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新课标要求范文

时间:2023-08-06 09:02:1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化学新课标要求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化学新课标要求

篇1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以往对教师要求的定位。但在新课标下,教师的基本要求发生了变化。目前,部分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滞后,把传授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这样对教师的发展、教学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极为不利,也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笔者在此谈谈新课标下化学教师的几点素养要求:

一、从学习范本来看,变单一的读书、念书教学为情境式教学

传统教学是传统教学的既定模式,是单项的教学,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往往能解决书本上的问题,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却显得力不从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敢于动手,乐于实践。通过实践学生能得出一些结论,真正透彻地理解一些抽象概念。例如对饱和溶液的探究,笔者利用小花熊喝糖水的动画进行试验,学生探究出不能继续溶解的前提是在一定的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同时弄清了不能溶解的是某种溶质,其他溶质仍然可溶,从而真正理解了饱和溶液的内涵与外延。

二、从学习形式上看,变传统的灌输式为师生互动式

在传统的化学教学中,教师特别重视学生知识点的掌握程度,重视课内知识的封闭传授,而轻视课内外教学的结合,这种传统的灌输式最终导致学生死记理论知识而丧失了举一反三的能力。所以教师应为学生创造主动学习的机会。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只需从旁指导,使学生自学、自问、自答、自测、自评;凡是需要教师参与的活动教师一定要积极参与。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化学教学教学情况的变化,创造出学生最满意、收效最好的教法和技巧。

三、从学习目的来看,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以往的教育,教师只注重学生的理论成绩,而很少重视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造成大批学生“高分低能”。在以后的学习和实践中学生很难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而遇到类似问题不能解决时其往往会说“老师没有教过” “没学过”,殊不知此类问题只需简单地变通就能通过学过的知识进行解释。素质教育追求的是学生整体能力的增强,学生考试分数高只是我们要求的一方面,最终我们要培养的是知识适应社会的人才。这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师不仅要有较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比较广博的基础知识,而且要具有教育专业化素养,具有现代教育理论素养和创造性地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任何教师,如不提高教育科研素养,其终身的经验就不能达到教育理论所达到的高度,而科研素养的提高,一方面要通过学习的途径,另一方面必须积极参加教育科研活动,在科研活动中,把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从而提高运用教育理论分析、研究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教师的角色是教师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联系的被期望的行为。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实际身份,如学科专家、训导人员、心理咨询专家、评价者等;二是教师的期望角色,分为他人对自己的期望及自己对他人的期望等方面。教师角色是社会系统水平上的“特殊行为模式”,它是与学校教育结构相适应的具有教育职能的职业角色。

(一)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情景的设计者策划者。

在课堂活动开始前,教师首先是一个策划者。他应当确定好教学内容,对于重点和难点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来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好各种教学活动。一般来说,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比单一不变的单一灌输更有吸引力,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研究学生心理,总结教学方法,并将总结得到的方法具体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在教学中教师要将书本中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必要时先脱离课本,通过一步一步的引导,使学生先掌握现象后接触理论。

(二)从知识的考核者、评价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合作者、指导者。

篇2

1、在实验中探索新知识

创新意识是使学生进行创新、创造行为的心理动机。作为智力正常的学生,一般都具有创新和创造的潜能。教师应具有的保护学生创新心理和创新精神的意识,是学生形成创造力的重要条件。如在实验教学中,因材施教,拓宽实验思路,使化学实验更具有趣味性、探索性和综合性,以满足学生动手、动脑、求新的心理特点,支持学生在实验中萌发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去探究事物的本质。例如:在学习了H2和O2气体的实验室制取的方法之后,我们在学习制取CO2的实验中,可以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实验进行如下的设问:(1)、制取H2和制取O2的装置有什么特点?它们是否只是用于H2和O2的制取?是否可以用来作为制取CO2?(2)制取一种气体,我们需要了解哪些信息?(3)如果实验室没有稀盐酸,可不可以用硫酸代替?(4)若没有碳酸钙该用什么药品代替?经过动手、动脑,不仅提高了学习兴趣,巩固了所学知识,同时培养了独立思维能力。

2、变演示实验为学生设计性实验

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在演示实验中,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过程,使之变为探究型、设计型、科研型的实验。例如:在关于溶液的导电性演示实验中,教师可以给出所需的药品和仪器,然后让学生自拟一个实验方案来验证物质的导电性。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安排:(1)学生自拟实验方案。(2)学生详细设计实验操作过程。(3)师生讨论、评价实验。学生在实验中,独立探索、研究,虽然时间可能长一些,但在操作中提高了他们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解决实验中出现疑难问题,提高了学生独立实验和学习的能力。

二、注重对实验的探究,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创新

探究的目的是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探究性地主动求知,这是学习过程的一种质的突破与飞跃。探究式教学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时空,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促使学生产生质疑、问题、探索求解的创造性学习动机,并将化学学科的各部分知识、技能、技巧相互渗透、融会贯通。以教材?“燃烧的条件”为例,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

1、提出问题:燃烧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现象。那么应具备哪些条件才能燃烧呢?

