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6 09:01:4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旅游资源管理的措施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建设性影响因素
建设性破坏主要指工程建设、市镇建设和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中的规划不当,导致资源被严重破坏。如直接拆毁或占用文物古迹,工程建设对景区环境的破坏等;在旅游区内的建设不当,破坏了旅游区周围景观的和谐及古建筑的风格意境,添加了与景观及旅游环境不协调的设施,破坏了景观的完整性等。
2.生产性破坏
生产性破坏指工农业生产对旅游资源的破坏和对旅游环境的污染。例如由于旅游区周边各种工业的发展,给旅游区带来了严重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不当的农业生产操作,砍伐树木、滥采乱挖等,严重破坏植物资源和旅游用地资源。
3.旅游开发与规划不当造成的破坏
在旅游资源开发中,规划不当也会破坏生态平衡,影响旅游景观,失去旅游资源特色。
4.游客本身的破坏
旅游活动的开展加速了自然旅游资源的损坏与衰败。由于大量旅游者的介入,加大了旅游区的承载负荷,游客的不良行为和保护资源意识的淡泊也是导致破坏的主要因素,如任意采集花草,破坏树木,部分素质低下的游客对文物古迹的乱刻乱画造成的资源破坏,使旅游区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交通工具和游客的不断踩压,使土壤板结,影响植物生长;景区的超负荷接待增加了生活垃圾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对人文旅游资源而言,旅游活动的开展也会导致人文旅游资源的差异性和特质的消失
二、可持续发展旅游资源的保障措施
1.旅游资源的保护需以法律法规为保障
旅游资源的保护问题已经在世界各国引起重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颁布、实施的旅游市场法律法规40多个。主要有国务院颁布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公园管理办法》、《环境保护法》、《城市规划法》等法律中对风景名胜区保护所作的规定。上述各项法律、法规从不同角度规定了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问题。将保护旅游资源提到了法律的高度,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旅游资源的保护需以技术保护为保障
随着我国旅游业向更大的规模、更高的层次发展,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向大投入、大项目的方向发展,这种发展形势要求政府与企业在更高的水平上严格保护旅游资源,技术保护因此越来越得到广泛的重视与运用。为此必须构建包括动力机制、保障机制、监管机制、创新机制在内的技术保护管理机制,以确保旅游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例如,科学维修历史文物古迹,对景区进行科学的技术手段跟踪测量,利用专业手段保护动植物的多样性。这些方法和措施对于资源的保护十分重要。
3.旅游资源的保护需以行政保护为保障
行政管理措施,主要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根据国家和方针政策和依照行政管理权限,对资源的使用、管理以及保护工作的有关活动进行行政干预,以保障旅游资源的良性循环。行政管理措施是旅游资源保护中最为常见的方法之一。旅游资源管理方面,尤其是旅游规划的编制、资源保护方面与地方政府和各个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从保护旅游资源持续利用的角度出发,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合作,有利于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实行统一的规划与监督。
4.旅游资源的保护需以规划保护为保障
我国关于旅游资源学的相关研究开始得较晚。从20世纪80年代中国现代旅游业的起步开始,至今也仅有三十的时间,对旅游资源的概念、构成、分类、评价及开发的理论与方法等,也是引进、学习国外的学术成果开始到逐步走向创新研究。随着我国一个重要的法规性文件,即《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和三个重要的国家标准,GB/T 18971―2003《旅游规划通则》、GB/T17775―2003《旅游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 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的实施,对一些在学术界长期争论不一的概念和理论问题进行了技术规范,统一了实践口径,对相关理论研究也起到了引导和推动作用[1]。
二、国外旅游资源管理体制
在旅游资源管理与开发方面,人们常常援引外国的管理模式。外国模式大致有两类。即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模式和前苏联模式[2]。
(一)美国国家公园体系管理体制
