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经营与管理分析范文

时间:2023-08-03 09:18:4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媒介经营与管理分析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媒介经营与管理分析

篇1

一、《媒介经营与管理》教学内容的更新

通过跨媒介的整合经营可以实现媒体核心品牌影响力的多层面覆盖,新时期的传媒竞争环境要求传媒除了能够保有和巩固原有市场份额,还需要通过跨媒介整合经营的战略使媒介的品牌和产业链得到延伸,从而在各个层面扩大其核心受众的覆盖范围。教学中除讲授媒介经营与管理基本理论外,在教学内容中突出新媒体经营与管理的理念与专业能力的培养,强调以职业技能评判实践学习的标准,充分体现“理论中心、实践中心”的双中心教学目标。

(一)引入新媒体的经营与管理理念

引入新媒体的宏观经营理念。主要讲授新媒体带来的负效应(主要是信息安全、侵犯知识产权、信息泛滥、网络犯罪、网瘾症、数字鸿沟),阐释互联网监管的难点及管理对策,讨论网络实名制,重点分析新媒体的双刃性,介绍发达国家互联网管理的经验和教训,分析网络舆论的特性、引导与规范问题。

引入新媒体的微观经营理念。主要讲授新媒体的盈利模式,务模式等;重点阐释网络广告的特点、包括网络广告、收费服务、电子商问题、发展对策;讨论电子商务模式的类型;分析收费服务模式的可行性。引入新媒体中著作权保护理念。主要讲授了新媒体中著作权保护面临的问题,尤其是新媒体的特性造成了侵权易、维权难;阐释新媒体著作权的法律保护,介绍发达国家对新媒体的著作权保护情况;重点讨论了“避风港”原则与“红旗”原则,分析百度MP3版权案;讨论网络著作权的技术保护措施。

引入新媒体运营理念。新媒体经营中的长尾、免费与无聊的相关理论,都是在以往的常规经营中所轻视的甚至忽视的,反而是新媒体运营中的精致特色。以精准营销手段为基础的新媒体运营推广手法,实际是更加注重用户的接受度与感受度,通过网络推手的手法,通过媒体共振的原理,达到信息传播的最大化。而对新媒体形势下的公共关系,新媒体应该是更加得心应手。不论环境多少复杂,只要把握住对于受众信息需求的原则,就会更加主动地把握好舆情,面对突发事件,及时预判,并在危机公关中产于始终有利的主动地位。

引入新媒体多元化的跨媒介经营。可以实现内容和创意资源的共享。举一个例子可以说明,一家集广播电视、平面纸质媒介(报纸、杂志等)、网站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型媒体,可以将采集的具有高价值的视频信息资源送到其下属的电视台播出,同时可以将为该视频配置的文字稿稍作修改在其广播上播出,同时还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将其在其下属的报纸、杂志、网站上刊发,这就大大节约了传媒产品的制作成本,也降低了该集团的平均总成本。此外,这家媒介集团还可以共用一个发行渠道来发行其旗下的报纸和杂志,利用同一个节目主持人主持不同媒介的节目等等。这些资源的合理和重复利用不但可以降低传媒组织运作的成本,还可以大大提高传媒组织的运营效率。而这些经济学范围经济正效应的实现,都必须以一个具备跨媒介经营能力的综合性媒介集团的存在为前提。

(二)引入教学与实践能力的同步发展理念

教学内容的更新,得益于教师教学与实践能力的同步发展。主讲教师在教学之余,前往《新疆日报》、《新疆电视台》《新疆经济报》、《兵团日报》进行业务学习,并对疆内主要媒体进行跟踪研究,撰写媒体经营与管理分析报告,通过努力,将最新的媒体经营与管理发展动态信息引入课堂,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媒介经营与管理》教学方法的更新

(一)教学方法的更新

为了克服媒体经营管理课程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弊病,培养初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潜能的媒体应用型人才,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现实中典型案例,如分析《太阳报》创办并运作成功的背景、意义、价值与思考;分析三辰卡通在“蓝猫”品牌经营上的得与失,运用所学知识,对“蓝猫”品牌的经营提出合理化建议;运用媒介经营与管理理论分析“封杀王老吉”事件,讨论这个民族饮料品牌在新媒体环境中的成功之处;分析江南春创建的分众传媒楼宇电视获得成功因素,存在的风险,如何看待分众传媒和新浪网的整合等等。这样课堂教学与媒体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之间就不会出现明显脱节的现象,本土化与全球化相结合的案例中的媒介经营管理经验也能给我们以很多启示。

(二)注重《媒介经营管理》课实训选题的拟定

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训选题在《媒介经营与管理》课教学中的具体运用。这就需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事先拟定适合学生的实训题,使学生目的明确,思路清晰。组织学生小组互评研究成果、教师点评,将评价等次(分数)记录在册,达到了良好的效果。如我事先拟定如下内容:

1.选择新疆某一媒体的发展情况,结合省外一个你感兴趣的性质相同的著名公司或企业,请进行二者媒介经营管理方面的全面的对比研究。题目:A媒体与B媒体经营管理对比研究。内容包括三部分:一是A媒体与B媒体的发展简介;二是A、B媒体发展中的共性和差异;三是结合媒介发展相关理论,请你判断同性质两媒体发展的优劣,并说明你的理由。

2.结合企业多元化发展理论,对新疆大晨报股份公司多元化经营做出你的个人判断。题目:XXX报业集团多元化分析。内容包括:一、新疆大晨报股份公司发展简介;二、新疆大晨报股份公司媒体的构成、经营业务、战略合作等;三、可用标杆理论来对比分析另一报业集团的多元化经营优势。

3.请对你家乡某报社(或网站)的经营管理进行阐述。题目:某报社的经营管理分析。内容包括:一、XXX报社(或网站)发展简介,二、XXX报社(或网站)的经营管理之道进行分析。以上项目要突出要求,实施步骤及成果描述的具体要求等,通过以上训练,达到如下效果。

一是培养学生的角色转换理念。试着对学生的角色进行转换,将学生置于模拟的各类管理经营者的位置,使学生从媒体从业人员的角色出发,以专业视角思考媒介经营与管理中遇到的现实问题。二是培养学生既懂新闻规律又懂媒介市场规律的媒介经营管理能力。三是在单项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之间充分体现其互相包含性,即验证性实验既要体现对所学知识的验证和技能的训练,又要提供学生获取知识能力和发挥创造能力的可能性;综合性实验既应体现内容的综合性,又应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综合性,即综合性创造;而在创新性实验中也强调技能基础和综合能力。创新性实验紧密追踪国内媒介经营与管理理论发展的最新动态和学术思潮,拓展学生的理论视野。我们通过开展探究式创新性实验教学,培养了学生在媒介经营与管理中的开拓创新意识,培育了学生的创新成果。

在课堂教学环节,我们注重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学生演讲、辩论、问题研讨、案例讨论、媒介经营计划提案、媒介产品分析、媒介产品营销策划、媒介经营管理中的法律问题讨论等等。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提高了学生开拓、创新、探索、研究的能力。

总而言之,全球化背景下跨媒介经营已然成为国内传媒的战略发展的趋势和必由之路,但总体而言我国的跨媒介实践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这不仅体现在传媒企业自身的战略决策上也体现在我国大的政策环境上。所以,在这样一种生存境遇下,“实践之将出,理论已先行”是最可靠最稳健的发展之道。这就给我们的新闻传播尤其是媒介经营管理方面的学者提出了要求,那就是我们必须在现时的经济政策环境下以国际化的眼光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在教学理论上为学生提高了开拓、创新、探索、披荆斩棘、指路导航研究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直庵.媒介经营管理案例库出版[J].新闻记者,2004,03:59.

篇2

前 言

政治思想就是指社会成员在政治思考中所形成的一种见解、想法和观点的总集。经过传达这种思想,可以帮助解决很多的问题。是人们人们对社会生活中所有的政治现象和整治活动等各种政治关系真实反映。在现代企业中,需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各个管理阶层中去,保证整个管理系统不断的系统化、全面化,总体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1 企业政治思想工作存在的变化

1.1 员工的价值取向正在发生变化

社会意识是由社会的存在决定的,目前我国的人民物质条件正在随着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的提高。企业内部员工的思想形态也开始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发展价值观和思想道德需要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要加以正确的引导,使它们始终保持在正常的范围内。如果引导不正确,就会出现一些违反企业规章制度的现象,甚至是导致违法犯罪,为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所以,企业需要重视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按照社会正在不断的变化这一实际情况去有针对性的去调节对员工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保证企业可以更好地、更健康的进行经济的发展。

1.2 工作的对象越来越具有复杂性

企业员工的配置结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呈现出一种多层次方向发展的趋势。企业员工的思想道德、工作能力和文化程度都不一样。就会直接性的影响企业员工对待问题的态度和造成对问题的认知程度差异,时刻威胁着企业的有效管理[1]。企业员工对相同的管理制度就会抱有不一样的看法和理解,有时候也会产生巨大的思想矛盾。无形中为企业的政治思想工作带来了挑战。所以,企业需要建立具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度,针对企业员工开展思想教育工作。

1.3 市场经济组织形式的发展变化

目前我国的经济正在不断的发展,经济发展的结构也在不断的变化,得到了相应的优化和调整。之前传统的经济结构形式已经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也一样。一些创新的管理方式的产生导致一些企业员工的思想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物质之间的利益关系和矛盾也变得越来越大。一些企业员工想要取得较大的利益,不惜以身试险,为企业带来较大的损失,也严重的影响着社会的健康发展。想要改变这个情况,就需要企业不断的创新和完善企业有关的管理体制,积极的对企业员工开展政治思想教育。这种有效的引导和教育可以很大程度的降低企业的潜在风险,避免存在损失企业经济利益的隐患存在。

2 企业政治思想工作是不可缺少的部分

企业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入下图1所示:

2.1 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管理机制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经济效益是企业最活的招牌,经济效益的好坏,也跟领导班子对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重视程度有着很紧密的联系。企业领导思想建设和政治素质决定着干部职工的政治素质的好坏和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否有效。企业的领导需要充分的认识到在企业管理和经济建设中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作用。政治思想工作是处理和调节社会与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杠杆。人是决定企业生产经营的好坏的关键因素。尤其是企业下岗分流、企业体制的改革等涉及到企业每一个职位的利益,迫切需要领导耐性的安抚职工的情绪、稳定职工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从关心人、体贴人、理解人角度出发,不断的调查了解职工生活,取得职工的支持和信赖,详细的掌握职工的心理需求和思想脉博。有利于激发职工的积极性,有利于贯彻落实企业生产发展的措施。合理、科学、紧密的配合企业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充分的发挥更好的、更积极的作用。企业管理机制和思想政治工作两者浑然一体,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是企业政治思想工作不可缺少的部分。

2.2 思想政治工作需要贯穿于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活动中

企业的经营活动主要是围绕发展生产展开的,以经济效益为最终的奋斗目标。人的思想动态和企业的生产经营环节是紧密相联的。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很有效的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大力的推动着企业的生产经营的继续进行。采取培训、宣传、教育、政工活动等多种方法去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所以,在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中,企业的中心任务是跟思想政治工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贯穿在生产、经营、管理等整个经营过程。

2.2.1 政治思想工作始终服务于企业的经济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管理的重要保证和主要依靠,企业管理则是思想政治工作发挥作用的媒介和载体。企业是一项经济实体,企业的职工活动紧紧的结合着惬意的经济活动。所以,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围绕企业的经济目标去展开,坚持为企业的经济建设服务[2]。还要注意,思想政治工作还具有很强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不能单纯的用企业的经济任务来替代。需要经过细致深入的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企业的经济工作中去,不断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2.2 经济行政管理手段需要结合政治思想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满足一般原则的要求,还要有严格的行政管理、经济管理的规章制度和措施来作为媒介和载体,同时还要具有切实可行的、灵活的方法去调整和修正。让效果看的见,确保贯彻落实政治思想工作。企业的管理还要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依靠工人阶级,尊重职工的地位,这是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的实际要求。所以,在管理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提高职工队伍的综合素质,充分的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这样有利于强化管理工作的权威,获得更好的管理效果。还能够化解矛盾、消除弊端等。提高管理的艺术性和水平,顺利的达到目的。

