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4 09:20:2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卧床病人如何护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由于卧床时间长,会引起病人排痰不畅以及坠积性肺炎的发生。所以,要不断地为病人变换。对坠积性肺炎病人,可以采取头低脚高位,以利于肺内分泌物的引流;如臀部出现轻微褥疮,可以让病人采取俯卧位或者侧卧位。要保持床铺的平整、松软,床单和被褥要干燥。室内要定期开窗换气,以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床上的温度也不要太冷或者太热,特别要预防热水袋烫伤病人。在协助病人翻身、在床上使用便器时,不要推、拖、拉,以免损伤病人局部的皮肤。如果病人出现严重褥疮,要去医院换药治疗。
保证病人全身营养的供给
长期卧床病人需要含有丰富蛋白质、脂肪、糖、维生素等营养的食物,尤其是蛋白质的补充更为重要,因为它是组织生长、修复所必需的营养。要注意的是,由于病人长期卧床,肠蠕动减少,很容易引起便秘。所以,在补充营养的同时,要注意粗纤维食物的补充。
做好口腔、皮肤、头发等的清洁护理
1 资料
我科2009年12月~2010年12月收治15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其中男90例,女60例,年龄39~78岁,平均67岁。均经CT证实为急性脑血管病变,其中脑梗塞85例,脑出血3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8例;其中并发上消化道出血18例,肺部感染45例,水电解质失衡30例,尿潴留及泌尿系感染34例,便秘58例。
2 护理
2.1 加强基础护理 护理:出血期间绝对卧床休息,采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因呕血引起窒息;饮食护理:严重呕血或明显出血时,必须禁食,24h后如不继续出血,可给不多于250毫升米汤、牛奶流质易消化的饮食,病情稳定后,指导患者要定时定量,少食多餐,避免进食米饭、油煎、水果、辣椒等刺激性食物,同时要禁烟、酒、浓茶和咖啡。
2.2 心理护理 患者对疾病缺乏正确认识的前提下,易产生紧张恐惧的情绪而加重出血,尤其反复出血者因反复住院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感到前途暗淡,消极悲观,对治疗失去信心。减轻心理压力和负担,提高训练兴趣,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配合我们做好康复护理。
2.3 用药指导 严格遵医嘱用药,熟练掌握所用药物的药理作用、注意事项及不良反应,如滴注垂体后叶素止血时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引起腹痛、心律失常和诱发心肌梗死等,遵医嘱补钾、输血及其他血液制品[2]。
纤维多的蔬菜水果。按摩与锻炼,排便时按压天枢穴(脐旁2寸)。平时经常做缓慢腹式呼吸促进肠蠕动。药物治疗可予番泻叶泡茶(每次2g)或者麻仁丸6g,每日2次。对已发生便秘,烦躁不安者应肛塞甘油栓、开塞露或低压灌肠。 转贴于
3 讨论
急性脑血管病大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其发生率及死亡率均较高。据我国流行病学调查,脑梗塞发病率为93/10万,患病率112/10万;脑出血发病率为81/10万,患病率为112/10万[3]。作为一名护理人员我们要认真细致地观察病情,如发病后数小时或数天而发生的应激性溃疡,应该观察呕吐物和排泄物的量、颜色和性状;患者发病后机体抵抗力下降,加上卧床咳痰无力或过去有支气管炎和其他肺部疾患,容易发生肺部感染,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发热、心率加快、呼吸加快、痰量增多,甚至脓痰或黄痰,肺部可闻及水泡;向病人及家属介绍有关疾病的基本知识,尤其是知道如何避免诱因,防止再次出血,指导病人如何自我控制情绪,保持健康乐观的心理状态,避免激动及突然用力,控制血压,使血管保持在较稳定的水平,以免血管再次破裂;教会病人家属测量血压的方法,每日定时监测血压,发现血压异常波动应及时就诊;调整饮食,避免高胆固醇及刺激性食物,调整不良饮食习惯,教育病人戒烟戒酒,避免突然用力过猛;指导病人及家属进行康复功能锻炼的具体方法,保持肢体功能位。鼓励病人增强自我照顾的意识,通过康复锻炼,尽可能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并可预防并发症;长期卧床病人我们应观察受压部位,皮肤的颜色,防止褥疮发生;病人及家人介绍脑出血的先兆症状,如出现严重头痛、眩晕、肢体麻木、活动不灵、口齿不清等表现应引起重视,及时就诊。告诉病人家属若再次发生脑出血时现场急救处理措施,如使病人保持镇定,松开紧身的衣服,维持呼吸道通畅,拨打急救电话等。[4]所以急性脑血管病病人并发症较多,病情变化快,我们不仅要认真细致地观察病情,并且对出现不同的并发症给予相应护理措施,以利于提高病人的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5 结论
通过对150例患者细心观察与护理,密切配合医生治疗,其中好转出院97例,自动出院34例,死亡19例。说明急性脑血管病病死率、致残率较高,同时也发现急性脑血管病病人并发症通过科学规范的护理,可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缩短病人住院时间,控制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改善病人的生存质量。
参 考 文 献
[1]高丽萍,霍春暖,张雅静等.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中华护理杂志,1999,34(7):393.
