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2 09:28:0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建筑比例的概念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衣、食、住、行是人类得以生存的基础,对于城市居民而言,通过购买房屋是取得和改善居住条件的最重要途径,因此购房对于许多人来讲是一生中的头等大事,也是最大的一笔开支。但对于大多购房者来说都不是建筑专业人员,又是第一次购房,也可能是唯一一次购房,因而既没有必不可少的专业知识,也没有什么经验可言,对楼市标书和购房合同中建筑概念知之甚少,难以区分,以致曲解,常造成选择上的错误和经济上的损失。正确理解和区分如下一些概念,对于购房者正确选择购房对象和订立合同具有一定现实指导意义。
1关于面积
面积是衡量建筑物大小、功能的一个重指标,也是房屋售价的决定因素之一。
在各类楼市标书和购房合同中有关表述面积概念五花八门,常令购房眼花瞭乱,跌入“面积陷阱”。购房人必须应注意区分:
建筑面积包含了房屋居住的可用面积、墙体柱体占地面积、楼梯走道面积、其他公摊面积等。建筑面积应按国家现行《建筑面积计算规则》进行。民用住宅多以“套”为住户的产权单位,其产权的建筑面积应由两部分组成,即套内建筑面积和本套或应分摊的公用面积。
套内建筑面积是指一套住房外墙内面积的总和。其计算方法国家和地方都有明确的规定。
公用建筑面积其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电梯井、梯楼间、管边井、变配电间、设备间、水箱间、公共门厅、通道、值班警卫室以及其它功能上为整幢建筑物局部及整体服务的公共用房和管理用房建筑面积;二是住户与公用建筑空间之间的分隔墙及外墙体水平投影面积的一半。
公摊面积它是公用建筑面积中应分摊到各套中的面积,是销售面积的一部分。不是所有公用面积都计入分摊的。如地下室功能不明确的机动用房;大楼内的物业管理用房和住宅小区的居委会用房;按建设项目要求建筑的公用车库;为住宅小区房屋共用配套设施用房,如变配电间、小区门卫间、公厕等。开发商有时将不应分摊的公用面积计入了公摊面积,购房无疑就要花冤枉钱了。一般来说套内建筑面积除以建筑面积,所得的数据如在75%以上,则属于正常范围,如果差距较大则说明公摊面积算多了。
销售面积一般来说等于前面介绍的建筑面积。它是一种开发企业或购房者的习惯叫法,在合同用语中并无此词,也就是说,平时广告、售楼书中的楼价,均指每平方米“建筑面积”的价格。
实得建筑面积就是人们俗称的“实用面积”。它是“建筑面积”扣除公共分摊面积后的余额。
使用面积业主直接可利用的面积,业界也称“地砖面积”。它是在实用面积的基础上扣除了柱体、墙体等占用空间的建筑物面积后的一个内容空间的概念。
2层高和净高
房屋高度对居住人的生活质量是有重要影响的,相对较高房屋的通风、采光、视觉、心理感受较好,实际使用功能也较强。住宅的高度计量除了用“米”,还可以用“层”来计算,每一层的高度在设计上有一定要求,称为层高,层高通常指下层地板面或楼板面到上层楼板面之间的距离。层高减去楼板的厚度的差,叫做净高。对居住人有实际意义的是净高。一般住宅层高都在2.8-3米左右,净高在2.7米左右。
3建筑面积密度和建筑密度
住宅区内建筑物的密集程度对居住环境是有较大影响的。建筑物密程度高的小区,人均可供使用公共场所面积相对较少,给交通、休闲、日常生活和物业管理带来不便,从而减低居住质量。显然,低密集程度的小区是购房者的首选。建筑面积密度、建筑密度是反映建筑物密集程度的重要指标。
建筑面积密度是反映建筑用地使用强度的主要指标。计算建筑物的总建筑面积时,通常不包括±0以下地下建筑面积。建筑面积密度的表示公式为:
建筑面积密度=(总建筑面积÷建筑用地面积)
建筑密度是反映建筑用地经济性的主要指标之一。计算公式为:
建筑密度=建筑基底总面积÷建筑用地总面积
比如现有1000平方米的建筑用地,现在上面建一幢6层2400平方米的住宅楼。
简单计算其基底总面积为:2000÷6=400
那么这块建筑用地的:
建筑面积密度=2000÷1000=2
建筑密度=400÷1000=0.4
很显然其数值相差是很大的。对于开发商而言,为了节约成本,总是要通过增加层数和减小楼房的间距来提高一定用地上房屋的“产出率”,购房者可一定擦亮自己的眼睛。
米左右。减低层高以节约成本,增加利润是一些不良开发商惯常使用的方法,因此,在制作、签订合同时一定要表述清楚。
