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县域经济范文

时间:2023-08-06 09:02:0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新型县域经济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新型县域经济

篇1

结合三中全会的决议,未来新型城镇化路径设计的原则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

――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之前,城镇化表现出来的是半城镇化,也就是2亿多农民工尽管工作生活在城市,但大部分群体没有享受应有的基本公共服务,包括医疗、养老等在内,出现了农民工与市民之间较大的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到2012年底,全国户籍城镇化率只有35%左右,远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52.57%。

――市场要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之前的城镇化过程中,政府干了很多市场该干的事,结果出现了很多“鬼城”,也推高了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而三中全会后,政府将进一步简政放权,放松管制。在城镇化领域,会鼓励更多市场主体进入之前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中。

――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通过土地流转、抵押等方式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而推动农民收入提升,可以最终实现城镇化从最大的内需潜力变成真正的内需。

――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构筑更有利于城镇化走质量型路径的财税体制。通过财税制度改革,为县级政府建立起可持续的税收来源,也可以避免其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改变之前土地城镇化远高过人口城镇化的局面。通过财税制度改革,也可以激励地方政府将城市打造得更宜居,吸引更多人来居住,从而提高自身税源。

――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这将有利于扭转之前县域经济发展中走的粗放路径,也有利于有资源的县域经济获得更多的生态补偿资金。

三中全会的决定,是对2013年中国新型城镇化路径设计总过程的一次权威定性。过去的一年中,对待新型城镇化的路径设计的落实和理解,在中国的县级政府层面中表现出来了三种态度:

一是迷茫。一方面,县级政府认为很多制度改革的权力在中央政府,县级政府很难有大的突破,于是等中央政府出台政策后才考虑动手;另一方面,对于技术进步和管理提升这种质量型城镇化的路径,找不到升级的办法和路径。该类型的地方政府,多分布在思想比较保守、经济实力较弱的中西部地区。

二是装糊涂。一些县级政府对于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思想是明白的,但却采取了片面解读方式。比如,刻意将投资、房地产化、人为造新城等老模式装到“新型城镇化”的筐里,开始走新一轮的圈地型城镇化老路。这种城镇化路径的异化,是当前中国政府推行新型城镇化最大的挑战之一,如果处理不当,很有可能大范围偏离新型城镇化的初衷。该类型的县级政府,遍布各地,比重不小。

三是先行先试。一些县级政府深刻认识到之前的城镇化路径难以为继,于是结合自身资源和特点进行了一些积极探索,主要体现在土地流转、宅基地交易、宅基地换社保、户籍改革中的居住证改革,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改革、开征房产税、引进社会资本参与棚户区改造、加大混合社区建设、扩大镇级政府的自等多个方面。但这种类型的地方政府总体数量较少,还未形成主流。

2013年,新型城镇化还在路径的顶层设计过程中。新型城镇化路径对于县域经济的影响总体上还是平稳的,老路径的城镇化依旧是主体。但三中全会后,新型城镇化的路径以及具体政策将快速推进,接下来将对县域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首先,县域经济会日益分化。随着市场主导,根据主体功能区规划、鼓励符合条件的县改市等城镇化路径予以落实,县域经济间会因为自身资源和条件的不同加速洗牌,人口和产业将聚焦到更适合发展的县域或市域,2852个县域经济会出现“二八原则”,大部分的县域经济会保持平稳或者萎缩,小部分县域经济会得到加强。

篇2

(一)用“新型工业化”理念确立优势产业,发展特色经济

内蒙古县域经济如何用新型工业化理念谋划主体经济、最现实的做法就是凸现特色,发挥特色,围绕特色,做强特色。内蒙古最大的特色在于绿色,因此结合县域主体经济,应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畜牧业)、信息农业和品牌农业这“三大农业”。

如果说生态农业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那么“信息农业”和“品牌”农业则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所在。“信息农业”是继“智能农业”、“精品农业”、“虚拟农业”等高新农业技术出现之后才逐渐形成的一个集知识、信息、智能、技术、加工和销售等生产经营诸要素为一体的开放式、高效化的农业。从上个世纪80年代始,主要通过计算机和通讯工具,建立网络,收集、整理、利于农业科研、生产、加工、销售、管理等各方面信息,指导农业生产全过程的各个环节,从而达到进一步解放农业生产力,提高效益的农业。可见信息农业如果能成为我区县域农业运作的主流,对我区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将是前所未有的。

严格讲品牌农业,是指通过相关质量标准体系认证,取得商标的注册权,具有较高市场认知度、知明度以及消费者的诚信度,同时拥有较强的市场销售能力和较高经济效益的新型农业、实施品牌农业的意义在于提高我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壮大县域经济。面对WTO对我区农业的挑战,我们不得不加速告别以往的粗放型农业,积极向精细农业方向转变,让农业生产由单纯追求产量转向质量和效益并重。目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市场追求的是品牌化、标准化的优质农畜产品。因此,打造市场上叫得响的农畜产品品牌,随后成为名牌产品,显然已成为提升农业产业的重要举措。内蒙古的农业要发展,要想打入区外、国外市场,就必须而且只能走品牌农业的路子。因此,重视特色农业的发展,让弱项变强、强项更强、特色更特、优点更优、亮点更亮,效益自然会更好。

过去,我区的很多农业战略都着重于农业技术的应用。从本质上来讲,这些技术还是从第一产业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而“三大农业”则把农业与科技、环保、信息、市场、安全等属于第二、三产业范畴的各个领域紧密地连接在一起,表明了今后所要建设的农业,是与二、三产业相对接的,贯通三大产业的现代化大农业。因此,“三大农业”不仅在具体战略措施上是对传统农业的改造、继承和发展,更重要的是在观念上,用新型工业化的理念,装备“三农”,进而在思想和技术上具有了更新更大的突破。

二、以“新型工业化”的内涵装备“三农”

从已实现工业化的多国经验来看,只要工业化进入到实现阶段,即便处于实现阶段的初期靠近中期以后,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可以着手将以农哺工转变为以工补农、以工建农、以工带农。对此,我们可以解释为以“新型工业化”的内涵装备“三农”。

1、提供农牧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机会

如果说诱导农业结构调整,扩大农畜产品销售市场只是部分涉农企业的以工补农行为的话,那么吸纳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则是所有涉农企业,如乡镇企业、农畜产品加工企业等都参加的所有非农产业整体参与的补农、支农行为。大力支持并鼓励这类涉农企业的发展,势必能吸纳转移农村牧区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其补农支农的效果会更加明显。如蒙牛公司吸纳2000多人就业,而且带动近10万农民发展养牛业;伊利带动12万农民搞养殖业;兴发带动10万农民养鸡;塞飞亚公司吸纳250多户农民养鸭,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目前我区农业比较效益仍很低下,农牧民增收难,关键是仍有近200万剩余农业劳动力。在剩余劳动力转移之前,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是很难提高的,农民的收入会始终处于停滞状态,有关专家预测:如果乡镇企业或工商企业能够有效地转移一个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就会提高一点劳动生产率,就会为农牧业效益的提高、农民的增收和农村人力资源的发挥作用作出一份贡献。

2、提供和推广农牧业技术

非农产业,尤其是涉农企业,为了保证农牧业所提供的原材料符合加工或者销售的要求,往往要对农牧民提供技术方面的帮助和支持:一是免费或者低费为农牧民提供实用技术,当然也包括其它实用技术的推广;二是免费或者以成本价向农牧民提供优质种苗,有些企业还用先借后抵的方式为农牧民提供种苗;三是提供生产技术方面的指导,对生产基地的农牧民进行种植和栽培等生产方面的指导;四是提供部分启动资金,这种资金可以是货币资金,也可以是机械设备或其它实物,甚至是担保小额贷款等。

3、为务工农牧民提供培训和职业教育

为了使农牧民能够顺利实现就业或转移,从旗县政府的角度应免费对农牧民进行培训。从企业的角度更应该提供接受再教育的机会和资金扶持,虽然这种教育和培训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是企业为了提高经济效益而永续利用人力资源的需要。但是从客观上讲,这些培训和职业教育提高了农牧民的素质,为最终非农化积累了丰富的人力资本,为内蒙古大开发创造了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也就在这个意义上说,这种教育和培训也应成为政府行为。

4、提供廉价的高效能的生产资料

即农业生产资料部门为农业提供便宜、高效能的生产资料,降低农业的生产经营成本,真正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当然这种形式不可能再通过行政命令来进行,只能通过国家对生产资料部门实行优惠的行业政策、税费政策、技术改造扶持政策来促使企业降低生产经营成本,从而降低农业生产资料的市场价格,让利于农民和农业。

三、以“新型工业化”的方式创造体制环境

1、建设电子政府和电子政务,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面对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的当今社会,只有加快电子政府和电子政务为主的旗县政府的信息化建设速度,才能有效履行政府职能。发展电子政务和电子政府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电子政府和电子政务本身,而在于其对全社会日益加深的影响。它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可以改进政府的工作效率和决策水平,可以提高政府办工的透明度,提高勤政廉政的水平,可以更有效的提高信息采集、分析、整理和的效率,从而更有效地向企业、团体和农民个体提供优质服务,达到职能的转变。加快这项建设,需要明确旗县一级电子政务及其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框架,突出重点,实现途径及其发展政策。抓住信息化带来的机遇,加快县级政府的信息化建设步伐,可以充分发挥信息的渗透和辐射功能,引领“三农”,促进县域工业化进程。