2.2.3 物质利益要紧密的结合思想政治工作

在生产和管理的各个环节要不断的优化企业的劳动力资源,形成一种充满竞争,但是又存在互相尊敬、相互关怀、信任的关系。在企业的实际管理过程中,可以是建议健全相应的激励机制,将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相配合进行。表彰先进、督促后进,对表现突出的人给予相对的精神鼓励和物质表扬。这样才能使职员生机勃勃和奋发自强。

2.2.4 文体活动需要和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人类具有追求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的特性,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一定要适应目前新形势的要求,可以举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将思想教育融入进去。让职工的思想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去活跃职工思想和情绪。

2.3 完善全方位的保障体系

2.3.1 完善相关的保障制度

不断的完善员工的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帮困基金、身体检查、帮困基金等相关的保障制度,贯彻落实‘五险一金’政策。坚持不懈的为员工办好事、办实事。主动的关心职工的生活,切实的在实际中为员工服务。

2.3.2 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氛围

要全方位的构建一个保障体系,建立一个民主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下,让职工切身的感受到自身的价值,让他们充分的体现个人的价值。让职工和领导一样据有一样的发言权,一旦职员有什么不满意或者疑惑的地方都可以向领导提出。要贯彻落实民主制,重点的突出民主的概念,要给予职工体现自身价值的机会。

2.3.3 丰富员工的精神生活

可以通过建立乒乓球活动场所或者图书阅览室来丰富员工的业余生活,让员工可以尽量的放松,调整好休息,有利于在工作的时候集中注意力,释放全部的精力。强化员工的健康意识。指导员工积极的参加体育与健身活动。

3 总 结

目前我国现代企业的发展,对政治思想工作的要求越来越明显,政治思想工作是保证企业发展活力和动力的源泉。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的时候,要不断的深化对政治思想工作的认识,不断赋予政治思想工作新的任务和使命,促进企业稳定、和谐和健康的发展。

篇3

一、建筑工程财务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建筑企业财务管理缺乏足够的监督力度

在建筑企业财务管理体系中,财务监督管理十分重要,其能够有效保障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执行。建筑企业在日常工作中,往往将其工作重点定位在对企业利润进行增加这一方面,对财务监督管理却予以忽视。部分建筑企业虽然具有财务管理制度且制度较为完善,但其监管财务力度不足会使得其制度徒有其表,无法真正落实制度内容,也无法将其作用充分发挥。除此之外,企业财务人员财务监督管理意识的缺乏以及专业素质的低下,会使其经常出现无法控制财务管理费用,工作中没有对财务管理制度进行遵守的现象,进而使得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工作不够规范化和制度化,从而对建筑企业今后的发展产生阻碍。

(二)建筑企业财务风险意识薄弱

建筑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财务风险,财务风险主要分为经营风险、投资风险以及筹资风险等类型。目前许多建筑企业都具有较为薄弱的财务风险意识,并不重视生产经营中企业存在的财务风险。许多建筑企业都没有将财务预警机制建立起来,甚至部分企业存在财务预警机制,也没能将其作用充分发挥。缺少财务预警机制会使得建筑企业无法提前、及时地收到财务风险警告,这就会使得企业财务风险的风险系数直线上升。如果企业没有有效的处理有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就会使得企业遭受巨大的损失。

二、建筑工程财务管理创新方法

(一)财务竣工和监督管理

对于企业资金外出中和外出后来说,其重要财务管理就是财务的竣工和监管管理。企业密切监管财务管理,就能够将财务管理工作做好,监管的实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护和约束财务计划策划的实行。监管既需要监管内部,也需要监管外部。在监督内部的过程中,可以将考察审核岗位建立起来,严格审核定额、付款以及制证等方面,促进牵制制度形成,从而实现互相监督。在监管外部的过程中,需要将检查展开,对各项管理程序进行整顿,将检查工作展开,从而将问题发现、分析并加以总结,从而使得责任部门在工作过程中按照计划进行。

在竣工管理方面,需要决算工程竣工,对竣工决算管理进行加强,从而对工程竣工决算报告的质量进行提升,进而使得工程竣工转增资产和决算编审工作能够及时完成,并与之前的策划分析和决策计划进行比对。同时还需要将一系列考核办法和管理办法制定出来,分析决策中的问题,在对决策进行实践的过程中对公司的财务管理实力不断地进行完善,在财务部门的指导下使得工程建设质量更高且更加节约成本。

(二)财务分析和成本管理

统筹策划为财务分析和成本管理的主要方面,如果工程造价财务计划良好,就能够对企业的经济价值进行科学合理的衡量,对资金进行平衡,从而保证有效利用资金,通过资金的策划,对资金的安全进行保障,使得财务损失减少。在此之前如果财务分析的指导作用良好,就能够通过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对预期结果的执行进行了解,使得工程付款能够有效进行,进而使得各个部门间的矛盾尽量减少。通过策划和管理分析,还可以使得公司的资金运转良好,有大量资金收入不断进入,还可以以考核机制为媒介,进一步完善现金管理系统,使得方案更加完善,对资金的使用按照计划进行,进而对资金进行保障,使得工程财务管理顺利实现。

(三)财务人员管理以及管理核心部门

管理是财务管理部门工作的核心,也是创新财务制度的中心,如果管理体系存在问题,管理层领导不够优秀,其工程产出也会存在问题,因此需要经常管理分配人员,对其素质进行考核,建设财务管理核心部门。管理部门的部门间需要经常进行合作和探讨,站在部门的角度汇报财务,从而使其有结合其他部门的机会,还需要将自身的管理职能进行准确的把握,从而优化分配财务,管理财务支出前、中、后三个时期,预算收入,从而使得利益收入稳定且有所记录。

除此之外,管理部门还需要将集约化措施实行,严格仔细的分配成员,防止浪费的现象出现,使得每个员工都能各司其职,做好本分工作。与此同时,还需要将管理知识普及给管理人员,将内部人员派出学习,学习其他企业管理方面的优点,进而将其融入自身的管理之中,提升自身管理能力和水平。与此同时,还可以邀请外企到企业内进行指导和演讲,从而内外结合,融会贯通,企业还需要对国家政策密切关注,结合自身工程的特点进行人才培养,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廉政、业绩突出、创新勤奋、能力突出、品德优良的优点。与此同时,为了实现更好的管理和教育效果,还可以采取内部参考、报纸、网上教育以及网页宣传等措施,促进管理氛围的提升。

三、结束语

本文就建筑工程财务管理制度的创新进行了探讨,首先介绍了建筑工程财务管理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随后提出了建筑工程财务管理创新方法。通过创新方法的实行,能够使得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不断完善,进而与社会和市场的要求相符合,从而更好地顺应时代的发展,在市场竞争中谋得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秦翠娥.新形势下推进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途径与方法――以建筑企业财务管理为例[J].中国商贸,2014,26:62-63

[2]申思伟.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与管理制度创新几点设想[J].现代装饰(理论),2012,08:131

篇4

很多时候,我们不看电视屏幕只听声音,就能从音乐或主持人的播报风格中分辨出这是凤凰卫视那是湖南卫视了。在数十个电视频道中,一个优秀的频道之所以能够被清晰辨别出来,靠的就是品质优良而又富有个性的在播包装了。

离播包装。顾名思义指电视频道在非电视媒介以及社会公共环境中的形象设计与应用,与现代企业的VI系统应用大致相同。其载体主要有报纸、杂志、广播、户外广告、网站、直邮广告、礼品、办公用品等。

离播包装能极大弥补电视媒介线性传播方式的缺点,它能通过其它媒介来宣传自己的理念主张和品牌信息,能更广泛地出现在各个时间段和各种场合,获取更多受众的关注,从而赢得更加广泛的影响力,培养和提升受众对电视台的美誉度。

除了在播包装和离播包装之外,目前业界提出了整合包装的概念。随着收视人群的变化,不少专业性的节目和频道需要在不同的时间吸引不同层次的消费者,新的受众也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来了解节目,电视频道运用多种方式结合进行的包装,是一种立体全面的促销方式,这就是整合包装。②当然,整合包装最终还是基于在播和离播的形式实现对媒介形象的包装,只是它将两种包装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期达到效果的最大化。

目前,城市台形象包装存在哪些问题?

首先,理念落后。在普通的地级城市,电视台以其惯有的垄断优势在长时间内占据卖方市场,向来都是包装别人的,从来就没想到过要包装自己,直到如今各类传统媒介与新兴媒介竞争白热化的到来,电视人才逐渐意识到形象包装的意义所在。即使如此,形象包装在很多时候只是作为一种点缀偶尔出现在电视屏幕上,或者仅停留在台标演绎、制作一两部宣传片的阶段。稍进步一些的城市台或许会将包装作为一种常态的工作来抓,但也常常走入年年改版年年变换形象的误区。

我们也经常发现各地的栏目片头、音乐、频道宣传片等都惊人的相似和雷同,甚至一些节目片头除了文字不一样外其他内容完全相同,根本谈不上是量身打造的个性包装。

其次,离播包装缺失。我们的一些同行在碰面互换名片时,常常发现同一个台不同部门的名片风格大相径庭,不仅版式不一样,色调、字体、使用的纸张等元素都不一样,这怎能给你的潜在受众留下一个完整统一的最初印象呢?这也印证了目前大多数城市台中尚未开始应用VI系统的现状。很多媒介的经营者不在乎离播包装的作用,认为只要自身媒介资源用足就够了。事实上,电视媒介可充分整合利用各种媒介的宣传优势,互补互利,达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例如:湖南卫视在为年度主力节目《超级女声》进行宣传推广时,就充分利用了报纸、网络、户外等各种媒介。网络上既开博又投票,报刊杂志上填满了超女的趣闻轶事,一时间我们嘴里喝的、耳朵听的、眼睛看的、身上穿的,如牛奶、可乐、MP4、手机、服装、电脑等等都有超女做的形象代言,几乎我们能想到的媒介都充斥着湖南卫视《超级女声》的形象。成功的形象包装推广不仅给湖南卫视和活动赞助商带来了巨额的商业回报,同时也极大提升了湖南卫视的收视率,为其在业界赢得了很高的地位。

第三,缺乏统一协调。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广播公司里,通常一家电视台至少拥有十多人的品牌管理团队,品牌经理对媒介的包装宣传、营销推广负责。每年在品牌宣传推广方面的投入通常占到媒介年收入的10%以上,而国内如央视、省级卫视在这方面的投入平均仅2%-3%,很多城市台根本就没有这方面的预算。

城市台近几年历经了机构合并、文化体制改革等过程,原来的局机关、电台、电视台、广播电视报等机构合并为成分复杂的广电总台,各种媒介原有的形象随之被整合,广播、电视、广电报等开始生硬地套用原来电视台的Logo,且形象包装工作通常也没有落实到具体某个部门统一执行或把关,各个部门都在单独从事有关形象包装的工作,结果可想而知。尽管成立了总台,由于缺乏实质的理念、行为、视觉的整合,各个媒介资源既“全面开花”又“各自为政”,不仅达不到整体形象包装应有的效果,而且造成人、财、物资源大量的浪费。

那么,城市台形象包装应把握哪些重点?

