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稳定发展范文

时间:2023-08-03 09:18:2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经济社会稳定发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篇1

更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

一、强化综治、维稳组织体系建设

调整了以党委书记任综合治理委员会主任、分管副副书记任副主任兼任综治办主任、司法所所长和派出所所长任副主任,其它副职和相关部门负责人任工作成员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和平安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等常设性机构,配备了1名在编机关干部从事综治及维稳等具体工作;进一步加强了司法、调解等基层政法组织机构建设,各村均设立了调解委员会、确定了治安信息员,制定相关制度措施,使综治工作运行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夯实了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

二、加大宣传教育,提高群众参与自觉性

充分利用村二级广播站、各种会议、标语、板报等形式大力宣传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及维护社会稳定、 “平安”创建的目的意义。今年3月进行了政府各部门及镇属单位参加的以“共建平安、共享平安”为主题的综治宣传日活动;政府组织镇司法所干警分别到学校和10个行政村进行了年度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大大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法制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为深化平安创建、落实综合治理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群众思想基础。

三、完善和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逗硬落实奖惩

镇党委政府把平安创建、综合治理和维稳工作列入日常工作日程,做到每季度至少专题研究一次;与各村(居)委会、镇级各单位签订了综治和维稳责任书共15份;把领导干部抓综合治理工作的实绩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了综治及稳定“一票否决”制度;实行了干部一岗双责,建立领导干部年终维稳述职制度;完善了“处法”、“人防”工作机制和“平安”创建机制、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信息报送制度、领导包案调处责任制、应急处置工作预案、综治维稳干部培训等制度,促进了预防和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坚持与时俱进扎实推进综合治理和维护稳定工作,努力创造长期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确保了我镇长治久安和人民安居乐业。

四、齐抓共管,落实综治、维稳的部门责任制和单位责任制

综治、维稳是全党的共同责任,重申各单位主要领导是本单位维护稳定的第一责任人,建立了协调督办机制和竞争激励机制,要求他们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严格执行维护稳定的部门责任制和单位责任制,对影响稳定的总是进行排查分类并进行及时处理,保持了社会稳定。同时,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和快速反应机制,凡由于不落实上级政策措施或工作失职、渎职,发生群体性事件,造成影响社会稳定后果的,不及时上报情况的,致使矛盾激化造成严重后果的,依照有关规定追究各单位主要领导及直接责任人的责任。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真正形成了单位领导亲自挂帅、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局面。

五、稳步实施“平安”创建活动,继续做好综治、维稳工作,进一步深化整体联动防范工程建设 镇党委政府把创建“平安”活动纳入重要工作日程,作为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和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措施,作为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的主要载体, “平安创建”活动领导小组严格按照上级平安创建指导意见,在全镇开展创建“平安”活动,加强平安创建软硬件建设,全面推进我镇平安创建活动,各项工作开展顺利,整个社会状况良好,平安创建成效明显。

强化维稳第一责任,进一步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网络,健全基层矛盾联动调处机制。完善了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处置预案,严格执行月查月报规定,使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深化整体联动建设,结合平安创建活动,进一步完善和实施重点部位、单位内部、农村和行政边际等防范体系建设,有效提高防控能力,增强防控实效。认真组织落实“四车两员”参与治安防范、城镇低保人员参与治安巡逻,扩大了整个治安防范层面,为全面深化综治防范提供了强大的人员与组织保障。

六、坚持高压严打“黑恶势力”,确保社会治安稳定,坚持分门别类区分各种矛盾态式,高压打击黑恶势力,强化社会正义与公平,突出重点,讲求实效,始终保持对各种刑事犯罪分子及破坏电信、电力和广播电视设施违法犯罪行为的高压态势,进一步落实治安防范措施,加大对破坏电信、电力和广播电视设施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保障电信、电力和广播电视网络的正常运行;着力抓好重点部门防范体系建设和落实重点部门、单位、重点物质人防技防及农村群防

群治和守楼护院工作。落实中采取“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开展经常性的治安巡逻和防控,确保重点部门的安全,严防重大治安灾害事故发生。加大了预防性案件和治安案件查处;对治安混乱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坚持流动的排查;加大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整治,净化校园教育环境;切实做好刑释解教人员衔接管理工作,控制和减少刑释解教人员重新犯罪;继续实施“为了明天--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程”,学生法制教育做到计划、师资、教材、课时“四落实”,着力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青少年法制教育,开展创建“未成年人零犯罪村(居)”和“青少年维权岗”活动,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定期对学校周边地区治安问题进行整治;认真解决好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工作措施落实到位。各类工作效果明显。

篇2

随着人口的持续增加,住房问题成为人们首先考虑的问题,正所谓“安居乐业”,只有解决了最基本的衣食住行,才能谈其人的个人追求。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逐步对城市土地使用制度和住房制度进行改革。一时间房地产业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这种现象,将会在未来的几年里一直持续。发展到今天房地产开发,自身暴露了很多问题,例如房价偏高、投资性购房比例偏大,供求结构组成体矛盾等。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建立新的房地产开发理念,及时的采取相关的对策,实现我国房地产健康发展,真正的做到实现国民经济的有序发展。

