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08-03 09:18:3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科技创新的方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科技创新的方法

篇1

第一,无论是一个简单的产品还是复杂的技术系统,其核心技术都是遵循客观规律发展演变的,即具有客观的进化规律和模式;

第二,各种技术难题、冲突和矛盾的不断解决是推动这种进化过程的动力;

第三,技术系统发展的理想状态是用最少的资源实现最大数目的功能。

TRIZ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五个方面:

一是创新思维方法与问题分析方法;

二是技术系统进化法则;

三是工程矛盾解决原理;

四是发明问题标准解法;

篇2

1 应用TRIZ创新案例介绍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需要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水平含量来提升在市场中的占有量,而提高科技水平的重要内容就是解决企业产品的关键技术。本文以某企业生产的逆流冷却干燥机分料系统为例,在设计该产品时其存在减速机电容易损坏的现象,该技术问题一直影响该产品的使用效率,因此解决该技术成为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技术瓶颈。因此本文利用TRIZ中的问题分析方法对该设备的关键技术进行分析,以此找到切实可行的技术问题解决方案。

1.1 该技术问题的描述

该机械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物料水分被蒸发的现象,进而造成物料水分过小而对机电的使用寿命构成影响的问题。其工作原理就是将物料进入该机械后,形成物料层,经过系统的分离,将物料进行均匀分布的过程。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国由于干燥机内的热风与物流是直接接触的,因此其在处理大产量的物料时,往往会存在分配不均的问题,进而会导致减速电机的损坏,因此需要针对该技术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

1.2 解决方案

对于上述所存在的问题首先是要形成初步的解决思路,并且对该技术问题进行技术分析,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具体的解决方案是构建技术系统组件模型,对其根据市场要求对系统功能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根源,当该设备的箱体面积比较大时,就会存在分布不均的问题,因此我们要从该处入手,改进分料盘及料靶。

2 TRIZ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运用机理

2.1 构思阶段

在对该机械产品的性能技术进行改进创新之前,需要经过严密的构思阶段,这个阶段需要相关人员要经过大量的数据调查,市场需求分析,然后在对该设备的性能技术进行改进设计。而TRIZ理论则为构思阶段提供了重要的支撑:首先TRIZ理论能够培养技术人员的创新思维。TEIZ理论包含的智能小人法、九屏幕法以及金鱼法等技巧,对激发研发人员的创新思维、提高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TRIZ理论所提供的培训能够让相关人员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该方法的核心,从而将其投入到实践中;其次提高构思效率。市场对该产品的反映会影响到该产品性能的改进与创新,以此保证企业生产的产品符合市场的要求,而TRIZ理论则可以促进企业不断地进行创新,并且根据市场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研发技术。该理论所包含的的技术进化S曲线、技术进化规律以及需求变化规律等都会将企业的市场发展情况、企业的实际情况等进行综合考虑,进而构思出符合市场的产品。

2.2 实践阶段

实践阶段主要是根据对机械产品性能的总体构思思路,根据构思对其进行实践操作,以此生产出具体的实物。在一个机械产品创新生产过程中需要多个部门的共同参与,以农业机械设备性能创新为例,其不仅需要相关设计人员的参与,而且还需要生产车间工作人员的参与,由此可见实践环节影响因素的增多,需要及时发现有效的信息,进而提供给具体的生产,而TRIZ理论则具备该特点:首先其能够快速准确的定位问题,并且给予解决。TRIZ理论具有一定的简化特点,其可以将我们遇到的问题进行简单处理,以对复杂问题的分解、细化等方式进行分析,根据矛盾矩阵对焦点问题进行直接分析,以此快速有效的找出具体的解决措施;其次帮助企业合理配置资源。该理论最核心的价值就是尽可能降低企业的资源使用而获得更大的功能,这对于市场竞争的企业而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该理论也与当前构建节能型企业的战略目标是一致的。而且该理论是在研究了大量的专利技术之后进行的总结与归纳,是综合多因素而形成的,因此其能够有效对资源进行优化配;最后提高了企业创新的凝聚力。该理论能够最大功能的提高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和激发他们的创新积极性,进而在企业中形成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

2.3 扩散阶段

当企业在解决了具体的技术问题之后,企业的产品就会快速的投入到生产中,并且经过系列的运输、销售之后流入到市场中,从而为且创造与收货利润提供机会。而TRIZ理论则是保证企业产品被市场认可的重要依据:TRIZ理论所提供的S曲线技术系统能够准确的对关键技术的解决提供帮助,判断企业生产的设备是否符合市场技术发展的趋势,能否满足市场需求;另外通过TRIZ理论还可以对当前企业产品的技术进行判断,如果该技术领先于同行业的技术,那么企业就可以扩大生产,相反企业就需要对关键技术进行改进与创新。

3 企业应用TRIZ科技创新的优势

在竞争尤为激烈的当前时代,各行业要想更好地生存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关键在于积极创新。TRIZ理论是实现创新设计的有效方法,与以往的头脑风暴法等相比,其优势更为突出,不但对创新的内在规律做了更深入的分析,而且对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尤为重视,强调对矛盾的解决,不再逃避矛盾,另外,其随机性也有所降低,而是在研究技术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设计开发的完整过程。大量的实践表明,对TRIZ理论加以合理应用,能够对问题情境进行系统分析,尽快触到问题本质,发现存在的矛盾,并确定正确的研究方向,而且有利于突破定式思维的束缚,从多个新的角度分析问题矛盾,并估测其未来趋势,在提升创新速度和产品质量等方面都大有裨益。

4 推广TRIZ理论,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

4.1 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企业要充分以公共服务平台为依托,积极营造重视应用科技创新方法的氛围:首先政府部门要加强舆论引导,通过各种媒体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阐述实施TRIZ对企业科技创新的发展意义,在全社会形成相互弘扬科学创新的精神;其次政府要合理引导技术创新,将企业技术创新与企业员工的薪酬福利形结合,以先进的技术创新为企业员工创造丰厚的经济利益,从而更好地激发员工的工作激情;最后政府要引导企业培养先进的创新理念。企业要帮助企业全体员工树立创新的意识,让企业员工自觉运用科技创新意识指导技术创新活动,进而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4.2 加大对创新平台的支持力度,不断提高师资团队的理论水平

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形成创新方法师资和技术人员梯队。加强人才引进和竞争机制,实现人才的良性竞争和流动,吸引、凝聚和培养一批具有综合交叉能力的创新方法研究与应用高层次科技人才,构建一支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的研究团队,整体科研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充分利用现有计算机辅助创新软件(Invention Tool),开创创新服务网站,为创新人才培养,开展境内外创新方法学术研讨、交流、论坛等活动提供平台;建立技术难题解决案例数据库,并进行深化推广扩散工作。

篇3

创新是民族和国家发展生生不息的灵魂。相关学科的大学生具有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不仅有利于自身的发展,对于经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也会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所以无论是大学生自身,还是大学、社会等各方面都应着力于不断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从而不断推动大学生的科技创新。

1、大学生科技创新首先源于自身

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与能力,首先应在于大学生自我的培养与训练。对于大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在一定的条件下,自身之外的各种因素是相对稳定的,而大学生自身的因素是千差万别和时时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而且对于内因和外因的比较中,内因起到了决定作用,所以,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过程中,应着眼于大学生自身意识的深化和能力的培养,亦即不断深化大学生对科技创新的认识和进行能力培养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以不断深化大学生内源式的科技创新为主,即使是大学、媒体、社会等等其他方面外部因素,也应不断着眼于以合适的方式发展大学生的内在创新品质与能力的提升。

