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6 09:02:1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体育训练的种类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3-000-01
一、体育运动训练竞赛疲劳的定义
运动员在体育训练竞赛过程中,经常会感到身体与心理等疲劳状态。这是由于其运动量超过运动员机体承受的能力,因此出现短时间的生理机能的衰退,同时若得到及时的休息,就可以得到恢复。这种感觉不但不会对运动员身体造成伤害,只是机体的自我保护机制,还会提高机体忍受疲劳的能力。
二、体育运动训练竞赛疲劳类型分析
根据体育运动训练竞赛的情况,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同时根据运动性疲劳发生原理、作用部位以及表现形式的不同,可以将体育运动训练竞赛中的疲劳分为下列几种类型。
(一)依疲劳病程分类运动训练竞赛疲劳类型
结合现代医学,可以将运动训练竞赛疲劳类型分为急性疲劳与慢性疲劳。急性疲劳表现为若运动员超过其机体能承受的负荷之后,身体各处器官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疲劳,同时进行适当的休息与补充营养之后,就可以使机体得到恢复。慢性疲劳表现为若运动员经常超过其机体能承受的负荷运动训练之后,其没有得到及时的休息,这样就会造成运动员疲劳的累积,长此以往,在获取休息与补充营养也不能使机体的疲劳得到完全恢复。因此运动员在训练竞赛疲劳之后,要及时进行休息,这样才能更好地得到训练效果。
(二)依据疲劳部位分类运动训练竞赛疲劳类型
按照现代医学知识,可以依据运动员不同机体器件疲劳分为内脏疲劳、神经性疲劳与肌肉疲劳。内脏疲劳表现为若运动员出现呼吸变得忽快忽慢,就会严重减弱机体的气体交换能力,有氧呼吸减弱,直接造成运动员能量减少,因此运动员感到疲劳。神经性疲劳表现为若运动员中枢神经功能比较亢进,同时不能完全发挥其小脑功与脑干功能,直接导致其协调能力变差,反应出现延迟现象。肌肉疲劳表现为若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出现肌肉僵化,感到不断收紧,协调能力变弱,同时感到明显疼痛等现象。
(三)依据疲劳的表现分类运动训练竞赛疲劳类型
依据运动员训练竞赛的疲劳表现形式的不同,可以将疲劳分类为生理性疲劳与心理性疲劳。生理性疲劳表现为运动员机体运动引起的疲劳类型,这时运动员的运动能力与反应速度都会减弱。运动员在感到心理性疲劳时,其在训练中会表现为不能集中注意力、思维反应慢等现象,同时影响其动作协调性与准确性等。
三、体育运动训练竞赛疲劳恢复方法分析
(一)建立完善的体育运动奖励制度
由于体育运动训练竞赛是长期的行为,因此结合运动员的训练等情况进行奖励,从而尽可能调动其潜能,这样还可以增强运动员的成就感与职业认同感,就可以缓解运动员在训练竞赛过程中的疲劳。另外,奖励要结合运动员的具体情况,要使得运动员感到自己的付出获得了回报,还要做到奖励要与时俱进,具有人文关怀。
(二)建立完善的作息时间与提供良好的饮食
运动员在体育运动训练竞赛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因此要使运动员得到足够的休息时间,同时要保证休息的质量。另外在休息时要提供良好的饮食,注重其饮食习惯,加强营养的吸收,这样才能在感到疲劳后得到快速恢复。目前很多运动员教练通常会结合运动员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训练内容与训练形式等,从而尽可能地缓解疲劳的时间。
(三)改善运动员的训练条件
运动员教练要积极为运动员提高良好的训练环境,在良好的训练场地,运动员才能身心愉悦,同时在疲劳后能进行适当的轻松运动,如散步等,这会极大地提高运动员运动训练的积极性,减少疲劳的时间。体育运动训练竞赛的管理者通过改善训练环境还能使运动员感到自己得到足够的重视,减少运动员的心理负担,在精神上给予其极大的激励。
(四)建立运动员运动训练竞赛的心理档案
新时期体育竞技越来越激烈,因此运动员在体育训练与竞赛中面临很大的压力,所以在竞赛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心理问题,如精神状态过度紧张、焦虑等,这样就造成在比赛过程中不能集中精力进行比赛,从而出现心理疲劳现象。教练可以根据运动员平时运动训练的情况,提前进行模拟竞赛,同时关注运动员的心理状态与波动情况,建立相对应的心理档案,提供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要使运动员客观看待比赛与结果,在竞赛过程中减少对运动员心理的影响,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尽可能向观众展示自己的能力与水平,不辜负自己的辛勤训练。
四、总结
运动员在日常的体育运动训练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的疲劳类型,因此教练要根据其不同类型的疲劳科学指导休息动作,这样运动员才能在训练中提高技能,同时快速恢复体力,延长体育运动训练的时间。
参考文献:
[1] 李淑娥.体育运动训练竞赛中疲劳类型问题的分析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32:28-29.
