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2 09:27:5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旅游经济的发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旅游经济是以旅游活动为前提,以商品经济为基础,依托现代科学技术,反映旅游活动过程中,游者和旅游经营者之间,按照各种利益而发生经济交往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近年来我国旅游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高,因此发展旅游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
一、旅游经济
人们对“经济”的理解有许多不同的角度,例如交换关系,产业总和,生产或消费,等等。本文所讲的旅游经济,指的是旅游产业,或者广泛一些,指的是旅游产业及其引起的各种现象。既然经济是有产业构成的,那么,产业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是生产单位:企业。因此,旅游经济产生的标志是旅游企业的产生。
(一)旅游业
旅游企业的出,是社会分工和技术进步的结果,具体地说,它需要具备一定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而这些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例如交通系统、旅游工具、览设施等,直到18世纪产业革命之后才逐渐形成。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初,火车、轮船、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及交通路线相继出现,交通运输的革命是旅游的先决条件:旅游以及基于交通系统的旅游服务得以实现。
(二)景区业
产业革命还为旅游经济的产生提供另外两个必不可少的需求条件:闲暇与收入都得以成倍地增加。以闲暇为例,发达国家的周工作时间已经从1900年的53.2小时下降到199年的31.3小时,家务时间、生理时间也大大减少,目前,人们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爱你生活在闲暇中,而且法定假日、带薪假日等闲暇权也成为基本人权。
外地和本地大批旅游的出现,促使游览产品和服务――景区的专业化和企业化。虽然我们没有像旅游业一样大致了解第一个景区企业是哪一家这个历史事实,但是景区企业的发展却更激动人心,景区企业是旅游产业的核心,也是旅游的目的。
二、旅游经济的性质与特点
旅游是一个综合现象,它既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又是一种经济现象,旅游的经济现象便构成了旅游经济问题,旅游经济学便是围绕着旅游经济这一定义或围绕这种现象来展开研究。然而现实是,对旅游经济概念上的认识存在重大的差距和不同,以至于我们在探讨同一概念时会出现谁都无法说清楚的分歧。
不过值得肯定的是,人们在下面这一问题上的认识却是一致的,这就是旅游活动是旅游者的消费活动与旅游产业的经营活动的综合体,旅游经济既包含旅游消费活动的经济问题,也包含了旅游产业经营活动的经济问题。从旅游者的消费活动来说,其中存在着大量的经济现象,一个人在采取旅游行动时,要对旅游消费预期与其他消费;旅游者即使决定采用旅游消费形式,还要对具体旅游目的地进行多方面的选择,如旅游花费、旅行距离、旅游等级以及旅游时间等,经过多方面比较,来发挥其旅游消费的最大效用,这些都是旅游者旅游消费经济现象的具体表现。从这个意义出发,旅游消费现象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同时也是一种经济现象。
如同我们对旅游活动性质的认识上有分歧一样,在对旅游业的认识上也是存在分歧的。有些人认为旅游活动既然属于一种文化活动,那么,作为满足旅游者需要的活动也应属于一种文化活动,因而,旅游业的根本性质应该体现在其文化性上。
三、旅游经济效益
(一)旅游经济效益的研究范畴
1.旅游微观经济效益的概念
旅游微观经济效益是指旅游企业和部门在经营旅游产品过程中投入与产出的比较,既指向游客提供直接服务的旅行社、交通运输部门、旅馆、餐馆、浏览点、娱乐场随等等企业,在提供单项旅游产品时对物化劳动、活劳动的占有和耗费与企业所获得的经营成果的比较。换句话说也就是旅游企业的产品与销售收入的比较
2.旅游宏观经济效益概念
旅游宏观经济效益是指在旅游经济活动中,社会投入的活劳动、物化劳动及自然和社会资源的占有和消耗,与旅游及全社会效益的比较。旅游宏观经济效益指的是包括旅游业在内的社会整体的经济效益,既包括旅游业本身直接获得的经济效益,又包括旅游业发展所带动的其他相关行业、部门的发展而产生的间接经济效益。
旅游活动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涉及人与自然界、人与人和人与社会之间全方位的接触与联系。因此,游客在进行旅游活动时,除了接触为其提供直接服务的企事业单位外,还要和目的地人员和许多经济与非经济部门发生联系。如交通、电信、金融、公安以及当地居民共同使用的基础设施等。这些部门虽然不是专门为了旅游活动设置的,但同样为了游客服务。
旅游宏观成本指为开展旅游活动而付出的社会总成本,包括旅游企业投入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价值;国民经济中有关经济和非经济部门为旅游企业开展业务的需要而提供物化的劳动和活劳动的价值;以及社会在纠正、整理旅游宏观损失时所付出的代价。此外还要计算机会成本的因素。
四、旅游经济效益指标
随着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发展,作为国家支付手段的外汇,其作用日益显著。作为外汇收入的旅游业在国家创汇,平衡国际收支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这已经为各国实践所证明,为人们所认识。
(一)旅游创汇收入和旅游总收入
旅游创汇收入指标,反映了旅游目的地国家或地区通过发展国际旅游,直接从国际旅游者的旅游消费支出中所得到的外汇收入。
旅游总收入指标,是指旅游目的地国家或地区通过开展旅游经济活动从国际国内旅游者的支出中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包括旅游外汇收入和国内旅游收入,其反映了旅游产业的总规模收益,是评价旅游宏观经济收益的主要指标。
(二)旅游就业人数
旅游就业人数指标,反映了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为社会提供的劳动就业人数的总量。因此,旅游业就业人数得多少,也反映了旅游业自身发展的规模及其相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及带动作用。
(三)旅游带动系数
旅游带动系数指标,是指旅游直接收入的增加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收入增加的促进作用。根据国际上有关研究表明:每1美元的直接旅游收入可带动相关产业增加2.5美元的间接收入;旅游业每增加1名直接就业人员,可带动相关产业增加3.5间接从业人员,对于欠发达地区带动相关产业间接就业人数比全国平均数还要高。以上研究结论表明,旅游经济的关联带动效应是很强的。
五、总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旅游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地位、经济作用逐步增强,旅游业对城市经济的拉动性、社会就业的带动力、以及对文化与环境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旅游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尽管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和障碍,别是旅游业管理体制和投资机制的市场化程度较低,只要不装饰坚持对外开放,广泛吸引海内外各界资金,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鼓励国家、集体、个人投资建设旅游项目,一定会使我国旅游业,旅游经济有着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叶全良主编《旅游经济学》,旅游教育出版社20;
