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6 09:01:5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电力体制机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去年初成立了贵州电力交易中心,属于南网贵州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并正式挂牌运行。今年初,按照电力体制改革精神和贵州省的试点方案要求,在开展跨界考察调研的基础上,经过省领导与南方电网公司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沟通协调,重新组建以南网贵州公司占80%、贵州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占20%的股份制电力交易中心,目前已完成工商营业执照登记。下一步还将继续协调推进和不断完善,逐步实现电网公司相对控股、多方参股、相对独立、规范运行的市场交易机构。
成立了由南网贵州公司牵头,发电企业、售电企业、用户代表参与的市场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主任由电网公司推荐,办公室设在电力交易中心,贵州省发展改革委、经济和信息化委、能源局和贵州能源监管办等政府部门不参与管理委员会,但可参加管理委员相关会议,对不符合市场交易规则的行为可实行否决。为方便市场主体开展交易业务,贵州省对电力交易大厅进行重新选点改造,建设多功能、智能化、一条龙服务的电力交易大厅。目前已试运行,4月中旬投入使用。
二、开展电力市场化交易
制订了《2016年电力市场化交易实施方案》和《贵州省电力市场主体注册管理办法(试行)》,对贵州电力市场的总体设计、实施路径、主要任务、市场运行、信用体系建设等作了明确。2016年允许报装容量为1000千伏安以上的用电企业进入电力市场,全省已有913家用电企业与21家发电企业签订了年度合同,签约电量达到336.7亿千瓦时,放开的发用电计划比例达到近40%。同时通过优先购电制度,保障重要公用事业、公益行业、居民生活用电等;通过优先发电制度,保障风电、水电等清洁能源的全额消纳。
三、通过改革降低大用户电价
根据《国家发改委关于贵州电网2016―2018年输配电价的批复》,输电环节过网费每千瓦时下降1.66分,其中大工业用电过网费下降3.06分。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火电企业与用户直接交易和水火电发电权交易,实现大工业用电价格由0.56元/千瓦时降至0.44元/千瓦时,降低企业成本64亿元,可带动大工业用电量增加87亿千瓦时。
贵州是全国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三大运行商先期落户在贵安新区。目前全省共有大数据企业6家。为扶持大数据等新兴产业发展,全省通过电改释放红利,大型数据中心用电价由0.56元/千瓦时降至0.35元/千瓦时,预计为企业降低用电成本1亿元;结合贵州实际,对化工、冶金等特色支柱产业降至0.4―0.45元/千瓦时,有色产业降至0.3元/千瓦时。通过降低用电成本,拉动工业经济发展,今年1―2月,全省全社会用电量188.5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6%。其中2月份同比增长3.54%。
四、引导社会资本成立售电公司
开展了成立售电公司咨询服务,贵州省能源局明确专人对前来咨询的企业进行政策宣传解读引导,初步拟定了售电公司注册工作流程,根据企业意愿,企业自行先到当地工商行政部门注册成立售电公司,报省能源局备案,省能源局对其资质进行审核,对符合条件的列入目录,进行公示,到电力交易中心注册登记。目前全省已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售电公司24家,其中国企售电公司9家,国企和民营混合售电公司2家,民企售电公司11家,省外售电公司2家。下一步将按照改革要求,积极探索售电公司相应准入条件,推动售电主体开展售电业务。
中图分类号:G812文献标识码: A
一、农村电力及农村电力管理体制的概述
农村电力是指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所需要的电力。农村电力管理体制是农村电力管理系统的结构形式和组织制度的总称。它包括农村电力的组织管理体制、农村电力的投资管理体制、农村电力的产权管理体制、农村电网监管体制和农村电力的电价形成机制等。
二、农电管理体制的构成及其特点
我国大多数地区,在同一县域内一般只有一个供电企业,个别地区存在同一
县域内有两个或多个供电企业的情况。按照县供电企业与省级电网企业资产关系、
管理关系、电力交易关系的不同,我国现有农电管理体制的模式大体可分为直供
直管、趸售代管、股份制、自供自管四种形式。
1、直供直管模式:直供直管体制下,县级供电企业资产属省级及以上电网经营企业。根据省级电网经营企业对县级供电企业核算方式的不同,考虑县级供电企业的财税体制,直供直管县级供电企业又以全资子公司和分公司等不
同形式存在。
2、趸售代管模式: 趸售代管模式是一种协议式管理方式,趸是售县级供电企业原有电力资产属地方政府,是独立的经营实体。省级电网经营企业对是售县级供电企业代管,是根据当地政府的委托,对县级供电企业实施的管理。代管是一种政府行为,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和临时过渡性。
3、股份制模式:股份制供电企业是由两个及以上资产持有者,依照《公司法》共同组建的按现代企业制度运营的公司,企业是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实体。
4、自供自管模式:在小水电比较发达的地区,逐渐形成了发供电一体化经营的县级供电企业,我们通常称为自供自管体制。自供自管体制下的县级供电企业,资产属于地方政府,是独立的经营实体,与电网经营企业有少量的电力买卖关系,无管理关系。
三、农电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行政性管理
由于计划体制的影响,农电企业一直作为国家行政机关的附属机构,为了适应政府对企业的计划管理,农电企业在组织机构、部门设置、人员配备等方面与政府行政部门层层对应。由于农电企业是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而且是我国的基础性产业,政府对农电企业的生产、销售和分配等各个环节都严格控制。农电企业没有自经营权,存在着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等所有问题和弊端。
2、垄断性封闭式经营
农电企业一直作为我国自然垄断企业,其主要依据为:农村电力网络不可分割,一个地区只能有一个网;农村电网具有范围经济性:即在一个地区内,由一个部门提供全部服务,价格最便宜;农村电网更具有规模经济性,一个地区只有一个网络,才能实现规模经济;农电企业投资大,其投资沉淀形成了壁垒,别的部门很难进入。国家方面作了硬性规定,别的投资主体不允许进入农电企业内部,农电企业一直都是独家经营,所以能享受到垄断收益。
3、农电投资无稳定来源
长期以来,国家在电力工业投资体制上,实行的是“重发、轻供、不管用”和“谁投资、谁收益、谁管理”的原则,作为电力系统“用”的最末端的农村电力,一直来,国家不对其进行投资。也就是说,农网发展没有稳定的资金来
源。在农村电价中收取的两项费用的2/3用于电源建设,剩下不足1 /3还不够添
置维护设备,更谈不上改造和发展。
4、多头管理,政出多门
农电多元化管理体制导致农村电力利益相关主体多样性。农村电力设施的
投资主体不统一,管理不统一,导致管理机构交叉重叠,政出多门。因此,农村电力监督管理是谁都可以管,也是谁都没义务管。有利益的时候,地方党委、政府和供电局、农电总站等部门争着管;具体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挑责任的时候,无人过问,惟恐避之不及。
5、农村电价管理体制混乱
农村单户用电量小,分布广,线损非常高,所有这些导致农村电价奇高。农村电费回收实行按村收费模式,这在本质上是一种代收费行为,而在实践工作中必将导致低压电网电能损耗的加价过程,这个过程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时,难免形成中间盘剥环节。“人情电、权力电”以及“乱加价、乱收费”现象严重。
6、农村电价形成机制与电力市场供求脱节
农村电价形成机制是电力市场经济的核心机制,而我们现在的农电价格从计划经济发展到市场经济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现在机制发生了改变,体制发生了变革,价格体制却没有跟上,而作为市场配置资源的主要杠杆的电力价格,其形成机制不合理。而目前电力企业的销售价格是凭政府的指令,缺乏必要的灵活性,不能反映市场供求的变化,不能正确指导资金投向。
四、我国农村电力管理体制改革建议方案
农村电力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发展。农村电力改革必须结合本国国情,结合农村电力的发展状况进行。
1、改革方案建议主要包括:
1)、实行政企分开,将原由各省电力工业局和省水利水电厅承担的管电行政管理职能移交给各省经济综合管理部门。各省经济综合管理部门作为各省电力工业的政府管理部门,依法履行政府管电职能,对全省发电和供电实行宏观调控,并对电力企业实行行业管理,国家电监会依法对农村电力实行投资、电价等的监管。
2)、组建省电力公司,负责对各省电网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省电力公司按照《公司法》的规范要求进行公司制改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企业化运营和管理。省电力公司接受省政府的指导与监督,接受电监会的监管并执行省经贸委的生产计划和电力分配计划。
3)、各县(市)经济综合管理部门行使政府管电职能,按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电力发展水平分别组建县(市)农电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农电合作社和国有全资农电企业,原则上一县一公司(企业实体)。对边远山村以及少数因当地小水电丰富,开发建设小水电自供区,由省电力公司代管。并积极鼓励农电公司或农电合作社对小水电自供区进行投资参、控股,条件成熟进行合并,实现一县一公司。各农电企业独立核算的企业,行使企业经营电网职能。
4)、实行主辅分离,将原来农电企业的所有多经产业从农电公司中剥离。学校、医院等成建制地移交社会教育、卫生主管部门,实行属地化管理;其他产业的企业,明晰产权,按现代企业制度组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其中的国有资产无偿划转由地方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公司经营收益。