大学生不断培养自身的科技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首先自身需要不断积累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但就目前来看,一部分大学生往往存在着被动学习的状况,这种被动学习要么体现为对知识的以死记硬背、被动应付考试为主,而缺乏对知识的灵活掌握;或者单纯以就业为目的,仅仅关注就业、甚至面试应聘所需要的知识,而缺乏对知识的系统掌握。其中表现为在大学期间逃课较多或者以及格为目的的情况,一方面一部分学生四年大学时光中沉醉于游戏、上网聊天或者课堂外的其他活动,而对于课程学习却不感兴趣;一方面对于学习或者研究不感兴趣,另一方面为了自己所要追求的未来却又不断致力于考取硕士研究生甚至继续攻读博士研究生。一方面大学期间的课程有少数学生逃课成为习惯,但一旦进入公务员面试却又会花费上万的学费参加短期的商业性的培训,在其中尽显浮躁和功利的一面。

具有较为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是科技创新能力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大学生需要有意识的进行创新的实践,只有不断进行科技创新的实践,才能一方面不断验证自己的知识扎实水平,同时不断获得创新的感受与体会。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实现科学技术创新的同时,也因为创新而不断获得对于自身知识欠缺的回馈和下一步知识学习的方向,这事实上也符合实践与认识发展的规律,实践与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具体体现为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不断循环往复以致无穷的过程。创新与学习事实上也类似于这样一个过程,科技创新不断为知识学习提供方法性指导,而现有的科学知识的掌握又为科技创新提供了知识基础。

科技创新不仅仅是提出一个新概念、新理论,同时还是一种新发明、新创造,另外科技创新还包括科技新理论、新知识在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运用,从而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以科技创新从内容上说是多方面的和复杂的,另外,科技创新从过程上来讲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科技创新的环节上来说,要经历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和验证期等完整的环节和阶段,所以为实现创新,必须要具有较为扎实的科学基础知识,要具备各方面、完善的智力品质,另外还要具备良好的情商,既要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和科技创新有热情、有信心、有意志力,也要能够长久的保持这种积极的情商因素,避免三分钟的热度和一时的兴趣,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

所以,作为一个大学生有无创新能力,不仅和知识基础有关,同时也和大学生的智商有关,和大学生的情商也有着密切关系,因此,科技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而要不断培养与提高这种综合素质,就需要大学生不断增强自身的主动性,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实现大学生的科技创新。

2、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大学的职责

在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大学教育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外部条件。大学生进入大学学习,首先从年龄上刚刚年满十八周岁,正是从少年到青年过渡的时候,另外对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是从农村和县城来到地级市、省会甚至是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这会使得大学生对现代文明充满了热情与好奇,从而对科学知识的学习与科技创新充满了强烈的兴趣,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大学应积极做好引导和扶持,从而使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不断提高。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造成学生科技创新意识较弱的原因除了自身的原因外,在外因中,还有一方面是,一部分大学老师仍然以知识的传授为主,而在很大程度上缺少对于学生创新的引导,或者试图使学生能够从属于自己的研究方向,而缺乏对学生个性化研究方向与研究兴趣的鼓励、扶持与引导,同时在诸如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等等活动中,教师参与学生创新的意识不强,往往对学生进行指导的积极性不够高,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学生科技创新缺少方向性和方法性的引导与支持。

为不断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作为大学的责任首先应该不断构建导向科技创新的完整的课程体系。这样一种课程体系,不仅应该保证获得丰富的、完整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还应该使学生获得创新所需要的各种丰富的、及时的信息,为学生科技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不断了解科技发展的各种前沿知识,掌握科技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同时通过不断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学生学业发展铺平道路,也有利于不断提升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兴趣,从而不断提升能力,使大学生科技创新常态化、稳定化与高效化,实现投入产出率的持续增长。

在大学整个教育环节和领域中,应注重不断营造有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发展的环境,这事实上体现了大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系统建设的问题,这种环境既包括校园文化环境,也包括整个大学的育人机制和制度建设,其目的就在于能够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一流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使创新与进步成为一种时尚,成为一种潮流,同时在这样一种氛围下,应该能够使学生对学习和学术研究既具有浓厚的兴趣,又能得到较好的指导和引导。这种氛围也应该能够善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科技创新意识与习惯,促使大学生积极实践科技创新,使大学生能够得到很好的引导、规范与支持,明确学习的目标与方向,即为创新打好基础,又能促使和辅助大学生不断实践创新。

在不断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大学也应该在课程设计及整个教育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但是现在大学中的一些课程则在一定程度上与现实形成了脱节,甚至相对社会发展来说已经严重滞后。当然针对大学的不同学科,按其学科特性来说分为基础学科、应用学科和开发学科, 当然基础学科和社会生产与技术现实来说可能距离较远,但是相当一部分应用学科和开发学科则也存在着与现实脱节的情况,这样非常不利于大学生实践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致力于培养大学生实践与科技创新能力,除了对课程进行改革与创新外,还应该设立大学生实践与创新中心,设立大学生实践创新基地,不断鼓励、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实践与科研活动。

此外,大学生积极参与创业也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学和有关教师应该对大学生创业持积极肯定和鼓励的态度,制定有关的政策,引导大学生在新技术领域进行创业的实践,这在某种程度上也符合了当前科学技术与社会应用的发展趋势,即科学技术越来越密切的社会化、经济化和组织化,产学研日益呈现出越来越密切联系的趋势。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的科技创新,并非只是简单的知识创新,其中最大的意义还在于科技的产业化、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创新与实现。

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也需要大学不断改革学校教育考试与评价方法,现行的大学学科考试,往往是由任课教师自主决定,一些课程在在考试形式上多侧重于多侧重于现场考试、笔试作答,而对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考试较为缺乏。在考试内容上,多是要求以对知识的背诵、记忆为主,而对理解、运用的考察较为薄弱,而对大学生的考察,应该实行基础知识与思维能力并重,理论知识与现实实践并重的考试形式,重点测试学生的理解运用知识的能力科技创新的能力,采取书面作答与现场操作、社会实践、产品设计等方式相结合,真正能通过考试形式的改革与创新对学生的学习和科技创新起到较好的引导和评价作用,以实现大学生的科技创新,不断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当然,要做到上面各方面的要求,大学最重要是要做到自身教育观念的创新,自身必须不断创新观念与做法,从过于主要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模式转换为以能力培养为主,不断启发与引导学生创新思考,进行创新实践,认识到必须尊重和激励学生学习的自,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育应该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为学生的创新实践服务。

3、大学生科技创新培养的社会途径

培养大学生具有科技创新意识与能力,除了大学生自身的因素和自身做出努力以及大学的责任以外,社会也需要承担重要的责任,起到应有的作用。大学生能否真正成才,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真正实现在各个方面的创新,这也关乎整个社会的发展。况且大学生自身的发展以及在学校中所做的一切,其目的都是为了在社会中能够得到较好的应用,所在,从上述意义上说,大学生科技创新与社会相关机制之间应该存在着一种互相制约和互相促进的关系。

社会各方面应该为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创业不断提供良好的制度与政策环境,近年来,虽然政府和社会有关机构制定了很多政策,推出了很多措施和现实做法,为大学生科技创新和创业提供了很多扶持,形成了一定的环境和氛围,但是有利于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社会机制还远远没有形成。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扶持、引导、保护与激励应该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协调和改进才能不断形成这种氛围,这既需要政策协调,也需要资金、人事、社会科技发展、经济发展等方面共同提高、努力才能实现。

与此同时,社会评价机制也应做出相应改变,这种评价既是一种文化上的评价,需要整个社会氛围与社会文化加以不断优化,社会思潮的改变,同时青年人应该不断具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魄力,大胆的去改变现存的某种不利于创新的思想。另外在经济上,除了为大学生科技创新和创业提供资金支持外,还应该不断加强奖励力度,使大学生能够不断因为自己的创新得到较好的生存、发展,不断具有自己美好的未来。

