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新课标要求范文

时间:2023-08-06 09:02:1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化学新课标要求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化学新课标要求

篇1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以往对教师要求的定位。但在新课标下,教师的基本要求发生了变化。目前,部分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滞后,把传授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这样对教师的发展、教学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极为不利,也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笔者在此谈谈新课标下化学教师的几点素养要求:

一、从学习范本来看,变单一的读书、念书教学为情境式教学

传统教学是传统教学的既定模式,是单项的教学,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往往能解决书本上的问题,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却显得力不从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敢于动手,乐于实践。通过实践学生能得出一些结论,真正透彻地理解一些抽象概念。例如对饱和溶液的探究,笔者利用小花熊喝糖水的动画进行试验,学生探究出不能继续溶解的前提是在一定的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同时弄清了不能溶解的是某种溶质,其他溶质仍然可溶,从而真正理解了饱和溶液的内涵与外延。

二、从学习形式上看,变传统的灌输式为师生互动式

在传统的化学教学中,教师特别重视学生知识点的掌握程度,重视课内知识的封闭传授,而轻视课内外教学的结合,这种传统的灌输式最终导致学生死记理论知识而丧失了举一反三的能力。所以教师应为学生创造主动学习的机会。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只需从旁指导,使学生自学、自问、自答、自测、自评;凡是需要教师参与的活动教师一定要积极参与。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化学教学教学情况的变化,创造出学生最满意、收效最好的教法和技巧。

三、从学习目的来看,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以往的教育,教师只注重学生的理论成绩,而很少重视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造成大批学生“高分低能”。在以后的学习和实践中学生很难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而遇到类似问题不能解决时其往往会说“老师没有教过” “没学过”,殊不知此类问题只需简单地变通就能通过学过的知识进行解释。素质教育追求的是学生整体能力的增强,学生考试分数高只是我们要求的一方面,最终我们要培养的是知识适应社会的人才。这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师不仅要有较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比较广博的基础知识,而且要具有教育专业化素养,具有现代教育理论素养和创造性地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任何教师,如不提高教育科研素养,其终身的经验就不能达到教育理论所达到的高度,而科研素养的提高,一方面要通过学习的途径,另一方面必须积极参加教育科研活动,在科研活动中,把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从而提高运用教育理论分析、研究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教师的角色是教师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联系的被期望的行为。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实际身份,如学科专家、训导人员、心理咨询专家、评价者等;二是教师的期望角色,分为他人对自己的期望及自己对他人的期望等方面。教师角色是社会系统水平上的“特殊行为模式”,它是与学校教育结构相适应的具有教育职能的职业角色。

(一)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情景的设计者策划者。

在课堂活动开始前,教师首先是一个策划者。他应当确定好教学内容,对于重点和难点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来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好各种教学活动。一般来说,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比单一不变的单一灌输更有吸引力,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研究学生心理,总结教学方法,并将总结得到的方法具体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在教学中教师要将书本中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必要时先脱离课本,通过一步一步的引导,使学生先掌握现象后接触理论。

(二)从知识的考核者、评价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合作者、指导者。

篇2

1、在实验中探索新知识

创新意识是使学生进行创新、创造行为的心理动机。作为智力正常的学生,一般都具有创新和创造的潜能。教师应具有的保护学生创新心理和创新精神的意识,是学生形成创造力的重要条件。如在实验教学中,因材施教,拓宽实验思路,使化学实验更具有趣味性、探索性和综合性,以满足学生动手、动脑、求新的心理特点,支持学生在实验中萌发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去探究事物的本质。例如:在学习了H2和O2气体的实验室制取的方法之后,我们在学习制取CO2的实验中,可以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实验进行如下的设问:(1)、制取H2和制取O2的装置有什么特点?它们是否只是用于H2和O2的制取?是否可以用来作为制取CO2?(2)制取一种气体,我们需要了解哪些信息?(3)如果实验室没有稀盐酸,可不可以用硫酸代替?(4)若没有碳酸钙该用什么药品代替?经过动手、动脑,不仅提高了学习兴趣,巩固了所学知识,同时培养了独立思维能力。

