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4 09:20:1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关于新农村建设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农户基本情况:
1、住址 。
2、家庭人口 人 ; 劳动力 人。 3、家庭年收入 元;人均收入 元。 4、家里的耕地面积 公顷;人均耕地面积 亩。 5、家庭成员中的最高学历( ) a、大学 b、高中 c、初中 d、小学 e、不识字 6、家庭主要经营的农业有哪些?(按比重大小顺序排列,比重占最大的在括号内填1,其次填2,依次类推。) a、粮食作物种植( ) b、蔬菜种植( ) c、果林种植( ) d、家禽养殖( ) d、水产养殖( ) 7、家庭收入主要来源:(1)种植粮食作物 元;(2)种植蔬菜果林等经济作物 元;(3)养殖 元;(4)财政补贴 元;(5)其他 元; 8、家庭成员外出务工有 人,他们是( )〈可多选〉 a、配偶 b、儿子 c、女儿 9、您家里的劳动力( )a、缺少劳动力 b、有剩余劳动力 c、不少也不多 10、你家里的主要开支是( )〈可多选〉a、日常消费品 b、农业投入 c、修建新房或购买家具 d、子女的学费
截至XX年底,全省省级新农合试点总数达88个县(市、区),占有农业人口县(市、区)总数的65.67%,比全国高15个百分点;覆盖农业人口4585.38万人,占全省农业人口的75.59%;参合农民4063.18万人,占全省农业人口的66.98%,比全国高21个百分点,总量居全国第一;平均参合率88.61%,比全国高8个百分点;到第三季度筹集基金总额12.87亿元,受益农民2333.81万人次,占参合农民的57.44%,比全国同期高22个百分点。四年来,新农合累计为4588.04万人次参合农民报销医药费15.77亿元,有效减轻了农民负担。
(一)发行新农村建设专门债券的可行性
发行专门债券既为新农村建设筹集了资金,又为农民拓宽了投资渠道;解决了农民有钱无投资项目的问题,真正做到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让农民得到真正的实惠,同时也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实践证明,在经济鼎盛时期,以发行国债的方式募集大量资金用于专项建设,既符合我国国情,又能满足社会公平、社会和谐,是一项成功之举,比如,三峡建设专项国债,该债券的发行成功的地保证了三峡建设资金的需要。专项国债在我国的信誉度很高,具有安全性高、收益稳定等特征,是采取稳健型投资方式的首选产品,一直受到我国居民的青睐,特别符合我国农民有钱没有投资项目的问题,并且农民思想保守,有钱不舍得消费,结合这一特点,可以将民间的闲散资金集中起来,投入到目前急需发展的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的领域中去,发挥这部分资金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巨大效应,实现国债政策在筹集资金方面的重大功效。
(二)发行新农村建设专门债券的思路
国家在政策上要倾斜,发行范围包括城市居民,更要覆盖农村,要让80%的农民能够买到债券,享受政策待遇;发行利率设计上,应比同类债券利息稍高,考虑通货膨胀,实行浮动利率,利息应由政府财政买单;发行期限不能太短,设置8―10年为宜,因为新农村建设项目投资大,要充分考虑缓解国家财政的压力。
二、发售新农村建设彩票
世界彩票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古罗马、古希腊时期就发行了彩票。16世纪的意大利把彩票视作促销的工具。
(一)发售新农村建设彩票的可行性
1、在当前,我国人均收入普遍偏低,失业率较高的情况下,人就有贪念,会抱着四两拨千斤的发财梦。据有关专家研究:当人均收入水平小于3500美元时,人均彩票支出随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这一时期的增长速度最快;当人均收入水平大于3500美元时,人均彩票支出占人均收入比重的增长速度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相对于收入水平而言不断的下降。据有关部门测算,今后10年中,我国人均收入按照保守预测,每年增长6%,到2024年将达到3600美元。由此本文可以推断,当前时期是发行新农村彩票的最佳时期。
2、据《世界彩票指南》统计,1990年世界彩票销售额为650亿美元,2001年为1200亿美元。彩票销售额名列前矛的国家有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等,时至今日,彩票已成为世界第六大产业。彩票之所以在全世界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主要是能缓解各国政府财政压力,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去造福社会公益事业。2007年我国彩票的总销售超过1000亿元,刷新了我国彩票发行20年以来年销量的最高纪录。由此我国彩票市场筹集资金的潜力还是相当大,并且新农村建设彩票是一件得人心、顺民意的事业,无疑更具有市场筹资的潜力。
3、发售新农村建设彩票可以成为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而且发行彩票不需要还本付息,不会引发财政风险,可以缓解政府建设新农村的财政压力。
(二)发售新农村建设彩票的设想
1、发行新农村建设彩票应由政府授权,并明确规定将筹集上来的资金全部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去,主要用来支持农村教育事业、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和农村社会保障。有家才有国,支持农村建设,匹夫有责,这是一庄顺民意、得人心的事业。
2、颁布相应法律:明确彩票由国家专卖,由国家指定机构统一经营;如此规定,其主要目的是防止多家彩票机构为抢占市场而提高资金返还率,使彩票销售市场混乱。
3、开拓新的发行领域,开发新的彩票玩法,用压缩发行费用和适当降低公积金的方法来提高返奖比例,用丰富玩法的方式吸引私彩彩民,压缩私彩的生存空间。我国现在的彩票娱乐性不强,需要有很大的突破和大胆设想,比如:将新农村建设彩票购买设点到农村,将彩票设计成网络游戏,让全社会的人积极关心和参与。
4、改变以往彩票单一的网点销售模式,发挥移动、互联网增殖业务,丰富销售方式。通过移动电话及互联网可提供的便利优势,向其目标群体及彩民群体提供更直接、更便利的彩票销售服务,扩大整个彩票的有效销售市场,营造积极的氛围。
三、加强金融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
金融机构是农业生产资金供给的主要部门之一,应当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更加积极主动地发挥作用。加快发展农村金融市场,发展农村金融政策体系、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和农村金融保障体系是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一)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农民贷款难。据对农村企业及农民调查,35%的贷款是依靠民间融资,融资24%以上主要通过高利贷等方式筹措;农村贷款品种单一,贷款只局限于短期农业生产性贷款等少数几个信贷品种,无法适应农户和农业生产多元化的资金需求;贷款方式单一,在贷款方式上,除小额信用贷款外,其余贷款一般都得提供相应的担保抵押,且抵押的品种仅限于房屋等不动产贷款品种,导致农村抵押担保难现象突出;贷款额度小,片面强调小额农贷,无法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据调查48%的农民认为小额信用贷款额度偏小,小额农贷只能满足购买一些生产资料和从事简单再生产的资金需求,不能满足新兴农业、畜产品精深加工贷款需求;贷款期限上,基本上都控制在一年以内,难以适应农业产业化的周期规律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村信贷模式陈旧落后,信贷经营上难以突破“春放、秋收、冬不放”的传统模式,造成企业和农民生产经营融资困难;农村资金流向城市情况严重,加剧了农村金融信贷服务供需矛盾。
(二)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措施
改变单一的不动产抵押贷款方式,建立和完善动产抵押、仓单质押、权益质押制度,促使农村资源转化为金融信用;创新信贷品种,如农产品套期保值贷款、农业订单贷款、农民进城务工贷款等;在考虑国家财力的情况下,加大贷款额度,延长贷款期限,这样有利于农业产业的资金周转;对新增当地的支农贷款给予减免税收优惠政策,从法律和政策层面保障农业长期发展的资金投入。
根据雷击的选择性,易遭雷击区域是指:突出周围地貌的地形位置较高地点、临近河边湖边地区、处于上升气流的迎风面方向的地点、地下有金属矿藏的地区等。农村群众普遍没有易遭雷击区域这个概念。在农村新建房舍选址时,农户很少考虑所选的地址是否会在以后投人更多的资金用于建筑的雷电防护。在新农村房舍建设过程中还应同时考虑所选地址周围构筑物及树木的情况,应远离电力系统的高压输电线路以及高大的电力、通信铁塔,房舍周边的树木可以作为接闪器来为房舍提供直击雷保护,但为防止雷电反击,这些树木应保证在距房舍5米之外。
二、新农村建设中配电系统的防雷保护
在农村配电系统发生的雷击事故是最频繁的,其原因是农村配电系统布局设置不合理、多采用架空方式人户、用户自行乱拉电线等多方面造成的。农村公用配电变压器应按“小容量、密布点、短半径”的原则进行建设与改造。配变低压侧配电室或配电箱应靠近变压器,阀型避雷器越靠近变压器安装,保护效果越好,一般要求装在高压跌落保险器的内侧。多雷区应加装低压击穿保险器或低压阀型避雷器。
三、村级小有线电视系统的防雷保护
