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健康教育内容范文

时间:2023-08-04 09:20:0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个性化健康教育内容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个性化健康教育内容

篇1

结果:

实施个性化健康教育之后,患者用药依从度高45例,可15例,差0例,饮食运动依从度高41例、可17例、差2例,检查依从度高46例、可14例、差0例,个性化健康教育后患者各项依从度均明显高于健康教育前(P

结论:个性化健康教育可有效提升用药、饮食、运动、检查依从度,且能够有效控制患者空腹血糖,综合效果显著,可行度高。

关键词:社区糖尿病个性化健康教育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3-0151-02

糖尿病是慢性终身性疾病,还可引发感染及多项功能病变,严重的可导致死亡。糖尿病的康复治疗是一项漫长而复杂的工作,需要患者在日常饮食、运动、作息、用药、检查及治疗方面全身心投入与配合,因而,有效的健康教育工作十分重要。我社区服务中心服务于两个街道14个居委会,下面设立4个服务站,管理总人数42249人,60岁以上5092人,对其中的60例糖尿病患者展开了个性化健康教育,综合效果显著。现将健康教育实施情况整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社区糖尿病患者共60例,男性27例,女性33例;年龄39~83岁,平均年龄(58.9±3.4)岁;病程1~18年,平均病程(11.4±0.3)年;文化水平大专及以上16例,中学34例,小学及以下1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WHO制定的糖尿病相关标准,排除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及相关后遗症、严重精神病。

1.2方法。

1.2.1个性化健康教育之前,予以常规健康教育辅导。向所有患者发放糖尿病健康知识宣传册,定期举办健康教育座谈会与交流会,设立糖尿病健康知识宣传栏,鼓励糖尿病患者积极学习相关健康知识。

1.2.2个性化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内容及方向确立。通过问卷、谈话、调查资料等多种途径调查并分析本组所有患者基本信息及既往病史、饮食、运动、作息、烟酒、用药、体征、体检、治疗及健康知识掌握情况[1],根据具体调查及分析结果制定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方案。

篇2

护理健康教育程序是一种以促进人的心身健康为目标所进行的一系列连贯的、有计划、有评价的系统教育活动,是综合的、动态的、具有反馈功能的教育活动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临床护理服务能力、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领域随之不断拓宽和延伸。天水市妇幼保健院自2008年下半年开始实施“健康教育全程指导”,为总结推广个性化健康教育全程指导在产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笔者选取2008年7月至12月在天水市妇幼保健院产科住院分娩的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个性化健康教育全程指导在产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对比分析等工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08年7月至9月在天水市妇幼保健院住院分娩的产妇363例作为对照组,其中正常产282例,剖宫产81例,年龄19~39岁,平均年龄26.26岁;2008年10月至12月在天水市妇幼保健院住院分娩的产妇542例作为观察组,其中正常产389例,剖宫产153例,年龄19~40岁,平均年龄25.82岁。两组研究对象在年龄、胎次、分娩方式等方面分布均衡,具有良好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由责任护士采用对产妇及家属进行随机讲解、示范等传统健康宣教方法。观察组患者入院后即每人配备1张《健康教育全程指导表》,见表1。责任护士根据指导表完成患者从入院到出院全面、系统、连续而有计划的健康指导,采用口头讲解、示范、练习、图片、反馈、答疑等多样化的方法,同时不断征求患者及家属的意见、要求,给予及时的个性化的指导;专业护士检查当日健康内容知晓和掌握情况,并进行补充、强化;护士长随时检查督促实施情况,出院前评价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并征求意见,整改提高。《健康教育全程指导表》最后随病历入档。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全部掌握:能复述相关知识关键点的全部内容,或有一项不能复述但经护士提醒后即能复述者;部分掌握:有两项以上不能复述者。经宣教指导后能及时、正确地实施母乳喂养,至出院时有足够乳汁者视为母乳喂养成功,反之视为不成功。满意度则采用医院统一设计的《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在产妇出院时由专人进行问卷调查。根据以上评价标准对所有研究对象的观察指标进行统计汇总。

1.4 统计学方法 把统计汇总所得的数据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对相关知识掌握情况比较 见表2。χ2=239.2,P

2.2 两组母乳喂养效果比较 见表3。χ2=52.9,P

2.3 两组产妇满意度调查结果比较 见表4。χ2=49.8,P

3 讨论

健康教育是一门研究传播保健知识和技术、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消除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科学[1]。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以及人们对生活质量的重视,健康教育已成为整体护理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患者解决健康问题的手段之一[2]。健康教育在生理功能的恢复和并发症的防治上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产科实施个性化的健康教育,在产前、产时、产后都有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健康教育能否落在实处没有一个客观的记录,为强化责任制定《健康教育全程指导表》,使每个责任护士的指导都有客观记录,督促护士主动了解产妇的情况,通过评价可以掌握产妇和家属对健康知识的接受情况,也激励护士多方面、全方位地进行个性化的指导,从而增加了护士的责任感和成就感。同时也可以帮助产科护士长对责任护士的健康教育工作进行有效督促和检查,使护士长的工作更加有条不紊。

分析结果表明:观察组相关知识掌握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个性化健康教育全程指导对于提高健康知识知晓率具有积极作用。《健康教育全程指导表》可以指导责任护士按计划和时间对产妇及家属进行指导,形成一个系统、连续、动态、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过程,保证了每一位产妇从入院到出院都能得到适时、相应的指导,增强了安全感,减轻了产妇及家属的许多心理负担和压力,改变了一些旧的不科学的传统习惯,增强了自我护理和保健能力。个性化的指导、答疑,既有利于产妇产后的康复,也利于更加有效地掌握新生儿的喂养及护理知识。

分析结果显示:个性化健康教育全程指导能够显著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通过责任护士及时而有效的指导,增强了产妇对母乳喂养的好处和重要性的认识,掌握了母乳喂养的方法和技巧,从而积极主动地实施母乳喂养,提高了母乳喂养成功率。

分析结果显示:个性化健康教育全程指导能够显著提高患者满意度,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通过责任护士适时、耐心而有效的讲解、示范,增进了护患沟通,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情况好,满足了产妇及家属的信息需求,从而建立了和谐的医患关系,深化了整体护理内涵,患者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培养了护士的健康教育能力,促进了护士综合素质的提高。健康教育的过程是护患互动的过程,因其对象特殊,牵涉范围较广,其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与其他科室有一定差别[3]。《健康教育全程指导》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以及社会学、心理学、沟通艺术及营养学等方面的知识,使护士角色由单纯执行操作者转向教育、预防者[4]。这从根本上激发了护理人员学习的自觉性,同时也使广大护理人员感受到了知识的价值,增强了工作责任心和主动性,从而提高了产科服务质量,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实践中推广。

参考文献

1 丁炎明.运用护理程序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实用护理杂志,2003,19(5):75.

