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4 09:20:0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农业出口贸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2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2.1缺少交流。在信息化时代,正确运用信息化引导能够积极的帮助农业经济发展。但是,目前来看,相关部门对农业信息交流和整理工作并不到位。例如,市乡两级没有与农户之间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平台,很难为农户提供更好的市场需求信息;农业与企业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交流问题,二者缺少信息交流的载体,不能使农户更好的掌握有效的信息参考,影响农户的收入水平。2.2生搬硬套。不同地区的地质、自然条件、农作物需求以及农业发展政策都存在着很多差别,因此,在进行农业经济改革时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相关条件,采取因地制宜的有效措施,相关部门应该正确引领农户进行耕作发展,建立独特的农业发展机制,促进形成良性循环的农业经济发展结构。2.3资金缺乏。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体力劳动者是农民,农民的收入以及农业经济发展结构的调整都需要获得国家金融方面的扶持。因此,要让农民感受到农业发展带来的好处,就必须提高农业金融服务的质量和生活水平,没有投入就没有回报,政府要加强对农业发展的资助,才能提高农作物的高产量高质量,促进我国农作物的出口贸易发展。
3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3.1农业在国际贸易往来的地位。农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出口贸易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农业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农业为人们提供生活所必须的食品。此外,农业的发展为进出口贸易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使其成为了独立的部门,推动了国际出口贸易的发展。3.2农业发展为进出口贸易做出的贡献。农作物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食品,其市场需求只增不减,农业原料也是国家工业发展的必要材料。许多农业落后的国家必须要依靠进口农业产品保持农业发展的平衡,因此,农业经济发展能够提高进出口贸易往来,促进国际经济贸易的可持续发展[2]3.3农业在进出口贸易中的功能。1)粮食安全:农业发展为国家提供基础的粮食储备,保证我国粮食的自给水平,减少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建立粮食安全保障,实现我国宏观发展战略。此外,出口粮食在提高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也能为粮食短缺的国家提供食品保障。2)环境发展:农业发展必须要管理土壤保障农作物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生态环境的破坏,通过循环种植农作物给予土壤养分,保护了生态系统,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业经济发展在我国进出口贸易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深化研究农业发展模式,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以及国际进出口贸易往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美国反垄断法的农业例外
凯伯―沃尔斯塔德法案(Capper-Volstead Act)
“凯伯―沃尔斯塔德法案”的正式名称为“授权农产品生产者结成联盟的法案”(Act to Authorize Association of Producer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颁布于1922年,授权农产品生产者结成联合体,共同加工、处理、销售其所生产的农产品,并为此签署合同、协议或雇佣共同的销售,不受垄断法的约束。该法案所定义的“农产品生产者”范围较广,包括农民、种植者、牧场主、牛奶场主、干果或水果栽培者。这些农产品生产者只要在形式上满足该法案的要求(如一个成员只有一个投票权、每年分红不得超过股本的8%以及只能经营其成员生产的产品等),就可以组成各种形式的联合体。受该法案保护的行为也较为广泛,包括“加工、销售前准备、处理或销售”,而且,其所指的“销售”不仅包括在美国的跨州销售(interstate commerce),也包括对国外市场的销售(foreign commerce),即通常所说的“出口”。由于该法案使单个农户在免受反垄断法约束的前提下能够组成联合体,增强了他们面对大的采购公司的谈判力量,通过提高价格增加收益,因此出台后受到了美国农产品生产者的普遍欢迎。截止到1995年底,美国农产品生产者共组成了4006个联合体,涉及成员377万户。在“凯伯―沃尔斯塔德法案”初步获得成功的基础上,美国于1926年又颁布了“合作销售法案”(Cooperative Marketing Act),进一步扩大了对农业联合体或其的授权范围,允许农民通过其联合体或就产品、市场和价格等交换信息、加强协调,并不受反垄断法的约束。同时,为防止农产品购买商抵制农民组成的联合体,美国于1967年又颁布了“农业公平行为法案”(Agricultural Fair Practices Act),规定如果购买商因为农民组成联合体而拒绝采购其产品或采取其他方式予以抵制,农民可以向美国农业部农产品购买商的不当行为。
出口贸易公司法案(Export Trading Company Act)
该法案颁布于1982年,主要目的是通过鼓励向生产商和供货商提供更好的出口贸易服务、改善贸易融资条件等促进美国的出口。其中一条重要的规定是,美国农业部可向美国公司发放“审查许可”(certificate of review),授权这些公司组织合资出口的出口贸易公司或达成联合的出口安排,从而达到规模效益、分散风险,并避免在国外市场上的内部竞争。此外,该法案第306节还明确规定不能根据反垄断法对已获得“审查许可”的公司提起“任何刑事或民事诉讼”,从而豁免了反垄断法对这些公司的约束。出口贸易公司法案虽然并不专门针对农产品出口,但农产品出口是其重点行业之一。在法案的前言部分就明确表示:“虽然美国是世界上首要的农业出口国,但由于没有通过出口贸易公司,许多农产品并未广泛和有效地得以销售到国外市场。”而且,该法案生效后,主要的受益方之一也是农产品经营企业。据《美国商业》(Business America)统计,截止到1987年初,在累计颁发的71份“审查许可”中,有25份的经营产品目录中包括农产品,其中15份则完全是农产品,涉及的农产品有大米、李子、葡萄干、樱桃、山核桃等。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从该法案受益的并不都是私营企业,部分也带有明显的政府色彩。例如,美国弗吉尼亚州港务局就曾成立一个非营利的公司―VEXTRAC有限公司,并获得美国农业部颁发的“审查许可”,被授权向该州的企业提供营销、金融和运输服务。
一、引言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自然资源丰富,农业生产历史悠久,种植经验丰富,基于这些优势,中国生产并出口了大量农产品。然而,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各国在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上的竞争不断加剧,各种贸易壁垒的手段和形式越来越多,这给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与此同时,中国农业产业自身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也进一步阻碍了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因此,要想改善农产品在出口贸易中的逆差状况,提高中国的农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地位,推动农产品出口贸易的长久发展,必须找出问题的根源并实施相应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
二、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中国在农产品出口贸易中存在着大量的逆差,这既有来自农产品自身的内部原因,也有许多外部原因。下面就内部和外部原因进行简要分析:
1.内部原因。(1)中国出口的大多数农产品附加值较低,技术含量不高,主要靠价格低廉优势进行竞争。在农产品出口初期,凭借着低廉的成本和价格,中国的农产品大量出口到国外市场,且农产品出口额大于进口额,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地位得到了较大提高。但从长期来看,我国农产品的这种出口形式,不仅难以和科技先进的发达国家进行竞争,也不利于中国农业的健康发展。(2)农产品的卫生和安全质量问题有待解决。目前,国内一些企业在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使用过多的农药和化肥,使得农产品的安全质量难以保证。事实上,这一问题不仅关乎到农产品的出口,也与我国国民的身体健康状况紧密相连。而且,这些安全质量不达标的农产品出口的国外,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国的国际形象和企业的声誉受到损失。(3)生产农产品的成本不断上升。中国农产品的生产主要依靠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土地和水资源。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工资的提高,劳动力成本也随之不断上升;同时,土地和水这些自然资源本身是有限的,加上中国人口数量庞大,消耗量大,从而自然资源价格的上升也是无法避免的。因而,目前中国应考虑的是如何利用更少的投入来生产出更多的农产品。
2.外部原因。(1)各国对非关税壁垒的频繁使用,特别是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绿色壁垒和反倾销的使用。发达国家拥有先进的生产技术,他们按照自身的技术水平来制定农产品进出口的标准,而不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这在很大程度上给中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带来了伤害。同时,一些发达国家以人类健康和环境保护为借口制定了一些过高的绿色标准,实质上是为了保护本国农业的发展而设置的贸易壁垒。近年来,中国农产品的出口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这些贸易壁垒的限制。(2)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货币不断贬值给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近年来,美元的不断贬值,给中国带来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而人民币的升值,则意味着中国农产品出口到国外市场的价格上升,这实质上削弱了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
三、新形势下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策略
1.加快国内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的升级,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国际竞争力,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和精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优化农产品的出口结构。这是解决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问题的最有效途径。只有提高农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才能使中国的农产品在对外贸易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掌握更多的主动权。
2.加强对农产品各个生产环节的监管,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积极督促企业用高标准要求自己,制定农药、化肥等的使用限量标准,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不遵守规定的企业进行严惩,并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感。虽然说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频频对中国农产品使用绿色壁垒这一手段是为了维护自己国家的利益,但也从侧面说明了中国农产品的质量状况确实令人堪忧。
3.采取适当措施应对美元的升值,稳定人民币的汇率,控制人民币升值的速度,优化农产品出口的环境。处理好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保持汇率的稳定,对中国农产品以及其他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至关重要。
4.为农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给农产品的出口进行适当补贴,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提高农业的产出效率,为农业的发展培育新优势。鉴于我国农业的发展情况和特点,要想实现农业的快速发展,仍需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引导。并且在自然资源日益短缺,劳动力成本上升的今天,我国必须为农业的发展培养技术、资本和管理等优势,利用较少的资源生产出更多高质量、高价值的农产品,增强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5.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各国进行协商谈判,尽最大努力为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争取有利的条件,降低各国对中国的贸易壁垒。与此同时,培养相应的法律和谈判人才,提高中国应对外国各种贸易保护手段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夏合群.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基于金融危机背景的分析[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9(05).
