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麻病人术后护理措施范文

时间:2023-08-06 09:02:0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全麻病人术后护理措施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全麻病人术后护理措施

篇1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729-2190(2007)11-0061-02

全身麻醉对病人造成的心理、生理功能紊乱,使全麻术后病人在意识恢复阶段,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呛咳、躁动、寒战、痛苦挣扎等,全麻未清醒前,病人处于意识丧失阶段,为防止各种合并症或意外的发生,必须有专人守护,直至清醒为止。由此,我们主动地采取了一系例对应措施,在提高全麻手术患者的康复质量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下面就将我们的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全麻手术患者共80例,男性41例,女性39例,术前均无严重的心、肺等疾病。

1.2 方法

对手术患者在术后采取一系列护理措施并进行观察和记录,观察内容包括咳嗽、咳痰、气促、胸闷、恶心、呕吐、、腹胀、呃逆、咽喉疼痛、腰背酸疼,自主活动(功能)恢复的时间,包括翻身、起床、肠蠕动、进食情况。

1.3 结果

全麻术后对病人采取护理措施帮助病人安全渡过了全麻恢复期,使病人在生理、心理上缩短、降低了不愉快的程度,明显提高了患者的康复质量。

2 护理措施

2.1 保持呼吸道通畅

2.1.1全麻未清醒前,下颌关节部位的肌肉松弛,舌根易后坠而阻塞咽喉通道,一般在咽喉部置通气导管,并可通过导管吸出呼吸道分泌物,以保证呼吸道通畅。待病人逐渐清醒,自己用舌将通气导管推出时,可将导管取出。

2.1.2全麻后常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故麻醉未清醒前,病人应平卧头侧向一边,防止唾液和呕吐物误吸入呼吸道。一旦发生误吸,应立即采取头低位,使声门裂高于食道入口,呕吐物流向鼻咽腔然后从口角流出,此时可用吸引器清除口鼻腔的残余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2.2 加快物的排泄速度

由于长时间吸入高浓度的物可导致通气功能不足,引起吸入物排泄时间延长,麻醉性镇痛药物的应用与吸入物有协同作用,也可以减慢吸入的排泄速度,致使术后物长时间积蓄,影响术后呼吸、循环、消化等功能。因此,术后加快物的排泄速度是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关键,为此,我们在术后采取了以下措施:

2.2.1 加强保暖工作

由于长时间的手术暴露再加机械通气的影响,体热的丢失常较显著,同时术中大量快速输血输液,都可以导致低温。低温抑制了全身的循环和代谢功能,使物的排泄时间延长。因此,手术患者回到病房前,我们就应做好保暖准备工作,使室温保持在20~25。C,增加棉被和棉垫,如有条件,可添置电热毯保持恒温。

2.2.2 高流量吸氧

术后给予高流量氧气可加快残余物从气道和血液中散发和解离。另外,也可及时纠正术后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因此,患者回到病房后,即给予〉5 L/min的氧流量,待呼吸情况、氧饱和度和血气分析稳定后,逐步减低氧流量,最后以低流量氧气维持。

2.2.3 维持循环功能

术中正压机械通气使胸内压升高,使静脉回心血量减少;手术刺激可引起迷走神经反射使心率减慢和血压降低,影响正常的循环功能,这种不良影响常常延续到术后。因此,术后应加强对生命体症的监测,保持有效的循环功能,适当地加快补液的速度,一方面可加快循环代谢功能,使残余尽快排除。另一方面,可弥补术中补液不足、失血、第三间隙形成引起的大量功能性细胞外液减少等导致的血容量不足。

2.3 积极改善呼吸功能

全麻对患者术后呼吸功能的影响是很大的,术后由于全身物的残余作用不同程度地会抑制呼吸中枢而使通气功能减弱、潮气量降低和呼吸频率改变,加之,肌松药残余作用亦可引起不全呼吸道梗阻而导致通气不足,患者会感到胸闷不适,同时,长时间的气道插管,易刺激引起肺部感染致咳嗽、咳痰频繁,因此,术后积极改善呼吸功能很有必要。

2.3.1 有效的伤口镇痛

肺容量降低是术后肺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特别是大手术后,因腹部创伤、手术刺激、术后疼痛等因素,使胸、腹的顺应性降低,膈肌运动受限,限制了肺的膨胀。有效的腹部伤口镇痛能恢复正常的腹式呼吸,增加肺活量,改善通气功能,目前我院运用的椎管内或静脉内连续镇痛泵,镇痛效果持续、有效,缓解了疼痛反应对呼吸的抑制。

2.3.2 促进有效的咳嗽排痰

有效的咳嗽排痰,可减少肺不张的发生,并能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在有效镇痛的同时,教会病员和家属正确咳嗽排痰的方法,可应用胸壁扣击法、腹壁保护法、喉部按压法、引流法来有效地完成咳嗽排痰。

2.4 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

由于长时间的麻醉抑制、手术创伤,水、电解质紊乱,术后紧张焦虑、切口疼痛等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的紊乱,使胃肠蠕动在术后长时间受到抑制。为此,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2.4.1保持电解质的平衡

由于术中失血失液、术后大量引流液的流出,造成大手术后电解质的紊乱,如低钾、低钠可抑制胃肠平滑肌的收缩,影响胃肠动力的恢复。因此,术后要严密观察电解质的变化,根据情况,及时补充。一般呕吐、腹泻、肠和胆道引流所致的低血钠,为低容量性低钠,必须既补充容量,也补充钠。

2.4.2肠蠕动恢复的锻炼

一般术后1~3天,肠蠕动逐渐恢复,排气,腹胀自行消退。如术后数日仍未排气,听诊无肠鸣音,应积极采取措施,促进肠蠕动的恢复。在持续胃肠减压的情况下,可帮助腹部按摩,从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作单向反复按摩,能促进的排气。鼓励患者作肢体伸屈活动,协作变换卧位。也可用针灸疗法来刺激肠蠕动的恢复。

2.5 加强舒适护理

患者在术后有比较多的不适反应,如腰酸背痛、咽喉疼痛、胸闷不适等,因此,我们在术后采取了一系列舒适护理。早期采取半卧位、适时协助改变多卧位方式、配合多软枕衬垫身体支撑点、气垫床的应用,都能避免肌群、韧带、肌腱的过分牵拉伸长,缓解术后腰酸背痛。患者体力有所恢复后,早期督促四肢活动、端坐、行走可疏通经络、促进循环。留置胃管期间,保持口腔清洁卫生,同时给予雾化吸入每日二次,既可稀释痰液帮助咳出,又可湿润温暖咽喉部,减轻疼痛,预防咽喉炎的发生。

2.6 认真观察血压、脉搏、呼吸、每15~30分钟一次。发现异常体征,应区别麻醉剂的影响或手术后出血情况,以便采取紧急措施,排除险情。

2.7麻醉清醒前,病人可出现躁动不安,如拔管、坠床等危险,守护者必须注意安全,可按医嘱给镇静止痛剂,必要时采用约束带,保护病人的安全。

3 结论

通过将综合护理措施运用于全麻术后恢复护理工作中,加速了病人的全面苏醒,提高了全麻病人的康复质量,减轻了全麻术后呛咳、躁动、痛苦挣扎等症状。从而帮助病人安全渡过全麻恢复期。

