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通讯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08-02 09:28:1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人物通讯的特点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人物通讯的特点

篇1

下面是整理的关于通讯稿的特点格式范文,欢迎阅读与借鉴。

通讯的特点:

一般来说,通讯有四大特点:

(1)严格的真实性。

(2)报道的客观性。

(3)较强的时间性。

(4)描写的形象性。

通讯的种类

(1)按内容分,通讯一般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工作通讯。

(2)按形式分,通讯分为一般记事通讯、访问记(专访、人物专访)、小故事、集纳、巡礼、纪实、见闻、特写、速写、侧记、散记、采访札记。

通讯的写作

第一,主题要明确。有了明确的主题,取舍材料才有标准,起笔、过渡、、结尾才有依据。

第二,材料要精当。按照主题思想的要求,去掂量材料、选取材料;把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和最有吸引力的材料写进去。

第三,写人离不开事,写事为了写人。写人物通讯固然要写人,就是写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工作通讯,也不能忘记写人。当然,写人离不开写事。离开事例、细节、情节去写人,势必写得空空洞洞。

第四,角度要新颖。写作方法要灵活多样,除叙述外,可以描写、议论,也可以穿插人物对话、自叙和作者的体会、感受,既可以用第三人称的报道形式,也可以写成第一人称的访问记、印象记或书信体、日记体等。通讯所报道的新闻事实,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反映,诸如正面、反面、侧面、鸟瞰、平视、仰望、远眺、近看、俯首、细察……角度不同,印象各异。若能精心选取最佳角度去写,往往能使稿件陡然增添新意,写得别具一格,引人入胜。

常见通讯简介

(1)人物通讯

所谓人物通讯,就是以报道各条战线上的先进人物为主的通讯。它着重揭示先进人物的精神境界,通过写人物的先进事迹,反映出人物的先进思想,使之成为社会的共同财富。同时,也报道转变中的人物和某些有争议的人物。“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写作时切不可把先进人物写成从来没有过的大智大勇,十全十美,写人叙事力求言真意切,恰如其分。

(2)事件通讯

所谓事件通讯,就是报道典型的、有普遍教育作用的新闻事件。写事当然离不开事件有关的人,但它不像人物通讯那样着力刻划人,而是以事件为中心,在事件的总画面中,为了写好事来写人。它既可以反映现实生活中发生的重大的、振奋人心的典型事件和突出事件;也可以从某一新闻事件截取一个或若干个片断,进行细致详尽的描述,揭示事件的深刻含义;还可以是若干事件的综述。

(3)工作通讯

所谓工作通讯,就是反映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的成绩,总结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或者探讨有争议的亟待解决的问题的报道。它是报纸上经常运用指导工作的重要报道形式。它的主要特点有四条:一是把介绍工作经验和分析问题作为主旨;二是凭借事实,深入分析;三是生动活泼,讲究文采;四是不拘一格,形式多样。随笔、散记、侧记、札记、记事可

(4)概貌通讯

概貌通讯又称风貌通讯。它是以反映社会生活、风土人情、自然风光和日新月异的建设成就为主的报道。尤其是改革、开放、搞活所带来的变化,又为这类通讯增加了新的内容。概貌通讯与事件通讯不同,它不是围绕一个人物或一个中心事件来写,也不要求写一件事发生、发展的完整过程,而是围绕主题集中各方面的风貌和特色。在表达方式上,往往运用点上具体事例来叙述和描写一个地区、一条战线、一个单位、一个点、一个方面的风貌变化,展现时代的步伐和人的思想境界的变化。一般采取“巡礼”、“纪行”、“散记”、“侧记”等形式,向读者介绍。

篇2

②凸显新闻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其思想发展的过程③通过讲述和再现人的行为,表现人物的个性

④在社会生活的矛盾中表现人物

2、新闻特写的写作要领有哪些? P527

①抓准“镜头”

②要有精彩的细节描写

a、 细节要有特点

b、 细节要有动感

③要抓住新闻事实的写

④要情景交融地写

⑤善于运用背景材料烘托和凸现

a、 背景材料,特别是当它独立成为一个背景段落时,

一是要挑选那些本身具有镜头感的背景材料,二是

要尽量把它们写的有镜头感。

b、 大量背景材料的运用要讲究巧妙,位置要灵活,最

好是把背景和新鲜的的事实描写自然而有机地融为

一体,成为一个新创造体、新的镜头,从而在全文

中居于更突出的地位,加强特写的立体感与纵深感

3、通讯的基本特征 P315

①通讯是一种详细、生动的新闻报道体裁。

②真实、有时效性、所报道的事实有新闻价值

③通讯报道的事实比较详细、完整、富于情节,可满足欲知

详情的需要

④通讯报道的事实更形象、生动,以感性的素材还原生活的

原生形态,更具感染力

⑤文体较自由

⑥主题鲜明、结构完整

⑦体现作者较强的主体意识和个人风格

⑧多用详述和描法表现事实

⑨与消息相比,通讯时效性稍差

4、通讯写作中主题的提炼方法和选材方法 P352

提炼主题:①依据事实,提炼主题

②预设主题+事实印证

选材方法:①注意材料的典型性

②围绕主题选材

③选材忌重复

5、怎样写好事件通讯 P432

①要迅速赶赴事件现场,收集目击材料

a、 亲历事件,捕捉现场素材

b、 采访事发之后的现场

c、 请事件当事人陈述事件的经过和现场素材

②清晰展示事件的来龙去脉、主要情节和转折点

③从事件中提炼出最有新闻价值的主题

④展示事件的关键场面,捕捉事件的戏剧性情节

⑤选择恰当的结构方式

a、 单线条过程结构法

b、 “多线条过程”结构

⑥写好事件中的人物

6、什么是新闻背景?新闻背景有哪几种类型?有什么作用P195新闻背景:宏观意义:就事物产生和发展而言,新闻背景是

对人物和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

狭义:指新闻事实之外,对新闻事实或新闻事实

的某一部分进行解释、补充、烘托的材料。

类型:1、历史背景 2、地理背景 3、知识背景 4、人物背景

5、事件背景 6、政治背景 7、原委背景

作用:①说明、解释,令新闻通俗易懂

②揭示事物意义,唤起社会关注

③进行对比衬托,突出事物特点、显示变化程度④以背景语言加以暗示,表达某种不便明言的观点⑤借背景为新闻注入知识味性内涵,使其更可读⑥介绍新闻人物满足读者好奇,阐述人物行为合理性⑦累加同类事实,开阔读者视野

1、 结合具体新闻作品,请你谈谈对“用事实说话”的理解

篇3

在《亮点河南/人物》栏目的筹划座谈会上,作家李佩甫认为,《亮点河南/人物》所用的文体是有别于作家文体的“大河文体”;作家张宇则称其为“王钢文体的延续”;河南日报文化专刊部主任、著名记者王钢也认为它是报纸文体创新的又一尝试。按照传统的新闻文体分类法,《亮点河南/人物》确实很难归类,本文通过它和传统新闻人物报道常用文体(即人物消息、人物通讯和人物专访)的比较,来分析其独到之处,希望为我们更好地认识这一品牌栏目提供一些参考。

