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1 09:25:2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妇产科质量与安全管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对于医疗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护理质量和安全管理越来越受到患者的重视。妇产科由于孕产妇具有病情变化快,风险大,个性化服务需求多,技术标准要求高等特点,已经成为医疗护理纠纷的高发区[1]。因此,在妇产科护理中如何提高护理质量,加强患者的安全管理,成为了广受关注的问题。本文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50例妇产科住院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采用优质护理服务、实施安全管理模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现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100例妇产科住院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年龄为22-32岁,平均年龄为(26.55±2.55)。观察组年龄为22-30岁,对照组年龄为24-32岁。两组在基本资料方面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服务和传统管理模式,观察组采用优质的护理服务和安全管理模式:提升护理人员护理理念:护理人员在护理中注意护理细节,给每一位患者优质的护理服务避免护理风险。提高护理责任心是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点,护理中一切以患者为中心,在完成一般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患者优质的、人性化的护理,增强护患关系。完善护理质量管理体系:护理中要以提高护理质量为目标有效的进行护理,建立相应的护理质量管理体系,约束护理人员,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将妇产科护理服务更加专业化、制度化。加强患者心理护理:心理护理是优质护理和患者安全管理中的重点内容,每一位患者的情况不同,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消除清理负担。让患者保持积极、开朗的态度接受护理和治疗。减少患者的心理障碍在安全管理中有重要的意义,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纠纷。提高护理人员综合能力:安全管理中对于护理人员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只有掌握了专业知识,提高了护理能力才能避免安全事故的出现。因此要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能力,与时俱进,以患者为护理的中心,让护理人员学会不断地提升自己,端正自己,保证护理的安全与质量。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护理质量考察标准为整体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调查,安全管理模式的应用为例,患者通过填写满意度测评量表来评估临床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评分≥90分;一般满意:80-89分;不满意:<80分。总满意率=(非常满意例数+一般满意例数)/总例数x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3.0对上述数据进行汇总并作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值检验,P<0.05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对整体护理的满意程度,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妇产科是较为特殊的科室,服务对象是孕产妇,体质均较为特殊,给护理带来一定的风险。因此要提高护理的质量,提升护理人员的综合能力,才能给患者全面的、优质的、安全的护理[2]。提高患者的安全管理,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做好每一项护理工作,确保护理工作顺利的进行。本次研究中通过优质的整体护理和安全的管理模式在最大限度上降低了护理风险,减少了护理缺陷和护患矛盾情况的发生率,护理缺陷的发生率为6.00%,低于对照组的36.00%,护理满意度达到了98.00%,证实该方法的有效性。综上所述,采用优质护理服务、实施安全管理模式具有显著的效果,保障了护理工作的安全性,同时也提高了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R19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6-0199-01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医疗体制的深入改革,人们对医疗服务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1]。尤其是妇产科的护理工作直接关系到母婴的健康安全,而潜在的安全问题则是影响护理质量的主要因素,因此,如何加强妇产科护理的安全管理,尽可能消除安全隐患,是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前提,值得探讨。
1 妇产科护理中存在的安全问题