5)、改革乡(镇)电管站的现行管理模式。撤销乡(镇)电管站,改革为县(市)电力公司的供电所,使其成为县(市)电力公司统一核算内部机构,乡(镇)、村不再设立作为经济核算单位的管电单位。可一乡一所,也可数乡一所,统一由县农电公司或农电合作社经营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电费收入全额上交,其所需费用开支由县(市)电力公司核拨。对乡电管站转制过程中,乡(镇)供电所的职工,由省电力公司根据电力行业规定的编制核编,与乡(镇)人民政府脱钩,纳入县电力公司统一管理。人员的招聘,严格按照统一考试,竞争上岗,择优聘用的原则进行。农村电工录用实行统一考试、择优聘用,持证上岗,并纳入县(市)电力公司合同管理。
结语:农村电力的长期发展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本文针对农电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提出的管理体制改革方案,能够为我国的农电体制改革工作提供决策参考,具有创新性和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电力体制改革是打破电力行业传统的垄断方式,由电价改革、主辅分离等合力推进的变革。电价改革是电力体制改革的核心。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电力体制改革要以电力市场建设为平台,以电价改革为核心,以大用户直购电为突破口,积极稳妥推进电力市场建设。可见,电价改革成了电力体制改革的关键控制点。除了电价改革外,由于电力行业的垄断优势,旗下的三产、子公司等在经营管理上存在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不相符合的现象,需要引入市场竞争,使这些企业独立经营、自负盈亏,以此盘活整个行业资产。
一、电力体制改革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电力体制改革始在2002年,经历了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开始引入了竞争,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电力体制改革所取得的成果只是阶段性的,改革任务尚未全部完成,又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
(一)发电企业、供电企业和电力用户的利益分割层次不齐
中国电力进行体制改革前,发电、输电、配电和售电都是由国家统一经营,各个业务环节的利益由国家统一协调,这样国家在合理确定各方利益的基础上,有利于电力工业各个环节的协调发展。在以“厂网分开、竞价上网”为标志的电力体制改革实施以后,发电企业从传统的垄断的电力系统中分离出来,并参与“竞价上网”的市场竞争,而电力工业的输配环节仍然由电网公司(电力公司)垄断经营,垄断性业务与竞争性业务之间迫切需要一种新的利益协调机制,来保障整个电力工业的合理有效运行。第一,电网企业利用自己的垄断地位来提高自身利益,在竞价上网的过程中会逐步压低发电企业的利润空间,特别是在目前销售电价和用电市场还没有完全放开的前提下,电网企业的垄断优势十分明显。而且,上游发电企业自厂网分开后,价格受到限制,又受煤价波动的影响,利润空间逐步缩小,现状是“市场煤、计划电”,在发电企业和电网企业之间发电企业面临更大的挑战。第二,电厂与电网之间的规划不协调。厂网分开后,电网建设和电源建设由原来的国家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划分为两个独立的系统进行,而电源建设和电网建设又密不可分,电厂建在哪里,电网就要延伸到哪里。目前电源规划的权利在省,而电网一般由国家电网公司或区域电网公司投资,那么各省在进行电源规划和布局时,就要务必和电网公司的电网规划达成一致。第三,存在电网电费回收与电力用户成本费用之间的矛盾。在当前经济形势下,许多用电大客户面临成本收益入不敷出的境况,导致电网企业电费回收存在很大问题。
(二)煤电价格联动机制不强
根据中国能源结构的状况,中国电源结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直到2020年都将以煤电为主。但是,由于煤价是由市场经济所控制,而电价则是国家控制,造成了“市场煤”和“计划电”的价格双轨制,为了实现煤、电行业双方在价格上的协调,国家发改委2004年12月15日《关于建立煤电价格联动机制的意见的通知》,2005年初“煤电联动”方案正式出台。根据方案,原则上以不少于6个月为一次煤电价格联动周期,若周期内平均煤价比前一周期变化幅度达到或超过5%,相应调整电价,如果不到5%,则下个周期累计计算,直到累计变化幅度达到或超过5%。“煤电联动”政策自出台以来,已经在2005年和2006年先后实施了两次。从实施的效果来看,并不能有效平衡双方的利益冲突。首先,由于煤炭运输等因素的影响,给煤炭价格的测算增加了难度,导致“煤电联动”的实施往往滞后于市场变化。而且“煤电联动”实施后,电煤涨幅的30%仍由发电企业承担。其次,电价变动的影响广泛,国家上调电价的压力较大,迫使国家不得不下大力气去控制电煤价格,导致了电煤“以次充好”的现象时有发生,给发电企业带来了很大损失。所以“煤电联动”政策的可操作性受到了置疑。
(三)主辅不分导致利润空间层次不齐,影响企业做大做强
目前,电力供电不仅仅经营主业售电,还参与电力施工、电力设计、房地产、酒店等等其他行业,在电力供电垄断优势下,这些企业有较低的成本费用,本可以做大作强,但是,由于依赖于行业优势不能很好的进行现代公司治理,使电网经营资产存在效率低下等现象,影响主业资产利用效率以及主业做大做强。
二、电力体制改革的背景
(一)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的要求
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是公平竞争、资源优化配置。但是目前市场在电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不够,电力工业市场化改革距目标还有很大的一段距离,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平竞争、开放有序、健康发展的电力市场体系还没有形成。
(二)经济危机迫切需要电力体制改革
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大用户用电量不断下降,自2009年1月份,国家电网经营区域统调发电量(含蒙西电网)完成1877.49亿千瓦时,同比下降13.39%。2月份,国家电网经营区域统调发电量(含蒙西电网)比上月略有减少。3月份,国家电网经营区域统调发电量(含蒙西电网)完成2102.75亿千瓦时,同比下降1.85%。公司经营区域内宁夏、山西和内蒙3个省级电网统调用电量下降幅度超过10%。4月份,月度用电水平较2008年同期和上月均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其中降幅依次为:华中0.27%、华东1.41%、南方4.04%、西北6.33%、华北7.38%和东北8.53%。5月份,随着气温升高,负荷水平较4月份有所上升。分旬看,5月份全国发电量同比降幅呈振荡趋势。上旬降幅为4.11%,其中五一假期降幅为7.08%;中旬降幅减小明显,仅为0.57%,主要是气温较去年同期偏高及“5.12”地震,剔除地震因素后,中旬降幅为1.47%;下旬降幅再次加大至5.66%,主要是端午小长假不同步,端午假期降幅为7.4%,剔除端午节因素后,下旬降幅为3.3%。由于电费成为企业成本的一个重要因素,很多大企业不负成本收益,用电量不断下降,使电力工业企业和供电企业都面临严峻挑战。
三、电力体制改革的内容
电力体制包含电价制度、产业制度等等,现行的电力体制在进行了厂网分开、竞价上网之后面临着发电企业、供电企业和电力客户利益分配以及主辅分离的问题。解决各相关群体利益分割问题的关键落在了输配电价体制改革的肩上,建立合理的输配电体制是推进电力体制改革的关键控制点之一。并且,由于电力企业基本属于垄断行业,除了基本的供电外,经营不同的辅业,辅业在垄断主业的庇佑下,难免存在效率低下,经营不善等问题,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应进行主辅分离。
(一)推进以输配分离为核心的电价改革,试点大用户直购电
电价主要包括上网电价、输配电价、销售电价。目前中国的电价主要有上网电价和销售电价,对于中间环节输配电价没有合理的核算方法。但是由于对于大用户来说电费是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上网电价和销售电价之间的差距较大,输电电价平均占比例较小,考虑输配电价分离,采取大用户直接购电的方式,一方面缓解大用户面临的成本危机,另一方面,完善电网建设,而且大用户直购电并不是最终模式。大用户直购电是以考虑双边交易为思想,以培育市场机制为重点,以自主协商和集中报价撮合方式来实现准入用户与发电企业直购电。在国电公司系统终端电价中,发电占71%,输配占29%,在国外这一关系与中国正好相反,发电一般约占40%,输配约占60%,既然发电利大而网络效益又无从体现,投资者必然要“重发轻送”,导致目前输配电网建设严重滞后。电价信号没能正确引导资源优化配置,作为经营各级电网的电网经营企业,电网公司今后将主要经营输电业务,取得输电收入。而且,在自然环境和经济环境的影响下,需要试点实行直购电,而推进大用户直购电需要合理的输配电价。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输配电价形成机制既非常必要,又迫在眉睫。
(二)以电网建设为主,实行主辅分离
主辅分离不仅是指与电网有关的电力设计、修造、施工等辅业务单位,还包括旗下的地产、酒店等其他服务性产业,都要与电网企业脱钩,进行公司化改造,参与市场竞争。也就是说,是整个电网与三产、多经的分离。一方面,不仅仅是主辅分离盘活了企业资产,把有限的国有资本投入到主业上去,使企业在主业上做大做强;另一方面,电力企业是事关国计民生的企业,不仅有企业寻求利润的需要,还要完成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由于主辅存在多种利益关系,价值链繁多,存在完成社会责任的因素。因此实行主辅分离是适应市场公平竞争、有效运营的选择,但是这是一个逐步摸索的过程,要从开展清产核资、界定产权这些基础性工作入手,以电网建设为主,逐步推进主辅分离。
(三)加快电力市场建设,优化调度方式和电源结构
市场化改革体现了区域资源优化配置的导向作用,能有效缓解部分地区紧张的供求关系。电力体制的表现形式有计划经济的因素,只有进行电力市场化改革才能有效地调节资源的优化配置,缓解上游发电企业受成本收益原则的困境,以及下游产业之间价格扭曲无法有效传导、市场终端用户需求响应不足的矛盾。加强区域网架建设和跨区联网,进一步推动跨省、跨区电能交易,规范交易秩序,按照有利于公平竞争的要求完善交易与调度机构组织体制。优先调度可再生能源、核电等清洁能源发电,鼓励高效、环保机组多发电,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尽快建立并实施节能、环保、经济的发电调度方式。
四、电力体制改革的影响
(一)电力体制改革对电力工业的影响
电力体制改革通过不断完善上网电价,大用户直购电和煤电联动的形式,使电力工业参与了市场竞争,不但产生市场煤,同时,把计划电部分划为市场电,保证电力工业充分利用市场资源配置,使企业做大做强。
(二)电力体制改革对工业结构的影响