一、树立品牌意识。品牌的核心价值是向其目标受众群体传递的最至关重要的核心承诺,核心价值定义准确与否,决定了这个品牌是否能够有效地与他的目标群体产生感召力。③一个强势的品牌可以让广告客户感受到更高的性价比,可以给竞争对手更高的门槛,可以让受众有更高的忠诚度,可以凝聚更多更优质的合作伙伴。

城市台在强化节目品牌塑造的同时,应重视电视人作为电视台品牌形象组成部分的重要作用。凤凰卫视通过对主持人、记者、评论员的强大包装来拓展品牌,成了凤凰低成本扩张的重要法宝。目前很多城市台因为机构合并的原因,将原来电视频道的理念、Logo等很随意应用于广播、广电报、网站等媒介,看似很自然的沿袭利用,却给受众的识别造成混乱局面,不仅弱化了原来电视频道的形象,也不利于其它媒介的推广。阿尔・里斯给的建议是“收缩你的焦点,你的品牌才会强大”。

二、全面系统地导入CIS尤其是VI。要想被受众较好地接受,城市台必须学会“用同一种声音去说”,形象识别系统(CIS)正是解决“用同一声音去说”的最恰当的载体。

CIS(企业形象识别系统),一般定义为:将企业经营理念与精神文化,运用整体传达系统(特别是视觉传达系统)传达给企业周边的关系者,并掌握使其对企业产生一致的认同感与价值观。CI分为MI(理念识别)、BI(行为识别)和VI(视觉识别)三个部分,三者相辅相成。目前,各地城市台相继已经成立了总台,但在形象包装方面还显得比较散乱,亦不成体系,品牌价值的含金量并不高,如果能利用这样的变革时期力推CI系统尤其是VI部分,不仅在内部容易得到员工的认可,对外也容易被主管部门和受众接受。

三、充分发挥离播包装的优势。与央视、省级频道等主要竞争对手相比,城市台的最大优势在于其不可替代的地域优势。如果说在播包装所处的起跑线与竞争对手是齐平的话,那离播包装对于城市台来说是占尽优势。城市台可以充分利用自身媒介优势,集聚当地其它媒介资源,通过资源置换等形式扩大离播包装的战线,使自身的形象暴露频次远远超出央视、省级频道,从而营造属于自己的强烈优势。部分城市台的实践说明,这一优势的促成并不复杂,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关键在于你是否真正认识到了城市台的地域优势,是否有决心并愿意付出行动。

四、注重公关服务活动。公关服务活动的主要作用除了提升形象外,更利于为城市台营造和谐的发展空间,同时也能为城市台调动和利用更多的社会资源。比如某些城市台(地市级)为了将时政频道外的其它频道顺利接入县级城市的有线网而设置的《县域经济论坛》特别节目;为了在党委和政府部门中获取更好的话语权,有些城市台结合当地实际设置联办活动或节目;为服务于广大高考学生和家长,策划推出的《高考招生热线》直播活动等等,都是有意识地运用公关服务手段树立形象的作为。

注释:

①[美]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分析、计划和控制》

篇5

证券电子商务是证券行业以互联为媒介为客户提供的一种全新商业服务,它是一种信息无偿、交易有偿的网络服务。其基本包括:1.证券电子商务能为及投资者提供投资理财的全方位服务;2.证券电子商务所需条件是互联网络的普及、货币电子化和解决网络安全(微观、宏观)等。证券电子商务比其它行业电子商务少了电子商务三大要素之一的物流,因此证券电子商务能够更快更好地实现;3.证券电子商务能够为投资者提供国际、政府政策分析、企业经营管理分析、证券板块分析、证券静态动态分析等方面的服务;4.证券电子商务能够以每日国内外经济信息、证券行情、证券买卖、投资咨询、服务对象的辅助决策分析及提供特别专题报告等方式来为投资者服务;同时也提供外汇、期货等方面的辅助服务方式。

特点与典型模式

证券电子商务就是运用最先进的信息与网络技术对证券公司原有业务体系中的各类资源及业务流程进行重组,使用户与内部工作人员通过互联网或电话语音就可开展业务与提供服务。其特点主要表现为:

1、虚拟性:所有的交易与服务均通过WEB或电话呼叫中心自动进行,不许借助店面或工作人员的帮助;由于是虚拟的,服务可以跨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2、个性化:所有服务可精确的按照每个用户的需要进行。服务方式可以是主动服务,也可是被动服务。

3、成本低:由于服务的虚拟性,对原有事务性工作的场地及人工不再有要求,加上技术进步对信息处理效率的极大改进,因而有效降低了证券公司的基础运营成本。

4、优质服务更为重要:由于硬件不再重要,网络的竞争只能依靠软性的服务。并且网络跨越时空的能力会将这种优势服务的能力无限制放大。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在网络经济模式下更是一条不变的。

5、创新是竞争的要素:由于网络缩小了时空的概念,因此任何一种新的业务思想或技术很快能被对手效仿,为始终保持领先,企业只有依靠不断的创新才能保证竞争的优势,否则会很快被竞争对手超越。

6、技术是核心资源:在证券电子商务中,技术构成了服务与业务的基础平台。因此技术不仅仅是一种手段,还是核心的资源。技术的创新便可意味着服务与业务的创新。

证券商务的典型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E——Trade模式:完全以WEB方式提供纯虚拟的投资与服务,其特点就是用尽可能低的折扣吸引对价格在意而对服务要求不高的自助投资者。价格是这些公司的主要竞争模式。这方面的典型代表有E——Trade,Ameritrade等。

2,Schwab模式:同时以店面,电话,WEB向投资者提供服务,客户可自己选择需要的服务模式。注重通过技术手段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希望通过技术手段有效降低成本,进而降低服务价格,不会以牺牲服务为代价。通过有效利用技术来降低成本,改进服务,提供创新的业务模式是这些公司的主要经营特色。这方面的典型代表有Schwab,TDWaterhouse等。

3,MerrillLynch模式:美林证券是美国乃至全球的著名品牌。由于有庞大的客户托管资产作为后盾,美林对于90年代兴起的网上经纪浪潮反应迟钝,迟至99年六月一日才其在线交易系统。

和应对策略

1、证券投资主体不合理。我国证券投资不是以投资基金和投资经纪为主,而是民众广泛介入,从资源优化配置角度出发,这是不可取的。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规范,证券投资的主要操作者应该是基金管理者、证券经纪人、投资银行管理者等,证券营业部的机系统和也将有较大的改变。随着证券投资主体的进一步多元化,证券电子商务前景将更加明朗。

2、证券电子商务成本问题。从投资者角度来看,证券电子商务有两方面成本:计算机成本和通讯成本。对于目前我国国民的消费状况,要付出5000元以上的计算机购置费和电话初装费、月租费、通话费,以及网络运行费等等将是一笔不小的支出。从证券商角度来看,证券电子商务有三方面成本:网络设备成本、通讯成本和人力成本。但是对于证券商来说,电子商务并不增加太多的投入,与现在的交易方式来比有增有减。因为互联网在线交易多了,证券营业部的数量、经营面积、计算机LAN工作站数量、证券营业部工作人员数量都将减少,服务器容量和性能将要增加和提高,通讯带宽、稳定性等方面要有大的提高,普通工作人员减少,高层次的投资咨询顾问人员将增加。

篇6

一、我国商业银行特性对价值评估方法选择的约束

(一)商业银行资本结构的特殊性

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率远高于一般工商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而一般的工商企业资产负债率一般保持在50%左右,超过75%时公司将面临破产的危险,而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率一般远高于75%,甚至达到90%以上。下表为浦发银行、民生银行、深发展近年的资产负债情况。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这三家商业银行近几年的资产负债率平均都在97%以上,但这并不意味着商业银行已濒临破产,也不是银行充分利用财务杠杆的结果,银行特殊的资产负债比率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其经营的特殊性。

(二)商业银行经营的特殊性

从性质上来讲,商业银行具有企业的特征,即都是具有法人资格的、从事某种经济活动的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济单位。商业银行经营方面存在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经营对象不同。商业银行经营的对象是符号经济,一般企业经营的对象是实体经济。按照第一个提出并使用符号经济与实体经济这一组概念的经济学家彼得・德鲁克的定义,所谓符号经济(Symbol Economy)是指货币和信用:实体经济是指货物、工作和劳务。商业银行经营的是特殊的商品一货币和货币资本,经营内容包括货币收付、借贷以及各种与货币运动有关的或者与之联系的金融服务。货币和信用已经完全符号化了,尽管这些符号的背后还代表着实物,但在时间和空间上符号与实体已经分离,有时甚至是严重背离。而企业经营的对象则是商品或劳务,它们构成实体经济。

(2)经营基础不同。商业银行的经营基础是信用。它不但依靠国家信用,也要依靠个人、家庭、各种经济单位和社会组织的信用。离开了信用,银行无法生存。一般企业的经营基础虽然也需要商业信用,但其主要依靠的是其资本、货物或劳务等有形资产。商业银行还具有独特的信用创造职能。信用创造职能是在信用中介与支付中介的职能基础之上的。商业银行利用吸收的存款发放贷款,在支票流通和转帐结算的基础上,贷款又转化为派生存款,在这种存款不提取或不完全提现的情况下,就增加了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最后在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形成数倍于原始存款的派生存款。

(3)经营范围不同。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遍及全社会,特别是随着经济货币化进程的加快,每一个社会成员、每一个社会单位或组织.包括政府在内,都不可避免的与银行联系在一起。一般企业中不同行业有不同的经营范围,但人们找不出经营范围.象商业银行经营范围这样大的企业。

(4)经营地位不同。商业银行是金融媒介,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商业银行不仅使社会经济活动的效率更高,而且商业银行利用其创造存款货币的功能,发挥着调节经济的独特作用。商业银行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影响要远大于任何一个企业,同时商业银行受整个社会经济的影响也较任何一个具体企业更为明显。

(5)商业银行收入来源与一般工商企业不同。虽然商业银行具备现代企业的基木特征,同一般的工商企业一样,商业银行也具有业务经营所需的自有资金,也需独立核算、自负盈万,也要把追求最大利润作为自已的经营日标但商业银行是以金融资产和负债为经营对象,经营的是特殊的商品―货币和货币资木,经营内容包括货币收付、借贷以及各种与货币运动有关的或者与之联系的金融服务利润来源主要是借贷利差、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等的收入。

(三)商业银行风险的特殊性

商业银行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活动过程中,由于事先无法预料的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商业银行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产生偏差,从而有蒙受经济损失和获取额外收益的机会和可能性。

商业银行在业务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风险与一般企业的风险具有较明显的独特性,以下主要从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资本风险、利汇率风险等方面进行分析。

(1)信用风险。一般工商企业的信用风险主要体现为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由于现金收付与业务发生时点不一致而引起的经营风险。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是借款人不能按时归还借款的本息,使贷款人遭受损失的可能性。这种金融风险是经济体制转轨时期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

(2)流动性风险。流动性是指资产在不受价值损失的条件下,具有迅速变现的能力。如果未来贷款需求大幅增加或承诺贷款大量履行,会增加对流动性的需求;当存款大幅减少、贷款到期期限过长或收回困难时会减少流动性的供应;利率变动较大时,也会对流动性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要取决于存、贷款利率各自变化的幅度。这些因素与存款客户突发性的大量提取存款、出现非预期的大量不良贷款、货币市场融资出现困难等突发事件一起构成对流动性的不利影响因素。

(3)资本风险。商业银行经营的本质是为了盈利,这就决定了银行资本充足率一般不可能偏高,因为资本充足率越低,银行盈利的机会就越大。但是,资本充足率偏低会带来资本风险,资本充足率越低风险越大。同时,在正常的经营活动中,银行的资产规模总是不断扩大,也要求银行不断增加资本金。从根本上讲,商业银行资本金是银行承担经营风险,资金,资本金是否充足,直接关系到银行承担风险的能力维护信用关系的基本。当银行资产与负债的增长超过资本金的约束比例时,银行就会面临资本金不足的风险。

(4)利率和汇率风险。利率是货币资金的价格,也是金融机构筹资成本大小和投资收益高低的重要指标。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主要收入来源于存贷利差,因而利率变化对商业银行经营有直接影响。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市场利率水平变化引起的银行利息收入波动,从而使商业银行资产收益减少或负债成本增加的风险。

(四)银行价值评估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上述分析表明,对商业银行价值评估方法的选择,既要考虑经济发展、资本市场发达程度等客观因素及技术条件的影响,也要反映人们对企业价值内涵的认识。同时还需要考虑商业银行资产结构和经营业务的特殊性。