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大学生自身也应不断做出改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认识时代的影响和自己所处时代的优势与不足,自觉避免自身的物质化、追求实惠、使用的倾向,发挥自身理性和个性的优势,注重精神生活的追求,注重自身的文化内涵,把为社会做贡献作为自己的目标和方向,不断培养与发展自己的科技创新的能力。

篇4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09)18-0072-02

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一大批新兴技术不断涌现,汇成了新技术革命的洪流,如科学与技术的综合、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综合。因此,科学技术必须同科学的项目管理方法相结合,才能促进科技、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促进科学技术更快、更好地转化为先进生产力。本文通过对企业科技创新应用项目管理方法的作用,清楚地了解开展企业科技创新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据此找出一条适合企业科技创新路子。

一、企业科技创新中应用项目管理方法的意义

现代项目管理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个管理学科的新领域,是有关现代社会活动中各种项目的一般管理理论和方法。随着全球性竞争的日益加剧、项目活动的日益扩大和更为复杂、项目数量急剧增加,使项目实施者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研究和认识项目管理的基本原理,开发和使用项目管理的具体方法,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信息系统工程、网络工程、大型建设工程以及高科技项目的研究和开发等项目管理新领域的出现,促使项目管理在理论和方法上不断发展。

二、企业科技创新体系中项目管理方法的应用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得知,企业科技创新中应用项目管理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如何进行战略运用呢?

(一)合作创新

合作创新战略是项目管理中的重要方法之一,即企业间或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之间联合开展创新的方法。它是以创新为目标,以合作为基本手段,以资源互补为内容的技术创新方式。由于企业的创新基础条件和企业的技术能力比较差,完全依赖企业自身技术能力的积累来开展创新活动短期内很难提高技术档次和效率。而我国的创新资源又分布不均,比较集中于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这种情况一方面造成研究与开发活动严重脱离市场需求,创新的无效投入和无效劳动现象十分明严重;另一方面,市场需求却得不到创新的支持,形成科技与经济“两张皮”这种现象。合作创新战略正是改变这种不合理现状,它是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提高创新有效性和效率的手段。它可以充分利用创新资源,直接实现科技与经济的有效结合,克服企业科技创新中的劣势,以市场机制为基础,通过集中各种创新资源进行创新活动,降低创新成本,缩短创新周期,提高创新档次,促进企业发展。此外,在合作方式上,采取以行业为依托的合作方式和以区域为基础的合作方式。以行业为依托的合作方式是利用本行业的资源、人才、技术等优势,组成技术小组,以合同形式明确规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进行项目开发。以区域为基础的合作方式是由地方政府、企业、大专院科研院所等单位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自愿参加。这种技术创新方式往往以推动区域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为目标。

(二)信息化战略

信息化战略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关键项目管理方法。信息战略要紧密结合企业实际,将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企业的整体发展结合起来。一是对于信息系统和硬件配套不能好高骛远,要充分利用企业的人、财、物等资源,建设功能比较完备,操作简单易行的信息系统。通过信息系统的运行,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提升传统工业信息化水平。二是充分利用当地信息资源优势,将企业信息化建设与融于社会大环境之中,争取政府和各级的支持。三是企业要充分利用网络、电子商务、远程教育等现代化手段,开发人才,培育人才。四是作为企业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一部分,政府要将信息化工作作为经济建设的头等大事来抓。不仅要完善企业信息网络,也在加快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和普及,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逐步在全市形成政务、科技、金融、商业等不同行业、不同格局的信息网络。同时,要以科技频道为基础,建立科技知识普及平台,搞好科技传播工程,提高全民整体科技文化素质。

(三)自主创新战略

自主创新是企业在项目管理层面知识积累达一定程度后的突破和爆发,是通过引进外地先进成果、技术后,突破原有技术的更进一步提高;是企业拥有核心技术能力的关键,也是衡量企业科技创新能力重要指标。自主创新需求有大量的资金支持,需要有高素质且具有开拓精神的科技人才,需要有高度风险意识的管理团队的大力支持。我们大多数企业自主创新要在以下方面上求突破。要按照“重点突破、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环保、化工、医药、生物等高新技术,注重成型技术的生产转化,引进开发一批基因药物、生物制剂、电子仪器、新材料等高科技成果,带动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比如车用超级电容器是上海奥威科技开发有公司开发的自主创新产品,是一种新型的储能环保电源,其特点在于充电速度快(充电10秒~10分钟可达到其额定容量的95%以上)、使用寿命长(深度充放电循环使用次数可达1~50万次)、功率密度高(可达500W/KG~3000W/KG,相当于电池的5~10倍)、工作温度范围宽(-30℃~+50℃)、环保节能(免维护,没有二次污染)等。目前奥威公司已申请超级电容器相关的国家专利4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占一半以上,6项已获得授权。车用超级电容器的研制成功,填补了该产品在国内的历史空白。

(四)人才战略

项目管理方法树立了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我们企业要坚持用好优先,培养与引进并重,进一步形成育才、引才、聚才的政策优势和良好环境,全面提升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与水平。围绕主导产业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示范、县域特色产业发展,培育造就一批产学研密切合作的优势创新团队。让企业成为培养和吸引人才的主体。改革和完善企业分配和激励机制,支持企业吸引科技人才,允许高新技术企业对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实施期权等激励政策,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中设立面向企业创新人才的客座研究员岗位,选聘企业高级专家担任兼职教授或研究员。制定和规范科技人才兼职办法,引导和规范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科技人才到企业兼职。推进企业博士后流动站科研工作,吸引优秀博士到企业从事科技创新。

三、结语

总之,在当前形式下,我国企业科技创新模式需要迎接技术变革、全球化和国际竞争的挑战,向新的科技创新管理的模式转换,提高企业创新的科学化,以促进社会的整体发展和进步。项目管理强调管理是一个过程,把项目的管理内容细化为范围、时间、成本、质量、风险、沟通等,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效果评估等手段实现项目目标,这些方法都是目前我国科技创新管理中非常需要引入或强化的内容。相信项目管理方法将对我们企业的科技创新工作起到很多的推动作用,从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殷晓莉,王克罩.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 生产力研究,2006,(6).

[2]吕智群.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战略之我见[J]. 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2).

[3]潘金刚,杜鹏程. 提高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障碍分析与对策[J]. 科技与经济,2006,(1).

篇5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4-015-001

所谓“悟”,其左边为“心”,右边为“吾”,那就是说“吾”必须用“心”去体会,得到的就是“悟”。换句话讲,“悟”更多是“心”的工作,“悟”者不同,所“悟”也不同。

一、“悟”的理论与实践

1.什么是“悟”

悟性就是人的意识,人意识到什么才能感觉到什么,看见什么,听见什么,去做什么。人的创造就在意识当中,诀窍也在意识当中,意识的不同就是人的悟性。创造力是人人皆有的,就是有没有去开发,只要你用心去开发,就能有发明。

我在教学生发明时,告诫他们:悟性是一种心态,一种你碰到问题,你能否全身心投入并积极思考的态度,所以,当你碰到难题的时候,先别问自己行不行,而是想想有什么方法解决。

2.怎样去“悟”

我在实践中总结了很多的发明方法,在各中小学进行科技创新讲座近二百场,循循善诱,用悟来启发学生,鼓励学生去发现和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创造发明的关键是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呢?我用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发明实例启发学生。同学们平时的学习、生活、游玩要做一个有心人,一旦发现什么,甚至晚上做梦想到一个金点子,就要学会抓住,立刻记下来,这就是灵感。

二、运用“悟”的实例

1.《自控输液器》――设身置地的“悟”

