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3 09:18:3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关键词:经济效益审计;指标体系;评价标准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5-0194-02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是企业内部独立的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以谋求提高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利用专门的审计方法,依据一定的审计标准,就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经营活动和管理活动进行审查,收集和整理有关审计证据,以判断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评价经济效益的开发和利用途径及其实现程度的审计活动。主要目的在于发现和揭示经营管理中影响经济效益的问题,帮助企业挖掘经济效益潜力,提出管理和改进措施,以促进被审计单位加强并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国有企业进行经济效益审计一是把握企业自身特点,开展以减少损失浪费为目标的效益审计;二是围绕生产经营中心薄弱环节,以挖潜增效为目标开展效益审计;第三要针对内部控制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健全制度、堵塞漏洞为目标开展效益审计,切实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服务。从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时点看,应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事前,主要审查计划、预算及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等,对未来的经济活动可能产生的结果进行评价,促使未来的经济活动方案更加合理,更加可行,更为有效;二是事中,通过把经济业务的实施情况与事前的计划和预算进行分析比较,从中找出差距和存在的问题,督促有关部门根据实际情况修正计划、预算,使之更符合客观实际;三是事后,对已完成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益性和效果性进行评价,以进一步寻求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
1 国有企业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内容
国有企业内部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对象主要是被审计单位有关的经营方针和管理决策,它包括对管理控制系统是否存在,是否合规和是否恰当;决策过程是否存在,是否合规和是否与本单位目标的实现有关;管理人员素质及管理质量等进行评价。审计过程中应坚持宏观效益与微观效益相结合、长远效益与近期效益相结合、直接效益与间接效益相结合、技术先进性与经济合理性相结合、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等原则,根据审计对象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投入产出法、预测法、查询测试法、对比分析法、量本利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等方法,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效益审计,其主要内容有:
1.1 生产经营决策、计划审计
(1)对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程序、方法、结果以及生产经营目标和方案进行审计,评价生产经营决策是否适应市场经营变化的要求;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务等资源的利用是否达到最佳化;
(2)审查生产经营计划、利税计划目标、产品成本目标、各种经营包干指标和产品质量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的制定,是否先进可行,是否符合企业发展的总目标;
(3)审查、分析和评价生产经营计划的合理性、先进性,计划编制是否有科学的程序,内容是否全面,指标与指标之间、产供销之间是否综合平衡;
(4)分析、评价企业的计划完成情况。
1.2 固定资产投资决策和投资效益审计
通过对投资项目可行性的评审,项目投产及资金收回效益的评价,促进投资效益的优化。
(1)参与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评估;参与投资项目方案的选定工作,做到事前审计监督;
(2)对投资项目的工程概算、预算及决算情况进行审计;
(3)对已投产项目的投资回收情况、达到设计能力情况进行审计,评价投资项目的效益、工艺技术的合理性及先进性。
1.3 生产组织优化的效益审计
(1)审查企业是否合理组织生产,对资源及产品结构是否做到优化,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最佳的经济效益;
(2)审查主要生产装置的利用率及装置达标情况;
(3)审查、分析、评价生产任务的安排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制定了合理的生产方案和消耗定额;审查综合商品率、生产装置率、能耗、主要原料单耗、产成品的合格率、优级品率、废品率,“三废”治理率和综合利用率等技术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
(4)审查技术标准的合理性与效益性;分析评价生产技术和工艺管理的先进性和合理性;质量管理和质量保征体系的完整性、效果性;
(5)综合分析、评价企业的主要生产装置(设备)与全系统在生产能力、效率、产品品种和质量、动力、原材料及辅助材料、“三废”治理、利用等方面的配套情况;找出制约企业提高生产能力、提高资源利用率以及节能降耗的薄弱环节,提出挖潜增效,增收节支的途径和措施。
1.4 科研开发及应用的效益审计
(1)审查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和新市场开拓计划,是否与企业的长期或近期的生产经营计划相适应;
(2)审查企业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情况,并评价其可行性和效益性;
(3)审查对科研开发资金的应用方向及其配置的合理性,是否有利于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1.5 物资管理的效益审计
(1)审查依据生产建设计划和消耗定额而编制的采购计划的合理性及批量进货的经济性;
(2)审查采购物资的品种、质量、价格、数量以及进货渠道,评价物资采购成本,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审查物资的管理、验收、入库、出库、发放、使用手续是否健全,管理是否严格,是否做到物尽其用。
(4)审查物资储备是否实行了定额管理,制定的定额是否合理,有无超储积压情况,分析造成超储积压的原因;
(5)物资报废及损失是否按规定管理,查清报废及损失的原因;废旧超储积压情况,分析造成超储积压的原因;
1.6 成本费用管理的效益审计
(1)审查成本费用支出情况,分析评价成本费用升降原因,寻找降低成本费用途径;
(2)审查成本中各要素所占的比重及变动情况,分析产量、品种、质量、劳动生产率等因素对其变动的影响并找出原因;
(3)审查单位产品成本是否合理,将本期单位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目标成本、上期实际成本比较,是否有明显的上升或下降,找出产生差异的原因;
(4)评价成本控制,是否有切实有效的管理办法。
1.7 利税目标审计
(1)汇集、审查、分析当期生产经营和财务成本报表资料;
(2)从产品结构、产量、效率、质量、成本、销售实现等方面对当期利税实现进行评价分析;
(3)结合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和预测结果,分析、评价生产计划和生产方案的合理性、效益性及影响实现企业利税目标增减的因素,提出挖潜增效的措施,预测全年可能实现的利税目标;
(4)对实现利税的滚动性预测,对确保利税的生产经营方案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分析。
1.8 资金利用效果审计
(1)审查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销售利税率、资本金利润率等指标,分析评价企业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
(2)审查各项流动资金占用情况,分析流动资金占用的合理性,评价流动资金使用效果。
1.9 销售经济效益的审计
(1)审查、分析销售数量、价格、税金、成本费用和品种结构等因素变动情况对销售利润增减的影响;
(2)审查企业是否对市场进行了调查、开拓,产品是否适销对路,是否根据市场变化及时采取相应对策,对新产品新市场的发展前景是否进行了预测;
(3)审查销售合同的履行情况,分析违约原因及造成的损失;
(4)审查销售计划、商品流转计划执行情况,分析库存商品的合理性。
1.10 经济合同的效益审计
(1)审查经济合同是否符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计划的要求,是否贯彻平等互利、协商一致的原则;
(2)审查经济合同签约方的法人资格及授权权限、资信、经营范围及履约能力;
(3)审查经济合同的经济、技术上的效益性和可行性;
(4)审查经济合同履行情况及其执行结果;
(5)审查经济合同管理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
1.11 长期投资效益审计
(1)审查投资项目经济、技术上的可行性及操作程序是否规范和手续是否健全;
(2)审查投资各方投入资金的及时性、真实性、合法性;
(3)审查投资企业的资产使用,经济效益及利润分配情况,财务收支是否合规合法;
(4)评价投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监督和检查投资企业中止或终结时的财产清理及分配情况;
(5)审查股票、债券的真实性、合法性、可靠性及效益性。
1.12 外委外协项目的效益审计
(1)外委外协项目的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有效,企业的现有人力、物力是否得到充分利用,产品、设备、技术的优势是否得到充分的发挥;
(2)对需要外委外协的项目是否贯彻价格优先、质量优先、时间优先的原则;
(3)审查外委外协项目有无检查和验收制度,并评价其执行情况;
(4)审查外委外协项目预决算的合法性、合理性,有无高估冒算、多报工作量、重复取费等情况。
2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指标
经济效益审计评价的主要参考标准有:
(1)国家的政策法规及颁布的有关技术经济标准;
(2)控股公司或上级部门下达的技术经济指标和本企业(含股份制企业)的经营方针、生产经营计划、规章制度和控制制度;
(3)合同协议或承包经营责任状规定的有关条款;
(4)本单位同期和历史先进水平;
(5)国际、国内同行业的先进水平;
(6)投资项目技术经济指标的预定值。
笔者认为,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应主要包括但不限于:
(1)财务方面,一般涉及获利能力如利润、资本回报率、经济增加值;替代性财务目标包括销售额、现金流量等。
(2)客户方面,一般包括客户满意程度,原有客户的稳定程度,新客户的加入,在目标市场的市场份额等。
(3)过程程序方面的评价指标,如投标成功率,安全指标,项目绩效指标,项目完成指标等。
(4)学习成长方面的指标,如反映企业管理水平和能力的指标,提供新服务、新产品收入在销售收入中的比重,员工合理化建议的数量,员工对企业发展战略的认同度等。
总之,国有企业 经济效益审计是深化企业审计的重要举措和对企业法定代表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重要依据,通过对企业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三个方面进行测试,进行定量考核,全面评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深入剖析重点环节与问题,充分揭示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深层次问题和原因,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发挥内部审计职能作用。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239.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3-0096-02
前言
