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小孩认识数字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08-02 09:28:1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教小孩认识数字的方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教小孩认识数字的方法

篇1

一、培养幼儿的注意力,维持常规秩序

幼儿的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持续时间短。以前在我的教学活动前,老师都会拿着铃鼓与幼儿一起拍打节奏“一二三,坐整齐,小手放在小背后,小眼睛看老师,小嘴巴不说话,这样才是乖娃娃”或“小手拍起来,拍拍拍,左拍拍右拍拍,上拍拍下拍拍,拍拍小手坐整齐”。刚开始学的时候幼儿很感兴趣,渐渐地,幼儿对这几句儿歌记得很熟,但活动之前维持程序不起作用了,很多时候,为了整顿纪律,花了许多时间,而且也影响自己的心情。

二、增加词汇量,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手指谣都是以短小的儿歌为主,短小精悍,浅显易懂,幼儿实记起来比较容易。如,“花园里百花开万紫千红多姿多彩,张开小嘴巴,兰花扬起小下巴,鸡冠花真神奇,喇叭花开早早起,什么花儿晚上开?节日喜庆烟花开。”幼儿学了这首手指谣,知道了万紫千红、多姿多彩、、兰花、鸡冠花、喇叭花等词语。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幼儿在轻松的游戏活动中就能知道这些形容词的妙处。

三、培养幼儿的数感

小孩子喜欢变化的事物,不喜欢一成不变,教孩子数字1至10时孩子看着手指不停的变化,自己也会跟着模仿,在娱乐中就能学会东西。这也是让孩子更形象地认识数字的办法。

四、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

篇2

一、用游戏的方法激发特殊学生愉悦的情感,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游戏为儿童提供了一个表现自己各种情绪的有效途径,能够保障儿童的心理卫生的健康。首先,游戏是儿童自己自愿性的活动,是一种轻松、愉快、充满乐趣的活动,它既能为特殊儿童提供逃避紧张、愤怒、厌烦等不愉快情绪体验的条件,又能使他们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

如:7――8岁班的孩子,对数学还没有产生兴趣,这时激发他们愉悦的情感尤为重要。如在“猫捉老鼠”的游戏中让幼儿感受“1”和“许多”。老师做猫妈妈,小朋友做小猫,一只猫妈妈,许多小猫;捉到老鼠有大有小。大的老鼠中,有1只黑的,其它是灰的;小的老鼠中1只是白的,其它是灰的等等。从游戏中让特殊儿童知道数字的概念,老师和学生是共同的游戏者,他们在游戏过程中自由自在,没有负担,学生情绪愉快自然而然地喜欢上数学活动了。

老师要为特殊学生学习数学周到地创设游戏的情境,在游戏中学生以同伴、伙伴的身份出现,避免枯燥的说教,这样都有利于智障儿童产生愉悦的情感。游戏本身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没有强烈完成任务的需要,没有外部的控制,他们在游戏中享有充分自由,不受任何来自外界的压力和强迫。学生在利用游戏材料做出了成果时,还会产生自豪感,会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如果失败了,他也不会受到责备。因此,游戏既能让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又有利于形成特殊儿童的成就感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从而引发幼儿愉悦的情感。

二、师生共同建构,用表扬、鼓励等激发特殊学生的愉悦情感

维果茨基理论中的“最近发展区”是大家最熟悉的概念之一。最近发展区是指独立行为水平和帮助行为水平之间所存在的一个区域,儿童在发展区内的发展就是帮助行为变为独立行为的过程。

数学活动的开展建立在师生共同建构的基础上,言语引导鼓励学生参加活动,能产生积极的课堂氛围。我们常运用表扬、鼓励对学生的行为或言论的肯定评价,它有着强化作用,能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产生愉悦的情感,调动特殊儿童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表扬的形式多种多样,有集体的、个别的、口头的、书面的,如点头、微笑、夸奖、贴红花、五角星、插小红旗、奖励玩具等,当孩子回答正确时,如果老师不置可否,将会挫伤他的积极性;而当老师用点头、微笑或夸奖的话等方式表扬他时,会使孩子产生喜悦、愉快的心情而更积极地参与活动。如:本班一名学生刚学习数学注意力不集中。有一次进行数学活动时,他偶然能正确回答出老师的提问,我对他微笑着点点头,并当众夸奖他。就这样整个活动过程中,他始终能积极主动地投入,注意力非常集中上完课。可见表扬确实能激发特殊儿童愉悦的情感。

对孩子的表扬因人而异,有时不能太过,有时却需要过分些。有的孩子思维能力差些,反应慢些,作为教师不能太急。应尽量寻找他们的长处,不断地肯定这些长处,以此激励他们,去点燃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孩子受到老师充满爱心的表扬,心里总是甜滋滋的,即老师的表扬加了“水份”言过其实些,也没什么不可。因为多次表扬后,这部分的学生便会产生愉悦的情感,继而更好地学习数学。