篇3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4-0702-02

急性胰腺炎是普外科常见的一种急症,其临床表现为腹疼、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甚至伴休克,腹膜炎等,具有病情凶险,并发症多,死亡率高,反复发作的特点,严重的影响了病人的家庭生活和社会工作。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急性胰腺炎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年轻化的趋势,大多是由于生活不规律,暴饮暴食,饮酒过量导致的。而改变人们的不良生活行为是降低胰腺炎发病率的最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对于住院的急性胰腺炎患者如何的进行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有研究表明,病人对健康教育的接受程度与实施健康教育的方式直接相关[1]。因此本研究根据急性胰腺炎患者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在护理上制定个性化健康教育计划,对急性胰腺炎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使患者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的配合治疗和护理,进而促进疾病的康复,缩短病程,提高住院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现综述如下: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本研究选择2010年—2011年间住院的急性胰腺炎患者100例,其中男55例,女45例。两组的一般资料、疾病知晓度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急性胰腺炎患者接受院内常规治疗和护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100例急性胰腺患者随机的分为两组,即试验组、对照组。住院期间试验组采用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模式,对照组采用医院常规的健康教育,比较两种患者对疾病知晓度、遵医行为、自我效能、健康信念、良好心理状态及生活方式,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情况进行比较,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1.2.1 试验组采用个性化健康教育。根据住院的急性胰腺炎患者个体差异,在入院对患者进行评估,其内容包括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心理特点等方面。了解患者生理、心理需求,制定有效的个性化健康教育模式。宣教疾病的相关知识,使患者积极的配合治疗。禁食及胃肠减压的健康教育[2],禁食和胃肠减压是治疗本病的重要措施。由于人们对疾病知识的缺乏,没有意思到饮食是疾病产生的一大诱发因素。通过集中讲授关于疾病的常识,让患者及家属了解禁食及胃肠减压的意义和目的,介绍胃肠减压的注意事项。指导患者采取正确的即弯腰抱膝位,这样可以减轻疼痛,进而有利于炎症的吸收和局限。指导患者饮食,急性期禁食到先饮少量开水再到无脂流食、无脂半流食物、普食,不宜食用高脂、高蛋白食物,禁食产气、辛辣刺激性食物。做好情志护理,避免劳累过度,遵医嘱用药,告知药物的不良反应。为了确保健康教育有效,按照护理程序,采用口头讲解、书面介绍、医护示范、病人示范的方式、对病人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指导、由主管医生、责任护士、病人家属和病人共同参与[3]。通过一对一的健康教育,让病人感到关怀和温暖,最大限度地避免过度治疗、过度检查、过度用药,从而改善病人的遵医行为,使健康教育效果最大化[4,5]。

1.2.2 对照组采用医院常规的健康教育。主要是护士传授内容,患者接受,不能达到互动,不能根据个体差异一对一的健康教育。

1.3 研究工具:冯志英研制的住院患者护理工作满意度量表,此量表包括3个维度,22个条目。信效度较高,能够较好的反应住院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情况[6]。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P

2.结果

由(表1看出),试验组患者对疾病知晓度,遵医行为,自我效能,健康信念,良好生活方式及心理状态优于对照组,经X2检验p

由(表2看出),试验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经X2检验p

3.讨论

随着医学模式和健康观念的转变,大多数患者不能满足一般的生活护理,而需要的是健康知识,更想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和健康行为,以及疾病愈合和愈合后的问题[7]。而护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集思路,判断,决策于一体的立体式护理,它不同于一般的护理操作,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和应用[8]。因此对急性胰腺炎患者进行个性化的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可以大大的降低疾病的发病率。

通过对急性胰腺炎患者进行个性化健康教育指导,使患者了解疾病基本相关知识,治疗护理及预防。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情绪,促进疾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 姜鸿,田林,胡文风.健康教育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5,20(6):60-61.

[2] 冯波.重症胰腺疾病术后肠外营养并发症的监护[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5,9(6):13.

[3] 罗运莲,叶正云,范军胜,等.“四位一体”健康教育模式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康复训练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3):32-33.

[4] 叶芳.人性化护理在乳腺癌病人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6,20(2B):419-420.

[5] 陈小玉,王菊吾.人文关怀理念在乳腺癌病人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5,19(8B):1547-1578.

篇4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3(a)-0119-02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外科手术患者越来越多,包括普外科手术、骨折手术、妇科手术等。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外科手术使患者承担着沉重的心理和社会负担,自我护理能力较弱[1]。自我护理能力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活动或行为所具有的能力。目前国外对手术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研究较多,内容涉及手术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调查表、影响自我护理能力的相关因素、依从性能力和自我护理能力干预等多个方面,但是在国内的研究比较少[2-3]。本研究旨在分析外科手术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现状,探讨个性化健康教育护理干预的效果,为实施自我护理能力增强干预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1年4月~2012年6月符合研究标准的外科手术患者120例。纳入标准:年龄≥ 30岁;意识清楚,自愿进行调查。其中,男68例,女52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78岁,平均(48.21±5.21)岁。手术种类:四肢骨折手术38例,阑尾手术22例,妇科手术25例,甲状腺手术15例,其他手术20例。

