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措施范文

时间:2023-08-02 09:28:0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措施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措施

篇1

2013年11月24日至28日,在山东考察结束时,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充分发挥传统文化资源优势,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指示。为实现提出的“中国梦”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讲话精神,职业学校必须强化育人意识,保证学生健康成长成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此,中职学校应坚持“以生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强化“三德”教育和感恩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让感恩成为学生终身发展的信念。而这些都离不开中职校园文化建设。当前,各校都在着力校园文化建设,但尚未形成有特色的模式。笔者认为,将优秀传统文化贯串于中职德育教育中,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开创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智慧的结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一方面,西方文化逐渐渗透到我国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另一方面,由于长期缺乏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有相当一部分的国民不仅对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还无端反感传统文化,以至于一些国民道德失范,信仰缺失,给社会带来负面的影响和不稳定的因素。当前中国的社会、经济、教育的现实状况,迫切需要在学校大力倡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主要方面,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将会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因此,学校应高度重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中职校园文化建设中。

(一)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源泉。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直接或间接地传承和包涵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富民强”、“自强不息”、“以和为贵”等思想,从国家层面上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诚信友善、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需要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儒家“天人合一”、“隆礼重法”等思想,从社会层面上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传承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从个人层面上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闪耀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来源。

(二)有利于塑造平等、诚信、与人为善的人生观、价值观

中职生都处在15-18岁的青春躁动期,尚未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此时,他们对新事物的探求欲和模仿力很强,不论是有益的还是无益的东西,他们都会不计后果地去尝试。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学校是学生除了家庭、社会教育外,汲取知识,塑造人生观、形成价值观的最重要的场所。因此,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引进校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每个学校都必须重视的工作。学校通过重视这项工作,能更好地处理师生关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和创新性,养成感恩、孝悌的好习惯,也可以帮助中职生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弯路。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塑造个人良好品格

从诸子百家以来的哲学家、教育家,到近现代的每一位伟人,都非常注重道德品行的修炼与提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良好品德有潜移默化的改造作用,古语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每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和心理素质,助其成为品德高尚、具有良好品格的人。我校这几年,从新生入学的第一天开始,就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三个一”活动,即学唱一首歌《感恩歌》、熟读一本书《弟子规》、上好一堂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活动,规范了学生的行为,陶冶了学生情操,培养了学生感恩社会、国家、父母、长辈、他人的良好品德,学生素质得到较大的提高。总之,我们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的成长,并养成其良好的品德。品德修养的提高,对学生今后生活、学习、乃至就业都有极大的帮助。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彰显人文性

中职生将来要走入社会、走进企业,成为企业的有用之才和社会的良好公民,这就需要学校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彰显人文性。在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值得继承的精华:如仁、义、礼、智、信、孝、勤等。对学生进行《弟子规》等传统经典文化的系统教育,让优秀传统的经典文化净化洗礼学生的心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培养其高尚人格。通过组织青年志愿者和义工活动,通过班会、国学班、第二课堂讲座等形式开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让学生重新定位自己,重塑自信。

二、中职校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没有明确的、权威的定义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阐释,如何区别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也没有标准可言,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传统的文化正慢慢被遗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深入研究、独特见解的专家、学者没有机会、没有渠道走入校园为学生授课。从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通常年纪大、见识广博,而中职学生年纪小、视野狭隘,新、老一辈没有机会进行交流,两代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出现断裂,极大地阻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存和弘扬。

(二)盲目推崇中华传统文化,认为传统文化都是好的。这样导致了封建主义思想死灰复燃,固步自封,缺少创新、与时俱进的思想;或是盲目推崇西方文化,照搬西方的文化,脱离中国的实情,认为中华传统文化无用,淡忘了儒道的传统思想,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浮华世界中飘渺的概念,过度追逐物质生活上的享受,从而忘记了精神文明的建设,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心灵愈加空虚,都市中患上忧郁症、轻度自闭症的人群数量不断增加。中职学生走上这两种极端,都会对生活、学习造成很大的影响,甚至会扭曲人生观、价值观。因此,需要学校、老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建设轻松、愉悦、平等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建设投入更多的关注。

(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只停留在普及教育上,并未走向深入。职业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的实用人才。过去在专业设置、课堂教学和实习实训上,学校、教师花的精力较多,而在校园文化建设和传统文化教育上关注的较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并没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于生活和学习,理论和实践,很难做到“知行合一”。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中等职业学校要建成符合学校教育目标所要求的校园文化,就需要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和精心的打造。根据学生心理、生理的特点和实际要求,在不同的教育阶段,教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先后、轻重之分,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同时,“教什么、怎么教”,需要教育有关部门做出规定,并将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课程体系中。

三、常创常新,做到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职校园文化建设相协调

笔者认为,在中职校园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为此,要有一个系统的学习计划,有一个有效的管理机构,有一套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和工作方法,有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

(一)中职学校运用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制定一个系统的学习计划。

这包括两方面,一是对学习传统文化内容的安排。不同年级、不同学期安排学习的内容侧重不同,要充分发掘中华传统文化中与时代特征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融合的内容。同时对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作出通俗易懂的表达,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从而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创新发展;二是中职教育培养理念的认识。中职教育要把“人人成才”的观念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各环节和育人的活动和实践中。学校应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方面入手,形成一套系统的规范的教育内容,并将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课程体系中。

(二)建立一个有效的管理机构,保证校园文化工作计划有序推进。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分管德育的副校长或副书记为副组长,学校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人人参与,人人抓的良好局面。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工作计划、实施方案,不定期召开工作联系会和交流会,适时对工作加以评估和检查,为这项工作顺利开展提供组织保证。

(三)一套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方法是保证工作有序开展的关键。

校园文化工作措施应依据计划和各时段教育的实际需要制定,并在人、财、物上给予有力的保障。同时要积极探索与校外活跃的文化组织、机构合作,通过邀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领域知名的专家、学者走进校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讲座。几年来,我校多次邀请专家、学者进校园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优秀传统文化讲座,通过征文比赛、朗诵比赛、摄影大赛,运动会、大型团体操和文娱晚会等丰富的课余活动的形式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贯穿到中职生喜闻乐见、乐于参与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去,让校园成为学生的一方乐土,为创建乐教乐学的和谐校园奠定基础。

(四)为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在中职校园文化中长久有效地开展,确保工作有落实,必须有科学合理的考核办法。

可以在各班开展校园文化推广示范班评比活动,并把该活动列入班级半学期或年终考评分数之一;在学生层面上可以执行学生个人星级评比,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活动评选德育优等生,根据学生的星级在毕业时可以优先推荐就业等等。总之,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中职校园文化建设,要向品牌化、长效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中职生必将能在良好的氛围中,树立良好的品格,形成学得好,就业好,发展好,人人成才的局面,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在中职校园文化建设中才能发挥真正作用,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文吉昌.论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J].科技致富向导,2013,(12).

[2]王碧昱,梁宗宪.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现代渗透意义[J].中国轻工教育,2014,(1).

[3]罗冲.浅述高校文化建设中的传统文化教育[J].中国报业,2011,(4).

篇2

教书育人德为先,文化引领是关键。为此,学校领导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育教学中的研究和建设工作,挖掘当地文化资源,探寻历史文明足迹,逐渐找到了适合自身的特色发展之路:以“左丘明优秀文化”为依托,以“品德・礼仪・生本”为办学主线,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到素质教育整体规划部署中,以卓越的品质、高尚的品格、独特的品味装点温馨校园,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的传统文化教育特色。

丘明中学地处左丘明故里,左丘明文化内涵丰富,影响深远,为学校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奠定了厚重的人文基础。肥城市丘明中学遵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理念,把“左丘明优秀文化”引入校园,从左丘明优秀文化中提炼出“品德・礼仪・生本”的办学主线,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宗旨,强化环境育人,实施“校本课程多样化”“分类分层选课走班”课程与教学改革,打造以左丘明优秀文化为依托、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重点的校园文化特色学校。

学校从“认真学习,大力营造改革创新氛围;统筹规划,全力加快课程课堂改革;创新发展,努力提升校园文化品味”三个方面推进特色文化建设和课程课堂改革,找到了学校发展的路径,找回了教育发展的自信心。随着一系列措施的实施,主题活动丰富多彩,各项发展科学高效。