现代旅游最重要的特征是普及性和大众性。所谓的普及性和大众性,实际上就是最大程度按照大多数人的收入水平和闲暇时间来开展旅游活动,旅游业也采取各种措施吸引尽可能多的人消费自己的产品,使企业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大众旅游兴起以来,经常性的休闲度假已渐渐取代一年一次或几年一次的观光型旅游而成为旅游的主要形式,西欧发达国家每人每年外出旅游3至4次,在英国已占到全国人口的55%,瑞典更高达75%,休闲度假已成为发达国家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在我国现阶段,虽然人们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大多数人的收入仍然十分低下,衣食之外稍有节余却不足以很风光地远行逍遥。而社会时尚的召唤、追求生活质量的意识,促使现今中国平民十分渴望休闲度假。但是,国内旅游业却在一定程度上因盲目、浮躁和急功近利而忽视他们的需求。在我国,因为人均收入水平较低,旅游者占总人口的比例依然很小,而且主要集中在城市。对大多数人来说,旅游还是奢侈品,只有少数市民节衣缩食一年或几年才能外出旅游一次。这种“打牙祭”式的消费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市民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渴望和高涨的旅游需求。一些主要面对国内游客的旅游热点,因季节性强、旅游交通拥挤、旺季人满为患和价格上涨、质量不佳而使游客往而却步或扫兴而归。旅游热点的门中门、票套票和部分旅游业的不规范操作行为,也使某些旅游企业声名狼藉,为人诟病。一边是豪华宾馆的冷若闲置、国家财力的耗费,一边是广大工薪阶层因阮囊羞涩而无力消费、望洋兴叹;一边是旅游热点的季节性人口过密,一边是大众化旅游产品的缺少。高涨的旅游需求与旅游产品不如人意之间的尖锐矛盾,使国内旅游市场上形成一个巨大的空白和广阔的真空地带。在普遍的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的休闲度假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几个人自发去郊游,在农家短暂歇脚休息却产生了国内旅游业一个影响深远的新生事物——“乡村旅游”,即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以及传统的民俗为资源,融观察、考察、学习、娱乐、购物、度假于一体的旅游活动。
一、乡村旅游的兴起无疑带动了农村旅游经济文化的发展。
1.吸纳农村多余劳动力,增加农村收入。乡村旅游以“离土不离乡”的形式为农民提供了新的就业门路。广东河源市的苏家围景区,自2000年开展乡村旅游以来,当地农民的人均年收入从当年的1000多元上升到3000多元。乡村旅游,使祖祖辈辈靠老天吃饭的农民,也享受了经济社会的成果,走上了致富之路。
2.促进农村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在城乡之间架起了文化传播的桥梁,城市居民在乡村旅游活动中感受到了农村生活的风貌,同时传播了城市文明。农民群众在旅游服务实践中开阔了视野,学习了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生活方式。
3.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旅游活动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大主要要素,这使得以农业为主的农村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和补充,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乡村旅游出现的诸多问题抑制了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
1.各区域“各自为政”,难成规模效益。乡村旅游一般以户为单位,没有统一规划,盲目开发资源,不做切实可行的旅游发展规划,导致农村旅游业不能健康持续发展。
2.缺乏宣传,没有品牌效应。一些乡村旅游经营者市场促销意识不强,缺乏主动宣传和参加集体促销的积极性。
关键词:旅游;经济;发展
旅游经济是以旅游活动为前提,以商品经济为基础,依托现代科学技术,反映旅游活动过程中,游者和旅游经营者之间,按照各种利益而发生经济交往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近年来我国旅游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高,因此发展旅游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
一、旅游经济的作用
1.增加国家外汇收入,平衡收支
随着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发展,作为国家支付手段的外汇,其作用日益显著。作为外汇收入的旅游业在国家创汇,平衡国际收支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这已经为各国实践所证明,为人们所认识。
2.回笼货币,积累资金
旅游收入的另一重要部分是国内旅游收入。国内旅游收入对于国家回笼货币,积累资金起着积极的作用。据统计,我国在群众手里的节余资金超过2万亿人民币,而且每年以30%左右幅度增长。如何引导消费,更有效地回笼货币,渠道很多,而旅游就是一个新的渠道。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闲假时间的增多,人们对精神的需求和消费日益迫切。
3.增加就业机会
由于旅游业促进了许多行业的发展,使整个社会就业机会增多。旅游业是一种综合性的行业,它不但能直接向社会提供就业机会,而且能间接地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按国际的习惯测算,旅游业直接就业与间接就业的人员比例大约为1:5。每增加旅游业的一间客房,可以直接提供0.75的就业机会,并间接地为2.5人在有关部门(饭店、商业、交通业)提供就业机会。目前,我市直接从事旅游业工作的人数已达3万之多,间接的达20万,占全市总人口的五分之一。
二、发展旅游经济的途径
1.借鉴国际旅游经济的发展经验
西方发达国家,为吸引游客发展旅游业,努力使凡与旅游经济相关联的行业,包括宾馆饭店、景点设施、娱乐、交通、购物等配套设施都做到尽善尽美和富有特色。我国目前因财政困难,对旅游业仅有少量投资,而且近几年不会有大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要发展旅游业及相关设施的庞大需求与资金短缺的现实形成尖锐的矛盾。因此,只有在更大范围内扩大对外开放面,对与旅游经济相关的各行各业,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设备及管理经验是可行之路。只有这样,才能在较短时期内改善我国的旅游环境。
2.建立市场竞争机制,加强宏观管理
长期以来,我国的旅游经济业,经营国际旅游业务的因受国家高度保护的影响,经营国内旅游业务的因缺少各种设施和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以致服务质量普遍低下,导游素质差。为全面提高旅游业与相关服务的质量,应加强宏观管理,严肃纪律,提高企业和有关人员的素质。其中,特别对国有旅游企业,首先要转换经营机制,实行政企分开,然后把企业推入市场,取消特权和保护,使企业能在市场机制下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者,提高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并按国际惯例和市场需求来组织生产经营活动以促进旅游企业提高服务质量。
三、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方向
1.加大生态旅游发展
生态旅游是指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确保旅游事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共存、共赢,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方式;同时也包括到森林、海滨、乡村这样一些生态环境好,让人可以和大自然结合在一起的旅游方式。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得到很大发展,但由于缺乏科学指导,我国目前有近四分之一的自然保护区遭破坏,有十分之一强的旅游景观出现旅游资源退化,有些地方甚至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平衡。青藏铁路开通带来的旅游热潮,向人们打开了我国最大的绿色净土,若不注意生态环保,这块净土终将消失。发展生态旅的关键在于节省资源,保护资源保,护自然环境与社会生态平衡。 转贴于
2.促进文化旅游
文化旅游是指以景点内涵的历史、文学、艺术、民俗风情为主要观赏对象的旅游方式。文化动机是旅游者最重要的旅游动机之一,旅游活动主要属于精神文化活动的范畴,历史文化、名胜古迹等更具精神人文和心灵感悟性,能使人得到更多的教益。一流品位的山水和自然景观,也都在不断加工中被注入、融合了文化因素,并因此而大大增强了其审美价值。如果没有了那些早已融入了它们肌体风骨里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诗词文章,楼台亭阁、殿堂庙宇、碑刻雕塑、民俗风情等等,那么它们的价值、品位和吸引力,就会大打折扣。发展文化旅游的基础是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经营,形成特色突出、层次分明的各级各类文化旅游产品。
3.发展特殊群旅游
随着国家对农业生产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准不断提高,相当一部分农民会成为旅游市场的消费者或潜在的消费者。他们的旅游以城市风光和游乐项目为主,对吃、住、行的要求不高,只求开心、新奇。和一般旅游者不同的是,他们不但是旅游者,还是农业生产的经营者。如果能在旅游的同时,还为他们设计一些先进农业生产的观光,农产品信息的交流,会更受他们的欢迎。大力开发农民旅游市场,设计适合他们需要的线路、项目,为他们提供耐心热情的服务,我国这样一个人数最大的群体,会逐渐成为旅游市场最大的顾客群。这不但对发展旅游业,更主要的是对提高农民群体的文化素质,都有极大的意义。
旅游经济是以旅游活动为前提,以商品经济为基础,依托现代科学技术,反映旅游活动过程中,游者和旅游经营者之间,按照各种利益而发生经济交往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近年来我国旅游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高,因此发展旅游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
