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7 09:24:4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化学变化特征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塔河地区地理环境与塔河输水概况
塔里木盆地是天山和昆仑山两个强烈褶皱带之间的大型盆地,盆地中央分布有第三纪背斜断褶隆起带,并将盆地分割成构造形式上接近对称未完全封闭的大型单项断褶盆地。塔河油田处于塔北断裂隆起带边缘部位,其南紧邻塔中凹陷带,由于受南部塔里木河泛堆积作用影响,使塔河油田在地形地貌上形成了一个近东西走向的地槽地带,其南、北向中心地带――油田区的坡降比均在0.02%左右,地形平坦开阔,海拔高程在928 - 950m间。塔里木河流域是环塔里木盆地诸多向心水系的总称,塔里木河干流全长 1372km,其自身不产流,由诸源流汇流而成。源流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 241.99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与河川径流不重复量约为18.15 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为260.14亿立方米。 自50年代初,塔里木河干流的水量逐年递减,加之长期以来疏于管理,无工程控制手段,干流中上游耗水量增加,到达 下游河道的水量递减更为显著,造成下游大西海子拦河水库以下320km的河道断流,土地沙化,胡杨林面积锐减,尾闾台特马湖干涸。2000年至2004年,先后7次从博斯腾湖调水输入塔里木河,使断流将近30年的塔里木河下游得到清流的滋润。塔里木河下游河道的地下水位抬升5m以上,地下水影响宽度达到800 m,影响范围约200 平方公里,延缓了生态系统的急剧蜕变。
二、油田开发中遇到的的环境问题
油田开发对生态破坏主要是在勘探、钻井、管线埋设、道路修建及油田地面工程建设等工程开发活动初期造成的。油田工程占用土地,在一定地域范围,灭绝了原本就很稀少的荒漠植被,使荒漠生态系统被破坏,引起固定沙丘的活动,引起地下水位上升。塔河油田虽然位于轮台境内,但在很多方面都不受县政府的管制,县市区的地下水取水深度在200 米左右,而油田所在区域由于浅层地下水矿化度比较高,所以现在一般的打井深度超过400 米,这种深层地下水由于和浅层水存在地层上的隔绝,补给非常困难,一般至少需要几百年,因此在国际上是不允许抽取的。
三、地下水检验依据原则
自2003年塔河油田供水管理队开采的93号井开始,直至2012年共有13口水源井由供水首站输送至塔河油田服务区供水末站。油田区地下水质变化较大、矿化度较高,仅存在带状、透镜状淡水体的特点,在水文地质综合分析和原有理论基础上。针对水源井每月进行采样,送入实验室进行化学分析,依据GB 5749-2006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分析内容包括:色度、浑浊度、嗅和味、肉眼可见物、PH值、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氟化物、氯化物、硫酸盐、硝酸盐、亚硝酸盐、砷、铅、铜、铁、锰、汞、硒等,主要检验设备为浊度仪、酸度计、离子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等。
[论文关键词]高等院校 办学特色 教学质量 人才培养
高校的办学特色就是人才培养特色,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质量上。近年来,人们之所以对高校教学质量有颇多非议,就是因为高校办学同质化。高校要实现特色化办学,培养出具有自身特质的人才,就必须找准自己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位置,扮演好自身应有的角色,在办学过程中树立特色意识,强化特色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履行好自己的教育职能。其中,厘清办学特色与特色化的辩证关系,是特色创建的基础。
一、办学特色与办学本色的内涵及其辩证关系
特色与本色是一对相对的概念,两者既相联系又相对立,既相依存又相映衬,体现出事物的同一性与特殊性。本色是事物表现出的原有品质与风貌,是同类事物本性所在和归属依据,具有共性化和同质化特征。特色是事物表现出的独有品质和风貌,是事物的特质所在和区别依据,具有个性化和特质化特征,体现出与众不同的显性态势和竞争优势。与本色相比较,特色至少还应具有独特性和先进性特征。独特性所表现出的“独有”与“特殊”,是同类内在的个性区别,是个体品质上可识别的显性方面,而先进性体现在“领先”与“进步”上,是个体性能上的优势所在,是与同类相比较所表现出的较强竞争力。如果一个事物不具有独特性就不能称为有特色,不具有先进性就不能稳固和发展特色,特色就没有生命力。因此,特色必须要具备独特性和先进性,才能彰显出旺盛的生命力。需要认清的是,特色并不是事物原本固有的状态,在本色基础上才能发展起来。本色是事物存在的基础,特色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本色求同,特色求异。本色需要巩固,特色需要破立。因此,高校不应因追求特色而淡化或抛弃本色。
高校的办学特色与办学本色相辅相成、互为依托。办学特色是一所高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积淀形成的有别于其他高校的独特品质与风貌,是学校在高教系统中的价值体现,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质量的特质上。办学本色,是高校原本固有的品质与风貌,是高校建立与存在的基础,具有普适性。高校办学特色是在办学本色基础上,长期对办学目标、办学理念和高等教育价值观不断探索与追求的结果,是在办学理念、办学环境、地域文化、培养目标与模式等的差异前提下,不断巩固和强化这种差异中逐渐形成的,是在不断固本求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塑造核心竞争力过程中,着色、增色并不断固化特色的过程。因此,特色建设是一个永无休止的过程,无特色的学校要树立特色意识,加强特色建设,努力使学校着色,精心培育起特色。特色弱的学校要努力保持特色,扩大色域,不断增色,使特色更加突出。有特色的学校要不断巩固和完善特色,努力增添色泽,使特色更加鲜明,成为学校的办学优势与核心竞争力。无论高校塑造什么样的办学特色,其目的和意义并不在于特色本身,而在于形成特色、保持特色和发展特色的过程,主要体现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过程和结果上,在此过程中不断使学生受益,使社会受用。也就是说,高校的办学特色必须是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质量提高为目标,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自身特质的人才来,才能称得上特色,这样的办学特色才是成功的,才具有推广价值和实践意义。那种只图短暂效应而营造出的特色,虽屡见不鲜,却是一种自欺欺人的作秀而已,对人才培养毫无益处。
二、影响高校办学特色化的因素辨析
影响高校办学特色化进程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一)高等学校管理与导向方面
宏观上,国家缺乏多样化的高校分类管理,使得众多高校办学定位不准,在办学理念、教学模式、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上趋同,导致高校千校一面,特色不明,缺乏有效的多样化评价机制与监管体系,仅用本科、专科和研究生培养两三套方案对全国2260多所高校进行评估,不经意间把高校办学导向了共性化。缺乏多样化的发展目标规划与导向,使得高校在高质量和高层次办学追求上只见“华山一条路”,导致学校发展目标与规划呈现同一化,缺乏具有中国特色的办学理念与理论指导,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理论上创新不足,至今没有形成高等教育中国特色化。不可否认,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非常必要,但是却不应照搬照抄,应与本校的实际相结合,不断赋予中国元素,进而内化成自己的东西,才能逐渐形成自身特色。
(二)高校自身管理与定位方面
微观上,高校自身缺乏对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和高等教育价值观长期而执著地追求,致使办学特色定位不准,管理不稳定,学校办学难以着色;缺乏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热衷于学习或拷贝别人的做法,造成人才培养难具特色;缺乏正确的高等教育办学思想与办学理论指导,忽视特色建设的稳定性与长期性,造成特色建设不稳定、措施不明确、管理不规范,特色创建难成一色;缺乏稳定的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定位,忽视定位管理的一致性与连续性,办学过程带有主观性与功利性,人才培养呈现随意性与盲从性,造成学校发展难有起色;缺乏对自身办学本源性差异的定性与甄别,忽视学校间个性差异对发展的促进作用,造成有益的个性没有得到有效巩固与拓展,陷入特色化误区,学校办学难以增色。这种管理与定位上的问题,应尽快矫正,才能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三)办学特色创建与维护方面
近年来,高校热衷于特色创建,一夜间,“特色兴校、特色立校、特色强校”口号喊得震天响。仔细分析其中一些所谓的“特色”,不难发现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1.共性化与同源化问题。高校办学如同事物发展一样,也存在共性和个性两个方面,共性是存在的基础,是内在联系;个性是存在的依据,是本质区别。没有共性难以衬托出个性,没有个性也就失去了存在价值。高校内在的办学特征是相互依存的基础,是共性而不是个性,如果学校将办学的共性当做个性来对待,不去追求个性发展,就会步入实践误区,创建的特色也只是泛化的特色,将无法形成真正特色。而一些似曾相识的特色,虽经文字润色或事例佐证,但也不难辨认出其同源关系与品质。这是因为一些学校为求捷径,学习和引进别人教学管理模式或人才培养方式的结果,不加吸收与充实,没有加入自身元素或赋予新的内涵,就急于推出来创建,这无疑是自欺欺人的做法,是难以成就特色的。
2.局部化与表象化问题。高校的优势学科或特色专业并不代表学校的办学特色,因为办学特色的受益者不应局限在某一专业或学科中,而应包括所有的学生。学校如果以特色专业或优势学科为突破,逐渐扩大受益面,逐步发展成办学特色,则不失为特色创建的一种选择,但是切不可将办学特色等同于局部化的专业或学科特色。近年来,人们把“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当做特色创建的金科玉律,并不完全符合高校办学规律,高校也不可能都包罗万象,做到大而全,因为这样不利于高校多样化发展和高等教育体系完善。如今一些高校的综合化发展与之不无关系。另外,为迎接评估通过临时性投入和形象化建设,用硬件建设或媒体宣传来标榜特色,只不过是功利性的包装而已,一点也体现不出内在特色来。高校通过加强硬件建设来改善办学条件,通过开展媒体宣传来树立学校形象无可厚非,但是只重视外表塑造而不重视内涵建设,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并无益处。因此,那种只求大而全,不求精而强,或只求表象与形式,不求内涵与实质的做法,应予摈弃。
