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6 09:01:5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经典文化的重要性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4-0116
著名学者钱理群是这样评价经典诵读的意义的,他说:“读文学经典唯一的目的是陶冶我们的性情,开拓我们的精神空间――你坐在小屋里,打开书,就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与千年之远、万里之外的人与生物,宇宙的一切生命进行朋友般的对话,达到心灵的契合,获得精神的真正自由。”因此,许多教育学者、专家纷纷倡导经典诵读活动,从2007年开始,经典诵读活动就已经在各地兴起并如火如荼地展开。该活动的目的是旨在通过经典诵读活动让学生感受并传承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化,帮助学生培养乐观向上的健全人格。
一、中华经典诵读开展之现状
据各类调查资料显示,经典诵读活动从2007年起就已经“如火如荼”地展开了,但是阅读活动却往往流于形式化、浮于表面,在中学课堂的文化建设中没有得到很好的延伸。
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课程的设置上,极少有学校或教师将经典诵读纳入到规范、有序的课程体系中;其次,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只是将经典诵读作为课本学习的一个辅助,没有充分重视经典诵读的必要性,将其纳入课堂教学的重点之中;再次,问题出现在学生层面上,往往因为经典诵读材料不统一等诸多现实问题,学生对经典诵读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欠缺,缺乏深入阅读经典的兴趣;另外,就整个学校层面而言,很多学校的经典诵读校本教材还在开发之中,经典诵读的资源很匮乏,尤其是农村学校。
二、经典诵读开展之于文化建设方面的意义
1. 体现在学科方面:全面提升语文教学的价值
广大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也是中华文化的未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厚的宝藏,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历史赋予广大中学生的神圣使命。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中华传统经典文化,不仅可以让我们领略到传统的魅力,还能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也就是听、说、读、写的能力。
具体表现为:
(1)拓宽学生的于都视野,增强学生的记忆力。科学研究显示,正常人的大脑中约有1000亿个神经元(脑细胞),它们彼此是孤立存在的,但是当其收到视、听、嗅、味、触觉的刺激时,每一个孤立的神经元就会形成发达的神经网络。这就意味着,听的愈多或者看的愈多,大脑的功能就会愈强,表现在外的就是记忆力更强,注意力更易于集中。而中学阶段恰恰时学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大量优秀的文化经典的刺激,会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增强学生的记忆力。
(2)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传统经典作品内涵丰富,包罗万象,既有能教会我们处理好各种关系的《中庸》,亦有包含着学习之道、修身之法的《论语》,还有教会人们修身、治国、平天下之道的《大学》……这些无一不蕴含着作者个人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智慧沉淀,长期诵读经典文化,古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乃至说话方式会潜移默化成学生的成长体验、思维方式。这些将有助于培养学生说话的逻辑性,提升学生写作的语感,丰富学生写作的素材。
2. 体现在人格方面: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平
经典教育不是简单的识字、背诵,它是综合性、立体化的工程。就其内容而言,它不仅牵涉到了中华经典文化,还包含有音乐、绘画等诸多艺术门类,每一种艺术文化中都有其真善美的存在。学生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会感知到这些真善美的存在,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并基于真善美的价值标准,不自觉地用圣人思想来规范自己地言行,进而成为心地纯良、懂孝悌、明事理、知谦让的人,实现所谓的“读千年经典,做少年君子”,最终实现道德修养水平的提高。
三、中小学经典诵读开展应注意的问题
1. 经典诵读应当有计划地进行
经典诵读对于语文学科的学科发展以及学生的人格养成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中小学校应当重视学生经典诵读的教育,把它从课外活动中提升起来,纳入到正常的教学计划中。除了在语文课堂上给予学生一些经典诵读的内容、方法指导外,还应当设置专门的经典诵读课。学校还应定期组织开展一些与经典诵读有关的活动,如课外古诗文的朗读、背诵比赛,“经典我推荐”等活动,使学生通过经典诵读的教育,全面、系统、深入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形成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2. 内容选取上应符合中学生的认知水平
中学生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应当从中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及认知水平出l,遵循实际,选取适合于中学生阅读的古诗文经典。我们既不能不重视中国的传统文化,也不能盲目地将所有的传统文化都视为经典。对经典内容的选择一方面要契合于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另一方面还有具备有一定的教育启蒙意义。以此保证中学生在经典诵读的过程中,能将传统文化中精华的部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和道德修养。
3. 避免浅尝辄止,注意三方合力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4-0168-02
一、阅读现状调查与分析
经典阅读现状究竟如何?为了对这一情况有一个较准确的了解,笔者查阅了与此相关的书籍文献,了解了一些研究者所做的调查结果,选取一些较有代表性的写在下面。与此同时,笔者自己也进行了与经典阅读相关的调查,其调查结果与其他调查结果相呼应,从中我们可以对今大学生的经典阅读现状有一个大略但却具有代表性的认识,也为我们接下来分析原因和对策提供一个重要的参考。
1.阅读兴趣低。在上海译文出版社所做的调查中,选择喜欢读并且去读的仅为5%;在对南通三高校所做调查中,学生的业余时间几乎都用来上网,留给阅读的时间并不多,平均每学期的阅读数量也不是很多,在对图书馆的使用上,一部分同学也不是很充分。在笔者所做的问卷调查中,“每天用于阅读的时间”一项中,选择少于一小时的占样本总数的32%,选择1至2小时的占样本总数的31%,选择2小时以上的为8%,还有5%的选择“几乎不阅读”;实际上,大学生每天的业余时间还是比较多的,而阅读时间并不算多。“在平均每学期读书数量”一项中,1至2本占样本总数37%,选择3至5本占样本总数17%,选择0本的占样本总数9%。在“是否有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的感觉时”选择经常和较多的共占样本总数的12%,选择较少和没有的占了88%;在“一学期花了多少钱买书一项中,选择“不买和少于100元的”共占样本总数的44%;在会“不会参加”与经典阅读相关的社团一项中,明确表示不会参加的占样本总数的39%,选择“不清楚”的占样本总数的20%。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基本上可以了解到当今一部分大学生阅读兴趣低,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
