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6 09:02:0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全麻病人术后护理措施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729-2190(2007)11-0061-02
全身麻醉对病人造成的心理、生理功能紊乱,使全麻术后病人在意识恢复阶段,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呛咳、躁动、寒战、痛苦挣扎等,全麻未清醒前,病人处于意识丧失阶段,为防止各种合并症或意外的发生,必须有专人守护,直至清醒为止。由此,我们主动地采取了一系例对应措施,在提高全麻手术患者的康复质量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下面就将我们的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全麻手术患者共80例,男性41例,女性39例,术前均无严重的心、肺等疾病。
1.2 方法
对手术患者在术后采取一系列护理措施并进行观察和记录,观察内容包括咳嗽、咳痰、气促、胸闷、恶心、呕吐、、腹胀、呃逆、咽喉疼痛、腰背酸疼,自主活动(功能)恢复的时间,包括翻身、起床、肠蠕动、进食情况。
1.3 结果
全麻术后对病人采取护理措施帮助病人安全渡过了全麻恢复期,使病人在生理、心理上缩短、降低了不愉快的程度,明显提高了患者的康复质量。
2 护理措施
2.1 保持呼吸道通畅
2.1.1全麻未清醒前,下颌关节部位的肌肉松弛,舌根易后坠而阻塞咽喉通道,一般在咽喉部置通气导管,并可通过导管吸出呼吸道分泌物,以保证呼吸道通畅。待病人逐渐清醒,自己用舌将通气导管推出时,可将导管取出。
2.1.2全麻后常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故麻醉未清醒前,病人应平卧头侧向一边,防止唾液和呕吐物误吸入呼吸道。一旦发生误吸,应立即采取头低位,使声门裂高于食道入口,呕吐物流向鼻咽腔然后从口角流出,此时可用吸引器清除口鼻腔的残余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2.2 加快物的排泄速度
由于长时间吸入高浓度的物可导致通气功能不足,引起吸入物排泄时间延长,麻醉性镇痛药物的应用与吸入物有协同作用,也可以减慢吸入的排泄速度,致使术后物长时间积蓄,影响术后呼吸、循环、消化等功能。因此,术后加快物的排泄速度是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关键,为此,我们在术后采取了以下措施:
2.2.1 加强保暖工作
由于长时间的手术暴露再加机械通气的影响,体热的丢失常较显著,同时术中大量快速输血输液,都可以导致低温。低温抑制了全身的循环和代谢功能,使物的排泄时间延长。因此,手术患者回到病房前,我们就应做好保暖准备工作,使室温保持在20~25。C,增加棉被和棉垫,如有条件,可添置电热毯保持恒温。
2.2.2 高流量吸氧
术后给予高流量氧气可加快残余物从气道和血液中散发和解离。另外,也可及时纠正术后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因此,患者回到病房后,即给予〉5 L/min的氧流量,待呼吸情况、氧饱和度和血气分析稳定后,逐步减低氧流量,最后以低流量氧气维持。
2.2.3 维持循环功能
术中正压机械通气使胸内压升高,使静脉回心血量减少;手术刺激可引起迷走神经反射使心率减慢和血压降低,影响正常的循环功能,这种不良影响常常延续到术后。因此,术后应加强对生命体症的监测,保持有效的循环功能,适当地加快补液的速度,一方面可加快循环代谢功能,使残余尽快排除。另一方面,可弥补术中补液不足、失血、第三间隙形成引起的大量功能性细胞外液减少等导致的血容量不足。
2.3 积极改善呼吸功能
全麻对患者术后呼吸功能的影响是很大的,术后由于全身物的残余作用不同程度地会抑制呼吸中枢而使通气功能减弱、潮气量降低和呼吸频率改变,加之,肌松药残余作用亦可引起不全呼吸道梗阻而导致通气不足,患者会感到胸闷不适,同时,长时间的气道插管,易刺激引起肺部感染致咳嗽、咳痰频繁,因此,术后积极改善呼吸功能很有必要。