美国是世界公认的最早以国家力量介入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和最早提出世界遗产地概念的国家。也是自然文化遗产保护较为成功的国家。目前,美国的自然文化遗产体系,主要由国家公园(由内务部国家公园管理局管理)、国家森林(由农业部林业局管理)、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由内务部鱼和野生动物管理局管理)国土资源保护区(由内务部土地管理局管理)、州立公园(一般由各州政府的自然资源部管理)和某些博物馆等组成。其中的国家公园体系规模最大、制度最先建立、最完善,且包括了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3]。其主要特点是:
1、行政上实行一元化垂直领导。美国的国家公园体系的管理者为内政部国家公园管理局。该局成立于1916年, 专门负责全国的国家公园事务。1935年通过的历史纪念地保护法规定将国家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统一交由国家公园管理局管理。由于国家公园管理体系隶属关系明确,国家公园体系各组成单位所在地政府没有权利管理国家公园管理局所属区域,即使是治安也由国家公园管理局独立执行。
2、规划管理高度集中。美国国家公园的规划设计由国家公园管理局下设的丹佛规划设计中心全权负责,独家垄断操作。丹佛设计中心的职员有风景园林师, 生物、生态、地质、水文、气象等方面的专家学者,还有经济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的专家。这一方面保证了规划设计的质量,另一方面又阻止了违反规划事情的发生[4]。
3、管理与经营分离。196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特许经营法》,规定国家公园管理机构不得从事商业性经营活动,公园内商业经营项目通过特许经营的办法委托经营,管理机构从特许经营项目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费用用于改善公园管理。国家公园机构是纯联邦政府的非赢利机构,专注于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管理,日常开支由联邦政府拨款解决。特许经营制度的实施,形成了管理者和经营者角色的分离,避免了重经济效益、轻资源保护的弊端[5]。
4、公众参与与社会支持。美国全国国家公园的工作人员只有115万人, 旅游旺季时招聘1万人,参加服务的志愿者达8万多人。国家公园的大量接待服务和环保工作由志愿者协助完成。国家公园的经费相当一部分来自社会各界的捐赠。
美国国家公园系统内外都有大量的科学家,对国家公园的设立、规划、保护、利用和管理进行了长期的研究。他们围绕着“为什么设立、设立范围”或“保护目标、范围、方法和措施”,行了大量的研究论证,为国家公园各层级决策者提供了充分的科学依据。来自政府和非政府的各类研究基金, 都能有效地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保护和恢复、外来物质入侵、病虫害防治方法、火灾控制方法、资源利用方式、保护监测方法以及历史文化资源等方面的研究,使各项管理工作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
(二)前苏联自然与文化资源管理体制
一切自然与文化资源均归国家所有,完全由政府管理、政府接待、政府保护, 其管理经费与员工开支全部由国家包揽。这一模式排斥任何形式的市场经营。这是高度集权的行政指令式计划经济模式在遗产管理中的表现。实施政事合一,事企合一,表现在各资源行政部门即是资源的所有者、监护者,又是资源的管理者和经营者,这些部门既有资源保护的职能,又有服务接待和社区管理的职责。自然与文化资源保护和管理的经费与员工开支由国家包揽,由于财政拨款有限,所以资源的保护和管理资金严重不足,这不利于自然和文化资源的可持续保护和开发利用。自1999年起,俄罗斯对旅游业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普京就任后对政府机构进行大规模重组。机构改革后,俄政府成立了规模庞大的经济发展与贸易部,新建的旅游局成为该部的众多部门之一。此举表明,政府已经不再将旅游当做一个非营利性的社会事业,而是开始将旅游业看做一个重要的经济部门[6]。
三、我国旅游资源管理体制
按照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旅游资源按照不同属性,分别由住建部、文物局、林业局、环保局、国土资源局、旅游局等国务院主管部管理,并且按其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美学价值和地域范围等划分为国家级、省级、县级,分别由各级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同时为了加强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国家采取立法,设立了相应的行政管理机构,如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或管理局)、文物管理委员会(或文管所)等,他们作为国家资源所有者代表,统一实施管理权。
(一)建设部门的三级管理体制
国务院公布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规定,我国风景名胜区划分为三个等级,即县级、省级、国家级,并相应实行三级管理,由各级人民政府的建设管理部门行使管理职权[7]。1982年,中国首次设立风景名胜区,30年间先后审定八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截止2012年10月,全国已设立风景名胜区962处,总面积约19.75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2.06%。风景名胜区已经成为我国自然与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体系和全国主体功能区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风景名胜区已有32个风景名胜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8]。