3.全面化与片面化问题。高校某些方面的不同与差异不能完全概括为特色,如果学校把教学、科研、管理、后勤,甚至某个专业与课程等的差异,都当做特色,那将无特色可言。评估中有学校总结出两三个,甚至四五个特色,就是这一现象的具体体现。特色丰富而独特的内涵告诉我们,高校办学特色的重心在人才培养上,应该是与人才培养密切相关的、能使学生产生特质变化的事物,那些与此无关或联系不大的创新与改革,不应当做办学特色来对待,要防止特色建设全面开花。而把教学管理模式、后勤改革模式、科研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创新以及学科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等的改革说成办学特色,夸大其中的功能与作用,并加以渲染与固化,这在高校评估中并不少见,是特色片面化的具体表现。
三、高校办学特色是一个不断特色化的过程
高校办学特色不仅是一个不断着色、固色与增色的过程,更是一个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过程,这一过程永无休止。无论对已经具有办学特色的百年老校,还是对正在创建特色的新兴院校来说,都是一个形成、发展、巩固与完善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从量变到质变,不断由内化到外显,实现教学质量提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与科技创新,为高校办学持续特色化提供理论依据和发展动力;不同区域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影响,为高校的差异性变化不断提供特殊的养分和氛围;不同的办学理念、办学类型、培养目标、服务面向、专业或学科结构与培养模式等,为高校人才培养的特质化奠定了个性化发展基础和实践条件。高校应在不断创建、巩固和完善中促进特色累积与提升,进而实现特色化发展。特色化发展主要蕴涵在以下过程中:
一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过程。高校办学与人才培养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这不仅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也是实现办学特色化的需要。为此,高校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不断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法,切实促进教学质量提高,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必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在保持适度办学规模基础上,更加注重人才培养质量,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必须使学生烙上学校特色的烙印,彰显出不同的色彩,受社会所青睐。要清楚,高校特色化程度,最终取决于学生健康成长所表现出来的整体素质提高的显性程度,取决于所培养的学生在社会上发挥作用的程度以及受欢迎的程度,取决于人才培养质量因素使学校社会地位与声誉提高的程度。一些高校之所以难以实现特色化办学,就是因为他们背离了办学宗旨,没有面向全体学生,不以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为目标,因而经不起时间的检验,也就没有结果可言。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和综合国力的竞争,高校办学已经被赋予了更多社会功能,成为影响综合国力的一大要素,从而凸显了高校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与存在价值。因此说,高校的特色化已经演变成了社会化过程,必须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做到与时俱进,这是特色建设的不变定律。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是由于胆红素(TSB)代谢异常引起血中TSB水平升高而出现皮肤、黏膜和巩膜黄染的临床现象。由于新生儿血脑屏障通透性高,TSB易进入大脑,可能沉积于大脑形成胆红素脑病,轻则留下神经系统严重后遗症如脑瘫、癫痫、听力及智力障碍等,重则导致死亡,所以本病需积极治疗[1],但其缺少特异的临床表现而不能早期诊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TSB水平升高可影响机体内多种组织器官功能[2]。为能早期发现TSB对脑损伤的程度,本研究通过高胆红素血症患儿早期血清NSE和TSB浓度的测定,探讨高胆红素血症患儿NSE和TSB浓度之间关系,利用NSE和TSB水平监测高胆红素血症的病情,评估预后和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3年5月本院收治的10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根据《新生儿黄疸干预指南》为诊断标准[1],所有患儿以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其中女60例,男40例;足月儿74例,早产儿26例;出生体质量(3.15±0.90)kg;出生日龄(4.5±1.5)d;排除脑部疾病、先天畸形、早产儿、ABO溶血症、G6PD缺乏症。入院时按TSB严重程度分为3组:轻度高胆组45例(TSB 221~257 μmol/L):男21例,女24例;中度高胆组31例(TSB 257~342 μmol/L),男12例,女19例;重度高胆组24例(TSB≥342 μmol/L):男7例,女17例。选取同期生理性黄疸不明显(TSB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所有患儿入院后立即采集静脉血2 mL,NSE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ECLIA),ROCHE ELECSYS 2010全自动发光免疫分析仪测定,按试剂盒说明要求由专人进行操作,正常值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5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高胆红素血症组NSE水平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结论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期由于TSB在体内积聚并导致皮肤、巩膜及黏膜黄染的临床现象,是新生儿期尤其是新生儿早期最常见的症状之一。黄疸程度若超过正常生理水平时称为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发病率较高,主要由于感染、溶血、缺氧、母乳及肝细胞对TSB排泄功能障碍等多种因素引起并导致肝功能的损害;同时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又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3-6]。目前研究所知未结合胆红素是一种两性分子,它可以自由通过细胞膜对细胞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因此当体内未结合胆红素升高超过正常水平时可以造成肝、脑等重要器官细胞功能损害。因此目前新生儿科医生高度重视对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治疗。
高胆红素血症脑损害从可逆到不可逆逐渐发生,与血清、脑内TSB水平以及神经细胞暴露于一定浓度TSB下的时间相关。TSB对神经系统毒性作用更多的是比较轻微的表现形式,可发生在以往认为是比较安全的TSB水平,特别对于低出生体重和高危新生儿,而在TSB水平较高时不一定有脑损伤发生。因此仅以TSB作为脑损伤的危险因素并不可靠[7-9]。
NSE是主要存在于大脑神经元和神经内分泌细胞内[8],当神经元损伤或坏死,NSE从细胞内溢入脑脊液和血液。脑胶质细胞和其他神经组织中不含NSE,故NSE是检验脑内神经元损伤或坏死的客观指标[9-116]。经过多年研究已证实,多数有神经元损伤或坏死的疾病如脑炎、脑出血、脑外伤、脑梗死、缺血缺氧性脑病,均可出现血清NSE水平升高,作为对神经元损害和坏死程度的判定。
本研究中显示高胆红素血症组NSE、TSB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血液NSE水平变化对高胆红素血症严重程度及预后程度的检测是可靠的,该方法简单、方便、准确度高,值得临床、尤其是在缺乏高水平实验室诊治的基层医院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杜凤兰,陈梅.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时血清酶和总胆汁酸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中国妇幼保健,2007,6(22):766-767.
[2]胡亚美,江载芳.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
[3]王冬菊,肖昕,肖小敏.黄疸新生儿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9,24(14):1108-1111.
[4]金晓秋,曲书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检测临床意义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2,16(6):1029-1031.
[5]袁传顺,陈吉庆,陆超,等.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变化及意义[J].海南医学,2009,20(7):4-7.
[6]赵志勇,徐玉华,吴奇中,等.足月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与γ-谷氨酰转移酶含量变化及其关系[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11,7(3):192-194.
[7]王晓红.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及总胆红素与白蛋白比值的变化及意义[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0,10:71.
[8]刘秀翠,李红,孙若鹏.早产儿脑损伤早期评价指标的研究进展[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4,12(4):147-148.
[9]刘辉,朱红岩,茆康卫,等.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华西医学,2009,24(11):2890-2892.
