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继续教育培训范文

时间:2023-08-07 09:24:4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高校继续教育培训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高校继续教育培训

篇1

1)组织机构的从属关系和属性模糊。目前,我国不少高校继续教育培训机构的属性没有明确的规定。甚至个别高校把继续教育培训机构仅仅作为学校提高经济效益、增加经济收入的一种手段。目前,我国高校有的将其归属于院系,有的将其归属于机关。而在继续教育培训机构办学的过程中,存在办学层次多、培训专业分散、招生对象学历参差不齐等诸多实际困难。仅仅将继续教育培训机构划属于某个院系或者直属于机关,将会出现部门职责不清、协调沟通不畅甚至工作推诿扯皮的不利局面。这就导致高校在组织继续教育培训的过程中,不能够有效的将各方面资源整合起来,不仅导致机构运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低下,极大地打击了继续教育培训机构的办学积极性。

2)培训过程中的跟踪监督不到位,管理模式落后。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继续教育培训机构具有业余、函授等多种形式和专科、本科、专科升本科等多层次的成人学历教育办学体系,以及短训班、职业技能培训班多种形式的非学历继续教育办学体系。因此,继续教育管理机构直接面向社会,是高校名副其实的“窗口”单位,在组织继续教育培训的过程中,必须以规范的管理模式和优秀的教学质量赢得激烈的市场竞争。由于继续教育培训面临有培训对象学历水平偏低、生源构成复杂、授课形式多样化等实际特点,继续教育培训的授课质量应是培训管理的重中之重。但实际上,由于思想上的不重视,部分高校仅仅将继续教育定位为学校的附属产品,没有将继续教育作为同等甚至更为重要的教学任务来抓。部分高校继续教育的培训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真空死角,信息反馈渠道不够畅通,问责制度尚未形成,无法对工作实行有效的监督。

3)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方式单一。由于高等院校对继续教育培训授课任务的不重视,往往都是安排完院校正常的教学任务后,才安排继续教育培训的授课教师。这就直接导致继续教育培训的授课教师一直处于流动状态。另外,在部分高校的全日制的继续教育管理模式中,管理型教师的招聘流程、标准也不够透明公开,导致管理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此外,部分高校继续教育在授课的过程中,仍采用相对集中、“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方式,形成老师在讲台上上课、学生在台下被动听课的局面。这种灌输性极强的授课制度是一种不符合教学规律的教学组织形式,造成了继续教育培训的课程传播手段保守、单一。

2完善高校继续教育培训模式的建议策略

针对我国高校继续教育培训现行的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高校继续教育培训管理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完善:

1)高校应端正继续教育培训的思想认识。高校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在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高校应充分认清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加大对继续教育机构的管理力度。具体来说,高校应不断完善继续教育协调机制,定期研究继续教育工作,解决继续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保证继续教育任务的顺利完成。同时,要通过各种途径,继续加大宣传力度,逐步提高社会公众对继续教育的认识。例如江苏大学,作为较为知名的综合性大学,2005年成立继续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代表学校对全校所有办学单位的非全日制教育实施归口管理,专业院系从事针对相关行业组织继续教育培训,建立了管理和办学相分离的基本框架。这种管理模式有效的提高了继续教育培训的教学效率。

篇2

中图分类号:G724 文献标识码:A

开展继续教育培训是普通高校的重要职能和社会责任。在新形势下,普通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如何切实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做好继续教育培训,服务于国家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和学习型社会建设,值得我们思考。

一,新形势下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培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一)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培训面临的挑战

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培训面临的挑战主要体现在:

第一,国家没有明确的政策和财政支持。我国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特别是普通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起步较晚,继续教育培训的法制化进程比较缓慢,缺乏对普通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的管理规定和法律法规以及与之相应的财政支持政策。

第二,普通高校自身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制约了继续教育培训的发展空间。普通高校这种事业单位性质,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不能适应继续教育培训的市场化要求,不利于搭建适合继续教育培训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平台,成为制约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培训事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第三,继续教育培训理念的大环境还未形成。继续教育培训理念是继续教育培训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独特文化理念,是一种凝聚人心、提升竞争力的无形力量和资本。纵观当前高校继续教育培训的实践,形成特色鲜明的继续教育培训理念的高校尚在少数。部分高校对开展继续教育培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缺乏形成继续教育培训良好文化氛围的大环境。人们普遍存在着只注重学历教育,而忽视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在改变人的生活、就业、升迁、家庭中的重要作用。

第四,继续教育培训市场紊乱、无序竞争。

(二)国外继续教育培训发展的现状和一流大学发展继续教育培训的成功经验

第一,完备的法律体系保障是日本继续教育发展的显著特色。日本继续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以社会教育法为主导的继续教育基础建设期,以终身学习振兴法为标志的继续教育改革发展期,以完善终身教育为立法理念的继续教育推进期。运用立法为继续教育提供了资金保障,日本的继续教育主要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投入为主,国家、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三方分摊,其中国家和企事业单位承担主要部分。

第二,大学和高等教育机构勇于承担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职能是日本继续教育教学质量有力的保证。日本的文部省通过修改《学校教育法》和大学设置基准,采取多种政策措施,推进大学面向社会开展继续教育。大学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等机构进行合作,针对具有专业资格的人员开展知识更新、岗位培训、再就业培训等。

第三,行业协会、企业和非政府组织积极开展继续教育。1998年日本政府颁布实施了《特定非营利活动促进法》(简称NPO法),提出NPO组织的活动范围之一就是“社会教育”,日本的NPO组织积极参与构建终身学习社会,并与大学、行业协会合作建立了继续教育制度。各个行业协会不断提高会员的专业能力,并将会员学习行为和个人自学等录入管理系统,规定一定时期内学习标准。

(三)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继续教育的成功经验

作为世界最为著名的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继续教育的鲜明特色在于:

第一,构筑大学与社会沟通的桥梁。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继续教育学院没有政府的资金支持,通过整合产业界的资源和专业队伍,向社会提供继续教育、职业培训、终身学习的机会;继续教育学院依托大学各院系的教学、科研资源开发社会所需求的各种继续教育培训项目,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将继续教育市场需求信息及时反馈给大学各学院,从而不断开发新的项目,以适应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

第二,通过严格管理来保证学校品质领先。伯克利的继续教育是“通过管理来保证继续教育产品和服务符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品质”,同时通过“第三方的学术评审”,获得“美国西部学校及大学联盟”的认证。

第三,方便服务对象,极大地满足社会需求。继续教育学院作为大学面向社会开展教育培训的窗口,不仅依托大学校园,还根据服务对象在学生集中的区域建立了多个教学点,极大地方便社会和服务对象。继续教育学院依托学校院系开发的教育项目,开设上千门课程以满足社会不断变化的需求,绝大多数项目没有入学资格要求。特色项目包括各类职业认证、文凭和学者游学项目,具有很强的灵活性。

第四,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在线服务。伯克利继续教育学院除开设传统的面授教育外,还组建了一个在线教育服务系统(UC Berkeley ExtensionOnline),以满足工作繁忙的在职人员能够灵活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开展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需求,同时也给伯克利继续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普通高校教育培训迎来的机遇

篇3

首先,目前不少高校仍然存在“重普教,轻成教”的观念,很多高校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对继续教育学院培训工作支持力度不够,导致很多高校培训基地存在经费不足、场地有限、设施陈旧、工作人员缺乏、教学资源紧缺等现象。其次,部分受训学员对教育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培训过程中缺勤、请假、早退、上课接电话等现象屡禁不止。究其原因,在思想层面上,不少学员认为业务工作为实、学习培训为虚。工作忙时,培训走走过场即可,甚至有不少学员把培训当作镀金、交友、公费休闲娱乐的渠道,对参加教育培训的目的不够端正。这些因素共同限制了培训基地培训水平的提高。

(二)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教学方式单一

政企培训一般旨在提升员工职业素养、提高工作效率,但目前高校培训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不少高校在进行培训课程设置时,并非以培训单位、学员的需求为出发点进行详细调研,更多是依据高校现有课程资源库和师资情况进行配置。培训内容普遍存在理论知识过多、实际案例偏少、缺乏对工作的指导性等问题,无法满足新形势下政企对高校教育培训工作的新要求。在教学方法上,仍以传统面授为主,缺乏案例分析、现场教学、情景模拟等互动式、启发式的教学方式,难以调动课堂气氛,学员普遍反映培训过程枯燥乏味,难以理解、脱离实际,最终培训收效甚微。

(三)缺乏优质的培训师资

高校培训基地大多聘请专家学者、高校教师、党政部门的领导干部和企业高管共同担任培训教学工作。但目前,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加强培训费管理的大背景下,各高校培训部门普遍反映培训费用标准偏低。其中专家学者、教授、副教授的教薪支付标准远低于市场价格,有些甚至低于其在校讲座费用。偏低的教薪支付标准激励机制欠佳,增加了优质师资聘请的难度。其次,高校教师一般理论经验丰富,实战经验不足,对于受训单位和学员培训需求情况缺乏了解,难以结合学员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针对性教学。最后,部分党政部门的领导干部和业务骨干虽然业务能力强,但授课经验不足,表述不清,不能有效控制课堂节奏和氛围。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授课效果。培训基地急需建立一批业务精通、经验丰富、授课技能兼备的优秀师资队伍。

(四)工学矛盾比较突出

政企培训的学员大都承担着繁重的工作压力,业务繁忙时很难保证培训的出勤时间。培训组织过程中请假、因公无法参训、推迟或取消培训项目时有发生。受训学员即使参训也需一心二用,随时应对工作紧急情况,无法静心学习,工学矛盾突出。这就决定着政企培训不能过多的占用工作和休息时间,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培训目标。急于求成的学习目的往往造成培训课程安排太多,培训任务过重、学员难以消化培训内容、疲于应付等问题,培训效果大打折扣。另一方面,鉴于学员参训交通便利程度和培训费用标准等因素的考量,培训项目一般设置在距离较近的高校进行。基地培训项目开展受学员培训时间和空间的双重限制,致使培训工作难以组织,培训高成本、低收益。