电力体制改革有助于加快工业化进程,电力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具有很高的产业关联性。中国目前正处在重工业化时期,工业产品以高耗能产品为主,电力成本占生产总成本的比重较高。根据2000年投入产出表计算,中国采掘业、金属产品制造业、电力及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对电力的直接消耗占全部中间消耗的11%-18%。这说明,电力供应和电价水平已经成为促进或制约这些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电力体制改革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
电力由于其在各行各业中利用的广泛性,因而国家可以通过对行业用电的调控,来实现对产业的优化调整。目前国家正在加大对高耗能行业的调整力度,就可以通过加大高耗能行业的电价,减少用电高峰时高耗能行业的供电,来规范高耗能行业的发展。而对国家要扶持发展的产业,也同样可以通过对其电价和电力供应进行调整,来提高对该产业的支持力度。同时,体改后的三产参与到市场中的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提高社会产业利用率。
(四)电力体制改革有助于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
体改带来的电价调整对于不同发电企业采取竞价上网的电价,提倡了环保的发电形式,同时,对于高耗能企业采取高电价的方式限制。
综上所述,电力体制改革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进行的一场变革,其实施肯定需要实践的检验和不断完善。同时,电力体制改革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情,需要从中国的国情和现状考虑,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电力管理体制、电价形成机制和法律法规体系,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听之任之,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
发展、不断加以完善,最终达到资源优化配置。
中图分类号:F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2-0083-01
1、前言
从目前电力发展状况分析,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厂网分开、竞价上网的电力营销新阶段。但是作为电力市场的主体,供电企业面临着专业营销队伍缺乏、营销理念滞后等营销管理方面的挑战。所谓电力营销,是指供电企业根据不断变化的电力需求和外部环境,为满足电力用户的需要提供高电力产品质量的服务,同时,最大限度地实现供电企业效益的最大化。因此,全面分析研究供电企业电力营销体制和管理成为许多学者、专家、电力企业管理者研究的主要任务。
2、电力营销体制及管理分析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营销理念、营销组织和营销技术是供电企业营销的三个主要方面。且他们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具体为营销理念是基础,营销组织是关键,营销技术是保障,高质量的营销团队既需要科学的营销理念,又需要先进的营销技术,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效益第一”与“客户第一”是没有主次之分的,供电企业除了盈利的主要目的外,还承担着特定社会效益的社会责任,目前,营销体制与管理体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严重制约着供电企业营销管理工作。
2.1 营销人员思想观念落后,素质亟待提高
文化层次的差异和知识结构的不合理严重阻碍着供电企业进步与发展。由于供电企业在人才管理上实行垂直管理的体制以及“产、供、销”一体化的特点,致使供电企业在内部运作上脱离生活实际,长期处于封闭式管理的状态。具体表现为部分员工接受新事物、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十分有限,且在日常工作中,没有完全把服务品牌体现在电力产品售前、售中和售后每一个环节中,操作技能差、业务知识不熟练,缺少人性化的服务,难以为广大电力消费者创造更大的价值,直接影响了企业的良好形象。
2.2 缺乏服务创新意识,电力营销理念滞后
供电企业开展的各类营销活动务必遵循市场营销的原则。由于供电企业过去长期处于垄断经营和政企不分的管理状态,电力营销理念相对滞后,近年来,随着节能环保技术和资源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电力供需矛盾逐渐缓和,而目前供电企业内部员工没有与时俱进,体制和管理上未能实充分现由生产管理型企业向经营管理型企业的转变,部分供电窗口服务质量差,供电企业员工缺乏服务创新服务意识,营销理念任然停留在执行电力规定和相关制度上,对于一些业务办理时,缺乏有效的服务措施,优质服务仅为更新电力营业场所、加大宣传活动等传统销售形式,现代的“以营销市场为导向,以服务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理念没有完全形成,电力产品相对滞销,难以适应电力营销改革的需要,严重制约着供电企业的各类营销活动,使供电企业市场竞争中长期处于劣势地位。
2.3 信息管理风险大,营销管理机制不健全
能够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用电服务是实现客户服务信息处理的主要标志,由于电力企业营销业务流程复杂,环节多,且存在着大量的技术风险,致使抄表不到位、电费差错、计量装置加封、反窃电不力等系统不安全或不稳定事件偶尔发生。同时还面临着非法用户和电脑黑客入侵电力营销系统,导致客户电费统计偶尔出现错误现象的发生。
3、供电企业营销体制及管理的相关对策
3.1 转变营销理念,强化营销工作
供电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企业中的营销部门是企业开拓市场、推销商品并获取利润的重要机构。在日常工作中,务必立足于市场和客户的需求,提高供电企业内部对电力营销的认识,大力提倡“以客为尊”的服务理念,树立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把转变营销理念和营销工作摆上重要工作日程,大力开拓电力市场,实现“优质服务、自觉承诺,用户至上”的企业文化,确保供电企业营销管理工作有序开展,并最终实现企业与用户双赢的目的。
3.2 实施激励奖惩机制,提高营销人员的素质
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电力营销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是营销人才的竞争。供电企业务必加强对营销人员的培训力度,通过“走出去、引进来”人才培养战略,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定时对职工进行岗位培训,加强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教育,特别注重员工的素质教育。同时,建立科学的营销员工奖惩制度,对于违背职业道德、服务质量差的员工给予惩罚,对于营销业绩突出、服务态度好的员工给予奖励,形成营销人员以客户和市场为工作重点的营销管理模式,最大限度为电力用户提供更加优质高效满意的服务。
3.3 充分运用网络营销,打造品牌服务
科技含量是电力营销企业综合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标志,直接关系着电力营销企业的形象、品牌以及核心竞争力,务必通过增加触摸屏服务、大屏幕显示服务及网络服务,为广大电力用户实行有特色、个性化的服务。此外,按照既定的发展思路,做到信息服务的顺畅,主动营销,科学调度,为用户提供方便、安全、可靠、高效、经济的用电服务。确保在电力营销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时时处处为客户利益着想,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需求。
4、结语
综上所述,供电企业的市场营销是围绕增加市场客户和扩大市场销售量而开展各项工作的,首先务必在提高供电企业人员综合素质的基础上,实现人力资源配置上责任、权利和义务的有机结合,其次建立信息交流和沟通机制,畅通信息处置管理工作流程,为供电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最后,努力营造营销工作的“严、精、细”工作氛围,在对客户用电进行耐心指导的前提下,促进营销专业化管理,实现供电企业持续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2运行机制不健全导致绩效管理的实施效果不佳组织绩效管理并非简单的年初确定绩效考核指标、下达目标、年末比照目标考核打分的线性过程。绩效管理的实施过程及对其有效监控的缺失,可能会导致电力公司的绩效目标不能及时下达、跟踪、检讨与监控,造成绩效管理与电力公司实际运作“两张皮”,并对部门的工作目标和员工的工作行为产生消极影响,使得组织绩效管理体系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必须相应的建立健全常态化的运行机制以保障与支撑组织绩效体系实施到位。
1.3应用机制缺失导致组织绩效执行力难以延伸到每个员工受长期均等化分配观念的影响,电力公司在各单位间、部门间、员工间的收入分配差距较小,而且组织绩效考核结果与所在单位薪酬总额及其负责人收入的关联性不大,挂钩力度不能对单位负责人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也不能真正形成基层员工对组织绩效的切实关切,最终导致组织绩效与整体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脱节。
2电力公司组织绩效管理体系的完善对策
2.1建立绩效管理的组织体系
为确保组织绩效管理体系的权威性及其实施的公平公正性,建立健全相应的绩效管理组织体系是首要前提。因此,电力公司必须建立健全相关的绩效管理组织,包括绩效管理领导小组、绩效管理委员会以及绩效管理办公室,并明确各管理机构的具体职责范围,保障组织绩效管理工作有序、高效、公正地开展。
2.2建立常态化的绩效管理运行机制
