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径范文

时间:2023-08-03 09:18:4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径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径

篇1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充满生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近年来,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已做了不少工作。诸如;关于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基本条件,实施途径和方法问题;关于素质教育的督检体系,科学评价以及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育教学方法等问题进行了摸索、探讨和尝试。我们认为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其中最重要和最根本的问题,则是教育者的教育教学思想的转变。更新传统观念,确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学生观、教学观等问题。只有抓住解放思想,不断更新观念,深化教学改革这一关键环节,素质教育的实施才会有明确的方向,才能产生出源源不绝的巨大动力,实施才能得以发展,从而抵达预期目标。

二、更新观念,应从以下几方面明确认识

1、要有明确的教育观。由“应试教育”的模式转上素质教育的轨道。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顽固的束缚着教育的各个领域。师生在升学教育指挥棒下东摇西摆转。办重点学校,校分重点班、尖子班;教师育升学苗,加班加点,为升学猜题投机,占卦,为少数优等生疲于奔命,丢弃了大量的中差生。按分数录取,以分数排队,奖励受罚。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应试教育”的独木桥上铤而走险消磨年华。“应试教育”以智育为中心,使学生只在获得一点极其有限的知识,而思想道德休养,劳动技能和身心素养以及健康的个性未得到应有的提高与发展。

2、要树立正确的质量观。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学质量的高低应是一个综合性的评价结论。而传统的教育思想,则认为学校质量的高低是由考分高低决定,把升学人数的多寡作为学校教学质量优劣的唯一标尺;评价教师的工作,谈论学生的好坏同样如此。长期以来,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受到了压抑;学生们的成长潜能受到了巨大的阻碍。“智育第一”以分定标和“升学至上”的禁锢,严重影响学生们的全面成长。

3、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实现由“学生是被动的知识容器”到“学生是真正的学习主人”的转变,真正达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教师要营造和谐的教育氛围,变埋怨为期望,变责怪为鼓励,变讽刺挖苦为情感熏陶。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多给一点甜味,少送一点辛辣;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爱好;开启学生动力,唤醒希望,争强自信;不断完善学生的心理品质,注意消除中,差生的心里障碍;促其乐观向上,积极追求个体潜能的充分发挥。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扬起每一个学生心中自信的风帆,养成主动学习的精神和习惯,才能丰富其知识,聪慧其头脑,广泛其志向,文明其精神,为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4、要运用灵活多样的教法观。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一言堂”、“注入式”,把知识给学生“输进去,储藏住”,考试时再将知识“倒出来”的单向教学流程,古板、僵化。而素质教育则倡导科学使用“成功教育”“自主探究”“快乐学习”等模式,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把学生拥上了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则成了学生学习的提示,引导,点拨者。教师的满堂灌,变成了引发学生激情,唤醒学生朦胧;“激励,唤起,鼓舞”自学,成为学生创新“展示自我,发挥潜能”的契机;或把知识的形成过程指点给学生,把知识之间的链接部指给学生,明晰地展示重点,难点,鼓励学生主动学习,自觉进取,把功夫用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努力为学生搭建索取和积累知识智慧的方法和规律。让学生在知识的殿堂上自如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创造新意;或在学生兴趣最浓,记忆正旺之时为学生“画龙点睛”;或用敏锐的眼睛先洞悉学生的心灵,适时适度地调理学生的生理、心理、智慧发展曲线,为其构建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运用机敏灵活的教学方法;简明科学地为学生解惑答疑;精心和善地为差生学习平坡开路。使每一个学生都掌握一至两个科学的学习方法,各科均不偏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会学习、会思维、会创造的一代新人。

篇2

1.基础性。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包含着一系列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较为稳定的发展,素质教育应着眼于学习主体的自然素质,调动其积极参与,促使其生动活泼的发展。初中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自然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最基本的素质。

2.有序性。数学课堂实施素质教育在具体方法上是一个有节奏的,有重点的推进的一个过程,而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数学教师应根据教学实践,在每一个阶段(学年、学期、学月或每一周)确定一个问题,重点突破。素质教育的目标实现,不是一蹴而就,必然是一个长期培养的有序的过程。

3.全面性。不体现全面性,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两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足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在数学教学中,要做到面向全员促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而不是“优生教育”、“竞赛教育”。

4.延续性。实施素质教育不能割断历史,不能认为过去的一切做法都是“应试教育”,全盘否定过去的教育教学活动,不能把过去已采用过的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认识规律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已取得的经验。同素质教育对立起来。在“应试教育”的课堂中,也能进行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的课堂中。也要使用应试手段。

5.开放性。抽象性与严密性是数学学科的重要特点。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重视系统的学科学习,而且要重视生活的教育和社会的服务,使学生具有初步用数学的意识。

二、数学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容:

1.思想品德素质。思想品德素质包括政治、思想、道德、意识、观念等素质。初中数学教材中渗透了大量的德育教材,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并充分利用,那么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钻研的科学精神,树立辩证唯物观,以及遇到困难(挫折)百折不挠的精神,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我国方算书《周髀算经》记载的商高和周公的问答,商高所处的年代约公元前1120年前,竞有“勾广三,股修四,弦隅五”的论述。它比毕达哥拉斯的发现早600多年。又如圆周率,它是我国几何学举世公认的成就,《周髀算经》记载为“圆径一而周三”之说,即=3.南北朝的祖冲之(公元429-500年),断定圆周率的取值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并定22/7为约率,355/113为的密率,直到1573年才被德国人鄂图所知,其实已比祖冲之晚了1100年。这些成就,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让学生了解这些事实,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形成学生的爱国品质。