(五)培训管理机制不健全

当前,在培训项目管理方面,虽然培训基地大都设置了考勤、签到、请假、教学评价等管理制度,但培训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流于形式、缺乏对学员严格管理等问题。培训过程中代签到、迟到、早退现象屡禁不止。究其原因,目前高校在培训基地培训体系建设方面的研究甚少,培训基地的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尚不完善,未能建立受训学员培训情况与任用选拔相联系的机制,自然难以激发学员的培训动力。在教学评估方面,缺乏有效的教学反馈机制,无法把学员需求和反馈及时与授课教师和培训机构进行沟通,从而难以推动培训基地教学质量的不断完善和提高。

二、高校继续教育学院培训基地建设的对策研究

培训基地建设对于提升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和扩大办学影响力意义深远。针对培训基地建设和运行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各高校纷纷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和优势探索培训基地合作与发展的新模式。

(一)充分发挥四个主体的作用

学员、受训单位、高校、授课教师作为高校培训基地的四个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发挥各方的作用。受训学员应结合工作中的实际困难提出培训需求,并对培训效果进行及时反馈,促进培训工作的良性循环。受训单位人事组织部门作为培训工作重要的沟通桥梁,负责征集、整合员工培训需求,甄选高资质的培训机构、沟通培训要求、反馈培训效果等事项。高校作为培训工作的重要载体,负责在受训单位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细化培训需求,开发针对性实用性强、品种多样的课程包以供受训单位选择。同时,基地建设需要不断扩大高校办学的自主性,比如全程委托高校进行课程开发、培训方案制定,优质师资选取等工作,充分激发高校培训办学的积极性,为学员提供更多优质服务。师资方面。教薪高低不是授课教师的唯一追求,不少教师反映培训教学是个人价值实现与扩大沟通交流面的重要渠道,受益良多。

(二)择优选聘师资

师资的选取是影响培训基地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面对培训费用标准偏低的现状,各高校不断摸索办学新路径。偏低的培训标准导致“倒逼机制”。有限的培训经费,促使各高校重新反思合作模式和培训流程。在师资、后勤等方面减少不必要的开支;不少高校培训部门倾向通过小班增加课时,大班增加人数等方式维持“盈亏平衡”;高校通过与受训单位开展多样化的合作,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增加培训项目收入,用以弥补师资教薪的不足。高端大牌的专家学者不是培训师资的唯一选择。面对偏低的授课费用,大牌专家学者因聘请费用较高,不列为培训师资首选。很多经验丰富口碑好的普通高校教师、优秀企业管理者、业务骨干也是很好的选择。

(三)加快推进基地信息化进程,缓解工学矛盾

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新趋势,培训基地建设需要加强线上培训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网络培训的开发与应用,以适应培训多元化与个性化的发展需要。具体而言:一是借助远程教育模式。网络教学作为培训教育的发展趋势,可有效冲破学员、师资在时间、地域等方面的限制,缓解工学矛盾,方便培训工作的开展。二是采用网络教育评估。充分借助微信平台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开发在线教学评估系统。针对学员培训需求、课后反馈、师资情况、培训机构评估等方面进行线上汇总分析,减少纸质统计费时费力、不精确的弊端。三是借助外包服务提高工作效率。社会分工的细化,部分非核心工作可以通过外包的方式,减少了人力资本的消耗。专业的外包服务可利用信息和规模优势降低项目运行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增加培训工作的效率。比如,高校可以通过借助咨询公司进行项目咨询,准确把握培训新风向。餐饮、茶歇、租车采用外包方式,无缝对接,事半功倍。

(四)建立行之有效的培训管理机制

高校急需针对培训流程建立行之有效的培训管理机制,以应对培训过程中的诸多混乱现象。具体而言,高校需要联合受训单位建立学员个人培训档案,用以记录学员的培训情况,并作为其任免晋升的重要考核依据之一。培训档案激励机制的建立,给予学员一定压力和动力,激发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其次,要加强对培训师资的考核与评估。采用座谈、旁听、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教师的授课情况,并记入师资档案库,对绩效不理想的教师予以解聘,从而形成优胜劣汰的师资遴选机制。总而言之,培训项目管理需要从多个方面共同推进,以保证培训工作的有序开展。

(五)全方位加强合作、共享优质资源

高校培训工作需要充分整合双方的优质资源,减少不必要的经费开支,开发多样化的合作项目。具体形式如下:一是开展互换讲学。通过高校教师和受训单位学者型官员、企业高管、业务骨干进行互换讲学,既利于受训学员接受系统性的指导,也有助于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从政企高管的实战经验分享中不断反思,对自己就业和人生有更明确的目标。二是提供继续教育的资源。据培训需求分析,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国企中的员工对MBA、MPA、在职研究生等高层次学位需求量大。相关高校可以通过把学历学位教育与基地培训项目有效结合,提供多样化、高层次的继续教育资源。三是提供选学选修、公益讲座、高端论坛名额。一些实力雄厚的高校可以依托自身举办高端论坛、专题研讨班、大型公益讲座等项目优势,提供受训单位选学选修的机会。比如,给予受训单位一定课程名额以供学员选学。除此之外,还可加大培训基地在课题研究等方面的合作力度,不断充实培训基地的建设内涵。

篇4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6—080—02

一、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二战以后,对教育提出了革命性的要求,在这一条件和背景之下,世界继续教育呼之欲出,并逐步形成规模。作为高校教师开发的核心内容,高校敦师的继续教育根据高等教育的宗旨和需要,划分专业来有步骤、有组织地进行旨在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素质提高。人才的培养是通过后天的努力形成的,而且优秀的人才一直处于不断成长和上升的状态。由此可见,对于人才不能是单方面的吸引使用,更重要的是继续培养和深造。综上可知,各部门机关应当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出发,规划落实好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观念。

二、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1 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缺乏整体规划性

日前,高校教师继续教育这一观念还没有得以全面落实,部分高校对这一观念缺乏一定的认识,在整个政策的执行过程中没有依据教师的整体性、差异性和全员性等特征对受众教师进行探究,从而也无法对继续教育工作进行有效的规划和合理的安排。部分高校甚至对教师的继续教育没有明确的规划,致使教师的继续教育落空。

2 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缺乏实效性

当前,符高校教师的继续培训形式较为单一,主要侧重于对学历的补偿教育,比如考博,最终的落脚点为提高学历层次、扩展学科知识范围、提升教学水平。各大高校一般都是根据统一要求为接受继续教育的对象安排培训的内容、方案等,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教师的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将继续教育模式的多样化限制在了一个小圈子,对于满足高校教师的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而青缺乏实效性。

3 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机制不健全

从目前的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情况来看,很多学校在执行过程中偏向于指令性的行政管理,没有设立专门的机构进行监督和管理,致使继续教育缺乏权威性的政策指令、有效的监督机制以及科学合理的激励体制。除此之外,高校教师继续教育还没有很好地融入到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之中,从而没有形成多位一体及涉及教学、管理、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科学研究的体系。

4 高效教师继续教育的不同需求被忽略

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对象因为职位、年龄、性别、学科等的不同,其需求有着很明显的差异性;而且通过这一途径来提升自身素质,他们的需求也得以扩大,并且逐渐显现出多元化趋势。部分高校在这一过程中不但忽视了培训对象个体的需求差异,而且也忽视了教学实践多元化对培训对象的差异化需求。这样就无法满足各学科教师的不同需求,使得教师继续教育的现实满足与多元化需求存在很大的差距。

三、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问题原因分析

1 高校教师的继续教育受到现行政策的制约

当前,教育部对于高等学校教师的学历重视度比较高,比如对于师资队伍的建设,其要求教学科研型高校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比要达到80%以上,以教学为主的本科院校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比达到60%以上。同时,在各项教学评估当中,有关部门都会把师资队伍的学历学位作为评估指标来看待,这无形中促使了高校对教师的学历学位的教育支持。

2 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受到经费和师资存量的影响

高校教师继续教育需要经费做后盾。但是部分高校经费紧张,校方更多的是将经费运用到对高层次的人才引进方面以及对教师学历学位的提高方面,对教师的继续教育没有给以足够的重视。除此之外,部分高校师资队伍存在缺编,师资的存量有限。为了避免教学出现师资不足的情况,教师外出进修的人员和机会被缩减。

3 高校教师缺乏终生教育的意识理念

目前,很多高校教师没有树立终身教育的意识理念,没有认识到继续教育的最终目标,即提高自身的教育素养,使其更加专业化,从而适应时代的发展潮流。目前,教师继续教育的形式过于单一,主要以学历补偿教育作为重点;学校重视对年轻教师的继续培养,对老教师的继续培养不够重视,致使接受继续教育的对象在范围上有局限性。

4 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

当前,部分高校对教师的继续教育没有制定明确的机制,在机制的运作过程中缺乏科学合理的理论指导及合理规范的管理机制,对教师的继续教育没有进行长远的规划和系统的研究。现行的教育机制并没有把高校教师继续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制度去制定,致使教师继续教育的机制不健全,继续教育的经费投入得不到良好的效益。

四、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存在问题的解决途径

1 对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做好分析需求

(1)要开始高校教师的继续教育,首先要对其需求进行有效分析。在高校的管理工作当中,根据教师的学历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专业不同,其需求也有所不同。要想让继续教育成功实施并取得一定的成效,就应当进行科学的培训。(2)要做好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首先要做好需求分析。相关部门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座谈、征询等形式获取需求信息,从而来加强教师继续教育的针对性。处在学校这一环境中,就要把学校的发展作为主要目的来设定培训,依据教师的工作岗位等需求制定不同的教育目标,并尽最大努力创造条件来满足教师的多元化需求。