文章编号:1003-1383(2013)04-0527-03 中图分类号:R65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3.04.019
目前,尚缺乏较大宗有关阻塞性黄疸(Obstructive Jaundice, OJ)的临床流行病学资料。为此,我们总结分析了惠州市二家有代表性的医院近20年收治的OJ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期能掌握当地有关OJ的临床特点和发病规律,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收集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及博罗县人民医院1993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OJ患者病例资料。
2.入选标准 患者经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血清总胆红素浓度>17.0 μmol/L)及影像诊断确诊为OJ者。同时需系惠州市本地常住户口,外地来惠州人口定居15年以上者入选。
3.观察项目 统计入选患者的年龄、性别、户口情况、阻塞因素(胆管结石患者同时统计是否合并有胆囊结石)等,并对患者前10年(1993~2002)、后10年(2003~2012)进行对比分析。本文中的胆管结石指胆总管结石、肝总管结石和/或合并有肝内胆管结石。由于OJ易继发胆管炎,因此拟定继发性胆管炎不作为独立因素列入病因。
4.统计学方法 利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数据处理由SPSS 17.0统计软件包完成。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P
结 果 1.阻塞性黄疸逐年收治情况及年龄分布 二家医院在20年间共收治OJ患者2088例,收治数呈逐年上升趋势,收治时年龄2个月~109岁, 40~80岁患者占本组的78.1%,为OJ高发年龄(见表1)。
基金项目:惠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惠市科字(2011)61号]。
作者简介:钟洪才(1967-),男,广东省兴宁市人,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研究方向:肝胆外科。
2.性别、年龄及户口变化情况 本组患者男927例,女1161例,男∶女=1∶1.3,前、后10年性别比例构成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20岁为一年龄组进行分组发现,各年龄段前、后10年比例构成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城镇户口722例,农村人口1366例,农村患病人数略高于城镇患病人数,比例为1.9∶1,但前、后10年户口比例构成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单个阻塞因素的变化 本组资料中,排名前2位的单个阻塞因素分别是胆管结石(1546例,其中伴胆囊结石569例),肿瘤(265例,其中胆管癌183例),其它因素引起者88例。后10年胆管结石伴胆囊结石、胆管肿瘤分别在胆管结石、肿瘤中的构成比例明显高于前10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注:χ2=8.0297,P=0.0046。
4.胆管结石位置变化比较 阻塞因素仅为胆管结石的1546例OJ患者中,通过比较发现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OJ患者、肝外胆管患者,后10年较前10年明显增加(P0.05)。见表5。
讨 论 OJ是肝胆外科常见的临床症状,由于其病因复杂、临床病程长短不一、黄疸轻重程度不一(有的仅为隐性黄疸),因此其临床发病率资料不易获得。所以,有关OJ的流行病学资料并不多。但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却发现,OJ患者住院病例有逐年升高趋势。为此,我们通过调查惠州市二家医院收治的OJ患者资料,发现了近年来当地OJ流行病学的一些特点和变化趋势。
近20年来,惠州地区OJ总体呈上升趋势,前二位病因为胆管结石、肿瘤。惠州地区地处广东东南部,是沿海城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农村人口较多。我们的资料提示:惠州地区OJ患者主要是良性疾病,尤其是肝胆管结石仍是OJ的主要病因,这与沿海、西南、长江流域、南方的广大农村人口中,原发性胆管结石比较常见的情况[1]相符。有文献报道[2]:超过78%的胆管结石患者均有黄疸表现。本组资料提示:单一因素引起的OJ中,胆管结石患者占全部OJ患者的74.0%(1546/2088)。这说明胆管结石(包括肝外胆管结石、肝内外胆管结石,及合并有胆囊结石的胆管结石)是OJ的主要病因之一,与文献报道一致[2~4]。因此,预防和减少胆管结石的发病率是当地降低OJ患者的主要任务。一般认为:胆道感染、胆汁滞留、胆道寄生虫及胆汁异常等情况易罹患胆管结石。因此,注意个人卫生、改善生活环境、减少寄生虫感染,以及注意饮食结构、饮食习惯、平衡膳食、加强锻炼等措施均有可能有效地预防胆管结石的发生,从而减少OJ的发病率。
肿瘤是引起OJ的第二位原因,这与文献报道一致[3,4],包括胆管及胰腺肿瘤、壶腹部肿瘤、肝癌转移至胆管或压迫胆管、胆管内癌栓形成、胆管外恶性肿瘤压迫等。
关于阻塞性黄疸与年龄的关系,目前未见专门的研究报告。本组资料显示,40~80岁的OJ患者占78.1%,提示这个年龄段系惠州地区OJ的高发年龄段。其原因可能有:随着年龄的增加,患胆囊结石的危险性增加[5~8],继发性胆总管结石也随之增加。有资料提示[1]:约15%的胆囊结石患者合并胆总管内结石。此外,引起OJ的肿瘤患者多数也与位于此年龄段有关[1,8]。提示年龄超过40岁的人群,进行定期身体检查有利于早期发现OJ病人,从而及早发现病因、及早治疗,提高临床疗效。
通过前后10年的变化对比,我们可以发现近10年伴有胆囊结石的胆管结石引起OJ患者明显增多。以往的资料提示,在我国的沿海地区及南方的农村人口中,胆管结石较为常见[1],本组结果提示农村仍是高发区;但国内近年的一些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情况已有较大变化:胆囊结石的发病率明显增高,胆囊结石与胆管结石的患病率之比为6∶1[6,7]。一般情况下,胆囊结石不易引起OJ,但当结石较小(
参考文献[1]吴孟超,吴在德.黄家驷外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7941846.
[2]王保春,吕云福,韩晓玉,等.1098例胆管扩张症的病因构成及分类[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11,17(9):752754.
[3]顾 琤,陆孝道,于进玲,等.531例阻塞性黄疸的四种影像学检查分析[J].肝胆胰外科杂志,2011,23(1):5859.
[4]马海宁,常毅刚,冯变喜.412例阻塞性黄疸B超及CT诊断符合率分析[J].肝胆胰外科杂志,2008,20(6):435436.
[5]扎西措姆,李仁勇,金 峰,等.超重、运动、吸烟、饮酒与人群胆囊结石患病风险的横断面调查研究[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5(2):8386.
中图分类号:S 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500(2014)05002106
苜蓿为多年生优质豆科牧草,其产量高,营养丰富,适口性好,素有“饲料皇后”之美誉[1]。目前,在我国进行调整种植业结构、治理生态环境、发展畜牧业和丰富自然界生物多样性的过程中,苜蓿的作用和地位更显得日趋重要[2,3]。充分了解苜蓿的生长、形态特性是进行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4],但目前关于苜蓿形态特征多样性的报道较少,多集中在苜蓿生产性能和品质构成因子的分析和评价[5,6]、苜蓿引种[7,8]以及种子产量[9,10]、种子萌发[11,12]、根系发育等[13]方面的研究。利用苜蓿株系间农艺学、形态学特征的变异,不仅可以增加遗传变异的来源,而且可通过遗传、变异、杂交、筛选,培育出综合性状好,特色性强,有应用价值的新品种。通过应用形态学比较方法,对杂交亲本,杂种F1外部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和相关关系进行研究,选择优良变异,以期为苜蓿种质资源的筛选和育种提供参考[14-16]。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来源
采用灌区直立丰产型甘农3号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cv.Gannong No.3)、中度秋眠56级速生型游客紫花苜蓿和高秋眠89级速生型抗蚜甘农5号紫花苜蓿为亲本材料。2008年7月,种子以1∶1∶1的比例混合播种,行距80 cm,株距25~30 cm,2009年进行天然自由传粉杂交并收获F1代种子,2009年7月中旬种植当年收获的F1代种子,于2010年苜蓿初花期根据生长速度、株高、株型、产量、叶形、叶量、茎叶比和抗虫性等指标进行单株选择,筛选出135个优良单株,成熟后单独收取种子,2011年春季种植成株系行,根据优质、高产、速生的育种目标初选出29个株系和3个亲本作为试验材料。
试验在甘肃农业大学兰州牧草试验站进行,该站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干旱,光照充足。海拔1 517.3 m。年均降水量200~320 mm,年均日照时数2 474.4 h。
试验区总面积12 m×20 m,种植长度5.5 m,每个株系材料各种植2行,每个亲本材料各种植4行,行距50 cm,条播,播种量为15 kg/hm2,播种深度1.5~2.0 cm,2011年4月3日播种。田间管理包括间苗、中耕锄草、适时灌溉。2012~2013年观测各项指标。
1.2测定指标及方法
1.2.1主茎长度在初花期,每个株系随机选择10株,测定主茎从地表到第1个花序的茎节处的距离,3次重复,取平均值。
1.2.2节间数在初花期,每个株系随机选择10株,测定主茎长度内的茎节数目,3次重复,取平均值。
1.2.3节间长度在初花期,每个株系随机选择10株,测定植株主枝最长一节的长度,3次重复,取平均值[17]。
1.2.4叶指标在初花期,每个株系随机选择10株,每株都取主茎第1花序下成熟展开的叶片,再取三出复叶的中间小叶,用CI202型叶面积仪测定叶长、叶宽、叶面积、叶周长、叶长/叶宽和叶形指数,3次重复,取平均值[18]。
1.3数据统计方法
变异系数(CV)=(S/x)×100%
式中:S为株系内的标准差, x为每个株系n个个体的均值。
试验数据分别采用Excel 2007和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形态学性状比较
主茎长反映了苜蓿的生长能力及生长习性,参试苜蓿株系中主茎长最高和最低的分别是白花1#(103.37 cm)和速生21#(71.40 cm),二者相差31.97 cm(表1)。主茎长大部分集中在84~100 cm。节间数最大的是甘农5#和白花3#(13.33个),最小的是速生7#(8.67个)。白花2#的节间长最长,为15.00 cm,速生21#和游客的节间长最小,为7.93 cm。32份苜蓿材料中叶面积最大的是大叶2#,为2.77 cm2,最小的是速生15#,仅为1.57 cm2。叶的长宽比体现了苜蓿形状的趋向,参试材料中,速生10#的叶长宽比最大,为2.69,最小的是甘农3#,为1.68。叶形指数表明叶性状与圆形接近的程度,参试苜蓿材料中杂交后代叶形指数在0.27~0.49,而亲本叶形指数在0.43~0.51,这表明亲本叶片趋向于椭圆形,而杂交后代的叶片趋向于细长形(表1)。
2.2形态学变异分析
2.2.1形态学变异