(1)商业银行价值评估方法的比较。成本法是按照企业重建的思路,通过将构成企业的各种要素资产的评估值简单加总求得企业整体价值的方法,因而它无法体现和反映对企业收益具有决定意义的商誉等无形资产的价值。然而,企业的商誉等无形资产往往对企业收益具有决定作用,尤其是商誉对于商业银行来讲有着生死攸关的重要性,可以说整个金融系统是建立在信心的基础上。并且由于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几乎都是国有资本,其中的国家信誉已是这些金融机构赖以存在的重要条件。因此,对其评估的准确与否将直接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的总体价值。这样,在应用成本法评估商业银行价值时,它对无形资产估价表现出的局限性将更加突出。同时,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不良贷款率较高,并且反映不够真实。由十历史的积习,在表内的非信贷业务的资产质量也同样不容乐观,如应收款、抵债资产及各种垫款也有损失等,也给以资产价值为基础的成本法的应用带来极大困难。

市场法的应用,一方面需要有健全有效的资本市场为基础;另一方面,需要找出与目标企业相似企业的最均实际交易价格,并将其作为估算企业价值的参照物。但目前无论是我国资本市场的发育程度,还是可比企业的数量都难以完全满足市场法应用的前提。从我国资本市场基本情况看,我国股票市场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更多地表现为市场的‘政策市”特征,在影响我国股市的因素中起主导作用的仍然是与股市有关的政策、重大消息等,这显然与成熟股市的弱势有效是有差距的。另外,我国股市与整个宏观经济的走势背道而驰,还远远没有发挥其应有的经济状况评价功能,股票指数还不能成为真正的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晴雨表”,还不具备西方已达到弱式有效股市的股票指数对宏观经济的预警功能。同时由与企业的惟一性,要找到与被评估企业在经营和财务上完全一致即”同等效用”的参照企业几乎是不可能的。

收益法是根据企业预计的未来收益来评估企业的价值,关注的是被评估企业的未来财务表现,符合企业经营中不断追加投资和回收投资的动态过程,比较真实地模拟企业在未来经营中收益的实现途径和过程。因此,它是三种评估方法中最符合经济学原理,理论上最为成熟的评估方法。它虽然技术性较强,但揭示的内容最为细致。因此,在国际资产评估业、投资银行业和企业的管理分析中受到了广泛的重视。

首先,从收益法反映的企业价值内涵而言,收益法最能反映企业价值的内涵特征,是评估企业价值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因为:现代资本结构理论、企业竞争战略理论、企业竞争优势理论都从不同角度研究认为,创造企业价值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企业经营的主要目的;企业价值是由各种不同的创造因素所组成,而且这此创造价值的因素要经过整合才能产生效果;企业价值不是单项资产简单组合,而是各项单项资产的整合,如果整合成功,应该产生”1+l>2”的效果,即企业价值一般大于单项资产的组合。可持续发展理论认为,企业存在的目的,不是企业过去实现的收益、现在拥有的资产价值,而是企业未来获利的能力,只要企业未来获利,企业就可持续经营下去,企业就有存在的价值。也就是说,企业价值的高低应主要取决于企业未来的获利能力,而不是现存资产的多少。因此,从投资人及企业的角度来说,收益法应该是企业价值评估相对科学的首选方法。

其次,从收益法的适用条件看,尽管运用收益法存在未来收益预测、贴现率确定等方面的困难,但我国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和经济环境的进一步改善,为未来收益的预测和贴现率的确定提供了可靠的基础和有意义的参考:我国长期以来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持续保持在7%以上,尤其随着我国加入WTO对经济的带动,对中国经济在未来较长时期保持持续快速增长普遍持乐观态度。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使得对企业收益的预测建立在合理的假设前提之上;随着世界范围内数字化、信息化的迅速发展,获取信息的难度大大下降,一些国家级的经济权威网站,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定期行业研究报告、行业景气指数等资料,对企业所在行业的发展预测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随着我国会计规范化的建设,企业会计信息的披露日益规范,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大大提高,这也为更合理地确定企业收益创造了条件;经过数年的发展,我国证券市场已初具规模。尽管我国股市价格仍带有一定的波动,但上市银行持续的信息公开披露制度为行业平均收益率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数据基础,最人限度地保证了贴现率的科学性。

(2)商业银行价值评估方法的选择。由此可见,在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选择上,就其方法本身而言,虽无优劣之分,但适用条件和体现的企业价值内涵是不同的。因此,商业银行价值评估应根据不同的市场环境和特定的企业价值内涵选择适当的评估方法。根据我国股票市场特征和每种企业价值评估方法适用条件,并考虑企业价值内涵特征,收益法应是商业银行价值评估的最佳方法一方面,随着中国市场经济和资产评估业的迅速发展,以收益法为基础的评估方法由于其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利学的评估准则,它逐步取代成本法并占据企业价值评估的主流位置将是大势所趋;另一方面,收益法运用投资回报和收益折现等技术手段,把评估企业的获利能力作为评估对象估算被评估企业的价值,直接体现了企业价值内涵特征。

当然,运用收益法进行企业价值评估,既可以是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现金流量贴现法,也可以是以利润为基础的净利润贴现法。但由于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现金流量贴现法的独特优势,可以排除会计利润易受会计方法、会计政策等人为因素干扰的不利影响,更能准确地反映经济现实。因此,相对于净利润贴现法,采现金流量贴现法评估企业价值可以更全面地体现企业整体素质,更好地揭示企业价值内涵。尤其在今天“现金至尊”的现金理财环境下,这种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以现金流量作为评估价值标准,也符合国际惯例。

参考文献:

[1]汤姆科・普兰,蒂姆・科勒,杰克・默林.价值评估―公司价值的衡量与管理[M],谢关平,郝邵伦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2]白连志.知识资本:资本观念划时代的变革[J].价格月刊,1999, (5).

[3]茅宁.企业价值创造与管理者博弈一一对经济增加值方法的若干反思[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 (11).

篇7

中图分类号:TU8文献标识码: A

一、加强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重要意义

由于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具有高空露天作业多、多任务种立体交叉联合作业等特点,建筑工程施工现场是建筑工人直接从事施工活动的场所,施工进度的快慢、工程质量的优劣以及成本的高低和能否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都与施工现场管理水平密不可分。只有加强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才能有效地降低事故发生率。有效改善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人、物、场所的结合状态,减少或消除施工现场的无用功,降低施工材料的消耗,可以为施工膨胀节企业增收节支。实践表明,建筑施工企业越是重视和加强施工现场的管理,就越能提高本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准,同时也能够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二、房建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工作的原则

房建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措施要科学、合理。只有符合科学标准,符合合理标准,符合施工实际,施工现场管理措施才能够符合施工安全、施工质量、设计标准、经营效益的各项指标;

房建工程施工现场的管理与控制工作一定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展开各项工作。施工队的各项措施都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标准,才能得到国家、社会的认可,更好的实现企业的经营效益;

房建工程施工现场的管理与控制工作要做到规范化,按标准进行。房建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工作需要有具体的管理标准、管理条例、管理制度为依据,让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能够具体可行。

房建工程施工现场的管理与控制措施的建立要利于实现企业的经营效益。建筑企业经营的目的是经济效益,这也是企业采取各项制度、策略、管理措施的目标。房建工程施工现场的管理要在实现施工安全、施工质量、施工标准的前提下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有效控制施工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浪费现象。

三、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整体控制力度不够

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现场项目繁多,涉及面广,导致了在施工过程中的现场管理存在不小的困难。施工现场管理的整个过程,本质就是对房屋建筑项目的工程进度、工程质量以及工程造价等多个方面进行平衡把控的复杂过程,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可以有偏颇。诸如,如果前期工程进度滞后于预期,在后期就会加快工程进度,这样一方面会因为追赶工期而影响工程的质量,另一方面,追赶工期势必会对人员进行调整和整合,对原材料的需求也会发生变化,对机械设备的使用也会发生变化,这一切都由于其中一个环节被破坏而引发,这不仅会给施工人员造成麻烦,也会给施工建设单位的人力资源增添困扰,最终对整个工程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安全管理不到位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施工管理人员如管理不到位,安全意识薄弱,将给生产带来严重的质量问题,甚至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主要原因是管理人员没有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更没有考虑到施工现场安全责任重大。做好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必须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编制详细的施工方案,确保工程安全施工,根据实际工程的情况还需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如不按设计规范进行施工,将给建筑工程施工带来安全隐患。

(三)监理、监管力度不足

导致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事故频发的原因通常还与监理、监管单位工作人员没有严格、认真的执行工程施工的现场的监理工作有关。不少监理、监管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自身就对工程现场监管的重要性认识不全面,在现场监理、监管的过程中态度不端正、消极怠工,不能科学有效地开展房屋建筑工程现场的监理工作。另外,因为重视力度不够以及经费管理的问题,对现场管理所需的相关配套设施的资金投入不够,也是造成监理、监管工作有缺陷的原因之一。

四、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方法与策略

(一)强化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的现场管理

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是一项十分系统化、复杂化的管理工作,其内容涉及范围十分广。在房屋建筑工程项目进行的前期,就需要针对工程项目的特点进行全方位的了解,掌握工程的进度预期、工程造价及每一阶段的预算、参与建筑工程施工人员的基本信息和从业经验、工程质量目标和工程设计的各个方面的质量标准等,做到从整体上把控全局。

1、制定房屋建筑工程整体施工现场详细的管理方案,制定质量管理、技术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的详细方案并通过不断修改和讨论以完善;对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各个施工作业区域进行科学地划分,不同的区域由不同的专业人员进行有效管理,实行责任人制度。

2、强化房屋建筑施工现场管理中的项目化管理制度。项目化管理是从项目管理逐步发展演变而来,引入施工现场的项目化管理可以将施工工程的各项活动当作具体的项目对待,从而有效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项目管理。这样可以精细的将现场管理的具体管理内容进行科学地划分,并通过与专业的项目管理团队合作来督促项目的有效开展,这样在保证了项目进度的同时,也能从其他团队的管理中学习许多经验。

3、实行房屋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的内部调控机制,强化针对房屋建筑工程进度、工程质量和工程造价之间的综合管理,控制好三者的平衡关系,继而在保证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的前提下获得最大的建设利益。

4、加强对现场管理过程的科学评价和监督管理,提高现场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对工程单位的每个部门以及相关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工作的责任心。客观的对现场管理的效果进行评价,保证监理、监管工作人员职责落到实处。

(二)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

在进行现场安全管理时,要根据施工活动的变化不断的调整安全管理措施,通过调整这一变化过程,减少了新的安全隐患的产生。针对施工中出现的安全事故要认真分析,总结经验,为进一步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工程实际的安全保证体系,完善项目安全管理制定,确保安全制度的落实,如进入施工场地正确佩戴安全帽、安全带,在进行脚手架搭设时按照设计规范标准进行等,因此,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需要各层次的管理人员共同努力,因为安全管理涉及的面广,周期较长,外界影响因素多,决定了现场施工管理的难度大,因此,需要认真分析工程中人的不安全因素、物的不安全状态,把安全隐患控制在萌芽状态。加强施工现场管理的有效监管在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现场管理过程中,施工单位要连手监理单位、政府主管部门对施工现场的管理进行有效的监管。通过制定相应的现场监管制度和规范,加大对施工现场管理监督的力度,从而提高施工现场监管的水平和效果,进而确保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质量和水平,保障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三)加大现场监理和监管的力度

在房屋建筑的施工中,可联合职能监理和监管部门,共同对施工现场进行管理,其不仅能够提高监管力度,还能相互间弥补不足,进一步确保施工的质量并降低施工现场安全事故的发生率。于此同时,可引入可视化施工管理系统以更加全面的对施工现场加以实地管理,也就是通过计算机技术与视频传输技术的合理运用,使信息传递更顺畅,这样能够及时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工作的效率。此外,借助视频与图片等媒介,也能使现场管理显得更直观、真实。