一、旅游经济的作用
1.增加国家外汇收入,平衡收支
随着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发展,作为国家支付手段的外汇,其作用日益显著。作为外汇收入的旅游业在国家创汇,平衡国际收支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这已经为各国实践所证明,为人们所认识。
2.回笼货币,积累资金
旅游收入的另一重要部分是国内旅游收入。国内旅游收入对于国家回笼货币,积累资金起着积极的作用。据统计,我国在群众手里的节余资金超过2万亿人民币,而且每年以30%左右幅度增长。如何引导消费,更有效地回笼货币,渠道很多,而旅游就是一个新的渠道。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闲假时间的增多,人们对精神的需求和消费日益迫切。
3.增加就业机会
由于旅游业促进了许多行业的发展,使整个社会就业机会增多。旅游业是一种综合性的行业,它不但能直接向社会提供就业机会,而且能间接地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按国际的习惯测算,旅游业直接就业与间接就业的人员比例大约为1:5。每增加旅游业的一间客房,可以直接提供0.75的就业机会,并间接地为2.5人在有关部门(饭店、商业、交通业)提供就业机会。目前,我市直接从事旅游业工作的人数已达3万之多,间接的达20万,占全市总人口的五分之一。
二、发展旅游经济的途径
1.借鉴国际旅游经济的发展经验
西方发达国家,为吸引游客发展旅游业,努力使凡与旅游经济相关联的行业,包括宾馆饭店、景点设施、娱乐、交通、购物等配套设施都做到尽善尽美和富有特色。我国目前因财政困难,对旅游业仅有少量投资,而且近几年不会有大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要发展旅游业及相关设施的庞大需求与资金短缺的现实形成尖锐的矛盾。因此,只有在更大范围内扩大对外开放面,对与旅游经济相关的各行各业,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设备及管理经验是可行之路。只有这样,才能在较短时期内改善我国的旅游环境。
2.建立市场竞争机制,加强宏观管理
长期以来,我国的旅游经济业,经营国际旅游业务的因受国家高度保护的影响,经营国内旅游业务的因缺少各种设施和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以致服务质量普遍低下,导游素质差。为全面提高旅游业与相关服务的质量,应加强宏观管理,严肃纪律,提高企业和有关人员的素质。其中,特别对国有旅游企业,首先要转换经营机制,实行政企分开,然后把企业推入市场,取消特权和保护,使企业能在市场机制下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者,提高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并按国际惯例和市场需求来组织生产经营活动以促进旅游企业提高服务质量。
三、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方向
1.加大生态旅游发展
生态旅游是指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确保旅游事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共存、共赢,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方式;同时也包括到森林、海滨、乡村这样一些生态环境好,让人可以和大自然结合在一起的旅游方式。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得到很大发展,但由于缺乏科学指导,我国目前有近四分之一的自然保护区遭破坏,有十分之一强的旅游景观出现旅游资源退化,有些地方甚至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平衡。青藏铁路开通带来的旅游热潮,向人们打开了我国最大的绿色净土,若不注意生态环保,这块净土终将消失。发展生态旅的关键在于节省资源,保护资源保,护自然环境与社会生态平衡。
2.促进文化旅游
文化旅游是指以景点内涵的历史、文学、艺术、民俗风情为主要观赏对象的旅游方式。文化动机是旅游者最重要的旅游动机之一,旅游活动主要属于精神文化活动的范畴,历史文化、名胜古迹等更具精神人文和心灵感悟性,能使人得到更多的教益。一流品位的山水和自然景观,也都在不断加工中被注入、融合了文化因素,并因此而大大增强了其审美价值。如果没有了那些早已融入了它们肌体风骨里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诗词文章,楼台亭阁、殿堂庙宇、碑刻雕塑、民俗风情等等,那么它们的价值、品位和吸引力,就会大打折扣。发展文化旅游的基础是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经营,形成
特色突出、层次分明的各级各类文化旅游产品。
3.发展特殊群旅游
随着国家对农业生产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准不断提高,相当一部分农民会成为旅游市场的消费者或潜在的消费者。他们的旅游以城市风光和游乐项目为主,对吃、住、行的要求不高,只求开心、新奇。和一般旅游者不同的是,他们不但是旅游者,还是农业生产的经营者。如果能在旅游的同时,还为他们设计一些先进农业生产的观光,农产品信息的交流,会更受他们的欢迎。大力开发农民旅游市场,设计适合他们需要的线路、项目,为他们提供耐心热情的服务,我国这样一个人数最大的群体,会逐渐成为旅游市场最大的顾客群。这不但对发展旅游业,更主要的是对提高农民群体的文化素质,都有极大的意义。
1、旅游业的发展特点
1.1旅游业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旅游业具有投入少、产出高的发展特点。同时,旅游业是创造高附加值的产业,旅游业每年所创造的附加价值一直处于稳定增长的状态,它的增值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产业。国内以及国际旅游业的发展为国家财政积累和创外汇均起了重要作用。
1.2旅游业的发展可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
发展旅游业可带动其他关联产业的发展,并增加就业岗位。由于旅游业是综合性很强的行业,其经营范围涉及国民经济的许多部门,因而发展旅游业,首先使许多其他有关联的产业都随之得到发展。其次,旅游业的发展扩大了社会就业机会。旅游业涉及饮食、娱乐、商业、交通等高度劳动密集型的许多行业,因而旅游业增加直接就业人数,就可增加有关联的间接就业人数。
1.3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独特优势
在观光旅游产品方面,我国的文物古迹、山水风光、民俗风情最能反映东方文明和神州风韵,这类产品具有垄断性,而且内容丰富,已形成相当的规模,成为我国旅游产品在世界上竞争的长久优势。适应市场的需求,旅行社大力开发了观光旅游产品,使我国的观光产品有了长足的发展。旅行社开发的专项旅游产品比较新颖、独特、别致。如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为脉络的古城新貌、以青山秀水和乡村风情为主题的乡村旅游、丝绸之路游、长城之旅、马拉松团、西南少数民族风情游等几十个品牌。近年来,为了适应旅游者需求日趋个性化和差异化的发展趋势,我国旅行社加大了市场开发力度,在产品设计、营销手段、客户关系、品牌塑造等方面引入了新理念,实现了新发展。产品由过去的单一的文化观光产品为主逐步发展到观光旅游、度假旅游、特种旅游种类齐全、结构完整的格局,满足了不同层次旅游者的需求,促进了旅行社行业的发展。
1.4旅游业的发展可以促进国际经济合作以及经济交流
通过国际旅游的频繁交往,加深各国间的经济生活联系和相互合作。不仅推动旅游及其相关联产业的发展,并带动一系列经济上的连锁反应。例如从其他产业中采购原料设备、购入先进技术、利润和员工收入的增长和消费等等,使旅游业成为全世界规模最大的产业,其贡献已超过其他各个工业部门,从而有助于世界国民经济及其总产值的不断增长。
2、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我国的旅游业与发达国家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较大,尤其由于垄断经营所带来的官商作风,效率低下,如开放旅行社,对发达国家随之而来的竞争压力,很难承受。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可引进和激励竞争机制,并可吸收外资和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将有助于我国旅游业的革新、改造和发展。我国旅游市场需要扩大对外开放度,特别是对旅行社的开放问题长期以来,我国旅游服务市场的饭店、宾馆早已对外开放,而旅行社和旅游交通业仍受国家高度保护,外资不能插手。其次,由于旅游服务业涵盖面广,对旅游与相关服务行业如何配套均衡发展问题要发展旅游业,住、吃,行、游、娱,购之间因相互关联,须均衡发展,如仅单独发展一个方面,则很难推动整个旅游业的发展。但当前由于我国的财力有限,无法实现这一全面发展的要求。在扩大开放利用外资方面,由于国家保护程度不同,有的开放度大,且开放的时间也较早,如饭店宾馆,已有相当程度的发展;有的如购物行业和交通设施,虽有一定基础,但仍不能适应扩大旅游市场的需要;特别是有关增强旅行社运营活力和完善旅游景点设施问题,使其能与其他相关联的服务行业保持均衡发展,以达到与外部国际环境相适应和接轨的要求。
3、发展旅游业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