(1)年初确定目标值。预报年度绩效目标建议值,指标的建议值在原则上是要由于本单位前三年的指标实际完成平均值;核定年度绩效目标值,每年初公司年度工作会议召开前5天,组织完成各基层单位年度业绩考核责任书的编写、修订和签订前的准备工作。(2)季度分析。每年4月、7月、10月初,各基层单位将年度业绩考核责任书中签订的绩效指标执行情况及结语分析材料报各指标责任部门,由绩效管理办公室组织季度分析会,指标责任部门对所负责的指标完成情况检查、分析,制定绩效改进措施。(3)年末预测。每年12月初各单位将绩效指标年度预计完成数和结语分析报告报公司相关责任部门和绩效管理办公室;12月中旬,各考核责任部门将本部门负责的绩效指标预计完成情况和初步考核意见送交绩效管理办公室;12月下旬,各考核责任部门提出考核确认意见送交绩效管理办公室,汇总后提交领导小组。(4)考核兑现。每年1月初,各基层单位将各项绩效考评指标完成情况报各指标责任部门,指标责任部门依据相关指标考评细则对所负责的各项指标进行考核,分析考核中存在的问题,并将考核结果、考核工作意见或建议报绩效管理办公室;统计、计算各基层单位最终考核成绩,报绩导小组审定;绩效管理办公室根据审定结果拟定组织绩效兑现方案,上报领导小组审批,并编写电力公司年度绩效考核执行情况,报告职代会。(5)绩效申诉与反馈。为保证绩效管理的客观、公平、公正,防止人为因素(如人际关系)等非考核因素对考核过程和结果的影响,需要建立健全考核的申诉机制。当二级单位对考核结果产生异议时,有权在得知考核结果7个工作日内向绩效管理委员会提出申诉,逾期申诉则被认定无效。绩效管理委员会在接到申诉后,需在15天内组织相关机构人员就申诉的内容进行审查,最终将审查结果通知申诉单位。
2.3组织绩效目标的有效分解机制
(1)基层单位负责人、部门负责人的绩效目标分解。将绩效指标体系分解到基层单位,形成基层单位的关键绩效指标体系。另一方面,根据部门具体职能与角色分配将公司层面的重点工作计划分解下达给基层单位,形成本部部门的重点工作任务,以此确定基层单位负责人、部门负责人的年度业绩考核指标及考核指标目标值。(2)关键部门、岗位的绩效目标监控。明确电力公司关键部门与关键岗位,采取单位负责人与关键部门、岗位签订业绩考核责任书,月度看板跟踪、季度分析、年度综合考核及兑现的方式进行年度业绩考核。由绩效管理办公室按月将其关键绩效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分析排序并公布。(3)例外调整。受外部环境等一系列不可控因素的影响,会存在部分绩效指标无法达成预期目标,各单位、部门可以通过对指标执行情况、指标影响因素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形成结语报告提交绩效管理办公室,最终由领导小组审定批准。
2.4绩效与薪酬挂钩机制
(1)绩效考核结果与负责人业绩薪酬挂钩。负责人年度薪酬由基本薪金、绩效薪金、一次性奖励构成,分别占40%、50%、10%,其中,绩效薪金与年度业绩考核结果直接挂钩。由领导小组确定绩效薪金基数,结合各单位考核分数、规模系数及负责人所在级别绩效倍数等因素计算负责人绩效薪金。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负责人奖惩和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2)绩效考核结果与基层单位工资总额挂钩。规范电力公司的工资总额管理,建立体现劳动总量与劳动价值的工资总额决定机将基层单位的年度业绩考核结果与本单位工资总额挂钩,发挥工资总额在运营绩效提升中的牵引和调控作用,健全工资总额决定机制。
一、县级供电公司现状
(一)管理体制不顺,中间环节过多。长期以来,地方电力企业受到部门利益的干扰,中间环节过多,电价层层加码。
(二)电价不体现价值,电力作为特殊商品,持续至今的传统电价制定是以成本、费用、利润反推电价,它既不考虑成本、费用的合理性(如人员超员、费用开支失控等),又脱离市场供求变化,而且电价具有刚性,从不考虑消费者利益,完全违背了价值规律。
(三)人员过多,劳动生产率低下。“以电养人”现象格外突出,正式职工多,年供电量小,各部门人满为患、“以电养人”成为电力行业的普遍现象,电力企业变成了名符其实的“民政福利企业”。
(四)电网建设严重滞后,线路损耗过高。电力工业部门的垄断地位,使其成为当地最受人羡慕的行业。内部职工子弟高就业率,是造成人员泛滥的主要原因,这种状况给供电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每年设备折旧费修理费、电价差等,基本全部用于职工发放工资,根本无力进行设备维护,造成设备老化,线路年久失修,设备带病运行,线路损耗率高达45%一56%。电网建设举步维艰。
(五)服务观念淡薄。县级供电公司基本上是独家经营,其垄断地位更趋“坚强”。企业抱着“皇帝女儿不愁嫁,电力企业不会亏”的经营思想,电力行业的服务态度、服务质量、服务标准,长期以来,成为用户投诉的重点。由于大小电网并存的局面,农村“两改一同价”改革相对滞后。
二、对县级供电公司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
(一)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部门和公用事业服务部门,随着改革深化某些行业垄断地位的消除,广大电力用户要求打破电力行业“行政部门垄断”的呼声,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电力体制改革的大方向已定,地方电力企业的改革只是时间问题,我们必须认清形势,早日投入农电管理体制改革的大潮流。
(二)改革农电管理体制,减少中间环节。县级电力企业应该严格执行定员、定岗和收支两条线的管理办法。实行统一电价、统一发票、统一抄表、统一核算、统一考核的“五统一”和电量公开、电价公开、电费公开的“三公开”制度,提高农村电价的透明度,加大检查处理力度,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三)逐步建立“厂网分开、竞价上网”的市场格局.首先,理顺发供企业之问关系。发电企业要从供电企业中独立出来,成为独立法人。电价竞争上网、自负盈亏或者调度从供电企业中独立出来,调度中立、公开、公正。其次,让市场凋节上网电价和大用户销售电价。作为供电企业,可以选择从电价低的发电企业购电;作为发电企业,可以将电量销售给供电企业,也可以将电直接销售给大用户,实行多向销电,供电企业只收取过网费。
(四)组建产业集团,实现规模化经营。组建集团有利于增强供电企业电网的实力,扩大电网规模,减少供电成本有利于建立现代企业运行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取得规模效益。
(五)加强营销策略的研究。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电力供应,已开始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如何使电力市场抢占煤、气市场、刺激电力消费、实行薄利多销、超定额用户优惠供电、边际成本定价销售等等,成为营销策略研究课题。
随着我国电力行业体制改革步入深水区和攻坚期,电力市场的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也为电力企业内部管理的方方面面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要求其尽快由生产型向经营型转变。电力企业要作出科学的管理决策,一直都以及时准确掌握财务信息为主的管理信息为重要前提。财务管理是电力企业管理的核心模块,电力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企业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在电力体制改革形势下,我们更应该致力于创新电力企业财务管理,推进电力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一、电力体制改革背景下电力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电力企业是我国的一个垄断行业,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与电力体制改革的日趋深入,电力企业内外竞争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要想在资源市场化和竞争多元化的电力行业中站稳脚跟,电力企业必须要走创新之路。财务管理作为电力企业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着其创新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一)法律政策关系的变化对电力企业财务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近年来,伴随电力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公司法》、《企业所得税法》(修订)、《物权法》等与企业职工权益相关的法律不断出台,企业工资分配的相关法规也在进一步制定中。[1]这关于企业生产经营及管理上的新规范颁布实施,对企业财务管理提出了新的战略要求。例如在新颁布的《公司法》中,首次提到财务负责人是企业高级管理层的一员,这一改以往财务负责人在公企业资本运作、生产经营管理等领域的权利和责任,为了尽快适应新法律法规的要求,必须使电力企业的财务管理尽快转变角色定位。在政策方面,财政部新下发的《通则》规定:“应付福利费”是有结余的,余额若为赤字,需要转入下年年初未分配利润。这对电力企业财务费用支出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电力企业财务部门必须深入细致地进行政策研究,需要积极按照《通则》规定,妥善管理影响职工利益的福利支出,在与有关部门的及时沟通下,制定并践行相应方案。
(二)电力体制改革要求在电力企业自身精益化发展的需求
在电力体制改革趋势下,现阶电力企业财务管理都逐渐建立了新的组织管理体系。20年来,电力企业不断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要求,将改革方向锁定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自由竞争的市场主体。而财务管理为新形势下电力企业实现公司化运作、精益化管理创新奠定了重要基础。要建成较强竞争力的电力市场主体,实现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全方位提升,妥善解决改革前多年遗留的问题,更需要地阿里企业财务管理精准发力,促进电力企业步入精益化管理的新阶段。对此,电力企业需要在精益化管理目标的统领下,从核算型财务转变为预算管理型财务,从资金管理的分散型到集中型,财务信息管理要实现从年度、季度到实时报告动态,走深刻改革的创新之路。
二、电力体制改革背景下电力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之路
(一)转变观念,创新财务管理意识
在电力体制改革背景下,财务管理要从意识根源上创新着手。一方面,电力企业的管理者应充分重视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将经营活动各个环节的财务管理工作纳入创新理念的范畴。其次,企业管理者要鼓励企业管理者、普通员工树立创新的财务管理意识,改变电力企业财务管理的被动局面,转变过去“重会计核算,轻财务管理”的观念。一是树立以人为本的理财观。财务管理的落脚点在于“管理”,财务管理要在职工员工营造一种管理知识革新的组织氛围,加强财务知识积累,使财务工作者自我更新知识,发挥自我潜能,促进个人与组织目标的统一。二是要树立信息化的理财观。伴随科技信息时代的来临,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加强,电力企业也要不断适应信息化建设的工作形势,为财务工作搭建流畅的信息平台,有效促进财务管理工作质量与效率的提高,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要求,这将是电力企业实现科学化、高效化、现代化财务管理的有效途径。