辽宁地处东北亚地区的中心位置,南临渤海、黄海,拥有大连、锦州、营口等重要港口,与日本和韩国隔海相望,地理气候条件优越,劳动力资源丰富,具有发展农产品出口贸易的比较优势。发展农产品出口贸易不仅可以增加外汇收入,有利于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而且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对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伴随世界农产品市场的逐渐开放,辽宁省农产品出口贸易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对辽宁农产品出口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以期进一步扩大其农产品的出口贸易。
一、辽宁省农产品国际贸易总体情况
(一)农产品出口总量持续增长。
辽宁是我国农产品出口大省,其出口额位居全国的前列。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伴随农产品市场的逐渐开放,辽宁农产品出口总值保持较强增长的态势,出口总额不断增加,农产品出口额占全省出口额的比重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的排名逐渐上升,仅逊色于山东和广东两个贸易大省。
(二)主要农产品的出口状况。
辽宁农产品出口贸易额居基本为初级产品,分别为水海产品;粮食;蔬菜;干豆水果及坚果。这种状况反映辽宁农业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结构特征:一方面,劳动密集型的水海产品、蔬菜和水果等农产品的生产比较优势较明显,具有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农产品出口中初级产品优势依然明显,深加工产品出口所占份额较少。
二、辽宁农产品出口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农产品出口贸易目标市场的集中度偏高。
从农产品出口贸易目标市场的结构来看,辽宁省的农产品已远销到9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由于受地缘、品质要求等因素的影响,亚洲市场一直都是我省最大的农产品出口目标市场,约占全部农产品出口比重的2/3,而日本、美国、韩国和欧盟4个主要市场则是我省农产品出口的主要消费地区。出口目标市场相对过于集中。不仅使辽宁的农产品出口容易受到贸易伙伴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经济传递的影响并随之发生波动,而且过于狭窄的农产品出口目标市场也严重制约着辽宁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进一步发展,一旦国际经济发展受阻,将会对辽宁省农产品出口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
(二)精深加工产品少,农产品附加值偏低。
辽宁省所出口的农产品绝大多数都是初级产品,精深加工产品出口份额所占比例极低,全省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不足1比1。由于产品质量和加工水平不高,出口农产品的品质与国际同类产品相比比较优势并不明显,基本上是依靠低廉的价格来争取国际市场份额。一方面农产品附加值偏低,产品的利润空间难以提升,不利于出口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也未能充分发挥我省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而且容易引发进口国对我省出口的农产品进行反倾销或采取保障措施。
三、促进辽宁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的对策
(一)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
我国农产品的品质、加工程度和附加值都比较低,因此,应按照国际市场标准进行生产和加工,定向出口、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改变主要靠初级产品出口的不利局面。首先,建设出口加工基地,大力发展农产品的加工、储藏、保鲜,实现农产品的多层次增值。所有农副产品都可以进行粗、精、深加工,分等分级,提高等级和效益,特别是名、特、优、新、稀和加工潜力大的农产品。其次,加大国际农业核心技术和先进农业设施的引进,选准农产品加工重点开发产品,加强农业高新等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发展高科技农业企业,提高辽宁农产品科技含量。最后,鼓励、推动传统农产品生产企业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与国内自主研发并重的方式,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
(二)发展有机农业产品,实施品牌竞争战略。
目前,国内根据土壤标准划分了食品的4个等级:普通食品、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作为农产品中的“顶尖食品”———有机食品在生产中绝对禁止使用农药、化肥、激素等物质以及基因工程技术。通过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可以打破中国农产品出口的“绿色壁垒”,实现顺利出口。现在国际市场竞争战略已经由以价格竞争为主转向以非价格竞争为主,国外消费者很重视名牌。发展农产品品牌,一方面可以提高出口农产品的质量,使国外消费者了解辽宁省的农产品,拓展销售渠道,提高农产品的营销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处理农产品贸易纠纷,避免一些国家对农产品出口的全面封杀。
(三)以自主创新形成品牌农业。
在当今的国际经济舞台上,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仅做一流的制造商不能真正赢得国际市场,只有拥有自主品牌才能增强出口竞争能力。对于农业企业也是如此,不断生产出“异质化”的产品,并形成自主品牌,这是在国际市场上取胜的重要战略。而没有自主创新,“异质化”产品的生产无从谈起。基于自主创新基础上的辽宁农产品出口品牌的形成,应遵循“主导产业+龙头企业+优势区域”的模式,并在此基础上,点面结合,梯次发展,形成“主导产业为支撑,龙头企业为载体,龙头带区域,区域连农户”的品牌农业实施工程。对于辽宁具有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的水海产品、禽畜肉类、蔬菜、水果、杂粮杂豆、干坚果和宠物食品等出口主导优势产业加大资金投入,鼓励科技创新和研究与开发活动;对于成长前景好、创新能力强的农产品出口龙头企业重点进行支持,并创造有利于大型龙头企业集团形成的条件,打造农业企业的跨国公司;加大对出口优势区域的研发投入,形成创新型的出口基地。
参考文献:
对俄罗斯农产品贸易已成为黑龙江农产品对外贸易的核心,俄罗斯农产品贸易在黑龙江的发展起着最重要的作用。黑龙江农产品对外贸易进入市场,提高国际竞争力,抢占国际市场,走出一条快速发展,提高综合素质,稳定的发展道路,我们必须注意到俄罗斯联邦的农产品贸易,在我省对外贸易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俄罗斯农产品贸易。
1.相关理论概述
1.1绝对优势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Smith在1776出版的“国家的性质和原因的书“财富的绝对优势理论的发展。史密斯认为,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基础,因为国家之间的绝对差值的绝对差异在生产技术生产力和生产成本。
1.2比较优势理论
戴维李嘉图在1817出版的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的政治经济和税收对劳动价值论的一本书是原则。他提出了国际贸易和工业的比较优势,没有绝对的优势,一个国家甚至在下生产,也可以参与国际贸易。
2.黑龙江省农产品对俄贸易存在的问题
2.1农产品质量相对较差
我省是农业大省,农产品的品种,产量高,但产品质量,对农业产品的标准化程度,产品质量不高,安全问题。农产品缺乏规范化,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不能得到保证,竞争力不强,难以进入俄罗斯市场。农业科学和技术的整体水平不高,黑龙江省,农业科技储备,加上缺乏种子培养,促进投资,产品包装,保鲜,冷藏,和技术还比较落后,因此,农产品出口,以及一些不符合国际标准,产品的质量不高,在俄罗斯和黑龙江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严重制约,蔬菜大多是“大路品种”,名字,优,特,新的蔬菜少;猪肉质量是质量差,差;“四大家鱼”的水产品,水产品不出名。
2.2对俄农产品出口结构不合理
黑龙江农产品对俄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产品出口贸易结构,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的比重过大;二是高端产品,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出口增长率,较小的比例。
2.3 农业贸易出口成本较高
黑龙江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劳动生产率低,导致较高的农村黑龙江俄罗斯的贸易出口成本。2000黑龙江省农业产出每人610美元,和美国的199151600美元,日本4561美元,荷兰44300;黑龙江省农业人均粮食产量1400公斤,低于1700公斤,3980公斤,10.03公斤的世界平均水平,日本美国美国美国。土地生产力低。
3.黑龙江农产品对俄出口贸易发展对策
3.1打造出口名牌
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绿色食品,是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健康发展,俄罗斯的一个必要条件。黑龙江农业应对入世挑战的积极的,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农产品品质,优化品种结构,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的内部结构,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高质量和高效农业体系。
3.2加强黑龙江省农产品对俄出口贸易的政策支持体系
在中国发展农产品出口贸易政策的战略,黑龙江省与俄罗斯的指导下,根据问题,农产品出口贸易,应该在黑龙江农产品出口到俄罗斯的贸易及时,有利于农产品出口的贸易政策,支持和加强农产品出口贸易。
3.3加强对俄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
与俄罗斯的黑龙江农产品贸易的发展,一个稳定的出口商品基地建设,提高质量和档次。该基地承担服务包括信息,生产品种齐全,库存和销售。黑龙江省重点地区,已在该国的老工业基地改造上市,黑龙江省应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建设和老工业基地和农产品出口,建设将支持全国农产品基地,对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改造,争取更多的政府资金政策支持,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基地设施完善国家;黑龙江农产品加工的同时,区域农业发展。通过出口生产基地的建立,以提高在俄罗斯市场的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加强对俄罗斯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降低农产品,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作用,增加投资和建设力度。
3.4 发展对俄农业境外合作项目
俄罗斯农业经济和贸易战略的海外农业合作开发项目的长期发展,有利于中国农产品贸易的水平增加。俄罗斯,地广人稀,土地耕作,黑龙江省农产品市场潜力巨大;农业人口。在俄罗斯市场需求的关键发展和绿色线,有机和无公害食品,蔬菜,水产养殖和山特产品开发,确保农产品质量符合俄罗斯的起源的标准。
结论
基于黑龙江省,在俄罗斯的农产品贸易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黑龙江农产品出口贸易的俄罗斯和存在的问题的原因;根据黑龙江省农产品对俄出口贸易优势的分析,指出了俄罗斯农产品贸易带来的农业生产在黑龙江的机会和我省农产品对俄贸易应遵循的原则;并提出了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发展对俄贸易的对策。(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
参考文献
[1] 常玉智.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46~56
[2] 殷丰胶.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及对策.[M]上海财经人学出版社,2008.7
一、引言
合理的产业结构在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决定产业结构演进的本质变量有三个:需求结构、相对成本和对外贸易。前两者是封闭条件下影响产业结构的变量,而对外贸易是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来自外部的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因素。[1]一个地区进出口贸易的不断发展,不仅能够促进地区经济总量的发展,而且进出口商品的种类、数量的变化,能够对地区的生产供需状况和地区产业结构产生影响。
在对进出口贸易和产业结构的研究中,孙晓华、王昀(2013)基于半对数模型和结构效应角度,对对外贸易结构是否带动产业结构升级的问题进行了研究;覃桂凤、隋丹(2011)对上海市的对外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进行了分析;姜茜、李荣林(2010)对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
在云南进出口贸易与产业结构研究方面,现有的文章研究较少,学者们大多侧重于对云南的对外贸易效益作分析,或是对云南进行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进行研究。熊彬、牛峰雅(2014)以桥头堡战略为背景,对云南与东盟的农产品贸易进行研究;赖石成、钟伟(2011)立足于云南烟草产业,分析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对云南烟草业发展的影响;屠年松、洪文(2010)对云南与东盟商品贸易的互补性进行了分析。
经过30多年的经济建设,云南三大产业的发展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第一产业产值在1980年为24亿美元,33年后增长为308.7亿美元。云南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较之第一产业表现出较快的发展,现如今二、三产业的产值已突破800亿美元,展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云南三大产业在数量上快速增长的同时,产业结构也得到优化。在进出口商品结构方面,农产品,特别是温带果蔬一直是云南出口的重点,而热带果蔬则是云南进口的重点。2014年1-8月,云南共出口农产品约合16亿美元。以集成电路、处理器等电子产品为主的出口增长快速,云南省2013年出口机电产品50.7亿美元,较之2012年增长2倍,同时,2013年云南农产品进口13.3亿美元,下降4.4%。另外,2013年金属矿砂仍是云南全省最大类进口商品,进口额21.1亿美元。2013年,云南省出口玉石3.6亿美元,为云南新增的出口产品类别。近年来,茶叶和花卉的出口为云南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并且,由于云南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云南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了云南服务业的发展。