从32个苜蓿株系9个形态学性状变异系数的平均值可知(表2),甘农5#的总变异幅度最大,变异系数为20.11%,其次,大叶3#和速生16#,分别为19.69%和19.24%;总变异幅度最小的是直立1#,变异系数为10.31%。速生1#主茎长变异最小,变异系数为0.31%。研究观测了多个性状,各性状的变异幅度都不同,为了比较不同株系苜蓿形态学变异的大小,将不同苜蓿株系9个性状的变异系数取平均值作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叶面积和叶形指数的变异系数较高,构成了苜蓿形态学变异的主体。
表132个苜蓿形态特征
Table 1Morphological traits of 32 alfalfa germplasms
2.2.2形态学变异分析
试验分析表明,苜蓿株系内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变异,为了进一步探明造成这些变异的主要原因,对测定的9个性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从而获得这些性状的特征值,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从第5主成分开始特征值都
第1主成分对叶面积、叶长、叶宽、叶周长、叶形指数5个性状指标都有较大的负荷系数。第2主成分因子负荷系数较大的是叶面积,叶宽和长宽比。第3主成分对节间数负荷系数最大,第4主成分对主茎长有较大的负荷系数(表4)。分析表明参试苜蓿材料形态学性状的主要变异来源于叶面积、叶长、叶周长、叶形指数。
表3苜蓿形态学性状相关矩阵的特征值、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
Table 3Eigen value of variance and cumulative of alfalfa germplasms
表4苜蓿形态学性状的主成分
Table 4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of the morphological
traits of alfalfa germplasms
2.3形态学性状相关性分析
不同株系苜蓿的变异统计是分析苜蓿遗传差异的一项简便而有效的方法,对9个形态学性状的均值进行了相关性分析。主茎长和节间数呈显著的相关性(表5),说明植株节间数越多的株系,植株越高。节间数与节间长呈极显著负相关,植株节间长越长,节间数越少。主茎长、节间数、节间长均与叶形态性状的指标无相关关系。叶面积与叶长、叶宽、叶周长均呈极显著的相关关系。叶长与叶宽、叶周长、长宽比呈极显著的相关关系,而与叶形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叶宽与叶周长呈极显著的相关关系,以上分析表明,苜蓿叶片越宽,其叶周长越大;叶片越长,其叶片越趋向于细长型。叶长/叶宽和叶型指数均与叶长成显著的相关关系,而与叶宽无相关性。
表5苜蓿形态学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Table 5Correlation analysis among the alfalfa morphological traits
3讨论与结论
利用形态学研究苜蓿的遗传多样性,对确定苜蓿种质资源的遗传现状、开发潜力和利用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9,20]。利用CI202型叶面积仪对供试苜蓿的叶片叶长、叶宽、叶面积、叶周长、叶长/叶宽和叶形指数分别进行测量,从形态学水平对32个苜蓿株系的遗传变异以及亲缘关系进行分析发现,叶面积和叶形指数具有较高的变异水平。相关性分析表明,节间数与主茎长显著正相关、与节间长呈极显著负相关,上述指标与叶形态指标没有表现出相关性,而叶形态6个指标大多数都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主成分分析表明,形态学性状的主要变异来源于叶面积、叶长、叶周长、叶形指数。
(1)主茎长最高和最低的分别是白花1#、速生21#;节间数最多的是甘农5#和白花3#,最小的是速生7#;节间长度最大的是白花2#、最小的是游客和速生21#。叶面积最大的是大叶2#,最小的是速生15#,速生10#的叶长宽比最大,甘农3#最小;速生11#叶形指数最小、甘农3号和速生9#最大。3个亲本的叶片趋向于椭圆形,而杂交后代的叶片趋向于细长形。
(2)甘农5#总变异幅度最大,总变异最小的是直立1#。从苜蓿株系9个性状的变异情况看出:叶面积和叶形指数的变异系数较高。
(3)对测定的9个性状进行的主成分分析表明,苜蓿形态学性状的主要变异来源于叶面积、叶长、叶周长、叶形指数。
(4)对9个形态学性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表明,主茎长与节间数显著正相关;但主茎长、节间数、节间长均与叶形态性状的指标无相关关系。叶面积与叶长、叶宽、叶周长均呈极显著的相关关系。叶长/叶宽和叶型指数均与叶长呈显著相关,而与叶宽无相关性。
参考文献:
[1]耿华珠.中国苜蓿[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114-130.
[2]孙建华,王彦荣.中国主要苜蓿品种的产量性状及其多样性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4,15(5):803-808.
[3]康爱民,龙瑞军,师尚礼.苜蓿的营养与饲用价值[J].草原与草坪,2002(3):31-33.
[4]黄迎新,周道玮,岳秀泉,等.黄花苜蓿形态变异研究[J].中国草地学报,2007,29(5):16-21.
[5]吕林有,何跃,赵立仁.不同苜蓿品种生产性能研究[J].草地学报,2010,18(3):365-371.
[6]于辉,姚江华,刘荣等.四个紫花苜蓿品种草产量、营养品质及越冬率的综合评价[J].中国草地学报,2010,32(3):108-111.
[7]杨成勇,张瑞珍,何光武.11个紫花苜蓿品种在川北地区引种试验研究[J].草原与草坪,2012,32(1):63-67.
[8]马廷选,王天河,周明三.紫花苜蓿品种比较试验[J].草原与草坪,2006(3):65-66.
[9]李世雄,王彦荣,孙建华.中国苜蓿品种种子产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J].草业学报,2003,12(8):23-29.
[10]石凤翎,吴永敷.不同环境条件下紫花苜蓿种子产量及质量性状的研究[J].中国草地,2000,8(3):34-38.
[11]刘慧霞,申晓蓉,郭正刚.硅对紫花苜蓿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J].草业学报,2011,20(1):155-160.
[12]周万海,师尚礼,寇江涛.一氧化氮对NaCl胁迫下苜蓿种子萌发的影响[J].核农学报,2012,26(4):0710-0716
[13]徐大伟,韩永芬,卢欣石.贵州地区不同秋眠级苜蓿品种根系发育能力研究[J].草业学报,2012,21(1):18-23.
[14]程鹏舞,黎明,魏臻武.一年生苜蓿种质资源形态变异及其形态特征[J].草原与草坪,2008(2):35-40.
[15]于林清,汪慧,张旭婧,等.3种苜蓿形态特征及变异分析[J].草原与草坪,2008(3):29-33.
[16]张凤仙.云南紫花苜蓿杂种后代的遗传变异分析[D].昆明:云南农业大学,2007.
[17]吕文坤,曹致中.苜蓿形态学性状与纤维含量的相关性分析[J].草业科学,2009,26(12):50-55.
hydr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variation of mineralization for the groundwater in hohhot country
zhang yi-long,wang li-juan, wang wen-zhong,li zheng-hong,yu juan,cao wen-geng,long wen-hua, miao qing-zhuang, wang zhe
(the institute of hydrogeology and enviromental geoloy,cags, shijiazhuang 050061,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excessive exploitation of groundwater caused the shortage of water which seriously halt the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ohhot. this paper was systematically sampled and analyzed the shallow groundwater of hohhot's plain. descriptive analysis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were synthetically use to comprehensively and systematically study the groundwater chemical's law and the salinity evolution's character. research results shown as follows:first,the average concentration of hco.32-and ca2+which are derived fromthe shallow groundwater of hohhot are 333.525 mg/l and 82.970 mg/l , the values of the hco.32-and ca2+’s average concentration are bigger and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are smaller. secondly, through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we know that the na+ and mg2+of the underground water mainly come from the various sulfate, bicarbonate and hydrochloride, and the ca2+ of the underground water mainly come from all sorts of sulfate and hydrochloride. the discretion of the underground water salinity is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concentrations of the mg2+and cl-which are come from the underground water. the third, along the groundwater flow direction, the mainly ion concentrations bid not follow the trend which is with the increase of flow to increase, but and the underground water temperature present significantly negative correlation. the negative correlation of the hco.32-, ca2+ and groundwater temperature are the most significant, that means when the temperature is lower,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 ions is higher.