徐凯敏同学在一次打吊滴时的设身置地,结果“悟”出了“自控输液器”。他在一次输液时打瞌睡,盐水已经滴完,幸好边上的人叫来了护士。于是他决定要发明一种自控输液器,他画了图纸给我看,在滴液包里装一个浮子阀门,等盐水滴完浮子下沉阀门自动关闭。他问我怎样做?我告诉他浮子用ABS塑料,关键是浮子的形状要做成圆锥体,圆锥的度数要经过多次实验才能得出最佳度数。我叫他做了多个浮子和他一起反复试验,发明终于成功,获得了首届江苏省青少年发明家评选一等奖,被授予首届“江苏省青少年发明家”荣誉称号。

2.《用磁铁连接电子积木》――触类旁通的“悟”

夏子渊同学在玩电子积木时发现电子积木经常要坏,原因是经常拆装搭扣容易坏,这时弟弟正好在玩磁铁,于是他触类旁通,“悟”出了用磁铁连接电子积木的想法,经过反复实践制作和修改,终于发明了“用磁铁连接的电子积木”,获得了第二届江苏省青少年发明家评选一等奖,被授予第二届“江苏省青少年发明家”荣誉称号。

“悟”是将已有的经验嫁给了触类旁通的思维方式!常常说某个人悟性好,重在表现理解一件事或物或某种抽象的东西时的速度快,而快的前提是取决于这个人已有的经验知识足够的多,并且必须具备触类旁通的思维方式……“悟”是指“对事物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悟”只有一个功能,即直接认识因果关系,由效果过渡到原因,由原因过渡到效果。现实世界的直观、聪明、机智、发明、天才等等,都是“悟”的诸多表现。缺乏悟性在本意上就叫做痴呆,也就是应用因果律时的迟钝,是在直接掌握原因效果连锁和动机行为连锁时的无能。悟性是突然的领悟或者是所说豁然开朗,不是抽象中漫长推论的产物。

三、激发“悟”的方法

我在每次的发明讲座中,运用触类旁通的思维方式,列举了大量的鲜活的学生发明作品,来激发同学们的兴趣,运用兴趣导向,举一反三来提高学生的感悟,学生的灵感一旦激发出来,就如同洪水泄堤。

悟性是可以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积累而提升。如何去开发和培养以及积累自己的悟性?悟性就是你心无杂念,认认真真的去想一件事,如果一心二用,聪明人也会变笨的。所以,悟性关键在于是否去悟,如何悟。悟性高的人通常都是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融合其中,获得属于自己的东西。

学生可知许多事,但却不知所有事。但是,恰恰就有这样的学生,能以有限的学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融会一炉,即使没有某方面的具体知识,却依然可以提出有见地的想法。徐凯敏、夏子渊、晏鹿雪就是这样的学生。闪耀吧,科技创新的小星星们,为人类美好的未来勤练勤悟。要做那颗闪耀的科技创新小星星,为实现跨世纪梦想远航,劈波斩浪,争做栋梁。

综上所说,悟性可以通过后天培养和训练,逐步形成一种习惯。悟性必须具备四个条件是:

1.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如果还没有具备,可以从书中学习和挫折中思考和感受。

2.具有细微的、耐心的观察力。对细节的东西观察越多,越仔细,获得的感受就会越深,就能以最快的速度发现自己的弱点和错误,并加以改善。

3.要有不怕困难,坚持到底的决心和信心。

4.有方法和措施来保证上述3点的逐步实现。

“悟性”的三个重要特点是:

1.学习方法,没找到正确的方法导致事倍功半,大部分“悟性”问题可能是因为没找到合适的方法造成的。

2.兴趣爱好,有些人对发明不感兴趣,那么他对这方面的“悟性”就比感兴趣的人差。

3.遗传基因方面,现在还没有破解,但能通过后天的训练弥补。

科学研究证实:人在感悟创作时,神经元受到刺激更为强烈和复杂,树突有可能吸引其他神经元的轴突并形成新的突触联系,而新突触的形成又会扩大受体面积,增加神经递质的数量,从而有效地增加神经系统的信息处理量,增加脑的相应功能。悟性不仅对学习记忆有很大帮助,而且能拓展思维,是开发学生智力、激发学生创造力的一把金钥匙。

篇6

1 计算机基础课程面临的问题

自二十世纪末开始,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教育,全国高校的大面积扩招,推动了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给各高校带来了广泛的生源,但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也随之而来。对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而言,问题尤为突出。由于地域的差异、家庭经济条件的差异、学生偏科以及各中学对于计算机基础教育重视程度的不同等因素,导致高校新生在入学时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同专业同班的学生,有的已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有较好地掌握,能够熟练应用常用办公软件,如Word、Excel等;有的学生只是会上网;甚至有的学生还不会开机、关机。另外,由于不同学科之间的差异和学生个体兴趣的差异,不同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需求也不尽相同。传统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已经不能满足一部分学生的需求。

再者,有些院校把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为通过全国或各省市的大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把等级考试通过率作为检验教学成果的标准。而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题型、题目相对固定不变,促使学生投机取巧的应试心理十分严重,只对等级考试所考内容有学习热情,对不考的内容几乎一概不理。很多学校为了保证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通过率,简单地迁就等级考试的考试大纲,在教学内容、教学进度上全校统一,教学模式一成不变,忽视了学生计算机素养方面的培养,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有计算机的基础知识、Windows、Word、Excel、PowerPoint、网络基础知识、多媒体等。部分内容专业性很强,大部分学生都不太感兴趣。对应用较多的Office操作,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表现得较轻松,但往往操作并不熟练。

这门学科更新发展得比较快,书本很多知识点往往都已经过时,有最前沿知识的书少之又少。有些教材内容冗余繁杂,学生在自己看书后也没有切实的体会。教材没有专业特色,与专业应用联系不紧密。

2 高等学校创新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2.1 分层差异教学

为了根据具体情况提高新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了分层次教学理念,包括根据不同基础将学生分成普通班与提高班,将必修内容与选修内容结合。

2.1.1 根据基础不同划分普通班与提高班

在教学中,我们按照原始基础将学生分成普通班与提高班,进行分层次管理与教学。对于普通班学生,我们采用课堂授课与上机实践将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对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原理、网络知识、程序设计方法和多媒体应用技术等有一个全面、清楚的认识,并能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实际操作和综合应用,提高其应用计算机技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于提高班的学生,我们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要求他们完成Ofice综合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简单程序设计、网络与信息安全四个大类型的作业。每个大类型的作业又包含若干个具体的综合作业要求,学生在固定期限内选择并完成至少6个综合性大作业。

2.1.2 必修内容与选修内容相结合

根据入学摸底考试成绩,我们按照不同的基础,将学生分为普通班与提高班。这样的分层次管理与教学可以确保学生掌握必需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然而,有些计算机应用知识不要求所有学生掌握,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迫切希望掌握,于是我们安排了第二层次的课程。第二层次有7门子课程,包括数据库技术基础、网页设计与制作、常用工具软件、数学建模与MATLAB、VB程序设计基础、多媒体动画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每个子课程6学时,每个学生限选其中一门。

2.2 明确教学目标

针对部分学生对该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等问题,首先教师应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思想认识,强调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更重要的是为后继的计算机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今后的工作打下重要的基础。同时,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高校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具有很强的工具性和实用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强调以应用为目的,着重培养学生肯用、敢用和会用计算机,让学生掌握大学专业学习和科研所需要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

2.3 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环节

构筑合理的实践能力体系是科学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环节。要从整体上对实验教学环节进行策划,使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平行,相辅相成、相互协调,尽量为学生提供一些具有综合性、设计性和创造性比较强的实践环境问,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能够感到掌握这些知识虽然有一些难度,但是跨越这个难度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例如,在进行“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实践环节中,教师就可以针对控制结构、控件等部分的实验课程在已经讲授的程序课堂基础上,提出-些更高难度的专业应用问题作为学生课后知识拓展的部分内容,让学生在课后通过查阅资料、疏理知识体系、互相交流沟通等完成研究,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也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使他们获得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2.4 探索创新能力培养新途径