2.科学文化素质。作为教学科目的中学数学与作为科学的抽象数学,就其性质和内容来说,有其显著的差别,这是因为,作为教学科目的数学着眼点在于完成中学数学教学目的所规定的任务,具体他说,在于通过数学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概念,并培养技能,发展能力。《数学教学大纲》上所规定学生要了解、理解、掌握、应用的数学知识,就是我们数学课堂教学的任务所在,这也是构成学生数学智育素质的最基本的部分。另一方面,在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掌握数学思想(字母代数思想,方程思想,数形结合、式形结合的思想,转化的思想,统计的思想等)和数学方法(配方法、换元法、公式法、分析法、综合法、反证法、基本图形导出法等)。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记忆、迁移、发散、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正确、迅速的运算能力,并逐渐形成技能和技巧。科学文化素质是学生一切素质中最重要、最核心的素质,而这种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就在于课堂教学,所以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精力放在课堂内,精心设计,精心施教。教学最优化理论的倡导者巴班斯基认为:教学最优化就是以最少的教学投入,产出最多的教学成果。“教学最优化”是理想的教学境界。应该是我们广大数学教师追求的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做到“精讲精练精评”,尽量让每位学生都学到知识,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篇3

1.基础性。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包含着一系列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较为稳定的发展,素质教育应着眼于学习主体的素质,调动其积极参与,促使其生动活泼地发展。初中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自然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最基本的素质。

2.有序性。数学课堂实施素质教育在具体方法上是一个有节奏的、有重点、不断推进的过程,而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数学教师应根据教学实践,在每一个阶段(学年、学期、学月或每一周)确定一个问题,重点突破。素质教育的目标实现,不是一蹴而就,必然是一个长期培养的有序的过程。

3.全面性。不体现全面性,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两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在数学教学中,要做到面向全员促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而不是“优生教育”、“竞赛教育”。

4.延续性。实施素质教育不能割断历史,不能认为过去的一切做法都是“应试教育”,全盘否定过去的教育教学活动,不能把过去已采用过的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认识规律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已取得的经验,同素质教育对立起来。在“应试教育”的课堂中,也能进行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的课堂中,也要使用应试手段。

5.开放性。抽象性与严密性是数学学科的重要特点。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重视系统的学科学习,而且要重视生活的教育和社会的服务,使学生具有初步用数学的意识。

二、数学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容

1.思想品德素质。思想品德素质包括政治、思想、道德、意识、观念等素质。初中数学教材中渗透了大量的德育教材,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并充分利用,那么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钻研的科学精神,树立辩证唯物观,以及百折不挠的精神,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我国方算书《周髀算经》记载的商高和周公的问答,商高所处的年代约公元前1120年前,竟有“勾广三,股修四,弦隅五”的论述。它比毕达哥拉斯的发现早600多年。又如圆周率,它是我国几何学举世公认的成就,《周髀算经》记载为“圆径一而周三”之说。南北朝的祖冲之(公元429-500年),断定圆周率的取值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并定22/7为约率,355/113为密率,直到1573年才被德国人鄂图所知,其实已比祖冲之晚了1100年。这些成就,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让学生了解这些事实,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形成学生的爱国品质。

2.科学文化素质。作为教学科目的中学数学与作为科学的抽象数学,就其性质和内容来说,有其显著的差别。这是因为,作为教学科目的数学着眼点在于完成中学数学教学目的所规定的任务,具体地说,在于通过数学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概念,并培养技能,发展能力。《数学教学大纲》规定学生要了解、理解、掌握、应用的数学知识这也就是我们数学课堂教学的任务所在,也是构成学生数学智育素质的最基本的部分。另外,在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掌握数学思想(字母代数思想,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统计的思想等)和数学方法(配方法、换元法、公式法、分析法、综合法、反证法、基本图形导出法,等等)。还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记忆、迁移、发散、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正确、迅速的运算能力,并逐渐形成技能和技巧。科学文化素质是学生一切素质中最重要、最核心的素质,而这种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就在于课堂教学,所以要求数学老师在教学中必须把精力放在课堂内,精心设计,精心施教。教学最优化理论的倡导者巴班斯基认为:教学最优化就是以最少的教学投入,产出最多的教学成果。“教学最优化”是理想的教学境界。应该是我们广大数学教师追求的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做到“精讲精练精评”,尽量让每位学生都学到知识,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篇4

1.1 基础性。中学数学教学内容从总体上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称为表层知识,另一个称为深层知识。表层知识包括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公理、定理等数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表层知识是深层知识的基础,是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的,教材中明确给出的,具有较强操作性的知识,学生只有通过对教材的学习,在掌握和理解了一定的表层知识后,才能进一步的学习和领悟相关的深层知识

1.2 有序性。数学课程是一个有节奏的,有重点的推进的一个过程,数学教师应根据教学实践,在每一个阶段确定一个主题,重点突破。素质教育的目标实现,不是一蹴而就,必然是一个长期培养的有序的过程。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应与整个表层知识的讲授融为一体,使学生逐步掌握有关的深层知识,提高数学能力,形成良好的数学素质,

1.3 延续性。数学知识环环紧扣,实施素质教育不能割断历史,数学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不能认为过去的一切做法都是“应试教育”,全盘否定过去的教育教学活动,不能把过去已采用过的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认识规律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已取得的经验。同素质教育对立起来。

1.4 开放性。抽象性与严密性是数学学科的重要特点。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重视系统的学科学习,而且要重视生活的教育和社会的服务,它不局限于解题能力的培养而应使学生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初步运用数学的意识。

2、素质教育的培养

2.1 思想品德的培养。思想品德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意识观念等。初中数学教材中渗透了大量的德育教材,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并充分利用,那么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钻研的开拓精神,树立辩证唯物观,以及爱国主义教育,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2 科学知识的培养。作为基础科目的数学着眼点在于完成中学数学教学目的所规定的任务,具体来说,在于通过数学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概念,并培养技能,发展能力。《数学教学大纲》上所规定学生要了解、理解、掌握、应用的数学知识,就是我们数学课堂教学的任务所在,这也是构成学生数学智育素质的最基本的部分。另一方面,在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掌握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具有正确、迅速的运算能力,并逐渐形成技能和技巧。