1.2 健康教育方法

所有患者都采用积极的个性化健康教育,首先评估手术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情况与影响因素,然后确定问题并选择相应的个性化健康教育措施,最后评价干预成效,并将结果反馈给患者以便再次进行评估。个性化健康教育主要包括个人行为干预、增强社会支持与优化个人疾病知识结构等,在行为干预中避免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的刺激,保持心情舒畅、乐观自信、积极向上。在社会支持中,家属首先应详细掌握其病史,尽量自备一套病历,以详尽记录患者的历次发作情况。而在优化知识结构中要注重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合理讲解有关癫痫的基础知识,让患者了解自身的疾病,做到心中有数。要根据患者病情进行适时的健康教育,语言简练易懂,语气富于亲和力,感情真诚,内容贴切实际。在此基础上,主动提出联动干预内容话题,有目的地诱导患者提出相关问题的疑问。

1.3 临床观察指标

采用自我护理能力量表(exercise of self-care a-gency,ESCA)进行调查,其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系数,包括日常生活、健康行为及遵医行为四个量表,得分越高,表明自我护理能力越好。本次调查的有效率为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自我护理能力量表得分对比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并进行t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自我护理能力情况

经过调查,本组患者健康行为得分最高,遵医行为得分最低,总自我护理能力得分为(30.12±6.42)分,处于中上水平。见表1。

2.2 健康教育前后自我护理能力情况变化

结果显示,与健康教育干预前比较,经过个性化健康教育后,本组患者的日常生活、健康行为及遵医行为自我护理能力得分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3 讨论

当前我国护理学科有了很大发展,临床护理工作也在探索中不断前进,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理-心理-社会的模式[4]。外科手术护理是解决手术患者各种问题的重要手段,其较其他护理对护理人员的要求更高,主要因为手术患者多存在较严重的焦虑、抑郁等情绪,而这些负性情绪状态对患者的手术及后期康复是极为不利的[5]。

自我护理能力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的能力,它直接影响患者的护理动机、康复水平和心理健康[6]。自我护理能力高的人通常更积极乐观,较少受到不良情绪的影响。本文结果显示,本组患者健康行为得分最高,遵医行为得分最低,总自我护理能力得分为(30.12±6.42)分,处于中上水平。可能是因为本研究调查经历过患病与治疗的过程,对疾病认识有着一定的了解。

个性化健康教育前后日常生活、健康行为及遵医行为自我护理能力得分有明显差异(P < 0.05),表明本方案对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具有积极意义[7]。在具体应用中,个性化健康教育重视激发患者自身积极康复的主体信念,使患者具有充分的主动发展动机和内驱力。应注意帮助患者形成比较积极的性能,做到既不推脱责任,也无想改变不理想康复状况的愿望,认识到通过努力可以使行为实践更加成功有效,从而提高自我护理能力的信念[8]。要反思经常化、自觉化、系统化,回顾、检视自己的康复与护理经历,感受成功而不回避失败,不断提高自主发展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康复与护理能力,改进康复与护理实践。比如骨科手术患者术后自我护理动作要轻缓,运动时动作尽可能慢,防止头昏、头痛。排除心中杂念,专心练习,怡然自得,对身心健康起到良好调节。运动时,颈部肌肉一定要放松,尽量不用力,使肌肉各关节得到舒展,促进气血流通,加快康复。锻炼要坚持,每天3次,每次应量力而行,锻炼后进行自我保健按摩,如揉捏、点按风池、大椎、肩井穴,必会有满意的效果。

总之,个性化健康教育是促进外科手术患者早日康复、提高生活质量与自我护理能力的关键,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杨廷忠,施卫星,许亮文. 自我护理效能增强:临床护理的一种思路和方法[J]. 中华护理杂志,2004,39(5):393-395.

[2] 周艳,刘晓丹,刘淑香. 自我护理效能在护理技术教学中的作用及增强策略[J]. 护理管理杂志,2006,6(4):24-25.

[3] 娄湘红,杨晓霞. 实用骨科护理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10.

[4] 朱建英,叶文琴. 现代创伤骨科护理学[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49.

[5] 朱以芳. 老年骨科特殊性护理[J]. 实用护理杂志,2012,8(10):18.

[6] Williams LS,Ghose SS,Swindle RW. Depression and other mental health diagnoses increase mortality risk after is chemic stroke[J]. Am J Psychiatry,2004,161(6):1090-1095.

篇5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03-0388-02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病症,其典型临床表现为腰腿痛,严重影响病人的工作和生活。该病治疗方法多,疗效肯定,但复发率高,究其原因是病人缺乏自我保健意识。健康教育则为病人提供了一种获取健康知识的有效途径[1]。依从性是指病人或干预对象在执行医疗或康复措施中行为的客观趋向及程度[2]。良好的依从性则有利病情的康复,而健康教育可以提高病人的依从性,对病人的认知及行为的改变有着积极的影响[3]。但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有很多病人经过健康教育仍然依从性不良,为此,我们特采取个性化健康教育的方式,以期提高病人的依从性。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调查2006年1~6月入住我科的腰椎间盘突出病人68例。其中男43例,女35例,年龄25~69岁,平均(33.25±7.28)岁。L3~L4椎间盘突出6例,L4~L5椎间盘突出26例,L5~S1椎间盘突出24例,L3~L4,L4~L5椎间盘突出3例,L4~L5,L5~S1椎间盘突出9例。首次发作46例、反复发作2次以上22例。手术32例,保守治疗36例。

1.2方法:将68名腰椎间盘突出病人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由科室指定1名理论、业务知识及沟通能力强的专职护士对其实施个性化健康教育。在病人入院第一天,即由该名护士进行病人一般资料(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性格、学习能力等)和对疾病健康知识了解程度和对教育的期望和信赖度进行调查,然后主要根据病人的文化程度、性格趋向、对医学知识的理解能力、了解程度几方面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并不间断地运用评价体系对病人健康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评价,对掌握不佳的部分进行强化教育,以达到完全掌握。教育方式采用腰椎模具、图片等形象化工具,使医学知识变得通俗。对照组由主管床位的护士按照科室制定的腰椎间盘突出病人标准健康教育计划进行。两组病例分别于入院第三天及出院前1周采用自制健康知识调查问卷评估健康知识掌握合格率;出院前2天分别评估两组病例健康行为的依从性。所有评估结果经χ2检验统计处理。

2结果

2.1观察组和对照组病人在入院3天时的健康知识掌握合格率分别为:32.35%; 38.24%,χ2=0.26,P>0.05。出院前2天健康知识掌握的合格率分别为:82.35%;58.82%,χ2=4.53,P