key words: hydrological chemistry;superficial groundwater ;mineralization;hohhot
呼和浩特市位于中东部,河套断陷盆地最东北部,北有大青山天然屏障,东及东南被蛮汉山环抱,盆地三面环山呈簸箕形状,向西南敞开,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呼和浩特市地处我国北方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只有412 m3,是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6,为全国严重缺水城市之一,水资源问题是该区域生态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有关呼和浩特市地下水水化学特征方面的研究,已有少量报道,但主要集中在2000年之前。2000年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呼和浩特市地下水位动态以及砷氟等地方病方面,如2002年,刘怡敏等对呼和浩特市地下水位动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2009年杨亮平等对呼和浩特市地下水位动态变化及趋势进行了预测研究;2009年李浩,梁秀芬等对呼和浩特市(地区)高砷地下水进行调查研究,查明地下高砷水的形成机制,以期控制地方性砷中毒。而近些年,呼和浩特市经济发展迅速,日益增长的水资源需求和地下水污染问题以及频发的供水安全事件,迫切需要对区域内的地下水资源进行质量评价,而地下水水化学研究是地下水资源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
本研究分析了2009年呼和浩特市地下水中的主要离子含量和水化学特征,探讨了1988年以来地下水矿化度的变化趋势,目的是研究随着工农业和生活需水量的增加促使开采量的增大以及多年来气候变化对矿化度变化趋势的影响,旨在为呼和浩特市制定合理的发展计划和维护生态环境稳定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主要是指呼和浩特行政区内的平原区(包括山前倾斜平原、黄河和大黑河冲积平原),呼包平原的东北部,在行政区划上包括呼和浩特市所辖规划区(新城区、赛罕区、玉泉区、回民区)、土默特左旗、托克托县、清水河县、和林格尔县及武川县。研究区范围:x:530 500~591 000;y:4 493 500~4 540 500,土地总面积17 224 km2,气候属于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1]。
呼和浩特市浅层地下水系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开放系统。按地下水赋存条件,可分为山前冲洪积平原和冲湖积平原,黄河冲湖积平原和湖积台地4个水文地质区;区内地下水的补给主要来自山区的侧向径流补给及平原内降水的入渗,地下水的排泄主要靠蒸发和开采消耗。
2 采样及测试方法
2.1 采样及测试
在研究区共布置了46个浅层水取样点,其中包括水文化学剖面(沿地下水流方向)上的8个观测井(图1),分别在2009年的9月份取样,tds是使用上海雷磁水质分析仪现场测试完成。
2.2 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综合采用了统计软件spss 17.0对地下水中的主要离子含量进行了统计学和相关性分析[2],同时绘制了折线图和圆形图对地下水流方向上离子化学特征和浅层水矿化度演化进行了直观的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对2009年呼和浩特市范围内的46个观测井水样的有关水化学参数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地下水主要离子特征见表1。table 1 statistics of hydrochemical parameters of groundwater for hohhot county in 2009 (n=46)
水化学参数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
水温(℃)8.02112.9889.837320.9584990.097435
tds/(g·l-1)0.270.820.44880.171240.381551
k+/(mg·l-1)0.627.592.361.431480.606559
na+/(mg·l-1)13.3165.244.46138.46850.865219
ca2+/(mg·l-1)39.7915882.970431.834110.38368
mg2+/(mg·l-1)15.3467.5131.344613.440090.428785
cl-/(mg·l-1)7.79138.344.812935.584010.794057
so.42-/(mg·l-1)4.53233.158.354652.257880.895523
hco.3-(mg·l-1)215.2651.5333.52595.33640.285845
co.32-/(mg·l-1)0203.426.4131.875146
f-/(mg·l-1)0.11.160.4350.228850.526092
溶解性总固体/(mg·l-1)262.4952.7495.6207.24010.41816
ph值7.578.687.99710.372390.046566
no.3-/(mg·l-1)0.2155.537.667195.33642.531026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阳离子(ca2+、mg2+、 k+、na+)中ca2+的含量相对较高,平均为82970 4 mg/l,k+的含量最低,平均为236 mg/l;对于阴离子hco.3-的平均值达到了333525 mg/l,标准差为95336 4,两值均较大,变异系数较小,反映了其在地下水中的绝对含量较高,为地下水中的主要阴离子。而co.32-的平均值仅为3.42 mg/l,即其在地下水中相对其他阴离子含量最低。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地下水中碳酸存在的形态受ph影响, 在偏酸、偏碱及中性水中hco.3-占优势,且在ph=834时,hco.32-达到最高值。本次现场测试结果在整个研究区范围内ph在8.19~775之间, k+、na+、cl-、so.42-和co.3-的变异系数均较大,表明其在地下水中的含量变幅较大,表明它们是地下水中随环境变化的敏感因子,决定地下水盐化的作用的主要变量。hco.3-和 ca2+的变异系数相对都较小,表明它们在地下水中的含量相对比较稳定。
3.2 离子相关性
表2为呼和浩特市平原区2009年地下水中8大离子(co.32-、hco.3-、cl-、so.42-、ca2+、mg2+、k+、na+),f-、ph值、矿化度、水温和溶解性总固体的pearson相关系数。
从表2中可以看出,阴离子hco.3-、cl-和so.42-、与阳离子na+和mg2+的相关性显著,相关系数在0.7以上,这表明地下水中的na+和mg2+离子主要是来自各种硫酸盐,重碳酸盐和氯酸盐。阴离子cl-、和so.42-与阳离子ca2+的相关性也是比较显著,相关系数在0.5以上,表明地下水中的ca2+离子主要来自各种硫酸盐和氯酸盐。ph值与co.32-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达到了0896,即表明地下水的ph值主要由co.32-含量的多少决定。tds与mg2+和cl-的相关关系最为显著,相关系数达到09以上,与co.32-之间呈负相关性,并且与k+、f-之间的相关性较差,这说明地下水的矿化度高低主要是由水中的mg2+和cl-的浓度来控制的。
3.3 补给水流方向上水化学特征
2009年9月,在呼和浩特市采集46个观测井水样,采样过程中用gps记录样点的地理坐标。呼和浩特市地下水主要的补给来源为来自山区的侧向径流补给及平原内降水的入渗,地下水的排泄主要靠蒸发和开采消耗。地下水运动方向是由东北向西南。根据采样点的位置,沿地下水补给水流方向选取8个观测井水样(分别是:①西黄合少乡黑沙兔村②黄合少乡添密湾村③金河镇后三突村④金河镇八拜村⑤金河镇后白庙村⑥小黑河镇杨家营村⑦小黑河镇郭家营村⑧小黑河镇乌兰巴图村),进行主要离子浓度变化分析。方向是由东北向西南[4-6]。地下水中水温、ph值及主要离子浓度沿地下水水流方向的变化趋势,见图2。
图2 2009年地下水中主要离子浓度,水温及ph值沿地下水水流方向的变化趋势
fig.2 changing trends of major ion concentrations,temperature and ph along the groundwater flow direction in 2009
从图2可见2009年呼和浩特市地下水中主要离子沿补给地下水流动方向并不遵循随流程的增加而浓度增加的趋势。而是与地下水温呈现显著负相关性,hco.32-和ca2+离子与地下水温度的负相关最为显著,即温度越低时,离子的浓度反而越高。这可能是因为研究区地层主要以碳酸盐地层为主,碳酸盐岩主要由方解石(caco.3)和白云石[camg(co.3).2]这两种矿物组成。因此,碳酸盐岩地区的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主要由方解石和白云石溶解和沉淀控制,而在一定的二氧化碳分压(pco.2)下,地下水的温度控制着这两种矿物的溶解和沉淀,但这两种矿物与大多数矿物不同,它们的溶解度不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相反,温度越低,溶解度越高,故出现了温度越低的取样点,hco.32-和ca2+离子含量越高的现象。
从图2中也可以看出沿地下水流方向所有的取样点,阴离子都以hco.3-为主,其次是so.42-,而cl-离子浓度很低,这也完全符合碳酸盐地区地下水的一般特点。研究区所有水样的ph值,均在7~8之间,说明该地区含水层为开系统。
4 结论
①呼和浩特市浅层地下水中阳离子ca2+的含量相对较高,阴离子hco.3-含量最高,说明研究区范围内的地下水中主要离子为hco.3-和ca2+。且hco.3-和ca2+也是地下水中含量相对稳定的离子。
②通过相关性分析,可知地下水中的na+和mg2+离子主要是来自各种硫酸盐,重碳酸盐和氯酸盐,地下水中的ca2+离子主要来自各种硫酸盐和氯酸盐。地下水的ph值主要由co.32-含量的多少决定。地下水的矿化度高低主要是由水中的mg2+和cl-的浓度来控制的。
③呼和浩特市地下水中主要离子沿补给地下水流动方向并不遵循随流程的增加而浓度增加的趋势。而是与地下水温呈现显著地负相关性,hco.32-和ca2+离子与地下水温度的负相关最为显著,这一特点符合碳酸盐地区地下水的一般特点。
参考文献:
[1] 岳勇,郝芳华,马桂芬.内蒙古河套灌区地下水矿化度的时空变异特征[j].内蒙古环境科学,2009,21(4):87-90.(yue yong,hao fang-hua,ma gui-fen.the characteristics of minneralization space-tme ariation of underground water in he tao irrigation area of inner mongolia[j].inner mongolia environmental science,2009,21(4):87-90.(in chinese))
[2] 张裕凤,庄元,左志敏.呼和浩特市征地区片综合地价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9,28(4):603-610.(zhang yu-feng,zhuang yuan,zuo zhi-min.research on the integrated section price of land expropriation in hohhot[j].progress in geography,2009,28(4):603-610.(in chinese))
[3] 何兴江,张信贵,易念平.基于spss的城市区域地下水变异factor analysis过程[j].地质与勘探,2006,42(1):93-96.(he xing-jian,zhang xin-gui,yi nian-ping.city groundwater variation factor analysis process base on spss[j].geology and prospecting,2006,42(1):93-96.(in chinese))
Hydr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Variation of Mineralization for the Groundwater in Hohhot Country
ZHANG Yi-long,WANG Li-juan, WANG Wen-zhong,LI Zheng-hong,YU Juan,CAO Wen-geng,LONG Wen-hua, MIAO Qing-zhuang, WANG Zhe
(The Institute of Hydrogeology and Enviromental Geoloy,CAGS, Shijiazhuang 050061,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excessive exploitation of groundwater caused the shortage of water which seriously halt the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ohhot. This paper was systematically sampled and analyzed the shallow groundwater of Hohhot's plain. Descriptive analysis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were synthetically use to comprehensively and systematically study the Groundwater chemical's law and the salinity evolution's character. Research results shown as follows:First,the average concentration of HCO.32-and Ca2+which are derived fromthe shallow groundwater of Hohhot are 333.525 mg/L and 82.970 mg/L , the values of the HCO.32-and Ca2+’s average concentration are bigger and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are smaller. Secondly, Through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we know that the Na+ and Mg2+of the underground water mainly come from the various Sulfate, bicarbonate and hydrochloride, and the Ca2+ of the underground water mainly come from all sorts of sulfate and hydrochloride. The discretion of the underground water salinity is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concentrations of the Mg2+and Cl-which are come from the underground water. The third, along the groundwater flow direction, the mainly ion concentrations bid not follow the trend which is with the increase of flow to increase, but and the underground water temperature present significantly negative correlation. The negative correlation of the HCO.32-, Ca2+ and groundwater temperature are the most significant, that means when the temperature is lower,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 ions is higher.
