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2 09:28:1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民间艺术的来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所谓的民间艺术,是指由广大劳动人民创造的,古往今来就存在于民间传统中的自发的、民众的通俗文化。民间艺术的内容包含了民间音乐、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游戏、民间节日、民间民俗习惯、民间饮食文化等。它是劳动人民在没有任何的专业美术技能学习下自发创作的艺术作品,往往口口相传,手把手教授。例如,年画、剪纸、木雕等。而这些艺术作品都给人以质朴、稚拙、和谐的感受,体现出简洁、纯朴、清新的艺术风格。
一、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进行民间艺术熏陶的意义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提出:“要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理解。”教育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应该充分挖掘民间艺术资源,利用积极向上的、健康的民族文化来教育下一代,并传承优秀的民间艺术。因此,如何把带有浓郁民族艺术特色的内容,随着教育渗透给孩子,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埋下秉承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艺术的种子,是一个值得我们研究的话题。
二、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活用环境资源探索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都来自于日常生活中,学生所处的环境中,例如学校、家庭、社区、公共场所里或多或少都包含着各种各样的民间艺术资源,只要学生用心去调查、捕捉,就能挖掘出许多民间艺术素材。
1.在校园文化中巧用多样的民间艺术
从学校宣传橱窗上,宣传橱窗是学校开展民间艺术教学活动过程中与孩子沟通的一个有益的桥梁。学校的宣传橱窗定期向学生可以介绍一些民间传统节日习俗及民间艺术作品,例如,介绍节日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来历、习俗,使学生在课外活动时间能自主地欣赏、回忆民间艺术作品,增强学生对民间艺术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精神的体验,不时唤起学生参加民间艺术活动的兴趣。
例如,学校宣传橱窗开展了以“十二生肖”为主题的内容,分别介绍了十二生肖的历史典故和来历。我就结合这样的主题活动,开展了一堂有趣的十二生肖民间艺术作品欣赏课,展示了一些手工艺术作品,如虎头鞋,老鼠嫁女的剪纸作品等,通过这样的宣传,很好的引起了学生的共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民间艺术专用教室布置上,创设小学民间艺术专用教室,在专用教室里展示富有地方特色的剪纸、版画、泥塑、布艺、扎染等,引导学生充分欣赏、感受民间艺术作品、初步体验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热爱民间艺术的情愫。
从班级环境建设上,可以根据各年级的年龄特点,创设相应的民间艺术特色活动小组。如,低年级侧重剪纸创设小组,中年级侧重泥塑创设小组,高年级侧重皮影布艺创设小组,并在每个活动小组提供相应的民间艺术操作材料,学生可以随时看、玩、说、想、做,为学生接触民间艺术,积极地提供机会与条件。同时,班级可以组织开展一些民间艺术主题的板报和班报。
2.从家庭生活中巧取多彩的民间艺术
家庭生活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的教学资源。一把古色古香的老木梳、一对龙凤绣花枕、一只青花瓷罐、一只彩陶花瓶、一块扎染花布……一件件平日生活中的器具,其造型、装饰和技艺体现着民族的智慧和营造生活的艺术,它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平时鼓励学生多观察发现探究这些家中的艺术作品,可以组织学生带着家里的民间艺术作品与其他学生一起探讨它的历史与文化,分析感受和体验,同时也可以通过家长了解这些民间艺术作品的历史起源、艺术价值等。当学生通过对自己家的作品探究活动,会倍感亲切和自豪感,同时激发学生了解中国民间艺术的兴趣和热情。
