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3 09:18:4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体育信息的特征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1体育信息摄取和传播频度相对较快。新闻信息最大的特点就是快,和传统报纸媒体相比较,网络信息传播在传播时效方面所具有的优势是报业媒体无法比拟的,各大型网站在完成信息的采集和处理之后,可以在短短的几秒钟之内从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传播到另外一个角落,这种高效率的传播途径使得大众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取到任何体育信息,包括赛事状况,调查发现,对于赛事而言,有95%左右的信息浏览人员都希望在第一时间甚至同步了解到赛事的状况,而不是之后的几个小时,大众对于信息及时性的要求就迫使互联网站在体育信息的获取时必须做到高效,另外,面对世界范围内的各种赛事及体育明星的重大信息,都必须第一时间告之世界每一个角落的体育爱好者,所以各大网站在体育信息更新方面更新频率非常快,调查发现在体育信息更新频数方面,基本上各大互联网站都能做到与事件发生的同步革新。
1.2体育信息的高度互动与参与性是网站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于任何一个网站而言,免费的信息获取需要网站承担较大的支出,为了在收益方面有更卓越的表现,就有必要了解大众对于信息的兴趣程度和关注程度,所以几乎所有的网站管理人员都会对自己网站的信息参与和浏览人数进行及时的统计和分析,比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国际奥委会首次允许运动员可以在奥运会比赛期间发表自己的博客,这为运动员会赛事观众及支持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观众可以了解更多队员在赛事期间的心得体会、情感变化,通过这个网络交流平台,也可以让观众对队员了解更多,反过来,队员受到观众的支持和关注,对于提升他们参赛的信心也是很有帮助的。
1.3体育信息的自由选择性为用户的信息获取提供了诸多方便。相比较报业而言,互联网信息的容纳数量是巨大的,任何一个网络用户都可以轻松的在各大网站搜寻到自己感兴趣的体育信息,这种便捷性在传统媒体中是无法实现的,传统媒体由于受到版面限制信息容量相对较小,这本身就使得二者在市场角逐中网络信息传播更胜一筹,比如对于赛事密集的奥运赛事和足球世界杯,人们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关注的比赛和体育明星。
1.4娱乐化发展成为网站体育信息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伴随着体育功能的多元化发展和市场经济对于体育所赋予的价值,体育的休闲娱乐功能在大众生活中体现得越来越明显,所以,互联网站在体育信息传播中也具有明显的娱乐化趋势,以前的网络媒体受人们观念的影响,在体育信息报道中,主要集中在体育赛事的状况,这和传统媒体的风格是完全一样的,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体育信息的获取更多的关注点在于体育文化传播、体育娱乐、体育健身、体育精神、体育明星、体育传奇色彩等方面的内容上,这就要求网络媒体在信息选择上需要注重这些信息的挖掘,信息的趣味性、可阅读性更符合大众的口味,所以带有故事情节的各类报道逐步占据了体育信息传播的大多版面章节。所以体育信息娱乐化发展已经成为当今媒体报道的主流趋势。
1.5媒介之间的相互配合和资源共享成为当今体育信息传播的重要手段。即便网络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任何网站也不可能将所有的体育信息都能够及时地采集到,这需要传统报纸、电视台及其他互联网站相互配合才能共同发展,所以在面对各种大型体育赛事时,这种媒体之间的相互协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一份报道,在北京奥运会期间,搜狐网站与新华社、北京电视台及中央电视台等国内知名电视合全国众多卫星电视台、广播电台及平面媒体构建了一个专业的媒体联盟,而新浪、网易等知名网站与路透社、法新社、美联社等世界知名媒体开展了广泛的合作,为体育信息的摄取和报道编制了一个立体式的网络联盟。这些短期联盟一方面可以提升各个媒体的知名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加速资源的整合,提高工作效率。
2、互联网站体育信息传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措施
面对各大互联网站体育信息的传播与发展,我们在看到成绩的一面,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方面,不间断观察国内外众多互联网站对于体育信息的选择和传播,我们发现信息的过于集中是普遍存在的通病,也就是说在现有的信息传播中,各大网站对于信息的选择和传播方面,可以选择的内容非常有限,各大网站在同一时间所报道的内容惊人的相似,这对于任何一个网页浏览者而言,通过一个网站就可以查询到所有的体育新闻信息内容,这势必造成网站资源的相互耗损。另外一方面,目前的体育信息传播大多数还是以国内重要体育赛事和体育人物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内容,与体育相关的其他信息传播相对较少,这也反映出来,信息需求人员对于体育信息的获取内容相对较为简单,信息面相对较窄。针对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在信息的选择方面,各大互联网站除了信息的共享之外,更多时候,应该拓宽体育信息的涉及面,这样对于信息获取人员而言,就不会把体育信息内容局限在某一个很小的范围内,这对于体育信息的获取和学习以及获取人员的可持续获得信息,都会产生深远的意义。
在体育突显娱乐功能的同时,更多的体育信息需要我们借助媒体来传播,而在众多媒体传播中,互联网的传播途径无疑是最快最便捷的,网站的发展使自己拥有了更多的用户,与此同时,也在最大限度地提升自己的访问量,提升网站的影响力,与此同时,我国素质教育人才的发展战略势必会为网络用户的增加提供有力的保障,也为其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然,在网络体育信息传播中我们看到了取得的众多成就,但是在网站体育信息传播中还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也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和努力解决,为体育信息的传播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参考文献:
师生关系体现在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从某种角度而言,师生关系就是教育质量。教育观念要转变,教育手段要更新,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也日益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我在工作中深有体会,下面就谈谈新课程下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
1.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是新型师生关系的核心
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是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重要特征。这就要求学生对教师尊敬信赖,教师对学生关心热爱,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花朵和希望。教师把爱的高尚情感投给学生,是期望他们都能成才。爱生是尊师的基础,尊师是爱生的结果。民主平等就是师生双方平等对待,由于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所处的地位迥然有别,学生一般不会歧视教师,问题在于教师能否平等地对待学生。传统的师生关系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被动载体,限制其成为生动活泼的自主学习和主动发展的主人、主角和主体。新课程渗透着这样的理念:人有发展水平和个性特征上的差异,但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这一新型师生关系要求教师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体现民主精神,创造民主平等的条件和气氛,采用民主的教育方法,从而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民主平等的教育允许说服,但不允许强制。在学生心目中,亦师亦友,民主平等,是“好教师”的重要特征。
2.理解、宽容是新型师生关系的关键
教师和学生分别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世界的理解。在长期的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是两个世界,这两个世界彼此孤立,融合点很少。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是这两个世界的水融,在与学生的融合中,把握学生,从而把握教育。理解和宽容是双向的。对教师来说,理解的实质就是体谅学生、尊重学生、欣赏学生。理解首先是理解学生的心理世界,透过现象去寻找合情合理的解释,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新课程需要教师学会“换位思考”,经常用学生的视野看待学生,而不是用成人的眼光。宽容就是宽恕包容,即不责学生之小过,不揭学生之隐私,不念学生之旧错。如何对待学生犯错误,是教师理解宽容学生的试金石。新课程要求教师以宽容的心态悦纳学生的错误,要认识到学生犯错误是成长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理解宽容是教师度量的体现,也体现着师生间的沟通与理解。当然,理解宽容绝不是包庇纵容、放任自流,而是一种教育手段。对于关系到学生现在与未来人格的,比如意识、品行、情感、理想、毅力等,要严格、一丝不苟,要抓住不放。对于反映学生天真烂漫童心、童举的,比如追逐打闹、偶犯错误,甚至故意恶作剧的,要宽容或点到为止,不要揪住不放。只有保持这种心态,在教育教学中才会出现来自师生双方的宽容,课堂才会演奏出和谐美妙的音符。对学生来说,理解的实质就是体谅教师、尊重教师、理解教师、宽容教师。这是教师对学生的期望、要求,尤其是教师出现某种过错或师生之间发生某种不愉快时,学生更应该理解宽容教师,不可对教师求全责备,因为教师是人而不是神,有所过错也在所难免。
3.互尊、互信是新型师生关系的基石
“相互尊重”主要在于教师要摒弃“师道尊严”的旧观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具有发展的需要、交往的需要、成材的需要,教师要从尊重的前提出发,帮助学生满足这些需要。教师尊重学生,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学生自尊心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教育的需要,是为了唤起学生对教师的尊重,换来学生一颗平静的心。“亲其师,信其道”。一旦学生对老师怀有尊重、崇敬的心态,学生就愿意听从老师的话,坚信不移,并且乐于实践。
在教育问题上,许多教师往往不信任学生的能力,不敢放手让学生做主,事无巨细包办代替。其实,教师这样做从根本上说是对学生不信任。基础教育中缺乏信任是十分可怕的,它不仅使学生对学习丧失兴趣,而且将导致人才培养的畸形发展。师生之间相互信任的关键点是教师要相信学生,即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自主学习的发展潜能,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美好的情感。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就是要想方设法让学生知道,在老师的眼里,他们是最优秀的,这就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有利于增进师生感情,提高教学效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允许有不同意见存在,呵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对于自信心较差的学生,要善于发现他们学习中的积极因素和生活中的闪光点,及时表扬鼓励,激发他们在各方面奋力争先。“我相信你会做得更好”这是我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相信也是每一个老师对学生的期望,这说明每个教师都相信学生的确潜藏着巨大的发展能量,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获得成功的。
4.和谐合作、教学相长是新型师生关系的表征
教育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在师生共同的参与的教育活动中,双方存在着相互促进、彼此推进的关系。因为知识学问的掌握不能单靠教师的传递,还要靠学生自己的领悟、体验。教师的作用只是做学生掌握知识的领路人,提高觉悟的启迪者,不应该也不可能代替学生自己的学习和思考。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调整教育计划与措施,这就促进了教师各方面能力的提高。新课程下师生间应是和谐融洽的合作伙伴关系,这就意味着师生间应该互相友爱、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共同发展。现代信息告诉我们:任何信息的传递都是双向的,对接受者是获取信息,对发送者则是获得反馈信息。只有这样,信息的流动才是高效的,该系统才能处于良性循环状态。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或情感等的信息传递也遵循这一规律。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目的的剂、催化剂:对学生,是知识与智力、智慧与心灵的成长;对教师,是经验与能力、理论与艺术的提高。师生的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是一个循环上升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受益的是学生,得到提高的是老师。
教育的过程是师生双向互动、共同促进和提高的过程。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它的宗旨是本着学生自主的精神,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一方面,学生在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实践,逐步完成自由个性和健康人格的确立。另一方面,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充分展现自我价值,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
定理 若a,b∈R,则(a+b)2≥4ab.