Key words: Hydrological chemistry;superficial groundwater ;mineralization;Hohhot
呼和浩特市位于中东部,河套断陷盆地最东北部,北有大青山天然屏障,东及东南被蛮汉山环抱,盆地三面环山呈簸箕形状,向西南敞开,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呼和浩特市地处我国北方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只有412 m3,是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6,为全国严重缺水城市之一,水资源问题是该区域生态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有关呼和浩特市地下水水化学特征方面的研究,已有少量报道,但主要集中在2000年之前。2000年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呼和浩特市地下水位动态以及砷氟等地方病方面,如2002年,刘怡敏等对呼和浩特市地下水位动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2009年杨亮平等对呼和浩特市地下水位动态变化及趋势进行了预测研究;2009年李浩,梁秀芬等对呼和浩特市(地区)高砷地下水进行调查研究,查明地下高砷水的形成机制,以期控制地方性砷中毒。而近些年,呼和浩特市经济发展迅速,日益增长的水资源需求和地下水污染问题以及频发的供水安全事件,迫切需要对区域内的地下水资源进行质量评价,而地下水水化学研究是地下水资源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
本研究分析了2009年呼和浩特市地下水中的主要离子含量和水化学特征,探讨了1988年以来地下水矿化度的变化趋势,目的是研究随着工农业和生活需水量的增加促使开采量的增大以及多年来气候变化对矿化度变化趋势的影响,旨在为呼和浩特市制定合理的发展计划和维护生态环境稳定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主要是指呼和浩特行政区内的平原区(包括山前倾斜平原、黄河和大黑河冲积平原),呼包平原的东北部,在行政区划上包括呼和浩特市所辖规划区(新城区、赛罕区、玉泉区、回民区)、土默特左旗、托克托县、清水河县、和林格尔县及武川县。研究区范围:x:530 500~591 000;y:4 493 500~4 540 500,土地总面积17 224 km2,气候属于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1]。
呼和浩特市浅层地下水系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开放系统。按地下水赋存条件,可分为山前冲洪积平原和冲湖积平原,黄河冲湖积平原和湖积台地4个水文地质区;区内地下水的补给主要来自山区的侧向径流补给及平原内降水的入渗,地下水的排泄主要靠蒸发和开采消耗。
2 采样及测试方法
2.1 采样及测试
在研究区共布置了46个浅层水取样点,其中包括水文化学剖面(沿地下水流方向)上的8个观测井(图1),分别在2009年的9月份取样,TDS是使用上海雷磁水质分析仪现场测试完成。
2.2 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综合采用了统计软件SPSS 17.0对地下水中的主要离子含量进行了统计学和相关性分析[2],同时绘制了折线图和圆形图对地下水流方向上离子化学特征和浅层水矿化度演化进行了直观的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对2009年呼和浩特市范围内的46个观测井水样的有关水化学参数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地下水主要离子特征见表1。Table 1 Statistics of hydrochemical parameters of groundwater for Hohhot County in 2009 (n=46)
水化学参数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
水温(℃)8.02112.9889.837320.9584990.097435
TDS/(g·L-1)0.270.820.44880.171240.381551
K+/(mg·L-1)0.627.592.361.431480.606559
Na+/(mg·L-1)13.3165.244.46138.46850.865219
Ca2+/(mg·L-1)39.7915882.970431.834110.38368
Mg2+/(mg·L-1)15.3467.5131.344613.440090.428785
Cl-/(mg·L-1)7.79138.344.812935.584010.794057
SO.42-/(mg·L-1)4.53233.158.354652.257880.895523
HCO.3-(mg·L-1)215.2651.5333.52595.33640.285845
CO.32-/(mg·L-1)0203.426.4131.875146
F-/(mg·L-1)0.11.160.4350.228850.526092
溶解性总固体/(mg·L-1)262.4952.7495.6207.24010.41816
pH值7.578.687.99710.372390.046566
NO.3-/(mg·L-1)0.2155.537.667195.33642.531026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阳离子(Ca2+、Mg2+、 K+、Na+)中Ca2+的含量相对较高,平均为82970 4 mg/L,K+的含量最低,平均为236 mg/L;对于阴离子HCO.3-的平均值达到了333525 mg/L,标准差为95336 4,两值均较大,变异系数较小,反映了其在地下水中的绝对含量较高,为地下水中的主要阴离子。而CO.32-的平均值仅为3.42 mg/L,即其在地下水中相对其他阴离子含量最低。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地下水中碳酸存在的形态受pH影响, 在偏酸、偏碱及中性水中HCO.3-占优势,且在pH=834时,HCO.32-达到最高值。本次现场测试结果在整个研究区范围内pH在8.19~775之间, K+、Na+、Cl-、SO.42-和CO.3-的变异系数均较大,表明其在地下水中的含量变幅较大,表明它们是地下水中随环境变化的敏感因子,决定地下水盐化的作用的主要变量。HCO.3-和 Ca2+的变异系数相对都较小,表明它们在地下水中的含量相对比较稳定。
3.2 离子相关性
表2为呼和浩特市平原区2009年地下水中8大离子(CO.32-、HCO.3-、Cl-、SO.42-、Ca2+、Mg2+、K+、Na+),F-、pH值、矿化度、水温和溶解性总固体的Pearson相关系数。
从表2中可以看出,阴离子HCO.3-、Cl-和SO.42-、与阳离子Na+和Mg2+的相关性显著,相关系数在0.7以上,这表明地下水中的Na+和Mg2+离子主要是来自各种硫酸盐,重碳酸盐和氯酸盐。阴离子Cl-、和SO.42-与阳离子Ca2+的相关性也是比较显著,相关系数在0.5以上,表明地下水中的Ca2+离子主要来自各种硫酸盐和氯酸盐。pH值与CO.32-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达到了0896,即表明地下水的pH值主要由CO.32-含量的多少决定。TDS与Mg2+和Cl-的相关关系最为显著,相关系数达到09以上,与CO.32-之间呈负相关性,并且与K+、F-之间的相关性较差,这说明地下水的矿化度高低主要是由水中的Mg2+和Cl-的浓度来控制的。
3.3 补给水流方向上水化学特征
2009年9月,在呼和浩特市采集46个观测井水样,采样过程中用GPS记录样点的地理坐标。呼和浩特市地下水主要的补给来源为来自山区的侧向径流补给及平原内降水的入渗,地下水的排泄主要靠蒸发和开采消耗。地下水运动方向是由东北向西南。根据采样点的位置,沿地下水补给水流方向选取8个观测井水样(分别是:①西黄合少乡黑沙兔村②黄合少乡添密湾村③金河镇后三突村④金河镇八拜村⑤金河镇后白庙村⑥小黑河镇杨家营村⑦小黑河镇郭家营村⑧小黑河镇乌兰巴图村),进行主要离子浓度变化分析。方向是由东北向西南[4-6]。地下水中水温、pH值及主要离子浓度沿地下水水流方向的变化趋势,见图2。
图2 2009年地下水中主要离子浓度,水温及pH值沿地下水水流方向的变化趋势
Fig.2 Changing trends of major ion concentrations,temperature and PH along the groundwater flow direction in 2009
从图2可见2009年呼和浩特市地下水中主要离子沿补给地下水流动方向并不遵循随流程的增加而浓度增加的趋势。而是与地下水温呈现显著负相关性,HCO.32-和Ca2+离子与地下水温度的负相关最为显著,即温度越低时,离子的浓度反而越高。这可能是因为研究区地层主要以碳酸盐地层为主,碳酸盐岩主要由方解石(CaCO.3)和白云石[CaMg(CO.3).2]这两种矿物组成。因此,碳酸盐岩地区的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主要由方解石和白云石溶解和沉淀控制,而在一定的二氧化碳分压(PCO.2)下,地下水的温度控制着这两种矿物的溶解和沉淀,但这两种矿物与大多数矿物不同,它们的溶解度不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相反,温度越低,溶解度越高,故出现了温度越低的取样点,HCO.32-和Ca2+离子含量越高的现象。转贴于 从图2中也可以看出沿地下水流方向所有的取样点,阴离子都以HCO.3-为主,其次是SO.42-,而Cl-离子浓度很低,这也完全符合碳酸盐地区地下水的一般特点。研究区所有水样的pH值,均在7~8之间,说明该地区含水层为开系统。
4 结论
①呼和浩特市浅层地下水中阳离子Ca2+的含量相对较高,阴离子HCO.3-含量最高,说明研究区范围内的地下水中主要离子为HCO.3-和Ca2+。且HCO.3-和Ca2+也是地下水中含量相对稳定的离子。
②通过相关性分析,可知地下水中的Na+和Mg2+离子主要是来自各种硫酸盐,重碳酸盐和氯酸盐,地下水中的Ca2+离子主要来自各种硫酸盐和氯酸盐。地下水的pH值主要由CO.32-含量的多少决定。地下水的矿化度高低主要是由水中的Mg2+和Cl-的浓度来控制的。
③呼和浩特市地下水中主要离子沿补给地下水流动方向并不遵循随流程的增加而浓度增加的趋势。而是与地下水温呈现显著地负相关性,HCO.32-和Ca2+离子与地下水温度的负相关最为显著,这一特点符合碳酸盐地区地下水的一般特点。
参考文献
[1] 岳勇,郝芳华,马桂芬.内蒙古河套灌区地下水矿化度的时空变异特征[J].内蒙古环境科学,2009,21(4):87-90.(YUE Yong,HAO Fang-hua,MA Gui-fen.The Characteristics of Minneralization space-tme ariation of underground water in He Tao irrigation area of inner mongolia[J].Inner Mongolia Environmental Science,2009,21(4):87-90.(in Chinese))
[2] 张裕凤,庄元,左志敏.呼和浩特市征地区片综合地价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9,28(4):603-610.(ZHANG Yu-feng,ZHUANG Yuan,ZUO Zhi-min.Research on the Integrated Section Price of Land Expropriation in Hohhot[J].Progress in geography,2009,28(4):603-610.(in Chinese))