1前言
体育舞蹈,又称为“国际标准舞”,是从“社交舞”转变而来,这是项将体育技术与形体艺术相结合的运动项目。它分为两个项群(摩登舞和拉丁舞,10个舞种)。1992年,体育舞蹈被列为奥运会表演项目,2010年广州亚运会,体育舞蹈首次列为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随着体育舞蹈的发展,将技术与艺术的融合显得越来越重要,这对运动员的技术、体能、表现力、创造力都提出了较高要求。纵观我国体育舞蹈运动的现状,以高难度技术动作为取胜点是我们的风格。相反,艺术表现能力不足是影响我们成绩进步的致命弱点。因此,探讨如何在体育舞蹈运动中增强运动员的舞蹈意识训练就成为我们目前应该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2芭蕾的基础训练方法
芭蕾基础训练以规范性、科学性、严谨性为其特点,通过“开、绷、直、立”的基本技巧,严格的舞蹈技术磨练,使运动员形成挺拔、匀称、完美的身体形态,并使心灵与形体完美交融,在获得精湛完美的动作技能时,在专业气质上也得到了培养。
3现代芭蕾技术训练方法与体育舞蹈技术训练中的运用
从现代芭蕾的技术层面上可将芭蕾基本技术分为动态技术和静态技术。同样,在体育舞蹈中也包括动态动作和静态动作。动态动作需要灵敏协调,不但包含了复杂的步伐,同样对身体的感觉要求尤为苛刻,要求技术全面,动作细腻多变。而静态技术要求舞者表现出优雅大方,雍容华贵的超众气质。完成这些动作时,在动作规格和节奏上要把握准确,这样才能体现出舞蹈美,在这一点上二者存在相同之处。
3.1芭蕾动态技术训练在体育舞蹈教学中的运用芭蕾基础训练的动态技术是由跳、转、跳转结合连接动作构成的。跳的技术有小跳、中跳和大跳,转的技术包括地面上双脚支撑和单脚支撑这两大类别。在体育舞蹈训练中主要借鉴的是芭蕾技术中的旋转技术。在单人旋转技术中,主要借鉴了芭蕾的转体蹬摆以及躯干的直立技术,这对掌握个人旋转具有重要意义。在双人旋转技术中,这种借鉴尤为重要。芭蕾与体育舞蹈最明显的项目特点就是对腿脚的动作有着特殊的要求。在体育舞蹈的下肢动态技术动作训练中,可以采用芭蕾的半蹲、深蹲、小跳及跳转的训练方法,来提高体育舞蹈运动员膝关节的正确用力和身体的缓冲能力。同时在体育舞蹈动态技术训练中,我们可以借鉴芭蕾的擦地、举腿等动作来校正规范运动员的脚形、腿形和舞步的动作形态。
3.2芭蕾静态技术训练在体育舞蹈中的应用芭蕾基础训练的静态技术包括对身体的控制能力和熟练运用各种舞姿的能力。芭蕾的静态技术训练手段主要借助把杆。根据动作的需要可采用单手扶把或双手扶把进行训练,使动作达到完美的动力定型,找到肌肉的正确用力和全身各部分的正确姿态。身体的控制能力是舞蹈中必须掌握的最重要的基本能力之一,动作完成与否,动作幅度精准掌握均是衡量身体控制能力的标准。控制能力对脚与地面的关系要求严格,掌握了脚与地面的关系,才能控制重心和身体动作的协调、控制动作的节奏速度、脚开的控制能力和立的控制能力。