在新农村建设中国家实施的“村村通”工程,使广大农村实现了与城市有线电视的联网,但是在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村无法与城市联网,村级小有线电视系统解决了这些地方的群众看电视节目难的困难,但同时雷击造成系统故障的事故频繁发生,严重影响群众的收看效果,对其采取有效的防雷措施,是很重要和必要的。
村级小有线电视系统由前端、传输分支线和用户分配网络三个部分组成,在建筑顶部架设前端天线时,接闪器与天线竖杆、底座及部件连接均应可靠焊接,在焊接后的部位涂防腐漆。并将天线底座就近与建筑物的避雷带焊接。如有在屋顶敷设的天线馈线应穿钢管或金属线槽,并将钢管或金属线槽两端就近接地。进入前端箱的天线电缆的加装信号SPD,馈线的金属外皮、天线前端箱及其内部的设备外壳就近接地,在前端的总配电箱和前端箱分别加装电源SPD。
四、新农村建设中新能源应用方面的防雷保护
(一)太阳能路灯的防雷保护
太阳能路灯作为一种节能而独立的照明系统逐步应用到了新农村建设中,但是其关键的直击雷防护在设计施工过程中很多时候都没有考虑。金属灯杆的太阳能路灯是否需要加装直击雷防护装置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对于非金属灯杆的太阳能路灯在没有其它构筑物保护时,均应加装直击雷防护装置。金属灯杆可利用灯杆作为引下线,非金属灯杆须设置另设引下线,两种不同灯杆材料的太阳能路灯的冲击接地电阻都应满足不大于30欧姆的要求,单根垂直接地不满足要求时,应增加垂直接地体。
(二)太阳能热水器的防雷保护
太阳能热水器具有环保、节能、方便、省钱等诸多优点,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广泛推广。但其存在的防雷隐患也时相当严重的,特别是在农村,由于太阳能热水器均安装在屋顶突出屋面的地方,而农舍多数没有任何的防雷装置,这就使新安装的太阳能热水器的防雷施工增加了更大困难,无法进行等电位连接,装设接闪器时需单独做引下线和接地系统。
虽然存在各种困难,但是太阳能热水器的直击雷防护还是必须要考虑,其中太阳能热水器在屋顶的摆放位置也是一个关键。如果房舍周围有高大树木,应尽量将其放在树木的保护范围内,将树木作为接闪器使用,不必另行安装直击雷防护装置。
(三)“两气”工程的防雷保护
“两气”工程是指沼气工程和秸秆气化工程。它是一项可持续农业技术,它将畜牧业、种植业等科学合理的结合在一起,使农业系统内做到能量多级利用,从而达到高效、低耗的目的,正是由于其拥有众多的优点,在新农村建设中受到了很大重视,并且已在一些村镇开始集中建设。
本文所讨论的是大型的沼气、秸秆气化站的防雷保护,这种气站可以满足一村或多村用户的日常用气需求。依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版),两种气站均应按第二类防雷建筑物进行设计。
沼气站的USR反应器和秸秆气化站的湿式气柜为全站的制高点,须考虑直击雷的防护。在罐顶安装接闪器,罐壁作为引下线,基础接地作为接地体。如果基础接地作为的接地体不符合冲击接地电阻不大于10欧姆的要求时,应增加垂直接地体或设置环形地网来满足要求。沼气站的蒸汽锅炉在直击雷防护方面可利用金属烟囱作为接闪器,同时还要保证锅炉良好接地。在站房屋顶装设避雷带,宜利用柱内钢筋作为引下线,基础接地作为接地体。对于砖混结构的站房,应在四角各敷设一根引下线,围绕站房做环形地网,并保证冲击接地电阻不大于10欧姆。在站房内应设置等电位连接排,并与站房的直接雷防护系统接地装置连接。有金属外壳的各种设备用铜编织带或者线缆与等电位连接排连接。
五、新农村建设中安全监控系统的防雷保护
为了加强农村的安全保卫工作,目前在一些有条件的乡村安装了安全监控系统。监控机房一般设置在村委会的办公楼内,在主要进出口和街道的十字路口均安装了球形摄像机。很多设计单位没有考虑这方面的防雷保护或者考虑不全面,而投入使用后发生雷击事故再进行整改会很困难,因此在设计时就应该将防雷保护考虑进去。
首先安全监控系统所处的建筑物应按第三类防雷建筑物进行直击雷防护,接地宜利用建筑物的基础接地,无法利用时应围绕建筑物作环形地网。因为监控系统的接地要利用建筑物的防雷接地,所以要保证其冲击接地电阻不大于4欧姆。
中图分类号:TM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3(b)-0214-0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力做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生活必需品,必须要做好供应和服务工作。为服务新 农村建设,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了“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的农电发展战略,以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用电的需要,这就对我们的农村用电服务提出了新的 要求,需要我们面对新的形势,做好新电力的新服务。
1开展新服务的必要性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需要新服务,党和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针和一系列的惠农政策,使农村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长期以来的常规服务从观 念上、内容上、技术上、规模上已难以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应为农村经济提供新的电力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电力保障;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新服务,电 力供应的好坏直接关系着社会安定与和谐,而这又主要是通过服务来实现的,以新的服务,提高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解决用电客户的困难,从而创造和谐的社会氛 围,让农民满意,让政府放心;农电事业的发展需要新服务,经过“两改一同价”、“户户通电”,供电能力和供电范围都大大提高,如果服务跟不上,就会使农电 建设的成果付之东流;农村的节能降耗需要新服务,当前我国正在实行节能减排方针。由于历史的原因,农村电网较为薄弱,线损高,负荷率低,设备陈旧,耗能高 的现象比较突出,需搞好节能技术服务,实现节能降耗,提高供电能力。
2新服务的实施
传统模式的农电服务,在过去为农电的发展、农村的供电做出了很大贡献,然而,新农村的建设,对农电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建立新的服务理念、服务机制,在服务管理、服务方式方法、服务质量等方面实现突破和提高,让农民用上安全电、优质电、放心电。
2.1 树立新理念
新服务,首先必须实现服务理念的转变,把服务与新农村建设、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以及自己的工作和前途联系起来,建立起“以客户服务为中心”的服 务理念,由要我服务变为我要服务,增强主动服务意识,建立全心全意为农电服务的思想,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从客户的利益出发,做好农电服务工作。
2.2 实施新举措
新农村建设为农电服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实施“三个十条”(员工服务“十个不准”、“三公”调度“十项措施”、供电 服务“十项承诺”),强化“四个服务”(服务于地方党委政府工作大局、服务于农业生产、服务于城乡企业、服务于城乡居民客户),完善电网结构,改善基层供 电所生产办公和营业条件,提高服务能力。
2.2.1 完善农村电网结构
乡村电网结构整体薄弱、供电半径局部偏大、部分配电变压器设备陈旧等问题依然存在。坚强的电网是做好服务工作的基础,加大资金投入农村改造, 提高农村电网供电能力,解决乡村供电网络用电“卡脖子”问题,使之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完善营销标准化体系,改善基层供电所营业环境。
2.2.2 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系统
以满足农民需求为原则,按照“以客户服务为中心”的理念和模式来设计服务机构和流程。建设规范的供电服务窗口,改善服务环境,提高服务水平; 通过95598语音客户服务系统,24小时受理客户咨询、查询、故障报修和投诉举报等业务;建立故障抢修服务队伍,帮助客户做好设备检修和全天候故障抢修 服务;简化业务手续,实施“一条龙”服务,缩短工作流程,加快报装速度。
2.2.3 实行供电服务承诺
为了给农民提供优质的服务和高质量的、可靠的供电,实行自我规范和自我约束,对供电服务的项目,如供电可靠率、到达故障现场抢修地时限、供电方案答复期限等,进行服务承诺,服务承诺内容公开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2.2.4 实施品牌服务战略
树立品牌服务意识,实施品牌服务,牢固树立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进一步规范服务行为,提升服务质量,以良好的组织管理、文化理念、服务创新树立服务品牌,扩大社会影响,赢得农民认同。 转贴于
2.2.5 建设高素质的农电员工队伍
农电工是农电服务的主体,将农电队伍素质工程纳入企业总体规划进行业务学习和技能培训,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提高业务能力。加强指标考核,将指 标量化,责任到人、奖惩到人。要实行动态管理,奖优罚劣。制定切合实际的农电工用工管理办法,规范用工管理,明确农电工的责、权、利,依法签订劳动合同, 缴纳相关保险,充分调动农电工的工作积极性。
2.2.6 加强与客户的沟通,接受社会监督
走访用户,宣传电力政策,征求农民意见和建议,解决用电困难。上门服务,查看客户的用电设施状况,提出用电优化方案,帮助其消除安全隐患。健 全完善服务工作监督考核办法,聘请社会监督员,定期召开农电服务评议监督座谈会,改进工作。做好投诉、举报的受理、查处、反馈和回访工作。
2.3 推行新技术