科学探究抓文化特色。肥城自然风光秀丽,历史文化悠久,素有“君子之邑”之美称,这里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和渲染,春秋鸿儒左丘明曾经在这里成长、生活和立业,此地文化历史沉淀厚重,博大精深,一直令人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化和左丘明文化的神秘、庄重与伟大。2008年初,曾经有过50余年辉煌历史的矿区中学移交地方政府管理,从此开始了新的征程。面对崭新的发展形势,针对当时的生存环境,构思未来的发展思路,学校领导班子带领老师们认真学习上级有关素质教育的文件,深刻领会精神实质,统一思想认识,把握发展方向,提升了发展信心,全体教职员工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接下来,学校领导科学调研、集思广益,决定以左丘明文化作为学校文化内涵,为校园文化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让左丘明文化成为学校发展的特色和亮点。

规范措施抓文化培育。文化特色业已确定,学校陆续出台了一些相关措施,指导此项工作扎实有效。2008年,学校因时而谋,顺势而动,决议将“左丘明文化”作为发展依托,将“重德、尊礼、生本、成才”作为校园精神。领导班子带领部分学生拜谒左丘明墓,缅怀左丘明的历史功绩,学习左丘明的崇高精神,让左丘明文化深入人心。学校与当地小学进行联谊活动,共同探究传承左丘明文化的思路和方法,在许多方面交流了看法,达成了共识。2009年,学校从左丘明文化中提炼出精华部分,将“品德・礼仪・生本”作为学校育人主线,提出“品德让学生健康成长,礼仪让学生修身向上,生本让学生远航”的教育理念。在校园内举行研讨会、交流会、座谈会,大张旗鼓地宣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让左丘明文化充盈校园的每一个角落。2010年,全校教师集资筹建了左丘明铜像,建设了刻有旅美华人丘恩处博士题词的新校碑,组织教师编辑创作了弘扬左丘明文化的系列校本教材,部分教材在省市级评比中脱颖而出,深受好评,这证明校本课程资源研发走在了省市各级各类学校的前列。2011年,学校将矿区中学更名为“丘明中学”,组建了校园文化建设领导机构,了具有左丘明文化特质的校旗、校徽和校歌,在国际左丘明文化研究会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丘明中学左丘明文化研究会,各项文化研究工作有条不紊,成绩显著。2012年,学校筹资建设了含有“品德、礼仪、生本、左丘明文化”内容的文化墙,“一像二亭三场四墙”文化建设规划初见成效。宣传介绍左丘明文化的报告会、故事会、演唱会、书画展、演讲比赛精彩纷呈,影响深远。2013年,学校通过了《特色文化近期发展规划方案》,制定了《班级文化建设指导方案》,校园文化建设走上了规范有序的发展之路。“开放式阅览室”的启用进一步证明丘明中学“书香校园”工作新上台阶,“品德・礼仪・生本”理念深入人心,特色文化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回顾总结看文化成就。自2008年以来,丘明中学全体教师密切协作,勤勉工作,各项研究工作扎实高效,一大批研究作品逐渐问世:《走进左丘明》介绍左丘明文化的历史起源、发展过程和精神实质,以及丘明中学传承左丘明文化的背景、过程和研究成就;《校本课程指导》(品德礼仪生本篇)演绎了新的思想:品德塑灵魂、礼仪展风采、生本传神韵,介绍了丘明中学在德育工作、礼仪教育、生本课堂改革等方面的办学理念和典型做法;1~5期《左丘明文化研究会会刊》紧紧抓住民族文化的根和血脉,大力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在周边地区起到了延伸辐射、帮扶带动的作用;《家校导报》向学生和家长介绍学校的办学理念,宣传学校的主题教育活动,架起了家校之间思想交流的桥梁;《特色文化发展之路》与《教学教研》宣传读本作为对外交流的宣传媒介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色文化系列教材的陆续印刷出版昭示着校园文化研究水平有了较大提升;学校申报的国家级、省市级研究课题正在深入进行中……2012年10月,学校荣获“全国首批中小学传统文化特色学校”称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研究工作得到了高度认可。国际左丘明文化研究会参观团多次前来参观视察,韩国济州教育考察团慕名前来商谈教育交流事宜,省市各级领导专家多次前来调研指导,兄弟学校同仁纷纷前来学习交流,这一切都说明,丘明中学传统文化研究赢得了海内外高度关注,产生了广泛影响。

篇3

引言

中学生是国家发展的希望,也是弘扬文化的重要力量,因此对他们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能增强学生的文学修养和个人素养;而语文教学是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对传统文化进行渗透时需要采取一定的策略,并且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提升其效率。

1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的积极作用

1.1增强学生的修养:渗透传统文化,能够使学生更好、更透彻地理解忠孝礼仪廉耻等这些传统文化的内容。传统文化对于学生的日常行为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学习它可以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懂得尊老爱幼,在他人遇到困难时积极的伸出援助之手,这样就可以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学生的健康发展对于国家的长久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传统文化的渗透能够使学生保证自身的行为合乎道德的要求,增强学生的修养。

1.2更好的对传统文化进行发扬: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传统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进行创新,还需要不断的对其进行弘扬和传承,它的发扬离不开青少年的努力,初中教学中对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的渗透,可增强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自身肩负的责任和使命,积极的承担自身的责任,在平时的生活中做到以身作则,这样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到身边的人,使更多的人认识并加入到弘扬传统文化的队伍中,将其发扬广大。另外,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学习及积累,能够使学生根据时代要求不断的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这样可以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将其更完善地流传下去。

2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措施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以下从学生和教师两个角度提出对传统文化渗透的具体策略,提升初中学生的文学修养,更好的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

2.1提升学生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传统文化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很多初中生对于其内涵和其中蕴含的寓意理解得不够透彻,这样就会造成学生们在渗透过程中失去兴趣,从而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因此需要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在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熟悉传统文化才能对国家的历史进行了解,以史为鉴,避免类似错误的出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教师在进行传统文化渗透时可采用不同方式,如情景教学法以及体验式教学法,这样可以提升学生的兴趣;第二,在开展教学时要积极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渗透的建议,对于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应积极的采纳,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传统文化知识枯燥,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中要注意营造课堂气氛。教师教学活动中可以结合传统文化的内容,开展一些趣味活动,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为了提升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学校还可以开展一些传统文化的竞赛活动,比如说诗歌比赛等,对在竞赛中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奖励,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初中学生的业余生活,可以扩大传统文化在初中学生中的影响力,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和积极性。

2.2增强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是教学活动实施的主体,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传统文化渗透的成功与否。并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都是优秀的,时代在不断的进步,观念在不断的改变,很多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了糟粕,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这就需要教师在渗透过程中做好筛选工作。比如说传统文化中讲究三纲五常,以三纲为例,三纲具体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的提出是由当时的政治制度决定的。君王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需要一套思想来对民众进行控制。但是进入现代社会以后,人文意识在不断的提高,群众越来越重视自身的价值,妇女的地位在不断的提高,这种情况下,如果继续推行三纲五常则会引起巨大的矛盾,所以教师在渗透传统文化时需要将这些糟粕内容筛选出去,只有渗透健康的传统文化,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增强语文教师的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首先,因传统文化内容丰富,这就需要教师在业余时间,不断地对传统文化知识进行扩充和完善,不断的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为传统文化的渗透提供知识基础。另外,教师的学习行为还能起到一定的表率作用,促使学生在业余时间也不断的进行知识的积累和学习,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其次教师之间应该积极的进行沟通交流,对传统文化渗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学习其他教师的渗透经验和方法,提升渗透的效率。教师素质的提升不仅需要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还需要学校积极的对教师开展业务训练,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总结

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渗透工作的完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因此在进行传统文化渗透时,教师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不能在渗透过程中遇到问题就选择逃避,而更需要迎难而上,为渗透工作的有效完成而尽心尽力。而学生也应该树立远大的抱负,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而从中获得真知,得到思想文化修养的提高,使得语文的运用、审美及探究能力得到协调发展,为我国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而进行传承和弘扬。

参考文献

[1]熊康革.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6,05:152.

[2]于春霞.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J].才智,2016,25:6.

