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管理体系范文

时间:2023-08-03 09:18:2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德育管理体系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德育管理体系

篇1

德育管理体系是直接为德育教育服务的,因此,德育管理体系的模式也就直接决定了学校德育教育的优劣。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与开放,学校教育模式也愈来愈开放化、动态化,德育管理体系也随之相应被改革,从而形成开放式德育管理体系。第一,对学生组织的充分利用,形成开放完善的德育教育管理体制。将团委会、学生会等学生组织与学校管理体制相结合,构建学生与管理者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开放式管理体制。由学生自我组建成立的学生管理组织,他们能够积极贯彻遵循学校的基本教育方针政策,团结和引导同学共同进步,维护学生和集体的共同利益,肩负起辅助学校培养国家建设栋梁人才的重任,倡导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努力为学校教育的有利进行而服务。因此,将学生组织充分利用起来,有助于学校德育管理体系的发展。第二,利用网络平台构建开放式德育管理体制。随着网络在当今社会的普遍应用,论坛、BBS、贴吧等网络交流媒介的兴起,高等院校的宣传管理者可以进驻在这些论坛当中,直接与学院学生进行交流,对学院进行德育管理。德育管理应抛弃传统死板的方式,改为校园网络征集学生意见。网络涉及范围广、覆盖面大、可信度高、直观明了、隐私性好这五大特点使学生能够畅所欲言,以参与者的身份对校园管理及建设等各方面提出宝贵的意见,对校园德育管理有着重要深远的影响。

2健全完善学校德育工作机制体系

学校德育管理体系的构建,必须依托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对教育者进行培训与监督,使教育者积极认真地参与到德育教育的工作体系中。首先,应组织班主任、任课老师等教育工作人员定期进行工作交流与探讨。组织教师学习交流班级管理经验,结合各班级各年级的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科学的管理方法与措施。其次,教育人员应该积极适时地根据学生专业实际情况,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职业的传到授业解惑,将文化课程与德育教育相结合,把道德素质培养深入渗透进日常学习当中。再次,学校工作人员在安排学生课程时也应把德育教育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根据学生日常情况开设德育教育辅助课程,如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课程、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礼仪课程等。帮助受教者全面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和职业素质。

3创新的德育考核评价制度体系的建立

篇2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我国职业教育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而德育则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

技工院校的德育管理在长期的研究和实践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管理模式和评价机制,但基于ISO管理体系,对德育管理过程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则较少。本文以ISO管理体系为切入点,对技工院校德育管理机制的构建进行了探讨。

一、技工院校德育管理现状

德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对技工院校而言,虽然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整体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由于生源素质参差不齐,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呈现出模糊、摇摆、模棱两可以及自我意识不够健全等特点。采取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在校期间逐渐克服自身不足、健康成长,并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是技工院校德育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同时也是难以把握的一环。因此,德育管理工作是技工院校管理中一个重要又相对薄弱的环节。

德育管理是学校德育工作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有机的活动,涉及全部的德育因素,目的是不断促成德育系统目标的实现。目前,技工院校受生源、办学规模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德育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表现为:德育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有待提高;管理手段单一,过于依赖上级文件和固有的经验;管理体系不清晰,多部门管理导致责任不明确、管理不顺畅;在德育管理过程中,资源整合、管理过程衔接不力,评价手段单一,影响了德育整体功能的发挥。

针对德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引入先进的管理模式,建立科学而又切实可行的德育管理体系,建立持续改进的机制,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对于提升技工院校的德育管理水平和育人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技-r院校德育管理引入ISO质量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ISO的全称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 rnational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1979年,ISO成立了“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制定世界性的有关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的标准。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总结质量管理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系统地概括了质量管理中最基本、最适用的规律,归纳出以顾客为中心、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持续改进、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与供方互利的关系等基本原则。

ISO 9000族标准的核心是建立一个保证或提高质量的文件化管理体系,明确提出了质量管理体系是由组织机构、资源、过程、测量分析与改进的概念,提出了保证质量应达到的基本要求。虽然这一体系目前较多地应用于企业,但它是全世界质量科学和管理技术的精华,具有通用性。

技工院校的主要任务是提供教育教学服务,其质量包括教育服务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随着教育质量观的不断发展,教育质量已不仅仅是指学生的学习成绩或认识水平,而且还包括学生通过学校教育所获得的作为一个社会形态的人应具备的各种其他素质的合格程度,即学生的德育素质的质量。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技工院校的德育教育引入和运用质量管理体系是可行和有效的。

目前,不少技工院校将ISO质量管理体系引入到日常管理中,通过建立科学的质量体系,厘清了管理职能,清晰了工作流程,克服了过去教育管理过程中的随意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职业教育国际化、规范化管理提供了保障。

三、基于ISO管理体系的技工院校德育管理体系的构建

笔者以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为例,从ISO质量管理的角度,探讨了技工院校德育管理体系的构建。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以“营造快乐、服务需求”为方针,既回归了教育“以生为本”,也体现了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服务需求的办学思想。质量方针不仅体现了学院在办学质量方面的宗旨和方向,也突出了学院的办学特色。学院以培养“人文与技能并重,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并举”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以文化引领发展,确立了“厚德立人、强技立生”的校训,坚持“大德育”观,构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管理过程及评价体系,全面提升技能人才的培养水平。

1.院系两级管理,明确德育管理职责

学院实行院系两级管理,学生处统筹学生德育管理工作,负责组织、制定学生德育教育工作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配合各系和有关部门推进学生德育教育进课堂、进宿舍、进社团等工作,树立优良的校风、学风;教学系下设学工部,在分管系领导的指导下开展本系学生德育和管理工作,接受学生处的业务指导。学院质管办根据ISO程序文件对德育管理工作进行质量监督和评审,做到职责清晰,任务明确。

2.以保障“六率”为指向,建立德育管理目标体系

技工院校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面临着学生流失率较高、毕业办证率不高、就业质量不高等困境,这既与学校的生源质量有一定的关系,也反映了学校整体的育人水平。

全方位育人是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的关键。针对技工教育的特殊情况,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以保障“六率”为指向,建立德育管理目标体系。“六率”即就业率、毕业率、流失率、事故率、投诉率、双证书率。学院将此六项指标纳入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团学工作、安全工作等德育管理考核体系,评价结果作为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日常工作业绩的参考指标之一。

3.细化层级管理,建立德育管理评价体系

针对德育过程的管理和成效的评价,大多数技工院校以上级部门的评估为主,评价指标多以终结性评价指标为主,学校自发的科学有效的内部评价少之又少,而内部评价恰恰是学校主动适应需求、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机制。ISO质量管理以内部评估为主,强调过程管理和持续改进,这与技工院校目前的以政府为主的目标及结果评价可以有效互补。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在学生德育管理工作中,以“找准一个点,牵起一条线,带动一个面”为指导,细化层级管理,梳理出新生入学、日常管理等关键环节和主要过程,以“PDCA”管理循环对整个德育教育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并建立德育管理评价体系。“PDCA”管理循环的内涵如下。

(1)P(计划,PLAN)..以新生入学教育为节点,拟定学年德育工作计划。入学教育是学生整个职业教育的起点,是新生尽快了解学校、适应职业学校生活、完成角色转变、树立纪律观念、确定新目标的关键阶段,也是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环节,对学生的成才发展起到导航作用。因此,学院高度重视入学教育,并在长期的德育工作过程中,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以集中教育与产业系分散教育相结合的形式,学院对学生集中进行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国防教育,引导新生以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迎接崭新的学习生活;各产业系着重进行专业介绍、校史教育、安全教育、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诚信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校规校纪教育和规章制度学习等,帮助新生多方面了解学校,端正思想,明确任务、确定奋斗目标,初步建立职业生涯规划,从而促使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