篇5

【中图分类号】G342.86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2-0066-01

初中体育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搞好初中体育教学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它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素质教育的统一体。本文阐述了初中体育教学对于提高学生体育素质、促进学生智力开发、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和审美素质的作用,提出了体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初中体育教学是实施体育素质的主渠道,当前,各级各类学校正在贯彻落实全教会精神,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因此,研究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初中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同志早年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指出:体育是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不仅可以强筋骨,而且还有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之效。体育教育除了遵循教育规律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传播体育知识和技能之外,还可以通过体育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开发学生的智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因此,体育教学不仅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1、体育教学是指导学生提高体育素质的根本途径。体育教学具有明确的教育目的、既定的教学内容和严密的组织体系,它是唯一从小学到大学连续设置的课程,因而更具有教学的连续性和实践的层次性。由学生大量身体活动和教师适时知识点拨为特征的体育教学,能促进学生身体机能的健康发展,提高学生基本活动能力,增强学生机体的免疫能力和对环境的自我调控能力,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良好的体育素质无疑对学生适应未来快速多变的社会具有积极作用。

2、体育教学是促进学生智力开发、提高学习效率的推动力。青少年时期是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阶段,健康的体魄是重要的物质基础。随着社会和经济的日益发展,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也使学生学习的负荷越来越重。合理的体育锻炼能增强学生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提高大脑的均衡性、灵活性和思维能力,保证学习所必需的充沛精力,使学生的体力和智力处于最佳结合而相得益彰与和谐发展。

3、体育教学是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重要载体。体育教学有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和生动的教学活动,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要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如练习密度、运动强度等)和心理负荷(如紧张与轻松、独断与协作等),要克服物体条件和自然条件的困难,要调适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人与时空之间的种种关系,这些体育中的社会文化属性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集体意识、协作意识、进取意识、创新意识、守法意识等人类优良的思想道德素质。

4、体育教学有利于学生审美素质的提高。科学的体育锻炼能促进学生塑造健康健美的体形,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身姿,培养学生追求美、创造美和鉴赏美的能力。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可以直接感受到力与美的和谐、形体美与心灵美的融洽,同时还能从身体的各种运动中体会到人体的自然美。

二、初中体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

1、注重基础性教育。顾明远教授指出,素质教育虽然不能完全等同于基础教育,但基础教育必定是素质教育。中小学教育就是基础教育,它必须为学生的成长打好三个方面的基础:一是打好身心健康成长的基础;二是打好进一步学习或者终身学习的基础;三是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打好基础。因此,中小学体育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要做到:第一、培养学生体质基础的同时,从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打好基础;第二,要使学生认识和了解体育与健康、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从事体育锻炼的社会责任感;第三,要使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科学的健身方法,为学生的终生体育打好基础。

篇6

一、兴趣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兴趣培养人手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大多数人的童年时期都是从涂鸦开始对外部世界的表现欲望,这是兴趣的开始,也是创造力的初级表现。美术教育是儿童的一本最佳“启蒙书”。艺术学科有其自身的思维方式和思想习惯,它利用形象思维的方式把感觉、情感和理性相结合起来,通过表象去创造对象与完成作品解释经验,促进顿悟。美术教育能够丰富并推动儿童的情感性学习,这是由于艺术表象最容易激起他们情感反应,增进学生对所学学科的兴趣爱好,促进他们格外努力的去学习,孩子每创作出的一幅作品,不但是美术作品,又是一件教育作品。通过孩子的画能看到他喜欢什么,憎恨什么,了解他们观察创造想象的素质是怎样自由的得到发展,从兴趣人手,培养和鼓励学生的想象力,进而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中以一种良好的心态和正确的学习方法,促进学习其他门类必要知识技能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二、心理素质培养

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现象,有的同学在生人面前或在陌生环境中,表现出紧张、怕羞、胆小,对自己没信心。这种现象看似小事,容易被老师及家长忽视。胆小,怕羞,不自信其实就是一种不良的心理素质。是学生自我意识差的表现。对这种现象老师要加以重视和引导,让学生知道如果做事没有信心就会影响他们的进步。引导学生要自我欣赏,自我纳悦,对自己满意,接纳自己,对自己要自信,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启发他们乐观,向上,积极上进,有成功感,锻炼自己的适应能力,帮助他们反复练习,逐步克服怕羞,怯场的现象。对他们出现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加以肯定,使他们逐步建立良好心态,提高心理素质。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也是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是互相联系的。还要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毅力,很多同学宁肯放弃对兴趣的追求,也不愿意吃苦。这其实也是心理素质不高的表现,这种薄弱的意志是适应不了社会环境的。因为在生活中会碰到种种困难,如果没有坚强的毅力去克服就无法生存了。老师要针对这种现象主动做工作,爱护他们的兴趣,鼓励他们对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加以发展,帮助他们树立战胜困难的决心,引导学生主动克服困难,让同学在战胜困难的同时,增强毅力,使心理素质和专业水平同时得到提高。

三、人格的塑造

人格是人的素质的基础,将决定个体包括心理、心理和社会文化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的发展。

一个人的人格形成时期,主要是从胎儿到青年前期。青年中后期仍有一定的可塑性。由此可见,一个人人格的形成期,大多是处于受教育期,对受教育者的人格进行整合和塑造,是教育义不容辞的任务。因此,把握好人格形成的最佳时机,就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要在全面发展中,塑造健全的人格。历史上著名的学者、伟人。绝大多数都是博闻多识、兴趣广泛,全面发展而又各有专长的人。现在各级教育部门强令减轻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为孩子们广泛的兴趣爱好提供发展空间,是支持素质教育的一个好举措。

