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6 09:02:0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农村养殖业发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农村养殖业在发展中遇到取不到相应的经济效率,出现亏损的现象。养殖者自身素质低,文化水平差,还自以为是,缺乏政府的引导和支持的困境。针对这些困境提出一下措施,提高对养殖业的认识,提高经济效益,在学习中掌握实际的技术,政府加以支持和引导。相信通过学习和实际努力会取得好的进展和发展,让农村养殖业做到真正为人民和国家服务,更好带动更方面的发展。
1 当今养殖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各方面困境
(1)取不到相应的经济效率,甚至出现亏损的现象。在当今的农村养殖业发展中由于资金投入不大、厂地投入也不大导致经济效率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很多投资者都改变了投资方向,人们很难通过发展养殖业改善经济状况。所以要想取得好的经济效益要求投资者扩大经营范围,让品种扩大,数量扩大,在不断学习和发展中取得好的成果。在发展中并不是投入大就会取得大的效益,还会出现亏损的现象,由于出现自然灾害或养殖物出现疾病导致养殖物成群病死会使投资者出现亏损。同时养植物的价格也可能随着行情大幅度的降价,这也导致养殖业出现亏损现象。很多养殖者养殖技术不过关,导致养殖的家禽出现疾病并得不到好的治疗濒临死亡。这些人为及自然灾害的存在让养殖业出现了困境,大批养殖者放弃农村养殖业投入其他行业,同时养殖者的思想跟不上现代农业的发展,致使此行业出现赤字,不利于农业的正常运营。
(2)养殖者自身素质低,文化水平差,还自以为是。在养殖中,养殖者素质偏低,文化水平低导致专业水平相对低下,无法使养殖业得到技术上的相应回报。很多养殖者都是文盲,素质低使养殖业的发展脱离了其它行业的帮衬,使养殖只是简单方式上的养殖脱离了与其他农业的相关联系,没有同医学营销学进行相应的联系,导致养殖品种出现疾病销售方面得不到扩展。很多经营者不注重养殖环境,环境不卫生,出现传染病,对相关疾病没有进行预防,这一系列的诟病让养殖业发展出现短路现象。一些养殖者还自以为是,认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可以达到养殖的要求,不虚心学习,不积极与外界进行学术沟通。这一些列的原因致使养殖业发展前景受到制约,很多养殖者受到自身的约束使养殖出现问题。
(3)缺乏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在养殖过程中,养殖者缺乏政府的引导,政府没有对养殖者讲解养殖技术,使养殖技术不过关,或技术的种类太少,达不到养殖要求。政府没有重视对小成本养殖业的关注,也没有给予养殖业过多的支持,导致养殖业的发展靠自身小范围的努力,自身的努力是不够的,需要政府的认知。同时政府没有投入过大的关注这也导致很多部门及群众对养殖业不是十分的了解,导致把养殖业当事业来发展的人很少,缺乏大的前景,相关专业也没为养殖业发展进行技术协作,让原本就微薄的养殖业停步不前。政府没有针对养殖业进行成熟的技术支持,有的搞形象工程,只是形式上支持没有深入投入资本以及技术的引导和支持。
2 针对发展困境提出的措施
(1)提高认识,从而经济效益达标。在农村养殖业的发展中要提高认识,认识在发展中的困境,首先清楚发展要对资金、技术、厂地进行合理的投资,把不合乎发展规则的要点进行改正。同时要关心时事,关心大环境对养殖业的要求,对自然危害进行防范,对家禽的治疗水平要达到标准,同时关心市场价格,完善基本信息。当出现疾病时要控制好疫情,把疫情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家禽的治疗要跟得上发展,对家禽的身体状况要跟踪了解,在病情不严重的时候就要治疗,关心市场的需求,哪些家禽需求大就多投入资本,要跟得上形式需要,同时思想要跟得上形式,对那些大的厂子和经营好的企业要学习,学习他们的发展思想,厂子的投入一定要适应发展规模,只有与规模和相适应才能取得效益。厂子要对设备进行购置,厂主要对检测设备进行购买,随时检测随时发现问题,随时采取措施,让不合理出现在萌芽中就得到补救,让经济效率达到最高发展水平,成就农村养殖业的高度发展。
(2)在学习中掌握实用的技术。养殖者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文化水平,对养殖的技术进行学习和了解。对相关与养殖业有关的专业进行学习,让素质和思想层面得到提高。学习相关医学方面的知识,把疾病控制到可以治疗的范围。还要学习营销学,把营销做好做大,把养殖环境搞好,对那些养殖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控制。养殖者不要自以为是,认为自己对养殖业很懂,应当多学习相关的养殖经验。聘请相关的养殖专家对实地进行讲解,加强与养殖专家的学习与沟通,并且雇用一些对养殖专业了解的人员进行工作。进行长期的培训开展座谈会让培训老师进行培训,订阅资料,在网上也可以进行学习,长期把学习坚持下来。采用先进的技术,与国际水平持平,定期到国企或国外进行学习,让技术水平得到长远的发展,持之以恒的努力会取得好的发展,为农村养殖业的发展做到不断更新技术,通过技术取得突破。对养殖中的环境要科学化,加强庭院管理,让家禽有生长空间,提高家禽的生长速度,加强对家禽的卫生管理,它们吃的食物它们的窝一定要适合生长。同时严控禽类病传染人类,要在健康的环境下提高技术水平,让农村养殖业在健康中发展,让企业在良性下发展,让农村养殖业突破技术困境,取得最大的成功。
(3)政府重视加以支持。在农村养殖业的发展中,政府要加强重视并加以引导。政府加大对养殖业的宣传,让社会各界对养殖业有个好的认识,引导不规则企业成为正规的企业,加强对小企业引导,资金的引导、技术的引导。让养殖主投入正确的资金,技术达到标准。不要搞形象工程,要深入实际,深入层次的进行帮助。并加强监督对那些管理凌乱的厂子和卫生不合格的企业限期整改。通过不同形式的组织进行引导,既不能大包大揽也不能推卸责任。政府要认清职责,认清自己的引导对企业的作用,不能代替企业去生产,要合理的管理,合理的引导。对那些不配合的企业要进行惩罚对那些配合的企业进行奖励,多树立典型,让其它企业对优秀企业进行学习。要传递好的信息、好的市场情报,通过宏观调控来发展养殖业,让养殖业在政府监管下更好的运行、更合理的运行,取得做大的效益,为养殖业乃至农业服务。
3 总结
新型农民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应具有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掌握先进的农业生产、农业现代化知识与生产技能。当前,新农村建设的伟大使命能否完成,关键取决于农民素质的提高。而农民素质能否得到提高,关键在教育,尤其是直接影响着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农村职业教育。积极推进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培养新农村建设新型农民的必然要求。
一、农村职业教育培养新型农民的主要功能
1.开发农村人力资本,拓宽农民就业渠道。舒尔茨在其著作《改造传统农业》中提出:“改造传统农业是投资问题,其中主要是人力资本投资。”根据人力资本理论,对农村人力资源应进行合理的以教育和培训为主的开发,即优先发展农村的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主体的弱质性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严峻现实,并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障碍[1]。据统计,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占20%,受过初级职业教育或培训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教育的0.13%,而没有接受过教育培训的高达76.4%[2]。如何将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深度开发成人才资源,培养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至关重要。
职业教育不仅能对受教育者进行普通知识、技能的传授,形成一般性人力资本,更能对受教育者进行某个领域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的传授,形成专业化人力资本,这对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根本的、高效的。当前,农民接受高层次教育和培训的愿望越来越迫切,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就业问题的愿望也越来越迫切。因此,农村职业教育要以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新型农民创业指导为手段,不断提升农民的从业、择业、创业能力,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的从业素质,拓宽新型农民的就业渠道。
2.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农村经济发展。传统农民素质不高,制约了发展高效农业、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创汇农业等富民举措的推进,并最终导致农民增收的困难。只有新型农民才能适应农业专业化、规模化和科技化发展的要求,达到能开发农、林、牧、渔等多种经营的水平,全方位拓展增收渠道,服务农村经济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能正确引导农民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民的自主创新能力,同时积极推进并参与农业科技推广,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使更多的农民接受多种形式的农民科技培训,培养农业生产的技术骨干。
