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的源来范文

时间:2023-08-04 09:20:2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茶文化的源来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茶文化的源来

篇1

顺德方言属于粤方言系统,具有明显的广府文化特色,而由于顺德古为蛮越之地,自古以来一直是汉族人与众多南方少数民族杂居的地方;且由于区域地理文化的影响,顺德人中旅外华侨和港澳同胞数量较多,因此,顺德方言词汇里一方面保留了大量的古汉语词汇,另一方面吸纳了众多外来词汇,这使得其有别于广府片区的其他粤方言。它们经过千年融合发展,已成为地道的顺德话,极大地丰富了顺德本地语言文化,深度彰显着浓重的顺德本土文化特色。然而,“顺德方言研究第一人”陈胜洪曾在《广东顺德方言趣谈》提到,“好多顺德土话,以前大伙常说,现在要问到六十岁以上甚至更老的老人才知道,这些土话正面临失传的可能。”1诚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顺德经济的腾飞发展,各地文化与顺德本土文化的交融不断加强,许多“新顺德人”已经不能说出正宗的顺德话。若不仔细钩沉索隐,我们甚难辨明这些顺德方言词的来龙去脉及其背后的文化渊源。故此,若我们将其抽丝剥茧,回溯其演变过程,并在失声顿悟的同时,加深对这些独特文化符号的认识与理解,体悟考察顺德方言词的文化内蕴,亦是人间乐事矣!

然而,实际上,在顺德的十个镇街里,世代相传的顺德话不尽相同,几乎每个镇街都有自己独特的乡音俚语,基于对方言词考察的代表性、典型性的考虑,兼顾顺德方言词汇系统的复杂性,故本文只选取其中典型以及一些如今只能在田间地头或者老顺德人口中方能听到的民间俚语中的方言词,以之为切入点,借以窥探顺德方言词的文化来源。

顺德方言词背后的南国水乡文化

顺德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势低平,河网交织密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水乡文化。古桥是构成顺德水乡文化的的关键要素。顺德河网错综,自古桥梁众多,出门过桥、举步登舟,这些都保留在许多以顺德方言词命名的桥梁名字里。据统计,顺德现存的宋桥有4座,明桥4座,清桥8座,均为石桥2。刘禹锡曰:“水不在深,有龙则灵。3”桥居水上,顺德人为求风调雨顺、出入平安,故多以与古代水中灵物命名桥梁,如杏坛逢简村的“金鳌桥”、古朗村“跨鳌桥”、“引龙桥”、“起凤桥”、上地村“跃龙桥”等。

顺德人世代依水而生,崇拜水中灵物――龙,故顺德方言词里包含了大量与龙、水有关的词语,如“龙舟”、“龙虱”、“龙趸”;“吹水”、“油水”、“捋水”等。据《顺德县志》载:“龙江岁五六月斗龙舟,斗之日以江身不大不小,其水直而不湾环者为场地。”由于顺德河网众多,顺德形成了闻名遐迩的龙舟文化。龙舟者流,舟身有龙图,亦似龙之形而得名。“龙虱”原始生长于小溪小河中的水鳖虫,而在顺德勒流,则被用于形容一种迷你龙舟。由于其体型小巧,行水速度极快,和龙虱的特点非常相像,所以用“龙虱”来借代这种龙舟。“龙舟”、“龙虱”、“龙趸”等具有顺德本土文化特色的词语无不体现着顺德龙舟文化的精神与气韵。这次词语继承了岭南传统文化的特色与个性,又兼容了中原文化的内容内蕴了顺德人对于龙文化的崇拜,极具神秘色彩。同时承载了古代依水而生的顺德人对生活和顺、风调雨顺的希冀,更彰显了顺德人自古以来“顺天之德”的水乡文化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时至今日,仍然有许多以顺德方言命名的地名都体现着顺德独有的南国水乡文化特色,如陈村仙涌、陈村石洲、北虻取N颐嵌贾道,北方人习惯把“河”叫“河”,把“溪”叫“溪”。但在顺德方言里,我们顺德人多把“小溪”、“小河”统称为“涌”(读音同“冲”)。据老一辈顺德人的说法,在过去他们认为,“涌”就是“水相冲”,所以读“冲”,后来他们干脆写成“冲”,如今天的小陈冲、冲鹤等。当然“涌”在今天的顺德方言里也还有保留,如“河涌”、地名“仙涌”等。至于北蛘虻摹颉保以前听家里的老人家的传统解释是“小河”。而在现代汉语词汇学里将其解释为“两水相交的水沟”,水相交为“颉保音义互借,于情于理都似乎更为合适。

另外,由于顺德在古代长期呈现汉族人与众多南方少数民族杂居的状态,各民族之间的方言文化互相交融,因此在顺德的方言词里,存在不少单字在壮语中都表示地方,尤其是一些地方名:如大良“云路”的“云”,“都宁”、“都那”的“都”等。

顺德方言词中对古汉语词的保留典型

作为一种古老的方言,在顺德的方言词里,保留了大量的古汉语词汇,但由于时过境迁,笔者发现有不少流传至今被广为用之的词语,我们却不知其源。下面,笔者从茂密的顺德方言丛林里择取其中几个典型以窥探顺德方言词里的文化内涵。

说先,最典型的要数“老窦”。我们顺德人习惯于叫亲切地叫自己的父亲为“老窦”,尤其是在顺德的农村田间,自古以来就称呼父亲为“老窦”,但却鲜有人知道它的来源。《三字经》云:“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所谓“窦”者,窦禹钧也。在窦禹钧的教育下,他的五位儿子都金榜题名,他一手创造出了五子登科的佳话,成为古代为人父的典范,因此人们便以“老”尊之。而久而久之,顺德的人们为了表达自己对父亲的崇敬,便称呼自己的父亲为“老窦。而这体现了顺德人千百年所积淀下来的 “百行孝为先”4的文化底蕴。

再言“潇湘”。在顺德方言里有这样一句民间俚语:“抵冷贪潇湘”,是指年轻女孩子为了漂亮而在寒冷的天气下衣着单薄,以免显得体型臃肿。在今天,即使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地道的顺德人,也难以说清到底这个顺德方言词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含义。许多人都只知其用,不知其源。 有部分研究顺德方言的学者认为,“潇湘”一词乃出自清代曹雪芹的著作《红楼梦》。在《红楼梦》里“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的林黛玉因住在潇湘馆而得名“潇湘妃子”。而又因为林黛玉“娇袭一身之病”,“病如西子胜三分”,终日举箸难下,啼咽难停,身子单薄,自然是秀骨珊珊的纤体典范。于是,人们就用“潇湘”来比喻在寒风中衣着单薄为求漂亮的女子。但是,笔者经过查阅大量资料推测认为,早在清代以前,顺德方言里就已经出现“抵冷贪潇湘”这样的说法了。“潇湘”本是指湖南境内的潇水和湘水,而由于《山海经・中山经》云:“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风,交潇湘之渊”5。“潇湘”亦由形容江水引申为形容如“娥皇女英”这样的美女,故顺德方言词里的“潇湘”应是对《山海经》中的“潇湘”的保留。

三说“心抱”与“臊伢子”(“苏虾仔”)。在顺德一带,婆家就自己的儿媳妇为“心抱”。许多人望文生义,形形的解释令人啼笑皆非。其实,“心抱”即“新妇”。那为何“妇”读“抱”?这是因为,在语音学中,根据汉语学家钱大昕的说法“古无轻唇音”,在古音中是没有唇齿音声母“非[pf]”、“敷[pf‘]”、“奉[bv]”、“微[w]”这样的发音的。而顺德方言又是一种较为古老的方言,保留了大量的古音,因此形成了许多独具特色的顺德方言词。故此,“新妇”在顺德方言里也就读作“心抱”了。除此之外,符合这个“古无轻唇音”的读音规律的例子在我们身边很多,母鸡“孵”小鸡顺德话讲“范”;“伏”在地上我们读“bog”;“浮”读“蒲”等等。不一而足,俯仰皆是。

每个顺德人的童年记忆力,都有这样一首童谣:“月光光,照地堂,虾仔你乖乖训落床……”6顺德人把小孩子称为“细路仔”,而把刚出生的婴儿成为“苏虾仔”。“苏虾仔”(“臊伢子”),形象生动地指出刚出生小孩身上那乳香便溺混杂的气味,广东人称为“臊味儿”。在最早的时候,顺德一带称婴儿为“伢伢仔”,现今在一些农村里仍保留着这种说法。而由于“伢”与“虾”读音相近,而又因为刚出生的婴儿会有一股“臊味儿”,单靠口口相传的顺德方言就把“有臊味的伢伢仔”便误读为“臊虾仔”。“苏”与“臊”在顺德方言里同音,故又有人把“臊虾仔”写作“苏虾仔”,后来又有顺德学者认为“苏虾仔”的“苏”即新生,是取小孩出生 “新生”之意,于是,“苏虾仔”与“臊伢子”便并行至今。

下一个典型,笔者想谈谈“P痢薄ZP粒蚩之兄弟,好负重背沉。其实我们对它并不陌生,在很多碑碣下都有一只如龟之物沉默地伸头伏地,背负巨碑,这就是“P痢薄R颉摆P痢痹诠糯遗留下来的建筑文物里都是终日被石碑重压,看似沉闷压抑,于是,在顺德方言里,人们就借用“P痢崩幢扔鳌坝裘品衬眨忧心忡忡”的境况。人们“P痢倍字在顺德方言里与“闭翳”读音相同。经笔者查阅资料考察认为,顺德方言里的“P痢庇牍藕河锎省氨昔琛笔峭音异义的关系,其所谓“幽阴蔽翳者,永为幽翳囚”。顺德方言词里原用“P痢崩幢扔鳌坝裘品吃辍⒁怀锬展”的状况,但由于“P痢倍字较为生僻,故后来许多“新顺德人”在书写顺德方言时,为求方便都直接用“蔽翳”代替“P痢保但“P痢保ā氨昔琛保┰谒车路窖灾械囊馑家恢毖赜弥两瘛

最后,笔者谈谈顺德方言词里的“歙”字。在顺德一带,我们形容别人信口雌黄,无中生有的行为,就多以“乱歙廿四”来形容。《说文》:“歙,缩鼻也。”7 “歙”原为“吸”意,后衍生为“多嘴”,如“歙三歙四”等。喜好“乱歙廿四”的人大多都喜欢“车大炮”。后来更派生出另外的民间俚语:牙菜公――系又歙唔系又歙;“黄绿医生”等。“黄绿医生”的源头相传跟黄巢有关,因为他在兄弟中排行第六,但性格多诈,故而人们称拐骗之辈为“黄六”。由于顺德方言是依靠乡村田间农人以及“老顺德”口口相传的,并没有系统的文字及语音记载,所以笔者认为,“黄绿”疑似为顺德方言口音流传过程中的演化。

诚然,笔者对于顺德方言词的思考相较于其纷繁复杂的语言系统而言不过是冰山一角,从语言学的角度考量,顺德方言属于粤方言中的广府片区,但由于地域文化以及历史文化的差异,比起在广州市区流行的“广州话”,“顺德话”又显得更加粗犷、平实、直观和简明,语言声调的变化、语汇的激荡交融,无处不彰显着顺德方言词汇的“顺德特色”。虽然,随着顺德经济的加速腾飞,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流动速率加快,不同方言地区的人们纷纷涌进顺德,随之而来的是各种方言的文化交融不断,同时粤方言系统内部的相互影响作用也在不断加强,这一方面丰富了顺德方言的灵动发展,另一方面也对顺德方言词带领了一定的冲击。粤方言内部各地方言受“广州话”影响的程度也在不断加深,然而,时至今日,顺德方言仍一直以其强势的姿态在粤方言系统里始终占有一席之地,顺天之德,生生不息。

在水乡深处,在学社之中,在田里乡间,夹杂着众多文化来源的精彩斑驳的顺德方言,就这样顺天之德,代代相融,口口相传……

【参考文献】

[1]陈胜洪:《广东顺德方言趣谈》,中国文联出版社

[2]陈胜洪:《广东顺德方言录》,中国文联出版社

[3]苏新春:《广州方言区汉语规范化中的文化问题》

[4]朱光文:《桑基鱼塘孕育的“小桥流水”――顺德岭南水乡景观特色》

[5]李新魁:《论广东方言形成的历史过程》, 广州 : 广州研究1983

[6]李新魁:《广东的方言》,广州 : 广东人民出版社

陈胜洪:《广东顺德方言趣谈》,中国文联出版社.