参考文献

[1] 谢荣主编. 麻醉学,第三版[M],科学出版社,1994,656~657。

篇2

1.2 方法:(1)室温适当:室温保持22~24℃。湿度50%~60%。检查各种监护仪器设备,确保抢救用物齐全并处于备用状态。(2)专人守护,直至患者清醒为止:人员要求由一名经验丰富的麻醉医师和两名工作5年以上的护师或主管护师。(3)患者被送回麻醉术后恢复室时,恢复室护理人员要向手术室护士及麻醉师详细了解术中出现的病情变化,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情况。患者基本情况稳定,召集足够的人力稳定过床,护送患者返回病房,护送过程中必需有麻醉医生和护士一同前往,并严密观察患者的变化,备足急救用物。(11)严格的床旁交接班,向病房护士重点交接术中情况,观察监测生命体征和呼吸频率、深度,检查输液、腹部伤口、各种管道的情况,详尽记录观察资料。 (4)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常规监测心电图,血氧饱和度,每5~15分钟记录一次,直至病人完全恢复。(5)保持呼吸道畅通:在咽喉部置通气导管,并可通过导管吸出呼吸道分泌物,严密观察呼吸频率、节律、深度和血氧饱和度。备好吸引器、及时清除口腔、鼻腔和气管内分泌物。待病人逐渐清醒,自己用舌将通气导管推出时,可将导管拔出。(6)采取合适的:全麻患者在尚未清醒前,应去枕平卧,头侧向一边,稍垫高一侧肩胸,防止唾液和呕吐物误吸入呼吸道,麻醉恢复期发生恶心、呕吐,对保持呼吸道通畅十分不利,如果发生误吸则更加危险[2]。一旦发生误吸,采取头低位,使声门裂高于食道入口,呕吐物流向鼻咽腔,然后经口角流出。此时可用吸引器清除口鼻腔残余呕吐物,保持呼吸道畅通。待病人清醒后,以半卧位和头高位为好,以利于呼吸功能恢复。(7)恰当使用约束工具:麻醉清醒前,病人可以出现躁动不安,如拔管,坠床等危险,因此常规用约束带约束患者腕部和膝关节上方10cm处,以不影响局部血液循环为限度,必须时用四头带固定胸腹部,松紧适度。(8)确保各种引流管畅通,防止引流管脱落,严密观察引流量及性质,并详细记录观察和监测的结果,如发现异常,及时与手术医师联系。(9)与患者多沟通,尽量减少患者骚动。

2 结果

278例患者中,发生1例自行拔除气管导管,1例患者拔出静脉留置针,均经观察处理后安全返回病房,无护理病发症发生。

3 讨论

麻醉恢复期,手术和麻醉虽然结束,但手术和麻醉对病人的生理影响并未完全清除,病人的呼吸循环功能仍然处于不稳定状态,各种保护性反射仍未完全恢复[2]。因此,手术室的护理人员必须密切观察,帮助患者顺利度过麻醉恢复期。手术室护理质量与病人的手术安全密切相关,任何疏忽大意或差错都有可能酿成严重后果。特别是全麻苏醒期病人病情千变万化,护士必须严密观察[3]。这就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有熟练的护理技能和过硬的专业技术,而且要掌握各种麻醉用药的性能和基础复苏技术,更要有高度的责任心。从全麻病人手术结束后,开始进入术后恢复室,护士就应专人看守,严密观察全麻术后病人恢复期血氧饱和度、心率、心律和血压,确保病人安全度过麻醉恢复期。

篇3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020―02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进步,麻醉技术的临床应用也越来越广泛,静吸复合麻醉因其具有较高的可控性、可靠性及安全性,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使得全身麻醉的应用比重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然而静吸复合麻醉并非绝对安全,可能会引发各种并发症,其中引发患者窒息的病例时有发生[1]。因此,全麻手术病人术后防止窒息的护理干预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是全麻手术护理的关键环节。我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对全麻手术患者实施术后防止窒息护理干预59例,做到了痰液的及时有效排出,有效的防止发生窒息,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实施全麻手术59例,所有患者均行防止窒息护理干预,包括男39例,女20例,年龄(45.59±9.49)岁;59例中,4例行颈部手术,47例行腹部手术, 2例行颅脑手术,6例行胸部手术。

1.2术后防止窒息的护理干预方法

1.2.1心理护理 全麻手术患者在术前通常会出现情绪波动较大及精神过度紧张等情况,焦虑及恐惧等不良情绪不但为患者增加了心理压力,而且还会对手术效果产生一定影响,容易导致并发症的发生[2]。所以,在术前的护理和干预中,患者的心理护理显得非常重要,护士要耐心开导患者及其家属,要对患者的紧张情绪表示理解,可向患者介绍手术治疗的有关知识、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及术后效果,使患者对术后窒息的防范措施、护理方法及观察要点有所了解,可充分发挥“同病相连”优势,让同类患者相互沟通,相互介绍术后护理配合要点,从而消除患者顾虑,使患者积极配合手术治疗及术后护理。

1.2.2食管、气管推移训练 对于颈部手术患者,手术时为显露椎体要推移食管及气管至颈前路,气管向非抹侧的长时间拉引会对患者产生较大刺激,特别是颈部较短且粗的患者,常会导致患者咳嗽、呼吸困难、反复吞咽,从而对手术过程带来较大影响,术后患者呼吸困难、痰多、咽痛等因素均易引发窒息[3]。为降低手术风险,临床上常采用食管、气管推移训练,而这种训练方式常会因强烈刺激气管而引发干咳等不良反应,过度的训练甚至会导致咽喉疼痛、水肿等症,再加上手术中的麻醉插管及拉引刺激可引发喉头及气管水肿,使得气管分泌物增加,不及时排出痰液极易引发窒息。所以,要向患者介绍食管、气管推移训练要点,强调其必要性。患者训练时,取仰卧位,用枕头将肩部垫高,头向后仰,患者用四指将食管及气管持续推向非手术侧,形如训练时用力要适中,循序渐进,逐步将食管及气管推过中线。训练过程中若出现局部疼痛、头晕、恶心呕吐等不适反应,可休息15min,然后继续训练,直到患者能够完全适应。食管、气管推移训练要在术前的3~5d进行,第1天,每次训练持续15~20min,3次/d,间隔2~3h,此后每天增至20~30min,4次/d,同时确保患者术前能够完全适应。

1.2.3呼吸功能训练 该训练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患者的肺活量,从而利于痰液排出,防止发生术后窒息。训练方法[4]:①深呼吸训练法 双肩放松用鼻深吸空气,屏气2s后用口将气体缓慢呼出;②吹气球训练法 可采用各种形式(如组织同类患者进行比赛)鼓励患者吹气球,一口气将气球吹到足够大,每吹一个气球间隔5~10s,持续10~15min,3次/d;③咳嗽训练法 深吸一口气,先用较小的力进行咳嗽,当痰液排至咽部(实为支气管口)后再用较大力咳嗽,将其咳出并排出体外。

1.2.4呼吸道的评估和护理 由于手术中气管受到较长时间牵拉,而全麻手术对于喉咙插管造成水肿,影响通气,手术还会对患者的脊髓造成一定刺激,可能会引发脊髓水肿,导致呼吸肌麻痹构成呼吸困难[5]。一般术后的一到两天是水肿形成期,术后的四到五天是水肿高峰期,因此,对患者要加强观察,特别注意呼吸节奏、频率、深浅度以及是否有缺氧现象,观察是否出现胸闷、憋气、唇紫、鼻翼煽动等,尤其要注意夜间观察,一旦出现呼吸骤停要立刻采取抢救。护士要对患者护理工作重点放在术后保持呼吸道通畅方面,但凡出现异常现象,要立刻汇报主治医师,并采取急救措施,给予吸氧处理。时刻监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数据,并及时调节给氧量,和吸氧时间。对于颈前路手术患者,可采用常规雾化治疗三天,2~3次/天,从而消除呼吸道水肿,利于患者排痰,如有需要可采取吸痰措施。

1.2.5切口、引流管护理 密切观察切口局部渗血、渗液情况及局部肿胀情况。保持切口敷料干燥勿污染。切口常规放置引流管,注意保持引流通畅,防止引流管扭曲、松动、受压、漏气及脱出[6]。引流袋须低于切口平面,及时倾倒引流液,密切观察引流液颜色和量,并记录。如24 h出血超过500 mL,应检查是否有活动性出血,以防切口内积血致局部肿胀、压力增高压迫气管而引起窒息。

1.2.6饮食护理 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过程中,会因牵引刺激咽喉、气管等导致咽喉水肿,进而影响进食,甚至会出现进食过程中误吸现象发生。通常手术后的六小时内禁止进食。待患者清醒后,可少量食用冷流质食品。将患者头部垫高,微斜进食。若有不适,可一两天后改为半流质食物,一周后可食用普通食物。患者进食时要掌握少食多餐、细嚼慢咽,多食用清淡、易消化类食物,少食用甜食及辛辣刺激食品。

2结果

本组患者59例,在其围手术期均给予有效的防止窒息护理干预,所有患者无一列发生窒息,提高了治疗效果,为患者的术后恢复提供了有效保障。

3讨论

在全身麻醉手术过程中,引发术后呼吸困难甚至窒息的主要原因有:气管拉引、颈椎前路手术及全麻插管均对患者产生较大刺激,导致喉头水肿;患者术后无力,呼吸肌还处于麻痹状态,造成呼吸道内分泌物增多并对患者呼吸产生影响;术后患者伤口出血后,因引流不畅,以及进食不当、气管受血肿压迫造成呛咳窒息,此外,在术后晚期,因肺部感染或不张也会引发呼吸困难和窒息,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生命。