2.2两组病人出院前2天的健康行为依从率比较结果:见表1。两组病例在坚持卧床休息、腰背肌锻炼、坚持床上排便及表示戒烟、养成正确的劳动姿势、生活习惯方面差异有显著性(P

3讨论

3.1专职个性化健康教育者较一般健康教育护士更主动地参与和病人的交流与沟通,从而融洽了护患关系,提高了病人对护士的信赖感及对疾病健康教育的依从性。教育者采用灵活的教育方式以及评估-教育-评价-再强化教育的模式体现了对病人的尊重与关怀,教育过程充满人性化和责任感,避免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和走过场,两组病例健康知识合格率比较在出院前差异有显著性,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篇6

孕妇在怀孕之后自身行动不便,尤其是在接近预产期时,其自身面临的心理压力和生理压力都会比较大,甚至有的孕妇还会产生强烈的恐惧心理,在产科护理过程中,依据孕妇的实际特点来制定出个性化的护理模式进而对孕妇实施个性化护理已经成为当前产科护理工作中发展的一个新的方向[1-2],个性化护理主要从心理护理、病房环境、个性化护理措施的实施以及健康教育等几个方面来进行,对于提升产科护理的质量和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1 个性化心理护理

孕妇在怀孕之后尤其是在将近临产的时候,其内心的心理压力会进一步增大,如果在护理的过程中不注重对孕妇的心理护理,则沉重的心理压力极有可能导致孕妇出现一系列的不良反应甚至有可能威胁到孕妇自身以及胎儿的健康,在以往的产科护理工作中,心理护理往往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产科护理工作的缺失,在进行心理护理的过程中,医护人员要树立起强烈的个性化护理的意识,在实际护理的过程中要对孕妇在护理过程中自身的主观感受、其心理压力的来源、宫缩状况以及疼痛状况等来制定出合理的护理计划和护理方案,针对孕妇存在的焦虑、不安等心理状态要进行有针对性的疏导,进而使得孕妇的心理状态保持在一个最佳的水平。这样通过建立起一个以产妇为中心的个性化的心理护理模式来帮助产妇消除在妊娠过程中存在的各种不良情绪,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这对于产妇自身以及胎儿的健康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3]。

2 个性化的病房环境

在进行产科护理的过程中,病房环境对于孕妇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在传统的产科护理过程中,由于医疗资源和医护人员的水平和数量有限,往往忽视了对于病房环境对产妇的影响,相关的调查研究表明,在传统的病房环境中,孕妇更容易产生焦虑、不安等不良情绪。因此,在进行产科护理的过程中,医护人员要依据孕妇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个人爱好来对病房的环境进行有针对性的布置,在进行个性化病房环境布置的过程中,医护人员要充分考虑到孕妇的个人喜好,进而使得孕妇在病房中能够找到家的感觉和气氛,例如在进行床单、被罩等用品的颜色选择时可以积极征求孕妇自身的意见,选择一个孕妇喜欢的颜色等,这样通过个性化的病房环境的设置来为孕妇营造一个更加舒适的护理环境,进一步提升产科护理工作的质量。

3 个性化的护理措施

在传统的产科护理进程中,由于医疗资源和医疗条件十分有限,在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往往会对所有的产妇采取同样的护理措施,没有依据产妇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出个性化的护理方案。在进行产科护理工作的过程中,个性化护理的实施措施是产科个性化护理工作中重要的一环,因此在进行个性化护理工作的过程中要注重个性化护理措施的实施。例如,在进入产妇病房之前敲门,征得产妇同意之后再进入病房;在对孕妇进行静脉滴注或者是进行体温测量时,在不影响产妇的护理质量以及健康的情况下,可以在孕妇睡醒之后进行;对于临床护理过程中一些孕妇提出的亲自为孩子洗澡的要求,在进行护理的过程中要依据孕妇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综合的考虑,在对孕妇和婴儿没有影响的前提下尽量满足孕妇和要求。这样,通过一些个性化的具体护理措施来进一步提升产科护理的质量和水平。

4 个性化的健康教育

在传统的产科护理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往往对于孕妇自身的健康意识没有足够的重视,护理人员要针对孕妇自身的身体条件和状况来进行个性化的健康教育,健康教育主要包括运动、饮食以及相关的健康知识等方面,在进行个性化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将一些健康教育的内容以及在其怀孕的不同阶段和时期需要注意的事项耐心的对孕妇进行讲解,在进行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要依据孕妇自身的实际身体状况来制定出合理的饮食方案和相应的运动方案,在配合用药的过程中进行科学的锻炼,尤其是要注意提升孕妇自身的合理饮食的意识,在进行护理工作的过程中使得孕妇能够通过合理饮食来获取自身妊娠所需要的各种营养,使得孕妇能够在保证自身健康的前提下生下健康的孩子。此外,在孕妇进行生产之后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对于产妇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尤其是在出院之前,要针对产妇在产后需要注意的事项进行必要的教育,比如在生产之后产妇自身的活动要循序渐进的进行,不能进行重体力的活动,同时生活作息必须要保持规律,避免过度疲劳等,通过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让产妇能够在住院期间以及出院之后都能够得到高质量的护理[4-5]。

5 结语

在当前经济水平和生活条件持续改善的新形势下,产科护理工作的水平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产科护理工作中的个性化护理主要从个性化的心理护理、个性化的病房环境、个性化的护理措施、个性化的健康教育四个方面来进行,在进行护理的过程中要注重孕妇自身的心理状况和生理状态,进而通过个性化的护理模式来进一步提升孕妇在孕期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黄清芬.产科护理中个性化护理模式的合理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3,02:72.

[2]林娅.产科个性化护理模式的合理应用[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05:107.