[3] 何兴江,张信贵,易念平.基于SPSS的城市区域地下水变异Factor Analysis过程[J].地质与勘探,2006,42(1):93-96.(HE Xing-jian,ZHANG Xin-gui,YI Nian-ping.City Groundwater Variation Factor Analysis Process base on SPSS[J].Geology and Prospecting,2006,42(1):93-96.(in Chinese))
中图分类号:G804.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6-0805-04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ccrual Changes of the Statures
and Body Growth of Han Students Aged from 6 to 22 in Cities
WU Xuanye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Lishui College, Lishui 323000, Zhejiang,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data published in Research Report to the Nationwide Students' Constitution and Health in 2000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method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anges of their natural body growth are systematically researched, in order to find the internal objective law of the body growth of Han students aged from 6 to 22 in cities of Zhejiang Thus, it provides reliable basic materials for allround understanding and analysis to students' natural body growth and a scientific policymaking foundation for all the educational executive officers and schools of various levels and categories in Zhejiang, particularly leaders and teachers in primary and secondly schools, so as to perform better in their jobs of improving students' body growth
Key words: Han Nationality in cities of Zhejiang; students' statures; body growth; accrual value; characteristics of changes
身高亦称“空间整体指标”,是反映人体形态结构和生长发育水平,尤其是纵向发育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通常受遗传、年龄、性别、种族、地区、营养、体育锻炼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人体生长发育的过程,是个长期连续、统一的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身高生长发育的状况,虽是人体生长的一种外在表现,但其势必要反映人体内在生长发育的必然趋势和本质联系。因此,分析与研究学生身高生长发育的现状、规律及其有关特征,是对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调查与研究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研究依据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中的数据,分析浙江城市汉族学生身高生长发育自然增长的变化特征,为全面了解和分析本省城市汉族学生身高生长发育自然增长的变化趋势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中所颁布的全国城市和浙江城市汉族6~22岁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身高的相关统计指标数据见如表1。
1.2 研究方法 资料研究法、数据统计法、比较法、系统分析法。
2 结果与分析
学生身高自然增长值是指学生生长发育期间的2相邻年龄段之间的身高差值,学生身高自然增长率是指学生生长发育期间的2相邻年龄段之间的身高差值总和与2相邻年龄段之间的身高差值的百分比。这2项指标能较全面地反映学生身高生长发育的变化特征。分析和了解其变化的特征,有助于我们掌握学生身高生长发育变化的规律。
2.1 浙江城市与全国城市汉族男生身高生长发育自然增长值与自然增长率变化特征比较 依据表1中浙江城市和全国城市的汉族男生的统计数据资料,经计算与整理得表2。
注:①-⑦表示中国城市男生的自然增长值之差与自然增长率%之差高于浙江城市男生。
依据表2分析,1)浙江城市汉族男生身高自然增长值和自然增长率%,其大小排序的年龄段依次是:12~13岁、9~10岁、13~14岁、10~11岁、7~8岁、6~7岁、8~9岁、11~12岁、14~15岁、15~16岁、16~17岁、19~20岁、18~19岁、17~18岁、20~21岁和21~22岁。全国城市汉族男生身高自然增长值和自然增长率%,其大小排序的年龄段依次是:12~13岁、11~12岁、7~8岁、13~14岁、9~10岁、10~11岁、8~9岁、6~7岁、14~15岁、15~16岁、16~17岁、17~18岁、21~22岁、18~19岁、20~21岁和19~20岁。因此可认为,浙江城市汉族男生身高自然增长值和自然增长率%,其大小排序的年龄段与全国城市汉族男生身高自然增长值和自然增长率%大小排序的年龄段是不相同的。2)依据浙江和全国城市的汉族男生身高自然增长值和自然增长率%大小排序的年龄段前10位的分析发现,浙江城市汉族男生身高生长发育的主要年龄段集中在12~13岁、9~10岁、13~14岁、10~11岁和7~8岁,其自然增长值和自然增长率%分别为32.83 cm、65.48%,而6~7岁、8~9岁、11~12岁、14~15岁和15~16岁年龄段的自然增长值和自然增长率%分别为18.25 cm、36.39%,前10位年龄段的自然增长值和自然增长率%分别为51.08 cm、101.87%。全国城市汉族男生身高生长发育的主要年龄段集中在12~13岁、11~12岁、7~8岁、13~14岁和9~10岁,其自然增长值和自然增长率%分别为30.51 cm、60.27%,而10~11岁、8~9岁、6~7岁、14~15岁和15~16岁岁年龄段的自然增长值和自然增长率%分别为20.21 cm、39.92%,前10位年龄段的自然增长值和自然增长率%分别为50.72 cm、100.19%。浙江和全国城市的汉族男生身高自然增长值和自然增长率%,其前10位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但还是有些不相同。说明他们的身高生长发育变化是不尽相同。3)从浙江和全国城市汉族男生身高自然增长值和自然增长率%的比较分析,浙江高于全国城市汉族男生身高自然增长值和自然增长率%的年龄段的大小依次分别为9~10岁(1.71 cm、3.51%)、19~20岁(1.31 cm、2.60%)、6~7岁(1.27 cm、2.62%)、13~14岁(0.64 cm、1.38%)、10~11岁(0.44 cm、098%)、12~13岁(0.3 cm、0.75%)、18~19岁(0.2 cm、0.40%)、16~17岁(0.13 cm、0.27%)、7~8岁(0.10 cm、0.31%)。而全国高于浙江城市汉族男生身高自然增长值和自然增长率%的年龄段的大小依次分别为11~12岁(2.17 cm、4.21%)、14~15岁(104 cm、2.01%)、21~22岁(0.89 cm、1.77%)、17~18岁(0.8 cm、1.60%)、20~21岁(0.79 cm、1.57%)、15~16岁(0.66 cm、128%)、8~9岁(0.23 cm、0.37%)。从身高自然增长值和自然增长率%的求和分析,浙江城市汉族男生分别为6.10 cm、12.82%,而全国城市汉族男生分别为6.58 cm、12.81%。因此可认为,浙江城市汉族男生身高自然增长值和自然增长率%的年龄段要多于全国(9/⑦),但其整体增长水平要低于全国整体增长水平(6.10 cm/6.58 cm)。
2.2 浙江城市与全国城市汉族女生身高生长发育自然增长值与自然增长率变化特征比较 依据表1中浙江城市和中国城市的汉族女生的统计数据资料,经计算与整理得表3。
依据表3分析,1)浙江城市汉族女生身高自然增长值和自然增长率%,其大小排序的年龄段依次是:8~9岁、10~11岁、6~7岁、7~8岁、11~12岁、12~13岁、9~10岁、13~14岁、18~19岁、17~18岁、15~16岁、14~15岁、16~17岁、19~20岁、20~21岁和21~22岁。全国城市汉族女生身高自然增长值和自然增长率%,其大小排序的年龄段依次是:10~11岁、9~10岁、8~9岁、7~8岁、11~12岁、6~7岁、12~13岁、13~14岁、14~15岁、15~16岁、19~20岁、18~19岁、16~17岁、21~22岁、17~18岁和20~21岁。因此可认为,浙江城市汉族女生身高自然增长值和自然增长率%,其大小排序的年龄段与全国城市汉族女生身高自然增长值和自然增长率%大小排序的年龄段是不相同的。2)依据浙江和全国城市的汉族女生身高自然增长值和自然增长率%大小排序的年龄段前10位的分析发现,浙江城市汉族女生身高生长发育的主要年龄段集中在8~9岁、10~11岁、6~7岁、7~8岁和11~12岁,其自然增长值和自然增长率%分别为30.56 cm、77.02%,而12~13岁、9~10岁、13~14岁、18~19岁和17~18岁年龄段的自然增长值和自然增长率%分别为11.02 cm、27.77%,前10位年龄段的自然增长值和自然增长率%分别为41.58 cm、104.79%。全国城市汉族女生身高生长发育的主要年龄段集中在10~11岁、9~10岁、8~9岁、7~8岁和11~12岁,其自然增长值和自然增长率%分别为28.97 cm、71.21%,而6~7岁、12~13岁、13~14岁、14~15岁和15~16岁年龄段的自然增长值和自然增长率%分别为11.86 cm、29.15%,前10位年龄段的自然增长值和自然增长率%分别为40.83 cm、100.37%。浙江和全国城市的汉族女生身高自然增长值和自然增长率%,其前10位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但还是有些不相同。说明她们的身高生长发育变化是不尽相同。3)从浙江和全国城市汉族女生身高自然增长值和自然增长率%的比较分析,浙江高于全国城市汉族女生身高自然增长值和自然增长率%的年龄段的大小依次分别为8~9岁(1.71 cm、7.31 %)、18~19岁(0.72 cm、1.83 %)、17~18岁(0.71 cm、1.77%)、6~7岁(0.65 cm、1.93%)、10~11岁(0.24 cm、1.00%)、13~14岁(0.21 cm、0.65%)、20~21岁(0.10 cm、0.22%)、12~13岁(0.09 cm、0.46%)。而全国高于浙江城市汉族女生身高自然增长值和自然增长率%的年龄段的大小依次分别为9~10岁(2.62 cm、6.22%)、14~15岁(0.98 cm、2.42 %)、21~22岁(0.94 cm、2.37%)、19~20岁(0.62 cm、1.54 %)、15~16岁(0.46 cm、1.12%)、16~17岁(0.36 cm、0.90%)、11~12岁(0.27 cm、0.35 %)、7~8岁(0.23 cm、0.24 %)。从身高自然增长值和自然增长率%的求和分析,浙江城市汉族女生分别为5.48 cm、1516%,而全国城市汉族女生分别为6.48 cm、15.16%。因此可认为,浙江城市汉族女生身高自然增长值和自然增长率%的年龄段与全国相同(8/⑧),但其整体增长水平要低于全国整体增长水平(5.48 cm/6.48 cm)。