朱光文:《桑基鱼塘孕育的“小桥流水”――顺德岭南水乡景观特色》.

[清] 董a:《全唐文》,中华书局.

王永彬(清):《围炉夜话》,2001年版

篇2

1 茶文化旅游定义

茶文化旅游在业内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专家学者们分别根据旅游、茶文化各自的特点做出了阐述。王京传认为:茶文化旅游是以茶和茶文化为主题,利用茶叶的美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保健实用价值吸引旅游者,以休闲和娱乐、获取知识和体验人生价值为目的而开展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系列旅游活动[1]。孙艳红认为:茶文化旅游是以体察了解中国悠久的茶文化和茶道艺术为吸引物,以增长知识、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茗观景为目地,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购物于一体的一种文化旅游[2]。姚国坤、高旭晖对茶文化旅游也有不同的认识:将茶文化相关资源和旅游资源结合,对其综合开发和全面开发形成新的旅游方式,通过观光、参与体验等游览方式,使游客获得知识的熏陶和内心的愉悦。

2 祥源祁门红茶文化旅游资源评价

2.1 历史价值

祥源祁门红茶,简称祁红,中国历史名茶,与印度大吉岭红茶、斯里兰卡乌伐并称为世界三大高香名茶,著名红茶精品;祁门红茶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一向以“香高、味醇、形美、色艳”四绝驰名于世。《祁红复兴计划》称:“吾国出口红茶声誉最大,价格独高除印度大吉岭所产,无与相颉颃者,举世红茶,唯此两种”。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祁门红茶获得一等金质奖章。这一系列关于祁红荣誉和史料记载使祥源祁门红茶文化影响甚广,同时也为茶文化与旅游资源的有机结合奠定了基础。

2.2 祥源祁门红茶文化旅游资源现状

近年来,祥源祁门红茶产业迅速发展。至2014年,茶园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分为历口茶园、金山茶园为主(图 1);年产干毛茶达6000多t,综合产值突破20亿元;茶园面积快速扩张的同时,茶叶产量、产值同步增长。自2005年以来举办了多届国际祁门红茶节,举行了大型文艺的演出,全方位展示了红茶文化的深厚底蕴,并以茶为媒、以茶会友,弘扬祁红文化,提升祁红品牌,促进祁门与世界的交流和合作。

3 发展祥源祁门红茶文化旅游的意义

3.1 推动祁门旅游发展,提升祁门知名度

传统的“走马观花”式观光旅游已经难以满足游客的需求,祁门要发展旅游,应该转变旅游业发展模式。茶文化旅游集观光、娱乐、休闲、体验为一体,与当代旅游者追捧的旅游方式十分契合。同时开展祥源祁红茶旅游能够调整祁门旅游发展结构以及带动祁门县内其他景区的发展,进而推动祁门旅游发展。茶文化旅游的发展,能使越来越多的旅游者了解祁门,从而提升了祁门的知名度。

3.2 增加茶叶销售,促进茶产业发展

茶文化旅游是将茶文化与旅游资源紧密结合的旅游方式。它将茶叶的采摘、制作、饮用、销售等环节与旅游者的内在需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茶文化旅游的开展使游客更直观地了解茶叶生产的各个环节,从而使游客对该品种茶叶的认识进一步加深。[3]通过发展茶文化旅游能够使茶叶销售量增加,进而提高茶产业的收入,又能进一步促进整个茶产业的发展。

3.3 带动祁门经济发展,提高居民收入

随祥源祁门红茶产业园开园,中国祁红博物馆开馆迎客,给当地茶农和连锁景点带来经济收益逐年增加,通过祥源祁红茶旅游的发展拉动祁门县交通、住宿、餐饮,商业等一系列产业的发展;由政府搭建平台,给企业和农民机遇,自发地投资建房,开办农家乐,推动一产变三产,带动农村经济效益的极大提升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4 祥源祁门红茶文化旅游资源的优势分析

4.1 区位优势

祥源茶祁门产业园位于皖浙赣三省交汇处的祁门县境内,距杭州、合肥、南京、南昌车程均在4 h左右,特别是高铁开通后,黄山至合肥1.5 h、至南昌2.5 h,至杭州3.5 h,交通便捷,除南昌、合肥外均为经济发达区域,拥挤的城市和膨胀的人口为外出旅游提供客源保障,为茶文化旅游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

4.2 资源特色优势

祥源祁门红茶,祥源祁门红茶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历史地位、工艺等在国内众多的茶文化品牌中一枝独秀,并在巴拿马世博会获得金奖荣誉,祥源祁门红茶拥有1万亩的茶园基地,传统的手工制茶技艺,第一座以茶文化为主题的中国祁红博物馆,目前亚洲最先进的现代化制茶工厂,都彰显祥源祁门红茶独特的文化元素。

4.3 产业价值链优势

近年来,随着红茶文化的2次发掘与传播,祥源祁门红茶文化旅游以历史文化为底蕴,以观光体验、休闲度假、养生健体的特色旅游模式深受游客的青睐,并且祥源祁门红茶文化旅游在皖南区域内有自己的其它文化类景区、酒店、营地、旅行社、商业等资源,可以形成互补和引流,易形成价值链和集群效益。

4.4 政策优势

为了促进祥源祁红茶旅的发展,祁门县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并且采取了许多措施。包括制订完善区内茶文化旅游规划,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尤其是每年一度的国际祁红节,更是得到祁门县政府的重视,不仅邀请茶企业参加展销,而且还组织到祁门茶厂、茶园的旅游大巴,这些措施都对祥源祁红茶旅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5 祥源祁门红茶文化旅游发展问题分析

5.1 区域旅游品牌竞争压力大

在整个皖南地区,旅游产品基本以黄山、西递、宏村为代表的世界文化遗产旅游为主,只有在春季采茶时节,旅行社才会以此作为旅游产品投放市场,由于观光旅游为主,游览时间短,不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另外,祥源祁门红茶文化旅游区的旅游发展刚刚起步,外界的知名度小,旅游市场尚未开拓,与之相对应的周边景区,知名度高,发展成熟,基础配套设施完善,所以竞争异常激烈,给景区的发展带来相当大的压力。

5.2 旅游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交通对旅游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可进入性差是困扰祥源祁门红茶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应高度重视区内、区外交通网络的建设;祥源祁门红茶文化产业园目前标识系统不完善,旅游人才奇缺,导游人员讲解不规范,厕所等基础设施有待提升;住宿设施资源目前主要以祥源祁门红茶周边宾馆和农家乐以及所在地祁门县城酒店为主,接待能力不足,缺乏服务意识,急需提档升级。

5.3 旅游产品开发相对薄弱

祥源祁门红茶文化旅游资源独特,具有开发多元旅游产品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目前开发利用的水平低,产品处于最低的观光层面,体验不足,附加产品开发不足,没有形成2次消费,难以发挥规模效益和经济效益,旅游产业链有待完善,由于景区刚刚起步,没有门票收入,线上旅游互联网平台和线下旅行社推广的积极性不高。

6 祥源祁门红茶文化旅游发展策略

6.1 突出“茶”旅特色,整合区内旅游资源

祁门旅游资源丰富独特,发展旅游应突出“茶”为特色的旅游地形象,以“一圈两翼”(一圈:祥源祁门茶园以及祁红产业园;两翼:牯牛降国家4A级自然保护区,倒湖十八湾精品旅游区)为总体开局,以祥源茶园生态旅游区(金山茶园、沥口茶园)为主要依托开发,辅助开发牯牛降生态旅游区、大洪古道历史文化区,打造生态旅游、文化旅游、民俗旅游为主线的旅游产品;形成以茶文化旅游为主体,生态旅游为支撑,历史文化为底蕴、休闲农业、工业遗产旅游为补充的旅游产品结构体系[4]。

6.2 开发“茶”旅产品,提高参与、体验性

开展茶文化旅游要以资源为依托,市场为导向,根据游客需求设专项的旅游产品,如茶园生态观光游、制茶车间游、茶文化亲子体验游等。可针对小朋友推出以亲子游为主题的茶乡夏令营活动,游览茶园,学习茶文化知识、茶艺、茶礼,向父母敬茶,并让小朋友到茶场亲身体验一片树叶变成茶汤的过程;对中老年游客,则应以养生度假为主,在休闲、放松的旅游过程中,品味茶文化、内涵,体味茶风俗、礼仪,并可让他们品尝名茶和学习制作调制茶饮品。

6.3 丰富“茶”旅线路,感受徽派文化

篇3

单纯就这样豪言,我认为不妥,虽然都叫茶,实则完全不同两大品类!如同啤酒和白酒,都叫酒,概不相同的两拨人在消费,传播与运作方式完全不同!中国人心中对茶的概念,与西方“茶饮料”的概念肯定也不能一概而论。

中国人喝茶,的确是以茶叶本身的品类作为区隔和甄选首要条件,中国人对待茶的消费需求是讲求天时地利的先决条件,讲求原生态;而以“立顿”为首的西方茶饮,仅仅是把茶作为一个支点,进行后期人造派生,从立顿产品命名即可看出其不同的定位:立顿红茶、绿茶、花茶、日式煎茶、英式奶茶、纤扬功能茶等。所以东方的源生派和西方的后天人造派是完全两个概念!甚至可以归纳为“源生茶”和“茶饮料”两个不同品类!

叶茂中:“立顿重品牌、重需求、重市场,而八马则相反,重产品、重质量、重产地,却轻视了最该重视的“喝茶人”的需求”。

难道八马就不注重品牌?不注重需求和市场?答案显而易见,只是八马所作的工作,没有一个贴合八马品牌本身的、较为具象性的、较为清晰的“定位”而已,请不要以点带面、全盘否定!八马,中国铁观音代表品牌,其掌门人王文礼乃铁观音发明人王士让的第13代传人,2009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铁观音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包括其logo上的since1736,一系列的信息无不传递着八马卖的是传统茶概念,其实在叶茂中介入八马之前,八马的成绩在业界还是不错的。

不可否认,立顿茶不同系列的设置,已经全面覆盖了即饮茶料的各细分市场,从而使立顿品牌接触到最广泛的消费者。但是不能说立顿茶抢占了 “源生中国茶”的市场!因为那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消费群体,我在以前《传统茶、袋泡茶与茶饮料》一文中以作表述。

中国人对茶的消费无外乎两大类:自用与礼赠,不得不说,叶茂中这厮选择的高端礼品茶定位较为合理,或者说是“迎合当下”,但“大礼不言”——八马商政礼节茶的细分市场,想必是以高端拉动品牌力,是典型的以点带面,来打造品牌拉动力!但是将“礼”作为独立于茶文化之外的“文化”是否合适,我认为有待论证。

再谈“喝茶人的需求”,难道喝茶人的需求是“礼”,即使是定位“礼”文化,我想也逃脱不出茶文化的圈子。相反叶茂中先生把礼文化独立出来,与茶文化并行,我倒觉得对茶文化理解有点断章取义了,茶文化应该“狭茶文化”和“泛茶文化”,狭义上的茶文化可以简单表述为以产品为核心的茶叶本身文化,包含茶叶发展、分类、引用方式等等,而泛茶叶文化,难道不可以解读为包含叶茂中的“礼文化”吗,包括提及的“养性之礼、知音之礼和宾朋之礼”。我想叶茂中是为了凸显礼茶定位而特意劈开并列吧。