一、当前我国房地产发展状况

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民经济增长比例一直,保持持续增长的趋势。2006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9432亿元,同比增长了百分之22.8,比往年同期高出0.9个百分点,2010年第一季度,房产开发完成了投资弹3543.78亿元,同比增长了百分之26.9,增幅同比加快6.7个百分点,高于同时期城镇固定投资增幅1.6个百分点。2006年,东部、中西地区房地产开发累计完成了投资金额分别为12398.59亿元、3569.41亿元,同比增长了百分之30.5、29.9。其中中部地区投资增长最快,东部百分之14。从全国各地区来看,31个省市,其中16个省市的房地产开发增长速度超过了平均水平,增长较快的地区分别为:内蒙、吉林、河南、福建、安徽、广东等省份,同比增长幅度在百分之30以上,当然在这中间内蒙增长的最快,累计房地产开发为资金投资弹一倍以上,其中上海和浙江在百分之10以内。这样的差距,房地产开发任然拉动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来源,房产开发在城镇规定投资比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土地开发面积的扩大

我国房地产开发经历了两年的低速增长,2006年-2010年房地产开发面积大幅度增加。2006年一年全国房地产开发面积为2607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了百分之17.9,比2005年同期增长了40.3个百分点。2010年1-4月份全国开发土地面积为768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不到百分之5的比例,这个增长速度和2003年的增长水平相差不大,为了提高房地产投资的面积,国家政策已经明确的规定,企业购买的土地,如果不在规定的时间开发,政府将在一年内加收他们的费用,如果两年还没有开发,则有权利收回土地。迫于政策的压迫,企业开发商压站土地的情况,虽然有所减少,但是企业相对购买土地的量,反而减少。统计显示,2006年,企业购买土地36781万平方米,同比减少了百分之3.6,这种政策虽然在一定情况下,控制了企业使用土地的闲置,但却减少了企业购买土地的量。

2.银行为贷款房地产投资做强有力的支撑

2006年,全国房地产开发累计资金为22768.25亿元,同比增长百分之29.9,2010年第一季度房地产开发到位资金7256.5亿元同比增加了百分之27.5,投资金额翻了两倍,作为房地产开发的重要的资金来源,银行贷款和定金两项收款占百分之50,自2005年以来国内的房贷比例逐渐提高,银行贷款已经成为,推动企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在广大居的购房信息不足的情况下,房地产开发商的意愿下降,国内银行为了顺利收回前期已经发放的贷款,不得不继续发放,与此同时,房地产开发商为了努力扩展融资渠道。

3.商品房和住宅房现状

商品房和住宅施工新开发弹面积有所回落,但是竣工面积和销售面积则有所增加,全国商品房施工面积在17.63亿元平方米,同比增加了百分之18.45,住宅面积3.78亿平方米,同比增长百分之8.9,但现在城市空置房屋面积在日趋增加,其中东、中部分地区的空置商品住宅呈负增长趋势,40个重点城市中有十个城市商品房销售面积大于同期竣工面积。

二、房价上升的原因

如果在不考虑地段、结构等外界因素的情况下,2006年的房屋成交价格比同期有所增长,其中,商品房增加百分之7.1,2010年第一季度商品房销售价格涨幅在百分之6.0,笔者对全国70多个城市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北海、深圳、北京、广州、福州、等地方,商品房房价上涨的比较快,东、中部地区商品房平均价格增长幅度较快。导致这种原因的主要是:土地价格的上升、施工原料的上涨、住宅配套设施的要求比较高、房地产市场需求,中低档的住房供给量下降,高档商品房供给增加,无形中提高了房价,给收入一般的居民带来了沉重的购房压力。

再者就是,在为满足较高消费水平人的需求以前,不可能去开发低廉的房子,国家对房子开发虽然种种限制,但是不能限制房地产的炒作,房地产的产品差异及市场空间的竞争性质决定了其垄断性。

其次,尽管在出现房价高涨,泡沫经济被各界人士关注,但是居民的购房热情一直不减,销售量持续大幅增长,在需求量的支持下房价依然有增无减,1998年以来城镇人口逐渐增加,超过住宅价格增长速度,城镇人口数量增长过快,住房需求自然提高,国民经济持续增高是城镇居民可支配持续增长的基础。

三、房地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房地产业发展飞快的今天,我们应该看到其中存在这些影响社会公众生活水平的新问题。

1.供求的差别

现在高端产品和中端比例不够正常协调,中小户型的住房供给不足,商业住宅整体价格偏高,成品商业住宅单价在38.7%,建筑面积在80平方米的户型占1.1%此外,个别地区商业住房,住宅和非住宅比例不公正,高档商品房积压,供不应求,经济适用房常常被抢劫一空,很多房地产开发商,在开发房产时缺乏应有的市场调查和猜测,在市场销售量有限的今天,必然对供需紧张,这样无形中就给加大了投资者的风险。

2.部分地区的房价上涨较快

自2005年以来,住房价格日益上涨,个别城市的价格上涨超过了百分之20,虽然房间的上涨和各方面的因素有关,例如土地交易价格、原料价格、住房需求量等,2006年,住宅物业上涨、土地交易同比上涨,涨幅比上季度上涨,其中,居民用地、产业仓储用地、贸易用地上涨。一时间除了商业用房以外,商品价格上涨过快,商品销售价格增长幅度远远大于同期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公众的增长幅度。引起房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是,房价上升过快,一些特殊的地理位置,人文环境,明显的影响了投资环境,相对增值较大的城市吸引众多的购房者,但在其中的操作现象将不利于房地产健康的发展。

3.房地产开发土地过高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在逐步提高,全国显示我国房地产开发土地成高增长趋势,全国有3万多家房地产开发企业掺和了土地超前圈地活动,这对我国有限的土地资源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极为不利。