2、提出假设:由于学生对燃烧这一现象非常熟悉,联系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纷纷猜想问题的答案,主要有以下几种:?

猜想一:要有可以燃烧的物质(可燃物)。

猜想二:要有氧气。

猜想三: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在学生提出各种猜的问题后,老师再引导学生在猜想的基础上进行如下合理的假设。

假设1:三个条件只需满足其一就能燃烧。

假设2:三个条件要同时满足才能燃烧。

假设3:满足三个条件中的其中两个就能燃烧。

3、制订计划,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让学生制订详细的探究计划,就上述的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在实验中给予一定的指导。

实验一:在500?ml的烧杯中注入400?ml热水,放入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干表面水分的白磷,观察现象。

现象: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薄铜片上的红磷与热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

实验二:用导管对准上述热水中的白磷,通入少量的氧气,观察现象。

现象: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起来。

4、解释与结论:要求学生对所做的实验进行总结,从实验所得到的事实可以证明,燃烧的条件是:①氧气(或空气)②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③可燃物。这三个条件应同时满足,缺一不可。

三、注重验证性实验的探究性

通过实验探究不仅能让学生获得知识,学到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到科学方法和受到科学思维的训练,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品德,发展学习的兴趣,这是要求教师通过实验探究来得出某个结论。例如,在讲铁生锈条件时,由于铁生锈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在讲课前的10天前按右图装置做好后,放置于教室或是实验室(也可让学生回家自己做),并让学生每天观察铁生锈的情况,并做好记录。这样在实验教学中,尽量发挥实验的探究本性,让学生体验到实验的趣味,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丰富学生探究活动的亲身经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精心设计探究性习题,提高学生探究思维能力

选择好的探究性习题,对于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能力可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实验方面的探究性学习会占据大量的时间,而且会受到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而习题只需要利用大脑的思维,避开实验条件,利用已有的知识,在大脑里形成探究步骤,在大脑里比较分析各种可能情况的利与弊,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所以它不仅能很好的锻炼探究性思维能力,而且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探究思维品质,学会把握探究过程的脉络,有利于提高在实际探究中更快的找到最佳方法的能力。

例如:某课外活动小组?在一次探究实验中,将一种金属投入盛有水的,发现反应剧烈并有大量气体生成。请根据上述实验现象探讨下列问题:

篇3

在现有条件下,利用周边的物品,设计一些简单可行的实验。例如,学习淀粉的性质时,准备土豆、馒头和米饭,利用碘遇淀粉变蓝的化学性质,检验上述三种食物中都含有淀粉,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的化学,对化学产生兴趣。再如,“叶脉书签的制作”实验:用10%的NaOH溶液,将质地坚硬的树叶煮到叶肉分离,最终除去叶肉,分离出叶筋制成书签。有学生提出用Na2CO3代替NaOH是否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实验,用20%纯碱溶液煮树叶,最终也获成功。通过鼓励学生主动做一些实验,特别是跟日常生活相关的实验,使他们敢于试验,乐于实验并受到启发,认识到实验仪器、装置及方法都是可以改造的,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激发学习兴趣

化学实验形象、直观、有趣,本身就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教材中“硅酸钠”时,可补做“水中花园”的实验:在大烧杯底部铺一层沙,注入饱和硅酸钠溶液,再向溶液中加入氯化钴、硫酸铜、硫酸铁、硫酸亚铁、硫酸锰、硫酸镁的晶体颗粒。约30分钟后,可以看到晶体和溶液反应,生成各种颜色的像珊瑚一样的硅酸盐,随着时间的推移,反应产物以独特的方式生长,从而形成漂亮的“水中花园”。学生看到如此漂亮的现象,产生了强烈兴趣,要求了解化学变化的理论依据。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参考相关资料,整理结论,教学效果比照本宣科要好得多。再如,讲石油的综合利用时,可以让学生查看液化气和食物保鲜膜的成分标志,讲酯化反应时联系烧菜放酒和醋可以产生特殊香味,讲氯水漂白性时让学生注意如果直接用自来水喷洒绿叶植物是否会产生斑点等,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实验太多啦。