在很长的时间里,审计仅停留在单纯的财务审计基础上,通过查错防弊来间接地提高经济效益。直到20世纪中期,西方一些企业开始注重健全自身的管理体制,以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提高内部工作效率,由此相继产生各种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的审计形式,如管理审计、业务经营审计、绩效审计、“三E”审计、综合审计等等。
在中国企业中推行经济效益审计是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企业效益审计实践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即没有现成的审计经验可供借鉴,也无完善的效益审计评价体系和统一的审计操作规范可去执行。
当前在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实践中仍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效益审计的观念和环境还不适应,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经营过程中仍然存在违规问题;二是效益审计的意识和观念还未深入人心,人们对效益审计的关注度还不够充分;三是审计人员的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效益审计需要,其队伍结构、知识储备、思想、观念、技术等方面尚未完全做好准备;四是完善的效益评价标准体系还未确立,开展效益审计缺乏衡量标准;五是缺乏统一可靠的审计操作规范,国家审计机关不同程度对效益审计进行了尝试,但对效益审计的审计目的、审计对象、审计内容、审计程序、审计评价体系等没有做出规范。审计机关对效益审计的质量控制缺少办法;六是经济效益审计风险较大。
一、建立与企业经营特点相适应的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评价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需遵循以下几点原则:一是科学性。评价指标体系应能科学地反映企业的经济效益状况。二是有效性。使用该评价指标体系要能发现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各种因素。三是系统性。即要求指标体系及其各项具体指标与所评价的企业经济活动或业务内容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
1.综合指标。现代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指标必须以价值指标来综合。价值指标可以有两个层次的价值增量,即企业的价值增量和对社会贡献的价值增量来综合反映。(1)税后净利润指标。税后净利润指标是绝对值指标,能够综合反映产量、产值、质量等各项基础指标。(2)经济增加值指标。经济增加值,就是企业每年新创造的经济价值;它等于税后净营业利润(没有减除债务资本利息)与资本成本之间的差额,其中:资本成本既包括债务资本的成本,也包括股本资本的成本。
2.基础指标。(1)收益性指标。通过收益性指标的分析,可进一步分析企业利润的构成,综合评价企业盈利能力。收益性指标可以用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和资本收益率三个相对指标来衡量。(2)成长性指标。借助成长性指标分析企业的经营收益增长程度和发展趋势,是分析与评价企业经济效益的另一个重要侧面,成长性指标可以用资本控制率、资本保值率、社会贡献率等指标反映。(3)稳定性指标。通过稳定性指标,可进一步分析销售的增长和应收账款回笼资金管理状况,分析不良资产的变动情况,从而评价企业资产运行效率和资产质量状况。稳定性指标大体上可以用资产负债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来反映。(4)定性指标。定性指标用于对上述定量指标评价形成的基本结果进行定性分析验证,以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基本评价结果。定性指标可运用于对管理效益的评价,按照管理的五大职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分别进行评价。
将上述内容结合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第14号令《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来整理划分,可得下页表1。
在进行经济效益审计时,建议可增加如下财务弹性指标、投资情况及对外担保、对外借款情况等其他指标:
现金满足投资比率=近五年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近五年资本支出、存货增加、现金股利之和
全资子公司回报率=被投资企业净资产增加(减少)额/投资本金×100%
控股公司回报率=按权益法计算的投资收益(亏损)/投资本金×100%
其他长期投资项目回报率=收到投资收益(亏损)/投资本金×100%
短期投资回报率=收到投资收益(亏损)/投资本金×100%
对外担保、借款等损失率=损失金额/担保或借款额×100%
系统外投资回报率=对电力系统外投资所获得的投资收益(亏损)/对电力系统外投资的本金×100%
系统内投资回报率=对电力系统内投资所获得的投资收益(亏损)/对电力系统内投资的本金×100%
二、找准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主要反映在如下几个方面:(1)国家的方针、政策、法令、制度。经济效益审计首先必须以国家的方针、政策、法令、制度作为标准,并以此来衡量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是否符合国家宏观控制的要求,是否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是否保证了企业的长远利益。(2)各种计划、指标、预算、定额。是经济效益审计中采用最多的一类审计标准。这类标准是针对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指定的,具有较强的可比性,也较能反映企业的实际水平。(3)前期的审计标准。它是指被审计单位以前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时所制定和运用的标准,是审计人员制定本期经济效益审计的参考依据。(4)本单位或国内外同行业的历史先进水平与平均水平。这类指标是对计划、指标、预算、定额等标准的补充,从而使经济效益审计的标准体系更加完整、全面。(5)科学测定的经济技术数据。这类标准主要用于评价新产品及新工艺的经济效益。由于新产品新工艺的效益没有相应的历史资料可以比较,同时,同行业又无同类的指标可以参考,要评审它们的经济效益,就得借助于科学技术来测定。
三、如何在国有企业有效实施经济效益审计
搞好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第一,加强制度建设,要对照内部审计准则,整合完善内部效益审计制度体系。第二,提高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要想做好经济效益审计,内部审计人员必须成为复合型人才;第三,营造良好的审计环境,坚持沟通协调,增进理解支持。第四,按照“学习、实践、创新、规范”的原则,先易后难;第五,大力推进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要做好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的引进开发工作和非现场审计工作,在经济效益审计中要不断创新审计手段,加大计算机审计力度,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此外,还应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准经济效益审计的要点:(1)审查业务经营目标与计划,分析计划的编制、执行和结果。在经济效益审计中,要正确使用各种审计方法,审查评价企业开展经济活动所制订的计划、目标是否适宜。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主要采用比率分析法分析计划执行的结果,但经济效益审计要分析计划的全过程,包括计划编制、计划执行、执行结果等。(2)在资产负债审计的基础上,分析生产力各要素的利用情况。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时,可结合传统资产负债审计来分析生产力各要素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与效果性。其审计内容主要包括:劳动力利用情况、流动资金利用情况、固定资金利用等情况。(3)在内部控制制度评审的基础上,分析控制机能。经济效益审计的任务之一是要认真审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是否适当和有效。经济效益审计的内控制度评审,不同于传统审计,更重要的是考核企业的控制机能是否完善,能否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4)在固定资产审计的基础上,侧重投资决策审计。针对投资项目多,投资金额大的大型企业,在进行经济效益审计时必须结合审计调查,对投入产出进行对比分析。其审计内容主要包括审查投资决策和审查投资方向与投资结果。(5)审查单位对有关的法律、政策和制度的遵守情况。经济效益审计也是一种监督活动,而有关的法律政策和制度则是最重要的监督依据。
参考文献:
国有企业内控管理机制的健全与完善,使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得以提升,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更加真实、准确的信息,所以企业内控管理对国有企业而言极具导向性。若国有企业内控管理松弛,就会扭曲管理者向会计提供的信息,为企业健康发展带来负面影响。此外,国有企业内控管理机制的优化也是企业经济效益得以提高的关键,现阶段,我国很多国有企业盈利能力都比较弱,而且不够重视企业内控管理,对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造成严重影响。
一、国有企业内控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障碍与问题
现阶段,多数国有企业都已逐渐重视对内控管理机制进行优化与完善,然而,依旧存在很多不利于国有企业内控管理完善的政策性、体制性及企业自身导致的障碍。优化与完善国有企业内控管理对国有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加强以及实现国有企业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国有企业内控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障碍与问题。
对国有企业内控管理产生影响的障碍与问题主要有:人事制度障碍、企业内部人障碍、体制障碍以及企业发展障碍等。首先,目前有的国有企业内控管理形式都是层层,企业层级人决定着企业管理决策,然而,如果出现私人利益顶替企业利益的现象,就会造成企业内控管理机制失效。所以,国有企业多层行政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内控管理机制的优化造成阻碍;其次,由于国有企业职员与管理层无法满足自身利益,也会阻碍内控管理机制的完善与优化,进而形成优化国有企业内控管理的内部人障碍;再次,人事、资产及财务管理的脱节也是对国有企业内控管理完善与优化造成阻碍的关键性因素,在调配与选拔企业管理者的过程中,并未从企业长远利益考虑,只关注企业短期业绩,导致很多不良信息与经济漏洞未能及时发现,企业内控管理也由于不到位的人事管理而出现搁浅与阻滞现象;第四,国有企业在经营至一定水平后,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企业纵深发展,通常都会考虑发展企业多元化。然而,很多企业并未实行经营决策与战略决策相分离,一般都是运用企业分权掌控机制,导致企业总部丧失内部资源配置与制定企业战略的决策权,国有企业母子公司合理掌控模式的缺乏就逐渐成为影响企业内控管理机制优化与完善的主要瓶颈。
二、完善与优化国有企业内控管理的措施与建议
(一)建立完善的国有企业内控管理机制
国有企业内控管理机制的优化与完善,一定要以国有企业经济活动为优化重心,同时根据企业经济活动各环节,依照国有企业所属系统与运行体系制定一套纵横联系并具有严密性的方法与程序,保证国有企业各环节与职能部门能够均衡、协调及分工一致,做到自动检查与监督企业内控管理,纠正管理过程中所出现的错误,保证企业各项经济活动可以根据企业政策、方针及计划正常运行,以此使企业经济效益得以提高。
(二)建立健全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机制
要想构建现代化国有企业体系,就一定要对企业组织进行积极规划,尤其是企业财管组织,这是国有企业内控管理机制得以优化的关键环节之一。第一,国有企业要想建立健全财务管理机制,全体职员与各部门一定要做到密切配合,进一步增强企业财务管理流程,对企业财务流程管理进行规范,保证企业财务流程执行力的提升,追究企业在执行财务流程过程中导致重大损失的责任。第二,国有企业一定要对具有特殊性质的工作人员业务行为进行有效监控,避免出现企业财务管理漏洞,加强防范出现账外账及假账等违规行为。最后,一定要严格根据国有企业相关规定,对财务授权审核机制予以严格执行,同时审核国有企业授权范围,对其操作流程加以规范,避免企业授权失效情况的发生。
