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患者基础护理范文

时间:2023-08-03 09:18:2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icu患者基础护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icu患者基础护理

篇1

①基础护理质量体现了助理护士职业责任心,助理护士的职业责任是在护士长和护士的指导下工作,同时应本着爱心、耐心、同情心、责任心。在业余时间虚心好学、刻苦专研,积极参加继续教育,重视“三基”和四新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提高业务技能,提供高质量护理,更好为患者服务。因此高质量的基础护理是对助理护士道德水平的检验,是对护士履行职业责任的客观评价。

②监护室的患者,绝大多数无生活自理能力,助理护士需要协助患者进食、定时翻身、拍背、按摩四肢以及受压部位、协助病人排痰。做各项口腔护理、尿道口护理、雾化治疗、生命体征的监测、保持床单位的清洁、保持病人的三短六洁等等,这些都是护理病人的根本,生活无自理能力的患者基本需求。在icu内家属无法亲自陪护,心中存在着诸多疑虑,当助理护士为患者做各项基础护理的过程中,增加了交流的机会,增加了护患之间的信任度。家属永远都相信自己亲眼所看见的东西。基础护理完成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护士在家属心目中的形象同时也减少了责任护士大量的工作量。树立起白衣天使的良好形象。因此高质量的基础护理是对助理护士良好形象的重要体现。

③基础护理涵盖着丰富的科学内涵,包括生活护理、基础护理技术操作、病情以及生命体征观察、心理护理、康复健康教育、临终关怀等工作,基础护理完成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患者的康复率和死亡率。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不论职称、能力、学历的高低,基础护理操作都是必不可少的基本功。

④在ICU患者病情危重随时有生命危险,病人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千差万别,不确定因素和突发事件时有发生,患者及家属易出现紧张、焦虑、急躁、易怒、不知所措。高质量基础护理不仅使患者身体清洁舒适,心情放松,对护理工作人员充满信赖,更有利于增进护士与患者家属的情感交流,为护理工作更好的开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为患者创造了更加良好的医疗氛围。

⑤护理工作是治疗的根本,基础护理是护理工作根本的根本。基础护理需要护理人员具备敏锐的感受能力、沟通能力,能够深入病人的内心,体验其喜怒哀乐。[3]护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是精细的艺术中之最精细者。加强护理人员情感的培养,让其学会换位思考,无论医学科技如何高速发展,患者的低层次需求都永远存在的,基础护理工作是不间断的,持续的,需要护理人员来帮助完成的。[2]

监护室护理工作沉重、繁忙,因此绝大多数的与患者家属的沟通与交流工作都是助理护士来完成的,基础护理工作又是由助理护士来完成的,高质量的基础护理直接决定着护士与患者能否进行有效沟通、取得患者家属的信任。只有持续的做好基础护理,建立起护士与患者之间沟通的最好桥梁,才能最终使护理工作更加顺利的进行。做到患者满意、家属满意、领导满意。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老年患者 ICU 精神症状 预防护理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口进入老龄化,老年患者的就医比例也在不断上升,尤其在入住ICU的患者中,老年患者的比例已经接近50%,由于老年患者在入住ICU后,因对自身疾病本身的治疗和愈后缺乏正确的认识,加上术后的一些不良因素的刺激,如疼痛,睡眠障碍,语言表达不全等等,从而可能导致老年患者出现紧张,焦虑,烦躁不安,谵妄等一系列精神症状。

通过对2009年9月-2010年6月期间,入住我科ICU的老年患者出现精神症状的14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诱发老年患者出现精神症状的原因,提出相应的预防护理措施,从而有效降低了2010年7月至今我科ICU老年患者出现精神症状的发病率。

1、一般资料

2009年9月-2010年6月期间入住本科ICU的老年患者(大于65岁)56人中,出现精神症状的为14人,其中14人均有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情绪,表现为情绪高涨的为6人,表现为烦躁不安甚至幻听,幻视的为4人,表现为胡言乱语,不配合治疗的为3人,1人表现为沉默抑郁。