1.1 护理人员缺乏足够的法律意识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制度的完善,人们在接受医疗服务过程中越来越懂得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而妇产科的护理工作直接关系到母婴的健康安全,当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责任积极性不高,缺乏现代化护理理念,不能将自身的工作与患者的生命安全紧密联系时,很可能造成较大的安全问题。如:护理人员对待孕妇时未能认真负责的进行产前检查,生产过程中,未能严密观察产程进展,从而造成了新生儿窒息、死亡或产后出血等安全问题,这主要与护理人员对妇产科护理工作缺乏足够的风险意识,法律意识不强有关[2]。
1.2 护理人员未严格执行护理操作的规章制度 妇产科护理过程中涉及到的诸多安全问题都与护理人员未能严格执行护理操作的规章制度有关。有的护理人员自认为经验丰富,想当然地处理问题,未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及查对制度,可能导致护理差错的发生,甚至发生抱错婴儿的问题,将阴道填塞的纱布遗忘而引发产褥感染的问题,严重影响医患关系,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有的护理人员未能严格落实消毒隔离制度,进而导致产妇会阴切口感染、裂开、新生儿院内感染等[3]。还有的护理人员未能规范安全用药和用血,对于风险的防范意识不够,导致患者用药和用血出现差错,甚至威胁到患者的身心健康。
1.3 护患之间缺乏沟通 妇产科护理人员工作紧张繁忙,很大程度上缺乏与患者之间的沟通,难以完全照顾患者的情绪,满足患者的全部需求,还有的护理人员态度生硬,冷漠,缺乏热情,对待产妇缺乏关爱,对于产妇在分娩过程中表现的疼痛、焦虑、恐惧等情绪;未能及时给予心理疏导、指导和人文关怀;未能尊重患者的隐私权和知情权,泄露患者的月经史、婚育史、个人史等个人资料,在选择分娩方式、胎盘的处理、采集脐血方面没能充分尊重患者的意愿,常常导致患者对于护理服务不满意,甚至引发护理纠纷[4]。
2 妇产科护理的安全管理
2.1 提高妇产科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妇产科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对于护理质量的优劣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只有全面提高妇产科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才能最大程度减少护患纠纷,降低母婴死亡率,提高产科护理质量。护理人员在熟练掌握自身专业技能的基础上,还要树立为患者服务的理念,热情、耐心为患者服务,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尊重患者的合法权益。通过定期开展专业知识及技能培训和考核,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降低妇产科护理的不安全因素,全面提升护理质量。
2.2 健全妇产科护理操作规程 完善的护理操作规程对于保证护理工作安全准确意义重大,因此,要根据护理工作的每一个细节,详细制定操作规程,尽量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5]。护理人员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和消毒隔离制度,重视产房、治疗室、洗婴室及爱婴病房的消毒工作,尽量避免院内感染的发生。规范护理记录的书写,加强设备和药品的管理,产程的监护及新生儿管理等。设置婴儿交接登记本,当婴儿送出产房后,由其监护人确认并签名。配备安全配套设施及婴儿丢失应急预案,一旦出现紧急状况,护理人员必须紧急启动应急预案,全方位寻找婴儿。
2.3 加强妇产科护患之间的沟通 护患之间良好的沟通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理安全问题的发生。因此,护理人员要注意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保持良好的护患关系,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疑问,切实为患者提供服务,主动耐心做好母乳喂养知识和卫生宣教工作,消除孕产妇的不安和忧虑,尽量用理解、宽容的态度对待患者及家属。善于运用语言沟通技巧解决实际问题,树立主动沟通的服务意识,融洽护患关系,及时了解孕妇的情绪状态,对可能存在的产后抑郁症等问题及时处理,减少护理中安全事故的发生。
3 讨论
妇产科护理工作中的安全问题是衡量护理服务质量的重要标准,妇产科作为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高风险科室,具有变化快,风险大,技术性强,易发生差错的环节多的特点。护理管理者有必要明确护理操作中常见的和潜在的安全隐患,不断加强安全管理,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慎独的精神,紧紧抓住每一个护理工作细节,把护理中的安全事故杜绝在萌芽中。还要使每个护理人员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加强法制观念,融洽护患关系,做好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充分发挥护理人员的主管能动性,最大程度避免医源性安全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石一复,周郁鹤.重视妇产科医疗安全妥善处理医疗纠纷[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5,21(12):705—706.
[2]刘娴音.基于人性化服务的产科护理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09.6(14):118.