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 PTE)为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的疾病,以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和病理生理特征。引起PTE的血栓主要来源于深静脉血栓形成。PTE临床症状不典型,有较高的漏诊率和误诊率,未及时治疗病死率高达25%~50%[1]。因此在诊治过程中,护士的密切配合就显得十分重要。我院近年来收治肺血栓栓塞症患者15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10年1月~2013年8月收治肺血栓栓塞症患者15例,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28~81岁,平均(58.5±11.2)岁;临床表现呼吸困难及气急8例胸痛5例,咳嗽3例,典型等“PI三联症”(呼吸困难,胸痛,咯血)2例;诊断:患者经X线胸片、心电图、CT肺动脉造影、超声心动图、血气分析、血浆D-二聚体检查确诊;治疗:经抗凝、溶栓等支持对症治疗,痊愈13例,死亡2例。
2 护理
2.1 一般护理:对高度可疑或确诊PTE的患者,收住监护病房严密监测心率、心律、呼吸、血压、心电图及血气分析的变化。绝对卧床休息,避免突然改变,已确认栓塞位置者采取健侧卧位。指导患者低盐、低脂易消化粗纤维食物,并保持大便畅通,避免用力。提供舒适安静的环境,减少探视,保证足够的休息。
2.2 氧疗护理:急性PTE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低氧,一旦疑诊PTE,应尽早给予氧疗,采取鼻导管或面罩吸氧。监测血氧饱和度和血气分析,调整氧流量,维持氧饱和度在90%以上。当出现难以纠正的低氧血症时,可给予无创呼吸机使用,必要时予机械通气。
2.3 溶栓及抗凝治疗的护理:溶栓及抗凝治疗是PTE的基本治疗措施,也是非大面积PTE的主要治疗措施,出血是其主要并发症。溶栓及抗凝治疗前评估有无禁忌症,检查出凝血时间,按医嘱及时正确用药,准确掌握溶栓及抗凝药物的剂量、不良反应及配伍禁忌,注意出血症状的观察,如皮肤青紫、穿刺出血过多、血尿、腹部或背部疼痛、严重头痛及神志改变等。注射部位延长压迫时间,复查出凝血时间,如有出血倾向及时报告医生,及时给予停药、止血处理。
2.4 心理护理:由于PTE患者发病急,病情重,常伴有剧烈疼痛、呼吸困难、有濒死感,患者易出血烦躁、焦虑甚至恐惧等不良心理。有文献报道,情绪过于激动也可诱发栓子脱落。因此,护士在整个抢救治疗过程中应沉着、冷静、机制、果断。指导患者保持情绪稳定,耐心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及时解答患者问题,介绍相关治疗方法,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使患者及家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
2.5 出院指导:PTE患者的住院治疗仅是治疗的一个阶段,出院后病人需长期服用华法林等抗凝剂,定期检测凝血功能调整剂量,不良的生活习惯会加重或致病情复发,这需要护士在病人出院时给予详细的用药及生活方式指导[2]。建议病人避免高胆固醇饮食,多食用低脂及粗纤维饮食,多饮水,保持大便畅通,控制血脂、血糖平稳,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减少血栓形成。由于深静脉血栓(DVT)史是PTE最常见的患病因素,长期卧床病人要增加肢体运动,防止DVT形成,对存在DVT危险因素的病人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下肢运动,下肢静脉曲张者可穿弹力袜,以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血栓形成。告知病人定时对口服抗凝药物的重要性,教会病人如何观察是否有出血征象,发现异常应及早就医。
3 小结
肺血栓栓塞症在临床上越来越普遍,但其起病急,进展快,误诊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因此,及时、准确的治疗和护理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3]。我们护理人员应提高对PTE的认识,准确评估患者病情变化,掌握急救技术,为抢救赢得时间,配合医生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提高患者生存和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 临床资料
我科2005~2007年在表面麻醉下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共237例(281眼)。患者中男125例(152眼),女112例(129眼),年龄40~82岁。其中年龄相关性白内障148例,并发性白内障59例,其他类型白内障30例。
2 护理体会
2.1 宣教及心理护理
白内障病人的年龄往往偏大,病人及其家属对手术的期望值较高,病人易出现紧张、恐惧的心理。护士应根据病情及拟行的手术向病人及其家属讲明手术前后应注意的问题,给予正确的引导,积极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使病人消除恐惧,信赖手术,密切合作。
2.2 术前护理
护士应协助完成各种常规检查,了解病人的全身情况,高血压、糖尿病病人还应采取必要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如有咳嗽、发热、慢性泪囊炎等情况要及时通知医生,以便进行必要的治疗和考虑延期手术。术前3d开始点抗生素眼药水,以清洁结膜囊,同时训练病人能按要求向各方向转动眼球,以利于术中或术后配合,另外还应协助病人做好个人卫生,给予易消化的饮食,使病人保持大便通畅。术晨观察生命体征,按医嘱用术前药,并嘱病人去手术室前排空大小便。
2.3 术中护理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积极配合手术医生,调整好超声能量、注吸压力等,密切观察病人的情况,注意眼心反射,防止坠床,保持呼吸道通畅,作好抢救准备。
2.4 术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