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4 09:20:1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小儿推拿中医基础理论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福建省残疾人康复教育中心, 福建 福州 350002
摘要: 目的:对小儿脑瘫患者经中医推拿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方法:随机从我中心 2012 年 1 月~2014 年 6 月收治的小
儿脑瘫患者中抽取 50 例进行研究,对其采用多种中医推拿按摩手法进行治疗,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的踝关节活动度以及 CSS (综
合痉挛量表)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经治疗,本组患者的踝关节活动度评分以及 CSS 评分均明显降低,和治疗前比较,组
内差异显著( P<0.05)。结论:小儿脑瘫患者经中医推拿治疗具有显著效果,可快速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具有见效快、治
疗方便和治疗费用低等优势,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小儿脑瘫;中医推拿;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 R2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837(2015)25-0223-01
脑瘫是脑性瘫痪的简称,属于一种比较常见的儿童神经
系统综合征。该病发作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就
是发育不完全或非进行性的脑损伤,以异常姿势和运动障碍
为主要临床表现,并会伴随听力、视力损伤,智力障碍和癫
痫等症,甚至会导致终身残疾[1-2]。此类患者的康复涉及到很
多内容,通常需要长期治疗。但是对于普通家庭来说,长期
的治疗会给他们带来沉重的经济压力,导致很多家庭中途放
弃治疗。为了降低治疗费用,促进小儿脑瘫患者的康复,我
中心开始在临床治疗中应用中医推拿技术,并取得了不错的
临床疗效,并作出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我中心 2012 年 1 月~2014 年 6 月收治的小儿脑瘫患者
中随机抽取 50 例进行研究。所有患者的家属均自愿签署《知
情同意书》。本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 28 例,女性患者 22 例,
最小年龄为 0.7 岁,最大年龄为 12 岁,平均年龄为( 7.53
±2.38)岁。根据 Ashworth 肌张力评定法标准[3],有 15 例
为Ⅰ~Ⅱ级,有 28 例为Ⅱ~Ⅲ级,剩余 7 例为Ⅲ~Ⅳ级。
1.2 治疗方法
本组患者均接受健脾益气、循经点穴,捏脊、促进肌肉
恢复张力,进行关节活动,足底按摩和节段性按摩等多种方
法对其进行推拿按摩治疗。按摩时,注意控制力道,按摩约
0.5 小时为宜,每天 1~2 次,以 1 个月为 1 疗程。
推拿时,可播放节奏比较舒缓的音乐,还可以在蓝色或
者绿色为基调的房间内进行,帮助患者放松情绪,注意控制
按摩的次数、频率、力度和时间。在按摩前,备好滑石粉、
润肤油等物品,避免按摩时损伤患者皮肤。同时,按摩师还
应该根据患者的年龄和体质来制定科学的按摩方案[4]。若患
者有肌肉紧张的表现,则应在按摩前充分放松。
1.3 观察指标
1.3.1 记录本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踝关节活动度评分变化
具体测量方法为:患者取仰卧位,屈膝屈髋保持垂直,
此间由护士或家长转移其注意力,让下肢充分放松。医生用
右手握住患儿的小腿,并用左手的掌跟贴在患者的足跟部,
保持力度中等,将患者的足掌压到最大程度,然后用量角器
测量小腿和足背之间的夹角。共测量 3 次,取其平均值为最
后评分结果。
1.3.2 记录本组患者治疗前后的 CSS 评分变化
主要评价指标包括跟腱反射、三头肌肌张力(小腿)和
踝阵挛等。( 1)跟腱反射的评分标准为:①4 分:亢进;②3
分:比较活跃;③2 分:正常;④1 分:较弱; ⑤0 分:无反