2.阅读倾向娱乐化。在笔者做的调查中,“你读书的目”一项中,选择“消遣娱乐打发时间”的共占30%,其比重是很高的,而选择“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提高自己的修养”的为19%,在“下列图书喜欢哪一种”一项中,选择纯文字的经典原著的46%,选择导读文本的为54%,实际上,导读文本是代替不了经典原著的,只有当我们亲自与原著接触时,我们才可能理解原著的精神,从中发掘出其思想和精神内涵,在“现刊阅览室中,主要阅读那类杂志”一项中,选择“传记类”占样本总数的65%,选择“时尚娱乐类”占样本总数的52%,选择“明星类”的占样本总数的40%,而选择“与专业相关”和“各大学学报”的占样本总数的27%;在笔者所做的访谈中,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比如除去那部分没有阅读习惯或很少阅读的同学,即使愿意读书的同学,也往往选择书名有趣,插图精美,内容较少,读起来轻松的书籍。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不难看出当今的经典阅读现状中存在较严重的阅读目的娱乐化和忽视经典原著的情况。
3.阅读功利化倾向严重。在笔者所查阅的与经典阅读现状相关的文章中,许多研究者均将这一点作为重点去分析,因此,笔者在撰写此文时,也特别将这一点详细分析。所谓功利化阅读,即仅以能为自己带来实际利益如升学和就业等作为读书的目的。一本书假如能为自己带来实际好处,就会花时间去读,如若不能带来立竿见影的好处,则往往不去问津。下面结合具体调查结果来谈谈这一问题。在“平时读书种类”一项中,选择“计算机类”和“外语类”共占样本总数的52%;在“你认为经典阅读现状不佳主要原因”一项中,选择“功利主义盛行”的占样本总数的39%;在“是否会参加与经典阅读有关的社团”一项中,明确表示不会的多于会参加的人数。这些都表明如今一部分大学生功利化阅读倾向严重。
4.网络化阅读倾向明显。传统的手不释卷已不是人们唯一的阅读状态,网络化阅读已成为人们的主要阅读方式。在笔者所做的调查中,“是否经常采用网络阅读”一项中,选择“经常”和“较多”的占样本总数的59%;在“上网时间和阅读时间哪个更多时”,选择“上网多的”占样本总数的41%。网络化阅读的直接后果便是造成浅阅读,浅阅读与深阅读相比,我们提倡经典阅读也即是提倡深阅读,深阅读有助于我们集中注意力,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而浅阅读则不然,如果长期进行浅阅读,则会降低我们的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造成我们思维能力的退化,这对个人的发展是不利的。在笔者的调查中,“平时看书时浏览居多还是精读多”一项中,选择“浏览”居多的占样本总数的62%。在笔者访谈中,很多同学也是承认这一点的。由此可见,网络化阅读及其引起的浅阅读并不是个例。
二、大学生经典阅读现状的原因分析
1.大众文化对青年的侵袭。大众文化以其强大的冲击力,海啸般冲击着人们的生活,使人们在欲望的满足和寻找新的欲望之间疲于奔命并乐此不疲。网吧,歌舞厅,台球社,酒吧等都是人们熟悉的大众文化的代表,这些东西满足了人们的感性愉悦。当代大学生受大众文化影响颇深,甚至可以认为是在大众文化的“浸泡”中长大的,他们喜欢动漫,电子游戏等新鲜刺激的事物,而对经典著作的关注则相对较少,无论是其自身还是所处环境都没有为经典阅读提供太多的空间。这造成了当代一部分大学生精神空虚,没有追求,拜金拜物,娱乐自上,而这些问题的出现也是经典名著在其精神生活中占不上重要位置的重要原因,是经典阅读状况不佳的深层原因。在这个大背景下,我们提倡经典阅读的重要性,应该认识到经典阅读不是如某些大众文化一样,只是生活中的点缀,而是我们内心最真挚最纯粹的需要,是与大众文化中庸俗的部分相对抗的重要手段之一。
2.教育目的功利化对经典阅读产生影响。今天的教育领域功利主义思想盛行,大学成了职业训练所,对有助于培养人文素质和人文情怀的经典阅读重视和投入并不是很够,而只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训,有意无意地使其成为适应社会和满足市场需求的“工具”,对学生发展至关重要的通识教育和人文教育则成了鸡肋。为了是自己制造的“工具”有一个好的销量和口碑,学校则对学生考取各种证书及参加各种职业培训等采取默许或支持的态度,这是一部分人将大量时间用于考取外语等证书却忽视了经典阅读所应有的地位的一个重要但却往往较少为人提及的一个因素。我们一直在强调经典阅读的重要性,事实上,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认识到其重要性,在升学和就业压力面前,即使想读也没有时间,这其中固然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但学校功利主义的教学目的也是不容忽视的,这直接导致学校在引导学生进行经典阅读方面重视不够,没有为创造良好的经典阅读氛围提供资金和制度支持,如笔者的调查,“在使用图书馆时,发现的问题”一项中,选择“书少书旧”的占样本总数的59%,这是学校在督促学生进行经典阅时投入不足的很明显的例子,实际上,这是学校教育目的功利化必然会出现的结果。
3.大学生自身对经典阅读重视不够,未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若是真正意识到经典阅读的重要性,端正态度,在改变此现状的过程中还是很有建树的。我们先看看一些项目的调查结果:在“当代社会提倡经典阅读有意义吗”一项中,选择“没有”和“较小”的占样本总数的28%;前面说到《周易》的阅读状况不是很好;在“没读过《战争与和平》和《静静的顿河》的原因”一项中,选择“太厚”和“没兴趣”的占样本总数的61.5%;结合笔者对身边同学所做的访谈和观察,大学生在经典阅读方面主要存在如下问题:首先,对经典阅读态度不端正,重视不够,认为经典阅读是锦上添花的事情,态度决定一切,这是造成经典阅读现状不佳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对没有养成阅读习惯的一部分大学生不管说所多少都是徒劳,在与同学进行交流时,笔者清晰地感受到了这一点,有的同学忙于考研考证时间本来很紧,不愿意去读;有的同学沉迷网络游戏不能自拔,无暇顾及其他。总之,没有阅读习惯,没有这种内在的约束力,任何说教和规劝都显得多余。
三、改善阅读现状的对策
首先,国家应将经典阅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广泛借鉴国外经验并结合我国特殊国情制定合理的路线图,提高对全民阅读的资金投入,制度投入,政策投入;通过主流媒体加大对经典阅读的宣传力度,条件成熟时,可以成立全民阅读委员会以指导人们阅读经典,编写适合各类人群的经典阅读指导手册;加大对全国出版机构的监督力度,督促其生产即经典又符合市场要求的图书,以满足广大群众对经典著作的需求,与此同时,要加强对大众传媒的监管力度,坚决抵制庸俗文化,净化当前的文化氛围,从而使经典阅读有良好的发展空间,使其有健康积极的发展氛围。
同时,要加大利于经典阅读的社会环境建设。有研究表明,从小养成阅读兴趣是终身阅读的重要条件,这也提醒政府应采取相应措施加强对少年儿童阅读兴趣的培养,保证中小学生有足够的经典书籍和阅读时间,建立促进小学生阅读的长效机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积极营造经典阅读文化氛围。
最后,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应充分认识到经典阅读的重要性,将经典阅读变成一种自觉行为,不为外界环境影响,自觉抵制各种诱惑,放弃功利主义的阅读观,将经典阅读上升到是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的认识高度,以实际行动将经典阅读的意义落到实处。合理规划自己的业余时间,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并严格执行。在此过程中,应杜绝不必要的上网和消遣娱乐等时间,可以选择参加一些读书社团,结交一些同样喜欢阅读的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同分享自己的经典阅读体会。总之,我们应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将经典阅读看成是充实自己的重要途径。坚决不做大众文化的牺牲者,通过阅读经典作品来丰富和完善自己。
参考文献:
[1]郭建敏.堪忧的阅读现状――对学生远离名著的反思[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0(6).
[2]陈建华.关于大学生经典阅读的思考[J].长江大学学报,2012(2).
[3]潘洪建,等.学生阅读状与对策[J].扬州大学学报,2009(10).
[4]孙妃.众文化潮流下学生经典名著阅读现状调查――以浙中某高校为例[J].出国与就业,2010(5).
[5]张晓燕.大学生经典阅读探析[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8(2).
