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1 09:25:2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区域发展战略研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区域能源经济和发展战略现状
(1)能源生产和消费增长过快。随着我国能源消费速度越来越快,和其他国家相比较,我国的能源消费速度明显高于世界各国的平均水平,我国能源消费已经出现了连续13年的持续性增长。虽然当前我国能源的生产总量基本上能够维持能源消耗增长,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前我国能源需求结构以及生产结构之间的差异性越来越明显,而且二者之间的需求增长也是越来越明显的。煤炭作为能源消费当中总量所占比例最大的能源,其所占的比例是全世界各国能源消费平均水平的两倍以上,石油是在所有消费总量当中所占比重比较大,而且远远大于其自身生产总量的,每年的自给率都呈现下降趋势。
(2)资源不足,矛盾愈发凸显。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能源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和转变,我国对于石油等能源方面的需求也是不断提升,而且对于能源需求方面的结构也渐渐发生了变化。当前我国能源生产以及建设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我国资源总量有限,单单依靠资源开采不能够实现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资源需求不足以支撑我国快速增长的石油供给,二者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
(3)能源消费向经济发达地区和高能耗行业转变。随着我国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我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地区所需要的能源总量过大,随着我国高耗能行业表现出的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其数额远远高于我国工业发展的平均水平,我国高耗能产品所需要的能源消耗也在不断上升。所以,充分提升我国能源利用率这是维持我国工业以及高耗能行业能够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4)能源固定资产投资过大。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环境不断得到改善,但是同时也受到了市场需求以及价格等方面的因素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发展速度太快,导致我国能源供给出现断裂现象。另外,我国在能源固定资产方面的投资过大,导致一旦出现通货膨胀,很多企业由于生产成本上升而无法维持正常的运作,甚至导致企业破产。
二、能源经济和发展战略的建议
(1)加大能源投资力度。国家应该加快建设能源基地,全面推动我国火电机组实现规模性建设以及热电联产项目获得突破性进展。全国各级政府以及各个金融机构应该重点扶持地方能源企业,帮助以及培育地方能源企业,并且还应该鼓励企业实现多元化发展方向,尤其提倡企业应该以参股或者是控股的方式全面参与到能源行业建设当中来,以实际行动来支持国家能源发展,实现企业能源产业重组以及兼并,并且有效优化企业产业结构,做到合理配置企业资源,快速实现企业资源生产能力以及产业升级。
(2)发展多元化能源。当前我国能源结构比较单一,最为重要的和关心的问题就是能源安全。因此,发展多元化能源能够有效解决当前我国能源供给途径单一的问题。还应该根据区域特点以及优势,尤其可以鼓励区域企业去开发可供企业实现绿色发展的其他能源,比例可以大力发展太阳能以及光能,还有风能以及生物能等等,还可以创建核能以及水能,还有地热能等相关设施,不断扩大我国区域能源使用范围,弥补当前我国能源供求缺口问题,全面保障我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
三、小结
能源作为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提升社会人民生活水平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物质基础,应该制定出更加完善的可持续发展计划,并且解决好各类能源问题,因为这些问题都直接关系到当前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的进程。因此,我国必须把区域能源发展以及经济发展做好统一结合,为创建一个稳定的、经济的以及清洁的,还有可靠的以及安全的生态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用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有效利用达到实现国家社会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2(b)-0228-01
区域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已经逐渐成为富有潜力的新增长点,区域文化发展战略的导向作用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体现更为明显。但是纵观目前各省(市)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规划仍存在着明显缺陷,如对文化产业属性认识不足,在规划过程中经济分析的缺失,导致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缺乏突出的产业优势,思路单一,结构雷同。该市在现有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的基础上,也面临着如何结合其他相关地市在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把区域文化产业及其发展战略有机结合,以推动衡水市区域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目标。
针对衡水市特有的地域文化,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应因地制宜,探索出有衡水特色的区域特色。
1 立足于区域文化资源的优势,制定差异化发展策略
努力实现体现区域特征的现代区域文化产业结构。通过深入调查我市现有的地区文化传统与资源,充分利用现有的地区资源优势,如中国丝网之乡,皮草之城,衡水湖等品牌优势,以这些既有的文化名片为依托,以拓展新的文化为重点,通过资源重组,技术保障等手段,争取实现创意新颖,具备市场开发潜力的区域文化产业体系。在文化开发的过程中,应以现有的文化品牌为基础,以“旧瓶装新酒”的创意为出发点,重点强调如何赋予这些现有的文化品牌更多的活力与市场价值。
2 跨行业联动模式的重组与联合
区域文化产业的跨行业联动模式,不应考虑行政区域内的跨行业模式。在具备发展共性与相似文化特征的相关行政区域内,可以通过跨行业互补的方式平衡不同区域内的不同区域文化产业特色,通过这种更加有效的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对于相邻区域见的文化产业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为重要的是,投资渠道和金额可以通过这种跨行业联动模式得到最大限度的应用。人力、技术等重要资源也可以在这种模式中得到充分利用。
科学的跨行业联动模式并不仅仅指相邻区域间相似区域文化产业间的联动模式。这一模式首先要求行政区域内对区域文化产业的进行整体认知与规划,强调核心基础文化的同时,以现代化的电子信息技术为依托,实现文化与相关文化多渠道式发展,拓宽三种文化之间的外延,争取探索出与相关文化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其次,组织建设科学的电子商务发展平台。现代化科学的区域文化产业必须有成熟完善的平台为依托。在现代化信息时代,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为不同区域文化的跨行业联动模式的构建提供了最有效的技术支持。最后,行政区域内的跨行业联动模式必须有政府的政策支持。否则,跨区域跨行业的联动模式将很难变为现实。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应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切实可行的政策支持来进一步完善区域间的文化产业重组,这也必将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长远的增长点。
3 准确市场定位,确立区域文化品牌
该市应重点开发本地既有的文化产业与文化品牌,鼓励既有文化品牌和产业通过品牌创意和市场开拓,赋予既有品牌新的市场和活力。并逐步培养这些既有文化品牌走出区域性发展区间。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调研,拓宽品牌的省际、国家乃至国际效应,通过政府政策支持以及有效的电子商务平台把区域性文化品牌做大做强,使之真正成为能够代表区域经济的一张名片。
4 支持发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事业
群众文化事业是也区域文化内涵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历程本身就有植根于群众的优良传统。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也离不开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事业的配合与支持。同时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群众文化道路也应该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并符合时代要求。群众文化生活必须走社会化发展之路,任何形式的政府干预都是不切实际的。群众文化事业的自发性特征决定了它的市场性特征,不同的街区,不同的年龄层次群体对于群众文化事业发展的形式有不同的需求。各种运动休闲场所与设施的完善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群众文化事业更适合走社区化发展的道路,以点带面,以少聚多,健康积极,丰富多才的群众文化事业也是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必要保障。
文化产业对社会发展,尤其是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日益明显。文化产业的发展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也得到了更多专家与大众的认同。但是,文化产业究竟应该以何种方式参与到经济发展中,并且适应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要求呢。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区域发展极其不均衡的国家,如何通过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变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问题。通过以上的分析与阐述,我市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需要不断汲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但是又不能照搬照抄。应该切实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在体现区域特色的基础上,力争构建一个科学的均衡的区域文化产业模式。
参考文献
目前,中原经济区建设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总体战略中,三门峡地区处于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的过渡区域,目前被定为中原经济区重要支撑、区域合作示范城市和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区域中心城市。政府如何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做好规划、引导、推动、服务、协调作用,构建具有三门峡特色的区域经济,而区域内的企业,又如何借助中原经济区建设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调整、确定企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企业与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赢是本文研究的课题。
一、区域经济理论简述
区域经济理论,是研究生产资源在一定空间(区域)优化配置和组合,以获得最大产出的学说。生产资源是有限的,但有限的资源在区域内进行优化组合,形成比较优势后能够吸引区域外众多生产要素像该区域内聚集,俗称“洼地效应”,形成产业集群,特色经济凸显。
二、企业战略与区域经济的关系
企业战略规划是指依据企业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的状况及其变化来制定和实施战略,并根据对实施过程与结果的评价和反馈来调整,制定新战略的过程。一个完整的战略规划必须是可执行的,它包括企业发展方向和企业资源配置策略。
企业战略与区域经济是一种契合和共生关系。政府是区域经济构建的主题,企业是区域经济有效载体。政府宏观引导,区域内企业个体积极参与,形成区域产业经济板块。区域经济宏观走势形成了企业发展的小气候,区域经济的比较优势为企业提供了制胜的机遇,区域经济产业重心的转移也导致了区域内各企业发展战略的调整。
三、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典范
谈起区域经济的典范,我们不能不提浙江台州经济模式以及福建的晋江经济模式。
1、浙江台州经济模式:
台州是中国第一家股份合作企业诞生地,是中国当前两大经济模式之一的“温台模式”的创始者。中科院系统深入地进行研究调查,于2008底首次提出了“台州模式”,即再生资源-专业市场-块状经济-民营机制”四位一体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产业集群的崛起对台州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台州产业集群数量众多,近几年来在质量上也有明显的提升,如当地的十大支柱产业集群:塑料模具、汽摩配件、医药化工、家用电器、电力能源、服装机械、水泵阀门、工艺美术、新兴材料、鞋帽服装。??