三、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妙用民间艺术题材发扬民间艺术
1.课前自主学习是进行民间艺术题材教学的前提条件
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曾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原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能主动地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去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课前有效的自主学习是营造一个轻松积极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方式。例如,风筝作为中国典型的民间玩具之一,历史悠久,造型优美、工艺精湛、形象生动逼真、色彩鲜艳协调,具有强烈的民间乡土气,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2.欣赏与制作相结合是进行民间艺术题材教学的关键所在
小学民间艺术教学离不开“欣赏式”教学,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去欣赏是关键,很多美术老师会准备大量的图片资料去欣赏民间艺术作品,但是学生看完了、讨论了,就结束了。学生只是匆匆忙忙地欣赏了一遍,感受了民间艺术的美,但是实际上什么都没学会。所以,我们在民间艺术教学时应该将欣赏与实践有机地结合一起,通过欣赏提高学生的实际制作能力,通过制作学生不止感受到了民间艺术的美,同时感受到了民间艺术制作工艺的艰辛,培养学生热爱民间艺术的情感。
3.实物与多媒体相结合是进行民间艺术题材教学的必要条件
民间艺术作品形式多样材料丰富多彩,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这些不同的作品有着不同的质感和美感,不是我们能用语言能描绘形容的,所以,民间艺术教学中,教师应多收集各种民间艺术的实物及图片和视频资料,为教学提供最直接的教具,让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了解民间艺术作品。
通过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进行民间艺术的熏陶,不仅使民间艺术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传承与发扬,更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民间艺术的风格形式,萌发了对民间艺术的兴趣,培养了学生感受民间艺术美和表现民间艺术美的审美能力,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使他们掌握了民间美术的基本技能技巧,并且能够初步运用民间艺术技能技巧进行简单的创造性表现活动,同时让学生理解劳动人民的审美观,并借此引发学生热爱民间艺术的审美意识,从而培养出他们对于劳动人民的热爱和理解,以激发学生热爱生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2.
[2]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
[3]李锦璐.谈民族民间美术.安徽美术出版社,2003.
1.直接选取民间艺术作品为游戏材料
首先,游戏材料作为幼儿园游戏中的基础组成部分,能直接地与游戏中的幼儿进行接触。许多民间艺术文化对于幼儿来说不能直接进行运用与消化,但是我们可以将其直接投放到游戏中让幼儿了解,比如将民间的泥塑这一艺术作品放入幼儿角色游戏中的“饰品”店,通过幼儿的“购买”来对泥塑进行欣赏。教师在投放这些艺术品时,可以根据不同的游戏主题,投放相应的民间艺术作品,并着重引导幼儿对这些艺术品进行多方面的观察,让幼儿对这些成品民间艺术材料有所了解,而不是完全开放式地让幼儿独自探索,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得到他们的知识。