文[1]的例1尽管给出了三种解题思路,但是却有美中不足:尚未揭示出其最优解题思路;例2虽巧妙地构造出二次方程,但仍然缺乏最优化思考.
本文旨在展示平凡的定理(a+b)2≥4ab在“特征信息”聚焦时的最优化解题特征.
首先,通过“等导不等”来证明这个定理:
(a+b)2=4ab+(a-b)2≥4ab,
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
下面列举一系列数学问题,其“特征信息”均可或显或隐地聚焦于定理(a+b)2≥4ab.限于篇幅,解题时不作一一分析,只展现定理的最优化解题思路.
例1 已知实数a,b,c满足等式a=6-b,c2=ab-9,求证:a=b.
(文[1]例1)
证明:依定理(a+b)2≥4ab,即62≥4(c2+9),得c=0,从而a=6-b,ab-9=0,解得a=b=3,故证毕.
例2 若(z-x)2-4(x-y)(y-z)=0,则x,y,z成等差数列. (1979年全国高考题)
证明:由题设知(z-x)2=4(x-y)(y-z),而依本文定理,则有(z-x)2=(x-z)2=[(x-y)+(y-z)]2≥4(x-y)(y-z),可见x-y=y-z,从而x,y,z成等差数列.
例3 方程组x+y=2,的实数解的组数是(
).
xy-z2=1
A.1
B.2
C.3
D.无穷多 (1987年上海市初中数学竞赛试题)
解:依定理知,(x+y)2≥4xy,则22≥4(z2+1),得z=0,原方程组化为
x+y=2,显然只有一解x=y=1,故选A.
xy=1,
例4 已知a,b,c都是实数,且a+b+c=0,abc=1,求证:a,b,c中必有一个大于3/2.
(1991年“曙光杯”初中数学竞赛试题)
证明:由题知,a,b,c中必有一个是正数,不妨设c为正数.依定理(a+b)2≥4ab,得(-c)2≥4·(1/c),或c3≥4,于是c≥ > =3/2,故得证.
注意:此处还有意外收获,原题结论还可改进为:求证:a,b,c中必有一个不小于 .
例5 a,b,c,d都是小于1的正数,求证:在4a(1-b),4b(1-c),4c(1-d),4d(1-a)中,不可能都大于1.
(1962年美国数学竞赛试题)
证明:巧妙地逆用定理,注意4a(1-b)·4b(1-c)·4c(1-d)·4d(1-a)=4a(1-a)·4b(1-b)·4c(1-c)·4d(1-d)≤[a+(1-a)]2·[b+(1-b)]2·[c+(1-c)]2·[d+(1-d)]2=12·12·12·12=1,由此可见,4a(1-b),4b(1-c),4c(1-d),4d(1-a)中不可能都大于1.
例6 已知x>0,y>0,且x+y=4,S=(6-x)·(5-y),求S的最大值.
解:依定理,知4S=4(6-x)(5-y)≤[(6-x)+(5-y)]2=[11-(x+y)]2=(11-4)2=49,S≤49/4,当x=21/2,y=11/2时,Smax=49/4.
当然,定理最主要还是应用于巧证不等式方面.
例7 已知 y-2x=z,求证:y2≥4xz.
(文[1]例2)
证明:由题设,知 y=2x+z.依定理,知( y)2≥4·2x·z,或2y2≥8xz,即y2≥4xz,证毕.
纵观以上各例,依定理解题,显得规律有序,思路清晰,方法简便,且显然优于原来的方法.
例8 正数x,y,z,a,b,c满足条件a+x=b+y=c+z=k.求证:ax+by+cz<k2.
(1987年(前)苏联数学奥林匹克试题)
证明:传统证法大半是构造正三角形或正方形,利用面积关系证之.今依定理,即刻知
4ax+4by+4cz≤(a+x)2+(b+y)2+(c+z)2=k2+k2+k2=3k2,
于是,ax+by+cz≤(3/4)k2<k2,故证毕.
可见,依定理还有意外收获,得到原式的一个加强式:ax+by+cz≤(3/4)k2.而这一加强难在传统证法中体现出来.
例9 已知a>1,b>1,c>1,求证:
(a2/(b-1))+(b2/(c-1))+(c2/(a-1))≥12.
证明:依定题,知a2=[(a-1)+1]2≥4(a-1)·1=4(a-1).同理b2≥4(b-1),c2≥4(c-1),于是,(a2/(b-1))+(b2/(c-1))+(c2/(a-1))≥
4(((a-1)/(b-1))+((b-1)/(c-1))+((c-1)/(a-1)))≥4·3 =12,证毕.
例10 设x,y为非负数,且满足x+y=1,求证:
1+ ≤ + ≤2 .
证明:考虑( + )2=2(x+y)+2+2 =4+2 ,或 + = ,依题知及定理,有0≤4xy≤(x+y)2=1,故 ≤ + ≤ .
于是1+ ≤ + ≤2 ,证毕.
定理(a+b)2≥4ab的优化解题功效远不止这些,只要留心些,读者必定还会有所发现和创新.令人振奋的是,从基本不等式a+b≥2 ,平方即可得(a+b)2≥4ab;但令人遗憾的是,a+b≥2 的应用,已是老生常谈,而(a+b)2≥4ab却少见报道.笔者试图通过本文,借以引为重视!
参考文献
?定理 若a,b∈r,则(a+b)2≥4ab.
?文[1]的例1尽管给出了三种解题思路,但是却有美中不足:尚未揭示出其最优解题思路;例2虽巧妙地构造出二次方程,但仍然缺乏最优化思考.
?本文旨在展示平凡的定理(a+b)2≥4ab在“特征信息”聚焦时的最优化解题特征.
?首先,通过“等导不等”来证明这个定理:
?(a+b)2=4ab+(a-b)2≥4ab,
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
?下面列举一系列数学问题,其“特征信息”均可或显或隐地聚焦于定理(a+b)2≥4ab.限于篇幅,解题时不作一一分析,只展现定理的最优化解题思路.
?例1 已知实数a,b,c满足等式a=6-b,c2=ab-9,求证:a=b.
(文[1]例1)
?证明:依定理(a+b)2≥4ab,即62≥4(c2+9),得c=0,从而a=6-b,ab-9=0,解得a=b=3,故证毕.
?例2 若(z-x)2-4(x-y)(y-z)=0,则x,y,z成等差数列. (1979年全国高考题)
?证明:由题设知(z-x)2=4(x-y)(y-z),而依本文定理,则有(z-x)2=(x-z)2=[(x-y)+(y-z)]2≥4(x-y)(y-z),可见x-y=y-z,从而x,y,z成等差数列.
例3 方程组x+y=2,的实数解的组数是(
).
xy-z2=1
?a.1
b.2
c.3
d.无穷多 (1987年上海市初中数学竞赛试题)
?解:依定理知,(x+y)2≥4xy,则22≥4(z2+1),得z=0,原方程组化为
x+y=2,显然只有一解x=y=1,故选a.
xy=1,
?例4 已知a,b,c都是实数,且a+b+c=0,abc=1,求证:a,b,c中必有一个大于3/2.
(1991年“曙光杯”初中数学竞赛试题)
?证明:由题知,a,b,c中必有一个是正数,不妨设c为正数.依定理(a+b)2≥4ab,得(-c)2≥?4·(1/c),或c3≥4,于是c≥ > =3/2,故得证.
?注意:此处还有意外收获,原题结论还可改进为:求证:a,b,c中必有一个不小于 .