(三)建立国有企业有力内部审计机制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机制的构建,对企业实行监测与控制程序是有效进行国有企业内控管理的重心。国有企业一定要对内部审计制度予以严格落实,有机结合事前、事中以及事后审计机制。通常国有企业从四个方面对内部审计机制进行构建,即效益审计、财务审计、流程审计以及管理审计。第一,国有企业一定要根据相关法规,合规审计企业会计工作流程、报表等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性。第二,企业必须建立相关管理审计机制,并根据国有企业管理章程来审计企业内部流程与管理者责任,像,审计企业人员离任职、审计工程竣工、审计项目评估等;第三,国有企业需要建立效益审计机制,详细审核企业经营业绩,对企业财务自检管理与调控有效性、专项资金监管与重大项目投资到位与否、预算分配合理性以及企业资源浪费与损失与否进行分析,以此对企业经济效益进行提升。最后,企业一定要对业务流程中的重心进行严格把控,并依照企业业务性质来审核流程控制点。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国有企业内控管理机制的优化与完善是一项繁琐而长期的过程,要想实现国有企业平稳健康发展,就一定要将企业内控管理机制的构建视为企业管理的重心。由此可见,国有企业一定要不断加强企业内控管理机制的优化,创新管理方法,对国有企业内控管理机制予以不断完善。
第一,经济效益及其估计。经济效益审计是对独立机构或单位的经济业务的效益性进行审查与分析。它按照一定的标准评价单位的经济效益和有关方面的经济责任,有针对性地提出措施和建议,促使被审计的单位改善管理,提高效益。本世纪初,审计的目标逐渐由评价财务报表的真实性与公允性转向评价经济活动的效益性。国外虽然没有“经济效益审计”的提法,但实际审计业务中包含了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如美国的经济效益审计称为效率(Efficiency)、效果(Effectiveness)、经济(Econonly)审计,即“三E审计”。在我国审计监督制度恢复伊始,便将经济效益审计摆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行,无论经济效益审计理论还是经济效益审计实务,都取得了一定进展。
第二,经济效益审计在推进现代企业制度中的作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推行现代企业制度。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尤其是企业经济效益。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很多,开展企业内部的经济效益审计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另一方面,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对于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经济效益审计可以促进国有资产保值与增值,维护国家的利益,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其次,经济效益审计是企业谋求自我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经济效益审计能够促进企业找漏洞、挖潜力,改进生产技术,变革经营方式和调整管理机能,提高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从而增强竞争能力。
第三,现代企业经济效益的审计评价。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需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即评价企业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和评价企业经济效益的标准。建立评价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需遵循以下几点原则:一是科学性,评价指标体系应能科学地反映企业的经济效益状况,能比较好地处理经济效益的数量与质量、经营与管理、增产与节约、速度与效益的关系;二是有效性,支用该评价指标体系要能发现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各种因素,了解和确定企业经济效益增减变化的原则,分析企业管理的效益性;三是相关性,即要求指标体系及其各项具体指标与所评价的企业经济活动或业务内容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四是系统性,即要求评价企业经济效益的各项指标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每一个指标都影响着整个指标体系的完整性,又受到其他指标的制约。评价企业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由多个具体的指标构成,包括综合性指标和单项指标两大类。综合性指标主要是指资本收益率、社会贡献率和资产报酬率等。资本收益率是从投资者获取净利润的角度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状况;社会贡献率是从企业向社会所作贡献的角度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状况;资产报酬率是从全社会的角度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状况。考核经济效益的单项指标主要有销售利润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应收帐款周转率、产值利润率、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材料利用率、材料消耗定额完成程度、设备利用率等。此外,对企业的投资经营活动,也存在考核其效益的问题。投资活动有很多形式,就为扩大生产规模而进行的投资而言,考核其效益性的指标主要有投资回收期、投资回收率、建设工期、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和单位生产能力投资等。由于各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所以在考核企业经济效益时,所运用的考核指标也不同;就某一项具体的指标而言,其运用过程和要求也是有区别的。在考核企业经济效益时,应注意将上述指标作为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来运用,防止片面地、僵化地运用这些指标。在经济效益审计的过程中必须有一个指导审计活动、衡量被审计事实、鉴定经济效益质量的标准,这就是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是审计人员用来衡量、考核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高低程度的客观尺度,是审计人员分析经济活动,提出审计意见,作出审计结论的依据。综上所述,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首先是一个以财务指标和技术经济指标为主体的标准体系;其次,在经济效益审计过程中,其评价标准的适用性和有效性是以特定的时间、环境、条件及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经营和管理水平为基础的;再次,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也具有相对性,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每个时期的经济势态不一样,每个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同一标准运用于某企业得出某种结论,而运用于另外一企业,则可能会得出另一结论,甚至是相反的结论;最后,财务审计和财经法纪审计所依据的标准大多具有强制性,而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则是指导性的。在实际工作中,审计人员应注意所选用标准的相关性、完整性、时效性等,以保证得出准确的审计结论。
第四,经济效益审计的基本程式。与其他审计程序一样,经济效益审计也包括准备、实施和结束三个阶段。但是,在这三个阶段中,经济效益审计所进行的具体活动,与财务审计和财经法纪审计是有所不同的。首先,经济效益审计在准备阶段要搜集更为全面和内容比其他审计更多、更复杂;其次,经济效益审计需要编制更具体和细致的审计计划及其实施方案,因此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实际操作难度更大;再次,经济效益审计不采取突击审计的方式,在实施审计工作前,要给被审计单位下达审计通知书;最后,审计报告采取详式报告,审计报告所反映的内容与其他审计有较大的区别。审计报告中要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状况进行系统分析,指出制约经济效益提高的因素,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措施。经济效益审计除了要运用财务审计和财经审计的方法外,还要运用其他方法。专门运用于经济效益审计工作中的方法包括经济活动分析方法、经济预测方法、现代管理方法等。经济活动分析方法是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的一种方法,它运用运筹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企业经济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指标,并透过各项指标及其关系,分析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及各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评价企业的经济管理状况,拟定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和改善经营管理的措施。经济预测方法是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预测经济效益的状况。此外,经济效益审计所运用的现代管理方法还有决策管理法、统筹法、价值工程等。
1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现状
目前,政府审计部门开展的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范围较小,虽然在部分领域已经有所成效,但对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认识还不够全面、整体。如何全面有效地开展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分析。从现状来看,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一是审计资源不足;二是审计环境还不够良好;三是审计主体素质有待提高;四是审计观念落后;五是工作评价体系需要健全;六是审计方法措施要先进;七是要有效利用审计结果。面对以上现状,我们应该如何开展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下面笔者就个人的思考做出简单的论述。
2有效开展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路径
2.1合理利用企业内审的力量解决审计资源不足和审计主体素质的问题
要想做好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必须具备足够的经济知识,同时还要有生产、技术等与企业效益相挂钩的知识。由此可见,这项工作必须由政府审计部门工作人员和内审人员共同协作才能完成。例如:对于那些下属分支机构比较多的单位进行审计时,由于审计资料量大,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漏洞,这时,可以让内审人员对其进行协助、把好关,这样将大大提高企业经济审计的工作效率。
2.2参考社会审计的成果,减少审计环境的不利影响
虽然部分社会审计结果受到质疑,但有些还是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对此我们要合理利用。例如:在某企业的审计报告中显示:其应收账款数额较大、同时比例偏高。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审计人员可以进一步地去分析,经过分析我们发现:应收款项重要集中于某个业务员所负责的某个区域,涉及的业务单位大多是破产倒闭或查无下落的情况。经过深入的调查,最终得出个别业务员贪污、挪用公款等,将其移交检察机关进行处理,从而为企业挽回了损失。
2.3选择同行业的历史数据作为评价标准