在体育舞蹈中会设计一些静态造型,尤其是在高级舞步中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两人的配合形式,展现出唯美的画卷,这些动作的掌握要循序渐进的科学训练。练习初期可以借助芭蕾把杆进行训练,在找到正确的用力感觉后再脱把练习,这样对体育舞蹈中静力性动作造型的掌握起到帮助作用。
4提升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表达水平
体育舞蹈的10个舞种风格迥异,音乐特征也均显不同。在训练中如果只将注意力集中在技术动作的提高上,那么往往会给舞者养成一种机械化、公式化的动作习惯。一旦舞者缺乏乐感和想象力,就局限了舞者在艺术创作中的提高。因而在芭蕾训练中要注意引导和培养学生关注音乐,学会理解音乐,将身体与音乐融为一体进行整体训练。音乐的风格要根据编排的动作特点进行选取。教师应引导和启发学生,拓展学生对音乐的认识,使其心理、肢体能与音符吻合在一起。可以安排一些带情感性、表演性的综合组合作为上课内容,更要精心选择各种类型的音乐,通过别具匠心的音乐设计和编排,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发现舞蹈在不同音乐的烘托下所诠释的不同情感,培养学生精确捕捉音乐形象的能力,活跃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对体育舞蹈的表现能力。
5结论
5.1体育舞蹈训练在依托芭蕾训练的基础和核心上,依据自身特点,浓缩精华,提炼精髓,抓住对本专业最有价值的内容,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使训练效果体现最大化,为体育舞蹈的训练和教学提供坚实的专业支持。
5.2音乐训练对体育舞蹈有着最直接的积极的影响,研究借鉴芭蕾乐感的培养方法,结合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加强音乐相关理论素养,这对完善我国体育舞蹈运动技术教学训练手段,缩小我国体育舞蹈运动与世界高水平运动员之间的差距,对建立我国体育舞蹈教学训练支撑体系有着重大意义。
5.3动作是舞蹈运动的基本元素,解决我国体育舞蹈选手动作缺乏艺术表现力的问题,首先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改变以往的动作简单模仿情况,应将动作艺术表现力的培养提升到一个理论认识层面。
作者:郑辉 单位:郑州成功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刘薇.芭蕾基训规范之我见[J].前沿,2008(9).
[2]赵卫华.浅谈芭蕾基训课的特点[J].艺术教育,2006(6):10-13.