篇4

例1 (2016年四川成都卷)回文诗是中国文苑的一朵奇葩,西晋以来历代诗家争相效仿。如《后园》(南朝齐・王融),正读:斜峰绕径曲,耸石带山连。花余拂戏鸟,树密隐鸣蝉。逆读:蝉鸣隐密树,鸟戏拂余花。连山带石耸,曲径绕峰斜。了解并阅读回文诗,我们可以感受到( )

①中华文明独领、主导世界 ②古典诗词注重实用、整体性强 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④汉语文化内含丰富、风格独特

A. ①② B. ①③④

C. ②③ D. ③④

解析:选D。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共同组成了世界文明,且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呈现出多元和谐的发展局面。为此,中华文化独领,但不能主导世界文化的发展方向。同时,从题干的回文诗中无法判断其实用性。

考点2:中华文化的深远影响

例2 (2016年四川广安卷)我国各族人民梦寐以求的是将我国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特色蕴含在五千多年的伟大文化之中。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 ③中华文化对促进人类文明发展作了巨大贡献 ④为保持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应抵制一切外来文化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

解析:选D。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大花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不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而且对人类的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考点3: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例3 (2016年山东威海卷)在2016年央视春晚上,《华阴老腔一声喊》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阴老腔”与流行音乐相融合,展示了中华文化独特的魅力。这启示我们( )

①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 ②在新时期,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③要致力于保护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④积极利用媒体进行宣传,让群众了解优秀的传统文化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③④

解析:选A。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我们要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积极宣传、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并随着时代的进步,在实践中不断推进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考点4:弘扬民族传统美德

例4 (2016年浙江金华卷)“窄条凳,自行车,弓腰扛背,沭雨栉风……”年过八旬的吴锦泉老人,仅靠磨刀为生,却累计捐款37 000多元,被评为201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从传统美德角度,他感动我们的是( )

A.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

B. 奋不顾身、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

C.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为政风范

D. 厚德载物、道济天下的广阔胸襟

解析:选D。吴锦泉老人的捐款行为属于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热心公益、服务社会的表现,彰显了中华民族扶贫济困、匡扶正义的传统美德,而与爱国情操、英雄气概、为政风范无关。

考点5: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

例5 (2016年四川内江卷)2015年是中国人民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在中国人民的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这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激励着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这表明( )

①弘扬抗战精神有利于增强中华儿女的爱国主义情感 ②弘扬抗战精神有利于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想 ③在中国革命实践中形成的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④抗战精神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物质保障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解析:选A。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弘扬抗战精神能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保障,而物质保障在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考点6: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例6 (2016年山东威海卷)2015年我国先后开展了“学习和争做美德少年”、“寻找最美孝心少年”、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等活动。这( )

①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②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③可以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 ④有利于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②③ D. ①②④

解析:选A。先进人物评选活动属于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范畴,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伟大的民族精神,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增强文化软实力,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

例7 (2016年四川成都卷)“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2016年4月25日总理一行来到成都宽窄巷子,走进见山书局和散花书屋,购买了关于老成都的书和明信片。总理关心书香社会建设、关注全民阅读的依据是( )

①书籍和阅读是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 ②阅读是提高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决定因素 ③阅读可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启迪智慧 ④推进全民阅读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解析:选B。阅读是提高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因素,而不是决定因素。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以及发展教育和科学两个方面内容,其中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发展教育和科学是先进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考点7: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例8 (2016年四川自贡卷)党的十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有深厚的传统底蕴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能够发挥出广泛的感召力、强大的凝聚力和持久的引导力。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价值引领中,立足公民个人层面提出的要求是( )

A.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B.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C.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D. 爱国、敬业、文明、和谐

解析:选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要求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要求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的要求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考点8: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例9 (2016年福建福州卷)某市在打造“满城书香”活动中建设了一批流动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方便群众申办新证、自助借书、自助还书等。“满城书香”活动有助于( )

①建设和培育社会文明风尚 ②杜绝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滋生 ③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④丰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形式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解析:选C。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各种有害的文化细菌和病毒也在伺机传播。我们要保持精神肌体的健康,就要善于辨别各种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并自觉加以抵制。这一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抵制与减少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滋生,而不是杜绝其滋生。

【真题汇编】

一、单项选择题

1.(2016年广东广州卷)“法”在古汉语中曾有“刑、法、律、法律”等称谓,如“夏有乱政而作禹刑”“李悝编法经”“商鞅改法为律”“唐律”等。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直言:“,刑也。平之如水,从水……”;“”从“D”,“D”是传说中的一种独角神兽,它有明辨是非、判断曲直的神性;“”从“水”,表示法律追求公平如水;“”含“去”,延伸出惩恶扬善之义。今天,“法”已是我们的时代主题词。“法”字的语源表明,中华文化( )

A. 历经沧桑 饱受磨难

B. 独具特色 兼容并蓄

C. 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D. 绵延不绝 固守正统

2.(2016年四川自贡卷)阅读漫画。“世界读书日”的全称是“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又称“世界图书日”。2016年4月23日是第21个“世界读书日”,在此期间,全国各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这表明( )

①读书有利于全面继承我国传统文化 ②读书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③读书可以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④读书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3. (2016年山东聊城卷)在北京师范大学看望一线教师时指出,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之所以说“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是因为( )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一切传统文化 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之一 ③只有抵制外来文化的影响,才能保护好民族传统文化 ④我们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A. ②④ B. ①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4. (2016年重庆卷)龙灯蕴含着中华民族团结合力、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铜梁龙灯起源于唐宋,盛于明清。1923年铜梁民间艺人创作了蠕龙,玩舞时犹如蛇行,慢时轻盈秀雅,快时跳跃飞腾。改革开放后,重庆市大力支持铜梁龙灯艺术创新,民间艺术家进行创作,推出“挂腰式、金龙蛟柱”等表演形式,这些使铜梁龙灯表演更加富有生命力。下列理解有误的是 ( )

A. 重庆市尊重、珍惜和保护铜梁的龙灯文化

B. 铜梁龙灯艺术传承千年,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C. 龙灯艺术决定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D. 龙灯艺术的发展体现了对待传统文化要不断推陈出新

5. (2016年湖南衡阳卷)种茶喝茶本来是中国人的“专利”,由于对外贸易的缘故,茶传遍了世界,“茶”字也跟着走向世界,英语“tea”是闽方言“茶”的音译。而“咖啡”是地道的外国货,中国在进口咖啡时也引进了这个词。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在世界各种古老文化中,只有中华文化不曾中断而一直延续至今,因此,应保护本民族文化,拒绝外来文化

B.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我们应学习一切外来文化

C. 面对不同文化,我们主张平等交流,相互学习

D.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共同趋势,全球化会导致文化的单一

6. (2016年四川宜宾卷)2015年9月4日,教育部与中央电视台合作录制的大型公益节目《开学第一课》播出,节目以“英雄不朽”为主题,通过讲述英雄故事,让学生铭记历史,缅怀先烈。该节目的播出有利于引导同学们 ( )

①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②树立忧患意识,立志振兴中华 ③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④弘扬以抗战精神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7. (2016年四川南充卷)近年来,南充市开展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层出不穷,如诵读《弟子规》《三字经》等国学经典,学生汉字听写大赛、汉字书法比赛等。这是因为( )

①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 ②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光荣使命 ③只有中华文化才属于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 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8. (2016年甘肃武威卷)从2016年起,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将在甘肃省每年举办一次,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以“推动文化交流、共谋合作发展”为宗旨,以丝绸之路精神为纽带,以文明互鉴与文化交流合作为主题,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将成为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开展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窗口。对于外来文化,我们的态度应该是( )

A. 保护自我,拒绝来往

B. 相互融合,实现统一

C.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D. 照搬他人,摒弃自己

9. (2016年山东临沂卷)春节之喜庆、清明之缅怀、端午之追忆、中秋之团圆、重阳之尊老……在传统节日的保护方面,近些年国家做了大量工作。传统节日作为一个完整的民俗体系( )

①蕴含着重要的文化基因和思想道德内涵 ②承载着弘扬传统美德、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功能 ③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 ④传递着团圆、忠孝、和谐、仁爱、诚信、爱国等精神理念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10. (2016年四川达州卷)2015年11月,第十四届亚洲艺术节暨第二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在中国泉州举行。本届艺术节以“情系亚洲・逐梦海丝”为主题,以“展示・共享・合作”为宗旨,全方位展示了亚洲各国文化风貌。这场文化盛宴( )

①有利于增强各国文化的交流 ②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③是发展先进文化的中心环节 ④有利于消除各民族间的冲突与仇恨

A. 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11. (2016年山东德州卷)“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全民阅读,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连续三年,全民阅读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彰显了国家对于普及全民阅读、共筑书香中国的高度重视。倡导全民阅读有利于( )