【关键词】
经典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 实施
经典教育就是在儿童记忆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让儿童接触中国国学经典,例如三字经、儒家的四书五经精选、唐诗三百首、宋词等等。通过接触中国的经典文化,提高儿童智力和形成优良的世界观。为孩子今后的成长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因为经典是经过历史与时间的检验存留下来的人类的宝贵财富,本身就代表人类思维的高度。其中凝结了先贤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思考,能够开阔人的眼界,启迪人的心灵。让人更正确的认识自身与世界。培根在随笔《论求知》中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这句话充分诠释了经典教育的意义。
一、小学语文经典教育的必要性
我们的祖先在历史和文明的长河中给我们留下了这些不朽的经典,它也是我们民族特性的体现。经典原著语言深刻简练,思想厚重磅礴,璀璨而深刻。在大脑发展的黄金时期学习经典,熟记于心,在他们今后慢慢成长的过程中,这些文化养分会从心灵里慢慢浸润出来,让人的智慧和情感得到滋润和升华。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代,全球化趋势越来越快。而在中西方文化碰撞的浪潮中,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民族经典文化的重要性。中国文化经典不仅是提高儿童素质的必由之路,还能提高民族自豪感,为今后在应对外部压力时更具自信。语文教育不应止于识字,更应该育人识人。从小学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小时候懂得如何做事,长大后懂得如何做人。小学阶段是人生学习的初始阶段,这个时候的学生犹如一张洁白的宣纸,等待教师们去挥洒。如果这时候把人类最精华的文明传授给他们。将对他们的一生言行都产生积极的影响。用经典文化强壮其生命的骨架,让中华智慧成为其生长的养分。
二、经典教育的培养方向
经典教育应从经典文化中选择适合儿童年龄阶段接受的进行教育,培养孩子德、智、美全面发展。我国五千年的民族文化中,涌现无数品德高尚的人,如繁星般点缀天空。如屈原写离骚,并不惜以死明志;岳飞精忠报国,至死不悔;孟子说天降大任于斯人也,论自强。唐太宗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终成明君。这些都能为儿童健康成长做很好的启迪。并且,在阅读经典时,咀嚼品味先贤的思想,等于是从先贤的角度看时间,感悟作者的思想,站在高度看世界,一目了然。经常从先贤的角度看时间,能够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踏上更高的人生道路。而用经典中的名言警示自己,以书为镜,审视自己,更能够发现自己的缺点,一一改正。总之,经典就是让儿童获得智慧的最佳途径。儿童心智发育不全,对这个世界也是懵懵懂懂的。而经常阅读经典,阅读美文,能够陶冶情操,丰富情感。经典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用美的元素去启发学生的美丽心灵的种子,让其生根发芽,吸取世界真情温暖的阳光,健康茁壮成长。
三、经典教育教学措施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教育水平逐步提高,人民对幼儿的教育也越来越重视。随之经典教育的重要性被人们重新认识。但是传统语文教育只是识字和语言学习的过程,经典教育目前还在初步探索阶段。本文例举集中经典教育教学的措施。
1)经典书籍背诵法。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背诵书籍虽然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手段,但是流传千年之广,必有其可取之处。熟读百遍,其义自现。专心朗诵背记,调动学生心、口、眼并用,这样读者才能深入作者的思想世界。通过反复阅读,细细品味,感受到经典名著字句之美,意境之深。熟读背诵是理解和感悟经典的前提,不可因为枯燥就弃之不用。教学时可以展开多种形式的诵读之法。例如早晨一个人在美丽的校园一角诵读,或者课间以小组形式轮流诵读,或者是晚间伴随音乐或名家朗读诵读。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2)经典环境陶冶。在儿童成长中时刻营造经典文化环境,对儿童学习经典文化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中,学校和家庭是营造经典文化环境最适宜也是最重要的场所。在学校里,课堂上经常组织朗诵比赛,经典知识问答。校园的墙上画上经典故事图,配上经典名句。教室版报上绘着精美的文章,每天学生们都可以摩读。学校可以组织起兴趣小组,并专门规划校园一角,作为经典学习交流的地方。在家里时,家长应鼓励赞扬孩子学习经典文化的行为,主动与孩子交流分享经典文化的内容。把孩子精心手抄的文章贴在墙上。并且在外出散步时,可以随口朗诵经典名句。或在学生读书时,一起学习,或给孩子讲解,或听孩子分享。这样,寓教于乐,不仅学习了经典文化,陶冶情操,更增进了与孩子的感情。
四、经典教育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经典教育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应半途而废。要注意长期系统地开展经典教育。并且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把经典教育融进整个现代语文教学学科中,只有把两者融在一起,经典教育才能不会偏废,有支撑的长久生存。作为教师,在经典教育中担当重要角色,首先自己要熟悉经典文化,才能更好的进行教学。并且教师要注意多样化教学,更注意让学生能体会到经典文化的内涵,而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
【结 语】
小学语文教学肩负启蒙作用,而经典教育传承中华民族智慧与精髓。把经典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之中,不仅能提高学生素质,还能把中华文明融入血液。所以,小学语文教育开展经典教学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一,中学生阅读的现状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处于不断地的求新求变,文化也不例外。在互联网的普及之下,人们普遍感到阅读信息的爆炸式膨胀,面对不可计数的文化信息,人们因生活节奏的加快,时间不够用。也变的没有那么的耐心,阅读信息的过程变得越来越快,越来越简单,很多阅读的目的就是为了追求一些浮光掠影的东西,其中的思考过程也减少了。这种现象中学生身上就表现为:快餐文化大量充斥到学生的书桌。快餐文化,是指追求速成,通俗,短期流行,不注重深厚积累和内在价值的文化思潮和文化现象。所谓快餐只突显“快”,但是缺乏营养,多吃无益。文化快餐同样存在此类缺陷,既缺乏内涵,也不可能体现和代表主流,多啃也会无益。处于现代快节奏社会里,快餐文化在部分满足了人们追求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了它的负面影响。而中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上升阶段,是青少年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阶段。他们的选择能力,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较弱。快餐文化中弥漫的享乐主义,颓废主义,使得青少年在价值观上出现迷茫,审美情趣逐步退化,文化欣赏向低层次滑坡
面对中学阅读的如此现状,提倡经典阅读的意义尤为重要。经典阅读中,渗透着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个人文化的塑造有着深远的意义。
第一,读经典是获得最有价值的知识、吸取思想精华的快捷路径。一个人在短暂的一生中学到的知识,只能是整个人类知识的沧海一粟。“取法其上,得乎其中。”这就需要我们读书要有选择,选择那些最好的书来读。
第二,阅读经典有助发展人们的语言及写作能力。叶圣陶老先生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语文学习中,重视并加强经典与现代文的阅读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每天读经典,耳濡目染,就会被文化的韵味而感染,陶冶情操,丰富语汇,在言谈中可以引经据典,增强了我们的文学底蕴及语言表达。
第三,经典诵读具有激发潜能与智慧的作用。我们认真观察一下,凡能将经典读到倒背如流。他们背诵课本知识的时候也用背经典的方法熟读成诵,背得很快,这正是诵读经典带来的极强记忆的神力。 美国医学博士杨定一医师,在台湾进行儿童读经典所经历的身心变化的科学试验再次证明,读经典的儿童其记忆力更强。
第四,读经典是陶冶情操、塑造高尚人格的重要方式。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主要就是他的学习史。经典是各知识领域大师思维的重要成果,是第一流人物的知识、思想的闪光结晶。读经典就好像与大师对话,可以以第一流人物的眼光审视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言行和现象。
第五,读经典是增进智慧、寻求人生启迪的有效方法。牛顿说:“我之所以比别人看得远些,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所谓“巨人的肩膀”,就是包含在先前科学大师经典著作中的知识、思想和方法。
第六,读经典是满足高品位审美需求的理想平台。读经典,就是享用高层次的文化成果,就是品尝最好的“精神食粮”和最浓郁的“书香”,与大师、第一流人物为友,领略知识海洋的奇异景象和思想之颠的壮丽风光。
经典阅读意义重大,但是因为受到现阶段教育体制的影响。应试教育展用了学生大量的时间,这使得学生对文学艺术,尤其是文学经典一种持续的,平和的,深入的关注。作为中学语文教师要做到:
一、提高学生认识,明确经典阅读的重要性。
