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2 09:27:5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大概念下的语文教学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自主学习模式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由于小学生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可以依据其学习基础的差异将其合理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为学生设置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最终让学生自主完成整个学习过程。不仅如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当借助实物模型、视频及图片等方式让教学变得更加直观简单。
在讲述《富饶的西沙群岛》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下列的自主学习要求:①查阅字典,将文中新字词罗列出来;②读课文,其课本中有关西沙群岛的图片和资料收集起来;③海底的动物有哪些,各自有什么特征?④课文是怎么描写出西沙群岛的美丽的?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可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积极探索文章中的内容,还能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将文中的好词好句进行运用,使得语文更加形象,更具有感染力。
二、多元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小学生而言,其对于周围的各种事物都感到好奇、新鲜,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充分把握学生的这一特点,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培养出来。小学语文教师应当依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相关内容,从而进行教学方案的精心设计,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使学生能够在形象、具体的教学情景中学习知识。不仅如此,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语文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精致的小游戏,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三、营造轻松愉悦的语文学习环境
小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心情能得以放松,从而提升了语文学习的兴趣,以更好的状态参与课堂学习。小学语文教师应当为学生营造出和谐、轻松的语文学习环境,使其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从而提升学习效率。
在讲述《狐狸与乌鸦》一课的内容时,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讲述对于狐狸的看法。大部分学生都认为狐狸是狡猾的,但也有一些学生觉得狐狸非常聪明。对于新颖的看法,教师应当给予鼓励和表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让不同的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从而融入真实的环境当中。
四、分层练习,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
开展课堂练习,是对小学语文教学成果进行巩固的一项重要手段,并且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环节。很多小学语文教师为了简化学习层次,刻意将练习教学统一化,这就导致成绩较差的学生难以跟上进度、成绩优秀的学生丧失学习的信心。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习题设计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于学习的需求,从而为其提供更加具有针对性的习题。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出思考题和基础习题两种,基础习题要求班级学生都可以解答,而思考题则能够让善于学习、探索的学生自主思考,从而让整个班级的学生都能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五、充分运用生活素材,使得语文教学更加贴近生活
小学语文教学老师要想打造出高效的语文课堂,就应当积极挖掘和日常生活相关的教学素材,从而将其灵活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之中。通过将抽象的教学知识变得更加形象化、具体化,能够让小学生清楚意识到语文学习和日常生活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进而能大大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学习积极性。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将学生的日常生活和语文学习紧密联系在一起,运用生活指导教学的开展。教师需要对教学素材的选择进行把握,对教学的方式方法进行完善,从而能够使语文教学更加贴近实际生活。教师可以创设出符合实际生活的教学情景,将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简单。
新的课程标准将语文的性质定义为“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这样的定义不容我们忽视。我们切不可片面追求所谓的人文性而忽视了其工具性。我们必须充分地认识到,语文教学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乃至大学听说读写的语文基本功能力还是必需的。《写作》杂志在二零零七年发表了江苏如东高级中学曹津深先生的文章《2007年中考作文审题失误类说》,文章总结了失误作文的类型并剖析其失误的原因。拜读该文,笔者想到其指导意义是不可小视的。我们的学生虽然能写出华丽的文章,但不少学生则因审题偏差而出现的失误不能不说明他们的听说读写的基本功不够扎实,如我们的学生不能准确而又全面地理解概念的内涵,不能把握概念之间的有机联系……因此,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不能不去做好“咬文嚼字”的工作。“咬文嚼字”的一系列细节性的语文教学的活动着实利于我们学生的智慧的生成。有人提出语文教学要从常规的说话,写字做起,引导学生热爱学习,写好汉字,养成学习、运用语言的良好习惯也是不无道理的。
生成智慧必须活化我们的语文教学
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充分利用我们的文体,让我们的学生去感受教材所蕴含的艺术美。笔者认为要使我们的学生能从实则性的语文教学的活动中去真正地感受到教材所蕴含的艺术美,必须活化我们的语文教学的流程。自身的学生生涯以及自身的教学活动让我感到小学的语文学习充满着花花世界,而到了中学已完全失去了童趣,老师那死板的呆板的的流程让人无法接近、亲近,我们的学生又怎能去生成智慧,又有何生成智慧可言,所以我们要想让我们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生成智慧,必须改革我们的教学方式,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提倡我们的学生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落实,主动精神得到充分的发挥,而要想在我们的具体的语文教学篇目中,要想在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堂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得到充分的落实,我们必须想方设法围绕文本为学生创造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想方设法去接通比较信息,优化学生的思维过程,进而引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我曾教过《猫》,教学这批文章时注意引导学生比较老舍的《猫》,进而使得学生能通过比较进而探索出郑根锋笔下的猫的托物言志,借物明理的真谛来,从而使得学生明确写物的文章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就物写物、无所寄托,一则是托物言志,借物明理,同时使得学生明确在自身的写物的习作中,则必须着实考虑将托物言志、借物明理的问题。