3.传播现代文明信息,引领农村和谐风尚。当前,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还较为匮乏,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任重道远。很多农民在农闲之时往往无所事事,于是封建迷信风、打牌赌博风、大操大办风屡见不鲜。农村职业教育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将发挥巨大作用。首先,积极传播现代文明信息和进步思想观念,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引导农民树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其次,引导农民群众开展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倡导和谐文明的精神风尚。最后,引导农民制定并完善“村规民约”,积极倡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二、当前农村职业教育服务培养新型农民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轻职教”观念是阻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源。受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多数农民家长认为,职业教育是低人一等的教育,上职校是无奈的选择,所以他们大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受到更高层次的教育,毕业后离开农村,找到较理想的工作,诸如此类的世俗偏见使学生面对农村职业教育望而却步。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很多教师和家长都把升学率和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高校扩招更使农村职业教育雪上加霜,录取标准一降再降,甚至可以免试入学。低门槛甚至是无条件的准入制度使农村职业学校生源的基础较差,严重影响了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
2.专业结构不合理是导致农村职业教育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目前农村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存在专业水平低且重复的问题,造成资源严重浪费,同时专业设置滞后于社会需求,脱离了就业与创业需要,在教学模式上普遍存在职业教育模式“普教化”倾向,农民不能从职业学校获得农业生产急需的农业技术和外出务工的专业技能。一些学校片面注重传统式学历职业教育,其实农民更愿意上短期的民办培训班,可以很快学到相关的知识,使之应用到农田的管理和经营中[3]。学校“供给”与农民“需求”的失衡,严重挫伤了农民接受职业教育的积极性,阻碍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的过渡。
3.经费投入不足是影响农村职业教育生存的主要瓶颈。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同层次职业教育所需经费是普通教育的153%,可见发展职业教育需要比普通教育更高的投入。据统计,我国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只占职教事业经费的20%左右,我国在职业教育财政投入方面,政府不增加甚至减少投入的做法,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无疑是雪上加霜。就目前而言,市场显然无法代替政府对职业教育进行投入。职业教育实施的是专业教育,需要比普通教育有更多的设备、场地和专业技术人员,这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没有政府的高投入,职业教育很难实现专业化培养目标[4]。
4.师资匮乏是农村职业教育质量低下的主要原因。由于农村职业学校地处偏僻、条件艰苦、待遇得不到落实、学校兴衰不定、前途渺茫等原因,农村职业学校专业师资流失现象十分严重,这些都阻碍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影响了新型农民的培养。农村职业学校中真正懂农业知识和技术的教师数量有限,尤其是专业课教师、技能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现有的专业课教师素质也不高,直接导致农民教育培训的师资水平与培训水平不高,不能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这些严重影响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培养质量。
三、基于培养新型农民的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策略
1.转变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思想,构建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新体系。首先,农村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的涵义应该更加广泛,不应仅限于狭义的种植业和养殖业,还应包括农、林、牧、渔等多种管理与经营。农村职业教育一方面要培养有知识、有技术的农业生产者,还要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创新意识、商品意识和市场意识的经营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其次,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带来职业的技术含量不断增加,市场对高等技术人才大量需求,对于农村劳动者来说,接受了中等职业教育和培训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一部分经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和培训的农村劳动者迫切需要进入高一级的职业学校接受新的、更高层次的教育和培训,以适应产业、行业变更带来的冲击。因此大力发展农村高等职业教育迫在眉睫,构建多类型、多层次、全方位的初、中、高相互协调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最后,逐步形成升学与就业立交桥,沟通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内在联系,实行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办学,并做好农村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及就业准入制度的衔接,通过“绿色证书工程”和“新型农民创业工程”等,培养一大批能从事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新型农民。
2.积极推进农村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根据市场调整专业结构。首先,现有的县域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多为围墙式、集中式、固定式的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现实情况下农村劳动力对教育培训形式和内容的需要。要发挥现有的教育培训资源优势,针对农村劳动力对科技教育培训的需求,下沉工作重心,建立农民教育培训信息反馈机制,熟知本地产业布局、生产发展、农民素质、种养习惯,生产经营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本区域的职业教育培训工作。其次,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越来越依赖于新技术、新品种、新信息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这就要求农村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要与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紧密相连,突破国家统编教材的束缚,突出针对性、适用性和先进性。最后,农村职业学校可以结合当地实际积极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教材,删减过时的内容和农民已经熟练掌握的知识和技术,适当增加市场经济知识、市场营销知识和企业管理知识以及相关法律知识等内容。
3.建立以政府为主的多渠道投资机制,逐步完善相关的法律保障。首先,各级政府尤其是中央和省级政府必须加大农村职业教育的财政责任和供给水平,不仅要加大中央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而且省级地方政府用于农村职业教育的专项投入也应该逐步加大[5]。其次,应重点扶持一批办学规模大、实力强、水平高、效益好的骨干学校和品牌专业,使之成为农村职业教育的示范基地,成为新型农民培养的重要基地。拓宽职业教育投资渠道,建立起家庭、社会、企业、个人多方投资助学机制,广泛争取社会各界的帮助支持。制定有关优惠政策,鼓励支持社会力量、私人和企业办职业教育,促进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和投资的多元化。鼓励校企联合办学,推行“订单”培养、“公司+农户”等办学模式,以缓解职校资金不足和实训基地缺乏的问题。最后,我国专门促进新型农民开发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较少,且大多数法规缺乏指导性和操作性,这些均不利于新型农民培养工作的开展。所以,国家应制定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专门法律和政策,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提供法律法规保障。
4.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首先,应依托现有普通高校建立布局合理、相对稳定的师资培训基地,加快农村职业教育所需新型“双师型”师资的培养,以解决农村职业教育的师资问题。其次,要拓宽职业教育师资来源渠道,鼓励和动员非师范类高校毕业生或专业技术人员到农村职校任专、兼职教师。要不断改善农村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和社会地位,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最后,大力推行继续教育制度,引导专业教师接受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不断掌握先进技术和现代教育理论,给他们创造“充电”和继续学习的机会。
参考文献:
[1] 徐灵芝.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教育支撑[J].江西教育科学,2006,(12).
