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平台毕业设计总结范文

时间:2022-02-08 22:56:3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云平台毕业设计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云平台毕业设计总结

篇1

目前与BIM技术相关的毕业设计聚焦于基础应用、技术融合和软件研发等三个主要方向,如图1所示。1.1BIM基础应用方向。BIM基础应用多数是基于BIM软件开展相关应用研究,是目前毕业设计的主流课题方向。如采用Revit软件建立三维信息模型,在此基础上进行施工图深化、碰撞监测、进度模拟、工程量统计、造价分析和三维动画展示等工作。早期的研究对象以房屋建筑为主,目前已拓展至桥梁、隧道、地铁等公共基础设施。在BIM应用软件方面,建模软件以Revit最为常用,碰撞检查和动画模拟多数采用Revisworks软件,工程算量和造价分析则常采用广联达和鲁班等国内软件。总体来看,该方向的毕业设计课题以应用为主,课题的完成情况与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研究内容的丰富性、研究成果的实用性密切相关。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当代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新知识接受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在不断提高,早期以多高层房屋为对象的“建模+动画+算量”的毕业设计课题已难以满足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该类课题的研究对象正逐步拓展至超高层建筑、大跨空间建筑、钢木结构建筑、地铁隧道等公共基础设施和市政工程项目;研究内容也延伸至进度控制、成本管理乃至运营维护等多个方面;同时,研究课题也越来越多地来源于实际工程,研究成果的实用性已成为毕业设计成绩评定的重要依据之一。1.2BIM与前沿技术融合方向。随着BIM技术的逐步普及,其应用和研究正在从传统的辅助设计施工向多技术融合的方向发展。如BIM与RFID(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无线射频识别)、BIM与GIS(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地理信息系统)、BIM与VR(VirtualReality,虚拟现实)、BIM与AR(AugmentedReality,增强现实)、BIM与三维激光扫描、BIM与结构健康监测等前沿技术融合方向。以BIM与RFID技术融合为例,在传统的施工现场,大批量地进行构件验收、安装时,主要通过人工方式填写报告、录入数据,信息延误的现象时有发生,工作人员常常无法判断构件的真实状况,很容易发生错误,导致各类问题频发。利用RFID技术可以实时追踪、监控构件的生产、运输、安装和运维状态,并以无线网络即时传递信息到BIM数据处理平台,可以实现对构件的实时追踪,解决信息错误和丢失等问题,能有效地提高工程项目的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该类毕业设计课题通常要求指导教师有一定的前期研究基础,有时采用校企联合指导方式,由企业导师制定课题的研究内容,毕业设计开展过程中由校内和校外导师共同指导。1.3BIM软件研发方向。BIM的核心思想是信息的集成、交互与共享,模型是载体,软件是工具。在BIM软件平台研发方面,国内外各大软件开发商已经开发了各类适用于建筑不同阶段、提供不同功能的商业BIM软件。如,美国Autodesk公司推出的Revit、Navisworks、Civil3D等BIM软件;美国Bentley公司推出的ABD(AECOsimBuildingDesigner)软件;此外还有Tekla公司开发的专用于钢结构设计的Xsteel软件,Graphisoft公司的ArchiCAD软件等。国内也有广联达、鲁班、PKPM、3D3S等公司开发的相关BIM软件。虽然商用BIM软件已较为成熟,但针对不同对象、不同功能、不同企业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尚需定制研发。相比于BIM应用方向,软件研发类课题一方面要求指导教师有前期研究基础,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编程基础,更重要的是对软件编程有兴趣。此外,也有部分研发类课题不需要编写代码,只需要设计软件功能和操作界面等,具体编程工作由他人或企业来完成。

2基于BIM技术的毕业设计案例

2.1BIM基础应用方向毕业设计案例。以同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超高层建筑模架装备模块化仿真设计与建造技术研究”为案例。该论文以上海市真如城市副中心A5地块项目1号办公楼为实际工程背景,借助BIM工具对钢柱筒架交替支撑式整体钢平台模架装备开展研究,完成的主要工作包括:(1)对钢柱筒架交替支撑式整体钢平台模架装备系统组成和工艺原理进行归纳总结,对超高层结构核心筒使用钢平台模架装备关键技术进行分析,包括模架的现场安装、标准层施工、桁架层施工和墙体收分层施工等技术;(2)分析钢柱筒架交替支撑式整体钢平台模架装备的模块化设计方法,初步确定模架标准构件库,根据模架装备标准构件创建Revit参数化族库,对标准构件和非标准构件进行组合,并进行整体钢平台模架装备的虚拟预拼装;(3)根据二维设计图纸建立该超高层建筑的核心筒模型,采用Navisworks进行整体钢平台模架模型和核心筒模型的合模,对钢平台模架施工关键技术进行可视化施工模拟。毕业设计成果提出了一种钢柱筒架交替支撑式整体钢平台模架装备的模块化方案,借助BIM软件建立了模架标准模块构件族以及核心筒模型,完成了模架模块的组合与拼装,实现了模架装备和核心筒的合模,并对钢平台安装、标准层施工、收分层施工等进行了三维可视化分析。该毕业设计的研究成果已应用于实际工程项目中,对模架装备的模块化和BIM技术的推广具有积极作用。2.2BIM与前沿技术融合方向毕业设计案例。目前,BIM与GIS、VR、RFID、三维激光扫描等技术的融合交叉应用已成为工程界和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以三维激光扫描为例,该技术是测绘领域继GPS之后的又一次技术革命,通过高速激光扫描测量方法,大面积、高分辨率地快速获取物体表面各点的坐标、反射率、颜色等信息,基于这些大量、密集的点信息可快速复建出真彩色三维点云模型,为后续的数据分析等工作提供准确依据。该技术具有快速性、非接触性、穿透性、高密度、高精度、实时性强等特点,很好地解决了目前空间信息技术发展实时性与准确性的颈瓶。以同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基于BIM技术对既有建筑快速建模方法的研究”为案例,该论文针对目前既有建筑建模时面临的竣工图纸无迹可寻、空间几何信息难以采集、建筑物细部特征难以捕捉、测量所需时间及金钱成本过高等问题,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上海某演艺场所进行扫描,利用JRC3DReconstruction软件对点云数据进行降噪与配准,再采用ICP算法进行平滑操作,最后对该建筑进行整体建模,生成的三维模型见图3所示。该模型已用于其改造工程的后期设计与研究工作中。2.3BIM软件研发方向毕业设计案例。以同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基于二维码的钢结构构件追踪管理软件研发”为案例,该论文从研究国内外钢结构BIM建造管理平台入手,分析了构件信息追踪管理平台的研发和应用现状,将BIM技术与二维码技术相结合,设计了基于二维码的钢结构构件追踪管理软件主要功能和界面,基于B/S架构,采用Html、JavaScript和Neo4j等语言初步实现了构件追踪和进度管理等基本功能。构件追踪界面见图4所示,软件对每一根构件生成唯一的二维码,支持单独或批量下载功能。二维码存储构件的编号、安装位置、尺寸、长度和质量等基础信息。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查看构件的报验和质量检验等详细信息。通过二维码功能,可追踪构件的生产、制作、运输和安装等全过程信息,实现对构件加工和安装中的质量监控信息以及构件安装进度信息的实时掌控,而这些信息直接反映到构件的位置管理、质量管理和安装进度管理中,为这些管理活动的进行提供了帮助和支持,追溯到最上层则实现了加工制作计划的实时调整,而加工制作的调整又决定了现场施工情况。此外,通过二维码信息能够直观快速地发现现场质量问题,解决现场管理人员携带图纸及查询资料不方便等问题,提高了现场工作效率。本软件的开发涉及BIM模型的解析、上传和显示等功能,这些功能的实现需要大量的编程工作,很难由一位本科生在毕业论文周期内完成所有工作,因此,软件的前期开发工作已由指导教师团队完成,本论文主要是实现了基于二维码的钢结构构件追踪管理功能模块的设计和研发工作。

3提升基于BIM技术的毕业设计效果建议

3.1增加前沿课题数量。目前,BIM方向的毕业设计仍然以“建模+动画+算量”的软件应用型课题为主导,虽然该类课题的实用性强,但往往工作量大而难度不大,特别是对一些研究型高校的学生,该类课题的毕业设计主要是提高了学生的BIM软件使用能力,对学生的创新性培养不足。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建议增加BIM与物联网、大数据、VR、AR等新型技术相结合的毕业设计课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现有的主流BIM平台均被国外垄断,亟须发现和培养一批专注于软件研发的学科交叉类学生,可以通过增加平台研发类课题,锻炼学生的研发能力,为其将来的工作和继续深造打下基础。3.2加强校企合作。BIM技术无论是软件使用、平台研发,还是与新技术的创新应用,均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目前,很多土木建筑类大型企业均配备了BIM技术中心,具有较强的BIM应用、产品和新技术研发能力,而在国内高校中专职从事BIM教学和科研的教师非常欠缺。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弥补校内指导教师BIM实践能力的不足,促进产、学、研全面合作,充分发挥学校与企业在BIM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职能作用,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6]。针对于此,同济大学与上海建工、华东建筑设计院等单位已建立了长期的校企合作关系,与BIM技术有关的毕业设计课题多数来自于企业,部分毕业设计成果已直接应用于实际工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3.3重构现有课程体系。近十年来,虽然BIM技术和软件已有长足的进步,正向设计已开始应用,但逆向建模仍是主流,在毕业设计中也最为常见,即学生根据二维CAD图纸创建其建筑、结构及机电等三维BIM模型。从已有的毕业设计效果看,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许多学生的识图能力较弱,特别是机电图纸的识图能力非常欠缺,需占用大量的毕业设计时间来提高识图能力;二是学生的BIM软件操作能力不足,很多时间被用于软件学习中,实际的毕业设计工作时间被大量挤占。目前,很多高校没有单独设置BIM课程,或者虽然单独设置但将其作为选修课,普及面不广,这就需要我们对现有的课程设置体系进行完善和重构。考虑到BIM技术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笔者建议将BIM技术的教学融入专业培养体系中,如:将BIM技术引入工程制图、房屋建筑学、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设计、土木工程施工、工程项目管理等多门课程中,特别在课程设计中,将其作为一项必修内容。通过BIM技术的三维可视化、虚拟仿真、信息共享等功能实现课程体系的有机整合。

BIM技术已被广泛视为改造建筑业这一传统产业的战略手段,正在导致建筑业进行一次史无前例的彻底变革。从高校的实践课程教学来看,BIM技术相关课题已成为建筑学、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等专业毕业设计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归纳总结了与BIM技术相关的三大毕业设计课题方向:基础应用、前沿技术融合和软件研发,以同济大学为例展示了各方向的毕业设计案例,最后提出了增加前沿课题数量、加强校企合作、重构现有课程体系等用于提升毕业设计效果的建议,可以为BIM相关专业的毕业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李东锋.基于BIM技术的建筑学课程设计研究[J].城市建筑,2020,17(343):51-52.

[2]许娟,鲁子良,侯超平,等.基于BIM平台的传统民居建筑保护与更新教学实践研究[J].建筑与文化,2019,186:42-43.

[3]白泉,边晶梅,于贺.土木工程专业BIM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17,9(5):90-93.

[4]王婉,李怀健,刘匀.BIM技术在校企联合毕业设计中的应用和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8,27(6):161-166.