?例5 a,b,c,d都是小于1的正数,求证:在4a(1-b),4b(1-c),4c(1-d),4d(1-a)中,不可能都大于1.
(1962年美国数学竞赛试题)
?证明:巧妙地逆用定理,注意4a(1-b)·4b(1-c)·4c(1-d)·4d(1-a)=4a(1-a)·4b(1-b)·4c(1-c)·4d(1-d)≤[a+(1-a)]2·[b+(1-b)]2·[c+(1-c)]2·[d+(1-d)]2=12·12·12·12=1,由此可见,4a(1-b),4b(1-c),4c(1-d),4d(1-a)中不可能都大于1.
?例6 已知x>0,y>0,且x+y=4,s=(6-x)·(5-y),求s的最大值.
?解:依定理,知4s=4(6-x)(5-y)≤[(6-x)+(5-y)]2=[11-(x+y)]2=(11-4)2=49,s≤49/4,当x=21/2,y=11/2时,smax=49/4.
?当然,定理最主要还是应用于巧证不等式方面.
?例7 已知 y-2x=z,求证:y2≥4xz.
(文[1]例2)
?证明:由题设,知 y=2x+z.依定理,知( y)2≥4·2x·z,或2y2≥8xz,即y2≥4xz,证毕.
?纵观以上各例,依定理解题,显得规律有序,思路清晰,方法简便,且显然优于原来的方法.
?例8 正数x,y,z,a,b,c满足条件a+x=b+y=c+z=k.求证:ax+by+cz<k2.
(1987年(前)苏联数学奥林匹克试题)
?证明:传统证法大半是构造正三角形或正方形,利用面积关系证之.今依定理,即刻知
?4ax+4by+4cz≤(a+x)2+(b+y)2+(c+z)2=k2+k2+k2=3k2,
?于是,ax+by+cz≤(3/4)k2<k2,故证毕.
?可见,依定理还有意外收获,得到原式的一个加强式:ax+by+cz≤(3/4)k2.而这一加强难在传统证法中体现出来.
?例9 已知a>1,b>1,c>1,求证:
?(a2/(b-1))+(b2/(c-1))+(c2/(a-1))≥12.
?证明:依定题,知a2=[(a-1)+1]2≥4(a-1)·1=4(a-1).同理b2≥4(b-1),c2≥4(c-1),于是,(a2/(b-1))+(b2/(c-1))+(c2/(a-1))≥
4(((a-1)/(b-1))+((b-1)/(c-1))+((c-1)/(a-1)))≥4·3 =12,证毕.
?例10 设x,y为非负数,且满足x+y=1,求证:
?1+ ≤ + ≤2 .
?证明:考虑( + )2=2(x+y)+2+2 =4+2 ,或 + = ,依题知及定理,有0≤4xy≤(x+y)2=1,故 ≤ + ≤ .
?于是1+ ≤ + ≤2 ,证毕.
?定理(a+b)2≥4ab的优化解题功效远不止这些,只要留心些,读者必定还会有所发现和创新.令人振奋的是,从基本不等式a+b≥2 ,平方即可得(a+b)2≥4ab;但令人遗憾的是,a+b≥2 的应用,已是老生常谈,而(a+b)2≥4ab却少见报道.笔者试图通过本文,借以引为重视!
?参考文献
商务信函是商务沟通和交流不可或缺的工具,同时也是传达商务信息的重要载体。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英语商务信函在参与国际商务活动方面所显示的重要性越发突出。在国际商务活动中,尽管电话、电报、电传都非常有用,但是,商务信函(包括电子邮件)在商务交际中仍然是最主要的工具,是商家、厂家与客户之间用于联系业务、沟通商情、咨询答复的主要途径。大部分通过电话、电报、电传等谈妥的事情通常还需要用书信作最后的证实。一封礼貌有加、措辞得体的商务信函可以给公司带来生意;反之,一封欠佳、语气不当的信函则会给公司带来负面的影响,破坏企业形象,使公司失去生意。由此可见,学习应用英语商务信函,了解它的语言特点,懂得如何恰当正确地选词组句是非常必要的。英语商务信函的文体主要有以下特征。
一、词汇特征
1.用词规范正式
由于国际商务信函是一种正式的公函语体,因此,大多使用正式书面词汇代替普通词汇,并力求用词简洁朴素、准确具体,能充分体现国际商务公函的规范正式、公事公办的特点。如用inform代替tell,用sufficient代替enough,用purchase代替buy,用therefore代替so,用dispatch代替send等。
例如:We are pleased to inform you that your order No 123 has been dispatched in accordance with your instruction.
我方很高兴通知贵方,第123号订单货物已遵照你方指示发出。
2.用词准确严谨
由于商务信函的本质功能就是传递信息,而且传递的信息又关系到公司业务发展、品牌形象、客户开发、国际声誉等,因此,表达不能模棱两可,更不能出现错误,否则就会让对方误解,给日后的交流制造障碍,甚至造成经济损失和名誉影响。如果信函涉及货物的价格、重量等,有关数字的内容必须准确严谨,毫不含糊,如要写“68美元”,一般信中只写“$68”,而在商务英语信中要写成“$68.00”。再如,介词短语by Monday 和before Monday在商务英语信函中是要严格区分的,前者包括Monday,而后者不包括Monday这一天。
3.用词简洁明了,淡于修饰
商务英语信函书写的特点是明白易懂,言简意赅。因此,在传递信息时,除必须使用专业术语准确表达信息意图外,此类信函很少使用各种修辞手法。例如:
Dear Mr. Johnson,
We are really grateful on receiving your letter of Nov.3 in which you showed great interest in our products.
Actually we have an agency in Shanghai, China, through which we sell our products in China. Therefore, we have passed your letter on to them, asking them to consider it soon. You will surely receive their letter.
Thank you very much your interest in our products. Hope that can satisfy you.
Yours sincerely
这是一封很简短的商务信函,用词简易,没有运用华丽的词语,段落则更显简单,体现出商务信函的简洁。
4.多使用肯定性词语
肯定性的词语强调积极的方面,给人愉快的感觉。在商务信函写作中,pleasure, pleased, glad, appreciate等有积极的感情意义的词语应不断使用。例如:
We are looking forward to the pleasure of hearing from you soon.
Your immediate attention would be appreciated.
5.正确使用情态动词
英语中情态动词的使用可以使句子的语气更加缓和、委婉。试比较以下两个句子:
a. We appreciate it if you advance shipment.
b. We should appreciate it if you could advance shipment.
在语气上b句比a句委婉得多,使人感觉更有礼貌。
二、句法特征
1.句式正规完整
英语商务信函作为一种正式体的书面英语,层次复杂的从句和长句的使用通常高于非正式英语。复合句适合表达层次复杂的逻辑关系,传递较多的信息,这种效果短句是无法达到的。例如:
Goods of a dangerous or damaging nature must not be tendered for shipment unless written notice of their nature and the name and address of the Sender have been previously given to the carrier, Master or Agent of vessel and the nature is distinctly marked on the outside of the package or packages as required by statute.
上面的段落只有一个句子。在这个正规完整的长句中,有and 连接两个分句,前一个分句中有一个unless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句子虽长,可层次分明,并列的和互为条件的关系叙述得非常清楚。
2.大量使用套语
在长期地使用实践中,一些比较固定的句式逐渐被普遍使用,来显示信函的礼貌和正式。例如:
We are pleased to inform you … 特此奉告…
Your kind reply will greatly oblige us.如蒙答复,当不胜感激。
Notice is hereby given that … 特此函告…
3.使用条件句
在向对方提出“请求、要求和建议时,用条件句更能表达礼貌、委婉的语气。例如:We would appreciate it very much if you would send us the latest samples with their best price.
If your quality is good and the price is suitable for our market, we would consider
signing a long-term contract with you.
4.使用被动语态句
使用被动语态能避免指责动作的执行者,从而比主动语态显得更礼貌。试比较以下两个句子:
a. You made a very careless mistake during the course of shipment.
b. A very careless mistake was made during the course of shipment.
b句比a句语气更委婉,更易被人接受,显得更有礼貌。
5.尽量运用有积极含义的肯定句
在商务交往中,阅读者更愿看到一封具有积极、肯定的商务信函。这种肯定的陈述会使人向好的方面联想;反之,消极、否定的陈述使人朝坏的方面联想。试比较以下两个句子:
a. We won’t fulfill your order until we receive payment.
b. We will forward your order to you as soon as payment is received.