经典名著是我们人类书籍的统帅和精华。名著,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生必不可少的必修课,它是人类聪明才智的体现,是人类优秀文化思想的结晶。
经典阅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通过对经典名著的阅读,使学生通过感悟作品中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内涵,来构建自己的社会理想。
二、为人师表,愿做名著阅读的守门人
要改变初中生经典名著阅读的现状,笔者认为前提是要加强教师自身的阅读意识。
我们大家都该明白:经典名著的阅读能让初中生:认识社会,了解历史;懂得真善美,识别假恶丑;去除杂念,净化灵魂;提高文化品位,丰富文化底蕴;提高鉴赏水平,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对他们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如果教师的兴趣、精力只集中在升学率上,那无论怎样努力去引导都无益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与水平。所以作为学生经典名著阅读“守门人”和“推动者”的教师,首要的是端正观念,加强自己的阅读意识,成为一个勤读文学名著的人。“养其根而以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用不断的阅读丰富自己的知识,充盈自己的思想,提高自己的素养,影响自己的学生。
三、激发兴趣,发掘遨游书海的动力源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1-0160-01
一、目的意义
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必须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汲取中华文化的精华。然而,今天的小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集体观念淡薄,个人至上,缺乏社会公德,道德意识有待加强,盲目崇拜洋文化,缺失民族自豪感。因此,要倡导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新一轮的语文课程改革充分注意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通过对古代诗文的学习会加深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理解,让学生多读、多写、多诵读,逐渐在阅读中提升学生作文水平和人生品位,从而为传统文化的复苏与传播起到积极的作用。
农村地区缺乏一定的文化底蕴与氛围,农村孩子接触古今经典辞赋很少。通过强化诵读经典来弥补这方面不足显得尤为重要,借助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让农村学生从小就在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传统文化殿堂的基础。
二、诵读经典的有效探索
多年持之以恒的诵读实践,我们摸索出一条符合农村小学诵读经典的有效途径。
(一)创设环境展经典
孟母三迁的故事就说明环境的重要性。营造儒雅书香环境,让学生时时刻刻与古代先贤对话。在学校走廊墙壁、教室悬挂、张贴古典名句,学校橱窗、板报定期更换经典名作,上下课铃声为古诗词歌曲,校园广播经典之声索绕于耳,让学生在经典文化的长河中沐浴,受到耳濡目染、潜移转化的影响。
(二)落实课时诵经典
1.每周安排一节诵读课,指导学生诵读经典。在诵读经典的方法上,引导“巧”背,实现“量”的积累。(1)表演背。恰当的体态和语气能促进学生对经典的记忆、理解,既能加深印象,又能提高诵读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背诵的速度,而且记得牢。(2)据意背。这是分类背诵的一种形式,如将诗根据内容分为言志、抒情、写景、叙事诗等。这样背诵,学生不但分类清楚,而且背得多。(3)创设情境背。可以利用不同手段,创设各种诵读氛围,引导学生背诵。如是配上一首轻松活泼的音乐,或是哀婉低沉的曲子,或是配一幅大自然的画面等,创设不同的情境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氛围,以此来促进背诵。(4)多种形式综合背。多种形式综合背,激发了学生的诵读兴趣。我们经常采用接龙背、轮换背、问答背、师生背;比赛的形式,如男女组赛、小组赛、两人赛等。灵活而且富有变化的背诵,极大调动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
2.持之以恒,天天诵读。每天晨读时间,伴着优美的音乐诵读经典,在诵读中启迪智慧,净化心灵。
3.发动家长积极配合,保证学生假期每天诵读经典。 本着辐射家长的原则,寒暑假学生即每周背诵一首古诗,开学后进行经典诵读考核。
(三)学科教学渗经典
学科教学承载着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教师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补充相应的经典,让经典渗透在课堂教学中。
(四)实践活动促经典
组织经典诵读手抄报、黑板报评比、书法比赛,定期进行经典诵读成果展示、才艺展示、比赛等活动,调动学生诵读经典的积极性。
全体师生用智慧和汗水共同创建一个充满儒雅书香的现代校园环境,使大家置身在诗意盎然的温润氛围中,时刻受到经典的熏陶和感染,正所谓“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
三、取得的成绩
几年来的实践,经典诵读活动提升了学生的人文内涵,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营造了学校的文化氛围。
1.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深厚了。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对诵读经典的兴趣明显增强了。绝大多数学生有主动诵读经典的兴趣。每天课间休息、上下学路上,我们都能看到学生们饶有兴趣的互相背诵,有些有创意的学生还把《三字经》《弟子规》编成拍手歌、接龙游戏,使得经典诵读活动遍及校园。学生已经养成每天诵读经典的良好习惯。
我是一个从教初中语文教学30多年的乡村教师,根据自己的工作经历和教学经验总结,我认为初中语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一生奠定精神基础。它通过真诚的情感、超凡的智慧和独特的文字对学生的“三观”产生潜移默化的润泽,在学生的内心构筑起一座精神家园。传统经典作品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不朽之作,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结晶。阅读传统经典,可以洗涤学生的心灵,启发他们的灵性,对学生的人格发展产生深刻影响。笔者根据已有的工作经验,略谈几点传统经典阅读对学生人格影响的看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传统经典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重要意义
1.充实学生的文化底蕴
初中语文课程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语文教学可以满足学生精神的、文化的、审美的需求。我们坚决反对将语文仅仅作为一门交际工具来使用。传统经典作品可以为初中生打开一道通往希望与智慧的大门。通过阅读经典,初中生感受到他们未曾感受过的情感、进一步认识生活中的善与恶、美与丑,由此得到人生启发,展望生命价值,拓展精神世界,从而丰富文化底蕴。
2.提升学生的生命意义
传统经典作品凝聚了作者的一生心血,每个文字都是作者情感的外露。学生遨游在经典文本的海洋中,可以进一步理解生命的真谛,感受到生命的活力,体验到生命的乐趣,进而树立起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
纵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文本,曹操的《观沧海》渗透着慷慨、悲壮和豪迈的情感基调;鲁迅的《风筝》隐含着作者内心痛苦与内疚的心境……通过阅读这些经典,学生可以进一步思考人生存在的价值,触碰到生命哲学的灵魂,进而进一步充实生命意义。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美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现实生活中一直贯穿着审美追求。传统经典阅读教学,就是一个发现美、欣赏美、积累美的过程。在欣赏经典文本时,学生可以得到美的感染与熏陶,进而培养起高尚的审美情绪。
不得不承认,由于受到网络和娱乐媒体的冲击,当今初中生的审美能力有所下降。直面传统经典阅读,可以让学生充实审美感,叶圣陶的《苏州园林》、余光中的《乡愁》、周敦颐的《爱莲说》、…..这些经典无一不文质兼备、语言优美,徜徉在经典作品的海洋中,学生会感觉身心愉悦,心灵世界得到充分洗礼。
三、初中语文教学加强传统经典阅读的对策
阅读传统经典作品对初中生的终身发展大有裨益。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优化传统经典阅读教学策略,让学生从中得到新的感悟,陶冶情操、健全人格。
1.体验语境,构建意义
在传统经典作品中,所有语言都处于作者精心创作的特殊语境中,这些语境影响着学生对作品意义的构建。我们都知道语言总是在一定交际环境中使用的,教师不能将语言片段孤立起来进行教学,否则无法使学生从整体上感受文本意义,无法从中得到启发。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进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体会作者真挚的情感。
比如在鲁迅的《故乡》中有这么一段话: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分明的叫道:“老爷!”