2.3.1 有效的伤口镇痛
肺容量降低是术后肺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特别是大手术后,因腹部创伤、手术刺激、术后疼痛等因素,使胸、腹的顺应性降低,膈肌运动受限,限制了肺的膨胀。有效的腹部伤口镇痛能恢复正常的腹式呼吸,增加肺活量,改善通气功能,目前我院运用的椎管内或静脉内连续镇痛泵,镇痛效果持续、有效,缓解了疼痛反应对呼吸的抑制。
2.3.2 促进有效的咳嗽排痰
有效的咳嗽排痰,可减少肺不张的发生,并能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在有效镇痛的同时,教会病员和家属正确咳嗽排痰的方法,可应用胸壁扣击法、腹壁保护法、喉部按压法、引流法来有效地完成咳嗽排痰。
2.4 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
由于长时间的麻醉抑制、手术创伤,水、电解质紊乱,术后紧张焦虑、切口疼痛等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的紊乱,使胃肠蠕动在术后长时间受到抑制。为此,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2.4.1保持电解质的平衡
由于术中失血失液、术后大量引流液的流出,造成大手术后电解质的紊乱,如低钾、低钠可抑制胃肠平滑肌的收缩,影响胃肠动力的恢复。因此,术后要严密观察电解质的变化,根据情况,及时补充。一般呕吐、腹泻、肠和胆道引流所致的低血钠,为低容量性低钠,必须既补充容量,也补充钠。
2.4.2肠蠕动恢复的锻炼
一般术后1~3天,肠蠕动逐渐恢复,排气,腹胀自行消退。如术后数日仍未排气,听诊无肠鸣音,应积极采取措施,促进肠蠕动的恢复。在持续胃肠减压的情况下,可帮助腹部按摩,从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作单向反复按摩,能促进的排气。鼓励患者作肢体伸屈活动,协作变换卧位。也可用针灸疗法来刺激肠蠕动的恢复。
2.5 加强舒适护理
患者在术后有比较多的不适反应,如腰酸背痛、咽喉疼痛、胸闷不适等,因此,我们在术后采取了一系列舒适护理。早期采取半卧位、适时协助改变多卧位方式、配合多软枕衬垫身体支撑点、气垫床的应用,都能避免肌群、韧带、肌腱的过分牵拉伸长,缓解术后腰酸背痛。患者体力有所恢复后,早期督促四肢活动、端坐、行走可疏通经络、促进循环。留置胃管期间,保持口腔清洁卫生,同时给予雾化吸入每日二次,既可稀释痰液帮助咳出,又可湿润温暖咽喉部,减轻疼痛,预防咽喉炎的发生。
2.6 认真观察血压、脉搏、呼吸、每15~30分钟一次。发现异常体征,应区别麻醉剂的影响或手术后出血情况,以便采取紧急措施,排除险情。
2.7麻醉清醒前,病人可出现躁动不安,如拔管、坠床等危险,守护者必须注意安全,可按医嘱给镇静止痛剂,必要时采用约束带,保护病人的安全。
3 结论
通过将综合护理措施运用于全麻术后恢复护理工作中,加速了病人的全面苏醒,提高了全麻病人的康复质量,减轻了全麻术后呛咳、躁动、痛苦挣扎等症状。从而帮助病人安全渡过全麻恢复期。
参考文献
[1] 谢荣主编. 麻醉学,第三版[M],科学出版社,1994,656~657。
1.2 方法:(1)室温适当:室温保持22~24℃。湿度50%~60%。检查各种监护仪器设备,确保抢救用物齐全并处于备用状态。(2)专人守护,直至患者清醒为止:人员要求由一名经验丰富的麻醉医师和两名工作5年以上的护师或主管护师。(3)患者被送回麻醉术后恢复室时,恢复室护理人员要向手术室护士及麻醉师详细了解术中出现的病情变化,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情况。患者基本情况稳定,召集足够的人力稳定过床,护送患者返回病房,护送过程中必需有麻醉医生和护士一同前往,并严密观察患者的变化,备足急救用物。(11)严格的床旁交接班,向病房护士重点交接术中情况,观察监测生命体征和呼吸频率、深度,检查输液、腹部伤口、各种管道的情况,详尽记录观察资料。 (4)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常规监测心电图,血氧饱和度,每5~15分钟记录一次,直至病人完全恢复。(5)保持呼吸道畅通:在咽喉部置通气导管,并可通过导管吸出呼吸道分泌物,严密观察呼吸频率、节律、深度和血氧饱和度。备好吸引器、及时清除口腔、鼻腔和气管内分泌物。待病人逐渐清醒,自己用舌将通气导管推出时,可将导管拔出。(6)采取合适的:全麻患者在尚未清醒前,应去枕平卧,头侧向一边,稍垫高一侧肩胸,防止唾液和呕吐物误吸入呼吸道,麻醉恢复期发生恶心、呕吐,对保持呼吸道通畅十分不利,如果发生误吸则更加危险[2]。一旦发生误吸,采取头低位,使声门裂高于食道入口,呕吐物流向鼻咽腔,然后经口角流出。此时可用吸引器清除口鼻腔残余呕吐物,保持呼吸道畅通。待病人清醒后,以半卧位和头高位为好,以利于呼吸功能恢复。(7)恰当使用约束工具:麻醉清醒前,病人可以出现躁动不安,如拔管,坠床等危险,因此常规用约束带约束患者腕部和膝关节上方10cm处,以不影响局部血液循环为限度,必须时用四头带固定胸腹部,松紧适度。(8)确保各种引流管畅通,防止引流管脱落,严密观察引流量及性质,并详细记录观察和监测的结果,如发现异常,及时与手术医师联系。(9)与患者多沟通,尽量减少患者骚动。
2 结果
278例患者中,发生1例自行拔除气管导管,1例患者拔出静脉留置针,均经观察处理后安全返回病房,无护理病发症发生。
3 讨论
麻醉恢复期,手术和麻醉虽然结束,但手术和麻醉对病人的生理影响并未完全清除,病人的呼吸循环功能仍然处于不稳定状态,各种保护性反射仍未完全恢复[2]。因此,手术室的护理人员必须密切观察,帮助患者顺利度过麻醉恢复期。手术室护理质量与病人的手术安全密切相关,任何疏忽大意或差错都有可能酿成严重后果。特别是全麻苏醒期病人病情千变万化,护士必须严密观察[3]。这就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有熟练的护理技能和过硬的专业技术,而且要掌握各种麻醉用药的性能和基础复苏技术,更要有高度的责任心。从全麻病人手术结束后,开始进入术后恢复室,护士就应专人看守,严密观察全麻术后病人恢复期血氧饱和度、心率、心律和血压,确保病人安全度过麻醉恢复期。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020―02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进步,麻醉技术的临床应用也越来越广泛,静吸复合麻醉因其具有较高的可控性、可靠性及安全性,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使得全身麻醉的应用比重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然而静吸复合麻醉并非绝对安全,可能会引发各种并发症,其中引发患者窒息的病例时有发生[1]。因此,全麻手术病人术后防止窒息的护理干预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是全麻手术护理的关键环节。我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对全麻手术患者实施术后防止窒息护理干预59例,做到了痰液的及时有效排出,有效的防止发生窒息,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实施全麻手术59例,所有患者均行防止窒息护理干预,包括男39例,女20例,年龄(45.59±9.49)岁;59例中,4例行颈部手术,47例行腹部手术, 2例行颅脑手术,6例行胸部手术。
1.2术后防止窒息的护理干预方法
1.2.1心理护理 全麻手术患者在术前通常会出现情绪波动较大及精神过度紧张等情况,焦虑及恐惧等不良情绪不但为患者增加了心理压力,而且还会对手术效果产生一定影响,容易导致并发症的发生[2]。所以,在术前的护理和干预中,患者的心理护理显得非常重要,护士要耐心开导患者及其家属,要对患者的紧张情绪表示理解,可向患者介绍手术治疗的有关知识、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及术后效果,使患者对术后窒息的防范措施、护理方法及观察要点有所了解,可充分发挥“同病相连”优势,让同类患者相互沟通,相互介绍术后护理配合要点,从而消除患者顾虑,使患者积极配合手术治疗及术后护理。