2 扩展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渠道

当前,我国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形式,主要集中在学历补偿教育方面。除了这一重点,还有其他内容不同、科学规范、行之有效的培训方式,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不同时期各高校教师的继续教育的需求,使得高校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因此,高校应当构建多元化的继续教育渠道,通过专业培训和学历进修相结合、远程教育与校企合作相结合、校本培训与高校合作相结合、短期培训与长期进修相结合等途径鼓励教师去参加继续教育。与此同时,邀请国外专家开展讲座、学术报告,以此获取学科建设的最新消息和内容,了解学科的前沿动态和教育理念。值得一提的足强化校内研修,让更多的教师脱离经费、时间、空间的限制,得到更多参加继续教育的机会,以此满足教师的多元化需求。

3 健全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运行机制

篇5

收稿日期:2007―01―2 4

项目来源: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高教),课题名称:新建本 科院校教师培训模式的研究

作者简介:范方禄(1964―),男,汉族,湖北咸宁人,黄石理工 学院化学与材料系副教授,学士,主要从事材料学教学。

一、引言

“科教兴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强国”、“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等是国家决策层提出的观点,无疑是科学的判断。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知识、信息日新月异 ,世界经济激烈竞争。科技、经济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而人才的培养关键靠教育, 教育的核心是要有一支完整知识结构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在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大众化阶段的今天,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各高校也对教师进行了诸 如入职培训,职后的学历、学位培训及访问学者等多种方式的工作。但入职培训基本没有涉 及专业,职后培训又僧多粥少,面不够广,并且偏重研究方面。要培养出更多的专家型教师 ,只有让教师到相应专业的现代工厂去轮流培训才是好的举措。这里来谈谈高校专业教师继 续学习与培训问题。

二、高校专业教师继续教育与培训概况

(一)高校专业教师继续教育概况

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的三大基本建设之一,是促进高教事业发展的中心任务,是全面推 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所以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都进行了职前教育及职后教育。职 前教育包括预设进校门槛(如研究生以上才能进校当老师),上岗培训(普通话、教育学和 心理学等);职后培训主要体现在学历、学位(硕士、博士)培训及访问学者等方式。由于 有高学历、高职称津贴的存在,所以青年教师热衷于参加学历、学位培训;晋升职称需要论 文数量和质量,中年教师对做访问学者感兴趣。参加学历、学位培训及做访问学者,都搞的 是专业研究,虽说也对提高其教学质量有些作用,但成效不大。因为大部分高校还是培养普 通劳动者,这些培训与专家型教师培养有差异。

(二)存在的问题

许多高校把师资队伍建设看成是:招聘从教人才,引进“双高”人员;鼓励中青年教师 参加各种类型的继续教育,提升学历层次等。而实际上,高校教师队伍的突出问题之一是实 践能力较弱,他们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劳动组织、技术工艺、质量标准等相关内容了解不够 ,掌握不多,不仅不能适应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的需要,也使课程的研究和开发缺少必要的 实践基础。所以,提高教师队伍实践能力水平,打造“双师型”队伍,是当前急需加强的一 项基础性工作。

1引进博士、教授。谈师资队伍建设时,较多情况是培养或引进多少博士和教授,然而 博士不普遍。根据统 计资料:每年全国高校补充的新教师都在10万人左右,而2004年,全国毕业的博士生只有2 35万人。另一项数据表明,在我国现有2000多所高校的94万名专任教师中,尚未获得研究生 学历的超过三分之二,仅有不到8%的人拥有博士学位,即全国高校只有7万多名教师拥有博 士学位,而在全部专任教师中,4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了近80%。假如未来一个时期我国高校每年毕业博士生5万人以上,即便全部留校任教,也需要15年以上的时间才可能使高 校教师学历达到博士化。②

2技术更新换代,教师专业知识也要与时俱进。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行业技术也在更新换代。教师从职前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经过 5~10年后已和现实生产不相符合,而职后所接受的培训和再学习又往往是研究型的,或是 面很窄的,与实际生产联系不大。有的专业教师从上世纪80年代大学毕业至今,从学校到学 校,没在相应的专业工厂深入了解过,只有书本理论(有些还是过时的)和专业杂志的零星 知识。有的专业所使用课本虽是经典的,但亦是陈旧的(90~92年版,没有新版,只有翻印 ),与现在工厂生产技术、生产设备相隔甚远。老师及书本的知识已远远跟不上工厂实际, 动手能力自然差,虽然在学生两次实习(认识实习、毕业实习)时,老师也跟着去了工 厂,可是由于时间短、经费少,走马观花情况居多,不能深入,故而学不到什么东西,收效 甚微。

3企业对接收教师培训无热情,教师本人也不热衷。让教师到现代企业去培训,措施虽 好,实行也有阻力。虽然《职业教育法》已出台多时 ,但愿意与学校联姻的产业组织还不多,且国家教育政策法规中没有对企业和有关事业单位 的相关要求和政策制度。大多数企业不愿意接受教师参加定岗生产实践,科技开发、社会服 务的教研体系在大多数院校中尚未形成,产学研合作的教育模式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因此 真正通过实际锻炼从而使专业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高的教师数量不多。同时由于扩招、办学 规模的扩大,造成教师编制紧张,专职教师大多数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很难有机会长时间 到生产第一线锻炼和提高。

另一方面,有的学校,教师去工厂实习培训期间,学校只发70%工资(教师收入减少) 。虽然这样培训对教学效果作用很好,但对教师个人作用不大(职称学历帮助不多),所以 教师本人热情也不高。

三、高校专业教师继续学习与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策略,把教育 摆在现代化建设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高校承担着数以千万计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任务,应 加快培养社会紧缺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要培养出人才,对教师要求就必须更高。

(一)国家和社会的需要

人类步入信息化、全球化的知识社会,人才资源越来越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教育在 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作用。切实搞好教师培训及继续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升国家教育实力,日益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首选战略。高校承担着开发人力资源, 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第一线劳动者素质的任务。只有提高劳动者科学文化知识水平 和技术水平,才能降低产业成本,改进产品质量,增强竟争力,提高经济效益。才能适应经 济发展、科学进步、市场变化和岗位转换的要求,增加就业和再就业的机会。高校的根本任 务是培养高技能的人才,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改革是各项改革的核心,提高教学质 量是永恒的主题。而教师是承担这一任务的主体,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适应市场需要 的高技能人才。

(二)高校立足的需要

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专兼结合、队伍精干、特色突出、充满活力的师资 队伍,是众多高校的追求。教师是高等学校教学的核心,要提高教学质量,专业教师必须掌 握本专业知识的前沿,不能只是泛泛而谈。大学里的专业技术性都很强,而科技的发展又是 日新月异,只有走向社会,深入企业,才能真正掌握其行业的发展前景和动向。应该定期派 教师到大型企业或知名高等院校去见习、培训,给他们发展的空间,先把他们用新技术和高 超的技能武装起来,然后再灵活运用于学生身上;只有站在社会前沿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社 会需要的人才;这也是专业教师尽快成为名师的最佳途径。

教育市场竞争加剧,社会对教育的需求空前增大,极大地丰富了教育市场,与此同时, 生源的国际流动、跨国办学、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受教育者对教育资源的高要求,使我国教育 市场的争夺进一步加剧。对毕业生不包分配,由精英教育转为大众化阶段的今天,高校间的 优胜劣汰、教育资源的优化重组将日益加剧。师资力量雄厚是高校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 。不管是教学型、教学研究型,还是研究教学型、研究型大学,如果学校里集中了本地、乃 至于更大范例内的各个学科的专家,立足就不是问题了。专家型教师多了,学校的竞争力就 强了。

(三)学生就业率

经济全球化要求高校办学更具战略眼光,我国科技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对高校人 才的培养方向和培养模式提出了挑战,具有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成 为社会首选。

上大学填志愿,就是选学校,选专业的过程。社会就业竞争日渐激烈,大学生毕业等 于失业的例子比比皆是。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就是,高校里专业教师 继续学习与培训不够,专业水平不高,导致教出学生专业水平更低,甚至于到单位工作了, 还说专业上的外行话,工作几年,还不能在专业上独当一面,这样的人失业就不足为奇了。 在当今高校,学生毕业能够顺利就业是硬道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尤其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经济全球化,降低关 税,使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作为高校,必然担负着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责任,而高校里 唱主角的是一线的专业教师,不断补充专业教师的高新技术,全面提高专业教师过硬的专业 技能,是培养出合格人才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 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高校 培养的学生都是这样的人才,就不担心其就业了。

(四)教师个人发展

教育是一个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得更加完美的职业,教师职业的生命价值不只体现 于“ 育人”,同样也体现于“育己”。按国际公认的标准,高质量的教师不仅是有知识、 有学问的人,而且是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人;不仅是高起点的人,而且是终身学 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不间断地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培训,可以极大地丰富专业教师的知 识面,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技能,熟悉新工艺、新装备及各种现代应用技术,提高教师的动 手能力。置身于信息化时代的教师,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返”。只有彻底克服墨守成规 的思想,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与时俱进,自觉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获取新信息,研究 新问题,探索新方法,不断地充实自我、完善自我,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努力创造机会,加强教师对企业有必要的亲身体验,使他们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的 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任教课程在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搜集课 程资源,带着教学中的问题求教于企业人员,建立与企业人员的密切联系。让他们下基层、 去企业,沉下去实践、进修、提高,浮出来深化、思考、创新,形成各自的特色。

四、措施

在终身化学习的背景中,以专业为方向,重视教师素质提高。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渗 透,教师培训应通盘考虑教师的专业发展,打破职前和职后相互独立的局面,实施一体化教 育,使教师终身都能受到连贯的、一致的教育。强调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主动吸取 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一)政策导向