这两句话表示的意思完全一致,但语气稍有差别。a句翻译成中文是:直到收到货款,我们才发货。b句的翻译是:一到货款,我们立即发货。很显然,b句的表达更有礼貌,更积极,也更易使阅读者接受。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恰当地运用词汇和句法手段,能使英语商务信函的语言简洁、明了、礼貌、准确,在有限的篇幅内达到言简意赅的效果,从而有效地进行商务活动,在国际贸易中拥有更多的商机。
参考文献:
1.1 新闻信息可多方面获得
新闻传播的错综复杂,难辨真伪,是如今新闻摄影传播的一个比较大的特点之一。科学技术在不断的进步,计算机的应用水平已经越来越理想化,全面化。人们通过新的网络环境对文字和图像进行处理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了,然后再将这些已经处理过的图片传播到网上,致使现在互联网上的新闻鱼龙混杂,很难辨别真伪。网络科技的发达也加速了虚假新闻的传播,这对人们的生活也是有一定的影响的。根据网络上提供的一些数据来看,我国的网民在线率已经占据了国家的四分之二,单单是使用微博的网民就占了其中的三分之二,所以论坛、贴吧等一系列讨论平台就成了新闻媒体的重要传播介质,这些对人们的观念具有非常强大的影响。然而就是因为现在的新闻传播速度如此之快,才让虚假新闻随处可见,网民们无从调查,这也对新闻的真实性造成危害。
1.2 图片的散播方式被改变
现在,新媒体的传播速度,以及带来的巨大的影响力,是能够看得见的,而这些平台又以阶梯的形式在不断向外传播,网民在不同的平台之上仍然可以互相联系,随之就出现了很多的人叠的场面。在最初,第一个图像传播者把自己想要表达的图像和汉字上传到平时登录频繁的软件上,这样他的朋友们也可以转发他说写的东西,朋友的朋友也可以转发朋友转发的东西,这样第一个人就会有很多的粉丝,这种模式叫做阶梯性传播,这就形成了一种新的传播信息的模式。在新媒体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之下,人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只能看新闻,现在已经可以自己发新闻,自己撰稿自己配图,还能够传播自己看到的新闻。发新闻与谈论不再是只属于新闻媒体人,但是这种模式的出现,新闻的正确性,准确率无法得到控制。科技进步促使新闻行业的多样化,这也使它使用的范围会越来越广泛,使用的人变多,对社会的快速变化产生较深的影响力。
2 新闻摄影传播在新时期条件下的特点
2.1 广泛应用的互联网信息
在中国,新闻媒体具有传播性强,群众参与多等特征。这对于新时期来说,想让人大多数的人都了解到这些并接受它的特点是非常困难的。就这些来说,就需要用一个新的事物带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在新媒体背景下,他的飞速发展让无论什么年龄,什么种族都能接受到新媒体带来的丰富内容,让我们生活在一个非常先进的社会里。无线网络也是科技飞速发展之下的产物,给人们带来相当多的便利,使更多的信息能让大众看见,然后去分享,显然是一种新闻传播的重要手段。
2.2 新时代最重要的传播工具
随着国家的进步,手机的用处不再拘泥于打电话和发短信,更多的功能被开发出来,例如,摄影、拍照、计算机、网络连接、天气等。手机也从之前的半智能演变成现在的全智能,给人们带来了相当大的便利,也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手机的拍照和摄影功能的开发,更快地推动了新闻摄影传播的速度,虽然像素可能没有专业相机好,但人们对他们的喜爱有增无减。手机拍照的便捷性,同时又能实时的分享出去,是相机替代不了的。而今,各大厂商都在研究更快速更便捷的网络,这样的进步,也就意味着以后新闻媒体传播行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3 新时代下媒体的发展趋势
1.引言
体育专业的大学生性格开朗活泼,被认为是校园中最青春和阳光的一族。由于总体相对心理健康水平高,很少学生会成为高校心理危机重点预防和干预的工作对象。然而,体育专业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被忽视的现象值得关注,高危人群也可能潜藏在该专业学生中。研究选取了7年来某高校的体育专业新生心理普查的数据,研究他们的心理健康动态状况,并比较与其他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的不同特征,为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教学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2.研究对象和方法
以某高校2003―2009年体育专业大学新生为研究对象,选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量表来进行心理健康水平普查。对获得的数据采用EXCEL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体育专业新生心理普查的基本情况
2003―2009年体育学院共有1038人参加了学校心理普查测试,其中2003年160人,2004年163人,2005年145人,2006年118人,2007年138人,2008年159人,2009年155人。心理健康指导中心选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量表来进行心理健康水平普查。并根据使用UPI第一类筛查标准和SCL-90因子分中至少有一个3分以上的标准,结合16PF结果,交互筛选出体育学院23名测试结果呈阳性、具有明显不适应大学生活的同学。学校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为他们建立起了预警库,其中2003年3人、2004年1人、2005年6人、2006年5人、2007年2人、2008年3人、2009年3人。整体上看,每年筛选的新生人数尽管有所变化,但相对体育学院学生总数,比例很低,说明体育专业新生不适应大学生活只是个别现象,而且这些预警学生在经过心理咨询和新生团体辅导后,效果明显。
3.2 7年来体育专业新生心理普查结果的动态分析
3.2.12003―2009年体育专业新生心理普查结果各因子的综合分析
通过对2003―2009年体育专业新生心理普查结果统计(以SCL―90为例)进行纵向的比较分析,我们发现体育专业新生在抑郁、焦虑、恐怖等跟感觉情感相关因子分偏低,如焦虑因子,在2005、2007年度的筛查中,体育专业新生无一人表现出症状。而躯体化因子在体育专业新生上则更加不明显,从2004到2007年,体育专业学生没有一人认为自己出现躯体化症状。然而在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和精神病性方面,体育专业新生则表现出一些明显的症状。[1]但是敌对、人际关系敏感因子7年来呈现出一种下降的趋势。而精神病性方面则出现了上升的趋势。具体如图一所示:
图一 2003―2009年体育专业新生心理普查SCL―90影响因子变化示意图
3.2.2体育专业新生同非体育专业新生心理普查结果的比较分析
根据历年来的理科、文科专业及体育专业新生各项因子的对比发现,体育专业新生的心理素质明显高于其他专业。主要体现在身体素质好、情商高、人际关系处理能力高、受消极情绪影响少。尤其是在焦虑及躯体化因子方面明显优于其他专业,而文科专业在人际关系及焦虑情绪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具体如图二所示。
图二 体育专业新生同文学、理学专业的学生心理普查SCL―90影响因子比较示意图
造成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优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原因首推体育活动。因为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特别是在协调人际关系和缓解焦虑方面。其他专业的学生在遇到情绪问题时,找不到合适的发泄方式,或者是缺乏主动求助意识,常常采取压抑的方式来处理内心的负面情绪,从而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的出现。
3.3体育专业预警学生常见问题分析
3.3.1学习环境的适应问题
体育专业学生大部分生性好动、活泼、乐观。然而进入新的环境,还是会遇到如何尽快适应新的环境的问题。体育的专业特性赋予了他们双重身份,一方面,作为大学生,他们和其他专业的大学生一样要完成内容多、范围广、综合性强、任务重、要求高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作为体育专业学生,他们必须接受紧张的体育技能训练。[2]对于那些刚刚入校的大学新生来说,他们要很快适应新环境的要求并迅速完成个人角色的两个转变,必须具有较强的独立生活能力,能吃苦耐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意识。对新生而言,客观上要求他们必须在理想与现实、价值观与行为模式、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和生活习惯等方方面面做出相应快速的认识调整及行为整合。[3]因此,在进入体育专业学习后,一部分学生能够通过不断地调整自己而很快地融入新环境,适应的过程比较顺利,适应期较短,环境应激方面的心理问题较少。但是,也有部分学生由于认识、能力或者性特征的不利方面,使他们的适应过程延长,时刻感受到来自环境适应方面的强烈心理压力,如果未能及时得到外部的社会支持系统的有效帮助,就很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4]
3.3.2体育专业的新生自我认识偏差
很多同学在进入大学后才发现现实与理想的差别、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带来的巨大的心理落差。据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所作的问卷调查发现,有52.8%的同学认为理想中的大学与现实差距很大,这种差距多源自校园环境、教师水平、学术氛围等方面。一部分体育专业新生属于高考发挥不好,没能考上自己心目中理想的体育大学,一直未能走出失利的心理阴影,[5]精神无法振作,心理比较消极阴沉,对学校不满意,对环境不满意,怨天尤人。还有一部分体育专业新生是因为高中文化成绩不好,被迫通过选择体育专业来实现上大学的梦想。他们对体育专业本身并不热爱,基础也不好。跟一些从小练习体育的同学相比,他们在术科学习上遇到困难,认为自己本来就不应该读这个专业,从而自暴自弃。调查发现,体育专业的学生竞争意识较强,对待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往往好强好胜,在很多时候,面对不如意或者失败,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心理。这是因为对自己、对社会、对现实的认识偏差造成的。
3.3.3人际关系交往问题
在体育专业预警学生中,人际关往敏感和困惑也是一个常见的心理问题。新生在进入大学后,面对新生活的种种困难,很多时候不知道如何选择。此处是和以前要好的同学好友的分离,中学时代结识的朋友因为升学而各分东西、身处异地,而在新的环境中新的好友关系又尚未建立,一旦碰到困难挫折,孤独感、失落感油然而生。[6]而寝室人际关系不良是容易引发新生心理问题的首要因素。新生由于经济状况、生活习惯、个性等方面的差异,容易在生活上产生一些不习惯甚至矛盾,引起宿舍关系紧张。在心理咨询中也发现大学新生中出现一种“三加一现象”[7],即新生入学两三个月之后宿舍里会形成一个宿舍四个人当中有三个人交往比较密切,甚至联合起来孤立、排挤另外一位舍友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女生宿舍中尤为多见。由于体育专业新生SCL测试中的“敌对”因子偏高,因此在遇到人际冲突时情绪控制力差,倾向于冲动发泄,常常成为校园打架斗殴的主角。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整体较高,存在心理健康水平隐患的同学只是个体现象,并且与一般学生相比,他们呈现出调整周期短、接受干预快的特点。专业的特殊性使得他们活泼好动,对学习和生活都充满着其他专业的学生所缺少的好奇心。由于性格特点开放,遇到一些心理挫折,他们也容易找到释放、缓解、宣泄的途径和办法。这与体育专业学生平时参加体育运动,劳逸结合是分不开的。
从横向分析,体育专业新生的测试数据同非体育专业大学新生的测试数据呈显著性差异,体育专业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整体上优于非体育专业大学新生,特别是在SCL―90测试中的反映心理疾病的“躯体化”、“焦虑”、“抑郁”、“恐怖”四项明显高于非体育专业大学新生和国内常模,但在“人际敏感”、“敌对”两项方面,接近非体育专业大学新生,差别不大。
从纵向分析,体育专业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整体上稳定,在“人际敏感”、“敌对”、“精神病性”等部分反映心理疾病的因子上表现突出,反映了部分同学在人际关系处理、对新环境的接纳度、学习压力和情感等方面的心理不适应,但历年数据呈下降趋势。
4.2建议
学校应该充分重视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利用学校体育这一兼有健康、娱乐及教育功能的有利条件,努力寻找教学契机,创造教学环境,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成为具有健康的心理、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全面发展的人才。
学校管理者和体育专业的大学新生自身都应该改变“体育专业学生心理就一定是健康的”的固有观念。体育专业的大学新生也需要学会调节心理。首先要了解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并尽早确立大学生活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其次要学会学习、学会交往。要认识到大学学习与中学学习的不同,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在交往中坚持真诚、宽容、平等的原则,掌握一定的交往技巧,学会倾听与理解。
对一些存在心理困惑和障碍的同学,除依靠学校的心理咨询和指导,加强和提高学生自我心理保健意识的教育之外,还可以尝试通过体育锻炼和体育游戏的手段来缓解焦虑、摆脱孤独、走出抑郁、对待挫折等,从而度过快乐有成效的大学时光。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编制.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量表手册[M].2005,6:29-43.