1.与人物消息之比较。众所周知,人物消息是新闻中报道人物最常用的文体,它强调对新闻人物的动态、变化等客观情况作及时的报道。人物消息既然是消息的一种,就要遵循消息的一般写作规则,例如体制比较短小、内容新鲜及时、形式符合要求(消息通常是由标题、消息头、导语、主体和结尾构成)等。比较起来,《亮点河南/人物》和人物通讯在文体特征上则有很大的不同。在文章篇幅上,它约占一个整版,2000字左右,有了更大的写作空间。在及时性上,它强调人物静态而非动态报道,更多表现人物的精神亮点、开掘人物的深层意蕴,是人物的另一种“新闻”。在形式上,它写作形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几乎完全摆脱了消息写作形式的限制。下面就以《常香玉的二八流水垛子板》一文作简要的分析。该文约有2000字,是超常的“人物消息”了。在内容上,它通过描写常香玉戏剧人生中的动人故事,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代豫剧大师的精神风韵。在写作形式上,它以不同的唱腔配常香玉的三句话来结束全文:“二八板――父老乡亲,我常香玉这厢有礼了”、“流水板――悠悠万事,我就是觉得戏比天大”、“垛子板――下辈子,叫我选择我还是唱戏”。它没有消息头没有导语也没有所谓的主体,却显得别具一格,不落俗套,读起来也让人兴趣盎然。这些都体现了它和人物消息在文体特征上的不同之处。

篇4

1.与人物消息之比较。众所周知,人物消息是新闻中报道人物最常用的文体,它强调对新闻人物的动态、变化等客观情况作及时的报道。人物消息既然是消息的一种,就要遵循消息的一般写作规则,例如体制比较短小、内容新鲜及时、形式符合要求(消息通常是由标题、消息头、导语、主体和结尾构成)等。比较起来,《亮点河南/人物》和人物通讯在文体特征上则有很大的不同。在文章篇幅上,它约占一个整版,2000字左右,有了更大的写作空间。在及时性上,它强调人物静态而非动态报道,更多表现人物的精神亮点、开掘人物的深层意蕴,是人物的另一种“新闻”。在形式上,它写作形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几乎完全摆脱了消息写作形式的限制。下面就以《常香玉的二八流水垛子板》一文作简要的分析。该文约有2000字,是超常的“人物消息”了。在内容上,它通过描写常香玉戏剧人生中的动人故事,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代豫剧大师的精神风韵。在写作形式上,它以不同的唱腔配常香玉的三句话来结束全文:“二八板――父老乡亲,我常香玉这厢有礼了”、“流水板――悠悠万事,我就是觉得戏比天大”、“垛子板――下辈子,叫我选择我还是唱戏”。它没有消息头没有导语也没有所谓的主体,却显得别具一格,不落俗套,读起来也让人兴趣盎然。这些都体现了它和人物消息在文体特征上的不同之处。

篇5

所谓工作通讯,就是反映工作中的成绩、问题,总结工作经验和教训,或者探讨工作中有争议的亟待解决的问题的报道。工作通讯的特点一是新闻性,新闻价值要素蕴含丰富;二是具有指导性,无论是经验还是教训都非常典型突出,具有举一反三的指导示范作用;三是深刻性,通过现象挖本质,高人一筹,见解独到;四是专业性,工作通讯立足工作写报道,具有专业特色,但又要跳出专业呈现普适性。围绕上述特点,采写工作通讯要注重其个性要求。

一、通天接地,具有普遍意义。工作通讯的选题要具有全局观念,通天就是要着眼于党和政府的工作路线方针政策及部署;接地就是联系本地区、本行业的工作重点问题、难点问题、热点问题、焦点问题、冰点问题等给予报道。这样的报道必定具有很强的新闻性、指导性。

二、深入实际,扑捉典型事例。工作通讯不是工作总结,不是工作调查,它是新闻,是反映工作内容的工作通讯。鲜活事例是构成工作通讯的核心要素,因此必须深入到实际工作之中,扑捉鲜活的事例。如依法治国,乡村治理法治化是一个枯燥的概念,将这个概念用鲜活的小村庄的小故事来解读就是新闻,就是工作通讯。

三、凸显矛盾,展示人物形象。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工作就是在破解矛盾。无论是哪一类工作通讯都要凸显矛盾,在凸显矛盾中展示人物形象,传播人物精神。换句话说,撰写工作通讯不能就工作写工作,要在写工作中写出活灵活现的人物。这个人物可以是正面人物,也可以是反面人物,还可以是中间人物,总之,各类人物都可以纳入工作通讯的视野。夏树 王泽农 张五四 白雪妍撰写的《一座城市和一座青山的绿色拥抱》(《 农民日报 》(2015年09月05日01 版)一文就非常擅长在凸显矛盾中展示各类人物形象及其精神世界。

此时此刻,在大青山实施生态治理工程,意味着一场革命。面临社会各方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争夺,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博弈,牵一发动全身,谈何容易?然而,生态文明建设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生态大于天!为了千秋万代的事业,眼前就是个马蜂窝也要捅!

2012年3月的呼和浩特,气温在零摄氏度上下。时任大青山生态保护综合治理指挥部负责人之一、新城区副区长杨祥麟正在村里挨家挨户做工作,脑门上沁出了一层细汗。土地是农村工作中最复杂的问题,也是农民最关心的问题,弄不好农民是要拼命的。但是如果打不开突破口,规划流转的7万亩土地从何谈起?三年后的今天,当时的场景他还历历在目。

“你咋又来了!说了多少遍,都种了树、种了草,以后我们吃啥?咋生活?”生态治理喊了一年又一年,绿化的人来了一拨又一拨,矿场关了开,开了关,大青山还是老样子。刚开始,群众的抵触情绪很大。

座谈会上,一个茶杯迎面就朝杨祥麟砸了过来。“别谈这个!要流转土地,先把村里大大小小这么多问题解决了!”――这样激烈的场面杨祥麟也遭遇过。

“地还是你们的。反正也是荒着,流转过来十年,一亩地流转费1000块,十年就是一万,一次都给你们……”杨祥麟闪过茶杯,耐心地给群众解释。

上述引文的第一段是凸显矛盾做铺垫,谈出意义亮精神,接下来的各段主要就是展示人物在破解矛盾中的活灵活现的形象。这个展示与第一段内容紧密呼应,是人物的精神境界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令人赞叹感动。

四、生动活泼,写出新闻味道。一是在形式上不拘一格。根据新闻素材,可以是单篇通讯,也可以是连续报道;可以是中规中矩的通讯体,也可以冠名为采访札记、巡礼等。

二是注重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在工作通讯中运用虚实结合方法最常用的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巧妙地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最大的好处在于使工作通讯内涵更加丰富,使文风呈现出生动、形象,更有韵味的状态,增强可读性和有效性。《一座城市和一座青山的绿色拥抱》就非常好地运用了虚实结合手法。其中开头写道:

呼和浩特市地处阴山山脉主峰大青山南麓,“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述的就是这里的历史景观。然而,许多年来,本应是城市生态屏障的大青山,青色不再,农田撂荒。大青山南坡分布着18个行政村,近5万村民只能“靠山吃山”,以售卖石料为生。风大时,整个大青山就像一台巨大的“扬尘器”,滚滚沙尘把呼和浩特包裹得“对面不见人”。

2012年2月12日,连续干旱了十年的呼和浩特又遭沙尘肆虐。站在山前的沙坑旁边,新上任的市委书记那顺孟和眉头紧蹙:“生态问题不仅是眼下的问题,也不仅仅是事关本地的问题。要尽快实施大青山生态综合治理保护工程,把大青山建成绿树掩映、曲径通幽、田园风光、草原风情、自然和谐的首府后花园和生态功能区。城市不能没有‘绿肺’,城乡融合的步子还得加快!”

