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6 09:02:1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特色农业发展现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泗阳县特色农业目前形成了优质稻米、工厂化食用菌、畜禽生态规模养殖、优质桃果蔬菜、成子湖青虾等5大特色产业,结合5大特色产业,通过合理规划和引导,目前各类特色产业发展正常,取得了可喜的进步。
1.1优质稻米产业初具雏形成子湖区域优质稻米产业一枝独秀。泗阳县成子湖区域的卢集、高渡、裴圩3个乡镇紧邻成子湖,周围环境无污染,生态特色良好,是发展绿色和有机大米的天然场所。近年来该县通过实施粮食丰产行动,通过部省级高产增效万亩示范片、县级现代农业示范方和优质稻米基地建设等各类项目抓手,实施水稻“三改一创建”项目,强化商品化集中育秧、病虫害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等专业化服务手段,推广高产、优质、高效栽培集成技术,加强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泗阳县以市级农业龙头企业———贵嘴米业为龙头,在成子湖周边扩建0.67万hm2优质水稻基地,该县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等科研单位深度合作,示范种植宁粳4号、连粳7号、南粳9108等优质粳米,使贵嘴米业不仅通过了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绿色食品认证,“贵嘴”牌珍珠米还荣获第七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形成了“合作社+企业+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走出了以“种植、收购、仓储、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的路子。
1.2优质食用菌产业一枝独秀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内菌菇产业茁壮成长,集群优势明显。近年来,泗阳县强势发展菌菇产业,在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共同建设泗阳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研究中心、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泗阳设施蔬菜(食用菌)研究中心的同时,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食用菌生产线、生物技术和优良菌种,云禾源、华绿、宏源、康宏等12家食用菌企业全部实现标准化、自动化、全参数控制下的流水线生产,日产优质金针菇、杏鲍菇等200t以上,华绿生物科技公司被科技部评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建立研究生工作站;全县菌菇企业还建立“菌事联盟”,加强园区食用菌企业交流合作,抱团谋发展,组队闯市场。到2014年底,全县日产菌菇将突破300t,成为全国最大的工厂化食用菌生产基地。
1.3生态畜禽产业稳步推进生态畜禽产业取得良好进展,在保证生态的同时形成了主导产业。近年来,泗阳县实施畜牧提档升级行动,以雨润、加华、苏食等生猪养殖项目为龙头,积极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紧密合作,全力打造生猪养殖大县,建立了加华猪场、天蓬牧业等优质良种培育选育基地,全县年出栏50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场有55个以上,年出栏生猪152万头。以开源山羊等为龙头的规模化山羊养殖量达到82万只。泗阳县依托成子湖禽业等重点企业,培育一批蛋禽养殖大户,年出栏50万羽以上的畜禽养殖场38家,年出栏家禽3200万羽。通过以上措施,在注重环保理念的同时增加了养殖户的效益。
1.4园艺产业茁壮成长桃果蔬菜产业生态特色明显,在丰富优质品种的同时达到品牌效应。泗阳县实施基地建设行动,立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成子湖扶贫开发示范区、城南生态农业示范园、爱园现代果树示范园等特色园区的建设,全面推进果树和蔬菜生产规模化、实施化、标准化、组织化,提升果树和蔬菜等基地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目前,已建成省级园区蔬菜生产核心区0.17万hm2、优质桃生产基地0.2万hm2,花卉苗木生产基地0.1万hm2。年产各种蔬菜瓜果10万t,年产百合等高档花卉1000万枝。以国润农业、大禾庄园、贵嘴生态园等农业企业为龙头,加快发展日光温室、智能温室、连栋大棚等设施园艺项目,全县拥有千亩以上设施蔬菜基地26个,蔬菜种植面积达2.6万hm2,年产各类蔬菜130万t。
1.5青虾产业特色鲜明成子湖生态青虾产业特色明显。通过养殖规划与区划,对成子湖片区裴圩、高渡、卢集等地区相关水域进行科学划分,确定片区各水域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片区各功能区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实现科学管湖、生态用湖、打造名牌青虾产品的根本目的。2014年,成子湖水域泗阳部分被农业部列为洪泽湖青虾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该县又分别荣获为“中国洪泽湖•青虾之乡”“江苏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青虾技术创新示范基地”称号,进一步扩大了水产特别是青虾产业发展的特色和优势地位,今年全县水产养殖面积达1.76万hm2,天然青虾产量已经超过3000t,境内青虾自然繁殖保护区面积扩大达到3000hm2以上。初步建成了有品牌、有质量、有规模、有效益,以青虾为主体、其他水产为补充的现代渔业产业技术体系。虽然泗阳县特色农业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与其他一些先进县(区)相比,在特色农业总量及生态发展方面,仍然有一些地方需要加以改进并继续给予引导和扶持。