三级风景名胜区行政管理的职权划分分别为:国家住房与城乡建设部主管全国风景名胜区,地方各级城乡建设部门主管本地区的风景名胜区工作。
(二)旅游部门五级管理体制
根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的《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中的规定,旅游区划分为五级,以A字表示,从低到高一次为A、AA、AAA、AAAA、AAAAA级。等级划分的评价内容包括旅游交通、游览、旅游安全、卫生、邮电服务、旅游购物、经营管理、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旅游资源吸引力、市场吸引力、接待游客规模、游客评价十二个方面[1]。
中美旅游资源管理体制的比较,如表1所示
表1 中美旅游资源管理体制比较
中国 美国
名称 历史文化名城、文物保护单位、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水利景区 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地、历史纪念地
所有权 单一国家所有制 大多为国有制,部分自然保护地和历史纪念地属自治团体、企业或个人所有
管理部门 由中央、省、市、县政府文化、文物、建设、林业、环保和国土资源部门管理,他们作为国家资源所有者代表,统一实施管理权 联邦政府内政部――国家公园管理总局――7个地区管理局――国家公园
规划体系 各部门、各学科规划单位和教学研究单位分别编制规划,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旅游区分别制定规划设计规范,由各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由联邦政府内政部国家公园管理总局下属丹佛规划中心统一编制国家公园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详细规划和单体规划
经费来源 管理人员基本工资和部分保护经费由国家财政拨款,职工福利和部分保护经费自筹 管理人员薪金全部由国家财政拨款,保护经费基本上由国家财政拨款, 有相当多的社会支助(企业和个人捐赠),少量收取门票补充环保和宣传经费
经营机制 由行政主管部门下属的管理机构直接经营接待、食宿、购物、娱乐等服务项目,政事合一、事企合一 国家公园管理机构不经营食宿购娱等商业性业务,由政府特许商业处管理食宿购娱等商业服务民营企业
资料来源:《旅游资源学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四、我国旅游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三权混淆
“三权”混淆是造成我国国有旅游资源资产流失的根本原因。实际经济活动中,由于管理体制使然,资源的产权是虚化模糊的。风景名胜区资源管理体制异常混乱,直接导致了风景区旅游资源的所有者、管理者和使用者不分,彼此责权利不明。三权混淆,以行政权、经营权管理代替所有权管理,国家所有权受到条块的多元分割,管理部门被授权代表国家行使所有权,此问题带来的结果是谁都可以行使所有权,特别是到了市县一级政府,实际的情况是风景资源的土地使用权可以随便出让。国家对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在经济上得不到体现,其收益转化为一些地方、部门、集体或个人的利益,造成了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在这些开发中,有关部门和一些地方政府的职责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变。他们已经从公共资产的代表者、管理者、监督者,变成了投资者。也就是说,不仅其行为是企业行为,而且其本身也已经成了企业。这种政企不分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9]。
(二)产权流转性低,资金短缺,自收自支,企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文化、自然遗产和风景资源历来被认为是公益物品或公共财产资源,应由国家直接管理,而不应参与市场流通。但现实是,由于国力所限国家往往没有足够的资金用于资源的维护和保护,所以各景区必须自己筹集保护资金。据统计,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主管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建设部每年可支配的用于景区管理工作的经费是1000万元,平均每个景区8.4万元,但那些较大的景区,如黄山、庐山等仅职工工资一项每年就需要1000万元以上。在如此紧张的财政约束下,各景区早已涉足风景名胜资源的市场经营。风景、文物等属于国有资产,其所有权当然不能进入市场流通,但作为特殊形态的经营性资产,将其经营权纳入市场经济轨道,发挥市场配置效率,从而让其保值、增值应该是合理的。
(三)多重管理,资源权益归属混乱,缺乏统一的管理目标,管理效率低下