充分利用互联网、计算机、通信等新技术,实行现代化服务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方便广大客户,提升服务水平。建立95598语音客户服务系 统,24小时受理客户咨询、查询、故障报修和投诉举报等业务;建立远程监测和抄表系统,对供电设施的电能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发现异常,及时处理,保障客户 用电,节省人力,提高效率,保证数据的准确性;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多种渠道的查询、缴费等服务功能,如银电联网。建立对外营销信息网站,定期公告、 通知、电费及用电知识等;利用计算机存储功能建立完善的客户档案,了解客户的用电情况,有的放矢的为实行高效服务。
2.4 开展新项目
2.4.1 保电服务
每到三夏、三秋、灌溉季节以及负荷高峰、重要节日、重要活动期间,都能做到及早制定保电方案,对相关的水库、灌渠、机井等秋冬种供用电设备进 行了巡视、维护和检修,保证线路设备的可靠供电。充分做好事故抢修的人员和物资的准备,加强95598客户服务调度,对农业用电故障报修优先处理。强化值 班管理,各抢修队均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保证在第一时间内进行抢修,尽量缩短停电时间。组织服务队深入到田间地头,为抗旱排灌和秋冬种用电开通快捷高效 的服务通道,切实解决用电需求。
2.4.2 重点服务
对于当地的重点项目、重点工作实行重点服务,如新农村建设工程、工业园区建设,要由专人负责,时间从优、手续从简、确保到期可靠供电,用电服 务随叫随到,最大限度地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重点工作对电力的需要。简化秋冬种和抗旱排灌用电办理手续,接到客户电话或书面申请后,迅速制定供电方案。
2.4.3 个性化服务
根据客户不同的特点和需求,实行有针对性的服务,对线路陈旧的村庄进行改造,提高供电可靠率,改善农民的用电环境;在农忙季节(夏收、秋收、 灌溉),靠上服务,及时处理供电出现的问题;主动上门为残疾人、孤寡老人等社会弱势群体实行亲情服务,为其排忧解难;对于出现暂时经营困难的民营经济客 户,灵活掌握供用电合同的有关条款;特事特办,对于急需用电的客户,实行特殊服务,如根据客户的要求,调整工期提前送电,错开客户用电时间实行零点检修, 进行移动发电车服务等。
2.4.4 “家电下乡”服务
抓住“家电下乡”惠民政策有利机遇,让服务与家电同下乡,树形象、拓市场。对涉及“家电下乡”的新户,特事特办、快办,24小时随到随办。对 不能满足新购家电负荷的村和农户,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造。成立服务小分队,实行上门服务,帮助检查漏电保护器,整改下户线,安装电源设备等,确保农民买得 起、用得上。编写《“家电下乡”供电服务手册》,加入服务队的联系电话、服务范围等相关内容,统一发放到相关村、组和农民手中,群众只要打一个电话就能及 时得到快捷的电力服务。
2.4.5 全过程服务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 the Hengdong long Tong for example, Hengyang City,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planning, a number of issues in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planning, modern planning concepts to guide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ment of rural living environment qualit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farmers in the new rural planning thinking.Key words: industrial structure; infrastructure, environment 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TU984.17 文献标识码:A
引言:如何建设新农村,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是实施科学发展的一项具体措施,也是我国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一项重大举措。然而,在目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规划中,普遍存在着模仿城市居住区规划的现象。这种不切实际,盲目模仿的现象造成了农村特色的削弱和消失。使城市居住区肌理代替村庄肌理,城市住宅代替村庄住宅。这种不符合农民生活方式的规划,给农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方便,并且由此滋生了乱搭乱建等违法现象。在衡东县长塘村新农村建设规划过程中,我们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一目标,依据长塘村现状,从村庄建设布局、产业结构、基础设施等几个方面,对新农村规划进行分析,并对新农村规划中新型农民建设问题进行思考。
一、村庄建设布局
村庄建设布局要科学处理生产、生活、生态、文化之间的关系,能充分结合自然地形,显示个性特点。农户建房要以村组为单位相对集中,合理安排水、电、路、通信等基础建设建设。
1、空间布局
长塘村现除3个相对集中的居民点,其余居住建筑分布比较零散,在规划中保留相对集中的居民点,尽可能按照原有道路、河流走向,确定组团形态、道路系统及开敞空间系统,保持村庄整体形态的延续。在空间布局上形成“一纵三横”的格局,这样既尊重农村原本的生活习惯,又改善了村容村貌。
2、用地布局
本着节约土地的原则,根据用地现状进行适当扩建和插建。一是可以平衡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二是可以对新建点无法纳入的住宅做适当安排。
在长塘村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围绕村部呈组团状发展,商业、医疗、科教、文化娱乐等集中布置于村部片区、沿公路布置三片集中村民建设区,保留原胡家老屋、朱家大塘、新街、刘家屋场。
二、产业结构
农业是农村的产业基础,生产发展首先指的是农业的现代化,以粮食生产为中心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农业要加大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农业由粗放向集约、手工劳动向机械化、低技术含量与低附加值向高技术含量与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在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的过程中,要协调农业与非农业的关系。要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培育主导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长塘村以传统的农林业生产(经济作物种植)为主,而二、三产业和养殖业发展规模较小。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以以水稻、油菜种植为主,加大发展油茶等经济林种植。建立100亩的蔬菜基地,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壮大猪、鸭养殖,同时利用水塘进行养鱼,重点扶持猪、鸭加工企业,建立农产品加工工业园和专业批发市场。结合“生态农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为旅游提供集吃、住、游、憩于一体的多功能、全方位服务。依托712矿适当发展工矿加工业。
三、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饮水、燃料是直接影响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所以,应重视对农村道路的整修、自来水设施的安装,引导、帮助农民修沼气池,使用天然气,改善农村卫生条件。
1、道路交通
要促进村镇的经济发展,建立与外界联系的快捷道路,合理安排停车场和配套道路交通设施,村内通路以畅通为原则,适当考虑美化、亮化,依据地形自然布置,采取自由式的布局方式,结构采用环式与支状相结合。建设用材做到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除车行道用水泥、沥青外,步行系统多用卵石、块石等本土材料。
长塘村的道路规划中近期进村主路按5米两边各留1米人行道,村内道路按3.5米全面硬化,并结合衡东县城交通体系规划,沿线按13m红线进行控制两厢用地。并设一汽车停靠站。在村主要道路设置路灯。接通到每家每户,形成方便、快捷的道路系统,利于农业机械化。
2、给排水等市政设施
水、电、通信线路、给排水等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文明农村建设的基本保证。但由于农村基础薄弱,村距相隔远,导致配套设施的建设一直成为建筑规划的鸡勒。很多乡村居民已习惯了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的生活,在原来居住分散,人口不集中的情况下固然不会有太大问题,但是规划成型成规模的居住区,则会造成很大的麻烦。如垃圾没有近统一倾倒的地方,排水沟不能连接到各家各户,没有设计合理的化粪池。这些使得新农村附属功能不全面,配套设施不完善。
在长塘村新农村规划中,重点在改电、改水、该厕、改厨四个方面:新建多个电排以供生产生活需要;将单独取水方式改为统一管道供水;每栋房屋屋檐滴水下设环形水泥硬化的排雨水明沟,集中排入村里的排水沟渠;每一至三家建一个化粪池,生活污水,沼气池水排入其中处理后再排入渠道;每家建水冲式厕所,粪便排入沼气池或化粪池。