云南进出口贸易额不断增长,进出口商品类别和数量的变化,对云南的产业结构产生了影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从云南进出口出发,利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建立云南进出口与产业结构之间关系的VAR模型,分析进出口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的联动关系,对于今后改善云南进出口贸易,促进云南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具有借鉴意义。
二、VAR模型下的云南进出口贸易与产业联动演化的分析
(一)构建云南进出口与产业结构的VAR模型
1. VAR模型介绍及建立
向量自回归模型(简称VAR模型)由克里斯托弗・西姆斯(Christopher Sims)提出。VAR模型是基于数据的统计性质建立模型,把系统中每一个内生变量作为系统中所有内生变量的滞后值的函数来构造模型,从而将单变量自回归模型推广到由多元时间序列变量组成的“向量”自回归模型。该模型用来描述在同一样本期间内的n个变量(内生变量)可以作为它们过去值的线性函数,估计联合内生变量的动态关系,而不带有任何事先约束条件。VAR一般形式为Y(t)=A(1)Y(t-1)+…A(n)Y(t-n)+BX(t)+e(t),其中,Y(t)是一个内生变量列向量,X(t)是外生变量向量,A(1),……,A(n),和B是等估的系数矩阵,e(t)是误差向量。误差向量内的误差变量之间允许相关,但是这些误差变量不存在自相关,与Y(t)、Y(t-1)……,Y(t-n)和X(t)也不相关。
为分析云南进出口贸易与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联动关系,建立四变量滞后K阶的VAR模型:Y(t)=A(1)Y(t-1)+…A(n)Y(t-n)+BX(t)+e(t),其中Y(t)=(LI1,LI2,LI3,LFT), e(t) ~∏ D(0,Ω)为4维随机误差列向量,A(1),A(2)……A(n)均为4×4阶参数矩阵,Ω 为4×4阶方差协方差矩阵。该模型记为VAR(n)。
2.数据选取及说明。
从云南省各年统计年鉴和昆明海关相关统计,选取云南省1980年―2013年的进出口总额、第一产业产值、第二产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数据进行分析。各数据已对照相应年份利率转换为美元。另外,为消除异方差,对各数据进行取自然对数的处理,但这并不改变原时间序列的协整关系。同时,对研究进行实证分析所用的时间序列赋予如表1所示的名称,并对各时间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ADF),分析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通过ADF检验,可以看出,DLI1、DLI2、DLI3、DLFT都是I(1)的,原序列是不平稳的,其一阶差分是平稳的,即原序列有一个单位根。
(二)云南进出口贸易与产业结构的协整关系分析
由以上ADF检验结果可知,时间序列是一阶单整的,它们之间可能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即协整关系,因此可以对其进行协整检验。运用Eviews7.0软件对时间序列进行Johansen极大似然估计的协整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在迹统计量检验和最大特征值检验下,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DLI1、DLI2、DLI3、DLFT四个变量中至少有一个协整关系存在。
(三)云南进出口与产业结构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DLI1、DLI2、DLI3、DLFT四个时间序列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但其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我们用格兰杰(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进行检验。根据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可知在滞后阶数为4时,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LFT和LI1之间存在着双向的因果关系。这表明在云南,其第一产业和进出口贸易中,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农业的发展促进了进出口的增长,进出口的发展也带动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在滞后阶数为4时,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LFT是LI2的格兰杰原因,同时,LNLI3是LNFT的格兰杰原因。这显示出云南的进出口对云南第二产业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而服务业即第三产业的兴起和繁荣也加快了进出口贸易发展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三、思考与建议
云南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推动了云南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为不断促进云南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促进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提出以下几方面建议:
(一)不断提高进出口产品的附加值
云南要在现有进出口贸易基础上,加大技术支持和投入,加大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通过拓展加深产品生产的产业链,开发精加工深加工产品,打破出口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的局面。在进口方面,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人才,发展高新技术和高科技产业,以高技术高科技带动云南现有产业的纵深发展,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以进口带动出口,以进口促进发展。通过进口和出口双方面的协调和拉动,发挥进出口贸易对产业结构的优化作用,促进云南产业结构升级。
(二)培育农产品新品种,增强农业活力
云南农业发展和进出口贸易之间存在的双向因果关系,说明农业发展对云南进出口贸易发展的重要性。云南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应该加大对新品种农产品的培育力度,加大培育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并和高校合作,开展农业“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打造多品种的具有高原特色的农产品。其次,加大农业资源的整合,促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不断扩大农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再者,采用先进的包装、存储、冷藏等技术,提高云南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确保鲜活类农产品的价值。
(三)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促进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复杂的地理环境、丰富的生物资源和多样性的民族文化,为云南旅游业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基础,不断发展的交通网络也为云南旅游业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支持。云南在今后的发展中,要不断规范旅游市场运行机制,拓展旅游市场,加强宣传,发展系列旅游产品。另外,还应该要着力打造云南旅游业的知名品牌,加强旅游景区的建设和保护,完善基础配套设施的建立,建立健全旅游景区及其周边地区的“休闲―餐饮―住宿―贸易等”的一条龙服务。
(四)提升工业企业竞争力
云南进出口贸易促进了云南第二产业的发展,贸易合作者对工业产品的需求促使云南进一步推动第二产业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发展第二产业,云南应该转变工业企业发展模式,加大工业技术创新,把资源密集型工业转化为技术创新性工业,减少在工业生产中的资源浪费,用先进技术提升传统工业企业和制造业的竞争力,实现这一类产业和企业的长足发展。另外,要加强对外的交流与合作,拓展第二产业发展的平台,为云南第二产业的发展和工业品的进出口贸易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曲洋,支大林,唐亮.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的关联性研究―基于东北地区的数据[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50-152
[2] 孙晓华,王昀.对外贸易结构带动了产业结构升级吗?――基于半对数模型和结构效应的实证检验.世界经济研究,2013,01:15-22
[3] 覃桂凤,隋丹.上海市的对外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实证分析[J].上海管理科学,2011,6:9-14
[4] 姜茜,李荣林.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相关性分析[J].经济问题,2010,05:19-23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9)12-0009-0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强劲发展,按照现阶段发展趋势,若干年后国内市场必将处于饱和状态。彼时,国际贸易可以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在这种情况下,国际贸易必将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后续动力。另一方面,国际贸易的发展必须以国内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为依托,没有国内经济的发展,在对外贸易中我国必将处于被动地位。基于未来国际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国际贸易必须以国内经济发展为依托的事实,笔者对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发展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进行研究,并在分析农业、工业、服务业对国际贸易发展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建议。
一、研究的理论背景
国内外对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理论界探讨的热点问题。对该问题的讨论大致包括如下两个方面:第一,对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因果关系的讨论。这种讨论致力于区分是国际贸易增长推动了经济的增长还是经济规模的增长带动了国际贸易的增长。第二,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实际测算。这种研究一般承认国际贸易增长推动了经济增长,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各种方法测算国际贸易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1]。
最早涉及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相互关系问题的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他的“地域分工学说”和“剩余产品出口学说”包含了国际贸易带动经济增长的思想。在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问题上,经济学家D・H・罗伯特逊于1937年提出“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发动机”的命题,并很快得到了以自由贸易为基础的国际贸易理论的支持。20世纪50年代,R・纳克斯在《贸易的格局与经济发展》一书中进一步补充和发展了这一学说,从而在学术界引起更为广泛的关注。后来形成的R-N学派认为,国际贸易除可以带来直接的或静态的利益以促进经济增长外,同时还能带来间接的或动态的利益。克拉维斯在20世纪70年代对“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学说进一步发展,提出“贸易只是增长的侍女”,处于从属地位,而不是“增长的发动机”[2]。
在国内,为了考察我国的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许多学者进行了深入的实证研究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如杨全发、舒元在论述了出口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和条件后,利用巴拉萨和费德建立的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3];林毅夫、李永军使用修正传统的单方程组的模型测算出我国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4];姚丽芳利用进口分解分析法测定了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5];张小济、胡江云对进口贸易与国民经济发展做了探讨[6]。
从国内外的研究看,大部分学者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国际贸易对一国经济增长的研究上,而国内经济发展对国际贸易发展影响的研究还相对较少。笔者在国内经济增长促进国际贸易增长假设的基础上,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国内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发展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上。
二、样本选取与研究方法
(一)样本选取