综上所述,全麻手术病人术后防止窒息的护理干预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是全麻手术护理的关键环节,应当得到调度重视。

参考文献:

[1] 刘艳,苑海燕,杨依. 小儿全麻术前术后护理[J]. 吉林医学. 2006(02):197-198

[2] 万淑琴,王淑芳. 手术前后综合护理干预预防全麻术后患者呼吸道感染的效果观察[J]. 江西医药. 2006(01):264-265

[3] 邱红梅. 全麻腹部手术后患者的呼吸道护理[J]. 现代医药卫生. 2006(07):69-70

篇4

[中图分类号] R61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2)-01-174-01

随着现代临床麻醉的不断发展,全身麻醉的应用已日益广泛。麻醉恢复期,多数病人可在短时间内唤醒,但仍有部分病人出现不同程度的兴奋、躁动和定向障碍并存,不按指令行动。大部分对当时情况无记忆,表现为不能控制的烦躁(躁动)不安。我科自2010年1月-2011年1月间,我们观察了2086例气管插管全麻患者,其中157例出现躁动不安,发生率为7.52%,通过分析原因,及时采取了相关措施,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科2010年1月-2011年1月间,麻醉恢复室共收住2086例全麻患者,在恢复期出现躁动的共157例,其中男性112例,女性45例。年龄3-78岁,ASAI-Ⅲ级。手术范围包括胸外科、普外科、骨科、脑外科、五官科和泌尿科择期手术,其中承认108例,小儿(年龄≤14岁)49例。

2 躁动的原因分析及处理

2.1 术后疼痛 疼痛是引起术后躁动的主要因素,尤其是胸腹部手术病人创面大,长时间被动,呼吸时牵拉伤口引起剧烈疼痛。病人表现出大幅度身体扭曲,拼命挣扎用力,手伸向疼痛的切口,甚至坐起来,不听劝阻。有25例极度躁动导致外周静脉留置针滑脱,需医务人员共同按住患者。分析手术期间麻醉用药及术后表现,给予药物止痛,多数效果良好。

2.2 气管导管刺激 采用气管内插管全麻的患者,在苏醒期常因导管对咽喉部的机械刺激,使患者感到不舒适,不能耐受插管或自主呼吸与机械通气不同步,引起躁动,表现为不停扭动头部,甚至欲强行拔出气管导管,应及时请示麻醉医师,通过调节镇静剂和给药时间来达到理想镇静水平。

2.3 尿管刺激 以男性病人多见,导尿过程中粘膜局部易受损伤,而且粘膜对疼痛十分敏感;此外,麻醉后留置尿管的患者由于手术前对留置尿管引起的不适缺乏感受,对尿管刺激不认知及耐受相差,术后恢复期反应强烈,表现为大声叫喊要小便,甚至想拔除尿管。此时,遵医嘱给予芬太尼0.05mg,或曲马多50-100mg,用药后病人不再躁动。

2.4 低氧血症 由于麻醉镇痛药、肌松药的残留作用所致呼吸抑制、通气不足,有的病人出现呼吸遗忘,或已拔管病人舌根后坠可发生气道梗阻,导致SPO2降低,诱发躁动。如肌松剂残留,遵医嘱用新斯的明、阿托品拮抗;因疼痛刺激致深呼吸、咳嗽效果不佳,舌根后坠者立即给予口咽通,同时用呼吸气囊加压面罩给氧,观察病人胸廓起伏,口唇颜色和血氧饱和度变化,经过上述处理,病人SPO2上升至95%-99%。

3 护理措施

3.1 密切观察病人,确保患者安全 严密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和瞳孔;观察管道位置及引流液的性质、量并及时记录。同时加强防护,适当使用约束带,安置床栏,防止病人突然躁动发生擦伤、碰伤及坠床,或因挣扎使留置针脱出,气管导管拔出的意外情况,妥善固定各种引流管,确保引流管通畅,避免脱出。

3.2 良好的术后镇痛 术后切口疼痛不仅病人难以忍受,同时可影响病人呼吸交换量及咳痰,增加术后肺部合并症。因此,由于切口疼痛引起的躁动,应向患者解释,减轻焦虑,并协助麻醉医师应用镇痛药物或者镇痛泵处理,可明显减轻术后躁动的发生。给药后,密切观察病人呼吸节律、频率、SPO2,防止发生舌后坠。

篇5

护理

全麻开胸手术后因肺部功能受损,呼吸道粘膜分泌紊乱和消除障碍且病人疼痛怕咳,容易形成痰液潴留,引起肺不张、肺炎等并发症。因此有效的排痰是手术成功的重要措施,也是促进肺迅速扩张、预防术后并发症的有效方法。我们对开胸手术后病人实施了有效的排痰措施,结果患者均未发生肺炎、肺不张等并发症,痊愈出院。

1 临床资料

病例为我院胸科2008年9月-2009年9月收治的住院病人。总人数166例,其中男84例,女82例。肺恶性肿瘤41例,食道癌50例,其它75例。年龄60岁以下60例,60岁-70岁106例。均在全麻下行开胸手术。

2 护理方法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 有效排痰与病人的主动配合密切相关,我们在实施护理干预前主动与病人沟通,向病人介绍开胸术后排痰是预防肺部并发症、促进康复的主要措施,根据不同患者的心理活动进行相应的护理,消除不良情绪,使之主动配合治疗。

2.1.2控制呼吸道感染 对合并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或肺部感染的患者,遵医嘱进行有效的抗感染、解痉袪痰处理。如雾化吸入,稀释痰液每天2次,一次15min-20min,使痰容易咳出。对有吸烟史患者,解释清楚对健康和手术的危害,劝告患者戒烟。

2.1.3指导病人进行呼吸操锻炼 术前5天开始呼吸训练,包括腹式呼吸,病人取平卧位,一手放于胸前,一手放于腹部,胸部尽量保持不动,呼气时稍用力压腹部,腹部尽量回缩,屏气1-2秒,呼气时缩唇,像吹口哨一样,缓慢呼气4-6秒,吸气与呼气时间比为1∶2,膈肌呼吸,护士用双手放于病人腹部,同时嘱病人用鼻吸气,吸气时腹部向外膨起,顶住护士双手,屏气1-2秒,呼气时嘱病人用口缓慢呼气,3次/日,每次10min,直至病人完全掌握[1]。

2.2术后护理

2.2.1有效咳嗽 鼓励病人咳嗽,宜早进行,患者清醒后,即鼓励病人咳嗽,鼓励其经常进行深呼吸,当其用力咳嗽时,护士应双手加压按住胸骨以下肋区,增加膈肌复位时反弹力,加强咳嗽的效果,减轻伤口疼痛,由于胸壁切口范围大,疼痛影响患者深呼吸及有效咳嗽,术后均用持续镇痛泵48-72小时,使患者愿意配合翻身咳嗽。本组有32例病人不能掌握有效的咳嗽,通过耐心指导后,基本能掌握。

2.2.2.协助排痰 当患者无力自己咳嗽时,可诱发排痰。方法:帮助患者坐起,空心拳从下往上,由外向内扣背部。护士一只手扶住患者背部,另一手用食指和中指在胸骨上窝轻轻按压触及气管,引出咳嗽反射,当患者咳嗽时,迅速放开按压手指。家属帮助用双手捂住患者胸部伤口,以减轻伤口疼痛。

2.2.3.雾化吸入 选用最能降低痰液粘稠性的雾化吸入液,即生理盐水20ml+糜蛋白酶4000U进行雾化吸入,病人术后麻醉完全清醒后即开始做雾化吸入,每天2次,每次20分钟,护士应注意观察雾化吸入后痰液粘稠情况,必要时增加雾化吸入的次数。本组有35例病人通过增加吸痰次数后,能顺利咳出痰液。

2.2.4对人工气道呼吸机辅助呼吸病人,应定时翻身叩背,有效吸痰,在保持患者气管导管气囊持续充盈情况下,及时吸出口腔鼻咽部分泌物及导管分泌物。注意无菌操作,空气定期消毒。

篇6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32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466-01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人们对健康要求普遍提高。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也与日俱增,急症的手术越来越多。如何提高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水平,降低手术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已成为医学界关注的重要课题。

1 术前护理

1.1 心理护理 因手术危险性大,术后并发症多,故绝大多数患者对手术感到紧张,甚至恐惧,严重影响饮食和休息。手术作为一种应激源,无论大小,对每一个患者来说都是较强的精神刺激,是一种严重的心理应激源,在其心理、生理上都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反应,尤其是在即将手术的短时间内,这种心理恐惧将达到极致[1]。同时,加上手术室的陌生