(2)D(实施,Do):以班级管理为抓手,有序实施德育工作计划。在日常德育管理工作中,学院以班级管理为抓手,重视发挥班主任德育骨干的作用,定期举办教学方法、班级管理经验交流等系列活动,提升班主任的育人水平;利用升旗仪式、班会课等固定时间,对学生进行爱国、爱校教育;通过班干部、团干部培养,学生“三自”教育以及“机电达人秀”、篮球赛、足球赛、校园艺术节等特色文体活动,增强班级的凝聚力,以良好的班风带动形成良好的学风和校风,也在实践中形成以德育教育为主,各种活动潜移默化为辅的德育工作方法体系。学院“百草园”校园电视台大力配合德育教育,每周一期的《朝花夕拾》节目在全院班会课上播放。栏目以学生为主导,通过形式多样、清新活泼的形式传递正能量,触动学生的心灵,做到知行合一。目前,校园电视台不仅是学院文化建设的一大亮点,而且也是学院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平台。

(3)c(检查,CHECK):以班级月度考核、社团学期考核结果为参照,评估德育管理成效。学院以班级为主线、以社团为单位,对德育管理的成效进行评价。以班级月度考核为例,考核要素包括班风建设、学生学习表现、出勤率、宿舍卫生、宣传、团建活动等方面,以及班主任学期工作计划的进度、班团建设、后进学生帮教等工作,每项工作有不同的评分标准,最终的总评分数对应不同的考核等级。

篇3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教育论》中也指出:“记住你的教育目的应该是培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别人来管的人。”因此,学校对学生的管理不应是老师约束学生,而是让学生自我约束,自我改进,并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得以积极、主动、健康地发展。

学生自主管理的核心理念就是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把学生作为一个真正的人来教育,相信他们能够管理好自己、发展好自己。教育者所要做的,就是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发展。

现代人本主义心理学是自主化教育管理的心理学基础,最重要的理论依据就是马斯洛“五个需要”层次理论。每个人都渴望能够主宰自己的行为,学生自主管理满足了现代学生希望受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舞台,让学生体验到了成长所带来的快乐。以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发展学生的潜能,提出了以促进学生潜能的实现为核心的道德教育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所以,让学生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事情,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能,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是自主化教育管理的核心指导思想。

而学生自主管理的管理学基础就是现代管理学最新研究成果。现代管理理论认为,人是可以自制并能自动激发的,管理者的作用就是调动被管理者个人主观能动性,激发个人内在潜力,发挥个人创造性,实行“人本管理”――其精华就是自主管理。

从本质上来看,学生自主管理就是教育者对被教育者个体(学生)以及学生的组织(班级、学生团体等)充分授权、放权,协调学生成长环境,让学生对自己的成长负责,充分发挥学生个人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一种教育管理方式,更准确地说是一种教育管理思想,一种教育改革理念。

通过学生自主管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使学生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进而成为主体性的社会成员。构建学生自主管理体系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管理、学会做人,同时把老师从繁重的日常工作中解放出来,做一个幸福、自由、健康、专业、纯粹的教育工作者。说具体点,就是让学生生活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社交自主、文化建设自主、文娱活动自主、社团组织自主、成长发展自主,并让老师从以往繁重的日常管理中解脱出来,留更多的时间去研究学生,把班主任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变成一种真正的脑力劳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从而更专业、更纯粹,实现教育的真谛。

二、学生自主管理体系构建的时代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克服应试教育倾向。”由此可见,高中教育在加强德育规范管理的同时,必须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2008年,山东省素质教育回归以来,极大地解放了教育生产力。可以看到,近几年素质教育的实践,最大限度地解放了学生成长中的束缚,解放了教师思想,使教和学双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提高。积极构建学生自主管理体系,落实了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人的全面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就是要抓住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学生自主管理,则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从学生自身来看,高中生正处在由少年走向青年的过渡阶段,个人的独立意识不断增强。他们的成人意识更强烈,更渴望被尊重被理解。传统的看管式管理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要求,不能完全适应高中生的思维。因此,要改变高中生的管理现状,就必须树立现代教育管理理念,变传统教育管理为自主管理。自我教育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环节,离开这一环节,任何教育都无法奏效。所以要侧重于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强调其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现在的高中生又与以往的学生呈现出更为鲜明的时代特征。最显著的特点是个性独立。90后的学生表现出很高的自主性,很少对某种价值观盲目认同,趋同意识很淡,喜欢自主展示思想,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不喜欢教条式的灌输和死板的教育方式。与此同时,由于网络的普及和教育民主程度的提高,学生所受到的家庭教育亦发生变化,父母给孩子的自以及自主空间更大。可他们毕竟是青春期的孩子,在个人成长上亦有诸多个人困境。90后学生的一些不足表现在:他们多时独生子女的一代,人际沟通能力欠缺,个人孤独感较强、情感脆弱。

另外,不得不承认传统教育方式对学生的影响。无论是学生有没有意识到,在传统教育中,很多学生依赖性不断增加,内动力不断消退,独立思想逐渐丧失,成为平日里讲的拨一拨动一动的“木偶型学生”。一些学生步入高中之后,长期以来形成的被动管理和他人管理的意识无法转变,因此面对全新的高中教育和独立生活无所适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消极被动,甚至更愿意依赖别人,以致对未来产生迷茫的情绪。

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高扬人的个体性,追求个人全面发展,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取得最大的效益和最高的发展。坚持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积极构建学生自主管理体系,以期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时展的要求,也是践行素质教育理念的题中之义。

三、学生自主管理体系构建的教育实践

自承担《构建学生自主管理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的课题以来,为之进行了积极的实践。

篇4

一、预算管理概述

(一)预算管理的内涵

财政部在《关于企业实行财务预算管理的指导意见》中指出,预算管理是指利用预算法对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或者单位各种各样的财务及非财务资源做出考核、分配与控制,达到有效进行企业生产活动的组织和协调,以完成企业所有确定好的经营目标。预算管理在环节上一般包括预算的编制、预算的执行、预算的评价及相应的预算的调整。在职能上包括控制职能、计划职能及评价职能。换种说法,其就是将组织内部和市场经营过程在预算的形式下进行统一控制并进行有机衔接的机制。有专家认为预算管理是公众对政府工作的一种诉求,即政府如何将资源有效地“取之于民”又“用之于民”,是资源的合理配置机制。

(二)中职院校预算管理

中职院校预算管理是学校在自身任务编制及事业发展计划的前提下,进行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的编制。这也是学校进行资金管理、经费支出、效益考核等事项的基本依据,用来当作学校会计工作的关键数据。如果预算管理计划能够科学地进行编制,则学校的办学实际就会得到体现,竞争力也会得到加强。因此,中职院校要建立系统和完善的预算管理理念,提升预算执行能力,同时也应该不断完善机制体制,保障预算管理工作正常开展。中职院校的领导层要予以重视,让预算管理体系充分发挥作用,并适当采取措施,提升预算管理水平,实现本校的长远发展。

二、中职院校预算管理典型问题分析

(一)Z校及其财务管理体制简介

Z校是首批重点职业学校之一,在多年稳定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重点的两大优势专业,以及多个主干专业。在推行机制中,其校企合作的方式对于实用人才的培养非常有效,企业用人单位同学校的培养有机结合,科学有效。Z校以校长负责制为基础,下设校务办、招生就业办及多个科室,如教务科、德育科、总务科、保卫科、信息科等。教育部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在2013年对Z校进行考察,并正式将Z校列为国家中职教育改革示范学校。由于Z校是该地区教育局的直属单位,财务上相对独立,拨款全额预算。学校的财务管理模式是“统一领导、统一协调、统一管理”。学校所进行的全部财务活动,皆要在校长的指示下,根据学校财务规定,由财务部门统一管理。Z校的财务室有一名会计和一名出纳,财务的集中记账由区教育事务受理中心进行,在校级进行预算编制工作。实行一级预算管理方式,编制预算方案则由学校财务部门进行,由上级会议批准同意后,再进行具体的执行工作。