在电子政务和电子政府建设过程中,还应配套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督体制。如,公示制度、监督机制、承诺制度,办事原则、效率、时间、期限、基本标准均应予以公示或以信息形式,由群众及企业进行监督。这是促使县市领导和干部转变思维方法和工作作风的有效途径。如果这一工作进入良性轨道,城乡以软环境的建设弥补硬环境的不足,便有望实现了。

2、加快软环境建设步伐,弥补硬环境之不足

篇3

以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为目标,实现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工作,降低经济发展的资源能源消耗,缓解资源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提高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必须在发展经济时始终不忘环境和资源的合理保护与使用,坚持因地制宜,按规律办事,在建设生态示范县、环境优美乡镇、生态工业园区的同时,实施“蓝天工程”、“青山工程”、“绿水工程”;发展循环经济,启动绿色消费,拉动绿色生产,推广资源再生利用,延长产业链条,努力缓解资源环境对经济增长的“瓶颈”制约,促进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增长优势;坚持走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之路,使县域经济的发展在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的过程中更好地与环境和生态保护结合起来,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结合起来,与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结合起来。

篇4

我们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发展集约”的原则,加快建设“三大工业园区”,打造产业集群板块,为县域经济发展蓄积赶超能量。

一是全力打造煤焦电化工业园区。鸡东县曾是全国十个重点产煤县之一,煤炭预测总储量66亿吨,但多年来综合利用率较低,未实现深度转化,资源优势难以发挥。为此,我们抓住全省打造东部煤电化基地的机遇,申报、规划、建设省级煤焦电化工业园区,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引导企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向园区汇聚,构建涉煤深加工产业“集成板块”。目前,该园区按照“一区多园”模式,规划总面积475公顷,内设无烟煤深加工、煤焦电化、PVC树脂、煤化工4个特色产业园,现已入驻企业12户,实施项目18项,竣工投产10项,累计完成投资11.8亿元。其中,无烟煤深加工产业园以鸡东宝泉无烟煤炭有限公司为龙头,已投产120万吨洗煤和年产1.2亿块煤矸石烧结砖项目;总投资5亿元的年产4万吨碳化硅新工艺节能示范项目,现已完成投资3.5亿元,预计2013年年末竣工投产。届时,将形成从无烟煤生产、洗煤、煤矸石制砖、煤矸石发电到碳化硅生产、超微粉、多晶硅和单晶硅的产业链条。煤焦电化产业园以鸡东北方焦化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现已建成120万吨洗煤厂、年产5000吨粗苯生产线、2.4万千瓦焦炉煤气发电站,5万吨硅铁项目一期工程已经竣工投产,2013年末煤气储备站建成后,将形成从原煤、选煤、焦化到粗苯,从焦油、焦炉煤气发电、硅铁生产到还原铁及钛白粉生产的产业链条。此外,PVC产业园和煤化工产业园,我县正采取分项招商的方式,引进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对园区进行开发建设。“十二五”期间,随着一批龙头企业的入驻和产业链条的延伸,我县原煤将至少实现十倍以上的放大增值。

二是规划建设食品工业园区。鸡东地处三江平原腹地,是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土地肥沃,环境清洁无污染,发展生态农业和绿色食品产业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多年来,我县农业始终处于“原字号”生产阶段,农户分散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业效益难以提高。我们为彻底改变这一现状,以食品工业园区为平台,引进国内知名食品企业,承接食品精深加工的项目、技术、设备,延伸产业链条,实现农产品加工增值,促进企业与农户双赢。目前,我县已组建成立食品工业园区管委会,高标准编制了园区控制性(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详细规划,引进全国500强企业2家。其中,福润肉类加工有限公司200万头生猪屠宰项目正在安装生产设备,预计年末竣工投产,达产达效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税金5200万元;正邦集团5000吨纤维玉米粉项目已完成厂区道路和厂房建设,预计年末竣工投产;博旺饲料有限公司年产24万吨饲料项目已投资4691万元,完成主厂房土建工程和办公楼建设,正在进行钢结构安装和成品库房基础施工,预计年末竣工投产。此外,汇源集团、光明乳业公司2家上市公司和北京蓝莓科技、琴海生物制剂2家筹备上市企业计划入驻。这些项目达产达效后,鸡东将实现千家万户小生产与现代化大企业的有效对接,加快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成为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县。

三是积极谋划贵重金属工业园区。我县地下矿产资源品种多、储量大、品位高,素有“龙江矿产资源大县”美誉,其中南部山区蕴含丰富的贵重金属矿产资源。但多年来,由于没有进行实质性勘探,储量无法准确核定,阻碍了开发利用进程。今年,我们谋划建设贵重金属工业园区,借助黑龙江省第一地质勘察院,加大地质勘查力度,提高资源勘探精度,对铜、钼、金、银等矿产进行整装勘查开发。目前,黑龙江省第一地质勘察院在我县发现了一处中—大型铜钼多金属矿,现已投资4500万元,完成钻探1.5万米、槽探2万平方米,据初步估算,四山林场矿区可控制和推测铜资源量50万吨,钼资源量10万吨;已提交金资源量5吨、银资源量100吨。现第一地质勘察院正与有关企业洽谈合作勘查开发事宜,预计明年年底完成详查工作。“十二五”期间,我县将全面开发利用贵重金属资源,打造新的支柱产业,彻底打破“一煤独大”的局面,形成煤炭、非煤矿产、食品加工“三足鼎立”的产业格局。

二、引建大项目,打造脊梁提速赶超

我们把项目作为财富之基、增量之源,集各方面力量引建重点项目,努力培植投资超亿元的“脊梁型”项目群体,使潜在的资源优势快速裂变为经济优势,为跨越赶超注入强劲动力。

一是立体招商引“龙头”。近年来,鸡东同其他城市一样承受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但每一场大的危机也都孕育着大的发展机遇,特别是能为后发地区带来跨越赶超的契机。为此,我们注重把握国际国内产业转移与鸡东产业的对接点,创新形式开展招商引资活动,重点抓实“四个层面”搞招引,即决策层面谋思路,县级领导层面抓带动,部门、乡镇层面挖潜力,节、会层面抓推介,形成了立体式常态化的招商引资新攻略,切实提高签约项目的合同履约率、项目开工率、资金到位率和竣工投产率。三年来,我县先后引进江苏雨润、江西正邦等国内500强企业和一批知名企业,形成每个主导产业都有龙头企业带动的格局。共引进市域外资金25.6亿元,增加规模企业5家;实施重点项目92个,总投资107.6亿元,现已竣工投产51个项目,完成投资57.6亿元,结束了项目建设“山多峰少”的历史,形成“多业并举、项目林立”的喜人局面。

二是产业拉动壮“块头”。多年来,鸡东县始终高度重视项目建设,但由于产业发展模式落后,产业结构布局失重,导致项目虽然“铺天盖地”,但难以“顶天立地”,比较优势不明显,发展根基不牢固,生命周期短暂。为此,我们立足县情实际,以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科学谋划、准确定位煤焦电化、非煤矿产资源深加工、食品加工、新材料和新型建材、新能源、北药“六大产业”,并围绕主导产业精选项目、引建项目、做强项目,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发展。以延长煤焦化、煤气化、煤电化产业链为核心,先后实施煤电化产业项目23个,初步形成了煤炭洗选、加工、炼焦、发电、化工项目群体,构筑起煤焦电化产业全面发展的主框架,形成链式开发、多路并进的新格局。目前,全县原煤年产量达400万吨左右,煤炭转化率超过70%。铜、钼、金、银、油页岩、硅线石等非煤矿产资源逐步从勘探普查向详查、开发、加工演进,非煤矿产资源产值占全县经济的比重由2008年的2个百分点提高到4个百分点。其中,我县油页岩资源不仅储量丰厚,而且出油率较高,达到10%以上,大连东瑞投资有限公司正准备联手央企开发炼油项目。依托我县丰富的农产品、畜产品资源,谋划建设生猪、蓝莓、水稻等食品加工基地,推进农产品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延伸。目前,万寿菊产品已由颗粒状态进入色素油提纯阶段;蓝莓苗木繁育基地已建设蓝莓示范田4处。此外,柔性石墨、石墨纸、石墨密封材料、动力电池负级材料、磨料、烧结砖、保温钢板等新材料产品进入实质性生产阶段,锂离子电池正在进行测试检测。产业和项目的有机捆绑,使优势放大、项目做大,产业集群和项目集群呼应并进。

三是创新品牌造“拳头”。多年来,鸡东县规模以上企业品牌意识淡薄,营销观念陈旧,产品缺乏创新,与主导产业关联度强的关键技术不多,导致市场竞争力不强,抗风险能力弱。为此,我们围绕优势主导产业,加大专项资金投入,扶持企业技改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全力打造高端化的企业品牌。三年来,县财政拨付科技创新和品牌创优专项经费2300多万元,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10户,帮助企业解决重大技术难题60余项,引进先进实用技术30余项,实施国家级星火计划、重大科技支撑计划、科技成果转化等项目5个,省级科技项目7个,科技成果转化率达60%。2011年,全县省、市级民营科技企业分别达到9户和22户,实现产值22.7亿元,同比增长20%,工业增加值7.82亿元;省、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分别达到1户和20户,实现产值22.2亿元,同比增长36.6%,工业增加值7.77亿元,占全县GDP的8.1%。更多的“鸡东制造”转化为“鸡东创造”,有力地捍卫了“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的品牌。