①全面继承中华传统文化 ②共同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③丰富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④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12. (2016年山东济宁卷)“京腔京韵,校园处处唱响中国梦;国宝国粹,心头时时凝聚正能量。”2011年至今,济宁市金乡县正式启动“京剧进校园”活动,形成了独特的校园文化。京剧走进校园四年来,该县努力传承京剧文化,联手京剧名家,培育了一批京剧爱好者和表演者,让校园京剧逐渐深入人心,让更多的孩子爱上了中国国粹,产生了较大的社会效益。“京剧进校园”有利于( )

①青少年更多地了解民族文化、热爱民族文化 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③弘扬中华文化,排斥外来文化 ④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二、主观题

13. (2016年四川宜宾卷)为落实教育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要求,某校团委组织同学们收集到以下信息:

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奖致辞时表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抗疟药青蒿素正是从这一宝库中发掘出来的。她请大家去领略中国文化的魅力,发现蕴涵于传统中医药中的宝藏。

中国巨大的发展潜力形成了全球“汉语热”现象:中国的春节越来越被世界各地的人们所接纳。

中华文化对西式快餐文化的接纳与快餐文化的“中国化”其实是同步进行的。

……

针对以上信息,小王同学认为,我们对中华文化应充满自信,要用中华文化去替代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请运用《天涯若比邻》的知识,对小王同学的观点进行辨析。

14. (2015年贵州黔东南卷)材料一: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自开播以来广受瞩目,新加坡、比利时等国纷纷购买版权,很多外国人想从中国的美食开始,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教育部提出,要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

材料二:主席在2014年9月24日的纪念孔子诞辰2 565年开幕式上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内容,说说教育部出台的这一措施有何重要意义。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中“优秀传统文化是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这句话的理解。

(3)青少年学生应该怎样对待优秀传统文化?

【新题速递】

一、单项选择题

1.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此,我们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有( )

①马克思列宁主义 ②思想 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2. 继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火遍大江南北后,由五洲传播中心精心打造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纪录片《指尖上的传承》,近期于各大网站同步播出。这( )

①将有助于人们更多地认识与了解中华文化 ②是对各种中华传统文化的全盘继承 ③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④会增强民族自豪感,有利于弘扬中华文化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3. 2016年6月1日,《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6)》,“廉”“互联网+”等分别入选年度国内字、词。同时,报告关注了去年的多个“热词”事件,包括“全面二孩”以及“南大”等校名简称之争,也关注了网络低俗词语的使用情况及其原因,建议要加大对规范用语的宣传力度。对于网络语言,我们的正确态度应是 ( )

①全部包容并吸收 ②对内涵健康的,要善于利用 ③明辨是非、理性鉴别 ④对于内容低俗的,要坚决抵制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4.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铁榔头”郎平两次在中国女排最困难的时期,主动接下了中国女排主帅这个“星球上压力最大的职业”。30年来,从担任主攻手时的“五连冠”到任教练率中国女排重返世界之巅,“铁榔头”似乎已经是奇迹的代名词。“铁榔头”郎平身上充分彰显的伟大民族精神的核心是( )

A. 自强不息 B. 勤劳勇敢

C. 爱好和平 D. 爱国主义

5. 2016年5月28日,为贯彻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有效地深化中国文化的传播,进一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为“传播中国文化,弘扬中国精神”的“第二届中国践行文化软实力创新论坛”在上海举行。这一论坛的举行( )

①表明中华民族文化比其他国家文化更为优秀 ②有利于促使中国走向世界,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③有利于全面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④能够避免外来文化对我们的情感和行为的影响

A. ②③ B. ①④

C. ③④ D. ①②

6. 2016年3月,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自2016年起将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首个“中国航天日”以“中国梦,航天梦”为主题,在各地开展系列活动。“中国航天日”的设立,有利于( )

①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②增强我国的民族凝聚力、自豪感、自信心和自尊心 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力量 ④促进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进一步实施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7. 2016年1月13日,为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的当代实践水平和传承能力,进一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文化部、教育部启动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预计有近2万人次的“非遗传承人群”走进大学接受文化通识教育。这样做( )

①是因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②有利于增强人们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③是先进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 ④有利于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加快文化强国建设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8. 2016年3月3日,由等部门组织实施,中央电视台承制的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第二季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对该片给予高度评价,充分肯定了其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对于这一大型纪录片的价值,下列认识错误的是( )

A. 能从根本上提升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不断增强综合国力

B. 有利于引导国民增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意识,守护精神家园

C. 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D. 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软实力,推动建设文化强国

二、简答题

9. 材料一:百姓希望党和政府增强阵地意识,搞好舆论宣传,凝聚向上力量,讲好中国故事,推动形成奋发向上、崇德向善的强大力量。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全民阅读,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倡导全民阅读”已连续三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不仅突出了全民阅读国家战略地位的不可动摇,也充分表明全民阅读理念更加深入人心,阅读风尚日益成为时代潮流。

材料二:2016年,是国家倡导和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十周年。十年来,国家重视、社会认同、民众参与,全民阅读活动不断深入,社会影响日益深远,读书氛围更加浓厚。特别是“十三五”规划在“文化重大工程”方面,纳入了“全民阅读”“文化精品建设”“中华典籍整理”“传播能力建设”等。其中“全民阅读”包括:举办“书香中国”系列活动,在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基础上,统筹建设社区阅读中心、数字农家书屋、公共数字阅读终端等设施,实施儿童阅读书报发放计划、市民阅读发放计划、盲文出版工程,支持实体书店发展。

(1)我国为什么如此重视倡导全民阅读?

(2)当前,如何在全社会倡导全民阅读的良好风尚,打造书香中国?

三、活动探究题

10. 中国是文化大国,有着几千年的灿烂文明。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加快建设文化强国的步伐,某校九年级(1)班开展了“中华魂・强国梦”系列主题活动,现请你参与其中。

【感悟魅力】小明:党的十以来,在多种场合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在文化强国方面,我们首先要重视亿万人民群众的文化实践创造,其次要重视吸收世界上的先进文化,而优秀的传统文化,则是文明的源泉,是宝贵的历史遗产,是世界上少有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实现文化强国的历史支撑。

(1)请你说说为什么强调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实现文化强国的历史支撑。

【加强交流】小华:2016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6年中国将深入推动“一带一路”战略,统筹国内区域开发开放与国际经济合作,加强与陆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发展战略对接,坚定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加强能源资源领域合作,形成一系列双边和多边合作的标准等重大项目。

篇5

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1.有利于大学生思想道

德境界的提升

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比较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的论理型文化,如 《大学》中提到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从这句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在古代时期大学的根本道理就是要求人要有光明善良的道德,不仅如此,还要不断地更新思想,逐渐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许多丰富的、具有现实意义的精神境界和思想观念,如我们常说的“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仁者爱人”的博爱精神等,这些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对大学生优良德行的塑造、高尚情操的陶冶、道德境界的提升等都起到了积极的影响,所以说,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利于大学生思想道德境界的提升。

2.有利于大学生爱国情感的激发

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爱国人士,这些爱国人士在民族危难时期挺身而出,他们为了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这种崇高的奉献精神是作为中华儿女所必须具有的民族气节和民族自尊。所以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崇高的精神追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价值信仰和优秀品格。所以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将我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革命精神贯穿其中,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有着重要的作用。

3.有利于大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增强

一个民族想要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具有民族自豪感,一个连自己的国民都没有自豪感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而民族自豪感则正是建立在国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上的。但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接触了许多新的外来文化,这些新的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的冲击尤为严重,外来文化使得许多大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失去了信心,而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雄伟的万里长城等都代表着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所以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增强具有重要作用。

二、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不利影响

传统文化虽然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还有一些腐朽落后的封建思想观念如封建专制统治时期的封建特权、男尊女卑、封建迷信、三妻四妾、重农抑商等。这些对大学生产生了许多的负面影响。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重道德、轻法制的思想则会不利于大学生民主法治观念的培养;由于我国传统文化过分注重伦理政治,忽视人的权利,造成大学生权利观念的严重缺失。除此之外,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会取向一直是个体服从整体,所以在长期的文化影响下使得当代中国人产生了严重的心理疾患,这对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影响也是极其严重的。

