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专业分析范文

时间:2023-08-06 09:02:1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智能化专业分析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智能化专业分析

篇1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9)01-0093-02

1984年,美国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智能建筑。随后,智能建筑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起来,20世纪90年代引入中国,发展极快。近年来,部分大学和高职院校相继开设该专业,但由于楼宇智能化尚属新兴行业,在中国的发展仅十来年时间,虽然从事该行业的研究、设计及理论专家相继出现,但该专业技能型施工一线的人才培训和培养工作相对滞后。

1 中国建筑业发展急需楼宇智能化专业技能型人才

在社会信息文化的现代化生活和工作环境中,“人不是在马路上就是在建筑物内”,随之而来的建设项目遍布世界各地。目前,世界最大的建筑业市场在亚洲,而亚洲最大的建筑业市场在中国。

随着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和建筑智能化的提高,建筑企业、监理公司、星级宾馆、酒店、商场、写字楼、停车场、医院、物业管理公司等企事业单位急需大量从事楼宇智能化专业的设计、施工、监理、管理、测试及推销产品的技能型人才,并且对楼宇智能化专业技能型紧缺人才需求的增长速度必然与建筑智能化发展速度同步。黑龙江省建筑专家委员会对黑龙江、辽宁、浙江、四川、深圳、广东、广西等省区建筑设计单位、建筑施工企业、监理公司、房地产开发及物业公司等78家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对楼宇智能化专业本科生、专科生、中专生的用人比例为1∶6∶3,由此可见,专科生仍是楼宇智能化专业技能型紧缺人才的需求主流。这类用人单位认为高职高专类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符合他们的要求,因而更倾向于使用高职高专类人才。

我国的建筑界、工程界、学术界和有关政府部门对此已引起高度重视:国家建设部、信息产业部于2003年发文,规定了建筑行业楼宇智能化建设标准、建设工程质量监理规范;国家人事部在2004年把智能楼宇管理师列为我国十大新职业之一;国家教育部在2005年颁布执行的《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中,把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列入其中;2005年,国家人事部、劳动保障部联合了楼宇智能化工程施工和工程监理持证上岗的规定。

可见,中国的发展急需大批懂设计、会施工、能管理的楼宇智能化专业技能型紧缺人才。楼宇智能化及其专业人才的旺盛需求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

2 楼宇智能化的高科技急需大量楼宇智能化专业技能型人才

随着智能化、系统化、网络化、节能化和多样化管理等最新楼宇智能化高科技成果在各种大型建筑、大型商场、会展中心、高档宾馆、智能小区的广泛应用,楼宇智能化技术不断向系统集成化、功能多元化以及管理综合化、智能化和人性化的方向发展,大大提高了楼宇智能化技术的科技含量。该领域技术高,工艺精,难度大,不是一般的普通工人能完成的,要求有一定的技术基础,要懂得相应的法律法规、工程规范和技术要求的专业技能型人才担当。

中国楼宇智能化是一个发展迅速的职业。据网上公布的统计数据来看,在北京的智能化建筑行业,今年涉及楼宇智能化领域的人才缺口为120万人。掌握楼宇智能化技术的技工人员,月工资收入比普通工程师要高1000元左右。预期未来10年内这类技术人才的收入将有20%的增长幅度。可见,楼宇智能化的高科技发展对楼宇智能化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这给高职教育发展楼宇智能化专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3 加入WTO急需大量楼宇智能化技能型人才

中国加入WTO,国内建筑业市场将融入国际大市场,随着国外企业参与我国建筑行业的竞争,他们把国外的先进技术、管理机构及规范的运作程序带入我国,有助于提高我国楼宇智能化的整体水平,但同时也是对我国楼宇智能化专业的极大挑战,这就需要我们迅速提高竞争力。提高竞争力的关键在于培养能与国际接轨的、懂国际惯例的,技术过硬的、能正确使用计算机工具直接为企业生产及管理服务的楼宇智能化技术应用型人才。

4 广西的发展急需大量楼宇智能化技能型人才

4.1 广西建筑业发展预测

“十一五”将是广西艰难爬坡、突破重点、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国《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中北部湾被作为重点发展地区战略的确定;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进程的加快;广西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发展重点的确立;特别是2006年8月,自治区党委刘奇葆书记在南宁视察城市建设发展时明确提出:南宁市要实施重点向南战略,开发新区,集中力量搞好五象新区的建设,力争核心区今后五年初具规模,在这个方向上再造一个具有150万人口的新南宁的建设发展目标,强调南宁要争当建设现代化城市的排头兵,把南宁建设成为区域性国际城市的宏伟目标。

所有信息表明,广西房地产业将长期保持高速发展态势,“十一五”期间必将成为广西建筑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4.2 广西建筑业人才要求

根据广西建设厅“十一五”规划,至“十一五”期末,在全区建筑行业全面实施“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输出”、“先培训、后上岗”、“先培训、后鉴定”的原则和要求,建设职工队伍中90%以上技术工人和劳务人员经过培训鉴定取得相应资格证书。其中:生产管理、技术人员中,关键岗位持证上岗率达到100%,一般岗位达到90%;生产操作人员中,特殊工种和主体工种持证上岗率达到100%,一般工种达到90%;进入资质等级的建筑施工企业,专门人才占职工队伍的比例达到30%以上,建设教育、科研勘察设计、咨询等单位职业队伍专门人才的比例在现有基础上增加6个百分点。

4.3 广西楼宇智能化专业人才需求预测

根据广西建设厅对12个地级市的统计:广西2006年竣工和2007年计划开工的建筑面积分别为1310万平方米和1441万平方米。按楼宇竣工后每2万平方米需楼宇智能化专业管理、维护人员1名,楼宇封顶后每2万平方米需楼宇智能化专业安装施工技术员1名计算,广西2006年至少需楼宇智能化专业技术管理、维护人员655名,2007年需楼宇智能化专业施工技术员721名。从2006年开始,广西每年至少需楼宇智能化专业人才1376名。根据广西目前发展势头,每年可按10%递增。可见,在区内外房地产市场持续“升温”背景下,广西对楼宇智能化技能型人才需求十分旺盛。

4.4 广西建筑业现有从业人员状况

广西是建筑大省,位于全国前列,据统计:至2005年,广西各类建筑业施工企业1510家,建筑业从业人数70万人,其中城镇建筑业占50万人,且遍布全国各地,还有为数不少的企业进行劳务输出。广西获得建设行业从业资格(包括:项目经理,建造师,监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等)的建筑工程技术人员共30594人,只占建筑业从业人数的4.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楼宇智能化技术在建筑业各项工程中科技含量相对较高,不难想象,广西具有楼宇智能化专业资质的企业和专业技术人才只有建筑业从业人数的极少部分,即楼宇智能化专业资质的企业和专业技术人才极其匮乏,许多公司由于没有专业的楼宇智能化专业管理和施工队伍,不能进行专业的管理和施工,或凭经验管理和施工,造成这部分工程项目不能承包,影响了公司的效益。广西人才交流中心的信息及近年高职院校毕业生招聘情况也可充分说明,楼宇智能化专业市场需求与人才紧缺的矛盾非常突出。

4.5 广西现有建筑业人才培养状况

我区52所高校(含普通本科及成人高校开设高职高专教育土建类专业)开设有土建类专业的院校共有25所,19个专业,但致力于楼宇智能化技术专业只有4个布点,年均毕业生人数约为150人,远远不能满足广西年均1376名,且每年10%递增的需要。全区建筑类专业毕业生首次就业率均在90%以上,一直位居前茅,呈现供不应求的良好态势。

综上所述,迅速发展的建筑行业,不断采用的楼宇智能化高新技术,迫切需要掌握专业技术、综合素质高的楼宇智能化专业技术人才;广西目前楼宇智能化从业人员及高职高专楼宇智能化人才培养现状远远不能满足市场对楼宇智能化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由此可见,广西要实现由建筑大省变成建筑强省的目标,迫切需要大量的楼宇智能化专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可以考虑增设楼宇智能化专业的布点,加大既有专业的办学规模,并力争将楼宇智能化专业建设成为广西高职高专教育土建类优质专业和精品专业,以缓解该专业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供需之间的突出矛盾。楼宇智能化技术专业是一个市场广泛而又缺乏专业人才的领域,在我区高等职业教育中开展楼宇智能化技术人才的培养,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专业发展规划,该专业的就业与社会需求相适应,达到了前瞻性与现实性的统一,需求性和可行性的统一,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翟立.我国建筑业改革与发展辉煌走过“十五”稳步迈入“十一五”[J].中国建设报,2006(4):23-24.