在上述文字中,既有现实的描述,又有过去的追忆,还有未来的憧憬,交替运笔,水融,信息增加了,内涵丰富了,形象凸显了,语言生动了,无疑增强了吸引力和可读性,传播效果剧增。

三是注重语言表述的生动活泼。

《春回渡头――宁海规范小微权力的小村故事》

渡头村,宁海县岔路镇南大门,300多户人家。渡头本是好地方,无奈10多年来发展不起来。

发展不好缘于没章法。渡头村里分成几派,互不信任,干部选不出,选出来也不信。有三四个“刺头”,平日无事,就喜欢上访告状,把村干部骂到哭。

10多年前,有一个农溪造田项目放到渡头。工程没启动,村里乱成团,我说有猫腻,你说不公平。到年底,硬是连开工都开不了。这以后,村里再也没项目。

篇6

通讯按内容来划分,有人物通讯、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工作通讯等。人物通讯一般多写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反映其先进思想;事件通讯则反映现实生活中发生的重大的、振奋人心的典型事件和突出实践,进而揭示事件的深刻含义;工作通讯重在总结实际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或亟待解决的问题;概貌通讯反映社会生活、风土人情、自然风光和日新月异的建设成就等,多为具体事例。

因为通讯属于记叙文,而且是新闻报道,这就决定了它的总体特点是雅俗共赏,易为人所理解,且生动活泼。故通讯一般主题鲜明,材料精当,结构完整,围绕人和事展开,角度灵活新颖,重视描写、细节刻画等。

二、阅读指导

1.辨析通讯的种类。按通讯内容,辨别出该通讯是人物通讯、事件通讯、概貌通讯,还是工作通讯。明晰了通讯的主要内容和类别,就为我们把握该通讯的中心和重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而我们能很快地从整体上、宏观上梳理出该通讯的主要信息,这样在解答问题的时候就不至于偏离文章的中心。

2.概括文章中心,梳理文章结构。对于人物通讯,要把握人物性格,察其言观其行,对人物的思想精神有所了解,重视作者对人物的看法、评价,还要了解人物所处的环境特点,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于事件通讯,要理清事件的来龙去脉,尤其要弄明白事件的前因后果及意义和影响等。通讯一般有以时间为线索的纵式结构(按照事物发展顺序展开)和以问题的性质、作者的观点来安排材料的横式结构两种,要特别留心文章的过渡照应、详略安排以及总分布局等。

对于文章中心的归纳,其技巧如下:①抓文章关键句。比如首尾段的起始句,往往总领全文或概括全文。过渡句、转折句表明话题的转移,它是全面把握文章的关键。对于各类修辞句,要弄清修辞手法,深入思考,挖掘修辞背后所隐含的真正意思。②从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语言中提炼中心。③组合关键词语、句子,采取摘录拼接法整理所需要的答案。④留心文章标题。

3.关于通讯的艺术特色,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的综合运用及其作用;二是灵活多样的修辞手法;三是形象、生动的语言;四是正面、反面、侧面、近看、远观、鸟瞰、俯视等多角度切入的写作手法。比如描写,就有景物、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其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有如下几种:交待人物活动的背景,暗示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烘托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表现人物精神风貌、性格等),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等。总之,考生对文章表达技巧方面的理论知识一定要有所了解,并且要掌握一些常见常用的技巧方法。

阅读训练一

赣州“三变”(节选)

高云才

老肖一家四口都在惠大这样的公司做“农民工人”,人均年收入四千多元。像老肖这样的老表,在小流域治理中“摇身一变”成为“农民工人”的事例,在赣州举不胜举。目前,赣州市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到小流域开发治理中来,老表的腰包开始鼓了。据统计,仅种果一项,赣州农民人均增收2335元。

信丰县嘉定镇马路炕村1993年被列为小流域开发治理试点以来,全村210户农民全部上山,开发种植脐橙3000亩,2003年全村脐橙产量260万公斤,产值535.5万元,人均果业收入五千多元。龙回乡仓下村村民林万缯1983年在该地小流域治理中承包本村荒山1000亩,营造杉树等用材林,逐年开发种植甜柚、脐橙近百亩,现在总资产超过100万元,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户。

瑞金市委副书记谭步华告诉记者,现在,农民嘴里经常念叨着“猪―沼―果”“猪―沼―菜”“猪―沼―鱼”什么的,小流域生态综合治理的模式,不仅给农民带来角色的变化,还给农民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变化,那就是“开发一园果,建一沼气池,种一园菜,养一塘鱼”……

小流域治理,已经成了赣州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

变化之三:小流域做成了“大文章”,鄱阳湖笑看赣江水

站在郁孤台上,只见章江和贡江之水在这里汇合成赣江,奔腾往鄱阳湖咆哮而去。

赣州市水保局副局长周益萍说,经过20年小流域治理,赣州山水田林路井然有致,水保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发挥了很好的蓄水保土、防洪抗旱等作用。据统计,赣州全市水土流失面积由原来的61万公顷,减少至14万公顷;47万公顷的治理区内,林草植被覆盖率平均在80%以上,泥沙流失量因此大大减少。眼前章、贡二江之水正在变得清澈起来。宋朝词人辛弃疾在这里描绘的①,正在逐渐变为现实。

兴国的小流域治理,就很能说明问题。目前,兴国山地植被覆盖率由重点治理前的28.8%上升到2002年的72.2%,水土流失面积由原来的1899平方公里减少到726平方公里,全县河床由原来的每年抬高4至7厘米,变为每年下降5至9厘米,至今已平均下降26厘米,最大的下降124厘米。

江西省水利厅工程师张金生说:“这里,②的状况得到了根本的改变。鄱阳湖面对赣江泥沙骤减的来水,也露出了笑容。”

目前,鄱阳湖蓄纳江西省包括赣江在内的97%的来水,泥沙淤积依然严重。据调查,每年入湖泥沙量达到2400万吨,湖区面积由上世纪50年代的5100平方公里缩小到现在的3950平方公里,容积由370亿立方米缩小到298亿立方米,泥沙俱下大大降低了鄱阳湖对长江洪水的调蓄作用。赣江来水由浊变清,自是鄱阳湖的福分。

对此,江西省水利厅副厅长管日顺分析说:“赣州的小流域治理,做成了‘大文章’。上游水保多投入100元,下游防洪就可以少投入1万元。实际上,20年来,国家给赣州小流域治理投入两亿多元,其发挥的防洪效益大约为200亿元。投入小流域事业,事半功倍,这是赣州的经验。”

③鄱阳湖在见证着水土保持。④赣江在期盼着赣州的水土保持……

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副司长张学俭说:“赣州小流域治理,生态原则优先,宜修复的修复,宜开发的开发。生态景观改善了,老表腰包鼓了,水土流失减少了。这是惠及农民的好事,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大事。”

从这个意义上说,正是小流域治理,举起了赣州经济、社会、生态统筹发展的大旗。

(选自《人民日报》)

阅读上文,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说法中不能概括说明赣州“三变”的一项是()