像得五角星、插小红旗等表扬方法在数学活动中应用,也能激发特殊儿童愉悦的情感。如年龄教大的已经表现出一定的竞争意识,有了荣誉感,因此可以在数学活动中规定一些奖励的办法,使他们都能积极地参与游戏。他们每一次得到五星或红旗时都会因胜利而欢呼雀跃,可以说在富于竞赛和刺激的游戏中,几乎每个孩子都能情绪愉快、积极主动地投入地学习数学。

三、特殊学生间相互学习、互为榜样使他们产生愉悦的情感

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对儿童幼小的心灵来说,榜样的与范例的作用就像太阳光一样重要。特殊学生智力往往只有五六岁小孩左右,爱模仿,好学榜样,教师在数学活动中注重为孩子树立榜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虽然有的孩子能力强些,有的孩子差些,但这没什么关系。我尝试让学生教育学生,把能力不同的学生放在一起。能力强的学生往往很快能作出反应,能力差的在一边看了之后,也会模仿。在模仿的过程中也就能逐步感知数概念。如在占圈游戏中,当老师说:“站到‘4'大‘1’的圈内”时,能力强的马上站在数字5的圈里,其他的看一看也马上跟过去,几次一来,他们慢慢也就掌握了。像这样学生互为榜样的方法,对能力强的孩子来说他有着自豪感,觉得自己帮助了别人而产生愉悦的情感。而对能力弱的孩子来说他没有负担,不必担心有人会说他,他也能安然处之。结果正确时,他也会为自己成功了而感到高兴,产生愉悦的情感,继而对学习数学充满兴趣。

四、借助音乐的愉悦功能使数学与特殊学生产生共鸣

唱歌,是特殊教育领域中最基本教学的内容,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教育活动中有着较稳固的地位。如何让这一传统的艺术形式在当代教育中绽放出新的异彩,我作了以下尝试:

篇3

一、创设生活情境提出问题以增强数学的趣味性

问题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现代学习方式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需要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地参与学习,同时鼓励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推理、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归纳等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新教材中已有许多示例正是如此设计的,也有许多教师联系本地、本校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发了不少生动有趣、切合学习内容的课例,这无疑是值得提倡的。但是,仅仅为着“有趣”,不考虑“实例”与学习内容、学生的经验和认识能力的实际,而盲目地为每节课都添加一个牵强附会的“片头”的现象也随之大量产生了。例如,有一位教师为“同类项”这一课准备了精美的课件,其内容是辽阔的草原上牧民赶着牛羊的场面,画面、音乐非常美丽、动人。由此,教师引出的回题是:“牧人将怎样关好赶回的牛羊?”很显然,其目的是要引出一个“物以类聚”的道理,从而导出“同类项”的概念。诚然,这一设计也的确增强了课堂的吸引力,使学生有了情趣。但是,用近5分中的时间来引出一个小孩都能明白的道理是否值得却要思考。

二、师生、生生互动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快乐

在新课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指导者,学生是学的主体是教学过程中学习任务的承担者,是认识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质疑探索的意识。为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数学本身具有的逻辑特点,运用直观性、过程性等教学原则唤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为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素材,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充分实践、探索交流。新教材多以“问题串”的形式呈现学习内容,并且给出了“观察、探究、想一想、试一试”等诸多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对于那些知识结构恰当、问题难度适中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经过讨论、交流在合作中学习肯定是好的方式。但是,讨论交流的滥用,甚至没有小组交流就不是课改的极端认识也随之产生了。例如,有的老师将什么是负数、什么是直线等一些最基本的概念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各组交流各自所给的“定义”,学生实在是无从说起;又如函数的概念本来就是一个抽象而不易理解的难点,有教师在给出几个实例后,让学生用大量时间分组讨论,去“发现”这一概念,各组交流时要么不得要领,要么生搬书中的叙述。

三、减少纯数学的运算论证,让学生在轻松中增强兴趣

对此问题,新教材已作了较大调整,减少了老教材中那些繁琐复杂而又无实际意义的计算题,对一些数字的计算也要求用计算器完成。教学活动中注意避免那些不必要的、枯燥的繁琐运算与论证,对于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是有益的。但是,有些教师对基本技能的形成需要足够的、反复的独立练习才能形成认识不足,出现了课堂上在小组讨论交流中完成基本运算,作业中的推理证明在相互“借鉴”中完成的现象,使得基本技能的训练极不到位,造成学生对计算器和讨论的过分依赖和不能独立的完成作业的后果。