高效必须始终围绕“创新人才”培养这个主题多途径地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个性化发展进行探索和实践。①举行开放式、网络化的程序设计大奖赛。学生自主选题、个人或团队合作、网上初评、现场答辩等开放式形式、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培养创新能力。②在VB应用系列课程中,实施案例驱动、专题讲座、项目分析等的教学方式。③使用开放式考试方式:以自主选题、项目研制、作品演示等形式为成绩评定依据。④组织学生参加项目、各种网站开发。

2.5 考核方式创新改革

我们的教学模式改革需要在因材施教、分类指导等教学原则下具体运用,改革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学采取不同的考试考核办法,同时加大平时考核的参考比重,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

对于基本知识、基本能力的考察。主要是通过学生平时的实习报告和期末考试来评定,期末考试是通过考试系统来完成,高级班和普通班的考核内容完全相同,这样两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较为客观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成绩。

对高级班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考察。采取“大作业”的方式,给学生设计大型应用能力测试作业,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通过这项考察来判定学生对于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运用能力。

考试分理论考核和实习考核两部分。

⑴ 理论考试(50%)

将教、考分离作为大学计算机教学课程改革的重要步骤之一。建立“计算机文化基础”试题库,研制智能组卷系统,完全实现教、考分离,使命题科学化、规范化。

“计算机文化基础”试题库包括判断题、填空题、术语翻译题、选择题和问答题等题型,每一题又包括题目、标准答案、知识点信息和难度信息,智能组卷系统根据事先输入的相关信息,自动组成标准试卷、试卷指标分析及标准答案,方便考试命题,提高工作效率。

⑵ 实践考核(50%)

首先学生必须完成规定的上机实习课时数,通过达标方式进入下一阶段实习。最后采取上机统一完成测试的方式考核学生达标情况,给出实验成绩。

3 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教学多元化、专业化、创新化的发展趋向表明我国计算机基础教育正在走向一个新的阶段。为适应今后的发展趋势,本文探讨了构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新理念、新视野、新方法,提出了分层差异教学和改革创新考核方式,将教、考分离的思路。作为从事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工作者,身负重任,今后的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将更多、更难,其意义也将更大。

参考文献:

[1] 程明.对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J].中国成人教育,2006.2:42-45

[2] 丁海燕,李莉莉,邱莎.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创新与思索[J].计算机教育,2010.10:65-67

篇7

1 引言

日前,英国文化协会与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中国科技部及中国科协一起,发起组织了以“未来博物馆”为主题的中英博物馆论坛。中国科技馆馆长王渝生在本次论坛中作了《科技馆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主题发言。他认为目前国内科技馆界、包括中国科技馆常常会出现刚开馆时车水马龙,过不了几年就门庭冷落的状况,主要反映的是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怎么才可持续发展,那就是讲创新,科普理念的创新,展示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以及运行机制和管理的创新等。所以,新世纪的科技馆只有进行各方面的创新,办出自己的特色,才可能持续发展。

2 科普创新――科技馆发展的精髓

创新是新世纪科技馆的发展精髓。它会源源不断地给科普教育理念注入新鲜血液。

首先,要以创新的方式加强科学家与大众的沟通,以促进大众学习科学。现代科技馆是在吸收了19世纪科技与工业博物馆传统的前提下,以所谓的“做中学”的理念指导开创了一种新的模式,就是观众可以更加自由地选择学习的环境和方式,倡导所谓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的学习。福建省科技馆的“科学探索宫”就是公众学习科普的好地方。它于2004年1月开放,共有两层展厅,面积3500平方米,设磁电、虚拟世界、航空航天和综合技术四大展区,61个展项,137件展品。“科学探索宫”在展示形式上大量采用影视技术、光电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现代化展示手段,设有“万有引力”、“静电发生器”、“虚拟打击乐”等多种互动展品,50%的展品可供公众动手操作,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鼓舞人们发现身边的科学,了解科学。现在“科学探索宫”已成为公众特别是青少年了解高科技、新知识、进行实践和探索的理想场所 。

第二,在科技馆的管理方面,应建立一个开放性强,以受众为中心的科技馆,并能灵活协调其他客户的需求。把参观者当“客户”,多少有一点市场经济的味道,同时这也是利用科普形式去赚科普的钱,在这个过程中,主要以受众为中心,这样观众才心甘情愿地把钱拿出来。

其三,商业运作,每个科技馆的负责人同时也是“推销商”,大家都要讲。我有什么东西可以卖给你、可以拿到你这儿来展览,可以吸收你的什么展览到我们那儿去等等,有很强的商业运作的目的与利润追求。英国及其他国家的科技馆、博物馆,除门票收入,他们的纪念品的收入也很可观,甚至有的可以与门票收入相提并论,他们把纪念品展台做到参观必须经过的通道,有简单的折纸作品,也有高级的镶有宝石的作品,吸引随同父母一起参观的孩子们驻足。虽为追求利润,但对公众而言,等于把科技展品、科技教育带回家,这才是双赢,真正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科技馆与观众都满意。

3 科普教育――科技馆发展的重心

科普场馆教育理念对于大众来说尤为重要。如何让它更深入人心呢?

其一,减少解说员,强调鼓励观众自主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学习,展品的说明书很详尽而且分层次,比如第一部分是概括,第二部分是全面介绍,第三部分则很深入――有科学术语、数学公式还有进一步的展品背景及前景的内容,而且字体大小也根据不同层次而不同。例如,福建省科技馆曾举办的“台湾蝴碟展”,内容丰富。吸引了许多蝴蝶爱好者。展品设有大红纹凤蝶、蛇头蝶、红边小灰蝶、宽尾凤蝶、皇蛾阴阳蝶、兰屿黄裙蝶等多种生动逼真的名贵标本。让公众仿佛置身于蝴蝶的海洋。特别是每个展品旁附上的详细图片及说明让参观者能自由观赏蝴蝶。

其二,开放性,观众可以接触这些展品,同时经常有一些相关表演,以及中学物理、化学、生物实验,这样许多学校组织学生可以到这里来上课。强调科技馆是第二课堂的实用性,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福建省科技馆近期举办的“欢乐七彩”六一科普活动。就是针对少年的特点和喜好开展的参与式、体验式、互动式很强的活动。内容包括会等六个活动。尤其是“抗震救灾,重建家园”搭建比赛,利用清华少年科学素养培训教具,搭建一个小型的受灾人民安居点,深受小朋友和家长的欢迎。让孩子们在 “玩”、“动”中,体验科学的快乐,学习科学知识,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同时,也使家长感悟“寓教于乐”的科学教育新观念。

其三,科技培训, 在加强科普场馆的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科技馆科普主阵地作用,科技培训要集合科技馆、科普教育基地、科普示范基地等社会科普设施资源,建立功能各异的科普阵地。利用各种社会科普设施资源,建立起开放辐射范围大、社会功能各具特色的科普阵地。提高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 针对社区居民,要着力培养他们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福建省科技馆为提高人们的防病意识,定期邀请专家免费为公众举办健康讲座,答疑解惑。针对青少年,要着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科技意识;省科技培训中心为青少年开设“小小建筑师”、“超时空之旅”、“探索月球”等科学素养培训班,采用拼插模型作为教具进行教学,要孩子动手实践,引导他们对科学的兴趣。而针对下岗职工,则着力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省科技培训中心专门对他们开设电脑基础班课程。让他们掌握技能,了解社会发展。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其四,集合社会科普传媒资源,建立大众科普现代化传播手段。发挥互联网反映快、容量大、集成度高的特点,在网上开设科技馆网站和特色科普场馆网页,附上鲜明生动的图片。或在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上开辟科普专题栏目等,进一步扩大宣传面。