2、分析原因

1)环境因素:入住ICU的病人多处于不自由的特殊环境,24小时受到监护,被各种陌生的仪器,导线,管道所包围,从而引起老年患者的紧张焦虑感;其次是噪音刺激,ICU各类仪器运转的声音,呼吸机和心电监护仪报警的声音,抢救危重病人的声音,以及工作人员的交谈都是ICU噪音的来源,ICU的噪音水平一般白天50-75分贝,晚上为40-55分贝,根据有关研究显示,每天至少有6H的噪音大于60分贝时,就会导致病人烦躁不安,刺激病人的交感神经,引起患者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压力感和焦虑感加重,从而引起头痛,睡眠障碍,以至产生幻觉等症状;此外,ICU内常使用24小时人工照明,多数老年患者不习惯在有光亮的环境中入睡,从而更加重了老年患者休息差的问题。

2)病人自身因素:有些老年患者因年龄大,原本性格内向或脾气急躁易怒,知识缺乏等,入住ICU后因气管插管,无陪护,限制探视,使用约束器具限制其活动等原因,会使患者因表达沟通不畅,护士不能很好的理解其意思或护士未及时发现其不适更进一步诱发老年患者的不良情绪,导致老年患者出现精神症状。

3)病情因素:入住我科ICU的老年患者多为术后患者,因术中使用了一定剂量的麻醉剂和镇静剂,术后因老年患者自身代谢较年轻人慢,可能仍有少量药物残留体内导致患者出现焦虑和躁动等。

3、预防护理措施

1)术前访视护理:做好术前宣教,专设术前访视人员在接到手术通知后12H内到患者床前做好访视并进行心理护理,内容可包括:介绍科室成员及ICU护士,介绍ICU监护设备的功能以及使用各类仪器的目的,介绍术后进入ICU后应如何配合护士进行操作和手术后的功能恢复锻炼。通过术前访视,加深了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增加了熟悉感,在与患者交流的同时得到患者初步的信任,并使之对ICU有了初步的认识,从而消除患者的恐惧感和神秘感。加强术前访视宣教,可有效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对术后防止出现精神症状以及术后恢复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2)规范ICU的环境 :将ICU的各类仪器分类放置整齐,将抢救和监护的仪器放在不容易引起患者注意的地方,老年患者在术后返回ICU时,要告知其使用各类监护仪器的目的,以及身上各类管道的作用,嘱咐其不要随意拔除管道,以防引起不必要的并发症。医护人员谈话及走路时,动作要轻柔,要及时巡视病房,尽量减少心电监护仪器,呼吸机,输液泵,电话,呼叫器所产生的报警声音,医护人员工作时避免谈及与工作无关的事宜。应鼓励老年患者白天少睡,以利于形成规律的睡眠,夜间条件允许时,可尽量减少照明,只开工作台附近的灯。如遇到抢救病人时,应注意使用床与床之间的布帘遮挡,以防给其它患者照成压力。

3)对疼痛的及时处理:术后的老年患者,往往对疼痛部位表达不清,或者因气管插管无法正常沟通,插尿管等引起疼痛,如发现患者有不适感,可根据病情,给予一定剂量的止痛药,以减少因疼痛引起的休息差,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

4)加强护患沟通,及时巡视:在护理老年患者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加强关心及沟通,及时了解患者所需。护士应学习和运用各类沟通技巧,如面部表情,肢体语言,文字表达等方式获取患者的心理需求信息。对于有语言障碍、意识障碍的老年患者,护士要表现出更多的爱心和耐心,认真倾听患者要表达的意思。在ICU里,由于患者往往是一个人而没有亲属的陪护,而有时ICU护士配备又不能完全满足需要,护士就会过多的关注监护和治疗,而忽略了患者本身,因此这就要求护士在做各项治疗前要更多的患者沟通,尽量得到患者的配合,平时也要多巡视病人,及时发现病人的各种生活需要,如喝水、吃饭、大小便等问题,不要等到这些不良因素变成刺激老年患者出现烦躁不安,生气等情绪时才发现。