四、环境保护
在村庄快速扩张、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同时,要坚持环境建设与经济建设、村庄建设同样合理布局,创造一个环境优美、生活舒适、安全放心、洁净卫生的良好居民生活环境。
1、垃圾的处理
垃圾实行统一收集、集中处理,积极推行垃圾分类收集,提高垃圾的回收利用率。生活垃圾站的位置要固定,符合方便居民和不影响村容观瞻的要求,利于垃圾的分类收集和机械化操作,生活废弃物集中运至固体废弃物处理场,保护良好生活环境。
在长塘村规划中,设立集中垃圾收集点,对垃圾进行统一处理。垃圾收集点分别规划在相对结集中居民点内。垃圾站服务半径≤200,废物箱设置间距50—80m,村域垃圾通过垃圾收集点收集后,纳入到大浦镇垃圾处理系统中。
2、污水的处理
人工湿地是一种通过人工设计、改造而成的半生态型污水处理系统,主要由土壤基质、水生植物和微生物三部分组成。其优点投资费用省,运行费用低,维护管理简便,水生植物可以美化环境条件气候,增加生物多样性。适用于资金短缺、土地面积相对丰富的农村地区,不仅可以治理农村水污染、保护环境,而且可以美化环境,节约水资源;
在长塘村规划中采用潜流人工湿地,多采用碎石、沙子、矿渣等基质作为填料。不同类型的基质对废水中磷和重金属离子的净化影响最大,同时已应该注意基质粒径大小的选择。最后就是水生植物的选择其中香蒲、芦苇和灯心草适合。
3、加强环境卫生管理
应成立专门的清洁维护结构,对公共场所进行保洁,所有公建均有单位设计中考虑公厕设计。
五、新型农民建设问题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需要培养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没有新型的农民,前面谈的几点也根本无法实施。以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科技致富能力为目标,结合实施“阳光工程”对长塘村18—45岁的劳动力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开展农民工转移培训,积极引导和教育农民遵纪守法、提高修养、崇尚科学、移风易俗,使之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六、结束语
按不同模式科学规划和设计新农村,明确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投资的领域,科学规划,合理考虑环境保护,从实际出发,科学合理规划和设计,美化村庄建设,完善公益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制度,努力建设美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1]赵莉
一、当前农村存在的问题
自实施新农村建设政策以来,农村的村容村貌、居住条件、生活水平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改善,但仍存在颇多问题。
由于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大多数老人只能选择留在老家看门,耕种责任田,多数都是“活到老,干到老”。另外部分年轻人会在市区买房定居,而老人由于去城里没事做、没熟人、连说话都找不到人、居住楼房不习惯、对城市里人与人关系的不适应,无法融入城市生活,不愿离开农村。有的是因为儿媳嫌弃老人,而不愿让老人搬来同住,使得父母成为了空巢老人。由于子女们每年回来探望老人的次数极为有限,造成了老人的生活无人照料。大多数老人与子女的生活水平相差较大,有的子女虽然进了赡养义务,但也仅仅能维持老人的温饱水平。许多老年人孤单寂寞,精神上缺少慰藉,很难见到孩子人影,有的电话也很少打给老人,就是偶尔打个电话,还嫌老人唠叨。老人即使生病了,儿女也只是看一眼就走。受限于老人们的文化水平,再加上农村的娱乐场所缺少,活动空间非常有限。适合老人参加的活动几乎没有,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老年人的精神空虚,毫无情感寄托。有的上了年纪的老人由于不能参加劳动了,认为给孩子增加了经济负担,从而增加了老人自己的精神负担。“养儿防老”是农村世代相传的观念,但这一观念在时下的农村正在被逐渐的淡化。这些现实存在的问题,深刻反映出在农村孝道意识的淡薄。老人担负着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压力,从而使农村老年人的幸福感降低。
二、当前农村孝道缺失的主要原因
(一)社会现实因素的影响
当今社会,由于社会价值的改变,在处理与父母的关系时,往往也把个人利益得失放在首位,首先考虑的是否有利于自己的小家庭。在赡养父母的问题上,更多的从经济方面考虑,看是否会影响到自己的小日子,是否会为自己带来家庭负担。往往忽略了父母最需要的是亲情温暖,老人渴求的并不是单纯物质上的满足,父母所倚重的仍然是“亲情式”孝道。
(二)农村公共舆论的缺失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前的农村,村里公共舆论具有很强的约束力,本家辈分大的老人也有很大的话语权。一旦哪家发生子女不孝顺父母、不赡养老人、甚至虐待父母的事情,本族大辈可以训教,村民会用传统的眼光,私下的议论和公开的批评,指责子女的不孝行为。这种做法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让不孝顺的子女在村里“坏了名声,没了面子,抬不起头来”。
(三)农村基层组织对传统道德的重视程度不够
现在有的农村基层组织不太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很少在村里积极地开展道德文明宣传,更谈不上在村里举办有关孝道的活动。有的农村组织在对待子女不孝的问题上放任和不作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觉得子女不孝的家庭矛盾不在村干部的管辖范围内,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不会为了儿女不孝的行为去得罪老人家的孩子,事不关己,漠不关心。因此,未能在农村形成良好的村风、民风。
(四)家庭成员间利益的冲突和传统观念的影响
农村普遍存在的传统观念是,儿子继承家产和赡养老人,女儿为年迈的父母洗洗涮涮。但在当前的农村,婆媳关系有矛盾的居多,这就导致了老人无法从儿子家庭那里得到亲情温暖。
(五)家庭结构的变化和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家庭规模逐渐缩小,人口流动加快,流动家庭和空巢家庭已成为家庭的常规模式。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家庭的教育和父母的言行将直接影响孩子的一生。基于以上种种原因,直接导致了农村孝道的缺失,影响到了父母与子女之间,公婆与儿媳之间,兄弟姐们之间的亲情关系和农村的稳定。
三、让孝道在农村传承和让老人安享晚年的措施和建议
(一)政府加大对农村老人的补贴,让他们晚年生活地更有尊严和幸福。同时大力倡导,积极引导。树立孝道模范典型,以点带面。对有志于农村养老服务的爱心人士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和经济上的扶持,使更多的人加入到传承孝道的队伍中来,让孝道扎根农村,源远流长。威县政府把“孙家寨”模式向全县推广就是成功的范例。
(二)各地农村可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如“孝道+居家养老”的模式,在村里建起“没有围墙的敬老院”。
(三)发挥各村村委会的带头作用,充分认识到道德文明建设在农村工作中的重要性。对空巢老人给予特殊的关怀和贴心的照顾,做到精神上关怀,生活上关心。
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让在外务工人员多回家探望老人,并经常的给自己的老人电话问候。村干部模范带头,让有爱心、有意愿的年轻人组建志愿者服务队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老人。同时评选村中孝子慈父(母)模范并大力表扬,有意愿的农村可以制作“功德榜”,记录村民善举,以此来促进村民道德素质提高,同时也可记录某些村民的不良行为,并与村福利挂钩。加强村中公共舆论的力量,让孝老敬老助老成为村里的风尚
(四)加强舆论导向,各种传媒工作者利用自身媒体优势,更多地去发现和挖掘现实生活中孝老敬亲的感人事例,把他们为老人尽孝心的点点滴滴,在各自的媒体上开辟专题栏目大力宣传,唤起人的良知,让孝道回归。
(五)学校、家庭结合村委会可以共同组织,利用节假日带孩子去农村看望空巢老人,和孩子一起帮助老人。孩子既在潜移默化中懂得感恩,又在生动的孝道课堂里学会孝老爱亲。
(六)社会爱心组织或企业成立农村孝心基金会,弘扬孝道文化。支持和组织孝心活动;奖励孝道模范;关爱、帮扶孤寡贫困老人。
农村土地流转指的是在保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和家庭承包制不变的基础上农用地经营权的转移,其实质是除所有权外的其他产权主体的易位。不同产权主体通过产权调整,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农业生产结构,体现农村土地的资产价值,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家庭经营制度之下的小生产、小流通、分散经营等低市场化程度的经营方式已经成为农民的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基础上,发展以标准化、商品化、集约化农业经营模式为特征的现代农业,同时建立健全与之相配套的机制已成为当务之急。
1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矛盾
1.1主要矛盾