(二)适应形势,创新财务管理目标
电力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直接决定着财务管理的基本走向,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加快,电力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也变得多元化、综合化。若电力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不能跟上市场改革趋势,必定会给电力企业带来不利的影响。在这个技术和知识更新换代不断加快的时代,电力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也需要将新技术、新设备的置换融入其中;在国家“五大发展理念”的指引下,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也应该更加关注生态和社会效益,树立多元化的财务管理目标。为了达成企业目标,电力企业的财务管理一定要以培养财务管理队伍、创新财务管理知识为先提,创造更多财富和知识,为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提供可能。
(三)优化人才,创新财务管理能力
电力企业要创新内部体制改革,不可忽视的重要一面就是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不断提升财务人员业务素质和创新能力。首先,电力企业应当尽快建立“人尽其才”的人才选拔机制,通过不断调整和优化人员结构,重视人员职业判断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知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切实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为电力企业实现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其次,电力企业财务管理的制度创新归根到底需要人员去实施,对此,电力企业不但要为财务管理人才的选拔和应用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平台,杜绝暗箱操作,让财务管理人员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工作技能和优势不,断拓展自己的工作思维和创新能力。还要不断推行轮岗锻炼制度,用轮岗弥补培训的不足,为财务管理人员制定阶段性的轮岗锻炼目标,让他们在生产、基建等岗位锻炼一番后,自觉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加强应对复杂事物的应对能力,适应电力企业改革需要成为复合型的财务管理人才。此外,电力企业要发扬企业文化精神,为财务管理人员创造一个和谐、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鼓励他们利用业余时间自主学习,实现各种能力的提高。
(四)打破局限,创新财务管理内容
在以往的电力企业中,财务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企业有形资产的确认、计量、报告和评价,但这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电力体制改革对财务管理的要求。当今已经买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电力企业财务管理要打破固有的内容局限,跳出围墙,以电力体制改革目标为要求,不断创新财务管理的内容,主要向着以下两个方面努力:一是要加强企业的成本管理。财务管理部门需要系统地预测、计划、核算与控制涉及电力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成本要素,降低成本消耗,为企业其他领域的投资利用拓宽资本空间。二是要突破传统的决策观念,加强对量化指标和计算,注重构建并运用创新的决策模型实现企业决策的科学化和可靠性。
三、结语
面对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电力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改革需要有新思路。为此,电力企业要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通过观念、目标、内容、人才层层创新,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使之更好地为体制改革进程中的电力企业服务。
在企业用电和社会用电需求不断增加的当前,电力企业的重要性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国家支柱产业,而是上升到保证全民生活质量和生产建设事业顺利进行的现代化支柱产业的地位。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推进,政府在各产业中进行了制度改革和产业优化升级,电力企业作为国家龙头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市场竞争压力和挑战。在国际电力市场的大环境下,我国逐渐放开国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尤其是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和加入世贸组织后,在国际国内市场经济的冲击中我国的电力企业如何在这种内外新形势下及时调整经济管理策略,以适应时代和市场变化,成为了当前电力企业急需解决的难题。因此,在技术、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经营策略等方面积极进行创新是跟上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步伐的有效途径。
一、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
市场经济体制并不是单纯的资本主义经济体制,而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下的现代化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的最大特点在于经济关系的货币化、经济资源的商品化、市场价格的自由化和整个经济系统的开放化,政府不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体,而是辅助的调节者。市场经济中主要是根据消费需求和市场需求来进行生产和销售,因此,其资源配置是以市场机制来进行调节的。但是,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是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和国家经济政策来进行的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市场经济,能够最大限度的调动社会资源和各生产行业的积极性,满足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和消费心理,能够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但是,市场经济体制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竞争加剧,以及多种形式多种手段的经营管理策略,在这种背景下,作为我国传统支柱性产业的电力企业,就必须及时调整经济管理策略,采用新型的经济管理方法,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和能力,应对新形势下的挑战。
二、当前电力企业的经济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由于市场经济体制推行由来已久,在此进程中,电力企业积极调整经济管理策略,创新管理手段。但是,电力企业的经济管理调整处于探索阶段,加之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根深蒂固,所以在一些电力企业中仍然存在很多经济管理滞后和不合理的问题。
1、经营管理理念不够先进和科学
很多电力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仍然是新旧结合,旧的模式依旧存在并仍有很深的影响。主要是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与传统垄断式的经营管理模式的残留影响,导致很多电力企业在日常管理中仍然存在计划经济的色彩,造成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得不到进步和更新,对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电力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的现代化和创新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理解,实际创新管理能力不足。另外就是很多电力企业存在粗放式的经营管理方式,注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注重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对当前市场经济形势的分析和企业长远规划力度不够,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和变化的特点。
2、缺乏现代化战略管理意识
部分电力企业虽然认识到了市场经济体制下转变经济管理方式的重要性,但是其战略管理意识却缺乏现代化的手段和运用能力。市场经济体制打破了电力企业传统的垄断发展模式,融入了更多的新鲜血液和市场经济机制,使得很多电力企业不能及时转变战略发展目标和管理方式。同时,电力企业的战略管理方式也存在喊空号、假大空、走形式和创新意识不高、实践检验结果不高的问题。
3、电力企业的经济管理人才队伍良莠不齐
电力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的水平和质量主要是由经济管理队伍的人才素质和能力来决定的。但很多电力企业的经济管理人才队伍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很多人员学历低、经验不足、执行能力差、创新意识不强等,这些都导致电力企业的经营管理策略创新后劲不足。另外一方面就是经济管理工作人员的执行力不够,存在权责分离的现象,实际管理工作和负责人不对应,造成很多经济管理漏洞。
三、市场经济体制下电力企业创新经济管理的策略