虽然政府财政部门对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有了一系列的相关文件,也制定了具体的评价细则,但由于企业的多样性,它不能满足所有企业效益审计评价的需求,因此在审计实践工作中,我们可以对国家的评价体系做一下微调,从而更好地为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服务。同时,我们可以选择同行业的历史数据资料作为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评价的标准,根据企业管理特点,测算出同行业、同规模的评价标准值。同时为了正确评价企业经营业绩,需要了解企业历史发展变化情况,以上年的经济效益指标和历史最好指标为标准,进行近期与前期对比,找出引起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原因,正确评价。
2.4确定具体的审计内容,改进审计方法
2.4.1业务经营审计
第一,我们要审查业务经营的具体计划,对他们的计划进行分析,同时更要审查他们对计划的执行情况和结果反馈。我们要改变传统的审计方法,对业务经营的计划要进行全面的分析,例如:计划的制订、计划的执行、成果等。通过这一系列的工作,我们便会得出某个企业对市场调研是否准确,是否有长期而有远见的预测,费用是否控制在计划之中等。第二,我们要审查业务经营的产供销三大环节,找出经营中的优缺点。经营决策时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贯穿在企业运作的各个环节。决策的科学性会直接影响到产供销三大环节。例如,有的企业在之前注重产品更新和技术改造,效益较好,之后便不思进取,几年过后效益大大不如从前,甚至出现大量亏损,最后导致企业无法生存下去。第三,分析各要素的利用情况。主要是劳动力、资金两大方面。某些企业人力过多,人浮于事,管理层人员占企业的30%以上,工资高,造成生产率低的现象;在资金利用方面来看,有负债率高、周转速度慢、设备老化、利用率低等现象。
2.4.2管理审计
第一,要侧重分析领导机能和组织机能。在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中,企业的组织机构和人员构成是我们调查分析的重点方面。他们共同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特别是领导机能,更是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方面之一。重点了解领导层是否秉公办事、原则至上、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等,对于、任人唯亲等不良现象要给予排查。对于人浮于事、管理经费高、浪费无度等众多不良现象都要进行深入的调查,以为企业的良性发展保驾护航。第二,分析控制机能。控制机能的完善与否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方面,控制机能的作用能否发挥出来,对于企业发展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我们要根据测试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完善企业内部制约机制、提高经济效益的建议。比如有的企业虽然已通过了ISO9000标准质量体系认证,但各项内控制度未被严格、有效执行。在供应口,各项原材物料未严格进行招标或比价采购,有的材料配件未进行严格质量检验,导致出现大量产品质量纠纷。销售方面制定的销售政策不尽合理,对销售人员没有约束力,造成应收账款损失较大等。第三,注重投资决策审计。企业不能得到良性可持续的发展,大多是因为决策失误造成的。我们在审计投资决策时,应该从决策是否民主、决策是否符合企业自身的优势、决策是否有前瞻性、决策是否有市场前景等多方面进行分析。第四,开展合同审计。这项审计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合同是否合法、是否公开透明、是否按程序进行的、是否有相关部门严格把关了、合同价格是否合理、合同变更是否经过审批、合同内容是否严谨等。第五,审计资金筹措的不规范性。这一点关乎群众的切身经济利益,因此,我们要认真执行,从而维护广大群众的利益。第六,审查企业有无违规担保以及担保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有些企业出于某些原因,为其他企业违规担保,从而造成重大损失等情况。对于这点,我们也要严格审查。
2.5提高审计成果的利用率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结果是企业改善和发展的重要依据,企业各级部门应该充分利用审计结果,解决企业正常运转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企业的效益。综上所述,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是一项复杂而有意义的工作,为了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我们要想方设法做好此项工作,在实践中总结方法和经验,找出不足之处并及时给予解决。审计人员在积极地进行经济效益审计的探索过程中,要强化效益意识和服务意识,从而在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作用下,让我国的经济能持续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张爱荣.武钢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实践与探索[J].审计与理财,2014(7).
[2]李珊.关于企业内部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探索[J].经营管理者,2014(19).
[3]张琳.经济效益审计浅论[J].铜陵学院学报,2006(3).[4]吴春平.经济效益审计的探索和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11).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残酷的市场环境使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尤其是我国的国有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自1999年我国开始推行经济审计以来,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完善,经济审计已经在企业的管理工作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以及达到预防腐败的效果。因此,面临着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加强企业的经济审计,是对企业的管理经营以及未来战略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是企业改革和发展亟需研究和提高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国有企业经济审计的现状与问题
(一)注重职能监督,弱化评价,未建立有效的预防制度
在我国的企业内部经济审计初期,基本上都是以差错防弊的合理性财务审计为主,监督是经济审计的基本职能,一切审计工作都是围绕监督展开的。监督就是以特定的法律法规和财经纪律为标准,对企业的财务收支明细或其他经济活动进行检查,从而纠错查弊,改善企业的经营和管理,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领导对审计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审计人员自身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我国许多企业对经济审计的理解不到位,对经济审计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支持不够,甚至出现心理上排斥经济审计的思想。实际上,许多企业进行经济审计的原因是由于政府的压力,这种非自觉性的经济审计活动是很难取得很好的效果的,很难发挥经济审计的监督职能。另外,审计人员缺乏一定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业务素质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企业的需求,其综合素质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经济审计独立性较差
经济审计的独立性较差是目前企业经济审计中出现的又一个严重问题,失去独立性的企业经济审计不仅不会有任何效果,而且还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在实际的经济审计实施过程中,审计人员和被审计人员往往存在较密切的联系,这可能使经济审计仅仅成为一场形式而已,这让经济审计的效果大打折扣。目前国有企业中的经济审计人员一般是由当地的国资委或者上一级的国资委工作人员构成,他们既担任企业的管理者,也扮演着监督者的角色。如果经济审计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问题,他们也要承担很大一部分责任。因此,经常会出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现象,这大大折损了企业经济审计的效果。
(四)经济审计方式单一
目前,我国企业的经济审计方式主要是以走访调查和查看财务报表为主,实际上,这种审计方式很难得到真实的审计效果。一是由于这两种方式都属于事后审计,这时候已经无法弥补之前出现的一些企业决策上的损失;二是由于走访调查以及查看财务报表的有效性是值得质疑的,常常会出现企业为了掩盖一些经营上的问题而出现故意捏造事实的行为,这些行为都严重地影响到了企业经济审计的有效性。
二、加强企业经济审计效果的对策思考
(一)经济审计的模式应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
现代企业制度是一种以完善而又规范的企业法人为主体,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的新型企业制度。要使企业的经济审计真正起到监督经营者资本运营、维护企业资产完整、达到协助管理机构有效地履行自身的职责和责任,首先就必须明确产权主体,建立完善产权监督体系,将企业的经济审计置于产权主体的领导下,代表产权主体的利益进行经济审计的工作,增强企业经济审计的独立性与权威性。
(二)规范企业的经济审计制度,提高审计人员业务素质
企业的经济审计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审计规范的完善程度,企业的审计人员满足于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层次,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已经对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道德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企业必须建立一套健全的经济审计规范制度,可以更好地控制审计质量,有助于约束审计行为,充实审计理论,为外界提供更真实的评判依据。面对不断提高的现代审计要求,企业的审计人员必须注重知识的积累与更新,同时也要对国家相应的法律法规有着很好的了解。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求企业的审计人员恪守公正、客观、廉洁的原则以及对企业负责的态度,对企业实施经济监督和评价,从本质上提高经济审计的独立性,建立一支具有现代化知识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准的经济审计队伍。
(三)提升经济审计独立性
对于经济审计独立性差的问题,应该在审计部门成立一个专门的经济审计机构,该机构全面地负责其经济审计工作。这样就改变了国有企业和国资委之间的隶属关系,可以保证审计的独立性。除了在机构设置方面独立以外,在审计人员的配置和管理方面也应加强创新,在审计人员的确定方面可以听取一些专家学者的建议,这样可以在保证专业性的同时进一步提高经济审计的独立性。
(四)完善审计方式
对于审计方式单一的问题,应该从多元化的角度加以解决。客观来看,每一种审计方式都有其优点和缺点,通过多种方式的有效结合就可以实现优缺点的互补,更有利于审计效果的提升。经济审计方式除了目前常用的财务审计和事后审计之外,还可以引进事前审计、事中审计以及非财务审计等方式,这样能够大幅度的提升经济审计的效果,从而达到经济审计的真正目的。
三、结束语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加速推进以及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企业的经济审计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其作用会越来越明显。特别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向着多元化的方向不断发展,企业规模迅速膨胀和产权关系日趋复杂,企业亟需建立一套完善的经济审计体系,以加强企业的管理和运营,从而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春珍. 浅谈企业经济效益审计[J]. 商,2013.