生成智慧必须宽广学生的学习资源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本文将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我市10所小学的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并且从调查的各项内容分析目前我市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现状,以期引起语文教育工作者对于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视。
一、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现状调查
在10所小学中,我们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60名小学语文老师进行了调查,他们分别包括一到六年级的老师,每个年级老师所占的比例是相等的。调查问卷的内容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口语交际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对于口语交际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这个问题,老师的看法非常不统一。60%的语文老师认为口语交际教学与作文教学、阅读教学、写字教学同等重要;40%的语文老师认为口语交际教学只是一种辅助,它附属于作文教学、阅读教学和写字教学。
(二)口语交际教学的概念
对于口语交际教学的概念,语文老师们显得非常模糊,70%的语文老师认为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就是指口语表达和口语理解;20%的语文老师认为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就是指听、说教学;7%的语文老师认为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就是指口头表达教学;还有3%的语文老师对语文口语教学的概念还很模糊。
(三)口语交际教学内容
对于口语交际教学内容,语文老师们的回答是莫衷一是,将近25%的语文老师认为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应该和教材规定相符合;20%的语文老师认为口语交际教学内容应该按照教学大纲来定;30%的语文老师认为口语交际教学的内容就是指交际风格、环境和意图;14%的语文老师认为口语交际教学的内容应该就是指我们日常的生活交际;其他的语文老师则对口语交际教学的内容不是很清楚。
(四)口语交际教学方法
从问卷调查所得,语文老师认为口语交际教学方法包括以下几种:课文情境(10%)、语法项目(27%)、真实社会生活情境(58%)、其他(5%)。
(五)口语交际教学途径
下面是问卷调查显示的口语交际教学途径的内容:
通过这个表格,我们可以发现越是低年级的学生,口语交际教学就越倾向于生活实际,比如日常会话、问答、复述故事和自编故事等,越是高年级的小学生,口语交际教学就越倾向于一些正式的内容,比如读书报告和生活报告等。
(六)口语交际教学顺序
据问卷调查所得,40%的小学语文老师认为口语交际教学应该按照学生思维特点进行安排,还有30%的语文老师认为口语交际教学应该按照学生的日常生活需要进行安排,18%的语文老师认为口语交际教学应该按照语言交际功能进行安排,还有12%的语文老师认为口语交际教学应该按照教材先后顺序进行安排。
(七)口语交际教学课时
关于这个问题,大概25%的语文老师认为口语交际教学可以和作文教学、阅读教学和写字教学同时进行,可以穿插在这些项目的教学过程中,无须再单独安排课时;54%的语文老师认为一周可以安排一个课时来进口语交际教学;11%的语文老师认为应该两周安排一个课时;10%的语文老师认为应该一周安排两个课时。
二、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现状分析
(一)不能正确地认识口语交际教学的地位
通过以上的调查,我们发现目前还有许多小学语文老师还不能正确地认识口语交际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他们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误区和片面性。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把握好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不清楚语言教学应该分为语言理解教学和语言表达教学,大部分语文老师只重视语言的理解教学,而不太注重语言的表达教学。其实,语言理解教学和语言表达教学是同等重要的。
(二)对口语交际教学概念认识比较模糊
从以上的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发现,一些语文老师对口语交际教学概念认识还不是很清楚,他们将口语交际教学简单地归为听、说教学,将语言认为是一个编码—发码—接码—解码的过程,认为口语就是指说话和听话,将其理解为简单的听说能力,而没有从交际学的角度认识口语交际教学的概念,没有理解语言交际应该是信息进行双向流动的过程,它是一个层次丰富的动态系统,包括语言参与者、语境、交际目的等一系列因素。
(三)对口语交际教学的内容理解不清晰
我们通过调查可以发现许多语文老师对于口语交际教学的内容不是很清楚,认为口语交际教学就是指大纲或者课本中安排的内容,他们没有认识到教材或者大纲知识口语交际教学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已,也没有认识到口语教学过程是指学生在一定的语境指导下,通过正确地理解语言意图,流利而准确地表达自身交流意图的过程,它的目的是实现交流者的交流目的,形成他们独特的语言风格。因此,语文老师在口语交际教学中,需要给学生多创设真实的语言情境。
(四)对口语交际教学的顺序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推行新课改是教育事业的革命,对于最近的一次教育课改距今已有些时间,在改革中出现了较多优秀的教学方法,很好的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良性健康发展。针对于“先学后教”和“高效课堂”则是继新课改之后的一项重要的教育方法课题。通过相关的实践活动得到了很好的应用效果。本人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对“先学后教,高效课堂”的主要宗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进行了灵活的应用,得到了良好的教学成果。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先学后教”教学模式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那就是老师和学生的课堂积极性都很强,但是却得不到相应的成果回应。我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学生们没有在课前做好预习准备工作。子啊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并没有让学生养成特定的预习学习习惯,从而导致其在接受新知识时,容易一头雾水,不知从何下手。但是,“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就很好的解决的这一问题。其中的“先学”概念就是指让学生们做好课程学习之前的自主学习工作,了解大概的学习重点。在这样自主的预习过程中,可以使学生对于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个大概的认识,帮助学生在正式的学习中,保持思路清晰,使其更容易掌握重点。加强“高效课堂”的实践力度。对于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学而教学,其方式太过全面化,没有做到针对性的教学原则,导致学生本身实际问题得不到解决。这使得“先学后教”模式中的“后教”有了充分的发展空间。其主要就是根据学生的自主课前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对象性的解决,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帮助学生们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体现了教师教学以及学生学习的根本目的。
二、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措施