旅游业的发展为拉动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可自由支配收入的增加,特别是每年增加了三个“黄金周”的假期,国内旅游异军突起,旅行社组织国内旅游以更强劲的增长势头发展。另外,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以及国家对出境游政策的调整,我国出境旅游的发展也很快,旅行社组织出境旅游也成为了一个亮点。旅行社在旅游行业中的龙头地位日益显现,其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在扩大内需中起了积极的作用。
4、如何提高旅游业发展水平
4.1 不断开发新产品满足旅游者的需求
近年来,为了适应旅游者需求日趋个性化和差异化的发展趋势,我国旅行社加大了市场开发力度,在产品设计、营销手段、客户关系、品牌塑造等方面引入了新理念,实现了新发展。产品由过去的单一的文化观光产品为主逐步发展到观光旅游、度假旅游、特种旅游种类齐全、结构完整的格局,满足了不同层次旅游者的需求,促进了旅行社行业的发展。
4.2 更加注重旅游公司形象和服务质量
湖北省多样的旅游资源,丰富的历史文化,完整便捷的交通运输网和位居前列的高等教育水平都使湖北自身的发展更富有地方特色,尤其是武汉大学其更是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高等教育学府之一,因此,湖北省人杰地灵的特性也促使着旅游经济发展的切实可行性。本文通过对湖北旅游经济的发展现状极其存在的一些问题略作分析,在加速基础设施建设上,提出加强旅游营销等一系列的具体措施供参考。
一、湖北省旅游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湖北旅游经济的发展不平衡
通常来说,国内与国际旅游两者都存在一个较为适当的比例,然而在湖北省旅游产业中,国际与国内比例严重失调。2008年全年,湖北接待国内游客人数1.16亿,接待入境旅游人数118.75万,两者存在巨大的差距。这说明湖北对国际市场的开发还远远不够全面,以及与其相关的一些产业和设施还不够完善,使一些国际旅客在鄂只是稍作停留。其次,区域旅游的发展也不平衡,如国际旅游长期倚重宜昌和武汉,主要景点为长江三峡,国内游客基本集中于武汉、宜昌、襄樊、荆州等市,这样的情况造成省旅游资源和信息的共享度较低,区域联合力度不够。而在资源开发种类方面,我省长期注重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虽然近几年,开始大力开发文化旅游产品,但对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明显不足。
(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与旅游经济发展不同步
旅游基础设施是指目的地城镇建设的基本设施,它是旅游产业得以发展的重要基石。旅游基础设施分两类:一类是一般的基础设施或公用事业设施,例如供水系统、供电系统、排污系统、道路系统等等,以及与此有关的地面配套设施;另一类是满足现代社会生活需要的基本服务设施或条件,如银行、医院、食品店、治安管理机构等等。而我省的旅游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道路系统建设的相对滞后、入境交通有待改善和邮电通信、银行、住宿等服务设施的建设相对滞后。
(三)湖北旅游产品开发缺乏深度,强势品牌开发不足
目前,湖北旅游产品开发深度不够,品种较为单一,多为低端产品。目前的旅游产品多以观光和度假为主,深层次的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明显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没有多样化的旅游产品满足不同游客的多元化需求,导致游客停留时间较短,不可避免地制约了湖北旅游产业的名牌建设。
二、对于湖北省旅游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对策建议
(一)抓住机遇,坚持政府为主导的发展战略
20世纪末期,我国政府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大力发展旅游业等第三产业。中部崛起的提出又使国家进一步加大对中部地区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加速了湖北的基础设施建设,巩固了湖北中部中心地位。此外湖北省提出了建设旅游大省,培育旅游业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的目标,并颁布实施了《湖北省旅游条例》。湖北应在市场机制运作的基础上采取政府主导型措施来扶持旅游业的发展。
(二)大力发展循环型旅游经济
旅游经济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之上,为了尽量避免对自然资源、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要求湖北发展旅游经济应当避免对湖北各地文化遗产、传统习惯和社会活动造成负面影响。一旦破坏了这些资源和环境,就破坏了湖北旅游经济赖以发展的基础条件,湖北旅游经济不仅不能实现可持续地发展,甚至还给后代人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因此湖北省旅游产业要大胆起用循环型旅游经济模式发展旅游产业,在3R原则基础上,以旅游产业发展带动环境保护,以环境的保护来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形成良性的循环和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提高旅游营销能力,开拓潜在市场
在现今激烈的旅游竞争市场体制中,若想在此浪潮中脱颖而出,保持着旅游经济效益的遥遥领先,就必须在加强旅游市场研究的同时根据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来制订迎合市场的开发战略,做到与市场的同步,根据市场需求来研制出适销的旅游产品,从而加大旅游资源的营销力度和深度。在当今现实科技条件的有利帮助下,在开拓旅游经济市场的同时,先把握社会市场,要善于运用当下社会发达的多媒体影像技术,有效的通过电视、报纸、互联网、媒体等先进科技技术加大旅游经济的宣传营销力度,使消费者树立旅游消费的意识,从而在在旅游市场中巩固湖北旅游新形象。
总结:
综上所述,湖北省旅游经济的良性发展离不开政府主导和扶持,实现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来大力发展我省特色旅游资源,提高旅游品牌的影响,坚持以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结合发展使两者在发展的脚步中相得益彰,以此实现湖北省从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的转变,更好的促进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一、引言
生态旅游经济遵循的是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改变传统的单纯的追求经济增长导致环境污染破坏的旅游经济模式,,它坚持在为旅游者提供积极的体验的同时,生态环境得到保护,社会效益得到保证。下面我们就谈谈何为生态旅游,生态旅游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和当前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以及生态旅游经济。发展应当遵循的原则。
二、生态旅游的内涵和类型
生态旅游一种全新的旅游形式,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强调自然景观的保护,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生态旅游就是在为游客提供旅游观光的同时,更加强调对观赏景观的保护,使其不受到破坏。生态旅游通过对游客的管理,达到对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例如旅游教育、旅游监控和功能分区等手段的实施,这对旅游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旅游的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另外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还能促进当地经济的整体发展,在合理的分配机制中通过开展生态旅游及其建立合理的分配机制有利于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加进而改善地方的基础设施,增强经济发展的能力。最后,通过生态旅游的倡导和发展,可以提供旅游者的意识和体验。生态旅游的参与和引导有利于提高参与者的环境意识和价值观,提升他们对民族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的认知。
按开展生态旅游的类型划分,我国目前著名的生态旅游景区可以分为以下九大类,1)山岳生态景区,以五岳、佛教名山、道教名山等为代表。2)湖泊生态景区 以长白山天池、肇庆星湖、青海的青海湖等为代表。3)森林生态景区 以吉林长白山、湖北神农架、云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等为代表。4)草原生态景区 以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等为代表。5)海洋生态景区 以广西北海及海南文昌的红树林海岸等为代表。6)观鸟生态景区 以江西鄱阳湖越冬候鸟自然保护区、青海湖鸟岛等为代表。7)冰雪生态旅游区 以云南丽江玉龙雪山、吉林延边长白山等为代表。8)漂流生态景区 以湖北神农架等为代表。9)徒步探险生态景区 以珠穆朗玛峰、罗布泊沙漠、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等为代表 。