篇2

根据最近的一份报告,大多数工业公司已经认识到工业物联网带来的重大好处,但有八成人表示他们没有一个成熟的计划来把握这个机遇,似乎获得物联网的那些好处并非一件容易的事。

其实,随着工业设施中传感器和智能控制系统的发展成熟,企业现在可以轻松利用这一技术浪潮,通过连接实现高效的业务流程,从而提高数字化成熟度。接下来的几年,工业制造将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先进。

基于人工智能的自动化

人工智能给工业设备运营带来众多好处正逐渐被企业人员所认识,在资产绩效管理中利用机器学习软件算法,通过历史数据的整合分析,可以帮助现场人员预测维护故障设备,为企业提供更高的准确性、更高级的预警服务。

将复杂机器学习算法应用于实时性能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的价值将得到进一步体现。通过AI技术创造更智能、可以自给自足的机器,同时能使生产线能应对各种需求的变化。

现阶段,很多企业仍然处于数字化转型的过程,连接所有工厂和车间的机器及设备资产,各种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和不同的数据可能会阻碍数据分析和市场决策。

但通过传感器通信更多的设备数据,基于人工智能的资产业绩管理系统不仅可以组织和标准化数据输入,也可以增强企业对数据进行分析的能力,从而实现更加自动化和准确的决策。

对于目前工厂运营的一些手动流程,如工作订单和日程安排检查都将实现自动化,从而简化维护实践并提高机器的性能。

数字双胞胎带来关键优势

数字双胞胎产品在各行各业的应用越来越普遍,真正的数字生态系统将为企业提供关键优势,为运营的资产绩效管理提供充足的动力。

预先定义资产如何运作和执行的内容,然后利用这些信息来构建资产的复制品。字双胞胎的概念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通过每个资产的虚拟复制品测试,通知操作员关于设备的健康状况、使用寿命和性能水平。

在数字化基础上,企业完全有能力在一天中的任何时间对机器进行优化,以调整出生产线的最高生产力水平。对于过每年每秒都需要进行生产的企业来说,通过数字化避免意外停机,将可以节省数百万美元。

只要企业建立了更好理解整个工厂的运营情况的资产的数字副本,就可以识别出任何异常情况或表现不佳的设备,并酌情采取适当的措施。甚至可以更进一步,这些数据最终可以匿名化并在整个行业内共享出云,使用户获得更大的数据样本和更准确的参考。

对于一般的资产运营企业来说,其数据收集和分析统计的能力都是有限的,但是,只要会利用广泛的共享数据资源以及同行经验,将能为资产管理提供更好的性能洞察力,进一步识别出设备的故障和性能问题。

增强现实颠覆设备维护

对于设备维护人员来说,并非所有的工业设备都可以接近。某些机器设备可能拥有数千个零件,而每个零件都嵌入强固的材料层,以及有可能是在世界上最恶劣的环境中运行。数十年来,在设备例行检查或资产显示错误需要维修时,都需在检查过程耗费巨大的时间和人力,检查团队需要对设备进行实际操作测试以确定问题的真正所在。

医疗技术设备制造商必须对关键医疗系统保持检查。如果医院有感染,用于检测感染的设备需要立即反应。假如一个制造商的微生物设备有任何性能问题,它会使整个医疗生态系统处于危险之中。因此,这此特殊设备需要定期监测和检查。

篇3

十四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以及中国经济的迅猛崛起使得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再加上经济全球化对中国传统经济秩序的冲击以及对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机遇这一双重影响,改革金融体制、优化金融市场秩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此发展潮流下,我国政策性银行的商业化改革变成了大势所趋。

然而,在政策性银行的商业化改革中我们必须关注的一个问题便是:如何在改革中实现政策性银行的非市场化职能和市场化职能的合理、科学重置?这个问题正是我们探索的焦点。在政策性银行的商业化改革上,国家开发银行是“先头兵”。2007年初召开的第三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确立了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三大政策性银行根据各自条件,按照一行一策的方针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此国家开发银行走上商业化发展道路。迄今已经完全实现其市场化改革,成为我国第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其改革过程中,其对金融职能重置以及经营模式转型这个问题给予高度的重视,并进行不断地探索,对我们研究政策性银行市场化改革中的金融职能研究提供了思路和答案。

探求政策性银行改革中的金融职能离不开对改革重点内容和目标的分析,因为,金融职能是体现和贯穿在具体的改革内容里面的。笔者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在对政策性银行改革的重点进行介绍的基础上,指出其市场化改革中的主要金融职能。

一、政策性银行市场化改革的重点

1.1金融业务的重置与经营模式的商业化之间的完美结合

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成立之时的主要职责一是承接大量专业银行难以承担的难以商业化的政策性金融业务,促进专业银行的商业化改革。从这点上来说,它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产物。二是为涉及到公共利益的大量公共服务项目给予相应的金融支持。因此,它在我国金融改革时期起到了良好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但是,政策性银行在随后的运行中也遇到了不良贷款和不良资产等问题,这也正是我们进行政策银行商业化改革的原因之一。在具体的改革内容上,以开行的商业化改革为例,开行的改革主要集中在实现经营模式方式的商业化改革,在业务再造上,开始实行一系列贴近商业化经营业务(如资产证券业务、资金流量表管理),但是在拓展商业化经营业务的同时,还继续保留并实施国家的相关政策性业务。也就是说,改革中的开行的业务具有着双重性。此外,最重要的便是做到业务改革与经营模式之间的完美、高效结合,通过两者的相辅相成和相互促进来加速改革步伐,并实现改革与效益的双赢。

1.2金融效率的提高

金融效率的提高既是政策性银行改革的重要内容,又是其改革的目标。同时还是改革中金融职能的发挥的综合体现。金融业务重组和经营模式转变归根到底是为金融效率的改善服务的。而金融效率改善正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目的。通过业务和经营模式的双重改革,政策性银行改革进一步提高了自身金融经营效率,同时维护并优化了金融市场的整体经济秩序。这些都极大的推进了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进程,对提升我国整个金融市场的国际竞争力并改善其整体金融效率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3社会责任的承担

相对于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本身就是为保障社会公共利益服务的,即使从政策银行改革中的商业利益取向上来说,其利益目标与社会责任承担并不冲突,而是相辅相成的。社会的长远利益就是银行的长远利益,而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在现在及未来激烈的银行业竞争中将成为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因而其承担着很大的社会责任,不管是商业化改革中还是改革完成后,政策性银行都不能抛却其社会责任。甚至要发挥更大的作用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二、政策性银行商业化改革中的金融职能

政策性银行商业化改革中的金融职能是体现和贯穿在其改革的主要内容和目标追求上的。在对两者进行分析之后,笔者将政策性银行商业化改革中的主要金融职能归结如下。

2.1金融中介职能

金融中介职能是所有金融机构的一般职能。在政策性银行商业化改革的全过程中,金融中介职能都贯穿其中。对政策性银行来说,它主要是通过筹资并把资金投放到涉及到利益的公共服务项目上去.不管是在市场化改革中还是改革后,也不管其金融业务发生怎样的转变,其金融中介职能是永恒不变的。

2.2市场建设职能

市场培育本身便是政策性银行的特殊职能。国家通过政策性银行对宏观市场经济的发展进行宏观调控,以促进市场的均衡、全面、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国家调控宏观经济的经济和社会职能主要是通过中央银行和政策性银行承办的,商业银行则很少能够参与其中。因而,与商业银行相比,政策性银行承担者市场建设和培育特殊职能。

即使在政策性银行的商业化改革进程中,这种职能仍然存在,甚至承担更多并发挥更大作用。以国开行为例,在改革前和改革中,国开行都主要进入到市场发育并不成熟,商业化程度不够,商业银行不愿进入的领域中去。而这些领域恰恰又是自身资金极度匮乏、资金需求量巨大、对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起巨大作用且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政策性银行在介入到这些领域之后,采取多种方式来进行市场建设和培育,待市场成熟之后便退出,重新选择有关国家事业发展的市场和金融盲点。比如说,国开行的主要任务便是支持中小企业成长,为商业性金融培育未来合格的客户;支持落后地区的开发建设,为商业性金融开拓市场空间。而在政策性银行的市场化改革中,鉴于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相比所具有的独特优势,这种市场培育作用的表现的更加明显,并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2.3制度建设职能

篇4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各行各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渐突显。为推动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培养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高职校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我校在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改革试点中提出:将与职业技能紧密相关的技能课实施阶段式模块化教学,通过高密度的集中学习,强化学生相应职业技能训练,提高操作能力,为学生将来职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文化及理论学习仍然沿用原有的学期教学方式,以确保学习的循序渐进。经过近三年的实践,我们在计算机应用专业实施的专业技能课阶段式模块化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专业技能课阶段式模块化教学改革的原则

1.1基于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原则

职业学校改革课程改革要求学校"以就业为导向,面向人才市场",结合社会发展的需求,灵活设置专业课程,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满足市场需求。高职专业课程的设置应该以学生就业需要为考虑,以适应职业需求为准则,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开始了解职业的需要,为将来就业做好准备,也便于更好地促进职业技能教育的发展壮大。

1.2基于专业建设的原则

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是能够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第一线高技能实用型人才,它不一定要求学生具备多么完善的"学科化"体系,或是说学习的课程的是否"系统性"、"严谨性"、"完整性"。因此,在专业技能课的课程设置上要能够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删去与专业无关且不影响专业基本素养培养的繁、难内容,让学生在较少的时间内学到最实用、最有用的内容。

另一方面,职业技术教育的核心就是突出技能训练,推进阶段式模块化教学的目的在于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重要环节,以更好地突出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通过专业技能课阶段式模块化教学的实施,在教学内容、方法和考核标准上,逐步与行业需要、行业考核标准相结合,以从便更好地提高学生将来从事职业的适应能力,从而大大提高学校办学水平,促进专业建设,增强本专业的社会认可度。

1.3基于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原则

阶段式模块化教学改革的主导思想就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根本,以教会学生实用知识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前提,以适应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为核心,全力打造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专业技能课阶段式模块化教学充分体现了"学有所有,学为所用"的教学观点,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任务都变得非常明确,实践操作训练时间连续,训练更加充分,针对性更强,这都大大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其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的同步提高,也为学生未来的职业需要打下必要的基础。