1.2.2食管、气管推移训练 对于颈部手术患者,手术时为显露椎体要推移食管及气管至颈前路,气管向非抹侧的长时间拉引会对患者产生较大刺激,特别是颈部较短且粗的患者,常会导致患者咳嗽、呼吸困难、反复吞咽,从而对手术过程带来较大影响,术后患者呼吸困难、痰多、咽痛等因素均易引发窒息[3]。为降低手术风险,临床上常采用食管、气管推移训练,而这种训练方式常会因强烈刺激气管而引发干咳等不良反应,过度的训练甚至会导致咽喉疼痛、水肿等症,再加上手术中的麻醉插管及拉引刺激可引发喉头及气管水肿,使得气管分泌物增加,不及时排出痰液极易引发窒息。所以,要向患者介绍食管、气管推移训练要点,强调其必要性。患者训练时,取仰卧位,用枕头将肩部垫高,头向后仰,患者用四指将食管及气管持续推向非手术侧,形如训练时用力要适中,循序渐进,逐步将食管及气管推过中线。训练过程中若出现局部疼痛、头晕、恶心呕吐等不适反应,可休息15min,然后继续训练,直到患者能够完全适应。食管、气管推移训练要在术前的3~5d进行,第1天,每次训练持续15~20min,3次/d,间隔2~3h,此后每天增至20~30min,4次/d,同时确保患者术前能够完全适应。
1.2.3呼吸功能训练 该训练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患者的肺活量,从而利于痰液排出,防止发生术后窒息。训练方法[4]:①深呼吸训练法 双肩放松用鼻深吸空气,屏气2s后用口将气体缓慢呼出;②吹气球训练法 可采用各种形式(如组织同类患者进行比赛)鼓励患者吹气球,一口气将气球吹到足够大,每吹一个气球间隔5~10s,持续10~15min,3次/d;③咳嗽训练法 深吸一口气,先用较小的力进行咳嗽,当痰液排至咽部(实为支气管口)后再用较大力咳嗽,将其咳出并排出体外。
1.2.4呼吸道的评估和护理 由于手术中气管受到较长时间牵拉,而全麻手术对于喉咙插管造成水肿,影响通气,手术还会对患者的脊髓造成一定刺激,可能会引发脊髓水肿,导致呼吸肌麻痹构成呼吸困难[5]。一般术后的一到两天是水肿形成期,术后的四到五天是水肿高峰期,因此,对患者要加强观察,特别注意呼吸节奏、频率、深浅度以及是否有缺氧现象,观察是否出现胸闷、憋气、唇紫、鼻翼煽动等,尤其要注意夜间观察,一旦出现呼吸骤停要立刻采取抢救。护士要对患者护理工作重点放在术后保持呼吸道通畅方面,但凡出现异常现象,要立刻汇报主治医师,并采取急救措施,给予吸氧处理。时刻监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数据,并及时调节给氧量,和吸氧时间。对于颈前路手术患者,可采用常规雾化治疗三天,2~3次/天,从而消除呼吸道水肿,利于患者排痰,如有需要可采取吸痰措施。
1.2.5切口、引流管护理 密切观察切口局部渗血、渗液情况及局部肿胀情况。保持切口敷料干燥勿污染。切口常规放置引流管,注意保持引流通畅,防止引流管扭曲、松动、受压、漏气及脱出[6]。引流袋须低于切口平面,及时倾倒引流液,密切观察引流液颜色和量,并记录。如24 h出血超过500 mL,应检查是否有活动性出血,以防切口内积血致局部肿胀、压力增高压迫气管而引起窒息。
1.2.6饮食护理 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过程中,会因牵引刺激咽喉、气管等导致咽喉水肿,进而影响进食,甚至会出现进食过程中误吸现象发生。通常手术后的六小时内禁止进食。待患者清醒后,可少量食用冷流质食品。将患者头部垫高,微斜进食。若有不适,可一两天后改为半流质食物,一周后可食用普通食物。患者进食时要掌握少食多餐、细嚼慢咽,多食用清淡、易消化类食物,少食用甜食及辛辣刺激食品。
2结果
本组患者59例,在其围手术期均给予有效的防止窒息护理干预,所有患者无一列发生窒息,提高了治疗效果,为患者的术后恢复提供了有效保障。
3讨论
在全身麻醉手术过程中,引发术后呼吸困难甚至窒息的主要原因有:气管拉引、颈椎前路手术及全麻插管均对患者产生较大刺激,导致喉头水肿;患者术后无力,呼吸肌还处于麻痹状态,造成呼吸道内分泌物增多并对患者呼吸产生影响;术后患者伤口出血后,因引流不畅,以及进食不当、气管受血肿压迫造成呛咳窒息,此外,在术后晚期,因肺部感染或不张也会引发呼吸困难和窒息,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生命。