5)加强病人的基础护理:由于疾病的影响,尤其是危重、昏迷、高热、手术、气管插管的老年患者,因无法自主变换,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常常引起患者身体疲惫、虚弱、大汗淋漓、机体抵抗力下降,从而并发其它疾病。这就要求我们要严格做好老年患者的基础护理,如口腔护理,会阴擦洗,床上擦浴等,以保证患者的清洁,舒适,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缓解患者的不适和焦虑情绪。

6)早期发现,及时处理:医护人员在监护工作时,要及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对任何一个细小的变化都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如老年患者突然出现话多,情绪高涨,行为动作反常等情况,要积极寻找原因并正确处理,要及时发现精神症状的先兆,做到早期治疗,不要等到病情恶化时才引起重视。

小结 根据以上几点的分析,在采用了上述预防护理措施后,我科ICU老年患者发生精神症状的比例较前明显下降,此方法行之有效,关心护理老年患者时,更体现出我们要采用人性化的护理方式。

篇3

【摘 要】目的:探讨护理路径对ICU 脑出血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 年1 月~2014 年6 月我院收治的80 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平均分成两组,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 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实施临床路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日常生活能力及预后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实施临床路径护理后Barthel 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即日常生活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有明显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U 脑出血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护理可以有效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预后,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 护理路径;脑出血;日常生活能力;预后

脑出血是神经内科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病变,具有发病急、病情发展快、对患者机体损伤大等特点,若治疗不及时极有可能导致患者出现智力及肢体障碍等问题[1]。临床研究表明,积极接受有效治疗的同时进行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是保证患者术后康复的关键[2]。本研究以2012 年1 月~2014 年6 月我院收治的80 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护理路径对ICU 脑出血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预后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 年1 月~2014 年6 月我院收治的80 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核磁共振或CT 确诊。将80 例患者随机平均分成两组,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 例。实验组:男性22 例,女性18例,年龄23~69 岁,平均年龄54.3 岁;出血量10~50ml,平均出血量24.6ml;脑叶出血16 例,丘脑出血12 例,基底节及内囊出血6 例,外囊及其他出血6 例。

对照组:男性21 例,女性19 例,年龄22~71 岁, 平均年龄54.7 岁; 出血量10~50ml,平均出血量25.2ml;脑叶出血15 例,丘脑出血12 例,基底节及内囊出血7 例,外囊及其他出血6 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实施临床路径护理,主要包括:

(1)术前护理:保持患者绝对卧床,抬高床头15° ~30°,以利于静脉回流;协助患者完成各项检查并密切监测患者病情,术前1d 剃去患者头发并清洗头皮,手术当日再次清洗头皮并佩戴无菌手术帽,术前8h 禁饮食。

(2)术后护理: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观察患者引流液的颜色、状态及量的变化,并保持引流管的畅通,避免引流管扭曲、受压、弯折等,做好血肿引流管的护理;观察患者手术切口有无红肿、渗液、渗血等发生,并定时更换敷料,避免切口感染;术后可给予患者鼻饲供给营养,进行胃肠营养护理,保证患者营养供应,促进恢复[3]。

(3)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严密观察患者瞳孔、意识等变化,并适时给予脱水剂、利尿剂治疗,做好脑疝的预防和护理;观察患者胃抽吸液的颜色,警惕上消化道出血的可能;保持病房内适宜的温度、湿度等,并通过翻身、扣背等办法协助患者咳痰,对于咳痰困难的患者可给予吸痰护理,预防肺部感染的发生;另外,还应注意患者压疮、褥疮以及口腔感染或溃疡的护理,以及做好泌尿系统感染护理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护理工作。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采取Barthel 指数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估,评定项目包括吃饭、小便、大便、穿衣、洗澡、上下楼、活动、转移、修饰等,总分为100 分[4]。

1.4 统计分析

应用spss 16.0 统计学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χ2 检验,P<0.05 表示存在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如表1。

3 讨论

本研究中,实验组患者实施临床路径护理后Barthel 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即日常生活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有明显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ICU 脑出血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护理可以有效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预后,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刘春燕. 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护理中的应用及体会[J]. 临床合理用药,2014,7(3):111-112.