1.2 术前指导做好全麻常规准备 如为全麻患者通知患者术前禁烟酒、禁食、禁水;术前1d静脉滴注广谱抗生素。[2]若行组织瓣修复手术,则同时做好手术区和供区的皮肤准备,皮肤应无感染病灶,遵医嘱术前给药。

1.3 接入手术室前护理 测量生命体征并做好记录,注意有无异常,胃肠道准备:①禁食禁饮:术前12小时禁食,术前6小时开始禁止饮水。肠道手术前3天起进少渣饮食,术前1天改流食。②灌肠:除急诊手术病人严禁灌肠外,普通病人于术前晚常规用0.1%-0.2%肥皂水灌肠一次或使用开塞露,肠道手术时需清洁肠腔。③放置胃管或肠管,一般在术日晨放置。④排便练习。增加机体抵抗力,加强营养,促进休息和睡眠。

2 术后护理

2.1 一般护理 全麻手术患者术后按全麻常规护理,患者清醒、生命体征平稳后改为斜坡位,床头抬高15°-30°,以利于分泌物引流,降低颅内压,减轻头部充血及局部水肿;持续低流量吸氧,常规超声雾化吸入;保持引流管通畅,准确记录引流液的量、颜色和性质,观察伤口渗血情况,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做好基础护理[4]。

2.2 病情观察 术后72h内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和神经系统体征,重点是瞳孔变化、眼球运动、角膜反射及肢体活动状况[5]。观察有无头痛、呕吐等颅内高压及颅内出血症状,如出现意识障碍、头痛、呕吐、烦躁不安、瞳孔的改变,及时报告医生并处理。同时监测患者体温、血压、呼吸、脉搏、颅内压、血氧饱和度、血气分析等,术后联合使用抗生素、止血药、脱水剂。应用止血药时,进行血常规检测。应用脱水剂时,密切观察水、电解质情况,适当补充钾、钠。

2.3 观察切口情况 切口感染和切口裂开。切口感染在手术后3-4天内最明显,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及切口局部变化。术后初期病人低于38℃的发热,较为常见,这是由于破坏组织的分解产物及局部渗液、渗血吸收后出现的反应,称为外科热或吸收热,不需处理。若术后3-4天体温恢复正常后再次出现的发热,应及时检查切口部位有无红、肿、热、痛和硬结或波动感。切口裂开发生于手术后6-9天,腹部切口裂开较常见,多发生于体质差、营养不良或是过度肥胖。切口感染、切口缝合不佳也是切口裂开的主要原因。切口并发症的预防:①严格无菌操作。②增加病人的抵御能力。③避免和及时处理术后腹胀、呕吐等导致腹内压增高因素。④肥胖病人可用张力缝线或延长拆线时间,拆线后继续腹带加压包扎伤口。⑤观察体温等生命体征的改变及伤口局部变化,化脓的切口需及早间隔拆除部分缝线,引流脓液,防止切口裂开[6]。

3 出院指导

3.1 注意休息,不做重体力劳动和剧烈运动。

3.2 保暖,勿受凉,间歇性锻炼,提高身体免疫力,预防感冒。

3.3 按时服用出院药物。

3.4 定期复查,出院后与患者保持联系,如有异常及时就诊。

3.5 摄入富有营养的食物,戒烟忌酒,以减少疾病的诱发因素,保持心情愉快,精神放松。

4 小 结

术前有效地沟通是让患者主动配合围手术期治疗、护理及功能康复,提高护理质量的保证。而手术的成功与术前完善准备训练。术后早期有效、科学的功能锻炼,把握锻炼的时机、强度、幅度、循序渐进及个体化指导锻炼的原则,以预防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做好出院指导及跟踪随访,及时指导调整有效的功能锻炼方法,通过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方式、熟练的操作技术、热情周到的服务,使病人感受到医护人员可亲、可信,感到医院安全,有效的消除了患者紧张、恐惧、焦虑及悲观失望等不良的心理状态,使患者能以最佳的身心状态配合手术、治疗和护理,尽早恢复到健康状态。

参考文献

[1] 董慰慈,张桢光.护理学基础.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33.

[2] 颜霞.沟通技巧对护理质量的影响.中华护理杂志社,2008,33(6):366.

[3] 包家明,霍杰.整体护理临床问答.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9.9.

篇7

[中图分类号] R197.3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013-02

Application Of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For Prevention Of 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

Of trachea Cannula After General Anesthesi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ssess the effect of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for prevention of 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 of trachea cannula after general anesthesia.Methods 150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randomly.77 cases received traditional nursing standards of trachea cannula after general anesthesia as controls,73 cases received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standards of trachea cannula after general anesthesia. All patients were assessed the clinical nursing effect after tracheal vessel exelcymosis.Results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standards not only reduce days of hospitalization and costs,enhance functional rehabilitation and degree of satisfaction at quality of nursing care,but also shorten retention time of tracheal vessel.VAP incidence was lower in trial group than control. Conclusion Application of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for trachea cannula after general anesthesia can not only make a improved nursing for patients with trachea cannula and prevent 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but also promote nurses' motivation and objective and planning of nursing.

[Keywords]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Patient after general anesthesia; 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

临床护理路径作为一种科学高效的护理模式,可以将护理工作标准化,使临床治疗及护理有序进行、缩短住院天数、减少漏项、提高管理质量,为病人提供高效的服务[1]。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是机械通气患者最主要的医院获得性感染[2],会延长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日及总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3-4]。应用临床护理路径于全麻术后气管插管病人的护理中,对病人进行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的全面护理,来预防VAP发生,国内外未见相关报道。笔者于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将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全麻术后采取机械通气的病人中,来研究其对VAP预防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院需气管插管全麻手术病人150例,男性89例,年龄23-67岁,平均年龄54岁;女性61例,年龄20-70岁,平均年龄58岁。其中接受肝移植手术3例,食管癌根治术26例,胃癌根治术34例,直肠癌Miles术25例,结肠癌根治术31例,全肺切除手术11例,膀胱癌根治术20例。

1.2 方法 将15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73人,对照组77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即全麻术后病人入复苏室后给予心电监护和气管插管处接呼吸机或鼻导管供氧,遵医嘱执行护理。试验组采用以下护理方法护理。

1.2.1 心理干预 手术前一天行术前访视,详细阅读病人病历了解病人一般资料、病情、术式和呼吸系统情况并作记录,再与病人交谈,在交谈过程中了解病人对气管导管的留置所存在的心理疑虑和担心,护士进行针对性疏导及解释消除病人的不良心理反应,使病人安心地配合术后的管道护理。

1.2.2 行为干预 根据病情和呼吸情况制定术后气管导管护理计划,根据计划设计工作流程,护士按工作流程实施护理,每项护理操作完毕后均有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寻找继续执行或调整计划。遵循个体化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实施过程中对病人各种危险因素进行评定,实行临床医学监测,监测病人的神志、心率、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及心电图的变化。使病人得到目标,有计划,有步骤的全面系统的护理达到预防VAP发生的目标。整个护理过程包括:

1.2.2.1 拔管前 ①病人入ICU接上呼吸机后护士每隔15-30分钟听诊双侧肺部呼吸音情况,掌握每次呼吸音并做记录。听诊呼吸音时听到痰鸣音,应给予吸痰,吸痰时间少于15秒,间隔时间大于30分钟;②每隔15-30分钟观察病人神志情况,大声呼唤病人观察病人反应并做好每次记录;③入ICU后第20分钟,60分钟,停机前30分钟,停机后30分钟分别做血气分析,观察每次检验结果并作记录及与上次结果做比较。抽血气分析前半小时不予吸痰,以免影响血气分析结果;④每30分钟记录病人心律、脉搏、呼吸、血压及心电图,如有变化做好记录并分析原因及解决问题;⑤评估口腔粘膜情况,选择相应的口腔护理溶液,每日行5次口腔护理。

1.2.2.2 拔管时机 ①病人意识清楚,大声呼唤能立即睁眼,四肢有力,躁动;②反射活跃,患者出现吞咽反射,吸痰有有呛咳及吐管;③呼吸通畅。肺部呼吸音清楚;④心率小于105次/分,收缩压大于10.7KPa,血氧饱和度大于95%,氧分压大于9.3KPa,心律正常。符合以上指针即可拔气管导管。