国家政策导向,建议教育主管部门会同政府有关部门研究开通“双师型”教师培养渠道 的政策和法规,通过国家对教育事业和师资队伍建设的积极支持性干预、宏观的调节、政策 的导向,使学校教师有可能真正实现到工厂、企业挂职或不挂职锻炼,让教师深入工程实践 ,从事生产管理及工程技术工作,切实提高工程实践能力。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工厂企业不 承担为社会培养人才义务的现象,无论对学校、对工厂自身、乃至对国家,从长远看都是有 害的。

学校政策导向,高校也应重视校内的建章立制,根据实际,研究制定适合本校情况的、 系统的规章制度,从而使 “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与管理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 对去工厂学习的教师,应制订出有效地激励措施。另外,教师与校方的工作合同应真正保持 在短期内,这样就使得校方有机会从各级预备教师队伍中选择条件更优者加以聘用,原先聘 用的教师则面临被解聘的危险。这样就会促使教师不断补充新的业务知识,改进教学方法, 寻找培训提高的机会,业务提高就会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

(二)培训实施方法

学校的每个专业都有校外教学实习基地,也可以建立教师校外轮训基地,就像博士后工 作站一样。每年有计划地安排一定量教师到现场调研,带着问题出去,带着成果回来。将新 工艺、新设备、新手段、新技术变成讲义或教材,要求教师对所从事专业的生产实际、技术 状况和设备水平了如指掌。去前就签订好协议、合同,明确各自的责、权、利等关系。文、 理、工、医不同的专业教师,联系不同的工厂、企业或事业单位,制定教师下基层学习培训 的方式、要求、考核方法等。培训结束,对培训效果完成评价,得出结论。

在终身制学习型社会总的要求下,在国家教育部提高高校本科教学质量前提下,要求教 师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进行教学。教师本身也需要提高自身的素质,更新自己的知识;在生 产技术日新月异,产品创新层出不穷,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不断涌现的今天,必须跟上 形势,与时俱进,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吸收新鲜养分,不断地丰富自己。派教师到工厂、 企业或事业单位去再学习培训的方法是切实可行的。

五、结论

社会和学校应该为教师素质的提高,创设环境和氛围,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一个发展的 平台。社会在高速发展,专业知识更新更快,必须跟上形势,与时俱进。专业知识学习,仅 靠看看书,查查资料是不中用的,真正有用的东西在现代工厂、企业,需要实际摸索。很多 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真正做起来了,就又可以发现一系列问题。只有让教师去现 代工厂轮训了,老师自己会了,掌握了先进的专业生产技术,熟练了生产控制过程,熟悉了 现代化的专业设备及其调试,成了本行业的专家,才有可能教出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正所谓 名师出高徒了。只有这样,教师才不至于抱残守缺,讲起课来有底气,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 目的。

篇6

继续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主要形式。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重新认识继续教育及高校培训经济市场拓展有重要意义,在这一新形势之下,我们要认真对待这个难能可贵的机会,在面对挑战的同时,把握好这个机遇拓展高校继续教育。本文将对高校继续教育的新形势进行分析,谈谈其拓展中的一些问题与对策,从而更好地促进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

一、我国继续教育现状

自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高度关注继续教育的发展。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高等教育越来越不能满足国家发展、人民发展的需求,因此,继续教育在这种需求的促动下产生了。

我国继续教育格局呈多层次模式,由六大部分组成:准大学教育、大学后教育、专业技术教育、外语培训、体育艺术教育和老年教育。其实施机构可以分为三大部分:一是成人高等教育,由普通高校、成人学校、继续教育学院共同创办;二是某些证书的培训,由团体或者社会力量创办;三是一些短训班、进修班、学习班,由政府部门或者企业单位举办。其中,普通高校是实施继续教育的主要机构,在中国,普通高校具有一定的规范制度,并具有其他机构无法比拟的影响力,规模较大,有利于继续教育的实施。除此之外,在普通高校,一般成立有继续教育管理机构和教学机构,有着一套完善的成人教学系统,管理制度很规范,并且具备雄厚的师资力量及硬件条件。

继续教育本身就具有多变性,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在不断演化、发展,并慢慢信息化、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和立体化。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发展继续教育的各方面条件都在慢慢成熟,继续教育也在不断发展、完善,终身教育成为继续教育的核心,办学模式越来越开放、丰富,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二、继续教育及高校培训的新机遇、问题、对策

1.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新机遇

随着终身教育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继续教育发展面临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高等教育不是终身教育,不管以何种学历毕业,都有权利接受教育,学习更深入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素质与能力。国人对继续教育的认知,不再是被动强迫地接受,而是主动追求,人们更希望得到多方面、高品位的继续教育。在学习化社会中,人们对继续教育的渴望已经成为自身的内在需求。

高校继续教育越来越多样化,并慢慢普及开来,人们不再满足于以学历教育为主的传统教育方式。专业技能培训、资格培训、高管培训等多样化课程为在岗、转岗、再就业的人们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在高校继续教育的多样化发展中,追求特色发展,已经成为趋势。

除此之外,发展继续教育,既要多样化,更要注重社会的多种需求,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人们的实践操作能力,运用于实际的工作与生活之中。

2.继续教育及高校培训发展的问题

(1)某些高校不够重视继续教育发展。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我们要建设学习型社会,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然而,一些高校并没有真正理解学习型社会的意义,没有发挥作为学校培养人才、研究科学、服务社会的功能,继续教育越来越不受重视,面临边缘化危机。

(2)教学方式需要改善。一些高校的继续教育方式依然很传统,没有从自身发展需求出发,没有真正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与能力,没有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没有很好地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从而高效地进行培训。

(3)需要更规范的管理。高校继续教育的办学条件有着多方面弹性,这给其发展带来很大挑战。有的高校在不了解政策的情况下,招生办学不合规范,有的高校利用这个机会骗取钱财。这些都给举办继续教育的高校带来了名誉上的影响。关于继续教育的立法不够时效性,到目前,还没有相关配套法律法规体系。

3.继续教育及高校培训的战略对策

(1)培育良好的发展环境。普通高校要树立起服务于社会的理念,积极创建良好的继续教育发展环境,作为教育的主要工作者,这是根本的职业道德精

神。作为教育服务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教育不但要有主动服务的热情与精神,还要有服务社会的思路与作为,应重视发展战略、模式、内容方式等,追求教育水平的突破。制订长远发展计划,对继续教育的培养任务、模式、专业、场地、硬件设备、师资等所有工作都分工明确。

(2)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继续教育。首先,实施学历教育的同时进行非学历教育。拓展办学空间,向外寻求有条件的合作伙伴,一起办学,实现双赢目标。除此,还可以以多层次岗位培训为重点,大力开展企业单位所需的各类岗位培训。

(3)提升继续教育理论研究水平。发展高校继续教育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需要扎实创新发展,以理论为指导。普通高校作为国家教育科研中心,不只是继续教育的承办者,还是研究继续教育发展的先锋。必须利用其自身优势,加强对继续教育的研究。

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重新认识继续教育及高校培训经济市场拓展有重要意义,人们正在全新角度认识继续教育及市场拓展的意义,给人们生活带来新的活力、新的希望、新的意义。这既是一个挑战,又是一个高校继续教育开拓发展创新的机遇。我们要认真对待这个难能可贵的机会,在面临挑战的同时,把握好这个机遇发展高校继续教育。

参考文献:

篇7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广和深入进行,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者必须更新培训观念,改革培训模式,探索新的适合当地实际的继续教育培训模式,促进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

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存在许多问题,例如,由于继续教育培训学分与职称评聘关系的紧密程度还没有高度凸显,致使教师参与继续教育培训的主动性不是太高;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大多数为通识培训,专业性不是太强,致使培训的实效性不太强;培训机构人员自身参加更高机构专业培训的机制不太健全,加上不重视自身业务素质的不断提升,致使知识老化,素质不全面,很不能适应新课改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学习的新要求,参训教师意见比较大;培训内容没有“自助餐”式的可选择性,只能是我上啥菜你就吃啥菜,致使参训教师在继续教育中的选择权不大;农村中小学由于编制太紧,“一个萝卜一个坑”,尤其小规模学校更是一个老师包一个班,身患小病也不能请假,更不用谈丢下学生去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培训了,即使有参加培训的可能,(由于丢下本班学生委托给他人照看也只是管管纪律不出乱子,受托者还有本班的各项教育教学任务在等他呢),也是身在培训课堂,而心却在学生身上,就怕学生出点问题,至于班上学生教学任务的耽误等,也只能等培训回来后补课了,很难将全部心思花在继续教育培训学习上;正常的节假日他们也希望得到正常休息,以便处理家务,如搞搞卫生、洗洗衣服、干干农活等,这样就造成严重的工学矛盾,何况正常的节假日休息是农村中小学教师正常的权力,相对于学期中间的指派性参训活动,他们为了晋升职称不得不选择参加于假期里举办的继续教育培训活动,虽然从心眼里来说是不得已而选择这个时间段的培训(虽然参训要牺牲许多家庭事务时间,但却没有牺牲自己所带班级孩子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激励机制不完善,相当部分中学学区没有健全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管理办法,培训无规划,选人乱指派,哪位教师应该参加培训心中无数,尤其对上面分派的参训人数随口分解,不能照顾即将参加职称评聘的教师;有些学区学校对派出参加培训的教师监督管理不到位,不能配合培训单位实施积极的科学管理,例如,督促参训教师拓展延伸作业的完成,反而委托许多无关的其他事务要求等。

结合中小学教师培训本职工作,结合前述现状,特提出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质量的对策思考如下。

一、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管理工作

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学习培训既是教师的权利,又是其应尽的义务,政府部门应切实履行教育行政职能,既协调各方力量、保证教师继续教育权利的实现,又要加强监督、保证各项政策的落实到位,探索不断提高培训效率的新方式、新方法。