2.专业技能课阶段式模块化教学的实施

2.1模块及教学阶段的划分

表 - 1 基础应用模块阶段划分模块

课程

阶段划分

周学时

教学阶段

基础应用模块

中英文输入技术

10

1-3

Windows操作系统

10

4-6

文字处理

10

7-13

电子表格

10

14-20

幻灯片设计与制作

10

1-4

Office综合实践

10

5-10

Internet技术与应用

10

11-14

常用工具软件

10

15-20

计算机组装与维修

14

1-5

考虑到生源素质问题,我校在计算应用专业试点实施的专业技能课阶段式模块化教学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尝试着建立专业技能课的全新课程体系:结合岗位和技能训练的需求,将各模块课程分阶段集中教学和训练,发掘学生好动等优点,抑制理论学习耐性差的缺点,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我校的实践中,我们针对学生未来可能的就业方向将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专业技能划分为基础应用模块、平面设计模块、网络应用模块及软件设计模块,每个模块包含若干门课程,模块内的课程打破传统学期教学或学年教学模式,实施分阶段集中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和训练,表-1给出的是基础应用模块阶段的划分。

2.2阶段式模块化教学的特点及优势

(1)教学组织模块化  专业技能课阶段式模块化教学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三位一体式的教学,化繁为简,着重专业技能训练,将各模块的专业技能课分阶段集中学习,通过短时间的集中强化训练使学生快速掌握该种技能的应用技巧并能够熟练应用。同时,这种模块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各课程的理论与实际操作能够有机结合,各阶段的学习能够较好的结合实践,形成了一个积木组合式的教学模式。

(2)促进教师自身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提高,增加教师的社会意识  我校在这种分阶段模块化的教学实践中,高强度的集中教学迫使教师需要不断的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同时,增加了教师的社会意识,促使教师主动去了解和掌握社会和企业的需求,以便在教学中能够根据模块的特点和学生未来职业的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由于教学课时的高度集中,促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去探讨教学方法的改进,以便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

(3)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水平  在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不断提升的今天,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学校教学课堂的关键。我们让学生能够版主选择模块来学习,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化被动为主动,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这种阶段式的教学,每个课程的学习周期短,学生掌握一项技能的速度快,其学习效果可以得到及时的评价,从而极大的提高学生的成就感,使得学习不再枯燥。阶段式的教学,还有利于从实训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师在这种阶段式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版主的配置理论与实训学时,设置针对未来职业需要的实践作业,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能够体现到将来就业后的合作和竞争,切实感觉今后的工作环境,提高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能力。

(4)改革评价机制  在阶段式模块化的教学中,现有的评价机制受到极大的挑战,可以说完全不能适应这种教学模式的需要。我们知道有效的评价是对 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结果总结,因而评价机制改革势在必行。在实施阶段式模块化的教学后,强化了"过程控制"概念,弱化了考试结果。我们更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过程性评价,不再"一张试卷定终身",而是将学生的整个学习和实践的过程都纳入评价体系,根据学生的基础和能力的提升建立学习档案并进行综合考核。这种评价机制能够更客观地对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果作出判断,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达到了达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目的。

(5)促进了校本教材的建设  在阶段式模块化的教学过程中,一部分课程所涉及的教材在市面上很难找到,有时即使找到也不太符合这种阶段式教学的需要,这迫使教师在教学准备的过程中去编写符合需要的校本课程,从而促进校本课程建设。

3.实施过程中的困惑与思考

在构建阶段式模块化教学体系的过程中,我们最大的困惑就是:目前,我们大多数教师都属于"学术型",但这种基于学生职业需要的教学模式更需要"技术型"师资,需要教师更多地深入了解企业的实际需要,为培养实用型打好基础。做一个学术与技艺并重的双师型教师是值得我们为人师者深入思考的问题,这要求我们能够深入企业参加实践,通过企业实践了解社会需求并提升自身的技艺。作为学校层面,也应主动联系企业,既为学生的顶岗实习寻求实习基础,也为专业教师走进企业、走上生产线提供机会,为实现专业教育与技术教育的合二为一奠定基础。只有顺应时展的需求,才能国家的发展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才能真正发展壮大职业教育事业。

参考文献:

[1]胡洋,苏琳.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模块化教学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08年3月

[2]赵金祥.课程模块化教学和考核方法的探讨[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院,第7卷第1期,2006年3月

篇5

关键词:石化专业 能力 阶段

当前,我国的石化企业与相对应的高职教育有很严重的脱节现象,主要表现在职业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满足不了石化企业的期望,国内约200家高职高专院校也纷纷进行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研讨、改革和建设,争取为企业培养出合格的接班人。

一、石化从业人员结构现状

目前最为突出的矛盾是从业人员总体素质难以满足整个石化行业发展的需要。石化企业生产员工占总体员工比例约80%,而真正参与一线生产小班的员工又占生产员工的80%,说明决定石化企业生产水平的人群正是这占总体石化员工约60%以上的一线生产操作者。西南区和西北区的石化企业矛盾更为凸显。

二、高职高专院校教育与石化企业实际需求存在脱节现象

在德国,职业教育是企业按其要求去制定职业学校的教育计划。 在我国仍有部分职业教育混同于普教,办成了“二等”大学,培养出的学生“高不成,低不就”。职教应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知识、技能、态度为导向。

三、石化企业对员工的要求

(一)复合型技能

石化企业一线员工以具备高职教育经历为主,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具备一专多能、一岗多能,而且还要有自主获取知识、可持续发展、收集各种信息的能力,并能应用于生产实践中。

(二)注重品行

企业很看重员工的技能,应当具备勇于承担、恪尽职守、吃苦耐劳等敬业精神和责任心和产品质量意识。有能力但心态不好、适应不了环境的聪明人,不如愿意学习,踏踏实实做事的平常人。

(三)潜能开发与创新

现代石化企业较重视员工的学习能力,而不是单纯以资历和经验作为评定人才的标准。企业在劳动安全、敬业精神、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对职工有较高的要求。另外企业还需要班、组长等基层管理人员,特别在一些中小企业,职教毕业生就有可能承担重要技术岗位工作。

四、石化员工职业生涯阶段

(一)入厂安全培训阶段

企业通过厂级、车间级和班组级安全培训,使新入厂毕业生了解企业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意义、任务和重要性,懂得劳动保护、应急救援等安全生产知识,牢固树立“安全生产,人人有责”的思想。

(二)学岗、顶岗、转岗阶段

此阶段主要培养员工自主学习能力和勇于承担、恪尽职守、吃苦耐劳精神。主副操提高其预判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团队配合意识。同时转岗需要员工有归零心态,谦虚、好学。

(三)班组长阶段

基层领导和管理者更需要有沟通、组织、领导才能,要诚信做人树立威信,能受到班组成员的信任,在熟悉生产过程的前提下有较强的冷静思考和决断能力。

五、职业院校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学生能力培养模式

(一)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以将来就业岗位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理念,对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应进行解构和重构,构建较为实用性的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其目的是为将来胜任职业工作岗位作专业知识的储备。

(二)专业课程开发

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应以企业工作调研为起点,以电话网络咨询、企业研讨、教师下场锻炼等多种形式确定岗位工作内容,在企业专家的指导下进行教学化处理,生成教学做一体化的专业课程,做到覆盖将来工作岗位涉及的知识点,宽度深度适中,课程之间要有良好的衔接,且不可重叠。

(三)教学方式

专业教师应有企业工作经历,能熟练地将理论教授、实体操作和仿真实训融为一体。教学采用角色扮演、仿真操作、工作任务驱动、引导思维等多种方式;授课地点可以是专业专用教室,或是实训现场,最终的目的是使学生成为石化企业的准员工。

总之,以石化员工的职业能力分析为起点,对高职高专院校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结构与重构,对课程实施的模式探讨和教学方式的研究,将会使石化专业学生具有企业所期望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使毕业与就业零过渡的目标得以尽快实现。

参考文献:

[1]李敏,于葵.关于企业员工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9(10):127-128.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于祖文,谭维奇,张鹏顺.关于职业院校校本教材建设的几点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8.

作者简介: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公关与策划专业;创新能力;创新教育

根据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市场将在我国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有关市场调查与策划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将越来越成为各类建设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在一些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如美国,要求学生在1―12年级基础教育阶段就应该学习生活中的经济,掌握一些做生意的能力。这方面的能力更是构成高职大学生创业教育要培养的核心能力之一。[1] 高职院校公关与策划专业开设多年,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仍囿于传统教育的框框之中,其教学目的、内容和方法,仍不能适应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要。为了推进这类专业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依托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十二五”规划课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跟踪调查研究”项目,对我校这类专业的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创新能力结构体系构建

我们在综合考虑各方面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高职院校及其有关专业的特点,设计出高职大学生创新能力结构模式及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由两类因素群、六项一级指标和 19项二级指标构成。一是创新能力智力因素,包括创新思维能力(想象和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创新学习能力(收集整理信息能力、发现问题及自主学习能力、更新知识能力);创新技能(完成特定工作的普适能力、专业技能)。二是创新能力非智力因素,包括创新意识(对创新能力的认知、创新理想、创新信心);创新精神(创新的自觉性、创新兴趣和好奇心、敢于探索的精神);创新人格(有责任心和求真务实、自我调控和自我激励、不怕挫折和雷厉风行、心胸开阔和能团结人、独立思考和独当一面)。根据以上结构模式和指标体系,我们进一步将各项指标具体化,并设计出调查问卷,对学生进行了实测和调查。

二、调查结果与现状分析

调查选择了我校各类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为对象。本文只介绍对公关与策划专业学生的调查分析结果。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法,共向不同年级的公关与策划专业学生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77份。回收率90%以上。调查材料用SSPS20.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并按优、良、一般、差、很差计算等级。