我国现行资源管理体制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多重委托。旅游资源的多重管理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由于旅游资源涉及到不同类型的资源范畴,作为某类旅游资源聚集区的风景名胜区、旅游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历史文化名城分别受到建设、旅游、地质、林业、环保、文物、宗教等主管行政部门的控制,即所谓条条管理。另一方面,旅游资源还要受到地方行政部门的控制,即“块块管理”。这两类机构的管理目标往往不一致,每个管理机构只能在自己的职能范围内行事,势必导致管理过程的不协调或管理机构的不合作[10]。
五、对我国旅游资源管理与保护体制创新和改革探索
(一)实行管理权与经营权分离,改革现行旅游资源管理体制
[中图分类号] P69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7-295-5
1湘西自治州旅游资源类别、特点与旅游风景区的规划、分布
1.1湘西自治州旅游资源类别与特点
湘西自治州旅游资源类别繁多,总体可分为自然风光、景观和人文景观两大分类。其中自然风光可再分为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四个主类;人文景观可再分为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和人文活动四个主类。每一个主类又可细分为若干亚类。每一个亚类又由若干基本类型组成。具体见插表1“湘西自治州旅游资源分类表”。
湘西自治州的自然旅游资源以精、奇、小、散为特点。漫长而平淡的地质年代抹去了早期的地理光华,使湘西自治州的绝大多数山和水显得是那么的普通、平常和无趣,但经沧海桑田、大浪淘沙而存留下来的每一处自然景观又无不是自然精华的高度浓缩,千姿百态、鬼斧神工;它们星散于湘西的山山水水,绽放成朵朵自然景观奇葩。
湘西自治州的人文旅游资源以湘西所特有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为特征。从史前先祖居住的洞穴到现代建筑,从饮食到服饰,从语言到文字,方方面面,点点滴滴,处处均记录下了土、苗、汉的民族文化,处处均打烙下了湘西风物、风情、风貌痕迹。
湘西自治州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高度融合、相互依存的原生态文化是区别于其他旅游文化的根本。湘西的自然旅游资源虽精又奇,但小而散;人文旅游资源虽厚而博,但因无文字传承,原始的民族特色正逐渐消亡,正逐渐通俗化、现代化。又由于武陵山脉的阻隔,长期以来,湘西奇丽的自然旅游资源成了穷山恶水、匪盗窝居的代名词;博大精深的人文旅游资源成了保守、小器和落后的反面教材。但随着现代社科研究的不断发展与深入,人们发现,湘西的自然旅游资源虽小而散,文化旅游资源虽脉络混乱不成体系,但这里的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竟是高度的相互融合,这里的每一个洞穴、每一条河谷基本就有一个传奇,这里的每一处自然风光都是一段文化传承。这里的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之间是如此地相互依存而不可分割,这就是在国内外其他地方消亡已久或正在消亡的原生态文化,其巨大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终于逐渐被世人领悟和接受,从此后,每一年旅游的、考察研究的人们络绎不绝。现在,这里的山水文化和人文文化正涓涓成溪汇流入酉水、峒河、武水,构成了湖湘文化的重要分支—沅、酉水文化。湘西自治州的各类旅游资源正以其特有的风姿欢迎着四方宾朋—“为了你,我等了千年”。
1.2湘西自治州旅游风景区的规划与分布
根据湘西自治州自然旅游资源小而散,但具与人文旅游资源高度融合、相互依存的原生态文化特点,在各行政县(市)内,按地域特征将若干个分散而独立的自然景观整合在一起,规划成一个景区,一边加强景区内旅游硬件设施建设,一边大力挖掘和开发当地人文旅游资源,让游客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能够体验和感受浓郁的地方民族文化、风情,使人们游有所得,费而不悔。湘西自治州主要旅游风景区具体规划见插表2“湘西自治州旅游风景区规划表”。
插表2 湘西自治州主要旅游风景区规划表
湘西自治州各民族的祖先主要由土著和移民组成。土著主要为苗族和土家族,其中苗族的历史起源可追溯到史前的蚩尤时代,土家族可追溯到伏羲时代,为躲避汉民族的侵扰和战乱,多以族群形式遁居于大山深处,其中土家族多分布在湘西自治州北部和中部的龙山、永顺、保靖和古丈境内,苗族多分布于湘西自治州南部和中部的花垣、吉首、凤凰、保靖、古丈和泸溪境内。居住区多以分散、偏僻、蔽塞为特点,历史文化多呈原生状态。
湘西自治州地处我国中南部,自古就是进出川、渝的门户,历史上的每一次改朝换代,总伴随着一次地区或全国性大移民。由于武陵山脉的阻隔,移民们多数沿沅江航道进入武陵山区,然后再逆水而上,进入湘西腹地,定居于沅江及其一、二级支流(主要有酉水、白河、武水、峒河、万溶江、沱江、洗车河、泗溪河等)两岸阶地或山间盆地内。移民们带来了发达地区先进的文化和生产、生活方式,与定居地的山水融为一体后形成了湘西自治州特有的人地合一的古镇文化,如沱江古镇、里耶古镇、王村古镇等。
湘西自治州主要自然旅游资源为山地风光和水域风光,景点以特殊地质地貌、原始自然生态、河谷、瀑布为主要形式,旅游方式主要为漂流、探险、观光、避暑、考察等;人文旅游资源主要为历史文化古镇,它们均匀的分布于湘西自治州境内主要河流两岸平地内,旅游方式主要为观光、休闲、购物、考察等。
2湘西自治州旅游风景区地质灾害类别及分布
湘西自治州旅游风景区地貌以河流、盆地和山地为主,多数地域地质环境脆弱,易发生地质灾害,威胁湘西自治州旅游风景区安全的地质灾害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地面(岩溶)塌陷等。
根据湘西自治州地质灾害区划结果,境内旅游风景区均处于地质灾害高、中易发区内,湘西自治州旅游风景区地质灾害类别及区划具体见插表3。