二、注重继续教育培训内容与教育教学实际相融合

培训机构及相关人员应经常深入中小学教学活动中了解教育实际问题,多听取一线教师意见,然后深入分析,找准原因,再确定适当的教学内容、形式以及培训者的人选等,这样才有可能得到大家尤其是一线教师的认同。

三、提高培训者的素质与能力

对培训者进行提高培训,建立培训竞争上岗制度。培训单位应面向社会,从有教育教学经验又愿意为继续教育培训做工作的一线校长及教师队伍中聘请兼职培训教师建立地方培训专家库,适时组织学习参观培训,分解培训专题,平日备课,到时积极上阵。

四、提高中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积极性

要从现代成人教育理论实际出发,有效地利用教师已有的教育资源,采用参与式、案例式、观摩研讨式等培训方法,让他们平等、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来,在活动、表现和体验中反思已有观念和经验,在交流中生成新的知识和经验,从而获得提高与发展。

五、探索和改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模式

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主要采用“培训机构”模式。对此必须不断改进以受训者为本的培训新模式。一些农村地区摸索实践的由学校联合在教学片区组织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的模式值得借鉴。

六、不断创新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方法

根据教师需求,提供多样化的培训内容;创设集中培训的学习情境,为教师学习创造和谐环境;创建民主对话的继续教育培训气氛;发挥一线教师的优势,丰富培训资源。

七、充分发挥现代远程网络技术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培训机构应加强网络建设,为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提供服务,有效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推动教师继续教育向纵深方向发展。

八、建立健全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制度

篇8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创立,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写进我国教育法之中。经过32年不断的完善与发展,在促进和提高我国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技术能力,满足个人继续教育、提升学历、终身学习的需求,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且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高职教育衔接自考本科项目背景及现状

随着我市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的大力推进、深入研究和不断探索,建立与其他教育形式相互衔接沟通的自学考试新方式已成为推进我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综合改革的前进方向。结合当前为满足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以及生产技术不断升级更新对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急切需求,为满足高职学生对提高学历层次、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实力的需求,“高职教育衔接自考本科”项目作为我市大力推进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改革、助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平台,经过近5年的深入调研、论证,于2011年正式启动。

目前,我市在市自考办的统一组织下,已有天津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天津商业大学、天津医科大学、中国民航大学、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共11所主考高校与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职业技学院、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海运职业技术学院、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等25所高职院校成功衔接合作开设涉及经贸管理、信息技术、机械制造、艺术等专业领域共计48个自考本科专业,注册学生已达万人规模。高职教育衔接自考本科项目,经过近两年的推进发展,已逐步成为满足高职学生提升综合素质、提高学历层次需求,实现专本同读,省时高效的首选方式,同时,也成为高职院校满足社会需求、服务在校学生、提升校园文化、促进学风建设的有利途径。

二、高职教育衔接自考本科项目特点及优势

(一)项目特点

高职教育衔接自考本科项目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为适应我国当前经济社会改革与快速发展对特殊人才的需要,更好地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而拓展产生的项目。所以,它延续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宽进严出、自主学习、灵活、开放的基本特点。同时,由于它是面向高职院校在校生开设的一个新项目,所以,在专业课程设置上、考核评价方式上、组织管理教学上等方面更具有强大的针对性。

1、专业课程衔接紧密

在与主考高校进行高职教育衔接自考本科项目合作前期,首先需要将拟合作开设本科专业教学课程计划与高职衔接专业教学课程计划进行进行充分的研究与论证。因为,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在培养计划与目标是不同的,所以,在课程设置上要充分兼顾双方的培养目标,合理利用相同内容进行免考和学分互认减少重复学习,扩充新内容设置相应核心课程拓宽知识层面,不是照搬本科专业课程计划,科学制定高职衔接自考本科专业课程。

2、考核评价方式灵活、科学

有了衔接紧密制定科学的专业课程计划,就有了灵活多样考核科学的评价方式。紧紧围绕核心课程内容,由主考高校提供过程性考核手册进行自主学习,相同的公共政治课程进行免考,相同的专业课程纳入学分互认,相近专业课程纳入验收考核,同时结合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特点增加了实践考试环节并纳入了证书替代课程,通过“过、免、认、验、实、证”科学合理的将高职期间学习考核方式与本科专业学习考核内容有机结合。

3、统一组织、教学严谨规范

高职教育衔接自考本科项目是只针对于高职院校自己所属在校生的本校项目,是在市自考办的统一管理下,在相关合作主考高校的指导监督下,不出校门的助学活动。参与教学的老师均是由主考高校指派或是在主考校充分教研指导后的本校师资。所以,助学活动非常规范,教学严格按照计划安排执行。

(二)项目优势

1、需求优势

目前专升本的有效途径大概有3种:普通高校专升本、成人高考专升本、高职衔接自考本科专升本。将这三种方式进行比较可以明显发现,只有高职衔接自考本科专升本方式可以实现专本同读、节约时间,同时具有一系列相关的有利政策作为支持,这使得这部分学有余力、有提升学历需求、对知识渴望的学生会将该项目作为专升本的首选途径。

2、校风、学风建设优势

参加自考的学生是有意愿的,是具有主动性的,通过开展高职衔接自考本科项目,能为他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他们能更好的影响和带动一批人,通常一个宿舍有一个人参加自考学习会带动整个宿舍全员都参与进来,一个班有一个宿舍的同学参加自考学习便会带动大半个班也都参与进来…试想,如果通过这样的积极影响与良性循环,大家都你追我赶,养成自主自觉的学习习惯,校园文化将会得到巨大的发展。

3、专业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优势

高职衔接自考本科项目是联系职业院校与本科院校的桥梁,通过前期对专业课程研究论证与衔接,以及后期开展相应助学活动中的教研与学习,都将有利促进专业教师的教学与研究能力。

4、服务考生、扩大影响,吸引优秀学子

通过开展高职衔接自考本科项目,充分利用有利政策、教育资源,方便考生,服务考生,吸引优秀学子,为有需求的学生搭建上升平台,打通上升空间,释怀高考成绩不如意的阴影,通过学校完善的继续教育体系,为广大考生提供一个掌握技能、拓宽知识面,继续深造的新途径。

三、如何开展好高职衔接自考本科项目

要顺利开展好高职衔接自考本科项目,首先要充分学习理解吃透关于高职衔接自考本科项目的各项方针政策及工作要求,结合自身院校情况,充分调研、广泛合作、健全制度,规范管理。

1、充分调研、广泛合作,合理选择专业、均匀分布

在开展高职衔接自考本科项目前期,首先要对专业进行充分调研,详细了解相关主考高校自考专业开设情况和现状,在选择合作的主考高校和相应专业前,可以通过问卷的形式对本校学生进行调查,筛选有意向的专业。调查的范围要广,要做到专业分布均匀合理,符合广大学生需求。

2、规范操作流程,组织管理到位

由于高职衔接自考本科项目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直接涉及学生的切身利益,所以,在开展该项目工作中必须做到认真学习和理解相关政策,严格按照工作要求,形成一套自考项目专用的管理办法,规范操作流程,加强组织,管理到位。最好由学校具体负责继续教育与培训工作的部门统一牵头管理,相关各二级院系同时下设自考项目办公室,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将对外联络、平台搭建、政策解释、学生注册、监督实施、质量控制、成本控制、服务保障等整体宏观工作与招生宣传、报名报考、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实施、学生日常管理等具体助学工作进行统一规划,通过明确责任分工,做到具体责任落实到人,形成了有职责、有监督、有奖惩、有保障的管理办法,从制度上确保自考项目整体平稳有序良性运行。

三、统筹规划,积极参加教研活动,确保助学质量

在自考项目规范管理、平稳运行的基础上,科学制定助学计划,提高教学水平,确保助学质量是整个助学活动的核心内容。因此,在开展助学活动之前,要多与主考院校沟通研究,对所开设助学专业全部课程进行充分研究,按照课程学习的难易程度、不同的考核方式、全年考试安排以及学生在学年级等影响因素,科学合理制定相应教学计划和报考计划。在开展助学活动中,由牵头统一管理部门进行监督,助学活动严格按照计划执行,同时为授课专兼职教师提供服务支持,积极与主考院校联系组织开展教研活动,从而确保开齐课程、开足课时,把握教学内容方向,不断提高助学活动质量。

篇9

【中图文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7―0053―04

强国富民,教育是关键;振兴教育,教师是关键;提高教育质量,教育技术是关键[1]。信息化时代为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也直接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教育作为整个教育领域中人才培养的高端环节,发展和应用教育技术是推进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提升高校教学质量和教师科研水平的重要内容。信息时代教育技术能力是高校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2]

我国政府非常重视高校教育技术工作的开展,先后在《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等文件中强调了教育技术的重要性,2000年又下发《关于开展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的通知》(教高司[2000]79,下称《通知》),再次提出高校教进行教育技术培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指出教育技术培训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在《通知》指导下,许多高校于2001开始陆续建立专门培训机构,负责开展教育技术培训工作。

然而在培训的实施过程中,遭遇了许多问题,如学校组织不当、缺乏培训经验、教师观念转变不过来、参与培训的主动性不够等,这些都阻碍了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影响了培训的效果。本文结合本校的培训实践,从组织管理、教学管理和机房管理三个方面进行总结,希望通过加强管理“三部曲”推进高校教育技术培训的和谐持续发展。

一 组织管理

教育技术日新月异,传统意义上的一只粉笔讲到底的教学方式,明显不能满足高校学生对知识的追求,所以高校教师应该适应时展的要求,不断提高教育技术技能,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不断增大课堂容量,更新知识体系。而有组织的培训是普及和提高教育技术最有效的途径。