三、营造大环境,优化服务合力赶超

我们始终坚持“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创造财富”的理念,不断优化政务环境、金融环境和发展环境,形成“项目磁场”,营造“洼地效应”,确保企业建得成、养得大、做得强。

篇5

当前,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新常态是我国经济经过30 多年发展后走上的一个新平台,是21世纪中国经济一种趋势性的、不可逆转的发展状态,表现为经济相对稳定、增长速度适宜、结构优化、社会和谐。

一、新常态下加快经济产业转型的意义

1、新常态由中国经济现实条件所决定,是经济内在发展条件成熟的必然结果

从结构层面看,产业结构方面,第三产业逐步成为主体;需求结构方面,消费逐步成为需求主体;区域结构方面,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分配结构方面,居民收入占比上升,收入差距缩小。从发展方式来看,粗放型增长切换到创新型增长,增长动力更加稳健,周期性波动明显缩小,经济质量稳步提升,资源环境保护机制、社会保障趋于完善。从就业情况看,经济总量持续增大,结构不断优化,吸纳就业的能力日益增强,劳动力人口持续减少,适当放缓速度不会影响就业。

2、县域经济在区域经济转型中地位极其重要

我国县域经济的规模总量、就业吸纳能力、投资和消费等一般占省域经济60%以上,认识、适应和积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县域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新常态”不是被动的容忍过程,而是经济“破茧成蝶”,由大变强这一历史性转变的过渡阶段。不但要关注县域经济发展数量的增长,更要关注县域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把握机遇,主动发力,在广度和深度上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经济制度,才能充分奠定“全面小康”的体制机制基础。

二、新常态下县域经济改革的主线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性突破,更是新常态下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这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市场的决定作用是主要方面和目的;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重要前提和条件。

1、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市场体系是市场体制的首要内容,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必须形成完善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1)建立公平统一、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作为现代市场体系的首要之义,公平统一、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对有效约束市场主体行为,遏制垄断和不正当竞争,维护市场秩序,规范市场运行,保障市场竞争具有根本性意义。主要路径就是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2)完善市场决定价格机制。灵活的市场决定价格机制是价值规律的直接体现,也是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的关键所在,更是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机制基础,只要“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还没有完全确立,我们的市场体系就不能称之为完善的现代市场体系。

(3)深化要素市场改革。要素市场是现代市场体系的核心,也是市场体系建设的薄弱环节,要素市场化程度大大低于商品市场化程度,成为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的瓶颈。因此,必须把培育要素市场作为完善市场体系的主攻方向。作为县域经济,特别是要把统一城乡建设用地市场、健全金融市场体系作为重中之重。

2、消除地方市场壁垒

市场壁垒是市场经济的障碍,行业垄断是公平竞争的天敌。消除壁垒、打破垄断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重要职能,是保证市场有效运转的必要前提。为了实行地方保护,县级政府往往通过许可证制度、核发执照、限制服务等行政手段,限制异地新的市场主体。导致一些行业由于满足于这种行政壁垒带来的好处而形成路径依赖,而不去追求以竞争为导向的行业企业优势,从而规模经济、客户忠诚度、成本效益,社会效益等都无从体现。只有消除壁垒、打破垄断,才能公平竞争,让各行各业充满生机活力;企业只有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动力追求技术进步、产品创新,为经济转型提供“源头活水”。

有效的市场,有为的政府,政府与市场各司其职;“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得手”各负其责,两手形成合力。前者主要进行资源配置,后者主要提供发展环境、公共产品与服务。这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的理想状态,也是我们致力追求的目标。然而,形成这样的理想状态,政府必须要简政放权,这就不可避免地触动权力部门的利益。有的部门利益甚至通过立法加以固化,改革难度非常之大。正因为如此,需要我们以极大的政治勇气与智慧推进改革。

三、新常态下深化县域经济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

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一主线,新常态下深化经济产业转型升级需要顶层设计,协调推进,以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为引领,着力在以下方面实现突破。

1、合理布局,发挥自身比较优势

第一,要以更加宽广的眼光和战略思维审视县域经济的发展,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精力把优势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做精。进一步强化产业建设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着力打造优势特色产业体系,大幅提高承接产业的主动性和实效性。

第二,提高投资质量,对县域经济投资仍然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要切实改善投资环境,提高行政效能和办事效率,着力做好产业项目谋划生成工作,着力做好招商引资准备工作。立足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方向,精心策划项目,聚焦重大产业项目、重点产业链项目、外资项目和企业总部项目,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和产业集群。

2、有序推进服务业市场扩大开放

新常态下,我国进入消费新时代、人口城镇化的新时代,加快推进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的转型是大趋势。进一步扩大开放服务业市场,对于完善要素市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意义重大。目前,我国服务业比重和高收入国家、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相比明显偏低,作为县域经济,服务业的比重更低。另一方面,全社会的服务需求全面快速增长。当前,服务业已超过第二产业成为我国最大产业,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动力源、扩大就业的主渠道。因此,服务业市场的开放与制度创新势在必行。这是加快服务业发展速度、提升服务业发展质量的关键。

3、做好金融产业发展

“围绕服务实体经济推进金融改革”,既是实体经济稳定、可持续增长的核心问题,也是金融业自身持续发展的前提。金融服务业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扩大金融业开放,构建更具竞争性和包容性的金融服务业。二是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大力发展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资本市场,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优化社会融资结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三是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使市场在资金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不断优化资金配置效率,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动力。四是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依法综合施策维护金融安全稳定,确保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

4、深化大企业改制发展

现有大企业,势力雄厚,具有发展优势也必须主动适应新常态,适应未来的竞争和发展趋势。在资源集约利用逐步成为主流,人力资源成本不断上升的情势下,以往那种依赖投资保增长,依赖政策获得效益的模式,不可能再持续下去。继续深化改革,应当着力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大混合所有制改革力度。打破行政垄断,放开的竞争性业务,放松对文化传媒、金融、医疗、教育等传统服务业的行政管制,尤其是在激活社会资本上取得更大的突破。二是建立企业自我完善、自我革新平台,完善资本市场。三是充分发挥市场决定作用,解决“一股独大”问题,推进现有资本战略性调整。

5、完善法治市场经济

法治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基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完备的法治体系是市场健康运转的前提。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部署,强调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其核心问题,就是要紧紧围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为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创造优良的法治环境。改革的着力点和主要突破口:一是建设法治政府。县级政府要用法律界定政府与市场边界,逐步实现市场监管职能法定化,加快市场主导的经济转型。二是完善包括知识产权在内的产权保护制度,以法律形式明确界定和充分保护市场主体的经济权益。三是健全完善法治化市场规则,以法治手段规范治理市场,以法治方式解决市场秩序问题。

【参考文献】

[1]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县域经济发展质量的评价和反思[J].区域经济评论,2014.1.85-92.

[2]高国力.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走向[J].新华网,2015.

[3]刘吉超.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评述及其反思[J].企业经济,2013.02.154-158.

[4]程钰,刘雷,任建兰,来逢波.县域综合交通可达性与经济发展水平测度及空间格局研究―对山东省91个县域的定量分析[J].地理科学,2013.09.1058-1065.

篇6

当前,在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新形势下,要高度重视城市规划发展和产业布局的问题,把产业布局与城市发展统一规划、统筹考虑。

(一)全力构建“两区两带”总体产业布局

就产业布局而言,就是要按照威海市委、市政府的总体规划,把威海作为一个整体,坚持一二三产“互促共进”,统筹规划建设以“两区两带”为支撑的区域发展板块。以经区、威海工业园和文登、荣成、乳山市区为节点,建设加工制造业聚集区;以中心市区、高区为重点,建设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以海洋产品、畜牧产品、农产品为重点,分别在荣成、文登、乳山三市培育各具特色的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带;以千公里海岸线为依托,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规划建设沿海产业带。

(二)着力打造“一线四带、四带合一”的沿海产业格局

威海的优势是海,沿海有千公里海岸线,自然资源丰富,以千公里海岸为依托,发展现代旅游业、造船业、海洋业、清洁能源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要按照“一线四带、四带合一”的思路,科学规划论证、精心组织实施,抓好现代旅游业、造船业、海洋业、清洁能源产业四个产业带的规划和建设。

(三)大力培育“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县域工业

在县域经济发展上,要突出地方特色,着力培育“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县域工业。荣成市重点发展汽车、造船、化工、海产品养殖加工产业,文登重点发展家纺、汽车零部件、机械制造业,乳山重点发展提升矿产资源深加工和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环翠区和两个开发区重点发展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

二、适应工业化转型的新形势,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

和国内其它城市相比,威海没有资源优势,产品和能源原材料运输半径长、物流成本高,生产一般性低端产品没有竞争优势,这在客观上要求威海必须率先适应工业化转型的新形势,大力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加工度、外向型的“三高一外”先进制造业。