对于如何打造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首先要从“先学”工作开始。由于小学生的年龄以及思维因素的限制,导致了其自学能力还是相对较差的,因此,老师们在布置课程预习任务时,不要只是口头上的安排,要结合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为其准备好预习导学提纲,这样可以让学生们根据导学提纲的内容和程序进行有效的预习。比如;明天我们将学习《少年闰土》,给学生布置的任务就是:①首先将课文阅读给家长听,②认识其中的生字词,③和父母配合进行趣味阅读,④将文中不理解的句子勾画出来,⑤写出文章大致的中心思想。学生们通过这样程序性的学习导案,有效的提高了预习效果,促进了“高效课堂”的建设。充分的培养学生们的自主学习,以及独立思考能力。在“先学”工作后,就是“后教”的工作开展,而这方面的工作主要是针对教师来说的,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不能为了教学而教学,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有针对性的教学,不要盲目性的开展教学工作,这样不仅不会促进“高效课堂”的建设,还会使教育教学中心目的受到严重影响。作为一名教师,要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预习内容问题,进行逐个讲解,在这其中的重点问题,还要采取板书的形式加强强调。就拿《少年闰土》这篇课文来讲,学生们通过我布置的预习任务,对其中的生字词已经有了很好的掌握,而且在文章的阅读水平已较为熟练。所以,在正式的课堂教学中,就无需花费太多时间在这些方面,应将重点放在学生预习比较常见的文章主旨以及内容含义上。对不同的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相应的讲解,让其能够最终明白文章的主旨含义以及中心思想,在课后还应当布置相应的练习,加强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1.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不高
当前,小学语文的教学中,一些老师在课堂上主要还是以教师为主体,采用板书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学生在学习中被动的接受知识。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自主思维机会不多,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对于小学生这种思维活跃、情感丰富的阶段,这种学习环境,会使得小学语文教学过于压抑,使得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不能有效的得到提升。一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相关的内容不能理解时,和语文教师的沟通比较少,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主要的问题。
2.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不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的过程中拥有良好的学习兴趣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动力。根据目前相关数据表明,学生对小学语文的学习的认真度比较高,但是兴趣程度却比较低,主要还是小学教师在教课过程中按照教材照本宣科,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过于枯燥,小学语文的学习兴趣方面也不能很好的提升。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比较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从而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降低。
3.小学语文教学效率不高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一些教师只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而对小学生的情感状况和生活的联系忽视。这其中和小学教师的思想观念有着一定的关联,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学还在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导,教学的过程也只是以完成教学目标为主,小学语文课堂上过于沉闷,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枯燥无味,从而使得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效率不高。
二、影视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对策
1.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
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影视资源,应该重视师生之间的沟通,不要一味的进行讲授或者播放影视资源。要重视和学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更好的接受知识,从而有效的将影视资源与小学教育相结合,从而提升小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对小学生语文的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性的选择合适的影视资源。小学语文老师规划好课堂时间,有效将影视资源与小学语文教学联系起来。在讲解《日月潭》中,教师可以找出文章一些比较优美生动的句子,来让学生对日月潭场景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多和学生互动,然后通过一些影视资料,让学生能够直观的观看日月潭的场景,丰富学生的内心情感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随后逐步深入教学,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课堂结束后,小学语文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让学生写出这篇文章的读后感,加深对文章的影响并且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2.应用多媒体手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能够改变单调的课本讲解,能够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在上课之前,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学内容,对教学课件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并且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收集相关图片和影音资料,教师在上课期间,对学生所收集的资料进行讨论和讲解,从而更好的让学生对所教的概念和方法进行理解,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水平和效率的提升,提高学生自主性学习水平。如在学习《看云识天气》这章时,可以让学生收集相关的图片资料,采用多媒体形式,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合理的讲解。并且根据学生收集的云的资料,进行对比,谈论和分析,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下提升自己对小学语文的兴趣。教师对学生不懂的地方合理的进行引导式讲解,让学生对天气的变化有一个系统化的认识和理解,提升小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