4.住房体系不完善

住房保证体系是房地产开发市场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资金落实不到位,地方政府对于住房保证体系建设并没有特别的关注。甚至有的城市并没有建立廉租房,有的虽然有廉租住房,但面积偏大,住房制度不严格,符合标准的居民根本就排不上号。从总体上看,住房保证体系在整个市场中所占的比例较小,无形中造成大量的住房需求,这种需求冲向市场,在一定情况下就加剧了市场上的供求矛盾。

5.市场开发不规范,制度不完善

我国房地产,经过这几年的高速发展,虽然房地产市场有一定的市场结构,但是产业化和市场化的信息结构体系,任然不能完善,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房地产业存在明显的霸王条款和垄断行为,严重的影响了我国房地产持续的发展。

四、怎样保证房地产产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在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发展现代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治理的作用。为房地产正常有序的运行做保证,政府必须依据自身的职能,围绕房地产发展的基本动力对房地产也的发展采取有关的措施。

1.弱化房地产在国民经济中的经济占有率

由于房地产业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一定情况下关系社会的各个方面,最总要的是拉动内需,提高各地的政府经济收入,碍于这些原因,政府在政策上也支持房地产开发,这样就助长了房地产经济泡沫,如果想要控制房地产,房价过高的现象,只能规范房地产经济的各种金融和社会风险。

2.公开考核标准

篇3

2011年,全省安全生产工作成绩显著,发生各类事故总量、死亡人数同比下降9%和7.9%。好于全国平均水平,有效防范和遏制了重特大事故,控制了一般性事故,为全省“十二五”发展良好开局做出了贡献。虽然我省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不能盲目乐观,更不能掉以轻心。安全生产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经济发展“稳中求进”的根本保障,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安全生产搞不好,导致的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社会问题,甚至是政治问题。各市地、有关部门和企业,要切实把安全生产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减少一般性事故,绝不允许发生重特大事故。

我省安全生产重点部位在煤矿、交通、消防、非煤矿山和危险化学品;关键环节在煤矿落实“一通三防”,交通运输综合治理“四超一不良”及排查整治重点场所火灾隐患等。要深入开展以煤矿、道路交通、消防、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等为重点的专项整治行动,确保排查力量充足,治理资金到位,务求取得实效。一要突出抓好煤矿安全。着力抓好煤矿瓦斯、水害、火灾和冲击地压等防治工作,全面排查和整改事故隐患。要加大煤与瓦斯突出防治力度,切实做到不抽不采、抽采达标。监测监控、管理到位。要调整优化煤炭产业结构,积极推动煤矿整顿关闭和企业兼并重组,大力推进煤矿整合和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提高煤炭资源开采率和利用率。二要全力抓好道路交通安全。进一步强化路面管控,严厉打击“四超一不良”等违法违规行为。全面整顿交通运输秩序,加强对企业和车辆的安全监管,落实个体运输车辆挂靠企业的安全责任。加强农村交通安全管理,重点抓好长途客运、危险品运输、校车安全管理和公路危险路段隐患排查治理。三要着力抓好消防安全。以在建工程、地下大型商场、宾馆、饭店、公共娱乐场所、易燃易爆单位和易燃建筑密集区等场所、部位为重点,加强火灾隐患排查整治,防止发生群死群伤火灾事故。四要抓好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安全。加强非煤地下矿山、尾矿库的安全隐患排查,整顿关闭不合格矿山。深入排查危险化学品各个环节的安全隐患,继续抓好对重点监管的危险工艺、危险产品和重大危险源的监管和监控。

必须加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建设。把安全生产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同步实施、同步推进,保持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向好。要切实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认真执行领导干部带班制度,严查“三违”行为。严禁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组织生产,做到不安全不生产。特别要针对道路交通事故频发的实际,依法建立交通运输企业管理层与员工的安全生产责任联动机制。做到交管部门依法处罚司机违法行为,政府监管部门依法对企业和法人代表进行处罚,切实发挥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主体作用。要严格落实政府属地管理责任。加强对辖区内各类企业,包括中央、省属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和管理。切实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制度,做到工作分工到哪里,安全生产责任就跟到哪里。要严格落实部门监管责任,安监部门要承担起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责任,行业监管部门要加强对本行业的安全监管。使监管工作落实到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要严格落实岗位责任,加强员工教育培训,强化安全管理,把岗位责任落实到每一位领导、管理者和班组员工,实现安全生产责任全覆盖。要严格责任考核和行政问责,坚决落实“一票否决”制。要切实加强安全生产法制建设。建立健全与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相适应的安全生产法规和标准制度体系。加大安全生产普法、执法力度,提高全民安全法制意识,加强日常执法、重点执法、跟踪执法和联合执法。切实落实停产整顿、关闭取缔、严格问责的惩治措施,依法严厉打击各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和建设等行为。要切实建立高效的应急救援体系。进一步加强全省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体系建设,加快推进8个省级应急救援队伍和16个市(地)级骨干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逐步完善安全生产应急预案,搞好企业预案与地方政府、行业部门和相关专业机构预案之间的有效衔接。要加强应急演练,健全完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和调用机制,切实提高事故救援实战能力。要切实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按照3年重点达标、5年全面达标的要求,以工矿商贸和交通运输行业领域为重点,全面开展岗位达标、专业达标和企业达标建设。加强安全监管机构和执法队伍建设,完善省、市、县三级安全执法和包括乡镇在内的四级安全监管体系,打造一支作风扎实、业务精通、严格执法、廉洁奉公的监管队伍。