[2] 陈建华.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若干思考[J].中国发展观察,2009,(7).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激增。如何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实用性技术人才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这无疑为职业教育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赋予了职业教育以神圣的使命。在2005年11月7日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上,总理强调:“当前我国就业和经济发展正面临着两大变化,社会劳动力就业需要加强技能培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培养更多的高级技工,因此,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2003年4月21日和2004年4月5日,四川省委书记、省人大主任张学忠等领导两次视察射洪职中,并欣然题词:“农训基地、致富摇篮”。对我县的职业教育寄予了厚望。
射洪地处川中偏北的丘陵地区,幅员面积149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7亩,人均不足0.6亩。总人口103.6万,其中非农业人口19.8万,农民人口83.73万,占全县总人口的80.82%;劳动力资源58.64万个,其中城镇劳动力9.1万个,农村劳动力49.54万个,占全县总劳动力数89.76%,是一个典型的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的山区农业大县。作为四川省丘陵地区经济发展试点县,人多地少,如何把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本,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不当农民和让农民当好农民,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此,县政府确立了“抓经济必须抓职教,抓职教就是抓经济”的指导思想,成立了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发展指导委员会,制定了《关于加快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出台了有关办学政策和就业政策,有力地推动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射洪县职业中专学校又名射洪县职业技术学校,简称射洪县职中。其前身是大榆中学,1983年改制为大榆职中,后经一次更名,两次资源整合,现由职高校区、成人教育校区、农民工培训校区、综合高中和初中五个校区组成,占地400亩,生产实习基地100亩,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教职工460人,在校生8500多人,年短期培训农民工5000人次,是四川省规模最大的职业学校。1996年被教育部确定为首批“国家级重点职业高级中学”,经劳动部批准建立“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学校先后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科教兴农先进集体”、“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四川省劳务开发先进培训基地”、“四川省劳务扶贫工程先进单位”、“四川省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先进单位”,是香港华夏基金会项目捐资学校,是国家重点建设50所示范职业学校之一,是科技部确定的“农民科技培训星火学校”。
办学20多年来,通过政府统筹,学校始终坚持“立足农村、服务农民、就业导向、助农致富”的办学方向,在改革办学机制、创新办学模式,服务“三农”,走校企合作之路,做强骨干示范专业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有效推动了县域经济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将传统的种养“老手”变为种养“高手”,让农民当好农民
一是学校成立了花卉苗圃协会、果树协会、养猪协会、养兔协会、种植协会等10个农业技术协会,通过第二课堂学习实践,培训学生掌握1-2门农业实用技术。
二是开展村、社干部培训。根据县委县府的要求,由我校承担全县村社干部培训任务,主要开展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寻找就业岗位等知识培训,目的在于让村社干部更新观念、解放思想,提高他们遵纪守法和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树立新的就业观,学到一技之长,成为发家致富、振兴本村经济的带头人。一年多来,我们学校派教师到全县30个乡镇培训村社干部10期,培训人员达1000余人,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达到了预期目的。
三是充分发挥校内基地作用,把校内基地建成当地“三高”农业示范基地。在县委、县府的重视关心支持下,在县城东区建成了“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园区是集休闲、观光、生产于一体的蔬菜—果—鱼—花卉生产基地。学校与当地政府一道采取“业主经营、科技承包、学生实践、为农示范”的模式运作,实行“专业承包,师生共管”,走“结合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强专业”的路子,该项目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好。园区内已建好鱼池4口,面积10亩,无公害蔬菜大棚20亩,养殖场10亩,优质水果40亩,花卉苗圃20亩。去年已开展养猪、水稻制种培训280人次。为当地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四是学校建立了蚕业技术承包、服务中心。由我校蚕业技术教师承包全县7个乡镇,97个村的蚕桑养殖技术。三年来,共举办专题讲座571期,培训养蚕员41112人次,指导养蚕15284张,节约劳动力8.1万个,节约蚕药款8.2万元,助农增收223.5万元。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开展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
2004年我校承担了“阳光工程”和“劳务扶贫工程”培训任务,我校采取一系列的有力措施,确保培训效果。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改造建设,确保培训需要。我校先后投资300多万元,改建农民工教室10间、实训室16间,学员餐厅1间;新购课桌凳500套,铁床500张;购进电动缝纫机50台、电焊机30台、计算机100台,新购数控室、电子室、管工室、电工室、钳工室、食品加工室、餐饮室、钢筋工、抹灰工设备各一套;改善了校园文化建设设施,新添制了教师办公设施。
二是完善了组织领导机构,强化有效管理。我校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视为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任务,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阳光工程”领导小组,校长范文明亲自任组长,分管副校长陈征安任副组长,具体负责。按照统一内设机构模式,成立了“一室四部”,即办公室、招生部、教学实践部、就业安置部、跟踪服务部。严格执行阳光工程项目公示制度,及时公示每期开设专业、培训人数、收费标准、就业去向等。
三是切实开展农民工培训,提高培训质量。我们实行“常年招生、免费培训、分期入学、定向就业”的原则。根据用工需求制订了农民工培训计划,在培训中,实行“封闭式”管理培训,征对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和各工种需要制订了教学计划,组织教师编写了各工种培训的实用教材(其中抹灰工、焊工、管工即将作为全国农民工培训教材),培训中严把“五关”,即报名审批关、教师关、教案关、培训学时关和考核考试关。在培训中,我们突出技能操作实践的关键环节,做到一边学习,一边巩固,及时考核,确保人人技能过关。我们还特别注重提高农民工的综合素质,开设了普通话、公民道德、城市文明、务工常识、宪法、劳动法和合同法相关知识等公共课程,强化非农技能培训,使之掌握求职本领。根据用工需要有时还进行了军训。每期结业考试合格者发给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培训合格证书》。通过短期培训的农民工,不仅每人掌握了一技之长,还更新了观念,提高了遵纪守法和依法维护权益的意识。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07-0057-03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幼儿教育作为农村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应受到足够的重视,并获得良好发展。我们不能停滞于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而应在经济条件许可的状况下寻找高起点的、适合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路径,这样既可避免资源的浪费,又可促进城乡幼儿教育的均衡发展。目前,师资是困扰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