3.科学合理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诵读”作为古代的一种重要教学方法,在现代的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中出现过多次,但是它们都没有对“诵读”的内涵进行界定,而我们平常使用的语文教科书很少用这个词,人们弄不清“诵读”、“背诵”与“朗读”等概念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诵读”的概念进行溯源,看看古人是怎么理解这个词的,跟今人的理解有什么不同?从词源上讲,“诵”与“读”都指出声地念,但又有所区别。“诵”《说文》释为“诵,讽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注为“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倍’同‘背’,谓不开读也。诵则非直背文,又为吟咏以声节之。”“读”《说文》释为“读,籀书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注为“抽绎其义蕴至于无穷,是之谓读。讽诵亦可云读,而读之义不止于讽诵。讽诵止得其文辞,读乃得其义蕴。”[1]也就是说,“诵”是带有感情和节奏的吟咏背诵,而“读”不仅仅包括“诵”,还注意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含义的推敲。近现代很多大家对“诵读”进行了研究,像叶圣陶、朱自清、黎锦熙、魏建功[1]等,都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诵读”的重要性和可行性,但是都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和默读的无声相比,诵读、朗读、背诵都是出声的。“诵读”为“念(诗文)”,“朗读”为“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背诵”为“凭记忆念出读过的文字”。[2]可见,“诵读”在这里的意思已经跟古代的很不一样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象不同,现在的“诵读内容”仅仅限于“诗文”,而这个“文”也没有表述清楚到底是什么,是专指文言文,还是也包括白话文?二是手段不同,现在的“诵读方式”主要是“念”,而古代的诵读方式比这个要丰富多了,主要包括“直背文,吟咏以声节之,抽绎其义蕴至于无穷”。通过阅读现在的语文课标,我们发现课标在涉及到“诵读”的时候大概就是借鉴了《现代汉语词典》中的片面解释,导致“诵读”在现在的语文教学中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诵读”的原意,以便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使用这种方法。
二、“诵读”在大纲和课标中的历时演化
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作为语文这门学科的纲领性文件,其中有关“诵读”的表述和规定直接决定了诵读在具体教学中的实施情况,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历代大纲和课标中对诵读的规定做一个简单的梳理。
在20世纪的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中,“诵读”这一传统的教学方法大概总是处于被压制、被遗忘的状态。正如黎锦熙所说的:“自废科举、创学堂以来,在语文教学上对诵读问题就渐渐淡漠了。”[3]1902年清政府颁布的《钦定蒙学堂章程》中规定:“凡教授之法,以讲解为最要,诵读次之,至背诵则择紧要试验。若遍责背诵,必伤脑筋,所当切戒。”1936年颁布《小学国语课程标准》中规定:“诵读,低年级朗读应多于默读;中年级朗读默读各半;高年级默读的时机,要较朗读为多。”1941年颁布的《小学国语科课程标准》中有“读书教材的欣赏、诵读、理解、体味、表演及应用”的规定。[4]之后的语文教学大纲中几乎都没有提到“诵读”这个词,凡是与“诵读”相关的教学活动基本上都是以“朗读”和“背诵”来代替的。直到21世纪,“诵读”在语文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中才再次复出,2000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要求“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5]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每个学段的目标中都对诵读提出了要求,在教学建议里提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在评价建议中提出:“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6]2003年颁发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中提出要“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在课程实施建议里提出“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7]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是在实验稿的基础上进行的修订和调整,它对实验稿中每个学段的目标与内容里有关诵读教学的要求进行了一些细微的修改,对评价建议也做了一定的修改:“诵读的评价,重在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感悟。在不同的学段,可在诵读材料的内容、范围、数量、篇幅、类型等方面逐渐增加难度”,教学建议还保留原来的说法不变。[8]
三、“诵读”在2011版课标中表述的科学性
通过查阅历年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我们发现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人们已经逐渐意识到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对比21世纪以来涉及到“诵读”的四部语文课程标准,我们能够比较明晰地看出诵读在课标中的表述更加详细具体。在此,我们重点将2011版课标和实验稿课标进行了比较,发现诵读在2011版语文课标中的表述更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主要表现为:
(一)继承实验稿的科学理念
2000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中将小学教育分为高中低三个学段,之后的实验稿和2011版都开始分学段来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内容和目标。因此,课标中有关诵读的内容和应该达到的目标都是按照学段来设定的,符合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也使得教师在使用诵读进行教学时有章可循。课标的修订是一项科学严谨的工作,对于历代课标中合理成分的继承和延续是非常重要的。2011版的课标在修订的时候并不是随意乱改的,而是有所扬弃的,它继承了实验稿中的合理成分,有效地保证了课标的稳定性和权威性。
(二)语言表述更加科学严谨
2011版的课程标准在实验稿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一系列细微的修改和调整,语言表述更加科学严谨。如将实验稿第一阶段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中的“童谣”改为“儿童诗”,将“想像”改为“想象”;将第二学段的“领悟内容”改为“领悟诗文大意”;将第三阶段的“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改为“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将第四阶段的“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改为“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通过修改后的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在语言的表述上更加严谨,也更加符合汉语言的表述习惯。
(三)诵读评价更加符合学习的规律性
2011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诵读评价层面增加了“诵读的评价,重在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相比于实验稿中简单地提出“鼓励学生多诵读”更加符合学习的规律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培养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自然就会主动去诵读课文,而不是被老师逼着去诵读。后面又提出“在不同学段,可在诵读材料的内容、范围、数量、篇幅、类型等方面逐渐增加难度”,不仅详细说明了诵读应该在哪些方面得到提高,而且体现了学习的阶段性特征。
四、2011版课标在诵读层面的不足及改进建议
(一)不足
1.对诵读的概念理解不清
诵读这个词语是从古代延续下来的,但是它到底是什么意思,以往的文献中没有说明,课标在使用的时候也没有太多地关注它的本义,只是简单地将它和背诵、朗读进行了区分:在说到具体的背诵篇目的时候使用的是“背诵”这个词,在提到念诗文的时候用的是“诵读”这个词,而“朗读”适用于念所有的课文。课标在使用“诵读”这个词时,基本上就是借鉴了《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并没有深入地挖掘其原有的意思。课标作为一种纲领性、指示性的文件,应该对“诵读”的概念有很清晰得了解,尤其应该对它在古代的内涵和使用方式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毕竟这个概念来源于我国古代教育。现在的课标既然重新使用这个概念,就说明课标编写者想要将这种古代的学习方法引入到现在的语文教学中,那么使用它原来的意思是不是更加有利于诵读这种学习方法的推广和实施?
2.缺少科学系统的理论支撑