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小规模分散经营与市场化、产业化、集约化经营(以下简称“三化经营”)之间的矛盾。农业“三化经营”是一套完整的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体系,其以市场为向导,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集中地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使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以求在较小面积的土地上获得高额产量,同时配之以一套完整的农产品加工、销售产业链,以实现农业的效率化、效益化经营。
1.2矛盾双方的效用分析
1.2.1小规模分散经营。首先,小规模分散经营造成农产品产量低、商品率低,农户产前生产要素的积累、产中新技术的运用、产后产品的加工销售等没有为之提供有效服务的完整、健全的体系或组织机构,形成“小生产面对大市场”的局面,因而产销脱节,常遭受巨大损失。其次,农产品属于生活必需品,需求弹性小,可替代率低。
1.2.2三化经营。只有实行农业市场化、产业化、集约化经营,才能促进农业生产与市场经营的有效对接,使农产品标准化、现代农业技术才能得到更有效的利用,专业化经营与社会化分工才能得以实现,才可以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并规避价格波动风险,逐渐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农产品产业链,最终实现整个农业生产效率、产出效益质的飞跃。
2新农村建设需要流转土地经营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是对我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以及统筹城乡发展的进一步诠释,其最终目的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农村主要围绕3个重点进行。现代农业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而与城市化同时推进是新农村建设之本。因为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出路在于减少农民,而新农村建设也应该是一个农民逐渐减少、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的过程。要真正缩小城乡差距,最重要、最可持续的就是减少农民,将农村大量劳动力转移出来。因此,强化农民工就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与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当务之急,这两方面是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实现联系的。
一是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人多地少导致小农经济与现代农业不相容。按照古典经济学中农业微观经济模型,小农经济因其规模偏小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如经不起风险、不能吸纳机械技术等现代生产要素、无法实行企业化管理等。小规模经营对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一种障碍。
二是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推力形成的基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离不开推力和拉力,其大小决定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拉力有赖于农民工就业环境的整治,从事农业生产的机会成本提高,而各种机械的规模生产导致其价格相对下降,使用成本降低,机械化替代劳动成为必然,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收入更高的城市非农部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3影响土地流转的制约因素
3.1农村土地产权虚位是限制土地流转的根本原因:产权清晰是市场机制正常动作的基本保证。然而,当前农村土地产权关系的权能较混乱,主要表现在:一是承包地的产权主体不明确。二是土地的各种权益模糊,没有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属性及土地使用权流转合同的债权属性。三是土地承包权的性质界定是以政策为主,土地权利的规定还没有被完全上升到法律高度。因此,承包土地的各项权能还不能完全受法律保护,权利边界模糊,弹性较大。
3.2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严重滞后: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土地在为农民提供就业岗位和收入的同时,还承担着重要的社会保障职能。农村社会保障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流转,阻碍了农业、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农民收入增长乏力,农业现代化进程也相对缓慢。
3.3农村土地市场不完善,监督机制不健全:一是土地流转缺乏中介服务组织,信息服务滞后。二是管理监督薄弱。农户间的土地流转多为口头协议,根本没有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农户与业主间的土地租赁合同多数是双方自行草拟,合同具体条款不具体,权利义务等事项设定不规范。部分草签了书面合同没有报告村社集体经济组织,更没有到主管部门备案,合同监督执行不力。
4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的对策和建议
4.1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和管理:通过政策调控对农村土地利用的方向和结构,确保农村的耕地不流失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健全农村土地流转的监督体系,保证非农建设用地流转符合国家的公共利益和不侵害农民的经济利益,充分利用各种舆论媒体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发动工作,大张旗鼓地宣传开展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意义。
近年来,在县委和政府的重视下,我县把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根据省新农村建设“千村百镇”和市“百村十镇”示范工程的总体要求,我县重点开展了“334示范工程”、在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村村通”工程和其它社会服务事业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334示范工程”。第一批“334示范工程”共安排示范镇3个,示范村30个,示范村庄42个,其中县级示范村庄28个。据了解,到今年6月底已全面完成“三清三改三整治”的工作任务。县级示范村庄整治建设共投入资金将近一千万元,通过一年建设,示范村庄主要道路全面硬化,污水沟塘全面治理,垃圾柴草全部集中处理,户户饮上安全水。连户水泥路通户率达到97.5%,新改自来水430户,完成改水户占99.6%,新改卫生厕所820座,卫生厕所覆盖率达88%,拆除破旧房屋112间,清理垃圾1788吨,排水系统基本建成,卫生保洁长期管理机制逐步落实①。
Thinking of the Extension of the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Network about the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KANG YI-JIAN(Nantong Party Institute, Nantong 226007,China)
Abstracts: The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breach of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ts key lies in doing the rural information network well to extend, solve " the last kilometer " problem for the farmer. How to solve the network information to enter the village and the family is the focal point of the extension of the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network. The government as the construction subject of the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network extension should play a leading role in the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network extension. We must promote the extension of the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network through various forms and many kinds of means.