(二)Z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1.预算管理体制使得预算缺乏全员参与

Z校所应用的财务管理体制模式是统一领导的集中管理模式,虽然在财务预算管理实际上有所符合,财务的安全也得到了相应的保障,但是不利于长远发展。学校的规模可能会不断拓展,资金的投入也会不断增加,而这种管理模式很大程度上并不适应学校未来发展的需求,在预算问题上的权利与责任问题没有呈现明细化规定。2014年,Z校建立了二级预算部门,但二级部门的预算实际上并没有起到作用,甚至只是一种数字的应付。另一方面,参与预算管理工作的人员不足,或者人员相对重复。从预算管理工作的编制到后来的审批,参与到其中的工作人员都是同一批人。学校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没有扩散到整个学校范围,对于各个部门的资金需求及其他财务信息了解并不全面,所以实际的支出可能会和所编制的预算内容不相符,而且公用经费在预算管理列表当中没有一一列出。

2.预算编制方法不科学、内容不完整

Z校在预算编制工作上所采用的编制方法主要是“定期预算法”和“零基预算法”,预算编制方式比较传统和老套。在以往学校的生源规模及办学模式都比较稳定的情形下,一些相关的财务业务活动较为单一、稳定。这种传统的编制方式在以往来说是比较合适的,但是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以及各项业务的不断开展,业务活动逐渐复杂化,原本所使用的预算编制方式已经呈现出弊端,难以适应新形势下预算编制发展的需要。一些业务的变化活动难以呈现在预算编制当中,可能会造成预算数据不完善。根据2013年Z校支出明细表及预算明细表可知,学校的预算编制体系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收入预算编制不够准确。在2013年度,Z校的预算收入是99万元,其中学费855万元、住宿费用45万元;该年度的实际事业收入是956.3万元,其中学费是896.9万元、住宿费用是59.4万元。在实际预算情况中,Z校的其他收入为72.11万元,但是并没有将这笔收入列入到该年度的预算当中。该地区教育费用及专项资金收入为2942.57万元,是总投资的40.19%,这个比例问题也没有在预算当中体现出来。

第二,支出预算编制不够全面。在传统的支出预算编制中,Z校习惯根据财务主要内容分为多个项目进行管理,按照量入为出的原则进行支出预算的编制。但是收支预算的编制内容太过简单、笼统,没有呈现出具体的支出预算,缺乏预算明细化的具体内容。另外,Z校在综合预算当中并没有纳入学校的全部收支,更没有进行预算的细化。

第三,预算编制周期不合理。Z校编制后一年的财务预算一般是在每年的10月份,根据财务部门以及教育局的具体安排进行,预算编制完成之后上报给教育局进行审核。预算的下达则会在一年当中的后半年进行,财务预算编制项目的进行也会因此推迟,编制时间的问题可能会引起相关项目失控。

3.缺乏分析与考核监督机制

Z校在目前的预算执行工作当中,出现职责不明和监管有漏洞的问题。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不科学,缺乏合理性。在这种情况下,很难达到预算的预期目标,许多既定的目标都无法通过预算来实现,因此,预算也就基本失去了意义和作用。预算执行工作在进行当中缺乏相应的严肃性及约束力,降低了预算管理的力度。或者,在预算执行的过程中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导致有可能出现随意增加预算的情况,也有可能出现未经研究审核就扩大预算开支修改开支标准的现象。科学的激励机制没有得到完善,在预算执行上经费的节约没有相应的奖励,预算超支也没有相应的惩罚。总之,预算执行工作的规划相对随意,其权威性和严肃性丧失。

4.未能建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

Z校经费的日常管理和使用上没有相应的绩效管理机制,学校的一些公共开支完全与绩效考核没有关系,如水电费、差旅费、交通费、招待费等都与绩效考评无关。Z校已经开始试点绩效管理,但是目标的申报仍然不合理,缺乏跟踪监督,绩效评价沦为摆设,导致系统的误差很大。另外,绩效评价的时间较长,费用相对较高,而准确性又得不到保障,且评价的规模相当有限,绩效评价出来的结果难以有效。因此,目前的绩效评价方法远远不能满足财政管理的需要。

三、中职院校预算管理体系的构建

(一)完善预算管理组织机构

Z校需要成立一个预算管理委员会,对预算加强管理。首先,学校的战略目标及基本方针要通过预算管理委员会制定出来,然后将这些目标和方针传达给各个部门,在以此为依据的基础上,各部门制定出年度目标和五年计划,同时将各部门所需的资金需求制定出来。其次,对各部门所提交的预算草案,绩效预算管理委员会要积极进行审批。各部门根据本部门的工作实际,在指导下将基本部门预算制定出来,并递交方法和计划,财务部门再以此为依据进行汇总,由预算委员会进行审批。最后,预算绩效评价的方法、指标皆由学校预算管理委员会来负责牵头制定,依据决算报告,并根据各部门对目标的实现程度和贡献程度进行奖励或惩罚。

(二)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

首先,要把滚动预算以及零基预算有机结合起来。依据零基预算法,在学校年度预算编制过程的进行中,不按照上一年的预算标准进行,而是对预算标准进行再审查,同时要考虑到学校财力可能的发展要求,对各项必要性的开支逐一进行审议,最终确定预算。同时,滚动预算也要加入到其中进行,将整个预算过程分成若干个预算阶段来落实。而且每一个小阶段都要根据上一个预算阶段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修订,下一阶段可能增加预算金额。维持学校有序的保障工作,保障目标实现的质量。这样的预算新方法比起传统预算,在动态性上更强,预算的控制作用得以有效发挥。其次,要细编和早编预算。要合理确立学校的预算编制时间,确保能够在下一个会计年度进行预算的执行,保障执行工作的完整性。通常来说,在滚动预算的实行下,学校的各项工作可以更早地进行安排,也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地进行重大项目的开展工作,预算的质量也得到了保障。

(三)加强预算执行管理,强化预算约束力

学校在预算执行的过程中,要严格要求有关执行部门在上级通过的预算支出项目上开展工作。一旦真实存在超过预算的支出,在审计核实之后要第一时间与相关部门协商解决。在执行中如果遇到不在预算编制内的支出,绝不允许以个人需要为要求进行例外的开支。支出预算确定之后,不能随意变更。另外,实际需要追加的支出,要经过审核查实,并经过校务委员会的会议批准才能生效执行,切不可私自进行开支操作。

(四)加强预算监督,建立绩效预算管理体系

预算监督的加强是预算编制有效进行和预算执行工作顺利进行的保障。在中职院校当中实行高质量的预算管理工作,在落实国家财务管理政策、落实中小财务制度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高质量的预算管理同时也是学校科学化管理和精细化管理的需要,是学校实现长远发展目标的必要要求。因此,在预算的约束力方面显得尤为关键。财务部门和审计部门应当加大对预算过程的约束管理力度,在应收应付资金管理、费用报销管理等环节上加强内部的控制措施和监控力度,防止管理层面上漏洞的出现。要加强各项支出在预算范围之内的控制,建立绩效预算管理体系。对于具体绩效指标的落实,应以对组织绩效目标的分析为基础,并在监督考评中予以完善。

四、结束语

中职院校预算管理优化实践过程中,必须更新财务管理观念,积极探索学校战略、预算与绩效的有效衔接,通过准确的预算编制、严格的分析与执行、有效的监督和绩效评估,实现战略驱动资源的精细化配置,进而使一整套科学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逐步形成,全面促进中职院校办学资金的使用效益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基于预算目标特点的预算松弛实证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11,(2):71-77.

[2]刘莉.我国高等学校预算管理模式探讨[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9,(3):111-113.

[3]彭晓彪,王桂娇.论高校预算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基于战略导向的绩效预算管理[J].会计之友,2012,(30):126-128.