有调查显示,农村公办幼儿园师幼比达到1∶30,甚至有的县镇班级平均幼儿人数高达59人,远远高于国家规定的1∶5~1∶8。另外,从对农村在职幼儿教师的需求调查来看,艺术领域与教育基本理论的课程是幼儿教师最迫切需要学习的课程。由此也可以看出,艺术领域与教育基本理论等方面是农村幼儿教师素质的薄弱环节。有研究者通过调查发现,83.6%的人认为幼儿教师应该有专科以上学历。
综合以上考虑,我们提出面向农村培养五年制大专学历幼教专业学生。目前,我校业已开展的五年制大专学历幼儿教师定向生的培养即是此方面探索之一。
二、五年制大专学历幼教专业学生的特点
五年制大专学历幼教专业学生的培养已经开始了很多年,从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与用人单位的反映来看,五年制大专学历幼教专业学生具有其优势:学制长,五年的艺术技能课程学习远远长于其他学制幼教专业学生的学习时间,因而学生的艺体特长明显。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在刚刚兴起五年制大专学历幼教专业时,这种学制的毕业生广受用人单位的好评与欢迎。但是,随着学前教育事业的纵向深入发展,人们对幼儿教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五年制大专学历幼教专业学生的“短板”也渐渐呈现。由于教育大众化的到来,一部分有升学希望的学生选择读高中,另一部分升学希望不大的学生选择读中专或五年制大专。这一状况导致学生的文化基础普遍较差,学习习惯不好,甚至有的学生还沾染了社会恶习。但是,他们大部分来自各个县、镇、村,对农村的幼儿教育有深切的了解。同时,他们的艺体特长正是农村幼儿教育所欠缺的,这为他们扎根农村幼儿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另外,在学生入学时对其文化基础提出一定的要求,可以适当保证生源素质。也可以在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对其毕业水平作出一些要求,或者在农村幼儿教师选拔时提出一定的要求,这亦可提升他们的幼儿教育素质。
三、基于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五年制大专学历幼教专业的培养目标
农村幼儿教育的现状与需要为五年制大专学历幼教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提供了方向,五年制大专学历幼教专业学生的特点为五年制大专学历幼教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提供了起点与依据。从已有研究来看,人们普遍认为未来幼儿教师需要具备以下一些特质:具有较高的综合文化素质,掌握学前教育的工作规范和基本理论,具有有效地选择并组织教育内容、创设并发展支持性环境以及组织管理的能力,钢琴、舞蹈、游戏、绘画等基本技能娴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较强,并能不断地进行专业化学习。具体来讲,需要具备以下能力:与幼儿交往的能力;建立与培养幼儿常规教育的能力;创设适于幼儿科学发展的教育环境的能力;全面正确地了解幼儿发展的综合能力;整合教育内容的能力;协调家园关系的能力;不断地学习专业理论,及时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五年制大专学历幼教专业的学生来说,可以适当降低文化基础与理论素养的要求,增强对实际教育教学能力的要求。由于面向农村培养幼儿教师,因此还应使学生了解农村幼儿与农村幼儿教育的特点,掌握开发利用农村教育资源的能力,以及与农村家长进行交流与沟通的能力等。
四、基于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五年制大专学历幼教专业的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载体,要实现上述目标需要相应的课程设置来保障。从目前的研究来看,课程设置基本分为四类:通识课程、教师教育理论课程、技能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通识课程是指文化基础知识的课程,它有利于学生具备基本的文化素养,高中文化课程与其他公共必修课都属于此类。教师教育理论课程是指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学前卫生学等理论课程。教师实践课程以专业理论知识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为核心,包括各教学法课程和艺体课程等。教育实践课程是指为学生提供的亲身实践的课程。
对于五年制大专学历幼教专业的学生来说,还涉及高中文化基础知识课程学习时间安排的问题。当前的普遍形式是2+3或者3+2,即两年或者三年的高中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三年或者两年的幼师专业课程的学习。文化课程的学习是颇受人们批评的地方,由于没有升学的压力,并且与以后就业的联系不是很直接,加之学生基础本来就不好,这些原因导致学生的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效果不理想,甚至加重了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厌学情绪。然而,这些文化通识性课程却是幼儿教师开发利用教学资源的基础所在,正成为广大幼教专家与实践者共同关注的问题。因此,有些学校将理论课程学习的时间比例调高,文化与理论课程占据50%的比例。然而,这似乎又回到了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老路上去了。也有研究者提出,按照教育部、省教育厅的要求和规定开设公共课。专业理论课可占总学时数的40%,艺体课程占总学时的30%,教育实习、见习等活动占总学时数的30%,应着力培养幼师生的教育技能、教学技能、艺体技能,使之并重发展。笔者认为,应打牢五年制大专学历幼教专业学生的文化基础,这样可以为他们今后开发与利用社区资源,开发新的校本资源提供有力的知识结构保障。经过多年的探索,人们普遍认为幼师的模式应定格在大专层次的应用型方面,即具备相当的学前教育专业理论知识,且偏重于实践和应用,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实用型人才。在课程设置方面,应突出幼师性,并且要加强实践训练。因此,应加强幼儿教育理论与教育技能的学习与练习,为其能够尽快适应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提供便利。基于以上分析与我校课程设置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五年制大专学历幼教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中,通识性课程应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开设,应少而精,注重理解与运用,占据25%~30%的比例,高中阶段文化课程也属于此类课程;教师教育理论课程注重联系教育教学的实际来进行,占10%~15%;教师技能课程的学习占30%~35%,包括艺体课程的学习,适当突出艺体特长,保留其优势;教育实践课程占25%~30%,增加教育教学实践的时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与提升,突出幼师性。农村幼儿教育的特点与农村幼儿的特点可以在相应课程中穿插,如环境创设课程中,可以增加农村幼儿园环境创设方法的章节。在教育实践中,可以组织学生到农村幼儿园实习,增加其与农村幼儿园接触的机会。我院五年制学生曾到农村幼儿园顶岗实习一个月,毕业生中大部分学生曾到过各县城的幼儿园实习。
五、基于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五年制大专学历幼教专业学生培养的保障
基于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与五年制大专学历幼教专业学生的特点,要保证五年制大专学历幼教专业学生培养的质量,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学校需适当提高五年制大专学历幼教专业学生的入学门槛,保证他们具有一定程度的文化知识基础,这可以为其后续的文化与理论学习提供坚实的基础。目前,五年制大专幼教专业农村定向生以其较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与良好的学习习惯深受教师们的好评,并且其学习效果与能力也明显好于往届学生,更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其次,学校需提高对学生文化基础课程与教师教育理论课程学习应达到标准的要求。学校需加强对学生文化基础与教师教育理论课程的考核,给学生一定的压力,保证教学的质量与人才培养的质量。
再次,学校需密切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论教学中注意实践取向,注重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技能性课程注重模拟实践或真实实践,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亦可让学生了解学习的用途,增强学习的动力。
最后,学校还需建立农村幼儿园实习、见习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到相应的幼儿园进行教育教学的实习与见习,在提高学生实际的教育教学技能与本领的同时,增加其对农村幼儿教育的了解,产生服务农村幼儿教育的使命感。
与此同时,国家可制定相应的农村教师制度,吸引五年制大专学历幼教专业学生加入农村幼儿教师的队伍。
参考文献:
[1] 王剑兰,张秀娟.幼教师资:问题及对策[J].中国教育学刊,2004(7):34-35.
[2] 秦旭芳,庞丽娟.21世纪幼儿教师的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及原则[J].中国教育学刊,2001(2):10-11.