1行政规定和自愿相结合

在培训的起始阶段,许多高校采取教师自愿报名参与培训的方式,效果却不理想。究其原因,大部分教师墨守成规,不愿意接受新事物,把学习教育技术当成一种负担。我校则是以行政文件的形式对教育技术培训做出硬性规定,并把通过教育技术培训考核作为职称评审的必要条件,这样有了学校相关政策的扶持,教育技术培训就有了很好的前提保证。但另一方面,如果一味“强迫”教师参与培训,势必不利于培训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鼓励广大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自愿参与各种专题培训班,并给予同等的政策扶持。从近几年报名情况来看,自愿报名比例明显增加。

另外,为了保证教育技术培训长期有效的开展,我校规定教师的教育技术资格证的有效期为五年,这样教师就可以周期性的接受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不至于落伍于时代,有效地促进教师定期学习教育技术新理念和实践技能。

2 全校性和个别院系相结合

本世纪的头几年,是开展培训的初级阶段,也是一个普及阶段,因此每期培训都会有许多教师参加,这势必造成不同院系的教师混合在一个班培训(简称“混班”)。近几年,我校每年职称评审前一期的培训也容易出现“混班”现象。而这种全校性的“混班”培训,无论是从组织管理还是从教学效果来讲,都是很不理想的。

为了相对减少跨院系的“混班”数量,或者缩小其规模,我们每年还会针对某些学院进行单独培训,通过制定特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逐步提高这部分教师的技能水平。比方外国语学院、文学院等。因为这些学院女教师居多,而且教师信息技术基础相对较差,如果参与“混班”培训,不但跟不上进度,而且会影响整个培训质量。

3 文理分班和按年龄分班相结合

学校的作息时间相对集中,教师除了从事日常的教学、科研活动外,有的还要带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实习,因此培训时间的安排就尽量固定在学期末或者学期初,这样尽可能利用教师的空闲时间。然而这样做也会带来一个实际问题,就是每次参与的教师比较多。就我们学校来讲,每次参加培训的教师大概有150-250名,大小两个培训机房除去一些备用机位,总共只能容纳60几个教师同时上课,因此就需要分班。

在分班问题上,我们坚持的第一个原则是按教师的学科分类分班,尽量文理科不混班。一般来讲,文科教师信息技术基础要差于理科。另一方面,在同一学科内部,相对来说,年青教师的基础技能水平要高于年长的,所以我们分班的第二个原则就是按年龄分班,以35岁左右为界限,尽量把年龄小于35岁的分到一个班,大于35岁的分一个班。

另一方面,分班可以让那些因教学任务或其他原因缺课的教师有一个补课机会,他们可以选择参加另一个班的学习,因为不同班的授课内容是一样,这样给教师更大的灵活性,也有利于提高整个培训的质量。

4 普及培训与专题培训相结合

经过近10年的培训普及,大多数教师都经历了一到两次的培训。如果不对培训内容以及组织形式进行调整,必将满足不了教学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教师为了评职称参加培训是一个理由,但是为了培训而培训,却违背了培训的初衷。

为了与时俱进和提高培训水准,我们对常用软件的使用都设有提高班,只针对某一项技能进行专门讲解,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有选择的参加。经过这种专题班的学习,教师能够在某一个方面应用达到更高的层次。

二 教学管理

教育技术培训本身就是一种教学活动,因此必须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关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要对教学资源和环境进行合理配置,以保证良好的教学质量。

1 基础理论加基本技能

对教育技术比较有影响的定义是AECT’94定义: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3]。从定义可以看出,教育技术强调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不仅仅是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单纯应用。

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不仅指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也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教师在现代教学的理论指导下,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利用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4]。根据高等学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等级培训大纲,高校培训的总体目标分四个层面(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思想观念、综合应用)和三个等级。在实践中,各个学校会根据自己的情况而调整教学内容,并不会严格按照等级来划分,表1是我校调整后的教学内容。

从我校的培训实践来看,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在内容安排上采取2+8方案(理论和技能课时比为2:8),这样既可以有充足的时间让教师了解理论和教育技术的新动向,又保证了教师的实践操作时间。

2 讲授加上机指导

在基本技能模块,我们采取的做法是5+5,也就是教师讲授占一半课时,辅导上机占一半课时,这样可以真正提高参加培训教师的动手操作技能。

由于大多数教师的主要精力都致力于本学科的教学和科研,缺乏在实践中应用教育技术的经验,这就要求培训讲师要精心编排内容,有针对性的备好课,把在教学应用中常用的技能和一些重难点包含在讲授的实例中,采用实例引导法进行讲授。

上机实践课,要安排培训讲师和教育技术专业研究生(有条件的)进行辅导。即便如此,也很难保证在辅导的时候做到有求必应,有时候为了解答不同教师的疑惑,一个实例要重复十几遍,这样大大增加了培训讲师的劳动量,也势必影响培训的进度和效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把讲师的实例讲解制作成视频教程,再上传到BB(BlackBoard,毕博)教学平台,让教师可以在机房或者家里进行远程学习。

3 本地讲授加教学平台支持

把教师组织起来进行集中的培训,是常规的做法,也是保证培训质量最有效的培训方法。同时教育技术培训本身也需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服务培训。BB教学平台可以有效管理课程,制作内容,生成作业,加强协作和组织考试,可用于加强虚拟学习环境、补充课堂教学和提供远程教学[5]。特别是一些无法参加培训和因公在外的教师,有了教学平台的支持,可以很好的帮助他们学习。

(1)讲稿下载。在教学平台上放置讲师的讲稿,教师可以在家或外地下载进行学习。

(2)实例视频浏览。动手技能是整个培训当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实践证明,在教学平台上放置实例教学视频,可以大大的减少授课讲师的工作量。

(3)问题解答。对于单个参培教师的个别疑问和难点,一般可以通过上机辅导得到解决,但是对于一些没有及时发现的问题或者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师生可以通过平台进行交流,也可以把一些普通性问题的解决方法公布在平台上。

(4)考试系统。为了保证考试的公平性和公正性,我们一般采取本地组织,通过教学平台进行测试。这样可以有效地控制考试的题目和考生的权限,避免考生之间舞弊,并且规范了交卷时间。

三 机房管理

计算机机房是进行教学、练习和考试的重要场所,很多高校都建立了专门的教师培训机房。科学合理的管理和维护好机房,不仅可以保证培训工作的正常进行,而且还可以提高培训效果和质量。

1 做好机房环境卫生

机房是一个人群聚集的场所,机房良好的卫生环境不仅有利于教师的身心健康。而且还可以延长计算机的使用寿命,所以机房应该保持通风和散热,定期开放空调,降低室内温度。除尘是机房维护的另一项主要工作,如果板卡上布满灰尘,容易引起元件短路,烧毁电源,并造成板卡之间接触不好,影响计算机的正常使用。

2 安装硬盘保护系统

机房的计算机相对于家用电脑和办公电脑,其系统更容易遭到破坏和感染病毒,为计算机安装系统保护卡,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好计算机系统。从形式上看,保护卡主要有三种:集成在主板的BIOS或硬盘的保护卡、纯软件保护卡、板卡式保护卡。板卡式保护卡长期使用容易导致其与主板接触不好,纯软件保护卡与BIOS结合不紧密,不能控制系统启动顺序,因此最容易破解,可靠性较差[6]。国内品牌电脑目前一般都提供集成的保护卡,如我校机房使用的联想品牌电脑。

3 利用网络复制系统

重装系统和软件是机房管理员经常碰到的事情,如何高效快速的更新整个机房的软件环境,这就需要使用网络复制,Symantec Ghost软件能解决这个问题。现在许多品牌电脑都集成了该功能,联想电脑保护卡里已经集成了网络复制功能,只要事先安装好一台计算机并作为发射端,通过这个功能,就可以为整个机房的计算机进行IP地址的分配,复制分区或者整个硬盘数据复制,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通过网络复制功能一次性为全机房的计算机克隆数据时,最好断开外网,因为克隆会形成“组播风暴”,学校网络中心有可能监测到这种“风暴”而停止网络接入层设备的工作,这样就会造成网络复制无法进行。

4 安装网络教室软件

投影仪是多媒体教室和机房的常备设备,然而如果机房比较大,坐在后面的教师就可能看不清大屏幕。如果两个机房同时进行上课,就会有一个机房的教师看不到屏幕,在机房安装网络教室软件,共享教师机屏幕,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网络教室软件一般由学生机客户端和教师机服务端组成。教师机通过教室管理软件可以监控学生机屏幕、广播教师机屏幕、发送文件、远程控制学生机,学生机则有举手提问等功能。

5 控制网络

互联网能够为培训带来便利,可以方便教师获取资源,相互交流,但是如果不能灵活控制网络,势必影响培训质量,比方教师在接受培训时,上QQ聊天、玩网络游戏。另外在考试时,为防止考试作弊,通过网络设置只允许参考教师登录指定的考试系统网站,并屏蔽QQ等通讯工具。

学校对于网络的控制权限一般归属于学校网络中心,为了网络安全他们不会把接入层设备的控制权下放。要实现控制机房网络,可以在接入层设备和下联的交换机之间新增一个三层交换机(我们添加的为华为Quidway S3526C,见图1),给这台交换机添加IP地址和配置远程控制功能,并配置ACL(Access Control List,访问控制列表)来控制网络的访问和数据转发。例如前面提到,在执行网络复制需要断开外网时,如果不添加交换机,就需要人工拔掉接入层设备的上联口接线以断开外网,而现在我们只要在新增加的交换机上配置一条ACL(例如acl number 4001),并定义一条规则(rule 0 deny ingress any egress interface Ethernet0/1),然后在交换机上应用该ACL,就可以达到控制网络的目的,而这一切只需在办公室的计算机上操作,而无需拔线断网。

四 结束语

一直以来,高校教育技术培训工作受到国家和各高校的重视,如何顺应时代的发展而有效地开展培训,是所有教育技术工作者共同面对的一个课题。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它需要各职能部门、教育技术工作者和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培训策略和模式,使培训能够真正加强教师有效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增强其在教学中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以此改变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逐步实现教育现代化、信息化。

参考文献

[1] 刘万年.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策略[EB/OL].