中图分类号:J72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5-0111-02
一、芭蕾基础训练对艺术体操专项技能的提高
艺术体操身体动作是身体各部位协调运动所形成的各种富于节奏感、旋律感、表现力和优美造型的韵律性的动作。艺术体操在许多训练动作的选择上,借鉴、吸收了古典芭蕾大量身体语言。例如:{1}艺术体操中主要基本舞姿:艺术体操术语称谓的单腿后举站立――迎风展翅,在古典芭蕾术语中称Arabesque;单腿屈膝前(后)举站立――鹤立式,芭蕾术语称attitude。{2}主要转体动作:艺术体操术语称谓的单脚转体的侧吸腿转体,古典芭蕾术语称Pirouette。{3}主要跳跃动作:艺术体操称谓的原地直体跳、交换跳,芭蕾术语称之为Grand jeté。
艺术体操在身体素质方面要求运动员具有最佳的柔韧素质,高度的灵活性和协调性,较好的速度和爆发力以及高度的平衡能力和节奏感,并且有演员一样的表演能力和表演风度。艺术体操练习包括各种舞步、摆动、绕环、波浪、屈体、平衡、转体和跳跃,它吸收了芭蕾的手臂、腿、躯干的基本内容为重要练习手段,要使动作完成得准确、优美、幅度大、质量高,就必须从芭蕾基础训练开始。
艺术体操和芭蕾这两种艺术是相通的,芭蕾比较接近艺术体操的特点,它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在解决人体美和造型美方面已被世界各国所确认和接受。在国际艺术体操比赛中,从每一个参赛者的热身活动中就可以看得出芭蕾舞的重要性,每个参赛者活动的第一项都是由地面练习逐步过度到扶把练习再到中间练习,最后是一些跳跃练习,这些训练程序与芭蕾基本功训练完全一致。因此,只要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并加强练习,在训练中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就能够使动作更加完美规范。
二、芭蕾基础训练对健美操专项技能的提高
芭蕾基础训练可概括为“开”、“绷”、“直”、“立”四大要素,这与健美操的技术要求极为一致。“开”与健美操规则对运动员正确身置的要求相一致,健美操的“开”突出的表现在各类劈叉、跨分腿跳、踢腿等动作中;健美操规则虽没有刻意强调“绷”的技术,但在它的多数动作,如踢腿、吸腿、控腿等的动作中,都要求脚背要最大限度的伸直;“直”与健美操的技术特征要求的身体姿态控制技术,即背部直立技术的要求相符,主要指头、颈、躯干和两腿要形成完美的固定伸直姿态;“立”也是健美操背部直立技术的特定内容,如:各种控腿动作以及地上动作结束后的不同要求的立等,这就需要运动员在平时的训练中应多注意对立的意识的培养和训练。
第一步是地面练习:通过各种腿脚伸展、转动,达到热身的目的;第二步是把杆练习:逐步学会怎样精确地找到各个规范的动作、身体各部位间的协调以及在各种动作中的平衡;第三步是中间练习:通过掌握完整的组合动作,磨练表演手法,进一步提高动作所需的力量、稳定性和造型性。
通过循序渐进地芭蕾基础训练,使练习者的身体外形和动作姿态逐步符合健美操专项的规范要求。芭蕾基础训练既是身体训练的一部分――用以提高健美操专项学生所需的身体素质,如身体控制能力和协调能力,又是技术训练的一部分――使学生在学习技术动作前具备必要的基础能力,如健美操动作中的直膝、绷脚,动作的节奏感等,更是掌握跳跃类难度动作的关键。
三、芭蕾基础训练对体育舞蹈专项技能的提高
芭蕾对体育舞蹈在技术、表现力等方面有着最直接的积极的影响,要充分运用芭蕾基础训练中控制类、跳跃类、旋转类动作训练学生掌握完成各种技术的方法,锻炼各种所需的身体素质;运用舞姿类、步伐类及表演性组合培养学生的表现力,提升整体的艺术感染力。