[3] 王水玉.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J].职教论坛,2004(12):50-51.
[4] 袁秀华,阮树珍.幼儿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J].幼教园地,2005(8):41-43.
[5] 王剑兰.经济欠发达地区幼教师资的现状与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04(3):77-79.
1养殖技术普及推广的意义和现实问题
(1)普及推广养殖技术的意义。农村畜牧养殖业中,定期组织培训养殖户的养殖技术,有助于农村养殖产业化进程的全面加快,并且大力普及农村养殖新技术、推广新品种,对促进养殖业发展意义重大。(2)人员素质问题。近年来,农村青壮劳动力到城市务工是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具体表现,由此造成农村畜牧养殖中接受养殖技术培训的人员年龄普遍偏高,而且文化程度较低。由于文化程度限制,他们在接受新观念、新信息,以及新技术时,无法全面理解,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难以运用新技术,多是依靠以往经验进行养殖。(3)技术推广方式有待创新。就现阶段而言,农村畜牧养殖中推广养殖技术的方式多为培训、宣传、现场指导或咨询等简单形式。实际上,在推广任何一项新技术前,都必须先通过实验、示范和培训实践,如若不经过以上程序便进行推广,不仅养殖户难以提高对养殖技术的认识,养殖技术推广效果更是难以保证。特别是面对农村养殖较为分散的局面,养殖技术推广的难度将更大。(4)畜牧养殖结构有待改善。就我国农村畜牧养殖业当前发展势头而言,建设示范项目并未充分体现出带动作用,农村畜牧养殖业发展速度远远不够。尤其是畜牧养殖结构还较为陈旧落后,严重制约着农村畜牧养殖业的高速发展。比如随着农村畜牧养殖业的发展,初级产品过多,但高附加值产品则相对较少。
2农村畜牧养殖中技术推广对策
(1)围绕“三化”推广应用畜牧科技。农村畜牧养殖应围绕产品优质化、畜牧产业化及生产标准化开展畜牧科技推广应用工作。首先,对现代畜牧养殖配套技术、高效畜禽饲养技术、饲养集约化规范技术、防治动物重大疫病技术及种植优质饲料技术需进一步加大推广力度。其次,针对农村畜牧养殖业发展急需的技术,国家相关技术部门应积极投入开发试验,并示范推广到农村中。第三,国家政府应加快畜牧示范场、科技示范园和示范企业的建设进程,统筹安排开发畜牧产前、产中、产后技术,以便协调畜牧养殖各项技术水平的同步发展,促进其全面快速提高。第四,大力研究开发粮经饲三元种植技术,促使农作物秸秆、光热水资源和土地利用率的提高。最后,地方政府部门应培养农民的管理能力、经营能力和科技能力,有效增强其创业和经营的能力。(2)养殖技术推广应用依据应以“三种力量”为主。要有效促进农村畜牧养殖业高速发展,确保养殖技术推广应用的重要作用得以实现,离不开“三种力量”的大力支持。畜牧养殖户、畜牧科技人员和农村乡镇村办组织即所谓的“三种力量”,我国畜牧养殖业发展过程中畜牧养殖科技人员为主力人员,农村畜牧养殖业要实现快速发展,在其畜牧养殖过程中就需要畜牧养殖技术人员的及时指导培训,农村畜牧养殖户要获得更高经济效益,需要技术人员大力推广应用养殖技术,通俗来说,技术人员就是农村畜牧养殖人员学习专业养殖技术的教师,因此,其对促进农村畜牧养殖业的发展极为重要。而农村畜牧养殖业快速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则是农村乡镇村办组织的大力支持,只有政府部门加大支持力度,才能保证养殖技术推广应用更加合理规范。(3)养殖户方面。科技进步有助于推动畜牧养殖业进步,因此,大力普及先进技术和科学知识是畜牧养殖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只要做足养殖户的工作,便可实现推广和应用畜牧养殖技术。而要促进养殖户素质的提高,首先还得转变养殖户的养殖观念,提高他们对科学养殖技术的认识,帮助他们掌握相关养殖配套技术,促使他们进行标准化生产,最终熟悉现代养殖技术,进而保证收到良好效益,并为新技术的有效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张海霞 孙燕华 单位:山东省莱阳市大夼畜牧兽医工作站 山东省莱阳市万第畜牧兽医工作站
养殖业是指通过放牧、圈养或者其他方式,饲养畜禽以取得相关产品或牲畜的生产部门,是农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乌兰察布市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为养殖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然而养殖业的最终发展目标都是向着规模化养殖发展,虽然近年来乌兰察布市的养殖业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但是没能实现规模化养殖业的目标。这就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合力促进乌兰察布市规模化养殖业的发展。
一、规模化养殖业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养殖业也进入到了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阶段。规模化养殖业主要是指通过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并逐渐形成一定的规模后,延长其附属投资值,从而提高产出值。也就是要对养殖业的发展实行科学的管理,同时依靠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理念,对养殖业的生产以及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标准化、规模化的管理。发展规模化养殖业对乌兰察布市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保障市场经济的稳定。市场经济的稳定是乌兰察布市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其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之一。通过科学的管理手段,能够有效的提高规模化养殖业的效率和质量,这样就能够保障市场的供给满足需求,防止供不应求现象的发生,有利于保障市场经济的稳定,并推动乌兰察布市的经济发展。第二,保护生态环境。传统的养殖业大都采用散放的养殖方式,这种养殖方式缺乏科学的管理模式,很多情况下都会造成草场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但是规模化的养殖方式是将牲畜科学、系统的圈养起来,并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进行管理,这样就可以避免这种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破坏现象的发生。
二、乌兰察布市规模化养殖业的问题
(一)规模化程度低。在乌兰察布地区,农民主要从事养殖和种地两种农业生产劳动,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养殖。乌兰察布地区地广人稀,草场资源丰富,非常适合养殖业的发展,然而农民从事养殖业生产大都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养殖规模较小。这种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养殖方式,不适合规模化养殖业的发展。此外,在乌兰察布地区传统的养殖一直是以散养为主,缺乏规模化养殖的意识。而且农民没有能力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式,导致这一地区的养殖业规模化水平比较低。(二)疾病防疫体系。不完善传统的养殖业采用放养的方式,直接利用草场资源。但是随着乌兰察布政府禁牧舍饲制度的实行,养殖业都变成了圈养的方式。在圈养过程中,大多数农村地区的舍饲圈养密度大,同时农村地区缺乏相应的疾病防疫手段,导致传染病、寄生虫等病虫害问题严重,影响了这一地区的规模化养殖业的发展。(三)政府政策支持缺乏。缺乏相应的政府政策的支持是乌兰察布地区的养殖业难以形成规模化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文中提到乌兰察布地区的养殖业主要以一家一户的小规模养殖业为主,这严重制约了这一地区养殖业的规模的扩大。而且政府的相关政策不明确,虽然提出了鼓励农村地区养殖业发展的口号,但是又缺乏政府政策对农村地区的支持,导致这一地区的规模化养殖业发展缓慢。