一句硬生生的“老爷”将少年闰土与成年闰土鲜明地隔离起来,这个词语隐含着深刻的寓意,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入特定语境中去理解。中国社会依靠一系列封建礼法维系,少年闰土经过封建礼教20多年的折磨,变得沉默寡言、神情麻木。教师要带领学生体会这其中蕴含的情感,一个鲜活的人变得如此木讷,可见封建礼教的毒害之深。由此教师因势利导,教导学生要珍惜当下生活,感受社会主义国家的美好。
2.换位思考,体悟情感
由于学生有着不同的生活体验,他们对经典文本的解读也各有不同。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进行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感受经典作品隐含的情感。
比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我先让学生通篇阅读这篇作品,让学生找到作者一共描写了几次父亲的背影。这个问题并不难,一共描写了四次。文章开篇就提到背影,点明主题;第二次是作者用白描手法描述父亲的背影;第三次是离别时刻父亲的背影;第四次是回忆起父亲的背影,首尾呼应,文止而情未止。这时候我再让学生找到作者一共流了几次泪,再继续引导学生联想起自己的父母,告诉学生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样的,孩子永远是他们心中最柔软的地方,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感受自己父母对自己的爱,进而培养起他们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3.诵读文本,品味语言
在《再论中学生的国文程度》一文中,朱自清先生指出:“关于经典作品,其一部分生命在声调中,不诵读不可能完全感悟它们的味道。”这说明吟诵在学习传统经典作品中的作用。确实,经典文本蕴含声情韵律,通过反复吟诵,方能体会其文情之妙、意境之美,进而掌握文章中的自强、自律、仁爱等文化内涵,以此陶冶情操,内化为个人的个人底蕴。
事实证明,不少传统经典是需要通过反复诵读才能体会个中意蕴的。比如《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宋濂对后生晚辈的殷切期望;《马说》中韩愈发出的怀才不遇的感叹;《醉翁亭记》中欧阳修与民同乐的豪迈情怀……这些都需要学生反复诵读,才可能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从而得到思想熏陶,达到健全人格的目标。
四、结束语
人类智慧基本是从历史长河中流传下来的,而传统经典作品便是人类智慧的重要载体,它已经接受历史长河的淘洗,如“人之初、性本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是早就接受过实践检验的。即使已经经过数千年,但经典作品的言论是永不过时、历久弥新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加强传统经典阅读,可以培养学生追求卓越、韬光养晦的信念,为他们的一生发展奠基。经过多年教学实践,我深刻体会到阅读经典对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性,我们要意识到阅读经典的重要价值,对其予以高度重视,使其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国学经典中蕴含了丰富的中华民族文化,通过国学经典教学,让学生在诵读国学经典文化时体会和感受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使他们受到道德的影响,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提高自身的素质。在国学教学中,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还对他们进行了德育的渗透,使学生受到了积极的影响,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使他们讲诚信,懂得感恩,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获得全面提高。
一、国学经典教学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在教学中,要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主动性,需要提高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只有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促进效率的不断提高。在语文教学中引入国学诵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进行知识探究,促进课堂教学中师生的积极互动。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来加深对国学经典的理解,同时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有效提高。
二、加强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活动
通过国学经典的诵读,能够让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在教学中,通过学生的积极诵读,能够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使学生提高文化素养,拓展视野,掌握更多的知识,提高和发展理解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国学经典潜移默化的引导,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实现对学生品德的教育功能。
1.通过朗读来体会国学的教育作用 国学经典对学生具有德育的作用,通过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进行思考,使他们在感受和体会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体会其中的深意,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和人生观。在诵读过程中,学生通过积极思考,把自己融入到其中的情境中,提高分析和思维能力,形成对事物的正确认知,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加强教师诵读国学经典的能力 由于国学经典的诵读需要教师的指导,这就要求教师要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诵读能力,并深入探究其中的内涵,对学生进行正确有效的引导,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学校也要注重提高教师对国学的诵读能力,对教师进行集中培训,并让优秀教师介绍诵读经验,提高国学经典对教师的影响。
三、在朗诵国学经典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
国学经典对学生具有良好的教育作用。通过朗诵国学经典,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其中的内涵,使他们受到其中内容的影响,从而提高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国学经典诵读中,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在读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加深对国学经典的理解,促进道德素质的不断提高。
1.国学经典诵读有利于让学生体会到诚信的可贵 在国学经典中,告诉了我们,人要讲究诚信,如果一个人连起码的诚信都不具备,他做什么事都很难取得成功。通过国学经典诵读,让学生了解到诚信对人的重要性,并从平时做起,注重诚信待人。要提高学生的诚信感,教师需要在国学经典诵读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做到真诚对待他人,并讲究诚信。让学生明白“言必行,行必果”的重要性,促使他们的品质素养获得不断提高和发展。
2.诵读国学经典能让学生学会感恩 在国学经典中包含着很多感恩的故事。在诵读过程中,教师要重点让学生体会这些语句,从中获得感悟,懂得感恩。在重视传统道德文化的教学中,如果教师通过讲解来让学生理解孝道,学会感恩,不能对学生实现深刻的德育教育。所以,国学经典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在读中感悟作为子女要感恩父母,对他人要善良,掌握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所以,在国学经典诵读过程中,教师不能进行灌输式教学,而是要充分激发学生诵读的主动性,使他们通过诵读来加深思考,在思考中获得领悟,真正学到做人的道理。
3.诵读国学经典能让学生严格要求自己 国学经典中蕴含的知识非常丰富,不仅对学生具有道德上的指导,还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具有引导的作用。通过诵读国学经典,让学生了解到个人的努力对自己的促进作用,通过思考,使学生深刻理解“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让他们珍惜现在的学习时间,积极主动地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并严格要求自己,促进自己全面发展。
关键词:
国学经典;高职院校;音乐;审美教育
国务院在2014年曾经发出《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决定中指出:务必要对高职院校的课程予以合理、科学的设置,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在学生培养的整个过程中全程贯穿人文素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这充分体现出了国家对于高职院校教育的重视,也充分体现出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则离不开国学经典教育。国学经典教育凝聚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精华、思想精华,体现出了无数先哲的智慧结晶。其中,有相当数量的国学经典都体现出了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和中华民族音乐审美意识,本文结合教学经验,就国学经典融入高职院校音乐审美教育的意义和策略进行探讨。
一、国学经典融入高职院校音乐审美教育的意义
古语有云:“丝不如竹,竹不如肉。”古人很早就将内心情感用嗓音来予以表达,这样会显得更加深刻、更加直接。国学经典中的很多古诗词歌曲的歌词精辟、妙句横出,或忧而不伤、婉转迂回,或直抒胸臆、咏史叹世,显出了一种带有“自娱性”的气定神闲、旷达超脱,也体现出了“含蓄蕴籍”“中正平和”的音乐审美趣味。音乐若和谐,那么能够起到抚慰人心、安定人心的作用,进而还能够促进社会、个人的和谐。由音和,到心和,再到人和、政和,等等,这就是国学经典给音乐审美带来的魅力所在。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从精神文化极度缺乏的时代进入到了精神文化高度发达的时代。尤其是随着选秀类电视节目充满荧屏之后,开启了全民娱乐的时代。但是,过度的娱乐化却导致社会大众逐步丧失了反思文化、批判文化的能力,从而导致一些恶俗现象、低俗现象的出现,无论是“反智主义”,还是“文化丑角”,都是通过快餐式的精神来满足某些人倦怠无聊、日益浮躁的不良心态。与此同时,娱乐时代的商业性指向也将文化的诗性指向掩埋。长此以往,中华民族文化素质将会出现持续降低的现象。就高职院校来看,大学生群体中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审美取向娱乐化、低俗化的特点,为此,将国学经典融入高职院校音乐审美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引导广大高职学生演唱、品读国学经典作品,在诗词中领略古曲的幽雅,在古曲中唱出诗的意境,这不仅可以完善学生的鉴赏能力、感受能力,还可以提高他们的音乐素质、艺术趣味、文化人格,进而实现修身养性,而且能够增强广大高职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高职院校音乐审美教育中如何融入国学经典
(一)注重民族民间音乐教学的结合