篇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5-0131-03

一、引言

毕业设计作为高等学校本科教育的重要教学环节,是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培养初步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阶段,又是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综合素质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全面检验。因此,如何改进和加强这一环节,切实提高培养质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1999年以来的扩招,使招生人数增加,师资和教学资源相对不足,为了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部分学校明文规定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最多指导8个学生,讲师最多指导4个学生,并且要求一人一题,3年不得重复,这足以让很多老师为难。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毕业课题的现状不容乐观,毕业设计题目结合科研和工程实际的少,虚拟、模拟和陈旧性课题多,体现不出工科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工程能力”较强的特色,结果毕业设计成果没有多少参考(或应用)价值。

德国这方面做得比较好,其应用科学大学以实践为导向,学生的毕业设计主要以校企合作的方式为主,其中一些成熟的运作方式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由政府提供经费并制定法规和优惠企业的政策,支持高校学生到企业去做毕业设计。学生可从企业的网站或报纸杂志和校内相关部门企业课题信息,找到适合的毕业设计课题。

国内也有这方面的先例,如,2005年北京联合大学与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校企联合,配备双导师指导本科毕业设计,其题目均来自于北京吉普的生产一线,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受企业的管理理念及信息滞后等原因,使校企合作毕业设计而受惠的学生人数很少,如何构建课题信息平台,以使更多的学生受惠,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三、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目标

改变长年不变的既定题目与毕业设计的管理模式,教师将指导书、任务书发给学生,布置任务,老师定期指导,学生闭门造车,让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毕业设计任务,接着就是毕业答辩,结果出来的毕业设计成果没有多少参考价值。以问题为导向的毕业设计,要求从生产中发现问题,运用所学去解决问题,更具有针对性、实践性,学生从中可以学到很多在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这样促进与加强指导教师的责任心和毕业生学习的自觉性,密切了毕业设计与生产的联系。明显提高了毕业设计的质量。“真枪实弹”的毕业设计要求指导教师不仅具有指导假拟题目的能力,而且还要具有实实在在地作项目的实际业务能力。以达到教学相长、相互促进的作用。

(一)教师要有问题意识

教师的问题意识首先要求教师们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善于进行自我反思,只有找到问题,才能促进教学不断地改进,也会促进教师们去思考,带着问题去思考、研究设计教案和投入到校企合作的研修中去,这样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的论文。问题意识会强化教师的主动发展意识。针对毕业论文的设计,提出问题可以让指导老师带着思考和问题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指导,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做出理性的判断和分析。此外,教师无论是指导毕业论文还是平时的授课,都要事先做好准备,积极查寻资料,正确认知自己的教学行为,带着思考去研究、指导,并且增加与学生的交流,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教师们在“研修―实践―研修”的循环体验中,产生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同时,在研讨中,教师之间的差距也显现出来,同时可以增加教师的危机意识,促进自己提升和改进。学校方面也要积极配合,提供相应的设备和技术支持,增加校企合作,让论文和实际结合起来,让老师们和企业专家进行交流,开阔指导教师的眼界,从而可以使危机意识越发强烈,而危机意识正是形成问题意识的催化剂。要实现超越获得更大的成就感,就必须发现并解决问题。

(二)教学或指导后要反思

个人反思在教学改革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是校本研究的前提,是教师与自身开展的对话,是校本研究中最基本和普通的活动形式,也是教师在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阶段的核心因素。在以问题为导向的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中,教学反思要抓住其四点基本特点:(1)抓住妙点进行反思;(2)抓住疑点进行反思;(3)抓住失败点进行反思;(4)抓住常点进行反思。通过以往的实践证明,教师可以在以问题为导向的毕业设计教学反思改革中找回自己,重新拾取研究的权杖,通过处理自身出现的教学问题来走上专家的道路。强调毕业设计教学反思改革,可以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引导教师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以回顾、观察、诊断和自我监控等方式,来针对自身的教学概念、行为、艺术等进行思考和改正,将教与学密切结合起来,实现以问题为导向的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反思的合理性,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但是单纯的教学反思不单单只依靠自律,还要求学校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有目的、有规律、有计划地促进反思。常用的方法是“事后回顾”,主要分为以下三种:原来打算做什么?实际上发生了什么?已发生的情况的原因和具体采取的措施。

四、实施方法与措施

需求是推动科学和一切创新的动力,它推动着科学技术与社会向前发展。问题导向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令人疑惑难解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驱使人们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思维活动。以优化毕业设计(或论文)课题来源、实施、管理与评价方法为内涵,深入企业走访、座谈、比较、经验总结等方法进行研究,完善应用型工科专业毕业设计(或论文)阶段的教学工作。

由印刷企业提出(或由学生到企业生产一线去发现)课题,学校组织人力收集、分类,并甄选出符合本科毕业设计要求的课题,并归于相应研究方向的教师名下,在校园网上课题及指导教师信息,根据师生“双向选择”的原则,确定课题后,在校内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双师)的指导下(由学校或企业提供场地、设备、经费等支持)按计划、按要求完成毕业课题,课题成果,(包括阶段性成果)及时反馈给相关企业应用于产生,经受生产实践的检验。从而确保毕业设计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发现、分析、解决与本专业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目标。

(一)课题信息收集与

借助校园网,建立校企合作课题信息平台,为印刷工程专业教师与学生提供毕业设计的实战课题,解决教师出题难。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提供平台。①收集500个以上的课题信息,甄选出300个以上适合作本科毕业设计要求的课题。②建立课题信息库。③建立课题跟踪信息平台,及时向企业反馈学生的研究进展与取得的研究成果,为企业的生产活动提供实时的技术支持。④每年更新20%左右课题信息。

(二)成绩评定方式改革

毕业设计成绩评定由学校老师根据本科毕业设计的要求给出相应的成绩(为主),企业对毕业设计成果的应用效果做出评价并给出相应成绩(为辅)。从而彻底打破理论与实际脱节,缺少相应的工程环境,致使学生实践能力、创新力薄弱的现状,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五、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成效

1.拓展了毕业设计课题选择范围和来源。改变了毕业设计来源于教师科研、虚拟及模拟性课题,缺乏真实性与实用性的现状。

2.开拓了校企产学合作的新模式。传统的校企合作是以教师为主体,着力在科研与实习基地的合作,而课题是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人才,服务企业产生需求为目的的合作。

3.创新了校企“互利”与“三赢”的新机制。企业获得了学校技术与理论的支持;学校得到了解企业需求、了解新设备与新技术的机会,也会相应地提高教师的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学生得到了参与企业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工程实践的机会。

4.创新了学生毕业设计(或论文)的评价体系,引入了企业对毕业设计成果应用效果的评价指标。

总之,我们要认真贯彻《第四次讲话精神:“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六、结语

通过本研究课题信息平台的建立,高校可以了解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还可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学生选企业的实际问题做毕业设计课题,可参与企业的技术革新、技术改造和工程建设服务,为企业分忧;企业也可从中选聘优秀人才作为自己的员工,提高企业的技术力量和市场竞争力,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通过参加工程实践,学生不仅可向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学习专业知识和生产技能,逐步树立起工程意识,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缩短其工作适应期,也为学生就业提供了可能的机会。

参考文献:

[1]郝继升.毕业设计的特点及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途径[J].教育与职业,2007.

[2]韩丽萍.毕业设计的变革与创新[J].教育与职业,2003.

[3]崔正昀,蓝欣,马晓蕾.毕业设计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

[4]杨飒,王超.中德技术应用性本科毕业设计问题比较研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

[5]张宁生,张建华,等.毕业设计质量保障与评估体系的研究和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

[6]陈木其.毕业设计中的选题[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1995,(1).

[7]夏鲁惠.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情况调研报告[J].高等理科教育,2004.

[8]史增喜.高校本科毕业设计的改革与实践[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

[9]李海标,等.新形势下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与实践[J].广西轻工业,2009.

[10]宋爱军.大学生毕业设计与就业互融性的探讨[J].技术监督教育学刊,2006.

篇3

引言

毕业设计是高等工科院校本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衡量高等学校教育质量、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的一项重要评价指标,土木工程专业涵盖范围广,涉及知识面宽,传统的毕业设计指导模式已无法满足毕业设计要求。以往的毕业设计中存在着毕业设计(论文)内容涉及知识面窄,真题少,“假题”多,真题也未必真做,学、产、研脱钩;毕业设计套路化,科研含量低,抄袭严重;缺乏整体设计和团队合作思想;指导教师不足,生师比过高等等诸多问题[1]。为满足厚基础、宽口径的专业培养要求,促进不同专业之间相互交流与合作,加强学生的实际工作配合能力,实现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为社会提供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我校船舶与建筑工程学院首先针对毕业设计这一教学环节进行了SWOT分析,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改革以往一些不利条件,增强优势因素,率先在土木工程专业推出毕业设计导师制模式,进行了实践研究,取得一些成效。

1.现有土木工程毕业设计模式的SWOT分析

1.1优势分析

首先我校船建学院每年新增本科生创新项目6-7项,近3年来有6项被评为省级优秀本创项目;土木工程专业教师每年人均2项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在研;校重点建设本科生创新基地2个,分别为船舶与结构创新基地和力学实践创新基地;以上创新平台建设和科研氛围为学生的日常科研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我院土木工程专业教师10名,其中房屋建筑学老师2名,制图老师2名,可在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中组建团队给予学生指导。另外有5位教师可组建力学团队,对毕业设计中的上部结构计算部分给予指导,此外还有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地基处理等相关老师可以在各自的课程设计时间为学生给予指导等等。

1.2劣势分析

目前存在毕业设计周期紧,现有的毕业设计教学体系与模式可能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教学要求,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差,毕业设计过程中甚至个别编写数据,抄袭往届内容[2];导师制度的施行,要求每位教师每届带8名学生,四届学生约有32个,这对导师的时间、精力、指导方法、科研素质提出很高的要求,个别教师有懈怠现象,管理不到位情况出现。个别项目科研、实践内容与当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结合不紧密,学生做完毕业设计甚至不知道项目内含的科研原理,只是一味生搬硬套,测出数据后,从不思考数据如何得来,数据的正确性更加无从考证。另外,现行的课程体系不能很好满足土木工程各个方向教学需要,个别课程之间衔接有小问题。

1.3机遇分析

我校从2012年更名迁址,从原来的江苏科技大学南徐学院(镇江)更改为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苏州张家港市)。苏州地区经济发展较好、实训基地得到苏州、张家港地区相关企业的大力支持,区域经济发展优于镇江,企业多,投资多,尤其是离中国的建筑之乡南通较近,有利于学生到南通建筑类企业就业。由于地域环境影响,教师横向项目数量大大增加,企业需求极大提高。江苏省教育厅今年首次对我院工程管理专业进行办学抽检,在“以评促建、重在建设”的指导思想下,我校对土木工程专业也进行了自我评建,尤其对毕业设计这一重点教学环节进行了深度剖析,学校、学院各个层面非常重视这一评建契机,努力提高办学质量。

1.4挑战分析

随着土木工程学科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新技术不断被应用于生产和教学,要求教师不断学习,以提高自身素质;导师制的施行使得每位教师管理学生数量大约是32名,如何高效管理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虽然,我院毕业设计包含选题、开题、中期检查、论文评阅、答辩与成绩评定等各环节,但是,如何完善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任重道远。

2.毕业设计改革的努力方向

2.1毕业设计引入导师制模式

整合现有资源,包括教师资源和实验教学资源,结合实际人才需要,提出导师制的毕业设计改革模式。学生从入学起就有各自的专业方向性指导教师。通过学生的“一传一帮一带”将各年级学生引入到日常的科研工作中[3]。例如:我院研究力学与新型建筑材料的一位教师,分配给大四学生的任务是分析建筑材料的工作性能、力学性能、毕业设计等任务,大三学生负责撰写试验方案和制备试验试件,大二学生负责实际试验操作,大一学生负责试验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从而形成了良好的科研梯队,学生科研素质有效提高。当然,部分学生进入毕业设计选题环节可能从事另外的方向,如结构计算、抗震等,但是3年多的科研素质培养,即使学生更换毕业设计方向,他们也能从容完成相应任务。