射。( 2)三头肌肌张力的评分标准为:①8 分:阻力重度增
加;②6 分:阻力从轻度到中度增加;③4 分:阻力正常;
④2 分:阻力降低;⑤0 分:无阻力。( 3)踝阵挛的评分标
准为:①13~16 分:重度痉挛;②10~12 分:中度痉挛;③
7~9 分:轻度痉挛。主要评分指标为踝阵挛的次数,次数越
多,分值越高。
1.4 统计学分析
对本组研究的数据采用 SPSS16.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采用 t 检验,对计
数资料采用 x2 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治疗,本组患者的踝关节活动度评分以及 CSS 评分均
明显降低,和治疗前比较,组内差异显著( P<0.05)。具体
数据如下表所示。
表 1 小儿脑瘫患者经中医推拿治疗前后的疗效评分比较
( ±s)
组别 踝关节活动度评分 CSS 评分
治疗前( n=50) 86.01±12.83 11.41±2.42
治疗后( n=50) 72.61±9.13 7.23±2.94
t 值 6.0172 7.7621
P 值 0.0000 0.0000
3 讨论
祖国传统医学认为,脑瘫的发病原因和先天性因素具有
密切关联,胎儿在母体中的血氧状况和分娩过程中的多种因
素都可能是导致脑瘫的危险因素。因此,采用中医疗法治疗
小儿脑瘫就应该坚持补气健脾的原则来调节心神,以达到促
进正常的发育的治疗效果,尽力使姿态恢复正常。在本次研
究中,本组患儿均接受了多种按摩推拿方法治疗,取得了比
较显著的效果:经治疗,本组患者的踝关节活动度评分以及
CSS 评分均明显降低,和治疗前比较,组内差异显著( P<
0.05)。取得这一治疗结果的主要原因有:( 1)推拿是以中
医辨证理论为基础,通过穴位点按推拿的方式来改善儿童体
质,通过推拿,可促使脑血管、微血管和淋巴的循环,促进
新陈代谢,增强体质的作用。( 2)循经点穴,捏脊、关节活
动,足底按摩和节段性按摩等多种方法,可以全面恢复患者
的肌肉张力,提高关节的活动度。( 3)播放舒缓的音乐和在
特定色调的房间中治疗,既有助于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又有
助于缓解患者的肌肉紧张程度,不仅会提高患者配合医师治
疗的依从性,也有利于患儿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综上所述,
小儿脑瘫患者经中医推拿治疗具有显著效果,可快速改善患
者的神经功能,具有见效快、治疗方便和治疗费用低等优势,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国宝,赵飞燕.推拿手法在小儿脑瘫康复中的临床应用
[J].大家健康( 学术版), 2014, 3( 23): 37-38.
[2]张勇.中医推拿及针灸治疗小儿脑瘫临证体会[J].中医
外治杂志, 2014, 1( 15): 58-59.
[3]刘振寰,赵勇,罗冠君,等.小儿脑性瘫痪中医推拿疗法
的临床应用研究[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基础理论研究专
业委员会、湖南省中西医结合肝病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
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湖南省中西
据文献记载,早在二千多年前,名医扁鹊就运用针灸、汤药结合推拿成功救治了虢太子“尸厥”。秦汉时期已有专著《黄帝岐伯按摩十卷》,说明秦汉以前,按摩已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医疗手段。《素问・异法方宜论》说:“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故导引按者,亦从中央出也。”《素问・金匮真言论》载:“故冬不按,春不鼽衄。”“跷”与“”为通假字,谓如矫健者之举手足也,乃导引之意。故按跷,实指按摩导引。按摩能治疗的病症有:“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醴药”,“病名曰脾风发阐……可按可药可浴”。“病名曰疝瘕,……一名曰蛊……可按可药”。对治疗的效果,有的“按之无益”,有的“按之痛止。”所以能“按之痛止”,是由于“按之则气血散,故按之痛止”,“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由此可知,远在战国时期,关于按摩的理论知识就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