综上所述,全麻手术病人术后防止窒息的护理干预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是全麻手术护理的关键环节,应当得到调度重视。
参考文献:
[1] 刘艳,苑海燕,杨依. 小儿全麻术前术后护理[J]. 吉林医学. 2006(02):197-198
[2] 万淑琴,王淑芳. 手术前后综合护理干预预防全麻术后患者呼吸道感染的效果观察[J]. 江西医药. 2006(01):264-265
[3] 邱红梅. 全麻腹部手术后患者的呼吸道护理[J]. 现代医药卫生. 2006(07):69-70
[中图分类号] R61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2)-01-174-01
随着现代临床麻醉的不断发展,全身麻醉的应用已日益广泛。麻醉恢复期,多数病人可在短时间内唤醒,但仍有部分病人出现不同程度的兴奋、躁动和定向障碍并存,不按指令行动。大部分对当时情况无记忆,表现为不能控制的烦躁(躁动)不安。我科自2010年1月-2011年1月间,我们观察了2086例气管插管全麻患者,其中157例出现躁动不安,发生率为7.52%,通过分析原因,及时采取了相关措施,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科2010年1月-2011年1月间,麻醉恢复室共收住2086例全麻患者,在恢复期出现躁动的共157例,其中男性112例,女性45例。年龄3-78岁,ASAI-Ⅲ级。手术范围包括胸外科、普外科、骨科、脑外科、五官科和泌尿科择期手术,其中承认108例,小儿(年龄≤14岁)49例。
2 躁动的原因分析及处理
2.1 术后疼痛 疼痛是引起术后躁动的主要因素,尤其是胸腹部手术病人创面大,长时间被动,呼吸时牵拉伤口引起剧烈疼痛。病人表现出大幅度身体扭曲,拼命挣扎用力,手伸向疼痛的切口,甚至坐起来,不听劝阻。有25例极度躁动导致外周静脉留置针滑脱,需医务人员共同按住患者。分析手术期间麻醉用药及术后表现,给予药物止痛,多数效果良好。
2.2 气管导管刺激 采用气管内插管全麻的患者,在苏醒期常因导管对咽喉部的机械刺激,使患者感到不舒适,不能耐受插管或自主呼吸与机械通气不同步,引起躁动,表现为不停扭动头部,甚至欲强行拔出气管导管,应及时请示麻醉医师,通过调节镇静剂和给药时间来达到理想镇静水平。
2.3 尿管刺激 以男性病人多见,导尿过程中粘膜局部易受损伤,而且粘膜对疼痛十分敏感;此外,麻醉后留置尿管的患者由于手术前对留置尿管引起的不适缺乏感受,对尿管刺激不认知及耐受相差,术后恢复期反应强烈,表现为大声叫喊要小便,甚至想拔除尿管。此时,遵医嘱给予芬太尼0.05mg,或曲马多50-100mg,用药后病人不再躁动。
2.4 低氧血症 由于麻醉镇痛药、肌松药的残留作用所致呼吸抑制、通气不足,有的病人出现呼吸遗忘,或已拔管病人舌根后坠可发生气道梗阻,导致SPO2降低,诱发躁动。如肌松剂残留,遵医嘱用新斯的明、阿托品拮抗;因疼痛刺激致深呼吸、咳嗽效果不佳,舌根后坠者立即给予口咽通,同时用呼吸气囊加压面罩给氧,观察病人胸廓起伏,口唇颜色和血氧饱和度变化,经过上述处理,病人SPO2上升至95%-99%。
3 护理措施
3.1 密切观察病人,确保患者安全 严密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和瞳孔;观察管道位置及引流液的性质、量并及时记录。同时加强防护,适当使用约束带,安置床栏,防止病人突然躁动发生擦伤、碰伤及坠床,或因挣扎使留置针脱出,气管导管拔出的意外情况,妥善固定各种引流管,确保引流管通畅,避免脱出。
3.2 良好的术后镇痛 术后切口疼痛不仅病人难以忍受,同时可影响病人呼吸交换量及咳痰,增加术后肺部合并症。因此,由于切口疼痛引起的躁动,应向患者解释,减轻焦虑,并协助麻醉医师应用镇痛药物或者镇痛泵处理,可明显减轻术后躁动的发生。给药后,密切观察病人呼吸节律、频率、SPO2,防止发生舌后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