五、结语

施工现场管理直接关系到整个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的优劣,因此我们必须要做好施工现场管理工作,对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一定要积极合理的进行处理,并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高现场管理水平,从而确保房屋建筑工程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参考文献:

篇8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6.000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6-00-01

1 化工企业班组财务管理成本控制难点分析

化工企业对我国经济所起的巨大促进作用毋庸置疑。化工企业的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工作对企业自身的发展又起到巨大的作用,而经过对该类企业财务工作方面的分析,发现尚存在以下一些难点阻碍化工企业的发展。

1.1 班组成员自身的专业素质不高

截至当前,我国的化工企业仍然普遍关注财务管理工作框架与机制的构建,却忽略了相关机构的建立问题,导致企业缺乏明确的有关财务管理工作的目标与工作办法思路,容易出现尾大不掉现象,财务与生产工作无法有效配合。企业内部对各个层次人员的相关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工作的宣传激励与检查考核不到位,班组人员得不到有效的后期培训,致使班组机构里少有人真正对班组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工作有深入的理解与支持。而传统观念“财务管理工作少有作用”也阻碍了班组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工作的发展,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工作难以与时俱进。

1.2 成本机制不健全,财务管理工作不顺畅

随着化工企业生产精细集约化程度的增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体系也日渐完善,形成了公司、厂方、车间及班组四级财务管理核算体系。由于各自管理目标与内容不尽相同,各个级别的财务管理核算工作都有其特点。班组作为化工企业工作的底层,处于财务管理核算的前沿位置,获得第一手生产资料,班组财务管理也在很大程度上支撑着其余三个级别的财务管理核算。然而企业在实际的发展工作过程中往往忽视对班组的有效管理,认为只要车间及厂房做好产品的供应工作与财务管理核算即可,企业内部财务部门对于班组的财务成本控制较为被动,导致班组的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动力,财管工作不顺畅。

1.3 生产过程复杂,财务工作存在漏洞

班组作为化工企业内部最基本的劳动单位,所接触的是第一手生产资料,工作内容繁杂琐碎,生产过程较为复杂且流程较长,财务管理核算工作很难面面俱到。一旦财务成本的归整、核算或者报告工作中出现了一处不一致的地方,就需要整个工作的前后调整,较为复杂。另外,在一些具体的化工材料制作的过程中,固定资产的投入,变动成本的占比以及一些成本指标等均缺乏完善的事前预测、事中监督、事后分析,财务管理工作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与强化。

2 完善化工企业班组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工作的措施

2.1 提升班组成员的专业财务素养

化工企业班组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工作,对企业的效益将产生直接的影响。化工企业应充分发挥企业内部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介所能发挥的巨大宣传作用,开设专栏介绍班组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工作,适时召开座谈会、研讨会等加深工作人员对班组财务工作的理解与认识,借鉴其他企业优秀成功的做法,组织开展班组人员的财务工作的培训课程,对关键的一些如核算、材料、计量及仓库管理等岗位的人员进行专业而全方位的培训,增强班组员工的财务操作、分析协调能力。

2.2 细化财务工作的相关指标体系

在进行财务核算指标设计工作时,首先化工企业应遵循“定性指标量化、定量指标精细化”的设计原则,设计出企业内部各部门、各车间、各班组等不同的任务指标,按照成本、技术、控制等各指标的分类,将成本指标向技术经济指标转变,如原材料、产品产量、动力单耗、原料单耗及燃料单耗等;其次,化工企业应将如产品回收率、产品合格率以及设备完好率、污水排放合格率等各种技术指标转换为工艺控制指标。同时也将如员工的安全管理、出勤率、操作平稳率等成本和技术指标量化为员工具体的业绩指标。在设计指标时,应该结合各个企业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进行指标增减,以期在完善指标体系的同时,提高财务管理结果的科学合理性,同时也要将指标层层落实到各车间及班组等各个层次,确保企业全方位的贯彻落实。

2.3 做好财务管理工作

化工企业生产的一体化与综合性特点决定了企业内部价格体系的复杂性。首先,化工企业从市场上采购的物资时要以市场价格为参照,各职能部门也应确定合理的互供价格,这样既可以提高内部产品的生产率,又可以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实现效益最大化。其次,班组内部核算员应以内部设置的价格为基础,每天及时地对班组所消耗的各种材料及动力燃料等成本费进行归整,总结各成本指标数据变化情况,为高层决策管理层做出科学正确的决策提供数据基础。另外,班组还应派专人对员工出勤率、产品情况、污水排放、设备完好率等进行汇总分析,及时发现财务管理核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促进班组管理水平的提升。

3 结 语

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工作关乎社会各个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化工企业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生产过程中时常出现产能过剩、制造费用超出预算等现象。班组的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工作是化工企业发展的一项关键举措,对企业实现精细化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因此,加强和完善基层班组的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工作是企业健康可持续经营的关键之举。

篇9

一、餐饮业的发展概况

“民以食为天,吃饭第一”,一句民间俗语,概括了餐饮业对于民生的重要作用。中国正迎来一个餐饮业大发展的时期,市场潜力巨大,前景非常广阔。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去年,中国餐饮业营业额已突破1万亿元大关,连续16年增长率保持在10%以上,全国餐饮企业网点目前已超过400万家。今年上半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国餐饮业零售额已经超过6000亿元,预计全年实现产值可达到1.2万亿元。预计2010年餐饮业零售额将达到2万亿元,人均年消费1500元。

巨大的餐饮市场同时也孕育着激烈的竞争,上世纪的末期,餐饮业市场出现了巨大的变化,洋快餐大举进入中国,西餐逐渐被人们接受,传统餐饮受到极大挑战,餐饮的标准化、工业化兴起。进入21世纪后,在市场的调节和配置下,餐饮业结构得到很大调整,宾馆餐饮突出精品战略,特色餐饮体现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休闲餐饮适应假日消费潮流,大众化餐饮成为市场的主流。同时,品牌连锁经营发展迅速,经营方式也由“粗放式”、“传统家庭作坊式”的经营模式向规模化、集团化经营和职业化、信息化管理转变,计算机技术与管理理念的结合已成为现代餐饮业经营实现国际化的重要步骤之一。

伴随着餐饮业竞争的加剧以及经营理念的转变,餐饮业的营销观念不断更新、营销力度不断加大。从开始的餐饮业“酒香不怕巷子深”、“坐店等客”的传统营销模式,即传统的4P模式(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用现有的产品去寻找客人,逐步发展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灵活营销,如品牌营销、整体营销、特色营销、文化营销等。“2007年北京餐饮行业分析报告”调查结果公布显示,随着居民消费观念的更新,大众餐饮消费水平快速提高,消费需求向科学、营养、多元化餐饮转变。同时,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与深入,网络营销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商家所熟悉并喜欢的营销方式。

二、餐饮业网络营销的利与弊

1.网路营销概述。网络营销(OnlineMarketing或CyberMarketing)全称是网络直复营销,是指企业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媒介和手段二进行的各种营销活动(包括网络调研、网络新产品开发、网络促销、网络分销、网络服务等)的总称。传统营销观念以4P作为企业营销策略的四个因素,即产品(product)、价格(price)、分销(place)、和促销(promotion)。网络营销更多体现了新的营销理论4C组合:Customer(顾客的需求和期望);Cost(顾客的费用);Convenience(顾客购买的方便性);Communication(顾客与企业的沟通),这样,企业和顾客之间的关系是一对一的营销关系。企业开展网络营销基本模式应包括:网上信息的搜集、网上商业宣传、网上市场调研、网上广告投放与、网上销售、网上客户支持服务等。基于网络营销模式我们可以看出,企业发展网络营销要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求和利润最大化两个目标。

餐饮业网络营销,是指餐厅以互联网为段,通过市场的循环营销传播,达到满足消费者需求和商家需求的过程。它可以使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的价值交换更便利、更充分、更有效率。

2.餐饮业网路营销的优势

(1)消费者占据。商家在互联网营销中不再居于主体,产品不再由商家调研,然后制造,并进行定位定价,最后推销给消费者。明智的消费者占据了主动权,由他们发出自己的需求信息(包括产品设计,零件配置信息等),商家只是按单生产而已。由于网络的全天候和全球性,加上无线互联技术的逐步成熟,顾客可以随时随地传达自己的需求信息。在餐饮业,网络销售可以使消费者及时了解最新优惠套餐、最新消费潮流、最新的产品,商家也可以利用网络进行各式各样的促销,使之成为直接促销和推广的工具。

(2)网络时代消费者的个性独立,使得一对一营销成为一种迫切的需求;而互联网的低成本互动性,则使得消费者和商家一对一的亲密沟通成为现实。也就是说,网络营销是一种柔性化定制、个性化服务的生产方式,而餐饮业是个大的小行业。大就大在民以食为天,小就小在它遍及大街小巷,就餐方式多样,经营机制灵活,价位丰俭由人,个性化特点体现得非常充分。特许经营、连锁店、品牌效应、电子物流配送等都是网络营销的强项,正因为餐饮的分散,才特别适合于网络的聚集,所以餐饮业适合发展网络营销,而且盈利周期短。

(3)相对于传统销售,网络销售的低成本满足了商家降低销售成本、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利润的需求,同时对于消费者来说,也大大节省了消费者的时间、交通成本等。

(4)网络销售还具有更加规范和易于统计、产品海量、便于互动、随时随地、保护私人秘密等一系列优点。

3.餐饮业网络营销的劣势

(1)网络营销只能通过电脑,手机等数码终端,传播有限。而且消费者在上网时对于广告的点击率有限,也限制了互联网传播的有效性。

(2)互联网信息的接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满足消费者随时随地进行交易的需求。而且网络销售维护成本相对较高,不符合商家的利润最大化需求。

(3)网络营销运营商盈利模式单一。网络营销服务商的主要盈利来源于广告,利润空间小。

综上可见,餐饮业网络营销具备一定的优势,但是对于餐饮业的大规模发展来说还存在一定的瓶颈,餐饮业的进一步发展迫切需要一种更加创新的销售机制来满足餐饮业的不断发展。

三、餐饮业美食短信搜索系统的可行性

1.美食短信搜索系统概述。美食短信搜索系统是指:消费者通过在手机中编辑短信,输入关键字,例如红烧肉或者多个关键字组合(红烧肉狗肉),发送到短信平台:例如10655777(我吃吃吃)。短信平台在很短的时间内将盐城提供关键字菜单的餐饮店名称,菜单价格,电话,地址发送给消费者。短信平台提供3-5家符合条件的餐饮店。消费者发送关键字:红烧肉15元,则平台将提供该价位的餐饮店信息发送给消费者。消费者可以通过平台预订位置。消费者可以凭借短信享受店家提供的优惠。使用频率较高的消费者,平台可发送餐饮店的广告。平台根据消费者的使用情形,可以评定美食家段数。消费者可以对餐饮店打分,或评判.每月可对积极消费者实行一定奖励,例如话费,或段数提升等.