篇5

一、全面质量管理概述

1961年美国学者费根堡姆首先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其最早应用于工商管理领域。费根堡姆在著作《全面质量管理》中对全面质量管理概述如下:“全面质量管理是为了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充分满足用户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生产和服务,把企业内部各部门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构成一体的一种有效体系。”国际标准组织将全面质量管理定义为:“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收益达到长期成功的途径。”从各国学者对全面质量管理的定义来看,全面质量管理不是一个概念,而是由一个概念体系组成的。具体说来,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体系包含以下七项内容:

第一,质量体系。指为实施质量管理所建构的组织结构、实施程序和所需资源的总和。质量体系的建立,要求组织按照某一标准来规范现有的体系,使之满足质量管理和顾客的需要。它是全面质量管理实施的基础。第二,质量方针。指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正式的该组织总的质量标准与质量改进方向。对外,它代表组织对产品用户和服务对象的质量承诺;对内,它是为组织所有部门和员工确立的行动指南。第三,质量手册。指根据质量方针制定的纲领性文件,具体阐明组织的使命、目标及行为准则。质量手册是质量方针的书面化。第四,质量控制。指为达到质量要求所采取的贯穿于整个活动过程中的操作技术和监视活动。目的在于及时发现问题,消除生产活动中的不利因素。这里的“控制”并非仅仅是指采取监控与管理方式,而是指在活动中采取更加人性化和更加科学的可以保持活动“持续改进”的方法。第五,质量保障。是管理形式的一种,其实质是组织机构通过提供足够的产品和服务信任度,阐明其为满足顾客和服务对象的期望而做出的某种承诺。它的目的是为顾客提供信任,使顾客认为组织具有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第六,质量审核。是确定质量活动和有关结果是否符合并达到预定目标的检查过程。第七,质量评估。通过自我评价和顾客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及时提出完善的目标,督促质量改进。

全面质量管理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美国学者特瑞巴斯认为,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至少包含三个子系统:其一是社会性系统,涉及与正规或非正规组织特点相关的因素,如校园文化、教师个体与群体关系的质量、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管理者与教师、管理者与学生等群体之间的行为模式;其二为技术性系统,涉及管理过程中所采用的工具和有效手段等因素;其三为管理系统,涉及组织结构(如正式规划、方针政策、职能部门、权力类型等)、组织使命与目标、组织运行活动(如计划、实施、指导、检查和控制)等。其与传统质量管理的根本区别在于全面性,即全面质量管理则立足于产品质量的方方面面,关注生产的每一过程,带有明显的过程导向性。

二、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质量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人,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于此同时,我国高层次人才的缺乏,又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为了解决这一突出矛盾,国家几次对研究生进行扩招,以满足我国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但在扩招的同时也给研究生教育带来了突出的问题——研究生数量不断增多,研究生教育质量却得不到有效保障,导致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日益下降。

具体说来,研究生质量问题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导师不导现象。具体表现为导师由于行政职务或者导师忙于自己的外部兼职,造成对所带研究生的指导不够,对学生采用“放羊式”培养,不能有效的对学生尽到自己的责任。第二,研究生不研现象,具体表现为研究生在读研期间,不潜心学术研究,而是忙于赚钱,对自己所研究的领域没有深入发掘,只是为了一张学历证书而敷衍了事。当然,这也与导师不导有着密切的关系。第三,导师缺乏提高培养质量的动力。一方面,许多高校实行研究生培养导师负责制,给予了导师充分的自主权;另一方面,在职称评审、岗位聘用、经费分配等方面,主要又以教学和科研成果考核为主,很少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进行考核,因而造成导师把较多的时间用于项目申请、上,而把较少的时间用于指导研究生。这样,研究生培养质量自然会受到影响。第四,导师队伍的平均素质有所下降。各学校为尽量满足扩招后研究生教育的需要,降低了硕士生导师的遴选标准。这就带来了导师水平不高无法给学生提供较高水平的指导,导师课题不够无法为学生提供研究条件等问题。第四,其他原因导致的质量问题,如不合理扩招、经费短缺、淘机制不健全等。

三、全面质量管理在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中的优势

(一)事后管理模式与全面管理模式

研究生教育管理是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工作,而研究生教育质量则是研究生教育成败的根本评判标准,要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就必须紧紧抓住研究生教育管理这一主要问题。我国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主要包括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执行、研究生导师的遴选和管理,研究生的课程建设、科研和学位论文管理,研究生的招生、德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等方面。

对教育质量地管理比较缺乏,尤其是缺乏一种统一的管理和量化标准,已有的量化标准又主要侧重于“管什么”的问题,而不是从“如何管”出发来考虑问题,这样就造成了一种不良现象,即在管理中不主动、不创新,不以教育质量这一根本标准来衡量,直到教育质量出了问题后再去纠正,是典型的事后管理模式。

这一模式的缺陷即不能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重心,不能充分调动研究生、导师、各学科等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其在培养质量方面能各尽其责、各行其事。而全面质量管理则突破了这一局限,通过建立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对现行的管理模式进行了改革,对现有管理工作进行了重新修改、制定,强化管理质量体系的可操作性,使研究生教育的管理模式由事后管理转变为全面管理,由结果导向转变为过程导向,推动了教育质量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合理化,为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升做出了有益的改进。

(二)全面质量管理监控的全面性

教学质量监控工作是研究生教育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良好的教育质量必须用严格而科学的教学管理来保障。而严格科学的教学管理则需要一系列的教学质量监督制度和措施才能实现。在我国教育体制中,传统的教育质量监控工作,主要是由教务处和各系部、教研室的领导承担的,监控的内容主要是教师的课堂理论教学。这种传统的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存在着较大的不足:首先,教育质量监控只是学校管理部门的职责,教育质量的高低也只有管理部门才能评价,这就造成了教育质量监控主体单一、主体缺位的问题;

其次,监控内容单纯,大部分的教育质量监控只停留在课堂教学质量的层面上,只停留在监控导师的教育能力上,而对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技术应用能力、综合素质以及所培养的人才的规格与质量是否符合社会需求等重要内容均没有在监控的范围之内。不仅不能全面反映教育质量,而且忽略了教育中最重要的被监控者——研究生,造成了传统的教学质量监控客体狭隘且客体覆盖不全面的缺陷,导致教育质量监控难以体现全面性、真实性、科学性、客观性的原则,也难以体现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实际效果。而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则能全方位地界定好教育质量监控的主体与客体,形成对教育质量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监控。

(三)质量管理的标准化

传统的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将管理重点放在教育结果上面,通过对研究生教育过程中一些硬指标的设置来衡量教育质量的高低,比如研究生论文的发表数量和级别等,这些都造成了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追求结果、不注重过程,只追求数量、不注重质量等现象的丛生。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与一般的质量管理体系一样,研究生全面教育质量管理体系也是通过建立严密的文件化管理体系(质量体系文件)来实施质量管理的,其核心是通过建立文件化的质量体系控制所有过程,全面质量管理要求学校各职能部门有明确的职责权限,建立操作性强的工作程序和指导文件,进行质量记录并提出改进意见,以标准化的制度规范导师、管理者、研究生的行为准则及操作程序,促进教育质量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合理化。

(四)质量管理的顾客需求

传统的教育培养侧重以学校为中心,只从学校的层面去考虑质量问题,而相对忽视了研究生本身。研究生作为教育质量的重要载体,既是接受教育者,又是学校作为一个组织的内部顾客,他们是整个培养过程的参与者,应积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逐步从目前的以学校为中心的培养模式转变为以顾客为中心的培养模式。

四、研究生全面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的几点对策

(一)建立导师全面质量管理制度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质量中的关键,导师既是研究生专业培养质量和目标知识结构的设计者,也是研究生教育、科研工作的指导者,还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界定者,国家、社会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要求都要通过导师来具体化,表现为实在的质量。现行的教育管理制度只是把导师作为管理的一个层面,而忽视了导师的最基本工作即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质量最主要、最基层的过程质量控制者。各种质量管理措施能否有效、能否对培养质量的提高起指导、监督作用,关键在于导师实施执行过程中配合的态度和方法。因此,要打破现行的导师负责制,要从组织的全方面考虑问题,在从导师的遴选到导师的考核激励机制这一过程中引入全面质量管理。首先,要加强导师的遴选,严格导师资格审查,使真正优秀和合格的教师进入导师队伍。其次,要强化导师招生资格的审核,对于指导经验欠缺、指导能力不足的导师要严格控制其招生人数。再次,要建立有效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增强导师队伍的活力。应提高导师待遇,调动导师工作积极性,对那些有重大创新成果的优秀导师应给予重奖,对那些缺少责任心、长期没有科研项目或成果的导师,应停止聘用,实行优胜劣汰,以增强导师队伍的活力。此外,还应注重加强年轻导师的培养。