1.2.2.3 拔管后 ①面罩低流量供氧,做记录观察时间不少于1小时;②嘱病人用力咳嗽,协助排痰,促进肺功能恢复;③每半小时记录生命体征。

1.2.2.4 获取观察指标 ①时给病人做痰培养和口腔培养并记录结果;②病人拔管后咳嗽,咳痰的情况,通过胸片了解肺部情况。

1.3 评价指标 ①平均住院日;②平均住院费用;③机械通气时间;④拔管后痰培养阳性率;拔管后胸片结果提示肺部感染率;⑤术后自理能力恢复情况;⑥对护理质量满意度和健康教育达标率。两项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表对患者进行调查;对每位出院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知识书面测试,得分≥80分为达标;对每位出院患者进行护理工作满意度问卷调查,得分>90分为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费用及机械通气时间为计量资料,记为x±S。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间定性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两组间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p

2 结果 两组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在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方面,采用临床护理路径的病人均少于常规护理模式的病人。机械通气时间,实验组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

表1两组临床效果对比

表2两组护理效果对比

注:*P

3 讨论 呼吸机辅助呼吸阶段因气道开放,术后自生免疫力下降,呼吸道防御机能受损,细菌易进入呼吸道;同时清除细菌能力减低,气管插管及气囊,对呼吸道黏膜压迫,使其完整性被破坏,屏障作用下降,口咽部,胃肠寄生菌通过胃肺途径移位繁殖,造成VAP(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而且机械通气时间越长,气管导管留置时间越长,VAP发生的危险性越高。VAP是术后并发症里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2]。VAP预防措施可分为药物性和非药物性,其中合理的护理干预是其中重要的一方面。但目前国内外尚无针对术后气管导管的护理制定出系统的方案,而且对何时拔气管导管也没有明确的指针,常规护理方式缺乏主动性和计划性,往往出现拔管太早或太迟,都促进了VAP的发生。因此,行之有效的术后气管导管护理是目前急需做到的。

本实验首次将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全麻术后气管插管病人,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方法,试验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气管导管护理。病人住院天数、医疗费用方面,采用临床护理路径组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更为明显的是,采用临床护理路径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显著减少,拔除气管导管后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使得机械通气相关肺炎的发生率显著降低。

在临床护理效果方面,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可提高护士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减少医患纠纷,提高了护理质量满意度[5]。另外,与常规护理方式对比,临床护理路径作为一种科学高效的护理模式,可以将护理工作标准化,为病人提供高效的服务。对病人进行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的全面护理,在病人手术前一天就根据病人对此项护理心理存在的疑虑和不解进行心理干预和行为干预,遵循个体化循序渐进的原则,使患者及家属能获得手术、治疗及术后机械通气相关护理方面的信息,满足其心理需求,促使患者主动参与术后恢复过程中,使病人的术后自理能力恢复率明显提高。综上一切措施都有助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及治疗。

临床护理路径是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的体现,它充分反应了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增加了有效的医患沟通与交流,是临床护理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雪丽霜,杨晓娅,王乃平.日本对临床护理路径管理的研究[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1,20(12):547-549.

[2] Vincent J L,Bihari DJ,Suter P M,et al.The preva lence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in intensive care units in Europe Resultsof the European Prevalence of Infection in Intensive Care(EPIC)Study[J].EPIC International Advisory Committee.JAMA,1995,274:639-644.

篇8

慢性鼻窦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须手术治疗[1]。为了提高护理质量,解除患者紧张情绪,有利于手术顺利地进行和患者尽快地恢复健康,我科对鼻窦炎患者手术前后进行综合护理[2],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2009年1~12月我科收治86例慢性鼻窦炎患者,男57例,女29例,年龄18~62岁,均经CT检查诊断为慢性鼻窦炎,其中90%有鼻塞、流涕症状,60%有头晕、头痛症状,5%~10%有嗅觉减退等症状。经采用局麻或全麻下行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治疗,86例均痊愈出院。

2术前护理

2.1术前心理护理指导:入院患者对医院的环境有陌生感,鼻内镜手术多为择期手术。如果病人对术后状态估计不足,术后可能出现耐受力差、过度紧张的情况,对即将进行的操作、检查、手术有担心恐惧的心理。护士应予热情接待,详细介绍医院及病区环境,主管医生及护士,探视、陪伴制度,作息时间等。与患者谈话时语气温和、态度诚恳。介绍鼻内镜手术的优点、手术的大概过程、术后可能发生的情况,使他们对鼻内镜鼻窦手术有初步的认识,有的放矢地请一些同类手术术后病人做现场说教,让患者心理上提前适应。并详细介绍我科的先进技术力量、优良的医德医风及完善、系统的护理措施,为病人提供有关疾病的完整信息。另外,做好家属的宣教,家属的冷漠或不恰当的暗示可能产生负面效应,我们采取与家属良好的沟通,充分发挥家属的情感支持效应,使他们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

2.2术前准备:做好患者的清洁工作,如洗澡、理发,做好抗生素皮试,剪鼻毛,滴鼻药。全麻患者通知术前8h禁食水,保证患者充分睡眠。指导患者术前戒烟、避免受凉,训练张口呼吸。做饮食指导,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减少黏膜的刺激,进食后用清水漱口、去除口臭,预防口腔感染。协助医生做好各种检查,训练半卧位,床上进食。查对医嘱,术前30min肌注鲁米那0.1g,阿托品0.5mg,护送病人到手术室。

3术后护理

3.1术后心理支持:术后及时告知患者手术情况及有利于病情恢复的信息,以提高患者配合治疗的积极性。尽量满足患者的各种需求,保证其愉快积极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病人由于术后疼痛、鼻腔填塞呼吸不畅、口干舌燥、睡眠质量差等情况,往往表现出焦虑不安和烦躁。主管护士应采用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亲切得体的语言解释术后可能出现疼痛、渗血等症状。耐心讲解术后注意事项,及时了解病人的情况,做好心理调适,让病人紧张的精神状态逐渐放松,使病人对疾病充满治愈的信心。

3.2: 一般取半卧位1~3天。全麻患者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有利于分泌物及血液流出,6h后取半卧位。

3.3饮食护理: 术后饮食温度不宜过热以免出血,进温凉饮食。术后当天进流质饮食(全麻患者术后6h才能进食),第2天进清淡易消化软食,第3天进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软食。不食过硬的食物,避免牵扯伤口,引起疼痛、出血。每天用清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预防口腔感染,增进食欲。

3.4观察生命体征,注意病情变化:密切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鼻腔填塞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头胀痛、鼻痛,可采取半坐卧位,头部置凉毛巾。由于病人因年龄、健康状况、耐受力不等,应做好解释工作,讲明术腔填塞纱条的必要性,必要时遵医嘱用止痛剂,避免剧烈咳嗽、打喷嚏、擤鼻或自行拔除鼻腔填塞物。应取张口呼吸,少量多次饮水,湿润咽喉部,或嘴唇外盖一湿润的纱布,湿化吸入的空气,减轻口腔黏膜干燥,鼻腔内填塞的纱布于术后48~72h,由医生取出,要注意不要随意拔出,避免出血。手术7~10天,不擤鼻涕,避免出血。鼻腔内有少量渗血,鼻部冰敷可止血,减轻水肿。术后伤口渗血入口腔,轻轻吐出,勿咽下,以免引起胃部不适,便于观察出血情况。鼻腔渗血较多时,特别是高血压患者应及时报告医生做出相应的处理。

3.5基础护理:保证床单元干净、整齐、病房安静、空气清新。温度18℃~20℃,湿度70%~80%,努力为病人营造良好的休养空间,协助病人进行生活护理。

4出院指导

指导患者避免剧烈运动,定期换药。讲明术后随访,综合治疗的重要性。术后随访是提高鼻内镜鼻窦手术疗效的重要阶段,不断清除术腔的肉芽、血痂、分泌物及坏死组织,解除术腔粘连,保持鼻腔鼻窦的通畅引流,有利于促使术腔黏膜尽早上皮化。出院后如有鼻塞、鼻出血、流脓涕及头痛等症状随时就诊。出院时需向患者详细介绍注意事项,如戒烟、酒,忌食刺激性食物。注意劳逸结合,加强锻炼,预防感冒。勿用力擤鼻、挖鼻,按时吃药,定期来医院复诊等。