篇7

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本要求,中学化学中的实验教学更是我们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虽然很多学校的实验教学现状与前些年比较已经有了很大改观,但是许多学校由于认识不足或者经济问题等原因,化学实验依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它所产生的深刻效果和深远影响也就无法体现。本文想结合我们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就此发表自己的一点浅见。

一、素质教育和化学实验的关系

教育是一个民族进步和发展的基础,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和创造能力的根本途径。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而化学实验恰恰是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最佳载体,这些能力也正是人们在社会上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

二、化学实验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

1. 化学实验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实验向学生展示了许多有趣的化学现象,为了更有效地从化学实验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教师要巧设实验,我们在进行 “盐类水解”一节教学时,上课开始即演示:向课前先用无色酚酞试剂写着“盐类水解”四个字的白纸上喷洒碳酸钠溶液,结果学生观察发现,本来无字的白纸上出现了“盐类水解”四个红字,伴随这个奇妙变化过程的是学生的惊讶和疑问,此时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即得到激发。

2. 化学实验能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化学实验是一个严格的科学过程,取得的实验数据必须是真实的,实验结果还必须符合生产生活实际,如在“测量变质的NaOH中杂质碳酸钠的百分含量”实验时,有些学生实验过程不规范(质量的称量不准确、沉淀的洗涤不彻底等等),导致实验数据不准确,致使实验得到的碳酸钠的百分含量大于百分之一百,所以要想获得实验的成功就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实验,从实验的开始到实验纪录、数据处理、总结归纳直至最后的结论得出都必须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否则功亏一篑。

3.化学实验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创造中快乐学习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事实证明实验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佳途径。如在“原电池”一节的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做两个实验:(1)锌片和稀硫酸的反应,观察现象。(2)锌片和铜片间隔一段距离平行插入同一烧杯内的稀硫酸中,观察现象,然后在此基础上用导线将两金属片的上端相连接构成一个闭合回路,再观察现象。最后比较两实验现象学生就会有这样的疑问:实验(2)中当用导线将两金属片的上端相连接构成一个闭合回路后铜片上也生成了大量气泡这是为什么?产生的是哪种气体?等等。此时,学生急于思考和寻找问题的答案,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这时我又适当地设置了几个有梯度的实验问题,同时又提供了铁片、铜片,铝片、碳棒、盐酸、酒精、灵敏电流计等实验用品,并让学生模仿刚才的实验设计几种简单的原电池,让学生自己思考总结原电池的形成条件,这样不仅解决了本节课学习重点,而且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使学生在创造中快乐学习。

4.化学实验能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学生能从实验过程中和实验结果的分析中获取知识,找出规律,悟出道理,并且能掌握解决一般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学习“燃烧”这一节时,让学生做 “纸锅烧水”的实验,在实验前所有的学生认为纸张属于易燃烧物,用纸锅不可能把水烧开,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多数学生会积极地参与做这个实验,通过实验,不但证明了用纸锅能把水烧开,加深对物质燃烧的条件的认识,而且改变了学生对事物的看法,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对实验、对生活积极的参与意识。

5. 通过实验能培养学生的分工协作能力

当今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对人和人之间的协作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化学分组实验就是最好的助手,在许多学生的分组实验中,小组各成员必须分工明确、密切协作才能有效地完成实验任务,因此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的分工协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化学教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上好实验课

现代生产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知识总量的急速增长对学生独立学习和自我教育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随之而来,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要改变过去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中不合理的方面,把实验教学的重心由单纯的传授实验知识、让学生背实验和机械的应试实验转移到既要传授知识又要注重实验过程上来,通过规范的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

总之,通过规范的实验教学不仅可以授之以“鱼”,还能授之以渔,因此我们说化学实验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绿色通道。

【参考文献】

篇8

2.“学历至上”的用人观影响。制约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另一个障碍就是“学历至上”论。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就业压力大,再加上国有企业改革等多方面原因存在,使得我国就业竞争日趋激烈。长期以来,我国在用人机制上坚持“学历至上”论,即以学历作为衡量人才的最重要标准。在现实社会中,往往是高学历者才会有好的就业机会。同时,在就业体制上,劳动力就业市场对职业教育的支持也很不够。“上大学是高贵,上职高是低人一等”。一个高职学校毕业生的工作机会和工作条件往往比不上一个受过普通高等教育的毕业生。这些观念和体制都在无形地驱使着整个社会片面追求“考高分、进名校”。近年来,在人才市场上还出现了一种“高消费”倾向,即用人单位在聘用人才时以“就高不就低”心态来选择毕业生,这种盲目攀高的学历风还有越刮越烈的趋势。一些用人单位竞相打出“博、硕多多益善,本科等等再看,大专看都不看,中专靠一边站”等旗号。近年来,我国国家公务员考试持续升温,该考试也一直主要面向本科学历人群进行招录。片面追求学历的用人观,扭曲了人才多元化、多层次的良性格局,影响了人们的教育观念,并成为“应试教育”的驱动力。

3.“优胜劣汰”考试选拔观的影响。教育是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对教育活动进行考察始终不应脱离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不够发达,使得教育投入不足、教育整体水平偏低,教育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在我国,升学压力将长期存在,而只要有升学竞争存在,就需要进行“优胜劣汰”的选拔。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中,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都特别强调教育的社会选拔功能,注重以分数来选拔人。我国在基础教育甚至在学前教育阶段就非常重视选拔“人才”,在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进幼儿园都需进行考试的使人哭笑不得的现象,而为了上好的初、高中,学生必须得参加各种大大小小的考试(小升初、中考),只有考分高的学生才能升入到好的学校。于是,学校通过考试把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选,集中精力加以重点培养,而其他多数学生则成了教育的弃儿,失去发展的机会与前进的信心。再拿高等教育来说,由于我国是穷国办教育,资金短缺制约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尽管近年来我国高校招生人数在不断增加,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人都上大学显然是不现实的,就算是能上大学,而宝塔中的重点大学又为数甚少,真正能上名牌大学的学生数量毕竟有限。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导致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风气显著“降温”,相反,由于就业压力的加剧,高考竞争愈演愈烈。如此艰巨残酷的任务,决定了学生在步入幼儿园这个基础教育大门的那天起,就一直处于被淘汰的危险心态之中,就必须承受巨大的压力,这无疑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