总之,发现叶茂中这个案例做的真的很“表象”,当然也真的“很中国”,视觉形象的表现就更不要评论了,个中原因不再赘述,从第二年立即改签了和君咨询集团“继续”做品牌战略规划即可看出端倪。另外,发现近年八马茶业对品牌建设方面的确颇具用心,也看得出八马的雄心,八马茶业董事长王文礼对此骄傲的说:“我们是茶庄第一个有定位的品牌,只有品类没有品牌的时代即将过去,茶人扬眉吐气的时代即将到来!”。但愿八马能如如愿以偿成为“茶叶中的奢侈品牌”

附:八马茶业近年品牌建设的大动作:

篇4

紧靠着金茂大厦,绿油油的草地边,有一座古色古香的“老宅子”。“老宅子”是吴昌硕纪念馆,仿照上海北山西路吉庆里吴昌硕故居而建,为二层石库门建筑,面积972平方米。

相较于陆家嘴金融中心矗立的一座座高楼大厦,“老宅子”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但正是这座“老宅子”,让“铜臭味”十足的陆家嘴,在刹那间拥有了“文化味”,犹如炎炎夏季的一丝凉风,茫茫沙漠的一片绿洲。

吴昌硕,浙江安吉人,清晚期海派最有影响力的画家之一,在书法、绘画、篆刻等方面表现出色,他的作品备受追捧。安吉白茶行业使用的“安吉白茶”标准字,正是取自于吴昌硕的书法作品,看起来浑然天成,仿佛是吴昌硕特意为“安吉白茶”所题写。

至此,我们终于发现,原来“金茂大厦”与“安吉白茶”近在咫尺!于是,我们站在88层观光厅上,透过一层厚厚的玻璃,“居高临下”地品起了“安吉白茶”。

从哲学上讲,万事万物都是有联系的,要做好策划,则更要善于打破他人难以跨越的界限,找到事物之间的联系,最好是有助于事态发展的联系。对于茶叶品牌塑造而言,我们就要找到并整合与茶叶品牌相关的其他元素,然后让这些元素为茶叶品牌的成长贡献一臂之力。

这有点儿像军事上的超限战。超限战是指超越“界限(和限度)”的战斗或战争。我们知道,事物相互区别的前提是界限的存在。在这个万物相依的世界上,界限只有相对意义。所谓超限,是指超越所有被称之为或是可以理解为界限的东西。不论它属于物质的,精神的或是技术的,因为对界限的超越就是对方法的超越。

那么,安吉白茶如何在“标准字体”之外,跳出视觉上的陈规,与吴昌硕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打一场漂亮的“茶业超限战”,充分借助吴昌硕来丰富和提升安吉白茶的文化底蕴呢?

快速崛起背后的“文化困境”

我在《安吉城市品牌:开锋第一,开发第二》一文中曾指出,安吉城市品牌的定位可以表述为:“市外桃源,城间仙境”。而安吉白茶,在“世外桃源”般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熏陶下,其茶文化能够帮助都市人在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之余,体验到“身心灵”的和谐与自然。

据白茶世界网baicha.org报道,1979年,在一处有着“世外桃源”般风景的山上,安吉县林业局技术人员在调查中发现:白茶野生母树一棵,其存在年限超过100年。恰恰在900年前,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曾经写道:“白茶与常茶不同。”

2003年,经专家考证,宋徽宗《大观茶论》中提及的“白茶”就是生长于安吉的安吉白茶,确定了那颗百年茶树为“白茶祖”。安吉白茶对生长环境的要求很高,以保证产品品质。例如,安吉地处天目山北麓,群山起伏,树竹交荫,云雾缭绕,雨量充沛,土质优越,生态环境颇为“珍贵”。

可以说,安吉独特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孕育出了安吉白茶树和安吉白茶文化。安吉白茶历史悠久,备受宋朝皇帝珍爱,淡雅清香又十分高贵,加之安吉具有的世外桃源般的文化内涵,安吉白茶也仿佛茶叶中的君子。

作为安吉白茶行业的领导品牌,世外茗源一方面强调茶叶物质层面的功效,如,茶氨酸在人体肝脏内分解为乙胺,而乙胺又能调动为“伽马—德耳塔T形细胞”的人体血液免疫细胞促进干扰素的分泌,从而能更大的提高抵御外界侵害的能力。安吉白茶的茶氨酸含量要比一般茶叶高1—2倍,更有助于提高免疫力。

另一方面,世外茗源又强调安吉白茶文化底蕴深厚。如,世外茗源指出,安吉白茶既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养身“需求,又能从多个角度满足消费者的“养心”需求。消费者接触到此类茶叶品牌之后,自然会一天天交出自己的“芳心”。

然而,对安吉白茶的茶文化来说,则令人担忧。

安吉白茶作为后起之秀,其茶文化却固步自封,几乎处于原地踏步的界地,多年来抱着《大观茶论》疏于创新。换言之,30年来,安吉白茶遭遇了“文化困境”,整个行业显然存在着挖掘力度不够、茶文化延伸力度不强、文化资源整合力度不足等问题。

可以说,在安吉白茶行业内,除了众所周知的《大观茶论》,除了一小部分企业,如世外茗源、千道湾、宋茗等,能结合自身特色积极对安吉白茶茶文化进行诠释外,这些年来,安吉白茶行业的茶文化并未有实质性进展。所以说,世外茗源作为安吉白茶行业的领导品牌,要不断创新,对安吉白茶的茶文化做进一步挖掘,这一系列相关工作似乎更应加快步伐,以早出成效。

远卓品牌策划公司yzpp.com认为,对安吉白茶茶文化的积极创新,就是要积极创造合适的差异化,与历史、人文、自然实现“无缝对接”。这是一个品牌的灵魂。安吉白茶若不能在历史和文化的基础上有效创新,也就等于没了灵魂,振兴安吉白茶茶文化也就只能近乎是一种空谈。

我们应该直面现实,与时俱进,学习超限战精神,调动一切可用资源,走出旧思维,走出“空自豪”,走出“故纸堆”,认真了解安吉白茶的真实情况,关注市场的多样化需求,重新审视行业的内外环境,站在一定的高度上,重新探索安吉白茶茶文化的“深究”之路。

经过长时间的调查研究和深入思考,我们决定从吴昌硕文化及安吉和谐文化角度,寻求共同点和结合点,进行重点突破,为茶文化铺好奋勇前进的道路,以有效提炼、提升和推广安吉白茶的茶文化。

到哪里寻找“共同语言”?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也可以说,一方水土养一方“茶”。美名远播的魅力安吉,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安吉白茶和吴昌硕。那么,“安吉白茶”与“吴昌硕”之间有没有一些相同和相通之处呢?

或者说,在茶文化方面,安吉白茶怎样才能有效借助吴昌硕大师的影响力呢?遵循超限战精神,经过深入系统的“跨界思考”,远卓品牌策划公司发现,安吉白茶与吴昌硕至少在五个方面存在“共同语言”。

其一,君子之风。绿茶被称为是真正的茶中君子,安吉白茶则是君子中的隐士。曾有人这样评价道:安吉白茶从不以强烈的香气或粗鲁的茶汤先声夺人,始终淡然处之。它绝非浅薄的淡寡,而是一种优雅含蓄的丰富,清淡鲜爽,回甘甜糯,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再观吴昌硕,谦谦君子的风范,如,其在作品上绝对不用“字”号,自起“苦铁”为别号代之,以示谦虚。

其二,高雅品质。安吉白茶香气嫩香持久,滋味鲜醇甘爽。品饮安吉白茶,健康、时尚、高雅、有品位,给人视觉和味觉的双重享受。吴昌硕先生自奉俭约,待人却一点也不吝啬,乐于助人,高雅品质可见一斑。如,遇亲友有病,他就出钱帮助医疗;对身后萧条人,他就毅然以料理丧葬和抚育遗孤为己任。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

其三,创新精神。吴昌硕能融合晚清各家长处于一炉,然后遗貌取神,加以创造革新,以极度简练概括的笔墨来表现深邃的意境,抒发丰富的思想感情。安吉白茶创新不断,新闻不断。从“白茶娶妃”到“0元首富茶”,从“潘安卖茶”再到“茶圣换笔”,其以小见大,以时尚化、娱乐化的视角,迈出安吉白茶行业的一小步,跨出中国茶叶行业的一大步,让更多的人了解了安吉白茶和更多的其他茶叶。

其四,民族意识。吴昌硕是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平素最憎恶那些在中国为非作歹的洋人。安吉白茶亦不落人后,沸沸扬扬的“白茶娶妃”事件,既体现了它不断创新的本质,也弘扬了其致力于发展中国茶叶的民族意识,以及弘扬“茶为国饮”的爱国精神。

其五,博爱理念。安吉白茶引出的“白茶娶妃”,不是狭隘地宣传白茶、安吉白茶或者是世外茗源,也不是一味盲目地将咖啡赶尽杀绝。它演绎的是一种健康博爱的精神,宣扬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身心灵的和谐统一,努力将中国茶业乃至世界茶业推向发展的新高峰。这点,与吴昌硕先生一向朴素、待人亲切、鼓励青年、助其完成心愿的作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强强如何“联手”?

安吉白茶和吴昌硕都具有很强的影响力,但是二者所能影响的人群有差别,所以,要丰富安吉白茶的茶文化,提升安吉白茶品牌,就需要“强强联手”。那么,如何才能“联手”,实现相互融通,携手发展呢?

远卓品牌策划公司认为,我们需要在二者现有的“共同语言”基础上,创造并提炼出“锋利概念”,以同时保障二者在目标受众中的记忆效果和传播效果。根据公司的一贯要求,这一“锋利概念”在引来众人关注之后,必须能在瞬间激发他们“不吐不快”的冲动和激情,“催促”他们酣畅淋漓地谈出个人观点。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概念才是“锋利概念”呢?基于远卓品牌策划公司丰富的茶业实战经验,“锋利概念”最好能够满足五个要求。

其一,要合理,也要争议。概念要有合理的成分,让目标受众认为有这个可能或的确存在,同时,这一概念又要有“不合理”的元素在内,能够快速调动目标受众的表现欲,激发他们指出概念的不合理成分,甚至严厉指出概念背后的“荒谬性”,从而引发一系列的争议。

其二,要严肃,也要娱乐。概念的严肃性是品牌塑造的必然要求,不能伤风败俗,也不能误人子弟,但是,谁都不愿意看到一个人整天板着面孔,这就要求概念同时要具有娱乐性,能够带给目标受众轻松愉悦的享受。

其三,要新颖,也要“陈旧”。行业内别人用过的概念,大多失去了新意,我们不能拾人牙慧,但是,一个概念又不能彻底颠覆目标受众的用词习惯,否则,就会增加目标受众理解的难度,无形之中就加大了传播难度,增加了传播费用,落得个吃力不讨好,空欢喜一场。所以,概念必须同时做到“标新立异”和“随波逐流”,借助一些“陈旧”的词语,进行巧妙的“二次组合”,让概念快速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其四,要大雅,也要大俗。信息泛滥的今天,雅俗共赏已经成为远卓品牌策划公司对概念的基本要求。太雅了,阳春白雪,高处不胜寒,感兴趣的人就少了;太俗了,下里巴人,泥沙俱下,有的人又会嗤之以鼻。所以,概念必须做到大俗大雅,让接触到的人都能略知一二,同时又都有兴趣探个究竟。

其五,要古典,也要现代。茶叶行业是文化源远流长的行业,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概念本身最好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同时又有现代人可以一眼感知的现代气息,达到“古典”与“现代”的有机统一,静悄悄地流露出中国茶的“文化风韵”。

上述五个要求听起来似乎就是“五对矛盾”,但是,远卓品牌策划公司认为,为了产生“纲举目张”的运作效果,我们必须站在“大道归一”的高度上,充满激情地带着枷锁和脚链跳舞,以找到符合要求的“锋利概念”。