在对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发展水平研究中,各行业的年增长率作为衡量行业发展的重要指标被学者们在研究中广泛使用。本文重点考察的是国民经济三大产业,即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增长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因此在样本选取上采用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年增长率来衡量国民经济中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发展状况。而对于国际贸易的发展,本文主要选取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年增长率来衡量[7]。在研究中,笔者选取了1989-2008年共20年的农业、工业、服务业和出口、进口贸易的年增长率统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这20年的增长数据基本上客观反映了我国三大产业及进出口贸易发展的状况,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数据来源于《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公报》(1989-2008),原始数据如表1所示。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相关性分析与回归分析两种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相关性分析是研究现象之间是否存在某种依存关系,并对具体有依存关系的现象探讨其相关方向以及相关程度,是研究随机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一种统计方法。回归分析是确定两种或两种以上变量间相互依赖的定量关系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相关性分析与回归分析在实际应用中有密切关系。在回归分析中,所关心的是一个随机变量对另一个(或一组)随机变量的依赖关系的函数形式;而在相关性分析中,所讨论的变量地位一样,分析侧重于随机变量之间的种种相关特征。在此,笔者将先用相关性分析,来确定农业、工业、服务业与出口贸易、进口贸易的种种相关特征,再利用回归分析来计算工业、农业、服务业对进出口贸易的贡献率。
三、数据分析
(一)相关性分析
本文用spss13.0对原始数据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并进行双侧显著性检验,主要是为了分析和验证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年增长率是否与出口贸易、进口贸易的年增长率存在依存关系,并探讨这种关系的方向[8]。经过spss13.0软件分析得出的结果如表2所示。
分析结果表明:工业的年增长率与出口贸易的年增长率的相关系数为0.607,双侧检验P值为0.005
(二)回归分析
虽然相关性分析表明只有工业的年增长率对出口贸易的年增长率有显著性影响,但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回归分析方法来计算农业、工业、服务业对进出口贸易的年增长率的具体贡献率,计算得出的进出口贸易对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回归系数可以相对客观地反映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发展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具体影响程度[9]。基于研究的重点是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年增长率对进出口贸易年增长率的贡献率,因此,在进行回归分析中我们对线性回归的模型拟合优度指标不做严格限定。
1. 出口贸易年增长率对农业、工业、服务业年增长率的回归分析。笔者以出口贸易年增长率为因变量,以农业、工业、服务业年增长率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该分析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得出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年增长率对出口贸易增长的贡献率,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根据回归分析结果,得出回归分析模型:
Y1=-0.118+0.093X1+0.559X2+0.138X3
其中Y1表示出口贸易年增长率,X1表示农业年增长率,X2表示工业年增长率,X3表示服务业年增长率。通过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工业年增长率对出口贸易的贡献率最高,为0.559,其次是服务业为0.138,对出口贸易增长贡献率最低的是农业,仅为0.093。
2. 进口贸易年增长率对农业、工业、服务业年增长率的回归分析。笔者以进口贸易年增长率为因变量,以农业、工业、服务业年增长率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该分析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得出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年增长率对进口贸易增长的贡献率,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根据回归分析结果,得出回归分析模型:
Y2=0.063-0.296X1+0.168X2+0.249X3
其中Y2表示进口贸易年增长率,X1表示农业年增长率,X2表示工业年增长率,X3表示服务业年增长率。通过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工业年增长率对进口贸易的贡献率为0.168,服务业为0.249,农业的贡献率为负-0.296。
四、结果分析与建议
(一)结果分析
通过对各项数据的相关性分析及回归分析,笔者得出以下结论:
1. 农业的年增长率对国际贸易的发展影响不大。从具体分析结果来看,农业对出口贸易的影响仅为0.093,对进口贸易的影响为负。这说明,我国农业的发展尚未与国际贸易建立密切联系。其主要原因是我国是农业大国同时也是人口大国,所生产的粮食基本都用于国内消费,用于出口外销的比较少。而根源在于我国农业是小农分散经营,在经济全球化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后,无论是在生产规模、生产效率,还是在竞争力上,中国企业都不能与国际竞争抗衡。与农业发达国家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较低,整个产业链不具备参与国际市场分配和竞争的能力;另一方面是我国农民组织水平不高,缺乏有综合服务能力的中介组织,缺乏参与国际竞争的经营主体,使中国农业在根本上不具备与发达国家的农业进行竞争的能力。
2. 工业的年增长率对出口贸易有显著影响。工业增长对出口贸易具有显著影响,这是因为中国工业在改革开放之后得到了大力发展。现今中国已有“世界工厂”之称,可见中国工业发展之迅猛,因此工业的年增长率对出口贸易有显著影响也是实力体现。尽管如此,中国工业发展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低水平重复建设较多,导致产品附加价值低。由于长期实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造成中国低附加价值、低技术含量的产业生产过剩,高附加价值、高技术含量产业的生产能力不足。二是企业技术水平低下,生产效率不高。这与中国科技发展水平有密切关系。现阶段,中国的科学技术总体水平不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低,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三是产业集中度低,缺乏规模效益。在中国产业规模结构中,大企业所占比重偏小,中小企业所占比重过大,特别是在规模经济效益显著的产业中,如汽车、钢铁、机械和石化等,普遍存在着企业规模过小、生产分散等问题。
3. 服务业对进出口贸易年增长影响不大。中国服务业与国外发达国家的服务业相比还存在着一定差距,因此服务业年增长率对进出口贸易的年增长率的影响都不大,这说明中国的服务业尚未走出国门[10]。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服务业在各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以美国为例,服务业已占到了GDP的70%。中国也制定了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产业政策,因此,积极发展中国服务业,并使之与国际服务业接轨,对中国国际贸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对策与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结果,笔者提出如下提高国际贸易年增长率的对策。
1. 发展优质、高产、高效、集约化的农业,参与国际竞争。在满足本国需求的基础上,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努力与国际农业接轨,发挥中国农业大国的优势,发展外向型农业[11]。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相对优势为基础,依靠科技进步,改善农产品的质量,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二是提高农产品品质,提升农产品非价格竞争优势。在农业参与国际竞争中,我们要学会避开“绿色壁垒”,积极收集国外农产品的质量体系标准,并应用于中国自己的农业生产当中。只有在农业生产中严格执行这些标准,才能生产出符合国际需求的农产品。同时要开发高附加值的特色产品。三是完善国家支持农业产业政策体系。从农业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对国内农业进行大力扶持,使其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极大的竞争优势是各个发达国家的通行经验。我国也应建立一套对农业全面支持的政策体系。政府应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发展、技术培训、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等方面做出一系列的政策扶持。在农产品出口方面,政府有必要加强出口补贴之外的其他出口促进措施,以扩大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
2. 加快工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工业向循环和集约型转变,积极提升工业产品出口竞争力。随着中国工业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工业制成品的出口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也在不断提高。但就目前来说,仍然是中国传统的纺织品和服装产品等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最具国际竞争力,所占国际市场份额也最多。中国工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主要来源于国内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和较高的质量优势。但是,技术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的现代化大型工业企业较少,并且主要是国有企业,这就导致中国工业处于国际产业分工的中下游,国际竞争力偏低。为了提高中国工业制成品的国际竞争力,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政府加强对企业研发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尤其是工业产业中的很多行业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具有自主核心技术将有效地保护中国国家利益。中国工业产业要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占据领先优势,就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若干重要领域研发核心技术,带动和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真正地提高国际竞争力。二是推动国内工业企业的整合与合作。国内企业大多缺乏规模效应,缺乏合作,这样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中央和地方政府应该逐步地、有规划地把同一行业的企业有选择地整合在一起,集中力量抓好一批骨干企业,通过联合、兼并、收购等方式组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和大集团,使这些企业发挥龙头作用,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形成规模效应。
3. 制定服务业外向型发展战略,以人才和创新推动服务业的国际参与能力。首先,明确服务业的发展战略。中国服务业本身发展水平不高,行业分工不明晰。因此,要提高服务业的国际参与能力,应确定服务业发展的战略及发展方向。从长期发展来看,以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为指导,提升中国服务业的竞争优势是加速服务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然选择。其次,调整和优化服务业产业结构,明晰分工。中国应继续发挥传统服务业的优势,如旅游服务、劳务输出、运输等行业,可根据它们的经营规模、增长速度和比较优势等方面的比较优势,确定发展服务贸易的战略重点,引进人才,自主创新,提高这些行业的知识和技术含量,增加服务贸易的附加值,不断提高服务业的国际参与能力。同时,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服务产业和新兴服务业,并将有潜力和相对优势的行业确立为主导产业进行发展。虽然现阶段中国服务业国际参与能力较差,处于竞争劣势地位,但是对于服务业的鼓励和扶持是绝不能放弃的,这关系到一国的长远发展和社会稳定。第三,加强和改善服务业管理。我国服务业国际参与能力不强,国际竞争能力较弱,这与服务业管理体制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改革旧的行政性管理体制,建立新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国际分工相契合的体制就成为发展服务业的当务之急。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有以下两点,一是选取数据的年限有限,只选取了20年的数据进行分析,结论具有片面性;二是选取的数据只有年增长率这一个指标数据,难以全面衡量农业、工业、服务业与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水平。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可采用较多的指标,以求全面有效地衡量农业、工业、服务业与国际贸易的影响关系。
参考文献:
[1]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林德特.国际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3]杨全发,舒元.中国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8).
[4]姚丽芳.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J].统计研究,2001,(9).
[5]张小济,胡江云.自由贸易的背后:进口贸易与国民经济发展[J].国际贸易,1999,(4).
[6]刘晓鹏.我国进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01,(5).
[7]董秘刚.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相关性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2000,(11).
[8]冯正强.区域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关系模型研究[J].中南工业大学学报,1999,(6).