芭蕾与体育舞蹈都对腿脚动作(脚位、步法、腿形等)有着特殊的要求。例如,在国际标准舞下肢动态技术动作训练中,可以采用芭蕾半蹲、深蹲、小跳及大跳训练方法,来提高体育舞蹈专项学生膝踝关节的正确用力和缓冲能力,在此基础上再结合体育舞蹈的升降技术要求进行复合式的训练,来提高学生脚趾、脚踝、膝关节的运动能力以及下肢动作控制能力;在拉丁舞下肢动态技术训练中可以采用芭蕾的“擦脚”、“举腿”等训练方法来校正练习者的脚形、腿形和舞步动作形态,用芭蕾基础训练中各种踢腿训练方法来提高学生下肢动作的控制力和表现力。
芭蕾转的技术包括地面上双脚支撑和单脚支撑这两大类别的平转以及空中的各种跳转。在体育舞蹈运动中有前后左右的移动、上、下的升降、左右旋转和各种动态舞姿等诸多形式,尤其是带有转和旋转性的动作比重更大,因此旋转技术就显得极为重要,而且种类繁多,形式变化更为复杂。借用芭蕾的转体技术训练方法来掌握体育舞蹈转体动作的关键技术环节,特别是芭蕾的转体蹬摆技术以及躯干的直立技术,对掌握体育舞蹈中的各种转体动作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在掌握了芭蕾转体动作技术后,可结合体育舞蹈旋转技术要求来提高动作技术质量。
芭蕾有各种舞姿,如“阿拉贝斯”、前(后)“鹤立”、以及各种控制、平衡等动作,在体育舞蹈中也有很多凝聚式的静态舞姿造型动作,它可能是表现内力的高位控制,可能是表现柔美的重倾斜舞姿,也可能是两者的综合运用,也正是这些相对静止的造型动作,使表演者以个体和两人配合的形式,充分展示他们惊人的功力和令人陶醉的静态式的画面美。要掌握这些难度动作技术,必须通过循序渐进的科学训练。
四、结论
在芭蕾基础训练中,将把杆动作和中间动作摆在首要位置,主张在技术动作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专项素质。
根据各专项特点,在动作安排上可分为:{1}相同训练内容:把杆动作。{2}不同训练内容:地面动作中手臂波浪、躯干波浪及腰部训练;中间动作中基本舞姿造型、步伐练习、旋转练习。
应针对体育艺术类各专项特点不同,教学内容应有所区别,根据需要选择教学内容,突出各专项的教学特色。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适应不同教学和训练方面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朱鹏屏,王小梅.古典芭蕾的训练体系在竞技健美操训练中的应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30(1):54-59.
学生选择的舞蹈专业不同,要达到的学习目的也有所差异。对于普拉提训练的教学目的研究的现有资料,基本上分为普拉提对于大众的健身训练和普拉提对于专业学生的训练两方面。在大众健身训练方面,我国各个地区对于普拉提健身建设有着较为广泛的研究,包括上海、北京、太原、苏州等地的普拉提推广研究,这些研究也提到普拉提的训练目的。大量研究显示,在舞蹈训练中,普拉提的重要作用在于对基础训练的巩固、补充和提高。从普拉提训练的特点分析,其包括大量的伸拉、协调、力量以及平衡等身体基本能力的训练,这些联系动作与舞蹈基本功训练的基本动作类似,所以进行普拉提训练能够达到舞蹈早晚功训练的效果。从普拉提的应用价值角度考虑,普拉提训练主要提供了认识和掌控身体机能的功能,它是非常科学有效的辅助训练手段,不但可以全面均衡地加强核心力量和平衡稳定能力,还能够提升学生本体感觉,挖掘身体潜能,从而维持肌肉力量和活动范围。