3湘西自治州旅游风景区地质灾害的活动特点及危害
3.1湘西自治州旅游风景区地质灾害的活动特点
由于特殊的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湘西自治州旅游风景区地质灾害活动特具如下特点:
(1)地质灾害诱发因素以自然因素为主。由于旅游风景区一般情况下受到严格保护,为维护其自然形态,景区内人类工程活动强度较弱,风化、强降雨等因子便成了诱发旅游风景区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
(2)风化作用是诱发风景区地质灾害的特殊因子。旅游风景区内的景物多数包括岩层、石柱、峰丛、钙华(钟乳石)、化石、崖壁、建筑类和纪念类文物(主要指岩石、金属、木质类建、构筑物)等,它们常年于地面,在风、水等自然力长期作用下,景物表面被风化,其内部结构及矿物成分被破坏,形成风化裂隙,强度被软化,最终导致景物崩塌。
(3)自然景观地质灾害活动强度远大于人文景观地质灾害强度。湘西自治州旅游风景区人文景观多数位于盆地、阶地等地势平缓、开阔的地貌形态上,地质环境稳定,加之景区内人类工程活动强度一般受到严格控制,地质灾害发生概率较小,其强度较微弱。而湘西自治州旅游风景自然景观以各类岩石形态、洞穴、河谷居多,景物点多面散,多数处在悬崖、陡坡、洼地、孤峰、峡谷等地质环境十分脆弱的地形地貌上,这类地形地貌本身就极易诱发地质灾害,加之特殊的景物形态,更是加重了地质灾害发生频率。
(4)旅游风景区地质灾害以小规模崩塌为主,兼有滑坡、泥石流、岩溶塌陷等多种类型。湘西自治州旅游风景区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在自然景观,而自然景观一岩石类(包括石钟乳)和峡谷、崖壁地貌类景物为主,由于岩体长期受风化、重力作用影响,极易发生危岩崩塌;同时,在悬崖、陡坡、洼地、河谷等地貌单元上也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另外,湘西自治州部分旅游资源位于岩溶发育区,在地下水文地质条件发生变化条件下(特别是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可能发生岩溶塌陷。
(5)旅游风景区地质灾害的发生在时间上具不对称性。每年四~九月中的强降雨期是地质灾害高发期。而其他时间段地质灾害相对低发。
3.2湘西自治州旅游风景区地质灾害的危害特征
据调查,地质灾害对湘西自治州旅游风景区危害情况十分严重,具体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危害风景区旅游观光景点、景物安全。危害景点、景物安全的地质灾害主要有二种方式。第一类是景点、景物位于地质灾害影响范围内,地质灾害发生时,直接推覆、损毁、破坏景点、景物。第二类是由于风化和重力的长期作用,使景物本身的内部结构和强度发生变化,引起景物表面发生脱落、腐坏或锈蚀,最终导致景物被损毁。
(2)危害风景区旅游设备、设施安全。风景区旅游设备、设施主要有交通线路、观光道路、观光索道、观景台、宾馆旅社及游乐设备设施等。为满足旅游观景之需要,大多数旅游观景设备、设施被建于悬崖、陡壁、孤峰、峡谷等地质灾害高易发的地貌类型上,极易受到地质灾害的危害。
(3)危害游客人身安全。由于风景区内特殊的地形地貌和过多的岩石类景物景观,小规模、突发性的危岩崩塌和滑坡发生频繁,严重危害游客人身安全。
4湘西自治州旅游风景区地质灾害对旅游活动的影响评估
4.1地质灾害危害程度评价
随着湘西自治州旅游业的开发和发展,地质灾害对旅游活动的危害和影响逐渐显露。湘西自治州旅游业出现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本世纪初才开始旅游资源大范围开发,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地质灾害所造成的旅游业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不严重,总体而言,目前湘西自治州旅游风景区地质灾害对旅游活动危害较轻。
由于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风景区旅游设备设施建设规模和复杂程度不断扩大,人类活动日趋频繁,地质灾害对旅游活动的危害和影响呈逐渐扩大之势,特别是人为因素诱发的地质灾害日渐严重。通过对湘西自治州旅游业发展与地质灾害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分析,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可划分为三类:
Ⅰ类-危害程度较严重型,在湘西自治州旅游风景区地质灾害类别中,滑坡、崩塌虽然总体规模较小,但发生频率频繁、分布范围广,特别是风景区旅游设备设施建设过程中和地质环境脆弱的自然景观景区内,滑坡、崩塌的危害程度较严重。
Ⅱ类-危害程度一般型,在风景区建设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土、废石和废渣,它们往往未经专门处理,若堆积地方选择不当,在强降雨等极端气象条件下,易产生泥石流危害。另外,当风景区内或周边地质环境发生自然变化时,也可能发生泥石流。在湘西自治州旅游风景区内,泥石流发生频率较少,规模较小,但可能发生泥石流的范围较广,其危害程度一般。
Ⅲ类-危害程度轻度型,在湘西自治州旅游风景区存在大量喀斯特地貌,该类地区人类活动不频繁,其水文地质环境保持较好,虽偶有岩溶塌陷发生,但危害程度较轻微。
4.2地质灾害危险程度分区
根据湘西自治州旅游风景区地质灾害种类、分布范围、危害程度和发展变化趋势,结合旅游风景区景点观赏与游人活动区域范围的特点以及景区内居民分布和生产活动区域等综合因素,湘西自治州旅游风景区总体可划为较危险、一般危险和无危险三个分区。