(一)突出结构调整,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一是加快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积极培育运输设备、机械装备、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等现代制造业,着力改造提升机械、轻工、纺织、食品、医药等传统优势产业,集中突破节能环保、清洁能源、化工等战略性产业。二是大力实施“百项重点银企互动工程”。加快推进拓展纤维、光伏电池、高性能子午胎、数控成套设备、新型医疗器械等100个重大工业投资项目。与此同时,引导企业“腾笼换鸟”,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品结构换代升级。

(二)完善创新体系,加快自主创新步伐

一是加快建设多层次的技术创新体系。积极推荐申报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组织认定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引导建立县级企业技术中心,努力构建国家、省、市、县四级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二是积极推进多形式的产学研联合。引导企业充分利用社会科技资源,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通过共建基地、联合研发、成果转化等形式,加快企业技术创新步伐。三是抓好重点技术创新项目的实施。加快推进三角集团无内胎工程子午胎、北洋电器RFID打印机等一批高新技术项目的建设。四是实施品牌工业发展战略。有计划、有重点地做好品牌的培育、储备和申报工作,努力培育一批国家和省级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

三、适应国际化提升的新趋势,高质量推进对外开放

(一)更加注重招商选资,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利用外资要坚持质量并重,严格实行“双向选择”,一方面积极“引”,另一方面认真“选”,进一步提高外资进入门槛。当前,在土地、劳动力资源紧张的情况下,要更加注重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档次,围绕船舶、汽车及零部件、机电工具等优势产业,积极承接世界制造业转移,积极引进战略合作者,加快推进骨干企业的战略性重组。

(二)实施“以质取胜”战略,优化出口产品结构

威海作为山东省的出口大市,要适应国际化提升的新趋势,按照“主攻日韩、开拓欧美、巩固港台”的思路,大力开拓国际市场,积极支持具有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的机电产品和高技术产品出口,加速实现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一是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在保持日韩并扩大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市场的同时,加大开拓俄罗斯、印度、非洲、拉美、中东等新兴出口市场的力度,并扩大对周边和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二是实施以质取胜战略,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加快高新技术改造、渗透、提升传统产业步伐,重点扶持IT产品、家用电器、船舶、汽车及零附件等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出口。

近年来,威海市经济发展很快,去年人均GDP已经突破6000美元,跨入大陆城市综合竞争力30强行列。威海作为山东省经济较发达地区,有条件通过率先发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现代化,民生是根本。解决民生问题,就经贸而言要突出抓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拓宽城乡就业主渠道;二是构建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方便城乡居民生活。要以满足需求、引导消费、促进生产为主线,以培养大市场、发展大贸易、搞活大流通为方向,努力打造各类商业功能区、圈、带,构筑层次分明的零售网络体系、专业高效的物流配送体系、特色鲜明的批发市场体系、快捷便利的服务消费体系,推动商贸流通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四、适应生态化建设的新要求,切实加强节能降耗工作。

威海市是资源和能源相对缺乏的城市,建设节能威海是缓解能源制约、促进我市经济超常规、跳跃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围绕推进节能降耗、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积极探索发展再制造产业

再制造工程是对废旧产品进行修复和改造的一系列技术措施和工程活动的总称,要鼓励引导企业,尤其是机电产品生产企业,通过引进技术消化吸收或自主创新,积极涉足废旧产品再制造产业,使资源多次循环利用,推动我市循环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

(二)建立完善资源节约考核体系

实施GDP能耗公报制度,逐步建立完善资源节约考核体系。突出重点企业和用能大户,加强统计调度和监督管理,在着力抓好全市100户重点用能企业的节能工作的同时,对未达到全省平均耗能指标的重点用能单位和企业,要分类指导、重点调度、强化考核。以全市100户重点用能企业为重点,对企业的节能管理、用能情况进行审计,进一步促进企业的节能基础工作。

篇7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2

丰富的煤炭资源既有力地支撑了安泽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对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巨大压力。近几年来,安泽县立足自身优势,积极探索发展新型煤焦化循环经济的路子,通过政府推动、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和试点示范,大力推进以新型煤焦化循环经济为主导的新型经济。目前,唐城循环经济园区基本形成了集采煤、洗煤、炼焦、化产回收、甲醇、发电、煤气深加工为一体的可持续发展循环产业链条,一些示范企业的循环发展已初具规模,污染物排放减少,资源综合利用率明显提高,促进了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县域经济的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安泽县在编制规划,调整经济结构,加大节能降耗力度等方面做了很大努力,循环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全县循环经济仍处于起步阶段,资源循环利用、科学发展模式有待于进一步推广、发展,产业链条有待于进一步延伸、拓宽、做强。

一、安泽县新型煤焦化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源综合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

焦化产业结构层次低,高附加值焦化副产品没有或全部利用,焦化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余热、煤气、焦油不能有效回收和综合利用,资源、能源浪费严重。现已建成的独立焦炭生产企业中,只有少数机焦炉的煤气得到了全部或部分利用,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发展的空间非常大。同时,偏重的产业结构和长期粗放式生产,导致区域环境受到了一定的破坏,对环境空气质量和水环境质量造成了较大压力,环境承载力有限,发展与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

2.产业链条短,技术含量偏低

目前安泽县的煤焦化工产品依然是粗加工的初级产品,均处于生产链条的上游或中游偏上位置,就是在发展较好的煤焦化循环型企业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已经发展起来的循环模式,存在着循环链条不长、深加工深度低,缺乏下游深加工和废物的资源化再利用,链条上科技含量不高,企业内部循环多,企业之间循环少,纵向循环多、横向循环少等问题,产业链条的充分延伸和拓展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3.企业科技开发能力低,竞争实力不强

从总体上来讲,安泽县科技基础薄弱,创新能力不足。园区企业的技术来源主要是以技术引进为主,没有技术开发的专门机构,技术装备相对不足,企业科技投入相对较低,导致科技水平和发展能力偏低,而且提升潜力不足,因此承接高新技术的能力弱,自主研发能力更弱,新技术、新成果缺乏应用基础,产品科技含量总体上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同时,由于精细化工、焦油深加工等下游深加工和废物的资源化再利用产业刚刚起步,支撑产业发展所需的生产、管理、研发、销售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力量不足,需大力引进和定向培养。

4.园区建设资金不足,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近年来,安泽县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园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平台作用日趋凸显,但在循环经济建设项目用地问题上,目前园区用地布局混杂,土地发展空间有限,一些大型企业想扩大项目规模,在土地上受到局限。另外,园区基础设施能力不足,公共服务设施能力较差,亟待完善。园区项目融资渠道单一,建设资金瓶颈突出,严重影响了园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发展安泽县新型煤焦化循环经济产业的思考和建议

安泽的优势在煤,潜力和希望也在煤。我们要立足丰富的煤炭资源优势,以煤为基,以煤兴业,多元发展,不断推进产业延伸、产业升级,实现由传统产业一枝独大向多元发展转变。今后一段时期是安泽煤焦化循环经济产业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发展过程中最关键的时期。我们要按照“资源整合、关小上大、延伸链条、循环利用”的总体要求,坚持走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的新路子,科学认识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彻底扭转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扩大、轻内涵发展,重眼前局部、轻长远全局的思想观念,抢抓国家综改试验区政策机遇,以唐城新型煤焦化循环经济示范区为载体,着力扩大焦化产业规模,进一步延伸链条,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资源就地转化率,推动焦化行业由“以焦为主”向“焦化并举”转变,实现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优势互补,达到效益最大化、排放最小化,把安泽煤焦化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示范区建设成为全国大型、山西一流的煤焦化产业基地。

1.突出节能降耗,强化监督管理

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健全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和问责制,层层抓落实,形成强有力的工作格局。企业必须严格遵守节能和环保法律法规及标准,落实目标责任,强化管理措施,自觉节能减排。对节能减排目标要向重点用能单位分解,与他们签订节能减排目标责任书,实行能源审计和清洁生产审核,加强监督管理,确保循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项目建设中,坚持让环保坐“首席”,严把项目准入关。针对全县煤炭、焦炭、化工、电力等重污染行业中的重点污染企业,开展清洁生产集中审核,形成产业由低到高、资源吃干榨净、废弃物综合利用的良性发展模式。

2.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产业竞争力

坚持总量控制、产能置换、上大关小、扶优汰劣的原则,推进焦化、冶金、电力、建材等行业整合重组,促进煤焦、煤电等上下游产业联合,优化产业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深加工和制品加工,提高附加值,实现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产品更新换代,促进产能大型化、生产集约化、利用清洁化、发展高端化。引导和推动焦化生产企业开展以资产、资金、资源和市场为纽带的多种形式的重组兼并和联合,向生产和使用一体化、经营规模化、资源综合利用化方向发展,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和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优化行业整体结构。

3.以技术创新为重点,加大人才资源的开发

鼓励支持焦化企业建立和完善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制定引进人才和高新技术项目的优惠政策,引进有关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组成焦化化产品科研队伍,依托现有企业技术中心,采用产学研一体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开发新产品新技术等多种形式,形成我县煤化工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县政府应对技术开发和技术推广给予资金政策扶持,对取得显著成效的技术人员给予重奖。

4.优化园区发展环境,不断提高产业园的承载力

积极改善软硬环境,努力为企业创造“想投、能投、敢投、多投、双赢”的优良环境。一是大力改造硬环境,为企业入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二是强化服务,进一步优化软环境。在产业园内,对企业入驻所需的立项、规划、用地、建设、电力、注册登记、资质审查等各项手续,由园区管委会全程,提高办事效率,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对企业生产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积极协调有关单位进行解决。三是完善配套政策。对符合循环经济要求、国家鼓励和优先发展的项目,在税收、土地等政策上给予优惠。

参考文献:

[1]山西安泽县唐城新型煤焦化循环经济示范区产业发展规划[M].2012.