三、生态旅游推动经济发展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旅游形态对经济的发展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当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刺激消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态旅游作为一种精神消费产品,能够满足人们对生活品质不断增长的需求。在旅游活动中,游客可以获得适当的运动,活动了筋骨,同时心理和精神也得到了极大的放松。从生态旅游中获得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放松,人们便会愿意去花钱获得更好的更高质量的旅游。由此可见,生态旅游可以刺激人们的消费,拉动旅游地区的经济增长。
(2)刺激供应。生产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而消费又可以促进生产的发展。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旅游形态,其实现需要一系列的保障性条件,如公路交通,住宿餐饮,旅游纪念品等,发展生态旅游必然有利于刺激这些配套性产品的供给,从而通过刺激供给实现拉动经济增长的目的。
(3)有利于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加。生态旅游发展所获得的税收有利于增强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从而增强地方政府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经济能力。总之,实践证明生态旅游通过刺激消费、增加供给和政府财政收入等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展了重要作用。
四、生态旅游经济发展应遵循的原则
生态旅游促进经济发展和文明提升,良好健康的生态旅游发展模式是实现生态旅游健康发展的有利保证。
(一)当前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对旅游资源的盲目开发,对其的不合理利用导致旅游资源的破坏,使生态旅游风景区的环境遭到严重的恶化。一些经济落后的地区为了拉动经济的增长,政府在发展生态经济的时急功近利,没有经过合理的总体规划就对自然环境进行盲目的开发,在开发过的资源上进行再开发,并且没有合理的保护手段,造成了许多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造成严重的浪费。另外一些政府在没有合理的规划基础之上在环境保护区内修建宾馆和公路等与自然景观不和谐的人工建筑,使景区的整体统一遭到严重的破坏,大大的降低了旅游景点的美感。这样不仅仅破坏了自然资源和景观,过高的基础建筑的投资也是对资金的严重浪费,造成保护区沉重的经济负担。
其次管理体制混乱,管理方式落后。我国旅游资源分属于林业!宗教!文化!环保等不同的部门,因此,在开发建设中各自为政,缺乏全局观念,客观上造成开发建设以及管理上的无序局面。有些自然保护区缺乏规划和管理,甚至将旅游区承包给旅游部门,致使旅游部门在缺乏指导和监督机制的情况下随意经营。
(二)生态旅游经济发展应遵循的原则。
发展生态旅游经济应坚持以下原则: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统一的原则,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都是在一定历史环境条件下形成的,有其发生发展的形成过程与结构特征,人文景观是在大自然中人类作用和影响下的产物,与自然景观的生成密切相关;开发经营与保护管理相结合的统一。发展生态旅游必须将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统一规划,科学布局,做到保护与经营相统一;建立科学的生态旅游管理机制,生态旅游能否做到集自然、保护、科教、创收于一体,实现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的统一,关键取决于管理水平的高低,因此,完善生态旅游管理机制,构建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是极为重要的;加强旅游者教育和人才培养,加强生态旅游者的教育有利于生态生态旅游的发展,同时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兴的特殊旅游方式,需要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才和服务人才,应利用旅游院校、培训班、专题讲座、学术会议等各种形式及引进人才、派出学习等办法培养一大批生态旅游方面的专业人才,加强对生态旅游理论和规划方面的研究,为我国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五、结语
总之,生态旅游经济是一种将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和社会效益统一为一体的新型旅游产品的,它是顺应时代的发展而产生的。坚持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可以使生态环境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同时也保护和景区的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对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加快了社会主义的文明建设步伐。
参考文献:
[1]卢云亭: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发展[J].经济地理, 1996, 16(01):106-112
吸纳农村多余劳动力,增加农村收入。乡村旅游以“离土不离乡”的形式为农民提供了新的就业门路。广东河源市的苏家围景区,自2000年开展乡村旅游以来,当地农民的人均年收入从当年的1000多元上升到3000多元。乡村旅游,使祖祖辈辈靠老天吃饭的农民,也享受了经济社会的成果,走上了致富之路。
促进农村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在城乡之间架起了文化传播的桥梁,城市居民在乡村旅游活动中感受到了农村生活的风貌,同时传播了城市文明。农民群众在旅游服务实践中开阔了视野,学习了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生活方式。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旅游活动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大主要要素,这使得以农业为主的农村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和补充,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乡村旅游出现的诸多问题抑制了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
各区域“各自为政”,难成规模效益。乡村旅游一般以户为单位,没有统一规划,盲目开发资源,不做切实可行的旅游发展规划,导致农村旅游业不能健康持续发展。
缺乏宣传,没有品牌效应。一些乡村旅游经营者市场促销意识不强,缺乏主动宣传和参加集体促销的积极性。
乡村旅游开发资金严重不足。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强大的资本做后盾,农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更需要大量资金做支撑。农村一直以农业经济为基础,其经济实力还很薄弱,由于乡政府不可能对其旅游发展做大规模投入,加之农民收入有限,因而资金短缺就成为制约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推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
制定科学的高水平的区域发展旅游规划。资源要转化为现实的产品必须实施科学的规划。在发展旅游经济的大好形势下,乡村旅游必须适应形势,站在全局的高度,重新制定一个科学的、高层次的、高水平的旅游发展规划。在区域旅游发展中突出重点,形成特色,这样才能保障乡村旅游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喀什有宽阔的地域和丰厚的资源,经过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奋斗,经济规模和经济实力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和长足的发展。喀什地区是中国西部一块亟待开发的宝地,属典型干旱大陆气候,水,土,光,热等自然资源和特色林产品资源非常丰富,独特的环境十分有利于发展经济。2011上半年,喀什实现生产总值47.77亿元,较2010年同比增长27.2%(其中一产2.57亿元,增长10.3%;二产15.44亿元,增长31.2%;三产29.76亿元,增长26.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07亿元,增长36.5%;外贸进出口总额1.72亿美元,增长67%;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43亿元,增长28.8%;地方财政收入23.06亿元,增长350.4%(其中一般预算收入收入4.73亿元,增长35.1%)。喀什跃然成为新疆16地州经济增速较快的区域。喀什地区经济保持良好运行,工业生产,固定资产投资增加,消费品市场活跃,金融,财政运行平稳[2]。