市场经济体制下出现的新型经济形势给电力企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电力企业需要及时创新经营管理措施,应对市场经济的新形势和未来发展趋势,维持电力企业的基础性地位和长远发展能力。
1、创新经营管理理念
市场经济是依靠市场进行资源配置的经济发展模式,企业获得更多的自由发展空间,但也会面临更多的竞争对手。创新电力企业的经济管理首先要在管理意识上进行转变和提高,这是适应市场经济的首要条件。电力企业要树立现代管理理念,就是要树立运用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研究成果,从而使企业的经济管理能够适应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这是当前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选择。同时,企业还要树立商品经济观念和市场经济观念,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逐渐去除掉自然经济观念和产品经济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树立民主管理、现代化管理、公开竞争等方面的思想意识。只有树立这些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型经营管理理念,才能在实际管理工作中采用各种科学管理方法和手段适应电力企业的新发展和新变化。
2、技术创新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竞争加剧,主要体现在人才竞争和科技竞争两方面。而技术竞争是科技竞争中的关键环节,是科技竞争取胜的主要法宝。电力企业是技术密集型基础产业,要想在激烈竞争中稳步前进,就必须不断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并对现有生产技术进行革新和改进。这是实现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最有利的支持,能够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主要的技术创新集中在建立信息化管理水平。信息化是市场经济最显著的标志,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要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建立跨部门、跨单位、跨行业的电力信息交流和共享网络平台,在经济管理全过程中实现监督管理、多方合作、联合管理的目标。
3、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电力企业创新经济管理的另一个最重要的途径就是人才。作为吸收和培训高素质人才关键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首先,要重视起人力资源工作,提高人力资源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加大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资金和人才投入;其次,人力资源要秉承为企业选拔最优秀人才的意识,积极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再次,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具体体现在人力资源开发以市场为导向选拔高素质人才,而不是单纯以企业经济效益为导向;加强校企合作,高校的电力技术人才、管理人才、行政管理人才等的培养以为企业输送最优秀的员工为目的,企业为高校提供科研和实习基地及条件,积极为电力企业的技术革新和人才吸收做准备;最后,对在职的各岗位职员进行技能培训和思想道德教育,为企业未来的创新发展和技术进步做好人才和思想储备。
4、营销模式创新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电力市场变化快、存在多种价值观和营销观念,电力企业要适应市场需求创新营销策略。首先,树立品牌意识。品牌效应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应消费心理的一种营销策略,电力企业由于过去的垄断思维,对品牌的认识能力不足,树立自身品牌有助于提高消费者的认识度和购买力及社会影响力;其次,积极借鉴其他行业的营销策略,从产品创新、价格调整、销售渠道创新和行业合作等方面来建立新型营销策略。
我国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要求各基础产业积极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以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下竞争加剧、市场变化快、技术革新快等方面的特点。创新是一个企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动力。电力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市场经济体制下电力企业要积极在技术、人才、营销、管理理念等方面进行经济管理创新,以现代化的新型管理模式促进电力企业与时俱进、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国家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当下,受内外因素影响,电力企业在组织运营中,正面临着许多风险,其中,尤以经济管理模式最为突出。电力企业传统经济管理模式以计划经济为主导,在以往这种经济管理模式促进了电力企业经济发展,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传统经济管理模式的弊端愈发显现,电力企业经济发展遇到瓶颈,电力企业创新经济管理模式刻不容缓。
一、市场经济体制概述
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现代化经济体制,它建立在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之下,与资本主义经济体制有本质区别。经济关系货币化、市场价格自由化、经济系统开放化、经济资源商品化是市场经济的重大特征[1]。在市场经济中,政府是经济发展的调节者,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生产和销售是以消费需求和市场需求为根据的,因此,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在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上,具有显著的社会主义特色,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市场经济体制是一把双刃剑,其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加剧了国内市场的竞争。电力企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企业,亦面临着严峻的竞争形势。电力企业应积极创新经济管理模式,不断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水平和能力,把握发展契机,努力发展壮大。
二、当前电力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经营管理理念滞后
长期以来,电力企业经营管理以计划经济体制为主导,计划经济管理理念深入人心。在当前电力企业经营管理中,计划经济管理理念仍占有很大的影响,在电力企业经营管理中,计划经济色彩还很显著,经营管理理念较为滞后。目前,许多电力企业的经营管理仍以粗放型为主,不能有效做到经济效益、环保效益、社会效益三者的统一。没有充分认识到市场经济形势的严峻性,缺乏对企业长远发展的规划,这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二)经营管理制度缺失
经营管理制度缺失是电力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在当前电力企业管理中,管理部门众多,如财务、设备等部门对企业均具有管理权。另外,还存在管理职能交叉的现象,“各管一段”局面屡见不鲜。
(三)管理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由于一些管理者管理意识不强,导致其不重视管理工作。部分存在观念陈旧、管理知识层次和结构不合理、管理水平低下等问题。特别是专业管理队伍的匮乏,导致电力企业财务、设备、后勤等部门的人员纷纷插足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管理人员素质水平参差不齐,管理工作混乱,这就造成资管理效率低下,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电力企业的发展壮大。
三、电力企业创新经济管理的建议
(一)经济管理理念的创新
创新经济管理理念是做好电力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前提。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使电力企业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事实上,许多电力企业都制定了经营管理细则,但是由于经营管理意识的滞后,这些细则大多流于形式,不能有效贯彻实施。创新经营管理理念,从思想上重视企业经营管理工作,要求电力企业管理人员必须积极转变思想,充分认识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学习先进的管理理论知识,提高管理工作的科学性。
(二)健全经营管理制度
电力企业的正常运作需要根据其自身情况不断健全经营管理制度。实践中,电力企业经营管理普遍存在“分段管理”的现象,这使得企业管理混乱不堪,管理效率低下。健全电力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完善管理机制,使各管理部门之间有序、协调行使管理职权,显然有助于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这就要求电力企业必须重视经营管理体系建设,准确界定各部门职权,对整个管理流程进行精细化管理,不断整合管理制度,实现各管理部门权责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三)加强管理队伍建设