2.2利用专业课程教育、课程设计等教学环节

导师将毕业设计题目预先发到学生手上,从学生学习专业课开始着手毕业设计,在学完房屋建筑学后,对毕业设计中的建筑图部分进行设计,学完地基基础后对毕业设计中的基础部分进行计算等等,有效利用课程设计时间对涉及到的毕业设计内容精雕细琢[4]。

2.3开发学生主动科研兴趣

依托我院创新平台、本创项目,导师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先期开展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实践表明,学生带着教学、科研任务完成毕业设计,是一种主动、高效的毕业设计模式。2.4改革现行课程体系梳理各门课程之间衔接关系,打通培养“大土木”各个教学环节。提高教师管理素质,提高教师服务学生意识,将毕业设计质量看作是检验教学产品的最高标准[5]。2.5严格规范管理毕业设计流程。(1)选题。在第七学期中期召开毕业设计(论文)动员大会,向学生明确毕业设计(论文)的具体要求、各阶段工作的时间安排和评分标准。提供选题供学生选择,或由指导教师与学生商议后确定选题。指导教师填写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提出毕业设计(论文)的内容、要求等,拟定工作进度,列出参考文献目录。(2)开题。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开始后2~4周内,学生在充分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完成开题工作,包括资料收集、外文文献翻译和文献综述,同时填写开题报告概述表,了解选题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落实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步骤和措施等,并由专业负责人组织学生开题答辩。(3)中期检查。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过程中,指导教师每周与学生见面1-2次,对学生进行检查、指导和交流。在中期,由学院、督导专家组、专业负责人、指导教师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进展情况进行检查和答辩,对进度缓慢的学生提出预警。(4)毕业设计(论文)答辩与成绩评定。在毕业设计(论文)后期,学院成立毕业设计(论文)领导小组和答辩委员会,制定毕业答辩的程序和评分标准,评定成绩时,按照评分标准从严要求。(5)总结。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结束后,专业负责人写出书面总结,内容包括:毕业设计(论文)情况,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等。在整个毕业设计期间,学院教学督导组、教务处、专业负责人对毕业设计(论文)的各环节进行跟踪检查,强化过程管理,切实保证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3.结束语

独立学院作为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办学机制与模式的探索与创新,其人才培养模式还处在不断的探索之中,因此恰当定位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形成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出能满足社会需要的特色应用型创新人才是势在必行的。通过毕业设计模式优化改革,为学生毕业设计创造良好环境,改变目前独立学院在面对毕业生检查和学位授予时的种种难题。同时可在选题时结合地方经济建设,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卫,朱瑞祥,张军昌.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中的问题及对策[J].高教论坛.2011(08)

[2]于华,张雅芳,刘允.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25)

[3]杨艾玲,李其兰,杜松云.关于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几点建议[J].广州化工.2011(18)

篇4

【摘要】毕业设计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但是由于毕业设计存在时间短、任务重、学生重视不够等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本文分析了当前高职毕业设计的现状,提出了提高高职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 高职;毕业设计;措施

毕业设计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毕业设计,逐步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增强创新意识,熟悉机电一体化技术领域内的生产管理方式、工艺过程,工艺技术和方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从实际出发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将所学知识系统化,为毕业后能适应工作岗位做好准备。但是由于毕业设计存在时间短、任务重、学生重视不够等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如何在毕业设计中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技能,达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高职教育毕业生的实际情况,现就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措施进行探讨。

1当前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1.1毕业设计选题过于陈旧

毕业设计选题不精,有的选题过于陈旧,一个题目连续作很多届学生, 一层不变,没有突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锻炼,比如《机械零件加工工艺规程设计》、《二级减速器设计》、《变频器对某设备的节能改造》等设计题目连续在四、五届毕业设计中出现,对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培养。也为少数学生抄袭和延用上届学生的设计思路和研究方案提供方便,严重影响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而且,《减速器设计》、《机械零件加工工艺规程设计》等类型的设计都是比较成熟的,在网络上有大量相类似的设计范文,学生不用费很大的力气也可以把设计完成,毕业设计形同虚设,不利于考核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毕业设计辅导不到位

为了彰显毕业设计的重要性, 基本上每个学院都会在毕业设计前期开展轰轰烈烈的动员会,但由于毕业设计安排的时段多与毕业顶岗实习、各种招聘会同时进行,各个学生的顶岗实习单位又是分散的,加之指导教师还有自己的教学和科研任务,指导教师指导学生人数又多,且机电类专业的毕业设计内容较多,不但包括各种设计计算、零件结构设计、还要求有2-3张的零件图和装配图1张装配,使毕业设计辅导难度增大,统一安排辅导时间吧,少数学生由于工作任务不能准时到场,不统一辅导吧,指导教师没有精力逐一去实习现场辅导,导致指导教师不能及时发现学生毕业设计中的问题,使得毕业设计质量整体下降。

1.3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控制把关不严

有些学院没有毕业设计工作规范、检查制度和质量评价标准,有的学院就算成立了毕业设计领导小组,制定的毕业设计工作规程,规定了检查和评价标准,但执行力度不够,对毕业设计全过程缺乏有效监控,其次,对毕业答辩工作也不够重视,毕业答辩只是流于形式,学生的设计说明书应付了事,出现设计图纸与设计题目内容不吻合、有的设计数据前后矛盾、制图不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等问题,也是学院毕业设计教学质量把关不严,流于形式的体现。

1.4毕业设计书写格式不够规范

毕业设计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实践环节,对巩固、深化和升华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独立工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工程实践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做好学生毕业论文工作,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科学作风、良好的思想品德以及事业心和责任感等综合素质所不可缺少的环节。毕业设计通常由封面、任务书、开题报告、摘要及

关键词 、目录、正文、

参考文献、致谢等部分组成,而好些学生的毕业设计中,只有封面、目录和正文,其余的部分都忽略掉了,有些就算有目录,目录的页码与正文所标的页码也不吻合。

2提高高职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对策

2.1充分做好毕业设计的选题工作

选题是毕业设计的基础,决定了毕业设计的方向。毕业设计的内容应涵盖专业的主干课程,符合所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目前,绝大部分职业院校毕业设计选题多采用指导教师给定题目,学生3-5 人组成项目组的形式,这种选题模式限制了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发挥。高职学生的培养的是技术应用能力强,服务于生产和管理等一线岗位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因此,结合学生自己的兴趣或以后的工作需要来选择题目比较切合实际,学生可以从自己熟悉和感兴趣的方面着手,缩短理论与实际工作的差距,一旦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可以很快融入角色,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也为该专业的学生就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2.2完善毕业设计管理机制

毕业设计是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为确保毕业设计顺利进行,要成立专门的机构制定具体的措施和办法,制订完善毕业设计教学管理制度和管理文件, 成立毕业设计领导小组,对毕业设计的整个过程实行全面质量跟踪和管理, 举行毕业设计指导讲座,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或以后的工作需要选择题目,制订《毕业设计工作计划》对教师何时下达毕业设计任务书、学生何时进行有关技术资料、数据的收集、学生何时完成毕业设计初稿、教师何时对学生的初稿提出反馈意见、学生何时完成毕业设计修改稿、何时完成毕业答辩做出系统的安排。制订《毕业设计书写格式》,毕业设计说明书要有统一格式,内容一般应包括名称、摘要、正文和参考资料四部分。正文是说明书的核心,一般应包括: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目标分析及总体方案的确定、设计的思想和依据、实体设计、软硬件调试和结果分析,必要的计算、图表、总结。说明书文字叙述力求简练通顺,字数不得小于6000字,设计说明书的撰写力求概念准确,条理清楚,材料丰富,数据可靠,论述深入浅出,做到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相结合。制定《毕业设计管理制度》,对设计的选题、设计的指导、设计的答辩以及毕业设计的成绩评定等各方面工作做出相应的管理制度。加强加强毕业设计检查监督工作,按照《毕业设计工作计划》的要求对通过毕业设计考核,确定学生所做的毕业设计是否达到教学要求,了解学生的设计的实际水平,对于抄袭和代做的毕业设计应严肃处理。

2.3改革毕业设计答辩模式

毕业设计答辩对毕业设计起着举足轻重作用,通过答辩可以检查学生毕业设计质量,考查指导教师的指导水平。要成立毕业设计答辩工作领导小组, 精心组织答辩工作, 对答辩场地、人员安排、答辩时间、答辩记录等工作都要进行周密的安排。学院可以邀请企业专家、专业技术人员与学院的指导教师共同组成答辩考评委员,此外,学校的指导教师同样可以到企业去,与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现场答辩委员,在企业现场进行答辩。在答辩前几天答辩考评委员的成员要阅读学生的毕业设计,精心准备答辩问题,除此之外,还要组织相关专业的年轻教师参加答辩, 使年轻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得以提高。

3结束语

机电类专业的毕业设计是一项集学习、实践、创新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的重要环节。毕业设计质量的高低决定了学生就业后的工作能力,也决定了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印象。通过机电类专业毕业设计的现状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毕业设计中还存在选题陈旧和单一、毕业设计与专业知识脱节, 毕业设计投入的时间不足,毕业设计指导和监督困难等问题。要提高毕业设计整体水平, 须将毕业设计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把毕业设计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相统一。

参考文献

篇5

课程设计的改革

以往,为了方便批阅,一般让全班就同一个题目开展设计,这样做存在一定不足,比如内容雷同、形式单一,存在学生相互抄袭的,教学效果难以保证。为此,我们做相应的改革,如对西北某矿水害问题做设计,先将学生进行分组,分别就水源探查、导水构造以及生态需水、水资源保护等内容拟定不同的题目,再指导学生确定设计方案,计算和绘图等工作量分解到每个小组成员,这样,整个设计有分工、有合作,较好地让每个学生得到锻炼,从而有效改善设计的培养效果。在选题上,我们结合煤矿井的实际工程项目,采用“真题假做”甚至“真题真做”的形式,理论联系实践,充分体现煤矿特色,如东部矿区水资源评价,必须结合矿井水量大、煤泥多,酸性大的特点;西北矿区则体现绿色开采、生态保水的特点;华北型矿区则体现奥灰水的特点等。在特色水文专业实践教学中,毕业设计是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煤矿企业要求特色专业毕业生能独力承担野外调查、钻探、物探、矿井地质、矿井防治水工作,因此在毕业设计中,必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分析矿井地质条件、发现矿井防治水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针对性处理。在以往的毕业设计中,存在选题雷同、内容相近、实用性不足等问题。我们通过毕业设计选题,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的做法是,由教师从实际的煤矿科研项目中提炼,并考虑到学生的就业方向,从矿井生产中发现问题,凝练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保证选题符合煤矿实际,切实要求能够培养特色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在选题时,我们实行师生双向选择,根据学生的兴趣,一人一题,并鼓励学生到毕业后将要从事工作的煤矿企业,对实际矿井水文地质问题进行深入了解,然后和指导老师一起提炼毕业设计题目和内容。其次严格对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毕业实习和设计阶段,明确规定各阶段的任务,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应提交相关的材料,指导教师可以随时进行抽查,并认真批阅。最后还要完善考核机制,特别要注重对实习过程和设计过程的考核。

篇6

[作者简介]张富云(1974- ),女,河南开封人,开封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服装艺术设计、服装教育。(河南 开封 47500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3-0118-02

毕业设计是高职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将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进行实践活动,同时毕业设计环节也为学生顺利踏入社会,成为一个合格的服装技能型人才奠定了基础。因此,对毕业设计模式进行科学构建,充分利用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就业前的强化综合训练,搭建一个便于学生发挥艺术才能、企业找到所需栋梁的平台势在必行。