餐饮店通过互联网批量录入或更改自己的菜单;或者短信实时更新某项菜单,通过短信平台接受消费者的预订,短信优惠劵,建立消费者的知识库,记录查询痕迹,可以生成特定报表,销售给餐饮店。获取消费者对自己服务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报表。通过短信平台自己的特色菜或其他一些广告信息。

业务流程:餐饮店通过包月套餐或会员机制,通过互联网注册店的信息,录入或修改菜单,菜单存储到数据库。消费者编辑短信发送到短信平台,短信内容为菜单关键字,可自由组合。短信平台解析信息内容,从数据库中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检索,将搜索信息发给消费者。消费者可选择自己满意的一家,可以预订或按照地址前往就餐,甚至凭短信享受优惠。消费者可对餐饮店进行评分,或市场调研。短信平台记录消费者的查询和消费痕迹,生成报表,出售给店主,或作为会员优惠给店主(见下图)。短信搜索系统和网络销售模式具有类似的地方,同样都需要信息源的整理。美食短信搜系统蕴含巨大的商业价值,速度快、自费便宜。

短信搜索系统具备网络营销的所有优势:一对一的实时传播;易于统计、保护私人秘密、信息可以以文字,图片,声音,电影等多媒体形式传播,全方位展示产品的特点,可以给消费者留下极深刻的印象;及时性和互动性等。

2.短信搜索平台满足信息化的发展趋势。运用好手机短信所作的营销推广方式成功的例子如: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短信网址联合信息中心(MobNIC)在京的短信网址的全网统一服务号码——50120。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的手机用户将查询需求发送至50120,即可得到由注册企业提供的免费信息服务。目前基于短信网址技术所提供的公共服务内容已经非常丰富,用户将“查外汇”、“安全期”、“查航班”、“查车次”、“手机属地”、“区号查询”、“邮编查询”、“今日要闻”、“财经新闻”等几十个短信网址关键词发送至50120,该服务平台会就相关内容给予进一步的短信提示,用户将通过互动短信咨询,获取相应信息服务。

据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副会长谢麟振介绍,目前短信网址的注册用户已经突破10万,基于注册的网址已经建立了大量的信息服务和企业应用。同时已经有上千万家的企、事业单位黄页信息被收录到短信网址数据库中,用户发送任何关键词或企业名称到50120,都可以得到相应的信息回复。据了解,50120短信网址的方式被喻为第五媒体,第一媒体是报纸杂志、第二媒体广播、第三媒体是电视、第四媒体是互联网。

3.短信搜索平台更加便捷,成本更低、覆盖面更广,便于大规模推广。手机目前的用户约在4.5亿用户,互联网约有1亿,手机短信推广宣传能使消费者真正感觉到随时随地。

4.短信搜平台的盈利模式多样,如竞价排名收入和广告收入。如果按目前互联网竞价排名的算法,无论是光靠价高者排名高的算法,还是价高加上点击率的算法,手机的普及性、移动性、便捷性将使手机搜索引擎的竞价排名拥有更高的价值。移动搜索用户的搜索目的性强于互联网搜索网民,其潜在用户更容易成为真正消费者。但是手机屏幕小,一页显示的搜索结果少,再加上手机上下翻页查看结果不便利(一般搜索用户顶多翻看两页结果)、流量费高等诸多不利因素,企业对于位次的竞价会更激烈。看准竞价排名对于加入移动搜索的企业的重要性,搜索服务商可以总结数据库中搜索频率高的关键词进行滚动式推荐,让目标企业竞购。如果有用户要搜索“饭店”,那么参与竞价排名的企业信息将会被首先搜索并显示。推荐关键词供企业竞购,一来对搜索服务提供商来说是很好的宣传推广移动搜索及赚取利润的方法,二来又帮助企业获得更好的搜索排名,提高投资回报率。

除了竞价排名和广告收入外,搜索服务商还可以在本地搜索服务中通过与一些商家合作获得收益。如何让用户满意、企业赚钱,一个合理的盈利模式是至关重要的。尽量不转嫁更多的费用给用户以防止刚刚形成的用户规模锐减,可以短信免费;企业端收费是盈利的主要途径。

综上可见,美食短信搜索系统是可以作为餐饮业新的销售模式得到大规模的推广。

篇10

一、景德镇茶叶产业链优化意义

产业链是指一种或几种资源通过若干产业层次不断向下游产业直至到达消费者的路径,它包含四个含义:一是产业链是层次的表达。二是产业链是产业关联程度的表达。三是产业链是资源加工深度的表达。四是产业链始于自然资源、止于消费市场。在当前竞争激烈的茶叶市场上,茶叶产业链单个环节的获利空间不断缩小。鉴于此,运用茶叶产业链管理理论对茶产业的产业链进行优化来提升瓷都茶产业的整体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利用茶叶产业链集成化的管理可以提高整个链条的竞争力,使整个链条的收益大于各个环节受益的总和。通过茶叶产业链管理的导入,实现茶叶产业资金物质信息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推动景德镇茶叶产业结构的调整;解决广大茶农分散经营方式与多变的市场之间的矛盾,分担茶农面临的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使茶叶生产经营更加适应市场的变化;不断延长茶叶产业链的长度和拓宽产业链的宽度,提高整个茶叶产业各环节的经济效益和获利空间。

二、景德镇茶叶产业链的现状及分析

由于技术及人才等现实条件等影响,景德镇的茶叶产业链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整个茶叶产业链缺乏有效的整合和优化。茶叶生产的集约化程度比较低,还停留在粗放式的管理模式下。茶叶经营体制是以农户生产方式为主;大型的生产加工企业很少,这种模式的生产方式下就决定了景德镇市茶叶的生产加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低。专业人才缺乏和科研开发能力弱;实施产品标准化生产的难度大;自我发展缺乏资金和实力,无法抵御市场变化带来的风险。茶叶的附加值不高。目前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生产链严重脱节,实行的是分散的管理经营体制,缺少能够统揽全局的管理机制。现有的产业链条不能形成团体优势,容易造成生产上的脱节。

(1)景德镇茶叶产业链的价值链分析。茶叶流通主要由三部分组成:茶农、加工企业以及批发或零售企业,其分别代表了茶叶的生产环节、加工环节和销售环节,茶叶的三个环节构成了茶叶的价值。根据价值链各环节处于产业链中不同的地位,其增值能力也有很大的区别。茶农,即茶叶的种植者在产业链的收益是最低的,而加工和销售环节的收益比较大。主要原因是景德镇茶叶具有典型的产地特征,茶叶的种植产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自然条件,如气候和土壤等,这些因素是人很难以控制的;其次是景德镇市经济比较落后,龙头企业很少这就造成了生产商在产业链当中处于垄断地位,与其形成强烈对比的是茶叶上游环节供应者较多,而且可以向对个下游环节的提供茶叶产品。在这种情况下生产环节可以控制特殊农产品的生产,使得其在茶叶产业链中占绝对的优势。

(2)景德镇茶叶产业链信息链管理现状分析。景德镇产业链之间的信息沟通存在很大障碍或者说产业链之间共享信息的程度不高。例如茶农与初级加工者之间或者是初级加工者和下游客户之间主要是通过市场关系进行联系,很少有合作的情况出现。由于市场上存在信息不对称,从而使产业链各个主体之间所拥有的信息存在很大缺陷。各个主体之间为了不让竞争对手了解到自己更多的信息,把自己的有关的信息屏蔽起来,这就很难使产业链之间的信息实现共享。

(3)景德镇茶叶产业链的物流链分析。目前,景德镇市茶叶产业链的物流环节主要是产业链内部的成员来完成,很少企业将运输外包给其他物流公司。茶叶加工企业在采购时多数都有自己的车辆,很少的情况才会采用对方的物流进行采购。因景德镇茶叶生产者之间比较松散,种植基地小而分散,稳定性比较差,他们需要从规模较少、分散的茶农手中收购其茶叶原料。加上在茶叶鲜叶采摘季节还会有外地茶叶加工企业来收购茶叶鲜叶,为了保证按质保量地完成茶叶原料的采购,茶叶加工企业必须动用自己的车队而很少使用对方物流。

(4)景德镇市茶叶产业链组织链管理分析。在景德镇茶叶产业链当中,上游的茶农和茶叶加工企业之间主要是通过市场机制联系在一起的。相比较而言,通过战略联盟的方式联系的较少。茶农与生产者双方主要签订的是短期买卖合同在市场中进行交易。景德镇茶叶加工企业与下游的客户关系与上游的茶农的关系相同之处即是他们是通过市场机制来进行联系的。由于下游客户的范围比茶农更泛,导致下游客户与茶叶加工企业的联系更加的松散。在景德镇茶叶加工企业与下游的客户之间没有进行很好的整合,都是在市场中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下游客户和茶叶加工企业之间的合作很不稳定,即使交易大部分也是在市场上随机完成的,只有很少部分通过签订长期合同来维持双方之间的合作。

三、景德镇茶叶产业链存在的问题

(1)信息闭塞,难以及时掌握市场信息。由于地理位置和经济条件的限制,景德镇茶叶产业信息闭塞,茶叶市场信息的收集、传递速度比较滞后,难以及时地了解国内市场上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当不能及时应对市场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时,就只能机械式的来适应市场。只有将市场信息及时传递给产业链上的各个部门(企业),才能使他们能够对信息及时的分析,从而制定出有效的竞争策略。加之由于信息的收集工作比较困难这样很难预测出未来的市场的需求,从而丧失一些重要的商业机会。

(2)缺乏现代物流管理理念,使物流成本上升。景德镇很多茶农甚至加工企业都简单地认为运输费用就是物流成本。景德镇茶产业对茶叶物流投入不够重视,仅仅是一些物流装备上的投入,很少在物流过程中通过资金投入和购买设备建厂房来进行生产加工,没能形成增值。景德镇物流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是:由于物流基础设施落后。很难满足茶叶物流应有的要求,导致茶叶在物流环节上损耗很大。那些茶农、茶叶加工者等由于技术上的原因在信息、收集和传送获得市场信息的成本较高。这些都是在增加茶叶的物流成本。

四、景德镇茶叶产业链的优化措施

(一)提升景德镇茶叶产业链各环节在价值链中的增值能力

(1)提升茶叶种植环节的价值。茶叶的种植是保障茶叶品质的关键环节,所以在种植环节:1)研发茶叶种植技术。将现代高科技农业技术应用到产业的种植上,充分提高茶叶的内在品质。2)注重茶叶鲜叶的内在质量。实施茶叶标准化生产,加强鲜叶产品的质量管理,从源头上保证景德镇茶叶的高质量,为提高市场知名度,为高附加值产品研发奠定基础。3)优化茶叶种植品种,加大优质品种的种植比例。

(2)提升茶产品研发和营销力度增加茶产品价值。景德镇茶叶质量上乘,但由于知名度低,其市场价格偏低。所以应在产品研发和营销方面加大创新力度打造高端品牌,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充分运用多种媒介扩大其知名度,如瓷博会,互联网等来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丰富茶叶功能,为产品创造更多的经济附加值。

(二)建立现代信息系统,提高对市场信息的反应能力

景德镇信息闭塞,难以及时掌握市场信息,很难对市场做出及时反应。因此政府要加大对信息系统的投入,建立各个地区市场信息联网现代系统,其次企业应投入人力和物力构建网络、数据库和服务等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内外联动是企业及时有效地做出决策。

参考文献:

篇11

安全管理是煤矿生产经营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要始终放在工作的重中之重,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结合计算机软件、技术路径、设备管理、安全意识等有效的现代化信息管理手段,形成安全文化管理的良好氛围,对于促进煤矿企业的安全综合管理都将能收到更大的效果[1]。

1煤矿安全路径构建中存在的问题与现象

(1)安全意识薄弱,缺乏战略眼光。在煤矿安全经营活动中,一些煤矿企业存在思想落后、意识不强等现象,认为煤矿企业主要是要加强经济效益的提升,并在技术更新上不断完善。对于安全管理制度的运行、安全责任的建立、安全制度的执行等方面,没有形成战略管理的眼光,不能从企业整体发展以及长远需求相结合,因此,在过分追求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不能形成安全管理的浓厚氛围,只顾及眼前的、短期的利益,不能充分发挥安全管理在煤矿企业综合发展中的有效性。一些企业员工缺少安全制度管理的意识,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安全管理逐渐薄弱,技术投入不断加大,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对于企业的综合管理也就不能形成长远的打算,并且在安全制度的建立与安全文化的融合方面,没有构建一套系统化、可操作的运行机制,在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机械设备管理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漏洞,不能促进煤矿企业安全优质高效的全面实现。(2)规矩意识淡薄,缺乏制度运行。在综合化管理的路径中,一些企业存在管理相对混乱的现象,譬如,员工安全意识差、随意性比较大、设备管理不到位、操作不当等现象出现。一些管理层人员责任意识不强,没有建立全方位的监督与惩处机制,完全没有实行“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管理模式,安全意识全面缺失,尤其在部门利益上,存在管理责任不清晰、管理职责不明确、任务分工不明朗、处罚机制不到位等现象。在员工综合培训机制没有全面跟进的背景下,组织机构设计、职能分工、流程细化等不能产生很大的推动作用,组织管理不够严密,落实标准不严格,执行力度有减弱等大有存在,对于员工在综合能力提升方面还缺乏系统化、综合化、规范化的立体式管理[2]。