于是,我们像其他所有的茶叶品牌策划一样,带着种种“枷锁”,“紧闭”会议室门窗,跳起思维的“舞蹈”,反复进行脑力激荡,否定了一个又一个概念,只为寻找出符合五大要求的概念,保障品牌传播的“威力”。

概念提炼是品牌策划的重要环节,也是一种痛并快乐着的过程。痛苦,因为绞尽脑汁、殚精竭虑、辛苦一天,也有可能一无所获;快乐,因为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别有一番人生体验。策划本就是这样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左眼流着泪、右眼开心笑的生活方式,一种痛并快乐着的生活方式。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仿佛就是从一个角度阐释了这种生活方式,只是,对于做品牌策划的人而言,要想拥有“得来全不费工夫”的快乐,就必须承受“踏破铁鞋无觅处”的痛苦与煎熬。

人生何尝不是如此?“苦尽甘来”之后的“甘”才是真正的“甘”,“宠辱不惊”之后的“宠”才是真正的“宠”! 唯有如此,我们才有可能像《幽窗小记》中一副对联说的那样: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所以,当找到“茶画会”三个字后,我们由衷地感到一丝兴奋和喜悦。很显然,“茶画会”由“茶话会”一词演化而来。“茶话会”是一个流传甚广、众人皆知的词语,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茶画会” ,不仅能够在第一时间亮出“安吉白茶”与“书画大师吴昌硕”的历史渊源,同时也能达到快速传播的效果。

更令人欣慰的是,我们发现“茶画会”一词暗藏着“三重境界”:茶画会、茶画汇和茶画慧。

第一境界:“茶画会”。顾名思义,“茶画会”就是“安吉白茶”与“昌硕书画”的“聚会”,让二者在一个平台上进行“互动”、“交流”、“对话”,共同为安吉白茶乃至安吉城市品牌的发展提供思路。

第二境界:“茶画汇”。“茶画汇”是“茶画会”的一次升级,“茶画汇”强调“安吉白茶”与“昌硕书画”不仅要“聚会”,而且要“汇合”,像河流一样将彼此融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同前进,一同提升,一同发扬。

第三境界:“茶画慧”。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美德即智慧,人是靠智慧而生,靠美德而乐,有了美德和智慧才有“和谐”。“茶画慧”是“茶画会”的最高境界,我们要洞穿“安吉白茶”与“昌硕书画”中的智慧元素,互通有无,互为提升,实践“身心灵”和谐统一的智慧,在品茶赏画间,体悟人间大道。

和谐社会的“和谐传播”

建设茶文化,打赢超限战,离不开传播。发现了安吉白茶与吴昌硕的“共同语言”,创造了所向披靡的“锋利概念”,我们还需要运用合适的策略,积极进行传播。

如何进行传播呢?远卓品牌策划公司认为,谋子不如谋势,要解决传播问题,必须先认真分析“四势”,即:社会之势、行业之势、企业之势及消费者之势,让传播策略顺应“四势”。

其一,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是大趋势。例如,社会各界批判低俗、庸俗、媚俗等“三俗”,正是社会健康发展的迫切需求。安吉白茶“茶画会”的宣传,一定要在客观上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添砖加瓦。

其二,顺应行业发展的趋势。小处来看,安吉白茶的茶文化需要丰富和提升;大处来看,中国茶叶的全面复兴,同样需要因地制宜,抓住特色,不断丰富茶叶品牌的文化内涵,适度强化茶叶品牌的文化价值。

其三,顺应企业发展的趋势。世外茗源处于蓬勃发展的关键时期,具有领先业界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如果世外茗源能够在品牌传播上有效整合“吴昌硕”,快速突破之前的文化框框,则必将进一步提高世外茗源的文化含金量。

其四,顺应消费者的需求和兴趣趋势。安居乐业,幸福平安,是所有消费者的真实心愿,所以,我们的传播策略要快速激发这类心愿,从而制造行业热点,推动茶叶品牌传播。

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具有深厚的底蕴。茶叶生产起源于中国,茶俗茶礼都形成于中国,中国的茶文化覆盖甚广,深入到千家万户,茶文化可以说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催化剂。

在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宏伟工程中,继承和发扬中华茶文化,对于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建设和谐社会,仍然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如果我们要推动中华茶文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促进全人类的文明与进步,茶的沟通能力至关重要。在这个意义上说,茶是和谐社会的文明通道,与精神生活具有和谐性。简言之,茶是21世纪中国和谐社会下的“和谐饮料”。

于是,我们决定主打“和谐”牌,在综合他人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再次提出:茶是“和谐饮料”,并在这一基础上展开相关传播工作。“和谐饮料”的提出,激起了大量业内外人士的关注,不仅有效传播了“茶画会”,提升了安吉白茶,而且还为整个中国茶叶做了一次公益宣传。

品牌必须跨界,营销必须超越。除了主打“和谐”牌之外,为了让品牌传播的素材更丰富、更形象、更具说服力,我们协同世外茗源公司在首天茶仪式上,为安吉白茶“茶画会”的策划埋下了伏笔。

2010年3月28日,安吉白茶“首天茶”回馈社会仪式,在世外茗源基地隆重启程。仪式上,安吉县知名画家献出“珍宝”,“茶”与“画”的天然融合,令人意犹未尽,同时相约来日再续“茶画之缘”。

时至五月,经过两个月的研究和酝酿,一场别开生面、超越空间的安吉白茶“茶画会”悄然启幕。围绕安吉白茶散发的和谐气息和吴昌硕所代表的和谐文化,世外茗源公司领导及茶界专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之做了深入剖析,诸如以下观点。

例如,世外茗源董事长周海明先生表示:“安吉白茶乃至中国茶叶行业,都需要重拾并大力弘扬吴昌硕般朴实的心境和茶中君子的风范。”

再如,茶叶界专家则高度评价了世外茗源此举,称:“针对目前中国茶叶行业出现的‘潘安卖茶’现象,世外茗源举行‘茶画会’,极具现实意义,不仅有助于安吉白茶茶文化的深度挖掘,而且有助于安吉白茶品牌的再度提升。”

总而言之,万物有缘,水土有情。快速崛起的安吉白茶,让安吉美名远扬;声名在外的吴昌硕,让安吉魅力深厚。对于茶叶品牌而言,要持续赢得市场,则需要打一场旷日持久的超限战。例如,在传播“茶画会”的时候,我们恰到好处地选择了合适角度,将世外茗源选择商的观点做了广泛传播,以增加品牌传播的价值:

世外茗源在选择经销商的时候会考虑诸多因素,除了考虑商的实际能力外,还包括人的个人品质、理念、品牌意识、服务意识、博爱观念等诸多因素。例如,温州、上海、北京、江苏、安徽等省市的众多经销商都在积极争取世外茗源的权,世外茗源也将严格选择,以将正宗的世外茗源安吉白茶奉献给当地消费者,带给消费者“身心灵”的三重享受,同时,使消费者切身体悟到安吉白茶“茶画会”的三重境界。

侧记:中国茶叶必须学会“超限战”

超限战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战争思维,战争可以是军事性的,也可以是准军事或非军事性的;可以是职业军人之间的对抗,也可以是以平民或专家为主体的新生战力的对抗。

超限战超越一切战争模式,打破一切限制和一切手段,特别是以非军事手段迭加组合、惟我所用,不存在战场与非战场的区别,未来可能衍生出“生态战”、“贸易战”、“金融战”、“品牌战”、“营销战”、“新恐怖战”等多种战争形式,以从各个角度、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打击敌人,达到战争目的。

篇5

2茶文化资源业态范式的现实应用

茶文化资源价值转化的学理基础,是认定茶文化资源是一种文化资本。澳大利亚经济学家戴维•思罗斯比认为,文化资本是继物质、人力、自然资本之后的第4种资本。本文分别选取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一个产茶省、一个产茶区、一个茶企等3种不同类型产业开发主体,来研究茶文化资源转化的业态范式。

2.1福建模式:区域经济的比较优势

在一个省市内公共文化资源相似性较高,茶文化资源也是如此,产业开发具有社会集体性,易文化同质。参照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同区域间可以根据比较优势来差异化开发,形成错位竞争,从而促进整体发展。以福建为例,在中国茶文化资源库中福建无疑是最为丰富的省份。茶文化遗址和历史文化资源比比皆是。且福建茶叶生产与当地人们生产生活密切关联,茶文化以诗词、美术、歌舞、小说等形式融于民风民俗之中。福建境内安溪铁观音、福鼎白茶、武夷岩茶3种茶类所属县域围绕彼此产业,挖掘自身文化资源、自然资源、商业资源,并将之扩展成茶文化产业。安溪作为茶叶交易中心所在地,铁观音市场高度竞争发展出独特的茶电商产业。武夷山依托岩茶母树资源和武夷山自然风光,围绕大红袍传说开发旅游演艺产业。福鼎依托太姥山资源和白茶特性,重点开发庄园产业和休闲度假经济。漳州则依托台商企业天福的品牌优势和茶博物馆资源,发展教育产业。厦门则依托成熟的休闲经济和浓郁的商业氛围,成为现代茶空间的集中地。整个福建省根据各自资源优势已发展出演艺、庄园、教育、空间、电商等五大茶文化产业,彼此联动形成福建模式。

2.2武夷模式:集聚效应的点轴开发

区域茶文化资源内涵非常多,需要确定何种内涵为首要增长极,从而吸纳其他文化生产要素,形成一个极化区域。在产业经济学中,波兰经济学家萨伦巴和马利士曾提出点轴开发模式,即在区域经济中确定一个增长极,通过具有“增长极”地区带动相邻地区共同繁荣。依照佩鲁观点,增长极以不同强度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轴上,然后通过不同渠道向外扩散。笔者仍以福建茶产业为例,用主题分类法,对武夷山地区的茶文化资源进行基础梳理,深度探讨该地区的茶文化产业。既然武夷山有如此丰富的茶文化资源,那么该以何种资源为首要增长极,以何种文化产业形式作为呈现载体?综合考虑文化资源稀缺性和久远性价值来看,地理遗迹成为首要核心内涵。围绕母树资源,结合武夷山地区丹霞地貌的自然资源,开发茶资源旅游,形成一个旅游极化区域。再结合武夷岩茶制作工艺,并融合茶礼茶俗开发出综合性舞台演出《印象大红袍》。《印象大红袍》作为呈现载体以“一叶带三业”,促进当地文化产业、旅游业和茶产业整合发展。2012年武夷山茶旅游收入为150亿元人民币,“印象大红袍”成为重要的文化产业知名品牌,福建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作为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新兴业态,武夷山模式为全国茶文化资源产业开发提供了新思路,促进由茶叶到旅游到文化创意的产业链整合发展。

2.3大益模式:产业延伸的增值模式

茶文化资源中包含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茶叶加工到中华茶礼,这些文化资源也反向促进了基础农业的发展。笔者继续以一个企业品牌为例,深入研究茶文化资源在整个产业链中所起到的延伸增值作用。作为中国茶标杆企业,大益具有独特文化形象。其普洱茶制作技艺于2008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当时唯一一个直接以生产企业品牌命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从1940年至今,直以“非遗大益”为大益品牌注入人文精神和文化魅力,围绕“非遗”,扩展了产业产品线,开发出一系列文化产品。其中,北京大益皇茶会所于2007年9月试运营,融合了茶文化交流、茶道茶艺培训、茶餐茶宴等多种文化元素。大益茶道院开展茶道教育,目前已在海内外开办各类职业茶道班、茶业经营班百余期,培训学员12000余名;帮助40余所高校开设了大学茶道公共选修课,并在全国数十所高校成功举办茶道系列巡回公益讲座。同时,成立艺术团,独创“大益八式”茶道进行舞台演艺。2009年成立云南弘益茶文化传播中心,为云南省振兴茶产业重点建设项目,促进茶产业与旅游产业合作。另外,作为大型茶文化品牌推广活动的大益嘉年华,自2011年起已举办两届。这些以“会所、表演、旅游、活动、推广”为主的文化多元化呈现形式,将大益作为普洱茶加工工艺的“非遗”文化在其有形物质产品之外,延伸了文化产品。同时也反哺了云南茶山基地,增加基础农业效益,形成完整的茶文化产业链。