诵读教学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古人使用了几千年的诵读,只是总结出了一些经验性的说法,因此现代人总认为它是一种腐朽僵化的学习方式。我们现在的心理学、教育学以及脑科学是比较发达的,却没有对这种学习方式进行系统的研究,致使我们的课标在对诵读进行规定时没有科学的论据作坚实的后盾。比方说,2011版的课标规定在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都要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这种说法科学吗?背诵50篇的量合不合适?第二阶段的小学生应该不应该比第一阶段的学生背诵更多的优秀诗文呢?这些规定都应该是经过科学论证后才能出现在课标中的,否则可能会导致学生在特定的学习阶段得不到最适合他们的教育。
3.对诵读的内容没有合理的规定
实验稿和2011版的课标都出现了“诵读优秀诗文”的规定,那么何为优秀的诗文呢?难道只要是优秀的诗文就适合学生学习吗?还有实施建议中出现的“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那么到底哪些诗文应该让学生诵读呢?对此课标并没有做出一些具体的解释和说明,这样会使学生在选择诵读材料的时候无所适从,最终影响诵读效果。
4.对诵读的实施过程没有具体规定
诵读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完成的,如今的语文课上基本听不到学生的朗朗读书声,更别提诵读的声音,学生只能在早自习的时候抓紧时间背一些课文,根本达不到“体验和领悟”优秀诗文的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打基础的黄金时期,应该多诵读一些优美的诗文,语文课上不给出时间让学生读,那学生还能在什么时候去诵读课文呢?语文课上应该不应该给出时间让学生诵读课文,哪些课文需要给出具体的诵读时间,应该给出多长的时间让学生去诵读,课标对此没有做出具体的规定,可能会影响诵读有效地开展。
5.学段内容和目标的要求笼统抽象
第一学段 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第二学段 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第三学段 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第四学段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通过上表,我们可以看出2011版课标在对“诵读”的内容和目标进行规定时,比较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从第一学段就开始要求学生“展开想象”、“体验情感”、“感受语言的优美”,到第四学段还是要求学生注重“感悟”,提高“品位”。这些“体验、感受、领悟、体味、感悟”等侧重于个体内在情感变化的词汇的使用,使得课标的操作性不强,教师在使用“诵读”进行教学的时候,看不出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有没有达到这个目标,这样的教学效果肯定是不太理想的。
6.诵读评价的可测性不强
2011版的课标规定:“诵读的评价,重在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增加积累”中的“积累”包括哪些内容?各个学段应该达到什么水平?“发展语感”中的“语感”应该怎么测评?“加深体验和领悟”中的“加深”应该深到什么程度?这些都应该给出明确的标准。因为课标作为一种纲领性的文件,教师的教学都会依据它进行,所以课标上的每一个要求都应该使教师看过之后明白自己该怎么做,而不是使教师在看过之后难以实施。诵读评价的可测性不强,就会导致学生不知道自己在某一阶段的学习效果到底如何,老师也就无法有效地对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成果进行反馈,有可能会损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建议
1.对“诵读”的含义做出一些解释和说明。
2.对诵读材料做出具体的规定。课标中仅仅推荐了古诗文的背诵篇目,这些古诗文肯定是适合学生诵读的,但是还有一些现代文也适合学生诵读,课标也应该为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现代文。
3.在语文课堂上为学生留出属于他们的诵读时间,让他们在诵读优秀诗文中品味语言的魅力。
4.对诵读进行科学研究,每个学段应该诵读多少篇优秀诗文,每天应该给出多长时间进行诵读,每个学段诵读和默读所占的比重是多少,这些都应该经过科学的论证,而不是凭感觉说话,语文学科也是有其科学性的。
注释:
叶圣陶:叶圣陶先生论及阅读教学时,鲜用“诵读”一词,他把诵读分解成了“宣读”和“吟诵”。
朱自清:在《诵读教学》、《诵读教学与“文学的国语”》、《论诵读》等文章来讨论“诵读”,还专门辨析了“诵读”的概念。他在《论诵读》中说:“我在别处说过‘读’该照宣读文件那样,但这句话还未甚明显。李长之先生说的才最干脆。他说‘所谓诵读一事,也便只有用话的语调(平常说话的语调)去读的一途了’。”
黎锦熙:黎锦熙在《中小学诵读教学之重要》中说:“说到小学,现在国语课本的诵读更不成话了,简直完全消灭了诵读的技术训练。第一是用土音读国语,别扭可笑;第二是读字不成书,没有句读,不管意义,两个字复合的词可以砍成两截,字字拉长,没有一点儿轻重高低,抑扬顿挫。”在《新著国语教学法》中认为“诵读就是儿童将声音与意义结合的一种‘发表’。”
魏建功:1946年12月23日,魏建功在北京大学主持召开了“中国语文诵读方法座谈会”,邀请了28位著名的语言学家和文学家专门讨论“诵读”问题。
参考文献:
[1]许慎,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书店出版,1992.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陈士林,周定一.中国语文诵读方法座谈会记录[J].国文月刊,1947,(53).
[4]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语文卷[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我以为丁老师的榜样作用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语文教育的由衷热爱。丁老师一辈子跟语文教育打交道,从当代课老师到编写教材直至领衔全区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虽然也遇到过波折与不如意,但用他自己的话说还是“有怨无悔”。同志们说他“除了春节,一年四季没有休过一个节日、假日”。他自己说“其实,近十年来,每年除了初一在家休息一天外,其他时间基本上都是在办公室度过的”。谈到这样做的原因,他坦诚地说,“我之所以这样做,并没有多少堂而皇之的动机,过去似乎也从未思考过”。“如果一定要追寻原因的话,大概主要有两个:一是老有做不完的事,而且其中不少是急事;另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对我所做的事有着浓厚的兴趣。”他还跟关心他的同志们说:“我只是像爱打麻将牌的人沉溺于麻将游戏一样,沉溺于我所喜欢的事情上,哪里谈得上其他?”这里的“其他”,是指“高尚”“牺牲了应有的休息和娱乐”“为了事业”而“勤奋工作”等赞誉。就是这个“浓厚的兴趣”,让丁老师乐享一生且不懈努力,给他带来了老有做不完的事情这样的感受。这个兴趣,就是热爱,是对语文教育刻骨铭心的热爱。这份热爱,从他59岁时写过的一段话中也得到了进一步印证:“我之所以慨叹,是因为积一生的经验,刚刚悟出一些自认为语文教育真谛的东西,并刚刚付诸实践时,就已经面临着向人生舞台的告别。这种无可奈何的滋味恐怕是只有亲历者才会感受到的。”热爱,在这里体现为眷恋语文教育的情怀和告别人生舞台的无奈。对此,我感同身受。
第二,过硬的理论解读能力。我聆听过丁老师《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的解说报告及关于小学语文课本编写和使用的说明,阅读过他解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标准》)的长篇文章。通过这些报告和文章,我深切地感受到丁老师厚重的教育理论功底和对语文教育现状的准确把脉。他做理论解读最为突出之处就是 “对先进的语文教育思想、理念不是生吞活剥,而是结合当地实际做了大量消化、诠释、发挥、本土化工作”,从而让无论城市和乡村的老师都能够听得懂,想得通,记得住,用得上。我们知道,照本宣科容易,从理论到理论容易,而把抽象的理论通过具体生动的解说转化为教师的知与行不容易。这既需要有对“大纲”“课标”“教材”的透彻理解,还需要对本地区教学状况相当熟悉,尤其需要对广大教师的理论接受能力和共同的学习期待心中有数。因为教研工作的需要,我阅读过其他三种版本的《语文标准》的解读,虽然各有千秋,但我更乐意听丁老师的报告和读丁老师的文章,因为他的解读真正能够从课标的最基层践行者的关切出发,做到了着眼应用,删繁就简,理清头绪,概括要点,揭示特征,诠释内涵。无论是早些年的“大纲”解x,还是后来的《语文标准》解读,丁老师服务对象的定位就是一线的教师,所以,他在解读中充分考虑老师们“学以致用”的心理,总是着眼应用,做理论的阐释和策略方法的引领,让老师们听过读过就想要去做,能够去做。他善于将繁复的内容整合处理,如把“总体目标”的10条内容概括为两大方面:“前5条主要是从语文素养的宏观方面着眼,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过程与方法这两个维度上有所侧重”;“后5条是从具体的语文能力着眼,侧重于知识与能力的维度。”