[2]安泽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纲要[M].2011.06.28.

[3]郑步电.在2012年安泽县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2.

[4]张艳平.山西省焦化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建设[J].中国集体经济,2010(01).

[5]潘得国.坚持可持续发展,走新型焦化工业之路[J].山西化工,2006(03).

篇8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4-0059-02

郡县治,天下安。自古以来,县一级就在整个国家政权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新的历史阶段,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一、新形势下山西县域经济的重要地位

山西省119个县中91个产煤,没有产煤县的“以煤为基、多元发展”,就没有全省的经济转型。山西省县域经济占全省经济总量的58.8%,没有县域经济的翻番,就没有全省经济的跨越或发展。因此,山西省经济要全面转型,必须以县域经济的转型为基础;山西省经济要真正跨越式发展,必须以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为依托。由此可见,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紧迫的。

二、山西省县域经济的特点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山西省各地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作为实现山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举措来抓,加大政策、科技扶持力度,强化政府服务,扩大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自,创新管理方法与模式,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有力地支撑了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发展局面。

山西省县域经济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县域经济的平均规模小于全国平均规模;二是县域产业结构排序虽与全省产业结构排序相同,但县域经济以工业为主的特色比较明显;三是县域农业是全省农业的主体,县域人口以农业人口为主;四是县域在岗职工人均工资较低,居民消费能力不足;五是县域财政包袱沉重,收支矛盾突出;六是县域之间人口规模和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差异较大,人均主要经济指标的差距也较大;七是县域之间农业生产条件禀赋差异较大,农业经济实力差距也较大;八是县域之间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实力差距较大。

三、关于加快山西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坚持结构优化升级,壮大县域经济实力

山西省县域经济基本以工业为主,因此优化县域工业结构是优化县域产业结构的重头戏,必须实施工业化带动城镇化战略。要立足县情,充分发挥矿产资源、农业资源等特色优势,下大气力延长产业链条,加快培育地方骨干企业,着力抓好工业园区建设,大力促进县域工业集群化、板块化发展。一是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重点,着力把产业结构调优;二是以品牌建设和节能降耗为重点,着力把产业水平调高;三是以工业园区建设为重点,着力把产业布局调好;四是以产业承接和产业转移并举为重点,着力把产业竞争力布局调强。

(二)发展农业产业化,夯实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

在稳定农业生产的同时,要加快发展区域农业和特色农业,提高产业化水平。一是要继续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农业生产布局,着重引导优势产品集中布局,继续抓好特色优势支柱产业。与此同时,要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的步伐。二是要培育壮大农产品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发展壮大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因此,要加快发展一批生产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

(三)放手发展民营经济,走富民强国之路

非公有制经济是适合县域经济的有效形式,政府部门要致力于改善基础设施、维护市场秩序,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目前,山西省县域经济总量中非公有制经济所占份额较高,但其发展水平、外向程度、科技含量等均不高,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空间非常大。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的主体。因此,要进一步放宽准入领域,除国家法律、法规禁止的产业和行业外,全部向民营经济开放;支持民营企业采取收购、兼并、控股、租赁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制,支持民间资本进入经营性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性事业领域,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培养造就高素质民营企业家队伍,推动民营企业管理创新和提档升级;依法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和财产安全,对交税多、投资大的民营企业在经济上要给予奖励,在政治上给民营企业家应有的地位和荣誉;激发广大城镇居民和农民积极创业的热情,放胆、放手、放开发展民营经济,形成全民创业、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

(四)实施大县城战略和百镇建设工程,积极培育块状经济

要按照山西省城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和“一核一圈三群”的总体布局,统筹推进县城、中心镇和新农村建设,形成城镇化与工业化、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一核”即由太原市区、晋中市区、清徐县城、阳曲县城构成的太原都市区,是全省城镇体系的组织核心,经济转型发展的增长极核。“一圈”即太原都市圈,是以太原都市区为核心,太原盆地城镇密集区为主体,辐射阳泉、忻定原、离柳中城镇组群的都市圈。三个城镇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省域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区域。“一核一圈三群”的总体布局可以使城镇人口、产业集聚能力得到提升,城镇功能不断完善,块状经济将得到更强的实力。

(五)打造优质城市环境,为县域经济营造环境

城乡统筹、城市发展,关键在于城市的环境。当前,城市的扩容已成为政府在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最大压力。开发建设城市、经营城市,县级政府是主导而不应是投资主体,政府应把投资多元化推向市场来吸引投资,依靠外来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集聚四面八方的力量来开发当地资源。一是优化政策环境,增强吸引力。出台和完善优惠政策,规定县本级行政事业性收费全免、服务性收费按下限收取,为企业和项目提供宽松、优惠、透明的政策环境。加大清理行政审批和收费项目力度。二是优化治安环境,增强保障力。实施“三道禁令”。即凡没有文件依据的不准罚没、收费和执法;任何部门都不准下达收费、罚款指标;没有执法资格的人员不准执法收费。设立投诉中心。县优化办向社会公布投诉热线,每天24小时受理各种咨询和投诉,做到有诉必理、有案必查。三是优化服务环境,增强感召力。以一流的硬件设施打造一流的政务服务环境。县优化办以新的政务服务中心为载体,进驻“中心”,狠抓服务,将全县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多项行政审批服务项目集中起来,实行窗口式办公、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结。四是优化人文环境,增强亲和力。

参考文献:

[1] 盂宪江,刘福刚.全国县域经济强县的空间格局已初步形成[EB/OL].ww.省略.

[2] 刘禹宏,韩淑珍.东西部县域经济空间差异分折[J].开发研究,2005,(5):l15-118.

[3] 仇方道,朱传耿.江苏省县域经济差异及时空分布特征[J].经济地理,2004,(4):468-472.

[4] 柯美成.县域经济发展的极化效应与相关思考[J].中国改革,2005,(12):61-64.

[5] 郭来喜.关于开展《中国中部崛起纳入国家行动》的倡议[J].人文地理,2004,(1):125-128.

Study on the county economy development in the new situation in Shanxi

WANG Zhen

篇9

城市经营战略的科学选择

永康,是地处浙江省中部的一个县级市,以制造业发达闻名全国,有“中国门都”、“中国休闲运动车之都”、“中国口杯之都”、“中国家居清洁工具之都”、“中国五金名城”之称,2012年,永康市又获得了“中国电动工具之都”和“中国五金之都”的荣誉称号。

永康市质监局局长杨可忠告诉记者,永康的地理特征为“七山一水二分田”,靠种地根本填不饱肚子,因此永康历史上就多手工艺人,最终演变成了今天的“永康制造”。

但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永康的工业经济在经过几轮飞跃发展后,开始进入瓶颈期。

正如当地政府所清醒看到的:“我市工业经济发展正面临着要素瓶颈、机制僵化、情绪自满等制约,增速有所放缓,产业在低层次徘徊,如何以更加创新的思维、更加开放的理念、更加高效的服务、更加完善的机制努力开创我市新一轮发展局面,是摆在全市上下迫切需要思考解决的课题。”

记者了解到,永康制造业企业约有万家,但整体格局呈“低、散、小”之势。永康市市长徐华水幽默地形容,永康的中小企业“铺天盖地”,但真正“顶天立地”的大企业凤毛麟角。

更让人忧虑的是,近年来,由于投资炒作盛行,一夜暴富神话上演,使得虚拟经济对于实体经济的影响走向负面。疯狂的股市圈钱、楼市暴涨,让一些从事实体经济的企业家“无心恋战”。有人说“自己辛辛苦苦办企业,还不如买一套房来钱快”。

这导致一些实体经济企业,一心想上市、圈钱,有的企业甚至刻意按照上市规则来包装自己,并非实实在在去提升企业技术和核心竞争力。

曾引起全国广泛关注的“老板跑路潮”就是极端的例子。

显然,这种情况下,政府应该为了社会利益监督厂商的活动,防止市场机制失调后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建立平等、公正的资源分配秩序。

“工业强市”的路径优化

从全国范围来看,原材料成本上升、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资金成本增加,是三个直接导致实业公司出现微利局面原因,而订单减少,出口萎缩,企业税负较重等,也是制约实业生存发展的主要因素。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巴曙松认为,要扶持制造业发展,提高实业公司的竞争力,政府应通过创新机制、政策倾斜、结构性减税等手段针对性地为企业减负提效。

永康人显然对此有深刻的认识。

“工业强市”战略确定后,与之配套的“扶百家企业、促百亿投资”为主题的“双百工程”很快出台。这是由永康51个部门对接101家企业,提供保姆式一对一服务的大型服务工程。市经信局局长李兴旺告诉记者,重点服务的百家企业都是有科技项目、有央企对接项目、有技改项目、有内(外)资项目、有永商回归项目、有股改要求、有兼并重组要求、有精细化管理要求、有重点难题办理要求和有发展潜力的“十有”工业企业。