篇4

2011年。全省安全生产工作成绩显著,发生各类事故总量、死亡人数同比下降9%和7.9%,好于全国平均水平,有效防范和遏制了重特大事故,控制了一般性事故,为全省“十二五”发展良好开局做出了贡献。虽然我省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不能盲目乐观,更不能掉以轻心。安全生产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经济发展“稳中求进”的根本保障,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安全生产搞不好,导致的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社会问题,甚至是政治问题。各市地、有关部门和企业。要切实把安全生产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减少一般性事故,绝不允许发生重特大事故。

我省安全生产重点部位在煤矿、交通、消防、非煤矿山和危险化学品:关键环节在煤矿落实“一通三防”,交通运输综合治理“四超一不良”及排查整治重点场所火灾隐患等。要深入开展以煤矿、道路交通、消防、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等为重点的专项整治行动。确保排查力量充足,治理资金到位,务求取得实效。一要突出抓好煤矿安全。着力抓好煤矿瓦斯、水害、火灾和冲击地压等防治工作,全面排查和整改事故隐患。要加大煤与瓦斯突出防治力度,切实做到不抽不采、抽采达标,监测监控、管理到位。要调整优化煤炭产业结构。积极。推动煤矿整顿关闭和企业兼并重组,大力推进煤矿整合和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提高煤炭资源开采率和利用率。二要全力抓好道路交通安全。进一步强化路面管控,严厉打击“四超一不良”等违法违规行为。全面整顿交通运输秩序。加强对企业和车辆的安全监管。落实个体运输车辆挂靠企业的安全责任。加强农村交通安全管理,重点抓好长途客运、危险品运输、校车安全管理和公路危险路段隐患排查治理。三要着力抓好消防安全。以在建工程、地下大型商场、宾馆、饭店、公共娱乐场所、易燃易爆单位和易燃建筑密集区等场所、部位为重点,加强火灾隐患排查整治,防止发生群死群伤火灾事故。四要抓好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安全。加强非煤地下矿山、尾矿库的安全隐患排查,整顿关闭不合格矿山。深入排查危险化学品各个环节的安全隐患,继续抓好对重点监管的危险工艺、危险产品和重大危险源的监管和监控。

必须加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建设。把安全生产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同步实施、同步推进。保持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向好。要切实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认真执行领导干部带班制度,严查“三违”行为,严禁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组织生产,做到不安全不生产。特别要针对道路交通事故频发的实际,依法建立交通运输企业管理层与员工的安全生产责任联动机制,做到交管部门依法处罚司机违法行为,政府监管部门依法对企业和法人代表进行处罚,切实发挥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主体作用。要严格落实政府属地管理责任,加强对辖区内各类企业,包括中央、省属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和管理。切实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制度。做到工作分工到哪里,安全生产责任就跟到哪里。要严格落实部门监管责任,安监部门要承担起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责任,行业监管部门要加强对本行业的安全监管,使监管工作落实到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要严格落实岗位责任,加强员工教育培训,强化安全管理,把岗位责任落实到每一位领导、管理者和班组员工,实现安全生产责任全覆盖。要严格责任考核和行政问责,坚决落实“一票否决”制。要切实加强安全生产法制建设。建立健全与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相适应的安全生产法规和标准制度体系。加大安全生产普法、执法力度,提高全民安全法制意识,加强日常执法、重点执法、跟踪执法和联合执法。切实落实停产整顿、关闭取缔、严格问责的惩治措施,依法严厉打击各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和建设等行为。要切实建立高效的应急救援体系。进一步加强全省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体系建设,加快推进8个省级应急救援队伍和16个市(地)级骨干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逐步完善安全生产应急预案,搞好企业预案与地方政府、行业部门和相关专业机构预案之间的有效衔接。要加强应急演练,健全完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和调用机制,切实提高事故救援实战能力。要切实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按照3年重点达标、5年全面达标的要求,以工矿商贸和交通运输行业领域为重点,全面开展岗位达标、专业达标和企业达标建设。加强安全监管机构和执法队伍建设,完善省、市、县三级安全执法和包括乡镇在内的四级安全监管体系,打造一支作风扎实、业务精通、严格执法、廉洁奉公的监管队伍。

篇5

仅仅时隔三年,从突发事件发生前的茫然不知到社会各界人士主动“示警”,得益于萍乡运管部门历经摸索建立起来的维稳信息员制度。

不稳定因素仍存在

道路运输(包括道路客货运输、城市公交和出租汽车等)是现代综合运输体系的基础,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也是重要的服务行业,在保障经济和社会发展、满足城乡客货运输需求、方便人民群众便捷出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为社会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萍乡道路运输行业历经数十年发展,已经从改革开放初期各型道路客货运输车辆一、二百辆发展到现在的近二万辆,“人便于行、货畅其流”的道路运输格局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因此,维护正常的道路运输市场秩序、促进道路运输行业和谐稳定发展,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道路运输行业所依存的外部环境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并出现了一些影响道路运输行业健康发展的不稳定因素。根据对萍乡道路运输市场的长期跟踪并经综合分析,笔者发现目前影响道路运输行业健康发展的不稳定因素主要集中于油价高企、运价低迷、过桥过路等收费多且高、无序竞争剧烈、服务质量差等方面。