[2]李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SCL-90测试结果分析[J].昆明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3版),1998,12,20,(4):74-77.
[3]李晓驷,张育辟,张志军等.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间个性差异的研究[J].上海精神医学,2001,13,(1):21-22.
[4]杨雪红,廖恒.探讨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J].时代教育,2008,8.
[5]彭银祥.跨世纪教师队伍的心理素质建设[M].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6]单茂洪.正确使用SCL-90.16PF量表测查心理健康水平[J].中国心理学杂志,1998,(2):26.
抑郁症是以心境低落、思维迟缓和精神运动性抑制为主要临床表现,常伴有强烈的自杀意向, 是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常见病,涉及躯体和心理两方面,前者包括食欲不振,睡眠障碍,疲劳感,精神运动迟滞或激越,甚至出现自杀行为,如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及合理的心理护理其后果不言而喻。我科于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共诊治41例抑郁症患者,对其进行了心理护理收到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在我科住院的抑郁症患者41例,男16例,女25例,年龄17~65岁,平均(41±6.2)岁,均符合CCMD-3关于抑郁症的诊断标准,经艾克森个性测验,内向型倾向26例,外向型倾向8例,中间型7例。家族中有精神分裂症2例,有抑郁症3例,有人格障碍2例。
1.2 临床表现 本组中有21例表现为心境低落,患者从轻度的心境不佳、心灰意懒到整个精神活动充满悲观表现,无精打采、兴趣索然、郁郁寡欢,对任何事都不感兴趣,对自己的亲朋好友甚至家人都失去了往日的热情和爱心,对工作前途悲观失望,总感到自己无能。14例表现为自责、自罪。患者常为一些小事而自责自罪,自责自己的工作能力差,什么也干不了,变成了废物,甚至认为自己是社会和家庭的累赘。28例表现为焦虑、烦躁 患者在抑郁的基础上产生焦虑、烦躁,表情紧张焦虑、恐惧,惶惶不可终日,或不停的来回踱步,坐卧不宁。19例有自杀观念 是抑郁症最危险的症状,也是临床上最应重视的护理问题。患者情绪低落,对工作、学习、前途悲观失望,毫无信心,大有“度日如年、生不如死”之感,为求得最终的解脱出现自杀观念,甚至出现自杀行为。本组患者经心理治疗及催眠疗法、钟氏认识领悟疗法、森田疗法等疗法,患者症状明显必善,无意外发生。
1.3 心理治疗
1.3.1 引导患者说出致病因素、内心的苦闷,然后要给予患者鼓励、支持,帮助其认识自己生存的价值,发现自己既往未意识到的聪明才智和潜能。他们大多认为周围人不真正理解她们的处境和痛苦,护士应主动接触患者,可通过温和、亲切的语言及抚摸、握手等非语言的接触表达对患者的关心和支持[1],鼓励患者宣泄内心的郁这些患者长期承受着无能感和无价值的折磨,缺乏自信,可让患者回忆自己以往成功的事例,使患者感到自己也曾创造过业绩、获得过成功,从而提高其自尊和自信。
1.3.2 可根据不同的病例酌情运用认知疗法、催眠疗法、钟氏认识领悟疗法、森田疗法。运用恰当,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2 护理体会
2.1 加强护士自身素质的培养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心理护理成功之关键[2]。护士与患者的第一次接触即是心理护理的开始,护士与患者的每次接触都具有心理护理的意义。护士应仪表整洁,着装大方得体,给人一种可亲、可近、可信的印象,使心理护理顺利进行。对患者要从尊重、信任、同情的心情出发,给予感情上的支持,理解患者的心境,并给予充分的关心、体贴和爱护,使患者有住院如家、视护士如亲人之感,从而建立起互相了解和信任的良好护患关系。
2.2 对体因性抑郁的心理治疗前期可采用认知治疗。通过改变患者对其躯体疾病的认知,让患者了解不同情绪状态对躯体疾病的影响,使患者能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来面对自己的疾病。对部分有一定领悟能力和治疗要求的患者,也可对其做进一步的心理动力学治疗。
2.3 抑郁症的自杀率在逐年增高,因此应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时刻注意患者的言行举止。尤其在夜间值班的护士要多巡视病房,发现患者的一些异常举动及情绪的异常变化,应立即通知医生,及时采取措施,以免发生意外。对于有明显自杀倾向的患者不能拘泥于一般的心理治疗原则,必须立即进行紧急干预。紧急干预的措施至少应包括[3]:①对个体治疗者应设法与其家人取得联系,并向他们说明抑郁患者自杀的危险性和预防的措施。一般应建议其住院治疗。②果断采用抗抑郁药物治疗,切忌盲目自信,延误治疗时机。③不宜将药物直接交给患者,药物必须交给其家属管理。④给患者留下紧急求助电话号码。
2.4 取得患者亲属的支持,使其配合心理护理 亲属是患者的直接关心照顾者,最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若亲属不配合心理护理,将会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为此,医护人员在做好患者心理护理的同时,积极向患者亲属宣传精神卫生保健预防知识及家庭护理常识、出院后注意事项、家庭休养计划等,使抑郁症的康复和预防复发工作落到实处。可见,对抑郁症患者在实施药物治疗的同时,加强心理护理对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增强自我护理能力,对患者早日身心康复、回归社会大有益处。
参 考 文 献
【关键词】
微电影;新媒体;传播;营销
1 微电影与营销性微电影的概念探析
微电影产生以后到今天,社会各界都没有给出微电影概念的标准概念,存在着许多观点与讨论。有人说比电影短、比广告片长的视频,就是微电影,根据这一方向来讲,微电影可以说是起源于以前一些网友们自行拍摄并上传到网上的视频。但是从影视制作的专业角度来看,微电影,就是指微型电影,又可以叫做微影,主要是利用诸多新媒体平台来进行播放,尤其是适合在室外或是临时休息等不适和观看电视电脑的时候所观看的、具有完整的制作系统以及策划短时放映,短时制作周期,以及小规模投资的视频透过了这一对微电影含义的探析并结合网络营销不断发展的新形势,我们可以把营销性微电影的含义定义成通过微视频这一影像表达方式,来吸引广大的视频受众,促进广大广告主们与受众之间形成一个良好的、稳定的情感纽带,以此来提升品牌美誉度的一种新型营销传播策略。
营销性微电影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三。其一,从微电影的起源上来讲,广告主们主要是因为目前市场规模不断的在增长,正在急切的需要继续扩大广告的平台,以及其他各大视频的网站。其二,广大受众们对于视频的认识方法有所变化,不同于以往的电影院与电视,而是逐渐向互联网与手机等方面靠拢,一点点倾向于观看短视频。其三,时代的社会与文化背景已经发生了变化,多种文化因素对传统文化造成了威胁。与传统电视广告还有别的多样形式的广告相对比来说,微电影广告有着不可替代的多种优点。因此,微电影得以不断地发展,营销性微电影也得以产生。
2 新媒体视域下微电影的传播特征
在新媒体时代,许多传播模式在不部分时间不能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活动,但是营销性微电影的主要传播途径是,以一些视频网站以及其他网络网站为平台,在这两种传播媒介当中,尤其是社交网络的性质,决定营销性微电影不同于其他视频的传播特征,并且凭借着微电影与新媒体的有力对接,营销性微电影势必会迎来更猛烈的发展趋势。
2.1 传播主体较为广泛
我们可以把营销性微电影分成以下两类。其一,就是大牌导演与大牌明星梦,所谓大投资大制作的广告类型微电影;其二,就是主要由草根明星原创的非商业性的微电影,例如《红领巾》。广告商、职业传播机构可以传播微电影,广大网民们可以进行评论、转发,他们也是营销性微电影的传播人群。作为一种新的传播策略,营销性微电影可以让几乎是所有的网民都有了成为电影受众的可能性,在以前,电影创作对于广大普通百姓来说是不敢想象的,但是现在电影创作从此不是电影工作者们的专利,我们每以个人都可以参与到电影制作的大队伍中,将自己眼中所观察到的美丽世界通过微电影的形式进行展现。
2.2 传播方式较为开放
营销性微电影的主要传播策略可以说是非常的广。将营销性微电影与传统电影形式进行比较,其主要原因是,在封闭的情景里完成拍摄,但是它又开辟了许多其他路径,能够在网络、贴吧、广告、音乐、甚至是一些大型的游戏平台探索出来了新的思路。营销性微电影主要以新媒体作为传播媒介,它具有延展、融合和即时的新特征。现在来看,营销性微电影成为了一种新的营销策略,目前正迅速的随着网络、手机等新媒体普及快速的发展着。
2.3 传播渠道较为多样
微电影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是,它的传播渠道非常的多样化。能够顺应受众们“碎片化”的时间,所以可以说微文化的出现使得文化信息有了更多的传播方式。尤其是在我国,土豆、优酷等视频网站是视频的上传与播放最多的平台,在良好网络技术支持下,这些网络能够使得互联网用户互联网上进行浏览视频资料、分享其他的视频。如此一来,这些视频网站成为了微电影广告的网络主要存在场所。广大用户们通过网络,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评论,包括顶、踩等,还可以进行播放、收藏以及转发等,广大的观众们也可以通过这些方式进行网上互动。
3 新媒体视域下微电影的困境与前景