[9]赵峰.改革开放三十年甘肃省出口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回归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2).
[10]陈丹妮.农业国际化与我国农产品贸易优势[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8,(5).
Research on the Effect on the Increase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of the Increasement of Agriculture, Industry and Service Industry
Sun Fei
(二)嵌套的隐含碳驱动因素分解模型1.隐含碳结构分解基本模型SDA模型方法是建立在投入产出技术模型上的,在SDA分解技术相关文献中,两极分解法是最常见的方法之一,它为解决D&L方法复杂性计算的弊端应运而生[17]。对变量n<2的情形下,两极分解法为精确解;在n>2情形下,为近似解[18]。本文采用两级分解法构建模型。2.总产出结构分解模型根据投入产出表平衡关系,经济规模X的变化ΔX还可以进一步分解为消费和资本形成变动效应、出口扩张效应、进口替代效应与技术变动效应。
二、应用研究
江苏省经济总量位居中国前列,2012年,江苏省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0.41%,进出口总额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14.17%。与此相适应,其能源消费量在我国总能源消费量中也占有较大比重,且这一比例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因此,本文选取江苏省作为应用研究背景,计算其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并利用前述嵌套的隐含碳驱动因素分解模型分析导致该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变化的原因。
(一)数据及部门分类本文借鉴刘起运(2010)编制的1992—2005年可比价投入产出表方法[19],根据2007年江苏省投入产出表(现价)提供的初始数据,自编了江苏省2007年可比价投入产出表。其他相关数据来自《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及《江苏省统计年鉴》《江苏省2002年投入产出表》《江苏省2007年投入产出表》。同时,根据匹配原则,按照《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的部门分类方法,把42个部门的投入产出表重新划分为29个产业部门(如表1)。由于各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具有相对不变性,碳排放系数相关数值来自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编制的《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
(二)出口贸易隐含碳测算根据上述推导模型及处理数据,通过计算整理,我们得到1997年、2002年及2007年间各部门出口贸易隐含碳情况,如图1所示。从图1中可以看出,1997—2002年间部门隐含碳排放增长显得较为平缓,2002年较1997年出口贸易隐含碳由5703.442万吨(占同期CO2排放总量的31.84%)增长到7138.181万吨(占同期CO2排放总量的34.40%),增长率为25.16%;同期江苏省出口贸易总额同比增长189.83%,明显高于这一期间隐含碳的增长。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因为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对东亚、东南亚等地区经济造成的深远影响,虽然我国政府采用雷霆手段将此次经济危机对于我国的影响降到最低,但也不可避免地冲击了我国对外贸易。另一方面,联系到江苏省的具体情况,可能为产业结构调整,如高能耗行业的相对萎缩与低能耗高附加值行业的飞速发展;也可能为生产模式的改进,例如由原来的“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移;或者可能为能源使用条件的进一步改善,即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等。2002—2007年间,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从2002年的7138.181万吨增长至2007年的34370.21万吨,累计增长381.50%;隐含碳与CO2排放总量的占比也由2002年的34.40%上升到2007年的75.99%。出口贸易隐含碳增长率高于CO2排放总量增长率(117.94%),表明在这一轮经济增长过程中,对外贸易出口产品呈现出劳动密集、能耗高、附加值低和技术含量低等特征。这一方面与我国于2002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有很大关联,江苏省出口贸易总额在2002—2007年期间增幅达到245.56%;另一方面,从2002年间江苏省出口贸易结构来看,以代工为主、通过低廉的劳动力价格控制成本的产业部门如19部门(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08部门(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和07部门(纺织业)的出口贸易额分别占总额的37.47%、23.14%和12.42%,这也是导致出口贸易隐含碳迅速增长的重要原因。
(三)出口贸易隐含碳驱动因素分析1.整体状况分解结果分析(如表2所示)表2显示了1997—2007年分阶段各因素对江苏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增长的贡献,可以看出:从1997—2007年整个阶段来看,江苏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增长28666.77万吨,其中,能源消费强度变动效应及进口替代效应始终为负值,为减少江苏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发挥着积极作用;而与此相反,消费扩张、投资扩张、出口规模扩张等规模增长因素和出口结构变动效应始终为正值,是驱动江苏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强力增长的核心因素,1997—2007年,三个规模增长因素合计导致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增长22116.53万吨,出口结构变动效应累计增加贸易碳排放8192.35万吨;表征广义社会进步①的列昂惕夫变换逆矩阵与技术系数变动效应两者累计增加江苏省出口贸易内涵碳排放3461.06万吨,且列昂惕夫变换逆矩阵效应由-234.89%提高为24.63%,说明在江苏省出口贸易经济增长的过程中,1997—2002年与2002—2007年相较经济增长内涵显得更为低碳;同时发现能源消费结构变动效应不明显,1997—2007年累计增长仅191.92万吨,表明江苏省能源消费的结构一直较为稳定,虽然改善能源消费结构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但彻底的变革尚未到来。从两阶段的发展变化来看,可以将9个驱动因素分为两类,一类是“优化”的驱动因素,另一类是“劣化”的驱动因素。所谓“优化”的驱动因素是指该因素对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影响由促进转变为抑制,或促进效应降低,或抑制效应提高,类似地可定义“劣化”的驱动因素。由表2可以看出,出口结构变动效应、消费扩张效应、投资扩张效应、出口规模扩张效应及技术系数变动效应为“优化”的驱动因素,虽然这5个因素在两阶段均呈现正值,但必须看到,1997—2007年间,上述因素对江苏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的促进作用均有较大程度的减弱,尤其是技术系数变动效应的优化,表明江苏省国民生产中间投入结构总体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这是值得肯定的。与此同时,“劣化”的驱动因素包括能源消费结构变动效应、能源消费强度变动效应、变换逆矩阵变动效应及进口替代效应,其中,变换逆矩阵及能源消费结构均由抑制效应反转为促进效应,应引起重视,能源消费强度及进口替代虽呈现负值,但其抑制效应的大幅减弱值得关注。2.分产业分解结果分析(如表3所示)表3显示了江苏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分产业分解的结果。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到,在1997—2007年总的江苏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增长中(28666.77万吨),农业、工业、建筑业与服务业对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58%、94.84%、0.01%和4.56%。显然,工业行业的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占据了决定性地位,工业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增长占据江苏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增长总量的九成以上,而农业、建筑业及服务业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增长量总量相对较少。从一般意义上来讲,农业、建筑业与服务业低碳化拥有较为悠久的历史传统,但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的连年增长也体现出江苏省这三个产业对外贸易生产的“欠低碳化”,绿色农业、绿色建筑与绿色服务的进程仍然任重道远。图2表示不同时段分产业各效应的贡献情况,可以看出,1997—2007年能源消费强度效应和进口替代效应是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减少的主要因素,但在2002—2007年建筑业的能源消费强度变动效应却为正值,可见,建筑行业在2002—2007年在能源消费的强度上并没有与其他行业一样改善,“粗放”生产占据了主导地位。消费、投资与出口扩张一般都是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增长的主导因素,在不同产业中表现差异性也并不明显,基本表现为出口规模扩张因素占最主要地位,投资扩张因素次之,消费扩长因素再次之,体现出对1997—2007年江苏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产生影响的各个产业基本上呈现出受出口规模扩张、投资扩张和消费扩张逐次递减特性。
(一)出口总量小
2001年以来,河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有较大幅度增长。农产品出口贸易总额从2001年的2.05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4.5亿美元,增幅为119.51%。但2008年河南省农产品只占全国出口额的1.12%,这与河南粮、棉、油、肉生产总量均占全国前三名的地位极不相称;与河南省出口总量107.1亿美元相比,农产品出口也只占4.23%,明显偏少。河南省虽然是农业大省,但农产品出口贸易占农业总产值比重很小,并呈现逐年下降趋势,2008年仅占1.2%。
(二)出口市场结构特征
河南省农产品出口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市场上。从具体的国家和地区来说,主要集中在香港、日本、美国、印尼、韩国、俄罗斯,这些国家和地区占河南省农产品出口额的比重一直保持在70%以上。其中,亚洲国家和地区约占64.9%。
最近5年,河南对欧盟、东盟和中东国家农产品出口有一定增长。在亚州地区,对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越南、吉尔吉斯斯坦的出口贸易量快速增加,超过千万美元;在欧洲地区,对比利时、德国、荷兰的出口贸易量也超过千万美元。
(三)出口贸易方式特征
河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方式仍然以一般贸易为主,尚缺乏加工贸易和其他贸易方式。2004--2008年一般贸易方式的农产品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比重都在95%以上,而且,比重有所上升,由2004年的97.8%上升到2008年的99.5%。以其他方式出口的农产品非常少,出口额的比重在2-5%之间。近年来,河南省虽然进口急速增加,但是,进口国外的优质农产品原料加工成制成品后,主要满足省内消费需求,而没有转化为再出口。
(四)出口商品结构特征
河南省农产品出口初级产品比重较高,加工产品的比重较低。2004-2008年,河南省出口的主要农产品:活猪、肉类、蔬菜、苹果汁、水果、油料等传统产品,占河南省农产品总出口额的95%以上。
(五)农河南省农产品出口主体的特征