4.“分数至上”教育评价观的影响。长期以来,在“分数至上”教育评价观的影响下,不少地方政府在对学校进行评估时,一直将升学指标等作为评定各学校办学水平的主要依据,并逐年增加对学校的“期望值”。政府对升学率好的学校进行大肆表彰,对升学率差的学校则重重惩罚,甚至对其校长进行调离、撤职。这样,对升学的引导已经变成了政府的行为。社会舆论评价学校更是以“升学率高低论英雄”,升学率高就说明该校教育质量好。升学率高的学校备受家长青睐,升学率低的学校则会受到舆论的谴责,不仅招不到好生源,而且该校领导、教师和学生也似乎低人一等。学校对教师的考核评价实际上也还是围绕分数、升学率等指标展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是以分数高低定优劣。于是,从小学开始,孩子们就被分成了三六九等。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绝大多数中国孩子身上都被贴上了尖子生、中等生、差生的标签。

二、转变观念,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造良好氛围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长远方针,它对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增强创新能力,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步伐具有重要意义。如果不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实现“三步走”战略、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会产生直接影响。观念是实践的先导,而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关键在于更新观念。

1.转变人才观。国以人立,业以人兴。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人才是关键,国民素质是基础。分数不能全面反映人的素质,分数不是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早期的分数高低很难决定一个人一生中学业乃至事业的成功与失败。云南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查阅了1977年到2009年32年来全国的124名高考状元后发现,“他们一个都没有成为所从事职业领域的顶尖人才”。而当初在学校里成绩平平甚至被老师认为是差生的人,在社会上可能会更有所作为。要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必须转变以学历为本位的人才观与用人观,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人才观、以能力为核心的公平竞争用人观。人才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既有高级人才、中级人才,又有初级人才。同时,人才的培养途径也应是多层次、多结构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树立科学人才观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培养造就创新人才、将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无可比拟的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是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国力的基础工程。

2.转变教育政绩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政府是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主导者。实施素质教育特别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的理解和支持。近年来,不少地方领导对素质教育重要性认识还不到位,还习惯于以升学率作为考核教育部门和学校工作的主要指标。这无疑助长了“应试教育”的倾向,使素质教育的宏观政策遇到层层阻碍,难以在中观和微观的层面得到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需树立正确的教育政绩观,要坚持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要把推进素质教育情况纳入上一级政府对下一级政府政绩考评的内容,并配套相应的奖罚政策和制度,确保政府在决策和执行上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同时,各级教育部门不得再以考试成绩、升学率对学校进行排名,不得对学校下达升学指标。

3.转变成才观。要实施素质教育,家长必须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每一位家长都希望子女受到很好的教育,这无可非议。但家长需认识到,接受大学教育诚然是子女成才的重要条件,但绝不是唯一条件。未能在高校接受教育,同样可以通过工作、实践、自学成为某一行业、某一领域的有用人才,同样可以展示自己的价值。家长应该成为素质教育的支持者,应努力配合学校促进孩子全面健康成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家长应结合子女的兴趣、爱好,理性、科学地教育子女,不能违背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盲目地给子女施压。要把舔犊情深、望子成龙与遵循教育规律和青少年成长规律统一起来。

4.转变教育评价观。在“分数至上”教育评价观的影响下,教学沦为了考试的附庸,学校、教师、学生如泰山压顶,都在为分数疲于奔命。“重分数,轻能力”、“重智育,轻德育”、“重成才,轻育人”,这种急功近利的教育目标直接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造成了学生的片面发展。正是在这种狭隘教育评价观的影响下,分数价值高于人的价值,升学目标取代了人和社会发展的目标,育人的宗旨就这样被有意无意地忽略掉了。于是,一个个无限丰富、充满多种发展可能性的生命个体在这个过程中就被抑制甚至被扼杀掉了。如此一来,完全扭曲了教育的功能,背离了教育的根本宗旨。在强调创新的知识经济时代,这不仅仅是教育问题,而且将对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未来构成威胁。因此,必须转变“分数至上”的教育评价观。

三、深化改革,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设良好环境

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实施素质教育不仅涉及教育观念的转变,更是一场涉及社会用人制度、人才培养模式、招生考试制度等方面的综合性改革。

1.改革社会用人制度。改革社会用人制度,发挥其对素质教育的导向作用。在用人机制上,政府要改革过度追求高学历的社会用人制度,要从“学历至上论”转为“能力中心论”,要制定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就业政策,为培养新型人才提供政治保障。政府可规定不同岗位相应的人才规格,高中毕业生能胜任的岗位,不需招大专毕业生,大专毕业生能胜任的岗位不需招研究生。同时,政府、企业和社会在招聘、用人、待遇等各方面都应坚持德才兼备原则,公平公正地将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建立以素质和实际能力为准则的人才选拔机制和就业、用人机制,真正从根本上摒弃仅仅以学历、资质和以分数取人的偏向。

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的发展不但需要一大批科学家、工程师和管理人才,而且迫切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为此,必须调整教育结构,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人才培养模式。政府除了要大力发展普通全日制高等教育外,还要大力发展中高等职业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电大、自考等)。同时,还需沟通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联接渠道,使中等职业教育、普通高中与成人高等教育、普通高等教育一起构建人才培养的立交桥。政府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合理确定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例,今后一个时期总体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