三、体验科学探究

在化学学科的科学探究中,化学实验是最主要的探究方式,学生在实验中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享受科学探究的乐趣。化学实验探究要经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搜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活动。例如,学生在做Fe2+和Fe3+转化的探索实验时,在课前让学生自己完成实验的猜想和设计;在课堂上,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和完善,并从中筛选出安全、有效的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最终得出结论。这个实验的设计宗旨是让学生模拟和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即:问题――猜想――设计实验――探索研究――解决问题。通过实验探索使学生明白:这就是人类在自然科学中发现真理、认识真理的过程。

四、训练科学方法

要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运用比较、反思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要求学生有较多的思考和讨论,处于主动探索知识的状态,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非常有利。例如,学生在做“氢氧化铝的制备和性质实验”时,可将新教材中的实验改为:根据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利用所给的仪器和药品(2mol/L氯化铝溶液、6mol/L氨水、6mol/L氢氧化钠溶液),设计制备氢氧化铝的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际操作,记录对比实验现象。学生通过以上的实验设计和实际操作训练,学会了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和观察、实验等多种手段,加深了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培养了自己的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

五、学会团结协作

篇4

时代向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需要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根本目的,以能否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衡量教育成败的最高标准。“学生必须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崇尚科学,破除迷信;必须初步养成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问题的习惯,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取向,树立社会责任感;必须更好地学习终身必备的科学知识,以顺应时代的要求;必须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一定的科学思维方法,以解决自身学习、生活、工作和社会决策中遇到的问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怎样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主动参与到教学之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重创设学习科学的情景,激发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课的乐趣?本如下控求。

一、精心设计导入,引发学生探究

富有挑战性、启迪性、鼓励性的新课导入是教师孜孜追求的一种境界。新颖别致的导语设计,趣味横生的新课导入,对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维持持久的探究兴趣将产生重要的作用。如教授《大气压》一课时,当老师提着满满一篮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各种各样的仪器走进教室时,学生心里一定会想“好啊,今天又要做什么实验了?”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提了上来。这时老师先用一只杯子装满水,用一张厚纸片盖上后让学生猜一猜:“如果把杯子倒过来,水会不会流出来?”顿时学生们纷纷议论开来,他们各抒己见,有些学生还为自己的观点而争得面红耳赤。这时,当老师按住纸片,把杯子迅速倒过来,并放开手时,大家都呆了,心想:“这是怎么回事,难道一张纸能托住一杯水吗?”这时

老师把杯子稍稍倾斜一下,水仍不流出来,学生惊呆了。通过这一实验,就引发了学生的联想,他们已感到以前学过的知识不够用了,渴望新的探究,这正是老师所期望的。

二、营造和谐气氛,激发学生探究

有位教授认为:好的教师不是讲得学生没问题可问,而是要启发学生能够提出深刻的问题。爱因斯坦曾说:“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发现是自主探究的开始。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指出:“想让你的雇员、学生或孩子发展创造性智力的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你自己树立成一个具有创造能力的角色榜样。”如果我们能营造一个积极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成为“问”的主体,成为一个“信息源”,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被大大激发。如对“全世界粮食发生短缺”这个问题,世界各国的孩子理解大不一样的:非洲的孩子不知道什么叫做饥饿,因为他们一直生活在饥饿中;欧洲的孩子不知道什么是粮食短缺,因为他们一直生活在富裕中;美国的孩子不知道什么是全世界,因为在他们的心中只有美国;中国的孩子不知道什么叫当今问题,因为我们的孩子只知道答案,他们从来没有发现问题的习惯,没在老师面前说过“不”。

只有学生自己主动提出问题,主体作用才能得以真正的发挥,才能体现自主探究发现。因此,教师要随时注意挖掘教材中隐藏的“发现”因素,创设一种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使教学过程围绕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而展开。如在《大气压》一课中,当讲到“马德堡半球实验”有力地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时,随即有学生提出:“大气压真的有如此之大吗?”、“我们人为什么没有被压扁呢?”等等问题,我微笑地表扬了这些同学的敢于质疑的探究精神,并给予悉心的解答,这时其他同学的思维也被激活了。

三、创造问题情境,激励学生探究

创新都源于问题,教师根据教学提出启发性问题,给学生营造有挑战性的不同的问题情景,从问题的一步步展开中进行学习。新课程下的科学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重创设学习科学的情境,激发好奇性与求知欲,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如:在配制硫酸铜溶液时,往往老师讲的是得到蓝色碳酸铜溶液,但是学生自己在配制过程中,往往伴有绿色,这一现象与事先说明不符合,学生不以为然。若事先提出以下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侧面思考,就会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问题1、溶液为什么呈绿色?

问题2、在配制过程中应如何避免?