(二)喀什经济劣势
与全国、全疆经济发展水平相比,喀什的经济整体发展水平还存在明显差距,表现在多个方面:一些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还比较陈旧落后,劳动者素质不高。
二、喀什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喀什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1.旅游设施基础不完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以及保护不协调;名城资源的利用存在过度和不足的问题;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重视不够,保护意识还不到位;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不够,没有良好的利用及保护;旅游产品开力度不足。
2.在城市开发与发展过程中城市特色很容易被破坏。室内像一座艺术的宫殿,墙,廊坊都有花纹;有的墙上挂有各种花纹图案壁毯。现在这种典型的民居特色越来越少。城市内现代化大楼的建设,交通的改善、商业机会的增加虽然带来了空间上的方便、更好的生活条件及更多的发展机遇,但是本地长久以来生存、传承着民族文化的代表性建筑及生活方式慢慢地失去了以前的活力,这不仅会影响整个城市旅游的形象,而且还会使城市失去独特的气质和韵味。
(二)喀什旅游开发的解决方法
1.加大党委政府的领导力度,发展旅游支柱产业;加大开发管理力度,提升旅游产品品位;加快旅游项目开发,扩宽旅游活动领域;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筹资建设景区景点;加强对外宣传促销,努力开阔客源市场。
2.为保护传承喀什悠久的历史文化,体现城市特色,把喀什建设成为一座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现代化城市,笔者认为按照实际情况可以利用喀什市城市结构的优势,保持老城市原本肌理的基础上开发新城区,城市东、南、北和老城区分别规划为物流和会展、行政和商务、外贸和工业、旅游、文化为主的区域体现出构建布局合理、功能明确、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的城市发展格局特点,将中心城市的综合承载力和核心竞争力得到提升。
3.构筑城市风骨。为了使喀什市建设成具有浓郁民族特色与现代文明融为一体的现代化城市,要打造民族文化底蕴与现代文化气息合为一体的城市面貌。
三、旅游业对喀什经济的作用分析
(一)地区经济增长的支柱行业
旅游业收入是地区经济收入的一部分,而旅游业的发展可以促使其他旅行社、交通运输、娱乐餐饮相关行业的发展。因此直接会影响地区经济收入,且对整个国民经济收入的增长起到促进作用。
(二)创外汇收入
旅游业作为一个国际性的开放产业,通过两种方式即吸引国外大量旅游者和国际闲置资金等途径,来增加外汇收入且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改善对外经济关系。
(三)相关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
随着喀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行社、交通运输、娱乐餐饮等与旅游业直接相关的产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以此我们能推测旅游业不仅能带来物质生产的发展,而且对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也很明显的。
(四)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
由于旅游行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人数不仅包括业内人员,还包括旅游行业相关的行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所以旅游行业能提供的就业岗位人数相对于其他产业多。旅游行业可直接影响就业人数与社会就业人数之比,这就是旅游业的最大奉献,这对促进及带动社会就业率有积极的作用,发展旅游行业可给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
一、河西地区旅游资源及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河西地区旅游资源存量分析。河西地区,指乌鞘岭以东,现在甘肃的武威、张掖、酒泉三个地区和金昌、嘉峪关两个省辖市的区域,面积27万多平方公里,该区域地处我国内陆腹地,以绿洲、沙漠、戈壁、雅丹、内陆河、草地、野生动物和冰川为典型地貌。
河西地区旅游资源呈线状分布,相对集中,并在其西端形成相对富集区。文物古迹类资源主要集中在古“丝绸之路”沿线,自然风光类资源也多分布在主干交通线两旁。其中,国家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15处集中在酒泉、嘉峪关、敦煌地区,占河西总数的50%。国家级和省级自然风景类旅游资源有13处集中在酒泉、嘉峪关、敦煌地区,占河西总数的65%。
河西地区的旅游资源具有资源富集、分布相对集中、特色突出、种类丰富、知名度高、开发利用价值大等特点。区内共有各类旅游资源点约99个,占全省总数的31%,其中人文旅游资源61个,自然风景类38个,分别占全省总数的34.1%、30%。人文类旅游资源是全省最富集的地方。人文类旅游资源包括石窟、古寺院、古建筑、古塔、古钟、古墓群、碑刻、古文化遗址、博物馆(文化馆、公园)、革命历史遗迹和民俗活动等;自然风景类旅游资源包括山岳、湖泊、草原、冰川、自然保护区等5类。人文类旅游资源中,文物古迹有47处,占全省总数的37.6%。属于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包括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嘉峪关城楼、嘉峪关魏晋墓和武威文庙。属于省级的25处,包括敦煌―酒泉汉长城及沿线城障烽燧、阳关故址、玉门关故址、锁阳城故址、河仓古城、悬臂长城、长城第一墩等。自然风景类旅游资源中,属国家级的有敦煌鸣沙山、月牙泉、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安西极旱戈壁荒漠自然保护区和阳关沙漠森林公园5处,属省级的有敦煌渥洼池、嘉峪关“七一”冰川、玉门干海子候鸟自然保护区、肃北盐池湾自然保护区、阿克塞安南坝自然保护区等15处。河西现有国家级和省级各类自然保护区15处,占全省自然保护区总量的44%。可以说,旅游资源中知名度较高、吸引力大的相对集中分布在河西走廊的西端,奠定了对资源进行集中开发的客观基础。
河西文物古迹类旅游资源以敦煌石窟艺术为代表,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的丝路文明。许多古迹如莫高窟、榆林窟等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同时,河西地区的自然风景和民族风情也丰富多样,极具潜力,便于资源的综合开发。可以提供给旅游者诸如观光、度假、考察、探险、修学等多种需求的供给。
(二)河西地区旅游业开发现状。河西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已形成了以敦煌为龙头,以丝路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兰州―敦煌的河西旅游热线。2006年全区旅游外汇收入1,000多万美元,占全省旅游外汇收入的52%,其中敦煌、嘉峪关两地的旅游外汇收入分别为700万美元、300万美元,旅游业已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全省旅游业的重头戏。旅游业的发展相应地促进了旅游工艺品、商业、饮食、交通运输、邮电通讯、文化事业、建筑等一批相关产业的发展,对河西及全省经济发展、对外开放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从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河西地区相继修缮开放了包括莫高窟、嘉峪关长城、长城博物馆、月牙泉等人文和自然旅游景点,配套建设了到各景点的道路,建设了敦煌、嘉峪关两个机场。到目前为止,河西地区的各级、各类旅游资源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开发利用,基本实现了对外开放,接待游客。旅游服务设施也有了较大改善,宾馆、饭店、旅馆、招待所遍布各城镇、旅游点,基本形成了有一定档次和规模的旅游饭店服务体系。旅行社不断发展,外联和内接能力日益壮大,全区现有国内旅行社8家,国际旅行社多家。旅游商品丰富多样,夜光杯、仿铜奔马、地(丝)毯、字画、服饰等深受广大国内外游客的青睐。近几年,还开发建设了一批专项旅游项目,包括穿越戈壁、沙漠汽车拉力赛、嘉峪关的滑翔飞行、酒泉―敦煌的徒步(乘驼)旅游等,这些项目已初步显示其潜力。河西也相应形成了敦煌、嘉峪关―酒泉、张掖、武威4个旅游区。