(二)建立全面的研究生质量监控体系

篇6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5-0196-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为适应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求,高职院校应始终将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作为学院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以我院为例,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我院明确提出了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为根本,以构建具有高职特点的综合素质学分管理体系为核心,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为途径,传承“厚德、强能、励志、笃行”的校训精神,发扬国防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优良办学传统,真抓实干、奋发进取、扎扎实实地做好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的目标。为此,我院从2011年5月开始组织开展了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学分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工作,经过几年的建设与实践,目前综合素质学分管理中素质拓展活动规划、学分认证等工作得到全面实施,学生综合素质学分管理系统运用正常、高效,各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得到有效实施并充分发挥了育人作用,促进了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

一、着力构建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学分管理体系

一是完善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组织、制度体系建设,保障各项素质拓展活动的有效开展。高职院校应成立以各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领导组,各系、各班级应成立素质拓展活动认证中心、认证小组,形成院系班三级认证机构。同时,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管理办法》及《大学生素质拓展学分计算细则》等制度,从制度上保证大学生素质教育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是可从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专业技能与创新创业、身心健康与文化艺术、团学活动与社会工作等五个模块,按照高职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分层规划、分级设计”的原则,统筹规划学生在校期间的素质拓展活动,设置一定的必修学分,引导学生全面参与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以《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为载体,对其在校期间参与的素质拓展活动进行系统认证,可以有效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三是高职院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大力支持学生参加各项素质拓展活动,在时间、场地、经费等方面提供有力保障,确保素质拓展活动的顺利进行。时间保障上,高职院校可以安排固定时间,专门用于学生开展素质拓展活动,以保证活动的正常有序开展;场地保障上,高职院校可以用田径运动场、体育馆、报告厅、大学生活动中心等为学生开展素质拓展活动提供必要场所,并做好学生活动场所各种设施的维护工作;经费保障上,素质拓展活动经费和老师的课时酬金应纳入学院预算,每年学校应按照一定的标准给学生下拨一定的活动经费用于院系班三级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的固定经费,同时,还应鼓励各级组织和个人募集社会资金用于开展素质拓展活动。

四是创造性的开展校园大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可有力推动校园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如我院按照院级活动品牌化、系级(包括学生团体)活动特色化、班级活动大众化的原则,开展了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大专辩论赛、“十佳歌手”比赛、迎新文艺晚会、话剧之夜、宿舍文化创意比赛等一系列院级品牌活动,开展了专业技能竞赛、寝室文化节、手工艺品制作、周末影院等系级特色活动,开展了宿舍体育比赛、大学生演讲比赛、主题辩论会等班级大众化活动等。

二、探索将素质拓展学分与专业课程学分结合起来,形成“教育教学一体化、课内课外相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制定《学分制管理办法》,将各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学分分为课程学分和综合素质学分二类,明确规定一定的综合素质学分为毕业必修学分,同时,应全面修订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将素质教育全面融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总体框架,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伸的作用,并积极支持各系按照专业设置,尝试按各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去规划和设计第二课堂的内容和体系,形成具有专业特点的专业拓展活动。

二是根据高职学生特点及高专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尝试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提出综合素质学分可以充抵部分课程学分的设想,但有一定的比例限制,如最高不超过毕业总学分的10%,这样可以有效地提升高职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并通过积极引导学生有目标的拓展自身能力,不断提高学生干事、立业的主动性。

三是不断提高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毕业生供不应求。近年来,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以其良好的综合素质不断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众多用人单位纷纷表示:“高职院校的学生综合素质高、心理素质好、岗位适应能力强。”

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学分管理系统的全面实施,一方面可以统筹、规划校园科技文化艺术活动的开展,逐步形成全面的院、系、班三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体系,但必须做好学生在校期间参与各类素质拓展活动学分的系统认证工作,引导学生主动寻找拓展自身能力的途径,从而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按照“教育教学一体化、课内课外相衔接”的原则,将素质教育工作全面融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总体框架,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伸的作用,指导各系按照专业设置,尝试按各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去规划和设计第二课堂的内容和体系,形成具有专业特点的专业拓展活动。

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学分管理系统,应根据高职专业岗位的职业特质,在深入分析行业发展需要基础上,逐渐建立和完善系统化教学模式,我院经过对五千多名学生的教育实践,取得明显的教育效果。同时,该项目应把素质教育和岗位职业特质紧密结合,和区域经济特点、行业文化特征紧密结合,注重发挥环境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不断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从而建立起完整的教育体系。其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对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傅祖栋.高职院校构建文化素质教育体系的途径探析[J].消费导刊,2009(05).

篇7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9(a)—0183—01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我国的教育事业也有了很大进步,尤其是在高中学校的管理上更是成绩斐然。对于高中学校学生管理的成绩我们毋庸置疑,但是在高中学校的管理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成为影响当前素质教育改革的绊脚石。我们要积极面对高中学校学生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的解决措施,从而促进高中学校的长远发展。

1、当前在高中学校的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学校的管理理念出现了偏差

在当前新课改以及素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构建一个具有浓厚人文气息的管理体系是相当必要的。当下很多高中学校按照新课改的要求,积极凸显出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和价值观念,使学校的教学理念更进了一步,而且使以往学生得不到重视的现象及时得到了纠正。但是在有些高中学校中,学校的管理者过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忽视了老师的相关作用,这样就偏离了素质教育改革的大纲要求,而且也使教师的价值不能得到充分体现,甚至有些学校只是把教师当成了教学的工具,最终导致了学校管理的片面性。

1.2 学校的管理手段相对单一

在当今的高中学校管理中,很多高中校长只是停留在了经验型和事务型的水平基础上,没有充分考虑到多种教学管理手段的运用。尤其是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巨大冲击下,很多学校的管理者只是借助于奖金或物质来提高学校的管理质量和管理水平,忽视了对教师和学生的精神奖励以及思想政治教育。高中学校的管理者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精神需求,这样一来对以后学生的健康发展也会产生不利影响。通过高中学校以往的教训和经验,我们知道单纯依靠经济杠杆是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更无法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

1.3 对学生的管理评价过分重视结果而忽视了过程

在普通高中的管理中,所设的课程以及学生本身都有不同的特点,对于很多高中学校来说,学校过分重视毕业班的学生而忽视了普通年级的学生,对普通年级的学生往往采取习惯的做法和思想,这往往不利于高中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单纯重视毕业班的教育教学工作,往往会忽略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不利于建立一个完善的学生评价体系。

1.4 高中学校的管理体制整体呈现出一种静态性的束缚

在当前很多的高中学校中,都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等级化管理,学校中的官本位思想比较普遍,尤其是在学校的校长中尤为严重。这样一来,学校中的各级机构也相应地变成了官僚机构。学校对学生的考核和管理也被限制于期中或期末的考试成绩。这种传统方法往往造成了教学水平的长期低下,对于教师、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都毫无益处可言。

2、如何改善高中学校的管理工作

2.1 不断转变管理理念,以服务代替服从

高中学校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为根本落脚点的教育机构。学校的教育质量好坏最终取决干教师,教师是高中学校的真正主人,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关键。作为高中学校的管理者,应当使积极转变观念,不断使教师树立服务思想。学校不仅要创造条件为教师服务,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服务,对学生的管理应当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利用各种手段和有利条件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要贯彻分层管理的原则,充分发挥相关职能部门的积极性和作用。

2.2 将学校的管理关系从单一引向综合

在当前素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中学校要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这就要求我们高中学校的管理者一定要重视对教师以及学生的精神奖励。不仅要采取物质奖励的方式以激发学生或教师的积极性,还要对学生进行精神层面的鼓励和奖励。并将思想政治、物质奖励以及制度这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实现高中学校的高效管理。在高中学校的管理中,要坚持以思想凝聚人,以物质激励人,以制度约束人。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来把学生的管理工作做好。

