区域省、市、县三级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的创建工作。
全国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管理规范
1.目标
1.1 规范全国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工作,探索建立基地活动与学校教育的有机衔接机制,提升中小学生的质量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国家、省、市、县四级质量教育基地网络。
1.2 依托企事业单位,建立设施完善、内容适宜、形式多样、注重实效,适合各年龄阶段中小学生开展社会实践需求的质量教育基地。
2.依据与范围
2.1 本规范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以及《教育部、国家质检总局关于建设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开展质量教育的通知》(教基一函[2011]6号)制定。
2.2 本规范适用于教育部、国家质检总局联合命名的国家级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包括:消费类产品的生产企业;知名品牌示范区内的企业;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院所和检测机构、实验室;旅游和金融等现代服务企业等。
2.3 高危险、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等不适宜中小学生参观学习的企业不建设质量教育基地。
3.申报与评审
3.1 申报时间从每年7月1日起至8月10日止。
3.2 申报材料。
(1)《全国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申请表》;
(2)质量教育基地建设情况;
(3)质量教育活动开展情况;
(4)适合不同或特定年级学生的活动实施方案;
(5)接待手册;
(6)申报单位全貌、生产线(或检验检测设备)及开展质量教育活动照片共6张。
各省教育行政、质检部门将推荐的国家级质量教育基地的申报材料纸质和电子版(刻录成光盘),纸质材料一式两份分别报国家质检总局质量司和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
3.3 评审。
3.3.1 省级质检、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好中选优,优中选强”的原则,从本地区省级质量教育基地中,确定申报国家级质量教育基地的推荐名单。
3.3.2 教育部与国家质检总局组成联合专家组,对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质检部门推荐的质量教育基地进行文件审查。
3.3.3 文件审查包括:申报材料齐全性、申报范围符合性、申报条件符合性等。
3.3.4 教育部和国家质检总局可安排专家组或委托省级教育、质检部门联合对通过文件审查的部分单位进行现场评审。
3.3.5 现场评审包括:申报单位基本条件、承担质量教育基地适宜性、质量教学内容、质量教学方式、动手操作体验、讲解人员、参观路线、接待能力、安全措施等。
3.3.6 专家组依据评审结果,形成评价报告,提出初选名单,经教育部、质检总局两部门审查批准后,确定并正式入选名单。
4.建设与管理
4.1 基本要求
能够根据质量教育社会实践活动要求,对工作环境、参观路线、教学场地、学习内容、人员师资等进行合理安排。在不影响正常生产和检验检测工作的前提下开辟参观走廊,明示质量教育标志,提供相对封闭的培训、教学场所;能够满足教育部门设计教学活动方案要求,并培训专业讲解人员。有明确的机构及人员负责中小学质量教育工作,并给予适当的经费支持。
4.2 教育内容
结合生产和检测工作特点,针对小学、初中、高中各学习阶段,或针对某一知识点以及学生的认知能力,设计相应的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包含三个方面:
(1)质量基础教育,涉及质量基本知识和质量安全相关知识,如对质量的含义、质量和质量安全的相关标志、标识等。
(2)生产(检测)流程控制及质量管理知识,包括生产(检测)流程设计与控制、质量管理关键环节的展现与介绍。
(3)与生产或检测工作相结合的互动性体验。
以上三个方面为质量教育的主要内容,申报单位应根据不同对象(小学、初中、高中)的实际特点设计教学方案,拟定从“知道”到“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
4.3 接待条件。
4.3.1 讲解人员要求。
(1)应配备一定数量的讲解人员。
(2)应保证所有讲解人员具备必需的专业技术知识,掌握生产操作规范,讲解人员应具备相应的讲解技巧,应对中小学教育情况有基本的了解。
4.3.2 设施要求。
(1)有适合中小学生参观学习的有关产品质量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国内外质量管理读物等。
(2)本单位有关的资料、实物、案例等。
(3)应能具备可供中小学生操作、体验的检测仪器设备或能够动手制作的相关产品。
4.3.3 环境条件。
(1)参观场地应该满足安全、环保、通畅的基本要求。
(2)应具有明确的参观区域标识,必要时制定专门程序或参观路线。
4.3.4 接待要求。
(1)应明确公示接待时间。分期、分批接受中小学生开展质量教育实践活动。
(2)全年接待天数不少于36天。每次可接待60-100名以上的学生。
4.4 安全措施。
4.4.1 应强化安全管理。建立保障安全的组织管理机制和保护措施,有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
4.4.2 现场活动中的讲解人员和企业负责安全的人员应认真履行安全职责,做好参观区域的现场管理,保证学生安全。
4.5 监督管理。
教育部、国家质检总局将对质量教育基地进行定期或不定期考核、检查,对出现以下情况的质量教育基地的实行退出机制,撤消其命名。
(1)开展质量教育活动明显偏离方案目标的;
(2)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的;
(3)管理不善,不能及时报告发展动态的;
(4)未按要求推进质量教育活动或成效不明显的;
(5)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受到有关部门处罚的。
4.6 工作交流与信息报送
首先,在小学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往往渴望得到平等,所以如何把握教育的平等性是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重点。在传统的小学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往往占据主导地位,这样就打破了师生之间的平衡状态,中等学生往往会觉得老师偏袒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学习成绩本来就差的学生产生这种心理的就更多,这样会给班级日常管理造成影响,也不利于班级管理水平的提升。
如何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怎样掌握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平衡呢,笔者认为:
一方面,应该开拓师生交流平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不能局限于办公室、教导处,师生之间的谈话也可以是在学校的小花园,甚者,教师可以建立班级微信平台,通过微信朋友圈和学生进行沟通,营造一种轻松的交流氛围,增强师生沟通的效果。
另一方面,应该掌握班级的舆论导向。在平日的班级管理工作中,应该培养正确的班级舆论,在与学生平时的交流中,班主任老师应该能够及时的发现问题,同时根据班级现象、学生评价等等,引导班级舆论的走向,形成一种好事人人夸、恶事人人批的班级风气。例如,现阶段很多小学生都具有远大的理想,身上存在书生的傲气,对身边的一些小事漠不关心,甚至不屑于关心班级事务,将班级事务当做鸡毛蒜皮的小事。这时,班主任教师应该及时的发现这种现场,并召开以“细节决定成败”为主题的班会,让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世界观,加强对身边小事的重视程度,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
其次要将“减负”进行到底
作业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以及巩固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小学阶段有不少学科,每一科每天都会留有一定的作业量,但是如果每一科老师都按照自己的喜好进行作业布置,就会导致学生作业一大推,最后每一科作业都无法完成,甚至学生在作业压力下会采取抄袭等违纪行为,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对于此类想象,班主任教师应该告知学生,让其明白作业是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有效检测,能够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在解题过程中也能够让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工作。同时,班主任还需要做好各科教师的沟通工作,改变以往各科教师各自为政的现象,让各科作业量平衡发展,提高作业的针对性,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真正的掌握解决问题的办法,总之就是不能让作业像一座大山一样,压在学生肩上,成为学生们的负担。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0-0078-01
班级管理是日常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班主任组织和实施,这就决定了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事实证明,班主任的有效班级管理可起到完善学生心理素质、规范学生日常行为、培养学生先进思想的重要作用,能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因此,对班主任班级管理理论方法及实践技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班主任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 班级管理理念不科学
明确的班级管理目标及详细的班级管理计划是提高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水平的基本前提,但仍存在部分班主任管理目标模糊,未能给班级发展制定明确目标。另外,多数班主任认为班级管理首要任务在于学生行为规范及纪律教育,并未意识到班级管理的根本在于人才的培养,这就直接导致一些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采用“控制”为主的方式,而忽略了对学生的“引导”。其实这种现象的产生也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对学生成绩的过度关注,而忽略了学生的身心发展。班级管理方法仅仅是表面的“管”,而不是结合学生的内心需求,根据学生的性格、年龄等差异性特征采用人本化的班级管理措施。
2. 班级管理体系不完善
班级管理体系的不完善也是目前班主任班级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班级管理内容偏差。一般主要通过成绩、纪律、卫生等指标对班级进行评价,而忽略了对学生品性的考虑,进而导致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侧重于对卫生或纪律的严格要求,而忽视了对品性善良的奖惩。其次,班级管理制度缺失。少数班主任没有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制定班级管理制度,这就导致在班级管理实践过程中没有一个参考标准,增加了班级管理实践活动的随意性,自然也就加大了问题产生的几率。
二、班主任班级管理问题解决策略
1. 更新班级管理理念
作为新时期的班主任,必须更新班级管理理念,以适应学生成长的需要。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以生为本。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生,在班级制度、目标、方法等方面以学生为本,做到“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孩子”。而人本化理念的融入不仅有助于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还能有效培养学生自主性、能动性、创新性等思想观念。(2)公平公正。班级的管理应该是以班级为整体的,所有学生的成长问题都要考虑,这就要求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通过差异化的管理方法,使具有不同天赋、潜能、性格的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教育。(3)重视品性。班级管理过程中绝不能仅仅关注学生的成绩、卫生、纪律等传统性指标,还要注重学生品性的培养,这也是人才培养的关键。(4)创新方法。作为新时期的班主任,班级管理过程中创新理念的融入是不可或缺的。创新是班主任管理工作得以与时俱进、有效开展的基本保障,这就要求班主任要创新管理工作方式,改变传统单一的说教式管理方式,通过实践、探索、参观、考察、交流、自我管理等多种形式的灵活应用来提高班级管理效率。
2. 健全班级管理制度
班主任必须通过相应的班级管理制度来约束和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1)班级管理制度要切实可行。以班级实际情况为基础,以《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规章制度为依据,以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目标,完善、制定和细化班级管理制度相关内容。(2)班级管理制度要公平公正。在班级管理制度的确定过程中,要体现集体智慧,让学生分组讨论起草拟定相关条款,征求班内所有学生的意见,共同讨论制定每一条班规,并将仲裁权也交给学生,充分体现公正公平的管理理念。