一、构建多元化毕业设计模式的必要性

(一)毕业设计与毕业实习环节相冲突,使毕业设计时间明显缩水

高职服装专业是三年制,按照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安排,毕业设计环节在第五学期开始,第六学期结束。看似用于毕业设计的时间非常充足,但是从第五学期开始,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的同时还面临着另一个重要的实训环节――毕业实习。大多数学生为了毕业后顺利就业,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毕业实习上,毕业实习的工作内容成了重心,毕业设计只能利用工作之余见缝插针地进行。由此,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不可避免地存在应付现象,作品质量低劣,无法达到检验专业学习水平的标准。

(二)传统的毕业设计选题单一,不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设计专长

传统的毕业设计模式中毕业设计主题由专业统一制定,每一年的设计主题重复率较高,缺乏创新性、时代性和真实性。无法进一步把握学生实际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桎梏了学生的设计专长,出现了毕业设计作品千人一面的现象。

(三)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多是学院派,缺乏企业实战经验,指导方法局限

目前承担毕业设计指导的教师全部来自于专业教师。一方面,由于教师之间存在教学经验、治学态度、实践技能等方面的差异,导致毕业设计指导教师队伍的素质水平参差不齐,部分指导教师能力不足,难以胜任设计指导工作;另一方面,即使老师们都非常负责,也因长期从事课堂教学与实际服装市场设计相脱节,反映在指导学生时存在设计理念的滞后、使用设计素材的单一、设计工艺的局限等突出问题。

(四)毕业设计作品的形式过分追求艺术展示与舞台效果,不能与市场的需求相接轨,缺少商业价值

传统的毕业设计模式下产生的毕业设计作品大多属于前卫设计,宽大的廓型、烦琐的堆砌,学生们似乎走进了一个炫耀与卖弄的怪圈,简单追求视觉的刺激而忽视了服装原有的内涵。归根结底,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与市场实用价值的背道而驰。学生们只求通过夸张的艺术造型、炫目的舞台效果来征服大家的眼球,殊不知这样既轻视了服装商业价值的检验,又违背了毕业设计的初衷,因此这种局面的扭转刻不容缓。

二、构建多元化毕业设计模式的原则

高职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应用能力为重点,全力推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所以在构建多元化毕业设计模式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多样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建立开放、新型的多元化毕业设计模式,必须遵循多样性与灵活性的原则。对毕业设计的选题、指导教师的配备、方案的制订、作品的形式、实施的场所、动态监管体系等一系列涉及毕业设计相关的内容进行改革,体现多样与灵活。变专业统一指定设计主题为学生自主设计与学校安排相结合,变单纯完成毕业设计为完成设计作品与学生就业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应对服装领域中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和新问题,既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

(二)职业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

增强学生就业能力和职业岗位竞争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是高职高专教育的中心任务。对于动手能力极强的服装专业,教学中的各项环节包括毕业设计模式都应围绕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进行设计与实施。

多元化的毕业设计模式更注重指导学生对于服装设计作品的领域、设计题目、形式的选择。通过对职业环境的模拟或让学生直接参与源于生产实际的真实题目,使学生通过毕业设计环节树立明确的职业意识,熟练掌握岗位所要求的知识技能、形成端正的职业态度,树立服装商品价值,从而达到快速提高综合职业能力,适应企业需要的培养目的。

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毕业设计环节举足轻重,所以在多元化毕业设计模式中,带有创新性的毕业设计课题必不可少。创新性表现在学生进行作品设计与制作过程中创新思想、创新造型、创新材质、创新工艺等方面,许多学生通过创新的设计展现出熠熠生辉的设计才华,成为他们以后踏上设计师之旅的起点。因此,在毕业设计过程中, 努力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合作的毕业设计环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创新,指导教师对于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创新思维给予充分肯定,帮助学生将创新进行总结和提升, 形成高质量的毕业设计作品。

(三)团队性与双赢性相结合的原则

多元化毕业设计模式中提倡参与设计环节的两个主体: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与毕业生可以形成一个团队,通过团队成员间的通力合作,圆满完成设计环节,达到双赢。这也是多元化毕业设计模式区别于传统毕业设计模式最突出的一点。

作为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团队可以有以下几种形式:老教师与新教师组合、设计教师与工艺教师组合、校内教师与兼职教师组合、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组合。老教师与新教师的组合可以在毕业设计指导工作中起到老教师对新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促使新教师积累工作经验,同时新教师在专业中所展示出来的新设计思想与对新技术的开发、应用也值得老教师进行借鉴。设计教师与工艺教师组合、校内教师与兼职教师组合充分体现了在专业领域中的优势互补。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组合,在解决专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的同时,也解决了指导教师缺少和指导教师时间精力投入不足的问题。同时,最重要的一点在于专业教师在企业技术人员合作的过程中,接触并学习到企业的新工艺、新设备、新成果,提升了业务水平。

学生的团队组合可以采用自由结合的形式,允许2~3名学生组成一个设计团队,根据专业特长承担不同的设计任务。团队毕业设计题目应具有综合性特点,能分解为不同的工作内容,保证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既要有独立完成的部分,又要通力合作。这样不仅充分发挥每个学生专长,又体现团队合作的丰硕成果,还为学生进入企业不同的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四)艺术性与商品性相结合的原则

构建多元化毕业设计模式要积极引导毕业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毕业设计过程充分认识到服装设计工作的内涵,加强对人性的理解,提高对服饰文化的分析和驾驭能力,剥掉设计作品中不切实际的光环,通过对市场的调研与沟通,将设计作品中艺术性与商品性完好地结合在一起,设计出真正具有时代特征、符合时代审美的艺术作品。所以,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要求学生们不能闭门造车,只盯在设计作品的形式美上,要让他们走向市场、收集设计资料与流行趋势,或以某个服装品牌新产品开发为切入点,了解产品的风格属性、消费对象的特点,通过在原有产品上增加或扩展新元素、新方法来展示自己的风格与想法,完成作品的设计和制作。

三、多元化毕业设计模式的构建途径

(一)对传统的毕业设计模式进行全面改革

传统的毕业设计模式遵循的程序是:指导教师下达毕业设计指导书―学生选题―制订毕业设计方案―学生完成。该模式在实施时存在两大弊端:一方面,毕业设计的选题是由指导教师单方面限定,并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与社会的需求,所以学生在选题时只能遵照固有的范围,或盲目选题、或只选容易做的课题,这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精神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另一方面,在传统模式下,毕业设计题目一旦确定,每一个环节的设计过程,学生都要在指导教师的思维框架下进行,这种状态下,不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受到抑制,而且不利于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须要对传统的毕业设计模式进行观念、内容和形式等各方面的创新和改革。

1.毕业设计选题的改革。打破毕业设计选题由专业统一制定的模式,采用以下两种途径对设计选题进行改革:(1)实战型毕业设计选题。根据学生的毕业实行岗位,倡导他们积极地采用实际工作中的服装产品设计项目作为毕业设计的选题,或者采用来自服装品牌的服装产品开发项目、以“真题假做”的形式进行毕业设计的选题。(2)自拟型毕业设计选题。启发并指导学生按照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兴趣自己确定毕业设计题目,写出设计方案,经审批后,进入毕业设计实质的研究开发阶段。

2.毕业设计指导方式的改革。这可以通过以下三个途径进行:(1)双向选择形式。改变过去指定教师辅导指定学生的模式为教师、学生双向选择。学生根据对老师的研究领域的了解,结合自己的设计选题选择指导教师,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设计方案选择学生。双向选择有利于师生之间更好地沟通与契合,提高设计工作效率。(2)导师小组指导。改变以往“单一导师制”为“双导师制”,即由不同专业方向教师或校企双方组成导师双人组,参照实际设计过程中需要完成的任务,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的各自特点,因材施教,施以不同的指导。(3)采用多元化的毕业设计指导手段。除了利用传统的课堂辅导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校园局域网、QQ、E-mail等方式增加辅导的时间与内容,更加便捷地接受学生的咨询或接收学生传过来的设计图,提出修改意见并及时回复,事半功倍。

(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型毕业设计模式

由学校和企业合作,将企业生产中真实的设计项目作为毕业设计内容,充分利用企业中的资源开展毕业设计,既培养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相结合,又达到服务企业的目的。此模式在操作过程中要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1.准确选择合作企业。可以选择校外实训基地或校企合作单位作为合作对象。企业最好在行业内具有一定的规模和较大影响力,管理规范、制度健全,技术力量雄厚、设备精良,能够为学生的毕业设计提供必要的设备、场地资料等条件,并具有积极主动的合作意向。

2.明确毕业设计题目。毕业设计的题目应结合企业的生产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加以安排,由企业根据服装产品设计、生产流程提出毕业设计的具体要求,可以由几名学生共同完成一个设计项目,也可以让单个学生参与到某个部门承担部分工作内容。无论何种形式,都以挖掘学生的潜力,与今后的就业衔接为目标。

3.企业人员全程参与,形成校企合作设计指导运行机制。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为保障与企业的生产要求不脱节,合作单位要选派综合业务素质好的人员,联合校内专业教师,共同承担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工作。为保证毕业设计高质量地完成,及时解决在毕业设计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困难,学校和企业应成立专门协调小组,形成规范的运行机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毕业设计进行必要的调整或者改进指导方法,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三)结合高职院校技能大赛型毕业设计模式

近几年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大赛的开展不仅促进了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也全面提高了高职学生对实际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拓宽了知识面,并加强了学生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综合职业素质。因此,把每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项目作为毕业设计也不失是一个好的选择。例如,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服装设计与工艺赛项分为两个,“服装设计”和“服装制版与工艺”赛项,每一个赛项都呈现出实践性、规范性、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等特点,具备非常全面的考核项目、技术要求、评分办法等系列内容。学校可以结合每个学生的专业特长,以分组的形式指导学生进行大赛型毕业设计。

学生们通过大赛项目的历练,不但完成了毕业设计环节,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和实践的能力也得到提高。部分优秀作品还可以参加竞赛,获得奖项的学生,为即将面临的就业增添了竞争实力,同时也为学校挣得荣誉,提升专业社会知名度。

四、构建多元化毕业设计模式的保障体系

为了保障多元化毕业设计模式的顺利实施,必须对毕业设计环节进行规范管理,建立严密的保障体系,秉承“精心筹划、跟踪指导、全面监控、科学评价”的原则,全面提升毕业设计作品质量,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以下三点:(1)成立毕业设计领导小组,形成完善的组织结构,为毕业设计各环节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2)制定各项毕业设计管理制度,如审题制度、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工作规范、毕业设计作品进展报告手册、毕业设计报告册标准、毕业设计总结规范等内容,切实加强对毕业设计的监督管理。(3)建立科学的毕业设计质量评价体系,形成学校、企业、行业、社会四方立体评价结构,制定科学、完整的评价指标、评价标准,严把作品质量关。

[参考文献]

[1]丁邦俊.高职院校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构建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2]王功.浅谈高职毕业设计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职业时空,2010(12).