三、如何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措施

1.借助媒体与网络宣传传统文化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社会,媒体在消息传播和文化的宣传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在学校内部宣传传统文化的时候要选择校园广播、电视、校报等各种形式对学生弘扬传统文化中有用的内容。而学校则要做好在学生中宣传传统文化和教育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工作,学校可以专门成立开设文化讲座,让更多的大学生主动地去学习传统文化,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对我国历史有所了解,还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此外,学校还可以建立一些有特色和吸引力的思想政治网站来使更多的学生加入到传统文化的学习中来,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不断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2.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文化相结合

面对几千年来发展形成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其中与我们新时代的精神文化相适应的部分,去除那些落后的、没有进步意义的文化思想,所以对于大学生来说,要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这样才能在传统文化的指导下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在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增强自己的民族自豪感。

传统文化对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也必须重视传统文化的熏陶作用,但是我们在学习和继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教师要将正确的具有进步意义的传统文化运用到思想道德教育中去,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参考文献:

篇6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我国青少年受西方文化的影响逐渐加深,民族文化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五千多年的悠久文明和灿烂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本,只有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中华民族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当前,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同时指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还不令人满意,仍存在如重知识讲授、轻精神内涵阐释及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不足等问题。

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重视,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学校日益增多。但如何解决这些突出问题,通过哪些具体的方式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值得多方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一、“优秀传统文化”的界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从文化遗产层面看,包括有重要传承价值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规范文化层面看,包括传统节日习俗、中华传统美德、隆礼重法等;从认知文化层面看,包括汉字汉语、古代文学、书画艺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精髓、中华优秀传统价值观、中华民族精神等。

二、小W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小学教育阶段是人格塑造和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接受民族文化熏陶、进行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阶段。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开启学生智慧、弘扬民族文化、激发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小学生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其德艺双修的特性将促进其形成良好的道德操守和人格品质,更重要的是,它是固守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基石,是国家文化安全的中流砥柱。

三、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策略

1. 明确方向,去芜存精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其中小学阶段的重点在于培育和提高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和感受力。所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既要诵读原文,又要去粗取精,要精心筛选一些最能反映传统学问、先贤智慧、中华精神和现代精神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以“立德”为方向,在诵读经典的同时,逐步引导学生从传统和现代等多个角度开展讨论分析和比较,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优秀传统文化精髓。

2. 内容分明,形式多样

对小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站在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站在对人的生命负责的高度,不能只限于读、背和说教,而是要根据不同的年龄层次,由浅入深选择教学内容,通过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方法,引领学生去感悟一场场波澜壮阔的生命历程,传承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3. 注重传承,着眼未来

优秀传统文化要“古为今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与公民教育相结合,这样才能塑造出既具有传统精神又具有现代意识的新型公民,以承担起建设现代化、实现中华复兴的历史重任。

4. 既要会学,更重会用

学习的目的是应用,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内蕴要求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相融合,将文句诵读与精神移植相结合、与常规教育和养成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铭言、知理”的基础上不断“塑形、矫行”,培养“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的谦谦君子,如此才能达至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真正目的。

四、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路径

1. 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

“让每一块墙壁都说话,让每一寸土地都育人。”校园环境是特色学校的外显形式,也是特色学校的有机组成部分。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以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为底色构建学校文化特色,在校园环境布置上体现古典蕴味,寓传统文化于极富内涵的校园环境之中,让优美的环境承载出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比如以礼、孝、仁、智、信、义等为主题;以名言名句、成语故事、历史典故等为内容;以宣传栏、书画作品、文化墙、楹联牌匾等为形式分别在学校各区域进行文化布置;等等。这为学生营造一个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

2. 与课程体系建构结合

走进课堂,是学校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重要形式,也是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关键。如开设优秀传统文化课、书法课、经典阅读课等。还可以考虑将优秀传统文化与音、体、美、品德等课程进行整合,在不加重学生学业负担的前提下,构建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重点的课程体系。

3. 与文化实践活动结合

围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德育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对领悟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学以致用,在生活中能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感悟,在行动中重植民族根本。比如举办民俗节、风筝节、剪纸节、武术节、粽子节、月饼节、陶艺节、朗诵节、书法节、美术节等;开展朗诵比赛、演讲比赛、手抄报比赛、琴棋书画才艺比赛等,让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内化于孩子之心、外显于孩子之行。

4. 与学生特长培养结合

开展特色班级建设活动,由教师根据本班学生实际和家长意愿,在琴、棋、书、画、武术等优秀传统文化项目中,选取一两项作为本班特色建设项目,每周进行一到两次的培训学习,形成“班班有特色”;同时在学生和家长自愿的基础上,组织一批具有一定个性特长的苗子,成立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社团,形成“社团满校园”的良好局面。

5. 与师资力量培训结合

教师在弘扬、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中起着骨干、主导和示范作用,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要的保障机制。以特色建设为指向,规划师资队伍建设,分层提出要求,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聘请专业人员培训、座谈交流、讲座等方式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从各个层面去解读、揭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和规律,搭建培养全校高素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专业教师队伍的平台。

6. 与教育实践创新结合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如果仅拘泥诵读等常规形式,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要在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上,集思广益,努力开创新的举措和新的形式。如以历史典故为脚本,创新编排舞台剧,让学生在自编自演、自娱自乐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在一年级新生中举行开笔礼,参与活动学生统一着汉服,行古礼,完成一系列庄严隆重的仪式,作为人生历程重要时期的纪念;编排活动操,将经典与课间操结合,提高学生兴趣和积极性等。

7. 与学生综合评价结合

要保持小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学习积极性,必须给予学生及时的评价和鼓励,建立一个恰当的评价体系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建立三阶六段九级的优秀传统文化评价体系,三段分为“小学士”“小硕士”及“小博士”,分别对应一二年级、三四年级和五六年级应完成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六段分别对应一至六年级内容,并将每个学年的内容分为九个级别,学生完成相应级别的学习,学校授予相应的荣誉证书和奖励,用于鼓励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8. 与家长学校工作结合

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家长学校”建设的重要资源,通过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水平的提高向家庭和社会辐射,提倡亲子诵读,不断转变家长观念和意识,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从而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

五、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保障措施

1. 思想落实

学校领导和教师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通过认真学习,明确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有效途径,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2. 组织落实

建立二级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管理网络,做到层层落实、分工负责。

一级网络:建立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领导小组,负责全面领导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制订有关规划、方案、制度等;负责相关组织、协调、监督、检查、宣传报道等工作,整合学校资源、形成合力,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级网络:组建优秀传统文化工作室,抽调优秀语文教师专职负责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体工作,负责指导校园(班级)文化建设工作、构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组织文化实践活动、开展课题研究、师资培训工作、负责指导班级活动等。

3. 内容落实

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普及是指学生全员参与;提高是指成立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社团,借以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兴趣爱好获得满足,每个学生的个人潜能得到和谐、自由发展。

4. 阵地落实

课堂教学作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把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课程计划之中,学校利用课堂主阵地进行相关教育;全力打造好“优秀传统文化工作室”及校园、班级文化,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好更大的空间和舞台。要充分发挥广播站、板报等的阵地作用,对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进行宣传和介绍,在校园内营造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良好氛围。要充分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中的经验总结出来进行推广,对活动中典型的事例及时进行宣传,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能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5. 经费落实

学校每年要投入一定资金,进行人员培训、材料购买等,以保证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扎实开展。

总体来说,我国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兴未艾,今后相关教育的重视程度将会越来越高,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和路径,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任重道远。

(作者单位:湖南省岳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塘镇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Z].2014-03-26.