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使得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人们对生活服务的质量有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与人们身体健康息息相关的医疗服务也需要采取相应的改变,以满足新时期的市场要求。尤其是妇产科方面往往涉及到整个家庭,所以医院需要在立足于市场需求的情况下,进行医疗服务的改善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妇产科护理中的风险因素,并对其加强控制,建立合理的安全管理体系,以便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具体内容见下:
1 妇产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
1.1护理人员职业素养不够
妇产科护理任务多,工作量大,整体性和专业性强[1],要求护理人员有全面的护理技能和较高的护理水平,即需要护理人员有相关的专业妇产科护理知识,而医院目前的妇产科护理从业人员的现状是普遍年龄比较大,文化水平相对偏低,在业务上无法提供更为专业有效的护理服务,在工作上无法保证足够的精力完成护理相关的体力劳动。从而造成服务不到位,态度不积极。因为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对产妇的护理工作认识不深,工作责任心相对缺乏,工作态度消极,倦怠。有时会将消极情绪带到护理工作当中,导致工作时注意力不集中,产妇出现异常情况无法及时发现排除,延误对产妇进行第一时间的抢救,有时因为自身专业水平有限,无法配合医生采取积极有效的救护措施,造成新生儿和产妇发生医疗事故。
1.2沟通缺乏导致医患关系紧张
妇产科护理不仅仅是对产妇进行病理方面的护理也要对其进行心理方面的护理,一般产妇在治疗和住院期间都会出现情绪的波动,表现出心情低落的情况,严重的还会对产妇的身体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产妇家属和产妇本身因为不具备专业知识,对病情缺乏了解,无法正确看待治疗和护理中出现的相关问题,认为是护理人员的工作失误或者工作不负责任所导致的结果,护理人员如果不能及时的与产妇及产妇家属进行沟通,消除家属的疑虑和不满,在对待家属和病人的询问中态度冷漠,语气生硬[2]等都会进一步激化医患双方的矛盾,造成医患关系的紧张。
1.3管理制度不完善
医院虽然对于妇产科护理工作有质量管理制度,但在具体实施中并没有落实到位。对护理人员的工作考核也是停留在表面,只是在年终或者定期检查中点到为止。这使得护理工作无法责任到人,出现问题和事故后,相互推诿。奖罚制度不明确也导致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积极性不高,工作效率低下,在进行护理服务时,缺乏高度的责任心和正确的服务态度。医院无法对护理人员进行统一的调度和配置,人员的短缺和护理工作分配的不合理造成护理工作无法全面到位,降低了护理服务的质量。
2 完善安全管理体系
2.1提高护理人员职业素养
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关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提高其业务能力,并在上岗前进行考核,要提高护理人员对于临床上常见的妇产科危重情况的处理能力,使护理人员对于产后大出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羊水栓塞,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危急重症的救护流程做到烂熟于心[3],在突况下做到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科学,规范的救治。避免慌乱紧张和业务生疏而造成不必要的医疗事故。实践表明高水平的护理工作能够有效缩短产妇生产用时,避免新生儿的死亡,减少产妇的产后出血等情况。
2.2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服务功能的不断完善是市场化竞争下的产物,随着近年来市场化机制改革的逐渐深入,以往的医患关系过于制度化和冷漠僵硬,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形式要求。医院要及时做好角色的转换,将自己放在服务者的位置上,改变以往的行政色彩管理方式,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充分尊重产妇和家属意愿,在提高专业护理的同时,和产妇及家属进行充分的沟通,对患者情绪进行关注,多用关心和鼓励性话语,加强护理人员和产妇的感情交流,改善医患关系。对产妇进行及时的心理干预,帮助产妇和家属全面的认识病情,正确的对待面临的治疗问题。以便得到产妇和家属的支持和配合。
2.3建立合理安全管理制度
建立和完善奖罚分明的考核制度,落实责任到人,对护理人员进行统一的分级管理,具体工作制定相关的执行标准和安全质量标准,根据标准进行一月一次的业务考核,并根据考核情况进行护理人员的奖金和薪资的调整。激发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明确其工作责任。统一的制度管理也方便了医院管理人员对护理人员进行合理的分配和调度,从而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利用率,提高护理服务的工作效率。
3 小结
妇产科的护理项目多样,工作量大,护理内容涉及到新生儿的护理,一般护理,手术护理和产妇产褥期的护理等多个方面[4],对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较高要求,医院只有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增强优质服务的护理能力,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患者。为提高医院的综合竞争力,要建立完善合理的安全管理体系,实践证明和谐医患关系,提高护理人员素质,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对加强安全管理有促进作用。加强风险控制是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的重要环节,能够有效提高妇产科护理的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刘礼梅,妇产科护理中不安全隐患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24):2776-2777.