A.赣州农民的角色有了变化。B.赣州农民的生活方式有了变化。

C.赣州农民成为了“农民工人”。D.赣州小流域治理做成了“大文章”。

2.将a.“下雨一包脓,天晴一块铜;远看青山在,近看泥水流”b.“落霞孤鹜,秋水长天”c.“郁孤台下清江水”d.“钟山千古,默对清浊”四句诗文分别填入文中的空白处,其对应关系恰当的一项是()

A.①b②a③d④cB.①c②a③b④d

C.①c②a③d④bD.①b②d③a④c

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赣州“三变”完全得益于小流域生态综合治理。

B.赣江小流域综合治理带来鄱阳湖水由浊变清的福分。

C.小流域治理做成了“大文章”,“大文章”就是产出效益大约是投入资金的100倍。

D.可持续发展实际上就是生态景观改善、人民生活提高、水土流失减少等。

阅读训练二

千载古城水流长――绍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印象

袁亚平

整旧如故的鲁迅故里历史街区

一路青石板,小巷里可以听见历史悠长的回音。两旁白墙黑瓦,石框台门,沧桑尽在其中。黄色或橙色的旗幡,沿小巷一直飘拂过去……平常的生活场景,流淌着江南水乡的韵味。浙江省绍兴市仓桥直街历史街区主要由河道、民居、道路三部分组成,全长1.5公里。民居大多建于清末民初,858户居民枕河而居。仓桥直街62号住户王美娟,指着自家漂亮的卫生间,满脸都是舒心的笑:“马桶早就扔了,做梦也没想到政府把我们的房子修得这么好!”

街口有一块大理石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遗产保护优秀奖:中华人民共和国浙江省绍兴市仓桥直街历史街区”。

古城保护的文化追求

绍兴是1982年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绍兴古城始建于公元前490年,近2500年来城址一直未变。历朝历代的文献记载和物态记忆犹如满天星斗,难以穷尽。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古城日益困惑,面临保护古城与推进城市现代化的矛盾,面临保护古城风貌与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的矛盾。

绍兴市委书记王永昌是位哲学博士,善于从宏观和历史发展规律来认识问题。他说:“保护和建设好8.32平方公里的绍兴古城,既是传承历史文化遗产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城市未来发展的时代选择。现代城市的构成已逐步转变为多元化的文化形态,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和新兴文化产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绍兴古城的历史文化不是包袱而是财富,保护古城不是设置现代化的障碍,而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机遇。”

古城保护是一道世界性难题。在绍兴古城保护的实践和探索中,规划意识,法治原则,人文关怀,格外引起记者的注意。

2001年12月经浙江省政府批准通过的《绍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在老城区范围内划定了越子城、鲁迅故里、八字桥、西小河、书圣故里五大片和石门槛、新河弄两小片历史街区,总面积近200万平方米。确定了点、线、面保护与古城格局、传统风貌保护相结合的总体框架,提出了“修旧如旧、风貌协调”的保护方法。

绍兴市成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办公室,按照规划要求,与住户签订民居修缮保护协议,查处街区违章建筑,规范沿街店面招牌广告制作,依法管理、制度管理、友情管理、社区管理有机结合。

……

古城保护的诗意生活

“三山万户巷盘曲,百桥千街水纵横。”古诗里的绍兴,依然存活至今,街随河走,河连桥路,清水长流……

82岁的陈惟于老人说:“作为土生土长的绍兴人,我亲眼目睹了这座城市的变化。环城河这么宽,这么长,城里城外都是水。河两岸成了风景带,我有几个朋友住在河边,清流就在楼下,边上就是花园。”

绍兴的老城区内,府山、塔山、蕺山三山鼎立,郁郁葱葱,保持了原始风貌。山上分别重建、修复了飞翼楼、应天塔、文笔塔,城在山中,山中有城,水性的城市有了刚强的筋骨。

漫步老城区,抬眼望去,沿街建筑呈现“黑、灰、白”的色彩基调,建筑的式样、高度、材料、纹饰等回归传统建筑风格。城区内的古建筑、古遗址、古园林、杰出人物纪念地等,共确定102处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老城区原来人口密度过高,在政府的安排下,1/5的居民外迁、疏散,大部分居民有了更多的生活空间。

古城保护也是一项有回报的重大工程。绍兴市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文化效应、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近年来,绍兴市获得了中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称号。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阮仪三说:“绍兴在历史街区的保护中,原汁原味,修旧如古,积累了自己的经验,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为全国树立了一个好的榜样。”

(选自《人民日报》)

阅读上文,完成下列各题。

1.文中第一段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2.文中引用了绍兴市民王美娟、陈惟于的话,用意一样吗?请作简要的分析。

3.结合文意,谈谈对“绍兴古城的历史文化不是包袱而是财富”这句话的理解。

4.请就“对鲁迅故里历史街区的保护”来谈一谈什么叫“修旧如旧,风貌协调”的古城保护方法。

参考答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通讯》

阅读训练一:

1.C(C项赣州农民成为了“农民工人”从属于“赣州农民的角色有了变化”,是具体说明)

2.C(b项“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化用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里的名句,c项“郁孤台下清江水”出自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根据②处语句“根本的转变”“露出了笑容”应选a,③④处根据句子结构应选对仗句,“鄱阳湖在见证着水土保持”,“见证”往往同历史挂钩,因此与“钟山千古”一致)

3.B(原句是“赣江来水由浊变清”,而不是鄱阳湖由浊变清,赣江只是鄱阳湖的支流之一)

阅读训练二:

1.描写、议论、说明。使读者对绍兴的建筑特色、民情风貌,以及悠久的历史和街区的布局有了一个清晰的印象。

篇7

把握典型人物的传统性和时代性

1.注意挖掘典型人物的传统美德

在社会转型时期,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尤其需要大力继承和发扬传统美德以淳化民风、凝聚人心。而典型人物往往是富有传统美德的代表性人物,在人物报道中需要我们注意挖掘他们身上所具有的行为示范、精神激励、思想引导、情绪调节的因子,通过报道弘扬传统美德,进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北方多壮士”,地处淮北平原的宿州市经常涌现见义勇为的英雄。2007年8月中旬,泗县外出务工农民卢丙会在温州见义勇为,遭歹徒报复,被砍成重伤。作为卢丙会家乡的媒体,拂晓报在及时刊发事件进展的动态消息的同时,迅速赶往其事发地温州采访。在利用一周时间深入采访返回宿州后,还专门赶到卢丙会家乡所在的泗县黄圩镇卢圩村进行了深入挖掘。在精心撰写反复修改后,于9月11日在本报一版及时刊发了长篇通讯《义薄云天动浙皖》,并配发了图片和评论员文章。文章刊发后,在宿州市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全市范围内掀起了向卢丙会学习的热潮,弘扬了社会正气,极大推动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2.注意发现人物身上的时代精神

在我们身边,许多人都有着自己的传奇和故事,每时每刻都发生着动人的事迹。记者应如何选择典型报道的对象,这些对象应具有什么样的素质和特点,才能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同呢?毫无疑问,典型人物身上必须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