2泗阳县特色农业未来发展对策
2.1重点打造5大园区,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以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核心,按照“宿迁争先、江苏一流、全国有名”的目标,着力打造66.7km2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积极准备申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重点发展绿色稻米、设施蔬菜、精品水果、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特种水产、农业休闲观光、农产品加工及物流配送等产业示范基地,园区集农产品生产、农业“三新”展示、科技研发创新、市场营销管理和新农村建设示范5大功能于一体,形成一园多区、一园多基地的综合配套、特色鲜明的总体布局。与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通过建立各类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试验示范基地,带动县域范围内农民致富。以成子湖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城南生态休闲观光园区、现代渔业示范区、爱园现代果树示范区等其余4大园区为次核心,大力进行园区集聚效应,发展优质稻米、桃树、青虾等特色产业,通过项目平台,打造各类基地和核心区及示范区,发展高效特色农业。
2.2引导六次农业,通过种植业、加工业、服务业配套,延伸产业链,着力打造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完善农产品销售网络六次农业就是通过第一产业种植业、第二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物流行业等、第三产业即农产品服务业及各类农业为主导的生态休闲观光农业(1+2+3=6或1×2×3=6,故为六次农业)。充分发挥泗阳县地理位置优越、生态特色明显、旅游配套功能齐全等得天独厚的优势,大力发展六次农业。进行名特优新特色农产品引进,通过地方现有特色农产品(八集小花生、新袁羊肉、穿城大饼等地理标志原有产品)的市场品牌优势带动,突出新的特色农产品(金陵美玉番茄、大禾优质草莓、国润特色葡萄、八集特色杂粮加工品、天蓬生态猪肉、贵嘴优质水蜜桃、南粳9108大米等),突出特色农业资源,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平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入开展农业龙头企业招引和培育工作。引进各类加工企业,建立网上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对接全国性网上交易平台,便利农产品销售,加快品牌农业发展和创建速度。到2015年,全县引进超千万元现代农业企业100家,新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0家,农产品直销网络遍布全省,设立各类直销网点200个,高效农业生产基地70%以上实现订单生产。打造3个以上的四星级乡村旅游景点,10个以上的三星级乡村旅游景点,20个以上的星级旅游景点。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5-0018-02
发展农业特色产业, 通过整合有限的土地资源,充分发挥自然环境、区位优势,合理规划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依托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产业带动、规模发展和农民增收的良性格局,使传统农业向高效现代农业逐步转换,为同步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一、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各地政府以“五个培育”为抓手,对农业加大投入和产业扶持力度,推动各地政府特色农业产业建设。特色农业“十二五”规划的无公害、有机食品、原产地标识等特色优势农产品注册认证步伐加快,通过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无公害农产品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很多产品远销韩国、日本及东南亚国家,特色农产品产业基地和市场集散地的地位越来越凸显。
二、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各地政府特色农业发展成效明显,但受历史和地域条件的制约,产业经营起步晚、生产规模小、产品少,品牌效应不突出等因素影响,农业作为弱质产业的格局仍然没有得到更好改变,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土地经营利用率低,农业用地减少幅度大
各地政府由于农业水利化、机械化水平低,使得农用土地生产能力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一是土地利用不充分。二是垦殖指数偏高。三是土地生产率偏低。四是耕地减少程度加剧。并且,由于对森林资源掠夺性采伐利用,重采轻造,疏于管护,导致各地政府水土流失面积不断增大,坡地侵蚀损失程度高,土地砂石化迅速扩展,土地肥力严重降低,都严重影响各地政府特色农业的发展。
2.特色农业产量、品质及产品附加值低
由于生产基础条件相对落后,缺乏科学规划和正确引导,农民市场竞争意识淡薄和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明显等因素影响,各地政府农业生产尚未完全摆脱靠天吃饭和小农生产方式,导致各地政府特色农产品生产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产品商品化、品牌化程度相对较低,规模以上企业不多,名牌产品产量低,知名品牌少,品牌效益差,既不能满足高端市场需求,又不能准确市场定位,产品附加值低,市场份额及竞争力小,导致人均农户增收幅度小,增收缓慢,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带动农户增收致富的目标短期内难以实现。
3.特色农业发展扶持政策不健全,企业发展资金短缺