2、福建的晋江经济模式
晋江是一个农业小县,资源贫乏。晋江剑走偏锋,提出“质量立市、品牌立市””的口号,创造了 “晋江经济模式”。晋江模式源于一批专业镇和专业村,形成产业集群效益,通过发展产业集群这条道路,使发展为全国闻名的制造基地。经20多年的培育,诞生了恒安、安踏、七匹狼、SBS等一大批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已形成鞋业制造、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筑陶瓷等一批较成熟的产业集群,聚集各类企业6000多家,被冠以“中国鞋都”、“中国纺织工业基地”等美誉。
四、三门峡地区区域经济特色及发展趋势
三门峡市位于河南西部,是中原经济区、金三角试验区的交集地,其区域经济以资源型工业和传统农业为支撑,资源型行业优势较强。
三门峡市政府目前正着力推动的三大工程。一是产业聚集区建设:将铝工业、能源工业、黄金及有色金属加工、果品加工、煤化工、盐化工、机械电子、高新技术、商贸物流及现代服务业等确定为主导产业,着力形成产业集群。二是“大通关” :2011年3月,国家同意设立三门峡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和三门峡海关,另外三门峡的国家铝及铝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正在加快建设,疏通企业进出口渠道。三是“大交通”:三门峡“三纵四横”交通黄金十字架雏形显现,使三门峡融入了郑州、西安“一小时经济圈” 。
三门峡区域经济发展路径设计和台州、晋江有相同之处,依托比较优势,主要有矿产资源如:铝矾土、煤炭、黄金、特色农产品如:苹果、大枣以及充足的电力等,着力实施的“1333”工程。目前铝制品中戴卡轮毂、柠檬酸金钾等品牌优势已经显现,这将有效带动区域内外同类及相关产品在三门峡区域内聚集,区域经济的“洼地效应”显现。
五、区域内的企业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要求,调整、制定企业发展战略,寻求企业发展切入点。
1.1 甘肃省区域股权交易市场建设情况
根据国务院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部际联席会议规定,甘肃省作为首批通过国务院部际联席会议验收的八个省区市之一,已经具备了开展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筹建工作的条件。甘肃股权交易中心于2013年2月底完成组建,注册资本1亿元,股东方为华龙证券、甘肃股权托管中心以及甘肃产权交易所。其中,甘肃所主要发起人——华龙证券为其第一大股东,持有甘肃所51%的股份,授权省政府金融办负责区域股权交易市场监管。
1.2 交易现状
从近几年的股权交易市场业务来看,全国大多数省未上市公司的股权交易大部分集中在天津股权交易所,由于其属于国内较早成立的股权交易所而且发展较为成熟。2012年3月30日,甘肃菁茂生态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天津股权交易所成功挂牌交易,成为甘肃首家在天交所挂牌的民营企业。同时,这也是迄今为止甘肃唯一一家在区域股权交易所挂牌的企业。
目前,由于甘肃省独立的股权交易市场尚未建立,所以,甘肃省企业的股权交易业务全部在甘肃省产权交易市场中进行,其中包括有限责任公司的案例。例如,兰州陇兴通用仪器设备制造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甘肃天水岐黄药业有限责任公司(2012年)、甘肃机械化建设工程有限公司(2010年)、兰州飞天大酒店(2012年)的股权转让;甘肃省产权交易市场还组织过大量的外省企业的相关业务,例如新疆广汇实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2年)、内蒙古赛力特尔投资(集团)有限公司(2011年)、北京中交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2010年)等公司的股权转让项目。这些项目通过市场化的运作,使得资产在最大程度上得到了保值增值的目标。
随着甘肃省区域经济的发展和改革需要,大量的股份公司的股权和债权得不到有效的流动与及时的变现,特别是大量的非上市股份公司需要有能提供给他们进行股权流动和直接融资的平台。由于甘肃省独立的股权交易市场尚未建立,而股权交易业务职能通过现有的甘肃产权交易市场进行,这样容易造成交易混乱、效率低下,最终造成大量的本省资源的外流。
2 甘肃省股权交易市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政策支持与政府支持
目前,甘肃省没有长期资本市场发展规划。政府作为宏观调控者,应该为本地区的金融发展营造一个好的金融环境。积极学习先进省份,特别是那些已建立区域股权交易市场的省市,例如天津、重庆、深圳等,学习这些先进地区关于发展本地区金融市场的先进经验。除此之外,应该成立由甘肃省主管金融工作的副省长为检查组长,定期对我省区域股权交易市场的筹建进程进行监督。
2.2 缺乏高质量、合格的非上市公司,短期内难以形成支撑甘肃省区域股权交易市场发展的上市或挂牌公司群体
虽然甘肃省股份公司较多,但相当一部分企业存在主营业务不突出,缺乏核心竞争力和成长潜力,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等问题。大量的公司还不具备进入资本市场的条件,或者进入资本市场后也难以充分利用资本市场促进该企业成长。
2.3 独立统一的股权交易市场尚未建立
股权交易市场的建立,可以规范甘肃省股权交易,为甘肃省非上市公司提供股权交易渠道。通过股权交易市场,社会闲置资金可以得到有机结合。但是到目前为止,甘肃省尚未建立起统一的股权交易市场,股权交易通常在甘肃产权交易市场中进行。然而,甘肃省产权交易市场的多样化经营,注定了产权交易市场在股权交易方面的非专业化和低效率化,从而使得整个市场的资源不能得到有效的配置。所以,建立全省独立的股权交易市场直接影响和制约甘肃金融的发展,特别是影响甘肃省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构建。
3 建设甘肃省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市场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区域监管下的全国性场外交易市场。推进场外交易市场建设,进一步拓展代办股份转让系统的功能,为非上市公众公司股份的转让和流通提供必要的途径,形成区域监管下的非上市公众股份报价转让平台。
(二)建立适应不同层次市场的交易制度和转板机制。根据企业和投资者的不同特点,实施差异化的交易制度,实现风险分层管理,提高市场效率。建立不同层次市场间的转板机制,逐步形成各层次市场间有机联系的市场体系。
(三)完善登记、托管和结算体系。加强相关法规制度建设,以保护投资人权益为核心,进一步明确各相关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健全风险控制机制,维护市场安全运行,不断提高市场运行效率;借鉴国际经验,在安全、效率和创新方面逐步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四)培育与规范高质量、能够适应区域股权交易市场要求的股份公司。甘肃省现有的股份公司普遍存在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盈利模式不清、没有核心竞争力等问题,这些股份公司即使可以进入区域资本市场,也难以充分利用其促进公司的发展。所以要持续的培育和规范,才可以真正保证形成区域股权交易市场健康发展的企业群体。
(五)效仿齐鲁所,根据准入标准不同设置两类市场,一类相当于“主板”,准入企业的资产规模要求在4000万元以上,年利润则需在300万元以上。而在另一类相当于“创业板”市场中,资产规模则要求在2000万以上、年利润在100万以上即可 。
(六)尝试构建中国式的招示板市场(OTCBB)。甘肃省可以成立一个类此OTCBB的报价服务系统,对那些将要在甘肃省股权交易市场上市交易的股份公司,首先进行一个价值评估与信用价值分析,对达到标准的非上市公司再报请甘肃省股权交易市场审批。这样可以帮助甘肃省股权交易市场更好的选择合格的交易公司。
(七)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完善的资本市场要求其上市公司必须具备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制定科学、规范的信息披露制度,在甘肃省范围内针对本省公司的特点,建立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根据不同公司的规模,设定多层次的信息披露体系,并对符合一定规模的公司,要求公开其中期报告和季度报告。尽快出台适应本省非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方面的法规。
(八)没有专门针对区域股权市场的监管机构。目前,从全国已建立的区域股权交易市场来看,普遍采取省政府金融办作为区域股权交易市场的监管机构,甘肃省金融办也作为甘肃省股权交易市场的监管机构,这对于发展较快,要求较高的区域股权交易市场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另外,省政府金融办还要监管本省其它一些金融机构的发展,致使其难以有专门的时间来对股权交易市场进行监管。所以,必须由甘肃省政府金融办牵头,成立一个专门针对区域股权交易市场的监管机构。并且这个机构的人员必须是具备专业性很强,有从业经历的人员组成。
参考文献
[1]李刚,宁超,王颖.山西省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发展战略研究[J].经济问题,2013,(2)105-107.
区域品牌是产业集群在特定区域范围内形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较高市场占有率和市场影响力的实力与声誉的总称。长吉图产业先导区具有资源禀赋和工业基础等发展优势,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长吉图产业先导区形成了汽车、石化、医药、农产品、光电五大优势产业集群,集群效应凸显,区域品牌具有一定的市场影响力。
一、长吉图产业先导区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发展现状
1、汽车产业集群
长吉图产业先导区具有一定的工业基础,汽车产业集群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支柱产业,形成了以“一汽、长客”为龙头的区域品牌产业集群,是目前发展最早和最成熟的集群,集群效应凸显。已经形成了以“一汽”为核心品牌、“解放”“红旗”“速腾”“迈腾”的自主整车品牌和“桑塔纳”、“奥迪”合资品牌的立体区域品牌,品牌建设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长春客车厂自主开发了中国第一辆地铁车,现已成为国内最大的最大的铁路客车、动车组和城轨客车研发、制造和出口基地。其产品占全国铁路客车保有量的40%,占国内城轨车在用量的近50%,长客已经成为铁路客车的代名词。
2、石化产业集群
石化产业是长吉图产业先导区的第二支柱产业,现已形成了以吉林石化公司、吉林油田为核心,形成了精细加工和合成材料等新产品为产业链的集群格局。该集群中众多企业坐落于吉林化工园区,产业集聚规模和技术水平都在业内达到较高水平。其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在业内产生了一定的市场影响力,但由于化工产品品类众多,公众知名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3、医药产业集群
吉林省是我国三大中药材基因库之一,长白山具有“世界生物资源宝库”的美誉,凭借独特的中药资源优势、生物资源优势和科技研发优势为该集群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形成了修正药业、长春生物制品所、吉林敖东等一批国内知名的医药制造和研制机构,中小民营企业成为该集群的主力军。
4、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东北地区有黑土之乡的美誉,土地广袤肥沃,动植物资源丰富,具有强大的农业资源优势,形成了以吉粮、裕龙、大成、天景、好雨、御泉、海兰江等品牌的玉米大豆大米精细加工产业,以皓月、德大、华正、双阳鹿乡等品牌的畜禽深加产业集群,以吉林林蛙、长白山黑木耳、延边安图人参等长白山生态食品三大产业。由于长吉图产业先导区地理位置优越,具有得独厚的农产品资源和生态优势,具有区分其它农产区和农业集群的特质,加之农产品的市场容量日益扩大,利润空间广阔,因此,农产品生产加工集群品牌是先导区内最具发展潜力的集群品牌。
5、光电信息产业集群
光电信息产业集群作为长吉图产业先导区的新兴产业,依托长春高新技术开发区和长春经济开发区,以吉林大学、长春光机与物理所和长春应用化学所为技术核心的高新产业示范集群,是产业先导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该产业集群属于新型产业,区域品牌属于发展初期,市场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实施长吉图产业先导区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发展战略的必要性分析
产业集群之间的竞争已经逐步转化为品牌竞争,区域品牌对产业集群的升级具有强大的推动力。区域品牌的形成是以产业集群为基础的,它既是产业集群内部相互网络关系的具体表现,也是区域内各类资源集中利用的体现。
长吉图产业先导区产业集群区域品牌目前处于全国中游水平,与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相比差距较大;区域品牌建设基础薄弱,品牌知名度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缺乏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区域品牌,各产业集群真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区域品牌较少。长吉图产业先导区产业集群区域品牌要能够实现长足发展,必须采取品牌发展战略,提升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知名度,让品牌走出去,带动产业集群的升级。
三、长吉图产业先导区区域品牌发展战略建议
长吉图产业先导区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飞速阶段,深入推进区域品牌发展战略意义深远,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品牌集群和品牌经济集群,努力发挥品牌引领经济所起到的突出作用。
1.加强政府引导,构建产业集群品牌体系
采取政府引导的方式,企业、行业共同努力,坚持名牌带动战略,推进整个产业集群的发展,带动产业集群升级,构建产业集群品牌体系。如汽车产业集群充分发挥“中国一汽”品牌带动作用,发展产业集群内部品牌,形成以“中国一汽”为核心的,“解放”和“红旗”为重点品牌,扶持“速腾”、“奥迪”等品牌的立体品牌结构,争取不断提升产业集群整体品牌资产。
2.加快品牌创新,强化品牌培植
积极创新品牌,力争打造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大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世界知名品牌,发挥汽车、石化、医药和农产品产业集群现有品牌典型示范和带动作用,积极推进品牌战略的发展。强化对光电信息产业集群品牌的培植,对于刚刚起步的集群,采取扶持发展战略,有选择性的扶持发展优势产品,使其能够在市场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3.加大品牌宣传,营造良好的品牌环境
为了扩大各产业集群区域品牌的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加大品牌宣传力度,多渠道、多方位的宣传品牌,通过品牌文化、品牌个性来吸引众多消费者,与此同时,营造良好的品牌环境,优化品牌市场环境,提升各产业集群环境。
4.建立品牌全程管理机制
建立品牌全程管理机制,完善品牌培植配套扶持政策,充分运用国家、省、各级部门针对产业集群和区域品牌的各项政策,对于品牌产品的开发、升级换代和技术创新优先支持,在生产要素和配套资源的选取上优先安排,支持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做大做强。