1.创新能力智力因素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创新能力因素的指标中创新思维能力的优良比例平均为65.7% 。批判思维能力优良率最高(68.8%),其次是创新能力智力因素三个方面的指标中,创新思维的优良比例平均为65.7%。说明虽然达到一定水平,但并不算高。逻辑思维能力(64.8%),最后是想象和形象思维能力(63.5%)。在想象和形象思维能力中,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形象和直觉判断能力最差。

创新学习能力的优良率为70.3%,是三个方面指标中最高的。比创新思维能力高出近5个百分点。创新学习能力的两方面指标比较,收集信息的能力高于发现问题与自主学习的能力。前者优良率为71.4%;后者为69.1%。收集信息能力的指标中,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检索信息的能力、辨别信息价值的能力和加工信息能力。不轻信、常与别人交谈、调研能力三方面都差一些。发现问题和自主学习能力中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强烈求知欲、主动学习、独立自主学习。学习注意力集中、有自学方法、主动向老师提问则差一些。同创新思维能力一样,学生对创新学习综合能力的评价很低,优良率仅为17.2%。

创新技能的平均优良率只有43.3%。远远低于前两个方面。特别是专业技能优良率仅为16.4%。这反映了学生要求加强培养技能实践训练活动的强烈愿望。学生对创新技能综合能力的总评优良率,远低于前两个方面的综合能力水平,总评优良率仅为13.4%。

创新能力智力因素的三大方面总平优良率为59.8%。其中最差的是创新技能,其次是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学习能力中更应加强良好学习方法的养成以及与老师,同学相互沟通的能力,培养多思多问的学习习惯。创新思维能力中更应加强想像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专业技能中更应让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创新实践活动,如科研活动、设计活动等等。

2.创新能力非智力因素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关于创新能力中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不少研究者、科学家、文学家和其他方面的专家认为非智力因素比智力因素更重要。但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而言,我们认为创新能力智力因素应显得更重要一些。在权重设计上,智力和非智力的比例,我们认为可设为6∶4。创新能力非智力因素三个大方面的测评结果和分析如下:

创新意识的总平优良率为33.1%。其中创新能力认知力为30.2%;创新态度和信心为37.6%。这说明高职大学生,特别是像公关与策划等社会科学类专业的学生,创新意识偏差。这同他们对创新能力不重视有关。调查情况说明,这类专业学生几乎普遍认为没有开展科研和从事创新活动的必要,一般都不认为创新能力与就业和成长有密切的关系。他们大都对具有创新才能缺乏信心,也很少与老师和同学讨认这方面问题。创新精神的总平优良率为65.5%。远远高于创新意识。其中创新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的平均优良率为61.8%;创新的兴趣和好奇心为66.0%;敢于探索精神为63.1%。创新人格的总评优良率达73.8%,不仅是非智力因素中最高项,也是全部创新能力因素中的最高项。

以上两方面的调查结果说明:一是学生创新能力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水平大体相当。创新能力非智力因素三大方面的平均总优良率为57.5%,略低于智力因素(59.8%)。如按6∶4的权重计算,创新能力总计优良率为58.9%。这一结果大体反映了高职大学生,特别是公关与策划这类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这一方面说明,他们已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说明,创新能力还不高。二是创新的综合能力差。从单项看学生各有其创新能力的优势方面,但却普遍反映综合的创新实践能力,即具体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工作、学习中的创新问题的能力很差或比较差。三是创新意识不受重视,其优良率是两类因素六个大项中最差的一项。

三、几点建议

1.当前首要任务是提高高职院校领导、教师和学生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认识。最近国务院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这意味着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层次上将取得同普通高校的同等地位,不仅要培养专科生、本科生,而且要培养硕士生、博士生。这为高职院校培养具备高素质的创新型技术应用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抓住国家加快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机遇,创建高职院校创新教育体系。创新教育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首先要调整教育目标,树立创新价值新取向,真正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为一项根本任务列入学校议事日程。其次,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以及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都要加大改革力度,使之与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相适应。第三,必须建立一支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充分发挥教师在创新教育中的主导作用。第四,要营造有利于创新教育的环境,如建立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学生自由思维和自主发展的空间等。第五,建立一套创新教育的评价系统,以一系列实际措施保障创新教育取得实效。

3.创新培养模式,以校企合作为破突口,实现产学研“零距离”对接。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是以实践教学为核心,把课堂向社会、企业拓展,真正实现名符其实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尽快落实国务院提出的“企校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等新模式,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

4.重视公关与策划等专业和课程在创新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这类文科专业和课程,不仅本身对学生具有更高的创新能力要求,而且它们还是培养各专业学生创新能力所不可或缺的手段。因此,加强对这类专业和课程创新教育体系的建设尤为必要。

[参考文献]

[1]韩云霞,《美国创业教育的开展概况与启示》,《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篇7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7-0238-04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美容化妆品行业是第三产业中就业人数最多的行业,从138job推出的美容职场每月数据来看,对于大多数美容化妆品企业来说都面临着美容师、美容顾问、美容导师及美容会所店长等热门职位难招人才的问题。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承载为地方经济及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力资源保障的功能,为此要解决的问题就在于高职教育视角下提炼出美容化妆品行业管理服务型人才专业核心技能,为该方向培养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思考。

二、理论背景和能力因素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模式,这就要求,高职教育要为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要重点培养学生具备职业岗位技能,其中最重要的在职业实践中起着关键作用的技能,就称为专业核心技能。

高职教育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除了注重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以外,还需加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自我学习、与人沟通和合作、数字运用与信息处理以及解决问题等能力,从而形成以专业核心技能为基础,并且兼顾职业核心能力的一种培养模式,这就有利于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转换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钱伟荣等提出高职院校理科专业培养的核心技能是以体现“动手能力”为主的硬技能,高职院校文科专业培养的核心技能则是体现“动口能力”为主的软技能;沈晓丽则总结出美国职业教育三个技能性内容,一是基本技能,包括读、写、算、数、听、说等;二是思考技能,包括创造性思维、决策、问题解决、想象能力、懂得如何学习、推理等;三是个人品质,包括责任心、自尊、交际能力、自我管理、正直诚实等;郑立梅等认为具有管理为核心词的不同专业学生拥有共同的核心技能,这种核心技能是管理类专业学生所必须具有的、在不同管理工作岗位上通用的技能,它在工作岗位上具有广泛的迁移性。管理专业核心技能是沟通和决策,具体职能是针对各类组织资源进行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

现有文献中管理服务型人才专业核心技能的提出为美容化妆品行业管理服务型人才专业核心技能的设计提供了有益借鉴,但美容化妆品行业具有自身的行业特性和显著特征,只有兼顾管理型专业人才核心技能、高职文科专业核心技能及美容化妆品行业实操技能的共性与差异,才能确保美容化妆品行业管理服务型人才专业核心技能指标设计的合理性。为此,以上述理论为基础,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视角出发,结合本行业专家意见,给出美容化妆品行业管理服务型人才专业核心技能的四个维度,即职业核心能力、管理能力、行业操作能力、动口能力,并将这四个维度细分为18个评价指标:

1.职业核心能力。协调能力:能在各种场合下配合和协调团队工作,促成团队合作;沟通能力:在人际交往中,能够积极主动与他人沟通,而不是被动回应;决策能力:能将想法贯彻到实践中,切实有效的推进工作任务;学习能力:能坚持学习,善于思考,能迅速获取新资讯;解决问题能力:能用理性的逻辑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

2.管理能力。计划能力: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能按部就班的完成工作任务;组织能力:组织团队成员完成工作任务;领导能力:带领团队成员开展工作达成既定目标;控制能力:监控工作任务按计划顺利完成;创新能力:遇到问题能够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法。

3.行业操作能力。美容手法实操能力:面部皮肤护理手法技能;美体手法实操能力:身体部位护理手法技能;产品知识:熟记美容产品和项目的功能、使用方法;皮肤知识:掌握皮肤结构和原理;中医养生知识:掌握中医穴位和经络走向。

4.动口能力。客户交流能力:了解女性顾客消费心理,善于运用到顾客交流中;销售能力:掌握店面销售话术和技巧;演讲能力:掌握演讲和培训技巧。

三、假设提出与变量设计

我们根据分析做出下面的假设:

H1:职业核心能力C的主要评价指标为协调能力X1、沟通能力X2、决策能力X3、学习能力X4、解决问题能力X5这五个方面,表示为:C=C(X1,X2,X3,X4,X5)+ε1。

H2:管理能力M的主要评价指标为计划能力X6、组织能力X7、领导能力X8、控制能力X9、创新能力X10这五个方面,表示为:M=M(X6,X7,X8,X9,X10)+ε2。

H3:行业操作能力I的主要评价指标为美容手法实操能力X11、美体手法实操能力X12、产品知识X13、皮肤知识X14、中医养生知识X15这五个方面,表示为I=I(X11,X12,X13,X14,X15)+ε3。

H4:动口能力S的主要评价指标为客户交流能力X16、销售能力X17、演讲能力X18这三个方面,表示为S=S(X16,X17,X18)+ε4。

H5:美容化妆品行业管理服务型人才专业核心技能主要与职业核心能力C、管理能力M、行业实操能力I、动口能力S等四个变量的组合相关联,表示为:T=T(C,M,I,S)+β。