3对茶文化资源产业转化的建议

文化资源产业开发,使茶文化不简单表现为一种日常习俗,而是发展出各种与茶有关的经济实践、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文化传播,构建起茶文化产业。但作为一种新型产业,茶文化资源开发转化还缺乏有效机制。为此,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3.1用文化绘图系统构建地方茶文化资源体系并进行价值评估

目前,茶文化资源体系在各地发展中还处在初级阶段。各地出版的一些地方茶书主要围绕历史传说,缺少从文化资源角度挖掘的文化档案。区域茶文化资源体系需要统一构建,可利用文化绘图(Culturemapping)工具记录各种文化元素形成文化资源档案。文化绘图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致力于创建文化对话的工具,主要是将其独有的文化特性用地图形式表述出来。并按茶文化资源类型的划分方法进行分类整理,同时应对地方茶文化资源进一步进行价值评估和等级分类,根据重要性程度合理开发。在文化资源价值评估上,有一定数理方法和理论基础。国外学者Mazzanti对文化资源价值构建框架性研究;AndyS则用CM方法分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来进行文化资源评估。国内学者黄雪英按照品相、价值、效用、预期、传承等方面构建指标体系;苏卉则提出多层次灰色综合评价方法,进行开发潜力评估。对于地方茶文化资源体系,可参照上述数理方法定量评估。在指标体系上建议按照品相要素、价值要素、效用要素、传承能力等设立指标体系,确定权重分值,构建评估模型。

3.2将茶文化旅游作为文化资源转化的重要载体

茶文化旅游是资源价值转化并规模化为产业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将茶园生态环境、茶产品、茶民俗、茶遗迹等融为一体进行开发。目前,国内外茶文化旅游按照功能主要分为4种类型:寻源求知、文化体验、庄园度假和生态观光。寻源求知是围绕有形资源,开展对古茶树、古茶园等原产地探寻活动。文化体验是通过对无形资源挖掘开发体验型产品,诸如民俗、节庆、表演等。庄园度假是当前新兴范式,福鼎地区品品香、绿雪芽,依托生态茶园打造茶庄经济;云南柏联借鉴法国波尔多地区红葡萄酒庄园理念模式,建成普洱主题茶庄。生态观光则以茶乡风貌为核心开展休闲旅游,如贵州茶海之心、杭州梅家坞、台湾木栅等。

3.3依据茶的泛文化性开发衍生产业实现跨界发展

传统茶业要转型升级,需要从农产品到文化饮品,再到创意产品。通过茶的泛文化性,创造新型创意产品。不仅停留在传统茶叶和茶具等领域,而且跨界进入多元产业领域,比如会展、教育、影视及服装业。以节庆为例,目前茶业领域节庆以原产地开采节为主。形式较传统,多为领导发言、茶艺表演、炒制大赛。节庆本身缺少文化底蕴,而且短期效应无法对产业经济进行持续有效推进。在中国的传统节庆中,也鲜有茶主题节或文化日。茶的节庆活动还未发展为独立的文化产业类型,尚有创意开发空间。而将创意与茶文化资源结合开拓出全新产业类型的还有茶空间。这股空间美学之风,从台湾食养山房、台北书院引入大陆,目前在内地普遍盛行。从茶馆到茶艺馆再到茶空间,不仅是社会空间向个体空间的社会学转化,同时彻底改变传统茶馆单纯茶水销售的服务经济模式,带动了茶会经济、茶美学设计、茶文化教育培训等多项相关产业,实现跨界融合。另外,也有必要关注到另一茶文化产业的兴起,即茶与服装的跨界。目前,茶服产业已成为一种有别于旗袍、汉服等类型的独立概念。通过百度搜索“茶服”,可以找到约1620万个相关结果;从淘宝网搜索“茶服”,显示有5.44万件宝贝,6873家相关卖家,茶服已成为茶文化产业中一个重要产业子类。这些多产业开拓,是建立在茶文化资源多样性基础上的。

篇6

所谓“茶文化”云云,活像江湖闹剧一场。虽则纷纷扬扬,蔚为大观,然欲寻其中之真诚有度者,真鲜乎哉。“茶文化”者,茶界之饕餮大餐耳。

“文化”二字,是高堂雅阁,玉食锦衣,茶也有幸,生而有之。而这还要归功于往圣古贤爱茶事茶之真心实意,为后人留下了丰赡多姿的古意盎然。然而姑且先不谈古人所阐发所营构的“茶文化”,究竟是什么立心,什么形态,端看时下茶界所流行的这样的论调,却不免要替古人心寒:

“茶文化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茶文化是中国文化内涵的一种具体表现,谈茶文化必须结合中国汉文化而论之。”

“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技艺而结合中华文化内涵和礼仪而形成的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兴于唐,始于宋。中国茶文化糅合儒、释、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茶文化是指以茶作为媒介而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统称为茶文化。”

话是讲得不错的,政治上尤其永远正确、漂亮。然而这样的断语,已然举国常识,又何劳诸位到处宣扬说了又说?如果民众已经愚钝到连这样的认知都需要诸位去“辛勤工作”后再来告知,那我们的所谓“五千年文明古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又从何谈起?远的是什么样的“源”,长的又是什么样的“流”?

其实,现在使用的“文化”一词,是来自近代对于英文的翻译,为我们“缔造”了茶文化的古人们,恰恰并没有开口闭口“文化”云云。而西方人的民族性是偏向于外驰的,注重的是物理的实用性。他们是发现了一个新东西,就创造出一个名词以称之,在没有这个名词之前,就说明他们还没有这个东西。就像“电灯”、“轮船”这样的名词出现之前。他们还没有电灯、轮船一样。在发现了应该有“文化”这样一个东西以后,他们就从希腊文中化出“文化(Civilization)”一词。因此,英文的“文化(Civilization)”,是纯然指向于物质而言的。如何发现、创造、编排摆弄甚或臆想物质。便是他们之所谓“文化”的大体意涵。

西方人面对自然的思维出发点。是使用工具的发现、占有,享受——而后有其“文化”、“文明”。在西方人的意识里,人和自然是对立的。故而要“以人为本”地“改造征服”。自然只是他们活跃的舞台,是上帝对于他们这些“子民”的钦赐厚赏,是静止不动的“物”而已,完全可以无畏无惧地攫取和享受之。而也因此之故,在西方的“发展史”上,就有前仆后继不断涌现的发现、发明、侵略和殖民。

然而西方人的这种向外的、追求实用的思维,其实在根上就是与东方精神背道而驰的。诸如中国传统之“谦卑敬天”、“道法自然”、“内观自省”等理念。对于西人而言,无异于天方夜谭。据说像“道”与“禅”这类的词语,西方至今尚无恰当而得其意的翻译——因为这类“东西”,看起来除了有点“东方的神秘兮兮”以外,实在是一点用处都没有。

东西方之根本区别就在于:一个内求,一个外征。东方人的思维出发点是谦卑的,在大自然面前视己以小,认为生命本身是盲目的、机械的,故而要向内反省己身以修正,逐步达到与自然的和谐。

在东方人的意识里,自然和人,是互动的、一体的,是生命得以回归的家。人并没有高于自然,但也不是自然的奴仆,而是平等参透的关系(平等参透既是一体)。因此,东方的中国和印度的传统,都重视智慧、重视人的内在修为,亦即人格的完善——以不违背自然为宗旨。而把这个认知引申到人群,每个人都能有谦卑的自觉,更多地要求自己,就会为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和谐拓展出无限的空间。是故,我国一直以来讲究的是“和”,是“礼”,是“让”,是“静”,是“道”,是“修”,等等诸如此类,全部都是个人反求己身,去了解自己而不是专看外界并与人争竞。

可惜的是,现在我们是全部采用西方的思维,所以看古人的那一套,都说是“压抑个性”、“束缚思想”。以及不利于科技的发展,等等。这实在是很大的一个误会。

时下,常见有老外到中国来,感叹中国发展之蓬勃。赞美中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进步在哪里?都是指道路、交通、建筑和生产之类的物质构建。而这些在中国古人的传统理念中,都称之为“象”,即现象,是表现在外面,人所共见的东西,只不过是“形而下”而已。估计若是古人看到我们现代的物质繁荣,反而会警告我们贪欲过剩,向自然索要过多。

因为人既然是万物之长,就“长”在有更高级的感知。若是拘囿于此类纷繁而盲然荒废一生,那所谓人生的意义又从何说起?

总之,中西方的思维,确然两套背道而驰的出发点。有了这个认识,就几乎可以看清中西方一切学问之大不同。诸如科学与玄学、西医和中医、物理和心学、基督教和儒释道,“文化传播”和“大道之行”。

而至于“茶文化”,谁都知道,这是我国韵传千年的传统。但是只有我们厘清了“文化”一词的内涵意义及其来龙去脉,才不至于糊里糊涂,也才好意思坐下来,好好谈论一下我们的“茶文化”。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源远”,什么样的一种“流长”。

我们至少应该谦卑的是,所谓“茶文化”,全然由古人们所缔造、所倡导,而古人的生活环境及其学问内心,都与今人已自大不同。我们要“弘扬和继承”茶文化无可厚非,但至少应该放下身段,丢弃现代人的眼光,走进古人的世界,去体察、去体会,想想茶身上究竟有什么独具的品性而为一代又一代的智者们所称道宣说。

否则。泛泛而谈“茶文化”。大概开口既是糊涂!

顺便值得一提的是,“文化”一词,既然来自对英文的翻译。那么当初为什么要用这两个字来组合呢?其实这个来由却正彰显最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的“文化观”。

典出《易经·贲卦》的彖辞:

篇7

宁波是我国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南宋和明初时期,是两朝首都临安和南京的门户港,一直以来是浙江对外交流和通商的重要口岸。据史籍记载,唐贞元廿一年(805),来中国学佛的日本高僧最澄,从明州(今宁波)回国时带去天台山、四明山茶籽、茶叶和茶文化,这是中国茶种传播海外的最早记载。唐、宋、明、清乃至当代,宁波一直是中国茶叶、茶具输出海外的主要港口,尤其是近年来,每年通过宁波港输出的茶叶为12万吨左右,约占全国出口量的40%。

当然,“海上茶路·甬为茶港”的提出,不仅在于宁波是中国茶和茶文化对外交流通商的重要茶路和茶港,还在于它很早就有种植茶树,烧制越窑青瓷贡茶具和饮茶文化的茶之渊源。10年前,宁波余姚田螺山遗址出土的山茶属树根,被专家认为浙东6000年前就有种植茶树的可能。唐代时高僧最澄从明州带去茶籽、茶叶,也说明当时四明山、天台山地区已盛产茶叶,并以茶为饮。1987年,陕西法门寺唐塔地宫出土13件首次发现的奇特瓷器,经专家考证就是浙东上林湖越窑秘色瓷。由此可见,茶青瓷与茶根源、茶人流与茶饮乐,体现了“海上茶路·甬为茶港”的丰厚底蕴,使茶文化的丰富外延与殷实内涵圆满融合。