汉代医家张仲景在《伤寒杂病沦》中把按摩、导引、吐纳、针灸诸法相提并论,认为其具有预防保健的意义,而且最先提倡“膏摩”疗法,即加入药膏作为推拿媒介物质,将配制好的膏药涂抹在患者体表,然后用手法在其上抚摩擦揉,使药物渗入肌肤,具有手法与药用双重作用,这不仅提高疗效,亦扩大了按摩的应用范畴。
魏晋南北朝时期,膏摩疗法进一步发展。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就载有“治百病备急九散膏诸要方”,其中膏摩药方就有8首,藉以治疗有关病证,首次对膏摩的药方、辨证和制造方法等进行了系统总结。
隋唐时代,是我国历史上的强盛时期,也是按摩史上的兴旺时期。宫廷太医署正式设立按摩专科,并把按摩专业分级为按摩博士、按摩师、按摩工等,主理按摩教学和治疗工作。此时的按摩基础理论、诊断技术及治疗方面都已发展到相当水平,可以认为近代推拿的雏型已经形成。这一时期小儿按摩虽尚未从按摩专业中分出,但一些主要医学著作中已不乏小儿按摩方面的内容。著名医学家巢元方、孙思邈,将按摩疗法编进了《诸病源候论》、《千金方》。他们不仅用按摩疗法治病,同时提出用按摩疗法预防疾病的主张。《千金要方》中有“治少小新生肌腹幼弱,喜为风邪所中,身体壮热,或中大风,手足惊掣。用五物甘草生摩膏摩儿百会……小儿虽无病,早起常以膏摩囟上及手足心,甚避寒风。”“小儿心腹常热,皆母腹中存垢未清,血气不和所致,故用丹参、雷丸、硝黄、戎盐散血热之药制为赤膏,掌摩心下,使瘀散血和,其热自除。”在《外台秘要》中也有“小儿夜啼至明不安寐,以儿母手掩脐中,亦以摩儿头及脊验”。孙思邈认为:“小有不好,即按摩按捺,令百节通利,泄其邪气……预防诸病也。”《诸病源候论》中有按摩双目,可以预防眼病,保护视力的记载:“鸡鸣以两手相摩令热,以慰目,三行以指抑目,左右有神光,令目明不病痛。”
《养生书》上记载了预防伤风感冒的鼻翼按摩法:“常以手中指于鼻粱两边,揩二三十遍,令表里俱热,所谓灌溉中岳,以润于肺也。”这些保健按摩不但在当时被用作增强人们的机体能力,而且沿用至今。
宋金元时期,是中医儿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当时的太医局从中央到地方都设有一定数目的人员教习儿科,儿科专业医生遍及全国,儿科专著大量涌现,中医儿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理论体系到临床疾病的防治已趋成熟。与此同时,小儿推拿疗法的应用也更为广泛,并注意了手法的分析。《圣济总录》中就有“小儿门”共十六卷,其中对按摩作了专门的论述,对推拿按摩手法作用进行了具体分析:“可按可摩,时兼而用,通谓之按摩。按之弗摩,摩之弗按,按止以手,摩或兼以药,月按日摩,适所用也……世之论按摩,不知析而治之,乃合导引而解之。夫不知析而治之固已疏矣,又合以导引,益见其不思也。大抵按摩法,每以开达抑遏为义,开达则雍蔽者以之发散,抑遏则彪悍者有所归宿。”这种强调推拿手法的辨证应用,把推拿和导引明确区分开来的方法,对后世推拿理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明代的按摩治疗非常盛行。在为皇室服务的医疗机构―“太医院”中,也设立了按摩科,成为“太医院”中十三科之一,针对内科、儿科、骨伤科等疾病。特别是在小儿治疗方面,当时积累了很多经验和理论知识,形成了独有的小儿推拿体系。常见一些江南的农村老妇,虽不懂经络穴道,不懂表、里、寒、热、虚、实,却能用按摩治疗小儿疾病。在民间,称这种手法为“推惊”、“抹惊”。随着治疗小儿疾病的发展,出现了“推拿”这个名称。“推拿者即按摩之异名也”。一些著名的小儿推拿专著相继问世,如收集在《针灸大成》内的《保婴神术按摩经》、《小儿按摩经》、《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小儿推拿秘诀》等。其中《保婴神术按摩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小儿推拿专著。
清代的医院虽不设推拿科,但由于疗效显著,不论在官方还是民间,小儿推拿在儿科临床仍广泛应用,颇受重视。张山雷在《小儿药证直诀笺正》中就说:“若至儿医,则不晓推拿手法,岂敢颜以编撰幼科专书,贻讥大雅……”。由此可见小儿推拿在儿科的地位。当时小儿推拿专著增多,诊疗水平有了明显的进步。清代刊印的小儿推拿专书有10种之多,其中重要的著作有:熊应雄的《小儿推拿广意》、骆潜庵的《幼科推拿秘书》、夏禹铸的《幼科铁镜》、钱怀的《小儿推拿直录》、夏云集的《保赤推拿法》等。这些著作对小儿推拿的应用、发展和保障儿童的健康都起了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 补法 泻法 基本手法 选穴