3.改革考试招生制度。素质教育要真正落实,科学评价是关键。只有做到科学评价办学质量,只有建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评价制度,才能引导和促使学校教育回归素质教育的正常轨道。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就要打破以考分多少来评定学生好坏的评价标准,改变将分数作为招生录取唯一标准的做法,要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进行相应改革。要深化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制定正确的中、高考指导思想和命题原则,试题应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要完善招生录取办法,要按照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建立健全有利于专门人才、创新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

篇9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1-0248-01

初中体育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搞好初中体育教学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本文阐述了初中体育教学对于提高学生体育素质、促进学生智力开发、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和审美素质的作用,提出了体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体育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素质教育的统一体。初中体育教学是实施体育素质的主渠道。当前,各级各类学校正在贯彻落实全教会精神,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因此,研究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初中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同志早年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指出:体育是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不仅可以强筋骨,而且还有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之效。体育教育除了遵循教育规律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传播体育知识和技能之外,还可以通过体育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开发学生的智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因此,体育教学不仅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1.1 体育教学是指导学生提高体育素质的根本途径。体育教学具有明确的教育目的、既定的教学内容和严密的组织体系,它是唯一从小学到大学连续设置的课程,因而更具有教学的连续性和实践的层次性。由学生大量身体活动和教师适时知识点拨为特征的体育教学,能促进学生身体机能的健康发展,提高学生基本活动能力,增强学生机体的免疫能力和对环境的自我调控能力,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良好的体育素质无疑对学生适应未来快速多变的社会具有积极作用。

1.2 体育教学是促进学生智力开发、提高学习效率的推动力。青少年时期是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阶段,健康的体魄是重要的物质基础。随着社会和经济的日益发展,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也使学生学习的负荷越来越重。合理的体育锻炼能增强学生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提高大脑的均衡性、灵活性和思维能力,保证学习所必需的充沛精力,使学生的体力和智力处于最佳结合而相得益彰与和谐发展。

1.3 体育教学是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重要载体。体育教学有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和生动的教学活动,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要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如练习密度、运动强度等)和心理负荷(如紧张与轻松、独断与协作等),要克服物体条件和自然条件的困难,要调适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人与时空之间的种种关系,这些体育中的社会文化属性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集体意识、协作意识、进取意识、创新意识、守法意识等人类优良的思想道德素质。

1.4 体育教学有利于学生审美素质的提高。科学的体育锻炼能促进学生塑造健康健美的体形,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身姿,培养学生追求美、创造美和鉴赏美的能力。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可以直接感受到力与美的和谐、形体美与心灵美的融洽,同时还能从身体的各种运动中体会到人体的自然美。

2 初中体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

2.1 注重基础性教育。顾明远教授指出,素质教育虽然不能完全等同于基础教育,但基础教育必定是素质教育。中小学教育就是基础教育,它必须为学生的成长打好三个方面的基础:一是打好身心健康成长的基础;二是打好进一步学习或者终身学习的基础;三是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打好基础。因此,中小学体育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要做到:第一、培养学生体质基础的同时,从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打好基础;第二,要使学生认识和了解体育与健康、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从事体育锻炼的社会责任感;第三,要使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科学的健身方法,为学生的终生体育打好基础。

篇10

引言:对于在校幼师生来说,要能够适应未来工作的要求,必须具备良好的艺术素质,而艺术素质最终体现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上。这也正是当前教师培训过程中所强调的教师艺术素质水平提高和发展的基本方向。

一.艺术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没有艺术素质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高等学校需要艺术素质教育,实施艺术素质教育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入点,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表现能力、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

(一)艺术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保证

当前,学前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前教育学生的全面发展。艺术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说,没有艺术素质教育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素质教育。没有经过艺术素质教育的学生不可能成为全面发展的学生。

(二)艺术素质教育可提高幼师生的道德素质

艺术素质教育具有“辅德性”,可以起到“以美导善的作用”。因为艺术素质教育通过引导学生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激发对美的热爱与追求,进而内化为一种对美的意识和观念,使学生的道德、情操、精神得到升华。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素质教育对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具有启迪人、感染人的巨大力量,有助于使受教育者的心灵变得更加完美和高尚,从而在幼师生全面成才的关键时期内形成科学进步的人生观和道德观,为将来发展打下坚实的思想道德修养基础。

(三)艺术素质教育可提高学幼师生的专业素质

艺术修养并非是艺术工作者拥有的“特权”,它是每一个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之一。在一项由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与美国国家教育部提供资金,历时两年完成的一项“艺术素质教育合作组织报告”中,肯定了接触戏剧、视觉艺术以及音乐舞蹈的学生在阅读、写作、和数学等方面会比那些一心扑在课业上的学生做得更出色,艺术素质教育不仅不会妨碍专业学习,而且能有所促进。

(四)艺术素质教育有利于幼师生的心理健康

幼师生的心理健康是其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艺术素质教育以其独特的力量,对人的心理健康大有裨益。以艺术的一种形式——音乐为例,我们习惯心情低落时听听音乐,融入其中,一切的烦恼就会消失。音乐的曲调、节奏、旋律不同,对人体可产生不同程度的兴奋、镇静和降压等作用。以情感性为重要特征的艺术活动和艺术素质教育对人的情感困扰、心里失落具有很好的调节作用。“艺术是心灵的情操”它可以使不健康的心理在艺术的感染,熏陶下得以矫正,增加幼师生心理的自我调控能力,利于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促进人的身心健康。