4绿化率与绿化覆盖率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居住环境的质量,而绿化是决定住宅小区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而衡量绿化水平的指标有两个:绿化率和绿化覆盖率。绿化率是人们通常的说法,其规范的专业术语应为绿地率。这两个专业术语字面很相近,但其实质是有区别的。
绿化率的公式为:
绿化率=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的面积总和÷居住区用地面积×100%。
绿化覆盖率的基本计算公式在形式上与绿化率的计算公式是一样的。
二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这一概念的不同涵义上。简单地说计算绿化覆盖率时所指的绿地“是有块草皮就可以计入”;而计算绿化率时所指的绿地“不是有块草皮就可以计入”的。比如,在计算绿化率时,要求距建筑外墙1.5米和道路边线1米以内的用地,不得计入绿化用地。此外,还有几种情况也属不能计入绿化率的绿化面积,如地下车库、化粪池,这些设施的地表覆土一般达不到3米的深度,也就是说在上面种植的大型乔木成活率较低,所以计算绿化率时不能计入,而在计算绿化覆盖率时是可以计入。因此绿化覆盖率可做到60%以上,而绿化率做到30%都很难。所以一般来讲开发商说绿化率达30%以上,其实是指绿化覆盖率,其真正的绿化水平并不如购房者想像的那么好。
构图的根本法则就是“对立统一”的法则,这是形式美学和构图的根本法则。所有一切构图的法则,都可以归结为这一点,都是这一法则的具体化、外延化、视觉化。所谓“变化统一”和“多样统一”,其核心就是“对立统一”。变化和多样何以能够统一,就是各自通过自身相应的对立面达到统一。构图原理又可以分为基本范畴和基本原理内容。
1.基本范畴
形式的视觉属性,诸如形状、尺寸、方位和表面特征以及由表面特征引起的视觉重量感等因素,都属于构图的基本范畴。此外,隐含在两个或两个以上要素间的关系之中的潜在的视觉效果,诸如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尺度、韵律与节奏、对比与微差、变换与等级都是建筑构图的重要范畴。可见,构图原理的基本范畴实际上就是建筑形式中首要的、直观的和特有的要素,同时也是建筑师实现和协调体量组合的基本手段。
1.1对称与均衡
建筑史表明,建筑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建立在左右对称的基础上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对称的建筑被认为是古怪的,需要作出某种解释的。而现代,不对称但均衡的构图则被认为是现代建筑艺术的基石。其实,在当代的建筑造型中,对称式构图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得多,对称式并非专属古典时期,现在仍然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1.2比例与尺度
在建筑设计中,建筑形式的表现力以及建筑美学的许多特性都起因于对比例的运用。比例是指建筑物各部分之间在大小、高低、长短、宽窄等数学上的关系。尺度则是指建筑物局部或整体,对某一物件相对的比例关系。因此相同比例的某建筑物局部或整体,在尺度上可以不同。建筑物的空间及其各部分的尺度和比例,主要是使用功能和不同材料性能、结构形式确定的,不同类型和性质的建筑物在尺度上和比例上都有不同的要求和相应的处理方法。例如许多公共建筑物,如车站、商店等开间、进深大,层高常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立面上反映出一系列柱子和大片窗子和宽阔、开敞的出入口,而许多居住建筑物,由于面积小,相应的开间、进深、层高也都较小,而且常采用砖石或混合结构,在立面上反映出较多的实墙面和较小的窗子和出入口,因此在建筑的尺度和比例上显示出很大的区别。
建筑物上某些部件根据人体工程学要求常得出较为固定的尺寸,例如楼梯踏步高一般在15-17cm之间,宽一般在25-30之间,一般的窗台栏高度常在90cm左右,门的高度常在2m左右,如果任意改变就可能不适用,也不习惯。对生活中常见的不同性能的材料,在使用上也会有合乎逻辑的比例概念,人们在日常使用中形成的这些习惯、固定的尺度和比例,就能对不同的空间和物件有很敏锐的尺度感和比例概念。由此可见,人们对建筑物尺度、比例的不同感觉,除了建筑物的绝对尺寸外,还要通过与某些习惯、固定的比例概念相比较而获得,而后者在建筑构图中显得格外重要,即应正确处理好建筑物各部分之间的相对尺度、大小、长短、高低、宽窄等,都是通过比较而显示出来的。如果对建筑物上的某些部件大小处理不当,就会影响整个建筑物的比例,从而影响对建筑物的尺度感。