篇7

中华传统文化是现今世界上惟一持续发展而未遭中断的文化,既有悠久的历史,又焕发着青春的活力。与西方文化相比,中华传统文化更强调如何修德和做人,是对青少年一代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尤其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中,如何将传统文化和德育更好融合,将其发扬光大,是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从两方面去阐述。

一、中国传统文化为当代德育提供了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

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为当代青少年的德育教育提供的丰富德育教育资源,概括起来主要有:

1.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崇高的精神追求,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我们民族的价值信仰,是我们民族的优秀品格。中国传统文化蕴藏着丰富深刻的爱国主义思想。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诗经》中,就已经提出“夙夜在公”的道德品质。西汉初年的政治思想家贾谊在他的《治安策》中提出“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强调国家、民族的利益,强调一种为整体而尽忠献身的精神。以至后来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及“先义后利”,“舍生取义”等主张都是整体利益原则的体现,强调为国家、为民族、为整体的献身精神。

2.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自强不息的思想,从宗周时期就已经萌芽滋生,其理论表述的代表当推《易传》。《易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地之大德曰生”。这是对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的集中概括和生动写照。这种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每有体现。如孔子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朝闻道,夕死可矣”。司马迁的“昔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正是凭借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才使得中华民族虽历尽百代沧桑,度尽无数劫难,今天仍然昂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以德为本的儒家理念

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异常注重“德”的地位和作用,甚至将“德”提升到了本体的高度。如孔子曾说:“主忠信,徒义,崇德也。”(《颜渊》篇)“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宪问》篇)。”“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宪问》篇)。”从孔子的论述中,我们看到,一方面,德指个体自我的品质、品德;另一方面,是个体对个体和群体的美德,这就从自我发展的狭窄面扩展到了整个人群和社会,即个人的德和国家的德是一致的。以德为本思想对于坚持德育首位、培养和造就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积极探求以中国传统文化加强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1.将传统文化与学科教学相结合

在各学科尤其是在人文学科中,应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德育资源,有效实现各科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使“为学生发展而教”真正落到实处。例如,语文教学中,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如唐诗宋词名言警句等;历史学科中蕴藏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政治学科中处处体现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精髓……这样传统文化进课堂,教师在讲授学科知识时结合传统文化,会增加学生的历史使命感,能让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其现实性,激发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主动性。也能真正让学生做到“文道统一”。

2.以大众传媒为载体,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现代社会,大众传媒以其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和吸引力强形成了对人们具有深刻影响的舆论环境。就学校而言,通过通俗易懂、具体生动的电影、电视、文献读物等,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尝试。例如,可以组织学生收看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于丹《论语》心得和《易中天品三国》等栏目;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观看一定数量的反映历史题材的经典影视剧,如《汉武大帝》、《开国大典》等。可以有计划组织相关老师引导学生阅读“四书五经”、中国古典名著等,事实证明,学生观看有关反映传统文化或重大历史题材的影视剧,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与价值观。阅读传统文化读物,不仅能够拓宽知识面,增加自身的文化内涵,而且能够丰富精神生活,陶冶情操,提升自身的道德境界。

同时,建构校园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也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建设有特色、有吸引力、有影响力的德育网站。可以通过文字、图象、声音和动画于一体,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抽象的理论与形象的感官刺激相结合,变枯燥为乐趣,使学生身临其境,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更好地提升学生素质。

3.将传统文化寓于丰富的校园活动中

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是开发与利用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有效途径。亚里士多德认为,德性不仅是靠知识的传播和认识就能获得,更重要的是通过活动和习惯逐步养成的。因此,在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德育资源中,我们可以利用传统节庆日、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纪念日等举办主题鲜明、形式活泼、重在体验的活动。如孔子诞辰日举行尊师敬贤主题活动、端午节开展爱国主义传统主题教育活动、重阳节开展敬老主题活动等。

学校还可以进行丰富完整的校园文化教育,将传统文化寓于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中,如可开展如诵读经典名著等、礼仪践行、乐音怡情等活动。学生既喜闻乐见又能广泛参与,既耳濡目染又潜移默化,通过深深体味浓郁的文化气息,最终使文化活动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精髓,在每个人的身上得到内化和升华。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作为学校德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在学校德育中的作用,加强对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从而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去构建学生的品德美,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去培养学生的才能美,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去铸造学生的行为美。

篇8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2-0167-02

一、引言

跨入了二十一世纪,我们眼前仍然晃动着许许多多茫然的眼睛。没有生活的目标,没有目标地生活,走不上人生正确的道路,没有正常的人生规律,这是现代人们的悲哀!虽然,人人都在走着自己的人生道路,然而在这些道路上,荆棘丛生,暗礁遍布,陷阱隐匿,法网环绕。很多人就在这个路上打圈圈、绕弯弯,直到死,也没有走上康庄大道,也没有弄明白这一切。这也是现代人生的悲哀!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延续力。传统思想文化对中国的政治、伦理、价值观念、生活习俗、思维方式、道德规范、人生理想等,都处于支配地位。经过一代代的传承,传统的思想文化已经牢牢占据了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应起到主导作用。当然,如何借鉴、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中的思想教育资源,教导学生如何做人、怎样做事,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传统思想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必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所积淀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它不仅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道德修养等内容,还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我们民族最为宝贵的文化遗产。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对完善学生人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化素质,丰富学生人文素养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是提高学生道德素养的需要

多年来由于人文主义的不被重视,加之西方一些外来思想的不断涌人,对思想活跃的学生们思想产生很大的冲击,良莠不齐、泥沙俱下,使他们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学校教育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自豪感。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为国家、为民族、为集体的献身精神;以“仁、义”为本,点出儒家文化道德思想的核心和最高境界;以“百善孝为先”,传承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格守的传统美德。学生作为传统文化的承担者、体现者,必须摆脱盲目的自在状态而提升到自觉自为的水平。对于传统文化主动去接受、举一反三地接受、创造性地发挥;培养一种文化自觉意识、培养中华民族健康的传统文化心态,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积极主动地将传统文化内化为自身的知识框架、价值体系和道德信念的一部分。

2.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需要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一步加剧,西方发达国家利用这个机会对我们的思想进行西化的趋势越来越严重。在这种潮流的影响下学生的精神境界、精神生活和道德观念发生了新的变化。在这种情形下我们一定要掌握住思想阵地,利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引导全学生、教化学生,激起他们深厚的民族情感和爱国热情。?集体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一种强大凝聚力,是中国自古以来爱国主义思想的基石。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无不体现了中国人爱国、忧国,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精神和对国家、民族、社会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在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对这一优秀传统要进行认真研究,在大学生的教育中灵活运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树立终身报效祖国的理想,为国家、为人民奉献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一定要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以增强民族凝聚力。

3.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是通过几千年的历史长河的积淀而保存下来的历史精华,已经深深植根于我们炎黄子孙的心底,成为一种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遗传基因”,如果缺乏对它的理解和认识,就很难有一种广阔的境界和胸怀。创新教育内容,注重学生的品格道德完善。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伦理道德占的成分最大。而讲是非、辨善恶,更是核心之一。凡是优秀的传统文化都是较重视人的行为自我规范的。这种态度重视人的道德价值观念,对现代教育仍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广博而深遂,有很强的哲理性。以德治国,修身为本的重德精神;各族一家,协和各邦的宽容精神;“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人道主义精神。正确的继承和发展这些优秀的道德传统将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模式产生积极的影响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创新、要发展就必须将理论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相结合,将二者融会贯通,形成互补,才能更好的解决新时期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才能有助于学生完整人格的塑造和培养。

三、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措施

1.开设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课程

完善课程设置,丰富学生知识结构。要改变现有的课程结构,强调历史传统、文化和艺术传统的教育;要设置文、史、哲等人文学科,采取措施保证这些学科的学习质量。如举行中国古典文学水平达标测试、设置双学位制辅以多种形式的选修课;举办有关学术讲座、书评会、辩论会等,以引导学生接触古典原着,逐渐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同时,要建立一支从事人文素质教育的专业师资队伍,以保证教学落到实处。在文化道德素质教育中,学校领导和教师应具有身教示范的人格力量。开设有关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课程,作为必修课让学生们进行学习。了解与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及其精华,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通过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使他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和其中的辩证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他们的思辨水平。

2.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学习氛围

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教育力量,在学校内开展一系列以弘扬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为目的的校园文化活动,将对传统文化中的传统美德的学习、实践列为重点并贯穿在一切活动之中,以一种潜在的作用影响着学生,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挥着重大作用。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生生活的每个场景、每个细节,让学生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显得尤为必要。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形式有利于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入和内化。

3.开展经典传统思想文化导读活动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传统文化把道德教育、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看成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完整系统,强调在树立崇高理想、信念和道德人格的同时,最重要的是实践。可以将有关传统文化的书籍通俗化,使其易懂,以符合学生的阅读水平,便于学生阅读和接受。倡导学生读有关经典思想的经典名着,使学生在一个比较轻松的氛围中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还可以通过各种文艺的方式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的东西表现出来,以提高宣传的效果。