当前,部分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不健全,对内部控制管理缺少监督和有效的评价,企业自身对强化和完善内控管理制度缺乏动力,造成部分内控管理制度失效。有的企业对内控管理有一定的理论认识,但却没有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企业的内控更多地维系在管理层的素质和觉悟上,而不是建立在制度安排基础上。企业内部人集控制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于一身,自觉不自觉地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企业的内控管理缺少真正独立的有震慑的监督和客观的风险评价体系。
1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存在的问题
1.1 企业的内部环境存在问题
总的来说,企业内部环境控制机制上存在以下3方面的问题:
(1)公司法人的治理结构存在问题,企业内部缺少控制力。目前,我国企业的显著特征是企业法人的经营权与所有权相分离,这也是企业中应当具备的基本特征。我国的许多企业虽然对外宣布已经成立了董事会、监事会,同时也任聘了许多人才组成公司的领导班子,但在实际运营过程中,企业经营权及所有权仍掌握在总经理手上。企业的总经理同时也是董事长,这就将董事长本应该承担的责任集中到总经理身上并有所弱化,同时,还削弱了总经理进行分配的能力,这使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机制掌握在一人而非多人手里,最终导致独权型企业的产生。
(2)缺乏有效的绩效激励管理机制。有效的绩效管理机制不仅可以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同时还可以提高国有企业近年来稳定不涨的经济效益。然而,由于国有企业目前存在的内部结构的局限性,导致管理层人员难以意识到科学有效的激励政策对提高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性,也因此导致国有企业在发展中缺少创新的生机。
(3)监督不力,缺乏风险评估机制。国有企业整体监督机制和约束机制没有完全形成,监管不力,评估和考核不及时或没有评估和考核。监督管理层责、权、利不清,缺乏风险评估机制。不注重评估来自内部和外部的不同风险,因为没有风险评估,其规避风险的能力弱,导致内部各项经营资源配置浪费,经营决策失误。
1.2 沟通机制问题
在沟通机制上,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存在企业内部与外部的信息沟通交流渠道不够顺畅的问题。一个企业想要发展,需要时刻关注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及各个阶层之间的信息传递,除此之外,还需要与企业外部世界的整体格局进行信息交流,及时并有效地获取信息,并将有效信息传递给每位员工,从企业基层做起,根据时展进程进行操控。
与此同时,有效的信息交流有利于企业高层进行关键决策,以避免发生决策偏差。
2 对策分析
2.1 完善国有企业内部环境
想要完善国有企业的内部环境,首先需要完善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增加企业的控制力,使国有企业中的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经理领导班子拥有实质性权力,实现经营权与管理权的真正分离,减少由于总经理的导致的企业经济受损情况,减少企业中的“冗兵冗粮”,使每个人都有所作为。
2.2 建立健全国有企业的绩效激励机制
一个企业是否拥有完善的绩效激励机制,反映在公司员工的幸福指数及公司的总体综合性经济发展水平上。因此,完善的绩效激励机制十分重要。根据心理学家马思洛所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每个人在不同人生阶段的需求是完全不一样的,并且只有当底层的需求得以满足时,较高层次的需求才能被满足,而最高层次的需求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因此,在国有企业绩效管理制度的运行过程中,需要结合心理学现象进行划阶级的完善。例如,对于处于基层的工作人员,可以根据其真实的经济和精神需求进行相应的给予激励;而对于高层管理者,其经济水平已经达到一定层次,这时,他们所需要的大部分是精神上的满足,因此,在企业周报上对这类人群进行先进表彰就显得尤为重要。除此之外,还要完善企业的绩效管理制度,使那些对企业发展有一定贡献的工作人员得到经济补偿,而对企业发展有负面影响的,则需要进行相应惩治,以做到公平理性对待每一个层级的人员。
2.3 强化企业的监督管理机制
只有完善的监督才有制度的落实。完善的企业监督管理机制需要企业的管理者对企业进行监督。管理者应加强内部审计意识,使内部审计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质,同时制订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内部审计制度,才能实现企业监督的切实完善。
对于国有企业的监督不仅是企业内部的监督,更多的是社会监督及政府监督。政府监督同样需要通过相关的监督机制才能实现。通过政府监督,发现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及人员分配方面存在的问题,以此减少由于财务管理不适当引起的企业经济损失。政府监督即是加强各职能部门之间横向的信息交流,规范职业注册会计师的确立监管制度,实现注册会计师的实效性监管,减少由于所聘用的注册会计师资质不够导致的企业经济损失。
冀中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冀中能源”),目前总资产200多亿元,在册员工46 000余人。公司下辖河北邢台矿区、河北峰峰矿区、河北邯郸矿区、河北张家口矿区、山西寿阳矿区,拥有东庞矿、邢东矿等18座矿井,煤炭年生产能力2 500万吨以上,精煤产量1 300万吨以上。同时还拥有年产4.5万吨无碱玻璃纤维池窑拉丝的邢台金牛玻纤公司;设计能力为日产2 500吨的两条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的水泥厂。2008年,公司还与天铁集团共同出资设立了金牛天铁煤焦化公司,年产干熄焦150万吨;与旭阳焦化共同出资设立了河北金牛旭阳化工有限公司,设计年产甲醇20万吨,公司业务涉及煤炭、电力、建材、化工等行业。
随着公司业务不断拓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在企业运作中如何利用内部审计机构,加强内部管理与控制,强化监督,提高经济效益,是需要长期重视和研究的课题。公司内部审计机构以公司审计部为主,结合各矿审计人员50多人,每年开展经营者业绩考核审计、财务收支审计、工程项目竣工决算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等,其中经济效益审计是重中之重。审计人员每年对所属子、分公司进行风险评估,对风险系数较大单位进行经济效益审计,取得很好的效果,降低了各项费用支出,节省了大笔资金,提高了企业整体经济效益。
2010年“冀中能源”对公司下属40个子、分公司进行了财务收支审计,对其中8个问题严重的单位进行了经济效益审计,提出改进意见152条,减少不合理开支850万元,规范各种收入600万元,创造经济效益1 450万元。另外在对下属单位“金牛沧化”审计中,针对生产工艺落后,原材料严重依赖进口的局面,审计人员进行充分市场调研,组织专家论证,建议公司果断上马40万吨PVC项目,此项目上马后可使用国产乙烯生产PVC,乙烯属大众原料,价格便宜,又可解决原材料受制于国外的局面,一举两得,预计一年新增效益5 000万元,可使企业一举扭亏为盈。
虽然内部审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内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理论水平有限,限制了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本文从理论角度对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进行探讨,以期尽快提高“冀中能源”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水平,逐步适应公司快速发展的需要,同时,指出了企业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应注意的问题,对研究加强企业财务等经营管理具有指导意义。
一、在“冀中能源”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必要性
河北省国资委作为投资者派驻企业的监事会,起监督检查作用,而企业则完全成为经营者。1999年“冀中能源”成功上市,成为股份制企业,企业经营必须为广大股民负责,必须追求企业效益的最大化。“冀中能源”是跨行业、跨地区的大型煤炭上市公司,拥有40个下属子、分公司,现在仍在飞速发展中,进一步做大做强企业,必须提高风险管理意识,搞好内部管理。目前在“冀中能源”传统的财务审计只审查企业经济活动的合规性与合法性,已不能满足经营管理的需要。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根本目的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经济效益作出科学评价,提出建设性意见建议,推动内部控制制度完善和建立。
二、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经济效益是衡量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综合评价指标。企业经济效益就是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性主要表现为:一是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二是只有提高经济效益,才能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三是只有提高经济效益,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才能增强综合国力。通过对“冀中能源”内部审计工作研究发现,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作用具体体现在:
(一)经济效益审计在企业运作中的作用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不仅仅关注企业财务收支真实合规等,更为关注的是评价企业各项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有效,同时评价企业资源配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通过对下属子、分公司审计发现在以下方面作用明显:
1.补充、促进作用。“冀中能源“公司年销售收入300亿元,利润20亿元。公司实行统一的股份制会计政策,全公司使用用友NC系统作为账务处理、报表编制平台。资金通过网上银行进行实时监控,各种财务制度健全。在管理细节方面,只有财务部门、会计人员是远远不够的。内部审计是财务管理的有效补充,通过经济效益审计可使财务制度有效实施,使各项指标得以顺利实现。
2. 评价、监督作用。“冀中能源”正在进行内部控制体系及全面预算管理的建立工作,目的是保证企业目标的顺利实现。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合理,全面预算管理能不能得到有效贯彻执行,内部审计机构可以利用经济效益审计,对此进行评价、监督,促使内部控制体系和全面预算管理按既定决策和目标进行,并提出意见和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由此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3.控制、风险警示作用。“冀中能源”对外投资子公司较多,其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方式多样化,管理层次多级化,跨行业、跨地区,企业最高管理层不可能对经营管理状况进行经常性的直接检查监督。经济效益审计作为企业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一种促进手段,及时关注经营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包括企业经营现状带来的风险和计划规划、发展战略所带来的潜在风险。