篇7

2013年2-9月,我院对随机5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住院患者开展个性化健康教育,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50例患者中,女18例,男32例,年龄46~80岁,其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28例,高中以下文化程度22例。这些患者中不稳定型心绞痛20例,非Q波心肌梗死12例,0波心肌梗死18例。

教育方法:①运用护理程序: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计划:首先评估患者状况,通过交谈,获得患者的需求、病史、生活习惯、婚姻状况、经济状况等方面的信息。根据现存的护理问题,制定相应的措施,并在实施过程中动态评价临床效果,不断修正完善计划。②语言交谈:语言交谈是健康教育的主要方法:入院时我们责任护士热情接待患者,安慰鼓励患者,及时聆听患者主诉,及时介绍病区环境、医务人员,以消除陌生感。交谈从患者入院开始贯穿整个住院过程。③健康教育力求形式多样:编制健康教育手册,将健康教育内容制成彩图手册,放置在患者床头,方便患者及家属学习,并实施以口头讲解、书面、图示、影视等形象化个体教育和集体教育相结合,随机教育和定期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对不识字、不能活动的患者,我们护士则讲给其听;鼓励患者提出问题,表达情感;介绍既往康复的实际病例现身说教。还组织健康教育讲堂,传授一些与疾病相关的预防保健知识,内容通俗易懂,并通过抢答等一些互动措施使患者及家属加深记忆。④行为综合疗法:指导和协助家属为患者早期做肢体按摩,一方面可以减轻患者疲劳感,预防压疮发生;另一方面可以分散注意力,调节紧张情绪。另外,我们根据患者需求,播放一些轻松的音乐,指导患者闭目深呼吸等。

健康教育内容:①心理指导: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对于冠脉综合征患者的恢复是至关重要的。我们根据患者住院的不同时段给予不一样的指导。由于患者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程度不同,我们针对不同的心理状态采取适合的健康教育方式:根据患者的思想波动及病情变化勤交流、勤指导,对症施护,当发现自己患有冠心病时,一部分患者精神压力表现得特别突出,对于此类患者我们为其减轻心理压力与反应,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与看待自己的疾病,对他们讲明不良情绪对心血管疾病预后的影响,教会他们如何进行必要的心理调节,细致耐心地讲明情绪反应可引起冠状动脉痉挛,良好的情绪能促进早期恢复,以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还有一部分患者则表现为角色否认,认为自己以往身体健康偶尔不适不必在意,对这类患者我们指导其亲属督促其按时吃药、注意休息,反复讲解、实例举证,对当面表示理解而实际接受不好的患者可进行强化教育,讲解此病的严重性及危险性,从而取得最佳疗效,早日康复出院。②基础知识教育:我们向患者初步介绍有关冠心病的一般知识,让其简单了解本病的发病原因,即危险因素。其主要危险因素大致有年龄>40岁,男性多于女性;高血脂、高血压(>140/90 mmHg)、糖尿病和糖耐量异常、吸烟(主动和被动);次要危险因素,如肥胖(体重指数>25 kg/m2)、酗酒、精神压力过大、饮食不合理、遗传因素等。③饮食治疗教育:饮食治疗是中青年冠心病的基本治疗手段之一,它对疾病的发展、预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向患者讲解饮食治疗的意义和具体措施,让患者尽量做到定时定量、少食多餐。同时强调饮食的多元化,原则上应做到“三低”,即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食物,多食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新鲜水果、蔬菜、植物油,少食富含胆固醇食物,保持营养平衡。另外指导患者戒烟限酒,原有饮酒嗜好的应忌饮烈性酒,可饮少量红葡萄酒,每天≤100 mL。④排便教育:保持大便通畅、预防便秘是防止病情加重的关键因素。特别是老年人,我们指导患者合理饮水,多食苹果、香蕉、西瓜水果等,如无糖尿病者可适当喝点蜂蜜水。嘱患者有便秘时及时告知我们,排便切勿用力,适当为患者做腹部环形按摩,必要时遵医嘱使用开塞露或小量灌肠等方法,保持肠道通畅。⑤睡眠指导:晚餐指导患者宜饮食清淡,不可过饱,少进汤汁食物。睡眠宜采用头高足低右侧卧位,已出现心衰者则可采用半卧位,避免左侧或俯卧位。此外,清晨是心肌梗死的多发时段,因此,我们告知患者甲,晨清醒时,不要急于坐起,先仰卧5-10 min,活动四肢,然后慢慢坐起,缓慢下床。⑥心脏介入治疗指导:介入治疗是诊断治疗冠心病的金标准,其投入临床为冠心病患者带来了光明与希望。我们通过向患者介绍介入治疗的适应证,让其了解冠状动脉造影、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的目的、意义、手术方法、所需的配合及注意事项,讲述治愈的同种病例,尽力消除患者的压力和紧张情绪,促进手术顺利进行。⑦药物治疗教育:药物治疗是促使本病康复的主要手段,让患者认识到遵医服药的必要性,服用何种药物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首先我们熟知常用药物的药理作用、不良反应,然后根据需要告知患者及其亲属,并定期监督患者执行的依从性。⑧运动疗法教育:正确的运动锻炼,不仅不会增加患者的心脏负荷,相反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康复均有利。有恒、有序、有度地运动,可增强心肺功能,促进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保证对心肌的血供。我们根据患者临床指征不同进行个体化指导,与患者一起制定个性化运动处方,运动量以不引起心脏不适或气短为指标。⑨出院健康教育:对出院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患者出院后应保持居室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指导患者随天气变化增减衣物。另外,指导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纠正不合理饮食习惯,促进合理饮食,戒烟限酒,不饮浓茶、咖啡,生活规律,保证足够睡眠,养成早睡早起规律的习惯。保持良好的心态,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遵医嘱按时服药。进行合适运动后心功能差的患者选择太极拳、气功、散步、做家务事等活动,对年轻、心功能较好者可做慢跑、骑自行车等活动量稍大的锻炼,以提高患者身体的综合素质。活动时如出现胸痛、心悸、头晕或其他不适症状,应中断运动。囚冠心病夜间发作较多见,胸痛发作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3~5 min,片,剂量控制在

结果

篇8

B844.2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不断涌现的各种新技术、新应用正在以其无所不及的触角和超乎想象的巨大威力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存状态与发展前景,课程教学亦置身其中。近年来,一种被称为“微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方式悄然兴起。10分钟左右的视频展示,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单个知识点的讲授……微课程以其“短、小、精、趣”的特点,迎合了移动信息时代要求和大众心理,在国内外课程教学领域中得以快速发展。这一股“微课风”也逆袭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的设计与应用,彻底打破了原有的封闭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近乎取缔了之前教师作为知识垄断者的身份;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们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习的个性化需求,较大幅度地推动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总之,微课程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与学的方式正发生着重要而有意义的变化,引人思考。