2005年8月2日上午8时许,宿州市墉桥区符离镇党委书记蔡玉昊在抗洪一线查看水情、组织抢险时,不幸被洪水吞噬。报社领导获悉后,感到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人物报道,立即组织采访力量做前期采访,发回系列动态报道。并展开了对这一典型报道的组织策划工作,着重从招商引资、引领镇域经济发展及亲民爱民等方面,深入挖掘这一典型人物身上闪烁的改革创新、无私奉献等时代精神,在第一时间推出了长达8000余字的人物通讯。报社编辑部还专门撰写了《乡镇党委书记的楷模》的评论员文章。中央电视台和新华社都发了新闻报道。蔡玉昊同志也被安徽省委组织部追认为烈士,英雄的在天之灵得以告慰。

把握典型人物的先进性和现实性

1.先进性要寓于个性之中

过去的一些先进人物报道往往有“高、大、全”之嫌,让人敬而远之。所以,在表现人物的先进性上,应该力求个性鲜明,写出有血有肉的“这一个”。特别是企业家之类的人物报道,首先写“人”,其次才是写“企业”,把他们的经营之道和成功故事作为写作背景,从中演绎出他们的个性色彩,把他们身上最有“价值”的一点说深说透,通过开掘人物的精神、命运、情感,凸显其个性和人性的独特之处。这样,先进人物才会魅力无穷。

王新荣是桥区桃园镇土生土长的一位民营企业家,她和丈夫一起白手起家,愣是从普通的农民一步步成长为拥有2000余万资产的企业家。但是如果仅仅从怎么创业、怎么致富来讲,像她这样的民营企业家可以说是一抓一大把,文章写出来后也只能算是平平,宣传效果也十分有限。经过报社记者的深入挖掘,发现作为一名从农村走出的企业家,王新荣一步步创业的过程也是不停地回报她所在的乡村、帮助周围的乡亲的历程。抓住这一主线,记者深入采访挖掘,精心撰写了典型人物通讯《绵绵不尽是乡情》,篇幅不足2000字,却因为视觉独特,切入准确,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在不久后召开的市两会上,王新荣高票当选为省人大代表。

2.贴近现实才更可亲可敬

现实性是典型人物能够为现时广大群众所承认、接纳、学习、仿效,能够对今天的社会和人们起到示范、引导、激励作用的基础。典型中有英雄,但不是只有英雄才能成为典型,在生活中,更要注意报道平民典型。

许继侠是萧县人民医院的院长,按理说也应该是没什么新闻价值的普通角色,既没有什么丰功伟绩,也不是什么英雄人物。但记者经过深入采访发现,作为一名医疗机构的管理者,许继侠是一个铁腕的改革者,在她大刀阔斧的改革推进下,萧县人民医院由原来的入不敷出、欠债3000余万元,人心动荡、短时间内流失业务骨干20余名的医院,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就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记者精心采写的通讯《侠骨正气挽狂澜》在一版显著位置刊发,引起了很大轰动,为改革者坚定了信念,壮了胆,鼓了气。

让典型人物的形象丰满鲜活起来

1.以细节反映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人物通讯写出“这一个”,让他在读者眼前站立起来,这才有立体感,才能栩栩如生。而人物的内心世界、思想情感往往是通过他们言行的一些细节捕捉和刻画来表现的。在典型人物的报道中,一个真实的细节总是让人感动,让人过目不忘。

在人物通讯《义薄云天动浙皖》里,记者专门刻画了卢丙会在同村人欺负来村里小集会上做生意的外村人时,挺身而出、全力阻止的细节,并通过“怎么能欺负外村人呢”的心理描写,将卢丙会伸张正义、爱抱打不平的秉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2.用文学的手法来表现人物性格

在典型报道中,用文学手法来表现更能让人物鲜活起来。有些记者平时也喜欢写点散文、诗歌,在新闻写作中,何不发挥自己的特长,尝试一下用散文笔调来描写人物呢?

篇8

联接:让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联接,在现实世界外,开辟出一个线上世界。

交互:海量用户之间、人物之间、物物之间能够同时进行互动。

结网:用户通过交互,形成分工和组织、产生社会协作,提高生产效率。

以淘宝为例,可以用一个简化的网络图表示如下:

一个简化的网络

蓝色代表产品,这里就是淘宝。其他颜色代表角色,这里红色代表卖家;绿色代表买家;黄色代表淘宝运营人员。

在现实中,卖家会有可能请模特拍摄、请专业人士打理店铺装饰、使用广告系统投放广告。买家浏览网站时,会有推荐系统推荐产品。当买家下单后,需要用支付宝支付。当支付成功后,卖家会发货,买家可以查询物流信息,这里又涉及到物流公司和物流系统。

这就是一个复杂一些的网络:

一个复杂一些的网络

除了淘宝外,还有聚划算、天猫、天猫超市、淘抢购、飞猪等产品,这就形成一个更加复杂的网络:

更复杂的网络

而理解复杂网络的钥匙就是网络的通讯协议。

首先我们看下这张网络中的用户、产品之间的关系:

从用户与产品的关系看:产品需要满足用户的需求,产品满足用户需求的能力就是用户与产品之间的联接。

从用户与用户的关系看:用户之间要能进行分工与协作,用户之间的协作关系就是用户之间的联接。

从产品与产品的关系看:产品是以系统的形式存在的,产品之间的联接,就是系统之间的数据流动。

把之前的网络可以抽象为一个三层模型,如下图表示:

三层网络模型

而网络的通信协议简化为一个三层通讯协议模型:

三层通讯协议模型

其中:

篇9

目前新闻写作学科多数高校使用的教材,都以理论为主体编著的。教师在教授新闻写作理论时,很容易成为一言堂,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这和“学生本位”的教学模式完全背道而驰,因为新闻写作能力是新闻专业学生和新闻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新闻写作这门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到采访和写作中。但教师容易忽略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重理论而轻实践,使学生只记住了理论而没有提高写作能力,也就无法培养出实用型的新闻人才。

2004年,清华大学李希光教授的《新闻采访与写作教程》被列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李希光认为好的新闻教育应该是:教学永远为新技术和新知识敞开大门;通过师生间的交流传播知识;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最好的关系状态;学生和教师共同探讨问题;教师激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他们理解和认识新闻报道的复杂性和观点的多样性;教师帮助学生发现宣传、意见、事实三者是有区别的。①李教授的这些理念在新闻写作教学中具有适用性,对于新闻写作课程的教学具有启迪作用。

二、运用好“学生本位”教育模式,在新闻写作教学中处理好三大关系

学生不能很好的吸收课堂知识,甚至不愿意听课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课程内容不能引发学生兴趣。怎样使学生对课程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就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去求知,让学生想听要听想参与学习中去。推行“学生本位”的理念要处理好三大关系:

1、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美国心理学家罗克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详的课堂气氛。”②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进行交往而产生的关系。尊师爱生,民主平等的和谐师生关系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也是现代教育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和谐的师生关系往往从破除教师权威开始,特别是像新闻写作课程,只要新闻作品反映了客观现实,承担了媒体应该承担的责任就是好的新闻作品。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权威自居,搞“一言堂”,不许学生提出异议,现在的90后学生有自己的个性和想法,面对这样的教师,他们往往反感,也不会因为老师的“权威”而产生崇敬感。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抱着互相学习、平等互敬的态度面对学生反而会赢得学生的尊敬,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2、处理好教学中指导与教导的关系