篇7

现代远程高等教育为适龄青年提供了难得的教育机会,为积极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远程高等教育中的毕业设计是完成教学计划,达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是教学计划中综合性最强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对全面提高毕业生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远程高等教育实行宽进严出,学生入学门槛较低,又是在职学习,其工作和学习矛盾较为突出。随着我国远程高等教育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加,毕业论文的质量指导把关和答辩审核,越来越受到重视。当前现代远程高等教育毕业设计论文的评审、答辩大都采取指导教师或答辩小组写评语的方法,由于远程教育的校外学习中心、指导教师、学生之间的相关限制因素,论文质量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解决。

一、目前毕业论文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

参加远程高等教育学习的多为在职人员,多种因素导致他们主动学习意愿不强,学习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取得文凭。远程高等教育的学习方式和时间都较为松散,在这种状况下,如果简单比照全日制普通高校的教学方式,只是将毕业论文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在师生沟通不便、时间紧迫等不利条件下,毕业论文的各个环节都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1.选题

一是学生主动性较差。虽然指导教师提供了论文题目方向,但是由于对学生的岗位和爱好不完全了解,所以提供的题目不能非常全面和具体。对此,一些学生不是根据职业特点或个人特长对教师提供的论文题目作调整,而是依赖老师给出的论文题目。究其原因是学生受传统观念的约束,盲目崇拜指导教师的权威性,或者因为工作繁忙,难于搜集资料等原因,其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撰写论文较为被动。

二是选题不规范,表现在选题超出规定的范围,不能结合自身职业背景选题,专业相关性较弱。很多毕业生来自中小学的教学岗位,常常忽略专业要求,而是以自己承担的课程为研究对象,选择教学改革类的题目。另外,大多数选题存在“泛、大、空”的问题。

三是选题重复程度高,没有新意,多数都是“老”话题。不仅是远程教育教学点间重复程度高,跨年度重复程度也很高。比如中国四大名著、“李”、“杜”等文学大家,已经成为每年毕业生的惯例首选,能反映中文学科热点或者新观点的选题却较少。

2.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包括文献检索和调查研究,是写好高质量论文的基础和依据。阅读文献是培养学生综合思维、逻辑推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但由于大部分学生没有写过文献综述,对文献综述的意义和基本要求知之甚少,对文献的辨析和综合能力差,重视程度不够,所以对多数学生来说,互联网变成“互贴网”,大量复制粘贴,写出来的文献综述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特别是古典文献,很多资料学生还没有读过,接受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文献综述中还经常出现明显的事实错误。这些充分说明学生不重视文献综述对毕业论文的意义。

3.开题报告

它是毕业论文正文的框架,是开始进入论文写作的准备工作,起结构谋篇、纲举目张的作用。但大部分学生很少有写论文的经验,常常理不出头绪,不知道如何下笔,开题报告往往缺乏逻辑性,人云亦云,有不少是东拼西凑,没有新意,只能依赖指导教师的指点多次修改。

二、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途径

1.调查学生情况

为了更好地因材施教,使毕业论文的指导更具有针对性,指导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专业水平、工作岗位和学习兴趣,从而明确学生最需要的指导内容,以便采用有效的方法,因材施教,确定毕业论文的指导计划。为此需要对学生的基本情况作调查,了解学生在专科、本科学习阶段的成绩、工作环境、科研能力以及论文选题意向。

2.抓好论文指导环节

在毕业设计指导的过程中重点抓学生开题、中期检查、写作、定稿、答辩等关键环节。

“开题”工作是做好毕业设计工作的前提与基础。召集全体指导教师和学生召开视频或音频“毕业设计动员会”。这样使全体参加毕业设计工作的教师和学生能够了解毕业设计的过程与要求。在此基础上分组进行师生网络间的咨询辅导,改变以往直接给学生提供题目的做法,帮助学生确定并审核选题。一方面体现出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另一方面也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选题方向确定后,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经双向选择,再正式确定题目名称,以利于学生个性化和独创精神的培养。

教师与每个学生交流,分析题目的研究价值、难易程度以及工作量的大小。鉴于大多数学生对学术论文的陌生,教师为他们介绍相关范文,指导学生借鉴、学习成熟的论文写作方法和格式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对论文的规划和意见,最终形成评价报告,及时向老师陈述选择的题目、意义、写作计划等。指导教师逐一点评,明确学生论文的题目和内容,给出开题成绩。

做好“中期检查”,保证写作进度。随时调整教学指导形式,利用网络和视频会议,指导教师与学生交流,检查学生论文工作的进展情况,发现学生的问题及时指导。

按计划审稿定稿。每一次交稿都是一次验收过程,教师会指出文中的不妥之处,给出中肯的修改意见,学生在拿到反馈回来的文稿后,也必须及时修改、充实论文,再次反馈给老师。改变以往“一锤定音”的做法,更好地检查了远程高等教育学生的毕业论文成果,考察了学生的实际科研水平。这种系统的“修”、“改”,也有效地保证了论文的质量。

定稿装订后,按照统一标准,公平评判成绩。为远程高等教育毕业论文专门建立“评分标准”和“论文初评制度”、实行多位老师审稿制。指导教师给出自己所带学生的论文初评意见和成绩,并将意见、成绩和论文送交其他教师再次评审。明确学生论文的水平,给出能否参加答辩的通知。通过的学生,抽签进入以教师小组为单位的答辩组。答辩工作安排在期末进行。答辩工作要体现客观公正的原则,实行匿名打分,指导教师回避制度。

3.加强远程教育的网络资源建设

在毕业设计指导的全过程中,利用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和辅导资料。包括:开题报告样例、关于毕业论文选题的点评报告稿、中期工作总结报告样例、论文写作格式与要求、写作指导、毕业论文样例、如何准备本科的毕业答辩、答辩注意事项以及毕业设计实施方案工作计划等。

论文指导教师还在答疑界面给出推荐书目和网址链接,帮助学生在搜集材料的过程中,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学校的数字图书馆对远程教育的毕业生开放,为他们查阅文献提供便利。

4.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指导教师是保证毕业论文质量的重中之重。指导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还必须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具有技术水平高、指导经验丰富以及高度的责任感等。远程高等教育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汇集各系(专业)精华,实行以老带青,重视不同专业方向的指导教师团队建设。目的在于将各系毕业设计指导的成功经验与远程教学方法相结合,应用于远程论文指导、探索,总结出适合远程毕业论文指导和答辩的教师组织模式。

5.加强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辅导学生写出有水平、有质量的毕业论文,是毕业设计的首要目标。毕业生一般都参加过工作,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在广泛调研、深入学习和严谨论述的写作过程中,着重训练、深化和提高学生在以下方面的能力:综合运用专业课程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独立学习、自主学习和互动学习的能力;与同学老师协作的能力;写作学术论文等能力。学生今后学习和工作的路还漫长,“授之于鱼,不若授之于渔”,能培养他们的这些学习能力更有意义。

从几届毕业生的情况看,优秀的毕业论文,一般都和学生的职业密切相关。这是因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由于题目相对具体,学生对论文的范围、深度较易把握,也较易体现创新性,较好地体现学生的个性,还为学生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由于能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并得到教师的指点,从而实现了优秀教育资源共享,推动个性化、探索性、协作性、终身化学习。

6.增加远程高等教育的辅助手段

实施一年两次的毕业论文指导、答辩以及存档工作,除了常规的在网上教学通知和教学辅导资料,指导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还可以通过E-MAIL交流及论坛互动,定期召开远程视频、音频会议。

高校图书馆作为现代远程高等教育的平台,在场所、技术和设备上都具有明显优势。高校都有成熟的数字图书馆,在学校网络中心的技术支持下,利用校园网的服务器,各个学习中心的每台电脑都可以作为远程高等教育的终端,帮助学生接受远程高等教育,他们可以通过浏览器访问西南科技大学的数字图书馆,获得良好的资料支持,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远程指导。

参考文献:

[1] 刘彪,蔡立军,等.现代远程高等教育毕业设计质量评价

体系及其量化模型[J].现代远程高等教育研究,2005,(6).

[2] 肖胜旗.开放教育毕业论文远程答辩的基本构思[J].湖南

篇8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2-0140-02

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文件中指出:提高教学质量,“要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特别要加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重要环节”,“要采取各种有力措施,确保学生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时间和质量,推进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

在经过了大规模扩招后,我国的本科教育已经不再是精英教育,成为大众教育的平台,而工科学生的就业方向不再主要是管理岗位、产品研发岗位,已经转向了一般技术性工作岗位,这就要求现在的工科学生,特别是一般院校的工科学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更要有切实有效的实践能力,这一点,和教育部文件对我们的指导和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1 工科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的现状

本科学生的毕业设计正是巩固和提高学生理论知识的好机会,毕业实习则是工科学生一次时间最长的实践机会,对提高学生的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现实中,关于毕业设计,一方面,在急剧扩招之后的学校师资力量明显不足,据有国研网的2010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高等教育的生师比例已经达到了17.38∶1,当然这个生师比中的教师数量包括了大量的非教学岗位的教师,考虑这个因素,实际的学生和教学岗位的教师约为32∶1,单纯的毕业设计加上专门的毕业实习指导工作,教师的工作量非常大,而且难以达到切实的效果。另一方面,学生的生源质量在逐年下降,很多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得不好,加上没有实践经验,做起毕业设计来毫无头绪,对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更是举步维艰,只有跟着指导老师“亦步亦趋”,大部分学生在毕业设计中达不到巩固提高的目的。关于毕业实习,由于学生人数过大,现在的学校迫于安全和资金方面的考虑,很多高校都放弃了原来的集中式实习,改为自主实习,而这自主实习,对于现在90后的大学生来说已经形同“鸡肋”,他们迫于学校的安排和找工作时个人简历上需要实习单位公章,才不得不去找个单位实习,很多情况下他们找的实习单位可能和自己所学的专业关系不大,有的甚至“四处活动”花钱买“盖章”了事,即便是去到和专业相关的单位的实习,学生没有任何任务和压力,也没有学习的方向,毕业实习对学生专业的实践能力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在实际的操作中,在教育资源紧张的情况下,现在的有些做法似乎与教育部加强高校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背道而驰。

2 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相结合的优点

对于工科学生来说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相结合有其天然的优势,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作为同一时期的学习任务有相互促进的作用:首先,对于许多工科学生来说毕业实习是用实践来检验其理论知识的第一个机会,也是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获得实践经验并提高其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好机会,同时还是其人生中接触社会、融入社会的第一步,如果这一步走好了将会使学生为毕业后踏入社会生产和生活提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其次,只有通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才不会是空洞无物的,所以在毕业实习的基础上所做的毕业设计内容充实,如能够再结合企业技术改造或导师的课题创新,那么毕业设计就有望产生“创造性”的成果。第三,学生带着毕业设计的任务参加相关的毕业实习内容,就必须对毕业实习更加用心,对实习内容要有更深入的理解,才能把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结合起来,这样的毕业实习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使学生对相关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

对于企业来讲,它不但需要熟练的工人、技术精湛的技师、专业知识丰富的工程师,同时也需要头脑灵活、精力充沛的新人。初出校园的大学生在思想上是最富有想象力,没有被日常生活和工作所限制的固定思维,往往可以在技术上提出新颖的、富有创建性的想法和建议,这正是有远见的企业在技术改造和产品更新过程中所需要的“新思维”。而带着任务而来的大学生在有所准备的情况下,也更有希望表现出自己的创造力。