4.咨询作用。通过经济效益审计,审计人员对企业经营管理的程序、风险及发展战略有较全面的了解,接触面亦较广,具有提供咨询的优势。因此,通过审计工作发现问题,可以对企业各项经营活动有针对性地提供咨询服务。
5.参谋、沟通作用。“冀中能源”现在仍处于快速扩张阶段,通过对拟收购企业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为企业的经营决策及发展战略提出意见和建议,为公司领导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支持。同时亦可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及时把有关部门和下属单位的困难、问题和意见公正地反映给企业领导,发挥上下之间信息沟通的作用。因此,经济效益审计人员也是企业管理层可靠的情报提供者,是参谋,也是助手。
(二)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对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作用
通过经济效益审计,可以了解下属子分公司是否完成了公司下达的预期经营成果及计划、任务完成情况等,确定已经实现的经营成果水平是否真实;与计划进行比较审查目标完成情况;与相关指标进行比较总结其成绩并揭示存在差距;从利润、收入、成本费用等多方面审查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程度。开展此类审计还必须与同行业生产规模、环境相当企业的有关指标进行比较,分析优劣,找出差距和影响因素,提出建议,为加强管理、提高效益提供信息。
(三)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对企业经济活动控制的作用
“冀中能源”信息化管理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用友的OA办公系统(办公用),用友的NC系统(财务用),销售和供应分别有不同的公司开发的管理系统,但这些系统横向没有联网,导致各种数据不能共享,公司不能监控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这就要求内部审计加强采购业务审计、存储业务审计、生产业务审计和销售业务审计等。
三、企业开展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应注意的问题
通过对“冀中能源”内部各种文件及其实施的程序、案例进行研究分析,发现有以下问题需要在今后工作中加以高度重视。
一是提高内部审计人员地位,加强宣传力度,提高企业认识,营造经济效益审计的良好环境。应建立内部审计部门与被审企业良好的沟通平台,提高企业对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视程度,树立审计形象,争取广泛的信任和支持。
二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各个下属单位当以所在行业的先进指标为参考,结合本公司实际情况及企业发展目标、经营战略来制定科学合理的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应包括体现在国家及行业的定额、效益指标、成本费用指标、财务状况相关比率、内部控制的风险发生率、案件发生率、安全指标、环境排放指标、社会贡献率、资源分配结构比、资源利用率等。
三是关注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四是制定行之有效的审计实施方案。审计方案是审计质量的重要保证,要在审前调查的基础上,广泛征求意见,最终形成经济效益审计实施方案。
五是做好审计人员的相关专业基础培训工作。
六是注重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结果的利用,促进被审单位改进工作,提高经济效益,有效克服那种“一查是事,一走了之”的态度,将审计监督最转化为积极有效的成果。
七是在加强公司本部所属企业内部审计的基础上,重点关注对外控股、参股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有效降低风险。
总之,“冀中能源”公司要最大限度提高经济效益,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而经济效益审计旨在对企业经营管理全过程进行审查,分析、评价其资源配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在促进被审计单位改善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过程中发挥作用。因此,开展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对于提高公司管理水平具有客观必要性和紧迫性。内部经济效益审计作为一种更高层次的审计活动,是未来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方向。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应在经济效益审计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深化发展,以增强企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能力,全面加强公司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丁宏.浅析国有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J].中国外资,2009(7).
[2] 鲁明朗.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经验探讨[J].北方经济,2007(4).
一、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难以发挥
(一)内部审计管理方式不科学
虽然大多数国有企业已设置的内部审计机构,但很少有内部审计机构直接隶属于董事会,并直接向董事会报告。大部分内部审计机构仍隶属于高级管理层,有的甚至仍采用隶属于财务部门或纪检监察部门合署办公的传统模式。此外,国有企业建立的内部审计规章制度,仍存在分工不明确、程序不规范等问题,与监事会、纪检监察部门等监督机构职能重叠,不利于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与服务作用。
(二)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不强
独立性是审计的核心和灵魂。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主要来自于企业内部,其在职务升迁、工作、经济等方面缺乏独立性,而作为企业组织机构一部分,内部审计部门在实际工作中也很难保持独立性。内部审计机构工作的开展受到企业高管主观意识影响,同时又被企业其他部门牵制或干预,这使得内审部门逐步失去了权威性。即使发现了违规或违法行为,也不能进行相应地处理,导致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往往流于形式,内部审计职能难以在企业得到发挥。
(三)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不准确
一方面,多数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还是传统的审计模式,重视对已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审计,主要职能仍然是“财务监督”,以财务审计为主,内部审计的质量和水平不高。内部审计容易引发被审单位的抵触和不满,在实际工作中阻力重重,内部审计工作难以打开局面,在监督管理方面往往不能发挥出令人满意的作用。另一方面,内部审计忽略对企业经营风险事前的预测和事中的分析与防范,难以发挥风险管理中的作用,不能实施全过程的监控,无法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帮助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如果不能及时转变自身职能定位,必将被时代所淘汰。
二、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的新定位
(一)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能是全面监督
在新形势下,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能是全面监督,这里的监督已不是单纯的财务监督,而是对经营管理进行的全面监督,进而促进价值增值。2014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新《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中,对内部审计的职能阐述不仅拓展了内部审计的职能范围,更为内部审计监督职能转变指明了方向。价值增值成为了内部审计监督的最终目的。要实现这一目标,内部审计就需要全面参与到企业的经营管理,而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监督。
(二)内部审计的重要职能是鉴证与评价
内部审计熟悉企业的管理和运营,并能深入各个经营管理环节。同时,又独立于企业经营、财务和人事等职能管理活动之外,具备客观了解和评价企业经营运转及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能力。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鉴证与评价,主要表现在内部审计对于内部控制环境、控制活动等内部控制五要素的分别确认。在风险导向审计观念下,内部审计成为全面风险管理中的协调者。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协调各部门规避风险、转移风险和控制风险,以确保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关键流程顺利执行,并对企业的运营和管理情况作出客观、公证、不偏不倚的反映和评价,为决策提供依据,最终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效率和效果。
(三)内部审计的核心职能是为企业管理服务
将为企业管理服务作为内部审计的核心职能,是内部审计部门的新定位、新要求。这种服务意识已逐步体现在国有企业内审部门制定的审计计划、提出的审计意见等各方面。审计部门认识到不但需要为企业管理者的决策和管理服务,同时也需要为被审单位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服务职能的具体体现是内部审计咨询职能的拓展,服务形式由从被动式转变为主动式。过去是发现问题之后,才提供咨询服务,而现在是从价值增值的角度,内部审计部门主动评估企业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和风险,再向管理层提供咨询服务。某种意义上,通过优化咨询服务,内部审计已经具有了风险管理的职能。内部审计提供咨询服务的目的不是发现问题,而是通过提供建议解决问题,不断完善企业的风险管理系统,从而实现价值增值。因此,为企业管理服务将成为内部审计的核心职能,咨询服务将逐渐成为内部审计新的核心业务。
三、提升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的建议与思考