篇4

ICU患者病情危重时的生命维持是医护人员关注的重点,而常忽略了患者病情平稳后从ICU转移至普通病房时的过渡护理问题.随着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到过渡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其疾病本身及治疗显著地影响患者的生理、心理及社会功能。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疾病的治疗着重生活质量、功能重建、生存率及治愈率,重点是生活质量。如何有效地提高转出ICU患者的生活质量,已成为目前大家关注的重点。本文对2013年5月~2013年12月我科收治的转出患者给予延续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l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科2013年5~12月期间收住我院ICU 内行有创机械通气的危重患者为研究对象,年满16周岁,预计机械通气时间超过48h,转出后继续治疗出院康复患者,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8例,男32例,女24例;年龄16~72岁,平均59岁;文化程度,小学3例,初中12例,高中16例,大专以上9例。按住院号的最后一数字分,单数者为观察组(28例),双数者为对照组(2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职业、等一般资料ICU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转出后,对照组按转出常规护理对转出患者生存质量及心理状态进行指导,观察组按常规护理和延续护理方案进行转出指导,3个月后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的评定及根据焦虑量表进行心理状态的评定。

1.2.1延续护理实施的方法 责任护士在患者转出前1d给患者和家属行转出指导,转出前的健康教育是把护理延续的第一步。将制定的联系卡发给患者,内容包括:主管医生及责任护士的姓名,科室号码,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采用最有效的沟通方式进行沟通;建立患者信息档案,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爱好住址电话、当前饮食睡眠状况、精神心理状况及疾病健康情况、需重点观察指导的护理问题等。告知患者及家属转出后由责任护士专科护士定时对其进行一对一有目的、有计划、有实施、有评价的延续护理,制定好切实可行方式方法,提高访视的成功率,并向患者和家属解释延续护理的目的及意义,让其理解、配合。

1.2.2延续护理实施的内容 ①提高患者生理机能:如:呼吸肌功能锻炼、早期康复训练;健康的生活方式及饮食睡眠的指导。②心理支持:ICU转出患者负性情绪与患者自身的应对方式有关,责任护士应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发泄不愉快情绪,培养多种兴趣, 高生活自理能力;了解患者及家属对ICU护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便于改进;提供心理支持,树立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③家庭社会支持:指导照顾者在日常生活中鼓励患者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给予患者支持,帮助和理解,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④信息支持:对患者而言,他们尤其希望从医护人员处获得疾病相关信息[1];如何应对疾病,预防疾病,责任护士应和患者增加交流,了解患者的需求,给予相关方面的指导。

1.3观察指标 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来评定两组患者生活质量,问卷内容包括:认知功能、情绪功能、角色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每个项目为1~5分,生活质量越高,得分越高,心理状态评定根据焦虑量表完成。

1.4统计学方法

2结果

见表1,表2。

注:与对照组相比,P

3讨论

延续护理是,通过一系列的行动设计,确保患者从医院到家庭及医院的不同科室受到协作性与连续的护理。包括经由医院制订的出院计划、转诊、患者回归家庭或社区后的持续随访与指导 [2]。ICU患者入住初期,大多数时间处于病情危重、麻醉未清醒、随时可能抢救治疗阶段,当患者病情稳定,麻醉清醒后,又由于ICU特殊环境的影响而产生焦虑、恐惧等心理改变,这种心理状态还将延伸至转出ICU后的治疗过程中,影响患者预后。对ICU转出患者进行延续护理,可以消除患者及家属对ICU的神秘感和恐惧感,也会使得患者本人积极配合治疗,延续护理是ICU整体护理的延伸,也可促进护理质量的可持续改进。本研究结果表1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躯体、角色、情绪、认知和社会等功能以及总生活质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

参考文献: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