3 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模式的形式和管理

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相互结合的模式可以有多种形式,但是原则只有一个:与毕业设计(论文)内容相关的生产实习。首先,在设计题目和实习地点的选择上,按照相关性进行。例如:做小型电子仪器设计的到电子生产企业,如果做不到也可以到具有技术实力的较大的电子仪器商或者电子企业的特约维修点去实习;做供配电设计的可以到各类电厂或者变电所去实习,实在找不到的甚至可以到较大企业的供配电车间实习;做建筑设计的则可以首选到各类设计所,实在没有条件可以到各类建筑单位实习等等。同时,毕业设计也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做相应调整,一般而言,工科在当地一定范围内总是有某方面的应用的,即使是工业不太发达的地区,放眼全省范围总是可以找到相关地点进行实习的,如果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也可以对毕业设计题目或内容做适当的调整,比如学习工业控制类专业的,如果当地没有自动化程度较高的企业可以去,就把毕业设计调整为过程控制类的题目,例如供暖系统的温度自控控制,水利调节闸的自动控制,某社区的园林土壤湿度控制等等在当地有相关应用的题目,或者给某些学生改成在某些常见设备相关的题目例如基于地理位置的发动机综合电控,车载电瓶的自动充电及保护系统设计,而他们的实习相对也就可以安排到相关的企业或单位去。总之,毕业设计的选题和毕业实习内容要能够相得益彰,在实习过程中能够对毕业设计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对其中用到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实践中的运用有所体会,这样,设计和实习对于学生来讲不再是一件需要应付的苦差事,而是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好机会,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专业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对专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整个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上,学校因该把专业课的学习时间安排尽量提前到第七个学期(实行3学期制的学校可以在第11学期)完成,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第七学期距离学期结束一个月左右的时间结束课程的考试,剩下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可以安排第一阶段的毕业设计,让学生选题,开始撰写开题报告,对毕业设计的题目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对相关的知识有所复习回顾或者收集和整理,为后续毕业设计的正式进行和毕业实习做好理论方面的准备工作,在这段时间,毕业设计的指导老师要每周对学生的学习准备情况做调查,确保到学期结束时,学生写出较为全面的开题报告,对准备不足或者进展缓慢的学生要给予督促或指导,对于情况较为严重的,给予口头警告,交待其假期的工作,告知其到下学期开始毕业设计准备不足,没有撰写出合格的开题报告者,将不允许开始毕业实习。第八学期开始毕业实习,对于准备不足者,延期两周开始。

大学生的毕业实习过程一定要在专门的技术人员辅以专业教师进行指导下进行。企业中的技术人员对本企业的生产情况熟悉,经验丰富,同时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对学生的实习指导会起点画龙点睛的作用,而学校的专业教师真正了解学生的理论学习情况,可以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结合学生的实习情况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相应的指导是充实毕业论文内容、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保证,还可以引发学生对企业现状或毕业设计的再思考,提高专业兴趣。同时,专业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实习情况可以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提高学校的教学大有裨益,所以实施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相结合的模式不仅可以促进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的质量,还可以促进学校的专业教学。

在学生实习的过程中,毕业设计的指导老师亦兼职成为其毕业实习的指导老师,在学生实习期间,在一定时间间隔必须向指导老师汇报实习和毕业设计进展情况,这个环节必不可少,学校可以制作一些相应的表格,由学生定期填写,逐次交给指导老师,老师也可以在学生实习期间到学生实习现场进行检查,对于学生较为集中的实习单位,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派驻实习指导老师,实在无法实现的,可以通过网络保持时常联络,对学生的情况进行跟踪和指导。

在考核阶段,可以采用传统的答辩形式,最好能邀请实习单位的技术人员一起参与评定,他们实践经验丰富,往往能给出很好的指导,同时,这也给学校和优秀学生了一次向外展示自己的好机会,更能引起学校和学生对毕业设计工作的重视。这个工作难度不大,因为优秀的企业,他们也想真正了解学生的水平,为他们引入人才提供保障。

4 结语

对于工科学生的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相互结合存的模式是对于学校教育改革的一种探索,在我校的两年实践表明,它一方面符合学生成长的需要,对提高毕业设计质量,使学生通过毕业实习切实增长了实践能力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另一方面,这种方式对消除工科学生对于工厂、企业、技术进步等方面的恐惧有一定作用,使学生能够在有指导的情况下认识、了解专业工作和任务,提高了学生对于本专业工作的信心。

参考文献

[1]张秀云.毕业设计(论文)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冶金教育,2011,(4):45-47.

篇9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 (2007) 20-0050-03

1引言

足够长的杠杆可以撬动地球,足够多的阶梯可以攀登顶峰。

如果说计算机科学是一个金字塔,“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无疑是这个耸入云天的金字塔的底座之一。无论是计算机硬件技术还是软件技术,无一不与“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直接或间接相关。在计算机教育大环境悄然改变的今天,像“计算机组成原理”这样传统的基础课程教育模式的改进也需要与时俱进。

阶梯化教学模式是指对一门课的教学在不同的阶段针对不同的学生以多种多样的且逐阶向上的形式开展起来,以达到最大限度地理论联系实际,科研结合教学,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之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

2 “计算机组成原理”阶梯化教学的特点

对于“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而言,阶梯化教学的实现包含多方面含义:

(1) 多样化。打破以往“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理论讲授配合少量实验的单一形式,增加了课程设计、开放实验室项目和毕业设计等多个实践教学环节,实现了教学环节的多样化。

(2) 最大化。最大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程度地理论联系实践,最大限度地与最新技术接轨,以达到培养学生兴趣,开发其潜能的目的。

(3) 阶梯化最重要的一个含义是“逐阶向上”的含义,也就是多种教学方法应用的几个层次是逐渐升高的,就像上楼梯一样。如图1所示,理论教学无疑是第一个台阶,实验教学就是第二个台阶,其余逐渐升高的台阶顺次是课程设计,开放实验室项目,毕业设计环节。一个学生在这几个环节中拾阶而上,终于登顶的时候,他将看到一个无比广阔的发展空间。

(4) 合理的阶梯宽度分布。阶梯的宽度表现为持续时间的长短,参与学生的人数,教师辅导的程度等。由于每一级台阶的性质、目的、内容不同,每一级台阶的宽度也不相同,选择一个合适的宽度比例对于最终阶梯化教学的成功也是非常重要的。

(5) 必需的硬件设施。“欲善其工,先利其器”,一种教学改革方法如果没有相适应的硬件设施,那么就只能是纸上谈兵了。“计算机组成原理”多媒体教学软件和一种或几种实验系统对实现这种阶梯化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3阶梯化教学的具体实现

下面就详细介绍一下各步阶梯的具体实现。

(1) 第一层阶梯:减而弥精的理论教学

由于“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重要基础课位置,以往该课程的理论学时是非常大的,伴随计算机教育环境的变化,理论课时的压缩是必然的。理论课时一般由64~72压缩至48~56。但压缩不意味着粗糙,也不意味着缩减。在缩小的课时里完成大纲要求,且求精求全,这就需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软件可以在很短时间内生动形象地解释复杂知识点,帮助学生快速掌握重点,难点。而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则可以通过帮助学生做好预习、复习、测试、解惑等来实现课堂教学的辅助。计算机手段的应用可以使理论教学缩而不少,减而弥精。

(2) 第二层阶梯:推而广之的实验教学

缩减理论课时的同时,实验教学要推而广之。这里的推广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在有可能的情况下适当地提高实验学时;另一方面要加大有限实验课时的无限空间,内容加多、知识加深、范围加大。实验课时可在10~16学时之间。在教学中有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如何因材施教的问题。实验课程是面向所有学生的。在学生中,接受能力、动手能力、自身努力的程度就有很大差异,在确保规定课时中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为此可采取如下措施:

其一,修订适合本校特色的实验指导书。

其二,严抓学生的预习工作。

实验教学是阶梯教学的第二级台阶,却是实验教学的第一级台阶,在这个层次上可以使每一位学生对理论教学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初步建立整机结构思想。很多理论课上抽象的知识在实验课上得到了具体的体现。实验课常常是使学生感到豁然开朗的一个环节。

(3) 第三层阶梯:渐入佳境的课程设计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实验教学的特点是每个实验只涉及计算机组成结构中一个或几个设备的工作原理。增加一种面向所有学生的课程设计,以完成一个较为综合的题目是使组成原理实践教学渐入佳境的关键一步。课程设计时间及题目在各个学校有着很大区别,一般说1~2周较为合适。本学校应根据实验学时长短及后续实验环节设置情况相应调整。进入课程设计环节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实践经验,加之课程设计时间相对较长,所以教学方法就要变化了。课程设计指导书的内容要比实验指导书粗略,只应该包括设计任务和一些设计所需的数据,指导教师也仅对学生进行方向性指导,全部设计原理图、连线、设计步骤、设计测试都由学生自行完成。指导教师仅对其进行关键技术的指导。充分放手让学生自行设计。

通过课程设计这一环节,应该说每一个按照要求走完这三步台阶的同学都掌握了计算机整体结构的概念,且具备了相当强的动手能力。他们关于组成原理的知识结构,知识体系已达到了本科计算机专业的要求。如果还想更进一步的话,就可以登上下面的阶梯。

(4) 第四层阶梯:更上层楼的开放实验

“计算机组成原理”开放实验室项目可以只对部分感兴趣的同学开展。这里开放的含义就是实验室每天至少8小时开放,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定一个或几个题目,并选择固定的时间进行指导,而学生可以在实验室开放的任意时间到实验室完成项目,以培养对硬件具有特殊兴趣的同学向更深更广的知识领域发展。

其一,人员以每位教师指导15人,3人为1组最适宜。

其二,设计题目可以运用EDA技术对ISP芯片进行开发。

其三,整个项目的实现分为4个阶段:熟悉题目、设计逻辑和写代码、代码调试与测试、总结并写出设计报告。

这一级台阶的设立可以有效地改变学生心中“计算机组成原理”离实际太远的一种印象,同时学生可以建立起硬件软化的概念。这是使参与到项目中的学生完成量变到质变飞跃的一个环节。

(5) 第五层阶梯:已入佳境的毕业设计

计算机本科生的毕业设计题目在各个院校都极少有与“计算机组成原理”或者系统结构直接相关的题目。除了教师重视不够以外,缺乏相应的设备也是一个客观的原因。伴随着实验系统的改进,EDA技术的发展,综合运用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硬件描述语言的毕业设计题目已经成为可能。作为教师,提供一个平台、一个指引、一个机会就很有可能成就一个计算机应用领域的栋梁之才。

毕业设计题目的完成是培养真正的硬件人才的有效途径。能够走完这一步台阶的学生具有更强大的就业竞争力。五层台阶总结如下图:

4实践效果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阶梯化教学改革在辽宁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进行了3年的试点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理论课时完成了基础理论的讲授,实验课上学生理论应用于实践,验证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也真正理解了理论。在课程设计中,学生在课外查找各种资料,使自己在实验室的设计和实践尽善尽美。每年有15名同学参与到开放实验活动中,培养了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少数同学在毕业设计中选择了与组成原理有关的题目,其中有一名同学的毕业设计论文获得了校优秀毕业设计论文一等奖荣誉。

两位笔者直接主持和参与了这三年的试点研究工作,在此之前笔者有十年的“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经验,可是采取阶梯化教学之后,笔者才真正感受到为人师的成就感。尤其是在开放实验和毕业设计工作中,学生由最初的茫然无知,经过不断的实践与理论相印证,一直到最终的深刻认识,他们几乎是非常兴奋地感受着求知的乐趣。学生中有多人考取了研究生,进一步深造。可以说他们的成功也部分归功于“计算机组成原理”阶梯化教学手段的开展。

“计算机组成原理”的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开放实验室项目和毕业设计这五个环节面向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层面实现了“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的阶梯化理念,从根本上解决了专业基础课理论脱离实践和学生不重视、学习无兴趣的弊端。

为人师者不仅要用知识丰富学生的大脑,增长其才干,更应该用为学生搭建通往成功之路的阶梯,在能力范围内尽可能地将学生送入更高的平台。“计算机组成原理”的阶梯化教学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其阶梯化的思想可以应用到其他学科、甚至其他专业。

参考文献

[1] 白中英,杨春武. “计算机组成原理”题解、题库、实验[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6).

[2] 白中英,杨春武,冯一兵. 计算机硬件基础课实验教程[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7).

[3] 刘芳,戴葵,刘芸,王志英. “计算机组成原理”中设计性环节的教学探讨[J]. 计算机教育,2007,(4).

[4] 金海溶,周苏,孟学多. 用实验方法改革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J]. 计算机教育,2007,(1).