[2] 国家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试用版)[Z]:3.

[3] 乌美娜.教育技术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24.

[4] 张一春.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构―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 王辉.Blackboard教学平台在《教学系统设计》课程中的应用[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8,(08):94.

[6] 周诚.专业机房的维护策略[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8,(12):146.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Trilogy , Advancing th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Training Develop Harmoniously and Continuously

LI Shu-Kun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Center, Changsha, Hunan 410083, China)

篇10

第一,从思想上正确对待继续教育培训,明确继续教育是为了提升个人职业素养,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服务于本职工作。对于教职工的继续教育问题,不少高校都存在着区别对待现象,即重视任教教师的继续教育,忽略了行政人员的继续教育。当然,作为高校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是为了充实自我,丰富知识,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以此同时,高校的行政人员是为高校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后勤保障和前景规划的主力军,更是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来提升自己,参加继续教育就是其中比较直接而有效的办法。所以,高校应该从思想上重视继续教育对行政人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对继续教育意义的宣传,让教职工更深刻地认识到进行继续教育的最终目的。同时作为行政人员自身,要从根本上端正态度,有针对性地选择对提升自己有益的继续教育培训,而不是盲目跟从或者为了满足私人原因而随意进行。

第二,从制度上简化申请、报销等相关的继续教育培训程序。目前,并不是所有的继续教育培训都在非工作时间进行,有许多针对高校行政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是安排在正常上班时间,这对于日常工作时间比较紧凑的行政人员来说是一个比较麻烦的事情。加上申请继续教育的程序又比较烦琐,培训完的费用报销程序也是要层层签批,这对部分上班时间性要求比较高的行政人员无疑是一个不小的障碍,为了避免“麻烦”,明明有很好的提升自己的机会也白白放弃了。所以,高校应该从制度上简化审批、报销等程序,为行政人员继续教育提供更便捷的程序,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首先,高校应该制定一套比较完善、便捷的申请程序,在每一个年度计划中审理一个继续教育方案,让行政人员预先申报培训意向。培训时间、地点可以先不用确定,项目和方向可以先确定,然后高校统筹审批,并公布同意申请名单,报送各相关部门,例如财务处、参加培训人员所在部门等。那么,有预先申报的行政人员,在本年度重新提出相应的申请,只要向部门领导报备,有院级领导审批即可,不需要从部门一层一层地上报。

其次,针对报销程序,也是在年度计划中根据培训申请及实际情况,规划专项经费,只要是提前报名并被审批通过的人员,参加完继续教育培训,其报销可走专项通道,简化程序,省去一些不必要的过程。

再次,加强继续教育信息的公布,拓宽继续教育渠道。高校行政人员可能在日常工作中,对于继续教育培训信息的接收不是特别及时,这时候高校就要定期公布一些继续教育培训信息,可以在校内公告或者通过邮件、OA等方式定期向教职工这些信息,方便教职工及时准确地收到继续教育培训相关信息,以免错过,造成遗憾。同时,高校可以拓宽继续教育渠道,丰富继续教育形式,多方位考虑,照顾到一些想培训,却因时间等客观因素无法实现继续教育的行政人员。比如我所在的高校,就开展了网上在线继续教育课程,教职工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通过在线视频学习相关课程,与其他人员在网上交流沟通心得等,这样既能满足继续教育培训的需求,又可以灵活把握时机和地点,大大提高了继续教育的灵活性,又减少了外出培训的支出,也节省了时间,是一个值得推广的好方法。同时,开展好“二级培训”工作,即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教职工,回校后,应该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二级培训,把所学的知识、技能、体会等与其他教职工分享、学习和讨论,使更多人从中受益,使继续教育的内容得到提升和延续。

篇11

一、高校辅导员继续教育专门化的含义

《教育大词典》将继续教育解释为:对已获得一定学历教育的在职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的教育活动,为学历教育的延伸和发展。所谓高校辅导员队伍继续教育专门化,就是指按照高校辅导员职业和专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对继续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规划、专门化的实施,是高校管理干部和教师教育培训工作的细分和专门化。相对于其他继续教育活动它具有针对性、适应性、发展性等特征,针对性指专门面向辅导员群体开展的继续教育,适应性指继续教育模式等要适应辅导员及其工作的需要,发展性指继续教育内容相对于辅导员已接受的学历教育内容的专业化,促进辅导员思想、知识、能力等的进一步发展。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继续教育专门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007年底起,我们在多个省市高校开展实地考察和访谈调查,与多所高校学生工作负责人、辅导员和学生代表座谈交流,并在广东10多所高校发放调查问卷,问卷分为学生卷、辅导员卷、业务主管卷3种类型,共发放调查问卷1500份,收回1358份,回收率为90.5%。在考察调查的基础上,我们认为,有必要专门针对高校辅导员群体开辟专门的继续教育途径,而且,辅导员队伍继续教育专门化也是切实可行的。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继续教育专门化的必要性

1 学生群体对辅导员的期望和要求迫切需要对辅导员开展专门化的继续教育

在关于对辅导员工作现状的评价调查中,业务主管对所在院校辅导员群体的工作总体评价,优秀的占55.6%、合格的占38.9%、基本合格的占5.6%。其中,优秀与合格两项合计接近94%,这充分说明学校业务主管对辅导员群体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在同一问题的调查中,辅导员队伍对自身的工作评价中,优秀的占25.3%、称职的占71.7%、基本称职的占3%,优秀与称职两项合计接近97%,这反映出辅导员群体对自身工作的充分认可。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就同一问题所作的调查中,学生的评价与业务主管和辅导员自身的评价却不尽一致。在学生对辅导员的工作评价中,评价优秀的占27.7%、称职的占44.6%、基本称职的占26.4%,不称职的占2%。其中,优秀和称职两项合计仅为71%。

学生的评价与辅导员自身、业务主管的对辅导员队伍评价的这种不一致性在我们后续的调查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证明。在关于辅导员的政治思想素质、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工作责任心和主动性、心理素质、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应对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用新的媒介(网络)方式方面的能力等lO个调查问题中,业务主管和辅导员自身对辅导员队伍的评价基本一致,评价好或较好、很强或较强的比例合计大多在90%左右,而学生对辅导员队伍的评价则普遍比业务主管和辅导员自身的评价相对偏低,仅为70%左右。

辅导员的工作和服务对象是在校大学生。因此,辅导员的工作评价主体应当是其服务对象――学生群体。学生群体对辅导员目前的工作能力和水平的评价并不太高的现实,表现出学生对于辅导员的素质和能力有更高的期望和要求,这些期望和要求无疑成为我们采取专门渠道,加强辅导员继续教育的重要理由和依据。

2 辅导员在适应形势发展变化的能力素质方面的相对薄弱迫切需要对辅导员开展专门化的继续教育

在对辅导员工作现状的评价方面,我们设计了12个问题,包括总体印象评价、基本素质评价、工作能力素质评价三个方面内容,其中基本素质包括政治思想素质、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工作责任心和主动性以及心理素质等;工作能力素质包括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管理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应对和处理突发事件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用新媒介方面的能力等。

从调查情况来看,无论是业务主管、辅导员自身,还是学生,对辅导员队伍的基本素质,以及辅导员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等都比较认可,表示很强和较强的比例在70%―90%之间。但是,对辅导员调查研究的能力、应对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三个方面则普遍给予较低的评价,表示很强和较强的比例仅在50%―60%。对使用新媒介的能力方面,业务主管和辅导员自身均给予较高评价,表示很强和较强的比例约为80%;而学生群体则给予较低的评价,表示很强和较强的约为55%,与业务主管和辅导员的评价差距较大。

之所以出现上述评价的差异,我们认为对辅导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文化修养、工作责任心和主动性、心理素质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这些都是高校对辅导员工作一直以来所强调的内容,多年来重视的传统使得目前辅导员队伍这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总体上比较强,也得到普遍的认可。但是,调查研究能力、应对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及使用新媒介的能力则是近年来在新的形势下对辅导员工作新的要求,一些高校对于辅导员这些方面的能力素质的培训并没有及时跟进,从而导致这几方面的能力素质相对比较薄弱。

3 现有的继续教育途径与辅导员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辅导员及其主管部门均希望探索和实践继续教育专门化

从调查情况来看,目前辅导员队伍中大多经历和接受过校内外相关部门和机构组织的培训,但各类培训显得比较杂乱无序;辅导员对于参加继续教育有着较为强烈的愿望和需求,但现有的继续教育途径并不能满足辅导员的现实需求。

从辅导员参与继续教育的现状来看,在“你是否参加过有关继续教育和专门的业务培训”中,8.1%的辅导员回答经常参加,81.8%的辅导员回答偶尔参加,10.1%的辅导员回答几乎不参加。在“参加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的途径主要有哪些”的问题中,选择“学校组织的相关培训”占70.7%,“校外有关部门和单位组织的培训”占48.5%,还有43.4%的辅导员选择“在职学历学位学习”。在参加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的类型方面,辅导员大多参加学校组织的专题讲座(占61.6%)、学校组织的短期培训(56.6%)以及校外有关部门和单位组织的短期培训(54.6%)。

从参加的态度来看,绝大多数辅导员回答参加继续教育培训主要是应学校及相关职能部门的要求而参加(占83.7%),选择自己主动参加的不足两成(19.2%)。辅导员对于参加继续教育培训总体上比较积极主动,选择很积极主动的占25.3%,选择比较积极主动的占60.6%,但也有少量的辅导员不积极,甚至有个别辅导员表示能不参加就不参加。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深究。