目前,国人基本已经对国学经典的重要性达成了共识,国学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有较大的作用。而民族音乐的国学素养较为丰富,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因此,高职院校应将民族民间音乐教学作为音乐教学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让广大学生对于民族民间音乐有一定的认知和了解,这对于增强学生的音乐素养也是极为有利的。
(二)多开展校园活动
高职院校应该将国学经典纳入到校园活动中,走出课堂,融入校园,让更多的高职学生感受国学经典和音乐结合所带来的美。例如: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举办了国学经典诵读大赛,押着古诗词的韵脚,踏着婉约的节拍,和着古琴音韵,怀揣着对国学经典的热爱,多支参赛团队为广大师生上演了一场国学传统文化的精神盛宴。在诵读大赛中,有朗朗上口的传统美学读物《论语》,有满怀抱负的《将进酒》,也有壮阔柔和的《水调歌头》……每首朗诵都精彩绝伦,每支团队都意气风发,演绎出了唐风宋雨的古典风雅和国学经典的独特魅力,化成了一场见证我院“国学热”的视听盛宴。
(三)构建专业化的教学团队
在高职院校音乐教学中,师资队伍是确保教学质量的首要条件。担负教学的教师除了要具备精深的声乐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具备广博的国学经典知识及对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方面的分析解读能力,这种高素质师资人才的缺乏是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教学难以在高职院校广泛展开的原因之一。所以,高职院校应集合声乐专业教师、音乐理论教师、古典文学教师共同组成“三合一”的教学团队,形成学科知识的互补与共享,以获得对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全观视角”的整体解读。
三、结语
“乐所以修内也”“乐者,德之华也”,这些国学经典中的名言名句都无不提倡要利用音乐作为手段来提高大学生的内心修养,并在音乐审美中体现以德为美的特点。国学经典融入高职院校音乐审美教育是必然的趋势,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国学在近年风靡一时,甚至被世界各国所重视,国外的孔子学院纷纷建起。国学经典文化中蕴含着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精髓,承载着我国优秀的传统美德。学习国学经典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的内心世界更加丰富,最终树立学生健全的人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国学经典与初中语文教学的融合性,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促使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下面主要探讨如何将国学经典与初中语文结合。
1.国学经典诵读与初中语文教学相结合的重要性
1.1拓展学生的视野,积累语言知识
将国学经典与初中语文教学结合,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使学生的积累量不断增加,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学习能力。此外,将两者有效的融合,有助于拓展初中生的学习视野,国学经典蕴含的内容博大精深。初中生学习了国学经典之后,能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文化底蕴,使知识面得到充分地拓展,并增加了阅读数量。经典中包含很多优美的文字,学生经过长期的学习能丰富自身的词汇量,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1.2 让学生学会诗意生活
我国的文化历经千年,具有悠久的历史,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经典著作中含有更多的文化元素。学生通过不断地诵读,能了解到经典的魅力,并被其吸引,在诵读之后,形成了对世界外物不一样的看法和感受。将国学经典与语文教学相结合不仅让学生掌握了课文上所学的知识,还让学生具有更强的语文学习能力,加强对国学经典的阅读,其中所包含的深刻内涵使学生形成诗意的生活意识,陶冶了情操。比如,我们这学期组织学生去秋游,来到离学校不远处的西溪村的水库边,当学生看到此处的风景时,能自然而然地脱口而出:“小桥流水人家”“清泉石上流”等诗句,而不是只会说“哇,好地方”“不错耶”等俗语。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幸福感,让学生学会诗意生活。
2.国学经典诵读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整合
2.1将国学经典诵读与语文教材相结合
初中语文教学内容本身就汲取了国学经典的相关内容,涉及了国学经典的韵文、诗歌以及散文等。语文教材内容与国学经典的结合要充分地遵循点面结合原则,初中语文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唐诗、宋词元曲等,其具有音域美[3]。在教W时,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诗歌阅读,课后进行背诵训练,使学生的诗歌音韵感及语感得到提高。此外,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诗歌阅读,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形成阅读积累,最终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大大提高。
例如:初中语文课程中有很多国学经典著作,其中截取了《史记》、四书五经等经典片段。此中涵盖了大量的写作技巧及表现手法。例如:在讲解《陈涉世家》这一内容时,讲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反复地诵读此句,并仔细分析,此句中所采用的表达方法,分析作者的豪情壮志。在学生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采用此句中所应用的表达方式进行仿写,并鼓励其在今后的写作中使用这种表现手法。通过诵读经典,提高了学生灵活运用表达方式的能力,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2.2 将国学经典与语文教学方法相结合
语文教学的方式具有多样性,中国古代教育过程中也衍生了很多有效的教学方法,将这些方法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价值。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借鉴古代先进的教学方法,与现代语文教学方式相结合。诵读国学经典时,要强调学生对诗歌中的意境的地把握,主张诗歌与画的同质性。文人借助文字将画面呈现出来,其中蕴含着意境,所以,学生要学会将诗文想象成画面。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形象的语言进行讲解,或者借助多媒体课件通过视频、图片的方式将画面直观地呈现出来,让学生充分地融入到诗文的意境中,使学生的文学修养得以提高。其次,让学生反复地诵读经典,古代教育方法便是强调学生在自主诵读中渐渐体会诗文的意境,语文教学本身强调学生学会读写的能力。最后,古代教育习惯让学生进行抄写,反复抄写训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其中的意境。
例如:在讲解唐诗《泊秦淮》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初略地诵读几遍,让学生对此有初步地印象。之后,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将如今的秦淮河与唐代的秦淮河的状况相比较,教师简要地介绍一下诗歌的背景。其次,教师提问:你从中体会到了诗人的哪些感情。让学生进一步地诵读诗文,深入地对此诗进行分析,从中形成自身的感悟。最后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感想,教师进行系统性地讲解,着重讲解学生不懂的问题。课堂结束后,让学生背诵诗文,通过边抄写边的记忆方式,想象诗中的情境。最终,让学生渐渐地领悟经典中的内涵,提高语文的感悟能力。
2.3建立有利于国学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的环境
影响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环境。国学经典中的孟母三迁就是为了给孟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因此,在进行国学经典和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探究过程中,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国学经典的学习环境,尽可能搭建良好的平台。在教学中加强经典文化地教学,广泛地传播经典,让学生在浓厚的国学经典学习氛围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同时,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家长的传统文化的观念,使家长重视学生经典文化学习,在日常生活中起到监督的作用。
例如:为创设一个国学经典学习的环境,学校或者班级可以定期地举行国学经典比赛,让学生在全校或全班进行诗歌朗读、讲述国学经典中的故事,或者以表演的形式将国学经典中的内容展现出来。如:《唐雎不辱使命》这样的内容,学生可以自编自导,将这一内容的场景表演出来。选择好剧中各个角色。剧中所涉及到的头饰等,学生可以自己制作。学生想要表演好这一内容,便需要充分地理解教材内容,分析唐雎、秦王的性格特点等。通过这种方式加深了学生对国学经典地理解,促进了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再如:讲解《陈涉世家》这一内容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对“陈涉”性格特点的分析,模仿陈涉的语气,单独让学生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进行诵读。比一比哪位学生学得最像。
2.4采用其它教学方法进行语文国学经典教学
语文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处理以上提到的几种,教师还可以借助更多的方法进行语文教学。例如:在讲解到《鱼,我所欲也》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预习的时候通过查找资料的方法收集有关孟子的资料,对孟子的观点以及文献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从而为这篇课文的学习奠定了一个情感基调,有利于学生充分地理解这篇文章。同时,教师还可以有效地衔接相同题材的诗词,与之相比较。再如:在讲到《智取生辰纲》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仔细地阅读课文,并思考他们是如何智取生辰纲的,小组间展开充分讨论。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后多阅读《水浒传》,去了解更多的英雄好汉。在课上,让学生讲解有关《水浒传》中英雄好汉的故事,或者开展“读书会”“故事会”,让他们交流读后感受。再如:定期地在班级举行《弟子规》背诵接龙的活动,让学生轮流地背诵课文。背诵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解释《弟子规》中的内容。例如:守孝悌是什么意思。其对现今社会有什么积极作用?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其中的规定?通过这样的交流讨论,让学生对国学经典有个更加充分地理解。另者,在进行诗文讲解时,教师可以通过配乐的方式,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读李清照的诗时对应地播放低沉的曲调,读李白的诗词时,对应的是高亢的曲调。通过曲调与朗读对应的方式加深学生对诗词的理解。
另外,也可以让学生空暇时间看看跟国学经典有关的综艺节目,如董卿主持的《中国诗词大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同步答题,给他们一次“学以致用”的机会,以此增加他们的成就感,也让他们真切感受到舞台上的擂主们真正的是“腹有书气自华”!