“甬为茶港”与“杭为茶都”珠联璧合,互为优势,各有特色。打造当代“茶港”与“茶都”,是浙江茶人的重大担当,务必精致雕琢,提升完善,为“复兴中华茶文化,振兴中国茶产业”奋力而为。2005年,在中国(杭州)西湖国际茶文化博览会上,杭州被授予“中国茶都”。曾有人这样戏解“杭”字—就是草木之旁大树之下有一张桌子,而“几”上面一点,就是那把令人不忍割舍的“茶壶”。我也想斗胆戏解“甬”字—就是有一张用途颇多的纵看是木桌横看是木船的木制器具,木桌上面就是那个上林湖越窑秘色瓷的宝贵“茶碗”。这些年,宁波市先后举办三次“海上茶路”研讨会,许多海内外专家确认宁波为“海上茶路”启航地,并于2009年在市区三江口设立“海上茶路”启航地主题景观,去年宁波茶文化专家又提出了“甬为茶港”的好创意。我认为,茶历史的渊源、茶文化的底蕴和茶经济的规模及影响,均是“茶都”、“茶港”可以立足的根本。而“茶都”、“茶港”的打造,我们既要在茶历史的渊源、茶文化的底蕴和茶经济的演进发展等方面进行研究和传承,使其根深叶茂。更重要的则是要在当代“茶都”和当代“茶港”的打造上花力气、下功夫,使其名至实归。“茶都”与“茶港”,它们的共同点都是建立在丰厚的茶历史、茶文化之上的,有着较大的茶经济规模和影响,曾经具有高度繁荣的茶贸易、茶馆业和茶之饮等。但是,作为“茶港”来说,它还具有“海上茶路”、“港上茶埠”、“城中茶客”、“乡里茶农”等诸多特点。打造当代“茶都”和“茶港”,最迫切、最重要的要做好几件事:一是要在茶的品牌文化创造中实现特色发展。当前,中国茶不缺产品,不缺数量,缺的是品牌,是文化。没有品牌文化走出去的茶产品只是原料,只有特色鲜明的茶品牌文化才能走向世界,争得世界茶市场竞争中的话语权,“茶路”、“茶港”才能繁荣兴旺;二是茶为国饮尤其是茶馆业要在交流、交融、交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当今时代,茶、咖啡、酒和碳酸饮料共融其间,竞争激烈。咖啡的时尚,酒的潇洒,喝着碳酸饮料长大的年轻人,再加上浙江人喝茶没有形成像广东人喝早茶、福建人喝功夫茶、成都人喝盖碗茶那样有明显风格和深入骨髓的习俗,使茶之为饮及茶馆业步履艰难,处境尴尬。因此,要大力推进“茶为国饮,健康消费”,广泛开展茶和茶文化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四进”活动,使茶和茶文化在多元饮料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中争得竞争优势,为“茶都”、“茶港”的打造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系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浙江省政协原主席。)

篇8

关键词:

茶文化;传统;文化传媒产业;影响

茶文化在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也因此衍生出相关的茶道、茶艺,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茶文化。茶蕴含天地之灵气,与哲人之巧妙思想息息相通,与艺术水融。自古以来,有关茶的美词佳句层出不穷,而有关茶的生活哲理亦是在茶香袅袅之间引人神思飘远。茶文化博大精深,是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高度融合。作为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茶文化对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通过茶文化沟通中国文化传媒产业,发挥茶文化的优势,既可以丰富中国文化传媒内涵,又可以进一步弘扬中国茶文化。本文从现代角度出发,围绕茶文化对中国文化传媒产业所带来的影响,进一步阐述如何实现当代传媒领域与传统文化的有效沟通。旨在希望通过茶文化推动传媒事业的发展,并通过现代传媒真正实现我国茶文化的传播与继承。

1中国传统茶文化在电视媒体中的传播

茶在中国的历史长达4700余年,与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交相辉映,与当代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众多热爱文明、并拥有高尚审美情趣的人。与咖啡、可乐等饮品相比,茶绝不单单是一种饮品,作为一种持久而充满生命力的中国文化,其深厚的内涵体现了人们的审美取向和精神追求。今天的茶文化俨然兼具历史底蕴和时代标志的鲜明特征,茶文化的相关题材亦应运而生。关于茶文化的题材,在电视纪录片上体现的最为突出。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中国的电视纪录片也迎来了一次又一次蜕变。寻找历史,深入挖掘文化根源,是如今纪录片的主要诉求点。一方面把握时代脉搏,追求创新,另一方面要寻找与时俱进的文化,循着中国传统茶文化一路向前,不难发现这其中所蕴含的丰厚土壤。于是,关于茶文化题材的电视纪录片逐渐增多,如《茶,一片树叶的故事》,该片在展现制作茶的工艺方面、不同国家茶人故事等方面精细锤炼,为观众展现了由中国而延伸至全世界的茶文化;《茶马古道》则讲述了云南香格里拉的原著民族故事,作为集文化、神秘、自然风光于一体的线路,这条路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情,其所孕育的文化令人沉醉,其传说悠久绵长,古老的马帮与消失的部落成了令人神往的壮丽画卷;纪录片《茶》则是一次由中国走向世界的茶文化探索历程,其中包括龙井、普洱、铁观音等茶叶的制作工艺和文化,取材源于自然,紧密围绕茶的制作工艺和文化,又别出心裁地从市井街坊中寻找颇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将茶文化与地域文化巧妙结合,深入挖掘底蕴深厚的茶文化。从这些纪录片中不难发现,中国茶文化纪录片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进一步弘扬茶文化,并最大程度地将其精华进一步延伸。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为纪录片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并成为现代精神文明建设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随着电视媒体的不断发展,茶文化必将会有更大的生命力。同样,茶文化将成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佳载体,在现代媒体的传播与精心策划下展现出更加丰富的内涵。

2中国传统茶文化在网络传媒中的传播

当前,互联网在中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成为目前最为流行的信息传播媒体。当极富时代气息的互联网与中国传统茶文化碰撞时,必将擦出耀眼的火花。历经数千年发展的中国茶文化,在时代的感召下已经被人们赋予新的意义和更加深刻的内涵,这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中最为灿烂的篇章。利用先进的互联网弘扬茶文化,使中国的茶文化迅速走向世界,使世界各地人民了解中国文化,是茶文化在网络传媒中传播、发扬的意义所在。茶之所以能够走向世界,不仅因其深厚的文化,还作为一种健康饮品而受到人们的欢迎。通过互联网向全世界传达健康观念,通过品茶修身养性、延年益寿,既彰显了和平时代中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又可以充分吸引更多人关注中国文化。如此,茶文化在网络传媒中以资源共享的方式充分展现出文化无疆域,可以使不同肤色、不同背景、不同国家的人通过感悟茶文化进行沟通与交流,实现不同文化的融合。在新的时代弘扬茶文化,应具有创新精神,要调动社会各界人士的力量,缔造属于中国互联网时代的茶文化,如建立各种各样的网站、论坛,类型包括专业茶工艺、茶知识、休闲、娱乐、旅游等。建立相关网站后,要加强网站的管理与维护,丰富完善网站内容,增添实时资讯、茶文化答疑等栏目,实现专家与茶爱好者的交流与互动。关于茶文化的远程教育亦可通过网络实现,为茶文化的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了更加方便的学习途径,实现随时随地学习、交流的目的。此外,可开设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向公众提供有价值的茶文化信息。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可以大大提升信息的传播速度,解决了许多资料难以保存的问题。随着网络数字图书馆的建立,各种资料均可随时共享,无论是文字资料,还是图片、视频资料,都可以为茶文化的传播提供有力的保障。除了茶文化资料,利用虚拟显示技术可以真实再现茶的制作、工艺流程。总之,网络时代下的茶文化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泛,不能忽略网络传播的影响。同时,中国茶文化通过网络传递到世界各地,亦是牢牢抓住了机遇,实现了古老文化与新生代事物的水融。

3中国传统茶文化对文体传媒产业的意义

中国茶文化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文化,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深奥的哲学、高雅的艺术以及人类的智慧。茶作为一种饮品,健康,无污染,纯天然,在制作方面有着极其讲究的工艺。此外,茶拥有悠久的历史、广泛的民族风情和地域性、鲜明的时代特征,这些都成为茶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传播中国茶文化,非传媒莫属,而茶文化对当今传媒产业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经典的文化需要传承,中国传媒亦需要文化去充盈内涵,从而获得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在传媒领域中,电视纪录片和网络媒体对茶文化的传播具有很大的优势,在为人们带来视听一体的超级享受同时,还可以使人们感悟到茶文化深刻的内涵。在当今社会,茶文化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建设文明社会做出贡献。茶文化中所包含的以茶会友、修身养性等诸多内涵,完全与这个时代同步。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茶文化的传播有助于人们学会平和,学会调节自我,以健康饱满的精神状态面对生活。基于茶文化的种种价值,通过传媒体现茶文化,提升自身价值,则更具有现实意义。对于电视纪录片而言,其重点在于写实、引发人们思考。茶文化纪录片从选材到策划,都需要结合历史源头,把握时代脉搏,最终影响社会,填补人们生活中的空白。具有厚重底蕴而荡气回肠的茶文化,能够为纪录片提供丰富的创作灵感和源泉,同时,得益于制作人的深入挖掘与不懈努力,就会拍摄出优秀的电视纪录片。而对于网络时代的茶文化传播,则更应该高度重视,利用网络的优势扩大茶文化的范围。通过网络凸显茶文化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将中国优秀的文化精髓传遍世界,彰显茶文化的国际地位。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体现茶文化的价值,中国文体传媒需要充分发挥作用,通过深入挖掘文化根源、文化特征,传播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引发人们思考与热爱。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最为优秀的一部分,在现代领域中若要进一步绽放魅力,则需要文体传媒的力量。而文体传媒若要得到进一步发展,茶文化则成为最佳素材之一,因其所具备的时代意义,可以充分实现传媒的价值。在传承与发扬的过程中,电视纪录片功不可没,通过镜头捕捉文化的剪影,在时间的涓涓细流中流淌着属于茶文化的点点精彩。而作为未来时代最有发言权的网络媒体,其与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结合势必会缔造更加美好的明天。总之,在现代传媒领域中,中国茶文化必将以更加旺盛的生命力为更多人所知晓,成为与时间交相辉映的璀璨明珠。

作者:汤盈 单位:宿州学院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陈伟珍.体验经济视角下的茶文化旅游开发模式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2]余悦.中国茶文化研究的当代历程和未来走向[J].江西社会科学,2005,07:7-18.

[3]黄晓琴.茶文化的兴盛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3.

[4]朱世桂,房婉萍,张彩丽.我国茶文化旅游资源现状、特性及开发思路[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36-41.

[5]林朝赐,张文文,刘玉芳,陈春芬.茶文化旅游与茶业经济发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8,02:385-388.

[6]谭振.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溯源与海外传播[D].青岛理工大学,2014.