2.基本原理
从功能的角度来看,建筑物的实际用途或使用上的完整性是构图的首要条件。因为我们知道,办一件事情总要依次经过一定的手续或程序。人门活动范围的统一性或使用上的完整性要求各个相关房间在位置安排上应该有一种合理的联系。同样,相关经验表明,房间窗户的尺寸、天花板的高度以及许多物体的一般形状只适合于某些目的而不会适应别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形式追随功能”所确立的是一种合理性原则。鉴于这条法则本身所遭致的种种批评,尽管有些时候是不公正的,但我们不妨把这条法则作为一条底线策略,加入建筑构图损害了功能的合理性,显然就不会是一个好的方案。使用的完整性和行为逻辑的连贯性一旦受到破坏,不管其他方面设计得如何,看上去都会使人觉得无目的,而且表面化。
在建筑形式和体量构图中,公共建筑物看上去就要像公共建筑,住宅看上去就要像住宅,而纪念性建筑物看上去就要有纪念性。造成类型上差别的根本原因在于不同尺度的运用,这一点已经明确了。而在同一类型中,不同建筑物之间形象上的差别首先也根源于尺度和比例因素的不同,其次才是其他美学范畴的表现。
当代建筑美学和建筑构图原理经过“后现代”的洗礼之后,要想从中找出一个可以替代统一性的另一个核心范畴或原则,是非常困难的,也是徒劳的。在所谓的“现代建筑”之后的建筑理论和实践中,理想和感性之争、个性表现与时代新风格等理论纯属一笔糊涂账。设计理论家往往忽视了现实中主流的、大量的与普通人的审美情趣和要求相称的设计。
建筑施工图的比例比较多样,绘制不同的图形,要选择相应的比例,具体详见表1。学生在绘制不同比例的图形时,进行转换比较困难。具体表现在:详图画出来以后看不清楚、尺寸标注或者过大或者过小、字体大小不合适、轴线号的圆圈大小不合适、数值不准确、中心线、虚线、双点划线等线长度不适合、粗线太宽或者太细了等等。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学生作图时,按照1:1的比例如实绘制对象,不同比例的图纸都画在一张图上,再改变比例出图。没有进行一些必要的处理,或者处理得不够完全。
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也比较简单。在绘制图纸或者出图时进行一些必要的设置:比如出现尺寸标注过大或者过小的问题时,需要改变标注设置,另外给出一个标注名称,在这个名称下,对于相应的各变量根据新图比例进行重新设置。再比如,中心线、虚线、双点划线等线长度不适合,则要重新设置各种线型的比例,满足新图要求。教师在讲解时,一定要带领学生画几张不同比例的建筑施工图,使学生不要停留在理解理论知识的层面上,而要能够进行应用。不要单纯地讲解理论知识,而是根据职业院校学生理论知识底子较薄、实践动手能力较强的特点,教师可以先对一个具体的比例转换的实例进行适度地讲解并简单分析,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在指导学生操作的过程中,再将理论知识渗透其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论知识有了实实在在的着陆点,学习的内容有了应用的去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
二、学生绘图空间想象能力差的原因及提高
学生绘图空间想象能力差在学生的图纸上出现得也很多,比如平面图与剖面图对应得不好;画楼梯间剖面图时,哪里是剖到的、哪里是看到的,表现得不明确;图形中横线和竖线的交接画不清楚等等。造成上述图形缺陷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差,这要归结到制图或者识图中投影知识的学习需要加强。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问题,就是复原形体的再造思维过程。空间概念的建立就是看到物体的三个视图,要能够“想象”出该物体空间形体是什么形状的,以及能够根据“想象”出的物体空间形状,绘出该物体的三个视图。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和前面的比起来,时间上要相对的漫长一些,难度也更大一些。