还有研究者认为,普拉提训练的最大价值在于能够针对不同学生个体特性,特别是针对身体机能的薄弱环节,通过设计针对性比较强的动作,或者依靠辅助器械的力量调整动作助力,达到提高某项能力或者专一部位的效果。整体而言,普拉提训练的针对性训练特点,能够使身体机能接受强烈的刺激,达到基本功课无法达到的强度,最终提高训练的效率。同时,研究者发现,由于舞蹈训练的特殊性,学生日常训练损伤发生率相对较高,普拉提训练能够对学生进行肌肉损伤治疗和康复训练。基于普拉提训练“非破坏性的压力或者负重”的特点,它不但对于不同舞种学生具有预防运动伤害的作用,还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康复手段。
人们较少将舞蹈专业学生划分为个别具体专业,来研究普拉提训练的教学目的,这类研究数量明显减少。学者温馨明确指出,普拉提对于芭蕾舞专业学生的教学目的是训练核心能力,提高技术技巧。叶晓丽在研究中提出,普拉提对于民族民间舞的辅助训练目的是提高躯干中段与小肌肉能力、舒缓身心、提高呼吸功能。除此之外,她对于具体舞蹈专业的普拉提训练研究几乎无从考究,只是略有提及。从以上研究来看,普拉提训练对于各个舞蹈专业的教学目的,还有待开发和挖掘。笔者从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芭蕾舞专业2014级本科学生和中国舞专业2014级本科学生的普拉提课中进行观察,发现两个班级的学生在学习能力、接受程度、自身性格、身体条件等方面都有所差异,所以其普拉提训练的目的也是不同的。
一、普拉提训练在芭蕾舞专业中的教学目的
在芭蕾舞的教学中,开、绷、直、立是最主要的教学原则。普拉提在保持日常的芭蕾舞基训训练之后,更能遵循教学原则进行辅助训练。
(一)加强开度
芭蕾舞中的“开”是指学生不分男女,均需肩、胸、跨、膝、踝,五大关节部位左右对称的外开,特别是两脚向外180°的展开,最大限度地延长了舞蹈者的肢体线条,扩大舞蹈动作的运动范围,增强表现力,同时也增强身体的平衡能力和运动的灵活性。在普拉提的垫面训练中,有很多动作可以辅助芭蕾舞专业学生进行开度训练。例如,在垫面练习中,侧卧,左手弯曲,手肘撑地,手掌托头部,右手手掌撑地于身体前,双腿并拢伸直,中段与臀部收紧,绷脚,双腿转开;吸气不动,呼气右腿经过pass抬至90°;吸气不动,呼气在90°位置上从跨根部尽力转开;吸气不动,呼气经过pass还原动作。在这个动作的基础上还可以稍作变换:在抬至90°的基础上转开向水平面下落,但是不贴地面,还原动作重复四次。在转开时感觉有人在帮助转开;在下落时感觉脚后跟像一把锋利的刀在削下来。在完成这个侧卧转开练习时,教师可以观察到,普拉提训练能更大幅度地训练髋关节到踝关节的开度,非常有针对性,使学生的胯、膝、踝关节进行充分的训练,从而提升在芭蕾舞教学与表演中的能力。因为芭蕾舞的“开”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应该包含双重要求:“外旋”与“外开”,这两个要求缺一不可。“外旋”指的是下肢从髓关节处向外转开,要求大腿前侧,膝盖与脚尖的方向一致,如“一位”与“五位”的站姿;“外开”指的各关节的活动幅度,如Grand Jete中下肢前后方向上的开度。芭蕾舞专业的“开、绷、直、立”要求学生将动力腿从地面抬到任何一个高度时,都必须同时保持“外旋”与“外开”。因此,在普拉提训练中,可以利用器械设计与芭蕾舞课堂来训练动作类似、功能相同的“外旋”和“外开”动作,由于器械弹簧可以提供阻力,因此它可以增加训练负荷,这些动作不仅是芭蕾舞开度动作的补充,还可以通过力量的增加达到巩固训练的效果。
(二)提高肢体延展性