其五,加强贴近生活、关爱生命,提高预防自然灾害和激发每个人对科学技术的想象力和好奇心的科普内容。贴近生活是指科技馆的展品无论多么宏观,多么微观,多么复杂,多么简单,都应当贴近人们的现实生活。离开了人们的现实生活,科学技术就失去本来的意义。为纪念四川汶川大地震,提高人们防震自救能力,省科技馆还专门举办了地震知识大型展览,分地震灾害、地震知识、地震观测、工程措施、应急准备、地震自救和福建防震七个部分。活动展品贴近生活,引导人们通过科学技术来关爱生命,享有健康、文明的现代生活。

4 结语

科普工作是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措施,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科技馆的建设任重而道远。

新世纪科技馆要发挥创新和教育理念,创新地进行教育,教育中能充分体现创新。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联盟,弘扬科学精神的同时弘扬人文精神,实现科学与艺术的结合、知识性与娱乐性的结合。在这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要振奋精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让科技馆使现代科学技术走出象牙塔,走下神坛,走进民众,服务社会。为繁荣科普事业,提高全民族科技文化素质,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作出新的贡献!

篇8

    (一)计算机网络设备的因素。网络设备是直接面向用户的设备,是影响网络可靠性的最主要因素。对网络设备的日常维护就是对客户终端可靠性的保证,网络设备的交互连接能力越好,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就越高。此外,传输设备是计算机信息的重要工具,承担着数据信号的接收和传输,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着网络的畅通,对网络可靠性影响也比较大。

    (二)网络管理因素。虽然计算机网络在近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黑客的入侵手段也在不断的进行着更新,新的安全问题不断涌现,严重影响着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与此同时,计算机网路系统多缺乏有效的监视措施,不能对网络的安全性进行及时的分析和评估,黑客通过系统漏洞很容易侵入计算机内部,影响着网络的安全与可靠性。

    (三)网络结构因素。计算机网络中的各部件连接通常都是拓扑结构,拓扑结构是网络内各个站点之间连接的形式,也就是指工作站、文件服务器和电缆的连接形式。拓扑结构是分析网络各种故障的前提,还是保证网络安全和可靠性的重要基础。

    二、网络可靠性的设计原则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之间进行信息联系的平台和基础,计算机网络的设计关系着网络的可靠性运行和网络故障的恢复,网络安全运行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网络的可靠性问题,计算机网络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必须要坚持以下的原则。

    (一)容错技术和余度设计。容错设计是指允许操作者产生一定程度的失误行为,容错系统可以容忍或吸收失误的存在,帮助操作者在已发生的错误中获取信息。而余度设计是保证安全的设计手段,余度可以分为静态余度和动态余度。采用这两种设计原则的计算机网络可以保证网络在出现故障以后不出现网络瘫痪,提高网络可靠性。

    (二)新技术应用。如上所述,黑客时刻都在进行着入侵技术的升级,计算机网络要想保障用户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就要不断采用新技术,确保网络能够满足业务的要求,使网络具有较长使用周期。同时,计算机网络还要对系统的造价进行考虑,实现投资的最优性价比。

    (三)网络设备的使用。计算机网络设备是计算机工作的基础,性能良好和质量信誉较高的产品才能满足用户的要求和网络可靠性的各项指标。计算机网络设备最好还能实现自动或人工的维护检查工作,方便数据的维护和灰度,进而提高网络可靠性。因此,计算机网络可靠性设计既要选用性能良好的设备,还要对系统进行容错和余度的设计,保证计算机网络无论是出现故障与否,都具有良好的运行能力。

    三、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设计

    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评价指标有很多,包括了用户对服务质量的满意度、网络故障率、网络交换设备和传输设备的可靠度、网络连通率以及故障的修复时间等。计算机网络无论是在何地何时出现了故障,其损失都十分巨大,因此,对于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要进行以下的设计。

    (一)双网络的结构设计。计算机双网络的结构设计是在现有的网络基础上增加一些备用网络模式,通过冗余计算方式提高网络的相关容错性能。在双网络的结构中,一个节点连接另外两个中心节点,节点在传输数据的时候只通过一个网络,另一个网络作为备份。这样的双网络结构不仅可以实现数据的同时传输,还可以为主网络提供备份。在主网络出现故障或者是不可用的时候,备份网络可以保证数据的传输,减少了计算机网络故障对网络稳定性和可靠性的影响。

    (二)网络容错性设计。主干并行和双网络中心是网络容错性的设计原则,容错性设计的步骤是通过冗余计算的方法和并行设计的方式来实现用户终端和两个计算机网络的中心点的连接,实现双网络的连接方式,提高计算机网络容错性。路由器和计算机网络相连,计算机网络线路的设计采用多路由和多线路的互通模式,由此保证了用户终端故障不影响其他网络用户的使用安全,在此基础上提高计算机网络可靠性。

    (三)计算机网络体系设计。网络的可靠性首先应该由拥有良好结构的体系结构和网络层次以及先进的网络设备组成,只有运行良好的网络才能有良好的计算机网络可靠性。随着网络需求量的增加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集中式计算机网络逐渐被分布式网络取代,分层设计的网络体系模式更能适应高速网络的要求和现代网络的发展。计算机网络系统可以分为应用层、服务层、操作系统层以及物理硬件层,服务层主要是提供网络的服务,应用层是满足用户的需求,操作系统层是各种网络软件,而物理硬件层则是拓扑结构。这样的分层布局设计可以明确个层析作用,实现网络的磁通,提高网络可靠性。

    四、结语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使终端网络用户对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提高计算机网络可靠性,增强网络对于故障的恢复能力和处理能力,保障数据的传输已经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减少或者是避免网络故障带来的损失,有必要在网络运行中使用先进的设计方案和网络设备,提高计算机网络的整体安全性。只有进一步的发挥计算机网络的优势,避免其故障对可靠性的影响,计算机网络的应用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文娟,李波.计算机网络可靠性优化对策[J].科技资讯,2008,21.

篇9

普通机床零件加工课程在技工学校院校属于基础专业课程,但是,当前这些课程在教学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教学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为了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教学新思路和新方法,本文对课程的内容和特点进行了分析,探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对课程的教学方法创新进行探索与总结。

一、当前普通机床零件加工课程存在的问题和创新思路

制造业已经成为人类生存发展基础,是物质财富最主要的来源。在工业化国家,大约百分之六十至八十的物质财富是来源制造业的。前提就是要有先进制造技术和人才。所以,发展制造技术成为提高综合竞争力手段。而制造技术要求和机械设计以及专业人才培养相适应,这就对当前的技工教育有了新的要求。如何适应变化,使教学既能满足素质教育要求又符合形势发展需要,是一个必须面对的新课题。

《普通机床的零件加工》课程主要内容有切削加工金属的基础知识,切削金属机床与表面的加工方法,机械加工的工艺过程和机床夹具等。授课内容有切削与加工的方法,有加工工具操作等,内容涉及广泛[1]。另外,各种加工工具系统与实践性较强,很多学习的内容并不容易被掌握,课时安排又少。所以,要在有限学时之内,调动大家学习积极性,确保较短时间内能够掌握相关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能够在生产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坚实基础。该课程所在专业为机械设计和制造,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学习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的现代工人,要精操作,要会维修,还要懂管理,更要知工艺,胜任技术操作、组织管理、工艺制订和产品销售等岗位。