四、实证研究与分析

(一)问卷设计

根据研究设计和美容化妆品行业管理服务型人才专业核心技能评价指标的说明,构建调查问卷的主体部分:调研背景性知识与要求概述、问卷填写者及调研企业基本信息、专业核心技能指标设计。其中专业核心技能各项能力指标设计采用Likert的5级量表方法,“1”代表“完全不同意”,“5”代表“完全同意”。为确保问卷设计的质量,多次通过行业专家咨询进行修改完善,并在预调研的基础上形成最终问卷。

(二)样本与数据

以珠三角地区美容化妆品企业为调研对象,对珠三角地区美容化妆品企业185位在职从业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185份调查问卷,回收168份,回收率为90%,有效问卷151份,有效率为89.8%。调研对象主要为企业基础岗位技能型人才、专业技能人才及中高端管理人才,其具体工作岗位有美容师、美容顾问、店长助理、店长、美容导师、培训讲师、前台客服、店老板、区域经理、品牌经理等。采用spss22.0作为问卷设计分析工具,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因子分析及信度检验。

(三)数据分析

1.因子分析。为了提炼美容化妆品行业管理服务型人才专业核心技能,可采取因子分析的方法。因子分析的目的在于浓缩数据,通过对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来寻求其影响力最大的少数几个因子,来反映原有变量的大部分信息。在因子分析之前,需要运用KMO样本测度和Bartlett’s球形检验对问卷设计中涉及的各指标间的相关性进行检验,以确定问卷的数据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检验的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可知,问卷指标的KMO度量值为0.871,大于0.7,Bartlett’s球形检验的P值为0.000,小于0.001,说明问卷数据具有较强的相关性,适宜进行因子分析。

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出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结果发现X1协调能力、X2沟通能力、X9控制能力、X10创新能力载荷量小于0.5,将其剔除,剩余的14个变量进行第二次因子分析,可得4个因子。这4个因子的特征值均大于1,累积方差的贡献率为66.455%。

2.信度检测。根据第二次因子分析结果,针对4个公因子,采用Cronbach’a系数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各变量的a值如表4所示。

从表4可知,所有因子的a值均大于0.7标准,说明各变量的信度通过内部一致性检验,问卷整体的a系数为0.871,表明问卷具有一定的信度,设计的量表可以接受。

(四)假设修正

第二次因子分析共提取4个主成分,这与原假设基本保持一致,但各项能力指标归属不同公因子有所变化,需要对原有假设进行修正,修正情况如下:

1.第一主成分即美容手法实操能力X11、美体手法实操能力X12、产品知识X13、皮肤知识X14、中医养生知识X15具有绝对值较大的载荷系数,基本上是这些能力指标的综合反映,与假设H3相一致,因此H3保持不变,H3:I=I(X11,X12,X13,X14,X15)+ε3。

2.第二主成分即决策能力X3、学习能力X4、解决问题能力X5、计划能力X6具有绝对值较大的载荷系数,基本上是这些能力指标的综合反映,与H1职业核心能力的主要能力因子有一定的出入。根据分析结果,假设H1被修正为职业核心能力的主要能力因子包括决策能力、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计划能力等,因此,H1修正为:C=C(X3,X4,X5,X6)+ε1。

3.第三主成分即客户交流能力X16、销售能力X17、演讲能力X18具有绝对值较大的载荷系数,基本上是这些能力指标的综合反映,与假设H4相一致,因此H4保持不变,H4:S=S(X16,X17,X18)+ε4。

4.第四主成分即组织能力X7、领导能力X8具有绝对值较大的载荷系数,基本上是这些能力指标的综合反映,与H2管理能力主要能力因子有一定的出入。根据分析结果,假设H2被修正为管理能力的主要能力因子包括组织能力、领导能力,因此,H2修正为:M=M(X7,X8)+ε2。

根据以上分析,假设H5美容化妆品行业管理服务型人才专业核心技能主要与职业核心能力C、管理能力M、行业实操能力I、动口能力S等四个变量的组合相关联保持不变,表示为:T=T(C,M,I,S)+β。

五、结果分析与对策建议

(一)结果分析

1.公因子1对美容手法实操能力X11、美体手法实操能力X12、产品知识X13、皮肤知识X14、中医养生知识X15有较大的载荷系数。这说明美容化妆品行业从业人员首先得具备和掌握行业基本技能才能适应岗位工作要求,掌握行业相关知识和技能是入行的基本门槛,行业操作技能是各行业间专业度区分的关键要素之一,基层技术岗位人员日常工作主要是运用行业实操技能,专业技术人员和中高层管理人员也要深入一线,贴近市场了解和掌握行业入门技能以助其更从容的从事团队组织和管理工作,因此,行业实操技能在企业不同级别职位人员的运用量中有所区别,但不影响其在业内人员需掌握的专业核心技能中的重要性地位。

2.公因子2对决策能力X3、学习能力X4、解决问题能力X5、计划能力X6有较大的载荷系数。这说明行业从业人员具备行业实操技能只能保证其在行业内胜任工作,一旦需要职位晋升发展或是跳出行业放眼其他领域则需要具备决策能力、学习能力及解决问题等能让从业人员具有可持续发展后劲的能力要素,即掌握行业实操技能可以保证当前工作的顺利开展,掌握职业核心能力则是一种素质的体现,能让从业人员寻求更长足的发展和更高级的晋升。

3.公因子3对客户交流能力X16、销售能力X17、演讲能力X18有较大的载荷系数。这说明美容化妆品行业有其独特性,该行业主要顾客受众是女性,女性消费心理及购买行为有别于男性顾客,从业人员深入研究并掌握与女性顾客的交流沟通技巧能更好地促进业绩的提升,另一方面美容化妆品行业从业人员也以女性为主,女性员工的独特个性和工作方式决定了行业需要美容导师深入市场激励和培训女性员工以帮助其取得较好的工作业绩,故该行业需要从业人员具备良好的动口能力以适应岗位工作需要。

4.公因子4组织能力X7、领导能力X8有较大的载荷系数。这说明美容化妆行业管理服务型人才的管理这个核心词决定了从业人员还需具备管理方面的“软技能”,美容化妆品行业从业人员工作对象涉及不同性格、不同职位的人或不同类型的事,管理技能侧重于对不可见的、难以衡量的“能”的培养,侧重对“人”和“事”等驾驽的能力,具体体现为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

(二)建议

篇8

一、前言

我国的智能化技术虽然起步比较晚,但是其发展却是十分迅速的,其技术的更新速度也比较快,且涉及到了多个管理部门和多个学科。电器行业的智能化应该具备的最基本条件是:对使用功能和环境变化的感知能力;综合分析数据信息的能力;能将数据信号及时、有效的传递到主控制设备;做出相应的响应和决定,并发出相关指令的能力。这就要求智能化系统不仅能够实现高度的自动化,而且也能促使各自动化子系统进行高度的集成。对于智能化工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争取找到一个合适的解决办法,更好的促进智能化技术在电器生产中的应用。

二、智能化控制系统的结构

(一)智能化控制系统的配置

1.智能化控制系统的硬件

智能化控制系统的主要硬件包括计算机系统,备用电池等。

2.智能化控制系统的软件

智能化控制系统的软件主要包括网络操作系统、网络协议、语言处理软件、数据库及数据库管理软件、数据通信控制与管理软件、CRT显示格式、操作员接口软件、中央日程表软件及标准报告软件,能量管理软件、事件/时间诱发程序软件,以及与相关专业控制系统软件系统,还有其它的一些必要软件系统等。

(二)智能化控制系统结构

1.控制层总线

控制层的总线一般采用RS854标准,其具有监控点多、控制功能强、传输效率高等特点,该控制层采用了并行联网方式,点对点通信、互相独立、组织灵活、系统简洁、有益于长距离传输,连通方便等,这种基本方式更适用于集散型控制网络。

2.双向通信控制总线

现在控制层中一般采用LonWorks技术,该技术属于测控合一的双向通信,该系统具有组网灵活、系统简洁等特点,并且更多的国家都生产了自己的通信的标准。因此,具有LonMark标志的产品,一般在生产过程中都是可以互换互操的。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其也为LonMark产品提供了无限良好的发展空间。因此,其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一定会受到更多业界人士的认可。更多的专家预测,电器行业智能化控制系统中的集散型网络将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并且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是现场总线控制网络。

3.单项控制系统

单项控制系统已经开始被纳入到了电器智能化控制系统的控制网络层中,从电器宏观的角度来讲,该系统能够在电器生产流程中更安全、更合理的工作。由于单项控制系统能够由自身独立完成相关的控制功能,中央站仅负责相关的管理工作。因此,该系统没有占用中央数据库的容量,保证系统的单项控制功能和智能化整体效果更加优化。该系统在自控制要求高、工作环境复杂时,更能发挥出其优势,并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电器工程设计者的欢迎。

三、智能化工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相关设计人员

电器设计院人才济济,但是能够从事电器智能化工程技术设计的人才还相对比较缺乏,并且一些设计人员也缺乏相关的知识素质,不能很好的进行智能化工程设计操作。目前,一些智能化设计人员大多是从别的行业转行而来的,他们之间虽然有些方面是相通的,但是还是存在一定的专业差别,不能及时的进入工作状态。智能化工程设计技术并非专一,主要有电器设备监控、多媒体会议、安全监控、计算机网络、通信、防盗、机房工程等。一般的智能化工程设计人员仅仅涉及到了一些弱电系统的子专业,并且他们掌握的知识范围也是有限的,不可能每一个设计人员都能很好的掌握广泛的知识面。智能化工程技术设计人员不仅要懂技术,而且也要全面的了解智能化设备,以便能够最大的发挥其作用。虽然一些设计院的管理人员对智能化工程设计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组织了部分人员进行了专业培训,但是能够完全符合智能化工程设计要求的却没有几个,更谈不上进行现场指导了。