二. 高职院校幼师生艺术素质的现状

过于强调艺术技能、技巧的传授与学习,把技能训练作为艺术课程的首要任务,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对艺术文化底蕴及审美、创造等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不够灵活,过于单一和落后。艺术教师在教学中多采用讲解和示范的方法,而学生多机械地模仿,而不是用学到的知识、技能去创造。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和自由的思维空间。

教学内容不够实用,脱离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艺术教学过分强调教学内容,而且脱离了学生能够接受的范畴,不符合学生自身特点,以致他们产生逃避、排斥的情绪。现在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一般都使用艺术欣赏类教材或一般的师范院校艺术用书。单单学习这些教科书只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远远达不到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

针对性不强,没有有效地针对幼儿教师这一职业特点进行教学,幼儿教师教学面对的是学前小朋友,艺术教学是以玩、学相结合,以感受、体验相结合,以培养小朋友兴趣为主的教育。

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只关注艺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科之间的综合与联系,人为地把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分割开来,没有有效的相整合课程资源。

三.如何提高学生艺术素质

(一)加强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

虽然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与专业艺术院校的不同,但也应予以足够的重视。首先,要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构建规范、科学的艺术教育体系;其次,应组织专家组编写、审查、评选出高质量的艺术课教材供学生学习;再次,改革课堂艺术教育形式,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情趣、创新能力作为重要指标。

(二)艺术欣赏课程与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有机结合

艺术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载体和有效途径。可以将学生艺术团的表演带进课堂,或者让同学们更多地参与到艺术表演中,将艺术的教学与活动相结合,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在活动中体验艺术,丰富课堂。学生所具备的艺术教学能力的培养是高师教育的重要目的,如何更好提高,这还需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但值得重点强调的是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学实践。因此,高职院校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教学实践的机会。

(三)营造校园艺术文化氛围

校园的艺术文化构建可通过两种途径:一是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艺术活动;二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校园艺术文化建设,营造校园艺术文化氛围,为学前教育学生提供开展艺术活动的场所,让学前教育学生在美的环境和氛围中陶冶情操、开启心智。

四.结语:教育教学能力是一个综合能力的体现,从以上问题出发,我们不难看出,要想更好的发展我国的幼教事业,就应当从幼师艺术素质的发展入手,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发展我们的幼教事业,这样才能发挥每个基层幼师的能力从而达到整体的发展。培训与合理的制度也从侧面确保了幼师个人艺术素质的发展。总之,教师要在教育教学生涯中不断努力,不断进取,要勤于学习,严于律己,让自己的个人艺术素质进一步得到成长。

篇11

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就是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根本目标的教育。加强素质教育是时展的需要,在英语教学中结合学科特点,实施素质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新时代对英语语人才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英语教学面临新的时代背景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以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全面发展的英语人才,是当前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充分认识到素质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明确英语教学中素质教育的目标,贯彻实施英语教学中素质教育的目标,掌握推进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是全面取得教育改革成功的根本保证。

一、素质教育在英语教学中重要作用

英语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相比,具有特殊性。对于英语教学而言,它的目标不仅体现在语言技能的掌握,更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传授语言背后的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提高与人沟通的能力。而这种不同恰恰决定了在当前英语教学中必须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因为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根据人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特征的教育。在我国当前的英语教学中,“应试教育”还普遍存在,“哑巴英语”、“中式英语”现象非常严重,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在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将语言素质、文化素质、思想素质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掌握推进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全面发展的英语人才。因此,实施素质教育是英语教学改革取得全面胜利的根本保证,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英语教学中素质教育的目标

英语教学不仅仅要教会学生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的知识和听、说、读、写的语言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素质,既包括语言的能力,又包括品格、文化、思维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英语学科的素质教育应以英语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突出语言素质、文化素质、思想素质的培养,共同促进英语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因此,教师的任务不再仅仅局限于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语言技能的培养,而要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性格,提高文化素质,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从而得到全面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英语教学中素质教育的目标实施

1.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教师作为素质教育的实施者,其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英语素质教育的成效。因此,素质教育给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名高素质的教师,首先应该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高尚的品志、健康的思想情操、正确的政治方向及明确的教学目标。不仅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而且能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强烈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意识,培养爱岗敬业、关心他人、乐于奉献的优良品质用自己的言传身教传授给学生。

其次,教师应掌握本学科系统、全面的专业知识,并具有深厚的高层次知识储备和灵活的运用能力。英语教师必须具备英语语音、词汇、语义、语用方面的知识,具备较高的英语听、说、读、写、译技能,而且应非常熟悉目的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地理、历史、风俗习惯等文化背景知识。同时还要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说得地道,表达得流畅、清晰、准确、生动,这对课堂教学的效果起着关键作用。

同时,教师还必须具备较高的科研能力,教学和科研,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教学出题,科研求解。因此,英语教师要重视运用教育科学理论进行研究,揭示出规律性的东西,服务于教学。

2.培养学生的语言素质。

语言素质包括语言基础知识、听说读写的技能和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交际能力是当代学生应当具有的最重要的语言素质。语言知识是语言的构成规则,在使用语言时,除要遵循语言的构成规则外,还应遵循语言的使用规则。由此可见,交际能力便是语言的构成规则和语言的使用规则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具体运用。

交际能力包括两个方面,即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语言能力主要指掌握语音、词汇、语法等规则体系,能辨别和造出合乎语法的句子,强调使用语言的准确性(accuracy)。语用能力包括社会语言能力,即席表达能力和话语能力,强调使用语言的流利性(fluency)和得体性(appropriateness)。

语言素质是学生掌握外语的最基本要求,是成功实施素质教育的保障,因此,教师应将其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上。