2.3 完善管理内容,不断推进高中的教学质量建设

在高中学校中,如果只关注结果,不注重过程往往收不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只有充分加强对高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和低年级学生的行政管理,才能充分挖掘出学生的智力因素,达到一个很好的教学质量。高中学校的管理者一定要积极落实精细化管理,落实相关的责任制,使每一位学校管理者真正对学校负起责来,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2.4 积极推进课程改革

篇8

中图分类号:G45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3-0247-02

一、绩效管理的重新认识

绩效管理这一概念适用的领域往往是企业或公司。在最一般的意义上,绩效管理是指各级管理者和员工为了达到组织目标而共同参与的绩效计划制定、绩效辅导沟通、绩效考核评价、绩效反馈等持续循环过程。绩效管理一般分为四个环节即:绩效计划、绩效辅导、绩效考核与绩效反馈。

那么,民办高校辅导员绩效管理就是指民办高校、各个学院、学生和辅导员为了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参与学生事务管理的绩效计划制定、绩效辅导沟通、绩效考核评价、绩效结果应用、绩效目标提升的持续循环过程。笔者在这里之所以要重新认识绩效管理主要基于一下两个原因:其一,绩效管理原先作为一个经济管理的概念移植到民办高校这样的公益组织中,其中的与民办高校不相适应的东西应该被剔除掉,而不应该全盘吸收。其二,笔者认为,民办高校中的辅导员绩效管理体系的主体不应仅仅包括学校与辅导员,还应当包括大学生。忽略这个主体的参与,那么民办高校中的辅导员绩效管理体系是不完整的。如果按照一般的理论,只需要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即学校与辅导员之间进行参与即可,但是公益组织的特殊性决定了大学生主体必须参与进来。所以,笔者在探讨民办高校辅导员绩效管理的指标体系与模型的构建时,有一个基本的前提,即主体包括学校、辅导员和学生。

另外,我们之所以在公益组织民办学校中引入绩效管理制度,是基于以下考虑:一是,辅导员队伍管理机制单一,往往单纯依靠学校的行政管理;二是,辅导员工作内容的特殊性往往会导致懈怠和焦虑情绪,不利于辅导员的成长;三是,合理的绩效管理可以优化辅导员队伍,明晰辅导员的工作职责,督促辅导员提高自身素质,激励辅导员成长。

二、当前民办高校辅导员绩效管理的指标体系与模型的问题

民办高校高校辅导员首先是大学生的德育工作者,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更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而引进绩效管理来对其进行有效激励。那么,实际情况又是如何呢?通过实际调研和阅读文献来看,当前民办高校辅导员绩效管理的指标体系与模型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绩效管理的参与方认识不充分。如笔者所述,大部分学校对辅导员的绩效管理的模型中,几乎单纯的认为是学校与辅导员之间的关系,因此,在其绩效管理的指标体系中首先把主体设为学校与辅导员,从而忽略了学校这种组织最大的特殊性即公益性。大学生的建议和意见必须贯彻于绩效管理的所有环节,而现实是在绩效管理的第一个环节绩效计划的制定上就排除了学生主体或者说排除了学生的充分参与。试想,一个缺乏学生参与的绩效管理计划如何能够客观真实的反应辅导员工作的实际状况?

第二,绩效管理变成了绩效考核。民办高校辅导员绩效管理的完整的指标体系与模型必定包含绩效计划、绩效辅导、绩效考核与绩效反馈这四个基本的环节。然而,一种普遍的情况就是民办高校在对辅导员进行绩效管理的时候,往往把关注点放在了辅导员的工作上而忽略了辅导员自身的精神状况,往往把关注点放在了对辅导员工作的绩效考核上而忽略了其他环节。要知道绩效管理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不单单是一方面。

第三,绩效管理的指标体系指向不合理。现行的绩效管理的指标体系设计粗放,没有细分辅导员的进岗机制、奖惩机制、晋升机制和支持机制等。尤其不合理的是指标体系的指向是以辅导员工作的结果为基准。换句话说,辅导员的工作结果成为了绩效管理指标体系的唯一标尺。

第四,缺乏具体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绩效管理方法。民办高校传统的评价、管理辅导员工作的方法就是学期中和学期末的文字定性管理法,几乎没有具体的定量分析方法。这种做法往往流于形式,成为一锤子买卖,即最终的文字评价可以左右辅导员半学期或一学期的工作业绩。辅导员的评价方法必须是多样性的,最起码应当做到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且以定量为主。

第五,缺乏有效沟通。要知道,绩效沟通是绩效管理的轴心。民办学校与辅导员之间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被实际的行政管理所代替,往往强调学校的管理而忽视辅导员整个群体的声音。在绩效管理中,绩效沟通和交流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绩效管理强调学校和辅导员之间的互动,强调二者作为为学生服务的成共同体。绩效沟通可以通过沟通、交流或提供机会,给辅导员以指示、指导、支持、监督、纠偏、鼓励等帮助;而辅导员也可以通过此种方式反映自己的问题。

三、民办高校辅导员绩效管理的指标体系与模型的建构

笔者认为,要建构合理的民办高校辅导员绩效管理的指标体系与模型,应当正视民办高校与其辅导员队伍实际的生存现状的一些基本矛盾,只有正视问题,才能在指标体系与模型的建构中思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这些基本矛盾包括:一是量化考核与辅导员工作的难以量化性之间的矛盾。二是辅导员工作岗位与职业化、专业化的矛盾。三是大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与绩效考核的冲突。正视这些基本的矛盾,笔者试图建构民办高校辅导员绩效管理的指标体系与模型。

第一,关于民办高校辅导员绩效管理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指的是若干个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所组成的有机体。笔者认为,在辅导员的绩效管理中应包含以下几个具体的指标:1、入职指标体系。无论是聘任制还是任命制,要结合辅导员实际工作情况,制定出针对辅导员特别岗位的职位说明书,内容包括职位概要、职责范围、上下级关系、工作内容、任职条件、工作条件和工作记录等。2、激励指标体系。在绩效管理模型中,激励效应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设定合理的激励体系对辅导员自身的发展比如晋升、工资待遇提高、培训机会的获得等具有重要意义。3、奖惩指标体系。设定具体的奖励和惩罚条件,对辅导员的工作职责范围有一个整体的把握。4、考核指标体系 。此考核指标体系的设立一定要从基本的三个维度进行考虑。一是学校或各个具体的学院对辅导员工作的评价;二是辅导员自身对自己工作的评价,以工作记录作为参考;三是大学生对辅导员工作的建议和意见,以具体的问题的处理来综合评判。在这里学校和学生的评价是主要的,也就是学校和学生成为了绩效评估者。5、沟通反馈体系。辅导员的绩效考核结果应该及时、全面地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反馈。学校或学院的相关负责人和学生代表应当对最后考核结果进行细致分析,以书面报告的形式送达学院相关领导及辅导员本人,并通过学院负责人对辅导员本人进行一对一面谈,通过沟通,向辅导员传递需要改进绩效的方面,共同探讨出改进绩效的具体方式与方法。甚至可以采取辅导员会议的形式,各个学院的辅导员可以互相交流经验和汲取教训。

第二,关于民办高校辅导员绩效管理的模型。在众多的绩效管理模型当中,笔者认为下面两个最能适合民办高校辅导员的绩效管理,即德能勤绩模式和共同参与模式。所谓德能勤绩模式是指通过考察辅导员的思想品德、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和工作业绩等方面来评估辅导员。所谓共同参与模式是指学校、辅导员和学生应当共同参与到辅导员的绩效管理中来。这两种模式之所以特别适合民办高校辅导员绩效管理是因为,一,辅导员是学生的德育工作者,其思想品德必须过硬。辅导员的工作数量的繁多性、内容的复杂性决定了辅导员必须有积极的工作态度、较高的工作能力和比较好的工作业绩。二,民办高校辅导员的绩效管理必须充分尊重学生这个主体,不能单纯以学校和辅导员为主体。