河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主体结构正在发生变化,虽然国有企业仍然占有主导地位,但是外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在农产品出口中占有的份额逐渐增大,其中私营企业发展迅速,说明河南省农产品贸易的市场化程度正在迅速提高。2004年国有外贸企业出口2.16亿美元,占农产品出口比例的59.6%,到2008年出口1.53亿美元,所占比例下降为33 69%;外资企业出口农产品占河南省农产品出口份额也逐年上升,2004年占17.37%,2008年上升到28.43%;集体企业、私营企业的比例逐渐加大,尤其是私营企业2004年出口0.19亿美元,占农产品出口比例的5.2%,2008年出口0.76亿美元,所占比例达到16.82%。
二、河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外贸易市场较集中
从整体来看,河南农产品出口市场集中度仍然偏高。目前,河南省的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香港、日本、韩国、美国、泰国,出口市场过分集中,导致出口的市场风险加大,回旋余地变小,一旦部分产品出口过度激增,不仅容易引起河南省农产品出口企业过度竞争而产生低价竞销、高价抢购,同时也容易和主要贸易伙伴产生贸易摩擦。
(二)农产品加工程度低,出口产品缺乏创新
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主要以初级产品、半成品为主,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深加工产品少,从而限制了河南省农产品贸易方式以一般贸易为主,缺乏多样的贸易方式;来料加工、进料加工贸易发育程度低。由于农产品深加工程度低,导致农产品出口品种单一。2008年初级产品出口占70%以上,深加工农产品不足30%。
(三)出口主体构不均衡
随着农产品经营权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河南省农产品出口主体发生了很大变化:私营企业数量增加较快,但贸易额不大;国有企业数量虽然逐渐减少,但出口额仍较大;外贸企业规模较小,这些直接影响到河南省农产品出口的内容和结构,影响河南省农产品贸易的快速发展。河南省农产品贸易行业组织发展滞后,组织化程度低,众多小企业单独进入国际市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不能有效的突破贸易壁垒。
(四)河南省农产品质量不高,农产品出口屡遭贸易壁垒
河南农产品生产不仅缺乏规格化和标准化,而且达不到营养、卫生、安全的标准,经不起检验、检疫;价格较高,质量和品质较差,有些产品还存在着农药残留超标。随着西方国家农产品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河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遭遇贸易壁垒越来越多。
三、发展河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对策
(一)强化质量安全,提升出口农产品竞争力
首先,强化对出口农产品生产源头的管理。按照出口标准化、产品优质化的要求,建立健全有效的疫病疫情和药残监控体系,严格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其次,强化对农产品出口加工环节的控制帮助生产加工企业提高管理水平,督促企业重视生产全过程的质量管理,积极做好相应的质量认证工作,建立农产品种植、养殖履历和质量可追溯体系,获得国际市场准入通行证。第三,完善和加强出口农产品的检验检测、安全监测体系。
(二)建立创汇农业基地,优化农产品出口结构
调整河南省的农业生产结构,并把创汇农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出口结构的优化相结合,创建创汇农业生产基地。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在重点发展蔬菜、肉食品、果汁等传统出口农产品的基础上,加快特色绿色农产品的基地建设,形成传统产品与特色产品协调发展的格局,改变河南省的出口结构。
(三)拓展销售渠道,开拓多元化的市场
河南省农产品出口市场过度集中,因此应全方位、多元化地开拓国际市场,采取灵活的贸易方式促进市场多元化发展。要在稳定日、韩、东盟等传统市场的基础上,深度开拓欧盟、非洲等潜力巨大的市场,积极发展中东、东南亚等新兴市场,扩大招商,打开更多的新市场,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元化的国际市场新格局。
(四)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创建出口名牌
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经营,实施出口名牌战略,必须依靠科技进步。生产加工企业应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开发自主知识产权新产品,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同时,农产品出口企业要发展自有品牌,在国际市场上形成品牌声誉和固定的消费群体,形成自己的叫得响的品牌。
(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提高农产品出口组织化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2012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江苏省利用FDI促进农产品出口贸易研究”(项目编号:2012SJD790014)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我国蔬菜出口贸易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收录日期:2013年5月5日
近年来,蔬菜出口在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蔬菜贸易量不断增加,我国蔬菜出口贸易也呈现出比较稳定的增长态势,发展势头良好,出口市场日益扩大,市场需求量也日益增加,这为我国蔬菜出口提供了新的机遇,但同时我国蔬菜出口发展也面临许多问题。作为蔬菜出口大国,要做到生产专业化、现代化、商品化,打造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蔬菜产业。
一、我国蔬菜出口贸易现状
随着农产品贸易全球化,我国近几年蔬菜出口量逐年增加,占据农产品出口较大比重,已成为我国农业经济和农民收入的新增长点。从表1中可以看出,自2005年至2007年我国蔬菜出口量增长幅度比较大,而2008年出口量增长幅度较小,到2009年我国蔬菜出口量有所降低,呈现负值,比2008年增长-2.0%,但出口额却增加5.4%;直到2010年、2011年我国蔬菜出口量有大幅度上升,并且呈持续大幅度上升趋势,无论是出口量还是出口额都有较大突破。总的来看,我国蔬菜出口量除2009年下降外,都处于稳步增长的趋势,而出口额也有大幅度提高。(表1)
目前,我国蔬菜出口主要流向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其中主要出口到日本、美国、欧盟、韩国、中国香港、东盟、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占我国蔬菜总出口量的65%。可以看出我国蔬菜出口贸易的市场范围广、出口量大,但也因此我国蔬菜出口贸易面临许多问题。
二、蔬菜出口贸易中的问题
(一)卫生质量监控问题。由于我国蔬菜种植业只关注数量的增长,忽视对质量和安全的控制,导致我国出口到发达国家的蔬菜出现农药残留和重金属超标的问题。因此,质量安全问题,是目前影响我国蔬菜出口的一个突出问题,各国对入境的蔬菜都有严格的卫生安全、质量要求、生态包装等检验检疫要求。而我国蔬菜质量标准体系与国际标准体系相差较大,蔬菜出口质量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农民对农药、化肥、杀虫剂、各种各样的化学添加剂等化学药物的过分依赖、使用过度造成的。农药用量的不合理以及盲目使用,不仅污染当季农产品,还会长久残留土壤,侵入地下水,影响后续农产品和人类生活。例如,2011年出现的“装嫩黄瓜”事件。这种黄瓜,用水兑“坐果灵”(或者一些激素药),在挂果期、成熟期等时段,用小喷壶直接喷在黄瓜花上,长出的黄瓜又长又直,花骨朵儿看着也厚实。与普通黄瓜相同,在菜市场那种环境下一般都检测不出来。因为一般只是检测表面药物残留,而它的有毒成分已经渗透到黄瓜里面去了。而有些生产厂家为了达到防虫、保鲜等目的,会用到各种激素类药物。这些农药的过度使用导致我国农产品出口因农药超标而被退回的案例频繁发生,每年都会有五、六百起,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70亿元人民币。因此,提高农产品质量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
(二)生产技术相对落后。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蔬菜生产技术水平比较低,蔬菜生产、加工过程和方法、包装储运组成成分及性能等方面存在诸多方面的不利因素。而许多国家都已意识到要通过促进科技进步、保证劳动生产率,来促进蔬菜产品能够以高质量、高产量的品质进入国际市场,纷纷引进高科技术生产工具,以加大蔬菜生产的规模。而我国,由于科学技术的差别,蔬菜产业生产规模小,并且比较分散,导致生产质量和数量不可观,也导致生产成本过高,在同种蔬菜竞争上不占优势。在国际市场上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农产品的质量自然成了关注的对象,今天的农产品质量将更进一步地与科技联系起来。
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产品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我国蔬菜产业才有更大更广的发展市场。据调查,在农业产出增长率中,科技进步率所占的比率,美国达到81%左右,德国79%左右,日本70%左右,而我国目前只占40%左右,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因此要使我国蔬菜在国际市场中占据一定的地位,加大蔬菜产业技术革新是当务之急。
(三)我国对蔬菜出口补贴政策不健全。毋庸置疑,我国数十年对蔬菜出口贸易的补贴政策,对蔬菜的出口贸易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在肯定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正视存在的一些问题。
第一,补贴政策形式缺乏法定性。美国在《联邦农业完善与改革法案》中规定了对农产品价格、收入及农产品出口的补贴;欧盟也规定了直接补贴政策;日本的《食品农业农村基本法》也引入了直接补贴机制。而我国的农业支持政策大多没有上升为国家法律法规,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农业补贴立法少,实施的强制性不高。
第二,补贴管理体制运行不畅,补贴效率很难得以提升。由于补贴政策过程中涉及财政、农业、计划、流通、民政和银行等部门,涉及多个部门,协调困难,交易成本高,时滞长,加上部门本位主义、地方保护主义影响,降低了对其补贴的效率。
第三,政府机构费用支付较高,直接转移给农民的费用较少。在绿箱政策中,我国缺少6项与收入支持有关的政策,占了绿箱支持的一半,因而增加农民收入的补贴手段比较匮乏,直接转给农民的补贴只占总绿箱支出的1.4%,因此,我国当前应当充分运用各种补贴政策。
(四)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蔬菜出口的影响。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虽为我国蔬菜出口贸易发展带来很多契机,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蔬菜出口贸易的发展。首先,增加了我国农产品出口成本,削弱了我国农产品竞争优势。某些技术壁垒虽然不直接对蔬菜市场准入进行限制,但为满足其要求而进行的人力、资源的投入以及昂贵的检测费大大增加了企业的成本,从而削弱了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例如,向欧盟出口的蔬菜不但要求检验农药的残留量,还要求检验出口国生产企业的卫生条件;其次,加大发达国家对农产品的控制,使我国处于被动局面。发达国家用优先级的技术,某种意义上控制着国际技术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发达国家往往会采取各种办法,使其他国家的企业标准成为国际标准。而一旦发达国家的企业标准成为国际标准,那么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在起跑线上就输给了发达国家。而以后的国际竞争将是标准的竞争,谁制定标准,谁就拥有主动权;最后,这些技术性贸易壁垒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别国蔬菜产品的进入门槛,加大了市场开拓的难度。例如,美国对蔬菜生产过程实施HACCP计划,这个鉴别危害并控制危害措施的管理体系要求对进口的蔬菜不仅从种植、收获、包装、运输的全过程进行限制,而且对水质、肥料、操作人员个人卫生及健康、仓储运输工具卫生等进行全方位的管理控制,有一项不符合标准,则不许进口。这无疑筑高了其进口门槛,加大了我国农产品进入美国的难度。
三、如何解决蔬菜出口贸易中的问题
(一)建立卫生标准体系,加强质量监控。蔬菜质量安全问题关系到公众的身体健康,随着人民生活水品的提高,居民家庭越来越倾向于购买高质量的蔬菜,并对其质量显现出更多样化的需求,而且更加关注蔬菜质量安全的问题,尤其是蔬菜农药残留的问题。因此,需要我国在质量标准体系、生产环境标准体系以及建设、监督、管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等方面进一步加强探索与完善,建立有效的管理、协调运行体制与机制,切实化解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改进我国蔬菜农药残留检测检验技术和手段,加强蔬菜检验技术和手段研究,培养高素质检测人员,从根本上解决农药残留超标问题。