但是,当前教学中,内容和体系的更新都比较慢,且教学的方式比较陈旧,仍以灌输式为主,学生大多失去学习兴趣,课堂获取知识较少。这种教学方法很难教出有创造性人才。有的学校对零件加工实习重视程度不够,仅仅是把实习当成教学的任务,导致实习结束收获不大,收获停留在见到工作的场面,有的可能初步了解加工的方法,实习效果欠缺影响了对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人才的培养。

所以,解决这些问题开展模块化教学是解决的方案。需要以教学的内容和模式以及手段并重为原则,争取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采用模块教学法,做到以简求精,主线引领

该课程培养技能型的专业人才,要考虑岗位的需求以及和其他课程的衔接,要以够用为度,统筹教学内容。关于课程的设计要体现出培养职业道德和养成职业素养的需要。专业课教学过程的设计,要结合教、学、做等,强化培养学生能力。另外课程的内容涉及较为广泛,要想被系统的掌握,就要找到学习的主线。关于理论教材的组织与设计要围绕先介绍切削、再了解加工机床、再讲述加工的组织形式和设计、以及关于加工的工装设计等,最后是提高精度和质量这条主线。采取以定义为指导,相关内容体现内涵方式,简化学习理论的时间,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对于数控专业来说,以实践普通车床和数控为主,车削内容虽简化,但要进行复习和强化,因为“刨、插、钻、镗、铣、磨、拉、插”等技术内容都是以车削为基础的[2],通过比较,分析总结各种切削方法以及刀具特点。抓住车削这条主线,就可以简化教学的难点,让学生感觉简单、好学,就会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样“模块化”教学历练学生的心智,增强再学习的能力[3]。后续工艺的教学同样以车削为主要内容,辅以其他方法,最终由浅入深实现教学目的。

三、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创设课堂互动情境

一是现场教学方法。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机床和刀具以及工件装夹,还有工件和刀具相对的运动。用语言很难将这些内容阐述具体,挂图也不能清楚表达各种结构。所以现场教学,实现了“一目了然”,现场察看机床结构,了解刀具形状和装夹,直观感受切削的运动以及加工任务完成情况,不用讲,学生就会看懂。针对学生兴趣,教师只需要适当的引导,强调一下重点和难点,教学目的就达到了。

二是小组教学法。该课程是理论和实践并重,有的学校建立起实习中心,并安排不少于一个月的实习时间,不过,很多学校是难以实现的。所以,利用实习车间现有的机床,利用小组教学法是一种很好的解决途径。依据设备数量,分成若干组,由教师布置任务,每组学生在规定时间进行观察与实践,最后汇报各小组的学习了解情况。由老师对汇报进行综合评价,得出各小组同学的成绩。最后,由教师汇总介绍,在现场或者理论课上开展讨论和分析,解决问题,纠正错误。

三是结合项目进行教学。也就是一体化的教学法,关于该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生产实践能力,分析解决机械工艺问题能力等。这就要求我们教授这门课程时,理论和实践要结合,所以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及任务驱动法,可以让同学用理论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总结经验,从而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增强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能力[4]。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同学通过实践寻找答案,教师现场指导纠正、在探讨,最终达到教学目的,可以较快的提高大家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重视课程程度,为走向一线奠定基础。

四、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利用计算机的软件和硬件技术在图形处理上的优势,可以将课程中的实体造型软件应用在课堂的教学或者是实验中,让一些专业的知识中大量结构的原理图或者实例结构图可以直观呈现在同学面前,加深学生理解,创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5]。

教学的创新和改革是永恒话题,是教育永保活力的保障。通过学生参与教学,在讨论、互动中增长理论知识、提高实践技能、培养协作能力,提高综合能力,为后续学习、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江树勇,任正义,佟永祥,王冬.《机械制造基础》教学中工程素质及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12)

[2]熊轶娜,陈洁.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课程改革的探索[J].科技视界.2012(28)

篇10

所谓“民以食为天”,人类作为食物链最顶端的生物,生活中必然也少不了粮食。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普及,农业的耕种灌溉技术逐渐向现代化发展,所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无论是农业的发展还是城乡经济建设、劳动生产率、土地的使用率都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一个国家的农业技术的发展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保障,打破自然环境资源上的约束,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步伐。

1.制约我国农业科技原始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

1.1农业科学技术资源配置水平较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科学技术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与国际上其他国家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其原因是我国农业科技原始的创新力不足,资源配置水平较低;具有高水平的科研专家不多,农业研究经费不够,新型农业品种研究力度不足,受自然资源制约较大。这些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农业基础建设和高端农业技术研究的发展,影响我国农业科技原始创新能力的提高。

1.2农业科研成果创新能力不足

近些年来,我国在农业科研成果上的成就不多,对于农业科技的原始创新一直在效仿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研究,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核心技术匮乏,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专利较少,科研成果在国际上缺乏影响力。对于国外生产技术太过于依赖,模仿其技术开发的模式,使我国农业技术发展处于被动地位。

1.3科研项目实施周期较短

农业科研项目周期性较长,风险大,短期的科研项目创造的经济效益不明显,而相对于短期项目,具有原始创新能力并且意义重大的长期科研项目需要科学家长期的理念与实践研究。培养一个农作物的新品种需要八到九年的时间,所以在农业项目领域想要获得重大科技成果需要20年左右的坚持。而现阶段我国的科研项目的实施周期较短,农作物生产只注重短期成果,能够坚持看长期成果的不多,农业科研项目具有排他性,竞争较为激烈,导致有的科研人员心浮气躁,急功近利,不利于科研项目创新的发展。

1.4农业科研成果评价机制不完善

就我国农业成果的评价机制而言,标准条例不严谨,缺乏比较有针对性的评价标准,对于研究方向不同的科研人言的标准含糊不清,指向性不明确,导致科研人员积极性不高,上报的各项科研论文不精细,抓不住主体大方向,还有人随意拼凑敷衍了事,造成读者分辨不清方向。这一现象,严重的阻碍了我国农业发展进程的脚步,使我国农业原始创新科技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1.5农业科技原始创新的学术交流环境不顺畅

同行之间的交流、科研项目问题的探讨,有利于科学家之间碰撞出新的火花,引导出新的科研思路。但这一交流环境受到多方面因素的限制,而我国农业科技的创新正是缺少与国外专家的充分交流,导致我国科研项目相对封闭,这种状态阻碍了我国对国外资源的利用,影响我国科研人员创新,同时妨碍了我国的科研成果得到国际上的认同。

2.提高农业科技原始创造力的思路和对策

对于我国的农业经济体制创新,我们要从本质上认清农业生产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我国在科研创新能力上的主要问题是对科研规律的认识上的不够,在实际农业生产中注重农作物的生长规律,而不是用产业生产规律来代替科研,影响市场的供求关系。科研人员必须对自己所开发的新品种有所认识,在资金安排上优化产业资源配置和培养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寻找新的理论来打破农业科技原始创新的束缚;就科研选题而言,农业科学研究所应正确引导科研人员选题的着眼点,把问题的重点放在原始创新上,着眼于未来;适当的延长科研项目的周期,以保证实验结果能够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就我国农业发展创新来讲,我国应重视农业高级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出具有陨石创新的新成果。现如今我国对其他各国农业领域的新的科技成果太过于依赖,导致自己研发新产品受限。对于中国来说新的高科技术可以引进,但是就其核心技术是金钱所买不来的,所以只有自己自主研发新的项目才能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不受制于人,促进农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努力使我国农业科技进入世界前列。

参考文献

篇11

1 以实践课程为主,培养学生

动手实践能力

1.1 开展综合型实践环节教学

电工电子技术实践教学形象直观的特点是理论教学无法比拟的,更重要的是它更侧重于对思维方式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作为理论教学的主要补充,它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具有重要地位。传统的电工电子技术实验教学的内容主要为验证性实验,依附于理论课程,对学生整体动手能力、积极创新能力的培养显然不足。而综合型实践环节教学的目的则是加强学生技术的训练,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设计、制作、完成一个产品。