篇9

随着现代护理学科的发展,要求手术室护理工作不能仅限于配合手术等单纯的技术操作,而应更注意“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手术全过程护理。我院是一所二级甲等的基层专科医院,为了体现对妇科恶性肿瘤特殊群体的人文关怀,自2010年对该特殊群体手术病人实施“术前访视、术中护理、术后随访”的整体护理融入了舒适护理研究[1]。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两组病例共240例,以2009年120例妇科恶性肿瘤手术患者为对照组,年龄为30—67岁,平均年龄46.5岁;宫颈癌80例、子宫内膜癌35例、卵巢状浆液性囊腺癌3例、卵巢颗粒细胞瘤2例,采用传统手术室护理模式护理。以2010年120例妇科恶性肿瘤手术患者为观察组,年龄为32—70岁,平均年龄48.3岁;宫颈癌90例,子宫内膜癌24例,卵巢状浆液性囊腺癌4例,卵巢颗粒细胞瘤2例,在传统手术护理模式上实施舒适护理。两组手术患者均采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开腹手术。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年龄、病种分布上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

2 方法

2.1 对照组以传统的手术室护理模式对病人进行护理。观察组根据恶性肿瘤的特殊性行“术前访视、术中护理、术后随访”的模式实施舒适护理。具体方法如下:

2.1.1 术前访视

根据肿瘤患者的心理反应类型与自身个性心理特征、病情严重程度以及对肿瘤的认识程度进行个性化心理舒适护理。手术前1天下午由巡回护士前往病房进行访视,收集病人资料,了解病情。与家属进行沟通,了解患者对病情的接受程度。病人由于得知此病后,往往不愿接受事实,表现出情绪低落,心境悲观,加上病人住院后由于生活环境的突然改变,会产生种种顾虑,如害怕麻醉不满意而致术中疼痛,担心生活质量下降以及对性生活带来的影响;担心未老先衰及影响夫妻感情以及肿瘤根治性手术的效果等。针对这些问题护士应对病人积极鼓励、耐心解释,告诉病人手术为气管插管全身麻醉,麻醉效果满意安全,术中无疼痛,手术切除病灶,利于缓解症状,可提高生活质量。保留阴道残端长度对日后性生活会有影响,但较小,仍能进行正常性生活。若手术切除双侧卵巢,术后可根据情况给予替代治疗。对性格改变无较大影响,对提早进入更年期症状可给予对症治疗。介绍手术成功病例相互认识交流,增强病人对手术的信心,消除顾虑,同时医务人员以和蔼的态度无微不至的关怀,取得病人的信任,减少病人对手术的恐惧。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2]。

2.1.2 术中护理

2.1.2.1 术中心理舒适护理

术日晨由前1天访视的巡回护士热情迎接患者入手术室。表现出亲切、友善、消除病人入来时的茫然及恐惧心理,同时询问病人的睡眠情况,并鼓励家属在手术室门口的等候区等待,车送病人入手术间途中避免碰撞,注意保暖,主动与病人交谈,这样既体现了人性化的护理,也为我们下一步工作开展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2.1.2.2 环境舒适护理

手术间室温应控制在22—25℃,湿度50—60%左右,光线适宜。灯不直接照身到病人的眼睛。无特殊气味,各种器械仪器摆放整齐有序,室内保持安静,噪音控制在60—65dB,工作人员注意仪表言行,不谈论与手术无关的话题[3]。并播放旋律轻松的音乐,使病人有良好舒适的感官刺激。

2.1.2.3 舒适护理

麻醉结束后安置病人取舒适标准仰卧手术。以自然舒适为度,头部抬高3—5cm,肩部适当抬高,使颈椎处于水平位置。腋下垫软枕,避免手臂受压,双上肢放于插手架上不过度外展,与躯体呈70—80°角为宜,并用布单包裹双上肢,在骶尾部垫入蝶形垫,使骶部悬空,膝关节下垫半圆形软垫,从而避免因手术时间长,平卧时易造成压疮的发生。

2.1.2.4 提供舒适系统性保温措施

由于手术患者所处的低温环境,静脉大量输入环境温度下的液体或血液,手术时间长、切口大,肠管、腹膜等腹腔内容物暴露时间长。这些均可引起机体热的散失导致术中低体温发生。有报道研究,约50%患者术中中心体温低于36℃[4]。加上患者采用气管插管全麻下进行手术,有研究表明全麻手术中50%以上的患者术中处于低体温状态,其中33%的患者低于35℃[4-5]。术中低体温可致患者寒战,耗氧量增强、代谢异常、凝血障碍;术中出血量增多、心功能异常、心室颤动甚至死亡[6]。因此维持手术中患者的正常体温是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的重要措施。针对以上的原因,我院提供保持温暖的环境、术中增强患者身体的覆盖,避免不必要的皮肤暴露,并在手术床上置恒温保温毯,让患者平躺于恒温的保温毯上通过保温毯将热量直接传递到病人背部体表。对静脉输入液体或血液进行加温至36—37℃方可输入病人体内,对腹腔冲洗液或留置腹腔的液体进行加温至36—37℃方可使用。对手术患者常规监测术前、术中、术后体温。确保体温维持在36℃以上,做到早发现、早处理,可以有效预防术中低体温发生,确保病人安全[7]。

2.1.2.5 术中注意细节护理,使病人舒适、安全

巡回护士在麻醉及手术过程中注意遮盖病人,尽量减少躯体的暴露,以维护病人的尊严,必须暴露时就在麻醉后进行。麻醉前手握病人的手,同时与其交谈一些简单的话题,适当转移注意力,陪伴患者度过麻醉前期最恐惧的时刻。行全麻后,为防止角膜干燥而术后不适,给予眼膏涂上,并用湿纱块遮盖眼睛。手术过程中要密切注意病情变化,因妇科恶性肿瘤病人手术的范围广、出血多,须注意观察术中的出血情况。正确估计失血量,及时与手术医生、麻醉师联系。保证静脉通道畅通。查看病人尿管是否通畅,是否尿色清,如尿液引流不畅,膀胱充盈,会影响到手术操作,且易引起误伤,术中随时注意台上的操作情况,调节好灯光。对手术过程中清扫的不同部位的淋巴标本用10%甲醛液固定,并妥善保管好,以便送病检。在工作中从人文关怀角度出发,术中切除标本送检前给家属看,并在手术其间巡回护士应定时告知家属患者手术中情况,以缓解家属等候中焦燥心理。

洗手护士应做到高效、安全配合医生开展手术,术中注意手术台上的物品保管,尤其细小物件如自动拉钩上的螺丝、缝针、纱球、纱块等要不定时清点,做到心中有数,并留意医生每一个操作细节,若医生把纱块塞在某一部位止血用时要向巡回护士说明,2人共同把关,引流管需修剪时要注意医生是否将修剪残余部分误带入腹腔。清扫淋巴结时要问清楚组织来自何部位。在环切阴道,经阴道断端堵塞碘伏纱块、钳夹阴道壁等所使用过的剪刀、组织钳、弯钳等器械按污染处理,不可与其他器械混放。为避免肿瘤组织种植转移,冲洗腹腔后所用器械应为未接触肿瘤的器械或已冲洗干净的器械。手术后应提醒医生将阴道堵塞的纱块取出。

2.1.2.6 手术结束时的舒适护理

手术结束时应将冷气关闭或将冷气风叶打向上。为病人轻轻包扎切口,用温盐水擦净皮肤上消毒液及血迹,为其穿好衣裤、盖好被子,在患者恢复自主呼吸后拔气管导管,待患者清醒后用生理盐水进行口腔护理,以防止肺部并发症的发生。在唤醒患者时,同样考虑其年龄、职务及文化背景,时刻使患者感到被尊重、受重视。由于手术时间长,病人肢端麻木,给予轻轻按摩肢端。在搬运病人时应用布单移动法或四人搬运法,将病人平稳地移到平车和病床上,动作轻柔,避免因震动而引起病人疼痛不适。护送患者回病房时告诉家属术中手术情况和术后注意事项。

2.1.3 术后随访

术后2—3d由巡回护士到病房进行访视病人,了解术后疼痛,切口愈合及心理状态,指导患者饮食、休息、康复锻炼和保持一颗“阳光心态”坦然接受疾病,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使其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并诚恳地向家属及病人征求意见,进行满意度调查。

2.2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评价:

①根据患者术前2小时心理状况、麻醉前期舒适度进行评估;

②病人对麻醉效果及术中护理的满意度调查。采用X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见表1)。

2.3 根据术中采用舒适系统性保温措施后两组病人术前2h、全麻后1h及术后2h体温变化(℃)(见表2)。

3 结果(见表1、表2)

表1 2组病人护理效果比较(例)