小儿腹泻又称消化不良。是脾胃功能失调引起的一种消化道疾病。中医认为小儿脾胃薄弱,凡喂养不当,饥饱无度,饮食生冷或不洁,或外感风寒,过热或受凉,均可导致脾胃运化失调,而引起腹泻。小儿腹泻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粪便溏薄,甚至稀如水样,或者排便势急,有倾泻的状况。常伴腹部胀痛,恶心呕吐,发热,食欲不振,消瘦等症状。
既往治疗多以抗炎补液、纠正酸中毒、助消化药物,但部分患儿治疗时因口服药物困难、呕吐,或疗效不明显,而采用中医推拿治疗小儿腹泻,根据不同的疾病类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手法,可以收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1 一般方法
1.1 寒湿泻的推拿治疗:寒湿泻多表现为大便清稀多沫、色淡不臭、肠鸣腹痛、面色淡白、口不渴、小便色清、苔白腻,指纹色红。
治疗方法:补脾经200次,大拇指面顺时针方向的旋转推动;推三关穴100次,从大拇指或食中指从腕推向肘。补大肠200次,推大肠经,沿食指尖至虎口一线食指外侧缘;揉外劳宫3分钟,小儿握拳时中指所接触部位。揉脐3分钟。揉尾椎300次,按揉足三里穴3分钟。
1.2 湿热泻的推拿治疗:湿热泻多表现为腹痛即泻、急迫暴注、色黄褐味臭、灼热、身热、尿少色黄、苔黄腻,指纹色红。
治疗方法:清胃经200次,大拇指下方向,向手掌方向直线推动。清脾经200次,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线推动。清大肠200次,自虎口向食指尖的外侧直线推动。推三关100次,在小儿前臂内侧靠大拇指一直线,用大拇指或是食指直面从腕推向肘。推六腑200次,用大拇指指面或是食中指面自肘推向腕。按揉天枢穴2分钟。小儿俯卧位,揉龟尾3分钟。
1.3 伤食泻的推拿治疗:伤食泻多表现为腹痛胀满、泻前哭闹、泻后痛减、大便量多酸臭、口臭或伴有呕吐酸馊,苔厚或垢腻。
治疗方法:补脾经200次,在小儿大拇指面顺时针方向旋转推动。清大肠300次,自虎口向食指尖的外侧直线推动。揉板门200次即小儿大鱼际。运内八卦100次,小儿掌面,以掌心为圆心,从圆心至中指根横纹约2/3处为半径作园,顺时针方向圆圈推动。摩腹3分钟,揉中脘、揉天枢、按揉双侧天枢、足三里穴各1分钟。
1.4 脾虚泻的推拿治疗:脾虚泻多表现为反复发作、面色苍白、食欲不振、便稀夹杂食物残渣舌淡苔薄。治疗方法:补脾经300次,在小儿大拇指面顺时针方向旋转推动。补大肠300次,从小儿食指尖直线推动向虎口。推三关穴300次,沿小儿前臂内侧靠大拇指一直线,用大拇指或是食指直面从腕推向肘。推板门300次即小儿大鱼际,摩腹、揉肚脐、足三里各2分钟。捏脊5-10遍,揉龟尾、按揉肾俞2分钟。
2 典型案例
男婴,7个月。腹泻症状:便呈黄绿色、蛋花样,白天腹泻3次,晚上腹泻4次,连续腹泻两天,进药要"培菲康"二日无效果,第三天腹泻呈黑黄色水样便,气味很臭。小儿食欲和精神状态还可以。经问诊后得知小儿喜吃鸡蛋,有时一天可进食两个鸡蛋。诊断为伤食腹泻,故选择伤食腹泻的小儿推拿基本手法治疗,早晚个一次。第二日,小儿腹泻明显改善,便样有所好转,治疗效果非常明显,连续施术一日,第三天小儿腹泻基本痊愈,并叮嘱其注意控制饮食,多喝水。
3 体会
推拿历史悠久,渊源流长,历经几千年风雨沧桑的磨炼而益发显示旺盛的生命力,在高新技术层出不穷的当代社会中依然具有其他疗法不可替代的医疗作用,而小儿推拿学作为推拿学的一部分,在当代更是以它见效快、疗效高、无毒副作用、易接受不复发等特点,在高新技术层出不穷的当代社会中依然具有其他疗法不可替代的医疗作用。总之,大家可以根据小儿腹泻的具体症状配合使用穴位和推拿方法。小儿推拿的治疗不仅仅拘泥于推拿,大家可以试着药物和推拿结合治疗,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1130-02