较危险区:有里耶景区内的八面山旅游观光景点、湾塘及火岩景区、猛洞河景区、坐龙峡景区、边城景区、双龙石栏杆景区、德夯景区和两头羊景区。上述景区以高山、孤峰、峡谷、崖壁、瀑布、跌水、激流等为观光对象,旅游观光时有登高、探险、漂流等方式。一方面,由于地形地貌特殊,地质环境脆弱,地质灾害多发,特别容易发生危岩崩落,危及游人安全;另一方面,旅游观光方式极端,存在高危险性;再一方面,该类景区旅游安全设备设施不完善,一旦发生旅游安全事故,救护困难。
一般危险区:有洛塔景区、皮渡河景区、洗车河景区、公山景区、不二门景区、小溪景区、红石林景区、古苗河景区、南华景区、凤凰山景区、八公山—天星山—三门洞景区、沅江景区、天桥山-军亭界景区。这类景区地质环境较稳定,地质灾害发生频率较低,且强度较小;另外,由于该类景区以自然生态保护和喀斯特特殊地貌为观光对象,以游玩、避暑为主要旅游方式,潜在危险性较小。但景区多为自然景观,观光区域面积大,无完善的旅游安全设备设施,自然性不确定因素较多,旅游时具一般危险性。
无危险区:有里耶景区内的里耶古镇景点、王村景区、老司城景区、乾州景区和沱江景区。该类景区位于山间平地,地势平坦开阔,地质灾害发生概率低,既有的地质灾害,也多以地下水汲取过度所引起的低强度、小规模、小范围内的地裂缝、地面塌陷为主,对旅游安全不构成重大危害;另一方面,上述景区在湘西自治州多属繁华地区,安全设备设施较齐全;再就,在此类景区旅游,多以观光、休闲、考查为主,旅游观光无危险。
5湘西自治州旅游风景区地质灾害的防治对策
5.1地质灾害防治非工程性措施对策
由于湘西自治州旅游风景区分布范围广而、散,旅游资源多而杂,景物景点多而小,其中自然景观以特殊的沉积、构造、地质地形地貌为主,风景区内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地质灾害危害的防治对策措施,要根据景区内地质环境条件并结合旅游活动人员的流动性、分散性、季节性和广泛性等特点综合制定。应坚持以地质灾害防治为主、以保护环境为主的对策措施,本文就湘西自治州旅游风景区地质灾害防治非工程性措施对策提出如下建议:
(1)加强地质灾害基本知识科普宣传,提高地质灾害的自防意识和自救能力。具体办法如下:
①在旅游线路图和景区门票设计上,标出景区的地质灾害种类、易发地点、重点灾害点,并加以简要说明,使旅客事先对景区地质灾害现状有个具体了解和心理准备。
②在游览道路和景点有危险的地方,竖立明显的地质灾害类型标记。
③定期组织旅游区管理人员、导游人员以及车、马、轿、船等运载工具使用人员进行地质灾害科学预防知识和自救技能的培训学习。
(2)选择合理的旅游时间和安全的旅游线路。
(3)在风景区内认真贯彻执行水土保持法和生态环境保护法。
(4)建立湘西自治州旅游风景区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加强灾前预报服务。
(5)建立旅游意外伤害保险制度。
(6)建立、完善和落实风景区旅游安全督查制度。
(7)强化和完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旅游管理部门对旅游风景区地质灾害管理职能,避免政出多门,空来空去,有政策有措施而无监督与落实。
5.2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性措施对策
5.2.1确保旅游营地安全的工程性措施
在旅游风景区内应修建有为游人提供食宿的宾馆、酒店、旅社、购物超市、医院等服务性基础设施,这类基础设施是财产集中和人员集散地,应有较好的安全性。一方面,为观景、避暑、休闲之需要,旅游区服务性基础设施往往修建于峰顶、崖顶、谷底或河畔等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地貌体上,在规划、修建时应有足够的工程措施,以防治地质灾害对建(构)筑物的危害;另一方面,服务性基础设施在投入使用后,要配备完备的保安设备设施及措施,以保证人员、财产安全。
5.2.2确保公路及游览大道通行安全的工程性措施
为方便游客顺利、快捷地进入旅游区,湘西自治州各旅游风景区均修筑了公路使风景区与国道、省道或县道相连,部分风景区内还修建了游览大道,这些为满足旅游功能之需要而修建的景区公路及游览大道多数没有经过交通部门进行正规的规划设计,路面狭窄,线路崎岖,沿途地质环境复杂,极易受到地质灾害的危害,其中崩塌、滑坡地段可采取外坡护坎、内坡支挡工程以稳定路基,尽可能减少对高陡松散斜坡的大方量开挖,部分悬崖陡壁路段宜架桥或搭桥通过。
5.2.3确保栈道、索道、览桥、观景台等旅游行人、观景设施安全的工程性措施
为旅游观景或探险之需要,湘西自治州大部分自然景观旅游区都修建了大量的栈道、索道、览桥、观景台等行人、观景设施,这些设施多数建于景区内的高危部位,必须有完善的工程性措施以确保它们的安全。
5.2.4预防地质灾害危害,确保景物、景点安全的工程性措施
独特的景物、景点是旅游风景区得以存在和开发的基础,是景区的生命和核心,应特别加以保护。湘西自治州部分景物、景点地质灾害威胁严重,应在不损害景物、景点和观光效果以及景区整体自然生态前提下,对这类灾害进行专项工程性治理。
总之,湘西自治州旅游风景区在进行地质灾害工程性治理时应遵循科学原则,要请有资执且实践经验丰富的旅游资源开发、勘察设计部门对景区地质灾害防治提出综合的、整体的规划设计方案,对每一项具体的工程性措施及实施部位要进行专门的岩土工程勘察,应有客观的、实际的岩土工程参数,然后由有资执、有能力的施工企业负责施工,以确保工程质量。
6湘西自治州旅游风景区地质灾害监测、预报与防治流程
为确保湘西自治州旅游事业健康、安全、有序地发展,旅游风景区地质灾害作为湘西自治州地质灾害的一个特殊类群,应对其进行专门的管理,本文对湘西自治州旅游风景区地质灾害监测、预报与防治工作流程规划如下:
第一步:建立旅游风景区地质灾害管理机构