一些国家对进口的蔬菜,都制定相应的措施,例如日本、加拿大、英国等国要求进口的花生中黄霉素的含量不得超过百万分之二十;法国禁止含有红霉素的糖果进口;日本对进口蔬菜中农药的残留量规定不得超过百分之三十点五等等。因此,我国在蔬菜安全卫生上不可落后于其他国家,必须建立完善的卫生标准体系,加强质量监控。
(二)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国际上对蔬菜的需求量不断上升,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只有加强对蔬菜生产的支持,促进传统蔬菜产业向现代化蔬菜产业的战略转变,提高蔬菜生产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生产“高产、高效、优质”的蔬菜,才能真正提高蔬菜出口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为此,必须促进生产中的技术和设备的引进,通过改进栽培技术、提高生产率来改善农产品生产结构的不均衡。并加强生产技术研究,积极引进高科技生产工具,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推动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并且不断开发新品种,培育适销对路的优良品种;推广现代生物技术、精深加工等实用技术;促进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促进产品的快速增值。同时,基础设施不容忽视,因为良好的基础设施是农业生产产业化的前提条件,产业化的农业生产是科技化农业生产的基础,而科学技术又促进着产业化的形成。
(三)健全对蔬菜出口的补贴政策。根据农业补贴制度存在的不足,借鉴国际经验,目前我国应加大补贴政策机制调整的力度。第一,建立促进蔬菜生产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农业补贴长效机制。对蔬菜出口补贴政策的目标要长期化,着眼于建立长效机制,加快补贴政策的法制化进程,完善农业补贴法律体系。第二,加快补贴政策和补贴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提高农业补贴效率,使其更加制度化和规范化。一方面要尽快改革和改变低效率的价格支持政策,把国家财政转为直接补贴,例如直接提供低价化肥、农药、农膜、农用油、农机等支出;另一方面即使确立了有效的补贴方式,如果没有一套规范的制度作保证,对其的补贴也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因此,要把补贴运行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作为一个重点,加强管理。第三,调整支持结构,执行农民收入补贴政策,特别是通过适当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创新,调整绿箱补贴在蔬菜出口贸易中的分配比例和优先制度,增加对蔬菜产业的补贴,减少政府部门在绿箱资源上的花费,将更大部分的资金直接转移给生产者。
(四)利用FDI,突破贸易壁垒。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为促进我国蔬菜出口贸易的发展,不受WTO机制的影响,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我国必须引进FDI,充分利用WTO给的优惠政策,并突破贸易壁垒,促进我国蔬菜产业的发展。
首先,建立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和外贸管理模式,针对我国存在的组织化程度低、生产规模小、应对能力差等问题做出针对性调整,如将蔬菜生产者与外贸经营者的分散产权整合,形成具有独立利益和较强谈判力的群体,以便加大生产,减少生产成本和贸易摩擦。
其次,政府相关部门应尽快建立国外技术壁垒的预警机制,加强对国外技术壁垒的研究,及时收集、整理和跟踪国外技术壁垒机制措施,组织专门的机构建立《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TBT协定》)信息中心和数据库,并及时反馈给有关部门和企业,使他们做好防范工作,采取积极措施,突破国外的技术壁垒。说到底技术性贸易壁垒大战首先是信息大战,谁拥有信息谁就处于主动地位,反之就被动挨打。
最后,我国应努力与国际惯例接轨,实施标准化战略,确保产品卫生安全。目前,国际上采用的标准很多是由发达国家的国家标准或企业标准转化而来的,充分反映了发达国家的利益和经济水平,这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是不利的。因此,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修订和协调工作,不仅能让我们跟踪国际标准动态,而且还能使国际标准反映我们的利益和要求。
综上所述,可见我国蔬菜出口贸易还面临着一些挑战性问题,因此,我国目前应加快研究和建立适合我国蔬菜出口贸易的支持和保护体系,制定安全有效的战略目标。首先,充分利用、完善、改造WTO相关政策,从而争取、维护和发展我国蔬菜出口贸易中的权力和利益;其次,应加强我国蔬菜产业自身的品质与效率,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最后,我国应加大科技投入,从根本上解决生产效率低、质量差、不卫生等问题的存在。这必将大大推动我国蔬菜出口贸易的发展,成为从根本上解决我国蔬菜出口贸易中存在问题的途径。
主要参考文献:
关键词:
进出口贸易;城镇化发展;格兰杰;主成分;影响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的步伐也在不断的加快,城镇化的发展也会对我国的经济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就总体来看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和世界上的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虽然我国人均收入已经步入中等水平,但是收入之间的差异性较大,这种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城乡之间,所以我国的城镇化发展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国未来主要的一个发展方向就是城镇化,所以有此可以看出我国政府对于城镇化发展的重视,以及城镇化的发展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的作用。本文对于我国进出口贸易和城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以期找出进出口贸易对于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影响,数据采用的是我国近几十年来进出口贸易的数据以及该阶段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数据,通过对进出口贸易对于我国城镇化的发展的影响找出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二、对外贸易与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研究现状
从目前关于进出口贸易和城镇化研究的成果来看,在这些研究成果当中很少有涉及进出口贸易对于我国城镇化发展影响的研究,有的学者研究了国际贸易和我国城镇化发展之间的影响,得出了谷物和非谷物类贸易对于我国城镇化水平的影响。所以该研究结果得出了我国要在保证相应的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来适当进口粮食的策略。有的学者对于工业化下我国城镇化的发展模式进行了介绍,从中得出了国际贸易和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具有一定的关系。进出口贸易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我国的产业结构,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改变,随着我国进出口贸易的不断发展,资源密集型的企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进出口贸易的形式的不断变化来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变。在市场经济机制下,进出口贸易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如果国家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来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该环节对于出口产品的种类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对于进出口的产品的种类要进行严格的限定,在出口产品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增加高科技含量以及高附加值的产品,促进我国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型。在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其有力的推动者,产业结构的调整能够使得企业在地理位置上产生集聚效应。在基础的工业带动下当地的经济会呈现全方面的发展,这种发展一方面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使得农业上的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为城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一般来讲,不同的产业之间的收入差异会比较大,工业和第三产业的效益一般要比农业的效益要高,在工业和服务业中服务业的效益要比工业的效益要高,这种不同行业之间存在的差异会使得资源和劳动力朝着工业以及服务业的方向发展。通过研究很多数据表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于我国城镇化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城市化的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另外,城市化的发展也会对我国的产业结构的升级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通过对于城镇化发展和进出口贸易之间关系研究现状来看,直接涉及到二者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较少,即使有所涉及也没有对进出口贸易对于城镇化发展的影响进行研究,本文在此背景下对进出口贸易对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应用了主成分分析以及格兰杰因果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二者的确切的关系。
三、进出口贸易对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影响
城镇化发展的程度是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的标志,也是当地政府管理水平和组织形式的一种体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率从之前的不到20%已经达到目前的接近60%。在这期间我国的出口的贸易总额也实现了巨大的增长。在我国城镇化主要就是指农村变成城市,同时实现第二、三产业的集聚式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农村人口不断的涌进城市,使得城市的规模以及城市的数量都获得了很大程度的增长,城市的生活方式以及工作方式都在发生着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城市的一切都在不断的转变着农村一切。城镇化是对于一个行政区域来讲,指的是城市人口占所有人口的总的百分比,在某种程度反映的是人口向城市发展和集聚的程度。所以国家的城镇化率和城市的人口有着直接的关系,城镇的人口又对城市的第二、三产业具有巨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在城市经济的组成部分中对外贸易以及服务业都占有相对比较大的比重,所以从上述推理来看城镇化率和城市的对外贸易具有较为密切的关系。从微观角度来看,作为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外贸易产业能够吸收更多的劳动力,由于产业之间的边际效益的差别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村放弃从事的农业投入到城市的对外贸易产业中来,在城市中很大一部分人员从事的是对外贸易的工作,并且对外贸易产业一般都集中在城镇中,这就促进农村的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所以城市的对外贸易产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城镇化发展。从二者关系的宏观角度来讲,进出口贸易在各个方面都会对城镇化的发展形成一定的影响。进出口贸易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出口贸易的发展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的发展,而国家对于城镇的规划以及基础设施投资性发展的资金都是由此而来,所以对外贸易从宏观角度来讲对于城镇化的贡献非常大,对于城镇化的发展具有推动性的作用。