(一)转变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
国家审计署曾明确提出,内部审计工作的目标是促进企业加强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但在实际工作中,内部审计如果仅仅履行监督职能,而不能促进企业加强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为企业创造价值,那么必将损害内部审计存在的根基。一些国有企业没有认识到内部审计的重要性,主要原因还是不知道运营内部审计职能。因此,国有企业要从思想上转变对内部审计的认识,理解内部审计工作对企业发展和风险防范所发挥的作用,进而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工作程序,明确内部审计机构责任,完善内部审计工作细则和标准。以此,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二)保证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与权威性
作为国有企业经营管理和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内部审计的关键在于提高其独立性与权威性,这就要求提升内部审计部门的领导层级别。董事会领导的内部审计模式地位较高,独立性与权威性相对来说最强,如董事会下设一个审计委员会,由审计委员会直接管理内部审计部门。因此,一是要求在制度上实现内部审计部门由公司董事会直接领导;二是要求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内部审计部门的人事任免、经费等事项应当独立于其他部门单位,不必受制于企业管理者,而由董事会直接决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权威性,有利于提高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效率与效果。
(三)明确企业内部审计的目标和职能
中图分类号:F40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在实际生活中,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并不明显,部分县级电力企业常年处于亏损、资不抵债状态,经济效益不佳。但是国资委和社会对国有企业提高经济效益要求越来越强。如何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是新形势下电力企业人员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就电力企业在提高经济效益方面提出了一些适用的管理方法。
二、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现状
改革开放后,随着电力体制的改革,电力企业结构和电网规模空前,得到跨越式的发展。但是,电力企业的总体经济效益明显滞后于电网建设发展速度,存在着“重投资、轻效益”的观念。现阶段,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现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企业效益低下,部分电力企业长年亏损
由于历史遗留的原因,部分电力企业负债严重,加上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导致电网建设落后,设备老化,供给不能满足当地对电力的需求等原因,导致部分电力企业常年亏损。
(二)服务意识薄弱,不注重企业利润创新
电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关乎千家万户的生活质量,并为各行业提供生产动力。电力企业伴随着国有企业改革转型,已经摆脱了“电老虎”的形象,但是现有电力企业的服务意识依然薄弱,通过提供服务实现利润创新的动力依然不足,而仅仅是停留在单一的售电作为企业盈利来源。
(三)电费回收难,行政干预依然存在
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国企改革的深化,破产、重组企业不断增加,电费清缴的难度越来越大,部分欠费大户的欠费额居高不下,甚至还存在极少数用户恶意、暴力抗缴电费现象。历欠电费多是经过长年陈积下来的呆死帐,很难收回,上级公司在电费回收考核方面的力度也进一步加大,电费回收工作形势严峻。
三、当前电力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资产设备老化,改造任务重
电力企业的投资额巨大,回收期较长。对于经济落后的地级市、农村和乡镇等地区,电力企业对于电网建设的投资较小。在这些地区,大部分配电变压器、配电线路的配置标准是落后的,而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条件改善,导致了用电负荷激增,造成变压器重载、过载,低压线路供电半径长,线径细,电压偏低、低压线路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使得线路损耗居高不下,降损措施得不到有效的发展,严重影响了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企业成本控制观念薄弱,利润水平低下
电力企业成本控制观念相对薄弱,主要表现在电力企业管理层成本意识淡薄,往往追逐本年盈利最大化而忽视长期战略目标;同时由于缺乏法律意识,工程建设中由于没有完善必要的手续和保存证据导致工程款流失,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另一方面表现在大部分员工的工作中也同样缺乏成本意识,如在某些项目成本管理中,分级归口责任制不够健全,责任不落实,工作不到位,致使财务、材料、合同、计划统计等部门工作脱节,有的项目有预算无核算,没有实际成本分析比较,无法指导、监督成本计划执行。
(三)预算管理粗放,年底集中花钱
在我国的很多电力企业中,电力企业成本预算管理粗放,成本预算管理并没有发挥实效。从预算的方法来看,预算分解标准不合理。电力企业具有规模庞大、业务类型繁杂、各区块可比性差等特点,因此对于具有不同成本特点的各类资产的预算不能使用同一个标准。
(四)高素质管理人才缺乏
电力企业长期处于垄断地位,人才管理和招聘的方式相对封闭导致人才储备相对落后。再加上电力企业很多项目没有进行合理的目标成本分解、责权利落实不到人,不能进行科学的成本管理,从而造成了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负担加重,管理成本额外增加。
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水平的主要方法
(一)加强市场化的管理,提升企业竞争优势
电力是特殊的商品,电力生产和管理的特性决定了电力企业的市场化具有特殊性。但是,要提高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电力则必须市场化。而提高电力企业的市场化管理,可以借鉴地方电力、民营电力和外资电力等多元投资主体办电的经验,引入关键绩效指标、平衡计分。
(二)加强企业内部资金运作管理
成本管理中资金预算控制指标超限时, 应分析原因,并采取措施,加强电网规划、设备大修、工程建设、生产运行等, 严格控制成本费用和非生产性支出, 杜绝发电成本不合理增长现象的发生。电力企业的资金周转决定了电力企业的经济运作。资金管理方面要加强资金管理, 提高现金流量,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电力企业要实行企业资金的集中管理, 集中核算, 集中调控, 加强资金的预期管理。
(三)提高技术水平,注重节能
要依靠科学手段提高电力企业经济效益,就要加强技术管理。比如采用:调整用户负荷,使变压器经济运行;加强无功补偿;降低配电线路损耗等措施从而达到降低耗能的目的。
(1)变压器作为电力系统运行的主要设备,在变换电压及传递功率的过程中,自身要产生有功功率损耗和无功功率损耗。应根据变压器的有关技术参数,通过合理地选择运行方式,加强变压器的运行管理,充分利用现有的设备条件,以达到节约电能的目的。
(2)采用无功补偿可以提高功率因数,充分挖掘设备输送功率的潜力,是一项投资少,收效快的节能措施。
(3)减少配电线路上地有功损耗可节约相当数量的电能;而降低配电线路上的无功功率,就可提高供配电网的功率因素、减少负荷电流,从而提高电压质量。
(四)加强电力企业成本管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求电力企业突破计划经济传统管理模式,转向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标、创造经济效益上来。成本控制要从企业的经营活动、管理措施以及战略抉择等方面来进行,从而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
(五)加强与政府沟通并向政府解释电费追收的工作,并争取获得政府的支持与理解,提高电费回收水平。
(六)加强审计监督力度,发挥审计对企业增加值作用
充分发挥电力企业内部审计机关“免疫系统”的作用,审查财务资金运用的经济效益,充分把握财务资金的支出导向,以财务资金运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为基础,判断是否能以较低的资金投入收到较高的经济效益,协助业务部门挖掘增产节约潜力。
五、电力企业发展的前景展望
在“十二五”新的发展阶段,电力需求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供需的结构性变化特征也将逐步显现。2015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将达到5.99万亿-6.57万亿千瓦时,基准方案推荐6.27万亿千瓦时,比2010年增加2.08万亿千瓦时,是全社会用电量增加最多的五年。电力企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空前提高,也为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增长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但是,电力企业需要把机会转化为实际性的效益,使电力企业成为现代化大型企业,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实力,迈入国际先进电网企业的行列。
参考文献
对于企业的内部控制来说,会计方面的控制工作是一项最为主要的内容。会计控制对于国有企业来说是企业运营健康长远发展的基础和必要前提。文章从国有企业的内部会计问题出发,针对国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针对相关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切实提高我国国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水平。
二、国企的内部会计控制的意义分析
国有企业的内部会计对企业的重要性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能够使得企业在进行管理时提高效率
一套健全、完善的会计控制制度对企业的管理来讲,能够对在进行风险控制时具有更强的竞争力,有利于企业在经济效益上的提高,其次对于国有企业的工作员工来讲,较为有效的会计控制系统对以员工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便利,在工作效率上也能够到达一定的提高,使得企业从内部的分工协调上能够做到高效管理和有效控制,保证企业经济效益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2、对于保证企业资金稳定性有着重要意义