篇9

高校的体育场馆是国家重要的运动场馆,目前,许多高校为了增加学校的硬件设施配套,也加强了对体育场馆的管理。高校的体育馆是学生日常体育活动与训练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国家公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体育馆的管理工作不仅涉及到能否保证体育馆正常的为高校体育工作服务,更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密切联系。如何让高校体育馆跟随时代的脚步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是体育馆管理的重要问题,但现在大多数的高校体育馆仍是面向社会公益开放,并没有发挥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我国在高校体育馆的利用与管理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大的不足,重视现在高校体育馆管理问题,提高管理水平,可以很大程上的发掘出高校体育馆的价值。

一、现代高校体育馆的管理水平与现状

高校的体育场馆往往是占地面积大,所设的场馆种类多,要想保持这样的体育场馆能够良好运行,就需要学校投入大量经济与时间。但目前,许多高校的体育场馆管理工作的水平仍是非常低下。大多数的高校体育馆仍在单一的发挥为学校体育教学服务的功能,体育馆大都是用作学生平时的体育课堂上的教学使用和一些体育训练。其它时间大多数处于闭馆状态,而且,在学生的假期时间里是完全处于闲置状态。这样的使用管理制度是很不合理的。体育馆的管理工作复杂,学生在日常训练中所需的体育器材和设备都需要专人管理,但这样琐碎的工作许多高校却没有特别重视,许多学生在体育馆里往往找不到合适的运动器材,并且一些设备由于损坏也不能够使用,这就使得许多学生放弃了课外时间在体育馆进行运动,这样就不能够保证体育馆发挥其原有的作用,这样的状况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高校的体育馆建设资金往往是国家来承担,高校体育馆建设是不小的费用支出,但体育馆却并没有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来增加国家的经济收入,现代人的健身意识越来越强烈,健身会馆和体育馆也逐渐被人们重视,但作为拥有良好条件的高校体育馆却因为管理上的不当而不能发挥其原有的功能与作用,这样的现状必须要得到改善。

二、改进高校体育馆管理模式的措施

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高校体育馆必须改变当前的管理制度,提高体育馆的使用价值与经济价值。高校体育馆并不是只能作为高校教学使用,应当面向社会进行开放使用。高校的体育馆应当更新管理观念,形成专门的管理机构,建设专门的有偿管理方式,加强多种管理方式,提高体育馆的物业管理水平,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促进高校体育馆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从根本上增强高校体育馆的发展活力。

1.加强高校体育馆的场地维护与管理

高校体育馆的往往是直接由国家一次性拨款进行建设,许多体育场馆都是前期的修建工作完成的非常良好,但是后期的体育场馆的使用与维护工作却是难以令人满意。许多高校的体育场馆看起来是非常壮观,但只能是虚有其表。要想改变当前的体育馆的现状,首先要加强的就是体育馆后期的管理工作,加强体育馆内基本设施的配套与完善,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来进行设备日常的检修与看护,这样的做法既可以保证体育馆的使用寿命,也可以让体育馆吸引更多的人员来进行锻炼,从而使的体育馆能够有更好的条件面向社会进行有偿使用。体育馆的性类不同,因此所做的维护工作也有很大不同,例如乒乓球馆管理是要注意球拍和数的合理数量,而游泳馆的管理则要注意游泳池的卫生与游泳时的安全,这样的场内管理工作能够较好的保证体育馆的使用时的良好运行。

2.建立良好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队伍水平

高校体育馆一旦进行有偿开放,那么体育馆定位除了是教育教学的场所,更是要为外来使用者提供消费服务的地方,这就需要高校体育馆在管理时做好准确定位,从而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现代大多数的高校体育馆在对外的经营中,大多数的管理者与服务人员都是直接由高校的体育教师中选择,但大多数教师在面对外来消费者时并不能准确认识但自己的位置,不能以服务人员的身份为外来消费者提供良好的服务。这样的情况是不利于高校体育馆对外经营。要想提高高校体育馆的管理水平,就要提高就业人员的服务水平,加强从业人员的素质。同时,也要制定一定的管理规则,要求就业人员必须遵循。高校体育馆对外有偿开放时也要严格执行管理规则,不能因为开放体育馆而影响学校正常的管理秩序。

3.坚持好高校体育馆的基本职能

高校体育馆的基本职能就是为高校的体育教育服务,在开放体育馆时,首要做好的工作就是要合理安排学生上课时间,在保证学生正常上课的同时来开放体育馆。高校在开放体育馆时,可以从当多种类型的体育比赛用地,对于大型的体育活动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观看,这样的做法既可以提高高校体育馆的利用效率,也可以丰富学生的日常生活,为校园营造良好的运动氛围。

4.做好体育馆的宣传工作

要想更多的人了解高校体育馆的对外开放,就要做好高校体育馆的宣传工作。高校体育馆与其它体育馆相比有着更加良好的环境与氛围,这是高校体育馆开放的优势之处,而且,大多数的体育教师可以直接从当教练与指导人员,这样可以更好的帮助人们进行体育锻炼。高校体育馆的开放需要利用自身的优势,打造出与众不同的特色品牌。通过广告等宣传手法,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到高校体育馆开放的特色课程,开放的时间与要求。这样的宣传可以让消费者更加的能够接受高校体育馆,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来高校体育馆消费。高校体育馆的宣传也是体现了高校校园与时俱进的活力,这样的方式可以更好的让高校校园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三、结束语

高校体育馆的管理模式不能在简单的按照以往的单一模式进行,时代的进步要求高校体育馆管理模式的革新,实现高校体育馆的对外有偿开放,既可以增加体育馆的利用效率,也可以提升高校体育馆的经济价值。多种方式共同经营高校体育馆,能够显著的提高高校体育馆的管理水平,促进高校体育馆更好的发展。(作者单位:安康学院体育系)

参考文献:

篇10

会计的实质,是对经济活动能动性的反映与控制。会计能动性反映,包含两方面的含义:首先,会计反映必须以客观经济活动为对象,进行全面、系统、连续、真实、及时的记录和计算,以获得丰富的感性资料,这种感性资料只是会计对客观经济活动的感性认识。然后还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感性资料进行会计分析和判断,运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方法,获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会计信息,即会计的理性认识。其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会计反映过程中第一次质的飞跃。实现这一次飞跃,只是完成了会计反映过程的一半,更重要的一半是从理性认识 回到实际,指导实践,即通过这咱具有“理性认识”的会计信息来指导企业经济活动,调节企业管理行为。

会计控制,主要表现在,对会计本身通过财经法规进行有产效的控制;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控制。直接控制,主要指对不合理、不合法的业务,通过:“不予受理”而实施会计制裁;间接控制,主要指通过设计控制程序,完善会计方法,建立健全会计管制体系,来不断调节企业管理行为,促使企业经济活动泥永不偏离“经济上可行”的轨迫。

二、财务学与会计学的历史不同

以历史上看,财务是由会计工作的附带部分演变发展起来的。理财活动由来已久。但作为一门学科它不象会计学那样古老,而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主要原因是理财活动未能向会计工作那样人所有者的活动中分离出来,而是使用者分离,对筹资等到行为作为进行研究,才出现了财务管理学科。第一部财务管理学着作是美国人格林着的《公司财务》。财务管理学虽然产生的历史不久,但发展十分迅速,经过三次大的调整和补充,西方的财务管理学已形成较完备的学科体系。

会计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从“零星算之,总合算之”到四柱清算直到西方较严密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从流水式的付记帐法剥到科学的储贷记帐法,已经成为一套完整、科学的学科体系。

财务管理的实质一般涉及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两方面。财务活动主要指企业的资金起动,包括:①资金的筹措;②资金的使用;③资金的投资;④资金成果的分配。资金筹措,是指正是通过各种渠道,包括财政拨款,银行贷款、企业积累、公司债、普通股、优先股等把资金集中起来、这实质上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例如,企业向社会发行股票是一种社会收入的再分配。资金使用的实质,也是一个资金分配问题,也就是说,为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将从各种渠道筹集的资金进行分配,投放到各种形态上,如存贷、现金、应收标据、固定资产等,资金的投资的实质就是投资决策权,如果没有投资决策权,就无力对投资者承担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投资决策是财务管理者面临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决策的好坏将影响公司未来多年经营获利的状况;资金的分配,实际上是指劳动成果的分配,即企业当期所实现上总产品价值的初次分配。财务关系是指企业在资金运动中与各方面发生的经济关系,包括与国家、其他企业、企业内部各单位以及企业职工之间的财务关系。但是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应该把企业产权机制引入财务管理内容之中,同时理顺日趋复杂的新的财务关系。三、业务分工不同?