此时的学生想到是否含有杂质,除去杂质等,如何避免,学生会想到加水、加酸等。这样通过讨论,再加上教师的演示和小结,得出加入少量硫酸就可避免的结论。这样,既优化了演示过程,又强化了学生对试剂的配制方法和保存意识。

四、重视操作实践,促进应用探究

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实验,科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实验操作实践,着力深挖教材的实验潜力,设计富有启发性、层次性、探究性的实验,拓宽实验内容,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如在教学CO的还原性时涉及到研究CO还原Cu0的实验。教材中未写出实验步骤,这时可以对学生进行设疑:实验室如何操作CO还原Cu0这一实验?学生会联想到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操作步骤:通入纯净的CO,加热,停止加热,停止通入CO。这时可以进一步启发设疑:用CO还原Cu0与H2还原Cu0的实验步骤是否完全相同?在此启发下,学生会想到CO和H2不一样:CO有毒,尾气要处理。于是,在上述的步骤中会添上“尾气处理”。教师应进一步启发设疑:如何处理CO

尾气?学生在经过上述探究活动后,气氛会十分活跃,学生经过思考一般会想到:①将CO收集起来;②CO有可燃性,将尾气点燃。教师适时启发:尾气燃烧要释放热能,是否可以利用?此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肯定学生的积极发言后,师生共同探讨出最佳方案:即将尾气导管出口指向为Cu0加热的酒精灯火焰,这样既充分节约了能源,又避免了大气污染。通过教学初步使学生养成了科学探究的习惯,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并密切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影响。

无数教学实践证明:课堂优化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佳途径。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离不开科学的学习过程,科学的核心是探究,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科学课课堂上积极引导探究,优化课堂,是我们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使命。

参考文献

篇5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11-0053-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11.021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简称新课标)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简称旧课标)相比,在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验活动与科学探究等方面都做了不同程度的修订与完善。新、旧课标相比,“实验活动”、“科学探究”位于新课标课程内容之首,并渗透在所有教学目标之中,强化了对实验探究的要求。笔者仅从实验活动、科学探究的角度看化学新课标修订,并对新旧课标进行对比分析,仅供教师参考。

一、新课标实验活动、科学探究明显变化

通过新旧课标相比,新课标对“实验活动”、“科学探究”表述更为科学、严谨,探究思路更加清晰,探究步骤更为具体明确,对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中的“实验活动”、“科学探究”教学更具有指导性、示范性和可操作性。

1.“课程性质”突出对学生实验活动、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旧课标在前言部分对课程性质用了两个自然段的内容表述,指出了化学课程的启蒙性和基础性这一基本特点。新课标清晰地呈现了化学课程的三个方面的性质,其中第2条是新增加内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创设以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和交流讨论中学习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第2条内容的增加使课程性质突出了化学实验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影响,凸显了化学科学的特色。

2.重视化学实验在实验活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化学实验是进行实验活动、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学生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实验活动、科学探究的基础和保证。从课程性质,不难看出实验教学在化学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新课标对学生的化学实验技能应达到的最低水平作出了规定,提出以下7点具体的实验技能和要求。如表1。

其中“4、初步学会用酸碱指示剂、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是新课标增加的要求。学习和运用化学实验技能和科学探究都离不开实验活动。为了确保学生化学实验技能的提高,新课标要求“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校实际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多种途径安排和组织学生至少完成下列化学实验活动”。如表2。

这是新课标与旧课标在科学探究内容主题中变化的最为重大的一点,这也是在教学实践层面上的最大变化。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亲身经历、感受实验和探究过程,这在化学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应把对化学教学的基本认识统一到“没有化学实验和科学探究的教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化学教学”上来。这8个学生必做实验活动既涵盖了初中化学最核心的几种物质的性质或制取,对落实7项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提供了全部的练习平台,提高了学生实验技能,提升了学生的探究能力,落实了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如表3。

3.强化实验活动、科学探究在化学课程中的地位

科学探究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主要途径。它不仅是化学课程的重要目标,还是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式,新课标很清晰地表明这一观念。一方面将科学探究作为义务教育课程内容标准的主线,单独设立主题,明确提出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所包含的内容与培养目标;另一方面强调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科学观念、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最有效的途径。在新课标课程内容的活动与探究建议中,修改或增加一些更为具体、明确的探究课题,以帮助教师达成“力求生动、真实、多样的科学探究和实践活动情境,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在丰富多彩的实验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努力使每一位学生在现有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如“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收集有关钢铁锈蚀的方法”、“实验探究酸碱的主要性质”、“实验探究酸溶液、盐溶液与金属发生置换反应及其规律”、“实验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等活动。