在营销性微电影不断发展的同时,我们同时可以看到,在所有的这些作品当中,只有非常少的一些视频能够得到广泛的传播,取得很好的营销成绩,但是除此之外,剩余的其他作品并没有那么好运。如此一来,大量的投资成本并没有得到回报,造成了营销成绩不好,而且造成了许多的困境。
其一,内容缺乏创新性与艺术性。内容是营销性微电影发展的根本,要想取得“广而告之”的效果,营销性微电影就要在内容上有所创新从而做到吸引观众。其二,投放平台有待改善。目前微电影广告主要是在网络上进行投放,播放的平台目前来看大多数是各大视频网站,并且还要通过社交网络进行传播。其三,没有良好的监管政策。目前市场上的微电影广告五花八门,包括一些大尺度内容也会出现。政策监管的不足,最终影响到了广告行业的正常发展。
营销性微电影的发展有着无限的商业价值与发展前景,但想要呈良好的态势发展,其关键是如何挖掘与把握营销性微电影的价值。虽然目前营销性微电影正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但更要不断地迎合时代的发展要求,也只有这样,营销性微电影才能够为新媒体时代带来新鲜的活力,也才会走得更长远。
【参考文献】
[1]叶志飞.浅谈微电影的商业价值和发展前景[J].现代商业,2012(06).
[2]卓骏.网络营销[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王淑兰等.浅析网络时代新媒体的品牌建设—以网络视频媒体为例[J].新闻知识,2008(06).
【作者简介】
孙永琪(1992—),女,汉族,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主持本科,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中图分类号G232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郑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郑州450100
CNN是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able NewsNetwork)的英文缩写。CNN国际新闻网为全球最先进的新闻组织,总部设在美国佐治亚州的亚特兰大,每天24小时进行全球直播新闻报道。本文根据最近3年来CNN的新闻报道,来分析CNN新闻报道的文体特征,从文体学的角度来对其特点加以分析,以加速我们对新闻报道文体更深刻的理解,进而有助于我们对全球重要新闻信息的高效掌握、了解和利用。
一、新闻报道文体特征的中西差异
(一)中西新闻报道文体特征的形成背景
西方新闻报道文体特征在新闻诞生初期并未形成。“英国报纸的新闻写作基本上沿用当时流行的散文笔法,把叙事、抒情、议论混合在一起,讲究辞藻,文笔优美。”“美国报纸文体受英国文学影响,内容上有闻必录,形式上采用短篇小说表现手法,行文则沿用英国报纸早期的直写方式,也即按事物的发展顺序直写下去。”西方新闻报道文体特征的形成期,一般认为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由于受到当时通讯技术条件的制约,逐渐形成了著名的倒金字塔新闻文体结构。这也让西方新闻文体一分为二,形成了消息与特写两种文体形式,其中新闻报道文体特征基本采用“倒金字塔式”。
一个事件往往由多个事实组成,记者在为一则新闻谋篇布局时,常以重要性为主要依据,把最重要的信息或最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放在正文的第一自然段,构成导语。略为次要的信息依次放在导语之后,对事件的细节逐一予以补充,而最次要的信息则置于正文的最后。从所报道的信息重要性递减这一特征来看,这样安排的正文构架恰似一个倒放的金字塔,故被称作“倒金字塔式”(TheInverted Pyria s1e)。“倒金字塔式”的正文结构也有其不足之处,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倒金字塔式”新闻报道的过程中,新闻信息的重要性依次递减,段落之间的连贯性较差,且难以制造“悬念”;二是这种语篇结构常给人以啰嗦和乏味之感。
相比较,中国的新闻报道在早期多采用散文化的笔法,重论理,轻信息传播。大约在后,新闻文体渐趋成熟,中国的新闻文体一分为多,形成了消息、通讯、评论等各类文体形式。新闻报道与文学彻底分离,以传播信息为新闻报道的主要任务,新闻文体也被逐渐固定为消息、通讯和评论。本文界定的新闻报道为消息,其基本结构为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标题、导语、主体是消息必不可少的要素,背景和结语有时蕴涵在主体里面,结语有时可以省略。消息的特征是报道内容相对概括,时效性强,文学性弱,主要采用金字塔式结构,有导语和背景,表达手法多用叙述和描写。弱点是报道不够详细、全面,篇幅较短,文学性差,描述不够充分,结构也比较单一,一般不采用时空式或逻辑式结构,流畅性不足。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新闻报道文体特征也在不断探索、变迁,目前已经进入到相对成熟的阶段。
(二)中西新闻报道文体特征的主要差异
西方的新闻报道一般分为两类:消息(Straightnews,直译为直写新闻)和特写(Feature)。中国的新闻报道主要指消息。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在西方,“20世纪60年代以前,新闻与特写的区别远比今天界限更分明。当时,新闻是指有关犯罪、政治或灾难的严肃报道;而特写则指除此以外的其他所有报道,其中主要指用来娱乐或取悦读者的人情味报道。来自电子媒介尤其是电视的压力,模糊了这一区别,报纸编辑慢慢认识到用于硬新闻的特写形式可以提供电视新闻无法提供的信息。”尽管存在中西新闻报道文体特征融合的趋势,但差异还是明显的,主要表现在审美的理解不同:
第一,西方新闻报道追求悬念的冲突,而中国新闻报道突出完美的和谐。西方文化的基
石是人类中心论,东方文化的基石是万物有灵论,文化的根本性差异,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审美观,深刻地影响了作为观念形态的新闻作品。“我们注意到,面对悲剧,西方记者注重极其仔细地描摹事实,强调行动,轰轰烈烈的行动,这行动带着冲动的强度和力感,也带着感情浓烈的渲泄以及宣泄后的毁灭感。而中国文化氛围下的中国记者,则习惯于‘哀而不伤’,他们暴露人的生存困境,也有‘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强烈的询问和怀疑,但最终又去弥合这种询问和怀疑,习惯于以超然的、了悟一切的、历史的态度看待痛苦,信奉痛苦终将过去,一切不过是一个过程的信条。因而,总是以一种默察的态度,超然地凭高俯视情感与意识的挣扎。”
第二,西方新闻报道追求人的情感表达,而中国的新闻报道突出“理”的显现。把新闻
人物写成凡人还是圣人,突出人的情感表达还是突出“理”——为某种原则或者模式服务,促成了中西方新闻作品的根本差异。西方主导文化强调的是“酒神精神”,崇尚个人、感性、、享乐。西方思想史是西方人追求人的本体性、自由性的历史。而中国主导传统意识是儒家思想,是社会本位伦思想,以社会的伦理、政治标准为核心,压制个人、自我、情感等的空间,用社会理性道德来制约个人的情感欲望。这种审美价值反映到新闻作品中,便产生了不同风格的新闻报道。
通过对CNN新闻报道的分析,从总体上看,CNN新闻报道体现了上述文体特征的中西差异,可以认为,CNN新闻报道是西方新闻报道的代表之一。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The Core and Edge: High School Chemistry Classroom Case Analysis of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mmunity of Learners
ZHU Yuling
(School of Education,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Fujian 350007;
Fuzhou No.34 Middle School, Fuzhou, Fujian 350009)
Abstract Adopt document data method,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method of fuzhou middle school third grade in a class of 40 students in chemistry classroom students core edge structures a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articipants class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chemistry classroom learners community at the heart of the edge structure and less number of students in the community at the heart of the position, more students in the edge position; Core position students' between mutual learning density is higher, and the edge position between students study together density is small that chemistry teachers should take proper teaching measures to encourage more students to the core of the community of learners, to strengthen the core position and the edge position the knowledg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students.