一、广西北部湾旅游电子商务调查与分析
1.网站调查。当前,北部湾旅游网站主要分为以下四类:一是以北部湾旅游为主题的综合性网站,如北部湾旅游网()是能够为游客提供一站式北部湾旅游解决方案的综合性电子商务平台,该类网站数量极少,经笔者调查只发现5个;二是地方政府旅游网站,包括广西旅游局及南宁、钦州等六市旅游局官网共7个站点,如广西旅游在线(gxta
)主要针对广西旅游业提供政务公开、旅游资讯、导游培训、旅游企业监督与管理等信息服务;三是地方性旅游企业网站,该类网站数量较多,约有60余个,构成了北部湾旅游网站的主体,但其服务范围较小,一般局限于本地,如e北海旅游网()主要面向北海地区的游客提供信息服务;四是大型旅游门户网站,据不完全统计,有将近40个旅游门户网站包含涉及北部湾旅游的网页,如去哪儿网的防城港旅游专题(/zt/fangchenggang)、乐途旅游网的钦州旅游指南(),该类网页是游戏获取旅游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但由于过于分散零碎,且缺乏深层次区域特色的旅游信息,因此较难满足游客的需求。
2.问题分析。经过以上调查可以看出,当前广西北部湾旅游网站建设已取得一定成绩,但总体水平仍滞后于旅游业发展需要,与旅游电子商务的要求相差甚远,其存在的问题主要如下:(1)综合性大型旅游网站较少,缺乏公共性的广西北部湾旅游服务平台,而以地方、县市景点为主推的旅游网站居多。而且由于缺乏统一规划,以及在建设过程自身优势资源分析不足和定位不准,导致所有网站模式雷同、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很多网站只是简单的复制其它网站的信息,不同网站上获取的旅游信息基本相同,例如简单地将当地景点、宾馆酒店、交通运输等信息堆砌起来。(2)网站专业性不强,功能单一。以上调查的大部分网站都没有实现网上交易,而是采用“电话预定、线下付款、线下服务”的交易模式。在营销上,主要是静态的信息,与旅游者之间缺乏实时有效的双向互动,也不具备对用户信息自动收集、分析以及基于此的信息推送和个性化服务等功能。另外,网站安全性不够也是以上网站普遍存在的问题,对客户认证、电子支付和商业机密等方面问题缺乏强大的技术支持和保障,导致消费者对旅游电子商务持观望态度,网站访问量和交易量有限。(3)旅游产业之间缺乏联动,未能实现有效融合。旅游产业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基于电子商务平台进行产业链资源的整合和业务深层次合作是旅游电子商务发挥效用的关键所在。然而,由于政策法律法规支持不够以及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方面薄弱以及部分企业电子化程度低等原因,广西北部湾旅游网站之间缺乏基本的互动合作。(4)各区域电子商务发展不平衡,区域间缺乏合作。由于不同地域旅游资源、旅游业发展水平、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化普及程度都有所不同,广西北部湾区域内各城市的电子商务发展呈不平衡态势。从地区旅游网站数量上来看,北海地区旅游网站居首,其次是南宁,而钦州、防城港、玉林、崇左四个城市则都只有个别当地企业建有旅游网站。另外,从网站提供的旅游线路可以看出,涉及三个地区以上旅游景点的线路很少,大部分线路只包含一到两个地区旅游景点,这说明各地区之间还没有开展网上的旅游合作。
二、区域旅游合作及其对电子商务的影响
1.区域旅游合作的主要模式。区域旅游合作是指区域内不同旅游主体(政府、旅游企业)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需要,以旅游资源整合为主要手段的合作关系,包括区域间旅游合作和区域内部地区旅游合作两个层面,涉及地方政府和旅游企业两种参与主体。从内容上来看,区域旅游合作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1)旅游资源―产品―市场联合开发模式。这一模式强调区域内旅游企业及地方主管部门共同开发旅游资源,设计跨越多个旅游目的地的旅游线路,并且整合对外进行形象宣传和产品推广。(2)旅游交通―设施―信息系统合作建设模式。作为支撑旅游业的三个重要因素,通过合作可以提高建设效率、减少浪费和重复,实现统一规划;合作内容包括:高速公路、铁路、机场、港湾、桥梁等交通项目;酒店、宾馆、餐饮、娱乐、休闲、购物、公园等服务设施项目;旅游信息数据库、旅游网站、旅游电子商务平台、旅游管理系统等信息系统项目。(3)旅游政策―制度―管理协作交流模式。区域旅游合作离不开政府、企业以及非政府部门等主体之间的全方位合作,不同合作主体的有机合作需要科学合理的政策制度保障。这一模式注重保证旅游业参与各方利益的博弈和均衡,在市场机制和政府协调机制的合力下保证各方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及利益的最大化。
2.区域旅游合作对电子商务的影响。(1)区域旅游信息化建设与共享是发展电子商务的基础和前提。旅游业是信息密集型产业,要发展电子商务,必需大量的旅游信息资源作保障。而信息资源的开发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人、财、物力,这极大影响着中小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积极性,制约着区域旅游电子商务的整体发展。区域旅游信息资源的分散重复开发也带来大量浪费,从而降低了区域旅游电子商务的整体效益,不利于电子商务的可持续发展。只有经过统一规划、建立合理共享机制,实现区域内旅游信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才能实现真正的区域旅游电子商务。(2)区域旅游资源整合是进行网上旅游产品与服务创新的关键。旅游资源是旅游产品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如何有效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实现区域内优势互补、设计有区域特色的旅游产品是解决网上旅游产品同质化问题、提升旅游电子商务竞争力的根本。同时,随着旅游消费的个性化、多样化发展,网络旅游涌现出一站式服务、个性化服务、移动服务、团购服务、社交服务等新兴旅游服务模式,而要实现这些旅游服务,首先必须实现对旅游产业链上下游以及区域内优势资源有力掌控。(3)区域内各旅游主体的积极有效合作,是完善旅游电子商务的功能,提升电子商务公信力和整体形象的必需。旅游网站通过与旅行社、景区、宾馆、车船公司进行在线合作,才能提供网上查询、交易与在线订单处理等功能;与银行、网络服务商等合作才能实现网上支付;与第三方企业合作提供担保支付、信用评级等安全认证服务,才能够提升网站的公信力,取得旅游客户的信任;通力合作打造区域性网络旅游品牌,才能提升区域旅游整体形象,扩大旅游业的影响力和市场范围。
三、区域合作下的广西北部湾旅游电子商务战略选择
1.政府主导发展战略。政府是区域旅游合作的第一主体,也是旅游电子商务的宏观管理者和规划者,由政府主导来发展电子商务,既可以解决投资、维护、协调合作、认证服务等电子商务发展难题,又能在政策、制度和基础设施上提供保障。由政府投资建立统一的区域旅游信息数据库,引导各旅游企业构建内部旅游信息网,并制定严格的信息标准;由南宁(单核辐射)或南宁、北海(双核联动)牵头建立区域电子商务平台作为广西北部湾旅游信息门户,其他各城市通过内部网将本地旅游信息资源进行整合集成后提供给区域电子商务平台。这种政府主导的电子商务发展战略,可采取G2G、G2B、G2C、G2G2B、G2B2C等模式,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能够提高旅游企业参与度,增强旅游者对区域旅游电子商务的认知度和信任感。
2.产业联盟协同发展战略。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还可以组建区域旅游产业联盟,增强产业链的协同效应,从而提高电子商务的整体发展水平。旅游电子商务产业联盟一般通过旅游核心企业发起与相关旅游企业响应的方式组建,例如,由专注于信息流服务的大型网络平台(如北部湾旅游网)或电子商务应用水平较高的知名旅行社(如广西中国国际旅行社)发起,而景区、饭店宾馆、交通运输等相关企业加盟。产业联盟不是权力机构,但在电子商务发展中起到关联协作作用,通过信息共享、沟通协作、产品整合、统一营销等形式,大大降低了各旅游企业的电子商务运作成本,提高了电子商务应用水平和竞争力,从而加快整个区域旅游电子商务的进程。
3.网络品牌整合传播战略。随着全球进入品牌国际化竞争时代,网络品牌作为电子商务整体形象的代表,对于提升区域旅游电子商务综合竞争力至关重要。而区域网络品牌是由区域内众多关联旅游网站精华的浓缩和提炼,分散、独立开发的旅游网站与信息系统以及参差不齐的网站质量与服务水平必然严重影响和损害着广西北部湾旅游网络品牌的形象。具体实施措施主要有:构建完整的区域电子商务体系、搭建区域旅游信息门户、重新规划整合区域旅游网站、设计具有区域特色的电子旅游产品与服务、组建区域网络营销联盟和统一的形象推广策略。
4.“服务本位”发展战略。旅游业的服务依托型和信息密集型特点使之成为最适合应用电子商务的行业之一。从当前广西北部湾旅游网站建设情况可以看出,其电子商务的战略核心主要还在于信息传播和网络营销,而忽略了旅游业的本质在于提供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各种服务。除基本信息服务外,旅游网站还应提供网络社区、电子交易、咨询洽谈、信用评价、个性化定制、网络中介、线上线下整合等深层次电子商务服务。特别是应基于区域合作对旅游电子商务服务体系进行重新设计,在服务内容上通过区域数据共享和挖掘实现个人信息定制、智能推荐、促销优化和精准营销等,在服务模式上通过系统集成与外包的方式实现一站式服务、团购服务、服务、移动服务等,在服务平台上通过网络互联搭建统一的电子商务平台实现政府、企业与个人以及政务、商务和服务的融合。以服务为本位的发展战略,能够从各个层面提升电子商务的网络附加值,进而增强区域旅游电子商务的整体竞争力。
作为典型的区域经济主体,广西北部湾要发展旅游电子商务,必须紧抓区域合作这条主线,从各方主体、各个层面入手,加强区域内旅游企业、旅游管理部门、旅游民间团体之间的协作,深化旅游业各个环节、各项要素之间的衔接与融合,打造网络旅游品牌,开拓网络旅游市场,为广西北部湾旅游业开创一片美好前景。
参 考 文 献
[1]邢宝学,李亮.战略性支柱产业视角下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策略研究[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10(7):28~31
[2]秦学.特殊区域旅游合作与发展的经验与启示[J].经济地理,2010(4):697~703
[3]《北部湾旅游发展规划》编制组.北部湾旅游发展规划说明书(2009―2020).2009(9)
一、引言
秦巴山区跨陕、豫、甘、川、渝、颚等六省,集革命老区、大型库区与地质灾害频发区于一体,是我国新一轮连片扶贫开发中涉及省份最多的片区。秦巴山区内部差异明显,致贫因素复杂,气候类型多样,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为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和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2010年秦巴片区城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纯收入分别为13155元和3978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8.84%和67.21%,城镇化率仅为30.4%,远低于49.95%的全国平均水平,贫困发生率高达9.9%,高出全国平均水平7.1个百分点。因其独特的地质与气候条件,洪涝、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频发,因灾致贫返贫现象严重,灾后重建与防灾治灾任务繁重,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冲突。
武都区位于秦巴山区的西部结合部,与甘南高原藏区接壤,地处秦岭与岷山间,气候温暖湿润,光热充足,但沟壑纵横、峰峦叠嶂,地理差异明显。但因多方面发展受限,2012年武都人均GDP仅为12202元,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55.52%,全国平均水平的34.86%。2012年武都区农村居民纯收入仅为2958元,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65.63%,全国平均水平的42.40%。全区经济发展落后,贫困程度较深,扶贫攻坚难度大,且因生态脆弱、交通不便、资金短缺,脱贫致富任重道远。
二、武都区致贫因素分析
1.生态脆弱,自然环境恶劣。武都区山势较高,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300-2300米间,且沟壑纵横,高山峡谷交错分布,沟谷发育,切割强烈,土质疏松,土壤层较薄,水土保持能力较差,土壤肥力较差,易流水侵蚀。对森林资源的过度开采,开荒耕种以及重伐轻造,使得林地、草地资源锐减。武都区因山体切割严重,地表,更易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陇南山区是我国四大滑坡、泥石流密集高发区之一,因灾致贫返贫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生态功能弱化。2011年武都区总耕地面积4.69万公顷,人均可耕地面积仅为1.26亩,且水田仅占2.87%,有效灌溉面积仅为22.28%,远低于全国及全省平均水平。
2.教育落后,科技支撑欠缺。全区684个村仅有小学538所,一些乡镇没有初中教育,教育资源短缺与教育资源浪费现象并存,教育质量整体不高、教师队伍薄弱、教育发展环境较差。中学师生比例为1: 16.6,小学师生比例为1:5.1,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85%,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且学校布局分散、规模较小,难以形成优质资源,民办教育、职业教育与特殊教育欠缺严重。城乡学校硬件条件差别较大,信息技术手段欠缺。2011年陇南市R&D人员仅有106人,R&D经费内部支出仅963万元,农业科技人员短缺,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较低,较低的文化水平限制农民对先进农业技术的掌握程度,增加了农民采用新技术的风险。
3.资金短缺,基础设施滞后。2011年武都区一般预算收入24367万元,而一般预算支出却高达180631万元,存在巨大的资金缺口,主要依靠国家的财政转移支付。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造成全区36个乡镇561个贫困村受灾,直接经济损失100多亿元,因灾返贫1.86万人,教育、卫生、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严重受损。国道省道主干线公路等级较低,通行难度差,养护困难,既无高速公路、铁路也无飞机场,是全省乃至全国交通条件较差的地区,来回兰州需近二十个小时。花椒、油橄榄、核桃等产业主要分布在半山干旱区,缺乏水利配套设施,武都财政十分紧张、农民群众投入有限制约产业效益的提高。
4.产业链短,产业发育不足。武都区工业化程度较低,工业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撑能力较弱,农业特色基地还处在发展期,龙头企业较少、规模小、精深加工落后、经营管理粗放,产业链没有真正形成,尤其是花椒产业、中药产业与核桃产业,目前还没有加工企业,仅停留在原材料提供的初级阶段,产业附加值较低,发展较快的油橄榄产业还没有创立全国知名品牌,影响力仅停留在甘肃省内。武都区近年来农家乐发展迅猛,但大多停留在吃饭打牌的产业发展初级阶段,没有做到旅游“吃、住、行、游、购、娱”的六位一体,产业链不完善,且缺乏地方特色与文化元素。
三、武都区扶贫开发实践的反思
1986年来,国家与地方政府对武都区的扶贫开发给予很多的优惠政策与资金支持,武都区也紧紧围绕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和农民增收问题,紧抓扶贫资金的争取与扶贫项目的申报,整合各种资源相继实施整村推进项目、农村能源沼气项目、产业扶持项目、人畜饮水工程、村村通等工程。这些虽有利于提高武都区农村居民的整体素质和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扶贫开发与灾后重建也取得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但扶贫成果稳定性不强,遇自然灾害极易致贫返贫,且无法真正解决生产发展、灾害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冲突问题。