表2 2组病人术前2h、全麻后1h及术后2h体温变化(℃)

4 讨论

舒适护理包括心理舒适、生理舒适、社会舒适和灵魂舒适[7]。给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中提供高品质的护理服务。针对手术过程不适因素提供舒适护理并融入“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手术室整体护理。从表1可以看出,良好的服务态度,个性化的心理舒适护理,使病人能以较好心态正确对待手术,环境舒适给病人带来良好的感官感受,并提高病人对手术护理的满意度。从表2可以看出,术中采取舒适系统性保温措施可以有效预防手术中低体温的发生,从而减少病人并发症,确保病人的安全。因此工作中每个环节应从细节出发,以患者舒适为原则,在护理工作的基础上加入舒适护理和人文关怀的理念。在护理措施中,一些技术做起来简单,但操作时使病人感觉舒适就需要护理人员对操作及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灵魂特点的了解。舒适护理的运用,使护理工作从护理理念到每项操作、每句话语都体现护士对病人本身的充分尊重,使其患者对手术充满信心,感觉到亲人的温暖,从而为术后治疗的顺利创造了良好条件,加快了术后疾病康复。

参 考 文 献

[1] 周夕平,胡碧茹,任均碧.经尿道前列腺电切除患者术后舒适改变的原因分析和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2):50—60.

[2] 廖红辉,拓展舒适护理研究,提供优质护理服务,黑龙江护理杂志,1999(5)7:40—41.

[3] 艾尔民,芳芬.麻醉和监护环境的噪声污染[J],国外医学麻醉学复苏手册,1997,18(3):178.

[4] 赵书娥.围术期低温及其护理[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9,18(1):121.

[5] 蔡常洁,肝移植术中输血问题[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7,27(2):155—157.

篇10

中图分类号:R612 文献标示码:B 文章编号:1729-2190(2008)8-0051-02

谵妄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组精神症状,常发生于全麻手术后的病人。谵妄病人躁动不安,双手不停地乱抓乱动,容易自伤及伤害家属、医务人员,如将自身各种引流管拔除,给治疗带来严重干扰,甚至可危及生命。在医疗安全管理中,躁动患者的安全管理已经引起了临床医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1〕。因此,对其采用手约束用具固定局部是十分重要的。目前采用的手部约束带因手指暴露在外,用料粗糙等原因会给患者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并可带来严重的不安全隐患。经临床反复试验、修改,我们制作了新型的手套式手约束用具。自2007年起应用于全麻术后发生谵妄的患者中,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2006年1~12月使用旧式约束用具的全麻术后发生谵妄的患者30例为对照组,其中男27例,女3例,均为全麻术后出现谵妄症状的患者,使用约束用具时间(4.0+1.1)d;实验组为2007年1~12月使用手套式约束用具的危重患者34例,女6例,也均为全麻术后出现谵妄症状的患者,使用约束用具时间(4.0+0.9)d。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及使用约束的时间上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

1.2方法

1.2.1材料与制作

手套由棉布制成,不分左右,长24 cm、宽16 cm,五个手指均相连通(中间不分开)。缝制时分为手背和手掌两部分。手背部分为单层棉布;手掌部分为双层棉布,在双层棉布之间添塞棉花。掌心处棉花最厚为2.5 cm,四周棉花逐渐变薄。目的是使病人手指不能过分屈曲,手掌不能握拳,防止拔管。将手掌手背两部分沿边缘缝制在一起,手腕处留有一2 cm长豁口,以便穿脱。在豁口两侧各缝制一条宽为1.5 cm的棉布带,以便固定用。

1.2.2使用方法

凡是有自伤和拔管倾向的谵妄病人,均给予双手戴约束手套。躁动明显病人,可将棉布带在其腕部缠绕2圈后固定在床栏上,使病人的双臂及手部均不能随意运动。轻度躁动的病人,可将棉布带在其腕部缠绕多圈系牢,使病人的双臂可随意运动,但手部不能随意屈曲。

2结果

使用旧式约束用具发生不安全事件6起,发生率20%,其中,因手指暴露在外造成输液导管拔除2起、腹腔引流管脱出2起,导尿管脱出2起,6起中有2起同时出现手腕约束带处的皮肤破损并伴有血液循环不良。使用手套式约束用具的全麻术后谵妄患者无意外事件发生。

3讨论

3.1改进约束用具的现实意义 2006年使用旧式约束用具的30例全麻术后发生谵妄患者中发生不安全事件6起,给患者造成了一定影响。旧式约束用具用4跟约束带将谵妄患者的手绑在床旁,虽然具有约束患者手部乱动的效果,但遇有极度烦躁的患者时有可能被挣脱而丧失约束效果,另外,当患者躁动时被束缚的手常因摩擦容易造成皮肤破损及因挣扎导致约束带紧勒引起血液循环不良,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患者的手是暴露在外的,当其躁动时会造成身上导管拔出的严重后果。鉴于以上弊端,在着重考虑患者安全的前提下,我们制作了手套式的手部约束用具,既能安全固定肢体,防止手抓扯造成导管滑脱、皮肤破损等危险又不影响局部血液循环的手套式约束用具,临床使用收到良好的效果,真正起到了安全有效固定患者、确保患者顺利康复的目的,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2手套式约束用具的临床运用的可行性

3.2.1手套式约束用具采用透气性强的棉织品材料,材质柔软、透气,吸汗,使患者感觉舒适。由于躁动患者不配合治疗护理,所以手套式约束用具设有开口,只要将手套直接套在患者的手部将搭扣搭好即可。

3.2.2手套式约束用具,着重考虑了患者的安全问题,将患者的五指放入包在手套内,避免了烦躁时其将导管拨出的严重后果;在约束手套的手腕部设置有软垫,有效的保护了患者并不影响其血液循环。

3.2.3手套式约束用具采用了质地较好的棉织品,可反复使用,用后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min再用清水洗净、晾干,备用。

3.3使用手套式约束用具的注意事项

3.3.1手套式约束用具虽然能安全有效的固定患者的双手,但是,遇到极度烦躁的患者时也可能发生意外情况,护理人员应提高风险管理意识,使用前告知患者及家属取得配合,同意后请家属在“告知书”上签字。

3.3.2任何患者都享有医疗和护理的权利,并且患者享有的医疗权应该是平等的〔2〕。虽然烦躁的患者及精神症状严重的患者丧失理智,但他们仍有自己的思维,他们并不是一件东西,所以对于他们应给予更多的关怀和耐信,不应大声训斥,应经常检查约束用具是否脱落,松紧是否适宜,各种导管是否通畅及床单位是否平整及有无输液、管路脱落等,如有上述情况,患者会因感到不适而无法表达也会躁动〔3〕。

3.3.3躁动患者应作为护理床边交接班的重点对象,首先检查患者全身和四肢的皮肤情况,其次评估患者躁动程度有无改善,最后检查护理措施是否有效〔4〕,并要在护理记录单上详细记录。

3.3.4要加强护理人员对躁动有关知识的学习,使她们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5〕,认识躁动的临床意义。同时要掌握意识障碍过程中躁动在不同病理情况下的规律,密切观察病情,及时评估患者的意识状况,争取尽早判断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避免对疾病估计不足造成护理措施不力的现象,有预见性避免躁动危害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陈律,席淑华,周立.三件式约束用具的制作及应用[J]. 上海护理,2006,6(6):67~68.

[2] 钟耕坤.精神科护理涉及的法律问题[J]. 中华护理杂志,2002,35(100):609~610

[3] 张春华,蔡雅萍,自制约束带在临床中的应用及体会[J]. 中华疗养医学,2005,14(5):349~350.

[4] 周涓,陈晓蓉,吴惠蓉,等.2种保护性约束方式用于躁动病人的护理[J]. 中华实用护理杂志,2005,21(3):22.