一、 微课程:信息技术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对接要义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心育课程有机结合的产物。从两者之间对接的可行性上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重反思体验、轻知识灌输,重应用性和关注点,轻学科化与系统性,比较适用微课程教学。从笔者在大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微课程教学的实践上看,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的设计与应用之中,将心育知识碎片化、教学交互即时化、学生学习个性化、课堂教学体验化、教师发展专业化;对满足大学生们对于心理课程学习的个性化需求,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变革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效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产生了重要的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

(一)能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对于心理课程学习的个性化需求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的应用中,微视频的制作是整个微课程实施的支点。一个一个的微视频都是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中的某个知识点,特别是重难点。它的教学目标相对单一,指向性明确,设计与制作都是围绕着这个知识点展开。开发与制作成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不但能帮助学生查缺补漏、强化巩固知识,也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所有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相对适中,视频格式须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我校广大师生可以流畅地在线观摩查看,当然也可灵活方便地将下载反复使用。学生通过观看微视频基本上能看到主要的知识点,并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时间自选备餐。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可以让学习者能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充分利用零碎时间,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和思考,大学生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能获得最大可能的满足。

(二)能较幅度地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实际效果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重视学生个人体验的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不仅仅在于掌握心理健康的有关知识,而且更加在于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传统的“一师一堂”的课堂式教学难以给学生“反刍”的空间,而微课在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下,运用简明生动的微课视频和《学习内容与个人反思学习单》,引发学生的体验,使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和经历来建构心理健康知识,体验、感悟知识背后的意蕴,通过体验与实践形成优良的心理品质。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旁观者、接受者师生的交流多数时候是单向的。而通过微课,核心的知识点学生已在课前预习,课堂中师生之间用以多向交流,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讨论与分享,学生在多元互动的学习活动中获得丰富的体验,从而达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教学效果自然更显著。

(三)能有效提高大学生心理课程任课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学习的重要教育资源,教师的教学实践和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通过微课学习和反思,分享到的不仅是丰富的教学资源,更是各自的教学智慧,这种研修方式更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通过微课的设计与制作,不断深入反思,归纳总结,借助微课这一工具,可以将隐性成果显性化、显性成果标准化、研究成果传媒化、科研门槛草根化,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此外,通过微课进行听评课、教研活动的方式突破了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变革了教师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也将会更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 微思考:微课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在将微课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结合过程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通过“课前观看微视频学习知识、课上进行知识讨论与内化”的方式实现了对传统课堂教学的革新。为检验其效果,我们进行了教学实践与研究。在实践研究中发现,有的课堂教学并没有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分析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教学仅仅做到“形似”而非“神是”是教学实践效果没有明显提升的主要原因。事实上,要真正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有效实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课堂教学,笔者认为需要从重新定位师生角色,重组心育课堂内容,重建课堂教学对话等三个基本方面着力。

(一)重新定位师生角色

微课程教学设计与应用让新时代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深刻地认识到现代化信息时代我们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垄断者、也是知识的贩卖者。教师学习知识,并向学生出售知识。然而,信息时代的到来,特别是微课的开发,取缔了教师的这一优越的身份和地位。海量的知识信息在网络上堆集,以供挑选与取用。较之旧时代的教师,新时代的教师、特别是大学教师,在学生已具备较好自学能力的情况下,在课堂教学中面临着比以前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大的挑战和更多的机遇。

(二)重组心育课程内容

微课程比较适用于比较独立的核心概念或知识点,对比较复杂的教学内容,微课程可能鞭长莫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多以专题形式出现,容易将知识内容进行切片处理,比较适用微课程教学的应用与实践。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重组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教师的“教”的设计,更要注重学生“学”的设计。精心制作微视频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教学得以实施的支点。

(二)重构课堂教学对话

马丁・布伯区分了三种对话:装扮成对话的独白、技术型对话以及真正的对话。将这个分类引入到教学改革,可以发现师生之间的教学对话也可以分为独白型教学对话、技术型教学对话和生命型教学对话。第一重是教师用预设的标准答案对学生进行提问,表面上看起为是师生对话,实际上是教师自说自话的独白。第二重是教师只关注自己教学行为技能的表现,而忽略对行为技能背后的教育意义;只涉及到对话者的心智,不涉及个人情感或意义。第三重对话是师生之间互相尊重,把他人置于与自己平等的位置的对话,是教师与学生通过对学习内容的感悟和体验进行的心灵碰撞与交流。微课程框架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对话正是需要对话中每一位参与者都真正心怀对方或他人的当下,并带着他自己与他们之间建立一种活生生的相互关系。在独白型和技术型对话中,教师只是作为公共知识的代言人,其个体生命往往是缺席的。我们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不仅是教书,更不要忘记了育人育心。教师自我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课堂教学对话的重要资源,教师的整体在场与完全投入有助于形成师生的相互信任,有助于营造平等的对话氛围,使学生的真实思考和想法体现出来,师生之间的对话就成为真诚、平等、真实的精神相遇。

参考文献:

[1] Shieh,David.These lectures are gone in 60 seconds.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2009,(26):1-13

[2] Educause. 7 things you should know about Micro lectures [EB/OL].