4.强化实验活动、科学探究的功能

新课标将科学探究主题的内容和目标要求更为具体和明确,在科学探究的二级主题“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中,8个科学探究要素名称没有变,但在科学探究要素中,有5处内容在表述上进行了修订,删除了1处内容,使得科学探究要素的语言表达更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如表4。

在二级主题“(三)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中,有三处内容在表述上进行了修改,表述中增加了“化学实验应高度关注安全问题,避免环境污染”,强化“实验安全”和实验中的“环境保护”意识。

篇6

美国著名学者博伊指出:“教学内容不应当仅仅局限于学科范围本身,还要在课堂上体现出人文主义的教育精神。”新课标下的化学教育,顺应了时展的客观要求,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注重对人文价值的追求,要求充分挖掘化学自身和化学教育过程中的人文价值,努力寻求化学与人文教育的结合点。新课标下的化学教师,要把化学当作知识、方法、自然观、精神来传授,努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这需要有足够的资源来实现以上教学目标,而传统的资源库中这方面的资源是不足的,所以必须收集增添相关的资源。

二、整合力量增补作用明显的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资源

如何才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如何才能使学生思维保持活跃状态?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在学习中,同时使用视觉、听觉,能明显地提高记忆和学习效率,计算机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以计算机为核心,综合处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以及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并使这些信息在短时间内作用于学生的各个感官,使许多化学教学中抽象的问题得到破解的同时很好地实现了课堂互动,是实现新课标目标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教学手段。一般教师并非信息技术的高手,制作课件或辅助教学动画需要耗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动画、课件的效果往往不能令人满意,那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有丰富的化学学科制作软件和动画素材,然后实现资源共享,每位教师精心制作几个课件,然后把教研组的课件整合到一起,数量就非常可观了,所以新课标下,学科组必须整合力量,在化学学科资源库中增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相关资源。

三、与时俱进更新实验教学相关资源将现在所用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与以前所用的教科书作一比较,会发现现在所用的教材目录中少了学生实验这一项内容。是课程标准对学生实验的要求降低了吗?显然不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要求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去揭示和认识自然现象及其背后的规律。这些探究实验资源在传统化学资源库中是没有的,必须及时更新。另外,新课程标准在实验教学上改变了以前为了做实验而做实验的灌输式教学,而是将实验真正地融入教学实际中。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生明白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其次明确实验的原理,再者了解如何进行实验操作,最后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这样的实验教学所需求的资源是全新的,是无法用传统资源直接替代的,这些急需的资源需要教师及时去更新补充。

篇7

1.高中化学实验的内容逐渐向生活靠近。新课标要求化学实验内容逐渐向学生的生活靠近,就是希望学生从生活中学到知识,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由此达到接近生活学以致用的目的。比如:在做化学实验通过碘酒让土豆变色的化学实验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从家里带一个土豆来学校,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寻找做实验的资源。在这种寻找的过程中他们会对化学实验的课程越来越有兴趣且会越来越积极地学习,让学生有一种化学实验就在身边的感觉。所以,新课标在内容上的改善,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来说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方式方法。

2.高中化学实验要不断深入探究。不管是哪一门学科,只有通过不断研究、不断摸索才能掌握基本的学科知识。新课标在高中化学实验内容上要求不断深入研究,就是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化学实验,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自己大脑的不断思考和手上的不断操作得出结果,由此达到培养学生学会将手脑并用的学习方式和习惯为目的。比如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化学实验的探索设计,以这种设计理念让学生真正参与实验研究。像这样的方式有利于看出化学实验的反应,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能力,通过这样的实验能让学生在讨论、思考、想象、合作等步骤中全面发展并学好化学实验知识。

二、新课标要求课堂展示化学实验的教学研究

在课堂上展示实验是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采取这种实验教学方式是因为其可以为学生提供新颖、创新、形象、具体的实验材料和实验过程,由此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视觉分析能力、领悟能力,而且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课堂展示实验教学的效果,对教师的教学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于是每一位化学老师都应该在这方面做足准备并加强研究。以下就按照新课标的具体要求,以学生为实验主体,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1.以学生为主体利用现代技术进行教学。首先,新课标要求教育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操作为主,教师只能在实验课上起引导和辅导作用。以往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就是单纯地以老师为实验主导,学生只能在一旁观察、领悟,不能亲自投入实验中操作,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不值得提倡的,因为其不仅不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而且不能抓住教学的主体和目的。只有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才能让学生真正领悟实验的奥妙。其次,利用现代技术在课堂上进行实验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工具。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不能忽视。比如:引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多媒体可以让每个实验的细节逐一呈现出来,不仅能将问题、难题变得简单化,而且能让学生更有效地理解。所以,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课堂上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能不断充实教学内容,有利于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提高学生的学科知识。