(二)设计人员缺乏相关的知识积累

一些智能化设计人员对相关智能化各子系统比较了解,对设备的各个部件也比较熟悉。但问题是,这些专业人员自从毕业之后就再也没有经受过专业知识的培训了,更不用说对电器行业的了解了,因此导致工程图设计质量较差。这些专门智能化设计人员只懂得进行与智能化相关的设计,不能很好的与其他专业进行配合,经过相关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智能化专业人员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知识匮乏,不能很好的设计好工程施工图。有些智能化设计人员与电器设计之间还有很大的差别,还不能很好的进行专项设计,因此,在电器工程设计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难题。

(三)智能化工程设计的规范不完善

电器智能化工程设计的主要依据是国家出台的一些规范和标准。当前,我国关于智能化工程设计的标准和规范比较多,但是这些规范并没有很好的满足工程设计的需求,智能化工程设计人员应该充分了解《民用电器设计规范》。我国现在的智能化工程设计规范并没有很好的应用到智能化工程技术设计中,电器设备管理系统、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一卡通技术、机房工程、公共显示技术等都缺少相关的设计规范。

四、解决智能化设计中相关问题的对策

(一)定期对员工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

要想更好的促进智能化工程技术设计的发展,就必须拥有专门的技术人才,让他们拥有全面的技术条件,并能够很好的与其他专业配合,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争取能够独立设计出比较合理的智能化系统,更好的促进电器智能化工程技术的发展。因此,对相关技术人员进行全方位培训就变的非常重要。

(二)制定正确的设计步骤,提高设计能力

智能化工程技术设计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的设计步骤,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确保工程项目的质量。在进行系统分析过程中,首先要弄清楚用户的需求,并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相关的设计操作。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细心纠正智能化工程设计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对其进行优化,保证工程设计的顺利完工。所以相关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要做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及时向用户提供相关的设计资料和设计进展,必要的时候还可以采取双方互补的方式,尽最大可能的减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错误。

(三)做好智能化工程设计的评审工作

相关单位应该对智能化工程技术设计给予高度的重视,并及时组织相关专家和部门对其智能化系统进行严格的评审工作,对其严格把关,优化整个工程设计体系,并对其操作进行及时的监控,有效保证相关后续工作的顺利进行。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智能化系统的快速发展,在电器的生产过程中,智能化的使用不仅可以提升工程技术质量,也可以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对于智能化工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争取找到一个合适的解决办法,更好的促进智能化技术在电器生产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田延安,王建文.智能化工程计算器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9,12(17):34-36.

篇9

作者简介:刘建峰(1978-),男,江苏江阴人,南京工业大学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讲师,国家注册电气工程师;周玉庭(1972-),女,四川高县人,南京工业大学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讲师。(江苏 南京 211816)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8-0064-02

一、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内涵

1.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定义[1]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是一个在土木工程学科背景下,研究以建筑物为载体时对电能的产生、传输、转换、控制、利用和对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利用的专业。随着现代建筑技术的发展,土木工程学科的发展不断吸收了基础科学、材料科学、管理科学和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与技术发展成就。作为土木类新增专业,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填补了土木类专业中缺少“电”(或“电气”)的空缺,与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节能技术等新兴技术融合,是典型的多学科的交叉和融汇。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的内涵随着时代前进而不断地发展变化。现阶段,“智能建筑”的出现使其内涵延伸到“电气+信息”;另外,随着节能、环保相关技术的发展及应用以及绿色建筑概念的提出与发展,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逐步形成了“建筑+电气+信息+节能”的内涵,与传统的建筑电气专业有着本质的不同。

2.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培养目标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掌握电工、电子、控制、信息、建筑学等较宽领域的基础理论,掌握对建筑相关设备进行供电、控制、保护、监视等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术,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备执业注册工程师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毕业生能够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电气及智能化技术相关的工程设计、工程建设与管理、系统集成、信息处理等工作,并具有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技术应用研究和开发的初步能力。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主要面向建筑物内部的各种设备,包括对各种设备进行供电、控制、保护、监视的设施与系统。

二、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相近专业的英文名称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是教育部新近批准的专业,目前没有一个公认的英文名称,各高校根据自己的理解,有多种不同的翻译方法。相对而言,国内外土木建筑类有一些专业建立时间较长,其专业名称一般有固定的英文名称。

1.建筑学:Architecture

建筑学,从广义上来说,是研究建筑及其环境的学科,通常是指与建筑设计和建造相关的艺术和技术的综合。[2]建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室内设计等方面的知识,能在设计部门从事设计工作,并具有多种职业适应能力的通用型、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土木工程:Civil Engineering

土木工程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的统称。它既指所应用的材料、设备和所进行的勘测、设计、施工维修等技术活动;也指工程建设的对象。[3]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工程力学、流体力学、岩土力学和市政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具备从事土木工程的项目规划、设计、研究开发、施工及管理的能力,能在房屋建筑、地下建筑、隧道、道路、桥梁、矿井等的设计、研究、施工、教育、管理、投资、开发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3.给排水科学与工程:Drainag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原建筑给排水:Building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是一门应用很广泛的学科,它是以城市水的输送、净化及水资源保护与利用有关的理论与技术为主要研究内容。[4]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城市给水工程、排水工程、取水工程、防洪工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工业给水排水工程、水污染控制规划和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知识,能在规划部门、环保部门、设计单位等从事规划、设计、施工、教育和研究开发方面工作的给水排水工程学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4.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Building Environment and Energy Applications Engineering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由原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建筑设施智能技术(部分)与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合并而成。[5,6]该专业主要培养能够从事以下三个方面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一是能从事建筑物采暖、空调、通风除尘、空气净化和燃气应用等系统与设备以及相关的城市供热、供燃气系统与设备的设计、安装调试与运行工作;二是对建筑中环境系统和供能设施的设计、安装、估价、调试、运行、维护,技术经济分析和管理;三是能适应低碳经济建设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具备建筑节能设计、建造、运行管理的基本理论与专业技能,知识面宽,具有向土建类相关领域拓展渗透的能力、适应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5.建筑设备工程技术:Construction Equipment Engineering

建筑设备技术是普通高职高专土建大类专业目录下设的一门专业,属于建筑设备类专业。该专业为普通高等学校专科层次。建筑设备技术专业主要培养掌握建筑设备工程的基本知识和技术,具备建筑水、电、通风与空调、楼宇智能化等设备工程的设计、预决算、安装施工、运行与维护、质量检验及工程管理等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6.智能建筑技术与管理:Intelligent Building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香港科技大学开设的智能建筑技术与管理专业,是为建筑物装备行业专业技术人员开设的研究生课程。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智能建筑相关技术和管理的基本概念与原理,学习内容涵盖安全与健康、风险管理、能量消耗监控、室内空气质量、设施管理等内容,属于典型的最新尖端技术与管理策略的交叉融合专业。

7.建筑装备工程:Building Services Engineering

香港大学开设了“建筑装备工程”(Building Services Engineering,简称BSE)专业。该专业主要学习各种工程装备设施与建筑环境的相关规范、设计、安装与管理。

8.其他相关院校的专业

国内外其他相关院校类似专业还有: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大学园开设的建筑技术专业(Building Technology);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开设的能源、环境与建筑物专业(Energy,Environment and Buildings);马来西亚淡马锡理工学院开设的智能建筑技术专业(Intelligent Building Technology);香港理工大学开设的建筑电气设备与系统专业(Electrical Installations and Systems in Buildings)。

三、对相关英文翻译的分析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的主题词为“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三个,下文分别予以讨论。

1.对“建筑”的翻译[7,8]

从上述相关专业名称可知,当研究建筑设计本身时,一般用Architecture居多;当研究建筑内部设施时,一般用Building居多。在与相关专业的留学生讨论时,留学生也指出:在国外提到建筑内部的设施时,建筑一词一般用Building,而不用Architecture。Construction一词多指建筑物本身或建造、施工的过程与技术,也可以表示建筑物内部的设施与设备的设计、建造过程,其涵盖范围比Building更广。但在习惯上,提到建筑内部的设施,一般用Building的居多。因此,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中的“建筑”一词,用Building较为合适。

2.对“电气”与“智能化”的翻译[7,8]

对“电气”与“智能化”的翻译,相对容易确定。“电气”一词在专业名称或相关规范中,一般用Electrical或Electricity;“智能化”一般采用Intelligent、Intelligentization或Intelligence。根据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的内涵,此处的“电气”与“智能化”,应指对建筑物内部的各种设备进行供电、控制、保护、监视的设施与系统,即此处的“电气”与“智能化”应是名词,而非形容词,故用Electricity与Intelligence为好,而不用Electrical与Intelligent。

3.Intelligence与Intelligentization的区别

根据英文翻译,Intelligence与Intelligentization都有智能化的含义。在具体应用上,“Intelligence”偏向于智能、智慧之意;当用在建筑物时,可以引申为建筑物经各种设备支持,具有“人工智能”或“能进行高度智能的自我管理”之意,成为具有一定“智慧”的建筑物。“Intelligentization”用作建筑物时,偏向于建筑物经过各种设备的支持,具有了“可控制、可遥控”的功能。相比较而言,面对未来的智能建筑发展,Intelligence比Intelligentization更能体现智能建筑的本质。

四、南京工业大学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名称

根据建筑电气的定义、培养目标、相关专业的英文名称以及传统习惯等,认为“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的英文名称,用“Building Electricity and Intelligence”为好。在南京工业大学最新的专业与课程英文名称汇总中,即采用Building Electricity and Intelligence的名称。当然,由于各高校对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理解的侧重点不同以及对专业内涵理解的不断深入、专业本身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其英文名称可能有所不同。希望通过讨论,能尽早确定一种比较权威的统一名称,以利于进一步扩大国际交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指导委员会.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规范[Z].2010.