教师在教学时,要加强直观性,可以充分利用挂图、模型和实物等教具。增加感性认识以及对空间形体的直观认识,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在学生接触事物、进行感性认识、提高观察能力时,教师应对学生指定观察目标,并指出观察方法。在训练的过程中,目标越具体,感知就会越清晰。因此,上课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三维投影系统,引导学生分析简单物体的投影,观察投影,通过各种简单物体的三面投影,让学生观察,思考,然后观察,反思其投影规则,在三维物体上反复演示投影的过程,使学生直接观察到从三维物体到二维投影图的转换,弄清转换的性质和原则,使学生在大脑中建立起明确的空间概念。从而大大降低了感知、认知的过程,使学生在二维平面和三维空间的反复思索中加深印象,非常有助于空间想象力的培养。教师应该用更多的演示,比如可以发挥各种媒体教学的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力,帮助他们克服畏难情绪,鼓励他们大胆想象,从而树立学好制图课的信心。
比例是一个系统中各个部分的数量占总体数量的比重,用于反映总体的构成或者结构。比例的作为一个重要的概念其外延广泛,在不同的场所,比例有着不同的内涵。例如,它在技术制图中的一般规定术语,是指图形与其实物相应要素的线性尺寸之比。而我们在造型设计中常常涉及到的比例是指整体与局部,或局部与局部的相对关系,它往往与尺度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比例在造型设计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它体现了造型艺术中物质材料和手段上的把握。
造型艺术包括建筑、雕塑、绘画等种类。造型即创造形体,是美术的主要特征。造型艺术的特征是以可视的物质材料表现形象;相对于音乐和语言艺术,造型艺术总存在于一定空间中,以静止的形式表现动态过程,依赖视觉感受,又被称为空间艺术、视觉艺术。造型艺术的上述特征都是由其使用的材料和表现手段决定的,而各部分的相对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形式美的构成一般划分为两大因素:第一是构成形式美的感性元素,第二是构成形式美的感性元素之间的组合规律,也称构成规律或形式美法则。在第二个因素中,比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造型艺术的创造中,总是存在简单与复杂、凌乱与呆板的矛盾,适度的概念似乎很难把握。比例中的形式美原则不同于数学上的逻辑计算公式,在艺术创作中它的形式千变万化,几乎成为形式美构成要素中难以破解的密码。
维特鲁威认为比例是在一切建筑中取得均衡的方法,这种方法是:从整体到局部都服从于一定的基本度量单位。许多古代民族都认为某种绝对的、永恒不变的数量关系控制了世界存在的基础。2000多年前,古希腊雅典学派的欧道克萨斯首先提出黄金分割的原理。
所谓黄金分割,把一条线段分割为两部分,使其中一部分与全长之比,等于另一部分与这部分之比。其比近似值是0.618。公元前300年前后欧几里得撰写《几何原本》时吸收了这一成果,进一步系统论述黄金分割的理论,把黄金比例定义为 (√5-1)/2 的无理数。
黄金分割〔Golden Section〕是一种数学上的比例关系。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数字,我们以0.618来近似,通过简单的计算就可以发现:
1/0.618=1.618
(1-0.618)/0.618=0.618
黄金分割体现了对立统一的和谐性,这个数值的作用广泛体现在诸如绘画、雕塑、音乐、建筑等艺术领域。有趣的是,这个数字在自然界和人们生活中到处可见:人们的肚脐是人体总长的黄金分割点,膝盖是肚脐到脚跟的黄金分割点。一个很能说明问题的例子是正五角星:五角形是自然界花瓣的常见结构形态,从这种形态概念提炼出来的正五角星形态中,可以发现所有线段之间的分割关系都基本符合黄金分割的比例。
黄金矩形(Golden Rectangle)的长宽之比为黄金分割率,换言之,矩形的长边为短边 1.618倍。在很多完美的艺术品中都能找到它。举世闻名希腊雅典的帕提农神庙就是一个完美的实例,它的高和宽的比近似于0.618。达·芬奇的《维特鲁威人》符合黄金矩形,《最后的晚餐》同样也应用了该比例布局。建筑师们发现,按这样的比例来设计殿堂更加和谐、典雅;即使是门窗,近似于黄金矩形的比例都会显得更加美观。
图1 黄金比例 图2 维特鲁威人