三、乌兰察布市规模化养殖业的发展
(一)强化禁牧舍饲制度。禁牧舍饲是乌兰察布市政府单位针对地区的养殖业的状况以及发展方向而提出的科学的发展模式。禁牧舍饲是指将养殖业散养的方式转变为科学养殖,从而促进地区养殖业的增产、增收。但是禁牧舍饲并不是将牲畜圈养起来就可以,同时还要通过科学的方式进行管理,要综合考虑养殖的基本现状、发展方向以及牲畜的生活习性,来进行规模化的养殖模式。同时在禁牧舍饲的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的强化规模化养殖业的发展,将养殖业的生产以及销售等各个环节都纳入管理的范围。养殖在做好牲畜养殖的同时,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对养殖产品进行深加工。形成生产、发展、加工、销售的产业链条,促进规模化养殖业的发展。(二)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政府的扶持是促进这一地区的规模化养殖业的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政府可以通过下发相应的文件、政策等方式,加强对养殖业的扶持力度。可以通过提高农村地区的养殖补贴、降低养殖业的贷款要求和利息等方式扶持乌兰察布地区的养殖业的发展。有了资金的支持,养殖用户才能够不断的扩大规模,引进先进的养殖技术和管理模式,从而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这样就会形成良性循环,促进规模化畜牧业的发展。同时还可以出台奖励政策,对发展较好的养殖用户进行奖励,通过利用榜样作用,促进后进。(三)建设领头企业。要促进规模化养殖业的发展,可以先培养地区的龙头企业。通过培养一批规模化、集约化、自动化的养殖企业,从而带动农村养殖业的发展,鼓励农民参加到规模化的企业生产模式中去,与企业一起共享经济利益、承担发展风险。通过利用企业发展带动个体经营,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扩大农村地区的养殖规模,从而促进规模化养殖业的发展。规模化养殖业是现代养殖业最终的发展方向,针对乌兰察布地区目前养殖业发展的问题和阻碍,政府和养殖个人、企业都应该行动起来,采取相应的措施,不断的促进乌兰察布地区规模化养殖业的发展。
作者:吴红杏 单位:集宁师范学院思政教学部
参考文献:
(2)畜牧养殖加工业发展缓慢。城市畜牧养殖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已经和加工业有了紧密的合作,初步形成一体的生产供应体系。但是,我国农村地区的养殖加工业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在技术和设备上都远远落后于城市养殖加工业,畜牧养殖加工业发展缓慢,直接导致了农村难以形成一体化的生产和销售服务体系。这也是未来农村地区畜牧养殖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3)缺乏准确的市场信息。目前散养户和小型养殖户除了留下极少一部分禽畜产品供自己食用外,绝大多数的禽畜类产品都卖给了中间商,中间商的收购价格和市场出售价格有很大的落差,收购价格偏低是目前的主要现状。
2畜牧养殖新农村建设的未来发展模式
(1)建设科学和完善的疫情防御体系。长效防控和应急防控应当是疫情防疫的两种方式,在目前动物疫情十分频繁的情况下,我们应该以长效防控为主,应急防控为辅,努力建设和完善农村动物疫病防控机制。同时还要加强农村动物疾病防控责任体系建设,在免疫评估和建议规范上加以完善,落实动物防疫责任到人制度。还要强化畜牧业主体、官方兽医及执业兽医和畜牧管理部门的防疫责任体系,做好协同防疫工作。引进先进的防疫经验和设备,消毒水的配备一定要符合相关规定。这样才能建立起科学、完善的疫情防御体系,保障畜禽养殖的健康发展。
(2)建设安全、优质的饲料生产体系。饲料是畜牧业得以稳固发展的物质基础,因此把好饲料安全关口对于农村畜牧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地政府可以鼓励和辅助一些饲料生产企业进入农村,为农村地区养殖户提供安全和高品质的饲料,同时提升产业的集中度。除此之外,还可以加大优质饲料农作物的耕种面积,加大秸秆和下脚料的生产力度,保障畜牧业健康、绿色地发展。
附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和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养殖业在农村悄然兴起、蓬勃发展,据初步统计,2015年全县生猪存栏52.86万头、出栏51.33万头,牛存栏32.56万头、出栏15.23万头、羊存栏28.68万只、出栏22.16万只,家禽存栏987.18万只、出栏869.32万只。其中,养殖场已有1200多家,新增养殖户300户。农村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农村排污总量猛增,给当地环境容量带来剧烈的冲击。
2 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资金筹措比较困难
养殖业污染治理的关键主要是要建沼气工程,建设沼气工程的一次性投资较大。养殖产业虽然有一定的利润空间,但养殖业是一种弱势产业,风险大、利润低。大部分业主的经济力量都不能按标准配套建设好沼气工程,而要依靠地方财政支持,这只是杯水车薪。
2.2 基层环保意识不强
一方面,业主对养殖场粪便污染的严重性估计不足,认为开挖粪池,让其自然降解,对其地下水的污染视而不见,没有意识到污染的危害。另一方面,一些基层干部认为只要经济发展了,污染一点没有关系。
2.3 环保监管力度不强
作为农业大县,新蔡县还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环境法制观念普遍较为薄弱,养殖场建设中不少未经环境影响评价,业主自主选址,自主建设,对环保治污设施投资会大大消减,有的甚至没有环保治污设施。对环保部门的执法,养殖业主认为是找麻烦,影响其发展。对养殖场排污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环保执法手段也比较薄弱。
3 新蔡县治理农村养殖业污染对策建议
农村养殖业排放的畜禽粪便是农村环境的主要污染源,同时也是宝贵的可再生资源。治理农村养殖业污染主要是以生态农业模式推广为重点,加快推进全县农村生态建设。把农业生态建设与农业结构调整,尤其是与畜牧业结构调整结合,与创建生态村建设相结合,与农村精神文明相结合,努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从而创造出具有新蔡特色的循环经济模式。
目前国内处理畜禽粪便的方式有:干湿分离、集中堆放、三格式化粪池、开展有机复合肥和沼气发酵等。结合实际,我们认为应以发展沼气为主线。
3.1 因地制宜,正确引导
一是规模化养殖场发展大中型沼气工程,实现再生资源的市场化、商品化。发展小型沼气工程是我国农村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主要项目,也是国家倾斜的建设项目。
二是畜禽养殖专业村、专业户及散养户发展各具特色的生态农业模式,实现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发挥自身资源、区位等方面的优势,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生态农业经济,同时要积极延伸产业链,尽力拓展市场,提高效益。其模式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猪沼棚生态模式。即在大棚内种植蔬菜、瓜果、棚外养猪。猪粪便进入沼气池产生的沼气作为棚室增温的燃料,沼气燃烧不但能提高棚室温度,又能增加二氧化碳浓度,促进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沼渣可作有机肥供大棚使用,沼液可喷洒作物表面,达到防虫治病的效果,减少农药使用。这是典型的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适用天新蔡县砖店、黄楼、古吕镇、韩集养殖场及无公害蔬菜生产区。