篇11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3-0181-01

外科手术使用全身麻醉的患者越来越多,同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也逐年上升。重症患者处于麻醉后恢复期的患者呼吸、循环均不稳定,物以及肌松药物的残留[1],容易导致各种危险的并发症。手术结束后虽然大多数人能平稳度过麻醉后恢复期,但重症患者术后即刻发生并发症可能是突发的和危及生命的,并发症的发生与术前准备不充分,麻醉管理不当以及重症监护室的医生和护士处理不妥有关[2]。为降低麻醉后恢复期并发症,保证病人术后安全,本文回顾分析我院2015年1月~2016年2月40例重症病人麻醉术后管理措施,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40例重症患者,男28例、女12例;年龄11岁~82岁,平均年龄60.5岁;择期手术30例、急诊手术10例。

2管理措施

2.1术后监护:全麻术后患者处于深度睡眠阶段,苏醒期内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并发症状,术后1h内是并发症发生的危险时段,需要密切监护心电、血氧饱和度、尿量的变化,同时定时监测患者的动脉血气和血糖。对于出现局部疼痛的患者,可以采取镇痛泵进行止痛。患者去枕平卧,且头偏向一侧,待患者的病情稳定和清醒后采取半卧位,可以减轻患者的呼吸困难,有助于腹腔与盆腔引流,还可以减轻患者切口缝合处的张力,便于切口愈合。此时患者常伴有躁动、紧张症状,医护人员应采用束缚等手段约束患者行为,以防患者因坠床或针头、引流管脱落而伤及自身。

2.2心理指导:护理人员及家属应多陪伴患者,消除孤寂心情,医务人员应与患者多做沟通、交流,要保持面带微笑,仪表整洁,服务态度温和、稳重,告知患者一些简单的医疗方案。通过安慰,分散患者注意力,减轻其悲观情绪和疼痛,使患者珍惜生活、珍爱生命,拥有积极的心态和决心战胜疾病[3]。

2.3低温:大手术后常发生低温,导致患者血管收缩、感觉不舒服及寒颤等,然而寒颤会导致代谢率增加5倍,通气量和心输出量也会增加。所以手术中应该使用相应简单的有菌覆盖区的保温措施以及手术后必要使用的复温设备。术后则可以应用温盐水袋复温或室内温度升至25-27℃。

2.4舌后坠:全麻患者由于物的残余作用,患者的咽部肌肉松弛以及意识未完全恢复,舌肌由于重力作用而向后下坠,阻塞患者的呼吸道,导致患者窒息,缺氧,严重危机患者的生命安全。主要的应对措施是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末梢循环情况,对肥胖及颈部较粗者警惕舌后坠的发生,拔出气管插管后,抬起患者的下颚,头部后仰,保持呼吸道通畅。舌后坠一旦发生,立即开放气道,进行简易人工通气。

2.5恶心和呕吐:是全身麻醉术后最常发生的一种并发症,由于手术或者拔管使对咽部的刺激有关[4],若处置不当容易引起呕吐物误吸如呼吸道,造成呼吸道堵塞,引起死亡,因此应当嘱患者将头偏向一边,避免呛咳误吸,同时遵医嘱给予止吐药物,对于已经呕吐的患者,应当及时清理口腔内残留的分泌物,避免误吸。

2.6低血压:麻醉期间收缩压下降超过基础值的30%或绝对值低于80mmHg者应及时处理。麻醉过深可导致血压下降、脉压变窄,若麻醉前已有血容量不足者,表现更为明显。应在减浅麻醉的同时补充血容量。术中失血过多可引起低血容量性休克。治疗包括补充血容量,应用血管收缩药及病因治疗。

2.7低氧血症 吸空气时,SpO2

2.8心律失常:心动过缓可遵医嘱给予阿托品,心动过速应针对不同的病因给予止痛、吸氧、补液等治疗。发生期前收缩时,应先明确其性质并观察其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房性早搏多与并存心、肺疾病有关,偶发房性早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不明显,无需特殊处理。频发房性早搏有发生心房纤颤的可能,应给予西地兰治疗。

2.9神经系统并发症:患者出现躁动不安、苏醒延迟等。若患者满足拔管要求应当尽早拔出导管,避免导管刺激,对于躁动不安的患者可以适当给予固定四肢,避免患者躁动中损伤自己,遵医嘱给予镇定剂。延迟苏醒的患者应当严格检测生命体征等,遵照医嘱适当给予拮抗剂,加大给氧量等对症处理。

3体会

重症病人麻醉术后,护理人员需密切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据手术效果与麻醉程度采取相应的护理手段与人员配置。患者苏醒后,稳定患者情绪,给予适当的心理护理,加强并发症预防工作,出现异常及时通知医师配合处置,以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几率。

参考文献:

[1]姚月芳.全身麻醉800例恢复期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2):120.

篇12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324-01

老年病患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情况正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人士的关注,其中一类术后并发症即为全麻后的精神功能障碍,该种并发症是指行全身麻醉术后的中老年病患在1d~15d内出现了社会行为、人格、精神活动、智力以及认知能力的改变。

资料与方法:

基本资料:研究对象为我院于2009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80例中老年病人,全部病例其中男性46例,女性34例,年龄为51~78岁,平均年龄为63.2岁。全部病例的ASA评分均达到Ⅰ~Ⅱ级,此外纳入病患未长久使用过精神类药物,且选取上述80例病患时剔除神经系统病变及精神疾病者。80例病例中有43例为普通外科,24例为骨科24例,13例为胸外科。

方法:对我院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80例行全身麻醉术的老年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给予其施行专业的护理措施。探讨老年患者全身麻醉术后精神功能障碍的护理工作经验以及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

结果:以上80例接受全身麻醉术的老年病患均于术后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紊乱。18例患者表现出一定的认知功能下降,65例患者在术后一周左右的时间内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狂躁型精神功能障碍,主要临床表现为多动、语无伦次、谵妄、烦躁、医从性很差、破坏欲望较强。经过护理工作人员的对其施行专业的护理措施,包括全面详细监护、心理护理、合理的治疗措施、无微不至的护理关怀,所有患者的症状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在术后1周至6周内,逐渐缓解恢复。18例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在术后10天内都恢复正常。

讨论:

有多方面的因素会造成型全麻术术后的中老年病患出现精神功能异常。其中可能包含有年龄、术中血压的持续波动状况、血氧含量、麻醉程度的不同。随着病患年龄的不断增加,中老年人机体的各项功能渐渐减退,因而中老年患者的精神功能因麻醉而受到的损害也渐渐增大。

我科医护工作人员对患者采取了下列护理途径。

严格监测病患状况:要按期对病患的病情状况实行严格的监护。在病患等待医治的期间,护理工作人员要随时刻关注病患的基本情况。详细熟知患者的病情,按照病患的病情状况,若有必要可以采取提前医治。

心理护理:落实好全麻术后发生精神障碍的老年病患的心理服务工作。对心理进行护理可消除患者对该疾病产生的心理障碍,对病患的身体及心理的康复有利,护理服务工作人员与患者间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护理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这就对护理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提出了必须仔细、严谨、认真的要求。护士在日常工作中应当随时注意病患,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对患者表现出关爱及帮助。许多全身麻醉术后精神障碍老年患者病程长,住院时间长,患者的病情通常容易变化,通常有病人因此出现失落、悲观、偏激、焦虑的心态,护理人员在进行日常工作时应当多安慰和鼓励病患,耐心认真地对患者讲明疾病与治疗进展,消除病患对疾病的担忧,帮助患者建立打败疾病的信心,此外,还应当关注全麻术后出现精神功能障碍的老年病患心理情绪的改变,防止其精神上受到刺激,避免病患心理情绪出现较大波动,不利于患者的康复。部分患者因担心治疗费用问题,难免会出现焦虑心理,护理服务人员应当采取有效措施疏导患者的焦虑心理,使得病患积极面对现实问题,解除其消极心理,积极配合与接受治疗。环境护理:护理工作人员应保证精神障碍老年患者周围环境的卫生,干燥,舒心。全身麻醉术后精神障碍老年患者住院的病房应保证充足的阳光照射,同时要适时通风,保持室内的空气新鲜。同时避免有噪声刺激。护理工作人员应及时更换患者床单,保证患者的床位干净、干燥、整洁,避免滋生细菌。

用药护理:临床护理人员要注意指导患者常用药物的使用量以及使用方法,防止患者药物使用不当造成的不良事件的发生。患者进行治疗时,要配合医生对患者建立静脉通路,从而有效保证药物能够及时进入患者体内。在患者进行静脉滴注时,要注意密切监视患者用药后情况,一旦出现情况,及时与医生进行沟通,配合医生进行处理。

健康教育:护理人员要注意对患者健康教育,要向病人讲解与自身疾病相关的知识,对患者清楚说明合理面对疾病的适当方法,协助病患改掉不良的生活习惯,利于治愈疾病。对患者说明有关治疗与护理的作用,增加病患的顺从性。

由上述可知,临床护理有利于行全麻术老年病患的术后转归以及预后,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且使得病患尽早康复。因而,采取对应且专业的护理措施对老年病患进行护理在临床上有重大意义,值得医务工作人员予以普及。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