3. 结语
总之,在新课改形势下,我们要重视语文教学与国学经典诵读有效整合,有效地传播国学经典文化,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将国学经典诵读与语文教材有机整合,让学生充分地阅读教材内容,并进行充分地分析,加深对经典的理解程度。将国学经典与语文教学方法相结合,强调诵读的作用,适当地进行抄写练习,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直观地展现图片,让学生充分地理解内容。将国学经典与语文教学环境相结合,教学的方法具有多样性,在进行国学经典和语文教学有效整合的过程中,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国学经典的学习环境,通过举办国学经典的比赛活动、进行表演、或者小组讨论的方式对国学经典内容进行充分地分析,在浓厚的国学经典学习的氛围中提升自身的语文综合素养。国学经典的学习,以及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短期内就能完成的。因此,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探究新的教学方法,促进语文教学与国学经典的有效整合。
参考文献
[1]周艳红. 探讨国学经典诵读和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结合[J]. 新课程学习:上,2015,49,19(03):77―86.
[2]陈军令. 成才视野下国学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有效结合的探讨[J]. 成才之路,2015,66(09):102―113.
[3]马琳萍. 国学经典诵读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一体化策略研究[J]. 时代教育,2015,16(03):77―83.
[4]王君.以经典阅读为纲,建设学生高品味的阅读生活[J].语文教学通讯,2014,36(03):69―75.
一、引言
中学时代是人生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这一阶段对中学生“三观”的形成和塑造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可谓人生的关键期和黄金期。传统经典文化的浸润和滋养作用,使中学生的精神家园得以建设,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以形成,正确的“三观”得以树立。国学的范围很广,它既涵盖我国传统的诗词歌赋,又包括以孔子为代表的经典儒家理论,丰富的国学作品真实地再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审美意识、先进思想,也彰显了中华文化瑰宝的宝贵价值[1]。
二、国学经典作品在中学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
国学,是一门大学问,也是一种大精神。五千年来,国学文化浸润着每个中华儿女,在中华民族大地生根发芽,它是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鲜活体现,也是中国优秀历史文化的有力传承,它支撑着每位中华儿女斗志昂扬、奋发有为,也激励着中华民族勇敢坚毅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我国中学教育中,引入国学经典作品不仅能够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中学生的知识体系,也可以促进中学生德、智、体、美各个方面协调发展,能够让中学生增长知识,提高道德与文化修养,还可以实现知行高度统一。
在日常教学中引入国学经典作品,引导和带领中学生阅读国学经典,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使学生在阅读名作的同时体会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感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气息。因此,学习国学经典作品能够对学生学好历史知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国学经典作品中富含哲学道理和名言警句,阅读和把握国学作品不仅能增强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还能让中学生“腹有诗书气自华”。同时,对中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大有裨益,具备一定国学底蕴的学生在写作时能够熟练、准确地引经据典,使作文透出几分意蕴,增添几分国学味道。在中学教学中引入国学经典作品还能够积极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除此之外,对中学生进行国学教育还能够让他们在感悟经典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修养。现阶段大多数中学生均为独生子女,独享祖辈和父辈的宠爱,在这种情形下开展国学教育,可以让学生懂得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具备最基本的道德礼仪,为成为“知书达理”的人奠定坚实基础;将国学经典作品引入中学教育,可以引导学生善交益友、乐交诤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2]
三、将国学经典作品引入中学教育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中学教育中引入国学经典作品,开展国学教育,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切勿急于求成,要认识到开展国学经典作品教育任重而道远。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一些人思想比较浮躁,在应用国学经典作品进行教育时也喜欢吃“快餐”。然而,开展国学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教师一定要脚踏实地,把握好节奏,控制好步伐,切莫抱着“一口吃成个胖子”的想法。
二是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将其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中学开展国学教育离不开学校管理者的支持和重视,开展国学教育不仅要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精力,还要求学校管理者思想上高度重视,认识到开展国学教育对教育教学和中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真正将国学经典作品传授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确保教育效果。
四、结论
总之,对中学生开展国学经典教育不仅对中学生学习文化知识有重大帮助,还能够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逐渐培养完善的人格,为今后的W习、成长、发展打下好的基础。因此,中学要积极开展国学教育。
一、重塑文学经典阅对教学的重要性和指导作用
(一)重温文学经典阅读的重要性
(1)语文教学实践表明,要帮助学生习得知识、培养能力,光靠教科书中有限的单篇文章是很难实现的,这就要求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把语文教学由课内延伸至课外。鲁迅在《给颜黎明的信》说:“读书要像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再如老舍在《养花》中写到的“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花的习性有的喜阴就别放在太阳地里;有的喜干,就别多浇水。”我从这里体会到:要读许多书才能学到很多,同时不断地实践才能得出真理。由此可见,优秀的文学作品能给人丰富的文化知识。
(2)文学经阅读名著是提高语文素养、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对学生大都也只读一些简易本的中国古典名著,对原著他们普遍表示一知半解,尤其有诗、词、赋或与历史有关的部分内容,学生的一贯做法就是一跳而过,因为他们的人生阅历、知识有限,自然看不懂、理解不了。即使是现代、近代的文本,若没有相关的生活经历也难以体会文中主人公的感情。如朱自清的名著《背影》,对大部分初中生来说,文中所抒发的父子深情,他们大多没有离家思亲之情,只能模糊地听教师的讲解而懵懵懂懂,无法与之产生共鸣。因此才会出现把《背影》解读成:“父亲老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山村农民,随意翻越铁路线”、“父亲形象不够潇洒”。此外,经典阅读要求读者要有充裕的时间去品味、揣摩,去与作品中的人物进行超时空的精神交流。但是,别说是学生,从目前的情形来看,社会上能拥有较高的阅读水平并有闲瑕时间静下心来阅读的读者又能有多少。
(二)影响文学经典阅读的因素