当然,河西旅游业的开发利用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资金投入力度不够,旅游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自我发展的能力弱。在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车辆更新、新项目开发及市场促销等方面,均因资金缺乏而难以尽快实施。二是客流量的季节性差异和交通运力不足之间的矛盾未得到有效缓解。每年7~9月客流量占全年总流量的60%左右,以致民航运力不仅难以适应进出省境客流量增长的需要,也难以满足省内客流量流向的需要。三是宣传促销不够。许多独特的、具有区域比较优势的资源,尤其是自然风光方面的资源没有达到应有的知名度。四是综合开发不足。偏重人文古迹资源的开发利用,开发程度也较高,而对自然风光类资源的开发重视不足,宣传少,投入少,项目少,没能充分发挥资源的综合效益。游人不能游览较多的风格迥异的项目,从而逗留时间不长。五是不少景点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或不够注重景点的历史、故事、作用等文字材料介绍,或过分专业化,只能就景看景,不能适应大多数普通游客的需要。这些不利因素,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河西旅游资源优势效益的发挥。
二、河西地区发展旅游经济的思考
据统计资料分析,到河西走廊旅游的主要客源国家和地区游客增长相应于甘肃省整体情况优势并不突出。近几年,假日旅游方兴未艾,2007年“十一”黄金周,甘肃共接待游客66.96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加4.2%,其中陇东的天水市接待的旅游人数增长最大,达16.4%,相比之下,敦煌市黄金周期间接待游客3.2万人次,与2006年同期基本持平。莫高窟、鸣沙山、阳关三个景点累计接待人数4.6万人次,同比增长仅6.64%,而嘉峪关、张掖、武威的情况则更差,基本上徘徊不前。河西未能从“假日经济”这个速成的“大蛋糕”中分得应有的份额,省外的游客吸引不多,区内、省内的游客也多没留住。
(一)树立整体开发的思想,打破既得利益、部门利益、地区利益的界限。河西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以及河西旅游经济的未来发展,应树立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应把旅游资源开发和相关服务、基础产品开发等作为统一的大旅游业来抓。以敦煌为龙头,以丝绸之路旅游路线为主干,加快敦煌周围地区酒泉、嘉峪关等资源富集区的投资建设,实行综合开发,全方位开发,建设一个集石窟艺术、古建筑、沙漠奇观、冰川探险、狩猎、野生动植物观赏等为一体的敦煌旅游区,增加投资力度、宣传力度和促销力度,改进行业服务质量,促进旅游业的大发展。形成一个大产业、大龙头、大发展的格局,有力地促进河西经济及全省对外开放的发展。针对河西旅游业整体开发的资源优势和客源市场状况,整体开发的推进一定要建立在开放的格局上,挖掘现有资源和市场潜力,以国内旅游为基础,国际旅游为导向,全方位开拓旅游产品,建立符合现代旅游发展规律的产品格局。在此基础上,打破行业、地区、所有制的界限,构建对产业发展有影响力的大企业集团,打破规模不足的循环格局,实现旅游经济的突进和嬗变。
(二)加大投入,抓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建设新的主要景点的道路,改善交通工具、旅游用具水平,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加地方特色,规范旅游行业管理,为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发展创造一个较好的外部环境。(1)拓宽引资渠道,在适当的时候可采取景点经营权出让的办法,使知名企业和知名景点产生共振效益,目前湖南、四川等地已在尝试。(2)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政府的投入虽然有限,但有很强的示范和引导作用。此外,上一级政府应有意识、有倾向地撮合五地(市)之间的联合和协作,并给予具体而优惠的政策。(3)资金的投入要从制约旅游经济活动的基本需求出发,把握交通、通讯、生态与人文环境、宣传促销、人员培训、旅游研究等关键环节,建立健全产业体系,形成具有影响力、成规模的旅游线路和旅游景点。
(三)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产业,提升旅游产业的关联度。旅游主体对消费形式的多样化追求,势必会刺激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的多向度发展。河西走廊旅游资源开发一定要遵循多样化和特色化相统一的原则,以大自然原生性为依托,凸显地域旅游特色,以适应游客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心理,由原来主打丝绸之路人文景观一张牌向同时打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民族风情、特色旅游一副牌的旅游格局转变,以此来增强区域旅游整体竞争力。
积极整合开发多类型的自然旅游及相应的特色旅游。河西自然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古朴多姿、独具魅力。为适应游客多层次需求,着力整合培育诸如安西极旱荒漠生态旅游,祁连山原始森林、草原生态旅游,敦煌绿洲观光旅游,敦煌、张掖雅丹地质地貌旅游,祁连雪峰、“七一”冰川的科考探险旅游,腾格里、巴丹吉林沙漠探险游,金昌骊革干古城探秘、河西地区红色旅游等一系列具有河西走廊特色的多种旅游项目。敦煌旅游区以敦煌为中心,嘉峪关、酒泉、肃北、阿克塞、安西等地为。把有限的资金集中使用到这个区内,集中开发,优先发展,这样做还可以解决游客逗留时间短,旅游产业单一的矛盾。这个区的特色是以石窟艺术为特点,融古代文明、自然风光为一体的综合旅游区。张掖、武威仍作为两个区来对待。张掖旅游区开发的强项是草原牧场、民俗风情和石窟艺术。应进一步开发建设山丹马场旅游点和裕固族民族风情旅游点、兰花坪旅游度假村、马蹄寺群等。武威区的建设应主要体现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天梯山石窟和白塔寺、莲花山旅游景点,积极开辟罗什寺塔等新景点,形成以文物为主要内容的旅游区。此外,根据河西地区自然,大力发展现代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为重点的观光农业旅游资源,河西的观光农业旅游资源有:在油菜花盛开时,山丹军马场、民乐祁连山区金黄一片,是夏日观赏的一大景观。
张掖石岗墩高新技术农业开发示范园区的日光温室大棚,引进以色列先进技术,应用无土栽培、自动控温、滴灌节水等技术,生产反季节蔬菜;临泽新华等乡镇的高新技术农业开发示范园区的日光温室大棚蔬菜、花卉种植、河蟹养殖等,一年四季皆可生产,已经形成一定规模,不但改善了农业经济结构,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随着河西旅游业的开发,它们必将成为新的旅游热点。
(四)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吸引客源。近几年,依托旅游资源优势,省文化部门及河西各地文化部门创作了众多有关“古丝绸之道”的文艺精品,为这一永久不息的话题增添了色彩,其中以甘肃省话剧院创作的系列话剧最为代表,包括:《丝路花雨》、《大梦敦煌》、《西出阳关》、《飞天》等。河西各地、市也先后举办过多种旅游节,扩大了影响,提高了知名度,如“张掖马蹄寺风情游览观光节”、“嘉峪关国际滑翔节”、“敦煌之夏暨甘肃省首届旅游购物节”等。在外联促销中,甘肃与新疆携手在我国台湾地区宣传丝绸文化,并与陕西、青海两省共赴北美,促使北美客源有较大突破。甘肃省也先后两次派促销组去澳大利亚,拓宽了澳洲市场。由于古丝绸之路河西段的重要地位,近些年多种媒体都曾予以报道,包括《中国旅游》、《旅游界》、《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华工商时报》、《西部摄影报》及中央电视台与省市电台,不仅使河西走廊在国内声名鹊起,而且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五)深化旅游行业体制改革,强化旅游企业国际市场竞争能力,提高经济、社会效益。经过改革开放以来近30年的建设,河西旅游市场已彻底告别了外向短缺和独家垄断经营的格局,旅游资源得以充分利用,旅游设施总量和服务水平都得到极大发展和改善,旅游产品市场日益丰富。但随着旅行社尤其是饭店的快速发展,各地相继出现了多头对外、竞低报价的市场倒流,加之河西地区旅游业季节性与运力紧张的同步矛盾运动,导致了旅游业竞低报价―旅客竞取低价―服务水平下降―旅客不满意率提高―产业综合经济效益下降―为争夺客源再降报价的恶性循环。鉴于这种情况,建议深化河西旅游行业的体制改革,在条件相对差的地方建立行业协会,指导和规范区内企业行为;在条件成熟地区,例如西端地区等,对其旅行社、涉外宾馆,以及其他相关企业推行进一步体制改革。引进和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提高旅游产业队伍素质及服务水平,从容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增加旅游产品的边际效益和整体效益,有力地推动河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作者单位:河西学院)
参考文献:
[1]王世金,白永平,石惠春.河西走廊地带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思路,经济地理,2007,3.
[2]高翔,王爱民.河西走廊旅游业发展定位与优化升级对策研究,科学、经济、社会,2002.
[3]马晓冬.区域旅游开发定位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0,16(4):31~36.