武都区从被确定为国列贫困县,一改过去惯用的救济式扶贫模式,通过专项资金、优惠政策和扶贫机构等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开发式扶贫,目前主要是进行整村推进式扶贫。整村推进以扶贫开发重点村为攻坚对象,从项目管理到“到村到户”,并注重贫困群众的主体地位与创造性。但武都区因人均耕地较少且多为坡耕地、社会发育程度较低、扶贫资金投入强度较小、工业化与城镇化水平较低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空间及增收渠道有限,整村推进扶贫效率明显降低。陇南的贫困人口多位于高寒阴湿、山高坡陡、石山峡谷的少数民族地区,脱贫难度较大且反复率较高,设立专门的机构管理移民开发与劳务输出工作,但移民规模有限且财力有限,移出贫困人口故土难离,返乡问题严重,人口增长计划性差,人口激增反弹严重。整村推进受资金限制只能投资于基础性建设项目,只能适当改变基础设施落后和生产生活条件,稳定增产项目则无力解决。大规模的工业开发与城镇化建设只会加剧环境与生态问题,交通条件与地理位置的偏僻也难以带来预想的经济效益,虽提出旅游扶贫,但远离消费市场,增收幅度有限。有学者认为武都林地、草地面积较为广阔,主张在武都等秦巴山区发展畜牧业,但高寒贫草区较多,存栏量承载力较小,一旦破坏很难恢复。
四、武都区生态农业发展战略研究
1.武都区生态农业发展战略的核心。生态农业的发展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强调生态环境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充分考虑当地自然生态系统对负载力与环境承载限度,采用有利于保护原始生态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阻止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与贫困的进一步加深,并通过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有效利用农业资源,通过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但并不排斥现代科学技术与工程措施的应用。武都区的农业综合开发一定要处理好经济发展、生态保护与防灾治灾的关系,核心就是将生态治理与防灾治灾寓于经济发展中,克服生态环境脆弱和地质灾害频发对贫困问题的阻碍作用。生态农业发展战略就是指针对贫困地区与贫困农户,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与农业生产生态条件,提高农户生态环境意识,提高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对农业产业进行战略性调整,并逐步实现扶贫致富。武都区结合自己气候、地质、热量条件,重点发展特色生态高效农业,创建全国花椒、橄榄油的全国第一县(区),坚定地发展油橄榄、核桃、中药材、花椒、有机茶叶等五位一体的战略性主导产业,逐步淘汰散养粗放的畜牧业。经济林产业的发展,能够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双赢,融入退耕还林项目,发展经济林与药材间作的生态立体农业,有效保持水土和防治地质灾害的频繁发生。
2.武都区生态农业发展的产业化道路。生态农业产业化是在生态农业的基础上,在生态态环境承载力允许的情况下,改变以往以纯农业生产为核心的农业发展模式,并与农业生产的产业化有机结合,以市场为导向、以主导产品为中心,建设产品的深加工与市场推广一条龙化的农业综合体系。只有坚持生态农业的经济效益原则,充分调动贫困农户的积极性,市场才能在政府的引导下对生态农业的发展起到基础性作用。以武都区油橄榄产业为例,1988年经专家实地考察,白龙江沿岸的河谷和半山地为我国最佳的油橄榄生产地,1989被列为全国三大油橄榄生产基地之一。二十多年来不断发展私有林经济,并与治理荒山荒坡、退耕还林、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相结合,到2012年底全区油橄榄种植规模已达到18万多亩,成为名符其实的“中国橄榄油之乡”。生态农业的产业化道路首先要以一定规模高建设水平的生态农业生产基地为基本依托,实现小生产者与社会化大市场的对接。武都区已建成董家坝、将军石、大湾沟等高标准示范园,初步打造“田园”、“祥宇”等知名品牌,生产橄榄油、化妆品、橄榄酒等系列产品,远销国内西安、兰州、成都等大中城市。生态农业的发展并不排斥农业科技的投入,更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与较强的商品经济意识、较强的市场风险意识,需要加强油橄榄、花椒、中药材等种植与病虫害防治。
综上所述,秦巴山区因其复杂的地质地貌与气候条件,更需注重扶贫开发、生态修复与防灾治灾的结合。武都区应因地制宜,坚定地发展油橄榄、核桃、中药材、花椒、有机茶叶等五位一体的战略性主导产业,发展经济林与药材间作的生态立体农业,并与退耕还林、林权改革、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等相结合,有效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双赢,并不断探索跨区域产业协调发展机制,也为秦巴山区其它县域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但生态农业的产业化道路因产业规模、社会认知程度、产业发展阶段、经济效益的转化、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大趋势等多方面限制,任重而道远。
(丁绪辉,1987―,男,山东济宁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关系与区域发展;高新雨,1989―,女,辽宁锦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秦其文.湘鄂渝黔边旅游扶贫开发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8(4):68-72
[2]戴旭宏.构建贫困主体、基层组织和NGO在扶贫开发中联动参与机制的思考――基于四川省的实证分析[J].农村经济,2008(10):50-53
[3]陈池波,杜辉.扶贫开发:从行政单元向地理区域协调推进[J].经济管理,2009(6):156-160
[4]匡远配.新时期特殊类型贫困地区扶贫开发问题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11(3):75-80
[5]罗强强.宁夏民族地区的扶贫开发――移民扶贫的方法和经验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9):48-51
沿海开发是江苏省“十一五”生产力布局“四沿”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区域上看,盐城、连云港、南通等沿海地区地处我国南北交汇枢纽地带,是江苏省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但目前我国沿海经济发展还处于“低谷”区。近期,《江苏省沿海开发总体规划》的制定为盐城等苏北地区的沿海开发带来了新的机遇。充分利用盐城的沿海优势,以系统的思维确定盐城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体系,这是盐城的重要发展机遇,对促进整个苏北沿海区域的经济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
一、盐城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与存在的问题
1、经济快速发展,但与苏南的差距仍较大
“十五”期间,盐城工业经济持续发展,目前拥有悦达集团、森达集团等销售超亿元的企业1102家。2005年,盐城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04.90亿元,同比增长14.3%;农民人均纯收入4893元,同比增长10.8%;固定资产投资突破500亿元,同比增长35%,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达264亿元,增长39.8%,增幅列全省第一。但由于历史、区位、政策等多种原因,盐城的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与省内苏南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表现为经济总量小、人均占有水平低。以2005年为例,盐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2585元,而苏州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66766元,是盐城平均水平的5.3倍。
2、县域经济增势强劲,但县域间发展不平衡
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可将盐城所辖9个县(市、区)分为三大板块:第一板块(东台、大丰、亭湖、盐都)已达到或超过苏中地区的平均水平,其中东台市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已达167.31亿元,在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市中位居第57位;第二板块(射阳、建湖、阜宁)经济快速增长,后发优势逐步显现;第三板块(滨海、响水)近年来各项经济指标增幅均大大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但与第一板块相比仍属贫困地区,其中响水县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仅为46.4亿元,滨海、响水两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均低于苏北地区的平均水平。
3、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但传统产业比重较大,产业趋同化明显
“十五”期间,盐城加快了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形成了农业结构协调、工业结构改善、服务业升级加快的格局。全市三大产业结构由2000年31.538.629.9调整为2005年的22.345.632.1,基本形成“二三一”产业格局。但从盐城工业产业的总体情况看,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传统产业在整个工业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附加值不高的纺织、化工、机械和食品四大产业占产业总产值的70%左右;二是产业趋同现象较为突出,区域经济特色产业尚未形成;三是大型工业企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例不足10%,企业有数量而无规模,产业集中度低,创新能力不足。
二、盐城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与潜力
1、海洋和滩涂资源丰富
盐城海岸线全长582公里,占江苏省海岸线总长的56%,盛产鱼、虾、贝类等各种海产品。沿海滩涂总面积4550平方公里(含辐射沙洲),占全省沿海滩涂面积的75%,近期可供开发利用的面积达1300平方公里。目前,每年以10余平方公里的速度向大海延伸的射阳河口以南沿海地段已成为江苏最大、最具潜力的土地后备资源。此外,盐城石油天然气资源蕴藏丰富,已探明石油天然气蕴藏量达800亿立方米,沿海和近海有约10万平方公里的黄海储油沉积盆地,居全国海洋油气沉积盆地第2位,勘探开发前景广阔。
2、农产品资源优势突出
盐城是江苏最大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已建成8个全国商品粮基地县、1个优质油料基地县和6个优质棉基地县,粮棉油、桑果菜和禽蛋鱼等主要农产品的种养规模和总量均位居全省首位,是轻工、纺织和食品加工业的重要原料基地。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居全省之首,全市有4个县列入省级农产品产地认证;通过省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种植业产地212个,畜牧业产地87个。新建国家和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5个,省级外向型农业生产基地6个。全市通过认定的有机食品基地2个,绿色食品基地6个,并有179个产品获得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称号。
3、生态旅游资源独具特色
盐城市域东部拥有太平洋西海岸、亚洲大陆边缘最大的海岸型湿地,并已被列入世界重点湿地保护区。保护区内建有世界上第一个野生麋鹿保护区和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为联合国人与自然生物圈成员。当前,大丰野生麋鹿保护区有麋鹿种群600多头,其野生种群总量、繁殖率和存活率均居世界首位。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有国家重点保护的一类野生动物12种,国家二类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7种,每年来此越冬的丹顶鹤达到1200多只,占世界野生种群的60%以上。市域西部地处里下河地区腹地,为典型的泻湖型湖荡湿地,原始生态环境保存完好。此外,盐城海滨湿地还有长200公里、宽140公里近岸浅海区的辐射沙洲,面积10多万亩的海滨林场和辽阔的海滨草原,形成了集蓝天、大海、滩涂、森林、草原和珍稀动植物于一体的独具特色的盐城滨海风光。
三、盐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方案体系
盐城区域经济发展已具备了良好的工业基础,但总体经济实力仍相对较弱,社会经济发展在全省还处于较低水平。因此,盐城应立足现有产业基础,挖掘区域优势与潜力,通过正确战略体系的构建和实施,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1、沿海错位开发战略
一个经济区域只能是在适当的产业或产业链条的适当位置形成相对竞争优势,而不可能在每个产业领域都具有绝对竞争优势。区域经济个性越强,越有利于发挥集聚效应,越能促进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如前所述,江苏“十一五”规划纲要把沿海产业带建设作为全省“十一五”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一,盐城应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突出临海生态特色,实施沿海错位开发战略。
具体而言,除了继续积极发展海洋渔业,提高名、特、优、新产品的比重之外,还应注重以下五个方面的发展。一是在现有1300平方公里可利用滩涂上发展沿海速生林带,并依托丰富的林业资源,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商品用材林产业和优质高效经济林产业,扩大沿海滩涂综合林业产业规模。二是利用沿海发展畜牧业的独特优势,建成起点高、规模大、效益好的食草动物产业带。三是充分发挥沿海无公害、污染轻的特点,大力推行质量认证、环保认证和绿色食品认证,在现有农业标准化基地的基础上,加快建成以盐土农业为依托的绿色食品基地。四是围绕特色资源,重点发展港口火电、苇浆、木浆、天然气、石化等能源和原材料基础工业,积极发展海洋医药、海洋化工等新兴产业,建成结构合理、外向度高、特色明显的临海工业体系。五是充分发挥滨海旅游资源的特色和优势,以建设沿海国家生态旅游区和中国东部沿海重要湿地生态文化旅游基地为目标,以丹顶鹤、麋鹿、中华鲟三种珍稀动物为品牌,形成特色鲜明、规模较大、吸引力强的沿海旅游带。
2、区域关联发展战略