财务管理学研究的是资金运动,以企业为主体,包括资金筹措,使用,投资和资金成果的分配四大内容,财务活动与财务关系是并列的,财务关系是并列的,财务关系的调节体现在财务活动之中,即体现在筹资、使用,投资和资金成果的分配活动上,它是各财务活动的抽象,而非并列关系。

会计的职能是反映和控制、是在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下、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系统、真实的反映。通过对原始“凭证的审核,记帐凭证的控制的填制、成本费用的核算以及报表的编制等活动,来实现控制和反馈。

从两者不质上的区别我们可以看出两者业务分工。西方的股份公司已将财务部与会计列,财务部的职责是负责资金的运筹,由财务经理把关、负责资金的筹措,使用,投资和利润分配;与税务,银行、租赁公司及其他企业联系,经常就公司的日常现金状况,及资本营运状况进行分析。会计部由主计长负责,主要是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包括工资的支付,现金的计算及内部审计等。

四、目标不同

西方财务管理的目标,历经了筹资最大化,利润最大化和股东财富最大化,我国目前大部分企业,停留在利润最大化这一目标上,带来的忽视风险,短期行为等弊端已严重阻碍了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产权明晰、责任明确是我国国有企业今后的改革方向,财务管理的目标也服从这一目标。

会计的目标则真实,科学,准确,系统地反映了企业的经济活动,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了必要的资料和依据。

总之,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结构的不断完善,我国财务与会计呈现“分”趋势。这正是二者之间本质区别的必然结果。同时,我们必须把握好二者的内在联系,这样才能“分好”,才能对我们的会计改革起到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葛家树:《迎接21世纪密切关注国内外财务会计的新动向》,载《会计研究》1999.1

[2]阎达五《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控制体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张春芳,责任会计推行的难点与对策[J].山东税务纵横,2002,(9).

篇11

解析 由题意知,每份铁粉样品中含有0.4 g杂质,3.6 g不溶物为0.4 g杂质和3.2 g Cu的质量。

设每份铁样品中含铁的质量为x,

Fe + CuCl2 Cu + FeCl2

56 64

x 3.2 g

则有 56 : 64 = x : 3.2,解之得x = 2.8 g。进而知原样品中铁粉的质量为:2.8 g × 2 = 5.6 g。

例2 求生产160 t含杂质2%的生铁,所需含Fe2O3 80%的赤铁矿石的质量。

解析 160 t生铁中铁的质量为:160 t × (1-2%) = 156.8 t。

设需要含Fe2O3 80%的赤铁矿石的质量为x ,

Fe2O3 + 3CO 2Fe + 3CO2

160 112

x × 80% 156.8 t

则有 160 : 112 = x×80% : 156.8,解之得x = 280 t。

例3 将一根铁棒放入CuSO4溶液中,反应一段时间后将铁棒取出,洗净并烘干后称知铁棒的质量比原来增加了1.6 g。试计算参加反应的铁的质量。

解析 设参加反应的铁的质量为x ,

Fe + CuSO4 Cu + FeSO4 铁棒增重

56 8

x 1.6 g

则有 56 : 8 = x : 1.6,解之得x = 11.2 g。

例4 FeSO4可用于治疗缺铁性贫血。某患者每天需补充1.12 g 铁元素,他每天服用的药物中含FeSO4的质量至少为多少?

解析 FeSO4中Fe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100%=36.8%。

每天需补充1.12 g Fe元素的患者服用的药物中含FeSO4的质量至少为:=3.04g。

例5 现用Fe跟足量的稀硫酸制取足够还原8.0 g CuO所需的H2。如果有20%的H2被用来驱赶试管中的空气和冷却还原出来的Cu,那么完成这一实验至少需要多少克Fe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

解析 设需要x g 铁,生成y g 氢气,(1 -20%)yg 氢气恰好能还原8.0 g 氧化铜,根据

Fe + H2SO4 FeSO4 + H2

56 2

x y

则有 56 : 2 = x : y,即=28。

H2 + CuO Cu + H2O

2 80

(1 - 20%)y 8.0 g

则有 2 : 80 = (1-20%)y : 8.0,解之得y = 0.25,进而可求得x = 7.0 g。

例6 向混有H2SO4和CuSO4的溶液中加入过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将滤渣洗涤、干燥后,滤渣的质量与加入的铁粉的质量恰好相等。求溶液中H2SO4和CuSO4的质量比。

解析 滤渣的质量等于加入的铁粉的质量,说明反应前后溶液的质量相等,即Fe与H2SO4反应使溶液增重的质量等于Fe与CuSO4反应使溶液减轻的质量。

设H2SO4、CuSO4的质量分别为x、y,则

Fe + H2SO4 FeSO4 + H2 溶液增重

98 152 54

x

Fe + CuSO4 FeSO4 + Cu 溶液减轻

160 152 8

y 则有 = ,即=。

例7 已知铁元素在氧化物中通常只有+2价、+3价两种化合价。今测知铁的某种氧化物晶体的化学式为Fe23O25,其中Fe3+和Fe2+的粒子个数之比为多少?

解析 设Fe3+、Fe2+的粒子数分别为x和y,则有

+3) · x + (+2) · y + (-2) × 25 = 0x + y = 23

解之得x = 4、y = 19。据此可知Fe3+和Fe2+的粒子个数之比为4 : 19。

例8 已知反应Fe + 2FeCl3 3FeCl2。将足量的铁片放入氯化铁溶液中,当反应进行到氯化铁和氯化亚铁的质量相同时,已参加反应的氯化铁和剩余的氯化铁的质量比为多少?

解析 设反应前FeCl3的总质量为m,参加反应的FeCl3的质量为x,反应一段时间后生成的FeCl2的质量为y,则据

Fe + 2FeCl3 3FeCl2

325 381

x y

篇12

二、内容老化、形式单一、管理滞后

情境德育不适应高校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社会生活的新变化,缺乏针对性以及方法手段滞后。一是情境德育内容老化,不能及时反映时代特点。一些德育理论不能解释社会中存在的问题,无法令人信服,因而教师教学无信心,学生学习没热心,甚至产生了道德虚伪感和社会虚伪感,从而削弱了德育的作用。二是德育手段单一、僵化、无可持续性、缺乏科学依据、缺少互动体验。三是管理系统不健全、严重滞后,面对一些发生在学生身上束手无策的问题,使高校学生自觉自愿地去抑制网络等不良的诱惑,只是更多地使用看、管、压、罚等手段,因此不仅不能有效地制止一些社会上的不良思潮和行为所带来的消极影响,还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

三、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

一是把课堂教学尤其是把“两课”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作为德育的主渠道,企图通过对道德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来完成道德建构,忽视了道德需求的激发、道德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二是尽管在理论上认识到德育是一个学校、家庭、社会协调合作的系统工程,但实践上仍然着眼于学校德育,似乎通过学校这个“世外桃源”的努力便可为社会输出具有较高道德素质从而能够逐渐改变社会的因子。三是学校德育总体上仍属于传统的他律型德育范式,教育者以无可置疑的道德的先知、权威的身份出现,对受教育者进行训诫,要求学生听从、遵守,并通过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的约束重点进行养成教育,学生在情境德育中的主体作用基本上被忽略。结果导致青少年形成了只有被动的纪律感而没有主动的道德感的“奴性”意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