对于国有企业来讲,建立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工作有利于企业对于不法挪用公款的现象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减少企业的经济效益损失;其次国有企业做假账的现象较为普遍,一些不法之人利用会计工作上的一些漏洞做背后的小动作,破坏企业利益,而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工作能够较好的控制这一现象的产生,对于企业资金流失的现象有一定的阻碍作用,从而使得企业的资金达到较为稳定的效果,防止资金出现流出的现象。
3、对于企业会计信息在质量上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
企业在进行决策是需要有效信息的支持,而会计信息就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准确科学且质量有保证的会计信息是企业在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时进行重要的决策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的重要保证。因此企业在进行会计控制工作时做好各项报表的工作,对每项业务的收支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通过计算得出较为有效的会计信息,对企业进行日常决策工作时能够起到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我国国有企业中的内部会计控制工作中亟待完善的地方
1、缺少必要的监督制度
在进行国有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工作时,缺乏有效的监督制度不利于企业及时发现和处理违反公司制度的工作。一些企业在进行财务控制时往往会出现一些管理混乱的现象,从而导致企业的实际支出与账目对不上;另外还有一些作为管理人员不能够以身作则,假发票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些都是由于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工作不够完善,必要的监督制度没有建立所导致的。
2、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有待考量
对于国有企业的信息失真这一现象,主要的原因是多方面引起的,以下主要介绍两种。
首先,一些企业存在着凭证不真实的现象。这个现象的主要存在方式有伪造凭证、擅自改写数据、凭证或发票造价等。还有一些企业在实际的业务支出上都没有较为科学的方式注明收支状况,这些都必然导致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不强,有待从管理上进行完善和提高。
其次是在预算的估计环节进行数据上的造假。
3、国有企业在机构的设置上存在缺陷
很多企业在建立时并没有完善的法人治理的结构设置,使得企业在进行内部权利的调节时出现失衡的现象,一些财务监督机构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地起到监督的作用,而只是一个虚位,没有实际的权利,这样企业内部相互制衡和制约的作用就无法达到,必然造成一定程度的失衡。
四、国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质量提高的建议
1、完善企业制度
对于企业来讲,从管理层面建立起相互制约的制度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能够使得企业在政党上实现中心围绕。
2、完善监督工作,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对于企业内部会计的监督工作,可以使得会计信息在可靠度上有一定的提高和完善。对于凭证工作要能够辨别真实性后再进行相关的报销工作。另外要能够使得会计审计部分独立出来成为具有实际效力的部门,才能够切实的保证会计审计工作的有效性,从而使得会计信息的可靠程度进一步提高。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我国的国有企业来讲实现较为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工作对保证企业的顺利运营和企业经济效益上的提高有着总要的作用和意义,因此企业要加强内部的会计控制工作。
一、是否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是经济效益审计的基础和前提和重中之重
(一)中小型企业普遍的特点是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流程混乱,这对经济效益的审计工作设置了无形的障碍,不利于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开展。经营管理过程中各项费用的开支标准、企业的运转和资金的循环流动,会产生对应的成本、费用、效益。如果没有科学开支标准和程序,经营者随心所欲企业效益就无从谈起,经济效益审计也无从下手。如工资总额的构成,既要体现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又要体现现代企业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如社会保险费计列标准、奖金发放条件和标准,业务费、差旅费列支条件的审批程序等都应有可操作性的管理制度、监督制度。在对中小型企业进行经济效益审计的过程中,要着重依据企业实际特点、辅助企业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
(二)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的折旧和摊销方法、比率的一致性。作为经济效益考核审计,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的形成要有统一规定标准,其折旧和摊销方法既要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设备更新换代的要求,又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计算,才能正确核算当期成本费用和效益,有利于技术改造资金的有效存储、利用和企业持续稳定发展。
(三)存货跌价准备、坏帐准备金、短期投资跌价准备提取的一致性。以上各个准备金的提取列支在会计制度上有明确的操作方法,但在其提取准备金的确认和执行时就有很大的弹性,如何才能保证所提取的准备金既能真实反映企业当期的存量资产的质量,又能保证企业当期财务成果的真实性。所以企业特别是对被控股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应完善以上各个准备金提取操作细则。否则,某些企业为追逐个人政绩而获得利益,而不顾企业持续科学的发展需要,人为少提或不提以上准备金,将严重影响企业存量资产质量和财务成果的真实性。
(四)财务费用中,借款(欠款)利息支出、利息收入确认的一致性。企业借款利息既有资本化的利息,又有经营性的利息。在此要探讨的是企业集团内部之间经营性或其他借款(欠款)利息支出或收入的确认。企业集团内的成员或关联企业,由于业务或资金周转所产生的借款或欠款利息,在会计处理中既可按权责发生制计算利息,又可按谨慎性原则计算利息,按权责发生制计算利息,作为债权人企业,可列入当期利息收入,减少财务费用中的利息支出,增加当期的本年利润,但在实务中有可能导致虚拟的资产,因为此项借款利息本身收回可能性较小,造成企业资产的虚涨,甚至流失(按利润提成奖励);而债权人企业按谨慎性原则计提借款(欠款)利息比较适合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即债权人企业按实际收到利息现金时,才结转利润。作为债务人企业来说,在无法偿还利息的情况计提此项利息,又是虚增企业债务,增加了亏损额度。所以在此方面应有明确的确认原则,才有利于财务成果的正确核定,双方帐务的债权、债务才能相符。
二、各项经济合同的审计,是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环节
每个企业的正常运转,要靠强大的现金流量和有效的循环运作来支撑。企业经济合同是确认现金流量大小的重要依据,也是确认企业收入的重要依据,所以在经济效益审计中要强化对经济合同的审计。
(一)购销合同的审计。首先审核购销合同文本的真实性和购销合同主体的真实性,可采用函证或电话询证。其次审核购销合同标的额的真实性,及相关运输费用、交货地点、付款方式和期限等来确认收入、费用支出的金额。防止利用“形式合同”来隐瞒“实质合同”的现象。
(二)财产租赁合同的审计。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财产租出或租入是经常现象,但在其会计实务中的处理有无严格按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进行核算,有无按权责发生制对租赁合同中的标的收入如实全额结转利润,有无人为有意或无意将租赁押金结转入利润科目等,这些都是在经济效益审计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三)借款合同的审计。企业借款用途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投资性借款,另一种是常规性经营周转借款。所以在经济效益审计中应对借款合同实质性内容进行审计,区别其借款性质及其借款使用方向和使用时限,利息计提在会计处理中有无严格区分经营性支出还是资本性支出,有无把资本性支出的借款利息记入当期经营性支出或是把经营性利息支出记入资本性支出,造成固定资产成本不实和利润失实现象。
(四)联营、分期收款结算合同的审计。对于联营合作项目合同、分期收款结算合同的审计,均应对其合同的合作对象、收益分成条款、结算方式与时限、税收支付责任等进行详细审核,才能正确确认当期收入准确与否。
三、结合各项审计财务指标、细化落实企业指标考核相关要素的正规化、良性化
评价企业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是由多个具体的指标所构成,主要包括综合性指标和单项指标两大类。综合性指标主要是资本收益率、社会贡献率和资产报酬率等。资本收益率是从投资者获取净利润的角度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状况;社会贡献率是从企业向社会所作贡献的角度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状况;资产报酬率是从全社会的角度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状况。考核经济效益的单项指标主要有销售利润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应收帐款周转率、产值利润率、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材料利用率、材料消耗定额完成程度、设备利用率等,此外还包括上级下达或本级确定的关键业绩指标。
效益审计的评价指标与审计项目的目标紧密相关,过于简单,不能全面系统地反映被审单位的整体财务状况,但过分夸大复杂的量化指标在效益审计评价中的作用,并且试图建立一卡通式的评价指标体系,也是不现实的。在考核企业经济效益时,应注意将上述指标作为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来运用,防止片面地、僵化地运用这些指标。否则,便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企业的生存、发展和壮大,信誉是生命,管理是核心,效益是目的。所以,我们在经济效益审计实践过程中,工作方法、思维方式要有一个转变,那就是内部审计要从事后的数字审核向制度建设和制度执行审计转变。以制度建设、制度执行审计促进企业管理过程中存在问题的纠正,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审、帮、促”的作用,为企业领导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管理信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