尽管积极响应政府提出的“三化同步”发展战略,但与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扶持政策相比,由于农业作为弱势产业,投资周期长、效益显现缓慢,导致政府扶持政策出现偏弱。缺乏强有力的推手促进特色农业的转型发展,服务农业的质量和水平低,导致管理、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严重浪费,对特色农业市场、农民合作主体培育不充分,致使企业和农民对政府的依赖性太强,不能很好地根据市场需求拓展发展空间。
三、特色农业发展路劲探析
特色农业发展是在政府统筹人力物力,合理规划产业布局,优化当地自身优势资源的前提下进行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科学发展是基本定律,保护良好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加收入是基本目标,如何统筹土地资源、产业优势、产品优势、区位优势、技术优势等要素,切实加以有力的政策引导,综合推进基地建设、产业发展、产品研发、市场培育等各环节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
1.做好规划布局,加快各地政府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科学布局各地政府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合理规划各地政府农业用地,实现各县市生产要素合理优化配置,形成产业布局优化、生产企业集聚、土地利用节约的特色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各地政府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的种植结构调整,使特色农业产值超过各地政府农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
2.做好基地建设,重点培育特色农业农民合作组织和产业化龙头企业
一是抓好原材料基地建设。针对各地政府特色农业自身发展基础差的特点,积极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和支持多成份、多行业、多层次的资源参与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采取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多种渠道增加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开发投入,引导生产要素向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集中,避免利益冲突导致竞争优势分散。二是积极引导农民兴办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大力支持生产企业、政府农技人员和农村种养殖能人创办专业特色农产品种养殖协会、专业合作社、股份制合作等多种合作经济组织,围绕原材料种养殖、加工、销售等环节,做到分工明确,合作有序,链条式发展。三是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围绕各地政府特色农业产业链建设需求,努力构建龙头企业良性发展平台。
3.做好产品研发和市场开发,提高各地政府特色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一是围绕市场研发产品。通过政府引导,积极组织企业家、种植户到特色农业发达地区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内外资金、技术、人才资源,提高当地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促进各地政府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最大化。按照市场需求,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优势,合理高效规划项目、组织生产和开发市场前景好、消费需求潜力大的特色优势农产品,大力培育适宜本地种养殖、加工的农业优势产业,突出产品特色,实现以特取胜,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二是依托产业培育市场。
现代特色农业正是在传统的生产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地理条件、环境和特色农产品优势,按照高效、优质、环保等要求生产符合市场需求的农业产业。的特色农业产业尽管起步晚,但由于历史形成的工业产业的落后,才使当地具有地理和环境的优势条件,无论发展特色农业的路劲怎么选择,环境保护首先是先决条件,优质的土壤、水源和空气才能保证农产品的环保质量,有质量才有市场竞争力,有市场竞争力才有产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才能使传统农业与现代生产技术的有机结合,形成高效现代农业。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3-0260-02
根据中央关于农业农村工作要求以及省第九次党代会作出了“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调快调优一产”的战略部署;省九届二次全会强调“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这有利于推动景谷县碧安乡现代农业发展,补齐农业产业短板,增强农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在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生物产业等方面作了具体的布署和安排,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加快发展现代高原特色农业,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1 碧安乡基本情况
1.1 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概况