四、 结束语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它的传承与发扬是现代人的一种责任和义务,它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是一种创新,也是一种必然,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化而不断继承、创新、发扬的过程。学生是我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重要人才,新时期加强对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提升学生人文素质水平的需要,也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要全面实现我国发展的宏伟蓝图,使精神文明不断升华发展、社会和谐进步,就需要树立崇高的理想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需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培植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我国的各院校更应该从加强人文素质的教育入手,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具有高度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水平、民主法治观念、敬业和奉献精神等高素质的建设人才。因此,我们吸纳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并把它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当中,就是更好地拓展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同时把两者结合起来也是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 段丽君.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中华励志网[J] 2013,6;

篇9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财富。作为一个多民族县份,富蕴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对于全面推进全国文化先进县建设,努力建设幸福美好富蕴具有重要意义。

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

(一)彰显特色,助推发展

我县有汉、哈萨克、维吾尔等20个民族,其中哈萨克族占总人口的75%以上。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县少数民族人民创造、继承和发展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这些民族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博大精深。当前,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重点,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手段,以推进文化创新为动力,以满足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二)完善措施,扶持发展

由于历史原因,我县少数民族文化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落后,公共文化体系比较薄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不足。为此,要采取特殊措施,扶持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一是制定相应的法规,完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依法保障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二是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明确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职责,动员各方面力量合力推进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三是制定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中长期规划,确定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目标任务原则方法,使民族文化发展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四是进一步加大对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投入,设立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专项资金,解决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中的特殊困难。

(三)培养人才,传承发展

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必须大力培养所需要的各类人才。一是培养管理人才,强化业务主部门的职能,进一步加大对发展民族文化工作的指导;二是培养传承人才,发现和培养乡土文化能人和民族民间艺人,支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继承和创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褒奖他们为民族文化传承发展作出的特殊贡献;三是培养艺术人才,充分发挥他们在民族文化发展中的带动、示范、传承、引导作用;四是培养研究人才,鼓励专业和各种非专业人士积极参与民族文化发展研究,推动民族文化发展理论创新;五是培养经营人才,鼓励各类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民族文化产品研发,促进民族文化产业发展。

(四)交流合作,共同发展

少数民族文化只有走出去、请进来,融入文化大环境,与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相互融合,才能不断创新和发展。要积极开展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交流,参与疆内互办的文化年和在疆内举办的文化节、艺术周、展览会以及各种演出活动;要精心打造一批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交流精品,充分展示少数民族文化魅力,不断提升少数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要组织高层次艺术人才到民族地区开展文化下乡服务活动,帮助基层开展文化活动,培训基层文化工作人员,传播先进的文化发展理念。

(五)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少数民族文化内涵丰富,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处理民族文化发展中的各种关系,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少数民族文化发展。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基层文化活动正常开展;要发展少数民族新闻出版事业和广播影视事业,提高传播力,扩大覆盖面;要加大对少数民族文艺院团和博物馆建设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文化宣传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要积极开展群众性的民族文化活动,丰富各族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要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和资源;要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着力推进少数民族文化创新,营造充满活力的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环境;要保护人口较少民族文化遗产和建筑群落,扶持少数民族文化特色乡镇建设。

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一)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

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工作,多措并举采取建立具有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精品网站,通过互联网对外宣传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通过鼓励和支持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进行广泛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在全市上下形成共识。同时把保护、抢救、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把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制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建立考核指标体系,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

(二)加强民族传统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为保护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提供保障

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民族文化专业人才,一方面积极引进专业人才,强化工作力量,建立一支高素质、具有实干精神的专业队伍;另一方面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努力培养文化专业人才,让更多的人走进民间艺术,发扬民族之魂。另外要加强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评定工作,要建立文化传承人名录体系,对传承人制定具体的保护措施,使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后继有人,使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魂宝流传千秋。

(三)健全工作机制,加大立法保护。

篇10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几千年的历史,构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传统文化。但在中国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型的进程中,许多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越来越多的孩子热衷于外来文化,知道许多外国的节日诸如情人节、圣诞节等,了解许多外国的流行元素,对中国那些经典的、民族的、传统的东西却知之甚少。在对本校学生进行节日调查时,很多学生不知道春节是一年中的第一个传统节日,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过元宵节;尽管大部分学生知道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却难以把这段历史完整地复述下来。学生正在接受一种被称为“快餐”的文化――快餐文化。面对这种现象,我们不得不掩卷沉思:如何让民族传统文化在青少年这一代得到有效的传承与发展呢?因此,我们认为,重视民族传统文化教育,重建文化信仰,重塑文化灵魂,对于提高青少年的思想品质和人文素养,培养孩子们的健全人格尤为重要。

二、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措施及策略

(一)立足于课堂教学,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语文课堂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主阵地。抓住常规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在传授学生知识、方法、技能的同时,尽可能地深入挖掘出文学作品的“思想美”、“内容美”、“人格美”和“风格美”,以塑造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阅读教学,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教材选文注重人文精神,注意吸纳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从各个侧面引导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思想。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对文学语言、形象和审美情趣的品位,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炽热的爱国情怀。如《青花》一文介绍了以青花为业,以青花为荣的民间瓷艺人的精神:修复和复制都不是青花的归属,完美的青花,应该在超越中得到传承。教师在引导学生了解著名瓷器青花的相关知识的同时,也要让他们懂得文本蕴含的人文精神,继而引发思考:怎样的人生才是比较完美的?让学生学会关注自己的情感态度。又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向世人展示了一个“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他坚强、乐观,关心国家的命运,敢于和一切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作斗争。学习这篇课文时,教师不但要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更要指导学生透过这些事迹挖掘出鲁迅先生的高贵品质,让他们受到精神上的洗礼。透过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学生似乎读了一部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领略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了解了祖国各地的风俗,回顾了祖国的历史。

2.古诗学习,加强传统文化的熏陶。古诗,是中国文坛上的一朵奇葩,是灿烂文化夜空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从小学一年级到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材选编了适合各个年龄阶段学习的一些优秀古诗,如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离离原上草》、《石灰吟》、《竹石》、《悯农》、《登鹳雀楼》和《梅花》等,这些优秀的古诗语言凝练、意境优美、音韵和谐、节奏鲜明。学习古代诗歌对于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丰富人文底蕴,提高学国语言文字的热情有重要的作用。教学时,教师要详细介绍诗人写诗的时代背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倘若学生不知道《石灰吟》的写作背景,又怎能深刻体会“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人间”的豪气与悲壮呢?其次,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吟诵,通过吟诵体会诗中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古诗讲究押韵和节奏,富于节奏美和韵律美,诵读起来朗朗上口。以读促学,读中悟情,是古诗教学的重要举措。范读、带读、配乐读、闭上眼睛想象朗读等方法都可行,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文本,融入诗中意境,体会诗人感情,从而受到熏陶,提升感悟。

(二)充分利用综合实践活动,积极开展民族传统文化宣传。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知识层次,积极开展系列语文实践活动,采取梯度教育的方式开展民族文化宣传活动。

篇11

一、关于历史文化村镇文化风貌特色的分析

1.我国传统村镇的特色风貌保护的现状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对于历史文化古镇的保护策略日益展开,一系列的历史文明遗产被得到保护应用。特别是近几年,我国相关的文物保护法规体系不断得到健全,社会上关于历史文明古镇的研究工作日益开展,实现了历史文明古镇的保护之路的正常开始。目前来说,我国已经得到申报的历史文化古镇是比较多的,比如河北省承德市的避暑山庄,山东曲阜的孔府、孔庙等,这都是符合国家历史文化申报的重要名镇。在我国的历史遗产保护过程中,也有一些尚未进行申报的古镇,比如桂林漓江古镇,陕西省白河县城关古镇等,这些古镇的传统文化特色面临着消失的威胁。

古镇的传统文化风貌特色,表现在其传统的城镇建设、人文文化的应用环节上,比如江南水乡古镇,该镇诠释了古诗中的小桥、流水的意境,无论是该古镇的建筑模式还是所表达的艺术特色都表现了一种传统古镇的美,是值得我们进行古镇传统风貌特色的保持的。与古镇传统文化风貌相区别的是,城市风貌实现了自然的人的应用,它是人类的自然生活的改造。通过对城市文化风貌的分析,可以更好的理解历史古镇的文化风貌,从而确保这些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其延续。城市风貌的空间结构含义是非常丰富的,比如城市风貌区、城市的风貌符号等,在城市风貌的剖析过程中,可以进行村镇传统风貌的深入了解,其具备自身具体的应用结构,比如城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人造景观或者自然景观的应用。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历史文化遗产被破坏,并且即使是目前正在保护的,也可能面临着其传统历史特色消失的威胁。