2构建煤矿安全管理的有效路径

(1)因地制宜,全面合理制定矿井的产能。在煤矿开采过程中,结合当地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及群众生产生活等相关的条件,围绕当地社会物质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全面做好普查、地质勘查等基础上,形成多环节、动态化的系统管理模式。在此基础上,强调煤矿安全生产在资源占有中的作用,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对煤矿的赋存情况形成详细的报告说明,结合煤矿地址状况采取各种方式的开采方式,这样才能更好地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降低安全成本,减少风险系数。在进行地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适当的增加相应的投资,主要是对于赋存条件以及开采能力进行整体评估,采用放顶式、综采等工艺模式,在增加煤层整体产能的基础上,注入安全管理的每一个细节,并在开采之前进行队伍的优化与整体技术职业技能的培训管理,这样能为以后的安全生产与技术创新提供强劲的保障[3]。(2)优化系统,全面构建安全生产的环节。在煤矿经营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中,安全是必不可少的,因此,重点把握煤矿综合开采过程中每一个环节。在确保每一个环节规范化、安全化的基础上形成系统、科学的操作方式。其中,在煤矿安全系统建立的同时,要注重在通风系统、防水系统、技术系统、供电系统等全面的匹配管理,形成各个大系统之间的有序对接,加强设备管理、人员管理、技术管理、制度管理等系统的融合,形成有效的防范处理机制,对每一个井下工作人员要加强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并进行各种现场的现场演练,构建出通风系统、巷道布置、供电模式等多元化的管理结构,这样能形成管理系统化、制度规范化、技术科学化、惩处严格化的运用路径,并在加强部门联动的基础上形成煤矿企业生产过程中每一个要素的规范有序,实现质量管理的高效性。在安全运行的过程中,通过建立标准化的质量管理体系,在生产岗位、生产环节等控制渠道上,建立鲜明的安全管理模式,让煤矿企业一直处于安全运行状态之下。通过检查、达标、验收、奖罚等方式,形成全方位的安全管理监督体系,从根本上建立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全面形成煤矿安全生产的工程管理体系。(3)突出执行,全面加强制度管理的作用。制度管理对于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只有通过建立公平的、规范的、执行到底的制度,才能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才能更好地加强对员工的管理和约束。因此,在每一项制度的建立上,要结合煤矿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员工的基本情况,形成可操作性强、约束机制好的制度,能将每一项制度落到实处,关键突出“严”字,强调公平、严格,做到严惩不贷,赏罚分明。对于安全意识差、安全制度不落实、安全操作不熟练、安全管理不到位的员工与管理人员,要细化责任,责任到人、到点、到事,与工资实现挂钩,发现一处查出一处;对于安全意识强,技术过硬,制度遵守好的员工,要形成榜样示范,并采取相应的奖励方法。同时,要加强对煤矿企业安全生产中的监督检查,对有可能出现安全的各个隐患逐日逐个排查,确保安全设备运行不出差错,安全制度执行不偏差,适当增加对设备更新的资金投入,将每一个制度落到实处,发现问题及时更正,形成震慑[4]。(4)强化培训,全面打造高素质的队伍。安全管理关键在于人,因此,要不断加强煤矿员工的综合素质,从多角度多方面采取各种力度的培训方式、创新培训模式,在抓好安全技能培训的过程中,注重形成综合素质逐步提升、综合技术能力全面加强、综合管理方式不断创新的方式,突出在操作技术、安全知识技能等方面的作用;注重对员工安全管理水平,认识水平、生产经营能力等方面的岗位技能培训。在注重安全文化引导的基础上,形成人才管理机制的整体跟进,尤其是注重安全文化氛围的形成。在煤矿企业内部通过建立现代媒介的传播方式,广泛性、密集度、常态化的宣传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对一些安全事故例子,安全隐患排查等形成不定时的宣传,构建全面管理的浓厚气氛。将企业文化渗透到煤矿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在员工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管理能力等方面都能起到很大的带动性。

3结语

在煤矿企业安全管理的路径优化过程中,既要注重安全制度的全面运行,也要加强安全文化的引导,提升安全技术的创新,在自动化管理的基础上,形成机电设备、采掘运输更新等多种手段,采取数控技术、机床操作等现代化模式,不断加强安全执行能力的提升,构建全面安全有效的管理模式,对于提升煤矿企业的综合效能都将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彦涛.关于煤矿安全管理措施的几点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2(12):205.

篇12

一、适当的和可确定的名称之选择

诸如数学、哲学、经济学、会计学等,每门学科都应该有它适当的和可确定的名称,但在财务分析领域,我们所能看到的却是极不确定的混乱状态。诸如财务报告分析、财务报表分析、会计报表分析、财务评价、财务分析、经营分析、经济分析、经济活动分析等,尽管它们在含义上有所差别,却经常地见诸于国内外各类有关财务分析的教科书之中。在这些概念或名称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可能要数财务报表分析、经营分析和经济活动分析。

“财务报表分析”或“财务报告分析”经常地被美国学者使用。所以如此,部分地是因为历史传统和习惯,部分地出于对财务报表或财务报告使用者的考虑。借助财务报表分析或财务报告分析,可以进一步解释并提升财务报表或财务报告的使用价值,以满足结构广泛的报表读者的需要。如同lepolda.bemstein、johnj.wild在《财务报表分析》一书中所言:“我们的选择是适应财务报表使用者更广泛的注意力,我们的做法是将分析与许多直接或间接的财务报表使用者相联系”。而在日本,有关财务分析的著作多半冠以“经营分析”的名称,如日本古川荣一著《经营分析入门》 (1955),松本雅男著《经营分析入门》(1959),国弘员人著《经营分析体系》(1959),西野嘉一郎著《经营分析》(1959)等。日本惯用“经营分析”,主要是受德国传统的影响。德国学者kurtschmaltz于1927年所著《美国财务报表和经营分析》和1929年所著《经营分析》,前者介绍美国的财务报表分析,后者介绍美国的经营分析。后一本书对日本财务分析转变为经营分析影响甚大。20世纪60年代,日本的财务报表分析改称为“经营分析”(businessanalysin),其中以diamond公司董事长石山贤吉所著的《决算报告的阅读》为最早,后由日本银行统计局开始从事经营分析,并发表企业经营分析的结果。“经济活动分析”是前苏联所惯用的概念,在范围上已经超出了财务分析的界限,而将财务分析与非财务的经营和管理分析寓为一体。在中国,20世纪90年代之前更多受前苏联传统的影响,院校开设的课程一般取名“经济活动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后转向接受美国的传统,更多地使用“财务报表分析”,同时其他概念并存使用。比较而言,国内学界在概念的使用上可说是最为多元和混乱的。

尽管这些概念都有其产生和使用的特殊背景,但我们更倾向于用“财务分析”给这门学科定名。尽管企业的各项活动(包括财务的非财务的、经济的和技术的、经营的和管理的、内部的和外部的)都需要展开分析,并且企业的各项活动分析之间又彼此影响和限定,但有关非财务的分析(如技术分析、技术经济分析、生产分析、市场分析等),事实上已包括在对应于这类活动的研究学科之中。因此,若再沿用前苏联的名称,势必会造成学科间的交叉重复。至于“经营分析”,我们的感觉是名不符实,显然不如“财务分析”贴切。最值得解释的是“财务报表分析”或“财务报告分析”,笔者不倾向使用的主要原因是它们会将这门学科的内容和用途限定在一个不适当的范围并限制其发展。

首先,财务报表或报告分析属于事后分析的范畴,要想融入事前分析或预警分析的内容似有很大的困难。这也是美国的许多财务报表分析著作中缺少前瞻性分析特别是财务危机预警分析的重要原因。然而,预警分析对现在的面临激烈竞争环境、随时都有可能陷入失败境地的公司来说又是如此的重要,甚至是越来越重要。从翻译过来的美国教科书来看,这项极其重要的内容,常常既不出现在财务管理类教科书之中,也很少嵌入在财务报表分析类教科书之中。预警分析的缺位,让我们不能不去思考财务报表或报告分析的超越问题。

其次,拘泥于财务报表或报告分析,难免会出现“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错误。财务报表分析的教科书往往会诱导分析人员过分关注分析的细枝末节,从而忽视对公司进行广泛和严格评价的可能性。有能力的财务报表分析人员应该把他们的任务当成一项企业分析来解决,而财务报表或报告分析显然无法实现这样的任务。至少是现在通行的财务报表分析框架,还没有从整体上把握企业战略及全局的能力。

再次,财务报表或报告分析将更广泛的报表使用者纳入其关注的对象,也就等于将重点集中刁:所有报表使用者的共同需要,这将很难兼顾各类报表使用者的个别需求,尤其是公司管理当局的分析需求。因此,尽管财务报表分析研究人员十分关注报表分析对公司管理当局进行评估和决策的意义。但他们所设计的内含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营运能力等模块的报表分析框架,确实是很难实现对公司管理当局有意义的分析目的。很显然,现有的财务报表分析框架是“向后看”的,并且常常不能有效地与公司战略、价值创造、综合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流程再造等当今公司管理当局的重要关注点相联系。即使是管理当局十分关注的风险问题,通过现有的报表分析框架也是很难充分描述和评价的。

基于以上原因,要使这门学科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将其名称限定为“财务报表分析”还是远远不够的。笔者认为,定名为财务分析可能要比财务报表分析更适当。

二、现有财务分析框架及其缺失

迄今为止,学界对财务分析所能包括的要素或模块也是各说不一。在国际上,财务分析通常被归纳为比率分析学派、经营分析学派、财务危机预测学派和资本市场学派四大学派,各派所关注的分析重点亦有不同。比率分析学派在财务分析史上最早出现,所关注的是在财务报表基础上转换而成的各类财务比率及其应用。david e.hawkins将常用的财务比率事实上分为流动性比率、偿债比率、资金管理比率、盈利性比率和成长性比率五类。财务危机预测学派强调将财务报表分析的重心从对历史结果的分析转向对未来的预测,强调报表分析的主要功能是对未来事项的预测能力,他们经过长期的检验、计量流动性、资本结构、盈利能力和其他一些重要比率预测企业破产和出现财务困境的一些模型。资本市场学派认为报表分析的作用在于解释和预测证券投资报酬及其主要风险,因此重点探讨财务比率在预测证券报酬的作用以及会计收益的性质与证券报酬的关系。这些学派各自从一定侧面揭示了财务报表更丰富的内涵和价值。

但是,从表1所列3种教科书及其他财务分析类教科书的描述情况看,财务分析框架的内核或基本要素其实并无差别,有差别的只是衍生性或派生性分析的要素。现有财务分析框架的内核显然是“四要素”,即偿债能力、资产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对应的分析工具也就是四类财务比率,即债务比率、资产周转比率、收益比率和成长比率。在各类教科书中,对这“四要素”的分析内核所借助的分析方法基本上都是比率分析法、结构分析法和趋势分析法三类。这些内核、分析工具和分析方法,其实在财务分析这门学科产生的早期阶段就已存在并被广泛运用。财务分析的衍生性要素在教科书中各显差异。归纳起来主要有预算分析、信用分析、投资分析、成本费用分析、收益质量分析、盈利预测分析和财务危机预测分析等。对于衍生性分析要素的安排,很多都是随意性的,很少显示前后要素间及与基本要素间的逻辑关系。

问题在于,以“四要素”为内核的财务分析框架,其对现代社会的适应性如何?寻找这一问题的有效答案,需要我们客观地分析评估现代公司所面临的环境及其对财务分析工作的新要求。试图无一漏失地描述当今社会中公司所面临的环境变化和挑战是很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但就对财务分析有重要影响的环境变化因素进行归纳还是可以尝试的。仅就经济环境而言,至少包括:

(1)战略成为公司运行和发展的导向因素,并且战略决策通常是在更大范围的内部和外部利益相关者压力下做出的。战略导向时代的出现将改变着管理的型式,强调“向后看”的管理转向强调“向前看”的管理。

(2)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公司运作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公司一体化信息平台的搭建和运作,使公司战略与业务、经营与财务进入一体化运作的新阶段,公司财务必须联系战略、经营、资源配置和绩效衡量等管理要素。

(3)随着以信息技术为媒介的联系方式的变革,制造商与它的供应商、客户等方面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公司的管理和发展开始超越公司的边界,转向价值链或价值网管理,同时以合作性为特征的战略联盟得以高度重视。

(4)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模式的确立改变了公司价值链的方面,传统的从资产与核心能力开始的价值链转向从客户开始的价值链,并进而要求我们改变对企业的定位和设计,新的设计将内含客户选择、价值获取、价值保护和业务范围四个要素。

(5)过剩经济和买方市场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及在此基础上出现的客户讨价还价能力的提高,使商品经营进入了一个微利时代,迫使企业不得不转变经营方式和转换盈利模式,于是一种风险性更大同时收益性也更强的资本经营受到公司的关注,公司并购和重组活跃,资本市场高度流动和发展。在这样的经营时代,公司所面临的风险也将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大。

(6)资本频繁的跨国界流动及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

(7)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引起公司对环境、资源、生态、社会责任等问题的关注,科学的发展也相应地开始“绿化”或“生态化”。

面对这些变化和挑战,经济学、管理学甚至会计学都已经做出了积极地回应,然而财务分析框架在多大程度上有所扩展和改进呢?我们所看到的,似乎是一个僵化了的分析框架。首先,这个框架,很难说它就是以公司价值创造为目标追求的。它所强调的依然是专家的分析职能,其关注点尚未转向公司的增值职能。其次,这个框架缺乏与战略间的联系,因此缺乏应有的整体性和层次性。尽管教科书的编写者强调在进行报表分析之前首先要关注和识别公司的战略,预测这一战略的可能结果并且评价这一战略对公司是否适合,以避免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错误,但这个框架还是不可避免地会将读者引入报表的细枝末节。大凡学过财务分析课程的人,也许能有记忆的就是那“四个要素”和一些财务比率了,有谁会将财务分析与公司战略联系到一起?!第三,这个框架人为地将财务与经营割裂开来。尽管分析框架的“四要素”中内含财务与经营两个领域,但对经营问题的关注通常局限于经营效率的评价上,并且对经营效率的评价是与公司价值创造的目标相脱节,与公司战略、资源配置和绩效衡量相脱节,与公司经营过程相脱节。在多数的财务分析教科书中,市场分析和成本费用的分析是被排除在外的,其结果一方面会降低分析结果对公司管理当局的应用价值;另一方面也使经营效率分析与评价停留在表面上。排除市场和成本费用分析的经营效率分析,等于是把经营结果与其形成过程相割裂的分析思路。从“四要素”分析框架中,我们完全能够看到经营效率的高低及其变化,但若想了解其中的缘由及其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程度,就很难达到目的了。由于“四要素”框架是一个财务与经营断裂的框架,所以在这个框架中,我们所能观察的公司风险仅仅是财务的风险,而且还不是完整的财务风险,经营的风险以及越来越受重视的战略风险,就只能到框架之外去寻找了。第四,公司的价值常常并不是由单个企业所决定的,尤其是在客户导向的时代。客户导向、战略联盟和价值链或价值网管理等,这些新思维和新方式所能告诉我们的,是要在超越公司的更大的范围内观察和评价公司的风险、效率和价值创造能力,就是也将价值创造能力的分析与公司的价值链或价值网结合起来,而这种结合显然是“四要素”框架多力所不及的。第五, “绿化”和“生态化”的发展模式,要求我们将公司财务分析与生态分析、将公司财务业绩与环境业绩结合起来考虑,很显然这也是现有分析框架的缺憾。以上的分析集中到一点,现有的以“四要素”为内核的分析框架,面对活生生的公司环境还是不具适应性的。当我们沉浸于财务分析的细节问题时,我们很难发现财务分析在整体框架上的缺失,而一旦我们跳出现有的分析框架,确立起整体主义的思维模式,将视野和思路放大到公司日益变化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上,把财务分析嵌入到公司大系统及其发展趋势上,自然会发现其中的问题与缺失。

三、财务分析视角之转换

面对新的公司环境,财务分析框架结构研究视角需要转换,框架结构的内容需要扩展,这是惟一能增进财务分析框架对公司环境适应性的途径或方式。联系上述公司环境变化及其对财务分析的要求,我们主张在研究和建构新的财务分析框架时,应当确立起包括财务学视角、价值创造视角、战略视角、生态化视角、价值网视角等在内的一系列新的视角,并以此为突破口来扩展财务分析的框架结构。

1.财务学视角的财务分析

这涉及财务分析的学科归属问题。在财务与会计平行的观点或模型下,财务分析归属于财务管理学还是会计学,目前还是不清晰的。检索一下有关的教科书,我们可以发现两种并存的学科安排:一是将财务报表分析作为会计学的一个模块安排;二是将财务分析嵌入到财务管理学的模块体系之中。这样的学科安排让人迷惑:财务分析究竟归属哪些学科?这个问题对确立财务分析的立场和框架至关重要。因为,会计学与财务管理学虽有内在的逻辑联系,会计所提供的报表信息通常被认为是进行财务管理的重要依据或基础,但两种学科所体现的立场及所服务的对象还是有差别的。公司财务学的立场显然是从公司管理当局出发的,着眼于帮助公司管理当局如何有效地培育、配置和使用财务资源;而会计学的立场是公司全部的信息使用者,着眼于为公司的利益相关者提供有用的信息。因此,如若归属于会计学,财务分析实际上就是会计核算工作的延伸,是对会计核算产品的一部分——对外财务报表——的进一步解释和说明,其所服务的对象就是以股东和债权人为主体的范围更广泛的报表使用者,在框架结构的安排上,就会把“财务报表分析”作为重心,着眼于根据各类报表使用者的共同需求对财务报表的数据进行转换和对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效果进行识别和判断;而若归属于财务管理学,其所服务的对象就是以公司管理当局为主体的信息使用者,在框架结构的安排上就会特别关注管理当局的需要,着眼于依据以财务报表为主体的公司有关信息资料,对公司的整体与结构及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在这两种安排中,我们更倾向于归属财务管理学的安排。因为这将给扩展财务分析提供更大的空间,以提升财务分析的价值,同时又能更好地兼顾和服务于管理当局以外的其他信息使用者,使他们能够对公司有更全面的识别和判断。

2.价值创造视角的财务分析

公司的目标是价值创造,这一观念已被学界和实务界广为接受。日本野村证券公司的北尾吉孝在考察了大约300家公司后发现,按照这一理念经营是走向成功的捷径。从表象看,财务分析与价值创造似乎是远隔千山万水的事,但细加分析,二者的关联甚密。公司价值与现金流量和财务报表有密切的关系。公司价值创造需要以有效的现金流量分析和规划为前提;公司价值的识别和评价需要以现金流量特别是自由现金流量的分析和预测为基础;借助财务报表,可以有效地分析公司价值创造的驱动因素,等等。以价值创造为出发点设计财务分析框架,需要借助这个框架解决:公司价值如何借助于报表及相关资料来衡量;如何借助报表分析和解释价值创造的驱动力量(价值创造能力)和影响因素;如何借助报表及相关资料来预测公司价值及其变化趋势。价值创造视角的财务分析框架将能够实现与公司价值创造的目标定位相对接。

3.战略视角的财务分析

在战略导向的管理时代,财务分析确立战略的观点是必然的选择,这需要将战略分析纳入财务分析框架,并借助于财务报表及相关资料分析公司行动与战略的一致性。战略导向的财务分析需要将分析与战略、经营、资源配置和绩效衡量有机地连接到一起,形成公司整体的分析框架。战略、价值与价值驱动因素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战略导向的财务分析还需要将战略分析与价值驱动因素分析连接起来。

4.价值网视角的财务分析

检索一些现有的文献,管理学界比较热衷于使用“价值链”来描述公司的价值创造和影响过程。而事实上,从财务的角度看,价值是在网络中而不是在单一链条中创造和影响的。对公司价值创造做出贡献的主体,显然并不只限于客户和供应商,股东、债权人、政府等,它们无一不对公司价值创造施加影响,因此事实上也构成公司价值创造的驱动力量。并且从财务的角度看,公司的价值(比如eva)也是在扣除了这些利益相关者的财务回报期望后衡量的。因此,就财务分析而言,更有意义的概念可能是价值网而不是价值链。

然而,不管是价值网还是价值链,这些思想都需要我们在进行公司财务分析时超越公司的边界,从更大的范围上对公司内部的价值创造问题展开分析。从价值创造角度看,公司的成本和效率均不是单个公司影响和决定的,也不是单个公司所能控制的。因此,对公司的成本和效率进行分析,理想的选择显然不是局限于公司内部来进行,而是站在价值网的角度来揭示各类利益相关者对公司成本和效率的影响,进而为公司确立合理的战略提供依据。

5.生态化视角的财务分析

生态化视角的确立通常与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及在此基础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确立有关。基于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定位、财务压力、市场竞争以及建立在历史成本基础上的传统会计模式等一系列起抑制作用的因素的影响,许多企业并没能将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有效地运用于战略和日常经营之中。不过,现在依然有一些有力的推动力,促使企业改善环境业绩和对外提供环境报告。将环境和生态视角引入公司财务分析体系是有必要的,因为它们与公司的价值创造密切相关,是价值创造的一个重要驱动因素。大量的研究表明,股票市场对良好的公司行为是有回报的。klassen和mclaushlin在1997年所做的一项研究发现,当企业在环境问题上表现良好时,企业的股价倾向于上升,平均达到0.82%;而当企业发生一次环境事故时,例如井喷,企业股价大约会下降1.5%。英国特许管理会计师协会在1999年所进行的一项研究也表明,企业环境义务与公司盈利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对于绿色公司和非绿色公司而言,绿色公司的资本回报率要高出5%。

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政府间专家工作组于2000年制定的《企业环境业绩与财务业绩指标的结合》,建议将环境业绩与财务业绩相结合,来测度企业的生态效率以及预测环境问题对未来财务业绩的影响。在这项国际会计与报告标准中,生态效率被定义为环境业绩变量与财务业绩变量的比率。其所推荐的衡量生态效率和环境业绩的两类指标体系,为我们建立生态化视角的财务分析框架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思路和方法。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框架下,公司的财务分析再拘泥于传统的财务与经营效率,就显得不合时宜了,生态效率和环境业绩作为企业总体效率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纳入财务分析框架。

四、财务分析框架之扩展

确立新的财务分析视角对扩展财务分析的框架结构是必要的,但财务分析框架的扩展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公司价值驱动因素或价值创造的影响因素,以便于合理界定财务分析的框架要素及其逻辑关系。

很显然,战略选择系最高层次的价值驱动因素。战略反映了管理当局为了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的目标所做的重大选择。从一般意义上说,战略是最具全局性、重大性影响的价值驱动因素。公司价值的创造、保持和销蚀受到由战略设定到企业日常运行的各种活动中的管理决策的影响,当资源如人力、资本、科技和商标等都得以合理配置,以至于所带来的收益超过支出时,价值创造就得以实现。

在战略构架下经营运作层面的价值驱动因素,人们习惯上从经营和财务两条主线来认识和把握,把价值创造的关键因素归纳为经营获利能力(用税后投资回报率衡量)、资金成本(用加权平均资金成本测量)和增长能力,即“创造价值:改善经营x转换财务政策”。所以选择经营和财务两条主线,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这两者通常被认为是公司最基本的活动,于是财务会计报表的设计、公司战略和风险的划分等也均是按这两条主线来展开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