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工程基础范文

时间:2023-08-06 09:02:0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交通运输工程基础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交通运输工程基础

篇1

工艺美术设计基础是高校工艺美术设计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要求学生在掌握图案构图、造型、色彩特性和传统文化底蕴的基础上,运用各种表现手法开展工艺美术设计实践活动。由于教材版本较多,运用技法内容少,缺少了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教师对学生如何学习和借鉴传统图案缺乏系统有效的指导,对传统图案的陌生使不少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

针对以上问题,教师若能有效地引入传统手工艺图案资源就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以云南为例。云南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中原文化、东南亚文化在此交汇,构成了云南多元的文化环境,也孕育出极具特色的传统手工艺。这些手工艺制品充分展现了图案艺术与手工技艺的完美结合,是云南特有的图案资源宝库,更是学生学习的金钥匙。

一、能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

高校工艺美术设计基础课程在吸收西方装饰艺术的设计理念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更注重对中国传统装饰艺术的研究和弘扬,强调以中国本民族的传统装饰艺术文化为主导思想,加强特色化教育为发展方向。随着高速发展的经济对传统文化产生的巨大影响,年青学子们缺少了对传统文化的生活实践和情感体验。学生对于传统图案了解不深,这与课程的要求和发展方向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云南传统手工艺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汇聚了大量的平面或立体图案,如少数民族服饰中就有许多精美的带有浓郁民族气息的图案,如彝族服饰色泽鲜艳,图案纹饰繁多,有着美丽传说的马缨花图案就是其中之一。传统手工艺资源的运用,不仅能加深学生对于传统图案文化的理解,而且能发挥传统图案的优势,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

二、能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高校工艺美术设计课程在教学方法上是以纸面绘制的形式为主,应用设计的实践训练很少,这种纸面绘制的局限性会制约学生的创造力和设计思维,学生无法通过实际应用来检验设计效果,这势必造成设计与应用的脱节。而民间手工艺都具有强烈的实用性,生存环境、民俗民风、使用功能等都会影响到图案工艺的设计创作风格,如傣族的黑陶水瓶的造型和纹饰图案设计独特;陶身酷似笋塔,莲花底座,上有傣家的精美纹饰,是储水不坏的宝器。教师若能把丰富的云南传统手工艺资源作为教学内容,有选择地加强教学实践内容,学生就能够以多维的角度来感受赋予传统工艺品中的民族文化和情感,并能根据具体对象的特性进行全方位、开拓性的设计。

三、能保护和传承本土手工艺

云南独有的地理条件和众多的少数民族文化孕育了丰富的传统手工艺资源。如五彩斑斓、鲜艳华美的云南织锦最早是用朴素的麻编织而成,随后便有了棉、丝、毛;盛唐之后人们爱美的心更加强烈,扎染、蜡染、绣花等极为复杂的手工艺也纷至沓来。这些手工艺资源蕴涵着鲜明而神秘的民族特征,是边疆地区特有的民族图案艺术的总汇。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民间工艺渐渐消失在我们的记忆中,那些身怀技艺的传统手工艺者长期身居落后的偏远地区,信息闭塞,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许多传统手工艺正面临失传的困境,改良和创新传统手工艺品势在必行。把云南传统手工艺资源运用于高校工艺美术设计基础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保护和传承了本土传统手工艺。高校若能充分利用自身的各种优势,结合现代设计理念进行教学,就能培养出现代意义上的传统手工艺人。

四、传统手工艺资源运用于高校工艺美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方法

把传统手工艺所构成的图案资源作为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引入高校工艺美术设计基础课程,就要加强两个方面的教学,一方面是对传统图案的应用技法的学习,另一方面是对传统图案运用的实践训练。

(一)在教学中加强对传统图案的应用技法的学习。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分步骤指导学生学习,可以从临摹入手。著名的雷圭元先生说:“自然是源,古代的图案是流,源与流是图案家的两个翅膀,缺一不能高飞。”模仿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对后续的设计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传统手工艺中的图案造型及色彩都是经过时间的沉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学习传统图案时,要系统地学习图案的造型方式、构图方式、构图空间观念及色彩搭配等。例如,学生可以模仿云南民间刺绣明快艳丽的色彩风格等。因为云南民间刺绣装饰性强、趣味浓厚、极具民族特征,它能为设计提供丰富的素材和特殊的装饰造型手法。