2.历史文化村镇传统文化特色的保护

随着现代化城市经济的开展,关于历史文化古镇的相关保护法规不断得到健全,比如《关于保护古文化建筑的指示》、《国家环境政策法》等法律体系的与时俱进,延伸了历史文化村镇的核心概念,所谓的历史文化古镇是具备重要的历史文化研究意义的,包括其街道、村镇等,通过对我国历史文化古镇的传统特色文化的保持,可以进行某一历史进程的传统风貌的保持,比如其地方特色、特色民族风情。比如南方的丽江古镇,丽江古镇是一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各个民族的文化汇集成了丽江古镇优秀的传统文化内涵。通过对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体系的优化,可以保持其区域的建筑遗存特色,实现中国传统文化文明的弘扬,这对于当前社会的历史遗存研究工作的开展是非常具备借鉴意义的。

二、关于古镇传统文化特色的保护分析

1.村庄传统历史遗产的保护

随着我国传统历史文化遗存保护方案的应用,我国各个区域的传统文化古镇都得到保护。比如河北省的历史文化名城――于家村,这个村镇经过了相当长的时代变迁。根据相关历史考究,该村是明朝于谦的后人。该村镇的特点是石头房屋的建造,比如其建筑、街道等。并且该村镇的建筑特色是非常突出的,无论是其阁楼建筑还是四合院建筑都突出了其建筑文化的独特性。这是一种对我国传统的民俗文化弘扬的生活方式,值得社会进行历史研究。像于家村这样的村落在我国的各个区域都是大量存在的,它们具备鲜明的地域特征性,实现了历史建筑格局的保持,具备良好的物质文化研究价值,村落的传统文化风貌特色是现代社会研究历史的活化石。

村落传统特色风貌是古代人们智慧的结晶,其实现了当时时代的物质文化与建筑的融合,比如自然景观、建筑风格等。这些建筑的外在形式表现出了一些非物质文化,比如耕读文化、宗族文化、民俗文化等。对我我们研究过去的社会具备一定的借鉴意义。当然了,村庄传统文化风貌的保持是比较复杂的,需要考虑到现实生活中的诸多问题,需要明确当期的历史文化遗憾保护的紧迫性,展开相关规范措施的应用,确保其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特色的延续性的发展。

2.当代村镇传统特色文化风貌的保持

为了实现对历史村镇传统文化特色的保护,积极展开相关历史文化保护方案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当代城市经济建设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在现代化市场经济的运作过程中,古镇的文化风貌的保持,需要经过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中,需要实现传统建筑文化文明与现代建筑文化文明的结合。通过对当代城市发展与历史古镇保护这两个环节的结合,实现当前社会的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弘扬。当然了,对于历史古镇遗产的保护,不仅仅是对历史发展文明的保护,更是对我国传统文明的保护。在日常生活中,村庄传统文化特色体现在村镇的景观、建筑、街道等,这些环节也体现了其文化价值方面,居民的日常生活模式等。通过对村庄传统特色文化风貌的保持,实现我国传统文明的可持续发展,确保当今时代背景下的村镇传统建筑文化特色的保护。

在历史古镇传统文化风貌保护过程中,不仅仅要针对现有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更要针对尚未被重视的村镇展开保护,从而确保中国历史文明文化遗产的延续,从而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在古镇传统文化风貌保护过程中,需要针对当地的具体经济情况,展开相关资金的投入,进行遗产文化建设、遗产传统文化的弘扬。在此过程中,需要进行旅游行业的配合,实现历史古镇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模式的协调。

三、结语

在历史古镇发展过程中,通过对文化风貌特色的保持,可以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确保后代子孙对于民族文化的集成,从而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延续。当然,历史古镇的历史保护环节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需要引起国家的相关部门的重视,实现当代城市规划建设与历史文化遗址保护这两个环节的和谐,从而优化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

【参考文献】

篇12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016-01

高校是文化发展的中心站,承接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高校应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到高校文化上来,借以提升高校文化软实力。文章引言部分引出了话题,中间分别从高校文化有必要引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高校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路和路径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文章最后写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高校文化,提高校园文化软实力的必然性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还要各方面力量的不断努力。

一、高校文化有必要引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历史就如同一条母亲河诉说着过去、现在和未来,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这里生根发芽,不断茁壮成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利于提升高校文化软实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本着尊重的态度,用历史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受时空限制,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耀眼生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合高校文化建设要求

高校文化必定是带动高校不断向前发展的文化,是先进生产力表现下的文化。高校又是高校文化的发起者。高校文化是一种先进的文化。高校文化面向的是当下、过去和未来的发展,是大众文化,是一种国家文化,也是一种社会文化。高校文化坚持以科学的理论知识武装学生的思想,引导学生人生方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高校文化中的先进成分还能鼓舞学生的斗志。现代高校需要改变原有的落后文化,大力发展先进的文化,培养学生健康的身心,对学生的不良思想进行有效引导。高校先进文化是在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通过吸收当今先进的文化,形成自身文化的软化力。高校先进文化体现的是具有先进生产力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漫长的五千年文化底蕴,是当今中国先进文化的生命力,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现代人

中国人的精神是一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的表现,这种精神是所有精神的融合体,是一种先进的精神代表。中国人的精神是一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下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中国人爱好和平,自强不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全体中国人的意识表现,全体中国人内在的向心力和汇聚力,在中国人的精神层面占据重要分量。高校学生不单单是学习者这样单一的角色,还应该是世界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世界,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出发,关心普天下人,视作自己家人,热爱中华民族这个国家,用全球的眼光审视世界,开阔自己胸怀,具备海南百川的度量和未谋远虑的机智。高校学生不仅要有热爱祖国的满腔热情,还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先进的科技知识,理性的人文情怀,强健的体魄,适者生存的现代意识,艰苦奋斗的生存动力。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高校学生素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同源头活水,经久不息,是高校文化软实力的可取资源,也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内涵。高校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先进的爱国主义教育,增强了高校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文化是高校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所熟知的一些爱国主义故事如:精忠报国,三过家门而不入等都是所要倡导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为国家献身的无畏精神。中国人一向注重“家天下”的惠民思想价值取向。范仲淹曾有诗云:“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爱国诗句。在维护国家的革命中,这些爱国主义精神从来就没有中断过。典型的爱国主义素材对高校学生的学习具有很大的借鉴作用。在学校德育工作就要充分体现这些思想和观念,把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至关重要。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今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校园,增强高校文化软实力是可取的。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高校学生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更加坚定了爱国的人文主义信念和奋发图强的学习使命感。

二、高校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涉及面广,影响深远。我们可以从不同层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分析和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精神层面的文化,像我们所熟知的爱国主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些爱国主义得到了代代流传。爱国主义精神渗透着中华民族的家国仇恨,保护的思想。还有中庸思想的双赢,修身完善的道德思想等;从学科和客观物质方面来看,主要包括像哲学、政治经济学、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民商法、文学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范围之广,令人赞叹不已。那么高校学生应该学习哪些方面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的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抽象概括,是理论化的精髓,能够提升高校学生的精神世界,是一种充满活力的溪水。当下,高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吸收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民族精神发扬光大做好必要准备。

三、高校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路和途径

对于高校而言,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根本在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当代高校文化软实力建设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建设过程中引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些方面,比如价值取向,方式方法的运用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高校,文化建设过程中的思想路线: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在高校的实际教学过程中,采用传统的课本教材同流动的信息相结合的方式,不同学科之间交叉渗透,通过建立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进行熏陶,特别形式的主题活动将高校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拉上了一个较高的层次,面向社会取向,开展实践活动,让高校学生充分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思想情感得到质的升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学习水平。在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整体,是教学的根本。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人,顺应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学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主人,高校在这方面要本着民主思想,以探讨交流为出发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想在新时期下不断发展,高校学生需要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高校老师要尽到教学的责任,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调控措施不断完善。如果高校学生能够认认真真的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老师能够诲人不倦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授给学生,同时不断吸收先进的其它优秀文化,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定会让所有中华儿女扬眉吐气,为人类文明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刘莲香,王正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0,31(1):122-126.

[2]刘晓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提升文化软实力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2:120-121.

[3]王丽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加强高职院校师德教育的作用[J].江苏教育研究,2015:185-18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