盐城、南通和连云港位于我国沿海、沿江和陇海-兰新铁路沿线三大生产力布局主轴线的交汇区域,同时,盐城又是“长三角”和“淮海”两大经济圈的交汇区,这为盐城的区域关联发展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众所周知,长江三角洲经济圈是全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经济实力最雄厚的区域;淮海经济圈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地处苏鲁豫皖四省边缘,目前虽属于沿海欠发达地区,但该区地处江淮平原,交通便利、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而且劳动力资源丰富,工业基础较好,发展潜力巨大。盐城应积极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立足淮海,面向长三角”,努力成为“长三角”与“淮海”两大经济圈相互促进的桥梁,通过促进经济圈内各城市的共同发展带动自身的跨越发展。在经济区域之间的关联发展中,要突出发展目标、经济政策和经济利益上的相互依赖及产业的前后关联,在不影响其他区域利益的前提下实现区域利益的帕累托改进。
3、“第四产业”发展战略
江苏省的南北差异梯度明显,苏南已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第二产业正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而盐城正处于工业化初中期,苏南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服装、食品等行业必然会向盐城等欠发达地区扩散。但为了实现生产力的跳跃式发展,盐城在承接苏南产业转移的同时,还应大力发展有利于发挥后发优势的信息产业。信息产业的后发优势主要体现在沉淀成本小、技术调整快,易于进行产业规划和布局,而且可以充分借鉴和利用他人的经验和成熟的技术,实现超常规的发展。因此,对于正处于工业化途中的盐城等苏北城市而言,信息化是其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发展信息产业,当务之急是加快区域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建立和完善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系统,改善区域的信息化投资环境。
4、大市区、小城镇发展战略
长期以来,盐城中心市区一直存在着“小马拉大车”的局面。大市区战略是在将亭湖和盐都两区纳入中心市区范围的基础上,以市开发区、亭湖开发区和盐都开发区作为提升中心城市竞争实力的重要载体,整合资源、科学规划、错位发展,通过“三驾马车”的合力拉动市区经济快速发展。在城市功能上,进一步明确盐城作为“江苏沿海中心城市、新兴工业城市、海洋经济服务基地”的城市区域定位,着力彰显“水绿生态盐城,东方湿地之都”的景观特色和人文特色。与此同时,作为城市化基础支撑和工业化重要载体的小城镇的发展要提升到战略高度,不断完善现有城镇各项设施的配套水平,强化小城镇集聚产业的功能,增强小城镇对农村人口的吸纳能力。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于推进城镇化和小城镇建设的基础性作用,吸引各类生产要素和市场要素向小城镇集中,优化各类资源配置。同时,必须自觉走上行政区域建设与区域经济建设的有效结合之路,实现区域经济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的良性互动。
四、结语
盐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要本着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扬长避短、找准特色的原则,通过实施正确的战略组合,将潜在优势尽快转化为现实经济优势,逐步缩小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本文所构建的战略体系是基于盐城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区域条件而提出的,但又立足于我国当前沿海开发和区域一体化的经济背景,因此既有较强的针对性,又有适度的扩展性,对于苏北以及其他沿海地区的经济协调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盐城统计局:盐城统计快报[R].2006,1(22),45。
一、引言
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供应链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思想和方法不断地发展。供应链管理是同一供应链上的所有结点企业,包括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等,将所处的供应链中各种资源进行集成,并对供应链中的各种运作进行同步化、集成化管理,从而形成高度竞争力,使得该供应链的产品在快速多变的市场中处于优势地位的一种管理模式。供应链管理得到国内外企业的广泛应用,成为企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二、供应链管理战略
供应链管理战略就是要从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考虑管理的事关全局的核心问题。认识和制定供应链管理战略,就是要解决企业在具体实施供应链管理方式时所依据的方法论和策略,避免走弯路或出现失误。
2.1供应链管理从运作层向战略层的转移
供应链管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已在发达国家的企业中得到了较为成功的应用,而且随着人们对供应链管理认识的不断深入,供应链管理本身也得到了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要想进一步发挥供应链管理的潜在作用,不能仅仅将其看作是一种操作方法,而应该将供应链管理作为企业的战略性问题来考虑。
目前虽然绝大部分制造企业将供应链管理列为关键或重要管理活动,但是只有极少数的企业达到了世界级水平,大约有75%的企业在平均及以下水平。一个主要的原因是,50%的企业虽然大多数有供应链的计划,但没有正规的供应链管理战略。其他原因包括:缺乏应用和集成技术的能力,改革关键流程的阻力,跨职能的障碍,缺乏有效测量供应链绩效的评价指标等。
以上情况反映出一个问题,即供应链管理对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作用和它在实际运作中表现出的绩效不成比例。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不是供应链管理理论本身有什么大问题,而是企业没有将它看做企业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需要一个从全局的角度进行规划的战略性思考,才能彻底解决上述问题,因为所有这些影响供应链管理绩效的因素都不是哪一个部门能够解决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2.2建立供应链管理战略系统的主要内容
2.2.1组织战略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不同于一般管理的模式。虽然这里用了“管理”一词,但是其含义与过去只在一个企业内部发生的管理行为不一样。供应链管理是同一供应链上的所有结点企业,包括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等,将所处的供应链中各种资源进行集成,并对供应链中的各种运作进行同步化、集成化管理,从而形成高度竞争力,使得该供应链的产品在快速多变的市场中处于优势地位的一种管理模式。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合作企业间的协调问题,供应链企业要认识到这一点,并在组织结构上进行重新设计,使之能够适应供应链管理的运行要求。如果发生在一个大的集团公司内,公司总部将起到计划和协调的作用。
2.2.2改革企业的经营思想
创立供应链优势、改变传统采购模式不仅是一种职能,而且是一种战略思想。认识到这一点是改革企业原有经营管理思想和模式的重要前提。供应链管理的实践已经表明,它不是一种单纯的操作性方法,而是一种改变人们对企业职能再认识的战略。传统企业管理模式和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区别主要有:传统企业的目标是为了销售而制造,而供应链企业的目标是按订单安排生产;传统企业的管理目标是减少与优化库存,而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创新;传统企业提高生产效率的主要方法是增加批量,而供应链企业提高效率的主要方法是提高企业的柔性。因此实施供应链管理只有在经营思想上提高认识,才能制定出符合企业发展目标和供应链管理运行规律的战略。
2.2.3共享信息战略
企业能够共享信息是供应链的优势。通过共享竞争信息,使供应链上的企业及时制定及调整它们的生产策略,以便在市场上占据主动。制造商、供应商、分销商愿意彼此开放,并且愿意及早进入供应链。
2.2.4利用先进技术的战略
企业从物流过程自动化、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等基本技术做起,把先进技术作为支持供应链协调运行的基础,随着技术的发展,向新的、更先进的技术推进,为供应链获得优势。
2.2.5绩效度量问题
系统运行绩效是执行层努力的结果,绩效度量是保持战略层和执行层迈向共同目标的黏合剂,绩效度量是实施任何一种战略主要内容之一。
2.2.6供应库战略
为了保持企业具有较大的选择余地,与供应商建立广泛的关系就成为战略。通过供应链创造优势的企业清楚地懂得每个供应商在资源组合中的应用,因而把与供应商关系看作是高度战略化的工作。
三、供应链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企业所面临的竞争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企业经营模式的进一步发展和通信技术、运输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也在不断的演变和发展。
3.1供应链管理绿色化
供应链管理绿色化,就是要发展绿色供应链。现在非常强调绿色化概念,因此,企业要从整个生命周期来考虑供应链,企业在设计、生产、物流等各个环节要考虑消耗的能源,要减少对环境污染。要让环保理念渗透到整个供应链管理中。
3.2差别化与定制化供应管理
按照顾客的需求来响应、定制化供应链,强调顾客或消费者差别化,企业生产产品定制化,差别化与定制化,把供应链跟别人区别开进行针对性管理。
3.3面向顾客的价值流管理
首先要从顾客考虑,提供给顾客价值是非常重要的,从供应链的时间和成本来考虑,关注顾客的价值流。
3.4集成化供应链动态联盟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单个企业难以取胜,往往要多个企业即与本企业经营内容相关的上下游企业结成“联盟”,“盟友”即是供应链上的成员。集成供应链就是这样的企业联盟。目的是在整个供应链中创建生产制造与物流功能的无缝连接,使其成为一个有效的竞争武器。企业要从传统的管理模式转向集成化供应链管理模式。集成化供应链动态联盟是基于一定的市场需求、根据共同的目标组成的,通过实时信息的共享来实现集成。
四、结束语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供应链管理得到国内外企业的广泛应用,加强和实施供应链管理,可使企业组织简化,提高管理效率,可从经营战略上加强企业的竞争优势。供应链管理能力已经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成为企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参考文献
[1]王凤山,叶素文.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12
近几年来,我国农业区域布局的调整初步取得了成效,但是优质专用品种生产还较分散,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格局还未形成,地区的比较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因此,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就是把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做大做强区域主导产业和优势农产品,这对于形成科学合理的生产力布局,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区域特色农业和特色农产品扶持重点项目
一般来说,特色农业是指以自然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目的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生产。特色农业具有四个基本要素:即以特色农业资源为基础,以特色农业技术为支撑,以特色农业产业为依托,以特色农产品为核心。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如何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强调指出,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发展特色农业对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带动区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05年,我国制定和实施了《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6-2015年)》,引导特色农产品向最适宜区集中,加快培育优势产区,促进农业区域专业分工。在规划期内,重点发展10类114个特色农产品,制定和完善特色农产品有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启动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立一批特色农产品原产地保护基地,开发驯化一批特色农产品名优品种,推广一批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储藏适用技术,大力扶持特色农产品专业协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构建特色农产品质检体系、营销体系和信息平台,培育一批知名的特色农产品优势产区,逐步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公认、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确定特色蔬菜、特色果品、特色粮油、特色饮料、特色花卉、特色纤维、地道中药材、特色草食畜、特色猪禽蜂、特色水产等10类特色农产品。优先规划优势区,重点予以扶持建设,尽快提高这些特色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培植区域特色支柱产业。