普洱市景谷县碧安乡位于景谷县西南部,距县城129 km,是全县最边远的一个山区乡。碧安乡政府驻地勐主街,勐主街坐落在葱翠碧绿的碧岭山脚下,碧岭是无量山的余脉,澜沧江、威远江、小黑江从勐主街的东西南三面环绕流过。勐主坝四山环绕,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故有“小昆明”之称。最高海拔(勐主大山)1 984 m、最低海拔749 m,平均海拔1 291.5 m,年平均气温20.6 ℃,年平均降雨量1 390 mm。境内群山起伏,箐深林密,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全乡林业用地面积75 253 hm2,森林覆盖率71.8%,活立木蓄积量646.208 万m3;全乡国土总面积972.8 km2,耕地面积2 620.07 hm2,其中:水田949 hm2、旱地1 671.07 hm2,有效灌溉面积574.87 hm2。辖勐主、上寨、窑房、云中等16个村民委员会,204个村民小组。2015年末全乡有农业户5 630户,23 080人,其中农村劳动力13 455人。杂居着汉、彝、傣、回、布朗等12种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44.58%。2014年末,全乡农作物播种面积3 973.33 hm2,农村经济总收入9 436.8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 378元,农民收入以粮食、松脂、野生菌为主,粮食总产量11 616 t,人均有粮355 kg。
1.2 未来发展思路和重点
全l产业总体规划为主要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烤烟、畜牧业、黄栀子、茶叶、橡胶。抓好传统产业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发展特色养殖业――回族特色产品腊鸭、烤烟、黄栀子,增强市场竞争力,重点发展养殖业、林业、烤烟、勐主大山茶、黄栀子、橡胶等产业。形成以烤烟、蔬菜、畜牧、茶叶、黄栀子、药材、橡胶等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山区农业[1-2]。
2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情况
2.1 蔬菜产业
碧安乡蔬菜产业发展具有资源优势,蔬菜产业是碧安乡走产业化发展、促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碧安乡蔬菜种植历史悠久,具有自然资源优势。一是丰富的立体气候资源。碧安乡境内最高海拔1 984 m,最低海拔749 m,年平均气温20.6 ℃,年平均降水量1 390 mm,无霜期长达360 d,海拔高低悬殊大,立体气候突出,澜沧江、威远江流经境内形成低热河谷气候,适宜多种蔬菜生长,具有发展绿色商品蔬菜的良好气候条件。二是洁净的自然生产环境。碧安乡方圆60 km内均无工业排放废气、废水等,空气、土壤没有受到任何污染,是发展绿色无公害蔬菜的理想之地。碧安乡按照“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思路,培优培强农业龙头企业,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3-4]。
2.2 生物药业
近年来,碧安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把生物作为碧安乡的支柱产业来培育,大力发展黄栀子(1 333.33 hm2)、砂仁(333.33 hm2)、重楼(10 hm2)、黄精(13.33 hm2)以及茯苓等生物药业。
2.3 橡胶产业
碧安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把橡胶作为碧安乡的支柱产业来培育,大力发展橡胶1 602.2 hm2。
2.4 咖啡产业
碧安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发展咖啡种植326.13 hm2。
2.5 茶叶产业
2015年末全乡统计茶叶种植面积560.53 hm2,其中采摘面积为246.67 hm2,总产量为300 t,平均单产达到1 215 kg/hm2。
2.6 畜牧产业
2015年末全乡畜牧业基本情况:牛存栏8 503头,其中能繁母牛2 980头,出栏2 011头,肉产量146.803 t;猪存栏25 016头,其中能繁母猪3 319头,出栏21 013头,其中商品猪7 240头,肉产量1 071.663 t;羊存栏5 060只,其中能繁母羊775只,出栏1 214只,肉产量18.21 t。禽类存栏142 360羽,其中鸡存栏139 700羽,鸭存栏3 530只,鹅存栏660只,禽类出栏193 624只,肉产量290.436 t,禽蛋产量130 t。腊鸭、腊鹅生产加工7 500只,干巴3 t,其中猪2 t、牛1 t。
2.7 水产业
渔业2015年末完成养殖面积62.67 hm2,水产品总产量1 075 t。其中:水库养殖面积23.33 hm2,产量150 t;池坝塘养殖面积39.33 hm2,产量560 t;稻田养殖面积50 hm2,产量35 t;江河捕捞330 t。大闸蟹养殖14 hm2。
2.8 烤烟产业
2015年共完成烤烟种植面积433.33 hm2,完成产量700 t,实现烟叶产值1 950万元。
3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历届碧安乡党委、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立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农民收入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总的看来,全乡还处在由整体基本解决温饱向稳定解决温饱、逐步向小康社会过渡的重要阶段,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特别是实现全乡总体小康目标的任务还很艰巨。
3.1 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小康建设的任务还很艰巨
由于历史、自然和社会等方面的原因,农民的总体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仍然不高。
3.2 短期内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仍面临较大困难