其次,许多民间艺术并不是以一个固态的形态来呈现出来的,但是我们可以将这些民间艺术元素作为材料加入我们的游戏中,如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在幼儿园小、中、大三个年龄阶段,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民俗音乐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来,那么我们可以将这些活动中的素材进一步延伸到幼儿参与的游戏中,比如教师可以把江苏民歌《茉莉花》投放在表演游戏中的小舞台作为音乐,进一步引导幼儿根据歌曲学习一些汉族舞蹈动作。在体育游戏中也可以将维吾尔族歌《哇哈哈》融入其中,让幼儿学习其特有的拿东西的动作来接力运球。
2.选取与民间艺术相关的半成品材料
学龄前幼儿的想象力丰富,动手能力也在不断增强,相比于以欣赏为主的成品民间艺术作品,它们对于半成品材料更为喜欢。许多的民间艺术都是由最本土、最大众的材料而来,特别是幼儿园所在地区的民间艺术,更能够进入幼儿的游戏中。在选取这些与民间艺术相关的成品材料,除了要考虑材料安全性、游戏主题外,还应该重视幼儿的已有水平。
二、创设有民间艺术文化的游戏环境
1.幼儿园整体环境的创设
幼儿园的工作一直为营造良好的环境适应教育,为孩子提供机会和条件,把他们的活动和表现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原则之一。幼儿进入幼儿园首先能感受到的就是幼儿园的整体环境,现在幼儿园的墙面、走廊、过道甚至是窗户上,教师们都给予了装饰,有的是幼儿的作品,有的是由废旧材料制作而成,这些东西每每都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如果能利用幼儿园这个大环境将民间艺术文化融入其中,在走廊、墙面等幼儿能够看得到的地方,加入一些与民间艺术文化相关的绘画、手工制作,如在中秋节期间,可以在幼儿园大厅悬挂一些有民间特色的灯笼,在丰富幼儿园环境的同时不忘宣传民间艺术文化,还可利用家长对一些民间艺术文化的认识,一起为幼儿园环境做准备,通过家园合作,努力为幼儿创造一个丰富并且饱含民间艺术文化的环境,让幼儿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2.游戏操作环境的创设
幼儿园环境教育功能的发挥依赖于幼儿同这些环境之间的互动。幼儿园整体的大环境虽然能呈现多种多样的民间艺术文化,但是幼儿与其接触的方式、时间都较少,幼儿园整体环境的教育作用很难有效、直接地发挥,因此,班级中幼儿的游戏操作环境也至关重要。除了为幼儿准备成品或半成品的民间艺术文化相关的材料外,还应该创造一个能让幼儿一目了然、直接感受的环境。
在含有民间艺术的游戏中,我们可以通过游戏主题或者区域的外部环境布置,如贴一些相应的图片、海报等来吸引幼儿的注意,还可以在游戏中加入一些民间艺术文化的元素,如服装、音乐、学习材料。在游戏开展之前,通过多媒体等手段让幼儿对民间艺术文化进行了解,为游戏的操作做准备。除此之外,教师还要积极地引导幼儿与这些环境之间进行互动,让幼儿在互动中学习民间艺术文化,同时也在无形中形成了一个游戏氛围。
三、开展有民间艺术文化的游戏活动
1.开设有民间艺术文化的游戏主题
在幼儿园的游戏中,不管是角色游戏还是区域游戏或者户外游戏,都有自己的主题,这些主题应该是幼儿园教育的整体目标与具体的教育目标相结合而来。如果只是将民间艺术文化相关的材料零散地投放在一些游戏中,幼儿很难着重地、系统地了解民间艺术文化。将幼儿游戏某个主题直接定为某一民间艺术文化的主题,特别是幼儿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幼儿会主动地去了解,去探索。
如我们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以及班级教学内容中的剪纸活动,在美术区开展“剪窗花”主题。由于南方过年时的活动越来越少,这样的活动深受孩子们的喜爱,而且幼儿对于过年的热情非常高涨,所以在过年前开设的“剪窗花”主题既符合幼儿的兴趣,又能与节日相融合,还能引导幼儿认识我国传统文化,在游戏中幼儿与教师通过故事的等形式一起了解窗花来历,欣赏各式各样的窗花,由最简单的花纹开始剪纸,到最后的自由想象、自由创作,整个游戏可以分为几个阶段,长期性地作为一个主题来让幼儿参与。开设民间艺术文化的主题,让幼儿有层次性地了解、学习民间艺术文化,融入民间文化艺术中,感受其中的内涵,并且还能体会到自己主动创造的快乐。民间艺术是一种综合性的瑰宝,是民间艺术的感觉和欣赏的过程,是一个综合性的研究过程。
2.直接开展各种民间游戏
首先,有目标地进行课前研究及教学内容选择。
由于剪纸种类太多,制作方法各异,而我校学生又没有这方面的基础,所以可采用从简到繁的方法学习剪纸艺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剪纸,既愉悦身心,又学会如何创作剪纸作品。要通过欣赏、感受身边的剪纸,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识、了解“剪纸”这种造型艺术形式以及剪纸在生活中的作用,逐步体验、感受中国剪纸的美感,了解中国剪纸艺术的历史文化,通过讨论、交流、实践等活动,使学生由最初对剪纸表象的描述发展到能够基本欣赏、认识剪纸的方法和创作好的剪纸作品,深化审美体验、感知能力,从而继承和发展这些文化遗产。