(二)在教学中加强对传统图案运用的实践训练。重视手工艺实践教学的地位,使学生对传统图案纹样及其应用有一个良好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在具体授课过程中可增加民族手工艺的制作与实践内容,实现工艺美术设计课程从纸面设计到实践应用的转变。云南传统手工艺资源丰富多彩,有刺绣、蜡染、陶艺等,制作这些手工艺的材料大多就地取材、工具也极为简单,这就为民间工艺美术资源运用于教学实践提供了可能。通过织、染、刻等手工技艺的操作,学生能够提高设计应用能力,还能够对纸面的设计方案进行相应的调整,完善设计手段和设计效果。例如,在教学中学生容易受到自然形的束缚,难于通过变化夸张设计出奇特的装饰造型,而现代构成设计理念又过于抽象,如果以民间剪纸为学习范例,就会加深学生对造型元素及组织规律的认识,充分感受“点、线、面”所形成的美感。

总之,云南传统手工艺资源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工艺美术设计源泉。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加深对本土文化的了解,把这些宝贵的资源运用于教学实践课堂教学,通过对学生的技艺传授和实际的图案运用,使其在设计过程中明确设计目的和设计用途,进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和传承了云南传统手工艺资源。

参考文献:

[1]李雅日.广西传统手工艺资源在高校基础图案课程的特色化教学实践[J].北京:教育与职业杂志社,2010-6.

篇2

    现代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首先是交通运输科技的发展。科技已经成为交通运输行业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研究交通运输科技循环经济,是保障交通运输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

    目前,尚未见到有关交通运输科技领域如何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研究,同时,在“十一五”初期,交通运输管理部门正迫切探寻交通运输科技领域循环经济的发展途径。因此,本文针对交通运输科技领域,研究并提出其较为完整的发展管理模式,对于交通运输管理部门进行循环经济发展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交通运输科技循环经济的内涵。通常,交通运输问题可以理解为交通基础设施、交通运输装备、交通运输系统管理三者的关系问题,因此,本文定义交通运输科技循环经济的概念如下:在交通基础设施、交通运输装备、交通运输管理与服务等领域,以综合利用交通运输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及循环再生为手段,提高交通设施建设养护、交通运输装备升级优化、交通运输系统管理服务等业务环节的水平,从科学技术角度保障支持绿色交通模式发展,同时促进、保障交通运输行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其中,交通运输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及循环再生手段,是循环经济3R原则(Reduce,Reuse,Recycle)在交通运输科技领域的集中体现,也是发展交通运输科技循环经济的关键。交通运输资源减量化就是通过对交通资源的集约使用、持久使用,减少资源浪费,并全面提高交通资源的利用时限。实现减量化的关键在于减少资源使用量可以达到同样或者更好的效果;提高基础设施的质量和耐久性、延长使用寿命。交通运输资源再利用指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增加产品或部件的复用率,延长资源的使用期。实现再利用的关键是增强产品服务的组合性与模块化,增强复用能力。

    交通运输资源的循环再生主要是指交通产品完成使用功能后能够重新变成交通资源,不仅减少最终处理量,而且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变废为宝的技术能力是循环再生的关键。通常情况下,3R原则在交通运输科技循环经济中的优先顺序是“减量化-再利用-循环再生”,但这不是绝对的,综合运用3R原则才是交通资源利用的最优方式。对于交通运输科技的三个方面而言,各采用不同的原则和方式。对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而言,减量化应该是主导原则;对于交通运输工具而言,应该主要采用再利用和循环再生的组合原则,而对于交通运输系统管理与服务而言,交通运输资源的再利用才是首选原则。

    二、交通运输科技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问题。基于上述发展思路,发展交通运输科技循环经济,应重点研究解决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2.1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养护的资源减量化。

    ①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合理规划、优化布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交通基础设施,强化多种交通运输方式之间的枢纽衔接和集疏运配套,优化运输资源配置,进一步完善公路网络,优先发展城市、城际公共交通和轨道交通,完善城乡间公交体系;加强国土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②优化交通基础设施结构。主要着眼于提高高等级公路的比重,增加对土地资源利用的集约效益,通过推动运输装备的大型化和专业化,鼓励发展多轴重型专用车辆,推广标准化运输、甩挂运输、封闭运输,可起到调整运力结构的作用,实现钢材、能源等资源的减量化。

    ③建设优质耐久工程,持久使用交通资源。提高设计标准,强化工程质量管理,贯彻全寿命成本设计理念,提高工程质量和耐久性;研发和推广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如大力发展钢纤维混凝土和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结构、滑模摊铺施工工艺以及快速养护技术等,积极推广应用高强度混凝土、耐腐蚀钢材等高性能材料,以提高工程耐久性。

    ④重视工程养护特别是预防性养护。深化公路养护体制改革,深入开展治理超载超限运输,建立治超长效机制,加强公路路面早期破损的基础性研究;加大科研投入,进行联合攻关,专门研发路面修复和养护技术。