尽管全乡近年来通过结构调整等积极有效的工作,农民收入逐年有所提高,但由于农村经济条件差、基础薄弱,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收入长期稳定增长问题,还面临较大困难。一是由于市场、技术、经济等客观条件限制,以加工业为主体的农村非农产业发展不足,经济结构相对单一,农民增收的渠道少、路子窄。二是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中心的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但未形成规模和特色优势,而且还面临如何很好地与市场接轨、体现市场竞争效益的问题。三是当前全乡农业生产仍然以小型、分散的传统耕作方式为主,生产效率低,加之农产品市场流通体制不畅、价格低、生产成本高、农业增产不增收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3.3 农业投入能力不足,基础条件差,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水平和经营效益还需要一个过程
一方面,传y农业区由于自然、历史的原因,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较差,受自然地理条件限制,农业、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薄弱,仍然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状况。另一方面,地域偏僻、交通不便,信息交流不畅,加上农民文化素质低、观念保守落后,接受新技术、新事物的能力低,制约了农业结构调整和经营效益的提高。地方财政对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技术投入显得力不从心,一些好的农业项目、技术推广项目,由于资金缺乏难以付诸实施,这是当前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
3.4 规模化生产需要与家庭经营出现了矛盾,促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和调整土地经营方式势在必行
当前,从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深层次调整和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出发,小生产与大市场、传统经营方式与发展现代农业呈现出了一定矛盾,以家庭为主、小而全的小型分散的传统经营方式既不便形成市场竞争优势,难以抵御市场竞争带来的巨大风险,而且一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也难以推广。同时,也制约了产业规模的形成,甚至在产业之间产生矛盾。
3.5 产业培育缺失组织机制保障
新的产业如烤烟产业培养已取得明显效果,“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已形成,但由于产业培育缺失组织机制保障,农民担心烤烟产业的连续性和持久性。
3.6 养殖业抵御自然灾害、疫病疫情能力弱
疫病防控形势严峻。队伍建设、组织保障、资金投入等方式需要加强。
3.7 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和连片开发仍然受制
主要问题仍然是土地的流转,特别是部分地方土地处于低效、无序和盲目流转。有的企业、公司租用土地不能依法、依规进行,存在很大的随意性。
4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建议
碧安乡围绕云南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四张名片”,依托自身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及早谋划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重点及措施,推动碧安乡高原特色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方向迈进。
4.1 实现粮食生产连年增产
在粮食生产上,以提高复种率和单产的科技措施创新为主攻方向,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今后碧安乡应切实抓好农作物高产创建、地膜覆盖、间套种、旱育稀植、玉米育苗移栽、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十大科技增粮措施的落实。
4.2 推动养殖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促使特色山地畜牧业渐显优势
2015年末全乡牛存栏8 503头,同比增长3%;出栏2 011头,同比增长5%。肉产量146.803 t,同比增长6%。猪存栏25 016头,同比增长5%;出栏21 013头,同比增长6%;其中商品猪7 240头,同比增长8%。羊存栏5 060只,同比增长3%;出栏1 214只,同比增长8%。禽类存栏142 360羽,同比增长5%;禽类出栏193 624只,同比增长5%。腊鸭、腊鹅生产加工7 500只,同比增长5%;干巴3 t,同比增长5%。应继续发展林下草食动物养殖,增加农民收入。
4.3 推动生物药业发展
今后5年,继续发展黄栀子、砂仁、重楼、黄精、茯苓等生物药业。
4.4 加强水产业发展
渔业实现水产品总产量1 175 t。其中水库养殖产量200 t;池坝塘养殖产量760 t;稻田养殖产量85 t;江河捕捞830 t,增加收入100多万元;实现大闸蟹养殖66.67 hm2,增加收入300多万元。
4.5 发展烤烟产业
今后发展烤烟种植面积达666.67 hm2,完成产量1 500 t,实现烟叶产值4 000万元。
4.6 引进龙头企业,增加农民收入
碧安乡现有1家黄加工企业、1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大量茶叶为毛茶,目前待引进砂仁、重楼、黄精、茯苓精加工企业,以增加农民收入。
5 参考文献
[1] 孔垂柱.发展高原特色农业 建设绿色经济强省:云南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实践与思考[J].云南社会科学,2013(1):5-11.