篇8

一、前言

在高中化学课程新课标的要求中对于教师及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明确的规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是相互影响、促进以及推动的。化学教学中教师应本着启发、引导方式进行教学;学生也需要以主动、探究以及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唯有将两者进行有机的统一和相互的结合、渗透,才能够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首先,新课标对于化学教学方式有这样的规定:教学过程要以学生为主体,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充分的调动和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调动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特点。

其次,新课标对于化学学习的规定是:学生应以主动、探究以及合作等方式进行学习,以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反过来促使教师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调整和完善。

二、高中化学新课标要求及应对措施

在当前的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仍未达到新课标的要求。本节就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应对措施进行分析。

第一,在当前的化学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还以传统的“教师为主体”进行教学,这与新课标中的要求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传统的“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突出了教师的“教”这一方面,对于教学活动中的另一方面――学生的“学”则没有重视,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学习的效率很低,同时也对教师教学方式和内容的完善没有任何帮助,最终就会导致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效率的低下以及创新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的丧失。

所以,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相应的知识,更要对学生在学习中的态度进行引导。学生只有本着探索以及合作的方式才能极大提升学习主动性。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者构成了教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将化学知识与社会生活以及实验进行有效结合,以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思索、创新、探究习惯,最终达到提升学生化学知识的目的。

第二,在新课标中还对化学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以及收获性做出了要求。该要求是以学生作为“主体”,学生知识的提升及自身的发展为终极目标。也就是说高中化学的教学活动需要以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为前提。

所以,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应强调教师“教”的有效性和高效性。同时也要让学生本着主动、参与的方式进行“学”。新课标的这种要求下,教师和学生都应重视教学和学习的有效性和高效性。由此教师在制定教学内容时,应对教学效果进行综合考虑,严禁应付式和“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第三,在新课标的要求中,对教学活动中的知识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制定也进行规范,要求以学生的自身状况为依据进行教学。虽然教师受到了新课标教学的各种培训,但其自身在教学中受其主观或传统方式等影响,教学活动无法达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的协调统一。

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要认识到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性。在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设计过程中要让学生在其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究以及合作。但也要避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放之任之”,这主要是由于学生过于主动的学习会让其在学习中迷失方向,无法有效提升自身知识和综合素质。

第四,新课标中还强调了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交流。像教学活动中的提问、反问、讨论以及评价等都能有效展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者间的互动。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有机的结合和统一。这就要求在教学前让学生对课程进行预习,对教学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并记录下不懂的知识,这样的“主动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知识的掌握。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就不懂的知识通过学生间的探究、合作学习来解决。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有高度的积极性。

三、结语

综上,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是相互影响、促进以及推动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 “教”要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学”,反之,学生的“学”也能推动教师的“教”。由此,才能最终达到教师和学生在化学教学中有效提升和完善自身的化学知识。

参考文献:

篇9

新课标的颁布,为新时期新阶段的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具体的实施标准和评价标准,因而也必将推进学科教学的深化改革和发展。特别是,新课程标准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多元化的平台,更加重视学习过程和知识技能的掌握,更加倡导科学探究能力和实事求是科学精神的培养。[1](P10)具体到初中化学教学,由于化学实验可以使化学知识更加直观具体、生动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这个过程也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运用实验手段就会取得更好的效果。[2](P97)尽管新课标实施以来,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已经取得了明显效果,但“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因此对一些基本问题进行重审和探讨仍有必要。

一、新课标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理论基础

多元智能理论是基本理论和提升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智力组合,如可以分为语言、数理逻辑、空间、音乐、身体运动、人际交往等智能,因而教育者对每个学生的发展都应持积极态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学习,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理论不仅能克服传统教学中机械性、单一性、被动性等弊端,而且能鼓励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多元性发展。为此,在实际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根据化学实验教学的特点,充分利用化学实验教学的多种元素、各个环节,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新课标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科学探究

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开展科学探究,必须注意以下基本原则:第一,主体性原则,即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第二,过程性原则,即充分体现“在做中学”,突出过程与方法的重要性,尽量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第三,社会性原则,即充分体现“合作学习”,突出交流合作的重要性,让学生全员互动,并进行整体评价。第四,开放性原则,即充分体现“生成学习”,突出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教学过程的生成性。第五,多样性原则,即充分体现“事事育人”,突出教学资源、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灵活多样,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三、新课标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教材分析

新教材都是以新的教学方法为支撑的。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新教材的最大亮点就是要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法,倡导多样化、生动活泼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如在教材编排上,以化学实验作为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以化学实验作为学生探究学习、创新发展的具体情境,以化学实验作为学生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衡量标准等。这些化学实验,有的以知识展现为主,体现“问题与解决”;有的以启发思维为主,体现“观察与思考”;有的以提升动手能力为主,体现“活动与探究”;有的以培养情感态度为主,体现“交流与讨论”,等等。可以看出,通过这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方法的设计,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均能得到实现。