外向型区域特色农产品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在坚持科学发展关的基础上,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发展“一村一品”为主要内容,通过政府扶持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以深度挖掘区域特色资源潜力,加快培育一批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知名品牌和专业村、专业乡镇,加快培育特色农产品知名品牌和优势产区,从而进一步打造现代特色农业产业链,逐步形成合理的区域分工和专业化生产格局,拓展国内外市场,做大做强特色农产品产业,实现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产业基础。在国家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发展优势农产品,扩大市场份额,带动加工、储藏、运输、营销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可以开辟新就业渠道,吸纳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形成新的收入增长点。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农业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从总体上看,我国特色农产品多是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具有较强竞争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是我国农业参与国际竞争,促进贸易平衡的重要手段。国家发改委于2007年了《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建设规划(2007-2010 年)》。《规划》按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大城市郊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区域划分,明确了各自的项目建设重点,项目建设投资来源包括中央补助投资、地方补助投资、企业自有资金及其他投资四个部分。中央补助投资重点支持五类示范项目:一是特色农业发展项目。围绕本地优势农业资源综合开发,扶持特色农业发展,建立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壮大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实力,发展“龙型”经济。二是外向型农业示范项目。促进农业扩大对外开放和出口,发展设施农业、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三是农业适用新技术综合应用项目。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品种和先进工艺,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等。四是农业可持续发展项目。大力发展优质高效低耗农业,发展循环农业,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源等关键技术,保护生态环境。五是农业多功能性拓展项目。支持观光休闲和文化传承等项目发展,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促进农业多功能性开发。
二、发展区域特色农产品出口存在的问题
自2004年到2007年,我国农产品出口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但是增长幅度放缓,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削弱,而且农产品出口在外贸出口总额中的份额也呈下降趋势。由于投入不足和政策扶持少,我国发展特色农产品出口发展过程中仍面临一些问题。
1.生产规模小,产业链条短,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产业化方式经营农业已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我国农户不仅数量多、规模小,而且结构、行为相似,要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衔接非常困难。由于地域广阔的农村,还处于半自给、半封闭的小农经济的生产状态,半自给、半封闭的小农生产方式与大规模产业开发的矛盾是农业产业化程度相对较低、农产品加工相对滞后,产业链较短、附加值较低的问题所在,体现为农产品整体质量还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农产品销路不畅等矛盾和困难。由于这些地域是农业产业化潜力和开展的重点区域,小农生产方式无疑是大规模产业开发的一大障碍。
2.农业生产力水平低。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还不高,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相比科技贡献率低20-30个百分点。全球特色农业发展的趋势主要是规模化和专业化,而我国的农业发展技术含量低,相关的科研投入和技术储备严重不足,优种率低,生产加工工艺落后。2002年2月,农业部提出了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的四大战略,指出实施农业结构调整,发挥比较优势,强化以质取胜,加强、扶持与鼓励竞争并重等四大发展战略,特别指出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农业科技贡献率。
3.市场发育滞后,特色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低。现代农业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市场提供商品,实现利润最大化。我国农户的经营规模普遍较小,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均较低,迫切需要加强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出口年均增长8.3%,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五大农产品出口国。但出口企业规模偏小,最初的巨额利润刺激众多民营企业加盟,容易引发无序竞争。
4.行业标准缺,严重制约了特色农产品的品质管理和市场规范。我国产品安全事件不断出现,国外对中国农产品质量实施严格监督,产品质量依然是影响我国特色农产品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其中农药残留、化肥残留量等是主要因素。目前,虽然我国逐步对产品质量实行了更为严格的监控手段,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还较为严峻,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等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现象还比较突出,阻碍了农产品的出口和外销。
三、发展区域特色农产品出口的对策建议
“十一五”期间,我国区域特色农产品扩大出口的总体战略思路是确立以低成本为基础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比较优势战略,提高以质量安全为核心的出口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建立以市场多元化为特征的全球农产品出口体系。完善促进农产品出口的政策措施,积极应对复杂的国际竞争环境,提升我国农业的对外开放程度,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村就业,带动农民增收。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品质,做强做大优势区特色品牌产品,可以将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出口竞争优势,扩大出口,优化出口结构,加强国际经济合作,提高农业整体竞争力。
1.强化政府服务职能,大力促进外向型农业的发展。参照国际通行做法,由国务院明确农业部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中的主导地位,建立起完整、有效的行政管理机构。要逐步实行食品安全的行政垂直领导,逐步理顺动植物内外检体系,减少不同部门的重复设置,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提高质量管理效率。尽快制定和修订规范的有害有毒物质残留限量及检测方面的标准,使检测系统具有系统性和可操作性,满足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需要。
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推行农产品分等分级标准,实行优质优价,促进农产品市场的良性发展,加强动植物防疫体系,加快我国动物无规定疫病区建设进程,尽快启动我国植物无规定疫病区建设项目。推行联合国粮农组织制定的有关疫情管理规范,增强我国农产品竞争力,逐步消除一些发达国家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有关禁令,促进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
针对我国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法律法规不足的状况,应加快立法步伐,尽快形成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覆盖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领域。在相关法律比较完备的基础上,建立和加强食品安全检测和执法机构及队伍建设,强化检测与执法工作,严厉打击违法行为,建立农产品安全工作程序。
区域特色农业发展中,重点要抓好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为龙头,分层次加快省级、市州级、县市级和基地、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的建设,必须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网络,为全面推进区域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提供重要的基础保证。
加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为出口企业提供准确、快捷的信息服务。目前,我国一些出口企业因不了解国外技术标准和技术壁垒,经常发生农产品出口受阻情况,而有关部门的服务又不到位。因此,向出口企业提供准确、快捷的国外技术和市场信息,帮助外贸企业出口农产品,直接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有关国际组织的工作。
2.做好区域布局,加强特色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特色农产品的发展对充分挖掘农业潜力,增加农民收入和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1996年至2008年底的相关数据统计,山东省大宗农产品产量在全国来说都居于前列,其中水产品和蔬菜从2000年开始一直处于首位,这些农产品中约55%销往国外,商品率达70%。此外,蔬菜种植逐年扩大,一些优质蔬菜受到世界各地的欢迎,订单农业也日益壮大,蔬菜产业已经成为山东省外向型农业发展的一个先导。
“十五”计划纲要中曾特别强调了发展外向型农业,明确提出“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区域布局,发展特色农业和外向型农业,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格局,提高商品率。加强对农产品出口的协调、服务和政策支持,继续建设农产品出口创汇基地,大力发展创汇农业”,有力地促进了山东省蔬菜出口生产基地的建设和蔬菜出口规模的扩大。
3.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强特色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实现农业产业的专业化、规范化、商品化、企业化、市场化,增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扩大农产品出口,必须及时调整农业产业化政策,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必须实施精品名牌战略, 提升品质竞争力。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仍然普遍存在着品牌偏小、生命时间短、影响力不够等通病,以及市场竞争环境尚未形成、名牌保护体系不完善、企业培育自主品牌的动力不足等制度缺陷。因此,实施名牌战略成为我国农产品提高出口创汇能力的重要途径。创名牌必须“打特色牌,走特色路”,从产品的内在质量、外在标志、包装设计,都要充分体现特色。此外, 还应积极借鉴国外经验, 推进优良品种、先进种养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方法的引进工作, 提高农产品质量。发展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业, 增加产品附加值在农产品的加工方面,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积极发展能真正代表农民利益的农户合作经济组织, 并推进产业化经营, 培育具有市场开拓能力,为农民提供服务的加工型和运销型龙头企业, 使之上联市场, 下联基地和农户, 在农工商、产加销之间形成一个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产销衔接、相互促进的利益共同体。
发挥农业产的比较优势,加大农业技术的创新,推进农副产品规模化生产和深加工,积极发展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特色农艺,休闲农业;把握农产品市场需求结构呈现多元化和优质化趋势,人们对农产品的营养功能、保健功能和安全性等个性化特殊需求逐步增加,丰富多样的特色农产品备受市场青睐。强调突出地方特色,实行“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战略。突出重点,强力推动,着力培育以种植、养殖业为重点的深加工和营销企业,积极发展销、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
以优惠的政策和灵活的方法,吸引国内外商客入驻几个示范园,兴办加工园区,独资、合资、合作兴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打破所有制、行政区域和行业部门界限,鼓励国有工商企业、积极探索与市场农业相适应的组织形式,创造出了“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协会+农户”以及“订单农业”等多种利益联结模式,使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结合日益紧密。培育一批大龙头,建设一批大基地,发展一批大产业,形成“内外相连、合作经营、共同发展”的生产经营格局。调整国际营销策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另外,企业要根据自身的产品和市场状况进行市场细分、选择和定位,树立品牌意识,力创世界名牌,提升产品竞争力,做好对外的市场营销工作。
综上所述,从整体上看,说明我国特色农产品目前的国际竞争力并不强,且到目前为止,影响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因素也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我国农业的对外开放与国际市场接轨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农产品贸易大幅度上升,说明我国农业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尽快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着力提高出口竞争力,努力扩大特色农产品的出口规模,积极应对复杂的国际农产品贸易环境,努力扩大中国优势特色农产品出口。
参考文献
[1] 赵敏.特色农业发展指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1.