Keywords: new countryside; information; the network extension
“十一五”期间,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只有实现信息进村入户,推动建立和完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才能使农业信息化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捷径之一。
一、农业信息网络延伸的特点和难点
在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经常会碰到建设资金短缺、机构设置困难、信息人才匮乏等难题,但大家公认的难点却是“农业网络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虽然网络的铺设已从农业部连向各省、市、县、乡,但是乡镇以下基础条件差,市场信息意识不高,特别是乡镇机构改革后,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与县级农业局的联系,没有过去紧密,网络信息入村、到户的任务艰巨,还有一定的困难。信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已成为农村信息网络建设工作的难点。
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在于搞好农村信息网络延伸,解决为农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农业的特点,信息及信息技术的特点和县域经济的特点,决定了农业信息网络延伸的特点。
1、信息内容的广泛性。农村经济行业门类众多,有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乡镇企业、工商贸易、加工运输等。因此,延伸对象的行业分布十分广泛,各个行业的特点不同,信息内容的需求差别很大。
2、用户成分的复杂性。从目前情况看,农业信息网络的用户既包括重点乡镇、村,又包括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种养大户等经营实体,也包括中介组织、农民经纪人等营销中介。由于他们在农村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不同,对于政策信息、科技信息、市场信息的需求各具特点。
3、服务功能的层次性。农业信息网络延伸涉及到县、乡、村等层次,各层次的服务功能有所侧重。除了信息采集、、服务外,县级还承担大量的组织管理、人员培训工作,具备信息服务平台的功能;乡镇级重点是采取“土洋结合”的办法,因地制宜地传播信息,发展农村信息员,组织农村信息员开展服务;村级重点是做好“面对面”的信息服务和信息应用的示范与辅导。
4、延伸要素的综合性。农业信息网络延伸包含机构、人员、信息资源、信息基础设施、信息技术、运行机制等要素,这些要素缺一不可,但不能简单地组合在一起,更不能“单兵独进”,而是要作为一个有机的系统,综合考虑组织网络和物理网络的建设,整体推进。
5、传播形式的多样性。目前农村在信息传播形式上,除了传统媒体传播形式外,还有利用互联网络或将互联网络与传统媒体相结合传播信息的形式。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在农村的逐步应用,为农村信息传播形式多样化创造了条件。
二、农业信息网络延伸的重点和建设主体
1、农业信息网络延伸的重点。网络信息具有速度快捷,成本低下,信息量大,便于查阅,互动性强等诸多特点,是现有许多媒体所不及的。通过网络,广大农民朋友可以变过去被动地接受信息为现在主动地查找信息,可以在网上和专家直接交流,还可以通过网上招商获得大量地客户资源等等,如何解决网络信息的进村入户是农业信息网络延伸的重点。首先,就农村的信息客户群体而言,他们需要的网络信息以市场信息和专家信息为主,并且这些信息必须具有针对性、时效性和真实性。其次,网络信息采取什么途径进村入户?我们需要在对客户群体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加以探讨。网络信息客户群体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经济发达村和种养大户、农业企业、行业协会、农贸市场、经纪人等信息重点用户;另一类是经济水平一般或欠发达的村以及大量的普通农户。对不同用户可采取不同的办法。对第一类重点信息用户,我们倡导网络向下延伸,让他们直接上网,同时基层信息服务站给予一定的信息业务指导和辅的信息服务。对第二类普通信息用户,可采用“蚕庄模式”。该模式的具体运作办法是,投资购买数字电视并同互联网的农业数字信息相联通,在加工制作的基础上,通过闭路电视下传到千家万户的老百姓。老百姓要查询政策、科技等信息,要市场供求信息等,则通过家中的电话联系乡镇信息服务站,由服务站上传国际互联网或反馈给老百姓。
2、农业信息网络延伸的建设主体。农村信息服务是一项公益性事业,信息网络延伸是搞好农村信息服务的基本保障。因此,信息网络延伸的主要建设主体应当是政府。此外,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介组织、农民经纪人和种养大户也是农业信息网络延伸的重要建设主体。(1)政府作为主要建设主体,在农业信息网络延伸中发挥主导作用。第一,根据服务对象的需求,制定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农业信息网络延伸总体规划。第二,加大投资力度,发挥政府在信息服务网络延伸中的主导、引导作用。第三,制定优惠政策,创造促进网络延伸的良好环境。第四,加强制度建设,制定网络延伸标准,规范延伸行为。(2)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介组织、农民经纪人和种养大户作为重要建设主体,在农业信息网络延伸中发挥积极作用。龙头企业主要通过推进企业信息化,建立“企业+协会+农户”的信息传递关系;农产品批发市场主要通过发挥价格形成、信息引导的功能,建立“市场+农户”的信息传递关系;中介组织、农民经纪人主要通过专业性的咨询服务和物流组织,建立“中介组织(经纪人)+农户”的信息传递关系;种养大户主要通过示范带动,建立“大户+农户”的信息传递关系,发挥在信息网络延伸中的积极作用。
三、农业信息网络延伸的要点
1、大力推进基层信息网络的延伸和信息服务工作。要进一步落实县级“三农”信息服务节点、乡镇农村信息服务站和重点示范村(户)的建设任务,促进网络延伸。在进一步完善区、市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的基础上,重点建设县级“三农”信息服务节点和乡(镇)农村信息服务站,使服务节点、服务站成为信息传输、技术培训、服务实施的重点环节。在信息网络建设上,各级农业部门都要建立局域网和WEB网站,基层网络重点向经济势力较强、带动力强、服务能力强的专业生产基地、农产品市场、龙头企业、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经纪人和种养大户延伸。在服务方式上要大力推广“三电合一”模式,利用电视、电话、电脑三种信息载体,实现传统媒体和现代网络的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各个信息载体的优势,满足农业生产经营者的个性化需求。落后地区信息化的接入手段采用网络电话、电视、广播等能够适合农业和农村需求特点的“低成本、广覆盖、低功耗、易维护”信息技术和网络设备形式。
2、加快推进“金农工程”和农业信息服务“三电合一”工程。“金农”工程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构建三个应用系统,开发两类信息资源,强化一个服务网络。即建设农业监测预警系统、农产品和生产资料市场监管信息系统、农村市场与科技信息服务系统;开发整合国内、国际农业信息资源;提升中国农业信息网的支撑能力,建设延伸到县乡的全国农村信息服务网络。“三电合一”工程是基层农业信息服务工作者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出来的打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的有效服务模式。这一模式是通过建设“三电合一”平台,综合利用电视、电话、电脑等信息载体开展服务。
3、以农村信息员培训为重点,强化信息网络延伸。在新建与完善乡镇信息服务站的基础上,应把网络延伸的重点放在加工、购销、种养等大户上。这类大户是市场的主体,背后连着千家万户,是今后一个时期网络延伸的重点对象,在它们中间发展建设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相应农村信息员的选拔和培训,也主要在这类大户中进行。通过对农村信息员的培训使其达到会收集、会分析、会传播信息的“三会”要求,更好地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各地要想方设法,确实加强基层信息服务站建设,将网络延伸到这类大户,并结合各类农业培训抓好农村信息员的培训工作。
4、建立完善的农村信息队伍体系。我国政府的农业信息网络大多已延伸到县级,少数地区已延伸到乡级,但是在县或乡与农户之间却出现“断层”,因而建设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的重点应是采用乡级建立信息服务点、村级培养信息员的方法,健全乡(镇)、村两级信息传播网络。要充分发挥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积极作用,使之把农业信息服务作为自身的重点服务内容,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农业信息网络的信息传播优势,并充分调动涉农企业、农产品经纪人、农广校、村干 部、农村信息员的积极性,使各方面密切合作形成集信息收集、加工、、服务于一体的农村信息队伍体系,为解决农业信息进村入户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农村信息网络向县(市)和乡(镇)延伸的同时,要重点抓好基层组织网络的延伸。充分发挥县、乡(镇)农经站、农技站、植保站、土肥站的作用,联合其他涉农部门,依靠村组干部、农民经纪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介组织、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等,形成“落地入户”的农村信息服务“基层队伍”,有效解决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5、因地制宜地采用多种手段送信息进村入户。信息的进村入户要视各地信息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采取适当的信息传播手段,绝不能不顾乡村、农户的现实条件一味地要求农民上网。应从农村的现实出发,采用高科技信息技术结合农村、农民的需求和习惯,逐渐探索一个便捷、廉价、实用的送信息进村入户的途径。如电波入户、热线电话、手机短信、农技“110”和电话上网等方式在河北省已得到充分应用。山西省拟在全省推广乡村网络文化站,使网络文化站成为农村文化中心、教育中心和农业技术的培训中基地。网络文化站是一个多功能文化站,设网络文化室、图书室和多功能娱乐室等,可为农民提供致富信息,进行农业技术和信息技术培训;开展科普教育;配合村级组织建设,开展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等。通过现代远程教育等手段,可以使先进的教学方法和优质的教育资源在广大农村地区实现共享,极大地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通过互联网建设农村疾病防控信息系统以及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工程,能够极大地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丰富农民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6、加快制定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鉴于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收入相对较低,应对农村信息网络通道利用和农民上网费给予适当减免,带动农村网络用户的扩张;对农业信息的传播与,各宣传媒体应无偿支持,特别是广播、电视和地方政府办的报刊要确保播发时段和版面;对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延伸项目在推广等方面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针对广大农村难以收看到中央电视台7频道农业节目的问题,鼓励或要求各农业县(区)无线转播农业节目。