四、城镇化发展与进出口贸易关系分析
(一)变量和数据说明
由于本文所研究的是进出口贸易对于我国城镇化的影响,所以本文选择了如下的几个变量来分析二者存在的关系,包括近三十年的我国进口总额、我国的出口总额、我国的非农业就业率、农村和城镇之间的居民收入差异、以及非农业产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目标变量为城镇化率。所选择的数据为1970-2010年的所有的数据,这些数据都是通过中国统计年鉴来获得的。
(二)模型设定
在我国城镇经济的组成中非农经济占到了城镇经济组成的绝大部分,这种非农业的经济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于我国城镇经济的重要影响,由于城镇经济组成结构的重大转变使得越来越多农民的劳动形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大量的农民进入到城市中开始从事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当中,这种劳动力的转移恰恰成为一个地区城镇化的重要指标,所以使得企业的城镇化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人均的国内生产总值能够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在城镇化的研究过程中是经常用到的一个指标。城镇和乡村之间的收入差距指的是二者可支配收入的差距,该指标反映了一个乡镇经济发展的活力。由于数据的值域存在很大的差别,所以为了更好的反映数据之间的关系还需要对于数据做一定的预处理,本文所建立的模型假设如下:linUR=c+β1lnMt+β2linXt+β3linNAOt+β4linPGt+β5linNAEt+β6linIGt其中,UR指的是目标变量,M、X、NAO、PG、NAE、IG是解释变量。其余的为相应的系数以及误差项。
(三)回归分析
对于非平稳的时间序列来讲,可以通过差分处理的方式将其转化为平稳的变量,然后才能够将上述数据应用与所构建的模型。然后借助相应的数据处理软件对误差项进行分析。首要的就是检验各个解释变量是否是平稳的,通过对单位根进行检验来获取相应的一阶的平稳数据和二阶的平稳数据等。本文在分析我国进出口贸易和我国城镇化之间关系的过程中采用了格兰杰因果分析法。首先通过对我国出口贸易额和城镇化率的格兰特原因进行分析得出,城镇化率对进出口贸易的总额具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出口贸易总额对城镇化率的影响却非常小。通过分析结果可以发现城镇化率程度的提高会使得进出口贸易的总额下降。结合现实来考虑,城镇化率对于进出口贸易具有多个方面的消极的影响,通过本文数据的结果来看,其对于进口的影响是消极的。城镇化率的升高会使得当地的产业结构发生积极的改变,会使得很大一部分劳动力从事于第二三产业中,所以社会资本也会参与到这些产业当中,这会使得国内的二三产业实现快速的增长。根据我国进出口的相关数据显示,我国进口产业一般都是其他国家所生产的具有高科技含量与附加值的产品,在改革开放后的近几十年中我国对于这些工业成品的进口占到了进口总额的80%以上,在这些环节中各种设备的进口占到了很大的一个比例。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工业化的发展,我国科学技术以及工业制品生产能力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对于国外产品的依赖性进而使得进口的额度减少了。接着对于出口总额对于我国城镇化率的影响的格兰杰因果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发现出口总额是城镇化发展的原因,反之则不是。也就是说随着我国对外贸易出口额的增长,会起到促进城镇发展的作用。出口额的提升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我国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以及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会为城市制造大量的就业机会,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们进入到城市,因而实现了城镇的快速发展。反之城镇化率对于出口贸易的总额却没有显著的影响。
(四)主成分因子分析
在上述研究的解释变量当中,每个解释变量对于城镇化率影响的贡献是不一样的,为了得到各个解释变量的权重值本文采用了主成分分析法。通过计算得到出口总额的第一主成分所占的比重为0.99,进口总额的第一主成分所占的比重同样为0.99,所以本文所选择的解释变量第一主成分的贡献率达到了93%以上,所以利用上述解释变量来对目标变量进行解释的理由是充分的,进出口额的比重是最高的,所以为了简化也可以直接将上述两者直接作为整个模型的解释变量。
结论
为了使得城镇化率的提高,我国应该集中力量于出口贸易。通过有效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来积极发展对外出口,大力发挥产业的集聚化效应,使得出口贸易的产业结构得到较好的调整,提升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资本、资源与人力的有效的配置,提高我国资本与资源的投入和产出比例,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质量。作为政府要积极的引导对外贸易企业进行改革,为出口贸易产业制定积极的优惠政策,使得外贸企业的相关制度更加完善、更加先进,使得其促进城镇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作用能够得到很好的发挥。作为国家来讲,应该适当的提高出口退税的税率,为出口外贸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与外部环境,增强对外贸易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并且在运作的过程中降低成本,使得企业应对各种危机的能力增强。
作者:汤梦琳 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计财处
参考文献:
1.章元,万广华.国际贸易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来自亚洲的证据[J].中国社会科学,2013(11)
2.朱惠茹.进出口贸易与物流发展关系实证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5(29)
3.吕延方,王冬,陈树文.进出口贸易对生产率、收入、环境的门限效应—基于1992-2010年我国省际人均GDP的非线性面板模型[J].经济学,2015(2)
1制定有利于对俄农产品出口的贸易政策
政府对农产品出口的政策、技术、信息和协调支持,可为其创造便利的经营条件,调动了出口产品生产者和各类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客观上起到了增进交易效率的作用。制订有利于对俄农产品出口政策是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必要手段,是促进农产品出口重要措施。建立农产品出口促进政策体系,创造好的出口发展环境对建立起国际通行的质量认证标准体系,消除农产品出口的“非关税壁垒”,加强与贸易伙伴的交流和相互合作,沟通信息,创造有利于出口的国际贸易外部条件有着积极的作用。
2强化对俄农产品出口贸易的支持体系
(1)财政支持:在比较优势基础上,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强化对俄农产品出口的支持体系,包括财政、信贷、保险和科教等。
(2)政策支持:要制定相关政策,支持有发展潜力和有经营规模的对俄出口农业项目。对俄出口农产品还要制订土地使用、税费减免、出口退税等优惠政策,来支持对俄农产品出口贸易。
(3)信息支持:为农产品出13企业提供俄罗斯市场的各类信息,帮助企业开拓农产品出口市场。由政府组织建立农产品贸易信息平台,有效整合信息资源,加快农产品贸易公共信息的开发,避免出现买家找不到货源,卖家找不到市场的尴尬局面。
3打造黑龙江省对俄农产品的出口名牌
(1)调整产业结构,重点发展绿色食品,是黑龙江省农产品对俄出口贸易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黑龙江农业要积极应对加入世贸组织的挑战,不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农产品品质、品种结构、农业内部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优质高效农业体系
(2)开发支柱产业、建立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是发展黑龙江对俄农产品出口贸易行之有效的途径。通过建立出口粮食商品生产基地,集中投放有限的技术、资金和物资,使农业产品生产上规模、上档次,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开发优势出口品牌,建立支柱产业力求提高对俄农业综合贸易出口能力。
(3)黑龙江省农产品对俄出口贸易要实施“品牌”发展战略,黑龙江省在豆奶粉、大豆蛋白、精炼油、色拉油、玉米变性淀粉、果糖、高档酒精、等深加工项目上具有很大的优势,已使黑龙江农产品向品牌化赢得了良好品牌。
4、提升龙头企业科技实力
发展对俄农产品出口贸易,必须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依托龙头企业品牌效应开拓俄罗斯农产品市场。扶持和培育一批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开拓市场、开发新品、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等方而的带动作用,对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拉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比较效益,这些龙头企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发展对俄农产品深加工业
要争取抓紧对加工企业进行改组、改造,择优扶持,重点武装,推进科技进步,加速技术创新,培育龙头企业,实现农产品更新换代,要改变多年来出口“原字号”农产品的状况,根据俄罗斯人的食品消费结构的特点和需求,对现有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农产品在俄市场的竞争力。
6、发展对俄农业境外合作项目
推进对俄罗斯的农业境外开发合作项目是对俄农业经济贸易长久发展的战略要求,有利于提升我省对俄农业贸易层次。坚持重点发展符合俄市场需求的绿色、有机和无公害的粮食、蔬菜、养殖和山特产品开发,确保农产品质量符合俄产地标准;充分发挥我省企业对俄合作的优势,吸引国内沿海发达地区和国际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来我省,利用他们的资金、技术、管理优势,走联合开发的路子。
7、发展绿色农业及特色农产品
黑龙江省开发建设时间较晚,空气、水体、土壤、生物等要素构成的生态环境较好,资源的破坏程度相对较轻,具备开发和生产绿色食品的基本要求。随着对俄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绿色食品需求越来越大。要抓好对俄绿色食品发展实施,以出口创汇为目标,实施绿色农产品生产,提高农产品质、创农产品出口品牌。
(1)实施农业标准化,可有效地提高我省农产品的品质,提高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农业标准化包括农产品、种子的品种、规模、质量等级和安全、卫生要求:农产品、种子的试验、检验、包装、储运、使用方法和生产、储运过程中的安全、卫生要求。
(2)专业化、集约化发展对俄绿色农业生产。要顺应俄罗斯社会对绿色、有机食品消费的要求,按照进口国或国际通行的产品质量标准,建设出口生产基地。大力发展优质特色专用品种的生产,合理规划出口产品的生产布局,促进基地向集中连片的区域化、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发展,形成规模优势。严格专业化、集约化运作,树立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的品牌和形象。
(3)技术支撑是黑龙江省发展出口绿色农产品不可或缺的保障。把农业科研部门纳入绿色农产品管理系统,为绿色农产品生产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以确保产品质量,是非常必要的。
(4)政府要增大资金支持力度,促进对俄绿色农产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要增加对俄绿色农产品科研项目和资金投入力度,从资金、项目、奖励机制等多渠道支持科技人员进行有关对俄绿色农产品方而的研究,搞好黑龙江省对俄绿色农产品的开发工作。全力打造黑龙江省生态农业大省、绿色农产品强省的优质农产品品牌,促进黑龙江省农业和农产品对俄出口持续健康发展。优势的农业自然资源,给黑龙江省发展农产品贸易带来了巨大的机遇。要充分发挥这一地方特色资源的优势,开发特色农产品市场,实现绿色化生产,变资源优势为产品优势。
8、完善对俄农产品出口销售渠道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