与此同时,为了着力破解实体经济发展中所遇到的“融资难、投资难、创新难、赢利难”等问题,充分调动兴实体、强实业的创业激情,永康市直机关还开展了“兴实业、强实体、解难题、谋发展”的企业服务调研活动。 到4月中旬止,全市10个工作组共100多位市、镇机关干部走访了工业企业504家,累计发放各种调查表1000余份,收回调查表399份。

根据实际情况,最后确定列入交办难题的共320个。而从中筛选出101个具有代表性的难题,由经信局、发改局、科技局等51个市政府各部门、垂直管理部门及金融部门联手结对帮扶。 其中14项被列为永康市重点交办难题,由市领导挂帅破解。

永康市委书记张伟亚指出,工业强市的路径优化,要做到理念上先行,把全市上下的注意力引导到发展实体经济上来,使民间资本有信心、有条件投资于实业发展。

要在政策上倾斜,以最优的政策打开实体经济赢利空间。要在转型上发力,重点做好“扶、转、投”文章,力争工业投入上百亿。要在服务上着力,各地各部门结合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明确职责,细化措施,扎实推进全市实体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今年7月22日,永康市又出台了指导工业转型提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纲领性文件——《关于坚持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的决定》,明确了工业强市建设的重点领域和重点任务,确定了工业发展的产业定位、实现途径和保障措施。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永康凭借传统优势成长为制造业名城,但随着各种资源约束和成本的上升,如何保持这种优势并尽快完成蜕变是重大的课题。我们还处于工业化的上升期,必须脚踏实地往前走。”永康市分管工业的副市长吕群勇说。

效果初现

永康市实业兴市、工业强市的战略及配套组合拳已效果初现。

春洲铝业总经理朱金洪告诉记者,其拥有世界发明专利的新产品陶瓷覆底锅,“不仅让我们赚足了人气,关键还是借此把市场定价的话语权从客商手里转到我们生产厂家,如今月产30万只陶瓷覆底锅还满足不了客商需求,亟待追加投入扩容,有此好形势得益于新技改项目的顺利完成,也多亏市里的扶持,借了“双百工程”的东风。”

朱金洪所说的技改项目是其年产600万只高技术陶瓷复合材料炊具生产线技改项目,这个总投入2亿多元的项目从去年开始上马,目前已累计投资近1.6亿元,整个生产线已有80%投产。从3月份开始,全新陶瓷覆底锅已上市,但每月30万只的产量还远供不应求。

“当前我们还在追加投入,等这条炊具生产线全线完成,月产量就能达到60万只。”朱金洪充满期待地说。记者了解到,春洲铝业的陶瓷覆底锅之所以畅销,是因为其有世界发明专利的独到科技,这种锅能在电磁炉和煤气灶上通用,常见的锅具做熟牛排需要花费8分钟,但它只需4分钟。

此外,它还是绿色环保产品,所有产品从材质到安全设计等,要通过28道检测,各方面均达到欧洲标准。

“我们技改项目能投产这么快,这跟结对帮扶的领导和部门分不开,他们提供了保姆式的服务。”朱金洪说,“市里的工业强市战略及配套政策对企业确如东风,在不景气的大环境下对企业立足练好内功很有帮助,只要政策延续下去,我们就有信心,永康的实业公司也必能长久获益。”

“实体经济盈利空间受到挤压,是我国宏观经济中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说,地方政府如何通过引导、调控,真正让做实业的企业有“奔头”,不光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更能避免产业的“空心化”。

篇10

[3] 周励:研判府谷[J].西部大开发,2013(6).

[4] 叶飞:府谷民营资本“涌流”新农村[J].当代陕西,2010(4).

[5] 王劲苍:陕西县域竞争新态势[J].当代陕西,2012(6).

篇11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1.002

1引言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创新,技术的不断突破给企业带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在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企业总是会面临一个又一个的选择,然而有的企业在变革中抓住契机脱颖而出,有的企业却止步不前甚至被淘汰。两者的一个重要差别在于企业是否能够根据自身及环境变化,培育和发展技术创新能力,这是企业成功进行技术创新的关键。

所谓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技术创新能够改进企业的生产制造技术和经营管理技能,使企业实现规模化生产,享有规模经济与学习曲线带来的利润。当进行生产制造方面的技术创新时,有助于企业获得低成本优势;当进行产品设计方面的技术创新时,有助于企业获得差异化优势。

因此,在动态竞争的环境中,企业依靠原有的技术力量,可能无法保持竞争优势,企业必须不断增强技术创新能力,使竞争对手越来越难以模仿和学习而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然而,独特的能力不仅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而且可能也是企业自身难以进行改变和创新的,因而形成“能力刚性”,也称为“刚性陷阱”。本文将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刚性表现和成因进行探讨和分析,并提出防范和超越能力刚性的建议。

2技术创新能力的刚性及其特征

“能力刚性”被描述为:对企业内部习惯或惯例的过分遵循。在任一给定时间,组织的习惯或惯例决定了企业与众不同的能力,企业倾向于根据外部环境变化对惯例做出适应性调整。这意味着对企业能力进行微调,而难以实现创新和变革。美国学者巴顿(Barton)从知识的角度指出了能力刚性的四个特征:对以往经验的盲目迷信;企业内部限制创新;限制未来进行创新性的试验;从企业外部吸收的新知识被滤除。

当一个企业经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形成其竞争优势时,它就会有意无意地维护已有的创新能力和方式,导致创新能力再发展过程的缓慢和阻滞,形成能力刚性。也就是说,技术创新能力的刚性是阻碍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构建持续竞争优势的惯性系统,使得企业自身难以继续进行创新活动。在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过程中,能力刚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技术惰性

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企业最初是面临着多项选择和不确定性,然而一旦某方式的技术创新为企业带来了竞争优势,企业就会极力维护这种技术创新的方式与成果,继续依赖已有的产品、技术、技术创新能力及技术创新方式和途径,进入技术惰性状态。

技术惰性具体表现为:企业视野狭窄,只满足于已取得成功的产品和市场,而很少再去开发新的产品与市场;或者迷信于旧的技术,否定和排斥新技术,只相信过去成功的技术,即使原有的技术面临着淘汰仍视而不见;或者缺乏动力,缺乏进取精神,极力维护已有的技术创新能力――尽管能力可能已过时,很难再去进行投资、培养新一代的能力;或者因循守旧,只相信过去成功的经验,技术创新活动迷信于原有的方式和途径,“创新”演变成适应性“调整”,然而这种微调难以维持企业的竞争优势。

2.2组织迷失

企业倾向于延续以往的技术创新经验,在面临新技术的刺激时,企业的个体成员尤其是技术团队成员之间会出现相互肯定所持有的旧有惯例和经验,由此个体成员对自有知识和技术的信心获得提升,而企业特别是企业的技术团队作为一个整体的组织也陷入到盲目自信的迷失状态。这种组织迷失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刚性的表现形式之一。

在组织迷失的状态下,成员对已有的产品、技术、技术创新能力及技术创新方式和途径呈现高度的认可,对新的知识和技术持怀疑和否定态度,甚至某些个体成员会有意或无意地破坏组织对新知识技术的学习过程;组织的应变能力减弱乃至僵化,对于外部环境变化的反应迟滞,乃至对新知识的认识和学习过程严重地落后于知识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

2.3资源沉没

企业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需要投入一定的经费、人力和设备,这些资源是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获取竞争优势的基础,一旦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处于收益最大化的考虑,企业就会极力维护原有的资源投入方式,甚至保持原有的资源投入数量,然而在超竞争的环境中,因循守旧的资源配置方式是难以有力地支持企业进行不断的技术创新,同时也难以构建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这就是“资源沉没”现象,即原有的和新投入的资源难以维持企业的竞争优势。

资源沉没也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刚性的表现形式。企业中有两种资源容易呈现资源沉没现象。一种是生产设备和厂房车间。企业的一些设备和厂房具有专用性,一旦投资就不易转为其他用途,面临技术进步或者设备更新时,已经投入的设备和厂房却难以维持企业的竞争优势,就呈现出资源沉没的特征。另一种是人力资源。由于企业的一些经营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以及生产作业人员谙熟于企业已有的技术、技术创新的方式和途径,在进行创新决策时,不是根据环境的变化和竞争的需要,而是根据经验和惯例,就呈现出企业的人力资源不能维护企业的竞争优势。

3技术创新能力刚性的成因分析

当企业技术创新呈现能力刚性时,就固守过去的成功,阻碍进一步开发新的技术,阻碍培养新的技术能力,消磨企业的竞争优势。但是,能力刚性的形成,很难被发现。只有外界的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给企业带来巨大冲击时,企业才会发现能力刚性的存在,然而这种事后顿悟的方式将使企业付出高昂的代价。因此,解决技术创新的能力刚性问题的最佳方式应该是分析其产生原因,采取有力措施,在保持技术创新能力的同时,防范能力刚性的发生。

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中,能力刚性是伴随创新能力的成长,经过长期演进而形成的,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3.1路径依赖