1 高原特色农业概述
高原特色农业首先在云南出现,体现云南农业新时期发展的特点,推动农业的商品化、市场化以及现代化发展,能够有效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改变农业结构,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高原特色农业具备新、名、特、精、优等特点[2],充分体现特色的本质,随着高原特色农业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12大品牌,大大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
2 影响因素
2.1 自然因素
自然资源属于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一种物质基础,严重影响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空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永善县中的自然资源严重影响高原特色农业的产业结构与发展方向,从而决定其优势面;自然资源极为有限,而技术、资金等可移动性的资源严重影响地区优势与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需重视挖掘县外的自然资源,形成互补,以增加永善县的区域优势。
2.2 技术因素
高原特色农业属于永善县的高新技术产业形式,但是和常规农业比较而言,高原特色农业是在区域特色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通过农业技术进行建设,科技创新路线,凸显高原特色农业的特色。技术因素是培育高效益、高品质和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的产品的决定性因素[3]。目前,我国现代化农业处于尚未成熟阶段,是因为我国的农业技术不够先进,农业技术推广范围窄,尤其一些偏远山区还保留原始的耕种方式。为此,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为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为农产品增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永善县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现状
3.1 花椒产业
花椒又称秦椒、汉椒等,是中国特有的香料,位列调料“十三香”之首。花椒主要分为大椒和步椒2种,为良好的调味佐料,也可榨油,出油率在25%以上。花椒是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一体的短、平、快致富项目,加之又是品质上等的调味品,深受消费者青睐,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而永善县由于受到干热河谷气候的影响,境内盛产花椒。永善花椒以其色鲜味浓、油性重、麻味十足,是独具特色的调味佳品。构建农业合作社,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保护生态环境,增加花椒产量。
3.2 魔芋产业
永善白魔芋属于高原特色农作物的一种,膨胀系数是80~100倍,用一袋28kg的魔芋精粉遇水膨胀后能生产出1t左右的食品,因此经济效益极高。白魔芋因其葡萄甘露聚糖含量高、粘度强、褐变轻、保型时间长,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其抗逆性、抗病性优于其他魔芋品种。魔芋在工业领域应用广阔,目前已研发出魔芋的46种特性,广泛应用于医药、石油、建材、化工、航天及航空等众领域,市场需求量极大。魔芋作为保健食品对人体诸多方面能产生高效的预防保健作用,如在防治胃病、减肥塑身等方面已得到体验者的广泛认可,有现代营养学家研究表明,魔芋的主要成分葡甘聚糖是当今最优质是膳食纤维,素有“第七营养素之称”。 特别是自2007年成立魔芋产业办以来,永善县魔芋产业步入了迅速发展的快车道。扩大魔芋的种植面积,增加魔芋产量,增加高原特色农业的经济效益。
4 永善县特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创新
4.1 农业产业化发展
产业化经营是高原特色农业做大、做强和做优的关键,它不仅有效地把独特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市场优势,还可以促进小生产与大市场的衔接。永善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具备起步晚、发展慢、数量小、规模小、带动弱及效益差等的特点,因此,需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产品加工业,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4];创建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将品牌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4.2 重视科技与人才发展
特色农产品生产的时代要求是产品应具备优质、高产、高效和低耗特征,而提高特色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是实现优质、高产、高效和低耗最直接手段。通过优质、高产和低生产成本在市场上处于优势地位,必须发挥科技的作用,依靠科技提高特色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份额与竞争力。换而言之,科技属于高原特色农业竞争优势的最重要衡量因素之一。重视科技队伍的建设,大力发展骨干人才与组建团队,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技术水平,发展新型农民。
4.3 构建完善的市场流通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