四、新课标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教学转化

由“按图索骥”转向实验探究。传统的化学实验,基本上是一种验证试验,即通过实验来验证已知的或即将告诉学生的知识,这基本上就是“按图索骥”的实验方法。在此方法下,学生的实验基本上就是一种走过场式的模拟训练,只要不出差错,得出预定的结果即达到了目标。而新课标则要求,要将实验教学与科学探究结合起来,不但让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更要使学生得到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的训练,培养科学精神、科学品德。这一要求,在教材中得到了明显体现。如教材中16个“活动与探究”栏目,就有10个通过实验来进行,其他的很多实验也由验证性转向探究性。

篇10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的是原子、分子等微观粒子。肉眼直观观察粒子是不的。,上好化学课是训练学生养成的空间想象力和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养成思维,多观察、勤思考。训练要尽实验来,,化学学科不同于学科,要学好它,实验并且要加大思维训练才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而养成性的思维习惯。

二、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相辅相成、互不矛盾

化学教学是性、性的教学,而仅只是在实验中。学习化学要求学生在做实验和做习题时,不要急于知道答案,要在实验过程中未知,在习题中答案。要多想、多设计,看看有的实验途径,要多、多思考,看看有更多的解题思路。实验为设计,习题为出题。训练,可以培养学生勤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举一反三的。,化学教学中要地好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关系,既可以学生的综合素质,又能让学生考出好成绩。

三、化学新课标的理念重在素质培养

化学新课程于学生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高中化学课程体系。设置多样化的化学课程模块,努力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生选择的空间,以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课程内容力求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和人文性,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意识,多样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倡多样化的教学评价,学生发展,综合素质。

四、化学新课标的要求更为实用。

化学新课标对要求的描述所用词语分别指向认知性学习、技能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并且学习的要求分为不同的。对同一的学习要求可用多个动词描述,并在新课程标准中分别列出,新的,要仔细推敲,力求把握,才能的搞好的教学活动,事半功倍的。新课标实用的特点,也要转变教育教学风格,使之的与新课标的要求相吻合。

篇11

一、 新课标对教师的要求提高了

教材改革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自学和创新精神、创新意识的培养。同时它给教师带来的不仅是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的转变,而且是一种重新学习的机遇和动力。由于加强了学生的自学功能,可以使授课的内容和方式做到最适合学生的需要和课程性质的要求,真正做到突出重点和解决难点。教师要转变角色,使其成为创新知识的提供者,创新活动的组织者和创新学习的评价者。

同时,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教师之间也应该相互合作。教师之间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教学方法上各自具有风格和差异,这种差异是设计合作探究教学程序的宝贵资源。合作是现代社会人的重要活动方式,教师客观存在的差异性,要求化学教师学习过程中必须尽可能地经历合作与交流,通过互动体验,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和态度,获得自我反思和纠正的机会和体验,实现资源共享、差异互补、协同发展。

二、 新课标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在三维目标中,更突出了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教师在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应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同步进行。例如,在学习“元素周期律”时,让学生自己设计元素周期表,使他们觉得自己仿佛在重复门捷列夫的伟大发现。这样不但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锻炼,学习积极性也大大地提高。另外,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应多采用探究式教学,让“动手动脑”的机会留给学生,鼓励学生多看书,查阅资料,在家里做力所能及的家庭实验等,自己发现并主动解决问题。在教学中,应把学生的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的最终目标。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新课标的重要功能之一。新课标为了实现这个功能,变革了原有的体系和编写方式。为了达到这一要求,新课标杂一文字、表现形式、美学等方面进行了润色、挖掘和加工,做到了生动活泼。尤其是教材中增加了融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和教育性于一体的科学视野,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加了教材的活泼性、可读性和自学功能,改变了传统教材的单一性,体现了教材形式的新颖性。

三、 新课标重视实验教学

新课标突出了实验的重要地位,在必修模块1中的第一章就安排了“从实验学化学”,并且几乎将实验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除了传统式的重复演示实验外,还安排了一些思考性,探究性实验。例如,在设计实验方案、检验离子等。新课标还将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结合起来,进行边讲边实验。并且编入了一些家庭小实验,丰富学生的课外学习活动,增加学生动手和实践的机会。此外还安排了一些实验内容,侧重于实验的思路和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为此,教师应做到:

1. 强化实验基本技能,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

2. 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可适量将课堂教学改在实验室中进行,让学生都有仔细观察实验现象的机会。