“路径依赖”的概念是由生物学家提出的,用来解释生物演进路径的机制以及路径可能非最优的性质。美国学者阿瑟(Arthur)最早将路径依赖理论引入技术创新过程的研究中,描述技术演变过程中收益递增和自我强化现象。一旦某一技术路径受到偶然因素而被采纳,收益递增机制便会促使它进一步延续呈现前后连贯、相互依赖的特征,很难被其他潜在的甚至更优的技术路径所取代。企业沿着既定路径的技术创新可能进入良性的循环,不断地自我强化、巩固和完善,构建了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而更多的表现为由于路径依赖,即使出现更优的技术选择,企业仍旧延续既定路径而被锁定在次优或不优技术的低效率状态。

由此可见,路径依赖是企业技术创新发生能力刚性的重要原因。技术创新能力依赖于企业自身循序渐进的积累而成,不能通过直接的市场买卖获得,所以当企业需要进行技术创新的时候,依赖于从过去到现在所经历的路径,即使路径依赖的程度很小,也会造成企业很难采纳看上去很微小的技术变革,从而降低了创新能力调整的可能性,使企业技术创新陷入能力刚性状态。

3.2认知惯性

纳尔逊和温特(Nelson & Winter)的演化理论认为,企业行为最好被理解为惯例。一旦某个行为方式相当好地发挥作用,这些方式将会被认可成为企业的记忆,并被作为惯例得以保持和延续,形成认知惯性。同时他们指出,坚持惯例将导致相对刚性甚至是惰性的行为。企业惯例随着使用的成功进一步得到强化,当遇到新的环境刺激时,对旧环境的解释和反应模式仍倾向于继续发挥作用。

可见,在任一给定时间,惯例决定了企业与众不同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也将强化企业旧有的认知和行为方式,最终由于企业的认知惯性,失去探索创新的意愿直至削弱、丧失创新能力。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最初要进行不断探索、尝试各种方法和途径,一旦企业发现某种方法、技巧特别有效,就自然而然地固定下来,成为企业的行为惯例,当面对新环境或新技术时,企业就会很自然地偏向于选择过去熟悉的经验、技巧与方法。如此日积月累,企业就会对外界环境不确定变化的反应能力下降,难以识别和利用潜在的有利机会,使其陷入能力刚性而无法自拔。

3.3互补资产

互补资产是企业的专用性资产,是企业在建立已有能力时做出的不可还原性投资,仅与特定的产品、技术或经营方式联系时才具有价值。企业建立起高度专用性资产同时也就建立了能力刚性的基础,企业运用专用性资产提高了竞争优势的同时也牺牲了企业的灵活性和创新能力。

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时,势必配置一些相关的专用设备,这些设备在技术替代过程中难以另作他用,如果企业要进行持续不断地技术创新,构建新的创新能力,就意味着企业要废弃现有的相关知识及技能,拆除现有的生产线,削弱企业现有资产价值。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更倾向于继续保留初始的要素投入以及原有的收益能力。因此,专用性的投资在保护和培养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的同时也限制了企业进一步的技术创新,以及创新能力的培育,最终促使能力刚性的形成。

3.4系统封闭

技术创新系统封闭也是导致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刚性化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过程是一个系统运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技术创新的各个环节构成一个彼此紧密配合、有机联系的整体,发挥系统整体效应的功能。由于技术创新涉及到企业的生存发展,许多企业将技术创新涉及的所有信息和成果视为企业的绝密,不容扩散、不可分享;另一方面,由于路径依赖和认知惯性的原因,企业对于现有技术创新系统外部的知识和技术不予以重视和关注。这种情况下,企业技术创新系统难以与外部进行有效的技术交流,无法与系统外的资源形成技术合作。因此,系统封闭的技术创新活动恰如闭门造车,只能在原有的知识、技术和资源基础上进行的技术创新活动,势必产生能力刚性。

4能力刚性的超越路径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刚性由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而产生,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它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起到了很大的阻碍作用。因此,要想在动态的竞争环境中保持竞争优势、保持技术创新的有效性,必须建立系统的防范机制用以超越能力刚性。

4.1建立学习型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行为方式的综合系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学习型的企业文化强调信任、交流、学习和分享。企业成员之间的信任是实现信息、知识和技术交流与共享的前提;交流是加强信任、引发合作、促进知识共享,增强技术使用和创新的手段;学习是获取知识、催动创新的必经之路;分享是技术发展和创新的关键,是使隐性知识显性化的途径。

可见,建立学习型企业文化,能够避免企业故步自封,而是用积极的心态和行动面对新的知识和技术,通过探索新方法、创造新知识进行交互学习;企业能够不断吸收、使用、创新和分享知识和技术,从而避免了技术创新能力的破坏。而且学习意味着企业从过去的经验和环境的反馈中得到启示而对已有惯例和程序的修正,在学习过程中企业可以主动放弃旧的知识和技能,创造和发展新的知识和技能,克服认知刚性,避免企业落入创新陷阱。

4.2实施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是将知识视为企业的重要资产进行管理,通过获取知识、使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过程来提升组织的绩效。有效地获取内外部的知识,扩大企业的知识存量;知识的共享和使用提高员工知识素养和技术水平,也激发员工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他们的知识创造活动;知识创造会发展和创新具有应用价值且能增加个人或组织能力的新知识,直接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知识管理是要建立在整个企业范围的,渗入到企业每个方面,每个人都能融入知识管理过程,通过传播、获取、创造和应用知识提高个人、团队和企业的能力。在知识管理的高效运行中,企业不断克服企业内部的惯性和路径依赖。

4.3建立技术联盟

技术联盟是指拥有开发、生产、经营某种新产品所需的不同知识和技术的不同组织,为了达到共享技术、分摊费用以及满足市场需求的目的而组成的一种基于技术的合作联盟。技术联盟的各个成员均有自己的核心技术,通过优势互补,各种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可以获得单一成员所无法达到的整体竞争优势,从而提高了对市场的快速响应能力。技术联盟改变了过去企业的封闭经营模式,且将过去以“零和”战略进行的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化为“竞争―合作”的“双赢”战略进行的组织联盟之间的竞争。

技术联盟对防范技术创新的能力刚性起到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增强企业与外部环境的交流,联盟伙伴之间的信息流动、经验分享以及技术合作使企业成为一个更为开放的动态系统中;另一方面降低了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所需的资产投入以及维护的成本,使企业在技术更替和变革中更具有灵活性。

参考文献

[1]傅家骥等编著.技术创新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国家经贸委技术进步与装备司.技术创新思路探索[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

[3][美]多萝西・伦纳德・巴顿.知识与创新[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

[4]陈传明.企业战略调整的路径依赖特征及其超越[J].管理世界,2002,(6).

[5]杜跃平等.路径依赖与企业顺沿技术创新轨道的演化创新[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4,16,(4).

[6][荷]杰克・J・弗罗门.经济演化――探究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基础[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篇12

中图分类号:G80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09―1268―04

运动员在竞技场遇到大量、各式各样的竞技信息,这些信息“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运动员的竞技状态,从而对该次比赛结果产生特定的影响”1,因而如何有效处理竞技信息就成为运动员能否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因素之一。而由于竞技信息是“竞技运动环境的特征及其反映或描述”,或“与运动成绩有关的、运动竞赛构成要素的特征及其反映或描述”,所以竞技信息纷繁复杂,为进一步研究竞技信息处理方式带来一定的困难。

为了便于在竞技运动实践中更快捷地识别运动员所遇竞技信息,寻求有效处理竞技信息的方式,有必要深入了解我国优秀运动员所遇的表现形式,深刻分析和系统认识这些竞技信息的性质和特点,并建立竞技信息分类体系。

本文的研究任务是找出我国优秀运动员所遇竞技信息的表现形式,并从根据它们的性质和特点,建立竞技信息分类体系。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和取样对象以我国优秀运动员为取样对象:中国皮划艇队45人(26男19女)、中国体操队33人(21男12女)、中国女子垒球队17人(17女),共95人。

1.2研究方法

1.2.1调查法设计开放式问卷,问题是:“请根据您的比赛经验,写出10个以上经常遇到的竞技信息”。

1.2.2类属分析和内容分析法 根据事先建立的竞技信息理论分类体系,将资料中反复出现的现象编码、归类、命名,在对未归类的资料进行内容分析和类属分析,修订理论体系,最终建构新的竞技信息的分类体系。

2 结果与分析

2.1竞技信息理论分类体系的建立

2.1.1选择竞技信息分类标准 采用信源标准划分竞技信息,以“运动成绩的影响因素2”和“运动竞赛构成要素”3为基础,建立竞技信息分类体系,因为它们均为目前运动训练学研究中比较稳定的结构体系,也比较符合我国教练员和运动员的现有知识结构。

2.1.2形成竞技信息理论分类体系 以“运动成绩的影响因素”的原有分类结构为参照,将竞技信息分为运动员自身信息、对手运动员信息、比赛结果评定信息三大类,然后综合“运动竞赛构成要素”中的内容,加以补充,并适当调整分类维度,形成三级竞技信息理论分类体系(表1)。