[2] 宋伦进.加入WTO与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新形势下湖南农业发展的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06(82).
[3] 屈孝初.湖南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策略探讨[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4] 杨载田,袁开国.湖南区域特色农业发展研究[J].热带地理,2004(3).
[5] Hillman, j. Nontariff Agricultural Trade Barrier Revisited. Paper presented at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Trade Research Consortium, Tusco Az., Working paper 06-2,dec.
[6] Gallagher. Paul. International Merketing Margins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s :Effects of some Nontariff Trade Barriers. Amer. J. of Agr. Econ.80(may 2007):325-336.
[7] 邓笑天.农业的区域化思路[EB/OL].[2007-01-28].zgxzfx.com.
[8] 陈章喜,周芮仪.泛珠三角区域农业合作与发展分析[J].特区经济,2006(2).
2009年8月30日,国务院{比复的《中国图们汀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标志着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迄今唯一一个国家批准实施的沿边开发开放区域。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规划确立了地区新型工业发展目标。在工业领域,要积极借助东北亚合作平台,引进先进技术,存长吉地带集中布局先进制造业,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向高附加价值、低能耗、低污染的新型经济增长方式转移。
一、长吉图先导区工业发展现状
经过21世纪初的十年发展,长吉图地区工业发展取得重大成绩。主要表现在:区域工业总体实力进一步壮大,对长吉图地区经济增长作用显著,进而影响吉林省的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增长水平;工业内部结构及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驱动经济快速增长特征明显;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加,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光电子信息、冶金建材、装备制造、生物、新材料等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发展迅速,初步实现链式发展,产业集群与产业链逐步形成;工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高新技术企业大量涌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的潜在基础逐渐形成,形成工业化与城镇化双轮驱动的良性增长机制。但也应看到长吉图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大多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高级人才,制约产业做大做强。除个别重点企业具备较好的发展潜力外,大多数企业尚不具备行业发展优势,科技投入不足,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绝大多数企业经营都是按传统模式进行,缺乏现代管理人才和技术研发人才及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和方法,对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的消化吸收能力不强,难以承接产业技术转移的需要。第二,工业跨越式发展的外部拉动力量利难度较大,经济市场化程度有待提高。长吉图周边国家因政治体制不同、地区安全等因素的影响,未来的全面深度经贸合作存存诸多障碍。长吉图与黑龙江绥芬河等沿边开发开放重点地区相比,在跨境贸易合作、市场发育程度、经济管理体制上存在一定差距;与辽宁沿海经济带相比,在经济运行的市场化、社会管理的规范化水平上亟待提高。第三,区域内部工业体系整合难度较大,地方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有待完善。区域内各地区之间的经济互补能力较差,相邻地区政府间的经济联系较少,没有经济与行政方面的重要合作,地区经济行政一体化基础不强,缺少外部拉动力量。短期内政府在体制改革、职能转变、提高效率等方面面临一定挑战。第四,地方财力较小,发达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尚未建立,对地区工业发展支持力度不足。虽然长吉图地区是吉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核心,但由于吉林省整体经济实力较弱,地方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城市发展和基础设施等建设性支出资金紧张。并且创业投资基金及其相关的评估等投资服务企业发展滞后,不仅对高科技企业和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不够,对工业发展的技术支持不足,进而导致区域内工业经济一体化整合难度加大。
二、长吉图先导区工业发展环境
长吉图先导区的工业发展已成为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传统工业升级与重点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撑点,建设长吉特大型城市综合体也迫切需要长吉图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支持与推进。一方面,长吉图先导区具有坚实的工业基础和较强的科技支撑,具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利条件。长春市是全国最大的汽车综合生产基地,一汽集团是国内最大的整车生产企业,拥有与从事汽车研发工作相关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40多家,有国家级技术中心2个、省级技术中心17个。吉林市石油化工产业已形成基本有机化工原料、合成树脂、化肥、农药、涂料、化学试剂、燃料乙醇、化工仪表等多门类、千余种、较完整的生产体系。另一方面,长吉图地区是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区域,具备成为东北地区新的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东北亚区域经济技术合作重要平台的优势条件。通过实施图们江大通道建设,可实现区域内各种要素的流动与优化配置,充分挖掘开发吉林省乃至东北对外开放合作的潜力,从而形成具有重要发展活力的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促进东北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区域。随着图们江区域合作逐步升级,东北亚地区的合作将向深层次拓展,日韩等国加工业向我国大陆转移的趋势日益明显,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比较优势促使长吉图地区成为东北亚区域经济技术合作的重要区域。
三、长吉图先导区工业发展战略
(一)重点发展战略
选择确定长吉图工业发展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基础产业、重点产业、先导产业,结合产业链特征与产业所处周期的不同,确定不同的支持方式和支持程度及重点发展和扶持的产业,特别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二)高起点发展战略
利用重大项目对产业集聚的作用,积极引进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突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从根本上决定吉林省存国内市场上的地位和竞争力。
(三)高科技支撑战略
新兴产业主要通过技术突破、价值链分解、内需扩容产生,实际上就是技术、价值链及市场细分的结果。存产业细分的过程中,新兴产业获得发展空间,集中创新资源,进而实现增长。
(四)内外资兼重发展战略
密切关注央企及其他大型企业的发展,重视国外与国内资本投资,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投资,注重吸引投资投向基础设施、交通通道等硬环境和人力资源、政府政策体制等软环境建设。重视生产业发展,建立发达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发挥金融业的重要作用,实现商务服务业与t业企业协调发展,在建设长古图现代工业产业聚集区的同时建设现代服务业聚集区。
(五)协调发展战略
重视环境保护,实行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建设现代产业生态园区,加强生态功能区保护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促进经济与环境、人与阳然的协调发展,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四、长吉图先导区重点发展领域及对策
(一)汽车工业与新能源汽车
加快长春汽车产业开发区和吉林汽车工业园建设,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积极参与国资委牵头组建的中央企业电动车产业联盟,申报建设国家新能源汽车生产研发基地,以纯电动汽车作为吉林省汽车工业转型和保持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主要战略方向。把长吉图地区建设成为新能源汽车重点发展基地。推进一汽大众、一汽轿车、
一汽丰越及地方专用车等整车项目建设,实施300万辆整车扩能工程,形成汽车研发生产配套加工区。加大研发投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特别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投基金支持,争取财政对核心技术研发的投资和补贴。考虑到新能源乘用车在企业销量规模中占比较小,近期重点关注新能源客车的生产。
(二)石化工业与节能环保
节能服务项目分布在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涵盖钢铁、石化、建材、交通、电力、建筑、水泥等行业。在建设吉林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区时,重点强调节能环保技术的应用,重点推进“中节能”集团的绿色节能环保产业园项目。以吉林龙潭化工星火密集区及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要产业集群区,配套基础设施、科研、中介服务和管理体系,以中石油吉林石化、吉化集团为产业龙头,以众多的中小化工及其相关企业为支撑,把长吉图石化工业建成国内一流、国际上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大型产业集群和生产基地。建设大型化工原料基地。进一步扩大炼油能力,形成规模优势,建设以炼油、烯烃、芳烃、合成气、有机硅、合成洗涤剂原料六大化工系列产品为主的国家大型化工原料基地。以地万配套为主,突出搞好石化产品的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塑造一大批操作优良型和产品领先型的化工企业和企业集团,发展产业链条互动、生产要素互补、综合效益最大化的优势企业,形成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精细化工企业集群。存化工园区引进以天然气为主的清洁能源,实行集中供热、热电联供,积极采用先进高效的三废处理装置,建立环境自动监测系统、中水回用系统、余热发电系统和区域绿化隔离林带,全面提升区域环境治理水平。
(三)农产品加工产业与生物技术
重点建设中新吉林农产品加工园区,建成世界级农产品加工基地。加速推进农业生物技术研发,培育转基因动植物新品种,大幅度提高农作物的材质、品质,开发生物肥料、生物农药、可降解地膜、新型食品与饲料添加剂等新产品。依托大成、中粮、天景等龙头企业,加快推进100万吨化工醇等重点项目。加强生物资源的深度开发,培育一批新的生物产业。建设创新网络,提高产业研发能力及技术水平,大力发展精深加工、质量监测、保质保鲜、包装等方面技术,使产品质量和档次达到国际标准,营造知名品牌。搭建农剐产品信息平台,加大宣传力度,培育规模化、专业化、国际化的农副产品销售市场。适度发展玉米深加工,积极培育并形成一批国内玉米综合精深加工行业中具备技术和规模优势的知名企业。重点开发长白山林特产品及矿泉水特色资源,向绿色食品、有机食品、高档保健品方向延伸,提高产品的国际知名度。积极发展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使其向终端食品、生物保健品方向延伸,率先建立食品安全体系,争创全国知名品牌。
(四)冶金建材产业
利用吉林省丰富的自然资源、巨大的存量资产、良好的产业基础和较完备的设施条件,推动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注重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积极建设以通钢集团、中钢吉炭、中钢吉铁、吉林吴融有色集团、亚泰集团等重点企业为支撑的产业集群,建设新型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基地,建成北方重要的精品钢基地、新型建材基地和全国最大的炉料基地。推进建设300万吨精品钢、80万吨不锈钢、钼深加工项目。推进建设300万吨水泥熟料、300万吨矿渣超细粉、36万吨无机粉体环保纸等项目。积极鼓励吴融集团对省内有色金属矿产资源整合和投资勘探与开发。重点建设塔东铁矿项目。重点推进不锈钢工程。推广水泥工业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建设熟料基地,支持利用煤矸石、粉煤灰等废弃物生产水泥,淘汰落后产能,重点扶植吉林亚泰和辽源金刚两大水泥集团,整合吉林、黑龙江、辽宁和内蒙古等地的水泥市场,做大做强吉林省水泥产业。
(五)装备制造业