确定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旅游管理部门为湘西自治州旅游风景区地质灾害管理的两大行政主体,两大行政主体应抽调专职人员在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下辖的地质环境管理办公室内组建旅游风景区地质灾害管理小组,集中办公,专门负责旅游风景区地质灾害管理的具体事务。另外,由于旅游风景区地质灾害机理复杂,从基础调查到监测、预报,再到预防治理,技术性和专业性极强,旅游风景区地质灾害管理小组应有专门的旅游风景区地质灾害专家参与其中。再者,在湘西自治州各级旅游管理部门内应设专门的地质灾害管理办公室,在各风景区要设专职的地质灾害管理岗位,要有具体的领导负责、要有具体的人员实施。
在旅游风景区地质灾害管理小组内,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具体职责为根据旅游风景区实际情况,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范规程,制定旅游风景区地质灾害基础调查、灾害区划、监测预报、防治方案的技术性措施,并督查所有技术性方案、措施的有效性、符合性及落实情况;旅游管理部门具体职责为根据旅游风景区实际情况,委托有资执的勘察、设计、施工单位执行由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制定的,并通过相关部门或专家组审查通过的地质灾害管理技术方案的具体实施,并对具体实施质量负行政管理责任。
州一级的旅游风景区地质灾害管理小组主要负责全州范围内旅游风景区地质灾害管理的宏观规划和凤凰沱江景区、里耶景区、猛洞河景区等国际级、国家级且知名度高、影响范围广、事关湘西自治州形象的重点风景区的地质灾害管理的具体事宜。县(市)级旅游风景区地质灾害管理小组主要负责本县(市)风景区地质灾害管理的具体事宜。设于各级旅游管理部门内部的地质灾害管理机构及人员则是地质灾害管理技术方案实施的具体组织与管理主体。
第二步:进行湘西自治州旅游风景区地质灾害基础调查和区划
由有资执的地勘单位对湘西自治州境内所有风景区进行全面的基础性调查,调查内容应包括灾害点位置、类别、规模、危害程度及危险性等,调查时应遵守相关地质灾害调查规范、规程,不留死角、不留盲区;以调查成果为依据,进行湘西自治州旅游风景区地质灾害区划。由于湘西自治州旅游事业的不断发展,旅游风景区范围和规模不断变化和扩大,旅游风景区地质灾害基础调查和区划应跟随风景区范围和规模变化和扩大而不断补充和完善。
第三步:建立湘西自治州旅游风景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建立湘西自治州旅游风景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应坚持专业性监测、预警与群测群防相结合的方针。其中对危害景物、景点安全的地质灾害和由景物、景点自身存在所引发的地质灾害学术性强,技术要求高,应以专业性监测研究为主;危及人员安全和旅游设备设施安全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应以群测群防为主,风景区所有工作人员是群测群防的主体。风景区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方式除了人工当面告知游客之外,可通过电台、电视、互联网等媒介在旅游信息中告知游客。
第四步:制定、完善和落实湘西自治州旅游风景区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是制定旅游风景区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和落实风景区地质灾害非工程性防治措施的主体;旅游管理部门一方面是落实风景区地质灾害工程性防治措施的主体;另一方面,旅游管理部门各级各类工作人员应积极参加由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组织的风景区地质灾害科学预防知识和自救技能的培训学习。
第五步:建立湘西自治州旅游风景区地质灾害管理系统
在湘西自治州地质灾害管理系统中开发和设置旅游风景区地质灾害管理子系统,将旅游风景区地质灾害管理纳入湘西自治州地质灾害管理总体规划布置,最终实现湘西自治州旅游风景区地质灾害管理的技术化、规范化、动态化、常态化和制度化。
7结论与建议
(1)旅游业是湘西自治州主要的经济支柱之一,湘西自治州旅游风景区面广点散,大部分自然旅游资源地质环境复杂,地质条件脆弱,易发生地质灾害。
(2)目前湘西自治州旅游风景区地质灾害总体上为点多面散、规模小,危害程度整体偏低态势,但其中部分风景区或景物、景点地质灾害隐患严重,已危及人员和旅游设备设施安全,制约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3)随着湘西自治州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风景区地质灾害规模、频率、危害程度、危险性呈逐渐扩大趋势,为了保证旅游业的健康、安全发展,从现在开始,就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旅游风景区地质灾害进行调查和防治。
(4)强有力的行政管理体系和有效的技术措施是旅游风景区地质灾害实现有效管理的两大支柱。
(5)目前湘西自治州旅游风景区地质灾害基础调查程度薄弱,死角和盲区较多,已有的资料数据不能全面反映灾害点的具体情况,在选择和制定旅游风景区地质灾害管理的技术性措施之前,应重点完成湘西自治州旅游风景区地质灾害基础调查研究工作。
花山旅游区是以位于宁明县的花山岩画为核心,沿明江两岸形成的旅游和景观带,蕴涵丰富的旅游资源。近年旅游区客流量逐年上升,但是在旅游开发中出现一系列环境与社会问题,资源遭到一些破坏。加之目前旅游区基础设施落后,使旅游资源得不到合理、有效的开发和利用。 [1] 针对花山旅游区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根据旅游资源保护的要求,研制花山旅游区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是十分必要的。用它可以对旅游区的旅游资源信息和数据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及对旅游区还可以进行合理开发和规划。