[3] 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

[4] 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1、华

[5] 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基础教育课程,2013,4

[6] 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篇9

【关键词】 中青年;糖尿病;个性化;健康教育;依从性

近年来,随着现代化发展,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呈迅速增加的趋势,而其中又以中青年糖尿病患病率增加最为显著。糖尿病是一种需终生治疗的疾病,但由于病程较长,临床症状不明显,特别是中青年患者工作家庭压力大,对治疗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对治疗、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有效地进行健康教育成为我们护理工作所面对的问题。对此我们选择2010年5月-2011年1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中青年糖尿病患者60例,对其进行个性化健康教育指导,并设立另60例中青年糖尿病患者患者进行对照比较,对120例患者进行跟踪观察,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10年5月-2011年11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中青年糖尿病患者120例,其中Ⅰ型23例,Ⅱ型97例;男68例,女52例,年龄20一48岁。将120名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60人(A组),对照组60人(B组)。两组病人均接受正规的糖尿病治疗,用药情况基本相同,均无严重并发症,不同病程和不同年龄的病人在两组中所占比例基本相同。

1.2健康教育方法

1.2.1对照组干预方法

采用集体健康教育方案,干预时间为一年。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入院宣教,告知糖尿病相关知识。采用集体授课形式,每半个月1次,讲解饮食疗法、运动疗法、用药知识、自我监测等内容。发放健康教育手册,由患者自己阅读,不理解之处给予解答。遵医嘱执行各项治疗护理措施。患者出院后以电话形式通知患者来病区,由责任护士进行专题讲座,每个月授1次课,每次讲1h。并发放相关健康知识手册,免费测末梢血糖。

1.2.2实验组干预方法采用个性化健康教育方案,干预时间为一年。

1.2.2 1疾病相关危险因素和并发症的知识教育

由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评估,包括一般生理、心理和发育情况、文化程度等。并运用护理程序,针对每个患者存在的与疾病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了解患者的需求,制定个性化教育计划。向患者讲解糖尿病的机制,糖尿病对健康的危害及糖尿病防治知识,并发症的预防和早期识别,指导血糖自我监测方法。通过一对一的健康教育,引起患者足够重视,从而配合具体健康教育措施。

1.2.2 2个性化饮食指导

强调个性化饮食处方,调整饮食结构。根据患者身高、体重和运动强度,计算全天总热量摄入。包括每日餐数,每餐分类摄入量(主食、肉类、蛋类、蔬菜、水果等),推荐食用粗粮、杂粮类食物,增加膳食纤维含量[1]。饮食治疗原则:制定总热量、计算碳水化合物含量、蛋白要与脂肪比例以及合理分配。饮食治疗是重要的基础治疗措施之一,应严格和长期执行。

1.2.2.4个性化运动疗法

运动一定要根据年龄、性别、体力、病情及有无并发症等不同条件循序渐进和长期坚持。在专科医护人员指导下,首先做全面体检,然后制定个性化的运动处方,强度要遵由轻到重循序渐进的原则。最好做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骑自行车、做广播体操、打太极拳、球类活动等。注意运动中和运动后的感觉,如出现头晕、面色苍白、出冷汗等症状,及时停止运动并采取相应措施[2]。随身携带糖尿病卡,卡上写有姓名、年龄、家庭住址、电话号码和病情以备急需。

1.2.2.5个性化用药知识教育

全面有效地控制血糖水平,需要病人自身具有一定的糖尿病知识,在治疗过程中主动参与积极配合。糖尿病的药物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不可擅自改药、停药。对于口服降糖药者,护士应指导患者掌握用药时间、剂量、药物的作用机理、类型、作用时间及副作用。对于注射胰岛素的患者,出院前应教会其注射和保管,必须严格无菌操作皮下注射时选择皮肤松软、血液循环的部位,注射部位应以多部位轮流注射,注射点分散,同时注意皮下注射深浅度,利于患者出院后的康复[3]。

1.2.2.6个性化生活方式指导

讲解不良的生活方式对本病的影响,向患者讲解嗜烟酒与本病的关系,使其戒除烟酒。并针对患者具体问题加以指导,制定戒烟戒酒计划并结合心理咨询方面的技术-厌恶疗法。给病人观看长期吸烟史者的胸片,结合药物和想象刺激等技术,通过附加的这些刺激使患者在吸烟,饮酒的同时产生令人厌恶的心理或生理反应[4]。从而达到戒烟,酒,建立良性的生活方式的目的。

1.2.2 7个性化心理护理

在护理工作中,我们通过与患者的沟通与交流,将患者患病后的心态归纳为积极,消极与淡化三类.积极心态的患者有着很高的个人修养与心理素质,对这类心态的患者只要予以以上健康教育。消极心态表现为悲观,焦虑,恐惧,并拒绝治疗。针对此类患者,向他们讲解糖尿病的相关知识,使其对该病有个理性和正确的认识,配合治疗和护理。淡化心态即怀疑、满不在乎的心态。由于糖尿病发病初期没有症状或症状轻微,这类患者抱有无所谓的态度,从而拒绝改变生活方式与饮食习惯。对于这类患者应多与其沟通,教育他们控制饮食在糖尿病治疗中的重要作用,消除患者的淡化心理。

篇10

分娩是一个特殊的生理过程,也受社会心理等因素的影响,由于分娩过程存在不适和不测,很多初产妇对分娩产生焦虑,而分娩期的不良心理因素与宫缩乏力,疼痛敏感,产程延长等有显著相关性[1]。在初产妇各个产程中施行个体化的“一对一”健康教育和产时指导,使孕产妇在生理和心理上得到良好的照顾,焦虑和恐惧的心理得到缓解;产妇增加分娩健康知识,在产程中保持良好的心里状态,积极配合完成分娩,缩短产程,取得较满意效果,现将个体化健康教育各个产程中应用及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至2011年6月在本院待产初产妇150例为观察组;对照组2010年1月至2010年6月在本院待产初产妇150例。两组人员均头位,孕周37~41周,年龄20~35岁,学历初中以上,精神正常,无阴道试产禁忌证。入院常规检查、B超预测胎儿体重无差异;两组孕产妇年龄、孕周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篇11

糖尿病是一种与遗传基因有关的全身慢性代谢性疾病,一旦被确诊为糖尿病后,往往需要终生治疗,只能控制、不能根治。掌握一定的糖尿病知识与技能是患者实现有效自身管理和控制的基础[1]。采用小组健康教育方式对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实施健康宣教,取得较为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84例患者均为2012年1月~2013年12月老年糖尿病患者,男性46例,女性38例。患者年龄为60~85岁,平均年龄为(68.0±5.9)岁,病程为2~25年,平均病程为(7.1±4.5)年,所有患者文化程度均在中专以上。以随机方式将这些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性不明显,P>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治疗前,均对两组患者实施一般情况问卷调查,所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患者性别、文化程度、年龄、家庭照顾、婚姻、病程、首次就诊时间、服药状况及家族史等,再给予患者相应治疗。对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治疗、护理方法,严格指导患者用药,并对其实施个性化治疗措施,嘱咐患者对其血糖、尿糖、视网膜及血脂水平进行定期监测,避免发生肾脏血管病变;对观察组实施小组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小组由1名护师、2名主管护师、1名副主任医师组成。根据患者病情,制定具体详细的治疗与护理计划。每阶段的健康教育均持续9~15w,每周对小组患者进行教育效果的评价,并制定下一阶段的疾病治疗、教育方案。