电力企业管理人员在经营管理工作中起着主导作用,直接决定经营管理工作的成效[2]。因此,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对提高电力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效率至关重要。电力企业应努力培养高级管理人才,积极引进管理人才。市场经济下,电力企业面临着复杂的发展形势,电力企业经济管理对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加强管理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理论知识和管理水平,才能真正实现电力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质量化、精细化、科学化。
四、结语
面对当下电力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情况,我们应不断进行探索与发现,努力找出其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并结合电力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实事求是的科学客观的态度,来探寻未来的发展之路。提高电力企业经济管理效率对于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创新电力企业经济管理是迫在眉睫的问题。必须采取一系列科学合理的措施,为电力企业顺利健康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4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009(2015)21-0098-01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国家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当下,受内外因素影响,电力企业在组织运营中,正面临着许多风险,其中,尤以经济管理模式最为突出。电力企业传统经济管理模式以计划经济为主导,在以往这种经济管理模式促进了电力企业经济发展,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传统经济管理模式的弊端愈发显现,电力企业经济发展遇到瓶颈,电力企业创新经济管理模式刻不容缓。
一、市场经济体制概述
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现代化经济体制,它建立在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之下,与资本主义经济体制有本质区别。经济关系货币化、市场价格自由化、经济系统开放化、经济资源商品化是市场经济的重大特征[1]。在市场经济中,政府是经济发展的调节者,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生产和销售是以消费需求和市场需求为根据的,因此,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在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上,具有显著的社会主义特色,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市场经济体制是一把双刃剑,其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加剧了国内市场的竞争。电力企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企业,亦面临着严峻的竞争形势。电力企业应积极创新经济管理模式,不断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水平和能力,把握发展契机,努力发展壮大。
二、当前电力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经营管理理念滞后
长期以来,电力企业经营管理以计划经济体制为主导,计划经济管理理念深入人心。在当前电力企业经营管理中,计划经济管理理念仍占有很大的影响,在电力企业经营管理中,计划经济色彩还很显著,经营管理理念较为滞后。目前,许多电力企业的经营管理仍以粗放型为主,不能有效做到经济效益、环保效益、社会效益三者的统一。没有充分认识到市场经济形势的严峻性,缺乏对企业长远发展的规划,这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二)经营管理制度缺失
经营管理制度缺失是电力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在当前电力企业管理中,管理部门众多,如财务、设备等部门对企业均具有管理权。另外,还存在管理职能交叉的现象,“各管一段”局面屡见不鲜。
(三)管理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由于一些管理者管理意识不强,导致其不重视管理工作。部分存在观念陈旧、管理知识层次和结构不合理、管理水平低下等问题。特别是专业管理队伍的匮乏,导致电力企业财务、设备、后勤等部门的人员纷纷插足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管理人员素质水平参差不齐,管理工作混乱,这就造成资管理效率低下,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电力企业的发展壮大。
三、电力企业创新经济管理的建议
(一)经济管理理念的创新
创新经济管理理念是做好电力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前提。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使电力企业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事实上,许多电力企业都制定了经营管理细则,但是由于经营管理意识的滞后,这些细则大多流于形式,不能有效贯彻实施。创新经营管理理念,从思想上重视企业经营管理工作,要求电力企业管理人员必须积极转变思想,充分认识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学习先进的管理理论知识,提高管理工作的科学性。
(二)健全经营管理制度
电力企业的正常运作需要根据其自身情况不断健全经营管理制度。实践中,电力企业经营管理普遍存在“分段管理”的现象,这使得企业管理混乱不堪,管理效率低下。健全电力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完善管理机制,使各管理部门之间有序、协调行使管理职权,显然有助于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这就要求电力企业必须重视经营管理体系建设,准确界定各部门职权,对整个管理流程进行精细化管理,不断整合管理制度,实现各管理部门权责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三)加强管理队伍建设
电力企业管理人员在经营管理工作中起着主导作用,直接决定经营管理工作的成效[2]。因此,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对提高电力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效率至关重要。电力企业应努力培养高级管理人才,积极引进管理人才。市场经济下,电力企业面临着复杂的发展形势,电力企业经济管理对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加强管理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理论知识和管理水平,才能真正实现电力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质量化、精细化、科学化。
四、结语
面对当下电力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情况,我们应不断进行探索与发现,努力找出其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并结合电力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实事求是的科学客观的态度,来探寻未来的发展之路。提高电力企业经济管理效率对于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创新电力企业经济管理是迫在眉睫的问题。必须采取一系列科学合理的措施,为电力企业顺利健康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近年来,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电力企业也面临着多方面的竞争,这种竞争不单单是电网企业的竞争,同时也包含着发电企业和新能源企业的竞争,在这种市场竞争的环境下,电力企业认识到了电力市场的重要性,并逐步改进了管理制度和工作方法,但从实际效果来看,电力企业的营销策略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适时的改进以满足市场的需求。本文从营销执行力的概念出发,论述了影响电力企业营销执行力的主要因素,并详细的分析了提升电力企业营销执行力的主要方法。
1、营销执行力的概念
营销执行力主要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营销执行力主要是指企业在市场营销过程中的所行使的原则以及效果,既市场营销过程中对影响因素进行规范及控制的整个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企业营销执行力提升的过程。从营销执行力本身来看,其行使的过程是一个管理的过程,以执行为主线,把企业的销售过程规范化、系统化,如果企业有效利用好营销的执行力,那么企业的效益和效率将有一个非常大的提高。从现阶段我国的营销执行力来看,企业提升的不仅仅是管理环节,其还涉及到管理中的组织、绩效、流程、目标以及领导决策等因素,所以我们有必要强化企业销售部门的营销执行力,促进外部检查工作的互动,计划好销售人员的奖惩机制,以此确保销售目标的实现。
2、影响电力企业营销执行力的主要因素
电力企业的营销存在着执行力度不足的现象,这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主要由四个主要因素组成:领导者关注度、企业文化、激励机制以及相关系统。
2.1领导关注度
销售是电力企业生存的关键因素,电力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依赖性,销售行为往往是被动的,一般都是通过用户自行购电来完成的,其销售行为缺乏主动性,这与企业领导决策和关注度是分不开的。首先企业领导缺乏对营销执行力的关注度,同时思想上不能积极主动参与到营销的整个过程中,造成了行销执行力的不足。其次,在领导日常工作中没有把全部精力放到销售战略及规划方面,使得执行力的时间长短不一。再次,领导者之间对营销执行力作用的理解程度不同,有的领导者会将营销执行力混淆为销售策略,造成销售过程与目标的失误。