图3 黄金矩形 图4 五角星分割
中世纪后一段时间里,黄金分割被披上神秘的外衣,意大利数家帕乔利称中末比为神圣比例,并专门为此著书立说。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甚至称黄金分割为神圣分割。
然而理论如果走向极端,就背离了原始的初衷。黄金分割比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造型问题,没有任何一个建筑师用机械的手法刻意追求黄金分割的完美,即使是被我们认为是黄金分割比例经典的帕提侬神庙,其本身也具有多样性的建筑构件,正是这种对立与统一的原则,形成了和谐而富于变化的建筑形态。除了线性的长宽,比例的概念还表现在体量的关系上,它与建筑的尺度、形体和组合关系密不可分。
建筑艺术总是在表现建筑的各种不同存在形式,总是对形体空间位置、空间关系上进行组织和创新。如果这些复杂纷纭的视觉因素只有多样变化,没有和谐统一,就会显得纷繁杂乱;如果只有和谐统一,没有多样变化,就显得呆板单调。黄金分割的原理为量化这种变化中的统一规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然而从古至今,我们都能看到一些优秀的建筑,完全打破黄金分割的比例,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冲击,这些实例正体现了造型艺术的多样统一原则。
图5 帕提农神庙
黄金分割转化成一用语言符号,就是比例的一种不长不短、不宽不窄的和谐状态,这是人们能够普遍接受的适度状态。而语言的形态是多样的,适应不同的表达要求,或高亢激昂,或优雅婉转,表达不同的思想状态。有时还需要采取夸张或隐喻的手法,体现出一种矛盾性和复杂性,同样建筑的比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虽然建筑伴随人类走过了漫长的道路,但作为系统研究课题,建筑美学的出现却是20世纪的事情。建筑美学以如何按照美的规律从事建筑的创造,以及创作主体、客体之间的相对关系为基本任务,其具体内容是:建筑艺术的审美本质和审美特征;建筑艺术的审美价值和功能关系;建筑艺术的发展历程和建筑观念、风格的发展嬗变;建筑艺术的形式美法则等等。美国现代建筑学家托伯特·哈姆林,提出了现代建筑技术美的10大法则,即:统一、均衡、比例、韵律、序列、规则以及形态、质感、色彩、风格等,较全面地概括了建筑美学的基本内容。
比例是建筑结构的控制要素,控制是为了形成和谐统一。是否真有一个比例,能够成为控制一切建筑的基本比例呢?以今天的眼光来看,答案是否定的。然而,许多民族都相信这种永恒不变的数量关系的存在。这种观念体现在建筑中,则是寻找并设定某种“不变的比例”。这个不变的比例是永远找不到的,因为在具体的建筑中,除此之外比例总是与建筑的功能和风格相互影响着。尽管如此,对“不变的比例”的追求促成了建筑在结构上的相对单纯性和统一性,使建筑无论作为个体、还是群体,都更趋向于有机对立状态的稳定、和谐。
建筑是技术与艺术的综合产物,从营造角度,古今中外的建筑普遍采用了模数作为基本比例单位,使建筑构件定型化,并以此形成逻辑上数与数的结构关系。模数如同音乐的音符,一个音符无所谓高低,然而音符按照一定节奏,在统一而又有变化的原则的基础上排列组合,就构成优美的旋律。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创造性是建筑设计的灵魂,当然建筑的创造要受功能和环境的制约,受经济条件和审美取向的制约。创造性本身的基本特点就是有基本规律,无固定法则。“道可道,非常道”,这种辩证的哲学思想也是对形式美规律的诠释。形式美的基本原则是对立的统一,在统一基础上的变化,或是在变化基础上的统一。各独立的因素在艺术的组合建构中,不仅有外在的差异,而且有一定内在联系,构成有机的整体,达到赏心悦目、意悦情抒的审美效果。人们的审美观可能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而对立统一的形式美原则是永恒不变的,这就是一座优秀建筑在比例中的形式“密码”!
参考文献:
[1]罗杰.斯克鲁顿: 《建筑美学》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弗朗西斯.D.K:《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刘先觉: 《现代建筑理论》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