2、变演示实验为学生设计性实验

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在演示实验中,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过程,使之变为探究型、设计型、科研型的实验。例如:在关于溶液的导电性演示实验中,教师可以给出所需的药品和仪器,然后让学生自拟一个实验方案来验证物质的导电性。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安排:(1)学生自拟实验方案。(2)学生详细设计实验操作过程。(3)师生讨论、评价实验。学生在实验中,独立探索、研究,虽然时间可能长一些,但在操作中提高了他们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解决实验中出现疑难问题,提高了学生独立实验和学习的能力。

二、注重对实验的探究,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创新

探究的目的是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探究性地主动求知,这是学习过程的一种质的突破与飞跃。探究式教学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时空,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促使学生产生质疑、问题、探索求解的创造性学习动机,并将化学学科的各部分知识、技能、技巧相互渗透、融会贯通。以教材?“燃烧的条件”为例,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

1、提出问题:燃烧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现象。那么应具备哪些条件才能燃烧呢?

2、提出假设:由于学生对燃烧这一现象非常熟悉,联系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纷纷猜想问题的答案,主要有以下几种:?

猜想一:要有可以燃烧的物质(可燃物)。

猜想二:要有氧气。

猜想三: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在学生提出各种猜的问题后,老师再引导学生在猜想的基础上进行如下合理的假设。

假设1:三个条件只需满足其一就能燃烧。

假设2:三个条件要同时满足才能燃烧。

假设3:满足三个条件中的其中两个就能燃烧。

3、制订计划,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让学生制订详细的探究计划,就上述的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在实验中给予一定的指导。

实验一:在500?ml的烧杯中注入400?ml热水,放入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干表面水分的白磷,观察现象。

现象: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薄铜片上的红磷与热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

实验二:用导管对准上述热水中的白磷,通入少量的氧气,观察现象。

现象: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起来。

4、解释与结论:要求学生对所做的实验进行总结,从实验所得到的事实可以证明,燃烧的条件是:①氧气(或空气)②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③可燃物。这三个条件应同时满足,缺一不可。

三、注重验证性实验的探究性

通过实验探究不仅能让学生获得知识,学到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到科学方法和受到科学思维的训练,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品德,发展学习的兴趣,这是要求教师通过实验探究来得出某个结论。例如,在讲铁生锈条件时,由于铁生锈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在讲课前的10天前按右图装置做好后,放置于教室或是实验室(也可让学生回家自己做),并让学生每天观察铁生锈的情况,并做好记录。这样在实验教学中,尽量发挥实验的探究本性,让学生体验到实验的趣味,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丰富学生探究活动的亲身经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精心设计探究性习题,提高学生探究思维能力

选择好的探究性习题,对于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能力可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实验方面的探究性学习会占据大量的时间,而且会受到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而习题只需要利用大脑的思维,避开实验条件,利用已有的知识,在大脑里形成探究步骤,在大脑里比较分析各种可能情况的利与弊,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所以它不仅能很好的锻炼探究性思维能力,而且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探究思维品质,学会把握探究过程的脉络,有利于提高在实际探究中更快的找到最佳方法的能力。

例如:某课外活动小组?在一次探究实验中,将一种金属投入盛有水的,发现反应剧烈并有大量气体生成。请根据上述实验现象探讨下列问题:

篇3

在现有条件下,利用周边的物品,设计一些简单可行的实验。例如,学习淀粉的性质时,准备土豆、馒头和米饭,利用碘遇淀粉变蓝的化学性质,检验上述三种食物中都含有淀粉,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的化学,对化学产生兴趣。再如,“叶脉书签的制作”实验:用10%的NaOH溶液,将质地坚硬的树叶煮到叶肉分离,最终除去叶肉,分离出叶筋制成书签。有学生提出用Na2CO3代替NaOH是否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实验,用20%纯碱溶液煮树叶,最终也获成功。通过鼓励学生主动做一些实验,特别是跟日常生活相关的实验,使他们敢于试验,乐于实验并受到启发,认识到实验仪器、装置及方法都是可以改造的,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激发学习兴趣