[2]本书编委会.建筑大辞典[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2.

[3]中国土木建筑百科辞典(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4]本书编委.中国土木建筑百科辞典(建筑设备工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5]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Z].2012.

篇10

十余年前,曾有专家预言,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建筑功能的日趋专业化,智能建筑的发展将更为专业,目前体育场馆的智能化建设正如其所料。虽然建筑智能化技术和标准的进步已为我国传统建筑注入活力,并成为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对于专业性比较强的体育场馆智能化工程来讲,现有的智能化技术、标准和设计理念都不能满足其建设的需要。因此应加快研究探讨工程建设模式、技术、标准等,为我国体育场馆智能化建设提供技术准备和依据。

1体育场馆智能化技术体系

1.1智能化系统模型:

1.1.1基础平台

由于体育场馆首先是建筑物,因此其基本功能与其他建筑相同,这时可参照《智能建筑设计标准>基本配置。如综合布线、通信系统、楼宇自控系统、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系统、安全报警系统、大屏幕显示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等等。该部分的配置可以与设计咨询等单位专家沟通,确定需求。当然还包括综合管路系统。

1.1.2业务应用平台

体育场馆主要是为体育比赛和运动服务,其业务应用平台包括相应的比赛综合管理系统、运动员登录系统、赛事成绩系统、赛道终端摄像系统、电子记分系统等,围绕比赛运动而必须配备的数字化、智能化系统设备。该部分的配置一定要结合不同的体育场馆功能并与体育比赛管理专业人士专家沟通确定需求。

1.1.3业务支撑平台

围绕比赛或支撑体育场馆运作而必须配置的智能化系统,如内部调度系统、体育设施智能化管理系统、广播/电视直播系统等等。同样该部分要与将来管理经营该体育场馆的经营者沟通进行配置。

1.1.4调度应急决策综合集成管理平台

主要是针对比赛运动会进行紧急应对管理,包括育场馆联网使用时的管理,并与就近的智能交通系能够信息共享,统一调度。

对于其它智能化子系统只要按其功能和应用进行合理配置即可。体育场馆智能化系统如图l所示。

2.2体育场馆智能化规范标准体系

目前由国家体育总局牵头,建设行业、信息行业、广电行业、消防行业的专家共同编写的《国家体育场馆智能化技术导则>即将出台,但是笔者认为体育经营管理者的参与意见不够。

虽然我国有相关的体育场馆建筑设计标准规范,但是随着技术发展,场馆的功能有许多新的改进,这是对智能化系统建设的考验。因此应像国际酒店管理公司有专门的酒店管理标准那样,有专业的体育场馆标准,据此确定智能化系统的需求。而且智能化的需求最好交由市场来确定,由专业的咨询公司解决,这样比请个别专家更科学、规范、合理。

同时应该重视智能化工程检测标准的研究,这样才能保证工程建设的质量,才能指导将来的工程验收和移交。因此规范标准体系应包括:场馆工艺要求标准、设计规范、工程检测规范、竣工验收规范。

2体育场馆智能化建设模式

既然已经加入WTO与世界接轨,从技术和管理角度来讲,应当吸收发达国家成熟的项目管理模式。

根据建设环节确定三个阶段:

2.1建设前期

利用咨询公司(如果智能化专业技术人员不够,它可以分包/指定分包)确定其需求及预算,其研究深度比请单个专家要好得多。

2.2施工阶段

必须有智能化/弱电监理工程师负责,按照监理程序做到“三大控制”,从而保证智能化工程的建设质量,并且应当引入第三方检测机制。

2.3竣工验收

在承包商提交验收申请后,请第三方检测机构对所有智能化系统进行检测,给出系统整体判定。结合监理的监理报告、施工的过程资料,由建设方组织通过竣工验收。由于我国实现项目管理公司建设模式,这对于项目管理公司移交工程是非常有保证,不会有过多的麻烦。竣工验收程序如图2所示。

3体育场馆智能化系统工程质量管理体系

结合我国其它建筑的质量管理体系及模式,按照项目管理应做到事前、事中、事后控制。

3.1事前控制

首先确定需求定位一定要准确、合理、科学,应当引入专业咨询公司(智能化),由其进行需求分析及定位,确保不会缺/漏项,避免以后施工中发生增项。

然后按照需求分析(需经业主确认)进行设计并确定投资预算,达到控制投资的目的,有利于评标时保证优秀施工承包方中标,达到控制智能化系统工程建设质量的目的。

3.2事中控制

施工中采用智能化专业监理和第三方检测措施,严格实施旁站监理制度,进而达到保证智能化系统的施工质量。

3.3事后控制

我国以往常“重建设轻验收”,验收往往是走过场,基本达不到检查评估的目的。所以作为智能化系统建设为了不出现“豆腐渣”工程,建议同样引人第三方柱测机制进行质量检测。由验收组依据此检测报告确定是否验收通过。

只要做到事前计划好、事中控制措施得当、事后评估检测验证过硬,智能化工程建设质量一定可以得到保证。

篇11

一、智能建筑与建筑智能化系统

智能建筑是以建筑为平台,兼备通讯、办公、建筑设备自动化,集系统结构、服务、管理及它们之间的最优化组合,向人们提供一个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建筑智能化系统就是在建筑(包括环境)平台上,利用系统集成技术实现的通讯自动化系统(CAS)、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BAS)、办公自动化系统(OAS),它们与建筑环境一起构成了整个智能建筑。

建筑智能化技术是现代建筑技术与通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逐渐发展和充实,它的技术基础是现代建筑技术(Architecture)、现代控制技术(Control)、计算机技术(Computer)、通讯技术(Communication)、图像显示技术(CRT),即所谓的“A+4C”技术。“A+4C”的发展,推动着智能建筑不断集成化发展的进程,并在一些现代建筑中形成一种崭新形式的建筑弱电系统(建筑智能化系统),从而实现信息资源和任务的共享与综合管理,充分体现智能建筑投资合理、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灵活的目标,这也是人们追求建筑智能化的目的。

二、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实施特点

建筑智能化系统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A+4C”以及管理科学、施工管理技术等学科知识的全面支持。同时,建筑智能化系统建设首先是一项建设工程,必须科学地进行投资、效益、工期规划,并按建设总目标实施全过程的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投资控制。但是,作为一项新生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在系统规划设计、施工、验收和行业监管方式都与传统的建筑机电系统有所不同,相应的标准和规范还不完善。建筑智能化系统各子系统间、建筑智能化系统与其它机电系统、建筑智能化系统与土建和装饰都有一系列相关的配合与协调。因此,在系统实施过程中,将对系统规划设计、工程施工与管理的人员在工程技术、管理经验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表1(例图)略是建筑智能化系统各子系统与相关工程的配合配套情况。

建筑智能化系统系统相关工程配合表系统名称相关技术、知识配合工程配套与监管楼宇自控自控、建筑设备安装、强电、空调、给排水、电梯、装饰安保电子、电视、安防知识安装、装饰、消防报警、门禁公安技防办消防报警与广播电子、控制、消防知识安装、强电、空调、给排水、装饰消防局综合布线通信、计算机安装、装饰卫星电视接收与CATV电视土建、安装、装饰音像管理处门禁电子、自控、安防知识安装、安保、装饰背景音响音响、广播安装、装饰程控交换机通信综合布线、装饰电信电话通信综合布线电信无线直放站通信安装无线电管委会停车控制自控安装LED大屏电子、计算机安装、装饰、综合布线BMS计算机BA、消防报警、安保、综合布线等办公自动化网络计算机、管理综合布线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跨越诸多专业技术领域,在工程实施中又有许多相关工程的配合协调要求,且在系统设计、设备选型、工程公司选择、施工安装、工程验收等环节上,现行的标准和规范还不太完善,缺乏有效的质量监督和保证体制。现在大多数系统集成公司从属于IT行业,而设备安装公司又属于建设行业,因己方利益的驱使和行业的局限性,设计院或系统承包商在规划、设计、施工过程中难免犯重技术、轻效益或重设计、轻实施的毛病。造成一方面系统功能盲目升级,增加业主投资,另一方面因缺乏有效的施工管理和质量控制,往往是一流规划与投资、二流施工管理、最终落成三流的系统。施工、调试期间,因设计、施工、集成、设备供应等界面划分不清,造成设计、安装、集成、设备供应各方相互扯皮,业主忙于调解,不堪重负。类似情况严重损害了用户利益,也影响了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健康发展和功效体现。因此,利用社会力量对建筑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规划设计、队伍选择、施工管理、调试验收等全过程实施技术咨询与监理是确保工期、质量、减少投资的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法,这在一些重大建设项目的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成功实施中已经被证明了。以下是笔者对在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中如何实施工程监理的一些认识和体会。

三、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的性质和特点

在建筑智能化系统建设过程中,涉及众多单位和机构,它们有业主(或建设单位)、设备生产制造单位(设备供应商)、管线与设备安装单位(安装公司)、系统承包商(工程公司或系统集成公司)、建设或设备监理机构,要完成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监理工作,首先必须明确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的职责范围,同时处理好与其它单位和机构的关系。