篇3

通常,交通运输问题可以理解为交通基础设施、交通运输装备、交通运输系统管理三者的关系问题,因此,本文定义交通运输科技循环经济的概念如下:在交通基础设施、交通运输装备、交通运输管理与服务等领域,以综合利用交通运输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及循环再生为手段,提高交通设施建设养护、交通运输装备升级优化、交通运输系统管理服务等业务环节的水平,从科学技术角度保障支持绿色交通模式发展,同时促进、保障交通运输行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其中,交通运输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及循环再生手段,是循环经济3R原则(Reduce,Reuse,Recycle)在交通运输科技领域的集中体现,也是发展交通运输科技循环经济的关键。交通运输资源减量化就是通过对交通资源的集约使用、持久使用,减少资源浪费,并全面提高交通资源的利用时限。实现减量化的关键在于减少资源使用量可以达到同样或者更好的效果;提高基础设施的质量和耐久性、延长使用寿命。交通运输资源再利用指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增加产品或部件的复用率,延长资源的使用期。实现再利用的关键是增强产品服务的组合性与模块化,增强复用能力。交通运输资源的循环再生主要是指交通产品完成使用功能后能够重新变成交通资源,不仅减少最终处理量,而且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变废为宝的技术能力是循环再生的关键。通常情况下,3R原则在交通运输科技循环经济中的优先顺序是“减量化-再利用-循环再生”,但这不是绝对的,综合运用3R原则才是交通资源利用的最优方式。

二、交通运输科技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

基于上述发展思路,发展交通运输科技循环经济,应重点研究解决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第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养护的资源减量化。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合理规划、优化布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交通基础设施,强化多种交通运输方式之间的枢纽衔接和集疏运配套,优化运输资源配置,进一步完善公路网络,优先发展城市、城际公共交通和轨道交通,完善城乡间公交体系;加强国土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优化交通基础设施结构。主要着眼于提高高等级公路的比重,增加对土地资源利用的集约效益,通过推动运输装备的大型化和专业化,鼓励发展多轴重型专用车辆,推广标准化运输、甩挂运输、封闭运输,可起到调整运力结构的作用,实现钢材、能源等资源的减量化。

建设优质耐久工程,持久使用交通资源。提高设计标准,强化工程质量管理,贯彻全寿命成本设计理念,提高工程质量和耐久性;研发和推广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如大力发展钢纤维混凝土和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结构、滑模摊铺施工工艺以及快速养护技术等,积极推广应用高强度混凝土、耐腐蚀钢材等高性能材料,以提高工程耐久性。

重视工程养护特别是预防性养护。深化公路养护体制改革,深入开展治理超载超限运输,建立治超长效机制,加强公路路面早期破损的基础性研究;加大科研投入,进行联合攻关,专门研发路面修复和养护技术。

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材料替代。在路面材料类型的比选中,因地制宜、尽量采用易于再生利用的沥青路面;研究和推广公路工程中木材替代的措施。开展废旧路面材料、废弃轮胎、废钢材、工业废料等的综合利用,推进道路沥青、水泥混凝土、钢材等废旧建材的循环再生。

第二,交通运输系统管理服务的资源循环再生。

提高交通运输信息化平台的综合能力与信息共享水平与复用能力,如智能技术、自动化技术的使用,功能模块的重用技术的研究等。

对于发展交通运输科技循环经济有利的系列管理技术的挖掘重用,如集成化交通技术、交通生态学、代谢理论、规划理论等。

第三,交通运输装备优化升级的再利用和减量化。

主要指交通运输装备对于能源消耗的节能化、低排放化和洁净化技术研究及推广应用。

篇4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交通运输类专业包括物流工程在内众多专业学科基础,高校推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过程中,依据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对交通运输类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剖析与重构就显得十分重要。文章依据应用型高校为背景,分析了交通运输类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改革的必要性,最后探讨了基于卓越工程师的交通运输类课程体系重构的思路。

关键词:交通运输类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生产实习;课程体系;重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e transportation major is the basis of many other majors, such as logistics engineering major. And the reconfiguration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is important, according to aim of excellence engineering education scheme. The paper analysi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necessarity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Finally, the method of the reconfiguration for the excellence engineering education scheme is put forward.