Key words core edge structure; community of learners; chemistry classroom
0 前言
面对社会变革对教育的挑战,今天的学生必须学会引导自己的学习,学会鉴赏并与具有不同背景和观点的人合作,学会解决复杂问题的方式。①因此,在“学校”和“班级”这样的集体中学习的儿童们应当充分利用集体所拥有的教育力,与同学之间进行彼此了解,彼此切磋。②
在这样的背景下,新课程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目标,提倡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到化学的学科教学中,新课程提出了协作式探究活动的教学,并十分重视教学中学习者共同体的构建。
学习者共同体是指由共享着知识,价值和目标的学习者组成的社会性学习组织形式。③
由于人的社会总是与其社会性的人际结构位置相关联的,因此,学生在学习者共同体中的不同位置,将会影响学生在共同体中的知识互动行为。具体来说,处于共同体核心位置的学生,其参与知识互动行为将会更积极,学习效果也将更显著,而处于边缘位置的学生,其参与知识互动行为和效果,都将不如核心位置的学生。因此,对学生在学习者共同体中位置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已有的对学习者在共同体中的位置和身份认同的研究,主要从定性的角度进行分析,而对于什么是“核心”,什么是“边缘”等,却没有一个明确的操作化的定量标准,这使得对学习者共同体的研究无法推广到教师的教学实践中。
化学教学中的学习者共同体,可以是一个班级,一个合作学习小组,也可以是不同班级或者学校之间学生组成的学习伙伴等。基于课堂学习是学生学习的最直接途径,因此,本研究界定班级为学习者共同体的单位,并对学生在化学课堂学习者共同体中的位置进行定量的分析,以期发现中学化学课堂中学习者共同体的特点与问题,为化学教学改革提供实证的参考。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福州市某中学初三随机抽取的1个班级。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本研究主要查阅了有关中学化学课程与教学论等的相关书籍,为本研究的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提供理论上的支持;通过查阅社会学有关“核心—边缘”结构的研究资料与书籍,为本研究数据的测量与分析方法提供方法的支持。
1.2.2 问卷调查法
根据核心—边缘结构的测量特点,本研究利用社会测量法设计了调查问卷1份。实施调查时共发放问卷40份,回收有效问卷40份,有效回收率100%。
1.2.3 数据统计法
使用Ucinet6.0 for Windows软件对本研究所测得的“核心—边缘”数据进行统计分析。Ucinet6.0 for Windows软件是由加州大学欧文(Irvine)分校的一群网络分析者编写的。现在对该软件进行扩展的团队是由史蒂芬·博加提(Stephen Borgatti),马丁·埃弗里特(Martin·Everett)和林顿·弗里曼(Linton Freeman)组成的。④
2 数据的预处理
为了能利用计算机对被试班级学习者共同体的核心—边缘结构进行量化分析,对调查问卷的结构进行计算机输入、编码,并导入到Ucinet6.0 for Windows软件,得到表1的被试班级化学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核心—边缘结构数据矩阵。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被试班级化学课堂学习者共同体的核心—边缘结构分析
为了了解被试班级化学课堂学习者共同体的核心—边缘结构特征,对数据矩阵进行“核心—边缘”分析,分析结果见图1。
图1显示,对被试班级的数据矩阵进行核心—边缘结构分析,模型的初始拟合值为0.000,而最后的拟合值为0.868,表明被试班级学习者共同体的核心—边缘结构显著。从图1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在被试班级的学习者共同体中,节点6、19、3、36、25、10的6位学生处于化学知识互动的核心位置,而其他的34位学生,则处于化学知识互动的边缘位置。
运用Netdraw程序对该分析结果进行可视化处理,得到被试班级化学课堂学习者共同体的核心—边缘结构拓扑图,具体见图2。
图2直观地显示了被试班级学习者共同体中所有学生的结构位置。从图2可以看出,只有少部分的学生处在共同体的核心位置,进行较为频繁的化学知识互动,而较多的学生游离于共同体的知识互动核心之外,没有参与到化学知识的互动中来。
从本质上讲,一个学习者共同体营造了一种“相互学习”的文化。⑤在学习者共同体中,由于成员之间的知识背景不同,对学习问题所持的分析方法和观点往往也不同,因此,一个生动的学习者共同体,应该是一个成员之间互相学习,互相讨论,积极互动的团体,在这样的团体中,每一个成员都能与其他成员产生人际的交互,思想的碰撞,从而对每一个只个体都能产生积极的影响的团体。被试班级的学习者共同体中,知识的互动与交流至发生在少数的个别核心成员之间,这不利于化学知识在学生之间的传播,也不利于学生之间通过交流互动产生有创造性的学习结果。这个现象提示化学教师,应该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要适应自身角色的转变,改变以前“知识的专卖者”角色,构建“活动的主导者”角色,鼓励边缘学生多参与到化学知识的协作性探究互动与交流中来,引导边缘位置的学生进入学习共同体的核心位置,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3.2 不同结构位置学生间的互动强度分析
核心—边缘结构分析一般重视分析所分成的不同位置内部的关系密度,不太重视不同位置间的关系密度。而教育应面向每一位学生,本研究是在学校情景中进行的,这使得我们有必要分析不同位置学生之间的互动密度。对核心—边缘结构分析所分成的4个块分别进行块密度分析,结果见图3。
对于网络结构的分析,密度是最常用的一种测度。对于一个化学课堂学习者共同体来说,密度就是实际发生的化学知识活动交流的数量与理论上最多可能存在的互动交流总数的比值。具体地说,密度是一个集体中各个个体之间联络的紧密程度。
图3的分析结果显示,被试班级化学课堂学习者共同体的核心—边缘结构中4个块的密度分别是:核心块密度为0.900,边缘块密度为0.004,核心到边缘块的密度为0.000,边缘到核心块的密度为0.000。参考其他的一些研究,⑥可以认为被试班级化学课堂学习者共同体的核心位置成员之间的互动密度较高,但边缘位置的成员之间互动密度较低,从核心到边缘以及从边缘到核心位置的成员之间的密度也较低。由于人际互动过程是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这个现象提示化学教师,应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采用有针对性的措施,引导边缘学生以及核心与边缘学生之间更多地进行化学知识的互动,促进良好学习风气和氛围的形成。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在被试班级的化学课堂学习者共同体中,存在显著的核心—边缘现象。(2)在被试班级的化学课堂学习者共同体中,处于核心位置的学生之间互动紧密,但与边缘学生以及边缘学生之间缺乏互动。
4.2 建议
化学教师应平常的教学过程中,改变自身的传统角色,采用有针对性的措施,引导核心学生与边缘学生以及边缘学生之间进行更多的化学知识的互动与交流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注释
① 裴新宁.化学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238.
② 钟启泉.学科教学论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26.
③ 裴新宁.化学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238.
中图分类号:TP242.6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2095-2163(2015)01-
Abstract: Landmark extraction and matching is basis of vSLAM. A method of landmark extraction, local feature description and fast matching based on 3D information of feature points is proposed. Robot obtains images of environment via binocular vision, extracting feature points from left and right eye images, matching feature points of the two images. Three-dimensional information of each matched points under left camera coordinate system is built. Field of view constraint rule is proposed to filtering points. Then, the method of natural landmark extraction based on improved Mean Shift algorithm is discussed. The paper proposes a landmark descriptor, which can achieve fast matching of the two clustering. This method can extract natural landmarks in unstructured environment, tolerating relatively low accuracy of pose estimation.