道路运输实际融入经济社会各个层面的现实情况,使得这一行业如果出现了不稳定因素又不能及时发现和稳妥解决,将给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和稳定及政府与运管部门的公信力带来消极影响,并因而制约道路运输行业的健康发展。

建立维稳信息员制度

由于道路运输行业具有接触面广、波及面大、机动性强、流动性大、影响力深、反应时间短等独有特点,使得许多在其它行业行之有效的社会管理方法经验应用于道路运输行业时效果有限。

怎样使道路运输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稳定因素及时被发现、使因之而来的不稳定情绪得到及早化解,从而促进萍乡道路运输行业健康稳定发展,进而促进萍乡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成为萍乡市公路运输管理处(下简称萍乡处)重点探索的一个课题。在综合综治维稳的基本共性原则和道路运输行业的独有特性,特别是在汲取几次因线路利益冲突而引致道路客运突发事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萍乡处逐步总结出一套适合于萍乡道路运输行业社会管理的办法:建立维稳信息员制度。

维稳信息员制度是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框架原则下,以营造和谐稳定的道路运输市场为目标,以维护道路运输各方当事人合法权益并维护经济社会稳定为宗旨,为预防和有效处置道路运输行业因各种原因引发的停运、争斗、不正当上访等群体性、突发性事件,由各级运管部门从在本辖区从事道路运输及其相关业务的经营者及从业人员以及与道路运输行业有着较密切关系的相关人员中,按照邀请与自愿原则选拔产生一定数量的人士担任道路运输维稳信息员。维稳信息员一般都活跃在基层,平时可以通过自身的影响力向道路运输经营者及从业人员宣传相关道路运输法规政策;一旦某一区域的道路运输经营者或从业人员出现某种不稳定情绪并可能发生影响经济社会稳定的事件时,活跃在基层的优势又往往使他们能在第一时间获得信息并即时传递给运管部门,从而使得运管部门能在最短时间内判断或将发生事件的性质、规模、层级并迅速做出应对反应。维稳信息员必须具有社会正义、热心、细致等特点;可以向社会公开身份,也可以依照本人意愿隐匿身份。

篇6

二是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利于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中等收入阶层是社会稳定的物质基础和重要力量。实证分析证明,不同群体的收入占社会总收入的比重与社会稳定呈正相关关系。一般来说,低收入者的比重越低,社会越稳定;低收入者的比重越高,社会越不稳定。这是因为,如果一国的社会结构中中等收入者占主体,可以有效地分散经济风险,缓解外部冲击,增强社会承受能力,维护社会稳定;反过来说,如果一国出现两极分化,贫富悬殊,则脆弱的经济结构较为容易导致社会的不稳定,且导致的社会不稳定还难以迅速改变。同时,不同收入者阶层对社会的认同感也是不同的。从绝对收入来看,收入越低,对社会的认同心理也越低,收入越高,对社会的认同心理也越高。从相对收入来看,越趋于均等化的收入分配,人们对社会的认同感也越高;相反,收入分配差距越大,人们对社会的认同感越低,甚至产生对社会的抵触情绪,成为社会不稳定的隐患。因此,中等收入者比重不断扩大的过程,就是社会不断趋于稳定的过程。

三是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客观需要。从世界各国普遍发展的趋势来看,在一个实现了现代化的社会中,都有一个人数众多的中等收入阶层。目前西方发达国家中等收入阶层一般都占到在业人数半数以上。我国中等收入者比重虽然还比较低,但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中等收入者比重会随之提高,这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要不断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大多数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使更多的低收入者进入中等收入者的行列,让更多的贫困人口走上富裕之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可见,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是中国进入共同富裕目标的一个新阶段。

在中国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实现共同富裕任重道远,必须加大力度采取有力措施。由于中等收入阶层是一个包括收入水平、生活质量、职业、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结构特征的综合指标的概念,因此,对中国来说,要在未来几十年逐步实现中等收入阶层成为社会的多数,就必须在经济上保持持续稳定快速发展,注重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加快实现社会城乡结构的转换,在实行市场公平的初次分配制度的同时,实行社会公正的再分配制度。提高低收入者增加收入的能力,通过大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加大政府分配政策的调节力度,调节过高收入,坚决打击非法收入,依法保护合法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在此基础上不断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使之逐步达到占社会的多数地位,形成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所占比重较小,中等收入者所占比重较大的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的社会群体结构,最终达到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具体来说:

一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把改革收入分配体系、理顺收入分配关系与深化经济社会体制改革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深化改革,有针对性地消除收入分配不公的体制弊端根源和经济根源,建立市场竞争的平等参与收入分配秩序。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二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既要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又要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和方式,实现社会保障的可持续性,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使其运作规范化、制度化。

三是切实落实就业优先战略,促进多种形式就业。一方面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形成更多的就业增长点,为无业和低收入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完善税收优惠、担保贷款等扶持政策,改善创业环境,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

篇7

昨天上午,县长代表县人民政府在大会上作了《关于x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报告》。《报告》分三部分,围绕继续“保强争优、统筹发展”的工作主题,回顾总结了我县“十五”计划执行情况和2005年政府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明确了我县“十一五”时期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安排布置了2006年县政府的主要工作。

篇8

各级工商、卫生、农牧、质监、药监等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和维护消费者权益的重要性,始终把食品安全监管和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置于服从和服务于全区当前稳定和发展的大局中谋划思考。通过切实加强食品市场监管执法和加大消费维权工作力度等措施,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行为,引导科学合理消费,增强消费信心,扩大消费需求,努力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和市场环境。