作者简介

篇10

关键词: B/S模式;毕业设计管理;MIS系统;.NET

Key words: B/S Structure;graduate design management;MIS system;.NET

中图分类号:TP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6-0157-02

0引言

针对本科毕业设计管理过程中,选题灵活性强、指导老师多、毕业设计地点分散、进度要求严格、工作量大等特点,“基于B/S模式的高校毕业设计管理系统开发”,构建了一个基于三层体系结构并适合于高校使用的网上毕业设计管理系统。从学生的角度,可以通过WEB方式与老师进行交流,实现毕业设计题目的双向选择,协商设计目标、内容、进度等。对于教务管理,管理人员可以开启本年度的毕业设计任务,控制双向选择的进程,随时查询、了解毕业设计进程,不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可以达到加强质量监控和提升管理水平的目的。

1系统需求分析

“基于B/S模式的高校毕业设计管理系统开发”,系统以Windows操作系统为服务平台,后台数据库采用SQL Server 2000数据库,使用Macromedia Dreamweaver 8创建ASP语言构建服务页面,并搭配客户端的JavaScript脚本程序对用户提交的数据进行客户端验证以减轻服务器运行压力[1-2]。

根据毕业设计选题的业务情况,该系统共分成管理员,教师,学生三大系统模块,系统功能设置,管理员用户操作,教师信息修改,选题题目提交,选题题目审核,学生初始信息导入,学生信息修改,题目选报,信息浏览九个完整功能。

1.1 系统的业务流程分析首先是管理员录入教师分组信息,并录入教师姓名,等级以及初始密码,导入学生信息(学号及默认密码),添加系统管理员(用于审核教师提供的选题),开启教师提交选题功能。然后教师通过自己的用户登录,完善自己的详细信息,在规定期限内提交本组选题内容。系统管理员关闭教师提交选题功能,开启管理员审核题目功能。管理员对教师提交的选题进行审核,确定是否通过。系统管理员对选题进行最后调整,确定最终通过的选题。系统管理员关闭选题审核功能,开启学生选报功能。

学生通过自己的学号和初始密码登录系统,修改个人信息及密码,浏览可选题目信息及教师信息,选报课题;管理员关闭学生选报功能,对选报情况进行查看,手动调节选报冲突,使得每个人均有题目选报,每个题目均有人选报。

最终,管理员确定选题情况,教师可以登录查看自己课题选报学生及其资料。

1.2 数据库需求分析根据毕业设计信息管理系统的一般要求,通过对整个系统功能、运行过程和数据流程的分析,可以得出数据库中应包含以下各表:①管理员信息表:管理员用户名,管理员密码。②学生信息表:学生学号,学生密码,学生姓名,学生性别,学生班级,学生联系电话,学生联系邮箱,学生联系QQ,学生选报题目。③教师信息表:教师编号,教师姓名,教师密码,教师联系电话,教师联系邮箱,教师等级,教师所在小组。④选题信息表:选题编号,选题题目,选题所在小组选题详细介绍,选题面向专业,选报状态。

2系统设计

2.1 系统流程设计第一步:系统管理员启动系统,导入学生初始化信息(学号及初始密码),录入教师初始化信息(编号、初始密码、分组、等级),添加审核用的管理员帐户,开启教师题目提交功能。第二步:教师通过教师编号及初始化密码登录,修改密码,完善个人信息。学生通过学号及初始化密码登录,修改密码,完善个人信息。审核用管理员通过初始化信息登录,修改密码。第三步:教师提交本组课题信息,并做适当修改完善。第四步:系统管理员关闭教师提交修改课题功能,开启审核功能。第五步:审核管理员查阅教师提交题目,决定是否审核通过题目,对题目进行修改完善。第六步:系统管理员关闭题目审核功能,开启选报功能。第七步:学生对所有审核通过的题目进行查阅,选报自己中意的课题。第八步:管理员关闭选报功能,教师和管理员查看选报结果。管理员对选报情况进行总结,对未选报的学生进行手动调剂选题,对最终选题结果进行存档上报。

2.2 模块结构设计公用模块:分为用户验证模块,列表打印模块,帮助信息模块。

用户验证模块,按照三种用户类型(学生、教师、管理员)分成三种验证,对不同用户使用不同表单进行提交用户输入的用户名密码,提交后与数据库中的对应条目进行对比,对查找不到的用户或者密码错误的用户则跳转到错误提示页面,对正确登录的用户,则跳转到对应用户类型的主信息界面,用户登录后选择页面上的退出系统,则会在客户端和服务器端同时登出用户;列表打印模块,学生,教师,管理员在使用系统的过程中随时可以将页面上显示的列表进行打印输出;帮助信息模块,用户登录系统后,可以通过菜单中的帮助信息连接查询该用户类型的帮助提示[3-4]。

管理员模块:分为系统功能设定模块,审核管理员操作模块,教师学生初始化模块,选题调剂模块,情况查询模块等几个模块。

系统功能设定模块,管理员可以通过系统功能设定模块对系统的功能有选择的进行开启或者关闭,以便对毕业设计选题进度进行有效控制;审核管理员操作模块,审核管理员可以通过审核管理员操作模块对教师提交的毕业设计题目进行审核操作,决定是否审核通过,审核通过的题目学生才可以选报;教师学生初始化模块,管理员通过教师学生初始化模块对教师和学生的基本信息进行初始化操作,设置基本信息及初始密码;选题调剂模块,管理员在公开选报结束后,可以通过选题调剂模块对没有选报题目的学生及没有学生选报的题目进行配对调剂,以免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报空;情况查询模块,管理员随时可以通过情况查询模块查看题目提交情况、审核通过情况、学生选报情况等,并且可以对情况进行列表打印输出。

教师模块:个人资料修改模块,选题上报修改模块,信息查询模块。

个人资料修改模块,教师登录系统后可以通过个人资料修改模块对初始化教师信息进行修改完善;选题上报模块,教师可以通过选题上报模块提交本组毕业设计题目,提交后的题目进入待审核状态;信息查询模块,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查询模块查看本组提交题目审核结果、选报情况以及选报题目的学生信息。

学生模块:个人资料修改模块,选题模块,信息查询模块。

个人资料修改模块,学生登录系统后可以通过个人资料修改模块对初始化学生信息进行修改完善;选题模块,学生通过选题模块查询可选毕业设计题目,并且对毕业设计题目进行选报;信息查询模块,学生通过信息查询模块查看毕业设计题目的具体介绍及详细情况以及小组教师的详细资料。

2.3 数据储存设计此毕业设计信息管理系统包含以下实体:学生用户信息实体,教师用户信息实体,管理员用户信息实体,毕业设计课题信息实体,教师设计文档信息实体。系统E-R图设计如图1所示。

3系统实现

由于本系统完善度较高,贴近现实使用,故代码量庞大,无法一一举例说明,以下仅列举系统管理员特定功能进行说明。系统管理员模块中的系统功能设定模块,教师学生初始化模块,选题调剂模块,情况查询模块均已实现,系统功能设定界面如图2所示。

由于条件限制,系统未能经过大规模访问及超大容量数据库测试,仅进行过小范围及较小数据库测试。经测试,用户功能全部实现,完全满足应用要求。并发性测试显示,多用户同时登录时未出现不正常状态,服务器对不同用户请求进行分步处理。容错性测试显示,系统对非法请求进行限制,对非法操作进行正确提示,限制非法用户访问页面。

4结束语

“基于B/S模式的高校毕业设计管理系统开发”是针对院系级毕业设计教务管理工作,研究、设计并开发的毕业设计选题系统,采用ASP和SQL Server 2000作为开发工具。在开发过程中首先分析了其主要的业务流程和信息交流交互的内容,然后又结合了学校对毕业设计环节的管理标准和要求,经过系统的功能设计和数据库设计等过程,最终实现了系统要求的全部功能。本系统基于B/S架构,无需在客户端安装任何程序即可使用,达到真正的方便使用,易于推广。本系统采用模块化管理,可以方便的对系统功能进行添加删除,易于升级和维护。

参考文献:

[1]黄梯云.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39-141.

篇11

[中图分类号] 7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4-0156-03

加强顶岗实习的管理是高职院校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内涵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在以往学生顶岗实习的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而出现了诸多的问题,如缺乏独立的管理体系,管理制度不规范不合理,评价与考核体系不够科学,同时实习基地的建设相对滞后,与企业合作程度低等等问题。这导致在顶岗实习过程中,部分学生只注重实习单位的待遇,忽略实践技能的锻炼,经常由于种种原因中途放弃实习,更有一些自己联系实习单位的学生出现只盖章不实习的现象。为了确保实习实训能够达到预期的要求,我校化学与生命科学系与广西山云生化科技有限公司、广西仙草堂制药有限公司、柳州东风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校企合作的合同,将这些企业作为顶岗实习的企业。联合校企双方的专业教师及技术人员共同制定科学合理的实习管理制度,对学生进行集中实习,统一管理,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系统规范的训练。以下主要介绍我校在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所采取的相关措施。

一、顶岗实习管理小组的建立

为了加强对顶岗实习的管理,校企双方选派专业人员组成顶岗实习管理小组,包括负责顶岗实习的系部副主任、生物技术专业带头人及相关专业老师、企业生产部副部长以及负责学生培训工作的企业技术骨干。顶岗实习管理小组的构建旨在确保学生顶岗实习的完成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管理小组负责整个顶岗实习的计划制订与组织实施,制定各项规章制度细则,落实学生顶岗实习的具体内容与项目,构建学生督导检查与日常管理机制以及实习考核评价体系,为顶岗实习保质保量地实施奠定基础。

二、加强学生管理

第一,在学生进行顶岗实习之前,召开全系范围的实习动员大会,并与学生签订《学生顶岗实习承诺书》。通过签订承诺书,让学生了解自己在顶岗实习时的责任与义务。

第二,引导学生进行“角色转变”,要从学生向企业员工进行转变。引导学生重视个人职业能力、实践能力的提高,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规范意识、质量意识与团队精神。

第三,教导学生学会沟通交流。企业的组织结构与管理机制不同于学校,而且企业社会员工的成分相对复杂,因此如何与企业的员工沟通交流,如何与领导沟通交流等都是学生应该学会的,这也为学生毕业后走上社会打下基础。

第四,在实习过程中,有校企双方老师的指导与管理,同时也进行学生自主管理。挑选工作表现优秀且具有管理能力的学生作为组长,组长的职责是负责协调处理组员内部的问题,做好学生们的日常安全工作,汇报学生的工作出勤情况,做好同学之间的团结工作并及时向带队老师汇报同学的思想动态、日常工作情况。

三、加强企业管理

企业是学生顶岗实纲与计划的制订者,也是学生顶岗实习的具体实施者和执行者。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与场所,安排轮岗作业。在学生刚进入企业的时候,企业对学生宣讲企业文化,让学生对所处的企业产生一定的兴趣,并能安心于企业工作。

企业指派技术过硬、具有丰富带徒经验的技术骨干作为学生顶岗实习的指导老师。企业技术人员的职责就是负责学生的岗位技能培训工作,根据实习计划,落实顶岗实习的任务,做好安全生产的教育工作,并重视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的教育工作,指导学生强化实践技能、职业素质的训练与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参与学生实习鉴定工作,依托顶岗实习管理的平台,评价学生顶岗实习技能训练状况和思想表现。企业技术骨干还负责指导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填写好《顶岗实习工作日志》以及《顶岗实习考核表》,使得学生顺利完成顶岗实习任务。

在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企业可以进行后备培养对象的考察,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管理能力、待人接物等等各方面的才能,看看是否可以有可用之才。这样也为企业进行了后备人员的培养。