理头绪,是丁老师一贯的解读特长,如对基本理念中“语文素养”这个概念的解读,就遵循了“什么是语文素养――为什么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怎样提高语文素养”这样的思路做了透彻的解说。概括要点,最能在众多的论述文字中拎出主旨,如关于工具性与人文性在实践中如何统一的问题,他就给出了如下的概括:“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一种客观存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是语文课程独当其任的任务;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也是一种客观存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语文课程义不容辞的责任。”“人文素养的提高是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之中,在指导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之中,同培养语文能力同步进行的,绝不是在培养语文能力之外,另外‘附加’一个提高人文素养的环节。而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的基本方法,不是灌输,而是‘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揭示特征,也是丁老师解读课标与众不同之处,如以“主动性”“独立性”“自觉性”这3个词语作为对“自主学习”特征的浓缩,用“重整合、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这5个短语,对综合性学习的主要特征进行概括。“课标”言简意赅,有很多内容都是原则性的条文。丁老师在自己感觉需要诠释的地方都给出了恰切的细说,悄然化解了老师们理解“课标”时可能生成的许多“为什么”。如“为什么提‘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丁老师通过诠释明确了这句话的现实针对性。如通过与“大纲”进行对比,诠释出口语交际的操作要领:“口语交际跟过去大纲里规定的听话和说话是有区别的。大纲中的听话、说话训练是把听和说当作两个方面来讲的,而口语交际的过程是一个听的方面和说的方面双向互动的过程,互相转化的过程。”
1.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的识字教学一直以来以抄写和默写作为主要手段,不少教师要求学生每天抄写或默写一定量的汉字,给学生造成了沉重的负担。不但没有让学生把该认、该记的汉字认清,而且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
2.目标层次不清
汉字学习的层次目标,从认读、书写到应用,越来越高。学生认读的汉字越多,笔画就越多,越复杂,其中包含的内容也就越多。传统的识字教学层次模糊,更多地注重汉字的默写,很难让学生同时拥有形象记忆和思维,造成从形象认读到抽象识记的脱节,无形中形成了强记――默写――厌学――不懂的怪圈。
二、多媒体辅助识字教学的优点
多媒体辅助识字教学,是将声音、文字、图画、动画、视频等形式合理组合起来,以此来创造生动有趣的环境,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的小学识字教学形式。相比传统的识字教学,它有着显著的优势。
1.有利于培养兴趣,激发求知欲望
因为年龄特点,小学生对自然界的许多事物耳闻目睹后,只是表象记忆,概念并未完全形成,此时强迫他们识字,只能是“硬写、死记、早忘”。古人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为我们揭示了要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就要热爱学习的道理。多媒体辅助识字可以更好地利用儿童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充分发挥小学生天真活泼、思维活跃的年龄特征。教师应运用多媒体等多种声光电手段,积极挖掘教材本身所蕴含的创新因素,把快乐带进课堂。让学生在参与中深切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游戏的乐趣、创造的乐趣,把枯燥、乏味、重复的简单机械记忆变成生动、活泼、有趣的识字活动,变学生原有的“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爱学”,真正做到“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力争营造出一种自主、协作、创新的新型课堂教学情境,寓教于乐。
2.有利于正确辨析字形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它要求教师要从过去的课堂主宰者变为引导者,教学重心要从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低年级儿童的语文学习并没有明确的目的性,他们的注意力具有随意性和不稳定性,这就造成了他们对很多汉字区分不清的情况。常用字有3500个之多,音同形异、形近意远、音形难辨的汉字也很多,小学生认识事物时往往只注意大概轮廓,而分不清细微处的差别,诸如“己”和“已”、“元”和“云”等一类汉字。在上课时,我运用投影来给这些字更换偏旁,给容易写错的字建立“易写错字库”来帮助学生区别辨析,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增强,效果颇佳。
3.有利于实现整体识字
听说读写的能力是学生语文水平的直接体现,而这四者不是单一、独立地存在。多媒体辅助识字用声音和图像把“躺”着的书面文字“立”起来,增强了语言文字的可感性。同时,识字教学的过程又是一个眼、脑、口、耳协同活动的过程,当老师或学生诵读时,眼睛所感知到的文字、耳朵所听到的声音,口耳相传,目视口诵,大大强化了对语感对象――课文的理解。因此,通过多媒体辅助的方法直接进行识字教学是提高学生听读水平比较有效的方法。
屈指一算,我从教已整整23个春秋。回首这23年的语文教学,我常常自问:我算一个成功的语文老师吗?
坦率地说,对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我真的不敢正面回答。因为这个问题的答案应当由学生提供,自我感觉良好是算不得数的。不过,若是从敝校每学期两次的学生问卷测评的结果来看,效果似乎不错,“满意率”都在90%以上。但我总认为这种简单的测评结果不大可靠。学生的“满意”属于一种“直觉判断”,大概可以和“喜欢”二字划等号。一个教师能让学生“喜欢”的因素有很多,可以是灵活的教学方式,也可以是独特的个人魅力,还可以是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有学生的“懂事”和“成熟”,等等。一个语文教师能让90%以上的学生喜欢,当然是一件好事,因为一个成功的语文教师首先得让学生喜欢,但我还固执地认为“喜欢”和“成功”是两个概念,二者之间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二十多年里,我听过很多课――本校的、外校的,名家的、新手的,也当过好多次公开课、教研课之类的评委,但对于什么样的课算成功的课,心中一直很困惑,因为很难找到一个硬性的标准。不过,还是能感觉到有一个明显的倾向,那就是人人都喜欢热闹的课:教师有激情,学生好参与,现场气氛热烈……凭心而论,我也喜欢热闹的课,这样的课听起来不寂寞,比沉闷的课感觉上要好得多。倘若有人问我热闹的课算不算成功的课,我依然无法给一个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因为热闹的课往往失之于浅,答得简单;或者是其中掺杂了若干娱乐元素。一堂课里夹杂了较多的“无效劳动”或一定的“表演成份”。这样的课,即使很“成功”,也只具有功利意义,离语文的本质还是很远。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课才是成功的语文课,什么样的教师才是成功的语文老师呢?这肯定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我不想也不擅长发什么宏论,我只想谈点自己的感受。我认为能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写作冲动的课就算成功的课。比如说讲授三国、水浒的节选,能激发学生产生阅读原著的强烈欲望并付诸行动,这样的课才叫成功的语文课;再比如讲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能让学生产生一种仿写的冲动,这样的语文课才可以算作成功的课。可现实的课堂里会有这样的奇迹吗?恕我直言,恐怕不多。我知道这个观点容易遭人诘难,甚至炮轰。的确,按“一课一得”、“重点突出”、“难点空破”的传统评价标准衡量,我的评价标准“虚”而“不实”。而我认为我们的语文教学一直遭人诟病的症结恰恰就在于太“实”了。要么把语文等同于识字造句,要么将语文当成了“解剖麻雀”,结果是学了十多年的语文,除了认得若干汉字,背得几首旧诗词,记得几个古今中外的作家外,就什么印象什么感觉也没有了――既无阅读的兴趣,也没有写作的欲望。设身处地想想,把生动鲜活的语文课教成了“解剖课”,谁的胃口能不被败坏?一个坏了胃口的人,还有什么精美的文学大餐能提起他的兴致?