二是加强农牧区市场监管。

加强农牧区市场监管,对于维护农牧区市场秩序、促进农牧业稳定发展、服务农牧区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级市场监管部门要深入开展专项执法检查,着力解决我区农牧区市场的突出问题,-严厉打击坑农害农违法行为,切实保护农牧民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三是加大案件查办力度。

加大违法案件查处力度,依法严厉查处无证照经营、制售假冒伪劣商品、销售不合格商品、以次充好、以假充真、掺假使假等各类违法行为,强化对违法线索的梳理和分析,及时发现和查处违法行为,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篇9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2)01-0080-03

机构编制部门是配置党的执政资源、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国家政权的基础性部门,担负着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研究拟定机构改革方案、科学组织实施的职责,对事关重大体制改革提供咨询和建议的职责,规范各级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事权划分的职责,做好各部门之间和上下级部门之间职能协调的职责以及机构编制日常管理的职责等。因此,机构编制工作的职能决定着这项工作必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一、机构编制工作与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密不可分

机构编制工作属于上层建筑范畴,调整的是国家机构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特殊的生产关系。简而言之,就是通过机构改革和机构编制管理这两个手段,以精简、统一、效能为原则,以转变职能和体制调整为重点,科学合理地配置社会公共资源,优化布局结构,为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政府管理能力,提供精干、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经济建设是社会前进的核心动力。机构编制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与经济基础相适应,使机构编制的变化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从一定意义上讲,机构编制工作调整的就是“机构”、“编制”、“职能”和经济基础的关系。职能是社会化大生产中客观需要的必然产物,是机构编制管理的前提;机构是政府在社会分工中承担公共服务的主体,其根本任务就是履行职能,因此机构的设立必须以职能为依据,不能超越职能的需要来人为地设立机构;编制是“职能”和“机构”的落实内容,强调人的主观因素,强调“人”的作用发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农牧业产业化的推进,特别是伴随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要求的提出,机构编制工作必须严格按照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和职能需要来科学设置机构,调整人员结构,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体制保障。

编制部门要找准位置,主动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大局。机构、职能和编制统称为组织资源,编办就是国家组织资源的配置部门。无论是采取机构改革的手段,还是采取机构编制管理的手段,最核心的目的,就是使行政、事业等组织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努力构建适应我国新形势下的行政管理体制和事业单位运行机制。因此要全面树立科学发展观,树立全局观念、和谐发展观念,以人为本,依法办事,理顺部门职能,科学设置机构,优化事业单位布局结构和人员结构,合理配置行政管理、技术服务和人力资源。

总之,要通过组织机构设置、体制机制改革、职能编制配备,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加强经济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巩固经济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

二、机构编制部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

当前,受全球经济形势的影响,我国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扭转经济发展的不利局面,在各种不利因素中闯出一条生路,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进程,机构编制监督管理工作的基础性作用毋庸置疑。

(一)机构编制工作有利于一个地区社会资源整体优势的提高。一个地区的发展,是多种因素作用、各种要素集聚的结果,是人才、资本、技术、管理等优势要素的全面发展。机构编制工作能在很大程度上优化人力、物力、职能、信息等方面资源,使之处于最好调配与组合状态,发挥最佳效能。

1 优化人才资源。机构编制部门坚持树立“编制为人才所用,确保人才使用编制”的观念,严把空编进人关和注册关,完善机关、事业单位的进人规则和程序,突出高素质人才的吸纳和引进,集聚优势人才,形成优势的科学管理和竞争力,为人才的引进、培养和储备作好机构和编制的保障。将有限的编制用于满足人的需求,保障人的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 优化职能资源。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将成为资源配置的有效方式,客观要求政府进一步深化改革,调整职能,合理划分事权,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在行政体制改革方面,机构编制工作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的原则,把与政府性质及职能不相符的事务交给市场或者中介组织;事业单位应当以独立的法人,面向社会,面向市场提供服务。清理、回收不宜由事业单位承担的行政事务,理顺政府部门与事业单位的关系。通过对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人事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分配制度改革等,使事业单位从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伴随政府与事业单位的改革,机构编制工作及时跟进,该撤并的及时撤并,该缩减的及时缩减,该增加的及时调整。

3 优化组织资源。优势的组织资源,需要通过不同资源的有效整合和科学的布局调整来实现。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改善人员结构,改革体制机制等措施,机构编制的重心向环境保护、劳动保障、安全生产、医疗保险等公共服务系统转变。比如,围绕优化产业结构的目标,首先就有一个政府宏观管理、大力推进以及投资主导的问题,机构编制部门就不能单纯地满足于表面上的机构合并调整、编制重新核定,而是要根据职能的需要和产业政策进行正确引导,形成正确的投资导向机制,通过优化组织资源和改革运行机制,以最小的政府投入来带动产业的升级和多元化发展。

(二)机构编制工作有利于提高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和速度。现阶段统筹城乡发展的最终目标是打破传统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建立起新的城乡一体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格局。机构编制部门承担的城乡社会化服务系统建设就是统筹城乡发展工作中的重要一环。

1 合理界定政府职能,加速政府管理创新。科学、合理的机构编制工作使政府职能由过去的直接管理经济活动、生产活动向服务“三农”、优化环境、对接市场、推广科技、建设新农村等转变。