3.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

美国语言学家罗萨莉・马焦在其文章“Bias-Free Language: Some Guidelines”中谈道:“Culture shapes language and then language shapes culture.(语言既塑造文化,又被文化所塑造。)”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表达和传播的工具,文化体现在语言之中。离开了文化,语言也就失去了内容和意义。学习一门外语的过程,也是了解对象国文化背景知识的过程,掌握对象国文化背景知识的程度直接影响到一个人语言知识的使用能力,是能否得体地运用语言的前提。因此语言教学必须有文化内涵。如果只学语言而不学文化,就很难学好这门语言。

从英语学习中获得的文化知识不仅有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而且有利于英语自身的学习。因为交际能力的培养就是让学生在与对方的交流中,根据话题、语境、文化背景讲出得体、恰当的话。语言的得体性离不开文化知识,从阅读教学来讲,文化知识尤其是外国文化知识对阅读理解是至关重要的。影响阅读理解的两大因素:一是大脑对文字符号的感知程度与速度,二是阅读者的文化背景知识。如果一个人的文化背景知识比较丰富,那么他在阅读时理解的速度就比较快,程度也比较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教语言,而且要教文化,更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因素,尤其是中外文化的差异。在教学中介绍外国文化,包括政治、经济、教育、历史、文化、艺术、宗教等方面的知识,把文化作为一种显性的知识融于语言教学之中。教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有选择地让学生观看一些有意义的英文电视、电影,更直观地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文化的背景知识包罗万象,教师要利用周围一切可利用的条件,不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运用语言交流的氛围,为进一步培养学生全面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4.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

外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与世界沟通的人才,培养出的人才将走向世界,与不同民族的人交往。思想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有些人有很高的业务水平,但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修养很差。这些人不能算是真正的人才。他们有的忘恩负义、唯利是图,有的走上了犯罪道路,有的甚至成了民族的败类。这是我们过去强调应试教育而忽视思想教育的结果。在素质教育日益被重视的今天,在教学活动越来越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下,我们要把思想教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爱国家、爱人民的良好思想品德。同时使他们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神圣的历史责任感,有坚强的意志和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有严谨的工作作风、先进的观念和无私奉献精神。

四、改善课堂教学模式,促进英语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1.注重学生能力和兴趣的培养。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全面发展。教学是一种双向活动,语言又是交际的工具。教师可以首先选择难度较低、趣味性强的材料,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知性。然后对学生进行阅读和听说方面的基本训练,纠正其发音,督促其模仿,以学生为主,大胆地进行语言实践;语言的趣味性,不在于其本身,而在于借助它去寻找乐趣:学生一旦受益于这种训练,就会对语言学习产生兴趣,同时这种兴趣也会转化为一种学习的自觉性。

2.增加第二课堂活动,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

除正常的课堂教学之外,还要开设第二课堂,如放英文电影、录像,组织英语演讲比赛、晨读、英语角等,设置课前五分钟的Duty Report,让学生用英语报告他们的所见所闻及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同时还可将学生的视线引向市场上的商品英文名称、英文广告、路标、警示牌等,引导学生通过好奇心来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

这些课外活动的意义在于巩固和提高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语言知识和技能。由于课外活动的内容不受大纲和教科书的制约,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都可以参加合适的活动,各得其所,同时还可以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接触英语和使用英语的机会。通过一系列的课内(第一课堂)、课外(第二课堂)、校内、校外的英语系列活动,形成一种立体交叉的英语攻势,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3.重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对教师来说,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十分重要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有其显著特点:一是能有效地增大课堂的容量,减少板书,使教师能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放在引导学生探究重点、难点问题上,讲深讲透所举例子,实现讲解的高效率;二是直观性强,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实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三是使一节课所学内容的小结更具有条理性,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以及关键的内容和方法。在英语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介绍的内容量大,句法、词法、语法的分析说明较多,在课堂当中的发音纠正、口语讨论等都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来完成。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能真正做到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做到教为学服务,从而为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服务。

五、结语

总之,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需要学校、社会、家庭齐心合力,作为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实施者,学校教育责无旁贷。英语教学必须适应社会需要,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坚定不移地推进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素质为目标的教学改革,培养出高素质的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篇12

1.人为,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旧的社会分工)

2.人为,培养全面的人的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3.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是(社会主义制度)

4.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5.最早实用美育一词的是(席勒)

6.美育首次正式列入我国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在(1912年)

7.美育又可以称为(审美教育)

8.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体育课)

二、辨析题

1.我们在制定教育目的时,既要考虑社会需要,又要考虑人的自身发展需要。

正确。社会需要与人的发展是辨证统一的。一方面,教育总是按社会的需要来培养人,人的自身发展离不开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社会是由个人的人组成的,社会需要并不排斥个人自身兴趣、爱好、才能的发展,因此制定教育目的应反映社会需要和个体发展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

三、简答题

1.个人本位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的发展需要而制定的。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价值只是表现在它由助于个人发展。人生来就具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目的就在于促使本能不受影响的发展。

2.社会本位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教育除社会目的外,无其它目的。教育结果只能用社会效益加以衡量,看它为社会贡献了什么。

3.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点是什么?

第一,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或者说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二,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第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4.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是什么?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5.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又哪些?

素质教育有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高综合国力;是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具体落实。

6.体育的意义有哪些?

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系国家、民族的强若盛衰。

7.体育的任务有哪些?

增强学生体质;这时根本任务。具体任务包括:促使学生正常发育和身体各器官技能的发展,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人体基本活动能力,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传授体育卫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养成科学锻炼身体的习惯;通过体育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向国家输送优秀体育运动员。

8.体育的组织形式有哪些?

体育课: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锻炼;运动队训练;运动竞赛。

9.美育的任务有哪些?

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具有感受美、欣赏美的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0.美育的实施途径有哪些?

通过各科教学和课外文艺活动实施美育;通过大自然实施美育;通过社会日常生活实施美育。

11.劳动技术教育的内容有哪些?

现代工业和手工工艺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农、副业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服务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

四、论述题

1.试述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