旅游业在我国是一个朝阳产业,旅游经济在我国旅游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十分之一。旅游经济是以旅游业和商品经济为基础的,是在一定经济条件下所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活动,是旅游业活动中各种经济关系的总和。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际和国内经济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由于我国旅游经济还不健全,存在很多的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旅游经济更好的发展。
一、旅游经济的相关理论基础
(1)旅游经济的内涵。旅游经济(Tourism Economy)是指旅游行为主体以旅游活动为前提,以商品经济为基础,通过一系列的旅游活动,依托现代科学技术,将旅游行为与经济行为进行关联,反映在旅游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之间,按照各种利益而发生经济行为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经济效益的总和。旅游经济包括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相关的衣食住行、娱乐消费等方面。旅游经济是一个包括旅游者消费、旅游企业经营、旅游市场、宏观旅游经济运行活动的经济子系统,是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旅游经济的重要作用。首先,旅游经济可以缓解目前我国广泛存在的就业问题。旅游经济包括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食、住、行、游、购在内的各方面,遍及相关的各种行业,也就可以直接或间接的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其次,可以调整我国整体的经济结构,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不断发展。再次,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可以增加税收,扩大旅游区当地政府的税源,可以促进旅游区当地的市政、交通、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利于旅游区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最后,可以更好地展示地方的人文、社会和投资环境,扩大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提高旅游区的对外开放水平。
二、我国旅游经济存在的问题
(1)我国旅游行业服务质量整体水平不高。旅游经济的竞争其本质就是旅游产品服务质量的竞争。随着国内外旅游竞争的不断加剧,旅游产品的质量决定着旅游产品的生命力。据相关调查表明,我国大多数旅游企业还存在很多服务质量水平低下的问题。特别是我国的中小型的旅游企业并没有意识到旅游服务质量的重要性,对旅游服务质量建设漠不关心,从而导致我国旅游服务质量整体水平不高。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旅游欲望的增强使得旅游业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特别是法定的节假日,各旅游景点尤其是名胜古迹人满为患,使得旅游企业不注重旅游的服务质量建设,只顾当前的利益;其次,我国旅游经济缺乏专业人才。当前我国旅游企业缺乏人才,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规范。旅行企业人员学历较低,多为中专或高职毕业生,缺乏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从业者,导致旅游经营水平低。此外,作为一个对外的窗口行业,我国旅游的对外服务水平不高,旅游签证手续十分繁琐、导游的外语水平较差、服务质量较低、酒店服务达不到国际标准,失去了很大一部分国外游客,也就使得我国的旅游行业无法树立国际品牌形象,无法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这些因素均给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2)我国旅游经济发展缺乏保障措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旅游行政管理体制存在问题,虽然已经进行了改革但是改革不到位。旅游业中的管理缺乏综合性缺乏服务性,致使我国旅游经济的管理效果较差,并存在管理错位的情况。其次,旅游经济整体信息化水平较低。到目前为止我国的旅游业还没有真正形成旅游电子商务,导致旅游信息不能及时和有效的。再次,我国旅游的公共保障体系不健全。由于旅游营销意识的欠缺我国对旅游公共保障投入较小,使得旅游基础公共设施总供给不足,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最后,旅游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造成旅游经济发展的环境不公平,不能在良性运行机制的前提下发展旅游经济。(3)旅游经济产业缺乏促进机制。虽然在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但是我国还缺乏相应的促进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旅游市场主体不清晰。政府的行政干预过多导致旅游经济产业的产品单一、发展方式粗放、核心竞争力不足等问题。其次,旅游区域协调性差,政府监督管理不到位。由于缺乏区域性协调,常出现名人故里争夺的事件强买强卖的现象。最后,我国旅游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缺乏竞争机制。当前我国旅游业是受国家保护的,政企不分,缺乏引进和激励机制,制约了旅游企业的自我发展,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三、我国旅游经济发展的对策分析
(1)提高我国旅游行业服务质量的整体水平。要发展我国的旅游经济就必须不断提高我国旅游业的服务质量,我国的旅游业必须要充分认识到旅游服务质量是旅游经济不断提高的主要途径。提高我国旅游业服务质量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方法:首先,要不断提高导游、讲解员等服务人员的服务质量,提高我国旅游业从业人员的道德、专业水平,要不断满足国内外旅游服务的质量需要;其次,培养旅游专业人才,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要重视旅游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管理,加大培训投入培养旅游人才,对旅游业人员进行定期的科学培训,鼓励旅游科研,并建立相关的激励机制;再次,要不断提高旅游业硬件设施方面的建设水平,要对国内外旅游者的服务做到质价相符,诚信经营,不断提高硬件水平以满足国内外游客硬件设施的需要;此外,要建立相关的服务质量监督制度,相关部门要定期游客的满意程度以及投诉信息,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影响旅游经济发展的问题;最后,完善旅游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我国旅游服务质量保证体系,不断提高我国旅游经济总体竞争力。(2)完善旅游经济发展的保障措施。良好的保障措施是旅游经济发展的必然,可以达到良好的促进效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改革当前的旅游管理体制。将目前行业管理改变为综合管理,改变现有的监督管理体制树立服务管理的理念,提高我国旅游管理的服务水平。其次,完善旅游公共保障体系。加大对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各种配套的基础旅游设施,使游客出行更加快捷和便利,满足游客的需求,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再次,要健全旅游法律法规。尽快出台并及时修改旅游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旅游市场的基本秩序,为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3)完善旅游经济促进机制。要发展我国的旅游经济,必须建立促进旅游经济发展的高效运行机制。首先,培育旅游企业并要将其培育成市场主体。在发展旅游经济过程中政府要减少过多的行政干预,鼓励旅游企业成为市场主体,调动旅游企业发展旅游的积极性。其次,加大政府的监管力度。在旅游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要协调各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行为,规范旅行业,建立旅游经济的正常市场秩序;最后,建立市场竞争机制,加强宏观管理。要不断加强宏观管理,转换旅游经营机制,实行政企分开,将旅游企业推入市场,使旅游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者,不断提高旅游国际竞争力,提高旅游企业的服务质量。
随着我国加入WTO,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以及国内旅游城市知名度的提高,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旅游竞争压力,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本文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只要我国旅游业充分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改进,我国的旅游经济发展必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参 考 文 献
[1]王颖.低碳经济视野下旅游经济发展对策[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1(7):152~153
[2]朱晶佳.中国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商贸.2011(12):186~187
总之,黑龙江省应当协调处理好工业及旅游业的关系,大力发展旅游制造业,这也将带动第二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反过来也会促进旅游业,使其发展更上一层楼。从黑龙江省旅游业与三大产业之间的关系,我们能够看到,通过调整旅游业可以调节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并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对调整黑龙江省的产业结构起到积极的作用,并能够推动产业经济的良性循环,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水平。对于一个城市经济的发展状况来说,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对经济增长有很大的影响,并且其影响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种影响不仅取决于产业结构是否合理,还与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有一定的关系。当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相对较慢时,较轻的产业结构不合理还能维持经济的增长;而当该地区经济发展很快时,产业结构若是不合理,就会对经济增长起到严重阻碍作用。因此,政府在制定产业结构政策时,不仅应该推进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更应该调节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一个最主要标志就是第三产业占据主导地位。所以黑龙江省更应该加大力度,将发展第三产业作为一项战略性任务来实施,促进旅游业发展,使旅游业与各大产业发展相互促进,相互调节,把旅游业对调整产业结构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黑龙江省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旅游业产业政策滞后黑龙江省旅游业产业政策滞后无法满足自身产业发展需要,地区性的产业扶持政策也不够健全,缺乏融资、投资、引进外资、科技等多方面的相应优惠政策。2.2旅游业发展资金匮乏黑龙江省的旅游业发展资金薄弱,从而导致旅游发展资金不足,无法把产业做强做大,这与想要把旅游业建设成为发展经济的支柱产业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2.3旅游资源开发不完全黑龙江省旅游业开发层次低,缺少特色景点。现阶段黑龙江省的旅游景区大多数还停留在浅层开发、低水平经营的阶段。
2.旅游要素缺乏特点黑龙江省旅游业要素缺少特色、缺乏精品,严重影响到了接待水平。
黑龙江省旅游业未来发展建议
1.重点开发特色资源就目前的冰雪旅游市场来看,黑龙江省想要使其成为旅游业的中流砥柱,就要着力突出精品,创建品牌,加大投入,建立高标准,以占领更广阔的旅游市场。其次,黑龙江省的生态旅游市场也应该作为重点进行开发。
2.加大旅游宣传力度对于黑龙江省的旅游业,我们还要切实实行“走出去”的战略,要大力推进“以旅游互访为推动,以旅游广告为烘托,以新闻宣传为媒介,以旅游节庆为平台,以旅游促销为载体”的“大营销、大宣传、大旅游”模式。还要积极地开展旅游行业的宣传促销,积极开发近海外旅游市场及国内旅游市场,同时也要兼顾省内旅游市场的开发。
3.优化人才结构,提升从业人员素质首先,要制订切实可行的旅游人才发展计划,且认真组织落实。对于旅游企业来说,要加快中高级旅游管理人才和实用型人才的引进。其次,就是要建立职业经理人、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和激励机制,完善旅游人才选拔、培养和竞争计划,积极应对旅游从业人员上岗和在岗培训的培训教育,从整体上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从而全面促进全省旅游知识的普及化,科研成果和实践成果的经济效益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