在新闻理论教学中,处理好指导与教导的关系至关重要。真正把握好总体指导,具体教导的原则。大学的学习是自主的学习、兴趣的学习。课上教师将学生领进门,学生课下的学习也很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课下学习没有引导的责任。学生课下的学习往往以课本为主,由于理解能力和知识系统程度等方面原因,很多学生对于教材的编排思路,知识的重点和难点等不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和理解,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梳理教材,分析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刘明华、张征著的《21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新闻写作教程》为例,其上编新闻部分为总论,介绍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基本方法、基本要求、角度、跳笔、语言等带有普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专业写作毕业论文和教育教育职称论文,欢迎光临DYlw.neT]遍性的内容;中编和下编则分别系统地介绍了消息和通讯的写作。此外,教材对网络新闻也给予了较多关注。在具体理论部分,以人物通讯为例,教材主要介绍了人物通讯的定义、我国人物通讯发展轨迹、人物通讯报道对象以及人物通讯的写作要求,需要强调的是写作要求是这一部分的重点和难点。这样通过横向与纵向的结合,点与面的结合就使学生清楚了教材的编排思路和重点难点,甚至能够复述出教材主要内容和重点内容。破除了教材理解上的难度,学生便有了学习兴趣。

3、处理好教与学的互动关系

“教”与“学”的有机结合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核心。“教”、“学”本就相辅相成,有机结合才能实现教学相长。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顾自己,不顾学生是否理解是否能接受,只为追求教学进度,单纯地认为教师职责只是“教”,学生职责只是“学”,为教而教,是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的。真正好的教学是“教”与“学”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多抛出一些有引导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大胆创新,敢于突破窠臼提出自己的想法。同时也要抛出一些具体的案例,让学生动手去做,比如以新闻写作教学中的导语的写作为例,给出以下材料让学生进行导语写作的练习。

“一个上海青年,他是位个体户,他名叫程铿,今年5月10日,北京一家研究所,聘请这位青年为总工程师,这位青年一无学历、二无职称。”③

一般说来,学生在写作中会出现很多种组合形式。如:

(1)以时间开头:今年5月10日,一位上海个体户青年程铿被北京一家研究所聘请为总工程师。尽管他一无学历、二无职称。

(2)以人物开头:上海青年个体户主程铿,虽然一无学历、二无文凭,今年5月10日却被北京一家研究所聘请为总工程师。

(3)以人物的定语开头:一位一无学历、二无文凭的上海青年个体户主程铿,今年5月10日却被北京一家研究所聘请为总工程师。

(4)以用人单位开头:北京一家研究所今年5月10日聘请一位一无学历、二无文凭的上海青年个体户主程铿为

--------- 总工程师。

针对以上导语,充分调动学生,让学生发表意见,究竟哪种导语更具有可读性和新闻性,教师加以总结,不一定要有最终结论,这样能够引起学生注意,掌握几种导语的写法。

三、运用好“学生本位”教育模式,建立以实践为主体的教学机制

1、让学生在新闻写作实践中去体会理论

新闻写作是一门理论丰富的课程,但它也是一门需要将理论应用到具体实践中的课程,而新闻写作的实践无非就是撰写新闻作品。要提高新闻写作能力,除了鼓励学生到媒体实习,切身感受媒体氛围和日常运作,最重要的就是抓住学生的日常学习。以人物通讯写作为例,人物通讯是以通讯的形式报道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反映其行为、事迹和生活,再现其精神境界、人生轨迹和生存状态,从而达到教育启迪或监督批判、警示社会的目的。基于人物通讯的这些特点,需要学生深入了解具有新闻价值、具有故事性和可报道性的某一人物。很显然,仅凭学生自己的能力很难找到符合要求的人物。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采访一些有故事的人物,例如当地养老院的老人或退休的老兵,听他们讲自己的故事。或者教师利用自己的人脉邀请有丰富人生经历的人为学生做演讲,并实时提问,这样既能够使学生感受到真正的采访氛围,又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作品,一举两得。

再比如,学生如果要采访一个在养老院工作的人员,可以去养老院做一周的义工,体验工作人员的辛劳与酸甜苦辣,那么学生在采访和写作的时候就会有方向感,也就能集中地把握主题。

2、让学生在经典新闻作品阅读和点评中去感知理论

阅读经典新闻作品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写作能力,阅读各种社会学和自然科学的书籍可以增加学生的阅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对于各种类型的新闻作品有了一定的阅读量后自然能够积累丰富的背景知识与专业写作知识,从模仿中开始,在创新中升华。这样学生在将来的新闻工作中才会“下笔如有神”。曾经有一个已经参加工作五年的学生说,他读作品的时候无论文学的还是新闻的还是其他书籍,他都要做笔记,记经典的词汇,经典的手法,还写读后感。后来他在写新闻的时候经常能够信手拈来,就得益于他平时的积累。有总结的阅读,有意识的阅读会构筑一个人博大的精神世界。

3、让学生在新闻作品的考核中去升华理论

教师应该认识到评价新闻写作课程教学成果的最终标准还是学生的新闻写作能力,而不是教材中的理论。所以在课程的考核中,教师大可不必通过一纸试卷评价学生的学习。而是适当增加实践在考核中的比例,例如综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历次新闻作品的好坏最终给学生一个公正合理的评价。这样也可以避免学生在考试前疯狂记忆理论知识而不重视平常的写作能力培养的现象。

篇10

目前新闻写作学科多数高校使用的教材,都以理论为主体编著的。教师在教授新闻写作理论时,很容易成为一言堂,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这和“学生本位”的教学模式完全背道而驰,因为新闻写作能力是新闻专业学生和新闻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新闻写作这门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到采访和写作中。但教师容易忽略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重理论而轻实践,使学生只记住了理论而没有提高写作能力,也就无法培养出实用型的新闻人才。

2004年,清华大学李希光教授的《新闻采访与写作教程》被列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李希光认为好的新闻教育应该是:教学永远为新技术和新知识敞开大门;通过师生间的交流传播知识;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最好的关系状态;学生和教师共同探讨问题;教师激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他们理解和认识新闻报道的复杂性和观点的多样性;教师帮助学生发现宣传、意见、事实三者是有区别的。①李教授的这些理念在新闻写作教学中具有适用性,对于新闻写作课程的教学具有启迪作用。

二、运用好“学生本位”教育模式,在新闻写作教学中处理好三大关系

学生不能很好的吸收课堂知识,甚至不愿意听课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课程内容不能引发学生兴趣。怎样使学生对课程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就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去求知,让学生想听要听想参与学习中去。推行“学生本位”的理念要处理好三大关系:

1、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美国心理学家罗克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详的课堂气氛。”②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进行交往而产生的关系。尊师爱生,民主平等的和谐师生关系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也是现代教育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和谐的师生关系往往从破除教师权威开始,特别是像新闻写作课程,只要新闻作品反映了客观现实,承担了媒体应该承担的责任就是好的新闻作品。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权威自居,搞“一言堂”,不许学生提出异议,现在的90后学生有自己的个性和想法,面对这样的教师,他们往往反感,也不会因为老师的“权威”而产生崇敬感。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抱着互相学习、平等互敬的态度面对学生反而会赢得学生的尊敬,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2、处理好教学中指导与教导的关系