化学实验形象、直观、有趣,本身就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教材中“硅酸钠”时,可补做“水中花园”的实验:在大烧杯底部铺一层沙,注入饱和硅酸钠溶液,再向溶液中加入氯化钴、硫酸铜、硫酸铁、硫酸亚铁、硫酸锰、硫酸镁的晶体颗粒。约30分钟后,可以看到晶体和溶液反应,生成各种颜色的像珊瑚一样的硅酸盐,随着时间的推移,反应产物以独特的方式生长,从而形成漂亮的“水中花园”。学生看到如此漂亮的现象,产生了强烈兴趣,要求了解化学变化的理论依据。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参考相关资料,整理结论,教学效果比照本宣科要好得多。再如,讲石油的综合利用时,可以让学生查看液化气和食物保鲜膜的成分标志,讲酯化反应时联系烧菜放酒和醋可以产生特殊香味,讲氯水漂白性时让学生注意如果直接用自来水喷洒绿叶植物是否会产生斑点等,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实验太多啦。

三、体验科学探究

在化学学科的科学探究中,化学实验是最主要的探究方式,学生在实验中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享受科学探究的乐趣。化学实验探究要经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搜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活动。例如,学生在做Fe2+和Fe3+转化的探索实验时,在课前让学生自己完成实验的猜想和设计;在课堂上,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和完善,并从中筛选出安全、有效的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最终得出结论。这个实验的设计宗旨是让学生模拟和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即:问题――猜想――设计实验――探索研究――解决问题。通过实验探索使学生明白:这就是人类在自然科学中发现真理、认识真理的过程。

四、训练科学方法

要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运用比较、反思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要求学生有较多的思考和讨论,处于主动探索知识的状态,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非常有利。例如,学生在做“氢氧化铝的制备和性质实验”时,可将新教材中的实验改为:根据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利用所给的仪器和药品(2mol/L氯化铝溶液、6mol/L氨水、6mol/L氢氧化钠溶液),设计制备氢氧化铝的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际操作,记录对比实验现象。学生通过以上的实验设计和实际操作训练,学会了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和观察、实验等多种手段,加深了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培养了自己的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

五、学会团结协作

篇4

时代向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需要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根本目的,以能否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衡量教育成败的最高标准。“学生必须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崇尚科学,破除迷信;必须初步养成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问题的习惯,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取向,树立社会责任感;必须更好地学习终身必备的科学知识,以顺应时代的要求;必须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一定的科学思维方法,以解决自身学习、生活、工作和社会决策中遇到的问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怎样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主动参与到教学之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重创设学习科学的情景,激发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课的乐趣?本如下控求。

一、精心设计导入,引发学生探究

富有挑战性、启迪性、鼓励性的新课导入是教师孜孜追求的一种境界。新颖别致的导语设计,趣味横生的新课导入,对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维持持久的探究兴趣将产生重要的作用。如教授《大气压》一课时,当老师提着满满一篮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各种各样的仪器走进教室时,学生心里一定会想“好啊,今天又要做什么实验了?”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提了上来。这时老师先用一只杯子装满水,用一张厚纸片盖上后让学生猜一猜:“如果把杯子倒过来,水会不会流出来?”顿时学生们纷纷议论开来,他们各抒己见,有些学生还为自己的观点而争得面红耳赤。这时,当老师按住纸片,把杯子迅速倒过来,并放开手时,大家都呆了,心想:“这是怎么回事,难道一张纸能托住一杯水吗?”这时