四、加强顶岗实习带队教师队伍的建设

顶岗实习学校带队教师首先必须是合格的专任教师,具有良好的师德师风与较高的教学水平;熟悉企业的生产工艺与操作规程,能够参与企业的产品研发、技术改进和技术开发;具备丰富的学生管理经验与良好的沟通能力,负责实训期间的学生管理与安全教育工作,同时做好学生、企业、学校三方面的沟通工作,担当企业与学校的桥梁纽带作用。带队老师与企业指导老师实行相互帮助,优势互补,分别负责对学生进行顶岗实习的教学安排,加强沟通,相互配合,按时完成实习任务。

学生带队教师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在岗考勤、业务考核,同时负责学生安全教育及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做好实习期间学生的思想稳定工作,关心学生的生活与身体健康,维护学生的利益,帮助学生解决所存在的问题,确保学生顶岗实习的质量,指导学生撰写专业实习报告,做好学生工作日志,顶岗实习鉴定等相关工作的检查工作,确保整个顶岗实习能够按期进行。

五、建立科学的实习考核评价方法

学生顶岗实习阶段的考核指标由企业与学校共同根据顶岗实习的培养目标制订,并实行定期考核。考核内容包括生产操作技能、平时工作表现、安全生产纪律状况、团队精神以及出勤状况等等。考核由企业技术人员与学校指导老师共同打分,且企业技术人员占60%的权重,学校带队教师占40%的权重。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分阶段进行,每周实习进行一次小评,两周实习进行评价总结,并根据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整改。同学们在轮岗之后进行工作总结。同时还要结合学生顶岗实习的工作日志、工作周记、月记、实训报告、自我鉴定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并按20%的比例评选实训优秀学员。

在实习结束后,从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实习报告等三部分进行考核,各部分所占比例为30%,40%,30%等。毕业设计考核可以根据顶岗过程中的职业技能以及职业素养方面的一两个问题评判学生将学术理论应用到工作实际中的操作能力,同时也评判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考查学生是否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进行毕业论文答辩的时候,组织企业技术人员与学校教师共同构成评委会。答辩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为了确保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保质保量地进行,学校教务处成立督导组进行全程跟踪与检查,定期到企业检查工学结合的执行情况,与企业领导、学生及指导老师沟通交流,交换意见,了解校企合作情况、技能培训、实习实训以及学生在企业生活学习的相关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作阶段性的总结与信息反馈。通过督导与检查,完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建立科学的人才质量督导管理体制。

六、结论

(一)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综合素质提高

通过企业实地的顶岗实习,学生对企业生产环境的真实了解,强化了学生职业道德和确立了职业素质教育的良好职业途径,推进了高职教育的“职业化”进程。

学生参加顶岗实习,在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中工作,从学生转变为企业员工,通过生产实践的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均得到很大的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加强,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得到很大的提高,对社会的认知变得更为理性,做人做事的方式也有很多改进,提高了自己的社会生存适应能力。学生通过参与企业的生产与管理,了解企业生产、管理与经营的全过程,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进行有机结合,通过实践来检验理论,通过理论来指导实践,从而达到实践能力与理论水平的双重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增强,综合职业素质也得到很好的提高。

通过规范系统的管理,将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相结合,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强了。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大大提高,以往毕业设计所存在的抄袭、低劣的论文数量大大地减少。而且,通过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的结合,使得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综合职业素质也得到显著的提高。

(二)学生就业率增高

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进行实践,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还提高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接受企业提供的职业指导与培训工作,了解到与自己今后就业相关的各种信息,开阔了视野,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树立了自己的职业理念,就业自信心也有很大的提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自开展顶岗实习以来,有一部分学生被企业留下来继续工作,且作为企业技术骨干进行培养,其他大部分学生也找到了很满意的工作单位,而且均有良好的发展。

(三)校企双方互利共赢的局面

在校企合作共建的顶岗实习平台过程中,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实习设备以及实训场所等供学生实习实训。学校利用校内的教学与科研条件为企业进行新员工的岗前素质、岗位知识、岗位技能培训以及老员工再培训,系部的教师积极参与企业的科研工作,为企业提供科技研发、工艺改进、新品开发等方面的支持。学校带队的老师在管理学生的同时也参与了企业一线的生产,不断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与研发能力,同时教师对岗位、企业及行业的需求了如指掌,对以后的顶岗实习的指导更有针对性,填补了高职院校实践教师力量不足的状况。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高职院校与实习企业均可以得到很大的收益。企业可以优先争取到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制定的优惠政策,通过政府渠道筹集资金,引进企业新建实训厂房,节约经营成本,通过政府支持建立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学校提供实习场地与实习学生,企业可以提供设备、技术和人员,形成校企一体化合作模式,从而形成学校和企业在教学、培训、生产实践以及科技研发等多层面、全方位的紧密型合作局面,达到取长补短,互惠互利的目的,充分实现校企双向互补,资源共享的双赢局面。

[ 参 考 文 献 ]

[1] 朱于芝,张黎.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模式的思考[J].中国市场,2013(6):87-88.

[2] 姜云,邱立姝.黑龙江省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经济,2013(4):138-140.

[3] 周登攀.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模式的研究[J].价值工程,2013(10):222-223.

[4] 凌成树,李权.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管理制度与考评方法探索[J].电子世界,2013(3):147-148.

[5] 尚润玲.顶岗实习管理体系的构建[J].职业教育,2013(4):92-93.

篇12

0 引言

土木工程专业是一个宽口径的一级学科,包括建筑工程、交通工程、岩土工程和地下工程等二级专业方向[1]。土木工程专业以培养“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以交通方向为例,本专业旨在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又较强的实践能力,从事道路桥梁工程的设计、施工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工程技术人才[2]。大部分高等院校的教学计划中有以下主干课程,三大力学、建筑材料、项目管理、道路勘测设计、施工技术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3]。

翻转课堂是和微课、Mooc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新型教学模式,它的核心思想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主动学习性,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角。现阶段的教学活动主要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知识点,学生在课后完成相应的习题。而应用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后,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角转变为学生[4]。学生在课前可在免费的在线平台观看微课程,Mooc就是目前较为流行的一种大规模开放性在线课程。学生可利用手机或电脑在课前学习知识点,一遍听不懂可听两遍,两遍听不懂可听三遍,这样就避免了课堂上教师教一遍而听不懂知识点的困惑。课堂中教师只需解决学生的问题[5]。

基于土木工程专业的办学特点和翻转课堂的思想,下面从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类课程三大方面进行教学改革的探讨。

1 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

1.1 目前的教学方式中出现的问题

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有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测量工程和建筑材料等,除了测量工程有两周的室外实际操作课程以外其余的课程均为课程讲授课程。其中的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是本专业核心基础课,同时这三门课程也是多数同学学习中较为困难的课程。在一些土木工程专业院校,每学期补考率和重修率最高的课程都是这三门课程。以结构力学为例,目前的上课方式大多为板书加PPT,由于有大量的计算演示过程,即便是PPT授课,教师也需要用黑板加粉笔进行教学。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和进程计划在45分钟的课堂中将每一道例题和每一个知识点讲解给大家。如结构力学超静定结构的力法方程,这部分只是较抽象,知识点不易理解,课堂上教师讲解一遍力法方程的原理,学生在没有提前学习的情况下可能听得懵懵懂懂。因时间有限,教师在有限的45分钟内需继续讲解下一个知识点。往往,教师被一黑板一黑板的粉笔灰刺激的声音沙哑、咳嗽不停,但讲台下的部分学生听得云里雾里。长期以往,教师患上了咽炎等职业病,而学生由于听不懂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把力学课程当成了大学生涯的拦路虎,很多留级甚至退学的学生中均有一两门力学课程未达到合格标准。

1.2 翻转课堂带来的教学改革

随着教育界科学技术革命的到来,翻转课堂可以改变上述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在微时代的潮流中,教育领域产生了“微课程”。教师针对某一个知识点在15分钟,甚至更短的时间内讲清楚。如上述的力法方程原理,学生在课前收听或观看教学音频或视频,听一遍可能似懂非懂,听两遍可以接受并理解,听三遍可能会加深印象,听四遍或许能学以致用。如此,在课前学生已掌握了知识点,并能完成相关作业。而在课堂上,老师的职责是回答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在翻转课堂的理念下,利用微课程和Mooc将原来的教学模式彻底改革,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性并使所有的学生都能理解某一难懂的知识点,同时将任课教师从大量的讲解中解放出来。这种教学模式带来的最大好处是,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不再对力学课程感到惧怕,有了坚实的力学基础后可以更好地学习后续的专业课。

2 基于翻转课堂的专业课教学改革

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课教学任务是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设计和施工技术与管理的基本技能,并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以交通土建方向为例,专业课包括桥梁、隧道工程和施工技术等多门课程。以施工技术为例,传统的教学方式为课堂讲授,利用黑板、PPT或视频资料,在32学时内需要掌握路基、路面、桥梁和隧道工程的施工方法,并学会施工组织设计。

本课程与实践紧密联系,如果在课堂中单纯地介绍理论方法和设计理念,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若能在课堂上播放相关技术的视频资料再去讲授,教学效果将会提高许多。但短短的32个小时,让课堂的时间变得很珍贵,授课期间不可能观看大量的视频资料。目前,教师往往利用课间休息时间给学生播放视频。如此,学生们对于现场操作较陌生,因理解不到某一技术部分学生对本专业失去信心。但是,基于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可在课前观看教师提供或在线免费的视频资料。在课堂上,教师只需将施工方法进行总结和归纳,也可针对某一工程方法模拟一座桥梁或隧道的施工组织设计。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让专业课不再枯燥,同时让学生在课后有迫切需要提高专业知识的紧迫感,最关键的是我们的本科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工作岗位。

3 实践类课程教学改革

3.1 实践类课程中出现的问题

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类教学课程包括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这类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有一定的动手和设计能力。学生参与到实际工程中,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完成设计和施工中较为简单的工作。仍然以交通土建方向为例,目前国内大部分高等院校的专业课中会增加一周的课程设计、一个月的生产实习和一个学期的毕业设计。课程设计主要在课程讲授结束后教师指导学生操作,以某一个计算点为中心而完成相应的设计过程。如路面工程,一周的课程设计需要完成路面的结构组合设计、路面厚度计算两大步骤。这类课程设计需要大量的反复计算,最终以数据来验证成果。但随着各类应用软件的普及,如东南大学路面设计软件可以让一周的课程设计在一天内完成。如此,原教学计划中课程设计的时间已显得绰绰有余。生产实习的时间为大四第一学期的第一个月,施工和设计单位往往因时间短暂不便管理实习生而拒绝接受学生,很多学生只能应付着完成实习任务。这样,生产实习的教学目的并没有达到教学计划。毕业设计有三个多月,时间在大学期间的最后一个学期,设计任务包括道路勘测设计和桥梁设计,工作的重点是在教师提供的路线图或地质条件下计算相关参数。如此,在某种意义上学生只是完成了一套既定公式的计算。

3.2 基于翻转课堂的实践类课程教学改革

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的时间可以安排在大四第一学期,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可以同时进行。学生利用四个的时间(8月、9月、10月和11月)参与到施工和设计中,外业实习完成后利用一个月时间进行相关的毕业论文(设计)。大四的第二学期主要进行专业课教学,在毕业前一个月让学生根据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实习中掌握的现场经验最后系统地完成毕业论文(设计)。课程设计可改完专业课的大作业,而不必再安排单独的一周时间。

4 结论

笔者根据自身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感受,基于翻转课堂的理念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类课程有了以上一些教学改革的思路。这些思路能否实施,还需在今后的改革中逐一验证。

【参考文献】

[1]丁以兵,黄伟,贾冬云.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改革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2]薛刚,郭晓燕.土木专业毕业设计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