1.3检测指标 ①满意度调查表。由健康小组自制3种满意度调查表,满意度一:由患者对疾病教育方法进行评价及患者接纳程度,10项;满意度二:在患者对疾病知识掌握情况予以了解基础上,怎样配合小组人员制定个性化饮食、治疗、运动方式,共10项;满意度三:以患者间交流的方式对健康教育实施效果进行评价;②患者临床症状与生化检测。患者多食、多饮、多尿等主要症状、FBS(空腹血糖)、ISI(胰岛素敏感指数)、FINS(空腹胰岛素)、(TC、TG、HDL)血脂改善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采用统计包SPSS13.0处理,患者血脂、血糖水平以(x±s)表示,t检验,患者满意度以构成比检验,行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健康教育前后血脂、血糖水平比较对两组患者进行6个月~1年的随访观察显示,观察组患者FINS、FBS、TC、TG较对照组与治疗前均显著降低,且HDL明显升高,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两组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满意度达到97.62%,对照组71.43%,两组结果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大量的事实证明,在糖尿病治疗的过程中,提高患者疾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对于控制血糖水平,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2]。熟练掌握健康教育的方法,细心、耐心地将有关防病治病的知识教给患者,以使健康教育取得最大的效果[3]。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与护患关系,确保患者能够全面掌握相关疾病知识,以快速、及时获取交流与咨询渠道;个体教育期,根据患者疾病状况、自身体质、体重、治疗、饮食等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计划性的对患者实施单独教育指导,通过心理学措施对患者行为进行适度调整,同时解决患者疾病相关问题,主要内容有:讲解均衡饮食、食物模型展示、血糖仪使用步骤演示、食物交换法、尿糖尿酮测试法等;巩固与治疗期,目标主要是提高患者疗效水平,巩固治疗,且患者在这时期普遍掌握了关于糖尿病的一些知识,有效防止糖尿病复发。生活功能恢复期,主要对患者长期治疗效果、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进行评估,以电话咨询、家庭随访等方式了解患者生活规律、自行服药、血糖控制及自我管理能力等。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FINS、FBS、TC、TG较对照组与治疗前均显著降低,且HDL明显升高,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由此表明,小组健康教育工作可以有效提高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疾病掌控及管理能力,增加患者治疗依从性。

参考文献:

篇12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0-0048-02

的创始人罗布・里德认为:“在一个无限选择的时代,统治一切的不是内容,而是寻找内容的方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因在新媒体背景下而呈现出新的特征和问题,如何适应这一变化而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亟待需要解决的新课题。

一、新媒体视阈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新媒体概念解析

新媒体已成为促发全球社会变革的社会化媒体,对受众的认知结构、青少年的文化价值观及传统的艺术教育等也产生了广泛影响,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与推广已给青少年的价值观造成了重大影响。

对于新媒体这一概念,最早我们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左右。1967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所长P・高尔德马克(P・Goldmark)发表了一份关于开发电子录像(EVR)商品的计划书,他在计划书中将“电子录像”称为“New Media(新媒体)”,新媒体的概念由此诞生。美国《连线》杂志将新媒体定义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美国新媒体研究专家凡・克劳思贝(Vin Crosbie)认为,新媒体就是能对大众同时提供个性化内容的媒体,使传播者和接受者融会成对等的交流者,而无数的交流者相互间可以同时进行个性化交流的媒体。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认为,所谓新传媒,或称数字媒体、网络媒体,是建立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基础上,发挥传播功能的媒介总和。中国传媒大学廖祥忠教授认为数字媒体是“新媒体”的核心,中国人民大学匡文波教授也指出“数字化”和“互动性”是新媒体的主要特征。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近些年,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得到迅速发展,但是由于各类因素的影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出现了“发展不平衡”、“内容较为单一”、“教育理念较为滞后”等方面的问题。

1.理论与实践结合度不够。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起步,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高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这一重要指标。从理论层面上来讲,高校不断通过心理量表等形式,去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然而时至今日,在实践方面,许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依旧停留在个案心理疾病的咨询与治疗工作上。也就是说,在实践层面缺乏一定的执行力,具体表现在,没有规范的教学内容,没有高水平的师资,没有一定的教学设备等。因此,笔者认为,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重视。

2.部分高校开设课程质量不高。樊富珉等通过研究得出:心理健康教育包括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心理疾病的防治,两者相辅相成。部分高校在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时,有的教师是专业的心理学老师,但也有的教师是兼职教师,教学质量参差不齐,且多数教师不是专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另外,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也是五花八门,基本没有统一的内容质量要求。

3.高校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大学生患心理疾病的人数非常少,检出率不到1%,绝大部分学生面临的只是心理困扰。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大学生自身潜能进行开发教育,培养大学生自觉地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着眼于大学生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引导学生聚焦自我成长,提升其心理韧性等品质。

(三)小结

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大学生的认知感官、认知取向和认知范畴,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大学生心理认知的多元异化、心理情感的虚拟异化、心理空间的隔断异化,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挑战不断加大。我们不仅要做好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鼓励存有心理困扰的大学生与心理咨询师面对面沟通交流,也要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开创新型教育模式等。新媒体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面对各种各样的新途径和方式,我们缺乏一个整合机制,在当前新媒体背景下,在大学生群体内呈现出“网上互动积极,网下交流不足”的局面,出现“共性教育普遍,个性教育欠缺”的现象。

二、探究新媒体视阈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新媒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1.选择多样化,自主性增强。伴随着微博、博客、QQ、飞信等新媒体的出现,大学生在获取信息方面更加便捷,原有的生活学习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互联网中,大学生可以同时与多方进行交流,通过网络来交流获取信息,分享学习生活的点滴。新媒体的出现丰富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满足了其兴趣爱好,扩大了知识面,大学生参加传媒活动的积极性也不断提高。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