以北车集团长客股份公司为龙头,以长春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园、吉林风电核电装备产业园、长春和延边农机产业园为载体,发展独具特色的装备制造业。重点推进1000辆高速动车组和1000辆城轨车项目。加快园区建设,筹划建设世界级轨道客车产业基地。以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为载体,打造轨道客车出口加工区。依托中机北方、中航液压等重点企业,大力发展工程机械、拖拉机核心零部件、液压控制系统、大型起重设备、模具研发、新能源装备等重点产业,推进中机集团的农机产业园项目,建成东北地区最大的农业机械制造基地和吉林省最大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坚持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合作开发相结合,按照市场需求,跟踪世界机械产品的技术发展趋势,突出以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装备制造业,重点推广能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提高工艺装备水平。突出抓好机电一体化产品、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工业及民用控制系统和仪器仪表产品、大型环保设备、配电自动化技术产品等四大系列产品。
(六)生物医药业
充分利用医药行业未来10年的黄金发展时期,以实现医药产业发展的市场化、国际化为目标,推动大型骨干企业上市融资,形成以敖东集团、修正药业、吴太药业等核心企业为龙头,以华康、力源、东北亚、凯莱英等企业为骨干,集种植、生产、流通、研发、医疗、金融保险、销售于一体的医药产业集群。充分发挥区内生物医药和现代中药等产业发展优势,实施千亿元医药产业工程。重点建设长春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中国北药(国际)中药高科技产业园区、吉林生物高技术产业园区、敦化——延吉现代中药产业带,组织实施生物医药高技术工程。大力推进中药现代化,重点发展小分子化学药,积极开发生物药。通过加强制药企业之间和企业与政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之间的联系与交流,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企业对核心产品的改良与升级及对新产品的研制与商业化。提高医药产业信息化水平,加快医药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促进企业进行联合营销,营造全国和区域知名品牌。
(七)电子信息产业
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终端产品、汽车电子、智能控制设备、仪器仪表、计算机网络及通讯产品,通过激光电子产业园、汽车电子产业园、软件园及新型整机产品系列、电力电子产品系列项目建设,营造技术工艺服务平台,强化企业孵化功能。依托启明公司、东光集团、华微电子、永大集团等重点企业,形成产业链和产业群,实现信息产业、信息化发展双突破。建设光电子产业园区、汽车电子园区和软件园,积极发展电力电子产品生产。
(八)新能源产业
风力、太阳能、核能等是新能源发电的主流技术。积极重视太阳能的开发利用,吸引区外单品硅和多晶硅电池生产企业,构建单晶硅和多晶硅电池产业链。加快建设投资120亿元的兵装新能源产业园项目。依托长吉图地区丰富的水能和风能,积极开发利用风电、水电、太阳能,大力引进风电设备研发制造企业,重点完成抽水蓄能电站、风力发电、牡丹江梯级水电站等重大项目建设,建设产业园区,形成配套产业,完善能源产业链条。重视松花江水电资源梯级开发利用、丰满电厂大坝重建、中广核吉林核电工程、航盛铁锂材料研发及中试基地等重点项目,建成东北地区重要的新能源产业基地。
(九)新材料产业
大力发展碳纤维、工程塑料、汽车橡塑材料、高分子材料、新型金属材料等产业,建设国家重要的材料研发与生产基地。围绕主要化工原料产品,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建立高科技平台,由国家和地方共同开发,建设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化工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
(十)航空工业
立足现有装备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基础,与中央大型国有企业紧密合作,重点推进中航集团的航空科技产业园建设。
参考文献:
一、引言
苏仙区是郴州市两个市辖区之一,位于湖南省南部,湘江支流耒水上游。百瞻衡岳,南倚五岭,东界罗霄,周边与郴州市北湖区、桂阳县、资兴市、永兴县、宜章县接壤,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发展前景广阔。SWOT分析法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安德鲁斯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是一种综合考虑企业内外部环境因素,进行系统评价,从而选择最佳发展战略的有效方法。运用SWOT方法对苏仙区旅游发展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有利于认清苏仙区旅游发展的各种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从而选择正确的旅游发展战略,促进苏仙区旅游又好又快发展。
二、苏仙区旅游发展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1.旅游资源丰富,品位较高
苏仙区旅游资源总量丰富,各种类型的资源单体数量较多,包括秀美的自然山水风光、淳朴的民俗风情、悠久的红色历史和丰富的人文资源等。区内旅游资源整体品位高,拥有五盖山国际狩猎场、飞天山国家地质公园、天堂温泉、苏仙岭国家AAAA级旅游区以及拥有两千年历史的“湘粤古道”等多项国家级的旅游资源,旅游集聚效应强。
2.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
武广高铁、京广铁路、京珠高速等交通大动脉南北贯通,北与长沙、株洲、衡阳相连,南与广州、深圳、珠海相连,对长株潭近、中程客源市场和珠三角、京津唐地区中远程客源市场起空间引导作用。郴资桂高等级公路东西方向横贯苏仙区,西接嘉禾县、北湖区、桂阳县,东连资兴市,对苏仙区联系周边地区客源市场,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
3.旅游开发层次较低,后发优势明显
苏仙区目前旅游开发层次比较低。除北部飞天山国家地质公园、天堂温泉以及城区的苏仙岭等旅游资源已开发外,东部和南部的旅游资源尚处于自发开发或尚未开发的状态。这些因素使苏仙区旅游资源保持了较好的原生性,有利于发挥后发优势。大湘南旅游目前处于迅速成长期,只要以高水平的规划为指导,精心策划、开发,充分挖掘资源潜力,苏仙区旅游完全有可能成为综合型旅游目的地、湘南旅游经济强区。
(二)劣势分析
1.旅游精品、名品缺乏,旅游目的地形象模糊
虽然苏仙区旅游资源较好,但旅游产品缺乏精品、名品。目前仅有飞天山国家地质公园、苏仙岭景区等在省内外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但还未成为全国知名品牌,其余景区旅游品牌则还在形成之中。其知名度和美誉度比起国内、省内知名旅游城市,还有较大的差距。虽有“生态苏仙,文化苏仙”的先天区域形象,但因包装不力,没有形成鲜明的旅游目的地形象。
2.旅游人才资源数量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现阶段苏仙区旅游人才的引进、培养尚未形成体系和规模,尤其缺乏旅游经营和市场开拓的专门人才。旅游人才的培养是苏仙区在旅游发展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否则将阻碍苏仙区旅游业的发展。
3.多头管理现象严重
苏仙区的旅游管理,涉及市级和区级的旅游、林业、水利、城建等多个部门以及旅游投资集团。由于旅游业发展特有的规律性,这种政出多门的管理模式,易造成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近期利益、经济利益与社会和生态利益相冲突的局面。
(三)机遇分析
1.国家非常重视发展旅游业
国家对于旅游业的发展非常重视,陆续出台了一些列政策支持旅游业发展。2009年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2012年国务院《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积极发展文化旅游,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2012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联合了《关于金融业支持旅游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加强和改进旅游业金融服务,支持和促进旅游业加快发展。随着这些政策的实施,以及国家经济结构的全面调整,旅游业已经成为了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2.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年均增长速度一直都保持在7 %以上,国民经济呈现出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对于旅游产业发展来说,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助于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精品”建设,为旅游开发提供更多的资金和公共基础设施支持;能积极地刺激需求的增加,提高居民的出游率,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苏仙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在当前经济社会条件下将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3.旅游发展趋势转向生态和文化
当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消费观念发生了质的转变,居民出游意识也进一步增强,游客的需求正向生态和文化方面发展,中短程的节假日、周末双休日休闲游憩逐渐升温,生态休闲度假旅游日益成为旅游市场的主流。苏仙区良好的自然旅游资源和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开发生态和文化型旅游产品的潜力,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4.湘南获批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2011年,国家同意设立湖南省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湘南地区的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苏仙区作为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旅游业发展必将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此外,在转移的产业和资金中,必将有一部分涉及旅游业,为苏仙区旅游发展带提供资金、技术支持。
(四)威胁分析
1.大郴州区域内竞争激烈
古老而靓丽的郴州大地生态旅游资源极为丰富,素有“山水之秀甲湖南”的美誉,且福城福地,人杰地灵,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亦极为丰富。资兴的东江湖、宜章的莽山、北湖区的万华岩、桂阳的阳山古民居等,都具备较强的竞争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分散苏仙区旅游客源市场,以及发展旅游的其他一些资源。
2.与周边旅游资源的同质化竞争明显
苏仙区的核心旅游资源是飞天山的丹霞地貌,我国丹霞地貌有东南、西南和西北三大集中分布区。东南区 (包括浙、闽、赣、粤、湘、桂等省区)多发育临溪丹霞峰林、丹霞赤壁、一线天、天生桥等景观,在湖南省内开发为旅游景点的就有新宁崀山、平江石牛寨、通道万佛山,与苏仙区邻近的还有广东韶关丹霞山,同质化竞争明显。
3.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日趋严重
资源破坏和生态环境的退化会严重威胁到旅游产业的发展,这其中虽有部分自然的原因,但也不乏人为因素而导致的环境破坏。苏仙区工业经济发展相对迅速,对旅游资源和环境的破坏相对严重,景观环境质量严重下降。
三、苏仙区旅游发展战略
1.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战略
通过政府的主导作用,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积极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加大旅游资源和产品的开发力度,提升苏仙区旅游开发层次。目前政府应重点抓好三项基础工作:一是做到“三个纳入”,即:旅游业发展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纳入地方财政预算;旅游业发展状况纳入政府和主管部门任期目标考核制。二是创新机制,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旅游产业体系。三是积极筹备并尽早创建旅游开发与管理委员会,提高行政管理机构的级别,并增加有效性。
2.世界地质公园申报战略
申报世界地质公园一方面可以增加景区的等级、扩大知名度、影响力和号召力;另一方面,可实现资源的持续开发利用,通过国际规范的借鉴和贯彻从而实现旅游业的持续发展。苏仙区要积极推动以飞天山为主的,与万华岩、莽山、东江湖联合申报世界地质公园的工作。积极与其他相关区县的政府取得联系,进一步沟通联合申报的具体合作意向,建立以苏仙区为主的“飞天山世界地质公园申报联盟”,群策群力,合作共赢。加大申报项目包装推广力度,争取省政府,甚至国家的大力支持。
3.区域联合战略
苏仙区应与周边地市联合,在资源开发上避免雷同,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培育重点项目,尽量做到变同质化竞争为资源整合、区域合作关系,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周边县市逐步发展,最终形成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格局。首先,要划分区域合作层次,形成本地及边界地区、大湘南区域、湘赣粤交界区域三个合作层次。其次,明确区域合作领域,主要从基础设施、产业投资、旅游市场、专项旅游、人才教育、旅游信息、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合作。第三,在本地及边界地区合作层次,形成东西南北四个合作翼,并制定不同的合作参与方式和策略。
4.融入都市圈战略
苏仙区旅游市场的空间层次包括长株潭城市群和珠江三角洲,要以大都市为目标市场,融入到周边大都市旅游圈内,成为长沙、广州,以及周边中小城市的重要旅游目的地。要强化与衡山、长沙、韶山、韶关、东江湖等周边重要旅游区的市场关联度,有效地引导游客分流;根据目标市场的旅游需求和消费特点设计旅游产品,注重旅游项目的体验性,从生活与情境出发,塑造感官体验及思维认同,真正做到对游客具有吸引力,强化游客对苏仙旅游品牌忠诚;加强对周边城市目标市场的宣传促销。
参考文献:
[1]张燕.桂林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及其对策研究[J].现代商业,2012,27:123-124.
[2]肖海平,黄静波.湘粤赣省际边界禁止开发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苏仙岭为例[J].湘南学院学报,2011,32(2):65-71.
[3]李志亮.以文化增加郴州旅游商品附加值点的思考[J].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2007,9: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