其次,精心设计教学流程。
课前图片的展示让学生有感性的认识,然后动手实践,“目标――参与――获得――操作――迁移――反馈”。具体教学流程设计分为“新课导入(明确学习目标)――测试课前预习(学生参与学习)――新课讲解(学生获得新知识)――制作方法探索(学生具体操作)――作品制作(创作迁移)――评价(反馈)――小结――课后延伸”等教学环节。上课前老师先进行PPT设计制作,为上好每一节课做好准备,努力提高剪纸美术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下面以《对称喜字图》剪纸为例呈现如何实施高效课堂教学过程:
导入部分:创设情境, 揭示对称字,让学生欣赏感受对称字的美,通过自己的观察和老师的讲解,得出对称字的概念。这种开门见山的导入设计很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对上好本课的教学内容很有帮助。
测试部分:了解对称字的历史、文化、用途。对称喜字图是中国特有的、全国普遍应用、有着悠久历史的“婚徽”。双喜字配上装饰的花纹后称为“双喜图”,它是民间吉祥剪纸中最有特色、最有普遍性、最有应用价值的一个独特品种。 测试课前预习部分,知道最早的剪纸实物,了解喜字的象征意义、用途,采用学生亮牌的形式,既可检查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可让老师即时知道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做到有的放矢、关注全体、了解差异、尊重差异、差异发展。学生学习效率高,通过这种亮牌形式反馈自己的学习情况,减少了学生的心理压力,促进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好地理解了团花剪纸的来历及特色,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民俗造型艺术是指由劳动人民创造的各种物质生活文化,它与老百姓的生活、生产、风俗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包括所有能呈现可视的空间形象艺术。造型艺术作为整体文化的组成部分,艺术创作的本身是基于人所生活的特定客观环境,思想意识和情感,是在实实在在的生活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是扎根于本土的。民俗造型艺术是民间艺术和民间文化的表现形态,是历代劳动人民在民俗生活中创造、应用并融入生活当中的艺术形式。传统的经验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不管艺术形式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怎样变化,表意性的创作原则不变。正因为民间造型艺术坚持这一点,我们的作品才充满了文化的审美意趣,从而影响着、滋润着人们的心灵,提升了整体的人文精神的品位。
一、民间文化与民俗艺术
传统文化是指我们民族千百年来历代祖先们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根据现实所能的条件,所创建、改造、享受、传承的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各种事物的总称。中国传统文化,大致有上层文化和民间文化两个层次。上层文化指过去的正统文化,特别是其中的经典文化,如儒家文化,宋、明理学等。作为民间造型艺术得以生存的土壤,传统文化决定着民间造型的一切形态。但这里所说的文化,通常是指民间的那些下层文化。民间文化形成在民间,他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包括伦理观念,审美意识和哲学思想等,实际上是包括了对待人与人、人与自然、现实与未来的态度,是所有文化的根本和基础。
在民间文化观念的早期发展阶段,原始崇拜观念占有显著地位,而需要观念则处在隐喻状态。使那些本是出于人类需要意向和征服意欲的超验力量和神秘世界的幻象往往被当作真实的存在,并且被赋予了绝对的性质。世界仿佛充满了神灵鬼怪,内在与主体的内在动力,促使人们把自己的希望寄托于神秘世界。例如民间广为流传的木版年画,中国各个地区流行的木版年画都有相似的特性,首先制作和经营的是门神、灶王爷、土地神、天地神;品种上门画分大、中、小门神,灶王神有单灶、双灶神;都具有喜气吉利、驱邪保平安、招财进宝的花样题材。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实践经验的丰富以及人对自然主动性的增强,变异机制不断清楚民间文化观念中的蒙昧因素,促使它不断摆脱原始蒙昧而向文明迈进。意识主体也逐渐把民间文化观念的需要内涵发展成为社会化的自觉意识;需要观念也逐渐由对人类自然性要求自省,发展到对人类社会性要求的全面自省。便出现了宗法制度以及伦理观念,指出了人在社会中的关系。例如中国传统民居空间布局,除了显现它的实用和美观性质之外,还具有一种社会伦理的性质。比如汉族的一些民居,大部分为几个房屋,在名称上有正房,偏房,前房,后房等。