根据在实践中收集到的资料将进一步修订上述分类体系,如:类别和分类级别的增减、各变量属性的确定,等等。

2.2根据理论分类体系确定资料归属 对照竞技信息理论分类体系的五大分类,将收集的资料进行归类。

2.2.1 第一类:运动员自身信息 运动员自身类竞技信息分为:自身竞技能力信息和自身竞技状态信息。

1)自身竞技能力信息。在运动员所报告竞技信息中,虽然很少见到“竞技能力”的提法,以及“竞技能力”定义中所使用的其它概念。经常看到的概念是“水平”、“实力”、“强手”等等。研究者认为这是运动员自己的语言,它们代表或反映着有关竞技能力的信息。例如:

“在半决赛时分组跟高水平一组”(势均力敌)。

“赛前知道对手的成绩比自己好”(敌强我弱)。

“和对手水平相当”(势均力敌)。

“遇到强手,他好厉害”(敌强我弱)

“看到对手水平高时,自己无斗志;看到对手水平低时,自己又调动不起来。”

从上述资料可见,这些概念出现的时候,并不表现为单一地描述某一方的竞技能力,也不表现为运动训练学所解释的竞技能力构成的各个部分,如体能、技术、战术、心理、智力,而是表现为自身与对方的实力对比,而是直接表现为三种比较结果:“敌弱我强”、“敌强我弱”、“势均力敌”。“敌强我弱”报告的数量比较多。

据此,研究者将“运动员自身竞技能力信息”视为运动员自身与对手的实力对比结果。这种比较是运动员在赛前对双方实力强弱的主观的比较。

2)自身竞技状态信息。竞技状态是运动员参加比赛时的准备状态,它是身体、技战术和心理等几方面的结合。从运动员所报告竞技信息中,研究者归纳出与竞技状态信息相关的五个方面的竞技信息:它们是生理、训练、心理、言行和总体评价。

生理方面的竞技信息包括:睡眠、疾病、身体不适。训练方面竞技信息包括训练系统性信息、赛前成绩信息、赛前准备活动质量信息。心理方面竞技信息包括感觉异常信息、记忆、思维(杂念)、情绪、注意,以及行为(表2)。

3)自身发挥信息。在运动员提供的资料中含有自身发挥情况。运动员自己在赛中的表现,不仅其本身会影响运动成绩,同时,自身发挥作为一种竞技信息也影响着运动员进一步的竞技表现。

“比赛过程中,还有100米时突然出现不稳”、“比赛中起航没有主动”、“出场不是所想象的那样”、“比赛的时候有点小毛病”。

2.2.2第二类:对方运动员信息在运动员所报告竞技信息中,关于对手竞技能力和竞技状态的信息是运动员的观察和评价,如对对手的身体外形、动作表现、运动成绩的方面的观察(表3)。

从实际收集的资料看,在来自对方运动员的竞技信息中,除了对手竞技能力信息和对手竞技状态信息之外,还有一类与比赛本身没有直接关系的竞技信息,研究者将其归到比赛条件类竞技信息的社会人文信息中。

2.2.3 第三类:比赛结果评定信息 比赛结果评定信息的来源分为三种:即来自裁判的信息、来自评定手段的信息,以及来自竞赛规则的信息。来自裁判的信息是指运动员感受到的判罚情况和运动员对判罚结果的主观评价(表4)。

从所收集的资料看,运动员所报告的关于比赛结果评定信息只有来自裁判的信息一种,并绝大部分集中在“判罚不公”方面。而评定手段信息和竞赛规则信息的资料没有收集到。

2.2.4 第四类:比赛条件信息 根据竞技信息的性质和“运

动竞赛构成要素”的基本结构,研究者将比赛条件类竞技信息分为:自然物质条件信息、社会人文条件信息、组织管理信息二大类。

1)自然物质条件信息。将自然物质条件信息分为:气候条件信息、地理条件信息、场地/器材信息、服装信息、生活信息等(表5)。

从所收集的资料看,没有收到地理条件信息的资料。

2)人文社会条件信息。根据比赛的参与者的不同,从信源的角度将人文社会条件信息分为六大类:教练信息、队友亲友等信息、官员信息、对方信息、观众信息、媒体和其他人信息。这些竞技信息看似与运动成绩没有直接关系,但实际上却对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有很大影响。正如中国国家田径队总教练冯树勇所说:“运动员压力过大,不知所措。这些压力来自多方面:领导、家长,朋友,老师”。

根据人文社会条件信息本身的特性,进一步将竞技信息分为:教练和领导等人的鼓励信息、压力和期望信息、教练指导信息、与教练矛盾的信息、教练批评信息;队友发挥和心理信息;他人对对手议论等信息;对方挑衅信息,等等。具体内容举例(表11)。

3)比赛组织管理信息。根据运动训练学关于“运动竞赛构成要素”的理论,比赛组织管理分为四个方面:比赛规则、组织规程、组织编排、组织进行。而在比赛组织管理信息的分类中,研究者将其中的“比赛规则信息”归入“比赛结果评定信息”中的“竞赛规则”部分。之后,又将“组织规程、组织编排、组织进行”三类信息综合为“组织进行信息”和“组织规程编排信息”两大类。其中“组织进行信息”强调在比赛进行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如组织规程的变化,如比赛时间或顺序、比赛地点、比赛项目等方面的变化(表7)。

从所收集的资料看,在运动员关注的组织规则编排信息中,除了出场顺序、比赛地点等明文规定的要求外,还有一些是关于比赛进程中的某个特定环节的,如“起航”、“等待上场”等。这些环节可能非常短暂,不易引起外人的注意,但却受到运动员的注意。

2.2.5第五类:其它 (见3.3补充修订理论分类体系――未归类资料的类属分析。)

2.3补充修订理论分类体系――未归类资料的类属分析尚有一部分资料未能按照竞技信息理论分类体系归类,这说明原有理论分类体系还不完善,需要补充修订,即对未归类资料进行新的分类和类别命名。

在未归类资料部分的资料中发现,有以下三类竞技信息值得关注。它们或者是关于运动成绩的,或者是发生在比赛过程当中的。而在现有的运动成绩影响因素中,没有提及产生这些竞技信息的因素。

1)运动成绩信息。运动成绩信息按照其产生时间分为两类,一类是通常所说的一次比赛后的成绩,另一类是比赛当中的即时战况,即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这种信息表现为双方运动员运动表现的比较。研究者将前者叫做“比赛成绩信息”,将后者,叫做“赛中成绩信息”。见下面运动员问卷资料中加点的部分(表8)。

赛中成绩的双方比较有三类结果,也就是通常教练员所说的“领先”、“落后”和“相持”。

运动成绩是人们所关注的和所期望的。但是,运动成绩作为竞技信息对于运动员的影响,特别是比赛当中的即时成绩给运动员带来的影响,应当引起我们的关注。

2)比赛情景信息。从运动员提供的问卷资料中可见,一些在比赛中经常出现的情景也被运动员报告为竞技信息。这些情景包括赛中突发的事件、犯规、看见对手,以及专项所规定的比赛环节、比赛情景或关键时刻,如“关键球”、“等待出发”等。见下面运动员问卷资料中加点的部分(表9)。

根据这些竞技信息出现的时间和内容,研究者将运动成绩信息和比赛情景信息这两个类竞技信息命名为“运动成绩及比赛情景信息”。

在现有运动训练学的运动成绩影响因素中,并没有“比赛特定环节”和“比赛情景”这两个因素,但它们所产生的信息却受到运动员的关注。这为运动员今后的比赛准备工作提出了新的方向和更微观的要求。

3)信息不确定。信息不确定本身也是影响运动员的竞技信息。如垒球运动员报告:“防守的时候,垒上会出现很多局面”、“不了解对手”。

至此,将三个项目的758条竞技信息条目做了基本的类别划分,并从中产生更完善的竞技信息分类体系。

2.4建立新的竞技信息分类体系 按照分类体系建构的工作流程,将前述对分类体系所不能归类的竞技信息的类属分析结果与原有的分类体系互相补充,形成以下新的竞技信息分类体系(表10)。

与竞技信息理论分类体系相比较,上述在资料基础上新形成的分类体系有以下特点:

1)增加了由“运动成绩信息”和“比赛情景信息”所构成的“运动成绩及情景信息”(见表中部阴影部分)。这一类竞技信息反映出运动员在创造优异运动成绩的具体比赛过程中,受到的一些随机变化的、动态的竞技信息的影响。这一研究结果提示我们,赛前准备工作要注意掌握对动态竞技信息的处理.要向更加微观、更加精致的方向发展。

2)专门列出社会人文竞技信息,以示强调。并将社会人文竞技信息的内容具体化(见表3.2―21阴影部分)。

3)在收集的资料中缺少“比赛评定行为信息”中的“评定手段信息”和“竞赛规则信息”。这并不意味着这个竞技信息类属是多余的。首先,有些“竞赛规则信息”是以“比赛特定情景信息”的方式体现出来的。其次,每次收集的资料都会有局限性。在资料收集过程中,每次收集到什么样的资料,除了受到业已控制的因素影响外,还会受到其它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被试抽样、被试所关注的竞技信息类型、被试实际所遇到的竞技信息类型等等。

4)在今后进一步的研究中,可能会发现更多的竞技信息类属和更多的竞技信息属性。因此,竞技信息分类体系的建立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完善的过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