[7]李放.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

篇9

雅安市植茶历史悠久,据现存古碑和清代《四川通志》记载[1],公元前53年,约两千多年前的汉代,雅安人吴理真在名山蒙顶山上培育茶树,开创了中国人工植茶的先河。以蒙顶山茶为代表的雅安茶文化植根于城市文明。分析我国现有外语人才培养现状,得出应重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结论,以向更多国家和地区传播我国独具特色的雅安茶文化。

1雅安茶文化及其传播价值

1.1雅安茶文化资源构成及特色

雅安茶文化体现了雅安独有的城市名片。雅安有两千多年的植茶、制茶、饮茶历史,现有茶园面积6.7万hm2。蒙顶山茶“自唐朝列为贡茶,建立御茶园”[1]。公元813年,《元和郡县图志》记载:“蒙山在县南十里,今每岁贡茶为蜀之最。”公元1186年,宋孝宗(淳熙十三年)将吴理真封为“甘露普惠妙济大师”。至唐代以来,蒙顶山茶因其香味醇厚、色泽碧绿而深受王公贵胄的喜爱,并在一千多年中岁岁进贡,直至民国末期。这些历史文化及“皇茶园”遗址承载并见证了雅安人民所创造的丰富物质和精神财富,茶的历史也构成了雅安的城市发展史。

1.2雅安茶文化传播价值

历史上茶马古道是一个庞大复杂的交通网络并且线路不止一条[3]。它的主线以滇藏道、川藏道与甘青道三条线路构成,再加上众多的支线构成子交通系统。其中川藏道是三条大道中开通最早、运输量最大和历史作用较大的线路[3]。那些印在古道上的背夫足迹,石头上凹陷的茶窝子、马蹄烙印,以及磨破的棕背篓、蓑衣,已然幻化成华夏子孙一种崇高的民族创业精神。茶文化与雅安这座城市的融合是其社会历史和文化的缩影,是一种城市印记与社会文明的存在。

2外语人才培养现状与人才储备策略

2.1外语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我国有121所高校培养高端外语人才,共开办5种通用语以及44种非通用语课程,与“一带一路”沿线的65个国家使用的语言约2488种这一数据来看,相去甚远。我国约有3亿人在学英语,上海举行的国际研讨会透露,预计到2025年,中国英语培训市场规模将突破2700亿元。尽管我国学英语的人多,但高端语言复合型人才依然匮乏,其中非通用语言人才的培养数量和语种上的缺口都非常大。

2.2外语人才储备问题

首先,我国多语种语言服务能力欠缺,复合型人才匮乏。“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使用情况可分为:官方语言、通用语言和民族语言。以巴基斯坦为例,其官方语言是乌尔都语,虽然我国有几所高校设有乌尔都语专业,但巴基斯坦境内仅有8%左右的人口将其作为母语使用,而作为母语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是旁遮普语,但目前国内并没有高校开设这一语言专业,只有北京外国语大学于2017年秋开设了旁遮普语的第三外语课程。一般高校培养周期为四年,所以从数量、时间上来看,我国语言服务能力在一定时期内都是欠缺的。其次,我国非通用语种师资力量不足且师资结构不合理,教师数量、质量还有待提升。最后,我国目前人才结构发展不均衡,面临结构性短缺。我国目前既精通语言又了解对象国,且同时具备国际法律、经贸、金融等方面专业知识的多语种人才匮乏。仅凭借语言类大学的培养,难以满足市场飞速发展的需要。

2.3外语人才储备策略

2.3.1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合作,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缓解师资不足情况。为缓解非通用语教学师资力量的不足,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高校建立合作关系,聘请高水平外籍语言教师,通过联合培养、联合授予学位等多种方式实现人才培养的国际化。通过委托培养、访学等多种方式使学生有机会前往合作院校进行深造[4]。2.3.2高校语言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可设立多语种“N+1”专业,培养学生从单一专业技能人才走向复合型外语人才。例如专业为乌尔都语的学生,除了学习乌尔都语和英语之外,还鼓励其再学习一门相近的语种,成为“1+1+1”模式,从而培养小语种复合型人才。

3雅安茶文化的传播

3.1雅安茶文化传播的现状与困境

从雅安茶文化传播的现状来看,地方政府、科研单位、高校、旅游景区、茶博物馆等都在不遗余力地推广雅安茶文化,不过其传播主体、传播语言、传播渠道、传播内容上都应该加以研究与拓展。蒙顶山茶因关注度和熟知度局限性,加之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也因缺乏多语种而无法将精髓传递给国际友人。雅安本地仅有两所本土大学,其一为四川农业大学(以下简称川农大),其二为雅安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雅职院)。川农大外国语学院仅开设汉语言文学、英语、日语、朝鲜语、俄语这五种语言,雅职院仅开设英语教育专业,与上文提到的56种官方语言和数量庞大的非通用语言,相去甚远,所以雅安本地相关外语人才十分稀缺。

3.2雅安茶文化对外传播的策略与思路

传播文化,语言先行。首先要加快探索出一套适合本地人才培养的模式,可以将文化与通用语种结合起来,采取“1+1”模式,如“茶专业+英语”“茶专业+法语”“茶专业+泰语”等相结合,采取小班制教学。其次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可以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学通过网络教学、外教短期引进、交流访学等促进本地师资的培养。亦可由政府层面从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高校引进高精尖人才,以名师带普通教师,以“1+1+1”的模式,即“茶专业+英语+泰语”“茶专业+法语+越南语”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雅安在初期外语人才引进方面,也可借助成都和重庆的高校资源来解决外语人才短缺的问题。只有从根本上解决本地外语人才匮乏的问题,才能促进雅安茶文化的对外传播。

4小结

雅安作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贡茶”历史文化与线性文化遗产茶马古道。在“一带一路”背景下,雅安茶文化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外传播尤其需要依靠外语人才的力量。因此,应加强多层次外语人才的培养,促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助推雅安茶文化走向世界,着力打造雅安“世界茶源”城市形象,将雅安建成“世界茶都”。雅安茶文化的对外传播对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贡献和非凡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彭邦明.宋育仁与民国《重修四川通志稿》[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2(1):84-86.

[2]张雅婷,陈海懿.《元和郡县图志》书名考略[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8,34(6):171-173.

篇10

关键词:

共享性;茶文化;嵌入式;山地城市;滨水景观;设计

山地滨江地区的自然景色和人文风气非常具有吸引力,山地滨水地段的景观设计须要开放以及多元化,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转型,将滨江一带作为休闲、旅游、生活以及交通运输的地带。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与山地城市滨水景观相结合,可以相得益彰,为滨江景观设计带来新的生命力,将传统茶文化与现代城市紧密结合,为热爱饮茶的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1基于共享性的茶文化嵌入式山地城市滨江景观内涵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茶文化山地城市滨水景观自然风景优美,是人们舒缓压力,放松心情,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广阔的水域可以平复人们的心情,带给人们包容感和归属感,山地空间又可以为人们提供休憩的场所。目前,很多山地城市滨水景观多设计为现代化的建筑,高楼林立,造成人们更多的压力,阻碍了水边开阔的实现,破坏了滨水区的共享性,所以这种情况亟需得到改变和创新。茶文化嵌入式山地城市滨水景观必须保证共享性的原则,利用传统茶文化创造出更加有意境的山地滨水空间,让滨水区的景观设计得到持续良好的发展。山地城市滨水景观,不仅包含山地特征,也包含水域特征,还有水陆交接的湿地部分,容易构成优美的环境,符合中国人有山有水的环境审美,与中国传统文化意境相符合。针对这一特点,将中国传统茶文化嵌入到山地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中是非常匹配的,既有水作为源泉,又有湿地和山地作为活动空间,打造成茶文化基地和景点别具风味。山地上可以进行茶叶的种植,形成茶园,人们可以进行观赏和采摘,而滨江地段则可以建设茶舍,可以凭窗观景饮茶,惬意舒适。山地城市滨江景观由自然、人文、人工三大要素组成,这种茶文化嵌入式山地城市滨水景观,将茶文化、水域、城市、山体融为一体,形成具有丰富文化底蕴和气息的生态界面,是城市人休闲、度假、娱乐的好去处。共享性设计指的是以共享性作为设计原则,注重协调人与环境的多重关系,将茶文化合理的与景观设计相结合,能够将其设计归纳到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共享性范围之内。共享性原则的确立有利于山地城市滨水景观与茶文化完美的融合,为游客提供更多的共享性资源,让游客都能享受到景区的项目,让景区的功能性更大,更加具有实际意义。

2基于共享性茶文化嵌入式山地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案例

2.1设计概述

本文探讨的案例是滨水茶文化景观的设计,设计风格为中式传统风格,选取地段为重庆渝中区嘉陵江滨江路一带的狭长地段。这一地段除了一些破败的公园和景观之外,缺乏设计和利用,无法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周围的设施也不完善,影响整体景观效果。针对这一情况,将此地带进行共享性的茶文化嵌入式山地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可以将破败的滨水空间重新利用起来,打造出具有山水特征的茶文化特色景观,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和茶文化爱好者,为市民提供良好的休闲去处。

2.2空间共享性的设计

对于空间共享性的设计,首先可以打通滨江地区的交通,让周围的居民更加方便的进入景区内,将水陆和陆路相结合,创造更好的观赏路径,为景区汇聚更多的人气,保障茶文化山地城市滨江景区与周边地区的衔接。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可以对滨水空间周围的道路进行梳理和整合,消除障碍。在其周围建立起林荫道,自行车道和步行道等,增加广场的数量,让近距离的人们通过步行就可以到达,更加安全和舒适。在对道路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加入传统茶文化的元素,让人们漫步其中就能体会到传统茶文化的韵味,进入到茶文化滨江景观的意境中。

2.3自然共享性的设计

对于自然共享性的设计,可以采用符合传统审美的植物和景观造型,打造传统茶文化的自然景观,让整个滨江景区富有生命力,对滨水的环境进行改善,让景区的环境和植被多样化。建立起具有茶文化特色的景观,同时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嘉滨路整个滨水地段的绿化分布很不均匀,缺乏一定的完整性,生物和植被较少,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多采用缓冲地带的设置,对环境有效的净化,形成具有茶文化特色的休憩和旅游地,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2.4景观共享性的设计

对于茶文化嵌入式山地城市滨水景观的共享性设计,需要保证景观视野的多样性,利用传统的中式建筑打造出茶文化的风格,让观众移步换景,茶文化景观更加开阔和连续。建立起多视角的观景台,让游客通过不同的视角观看到不同的景观,为市民带来视觉上的茶文化感受,通过景观的打造感受到茶文化的魅力,从而起到陶冶情操,放松心情的目的。在景观的搭建中可以选择与茶文化相匹配的亭台楼榭,石桥,长廊等,在植物的选择上可以选择竹子、兰花等,打造出茶文化传统韵味的环境。景观的设计是整个茶文化山地城市滨水景观氛围的烘托,也是景区的基础环境,所以必须采用茶文化元素相关的景观设计,与主题相结合,给游客带来传统茶文化的美感。

2.5主体建筑的设计

在主体建筑的设计中,可以采用中式茶楼的风格,滨水而建,利用飞檐出挑的设计,打造古色古香的感觉。在配色方面,采用红柱青瓦,原木色等颜色搭配,加上雕刻镂空的元素,给人简约古典高雅的情调,让人感觉置身茶香古韵的环境中。内部的空间设计可以划分为主室和包间,保留茶文化传统特色的同时,增加通透感和舒适性。内部的装修采用茶文化相关的元素,增加凭窗眺望的平台,让游客能够一边品茶一边欣赏风景。茶文化嵌入式山地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主体建筑是景区的点睛之笔,是游客休闲娱乐的主要室内场所,也是与茶文化最为契合,切实的品茶和体验茶文化的地点,所以主题建筑必须精致地还原茶文化的底蕴,让游客能够品茶、观景、会友,在这一环境下修身养性,颐养性情,得到心灵的休憩。

2.6行为共享性的设计

在茶文化嵌入式山地城市滨水景观的行为共享性设计中,需要让游客更多的参与到茶文化景观和活动中。利用开放的视野让游客能够更好的欣赏风景,配套的茶文化项目和设施的体验和参与,让游客更好的体验茶文化的内涵。可以在山地的部分进行茶叶的种植,为人们提供参观和采摘的空间,通过对茶叶种植、采摘及生产过程的了解,更好的了解茶文化。加入茶艺表演,采茶歌舞的演出等各种茶文化活动,丰富景区的游玩体验项目,让游客能够更好的参与到其中。滨水地段可以设置丰富的垂钓,游船活动,让游客感受到茶文化生活的恣意,更好的放松心情,让滨水地区更加有活力,重新被利用起来。行为共享性的设计可以丰富景观的活动内容,延长游客停留的时间,让游客得到更多的体验和乐趣。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山地城市滨水景观是非常难得的自然景观地带,很容易打造成风景秀美的景区。茶文化与山地城市滨水景观的融合,可以让滨水景区更加回归自然,为城市居民带来休闲方式的好去处,成为高楼林立中的世外桃源。茶文化嵌入式山地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是对滨水景观的创新,能够更好的反映了城市的传统文化和自然景观形态。在具体进行茶文化嵌入式山地城市滨水景观的打造时,要注重其共享性的原则,对其空间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将茶文化元素与其紧密结合,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打造出具有茶文化魅力和内涵的山地城市滨水景观。

作者:周涛 单位:四川工商学院

参考文献

[1]梁远玲,朱捷.生态触媒效应下的山地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策略构建———以重庆茶园新区苦溪河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4(1):50-56.