在新闻理论教学中,处理好指导与教导的关系至关重要。真正把握好总体指导,具体教导的原则。大学的学习是自主的学习、兴趣的学习。课上教师将学生领进门,学生课下的学习也很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课下学习没有引导的责任。学生课下的学习往往以课本为主,由于理解能力和知识系统程度等方面原因,很多学生对于教材的编排思路,知识的重点和难点等不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和理解,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梳理教材,分析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刘明华、张征著的《21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新闻写作教程》为例,其上编部分为总论,介绍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基本方法、基本要求、角度、跳笔、语言等带有普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专业写作毕业论文和教育教育职称论文,欢迎光临DYlw.neT]遍性的内容;中编和下编则分别系统地介绍了消息和通讯的写作。此外,教材对网络新闻也给予了较多关注。在具体理论部分,以人物通讯为例,教材主要介绍了人物通讯的定义、我国人物通讯发展轨迹、人物通讯报道对象以及人物通讯的写作要求,需要强调的是写作要求是这一部分的重点和难点。这样通过横向与纵向的结合,点与面的结合就使学生清楚了教材的编排思路和重点难点,甚至能够复述出教材主要内容和重点内容。破除了教材理解上的难度,学生便有了学习兴趣。

3、处理好教与学的互动关系

“教”与“学”的有机结合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核心。“教”、“学”本就相辅相成,有机结合才能实现教学相长。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顾自己,不顾学生是否理解是否能接受,只为追求教学进度,单纯地认为教师职责只是“教”,学生职责只是“学”,为教而教,是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的。真正好的教学是“教”与“学”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多抛出一些有引导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大胆创新,敢于突破窠臼提出自己的想法。同时也要抛出一些具体的案例,让学生动手去做,比如以新闻写作教学中的导语的写作为例,给出以下材料让学生进行导语写作的练习。

“一个上海青年,他是位个体户,他名叫程铿,今年5月10日,北京一家研究所,聘请这位青年为总工程师,这位青年一无学历、二无职称。”③

一般说来,学生在写作中会出现很多种组合形式。如:

(1)以时间开头:今年5月10日,一位上海个体户青年程铿被北京一家研究所聘请为总工程师。尽管他一无学历、二无职称。

(2)以人物开头:上海青年个体户主程铿,虽然一无学历、二无文凭,今年5月10日却被北京一家研究所聘请为总工程师。

(3)以人物的定语开头:一位一无学历、二无文凭的上海青年个体户主程铿,今年5月10日却被北京一家研究所聘请为总工程师。

(4)以用人单位开头:北京一家研究所今年5月10日聘请一位一无学历、二无文凭的上海青年个体户主程铿为 总工程师。

针对以上导语,充分调动学生,让学生发表意见,究竟哪种导语更具有可读性和新闻性,教师加以总结,不一定要有最终结论,这样能够引起学生注意,掌握几种导语的写法。

三、运用好“学生本位”教育模式,建立以实践为主体的教学机制

1、让学生在新闻写作实践中去体会理论

新闻写作是一门理论丰富的课程,但它也是一门需要将理论应用到具体实践中的课程,而新闻写作的实践无非就是撰写新闻作品。要提高新闻写作能力,除了鼓励学生到媒体实习,切身感受媒体氛围和日常运作,最重要的就是抓住学生的日常学习。以人物通讯写作为例,人物通讯是以通讯的形式报道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反映其行为、事迹和生活,再现其精神境界、人生轨迹和生存状态,从而达到教育启迪或监督批判、警示社会的目的。基于人物通讯的这些特点,需要学生深入了解具有新闻价值、具有故事性和可报道性的某一人物。很显然,仅凭学生自己的能力很难找到符合要求的人物。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采访一些有故事的人物,例如当地养老院的老人或退休的老兵,听他们讲自己的故事。或者教师利用自己的人脉邀请有丰富人生经历的人为学生做演讲,并实时提问,这样既能够使学生感受到真正的采访氛围,又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作品,一举两得。

再比如,学生如果要采访一个在养老院工作的人员,可以去养老院做一周的义工,体验工作人员的辛劳与酸甜苦辣,那么学生在采访和写作的时候就会有方向感,也就能集中地把握主题。

2、让学生在经典新闻作品阅读和点评中去感知理论

阅读经典新闻作品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写作能力,阅读各种社会学和自然科学的书籍可以增加学生的阅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对于各种类型的新闻作品有了一定的阅读量后自然能够积累丰富的背景知识与专业写作知识,从模仿中开始,在创新中升华。这样学生在将来的新闻工作中才会“下笔如有神”。曾经有一个已经参加工作五年的学生说,他读作品的时候无论文学的还是新闻的还是其他书籍,他都要做笔记,记经典的词汇,经典的手法,还写读后感。后来他在写新闻的时候经常能够信手拈来,就得益于他平时的积累。有总结的阅读,有意识的阅读会构筑一个人博大的精神世界。

3、让学生在新闻作品的考核中去升华理论

教师应该认识到评价新闻写作课程教学成果的最终标准还是学生的新闻写作能力,而不是教材中的理论。所以在课程的考核中,教师大可不必通过一纸试卷评价学生的学习。而是适当增加实践在考核中的比例,例如综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历次新闻作品的好坏最终给学生一个公正合理的评价。这样也可以避免学生在考试前疯狂记忆理论知识而不重视平常的写作能力培养的现象。

4、让学生在创新中培养写作能力

新闻界有云“新闻常新”。新闻写作最忌守旧。在授课的过程中灌输学生这样一种观念:任何著作或任何权威人士所谈的新闻写作技巧和方法,都不过是迄今为止实践经验的总结,他们不应成为束缚我们的框架,更不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专业写作毕业论文和教育教育职称论文,欢迎光临DYlw.neT]能把它们看作不能改变的教条戒律。无论怎样模仿只是开始,真正的新闻写作还需要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以开放的态度面对其新的发展和变化,才能使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总之,“学生本位”的教育模式对于高校教育是一个大课题,其中,运用好“学生本位”教育模式,突破新闻写作理论教学瓶颈;处理好新闻写作教学中三大关系;建立以实践为主体的教学机制,就能够充分发挥“学生本位”教育模式的优势,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新闻人才。

参考文献

篇11

它的界面设计和流行的App并没有任何不同,只是它把其他即时通讯软件的附属功能“表情”变成了核心竞争力。

假定你在iPhone上下载了这个App,你打开好友发来的讯息,很可能发现界面中除了一张贴图之外,没有文字:两只一瘦一胖的猫并列站立,瘦猫手里握着一条鱼,胖猫的手紧紧攥住瘦猫的尾巴,表情无辜。

收到这样的表情,你都不好意思拿一个普通平淡的圆形笑脸去回应。LINE的有趣之处在于,它会激发你产生使用这些贴图表情的欲望。

猫贴图只是LINE线上贴图商店数千套贴图中的一种,它们从去年圣诞节开始陆续被NHN Japan公司的LINE团队设计出来,用户花费人民币12元就可以从贴图商店下载一套约30张左右的贴图。

眼下用户在贴图商店看到的类似馒头人(Moon)、科妮兔(Cony)、布朗熊(Brown)和詹姆士(James)等卡通角色都出自LINE内部设计团队的原创,当然你还有机会在贴图商店中看到Hello Kitty、EVA等漫画形象。创始人舛田淳对《第一财经周刊》说,贴图系列中有名的角色是诸如三丽鸥(Sanrio)等日本本土设计公司协作共同开发的,这往往更能吸引粉丝的关注。目前,贴图商店共有2000套贴图,约50个系列。