1、旅游信息系统研制目标及开发平台
1.1系统研制目标
建立花山旅游信息系统主要是提供一个景点和景区的现状图及相关的查询、统计和分析功能,为旅游管理者提供规划决策依据,并为旅客提供各种信息查询服务。主要包括:(1)建立整个景区的电子平面图,为旅游者提供旅游指南,指南包括相关的景区的图片和文本说明,使旅游者对景区有一个认识。(2)为旅游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不同景点有不同的特点,旅游者不仅想看到景点的风光,也关心其历史由来、风土人情。因此在本系统中要加上景点的历史、现状及将来规划,并还要加上对周边环境介绍:宾馆、购物中心、车站等信息。(3)建立与景点建筑,道路管理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构成完整的旅游区系统,辅助规划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决策。 [2]
1.2旅游信息系统开发平台
花山旅游信息系统是在MapInfo工作平台上利用MapBasic语言及GIS控件二次开发完成的。系统大量数据放在Microsoft Access中,使用MapInfo后台数据库的数据生成各种统计分析图件,同时采用OLE Automation技术,将MapInfo集成进VB6.0中,补充构成前台的应用环境。。
2、旅游信息系统的设计
根据花山旅游区规划与管理的具体要求,旅游信息系统主要分为四大模块部分:数据输入,查询,分析和输出。数据输入与编辑模块包括空间数据、属性数据以及文本数据录入和编辑;查询模块包括属性数据查询、空间数据查询;分析模块包括最短路径查询、缓冲区分析、辅助决策分析以及统计分析;输出模块包括地图显示、地图标注、特征资料显示和图表打印。数据库的数据组织和管理是信息系统的基础核心,它直接影响其工作效率和用户的使用。因此,数据库的建立是旅游信息系统建设的一项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任务。花山旅游信息系统是对花山旅游信息做总体空间分析及系统集成,形成一个对当地旅游业进行综合分析、决策、管理和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可视化信息系统。
旅游信息系统涉及到两类数据:空间数据包括景点的地理位置等;属性数据即旅游区的基础资料,如历史文化、社会经济情况、自然特征、旅游资源分布与区域地理特征、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旅游市场、旅游区的容量、旅游商品、旅游设施状况、旅游路线等。空间数据库主要包括测绘部门提供的地形图、土地利用图、森林资源分布图及野外实测数据等,属性数据库则主要包括历年的旅游资源调查报告、交通规划图、旅游规划图、野外调查统计数据和现场调查数据等。
3、旅游信息系统功能及实现
3.1旅游资源管理功能
按照旅游资源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构成要素及外部特征,可将花山旅游区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自然旅游资源主要包括:动植物景观、气象景观、地质、地貌景观等;人文风景旅游资源包括:历史古迹、民族风情、文物古迹等。所以旅游信息系统根据这种分类的方法将花山旅游区旅游资源归类、存档和管理,利用程序语言设计用户子模式,提供给旅游管理部门不同类型旅游资源的分布和相关信息。
3.2 数据查询功能
系统中存在的数据,大多数是空间数据,也就是说每一个数据记录都包括对于某个景点的地址和定位。。在此操作中,用户把地图当作查询工具,而不仅仅是数据载体,在空间数据查询的操作中,用户通过确定显示地图的空间范围来进入数据库。这时,系统将会在数据库中查找那些符合查询要求的资料,并将符合用户要求的结果以图片,表格或文本的形式显示出来。用户还可以通过输入自己感兴趣的景点名称或从景点名称集中选定自己感兴趣的景点,系统会把此景点的位置在地图上显示出来,并会通过闪烁标志便于游客查找。。
如查询旅游区民族山寨具体旅游信息(沿线各景点具置、游览线路、游客容量、旅游饭店分布等)通过用MapBasic中Select命令在各相关Table表中查询,直接在地图上显示。
3.3数据显示输出功能
旅游信息系统为了使用户能够方便地得到感兴趣的地图信息及其特征数据,其设计地图和数据的显示与输出功能主要包括地图显示、景点标注、主要特点资料及专题地图输出打印等几个方面,这为花山旅游区旅游管理和规划决策提供了参考作用。
3.4统计分析与决策支持功能
使用旅游信息系统可以快速实现大量旅游信息计算与统计工作,例如对旅游区各相关旅游部门信息进行分析、统计,统计的结果可以按表格形式和方图形式直观地显示,并可直接输出成图。统计分析功能便于管理者对大量的旅游信息有直观的了解。
另外系统内可根据各种旅游活动数据,生成游客容量预测、交通和线路安排布置、旅游销售量预测、预警措施预报等大量应用模型和方案。通过对这些决策模型的构建和比较分析,可为旅游景区制定决策提供科学、合理的方案。
4、结语
开发花山旅游区旅游信息系统符合景区旅游实际需求,随着该系统投入运行,将更好的促进当地的旅游业进一步发展,从而使花山优美的自然旅游资源和悠久的人文旅游资源得以更好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 黄建清,胡衡生等.广西花山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6):12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