除了在选拔芭蕾舞学生时要注重学生的身材条件,在后天的训练中选择正确的方法也能使学生的肢体延展性得到提升。在日常的芭蕾基训课中,教师要不断灌输四肢延伸、拉长的理念,但是运用普拉提的训练,也能达到很好的效果。普拉提作为身心训练的一种,具有意象训练的特征。在普拉提训练中,基本上都有意向引导。例如,在做仰卧单替下落时,仰卧,双手放在身体两侧,胸腔下移,臀部上提,背部顶住地板,双腿收紧。吸气时,身体延展,吐气时腹部内收,双腿抬起垂直于地面90°勾脚;吸气,单腿缓慢落下距离地面10°,同时绷脚,吐气回到90°,然后换脚做同样动作。在做这个动作时的意象引导是感觉有人在拿着你的动力脚往远处的墙壁上刷油漆,此时做动作的学生只要听到这种意向引导,大脑马上就会让腿部做延伸工作,在落下时其动力腿比主力腿长出一些。在普拉提训练中运用意向引导,改善了芭蕾课上不断强调延伸的枯燥乏味,使芭蕾舞专业的学生在训练中更加主动寻找延伸的感觉,从而体现芭蕾舞之美。通过普拉提训练,学生的肢体延展性和力量能够得到增强,普拉提训练符合芭蕾舞的审美需求,遵循小负荷、多次数的训练原则,使得肢体肌肉丰盈、充满弹性且不会变粗。同时,普拉提训练与芭蕾舞基本功训练类似,主要是对纵向伸拉肌肉的练习,使得膨胀的细胞纵向伸展,塑造出均匀修长的肌肉线条并改善肌肉的延展性。
(三)改善下肢肌肉力量与平衡感
作为芭蕾舞专业学生,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都要学会用脚“说话”。所以,脚上的感知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运用普拉提的弹力带训练可以改善这一问题。例如,坐于垫面,双腿伸直,双手拉住弹力带两端,中间部分在脚掌处,做勾绷脚练习。此时做勾绷脚时有着弹力带的阻力,比没有弹力带做勾绷脚时更加费力,从而训练脚下知觉。除了可以在垫面上利用弹力带训练之外,还可以创造人体运动的支撑面为不稳定的条件,身体在这个不稳定的、动态的支撑面下完成动作。该训练利用一些不稳定因素来增加学生对运动感受器的刺激,增加平衡控制和肌肉协调的难度,从而训练神经系统对于动作的调控能力。训练过程中常配合使用平衡板、半圆垫、小球、泡沫滚筒、踩关节盘等用于创造不稳定条件的辅助器材。这一情况下的动作,需要在下肢末梢意识的协调下才能完成,此时通过下肢神经末梢功能不断调整,下肢核心稳定肌被充分激活、募集,以此保证动作的平衡稳定。不稳定状态使稳定肌群功能改善,提高学生对核心部位稳定的控制能力,同时使运动肌力量增强。足部肌肉力量得到增强,为之后的芭蕾舞训练与表演打下基础。
二、普拉提训练在中国舞专业中的教学目的
中国古典舞基训训练具有独特的节奏性与民族性,在动作中贯穿提、沉、冲、靠、含、腆、移、旁提的动律元素,贯穿呼吸与节奏特点以及手、眼、身、法、步的韵律。在这些要素的基础上加入技术技巧,中国舞能更加具有表演性。通过一些普拉提的辅助训练,学生更能在保持日常中国舞训练的同时提升自身能力。
(一)增强肌肉能力
肌肉是人体运动的动力器官,力量能力是产生舞蹈动作的物质基础,是舞者具有专业运动能力的基本前提。在中国舞的训练与表演中,学生无论男女,都需要一定的肌肉能力,来支撑身体完成大量的技术技巧训练与表演。普拉提训练对于提高学生的肌肉能力有一定的作用。例如,平板支撑,身体俯卧与地面,双手小手臂与双脚脚趾支撑于地面,身体呈平板状。在坚持这个动作的过程中,学生就能很好地训练到腹部核心肌肉以及手臂肌肉。又如“五角星”,身体侧卧于地面,单手小臂与双脚支撑于地面,同时抬起动力手与动力腿,并且保持重心。如果没有一定的核心肌群力量,这个动作是很难控制的。核心部位机群简称为“核心肌群”,包含背部、腹部、髋部和构成骨盆部的所有机群。有了一定的核心肌肉能力,学生能够有效稳定重心,传导力量,在课堂或者舞台上可以更加游刃有余地完成各类动作技巧,提高动作能力。
(二)提高柔韧能力