小儿慢性浅表性胃炎是儿童消化道常见慢性炎症之一,大多数患儿常无症状或有不同程度的上腹隐痛、食欲减退、餐后饱胀、反酸等消化不良症状[1]。近年来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家长过分溺爱,各种小儿零食杂乱,导致该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主要原因是胃内有害因子长期反复作用于胃粘膜致使其损伤,出现最常见的浅表性胃炎。临床治疗中常以中西医单独或结合治疗,但治疗周期长,疗效理想。现将本院小儿科采用针灸推拿治疗小儿慢性浅表性胃炎79例临床效果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60例小儿慢性浅表性胃炎病例患儿均经奥林巴斯内窥镜检查确诊。其中男77例,女83例,年龄(6-14)岁,平均(8.5±2.8)岁。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选用西药治疗小儿慢性浅表性胃炎81例;观察组采用针灸推拿治疗小儿慢性浅表性胃炎79例。治疗3个月及6个月后分别用内窥镜复查临床治疗效果。两组在性别、年龄及临床资料中无差异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选用硫糖铝0.25g,3次/d,西咪替丁片0.2g,3次/d,治疗小儿慢性浅表性胃炎81例;观察组小儿慢性浅表性胃炎79例患儿利用中医辨证理论及独特的经络腧穴基础理论,选用特定的腧穴进行针灸推拿治疗方法[2]。针灸选取膈俞、脾俞、上脘、建里、足三里、肝俞、胃俞、中脘及下脘等穴位在推拿后行针灸,留针30min。另外若脾胃虚弱型增加章门穴;肝胃不和型增加期门。推拿法则选取脾经推拿100-200次;胃经推拿100-200次、揉板门100-150次,另外内八卦、外八卦、四横纹、开璇玑、膻中及中脘等各采用推拿100-150次。每次推拿针灸15d为1疗程,其中选用温法、和法通法采用推、拿、按、揉及擦等手法。休息3d后继续下一个疗程针灸推拿治疗。
1.3 疗效评价 ①痊愈:治疗结束后患儿临床症状消失,胃窥镜复查胃黏膜恢复正常,而且停药休息1月未复发;②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胃窥镜复查胃黏膜基本恢复正常,临床症状减轻;③有效:临床症状改善,胃窥镜复查胃黏膜糜烂范围缩小;④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变,胃窥镜复查胃黏膜症状未改善。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对所有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以x2,P
2 结 果
对照组与观察组经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结果临床治疗效果出现不同的有效率,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见表1,其中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具有差异性(x2=12.68,P
3 讨 论
浅表性胃炎是一种慢性胃粘膜浅表性炎症表现,是慢性胃炎中最多见的一种类型,利用胃镜检查结果时发现占全部慢性胃炎的50%-85%左右。而小儿慢性胃炎是也是儿科常见病之一,约占慢性再发性腹痛患儿的1/3,目前小儿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增高的趋势[3]。主要是由于有害因子长期反复作用于小儿胃粘膜引起损伤的结果。同时小儿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发病主要原因与自身体质免疫因素和营养因素有关。各种有害因素造成胃黏膜损伤,释放抗原并致敏免疫细胞引起抗原一抗体反应导致胃黏膜进一步损害。另外患儿被家长溺爱出现挑食、偏食等不良饮食习惯,造成维生素C、维生素e及钙、铁等元素摄入不足容易出现胃黏膜伤害等致病因素。如长期食用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对胃黏膜也有损伤。
本组所选病例160例小儿慢性浅表性胃炎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利用纯西药硫糖铝和西咪替丁治疗是以保护和修复胃黏膜为主要措施,其临床治疗结果总有效率为83.95%。而观察组则采用中医辨证分型后,主要有①肝郁气滞型;②脾胃虚寒型;③饮食停滞型。采用针灸推拿治疗小儿慢性浅表性胃炎,其中依据分型选用特定的腧穴进行针灸推拿治疗方法,虽然临床治疗效果及时性较差,疗程长,但临床治疗效果却高达91.14%,远高于对照组,两组具有差异性(x2=12.68,P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