2.2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对电力企业营销执行力也会产生相应的影响,因电力企业产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销售往往不受时间、环境、产品形态、市场的影响,而销售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就要求销售员人长时间的坚持销售执行力,而两种文化形态会对营销执行力产生影响:首先是企业的人员选择文化,这种文化对会企业营销的执行力产生影响,是执行力差异形成的根源,企业人员选择文化不是人力部门的制度能够完善的,这需要企业内部在完善管理机制的同时,进行逐步的培养;其次,部门之间的合作文化,这是电力企业销售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协作的关键因素,从管理的角度出发,那个企业内部协作的更科学更流畅,那个企业就具有最大的竞争优势,而营销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合作存在着各自为政的现象,主要体现在电价结构不合理,供电规则滞后的现象。所以各部门之间应建立分工协作的企业文化,以解决各部门之间存在的矛盾。
2.3激励机制
供电企业的营销执行力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这是企业确保长期销售的主要途径。在激励机制建立过程中,要考察销售人员的工作状态及业绩,以此为激励机制的建设提供参考,同时观察电力销售人员的执行水平。电力企业销售人员的激励机制包括:薪酬体系、考核机制、奖惩制度、压力制度等,这是企业考核员工工作状态,调动积极性程度的主要指标。
3、提升电力企业营销执行力的主要方法
3.1明确目标及执行计划
电力企业销售是以计划目标为前提的销售,其执行力具有明显的战略性和时效性。市场营销过程中企业要根据市场需求来制定相应的目标和计划,并分配好销售环节的人力、物力、财力。电力企业在市场销售过程中所涉及的内容较多,范围较广,销售周期较长,市场发展方向难以控制,所以必须建立销售目标和销售计划,并以此为指引,强化销售执行力的完善,以此确保电力企业营销目标的实现。
3.2强化营销执行力的组织体系
在电力企业销售过程中,高效的组织体系是强化营销执行力的保障,所以在构建电力企业营销部门时,要以市场为主导,建立一套符合企业发展的组织体系,完善销售体系的职能。一个完善的营销组织体系能够在营销过程中准确定位企业的销售目标,同时还能形成一个良好的管理平台,以此推动企业营销计划的有效执行。营销组织体系一般都是由营销部门全员参与,主要分成四个组织系统,其中包括:营销计划系统、营销控制系统、营销实施系统、营销战略系统。
3.3明确业务流程
明确电力企业的业务流程是提升营销执行力的关键因素之一。电力企业在销售过程中都是以业务网点为基础,进行电量的销售,而业务网点销售中的业务流程就是电力销售的重要指标,所以必须要明确业务流程,并提炼出主要业务的流程,做好关键业务的流向。明确业务流程中还要对流程内容,流程规范、流程效率进行分析,确保网点都是按统一流程进行操作的,保证销售系统的运作效率。
3.4营销绩效考核
电力企业在营销团队绩效考核上应该注重设计绩效考核指标,并掌握绩效考核的过程。营销绩效考核体系应该围绕企业的整体营销设计建立。营销绩效考核绝对不能脱离营销关键业务,并要有助于整体策略目标的形成。营销绩效考核围绕策略规划的重点,就是要设计一套关键绩效指标,这种方法融合了目标管理和关键业务两种方式的优点,既有明确的目标导向,又抓住了关键业务,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和调动人力资源。
参考文献
[1]王学军,刘建安,白起翔.电力市场营销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厂网分开”和“主辅分离”取得实质性进展,发电领域竞争格局基本形成。区分竞争性和垄断性业务,对原一体化经营的国家电力公司进行拆分重组,成功组建两家电网公司、5家发电集团和4家辅业集团,实现了产权关系上的“厂网分开”和中央层面的“主辅分离”,发电领域的竞争性市场格局基本形成。2011年,对两家电网公司所属辅业单位成建制剥离,与四家辅业集团进行重组,形成两大新的辅业集团,标志着网省公司层面主辅分离改革基本完成。
对电力市场体系建设进行了积极探索。在“厂网分开”基础上,相继开展区域电力市场“竞价上网”,大用户与发电商直接交易,一省范围内的多边交易、节能发电调度,发电权交易以及跨省、跨区电能交易等试点工作。通过探索,对推进电力交易市场化积累了宝贵经验。
对市场化电价形成机制进行了尝试性改革。围绕电力市场建设和节能减排,进一步完善了电价政策。上网电价由最初的“一机一价”转变为“标杆电价”;为了引导节能减排,推行了差别电价、峰谷电价、阶梯电价和新能源电价;在电力市场建设的改革试点中,先后在东北区域市场推行两部制定价,在内蒙古市场推行双边交易电价。
行业管理体制得到创新。组建国家电监会,在电力安全、市场秩序、节能减排、服务质量等方面开展电力监管,为转变政府职能、加强行业监管积累了经验。成立国家能源委员会,组建了国家能源局,政府管理职能逐步明确到位。
农电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中西部农网改造和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基本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农电价格大幅下降。电网改造使农村生活用电价格由1998年的0.756元/千瓦时下降到2009年的0.539元/千瓦时。
二、改革带来的变化和积极影响
一是促进了电力工业快速发展。破除了独家办电的体制束缚,大大解放了生产力,2002年以来电力投资快速增长,一直保持能源工业总投资 70% 左右的水平。截止到2010年年底,电力装机达到9.6亿千瓦,比2002年增长2.74倍,大大增强了电力供应的保障能力。2010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达41999亿千瓦时,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力消费国。
二是提升了电力行业生产效率。在发电领域,竞争机制开始发挥作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工程造价和运营成本不断下降,彻底解决了计划经济时期电站工程造价连年攀升、制约发展的老大难问题。2002年以来,在材料、设备价格上涨的条件下,发电工程造价降低40—50%;平均线损率从7.97%下降到为6.94%;全国燃煤电厂平均供电煤耗从383克/千瓦时下降到335克/千瓦时,已低于美国、澳大利亚等西方发达国家。
三是行业活力增强,可再生能源加速发展。在多元主体竞争的格局下,企业创新活力不断激发,有力地促进了科技创新,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不断提高。10年来,超超临界发电技术国产化、风力发电、洁净煤发电、流域型大型水力发电等技术与运营管理已迅速领先于世界前沿发电技术。水电装机、风电装机和核电在建规模均跃居世界首位,2010年底全部清洁能源装机容量比重达到26.56%,为节能减排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政策取向
10年的电力市场化改革实践证明,“5号文”确定的电力体制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是促进我国电力工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关键领域改革未能及时跟进,加之近几年出现的新情况,电力行业的矛盾和问题不断累积,煤电矛盾深度发展,电荒频现,电力企业经营困难,厂网发展不协调,新能源并网消纳困难等,使得计划与市场、垄断与竞争的深层次矛盾表象化,已严重影响到国家经济发展和能源安全。新旧矛盾的交错并存,反映出推进电力体制改革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需要推进解决以下问题。
一是实施输配分开,调整电力产业结构。国际经验表明,打破传统的纵向一体垄断组织结构是电力行业构建竞争性市场体制的基础,输配分开是实现电力市场有效竞争、电力双边交易、价格机制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是电力市场化改革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我国2002年开始实行的电力市场化改革,只是在发电领域实现了竞争,输电、配电、售电环节仍然维持了一体化的组织结构,形成了电网公司在发电侧和需求侧双边的“独买独卖”格局。由于输配不分和缺乏透明的输配电价,电力市场主体不完善,市场作用难以发挥,阻碍了电力市场化价格机制和煤电价格传导机制的形成,导致煤电矛盾不断加剧,电力市场不公平交易行为层出不穷。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必须继续推进电力产业结构重组,通过输配分开打破电网独买独卖的垄断局面,以确保电网无歧视开放和电力公平交易的电力调度和交易组织体系,为充分发挥市场在电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供体制保障。
二是推进电价改革,建立市场化电价形成机制。电价改革是电力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破解当前煤电矛盾的重要环节。目前电力上网电价和销售电价还由政府定价,输配电价尚未明晰,电煤价格到销售电价之间无法建立起市场化传导机制。从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看,我国工业和商业用电价格在国际上已处于高水平,仅靠继续调高电价疏导煤电矛盾、解决电力企业经营困难的空间有限。电价改革的基本方向是“放开两头,管住中间”,属于自然垄断环节的输电价格和配电价格由政府制定,属于竞争环节的上网电价和销售电价应由市场来决定。应加快推进电价改革,尽快形成能够真实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和市场供求关系的电价机制,合理疏导电煤价格上涨因素,有效化解煤电矛盾。
三是放开民营资本准入,实现电力投资主体多元化。目前,电网建设仍然保持国有独资的产权形式,电力行业对民营资本开放的领域仅限于电源建设和发电市场,并且,民营及外资发电企业装机容量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比重也仅为4.82%,国有资本仍然占到95%以上。尽管国务院在2005年和2010年先后出台了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旧36条”和“新36条”,但实际上非公有制经济进入电力行业的隐形障碍仍然较高。由于电价机制扭曲,投资回报率难以保证,民营资本无法获得稳定的投资收益,已进入的民营企业近年来纷纷退出。投资主体多元化是解决电力供应短缺和促进电力行业改革发展的重要基础,应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鼓励民营资本和外资投资发电、配电领域,培育和健全市场主体,进一步提升电力行业的市场化水平,提高电力行业经营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