2 加快城乡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打破城乡二元体制,要求城乡居民具有平等的社会权利,凡是城市居民享有的养老、医疗、失业、低保等社会保障和优质教育资源,广大农民也要平等享有。努力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逐步向农村倾斜,改变现有的城市集中优势资源的局面,最大程度地协调城乡发展矛盾。

3 加强基层公共服务机构建设。一方面,按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农业经营产业化的要求,加大基层科技力量的配置,推进传统生产向现代生产的转变,促进农业经济的产业化发展;另一方面,做好工业园区和经济区的机构编制保障,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充分发挥园区内基础设施对工业企业的支撑作用,实现工业经济的集约化发展。

(三)机构编制工作有利于监督机构改革成果

和职能履行情况,营造优良投资创业环境。机构编制部门的监管工作,就是要以监督检查机构改革工作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各部门履行职能情况为切入点,巩固机构改革成果;监督检查是否已经真正落实了撤销专业经济管理部门,政府主管部门是否解除了与所办经济实体和直属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在人财物方面实现彻底脱钩,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的法人实体;监督检查政府主管部门在行政上是否真正做到了加强宏观调控职能,减少了对企业和市场的微观干预职能,是否集中力量抓好了规划、政策指导、执法监督和组织协调,是否充分发挥好了政府职能作用,为企业和公众提供了上乘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监督检查行政部门是否真正减少了行政审批事项,是否转变了工作方式,简化了办事程序,真正做到了方便群众。

三、加强自身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机构编制部门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编办在依法履行各项职责中,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围绕和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无论是机构编制管理、机构设置、编制核定和机构编制监督项目,都要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与加强社会主义体制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全力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使机构编制部门在全局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

(一)创新机构编制管理。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深化农村综合体制改革,大力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切实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机构编制部门要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新农村建设的客观需要,科学合理配置机构编制资源,从而调动各方积极参与和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着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二)增强社会服务职能,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政府的职能要更加重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要增强构建和谐社会和提供公共服务两方面的职能。在增强构建和谐社会职能方面,要以人为本,调节收入分配,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正,保持社会稳定。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重点是提供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服务。在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上要加强社会保障、环境保护以及维护社会稳定、化解社会矛盾、城市建设、教育、卫生等管理部门的建设,从体制建设上确保经济社会协调稳定发展。

(三)加强机构编制监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严格机构编制管理,严控机构编制增长。同时兼顾实际需求,使机构编制工作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积极服务和服从于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加强对编制使用情况监控,提高编制使用效率。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科学合理地配置编制资源。要根据职能部门工作发展趋势,科学调整编制。对职能弱化的部门,要严格控制进人,编制实行“退一减一”逐步消化。对任务重,职能强化部门需要增加的编制,从职能弱化部门减少的编制中调整。

篇10

对纪检工作重点任务实行分解立项,实施项目化管理。在“正风肃纪”行动中根据县委确定的整顿重点,结合我乡工作实际,通过对照自查、组织清查,对查找出的突出问题汇总归纳。针对查找出的问题,乡党委认真制定整改方案,要求每名干部都要做出整改作风的公开承诺,将每名干部的个人整改方案在乡宣传栏上张贴公布,公开接受监督。同时,乡党委进一步健全完善机关党建、行政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切实建立长效机制。同时,一方面充分运用各种宣传工具,突出正面引导,营造反腐倡廉的思想氛围。通过观看宣传片、宣传栏、宣传资料、宣读反面典型案例等形式,使党风廉政教育活动生动活泼,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另一方面利用远程教育网,通过组织党员和广大干部职工收看反腐倡廉电教片,有效地帮助各级干部在思想上筑起了拒腐防变的精神长城。通过常念“紧箍咒”,早打“预防针”,多注“防腐剂”,有效地提高了党员干部廉洁自律的思想意识。

一年来,围绕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稳定、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实际需要,努力探索和完善符合基层实际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在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乡党委充分发挥党风廉政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作用,坚持把各项反腐倡廉制度融入到乡域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社会稳定等重点工作中,以党风廉政建设的实际成果推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一是坚持领导带头,发挥表率作用。坚持从乡党委班子做起,自觉做廉洁自律的模范,要求每个班子成员不但要管好自己,而且要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影响和带动分管所站人员和所包村广大党员干部。严格要求党员干部自觉接受监督,让领导干部的言行置于干部群众的监督之下,有效防止不廉洁行为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篇11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把社会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十六届六中全会又把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中,社会稳定、安定有序是社会和谐的主要标志。所谓社会稳定,是指构成社会系统的内部诸要素如经济、政治、管理、文化、内政外交等方面处于相互协调和良性发展的状态,虽然和谐社会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但绝不是一个动荡的社会。有序、稳定、协调是和谐社会的应有之意。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绝大多数人口生活在农村,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经济相对落后,文化相对贫乏。在我国现阶段,和谐社会的关键和难点在农村,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否,关系到国家稳定发展的大局。没有广大农村的和谐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就成为一句空话。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的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干百年来一向相对平静的乡村社会,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和各项改革事业的推进,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与日俱增。如何统筹好各方的利益关系,有效化解矛盾纠纷,最大限度地避免不稳定事件的发生,是目前乡土重建和新农村再造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

1文化因素在当前农村社会发展中的表现

当今的中国社会,处在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三农问题是事关改革发展的重要问题。农村社会稳定事关整个社会稳定的大局,也关系到能否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战略目标。因此,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与和谐对于推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加快农村小康社会进程,营造和谐稳定的农村社会环境,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篇12