1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与业主间关系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机构是受业主委托承接监理任务的。经业主授权,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可代表业主对系统的规划设计、工程承包商的选择、设备选型等提供咨询服务,对系统的安装质量、系统性能、建设工期、投资进行监理。所以,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与业主间关系是一种被委托与委托关系,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咨询和监理服务,该服务贯穿系统的整个建设过程,服务内容在委托合同中体现。

2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与设备供应商、安装公司、系统承包商间关系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机构之所以能够担任工程监理职责是经业主授权,业主应向规划设计部门、设备供应商、安装公司、系统承包商及时通报委托与授权事项,明确那些机构和人员可以代表业主行使工程监理的职责,而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机构与这些单位间不签任何合同,监理活动是以业主与这些单位签订的合同为依据,按有关标准和规范执行。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机构与这些单位间关系是监理与被监理关系。

3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与建设监理间关系

在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建设中,既有项目建设监理及其分支机构,又有建筑智能化专业监理机构。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的监理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以投资、质量、进度为控制目标。从监理的业务看,建设监理机构通常是对一项基本建设工程进行全过程监理,包括土建和机电设备部分的监理。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则仅对其中的建筑弱电系统(智能化系统)进行监理,两种监理的内容有所覆盖,却各有侧重。因建筑智能化技术发展迅速,且愈来愈专业化,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进入施工现场,可以弥补建设监理机构、人员在专业技术、监理方式和管理经验上的不足。从实施监理时间跨度来看,建设监理通常是土建施工开始,项目整体验收结束(包括土建和主要机电设备验收)。而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的业务可从系统规划设计、设备安装施工、调试运行和系统验收,通常要延伸到建筑整体竣工以后一段时期。在全过程的监理中,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服务形式,有不同的专业技术人员介入,体现出专业化监理机构特有的优势,这是一般建设监理公司所不及的。总之,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是一种专业化的、全过程的工程监理,是在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建设中对建设监理从专业技术和监理制度上的补充和完善。

四、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主要任务

建筑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工作可以分成以下阶段和任务。

1规划设计阶段

(1)帮助业主明确和提出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建设总目标

(2)对系统的实现目标、投资规模、可行性作出综合评估分析

(3)按业主要求制订系统规划书或对设计院的系统规划书作出评估分析

(4)对系统设计过程实施监理与提供技术咨询

2系统承包商选择与设备选型阶段

(1)按业主要求,制订或审核项目招标书

(2)协助业主组织实施招投标工作,提供技术咨询

(3)审核系统承包商资质、资历、工程业绩

(4)作出系统方案、设备性能价格比分析

(5)为业主商务谈判提供技术咨询

(6)审核设备供应和工程承包合同条款

3施工准备阶段

(1)审核承包商施工计划、设备供应计划

(2)审核承包商项目实施组织设计

(3)组织召开设计、安装、工程承包商、设备供应商协调会,做好技术交底

(4)科学划分设计、安装、设备供应、调试工程界面

(5)审核设计院、承包商的系统深化设计图

(6)监督完成相关系统(如消防、安保、电话等)施工报批手续

(7)审核系统调试、验收方案和相应计划

(8)审核人员培训计划

4安装施工阶段

(1)定期组织召开工程例会,协调各方关系和进度

(2)审核批复施工联系单、技术核定单

(3)组织系统设备到货开箱、验收、移交

(4)按施工计划实施进度控制和工作量认可

(5)协助建设监理实施设备、管线安装质量监理和隐蔽工程验收

(6)参与土建总包组织的工程例会,协调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与其它工程(如机电、安装、装饰)间进度与关系。

5系统调试阶段

(1)线缆测试、单体设备性能测试监理,签署认可测试报告

(2)单项系统调试监理,签署认可调试报告

(3)系统联动调试监理,签署认可调试报告

(4)调试计划进度控制

(5)组织实施系统阶段验收

6系统试运行阶段

(1)组织实施系统试运行

(2)协调业主、物业、系统承包商间关系,明确职责界面

(3)审核系统技术培训资料和人员培训监理

(4)审核系统操作规程、设备管理制度

(5)审核与确认试运行记录

7系统验收阶段

(1)审核系统竣工资料准确性、一致性、完整性

(2)按设计要求、合同条款对系统性能、试运行情况进行审核

(3)分阶段、分步骤协助业主组织系统验收

(4)协助业主组织第三方测试与行业主管部门验收

(5)督促落实系统保修责任制度

(6)按工程合同、设备供应合同、变更记录审核系统造价决算。

新的世纪已经到来,随着城市信息化发展进程,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有了蓬勃发展的机遇,如何在一些投资大、技术新的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项目中实现投资、质量、进度的有效控制,对包括业主、承包商之内的各方人员都提出了极高的专业技术和工程管理知识的要求,而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概念和模式的引入,无疑是提供了一种较好的解决方案。

篇12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epening of economic reform in our country, building intelligence engineering project cost management also becomes especially important. In view of the situation of building intelligence engineering,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often appear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the intelligent construction problems, and how to analyze these problems, to ensure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telligent system of personal thoughts and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Keywords: intelligent building engineering management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TS958文献标识码: A

0 前言

建筑智能化工程的具体实施与如何实现智能化工程的质量控制是一直是国内建筑智能化行业关注的热点。为使建筑智能化工程能够做到真正的物尽其用,智能系统在使用过程中达到其应有的投资效果,工程管理人员就必须将严格管理和规范运作贯穿于整个工程项目的始终, 包括技术管理、工程管理和质控制等方面。本文将对智能化系统的工程管理及运作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探讨,以期推进智能化建筑工程中各项工作更有序、更有成效地进行。

1 目前智能建筑经常出现的问题

1.1在建筑工程中智能系统管理被轻视

管理是建筑智能系统工程中的重要部分,实际管理中的优劣不但可以影响到建筑智能化行业能否实现健康有序的发展,同时也会对业者的切身利益以及建筑企业的经营效益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影响。由于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在我国的发展起步较晚,虽然自身发展较快,但是在管理上也存在不少的漏洞和问题,而这里问题最严重的就是施工单位对管理不够重视;业主投资过于盲目;智能化管理由于设计上原因而造成的功能缺陷以及不完善;智能建筑市场队伍中的竞争比较无序等。

1.2 设计方面

设计与需求不符, 在实际的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往往业主和开发商对智能化施工的计划都做的比较全面,同时目标也比较明确,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这种在计划中的高标准和严要求到了实际阶段就开始出现偏差,具体表现在不根据投入或者是实际需求去选择智能系统方案,而是对先进设备盲目追求,最后完全没法实现计划中所要达到的效果。此外,由于智能化建筑设计本身发展较快,再加上技术一直都智能产品研发和生产中被严格保密的部分,因此在实际施工中运用也较为困难。

在设计过程中,智能化设计未能与其它接口专业进行有效的沟通,致使设计方案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不得不进行设计澄清和设计变更,而变完再变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这容易引发工程中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浪费和再浪费。而这些资源的浪费其实在工程的设计阶段就是可以避免的。

1.3 重“硬”轻“软”

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不仅仅需要依靠管理和技术上的支持,同时由于智能化的自身发展特点,还要重视对多学科应用软件的开发,通过技术人员对软件开发以及后期管理来最终实现人与机器智能之间的完美结合。但是目前我国的智能化系统施工中,往往只是重视硬件上的建设,对于软件的开发和利用存在过于轻视的问题。

1.4 重复建设, 资源浪费

智能系统中各种不同专业之间的联系大大加强如不能及时调整管理关系和积极利用高新技术将会导致软硬件设备的重复设置。比如室内分配系统,移动、联通、电信往往各自组网而不是互补协作这一现象在全国的主干网和建筑物内部比比皆是,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目前国内很多新建项目已经开始实施三网合一,但工程项目的具体实施和运营商之间的矛盾协调问题,将是建筑智能化管理进程中的另一个课题。

1.5 相关管理跟不上

虽然20世纪90年代,智能建筑才在我国起步,但是发展却十分迅猛。而且技术更新周期愈来愈快, 且又涉及多个学科和多个管理部门,因此相对于智能技术的发展相应的管理已远远落后。由于国家管理标准的相对滞后, 全国各地方建设部门对智能建筑的管理也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有部分地区对建筑智能化的发展还是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另外由于智能化工程管理和实施体系和规范的不健全,也会对整个社会的建筑智能化的进程造成非常显著的影响。例如业主投资的盲目性;智能建筑市场队伍的无序竞争;由于设计原因所造成的功能不完善或存在缺陷;由于施工质量粗劣而导致性能不达标;忽视对建筑物竣工后(如物业)的管理等问题。

2. 智能化系统的管理

智能化系统建设的全过程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 如要保证它的健康发展,就必须要加强对工程整个过程、各个阶段的指导与监管。

2.1 监控关键环节

(1) 功能需求分析和系统的总体设计。主要是把握该工程的设计标准和系统的功能定位,从实际使用的需求出发,使其总体设计既能满足该工程使用单位的应用需求,又具有该建筑特有的功能特色。

(2) 承包商的选择是工程成败的关键。国内通常由系统集成商或者业主对各子系统进行总体协调、管理与控制。选择一个称职的主承包商(集成商)是工程成功的关键。

(3) 工程的系统维护和管理是工程业绩和投资回报的基本保证。智能建筑的业绩与成果、投资回报是其最终目标,因此虽然工程通过了验收、评估,但建筑物智能化的最终实现却是靠系统维护和管理来保证的。

2.2 智能建筑工程实施的系统管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