老师把杯子稍稍倾斜一下,水仍不流出来,学生惊呆了。通过这一实验,就引发了学生的联想,他们已感到以前学过的知识不够用了,渴望新的探究,这正是老师所期望的。

二、营造和谐气氛,激发学生探究

有位教授认为:好的教师不是讲得学生没问题可问,而是要启发学生能够提出深刻的问题。爱因斯坦曾说:“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发现是自主探究的开始。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指出:“想让你的雇员、学生或孩子发展创造性智力的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你自己树立成一个具有创造能力的角色榜样。”如果我们能营造一个积极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成为“问”的主体,成为一个“信息源”,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被大大激发。如对“全世界粮食发生短缺”这个问题,世界各国的孩子理解大不一样的:非洲的孩子不知道什么叫做饥饿,因为他们一直生活在饥饿中;欧洲的孩子不知道什么是粮食短缺,因为他们一直生活在富裕中;美国的孩子不知道什么是全世界,因为在他们的心中只有美国;中国的孩子不知道什么叫当今问题,因为我们的孩子只知道答案,他们从来没有发现问题的习惯,没在老师面前说过“不”。

只有学生自己主动提出问题,主体作用才能得以真正的发挥,才能体现自主探究发现。因此,教师要随时注意挖掘教材中隐藏的“发现”因素,创设一种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使教学过程围绕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而展开。如在《大气压》一课中,当讲到“马德堡半球实验”有力地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时,随即有学生提出:“大气压真的有如此之大吗?”、“我们人为什么没有被压扁呢?”等等问题,我微笑地表扬了这些同学的敢于质疑的探究精神,并给予悉心的解答,这时其他同学的思维也被激活了。

三、创造问题情境,激励学生探究

创新都源于问题,教师根据教学提出启发性问题,给学生营造有挑战性的不同的问题情景,从问题的一步步展开中进行学习。新课程下的科学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重创设学习科学的情境,激发好奇性与求知欲,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如:在配制硫酸铜溶液时,往往老师讲的是得到蓝色碳酸铜溶液,但是学生自己在配制过程中,往往伴有绿色,这一现象与事先说明不符合,学生不以为然。若事先提出以下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侧面思考,就会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问题1、溶液为什么呈绿色?

问题2、在配制过程中应如何避免?

此时的学生想到是否含有杂质,除去杂质等,如何避免,学生会想到加水、加酸等。这样通过讨论,再加上教师的演示和小结,得出加入少量硫酸就可避免的结论。这样,既优化了演示过程,又强化了学生对试剂的配制方法和保存意识。

四、重视操作实践,促进应用探究

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实验,科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实验操作实践,着力深挖教材的实验潜力,设计富有启发性、层次性、探究性的实验,拓宽实验内容,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如在教学CO的还原性时涉及到研究CO还原Cu0的实验。教材中未写出实验步骤,这时可以对学生进行设疑:实验室如何操作CO还原Cu0这一实验?学生会联想到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操作步骤:通入纯净的CO,加热,停止加热,停止通入CO。这时可以进一步启发设疑:用CO还原Cu0与H2还原Cu0的实验步骤是否完全相同?在此启发下,学生会想到CO和H2不一样:CO有毒,尾气要处理。于是,在上述的步骤中会添上“尾气处理”。教师应进一步启发设疑:如何处理CO

尾气?学生在经过上述探究活动后,气氛会十分活跃,学生经过思考一般会想到:①将CO收集起来;②CO有可燃性,将尾气点燃。教师适时启发:尾气燃烧要释放热能,是否可以利用?此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肯定学生的积极发言后,师生共同探讨出最佳方案:即将尾气导管出口指向为Cu0加热的酒精灯火焰,这样既充分节约了能源,又避免了大气污染。通过教学初步使学生养成了科学探究的习惯,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并密切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影响。

无数教学实践证明:课堂优化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佳途径。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离不开科学的学习过程,科学的核心是探究,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科学课课堂上积极引导探究,优化课堂,是我们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使命。

参考文献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