7、加快建设农村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按照“集中、统一、规范、效能”的原则,集中建设统一兼容、资源共享、高效适用的网络中枢平台,形成统一、规范、畅通的信息网络体系,注意建设完善区、乡两个网络平台,完善配套相应的网络和计算机硬件设备,依托国家公共通讯设施,建设高效畅通的农业信息传输通道,形成高效、通畅、安全的政府信息服务网络。积极鼓励包括外资企业在内的软件供应商、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商和信息服务商参与平台建设。通过提供技术支撑、咨询、培训等公共服务,提升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引导各类网站、短信服务商等增值电信企业加强各方协作,整合可用信息源,建立起一批专门网站和短信业务,以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向广大农民提供经济实用的信息服务。在综合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费用上,可以考虑用“几个一点”的办法来解决,即省市县乡各级政府出一点,电信运营商和软件提供商、设备制造商、信息服务提供商出一点,再争取中央财政支持一点。
参考文献:
当前,我国在农村土地流转方面的政策不到位,亟需相关政策的出台来解决土地流转方面遇到的诸多难题。即使我国出台了一些关于土地流转方面的规章制度,但是由于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使这些规章制度无法真正的贯彻落实下来。同时我国在政策上对土地流转方面的关注力度不够,没有加大扶持力度。农民在种植和生产的过程中要承担来自自然和市场的风险,这些对农民来说是非常沉重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需要加大对土地流转的关注力度,致力于将政策推行下去,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只有相关的政策真正落实下来才能使广大农民得到实惠。
(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诸多漏洞
就当前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推行情况来看,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并没有惠及所有的农村地区。而推行社会保障制度的农村在实行上保障项目也不够全面。在这样的情况下,土地对农民的重要性也进一步增强。就全国的农村来说绝大多数农民没有专业的技能,所以即使进城务工也无法获得更好的收入。如果这些农民离开土地又没有专业的技能,没有稳定的生活来源势必使他们的生活没有保障。农民在劳动报酬上获得的酬劳较少,而且在生病就医时在待遇上也不如城镇居民。这都使得农民对土地的依赖进一步增强。
(三)产权上模糊
产权主体的模糊使得市场机制在运行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混乱。产权主体上的模糊使得农民没有获得真正的土地所有权。土地掌握在行政负责人员的手中。这样导致跟土地有关的各种纠纷不断。而且在土地承包上并没有具体的法律来约束,使得农民土地承包上的各种权利上并没有得到有效的保障。
(四)市场机制存在问题
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存在诸多的问题,市场不完善使土地流转的速度缓慢。土地流转在制度和政策上不够健全也使得土地流转在具体的操作上没有基本的规范来引导土地流转的过程,使得土地流转的过程中纠纷时有发生。这种经常性的纠纷打破了和谐的居住环境,使得土地流转的正常程序遭到破坏。
(五)公正有待商榷
农村土地的相关制度并没有完善,使得农民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正常的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而土地流转能否有效的实施只能依靠相关的政府部门是否具有高度的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感。而农民自身的素质也成了土地流转能否有效进行的关键。在具体的操作上,很多政府部门没有脱离固有的思维模式,忽视了市场和农民自身这两个因素,只是按照传统的模式制定相关的计划,这些会使农民正常的权益受到损害,使在此过程中农民的权利得不到尊重。
二、针对土地流转的相关建议
(一)政策上不断完善
我国的农村土地流转之所以问题频发,土地流转市场混乱,究其根本原因是土地流转在政策上并不完善。我国的土地流转政策有很多漏洞。政府应该颁布相关政策使土地流转更加有序的进行。通过对农民进行一系列的补助和提供农民更多的就业空间使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进一步降低。在推行农村土地流转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完善农村土地政策,使农民在权益获得保障的基础上获得实质的利益,使得土地上的权益真正掌握在农民的手里。
(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
我国政府在完善土地流转的相关政策的时候,也应该在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上下功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健全可以使广大的农民的生活得到保障,在患病时家庭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在范围和深度上的进一步强化也可以使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减轻,使农民在土地流转的时候没有更多的顾虑,从而使农村土地流转更加方便和迅捷的展开。
(三)推进产权改革,使产权清晰
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明确的产权界定是其开始的第一步。只有明确的产权才能使土地流转工作能够有效的开展下去。我国的政府要将各个群体的产权界定清晰,这样可以在保护农民产权的基础上给予农民更多的权利。明确的产权界定也可以使农民的相关权利得到有效保障,使农民土地的承包经营权更加明确,从而真正惠及到广大的农民群众。
(四)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
要建立和健全土地流转市场第一步就是需要有政府的指导。没有政府的指导,要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只能是一句空谈。而政府要严格规范土地流转市场,使土地流转市场变得更加公正,更加规范,使广大市场参与的主体在开放的土地流转市场上进行高效的土地流转。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我国政府要通过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来保障土地流转的推行。政府要对土地流转市场的参与人员进行不断的引导,让他们在有序的土地市场上公平公正的进行土地流转。在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的过程中,政府要监督中介机构做出合理和公正的定价,让双方都得到公正的对待,彼此的合法权益都得到保护,只有这样才能使土地流转市场更加公平和公正的开展起来。
(五)尊重农民的权利
党的六届五十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时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也是做好“三农”工作的行动纲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有着经济增长的目标,社会发展的要求,文化进步的内蕴,而且更是一项事关全局的政治任务,这就决定了它的实施必须要由政府主导并举全社会之力。
一、实事求是,帮助农民树立科学的生产发展观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虽然只有20个字,但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诸多方面;任务非常艰巨,非集全社会之力、打持久攻坚之战不可。当然,在诸多任务中,生产发展是重中之重。因为只有实现了生产发展,农民的收入才能大幅度提高,生活才会越来越宽裕,才能真正为农村社会和农民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也就是说,生产发展既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又是新农村建设的手段,其地位和作用无论如何都不可小视。
但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虽然在新农村建设五个方面的内容中,生产发展是农民认为最重要也最关心的一个方面,但农民对生产发展的理解多数局限于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他们普遍认为生产发展主要是体现在科学技术的应用、农业机械化、粮食产量增加、粮食价格提高等方面;再加上有些基层政府在实践中并没有完全考虑到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的实际状况,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甚至“长官意志”浓厚,过度依靠行政力量指导新农村建设,一味地追求农业生产的专业化、产业化和规模化,结果是摊子铺的太宽而后期投入跟不上,发展生产的口号叫得响而生产却没有真正搞上去,如此一来,即便是短时期内会产生一定的效益,农民的收入也可能有所增加,但由于发展缺乏可持续性,最终必然会影响到该地区新农村的整体建设。