3. 注重学生的自我管理
学生自我管理是班主任班级管理过程中的一条有效途径,包括班干部对班级的管理和全体学生对班级的管理。班级管理过程中班干部的参与是必不可缺的,班主任不仅要鼓励班干部独立展开班级管理工作,还要帮助他们提高工作能力,肯定他们的工作细节和工作成效,并强调班干部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起到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同时,充分发扬民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的管理,培养他们的独立自主精神和自我管理能力,逐步完成由教师管理向学生管理过渡,真正体现人本化管理理念。
中图分类号:G62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357-02
小学生班级全员性自主管理,其实质是小学生在教师的合理指导之下,严格依据班级制度,充分的发挥出小学生的自主能力,对班级实现自主管理。由此可见,小学生班级全员性自主管理打破了传统的管理模式,以小学生为主体,显著提升了小学生的自主意识,提高小学生管理能力的提升。笔者认为,小学生班级全员性自主管理应从意识、文化、制度、策略以及热情等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1.提升小学生班级全员性自主管理的意识
提升小学生班级全员性自主管理的意识,应首先从教师做起。教师应在思想的层面上深入理解小学生班级全员性自主管理的理念,并对该类管理模式的意义进行深入的了解,从而能够对该类概念进行正确的把握,进而能够实现对小学生的科学指导。因此对于学校而言,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在提升教师教学技能的同时,提高教师的责任心,不断完善教师的知识体系,掌握小学生班级全员性自主管理的核心理念,提升思想的先进性,以发展的眼光对待班级的管理。
小学生班级全员性自主管理应在教师的指导之下,由班级内的小学生干部直接组织实施。因而对于教师而言,应在对班级内的学生干部进行定期培训的同时,加强对班级内全体小学生的思想教育,使其均能够体会到实现全员性自主管理的重要意义,使其拥有与班级管理的优劣呈正相关的责任,提升小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具体而言,教师应指导小学生树立以下几种意识:其一,互助意识。教师应培养小学生养成团结互助的意识,使其明白班级的管理效果同每一名小学生的参与有着直接的关系,激发小学生参与到管理当中的热情;其二,约束意识。教师应要求小学生养成严格要求自己的意识,即严格依照学习以及班级的管理制度,对自己的言语以及行为进行严格的约束;其三,责任意识。教师应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意识。
2.建立小学生班级全员性自主管理的文化
对于一个集体而言,文化建设是对其中成员的一种无形约束,且其对各个成员的约束力以及约束效果的持续时间相对较长。因此,教师应在对小学生班级全员性自主管理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班级管理当中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班级文化,突出"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以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因此,在对班级文化进行建设的过程中,教师应首先对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有着深入的理解。同时,教师还应对小学生参与到文化建设当中的积极性进行充分的调动,突出小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作用,提升小学生自主管理的意识,提升其自主管理的能力。笔者认为,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的注重班级内精神文化的建立。首先,教师应帮助小学生在班级内建立良好的舆论氛围,在帮助小学生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并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合理的组织班级活动,要求学生在活动之后对活动精神进行总结。同时,教师应意识到良好的榜样对小学生的带动作用。其榜样可以是班级内的学生,同时也可以是各个领域的先进人物。
3.完善小学生班级全员性自主管理的制度
在对小学生班级全员性自主管理的制度进行建立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的了解到小学生对自主管理的愿望,在对小学生的意见以及建议进行全面采集之后,经过民主的评议,班级制度进行合理的建立,从而能够体现出班级内成员的共识。此外,在班级内管理制度建设的过程中,教师应对制度的建立目标进行合理的确定。笔者认为,班级管理制度的建立目标应分为近期以及远期目标。在短期目标进行实现的过程中,教师应对其实现过程进行深入的分析,根据各条制度的实施合理性进行深入的判断,及时加以指导,从而能够大幅提高班级管理制度实施的合理性,使得班级内的小学生对制度拥有更高的认可程度。而在长期目标的逐步实现过程中,教师应首先对实现的效果进行预想,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使得学生能够在制度实行以及目标实现的过程中,体会到自主管理的乐趣,提高其对班级管理制度的依从性。
4.形成小学生班级全员性自主管理的模式
由于在小学生班级全员性自主管理的实现过程中,需要小学生直接实施。因此,小学生的参与程度以及参与积极性对其管理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笔者认为,在班级自主管理的实现过程中,作为教师应首先对班级内干部的类型、数量以及职责等进行合理的确定,从而能够为小学生提供更为宽广的表现平台,为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帮助。在对班级干部进行选择的过程中,教师应首先对班级内的学生拥有较为清楚的了解,对其各自的特点以及擅长的领域进行掌握。而在选举的过程中,笔者通常会根据对学生的了解以及对部分学生心声的倾听,对候选者名单进行确定,之后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将学生内心当中适宜做班级干部的候选人进行推选。在选举结束之后,教师可根据小学生的要求,对班级干部的轮换机制以及罢免机制进行详细的说明,并尽可能的使得班级内的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班级的管理当中。需要注意的是,在班级干部轮换的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详细的考察,避免班级干部轮换机制留存于形式之上,而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总而言之,小学生班级全员性自主管理是目前较为先进的管理模式之一,教师应根据班级内学生的特点,制定合理的管理体系,实现高效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