问题是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这些从事语文教学的人,有几个能反躬自省?有几人想到要改变现状呢?是呀,大家都在做解剖师,你怎能别出心裁?更何况衡量一个语文教师水平高下的是你的学生高考考了多少分,而不是那些无法量化的阅读兴趣和写作冲动。而事实是语文课里这些无法量化的元素才是语文的本质,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魅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面对大考小考的今天,初中语文课已逐渐变成题海战术课,学生越来越提不起上课的兴趣,语文不仅仅是一门工具性学科,更是一门人文性学科,老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教学生认字读句、如何应付考试,更重要是教学生如何做人。如今,综合性学习是新课改中的一大亮点,而这一亮点离不开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师们要抓好这一新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实现语文教学“双赢”的目的。
一、如何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一)结合口语表述,增大阅读量
学习语文的基本功是听、说、读、写,在此过程中并不是你会默写生字词、课文、背诵文章就能了结的事情,更重要的是你要会学以致用,把所学的知识能用在平常生活中才是重点。虽然新课改中有贯彻“减负”的措施,但是教师们要有规划的引导学生做好课外阅读的工作,利用好课余时间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为口语交际打下良好的基础,基于表述能力较差的学生,这与平时缺乏适当的口语训练有关,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缺少阅读量,导致语言组织能力相对较差,教师们不妨可以试着让这些学生加大课外阅读量,也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试着将本堂课所讲内容大概复述一遍,这也顺便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适宜追求课堂的生动性,训练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教学并不是一门照本宣科的课程,在上课期间可适当的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以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敢于说出口,克服心理障碍。例如,可将文章以话剧的形式让学生表演出来,这样就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可动员全班同学一起提前准备好表演角色,让表演者想好台词,如遇上紧急状况时只要符合文章主旨皆可自由发挥,这样在无形中就把练习口语的表述能力从被动性改成主动性。
(三)开展辩论赛、演讲、朗诵等活动,锻炼学生的演讲口才
辩论赛是锻炼口语交际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学生在辩论赛上都想各展风采,会去搜集大量资料,这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激起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还能激发他们的好胜心,敢于抛开胆怯、害羞心。老师们可以每两周组织一次辩论赛,分两组进行,每个小组可自行组织6人,未参与的同学作为一方代表可向对方提出问题,这样就能动员所有同学都一起参加,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同学们的知识面,还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也为个人口才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除了辩论赛,教师们还可以对同学们进行演讲比赛训练,如诗歌朗诵、模拟新闻主持、脱口秀等,这些都有利于提高同学们的口才,教师可以安排适当的经费来鼓励表演突出的学生,遵守客观、平等、公正的原则,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到演讲这种氛围中去。
二、综合性学习的重要性
(一)综合性学习的特点
综合性学习具有以下五种特性:一是综合性,综合性是人教版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特征,他冲破了以往教学中所带有的部分封闭式教学管理理念,旨在开拓学生的内在潜力,它将学习的资源、内容、方式、目标贯穿于一体,全面提升语文教学的综合运用能力;二是实践性,语文教学中实践性是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有效方式之一,同学们在实践的过程中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与灵活性,借助于现在信息科技探索知识内容,真正意义上实现教学综合性的运用;三是开放性,开放性有助于学生自行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自主选择权,能够增强上课内容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四是自主性,在人教版教材当中,提出了“突出学生自主性”这一特点,旨在建立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在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自行组织学习活动、总结相关活动并不断提高自身能力;五是探究性,探究性是综合性学习必不可少的一个特点之一,它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综合性学习应注意的事项
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明确知道自己在每一个阶段的学习任务、内容、目的等,教师要组织学生搞好活动,以达到在综合性学习中有计划的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强调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加强实践活动,开展创造性思维,探究生活中的语文学习资源,在活动中养成良好的开放性学习。语文教学不单是局限于眼前的教学目标中,更主要的是要挖掘教育教学的价值,激励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下的自主学习与积极学习。
(三)综合性学习中的策略
在人教版中对综合性学习提出了具体的策略措施,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运用这种学习方法,以达到整体文学素质的提高。如从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过程中实现语文学习全过程的控制,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目标等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取长补短,共同成长。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提高创造性思维,设置综合性学习的模式,开设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以服务于综合性学习的思路。
三、结语
综合性学习合理设置了网络学习、合作性与创造性学习、体验式与研究性学习等等,这都有利于学生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能力的提高,能过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把综合性学习运用在课堂中,让语文课堂变得更加活力四射。
2.“整合”的思路,使得“比较”的教学方法得以细化,提供了新的角度和新的经验。“细”在何处?王老师抓住了那个“愁”字,以此作为教学的主要线索,凭借“比较”这个基本的文学鉴赏方法,深入到五首词作之内,分组品评,逐步深化。其间,又穿插美读辞章、介绍背景和探究交流,于是,整堂课气氛活跃而又有板有眼,实现了“活”与“实”的结合。
[关键词]
高中语文;微课;使用价值;实施策略
语文是我国文化的精髓,承担着传承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重任,但是,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往往枯燥、效率低下,这使得学生的文学水平不能有效提升,因此迫切需要转变这种教学模式。微课作为互联网时代一种新的教学资源,如果应用到现代高中语文教学中,相信无论是在提升课堂学习氛围以及语文高效教学上都有重要意义。