第二种:猪沼粮生态模式。在发展生i业的同时,利用猪粪生产沼气,沼气农民家庭使用,沼渣、沼液作为优质有机肥用于粮食生产。特别是漳头乡程主的精粮、棠村的脱毒红薯,如果采用沼渣作为肥料,用沼液作为防虫药液,采用生态循环模式,生产的精杂粮及“三粉”,品质将会更响。适用于新蔡县余店、孙召、涧头、龙口、棠村、栎城等生猪生产基地和耕地面积较大的产量区。
第三种:鸡(鸭)猪沼粮生态模式。由于鸡(鸭)的肠道较短,食物消化快、利用率低,鸡(鸭)的粪便中仍残留有23%精蛋白和35%的粗蛋白。经过太阳能和热处理使鸡(鸭)粪脱水,配合其它调料喂猪,猪粪制沼气、沼渣、沼液用于粮食生产。适用于新蔡县陈店、黄楼、佛阁寺、栎城、涧头等乡镇及一些鸡(鸭)专业户。
上述各种生态模式经济实用,农户投资5000元、8000元建设一个1000立方米的沼气池,养猪500头,日产沼气量连续燃烧可达48小时,5口人家平均节本增效1500元。
总之,发展农村沼气产业,实现养殖业排放的粪便再生资源的综合利用,有利于改善环境质量,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有利于发展绿色农业,提升农业档次,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促进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
3.2 以点带面,典型引路
新蔡县曾有发展沼气的历史,现在大多数乡镇的一小部分农户在农业部门的引导下发展沼气。我们可以利用这一条件,根据全县养殖业的区域分布,发展不同生态模式的沼气业及大型沼气工程。各乡镇精心选择一批经济条件好的农户和企业作为试点,培植典型。争取国家专项资金,对试点的企业和农户给予支持。
2010年盘锦市养殖生猪151.7万头,牛7.05万头,肉鸡3379.18万羽,蛋鸡923.3万羽,鸭548.8万只。其中规模化养殖占养殖总量的36%,散养户养殖占64%,全市养殖以散养为主,集约化、规模化程度不高。畜禽养殖厂绝大多数未进行干湿分离,畜禽养殖业大多以粪便、污水形式排放。其中污水排放总量约为360.43万t,COD排放量为21425.28t,氨氮排放量为1942.1t。畜禽粪便是农业生产的宝贵资源,任其大量流失或弃之不用是农业资源的最大浪费。
2畜禽养殖业环境污染存在的问题
由于盘锦市畜禽养殖业的发展速度快,发展资金不足,设备和技术落后,90%的养殖户未配备污水处理设施,无法及时有效处理畜禽粪便,畜禽养殖业环境污染已成为该市农村环境最主要的面源污染源。
2.1污染水体盘锦市禽畜养殖场绝大多数缺乏污水治理设施,禽畜污水及废弃物任意排放,而这些禽畜养殖场未经处理的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污染物质。这些污水氮磷含量高,排入河水中后,容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致使大量水生生物因生存环境恶化而引起死亡,严重威胁水产业的发展。此外,地下水也受到禽畜废弃物污水的影响,其毒害成分的渗入,可造成持久性的地下水污染。地下水溶解氧含量减少、有毒成分增加、水体功能彻底丧失,无法饮用和利用,并且极难治理与恢复。
2.2环境致病因子增加畜禽粪便污染物易扩大病菌传播,因为其中含有大量致病菌寄生虫卵、病原微生物等,增加环境中病原种类,病菌和寄生虫、苍蝇蚊虫等繁殖,给人畜传染病蔓延创造了条件。一旦发生区域性传染病,如禽流感等,禽畜粪便未经处理即排放会引起人畜交叉感染,极大地影响人民健康,威胁养殖业健康发展。
2.3危害农田生态畜禽养殖污水不经处理即用于农田灌溉,其浓度过高,污水的毒害成分还会引起作物的腐烂,如果长期使用,将导致作物陡长、倒伏,从而引起减产。同时,高浓度污水对土壤质量也有严重影响,用畜禽养殖污水灌溉可能造成土壤板结,降低土壤孔隙度,导致土壤透气、透水性差,土壤质量下降。
2.4污染空气畜禽养殖中会产生硫化物、氨、甲烷等有毒气体,不但发出恶臭,污染养殖场,而且对周围的空气环境也会产生严重影响。有的畜禽养殖场离居民生活区较近,畜禽养殖场产生的恶臭气体对周围环境产生污染,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根据中国农业大学李国学的研究,这种空气污染会影响周围200~500m的区域。由于恶臭污染问题,导致养殖场与周围群众关系十分紧张,给群众生活造成不便,进而影响社会和谐。
3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对策
3.1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宣传教育,提高环境保护意识要加大宣传畜禽养殖业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增强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对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的紧迫感、责任感,从而尽快把治理工作摆到日程上来,抓紧进行现状调查,制定工作计划,切实把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落到实处。
3.2利用畜禽粪便好氧发酵生产好氧发酵是在有氧条件下,好氧微生物通过自身的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过程,将一部分有机物分解氧化成简单的无机物,从中获得微生物新陈代谢所需要的能量,同时将一部分有机物转化合成新的细胞物质,使微生物生长繁殖,产生更多的生物体的过程。发酵的结果是废弃物中有机物向稳定化程度较高的腐殖质方向转化。该技术在畜禽粪便中加入秸秆、谷糠或稻壳,经过发酵、粉碎、造粒等处理工艺,制作成可直接出售的有机肥,从而可以解决畜禽粪便含水率高、储运不方便的弊端[2-3]。以畜禽粪便作为有机肥生产原料,节约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农产品质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水平逐渐提高,畜禽的养殖行业发展迅速,而畜禽的养殖生产污染已经成为我国农村地区在发展过程中重要的污染来源。随着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逐渐提升,我国所开展的污染环境检测工作与污染防治工作已经成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话题之一,只有做好畜禽养殖环境的检测系统的开发与污染防治工作,才能从根本上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1畜禽养殖业环境管理现状
1.1管理制度环节脱节近年来,我国畜禽养殖业快速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经济效益的增长[1]。现阶段,我国各地方农业部门已经将畜禽养殖业发展进行结构性调整。但是,对于养殖业的环境保护工作来说,还没有将其列入对应的发展规划中,从而导致禽畜养殖业的环境污染防治工作不能顺利地进行下去。1.2执行制度过程脱节在农业部门的相关环境污染防治政策实施过程中,并没有对禽畜养殖业的环境管理工作给予高度的重视,从而导致管理过程中,没有制定出一项科学、合理、有效的环境污染防治对策。1.3畜禽养殖业管理手段落后畜禽养殖行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了我国各地区的农村地区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按照我国指定的工业环境污染监测标准来说,畜禽养殖业的污染已经达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2]。但是,我国相关部门并没有认识到该问题的严重性,在开展环境污染防治工作时,也没有好的、可行的管理手段。
2畜禽养殖业环境检测系统开发与污染防治对策