显然,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中最重要的一环。农业是农村的产业基础,生产发展的目标是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多元化,以粮食生产为中心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怎样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固然各地政府应当重视生产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核心地位,从而大力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营造一个良好的农业发展环境,要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以解决农民发展生产而贷款难的问题等等,但我们知道,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欲走生产发展之路,首当其冲的便是要求各级政府必须具备科学的生产发展观,不仅如此,最为重要的是还要帮助农民树立科学的生产发展观。而欲形成科学的生产发展观,仅靠想当然、追样板是不可能的。为此,必须进行调查研究,并且是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调查研究;必须深入的思考问题,并且是站在农民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必须民主的制定决策,并且是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制定决策。只有这样,才能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发展生产,才能真正走上可持续的生产发展道路;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民明确自己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身份,才能让农民知道生产什么以及怎样生产,从而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进行。
二、移风易俗,育就农民文明健康的生活富裕观
所谓生活富裕,包含着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物质生活的宽裕、精神生活的富有和民主政治生活的充分。广大农民如何看待生活富裕,生活宽裕了怎样过日子,这不仅只是一个生活富裕观的问题,而且还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方向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当然,影响农民生活观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为普遍也最为重要的乃是充斥于社会生活每个角落并无时无刻不发挥作用的风俗习惯。
人们脱离不了风俗习惯,但置身于其中往往却不会去思考其为何物。其实,风俗习惯从来就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它以独特的方式对社会生活诸多领域都发挥着极大的影响和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导向作用,作为一种社会模式和社会规范,它不仅为社会生活提供材料,而且为社会行为提供广泛的向导;二是整合作用,作为一种稳定社会的力量,它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发挥平衡和控制作用,消除社会的动荡和干扰,使其在整体运动中保持相对稳定的形式和基本趋同的适应方式;三是凝聚作用,它可以使人们集合为一个群体并能使这个群体的成员在情感上更为亲近融合。
当然,风俗习惯有进步与落后之分。先进的习俗能够帮助人们形成高尚纯洁的道德情操,使人们保持昂扬的斗志,促进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反之,落后的习俗却只会败坏人们的道德情操,使人们养成不求进取、我行我素、玩世不恭的作风,对前途失去信心,在社会上形成单纯追求物质享受等不良风气,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因而,移风易俗,就是要改变旧的风俗习惯,就是要克服社会中那些落后愚昧不健康的东西。在新农村建设中移风易俗,育就农民文明健康的生活富裕观,就是要求在农村克服落后于时代的社会习俗、克服有碍于社会进步和人的身心健康的社会习俗,从而建立良好的生活秩序,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推进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
近些年来,我国广大农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业产业结构不断得到调整,农民负担大为减轻,农民收入有所增加,但许多富裕起来的农民并没有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富裕观,大量的不良习俗依然存在,比如早婚、重男轻女、婚丧大操大办、赌博、封建迷信、小农意识、宗法观念等,这与新农村的内涵和要求格格不入。由于任何风俗习惯的背后都有着思想观念的支撑,因而要使富裕起来的农民拥有文明健康的生活富裕观,就要移风易俗,就要消除不良习俗在农村得以蔓延的思想基础。为此,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对农民进行科学无神论世界观的宣传和教育,加强科技宣传和科普工作以提高他们识别抵制封建迷信的能力,帮助农民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大力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为育就农民文明健康的生活富裕观提供物质保障;建立日益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为育就农民文明健康的生活富裕观提供制度保障;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村民自治,开创管理民主的新局面。
三、以人为本,引导农民确立积极的生存价值观
认为,人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历史的不断进步最终是由社会中人的发展来体现的。人们关注社会的进步,更为关注自身生命质量的提高、生存价值的意义和生活的幸福与自由。每个人的发展是有限的,受该时代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而且每个人的生存状态总是存在差异,致使其生存价值观也不完全相同。良好的生存状态必然会产生出完美的生存价值观,“人的全面发展”显然是一种理想的生存状态,是人之为人的过程和目的的统一,但其实现无疑有着阶段性和条件性。现实中的人在现时条件下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得到全面发展,因而其生存价值观便总会存在局限。即使如此,众多生存价值观却因为它们都有着对人生的终极关怀而外显为一种态度,于是,我们能够将它们划分为积极的与消极的两类。
讨论人的生存价值观对于中国农民的发展意义深远,特别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今天。在我们看来,中华民族的许多优秀品质都体现在中国农民身上,其中最折服人心的在于他们宽广的胸怀。他们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却收获得太少,除非万不得已,否则任劳任怨。应该说,作为推动社会生产发展的主要劳动者,农民为中国工业化的启动和新旧体制转型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确保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稳定、健康地发展。但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业已为有良知的中国人所认识。值得深思的是,当代中国农民的生存价值观究竟是什么?他们为什么愿意做出牺牲?是因为“乐于奉献”的高尚境界呢,还是囿于“皇天后土”的无奈情结?当然,这不是三言两语就能够阐述清楚的,但有一点值得肯定,那就是居于什么样的生存状态便会产生什么样的生存价值观,也就是说,当代中国农民还不十分理想的生存状态决定了他们即使表面上看来有着积极生存价值观的背后却隐藏着许多消极的成分。看不到这一点是很危险的,因而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自然便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当务之急。
自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归根结底就是要在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改善农民的生存状态、促使农民的全面发展上花大力气、下大工夫。而欲实现以上目标,必须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到新农村建设中去。那么,将“以人为本”贯彻到新农村建设中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以生产发展为中心,推动农村经济社会不断进步;就是要让社会为农民的自我价值实现以及生存、发展和享受创造出一个公平竞争、机会均等的环境;就是要使得社会经济发展充满活力,使得社会财富充分涌流,使得农民生活和谐有序;就是要始终做到尊重农民,热爱农民,关心农民,急农民之所急,想农民之所想;就是要以实现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目的和出发点;就是要确保农民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话语权。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激活他们建设自己家园的热情,才能真正发挥他们改造自我世界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积极的生存价值观并踊跃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
作者单位:湖北民族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