1.2 开展研究型实践环节教学

开展研究型实践环节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可引入若干个现实中的具体案例,通过组织各种综合实践环节,指导学生就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这样的探究式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开阔学生的思路,巩固理论基础,联系实际,扩展知识范围十分重要。

2 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2.1 多媒体授课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内容的特点是抽象,涉及的知识面广,信息量庞大。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应用,能将枯燥、单调的理论知识变为生动、形象的画面,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接受。通过结合图例描述、演示动画的手段来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既能增加课堂教学信息量,解决课程内容的问题,也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2.2 利用网络资源

在当代社会中,互联网已经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互联网容量大,时效性强,是十分便利的工具,利用互联网能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方便学生在网上自主学习。有条件的学校可自行组建校园网,将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授课录像、多媒体课件、实训指导任务书、测试题、答案解析等内容放到校园网上,鼓励学生使用互联网搜索相关信息,帮助学生自主学习。

2.3 应用计算机仿真开展教学

计算机仿真是在日常教学中最有效的工具之一。仿真实验可以克服实验室各种条件的限制,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应用和创新的能力。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中有较多抽象的内容,比如直流稳压电源部分的整流电路和滤波电路等。仿真教学包括制作仿真型课件供课堂教学使用,利用具有仿真功能的软件进行仿真实验,利用计算机虚拟实验环境,在计算机上进行虚拟实验。比如可以用EDA技术进行实时仿真,对比分析进而充分理解课程内容。把传统课堂教学改变为师生互动,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学习。

3 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

针对性

3.1 教学中启发为主

电工电子技术是现今世界科技发展的重要产业技术,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跟踪国内外教育思想和教育规律的研究成果进行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应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重视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教学中可从器件、电路产生的背景和需求谈起,然后讲清其在系统中的作用、结构的构思方法、分析问题的特殊方法,最后由学生自主分析适用的场合以及存在的新问题等。

3.2 互动式教学

互动式的教学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使课堂生机勃勃,极具启发性。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缺乏互动,教学气氛较为呆板,学生难以主动思考。笔者认为,在每一堂课中可设置不同的环节,引导学生设计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设置这些环节能极大地提高师生互动的效果,可以引导学生在不同的环节中积极思考,举一反三。

4 结语

教学创新是一项长期的工程,特别是对于中职学校这样针对性极强的职业教育学校来说,教学的全过程应该结合不断变化的学科发展和社会发展,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和特点,相应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和创新。

参考文献

[1]石光明,王松林,周佳社,等.

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7(4):28-30.

篇12

教师在讲授课程内容时,往往习惯于从前到后一节节地讲下去。教师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无可厚非,但理论讲得多、实际操作少,学生学起来感到枯燥无味,教师也总是抱怨学生素质差。实际上,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把那些系统、繁琐、难以理解的知识通过一个个实践项目分解开,变成一个个相互独立又有联系的模块来讲授,这样才更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例如,笔者在讲授“电功和电功率”时,就采用了这种方法。笔者先指定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课前预习,并分组讨论;然后笔者进行系统的、有重点的知识讲授,引导学生针对疑难点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让学生结合学习的理论知识,拆卸和组装电度表;最后笔者引导学生进行安装、接线、调试、固定,并通电检测。这样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既对理论知识进行了巩固,又对实际操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既动了脑,又锻炼动手操作的能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学有动力,潜力也被充分激发出来。

二、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工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应拘泥于一种教法,而应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实际和企业的要求,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最优化的组合,才能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教法研究放在第一位。

1.开展启发式教学,巧设悬念

教学活动中,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老师处于主导地位。老师必须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围绕课程的重点,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计,提一些有趣味性的问题;开展启发式教学,设置悬念,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例如在讲基尔霍夫定律求支路电流的内容时,可从全电路欧姆定律引入并启发开来。

在这个简单电路中,学生能很快根据前面学过的全电路欧姆定律求出答案:

笔者对此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并大力表扬了学生,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

然后笔者在图1(a)上又并联了一条支路,如图1(b)所示,图中E2=17V,R2=1Ω,再求I1=? I3=? I2=?

笔者直接提出问题:这个电路图能不能也直接运用全电路欧姆定律分析计算?学生们进行了认真思考,分析此电路图中包含2个电源和3个电阻,不属于简单的串、并联电路,因此不能直接运用全电路欧姆定律。那么怎么计算呢?这时笔者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面要讲述的新内容――基尔霍夫定律。假设每条支路上的电流分别为I1、I3、I2,假设各支路电流的参考方向和两个独立回路的绕行方向如图1所示,利用基尔霍夫定律列出联立方程:

经过教师的启发,学生们都理解并掌握了新知识。

2.总结知识,提高迁移能力

电工基础课的教学也要像其他课程一样,要教会学生学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要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将已学的知识系统化、模式化,形成稳定的知识结构,并借助这种结构在新情境中迅速提取知识,迁移应用――寻求新途径,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吸取受挫的教训,使自己的内功不断提高。心理学研究表明,对已有知识的概括水平越高,就越能揭示以前同类新问题的本质,而没有经过概括的知识是很难发生迁移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打破先前的教学顺序,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扼要的总结,形成易于提取的知识结构,同时还要通过解题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经验进行总结。

如在图1(b)所示的电路中,已知条件不变,仍然是求各个支路的电流I1、I2、I3时,笔者就引导学生对全电路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的应用进行总结,然后把已知电路看成是由两个新电路叠加而成,如图2所示。利用全电路欧姆定律,先求出两个电源单独作用时各支路上的电流,然后再求两个电源共同作用时各支路的电流。即把前面的计算结果分别进行叠加――电流同向相加,反向相减,即得到两个电源共同作用时各支路的电流,这就是叠加原理。分析计算步骤如下。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利用叠加原理与用基尔霍夫定律解得的结果完全相同,这样既引导了学生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又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进行演示实验,强化对知识的理解

演示实验是以教师为主要操作者的表演性和示范性试验,旨在结合典型化的感知材料,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并从操作技能与态度上为学生提供示范。教师在做实验时,要一丝不苟,态度严谨,有条不紊,才能为学生起到示范作用。如在讲授电磁感应这一内容时,笔者给学生做演示实验,把检流计与线圈连接成一个闭合回路,将条形磁铁放置在线圈中,当它静止时,检流计的指针不发生偏转,说明该回路中没有产生感应电流;如果将条形磁铁迅速插入或者拔出线圈,检流计的指针就会发生偏转,说明线圈中产生了感应电流。这时笔者向学生提出问题:电流从何而来?接着笔者进行讲解:这是由于条形磁铁在插入或者拔出线圈的瞬间,导致通过线圈的磁通发生变化而产生电流,这一现象称为电磁感应,也称为“动磁生电”,这就是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工作

原理。

通过实验,学生对电磁感应这一现象有所了解和认识,从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理论联系实际,强化了对知识的理解,为该课程的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基础。

4.开展尝试教学,引导学生自我发现

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要想方设法让课堂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现,成为有利于学生想象力发展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注入式教学方式。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尝试了“讨论发现”的教学模式。如在讲授测量电路中的工作电流时,把学生每4人分成一组,给每一组发放万用表、电流表、钳形电流表,让学生去测量电路中的工作电流,并比较哪一种电流表操作使用更简单。学生们认真仔细地操作,各小组激烈讨论并踊跃发言,最后大家得到一致结论:钳形电流表在不断开电路的情况下即可测量工作电流,应用起来最简单,既节省了工作时间,又提高了工作的效率。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既提升了学生的操作技能和探索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创新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思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