在古典舞基训教学中,柔韧能力的训练价值主要是可以更好地体现高超的技巧和变幻炫美的身法,还可以扩大、丰富动作幅度,提高表现力和表现手段。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关节活动幅度的大小,一个是跨关节的肌肉、肌腱和韧带等软组织的伸展能力和弹性。专业院校大多采用“毯体课”的形式,运用类似体操的方法进行柔韧度训练。在这种训练中,会进行腰、腿的柔韧性训练以及花样繁多的跳转翻技术技巧训练。在普拉提的训练中,学生可以运用科学的训练方式开发身体的两种柔韧性,更能够避免受伤。首先,普拉提训练可以提高“腰”(躯干)在各方向的活动幅度。中国古典舞“腰”(躯干)的训练,例如,躯干上段后伸形成的“胸腰”,是由胸锁关节引领、胸段后伸,各关节协同配合形成的:通过肩关节外旋-肩脚骨后缩-胸椎一节一节“挑”起-头部后伸-手臂延伸;躯干向左右两侧外展,如“大掖步腰”动作,即躯干“旁提”加“敞胸”、手臂托掌推撑所形成的舞姿;躯干绕中心垂线的水平旋转所形成的“横拧”舞姿,如“卧鱼”;最后,躯干在个方向上的联合运动,例如,古典舞身韵的基本元素――提沉、含腆、冲靠、旁移以及“画圆”的“云间转腰”等,这些都对躯干的柔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踢腿之后可以抱住腿,往身体方向靠,两条腿向两个方向延伸,还能滚动呈竖叉形式,训练腿部柔韧度。在拥有一定的柔韧性后,学生就能够完成更多的技术技巧以及剧目表演。
(三)激发身体表现力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中国舞独特的审美特点表现的是大悲大喜的情绪特点,所以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极度亢奋的状态。但是,任何事情过犹不及,要有收有放、有松有紧,中国舞专业学生在长时间处于兴奋性生理状态下,课后训练必然要求是放松释放的过程,使得身心恢复到相对平复乃至沉寂的生理状态,这不仅是身体血乳酸释放的需要,也是人体心理平衡的需要。普拉提作为相对静态的训练形式,对于身心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它讲究的身心合一,就是无论姿态的定型或者动作的流动均需要与呼吸相结合。平稳缓速的训练能够使人渐渐放松心情,排解不安情绪,完全投入到宁静祥和的状态中,最终让人怡然自得,又神采奕奕,最大限度地激发了身体表现力。例如,肩桥,仰卧在垫子上,身体保持中立位,双手置于身体两侧,双腿屈膝与髋部同宽。吸气,上身延展;吐气时从臀部开始至上背部缓慢离开垫面;髋部到达最高点后,保持一个呼吸;吐气时,从胸椎开始逐节落下。吸气,上身延展;吐气时从臀部开始至上背部缓慢离开垫面;髋部到达最高点后,缓慢抬起一侧腿向上;吐气时,腿伸直降低到及地的高度;连续抬落腿三次后,腿部还原踩地;吐气,身体从胸椎开始逐节落下。经过脊椎逐节下落的过程,学生可以清晰感受到自己从颈椎到尾椎每一个关节都在运动,这种能照顾到每一个关节的训练,是开发学生身体能力与表现力的有效途径。
三、结语
通过一学期的课程观摩,笔者发现芭蕾舞专业的学生学习能力属于慢热型,在教师每一个动作的亲身示范下,学生尚能跟上动作进度并且理解动作内涵。在经过几节课的训练之后,芭蕾舞专业的学生可以自己理解并完成动作,并且较为细心,达到训练成效。在训练中,适合选用较为舒缓的音乐作为背景音乐。在中国舞专业的学生学习普拉提的课堂中,气氛相对活跃,学生的积极性与学习能力更强,可以播放一些快节奏的爵士风格音乐,带动其训练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