Key words: Mobile Robot; Natural Landmark Extraction; Landmark Descriptor; MeanShift
0引 言
同时定位和地图创建(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 SLAM)是实现机器人自主导航的一个关键技术[1]。SLAM技术主要采用视觉[2]、激光[3]等传感器以实现环境感知,尤其是基于视觉的SLAM技术(vSLAM)具有的对环境无侵性、获取环境信息的丰富性、以及成本低廉等显著优势,使其受到研究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
vSLAM主要采用路标方法, 路标的自动提取与快速匹配即是其中的基础性问题。基于特征点的路标的表示方法主要分为两类。在此,可做如下具体分析:
一类以提取出的特征点直接作为路标,这类方法构建的地图路标的特征点数量较多, 进行场景匹配的运算量也随之较大。重点成果则有:文献则针对单目视觉提取的特征点给出了统一逆深度参数方法来准确表达其不确定性。
另一类路标表示法是通过对提取的特征点进一步聚类, 再将获得的聚类整体作为一个路标。相应成果有,文献[11]提出了一种基于角点聚类的自然路标局部特征提取其匹配算法。本文则基于对特征点聚类的思路,进一步提出了一种基于三维信息对特征点进行聚类分析形成路标、对路标进行局部特征描述与快速匹配的方法。
1特征点及其三维信息的获取与预处理
机器人使用参数相同的两个摄像机获取环境图像,对图像进行特征点选取与过滤, 又采用双目视觉原理获得特征点对应空间点的三维信息。
1.1特征点的选取
本文采用SURF算法对左右目摄像机获得的图像分别进行特征点提取,基本可以达到实时处理的要求[12]。令由左目获取的图像标记为, 由的特征点组成集合, 同理右目图像的特征点组成集合, 因为两摄像机是对同一场景进行拍摄, 这就使得提取的特征点大致相同。为了计算特征点对应空间点的三维信息, 需要找到左目图象的特征点在右目图像中的对应点以获得该点在双目中的视差, 即某一点在两幅图像中相应点的位置差。
以中的点为基准与中的点进行匹配,使之一一对应,未获匹配的表示该点在其中一目中看不到。匹配上的特征点、组成特征点对并入集合中, 记 为主特征点。
1.2特征点对应空间点的三维信息的获取
特征点对对应的空间点记为, 由所有空间点组成的集合记为。摄像机坐标系的原点在摄像机镜头的光心处。为简化计算, 令左右镜头的参数相同, 两摄像机光心在同一个平面上, 在左摄像机坐标系下的三维坐标信息可以利用视差原理获得:
其中, 是空间点P在左摄像机坐标系下的三维坐标, b为左右摄像机的基线距,d为视差,f为焦距,u1、v1为特征点在左右视觉中的图像坐标。点的三维坐标在聚类过程中将会用到。而提取路标后、进行存储时, 应将所有空间点在摄像机坐标系下的坐标转换为世界坐标系下的坐标。
2自然路标的提取与描述
2.1基于改进MeanShift算法的特征点聚类提取路标
已建立在摄像机坐标系下的坐标, 根据这些点的相对空间位置进行聚类分析以提取路标。 MeanShift算法因为运算量小, 计算速度快,且有一定的鲁棒性,更为适合进行特征点聚类。但却需要对该算法加以改进, 就使得算法可以根据不同特征点的聚合情况,相应产生不同数量的聚类。
MeanShift 可以理解为一个核密度估计的过程, 即将空间点看作采样得到的数据点, 并将单位体积内的空间点数看作概率密度, 由此求取概率密度 最大的点集合就完成了聚类。每个点X的概率密度可以表示为:
其中,为核密度函数,k可取高斯函数,是以点为圆心,即为半径的球型区域内的点,为聚类半径, 可以看作 Parzen 窗口尺寸,则为半径内的空间点的个数。
欲求概率密度最大的点,可先对求导,使则可求得极值点,令,有
当, 即可近似求得点概率密度的极值点, 而以其为中心点, 半径的区域内的点将形成一个聚类。其中,为阈值。
考虑到自然路标有大有小,应保证聚类内最少包含个特征点数, 否则形成的聚类特征点太少, 将导致路标不稳定且不利于路标之间的区分,而且更不利于定位。此后,在聚类过程中将自动调整半径。如果以点为圆心, 半径内特征点数, 则以步长增加半径, 直至, 可称为增长半径。其中,为聚类中最少特征点数,为聚类最大半径。
一般情况下,聚类半径长度未增长到最大半径时, 特征点数与已经满足要求了, 此时聚类已经形成, 但存在半径再适当扩大仍然可能有特征点的情况, 为此提出聚类进行小幅度扩张的应对策略。如果有距离聚类较近的点与聚类的距离小于, 可将聚类半径增加以包括该点,并重复该过程。扩张幅度, 即可取。 如果在下一步扩张了的聚类范围内没有更多的点或者超过了最大聚类半径限制, 则随即停止该扩张过程。
组成路标的特征点分布范围半径也应该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这与自然环境中作为物体多会有一定尺寸限制现象相吻合。本文取
其中,为聚类初始半径。
确定一个聚类后,从未访问过的特征点中随机选择一点作为中心,继续寻找下一聚类,直至未访问过的点的数量。
2.2聚类描述符
考虑使用一个快速索引匹配路标的方法, 问题可以描述为已知一组形成聚类的点的三维坐标, 设计一个具有唯一性和旋转不变性的描述符, 并且该描述符应在两个聚类匹配过程中有充分的区分度。
本文基于空间点的分布来表征描述符。由聚类中心指向组成聚类的各个特征点形成了一组向量,向量数学原理如式(6)所示,三维空间实现则如图1所示。
将聚类的区域平分若干份, 依次统计各个区域内向量, 得到一个特征向量。 其对应数学表示则如式(6)所示。
在图2中, 以步长0.5滑动窗口, 取绝对值最大的窗口方向为主方向。以聚类的主方向为基准方向, 围绕聚类中心的x轴, 再取逆时针为正方向, 而将整个聚类按为跨度划分作24个区域,并且分别重新计算各个区域的向量的模与高斯核函数的卷积, 将其组成一个24维的向量,该向量即为该聚类的描述符。
3路标匹配过程
机器人在环境中移动时, 对获取的图像先进行预处理, 估计自己的位姿, 并根据当前位姿到地图数据库查询之前机器人以该位姿观察到的路标。令当前位姿为, 为保证找到路标, 可查询符合如下条件的路标,具体是:, , 。
对当前提取的环境的特征点进行聚类, 计算该聚类描述符,并与数据库中对应路标的描述符进行匹配, 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如果实现了匹配, 说明找到了路标, 则取出每个点的信息, 对已然匹配的两个聚类中的各个点进行二次匹配, 对获得匹配的点的世界坐标即可认定为一致, 并且是以数据库中的坐标为基准。根据机器人与每个点的距离、每个点的世界坐标。
4实验结果及分析
本文使配有双目视觉的移动机器人在实验室环境中运行而实现自然路标的提取。图3为左右目特征点提取与匹配结果,可以看到在初步的匹配后,有许多误匹配的点,需要对其进行高质量过滤。
应用视差约束, 视场约束等规则过滤后的结果, 剔除了大多数明显错误的匹配点,如图4所示。
对过滤后的特征点进行聚类?设定初始半径为25cm,半径增长步长为10cm,聚类结果如图5所示。为了直观起见,将聚类得到的特征点对应的图像中的点标出,如图6所示。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机器人位姿不同, 导致对同一个物体的观察角度出现差别, 当观察角度差别较大时, 会出现聚类结果不同的现象,因为物体的不同侧面的特征点不可能完全相同。如果在匹配过程中,使用原有路标的靠近聚类中心的特征点进行引导聚类,无法聚类成功或者无法匹配成功,说明需要建立新的路标,并更新路标库。
5结束语
利用图像特征点的三维坐标信息进行聚类, 可以有效地将空间距离相近的点归为一个路标, 在机器人由于位姿变化导致视角不同时, 仍然可以较大概率匹配到原先观察到的路标。 经过改进的Mean Shift算法根据为不同的场景产生合适的数量不等的路标, 可以很好地适应复杂环境。 本文提出的路标描述符可以有效提高路标匹配速度, 避免重复存储相同路标。
参考文献:
[1] Kortenkamp D, Bonasso R P, Murphy R. AI-based mobile robots: case studies of successful robot systems [M]. Cambridge: MIT Press, 1998.
[2]黄庆成, 洪炳镕, 厉茂海, 等. 基于主动环形闭合约束的移动机器人分层同时定位和地图创建[J].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07, 44(4): 636-642.
[3] 冯肖维,方明伦,何永义,等. 移动机器人自然路标特征提取方法[J]. 机器人, 2010, 32(4): 540-546.
[4] 钱堃,马旭东,戴先中,等. 基于显著场景Bayesian Surprise的移动机器人自然路标检测[J].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 2013, 26(6):571-576.
. Robotics, IEEE Transactions on. 2005, 21(3): 364-375.
[7]林睿.基于图像特征点的移动机器人立体视觉SLAM研究[D]. 哈尔滨: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2.
[8] SHARMA K, MOON I, et al. Extraction of visual landmarks using improved feature matching technique for stereo vision applications [J]. IETE Technical Review. 2012, 29(6): 473-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