上半年,全镇上下凝心聚力,主动作为,真抓实干,全镇经济社会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态势,为实现全年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工作基础。

(一)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上半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3亿元、比上年增长3%;财政总收入816万元、占年初目标47.2%,一般预算财政收入439万元、占年初目标47.2%;农民人均纯收入4713元,同比增长11.8%。工业入库税收261.48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7.5%;私营个体税收351.89万元,比上年增长38.0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84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26%,工业技改915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4.3%,民营经济净增注册资本2200万元。

(二)招商引资成效进一步明显。上半年,全镇招引项目实现投资4000万元,搜集项目信息68个,项目洽谈15次,跟踪在谈项目5个,落实签约项目3个,协议投资金额6000万元。

(三)镇村整治工作进一步加快。集镇建设方面,围绕集镇大外环建设规划,重点实施了政府西路环境整治建设。村庄环境整治方面,统筹安排把农桥维修、村庄绿化、农村改厕、河道疏浚等项目有计划地与一事一议以奖代补和环境整治工作相结合,促进村庄环境整治与惠民、为民工程的同步推进。

(四)服务民生力度进一步加大。全镇二次改水工作开展顺利,当前正有序实施水表安装和管道转换工作。成立了全市首家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站;钓鱼中心幼儿园顺利通过省级“优质园”验收,新校区建设工程即将竣工。

(五)社会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安全生产大检查、环保专项行动和食品安全等专项检查。实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调查终结机制、综合包保联防机制。完善和规范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上半年,全镇社会稳定,未发生重大上访和集访现象。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对照上级的要求和群众的愿望,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突出表现为:一是招商引资大项目、好项目不多,工业经济发展后劲不足;二是宏观形势下,经济下行的趋势明显,土地市场疲软,财政收入在大幅增长的压力大;三是财政刚性支出增多,部分村“四有一责”的目标任务实现困难;四是由于经济社会转型引发的社会矛盾增多,因利益引发的纠纷较多;五是干部队伍服务发展的能力、水平和作风有待进一步提升等等。

三、下半年工作思路和安排

(一)始终坚持工业上规模目标,注重量质并举,突出招商引资,不断加快工业发展

一是坚定不移地突出思想新突破。钓鱼镇作为经济薄弱乡镇,要想奋力赶超,实现弯道超车,发展工业的意识必须要有新的转变。我们理当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坚持不懈地抓好招商引资,推进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二是坚定不移地突出工业载体建设。立足现有的工业集中南区,全力推进集中区建设,搞好功能配套。同时,盘活集镇周边,特别是工业集中区原有的工业用地,见缝插针,就地安排合适的项目。

三是坚定不移地突出招商引资建设。把主要班子、主要精力和主要力量放到招商引资上,强化项目信息的收集、逐步形成稳定的招商网络和项目源渠道,建立重奖机制、加强招商队伍建设、强化驻点招商,切实增强招商引资的针对性、有效性,走借力发展之路。

四是坚定不移突出现有企业建设。按照“扶大、扶优、扶强”的原则,抓住市“125规模企业培育工程”和“百家小微企业进规模工程”的契机,激励引导现有企业进一步开阔眼界、创新思路、“2次创业”,重点扶持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就业人数多、税收贡献大的兴亚针织、永联纺织、天一等企业,加大政策、资金、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加快推进向规模企业进军,眼神产业链,逐步形成产业特色。同时,加大项目建设力度,重点推进水泥、强龙机械、研磨材料等在建项目建设力度,力促项目早建成、早投产、早见效。

五是坚定不移突出服务环境建设。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满腔热情地帮助企业、服务企业,引导企业按产业布局规划寻求技术、销售等方面的合作,促进企业的培大育强。实行党政成员包保重点项目责任制度,及时为引进项目、重点工程建设排忧解难。

六是坚定不移突出执行能力建设。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把嘴上说的、纸上写的、会上定的,变为实际的行动、具体的落实,从而引导全镇党员干部真正把心思用在加快发展上。

(二)始终坚持立足农业创特色目标,注重软硬兼顾,突出中心建设,不断扩大农业影响

一是坚持种植业走科技高效之路、林业发展走精品之路、畜牧业走规模特色之路、渔业生产走新品特色之路,着力提高万亩高效农业示范区、千亩设施蔬菜基地中科技含量的投入,使得农产品质量有极大的提高,名、特、优品牌逐年上升。

二是完善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重点加快全省“五有”乡镇农技推广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按照全市2个先导乡镇的建设要求,确保11月底完成。

(三)始终坚持立足环境树形象目标,注重镇村并抓,突出环境治理,不断满足群众需求

一是强化集镇管理。牢固树立“三分建、七分管”的理念,突出集镇外环整治和内线管理并重的工作目标,使集镇面貌有新的改观。

二是抢抓农村环境整治进度。突出抓好钓鱼、姚家、同利、八尺沟四个行政村、14个自然村的创建工作,务实建成一批农村环境整治的亮点村、示范村、样板村,通过示范带动,促进农村环境整体面貌有新的改善。

(四)始终坚持组织强基础目标,注重新老交替,突出四有一责,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一是落实村级“四有一责”行动,不断夯实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二是继续深化“创先争优”和“三解三促”活动,不断提升干部队伍执政水平和服务本领。

三是强化党员干部队伍管理,注重大学生队伍管理和后备干部的培养储备,建立农村干部待遇正常增长和激励机制,完善退职村干部补助和养老保险待遇的落实,不断为农村稳定发展提供组织保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