舛田淳表示,仅仅开放两个月,贴图商店就创收了3.5亿日元(约合2800万人民币),截至2011年7月中旬,这个数字变成了5亿日元(约合4000万人民币)。

其实早在2011年6月即时通讯应用LINE在日本最初上线时,产品并没有专门的贴图商店,表情栏附属于对话界面,仅此而已。用户们在发送语音或者文字讯息的间隙,可以向对方发送一条表情讯息。

只不过比起其他通讯应用,LINE的原始表情栏目中的图片并不是由那些简单的几何图形或者线条拼凑而成,而是从一开始就被设计过。比如一只长得像馒头的白色小人一本正经地握着一把沾了水的蓝色拖把做“拖地状”,大概可以表达“正忙着呐没空”的意思,或者一只全身通红,攥紧拳头,头顶冒出两团白气的“生气版”馒头人。它比普通通信App表情栏里表达愤怒的图片更加复杂和生动。

LINE的用户有60%来自日本海外。台湾目前是LINE最大的海外市场,除此之外,像泰国、香港、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是用户集聚区。其他地方,比如科威特、沙特阿拉伯等中东国家,以及瑞士、土耳其、俄罗斯等国家也有LINE的用户─但你可以明显感受到亚洲用户对于LINE的偏爱。

创始人舛田淳告诉《第一财经周刊》,在日本,符号表情和装饰邮件的文化非常发达。表情符号随着通讯软件的普及得到了推广,在日语中,还有专门以汉字“颜文字”来称呼的表情符号,人们喜欢借助于各种通讯程序,用符号来表达心情。

LINE团队觉得把这个文化延伸到手机上是可行的。“一来是满足LINE用户的需要,另外一个原因是我们所做的事情存在文化基础,它并不是空中楼阁。”舛田淳说。这个前日本百度董事会成员曾经因行销经验丰富受到百度CEO李彦宏的肯定,后者还常常称赞其“很会为用户着想”。

在一次LINE的公开推广会上,舛田淳表示,LINE的诉求就是希望让使用者在跟亲近的人沟通时,为他们提供一款适当的软件来传递情感。

各式各样的表情图案成为LINE的切入点,它让这款App得以在众多即时通讯应用中区分出来。用舛田淳的话来说,用户无需透过文字或者语音就能沟通想法,甚至是那些用语言难以描摹的细微情感。

你甚至可以认为LINE放大了一种“东方式”的沟通形式,即隐藏语言─这种沟通形式在“高语境”的亚洲国家更加常见。所谓的“高语境”也就是指谈话双方并不总是把话说得很直白,但听者总能意会语义。

这或许是贴图商店在亚洲走红的原因。它既能为用户提供“可爱”的视觉体验,也为他们创造了比普通应用更加私密的交流形式─而且是自定义的。

作为LINE目前最大的海外市场,台湾同时也是 LINE团队全球拓展的第一站。LINE进入本土市场之初就对其作过大量报道的台湾科技媒体《数位时代》的主编罗之盈告诉《第一财经周刊》,台湾一开始流行的是WhatsApp,后来才是LINE。LINE之所以能够打动台湾用户,除了它能够免费下载,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有可爱的贴图,这些有趣的表情图取悦了台湾的用户,尤其俘获了女性用户的芳心。

比起著名的美国即时通讯软件WhatsApp身上那种商务风格,LINE看起来更像是为女性用户专门设计的软件。不过舛田淳否定了这个说法,但是他同时又表示在创造LINE这款软件时,团队确实为女性用户考虑了很多,原因在于他们发现女性对于即时通讯软件的需求比男性更大,简单来说,她们更喜欢发文字讯息和煲电话粥,也更在意体验。

这样一个软件的创始团队的成员绝大多数都是男人。在创造这款软件时,除了借助市场调查,这些人常常为了揣测女性的细腻心思,而不停追问如果自己是女性的话,会对这款产品有什么需求。

LINE在台湾的推广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在“重度网络使用者”中小规模自然成长,利用电视广告在公众中密集推广─在这个阶段台湾LINE用户的人数暴增,以及电视广告播出之后的自然扩散效应。罗之盈说,LINE团队在第三个阶段推出的贴图功能加强了当地用户的使用频度和好感度,口碑效应也因为贴图功能的推广变得更加突出。

篇12

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自己思考,要给学生留有想象的余地。作为现代人,如果不懂得美,不追求美,不会欣赏和创造美,那么可以说在精神气质或在能力上是有着严重缺陷的人。美与文明、美与人类幸福是密切相关的。所以我们必须把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看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自觉地担负起这一历史重任,利用这些好教材,对学生进行“熏陶渐染、潜移默化”的美学教育,为祖国未来培养有智慧的感情丰富的一代新人。

一 用视听结合创设美的情境。语文教材中的语言美饱含着丰富的情感。如能使音乐与语言完美结合,就能创设出良好的情景。如教《岳阳楼记》时,我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随着跃宕起伏的 音乐观看岳阳楼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的雄伟壮丽的景色,让学生震撼于岳阳楼之大观。音乐声,江潮声,风声,雨声,沙鸥声,声声入耳。音乐的采用与画面的完美结合。使学生感受到了置身于“雨霏霏时阴风怒号、浊浪排空与春和景明时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的不同景象会影响人物的心情,从而理解了迁客骚人为什么会有“感极而悲或喜洋洋”的两种览物之情。

二 用语句的节奏美,增强语感,感受音乐美。掌握好语言的节奏与韵律所显示出来的那种抑扬顿挫的语调,轻重缓急的语速,字里行间的回环往复,体现出一种和谐的音乐美。教师应抓住教学契机,点拨、启迪学生把握轻快、凝重、低沉、高亢、舒缓、紧张的节奏,把学生引入一个千姿百态的意境,富有节奏的朗读,使学生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获得情感和情性的熏陶。

三 把语言文字和图片结合起来,激发想象力。学生感受美的能力相当强,语文教材编有大量优美的富于教育意义的彩图和插图。老师要善于发掘教材中的图画美、图案美,唤发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热爱美的思想情怀,从而激发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热情。例如:《周庄水韵》的彩图,描绘了中国水乡之美。我引导学生一边观看彩图一边阅读课文,然后回答问题:(1)、作者主要写了与周庄的水有关的哪些景物?(板书:水中倒影、水上石桥、水傍古镇)(2)、作者还写了在不同时令三次到周庄的不同风采,各是怎样的画面?各抓住什么景物来写?(板书:风雨迷蒙的周庄像水墨画;冬雪后周庄像版画;春夜里节日的周庄像油画。各抓住雨水、雪水、河水来写),要求学生从画面进行玩味、联想、想象插图以外的另几幅图景,然后从文中的语言文字中去想象周庄的美。通过让同学观察、诵读、玩味,感受“小桥流水人家”的恬淡自然;感受“三分水,二分桥,一半是旧城”,拱桥、水巷、石板街、古巷构成的周庄水乡特有的风貌。然后在优美抒情的乐曲声中,想象语言文字描绘出来的画面,感受语言表达美和图画美,让学生“像是走进了恬静的中国水乡画卷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美好家园的情感。叶圣陶说过“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拓展学生的想象,涵养学生的美感。”因此,语文教学中,培养审美想象力就可以通过挂图、彩图、插图、多媒体播放图片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一途径实现。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