[2]李畅,杜春兰.山地城市滨水景观空间的弹性适灾策略———以重庆北滨路为例[J].中国科技论文,2014(5):529-533.

[3]辛雪,秦华.基于焦点物种保护的重庆山地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69-74.

[4]李敏稚.基于“空间关联”与“景观分层”的山地城市设计研究——以大理创意经济园区城市设计为例[J].华中建筑,2015(2):103-108.

[5]闵颖,邢磊,王殊等.北方山区城市带状滨水开放空间的营造———以山西吕梁北部新城水系景观规划设计为例[J].北京园林,2013(4):12-18.

[6]曾旭东,张振华.基于区域生态优先的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以重庆嘉陵江草街滨江景观规划为例[J].中国园林,2010(8):49-53.

篇11

彩云之南――云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它也是中国乃至世界茶文化的主要l源地。在这里,数十个民族共同繁衍生息,孕育了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中国茶文化。在这里,普洱茶文化独树一帜,是云南茶文化的重要标志,因为它已经上升到了生命哲学义理的高度,将普世和谐之美散播到世界各处。

1 普洱茶文化背景下的和谐世界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4700年前的神农时代,所以它的文化底蕴深厚,能够代表中国人的文化价值观与人生观。从狭义角度讲,茶文化代表了人类的精神财富,中国人讲究茶的人文文化与茶艺精神,为其赋予了一定的社会功能,因此茶文化也见证了中国不同时代的不同社会文明发展形式。普洱茶文化就代表了云南各民族人民在发现、种植、利用、生产、加工、运输、销售、饮用茶这一系列生产生活过程,这足以证明茶文化已经存在于云南地方文化、思想观念、生活习俗、以及文化艺术的血液流淌中,成为澜沧江流域千年以来的文化及精神文明载体,象征着民族文化孕育于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传承景象。所以可以将普洱茶文化视为是云南人民的精神寄托,它已经深入骨髓,成为地方建设和谐的基本象征。

在2002年的第七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上,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就谈到“如果这世界上有什么东西能促进人与人间的关系,那就是茶。因为茶香甘醇,带给人悠远意境,它象征着中庸与和平。”中庸与和平也正是千百年来中国人的为人处世之道,因此中国人借助茶文化与世界互动交流,这是再好不过的媒介了。当然也要看到,在当下物欲横流、人类通过科技力量征服掌控自然的巨大支配欲望释放背景下,现代文明所创造得更多物质内容也正在蚕食人们的原始思想,它所生成的各种异己力量也正在不断摧残着人们的心灵,导致了人的异化。在这种危机背景下,人类急需找回人类文明与生态文明的交互共融思路,解决内外危机交集所带来的矛盾发展现状,为人类未来文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新基础。在中国,澜沧江流域下的云南民族文化就希望以普洱茶文化为核心,寻求茶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相互融合,在该片土壤中生根发芽并结出硕果,为和谐世界创造打下良好基础,可以将其视为是一种民族意识、气质与品格的水融,这里不但包含了云南各个民族的传统思想观念、伦理道德,也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反映了当代人的人生信仰与思想境界,这与国家的科学发展观理念相互统一一致。

客观来讲,普洱茶文化对于社会和谐发展是具有重要价值意义的,而且这一价值也在日益凸显。这主要是因为现代人在现代化科学技术、信息文化及喧嚣城市氛围中生活,它违背了人类与自然本应一体的和谐生态本质,所以现如今更多人开始不自觉的寻求再次亲近自然本源与文化生态的机会,寻求那种与自然相融的和谐性空间,所以普洱茶正起到了此作用,它在文化价值上对应契合了现代人的现实发展需求,蕴含了更多和谐自然、质朴简约的人文精神,从侧面促进了人们社会文明、精神文明以及生态文明的有效发展。当然,中国也依靠普洱茶文化实现了与他国之间的相互交流,促进了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文化经贸往来,这对于人类发展,创建和谐世界是具有积极的现实价值与意义的[1]。

2 普洱茶文化的和谐价值

普洱茶的文化和谐价值体现在人与社会、与自然之间。普洱茶拥有千百年文化底蕴,惠泽天下众生,无论是皇权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曾经得到其润泽。现如今,普洱茶更是人们之间互通友谊,表达真情的“和谐饮品”,所以普洱茶这种从人类个体发展人性、人文交际的和谐功能价值是其它文化产物所不能取代的,它为人们所带来的是风清正气、民心和谐的社会风气,也非常利于营造出那种振作向上、洗心涤厌的和谐氛围,这对人与社会之间的长久交流是非常利好的。

普洱茶是宝贵的世界茶文化自然遗产,它被人们称之为活着的世界茶树基因库,这就说明人类已经将其视为是人与自然相互交融的最好沟通纽带,强调它的原始自然价值,包括它为人类所带来的有益特性。我国作为普洱茶的重要起源中心与原产地,希望借助普洱茶的推广来带动国家环保生态产品的全面普及,也倡导现代化农业生产要走绿色路线,为人类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在如此背景下,普洱茶就象征了健康与财富,人们对它深怀感恩之心,将其视作大自然的慷慨恩赐,将普洱茶树供奉为神灵并虔诚守护。现如今,在云南西双版纳等地的少数民族人民依然还保留着祭祀茶祖、茶神与茶魂树的古老习俗,他们将其视为是对古老祖先的精心守护与崇拜[2]。

3 普洱茶文化的社会和谐价值体现

2016年7月~9月期间,北京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开展了《普洱岁月、茶马春秋――普洱茶马文化风情展》,这一主题活动展示了从我国清代到民国时期近300件茶马文化实物与珍贵图片,特别是以普洱茶“茗香随风”为主题的中国普洱茶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展示更吸引了各方注目,它将普洱茶从古至今的千年文化都展示在人们眼前,强调云南普洱作为世界茶源、茶马古道的重要标记,是中华民族一笔极为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在这里,普洱茶文化也与公众生活紧密相连,进入平民百姓视野,鼓励人们以茶示礼、以茶会友,展示了它之于国际、之于社会、之于人民的和谐之美[3]。

总结:品茗普洱茶文化,温润心灵,共建和谐人文社会,这也是普洱茶文化之于人类发展建设的重要功能。现如今,中国也在通过建设云南“绿色经济强省”与“民族文化大省”来丰富茶马古道内容,向世界普及普洱茶文化,希望通过普洱茶文化所承载的悠久历史与和谐文化精髓来构建强大的文化联谊体系,使普洱茶文化成为天下人的共同精神文明财富,将它的和谐价值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陆云.论普洱茶文化的“和谐”之美[J].大理学院学报,2013(8):59-62.

篇12

 

 一 我国茶文化的内涵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茶文化的发祥地。自古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比较而言,茶在“开门七件事”中,排在末位。但在文化领域而言,茶又贵为兄长,能入俗家之门,可登大雅之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文化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迁,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碰撞与交织,产生了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而茶元素在其中扮演着不可取代的重要角色。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部分。从广义上讲,茶文化应包括茶的自然科学和茶的人文科学,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着重于茶的人文科学,主要是指茶对精神和社会的功用。由于茶的自然科学已形成独立的体系,因而,现在常讲的茶文化往往偏重于人文科学。中国的茶文化包含和体现了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其内容十分丰富。在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之后,茶文化的内涵及表现形式正在不断扩大、延伸、创新和发展。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中国茶文化也跨越了国界,广传天下,成为人类文明共同的精神财富。

 二 公共关系传播

 1.公共关系传播的内涵

 公共关系传播是指特定的社会组织为实现其公共关系的目标,综合运用各种传播方式和传播媒介,同组织的内外部公众进行双向信息交流的活动过程,是一项复杂的、完整的、系统的活动,是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的;传播的手段也是多样性的。公共关系活动所面对的公众是复杂、多元的,为了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达到多层次的传播目标,公共关系传播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公众,借助不同的传播媒介、采用多种的传播形式,尽可能地实现信息的全方位传播。扩大传播的影响面,使更多的公众接收到或向组织反馈信息。

 2.公共关系传播的作用

 有意识地开展各种双向传播活动对于主体的公共关系有着重要作用。首先,它可以使公共关系主体准确地把握自身与现实环境及其关系的真实状况。其次,可以使公共关系主体增加选择能力,扩大选择范围,从而提高决策的可行性。最后,可以使公共关系主体的预定目标易于实现。传播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必要中介。

 三 我国茶文化需要公关传播

 茶是人际交往的桥梁和纽带,社会生活中无论是走亲访友,还是接见元首,接待贵宾,一般都以茶招待,在今天这个文明互动的世界里,人类需要对话,而茶是对话交流最好的中介。茶作为公关媒介,让公关者把茶文化通过茶艺、茶道、茶礼的形式传播出去,其在当代公关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越来越多外来文化的渗透,国人都受到极大的影响,盲目地崇拜外来文化,忘记自己文化的精髓。现在一提到茶、茶道,多数人会首先想到日本、韩国,而不是中国,茶具和茶礼是茶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中国,相当一部分人已经简化甚至是抛弃了这些东西,实质是抛弃了中国茶文化的精髓,这说明我国茶文化的宣传做得还不到位,国民的重视程度不够高。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非常有必要将其弘扬广大,使海内外更多的人来了解茶文化。所以说,我国茶文化需要公关传播,需要通过公关传播使之发扬光大,让全世界的人都记住它,吸取其精华。

四 我国茶文化公关传播的意义

 1.茶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为世界六大健康饮品之首,也是中华民族的国饮

 茶既是饮料,也是食物,同时又是药。唐代著名药物学家陈藏器说:“茶是万病之药”。在当代人们称之为天然的健康饮料,日本人称之为长生不老的仙药。当今人们所追求的是“绿色”饮料和“绿色”食品,而茶就是纯天然、安全、保健的饮料。宣传茶文化,进一步提高茶的“国饮”地位,通过公关宣传,积极倡导以茶养生,让更多的人爱饮茶、会饮茶,提高广大群众的生活质量,增强人们的体质。

 2.弘扬中国茶文化有利于促进文化交流

 各名茶、名山、名水、名人之地,均可通过举办公关活动,如茶文化节等,将其进一步扩大知名度和美誉度,以引进外资投入,兴建茶文化景点,使国内外茶文化交流更加频繁,跨越省界、国界,广交天下朋友,使之成为人类文明共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3.中国绵延不绝的文明传统,赋予了茶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

 各朝各代的文人墨客,都喜欢将自己对茶的喜爱之情以不同的文化形式表现出来。弘扬中国茶文化,有益于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艺术欣赏水平。

 4.茶文化是中国饮食文化之一,风情各异的茶俗、茶礼及制茶法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通过宣传教育,使更多的人重视茶具、茶礼的应用,深入了解茶文化的内涵与精神,从而增强国民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凝聚力。

 5.进入现代社会,茶是一种生活的剂,是改善人际关系的调节阀

 茶文化以德为中心,重视人的群体价值,倡导无私奉献,反对见利忘义和唯利是图。主张义重于利,注重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倡对人的尊敬,重视修生养德。有利于

 平衡人的心态,解决现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同时还可以使人们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通过饮茶来放松心情,找到一种远离城市喧嚣,置身世外桃源的感觉。

 6.帮助下一代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当今,城市里啤酒屋、咖啡馆、酒吧等舶来品充斥着饮食、娱乐市场,被一部分青年、白领青睐,已造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久而久之,则会对我们的下一代产生某些负面影响。我国的茶人、茶文化爱好者们有义务和责任去帮助咱们的下一代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精品文化之一——茶文化。因为茶不仅仅是世界上最悠久、最健康的饮料,而且在茶的背后还蕴藏着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世界。

 想要恢复中国茶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需要我们每个人长期不懈的努力,而且是长时间的努力。我国茶文化已经是中国文化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元素,它的精髓会影响一代又一代人,我们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了光大中华民族的形象,就需要公共关系传播的推动,同时,公关传播也会更有力地体现其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王玲.中国茶文化[m].北京:中国书店,199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