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使得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人们对生活服务的质量有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与人们身体健康息息相关的医疗服务也需要采取相应的改变,以满足新时期的市场要求。尤其是妇产科方面往往涉及到整个家庭,所以医院需要在立足于市场需求的情况下,进行医疗服务的改善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妇产科护理中的风险因素,并对其加强控制,建立合理的安全管理体系,以便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具体内容见下:
1 妇产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
1.1护理人员职业素养不够
妇产科护理任务多,工作量大,整体性和专业性强[1],要求护理人员有全面的护理技能和较高的护理水平,即需要护理人员有相关的专业妇产科护理知识,而医院目前的妇产科护理从业人员的现状是普遍年龄比较大,文化水平相对偏低,在业务上无法提供更为专业有效的护理服务,在工作上无法保证足够的精力完成护理相关的体力劳动。从而造成服务不到位,态度不积极。因为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对产妇的护理工作认识不深,工作责任心相对缺乏,工作态度消极,倦怠。有时会将消极情绪带到护理工作当中,导致工作时注意力不集中,产妇出现异常情况无法及时发现排除,延误对产妇进行第一时间的抢救,有时因为自身专业水平有限,无法配合医生采取积极有效的救护措施,造成新生儿和产妇发生医疗事故。
1.2沟通缺乏导致医患关系紧张
妇产科护理不仅仅是对产妇进行病理方面的护理也要对其进行心理方面的护理,一般产妇在治疗和住院期间都会出现情绪的波动,表现出心情低落的情况,严重的还会对产妇的身体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产妇家属和产妇本身因为不具备专业知识,对病情缺乏了解,无法正确看待治疗和护理中出现的相关问题,认为是护理人员的工作失误或者工作不负责任所导致的结果,护理人员如果不能及时的与产妇及产妇家属进行沟通,消除家属的疑虑和不满,在对待家属和病人的询问中态度冷漠,语气生硬[2]等都会进一步激化医患双方的矛盾,造成医患关系的紧张。
1.3管理制度不完善
医院虽然对于妇产科护理工作有质量管理制度,但在具体实施中并没有落实到位。对护理人员的工作考核也是停留在表面,只是在年终或者定期检查中点到为止。这使得护理工作无法责任到人,出现问题和事故后,相互推诿。奖罚制度不明确也导致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积极性不高,工作效率低下,在进行护理服务时,缺乏高度的责任心和正确的服务态度。医院无法对护理人员进行统一的调度和配置,人员的短缺和护理工作分配的不合理造成护理工作无法全面到位,降低了护理服务的质量。
2 完善安全管理体系
2.1提高护理人员职业素养
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关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提高其业务能力,并在上岗前进行考核,要提高护理人员对于临床上常见的妇产科危重情况的处理能力,使护理人员对于产后大出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羊水栓塞,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危急重症的救护流程做到烂熟于心[3],在突况下做到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科学,规范的救治。避免慌乱紧张和业务生疏而造成不必要的医疗事故。实践表明高水平的护理工作能够有效缩短产妇生产用时,避免新生儿的死亡,减少产妇的产后出血等情况。
2.2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服务功能的不断完善是市场化竞争下的产物,随着近年来市场化机制改革的逐渐深入,以往的医患关系过于制度化和冷漠僵硬,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形式要求。医院要及时做好角色的转换,将自己放在服务者的位置上,改变以往的行政色彩管理方式,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充分尊重产妇和家属意愿,在提高专业护理的同时,和产妇及家属进行充分的沟通,对患者情绪进行关注,多用关心和鼓励性话语,加强护理人员和产妇的感情交流,改善医患关系。对产妇进行及时的心理干预,帮助产妇和家属全面的认识病情,正确的对待面临的治疗问题。以便得到产妇和家属的支持和配合。
2.3建立合理安全管理制度
建立和完善奖罚分明的考核制度,落实责任到人,对护理人员进行统一的分级管理,具体工作制定相关的执行标准和安全质量标准,根据标准进行一月一次的业务考核,并根据考核情况进行护理人员的奖金和薪资的调整。激发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明确其工作责任。统一的制度管理也方便了医院管理人员对护理人员进行合理的分配和调度,从而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利用率,提高护理服务的工作效率。
3 小结
妇产科的护理项目多样,工作量大,护理内容涉及到新生儿的护理,一般护理,手术护理和产妇产褥期的护理等多个方面[4],对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较高要求,医院只有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增强优质服务的护理能力,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患者。为提高医院的综合竞争力,要建立完善合理的安全管理体系,实践证明和谐医患关系,提高护理人员素质,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对加强安全管理有促进作用。加强风险控制是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的重要环节,能够有效提高妇产科护理的服务水平。
参 考 文 献
[1] 刘礼梅,妇产科护理中不安全隐患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24):2776-2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