3. 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家庭实验。

四、 新课标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1. 要克服“重教轻学”的思想,树立教法服务于学生的观念,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备课要在备学生、备教材、备大纲的基础上,确定每节课的学法指导目标和学法指导的手段,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最高目标。

2. 注意新旧知识的密切联系。例如,在讲述同主族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规律时,引导学生结合已学过的碱金属和卤素知识进行思考。

3. 高中化学知识多而散,教师要指导学生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总结出各类型、各部分知识的学习方法。教师应指导学生归纳总结,注意不同知识快的有机结合与分散知识的穿线、织网。

4. 加强理论的指导作用。在学习“硫和硫的化合物环境保护”时,教师要充分注意发挥理论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指导作用,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理论,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法。

5. 指导学生掌握预习、听课(笔记)、复习、作业、小结的五步学习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 新课标密切联系实际

新课标在内容编排上,吸引了现代科技的新成果,将其深入浅出地融于教材内容之中。同时,重视加强化学与社会、生活和生产实际的联系,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实践性。例如,必修1模块第二章中,从化学社会学角度,编入了物质分类的方法,第四章“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等,以及各章安排的资料卡片、实践活动、思考交流、科学视野等内容均联系实际的知识,都说明新课标注重联系实际。另外,新课标在环境、卫生、健康等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以及部分化工生产工艺等方面作了介绍,既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也使学生更好地明确学习化学的意义。

篇12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素质教育与新课标的一些新理论日益被社会各界所认同,新课程下各阶段的教育教学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之前的应试教育中,教师往往不重视打造高校课堂,只会在课堂上“一言堂”,教学的方式都是“填鸭式”,这种教学形式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学生都被动地学习,并且为了应对各种考试,常常采用“题海”战术,希望通过“练”达到“学”的目的。在新形势下,高中生物学科要注重新课标下生物课堂有效性教学的打造,只有这样,才会从根本上达到提高学生成绩的目的,这也是现代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内在要求。

一、新课标下教育教学的主要新理念

1.对新课标内涵的理解

新课标是国家课程教学的基本纲领性文件,其目的是规范基础教育课程,提高教学质量等。目前我国对新课标的要求已经涵盖小学、初中、高中等教育阶段。对高中生物学科来说,它是生物教材编订、课程教学、课程评估以及各种考试命题的依据,是组织高中生物各项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

2.新课标的主要教学目标与任务

新课标的主要教学目标与任务和旧课标相比有本质的区别。新课标的主要教学目标是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活动与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而不是注重学生的知识技能教学,忽视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在教学任务上,新课标的课程设置更加科学合理,突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均衡性与选择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新课标的核心理念

社会上的核心竞争力是创新能力,新课标的核心理念就是创新。一方面,新课标在人才培养的要求上,培养的核心能力就是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应对社会上的人才要求;另一方面,对生物课堂教学也要求创新,新课标的课程是培养学生的重要途径,并且要及时更新教学观念。

二、当前新课标下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性教学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

1.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较少

师生间互动性强是新课标下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高的重要体现,但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较少的现象。教师习惯以教学任务重、时间紧迫为借口,在课堂上不注重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一节课基本都是教师说、学生听,这样的课堂教学效率并不高。

2.不注重生物实验的课堂教学

虽然与高中化学、物理等学科的实验教学相比,生物实验少了点,但不能不重视生物实验的课堂教学。例如:新课标生物必修一的第一章中“走进细胞”这节课,如果能借助实验的形式,让学生通过显微镜进行观察,那么一定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生就会主动地进行探究,有利于打造高效课堂。

3.没有创新生物课堂教学的形式

没有创新教学的形式是当前新课标下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些教师还沿用旧的教学方法,这样即使有新的科学的教学理念,没有有效的形式去实现也不行。

三、新课标下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性教学的方法途径探讨

1.通过创新教学形式促进学生生物学科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标提倡学生探究合作自主式的学习,可以通过创新教学形式来促进学生对生物学科学习方式的转变。新的教学形式有很多,如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课堂上分组讨论、辩论式学习等。

2.要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提倡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高中阶段的学生越来越注重自身的学习体验,也就是更加注重个性化学习,在生物课中,有些学生喜欢通过实验的方式达到获取知识的目的,有些学生喜欢以做题的形式理解记忆知识点,教师要充分理解与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并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提倡学生个性化学习。

3.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提高生物课堂有效性教学中的作用

现代是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提高生物课堂有效性教学中的作用。比如,通过多媒体设备,制作PPT课件进行展示,教师可以把一些与生物知识相关的图片、声音、视频等呈现出来,便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同时有利于活跃课堂氛围,提高生物课堂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艳华.新课标下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实践与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3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