这样就导致如前所述的尴尬局面,一方面是目前

现有的辅导员继续教育的途径不能满足辅导员接受继续教育的现实需要,另一方面又是辅导员对现有继续教育成效并不满意。分析其中的原因,结合调查访谈,我们认为,对辅导员进行专门化的继续教育是必要和迫切的。这在问卷调查中也得到了印证,在是否有必要通过专门的渠道对辅导员进行继续教育培训的问题中,业务主管、辅导员自身和学生都认为非常有必要,其中,业务主管认为有必要的占100%;辅导员认为有必要的占97%,学生认为有必要的占80%。

(二)辅导员队伍继续教育专门化的可行性

1 国家、社会、高校对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已经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逐渐壮大,辅导员已经成为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维护高校和社会的稳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是保证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的力量。尤其是中央16号文件、教育部第24号令等文件相继出台,并强调指出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要采取有力措施,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自此,辅导员的工作越来越得到社会和高校的广泛重视和认可,辅导员队伍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为辅导员继续教育专门化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和政策基础。

2 高校相关师资和条件配备能保障对辅导员实施专门化的继续教育

从我国高等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看,虽然并不是每一所高校都能够独立地举办高水平的辅导员培训班,对辅导员实施高质量的继续教育和培训。但是,如果从一个省市,乃至全国范围内来看,高校完全拥有足够的师资和条件,能够对辅导员实施专门化的继续教育。以长期举办各类培训居多的师范院校为例,据相关统计,我国现共有各类师范院校142所。师范院校在教育学、心理学方面多拥有较好的学科基础,在师资继续教育和培训方面也拥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师资力量。除此以外,还有国家“985工程”、“211工程”等重点大学,各省(区、市)还遴选建设了一批重点大学,这些重点大学一般学科齐全、师资雄厚、办学经验丰富,如果能够有效整合这些师资和条件,完全能够为各省市、各高校的辅导员队伍提供高质量的继续教育培训资源。

3 现有辅导员继续教育专门化的框架已经初步建立

在教育部的带动下,各地、高校开展实践探索,辅导员继续教育的基本体系和框架已初步建立。(1)从国家层面看,有专门针对各地高校辅导员骨干举办的“教育部高等学校辅导员骨干培训班”;(2)在省级层面,依托教育部确立的20多个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各省陆续建立了本地区高校辅导员培训基地;(3)在高校层面,部分高校除了外派辅导员骨干参加上级部门组织举办的教育培训外,还对在岗辅导员开展有针对性的辅导和培训,并主要集中于以下形式:工作交流例会、专题辅导报告、辅导员沙龙等;(4)在社会层面,随着辅导员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一些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也参与开展辅导员工作相关的业务培训,比较热门的如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考证培训。这些培训多采取市场化的运作机制,由于监管不力,尚存在良莠不齐、质量参差问题。总体上,这种按国家一省一高校一社会分层次的辅导员教育培训基本框架建立起来,表明辅导员继续教育专门化的条件已基本具备。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继续教育专门化的进路

(一)建立健全辅导员继续教育体系

高校辅导员专门化继续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和社会的共同参与,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工作合力,努力构建融专业培养、系统培训、在职进修和社会化培训四位一体,相互补充的高校辅导员专门化继续教育体系。主要包括:

1 学历教育体系

应根据辅导员工作以思政教育为重点的国情和特点,探索建立以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管理等学科专业为依托,改革专业课程设置,建立以高校辅导员培养为目标的硕士和博士学历培养体系,提升辅导员的理论和学术水平。

2 系统培训体系

系统的辅导员培训体系应该包括岗前培训、日常培训、专题培训以及职业化培训等四种类型。

3 专业学位教育体系

专业化学位是一种非学历研究生教育形式。这种机动灵活的培养方式,比较适合辅导员的继续教育。无论是从专业学位的教育目标,还是从课程教学特点来讲,在职攻读专业学位应是辅导员继续教育的重点。

4 社会化培训体系

专业协会和社会培训机构是对辅导员进行发展性,培训的重要力量。要加强对专业组织培训的支持、指导和监督,发挥行业自律的作用,保证培训质量,使辅导员通过专业训练,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二)专门规划设置辅导员继续教育内容

目前高校辅导员学历层次不一,专业学缘复杂多样,这决定了辅导员继续教育内容不能实行“一刀切”,而要注意整体普遍性与个体特殊性相结合、必修与选修相结合。

1 坚持针对性与发展性原则

针对辅导员的培养目标和工作特点,以促进辅导员素质提高和大学生健康成长作为教育目标,构建适应高教发展和辅导员发展的继续教育课程体系,从基础理论课程、专业理论课程和辅助知识课程等方面进行科学规划。

2 合理编排教育内容

辅导员的培训内容包括:(1)思想政治理论;(2)现代教育理论和网络教育技术;(3)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理论;(4)心理教育与咨询方法;(5)其他教育管理知识。

(三)配备专门的继续教育培训师资队伍

高校辅导员继续教育是学历后教育,其教育培训内容要突出针对性、新颖性、前沿性,这些特点要求继续教育的师资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掌握超前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具有前瞻性思想观念的教师。单就某一高校而言,目前这类师资力量尚显不足,高校辅导员队伍继续教育专门化需要从国家、省级层面组建高校辅导员继续教育“专家团”、“教授团”,为适应高校辅导员继续教育培训提供满足教学要求的高水平师资。

(四)制定辅导员继续教育专项保障制度

高校党政应高度重视辅导员继续教育和培养工作,克服“重使用,轻培养”的倾向,切实制定并实施高校辅导员教育培训工作的责任制、督查制、证书制、档案制和专项经费管理等制度,把辅导员的继续教育培训与职务评聘、晋级、晋升等挂钩,加强对辅导员继续教育的督促、指导、管理及考核,保障辅导员继续教育专门化发展。

参考文献:

篇12

高校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就是高校利用特定的时间对从事高校会计人员进行一种以知识更新为主的在职培训。我国会计继续教育的起步时间相对比较晚,高校会计继续教育具有特定性,因为高校会计人员的服务对象是教师和学生,因此其工作内容具有特定性。

经过实践调查,高校会计继续教育的形式主要包括:培训机构派遣教师按培训教材授课和高校自己组织会计人员学习两种方式。为了更加清楚了解我国高校会计继续教育的现状,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随机选取5所高校会计人员就继续教育问题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发现:会计从业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比较高,会计从业人员希望通过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到新的知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形式以及内容比较单一,而且教学模式比较落后,尤其是授课的内容与实际工作偏差过大;高校组织继续教育培训的次数比较少,培训的形式主要是参加各种培训班,缺乏目的性和制度性。

二、 高校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问题分析

(一)继续教育没有得到高校领导的重视

会计工作是高校所有活动的重要保证,会计人员则是开展会计工作的支撑,基于会计工作环境的不断变化,作为会计人员则要不断地更新专业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适应高校工作的需要。但是目前高校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认识还存在偏差,对继续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其主要体现在:一是高校领导将教学、科研等作为工作重点,而对财务工作的认识停留在其为教学科研服务的,这样就会导致高校不愿意划分资金与力量用于支持继续教育,高校领导认为会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会耽误高校的日常工作;二是高校用人机制僵化、激励体制不顺。高校属于事业单位,因此会计人员认为自己的学历对薪酬待遇的影响不大,因此会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也会受到影响。

(二)继续教育的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层次性

继续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更新其专业知识,以便其更加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但是目前高校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教学内容缺乏层次性,比如高校组织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缺乏对参加培训者个人学历、工作水平的实际考虑,而是将初级职称与高级职称的会计人员放在一起进行培训,而且培训的内容也忽视与实际岗位的关联性,比如高校会计人员培训的内容是依据事业单位进行的,但是实际上高校执行的《高校会计制度》,因此某种层度上高校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内容缺乏针对性。

(三)继续教育考核制度不完善

我国有关制度明确规定了会计人员必须参加继续教育,但是对于考核评价却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因此就会出现继续教育考核赋予形式化的现象出现,实践表明在高校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中一般是以“开卷”的考核模式对会计人员进行考核,这样的考核机制必然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其中诚信问题是继续教育中的最大问题,因此诚信是会计职业道德素质的基本要求,加强诚信建设是会计行业的主要任务,但是基于考核机制的不完善,使得在继续教育培训中出现了各种非诚信行为:一是部分人员不参加培训;二是部分高校不组织继续教育,而是直接组织会计人员填写试卷,以此应付;三是自己不参加培训,而是由他人代替;四是参加继续教育的信息存在弄虚作假。

三、 解决高校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高校领导要提高对会计继续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

提高高校领导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的关键在于树立正确的现代继续教育理念:一方面高校领导要加强对继续教育的重视程度,鼓励会计人员积极参加会计教育培训,同时还要积极借鉴与吸收国内外其他高校的经验,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防范会计风险的能力。同时作为高校的管理者还要积极为会计继续教育提供相应的硬件支持,比如为继续教育提供教学场地、组建相应的教师团队等等;另一方面高校也要完善激励机制,将参加会计继续教育培训作为会计人员职务晋升的重要考核指标之一,以此激励会计人员参加会计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与此同时作为会计人员也要充分重视继续教育,抓住继续教育的机会,带着问题参加学习,以学习促进专业知识的提高。

(二)丰富高校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内容

随着高校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新的会计法规的出台,作为提高高校会计人员专业技能的学习途径,继续教育培训的内容也要不断的更新与发展:首先继续教育的培训形式要具有多样性和层次性。高校要根据会计人员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培训形式,具体就是普及性培训、更新性培训与提高性培训。根据学员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培训形式;其次继续教育的内容要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随着高校会计工作环境的不断变化,比如高校出现的银行贷款等新的会计工作,需要会计人员要具有相应的会计知识,而以参加财政部组织的培训,其内容往往缺乏针对性与实效性,因此高校在组织各种继续教育培训时应该注重内容的针对性,同时还要积极组建各种会计学术交流会,以此增强会计人员的综合知识。

(三)完善考评制度,革新评价模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