2.1实施情境生产的源头控制在对农村畜禽养殖业开展环境污染防治工作时,应根据畜禽养殖行业的发展现状,制订出相应的防治对策,并将现有环境检测系统进行创新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根据养殖区域的发展现状进行合理规划,从而做好环境污染的控制工作。另外,通过环境系统的检测,可以对畜禽养殖行业所使用的饲料进行检测,并为其制订全新的环保材料,从而减少畜禽在生长过程中的污染排放量[3]。2.2农牧结合发展生态农业根据我国现有的农牧现状,将畜禽的养殖转移到较为偏僻的郊区,减少现有的养殖规模,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要做好农牧结合工作,还可以将禽畜的粪便当作肥料进行合理应用,避免环境污染现象的发生,并为农作物提供充足的养分。2.3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将畜禽的粪便通过良性循环的形式进行合理利用。另外,对一些畜禽养殖中所产生的废水,应进行全方面处理,减少污染,并进行农田灌溉或鱼塘补水等。对于一些固体的粪便,可成为农作物生长的原材料,不仅保证了这些粪便被合理利用,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自然生态环境。2.4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根据我国畜禽养殖业的发展现状,应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优惠政策,从而做好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另外,我国相关部门应大力倡导畜禽养殖行业的农业生态系统发展,从根本上做好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工作[4]。
3总结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其环保意识也越来越高。做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可以有效保护我国的自然生态环境,促进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筱娇.吉林省松辽流域典型区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的空间分布特征及环境承载力研究.吉林大学,2016
[2]张云芳.南靖农村户用沼气生态处理模式防治畜禽养殖污染的研究.厦门大学,2009
东辽联社以“简化办贷手续、提高工作效率”为重点,采取调查摸底,逐户建立经济档案,积极开展评定信用户、开办“惠民卡”活动,大力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截至目前,在全县15个乡镇的259个行政村中已评定信用户15947户,总授信额度23600万元,有效缓解了农户发展养殖业生产的资金需求。安恕镇在农信社的大力支持下,养猪专业户发展到1,283户,占全镇农户的31%,年出栏优质瘦肉型育肥猪10万余头,户均增收12000元,人均增收3000余元。育肥猪远销白山、通化、长春、沈阳和哈尔滨等大中城市。
积极开办养殖大户联保贷款,支持规模化养殖
为有效解决规模化养殖户资金需求量大又无法提供有效抵(质)押担保的问题,东辽联社创新贷款方式,推出了养殖大户联保贷款产品。符合条件的2-3户养殖大户在自愿组合的基础上组成联保组,根据养殖规模、信誉程度、资金实力等情况,差别授信,每户最高授信额度50万元,有效解决了养殖大户想扩大规模而缺资金的难题,受到广大农户的好评。金州乡的黄牛育肥产业在信用社的大力支持下,逐步发展壮大, 20头以上养殖户达到525户,50头以上的达到120户,100头以上的15户,年出栏育肥牛20000余头,仅养牛一项农民人均增收600余元。
适时调整信贷政策,支持产业链条接续发展
为更好地推动全县养殖业发展,东辽联社主动适应农业发展新变化,突出“三农”信贷资金第一顺序,在信贷资金的使用上首先保证信用户和联保户的贷款需求,并将能繁种畜禽的养殖、良种繁育、商品畜禽出栏加工等作为信贷支持的重点。在贷款限额上给予提高,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由原来的最高限额5万元提高到10万元,在贷款方式选择上推出了组合贷款。信用户可申请信用贷款、保证担保贷款和抵(质)押贷款;非信用户可申请保证担保贷款和抵(质)押贷款,并在贷款约期上进行合理调整。吉林省大志禽业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种鸡、育雏、饲料加工、禽类加工于一体的养殖龙头企业。在东辽联社2000余万元信贷资金的大力支持下,该企业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全县2400多农户发展肉鸡养殖业,每年可为企业和农户增加收入近10000万元。
认真做好跟踪服务,力促养殖业健康发展
中图分类号:S85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532095
1 篾厂乡畜牧业污染情况及危害
通过篾厂乡养殖业调查,全乡2015年散养畜禽饲养量为生猪68006头、大牲畜9769头(匹),家禽143092只。年排粪尿12.4万t和5.14万t,其中沼气、化肥应用只占排放的60%左右,其余部分被乱堆弃或雨水冲入河道。给治理环境污染带来了压力,畜禽粪便成为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农村畜牧业污染治理势在必行。
农村畜牧业污染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点:传播“人畜共患病”;造成空气恶臭;造成水质下降;影响畜产品安全。
2 畜牧业对环境污染的原因
畜禽养殖散乱,选址不合理,受本地生活习惯的影响,大部分农户都有自己的猪舍并且都是建设在房前屋后,养殖一到多头不等的猪,产生的污水、粪便乱排乱放,大牲畜、家禽饲养为放养,无固定的圈舍,导致粪便乱排泄。影响环境卫生;农村居民环保观念薄弱,畜禽散放混养,畜禽粪便乱堆乱放,使得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粪污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理跟不上,大部分沼气设施年久失修,无法使用,村庄排污管道、沟渠不健全,雨污不分离;农牧脱节,粪便综合利用率低,由于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土地大量荒芜,庄稼种植面积缩减严重,农家肥使用越来越少,导致粪便堆积,无法全部进行消耗处理,粪便资源没有得到更有效的综合利用;病死畜禽乱丢弃导致空气恶臭,疫病传播。
3 减少农村畜牧业污染的措施
3.1 加强畜牧业污染宣传教育
不断提高养殖户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素质,认真分析和调查研究农村畜禽养殖污染问题,充分认识畜禽养殖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和污染治理工程的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确保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向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提高农户的环保意识,让广大养殖户自觉养成爱护环境卫生的习惯,自觉按照畜禽养殖、粪污处理的相关要求进行生产。
3.2 规范建设圈舍
针对本乡内农户有饲养年猪和放养土鸡的习惯,合理安排猪的圈舍建设,要求有干湿分离的堆粪区,并要求加盖顶棚;有独立的排污管道和污水处理池,必须水污分离,定期清理 。大牲畜和家禽实行圈养。
3.3 科学处理粪污
采用雨污分离的污水处理池净化污水;利用畜禽―沼气―农作物的方式处理粪污;推广立体养殖,充分利用林下空间开展养殖业或者在草地、荒坡实现放养,实现资源多层次综合利用,提高畜禽产品质量,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农牧结合,充分利用粪便堆积发酵,作为农作物的肥料提高作物产量,降低作物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减少用水量,畜禽粪便采用干清法清理,尽量少的使用水冲,畜禽清洗用水是畜禽养殖的主要部分,尽量少的使用水冲,减少液体污染物排放总量。饮水方面鸡场、猪场采用饮水器,可大幅度减少舍内的饮用水及污物排放。
3.4 开展生态养殖,建立生态养殖场
发展环保型畜牧业,推广健康养殖模式,因地制宜,如畜林种养结合、林下养鸡等养殖模式,这样做即能做到废物的充分利用,又能有效地解决畜禽粪便污染问题。
3.5 加强对畜禽养殖业法律、法规执法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