四、利用数学的学科特点,让学生在科学探究中体验快乐

数学的美是“冷而严肃的美”,它不可能象看小品或做游戏一样让人很直观地感受到,而需要在老师的不断引导下,让学生去理性地体验。然而,一旦学生有了感受数学美的能力,由此而产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将是稳定而持久的。在数系的统一、运算的统一、数与形的统一等内容中挖掘数学的“统一美”;在应用数学方法解决其它学科中的问题和联系实际问题时挖掘数学的“抽象美”;在逻辑推理、依理运算中、“多一毫则长少一毫则短”的数学讨论中挖掘数学的“严谨美”;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教学中挖掘数学的“奇异美”。只要教师注重挖掘,数学美无处不在。只要有了循循善诱的引导,学生感悟数学美的能力就会与日俱增。

五、磨练意志力,让学生在克服困难中追寻快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数学绝不是“娱乐性”学科,单凭兴趣而学是学不好数学的。有人说:“教学生解题是意志教育。”“如果学生在学校里没有机会尝尽为求解而奋斗的喜怒哀乐,那么他的数学教育就在最重要的地方失败了。”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并让其充分认识数学在实现这一目标中的重要作用,让他们明白,没有成年累月地含辛茹苦和百折不挠是不可能学好数学的。同时,更多地创造“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学习情景,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历经磨难而获得成功的不寻常的快乐。

篇4

问题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现代学习方式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需要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地参与学习,同时鼓励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推理、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归纳等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新教材中已有许多示例正是如此设计的,也有许多教师联系本地、本校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发了不少生动有趣、切合学习内容的课例,这无疑是值得提倡的。但是,仅仅为着“有趣”,不考虑“实例”与学习内容、学生的经验和认识能力的实际,而盲目地为每节课都添加一个牵强附会的“片头”的现象也随之大量产生了。例如,有一位教师为“同类项”这一课准备了精美的课件,其内容是辽阔的草原上牧民赶着牛羊的场面,画面、音乐非常美丽、动人。由此,教师引出的回题是:“牧人将怎样关好赶回的牛羊?”很显然,其目的是要引出一个“物以类聚”的道理,从而导出“同类项”的概念。诚然,这一设计也的确增强了课堂的吸引力,使学生有了情趣。但是,用近5分中的时间来引出一个小孩都能明白的道理是否值得却要思考。

二、师生、生生互动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快乐

在新课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指导者,学生是学的主体是教学过程中学习任务的承担者,是认识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质疑探索的意识。为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数学本身具有的逻辑特点,运用直观性、过程性等教学原则唤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为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素材,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充分实践、探索交流。新教材多以“问题串”的形式呈现学习内容,并且给出了“观察、探究、想一想、试一试”等诸多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对于那些知识结构恰当、问题难度适中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经过讨论、交流在合作中学习肯定是好的方式。但是,讨论交流的滥用,甚至没有小组交流就不是课改的极端认识也随之产生了。例如,有的老师将什么是负数、什么是直线等一些最基本的概念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各组交流各自所给的“定义”,学生实在是无从说起;又如函数的概念本来就是一个抽象而不易理解的难点,有教师在给出几个实例后,让学生用大量时间分组讨论,去“发现”这一概念,各组交流时要么不得要领,要么生搬书中的叙述。

三、减少纯数学的运算论证,让学生在轻松中增强兴趣

对此问题,新教材已作了较大调整,减少了老教材中那些繁琐复杂而又无实际意义的计算题,对一些数字的计算也要求用计算器完成。教学活动中注意避免那些不必要的、枯燥的繁琐运算与论证,对于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是有益的。但是,有些教师对基本技能的形成需要足够的、反复的独立练习才能形成认识不足,出现了课堂上在小组讨论交流中完成基本运算,作业中的推理证明在相互“借鉴”中完成的现象,使得基本技能的训练极不到位,造成学生对计算器和讨论的过分依赖和不能独立的完成作业的后果。

四、利用数学的学科特点,让学生在科学探究中体验快乐

数学的美是“冷而严肃的美”,它不可能象看小品或做游戏一样让人很直观地感受到,而需要在老师的不断引导下,让学生去理性地体验。然而,一旦学生有了感受数学美的能力,由此而产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将是稳定而持久的。在数系的统一、运算的统一、数与形的统一等内容中挖掘数学的“统一美”;在应用数学方法解决其它学科中的问题和联系实际问题时挖掘数学的“抽象美”;在逻辑推理、依理运算中、“多一毫则长少一毫则短”的数学讨论中挖掘数学的“严谨美”;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教学中挖掘数学的“奇异美”。只要教师注重挖掘,数学美无处不在。只要有了循循善诱的引导,学生感悟数学美的能力就会与日俱增。

五、磨练意志力,让学生在克服困难中追寻快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数学绝不是“娱乐性”学科,单凭兴趣而学是学不好数学的。有人说:“教学生解题是意志教育。”“如果学生在学校里没有机会尝尽为求解而奋斗的喜怒哀乐,那么他的数学教育就在最重要的地方失败了。”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并让其充分认识数学在实现这一目标中的重要作用,让他们明白,没有成年累月地含辛茹苦和百折不挠是不可能学好数学的。同时,更多地创造“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学习情景,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历经磨难而获得成功的不寻常的快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