中国的哲学思想有数千年的历史,从周朝开始,中国文化中便注入了早期的哲学思想――天人合一。中国传统民居的“自然性”就是由人对顺应自然四时气候,地形水利而生存和发展的。“天人合一”有两个方面的概念:一是人与自然;二是个体与群体的顺从,适应的协调关系。东北大院、江南的天井院、四川的泗水归堂以及北京的四合院等,院落把屋的各部分相联系,在顺应自然的同时,也体现了家族的组织,反应了传统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物的文化心态,其最高目的就是构成“合”的格局。这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和古老的哲学思想,也体现了在这种精神支柱的支撑下的一种渴望和谐社会的生存理念。也就是天地合一、天人合一、神人合一的宇宙大统一思想。
二、民间生活与民俗艺术
民俗艺术是民间艺人的生活依靠,衣食之源,能活下来就是人生的哲学主题。因此“生活”就是民俗艺术的根本,也是民俗艺术的核心。民俗艺术最着重生活的意义,它扎根于平民百姓,活跃在底层文化中,有着旺盛的生命力,而民俗艺术的作品本身也是表达人们对生命的崇拜,对生存的渴望,在物质生产资料不丰富的古代社会,人们把生存作为人生的首要目的,能够“活”下来是最高的人生哲学。贫困的生活压抑得庶民们渴望一切美好的事物,在民间造型法则的引导下,其艺术作品是真正的自由的感情流畅和挥发,不造作、不拘谨,这种淳朴的思维方式使得民俗艺术“活”在民间几千年,只有通过艺术作品中“手的痕迹”我们才能真正挖掘到民俗艺术的灵魂所在。人们通过手的拿、捏、剔、划等技艺来创造出造型丰富的民间艺术,把对生命的渴望对生活的热爱通过手的痕迹自然地表露了出来。例如,民间剪纸的作者,大多是乡村的劳动妇女,他们在田间劳作之余为了家里的节庆增添喜庆气氛,可随心所欲地表现自己纯真的感情。还有深受百姓喜欢的雕刻、泥塑和编织工艺等,都是人们在农闲业余时,所取身边的一方石、一把泥、一堆陶土、一叠纸、一包碎布等,抹两笔彩色,勾个面谱,便创造出逗人心弦、千姿百态的民俗艺术。各种布老虎、布娃娃等布制玩具也往往是剪裁衣物后的剩布头,民间玩具看似微小,但其精神实质是传统社会对自然的认识,是传统工艺思想的体现。可见,民俗艺术是真正源自生活的艺术,那些花样是代代相传的,为贫困的生活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说到生活,必然少不了经济,的一个基本观点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民俗作为一种文化事项,是意识形态的一种,他的产生受到经济基础,即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制约。不可避免地带有经济基础的内涵,即生活样式的痕迹。中国的先民在六千多年前,超越狩猎和采集的经济阶段而进入了以种植经济为基础方式的农业社会。从而出现了各种大小农具,运输工具,储存工具等人们生活所必需的民间造物。中国传统民俗的形成都与经济基础有关,农民对土地的观念,对土地神的迷信,对丰收的渴望和他们对虫灾,旱灾,涝灾,瘟疫的迷信以及农民掌握农事岁时节气的自觉性,有步骤地安排生产,构成了中国一年的365天日日有习俗的民俗活动,成千上万的中国农业民俗事项,从而创造出千姿百态的衣食住行的民俗艺术。
小结
综上所述,民间艺术以一定的造型形式表现了求生、趋利、弊害等现实生活观念。同时,也充满着中国人传统的文化观念,体现着中国人的哲学观和神话色彩,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民间造型艺术在包含了博大精深的文化意蕴的同时,充满着神奇,充满着魅力与个性的张扬。也可以说,民间文化观念对审美主体造成要求,使其选择了一定的造型形式来作为它的载体。因此,了解和分析这种表现或选择的内在根据,或者说,了解和分析民间文化观念寓于民间艺术之中的契机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孙建君.[M]中国民间美术教程.天津人民出版社.
[2]崔锦、王鹤. [M]民间艺术教育.人民出版社,2008.10.
[3]居阅时,瞿明安. [M]中国象征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