Key words: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major; excellence engineering education scheme; the curriculum system; reconfiguration

1 交通运输类专业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的背景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目前已有190余所高校入选卓越工程师计划. 卓越工程师计划在我国高等院校的实施,必将推动我国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从而提高我国的综合竞争力。然而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下,交通运输类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思路、教学方法都需要做出很大改进。这里所谈的交通运输类专业的卓越计划重点在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包括专业有物流工程、交通运输与交通工程。而在很多应用型的高校中将三个专业划在交通运输与管理二级学科下,因此在实施卓越计划的过程中,为体现工程性、实践性等应用型高校的特色,对其课程改进以物流空间流通为主线,加强专业衔接配合,提高学科融合度与内涵。具体而言,物流工程专业领域最为宽泛,涉及流通领域、生产领域、交通运输领域等;交通运输专业涉及到货运与客运;交通工程涉及城市交通领域,与物流市内配送高度相关。在目前交通运输类专业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三个专业协同性较差,融合度较低,无法满足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也无法满足涉及产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如何改革交通运输类课程体系的教学模式,培养该领域内卓越工程师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

2 交通运输类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交通运输类专业历史沿革较长,初步发展阶段侧重于道路运输领域,后来又发展了城市交通,产生交通工程专业,近年来探讨流通与商业的关系,又产生物流类专业。总体而言,物流工程专业最为年轻,交通运输专业历史较为悠久。交通工程介于二者之间。由于行业领域快速变迁,导致行业内就业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而这些进一步推动应用型高校在适应市场变化的课程体系演化与发展。

目前交通运输类专业的课程体系的主要问题是课程体系不够科学,实用性较差,与交通领域的实际相差较远。

首先,课程体系膨胀,教学课时较多,江苏此类专业平均为3 122学时。而且课程体系之间协同、包含、支撑关系有待进一步增强。具体表现为课程内容有重复现象,加重了学生负担;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核心课上法并无二致,导致不同层次课程在学生不同培养阶段承担功能无法完全有效实现。例如对于专业核心课本内容缺乏本质上多课程融合,使得学生综合素质、工程能力与思考能力的培养目标有所削弱。

其次,必须课程的门次较多,选修课较少,实验课偏少,致使学生的知识面相对局限,理论指导与交通运输实践脱节严重。目前交通运输类专业都呈现多学科交叉发展趋势,改善课程结构势在必行。

3 交通运输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和交通运输行业发展需求,应用型交通运输类专业必须高度重视,系统从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目标出发,立足“地方性”、“应用性”特色,以所在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结构性质、可持续性为依据,科学界定交通运输专业的工程性质,归纳其培养的基本目标,大力进行课程体系的调整与改革,建立卓越计划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如何重构具有应用型交通运输类专业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为国家输送高级交通类人才,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与行业发展,是交通运输类专业教育应该探索的重要课题。

4 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为目标,重构交通运输类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是教学计划的核心,也是实现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的蓝本。最佳课程体系是培养最佳交通运输类人才的前提。构建一个与地方性、应用型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相适应、符合卓越工程师要求的专业课程体系是应用型交通运输类专业培养人才的关键。因此,重构交通运输类专业课程体系十分必要。

4.1 明确培养目标

当前,应用型本科交通运输类人才的培养应该舍弃“交通运输通才”或“交通运输专才”的理想化课程编排。目前交通运输领域范围与发展内涵不断丰富,呈现集约化、智能化、复杂化的发展态势,使得通才教育变成不切实际。因此在应用型交通运输类专业应明确培养目标,有的放矢地重构专业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适应本地区的需要、有较强工作能力的应用型交通运输类人才。

4.2 加强通识、选修课的配置力与整合力度

目前在淮阴工学院依据交通运输类专业的特点,提出将通识类教育所占学分比重提高到20%以上;选修课学分所占的比重达到30%以上,充分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增强课程竞争性,提高课程学习质量。并且通过开设综合课,尽可能避免各课程内容性。例如整合物流工程专业中物流学、物流技术、物流工程等课程相关内容,提升课程间的协同性。在此基础上,还要不断提高通识课、选修课的质量,加强其内涵建设,研究综合性课程的设置,探索性地开展在交通类专业之间融合性通识教育。

4.3 确立课程体系分类和精选主干课程

交通运输类专业课程的设置应以卓越计划为目标导向,兼顾社会对各种人才的需求和学科的基础,建立更为科学的、多样化的、开放的,具有交通运输类特色的课程体系。务必要处理好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与专业课之间关系,合理规划对不同层次课程的功能与作用,实现教学内容、教学程式、考核方法等过程的差异化,增强交通运输类课程体系适应性、有效性、灵敏度。例如对于物流工程专业,规划学科基础课为交通工程学、系统工程学,规划的专业核心课为工程经济学、物流工程学、供应链管理、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信息系统规划与设计等内容,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核心课程为10门,30学分,增强课程体系的支撑作用。

4.4 以CDIO为先导,推进一体化教学

CDIO内涵: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行(operate);它是现代工业产品从构思研发到运行乃至终结退休的全生命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