(1)应试教育给语文教育教学带来一个奇特的现象――教师热衷于讲授经典,而学生只有被动地听,家长更没能力指导子女阅读。做为经典的传授者、引导者,教师应该是阅读经典的主要群体之一,但很遗憾,如今大多数教师很少有人静下心来阅读经典。许多语文教师在传授经典作品时,自己从未阅读过原著,仅凭着手中有限的参考资料“热情推销”文学权威的评论,结果是学生不领情,不认同教师的讲授,更无法对经典产生半点阅读兴趣。
(2)家长对文学经典的态度直接左右着学生。许多家长都把眼睛盯在学业成绩上盯在考分上,他们更愿意孩子把时间放在专业功课上而不愿让他们去啃这些大部头的经典作品。这主要是由残酷的现实造成的:经典作品虽然能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气质与品位,可是它却不能像做习题练习那样,保证孩子能得高分,能学得一身好本领,考进名牌大学或进入知名企业。而家长为了让孩子达到目的,常常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与代价。权衡一下利弊,家长不让孩子阅读经典也在情理之中。
(3)学生阅读文学经典没兴趣.对于学生来说,一方面,繁重的学业使他们无法顾及经典阅读。即便他们想阅读,也没有闲瑕的时间,因为所有的业余时间几乎被各种作业及家长的“加餐”所占满。许多学生连睡觉时间都尚且不足,还能谈阅读?即使挤点时间阅读,也因经典的文化内蕴厚重难以让尚无人生阅历的年轻人很快地进入阅读角色,造成许多学生一见经典头就晕,宁愿阅读社会上流行的那些无需费心思考、轻松快捷的文化“快餐”而不愿涉足经典阅读。这种现象在中学尤其突出。另一方面,社会上“读图”时代与商业时代的到来,改变了学生获取信息的目的、方式、审美也随着发生实质性的变化。由追求个性化到类型化;由发挥想象、积极思考到沉溺于视听享受与追求时尚;由追求精神境界到热衷于娱乐消遣。学生喜欢阅读的是影视、体育、时装读物,文学作品也仅限于言情、武侠、侦探科幻小说,读过中国四大名著或现当代名家名作的人少之又少。
二、经典阅读的指南
(一)阅读文学经典要追根究底
在阅读的过程中必须伴随着深思,才能知晓经典中的深刻含义。就如孔子《论语》首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许多版本都把它翻译为“学习知识并不断地复习,不是很快乐的事吗?”然而重复学习是很枯燥的,有什么可快乐的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再加以探究就会发现:时,适时地;习,不是温习、复习,引申为实践、应用最托。孔子的本义应为“学了,然后按时实习,不也是很高兴的吗?”如果能把所学的理论真正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则如古人所言“古之学者为己”(古代学者的学习是为了提升自己的人生修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一种古典学习理念――知行合一。
(二)学生阅读文学经典要利用相关工具书
充分利用前人高质量的注释、评点及相关工具书。如王国轩《论语译注》、《中庸大学译注》、杨白俊《春秋左传注》;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庄子今注今译》、《周易今注今译》等不失为较为可靠的入门读物。如欲进一步,可阅读古注如宋朱熹的《四书集注》;魏王弼《老子注》等。同时也不妨在购买几部常用工具书如商务印书馆出版《辞源》;《康熙字典》或王力的《古汉语字典》等。
(三)明确文学经典阅读的目的
第一要帮助家长走出认识误区,把学生从功利阅读中拯救出来。
中学生看的大多是教辅类书籍,绝少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再加上文理分科早,理科生在高二就不再学习历史、地理等课程,这更造成他们人文知识方面的空白。很多家长教育孩子时都会用这样一句话:“只要好好读书,就能考上好大学,就能找到好工作,挣到大钱,讨个好媳妇!”并且,现下的应试教育也使中学生的阅读目标锁定在获得理想分数或能够升学;或仅限于得到老师、家长的肯定或表扬。是一种典型的短视行为,它的特征是被动的,功利性的。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在平时做思想工作的过程中正确评价这种观念,并通过与家长的交流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阅读氛围,将他们从功利阅读中拯救出来。
第二把学生从痛苦阅读中拯救出来,把文学经典阅读大众化,现代中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情况的产生呢?答案惊人:太难懂,写作背景不清影响理解。真正的问题应当是,教育失败,得指导学生在这种情况下读一读相关的历史书籍,了解一下作者写作的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再重新审视文学作品,重新唤起阅读热情。
总之经典阅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他不能立竿见影。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外读物、推荐书籍、网络等教育资源筛选、补充、整合,构建学生阅读平台,使学生在人类优秀文化的熏陶中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潜移默化的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是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国学经典,只有接续国学薪火,才能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这是一件大好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都要从做人开始。如果没有做人的基础,那就既不会有民族精神,更不会有革命精神。做人从哪里开始?从洒扫庭除,应对进退开始;从国学启蒙的“三百千”开始。这种学习不光是识字和道德思想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承来对待。
国学圣贤的精神和文化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把它称之为“国学”。以国学启蒙的范本“三百千弟”为例。《三字经》最重要的特点是条理清楚、文理明畅、概括精辟地传授历史文化知识,伦理道德知识,团结友爱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应当刻苦等等,被誉为“袖里通鉴”。且反复劝勉学童勤学,敦促家长、老师认真对待对子弟、学生的教育。诵《百家姓》 使我了解了中华民族姓氏的渊源。《千字文》 是世界上流行年代最久远,使用人数最多的儿童国学启蒙读本,在中国教育史、文化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文化的小百科全书。《弟子规》是关于品德修养、行为规范的国学启蒙读本,将中华文化所倡导的忠、孝、仁、义、礼、智、信等理念用通俗的语言,浅近的历史典故讲述清楚。所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扬和光大革命精神,不可不从国学启蒙开始。回溯源头,传承命脉,“国学”是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
以上是我对国学经典一点感悟,希望对国学爱好者学习国学经典和国学圣贤文化有一定的帮助!同时我也希望国学经典能成为世人的千古国学,让我们的名族精神永传下去。
国学经典诵读心得体会(二)
最近,校园里正在开展一项活动,叫做“国学经典诵读”,大家都非常积极地参与。国学经典包括很多,例如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千字文,复杂的还有四书五经、唐诗宋词等等。
其实,在我五岁时,妈妈就给我买了国学经典诵读的全套书和碟子。妈妈说,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经典,希望我背诵一些。当时我不懂,就摇头晃脑地跟着背诵。有一次,幼儿园搞儿童人气小明星选拔,我因为会背诵“子曰,学而时习之……”而被评为了人气小明星,照片还在光荣榜上放了好长一段时间呢!现在回想起来真有趣!
现在,我们学校也在开展 “国学经典诵读”。在诵读时,大部分同学都很认真,只有极少数人心不在焉。我们一定要认真诵读国学经典,这是一项有趣的活动,而且对于弘扬我们祖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意义。我们国家对外开放多年了,一些人就迷失了祖国的优良传统。现在,国家在小学阶段就安排我们学习国学经典,就是为了让这些优秀文化遗产深入我们的骨髓,永远不会忘记。这样,在我们慢慢长大的过程中,在接受外界文化的同时,不会忘了我们的“根”。
让我们大家都来诵读国学经典吧!
国学经典诵读心得体会(三)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是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有许多优秀的思想精华永远值得我们发扬。“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厚德载物”的博怀;“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无私奉献精神,“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忧国忧民的情怀等等,这些凝结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