一、微课的基本概念
“微课”最早出现在美国,其雏形源于1993年美国北爱荷化大学A.McGrew提出的60秒课程,但是现在我们所熟知的“微课程”实际上是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经理DavidPenrose提出的,在课程概念定义上,他将“微课程”看做是一个提供知识挖掘的平台,每个人在这个平台中都是平等自由的,学生在平台中能够获得充分的主动权,可以自主挖掘知识点并且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在国内,“微课”主要按照新课程标准以及实际教学实践进行定义,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具体反映的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一知识点或者某一教学内容进行的资源整合教学,概念形成的基础是基于国外对“微课”定义上的进一步深化与研究。然而虽然我国在“微课”的定义上有一定的成果,但是在具体实践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现阶段要重视“微课”的实践研究。
二、微课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从现代教学方面分析,课程教学的优化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就是教师的教学能力;二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与个性化学习。微课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能够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原因是微课资源中的名师课堂教学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教师可以结合自身发展需求与实际需要选择自己喜欢的名师,通过观摩学习并结合具体实践来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能力,除此之外,还提供教学课堂设计、课件、讲课方式、专家评价等,这对教师全方位教学能力的提升有重要作用。通常而言,高中语文教师在文学修养上需要具备一定的水平,教师通过日常自我阅读往往具有较大的盲目性,而微课利用强大的资源整合与分类功能,满足了教师这一需求,比如,教师在讲解某节文学课程时,为了尽可能完善知识点,教师需要对课程涉及的文学内容充分了解,此时微课资源提供给教师的帮助就是能够充分整合某一类资源,将知识点整合完善,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完善。微课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与个性化学习主要源于平台高度的自由性,学生能够根据自身需求进行学习,由于学生在知识理解方面的不同,相同的课程知识下,有的学生需要多节课来进行知识的理解,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基本掌握知识重点,但是受课程教学设计,教师不可能将课程知识拆分为几节课,此时,微课的作用就真正体现出来。学生可以通过根据课程需求选择完整的学习视频或者某一片段的知识点视频,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比如对知识点掌握不深入的学生,通过完整的知识点整合,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知识,而对于一些已经理解课程大概要义,但是部分重点仍不明确,为了提高理解效率,通过重点分类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内容。综合微课在教师能力提升与学生理解水平提升方面的应用,可以看出微课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因此,开发微课在实际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三、高中语文“微课”教学的应用策略
由于微课主要作用是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与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在微课资源设计上也要进行分类,按照用户层次的不同进行合理设计。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个性化学习的需求,高中语文在微课视频资源设计上必然与课堂实录不同,在课程知识与学习模式上进行了有效的归纳与整合,并且形成有针对性的讲解视频,通过这类视频,学生能够得出对知识的完整理解。在微课学习设计上,微课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分为两种学习方式:一是实际上课前进行课前预习,对即将进行的语文教学做实现准备;二是在课程上完后进行预习,巩固与加强,并且为了方便学生更好地使用微课资源,在知识点的设计上要根据课程内容进行具体制作。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传统语文教师通常是先让学生阅读文章或者诗词的大致内容,教师再花大部分时间进行讲解,然而,这样的教学模式往往会使得课堂变得枯燥,高中语文文章往往是几千字以上,学生往往不能集中精力去深入理解文章,因此后续教师的讲课也完全是建立在学生不通透全文的基础上,很难实现高效的教学。因此,在设计制作微时,要尽可能地在学生能充分理解文章具体内容的基础下完成制作,比如在讲《雷雨》这一课时,设计微课的讲解时间应在5分钟以内,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具体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在具体讲解上,可以在讲解过程中穿插2~3个长度在3分钟以内的微视频,对重点知识进行概括讲解,如文中周朴园对鲁大海的冲突是文章的一个部分,利用微视频对这部分进行还原,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之后再展示鲁侍萍与周朴园的相逢,通过两个课程关键阶段的微视频展示,能够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深刻了解《雷雨》中隐含的心理矛盾与阶级冲突,加深理解。一般而言,在课程中,微课资源的使用时间不宜过长,并且不能太分散,防止知识点混乱,最好的实现过程是以集成方法将微课资源进行连接,并且结合学生自身的需求进行课程配套视频资源学习;同时也可以采取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合理利用微课资源,方便学生逐渐形成高效率的学习方法。教师讲解类型的微课资源应用,主要是针对高中语文教师讲课方法的不同进行设计,在语文教学中,微课教学资源具体可以分为结果讲解式、来龙去脉式与智慧讲解式。结果讲解式主要是将课程内容的定义以及知识整体讲解出来,比如《老人与海》主演讲的是什么,中心含义指什么;来龙去脉式就是教师不但要明确知识将的是什么,还要明确它是怎么来的或者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的;智慧型讲解主要是能够结合实际中的具体应用进行课程知识的讲解。针对微课的三种教学方式,教师在具体应用时要集合自身教学的特点进行合理的选择,通过合理利用微课资源,达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最终目的。比如,语文教师利用来龙去脉式的微课资源进行教学,微课设计上应讲清楚文章创作的基本原则、实际背景、内容概要、中心思想。在微课资源的制作上,先按照实际课程的需求设计好微课的解说词,明确微课资源的具体用途,在微课语音要求上,要保证解说员吐字清晰,环境安静,语言亲和,并且配有相对舒适的音乐,微课屏幕显示的画面应与解说词同步,画面布局合理,文字简短精练,图片具有强烈的代表性,能够反映课程内容的主体,使得使用者能够集中精力进行学习。微课的辅助材料可以包括课程内容的创作简介、学习指导、课后复习、巩固加强与相关资源链接等内容,在课后测试题与巩固题的设计上,应该设计的尽可能生动、有趣,吸引学习者进行主动思考,而相关链接不能过多,应该寻找重点的2~3个链接资源,主要是连接网络上的相关信息资源,加深学习者的理解。
综之,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传统的教学模式严重制约课程目标的实现,为了提高课堂教学与学生学习效率,必须不断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资源,在现代高中语文教学中逐渐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应不断研究与探索微课的实际应用,进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最终目的。
作者:齐兵 单位:大连市102中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