注:①-⑧表示中国城市女生的自然增长值之差与自然增长率%之差高于浙江城市女生。
2.3 浙江城市汉族男、女学生身高生长发育自然增长值变化特征比较 依据表2、表3中浙江城市汉族男、女学生的统计数据资料,经计算与整理得表4。
依据表4和图1分析:1)浙江城市汉族男、女学生身高生长发育的自然增长值呈双峰型曲线,然而其变化特征确不尽相同。(1)男生身高生长发育的自然增长值曲线的变化特征具体表现为:“6~7岁(5.56 cm)-7~8岁(5.66 cm)年龄段为保持期,7~8岁(5.66 cm)-8~9岁(4.50 cm)年龄段为缓慢下降期,8~9岁(4.50)-9~10岁(7.06 cm)年龄段为增长期,9~10岁(7.06 cm)-11~12岁(3.99 cm)年龄段为逐步下降期,11~12岁(3.99 cm)-12~13岁(8.36 cm)年龄段为快速增长期,12~13岁(8.36 cm)-17~18岁(-0.84 cm)年龄段为逐步快速下降期,17~18岁(-0.84 cm)-19~20岁(0.92 cm)年龄段为逐步缓慢增长期,19~20岁(0.92 cm)-21~22岁(-1.01 cm)年龄段为逐步缓慢下降期”。(2)女生身高生长发育的自然增长值曲线的变化特征具体表现为:“6~7岁(5.29 cm)-7~8岁(5.23 cm)年龄段为保持期,7~8岁(5.23 cm)-8~9岁(8.50 cm)年龄段为快速增长期,8~9岁(8.50 cm)-9~10岁(3.58 cm)年龄段为下降期,9~10岁(3.58 cm)-10~11岁(6.55 cm)年龄段为增长期,10~11岁(6.55 cm)―14~15岁(-0.11 cm)年龄段为逐步快速下降期,14~15岁(-0.11 cm)-16~17岁(-0.18 cm)年龄段为逐步保持期,16~17岁(-0.18 cm)-18~19岁(0.96 cm)年龄段为逐步缓慢增长期,18~19岁(0.96 cm)-21~22岁(-0.98 cm)年龄段为逐步缓慢下降期”。2)浙江城市汉族男、女学生身高生长发育的年龄段所表现的特征不尽相同。(1)高峰期特征 男生身高生长发育自然增长值的第1高峰期在12~13岁(836 cm)、第2高峰期在9~10岁(7.06 cm),而女生身高生长发育自然增长值的第1高峰期在8~9岁(8.50 cm)、第2高峰期在10~11岁(6.55 cm)。从男、女生的2次高峰期比较分析,女生第1高峰期要早于男生4年,而男生的第2高峰期要早于女生1年。男生是由第2高峰期向第1高峰期过度,而女生则是由第1高峰期向第2高峰期过度。(2)完善期特征 男生身高生长发育的完善期在16~17岁(0.92 cm)-17~18(-0.84 cm)岁这个年龄段,而女生身高生长发育的完善期在14~15岁(-0.11 cm)。依据此特征,可认为女生身高生长发育要早于男生3~4年。
3 结 论
1) 浙江城市汉族男生身高自然增长值和自然增长率%,其大小排序的年龄段与全国城市汉族男生身高自然增长值和自然增长率%大小排序的年龄段是不相同的。
2) 浙江和全国城市的汉族男、女生身高自然增长值和自然增长率%,其前10位年龄段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但还有些不相同,说明他们的身高生长发育变化特征是不完全相同。
3) 浙江城市汉族男生身高自然增长值和自然增长率%的年龄段要多于全国(9/⑦),但其整体增长水平要低于全国整体增长水平(6.10 cm/6.58 cm),而浙江城市汉族女生身高自然增长值和自然增长率%的年龄段与全国相同(8/⑧),但其整体增长水平要低于全国整体增长水平(5.48 cm/6.48 cm)。
4) 浙江城市汉族男、女学生身高生长发育的自然增长值呈双峰型曲线,然而其变化特征确不尽相同。浙江城市汉族男、女学生身高生长发育的年龄段所表现的特征不尽相同。女生身高生长发育要早于男生3~4 a。
参考文献:
[1] 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200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51-332.
[2] 陈志强,胡晓帆,柳志鹏.中国汉族7~22岁学生身高生长发育变化差异性评价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14(1):69-71.
[3] 陈志强,吴叶海.中国汉族7~22岁学生高、体重生长发育变化自然增长率的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1):62-64.
[4] 学校体育大辞典编委会. 学校体育大辞典[M]. 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4:125-141.
[5] 金晓峰.体育论文中体育统计分析方法应用现状的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6):797-798.
中图分类号:G804.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11)08-0057-03
Research on Body Composition and Bone Mineral Density WithAging of Beijing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GU Fang, CHEN Xiao-hong, ZHENG Lu
(Capital Univers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Beijing 100191,China)
Abstract:Purpose: Through measuring the bone mineral density and body compositions of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the change characteristics of bone mineral density and body compositions with aging were observed,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bone mineraldensity were analyzed. The study will provide certain theory help for sports and fitness of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Methods: 218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of 19-25 years old were divided into six groups according to age. The DEXA was beused to measure the body compositions and bone mineral density of whole body, lumbar spine, right femur and right femoral neck.Conclusions: The bone mineraldensity of lumbar spine, right femur, right femoral neck and whole body increased with aging and had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age, and reached the summit in 25 years old,and the body composition had no significant changes with aging. Thelean mass and weight may be th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bone density of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increasing of lean mass and muscle strength can increase bone mass and improve bone health.
Key words: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bone mineral density, body composition,aging
投稿日期:2011-05-04
基金项目:国家体育总局科研课题“女性三联征”发病现状、特征及综合预防干预措施的研究(10B054)。
作者简介:顾芳,研究生,实验室,研究方向运动机能评定、骨密度测试。通讯作者:郑陆。
人体随着生长发育,骨骼及身体成分发生规律性的变化,女性由于其特殊的生理特点,骨量及体成分变化更具特征性。骨密度随着年龄增长,在30~40岁左右达到峰值骨量,峰值骨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日后骨健康水平,此外,女性随着绝经这一特殊的生理过程,会出现骨密度的下降、骨矿含量的减少、骨结构的退化,这些均与目前居高不下的中老年女性骨折率有密切关系。随着生长发育和体力活动等的进行,人体的体重及身体成分亦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脂肪含量、瘦体重含量的分布和变化对人的体质状况和健康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对女大学生骨量及体成分的测试,了解其骨量及体成分变化的特征,并分析这些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对其骨量水平和身体成分随增龄变化的特点和规律进行研究,并分析骨密度的影响因素,为女大学生运动健身指导及骨质疏松的防治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对象及分组 选取北京市普通高校19~25岁健康女大学生218人为研究对象,问诊排除高血压、糖尿病、内分泌及生殖系统疾病,以及长期服用类固醇激素、雌激素和钙剂等影响骨代谢和体成分的药物者。将受试者按年龄分为6个组,每一岁为一个年龄组(按19~20岁、~21岁、~22岁、~23岁、~24岁、~25岁)。本研究得到首都体育学院学术委员会批准,受试者自愿参加测试,并签订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方法 以美国GE公司生产的lunar prodigy 型双能X线 (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EXA)骨密度扫描仪进行腰椎(L1-4)、两侧股骨及全身BMD测定,并测定全身脂肪和肌肉含量。每日实验前以随机附带的模块对骨密度仪进行质量控制检测。并测试研究对象的身高和体重。
1.3 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以Microsoft Excel(2003)进行处理,结果用平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差异用Spss for windows 10.0-one-way ANOVA T Test进行分析。各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用pearson相关分析,P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部位骨密度及体成分随年龄变化特征 女大学生随着年龄增长,L1-4、股骨颈、股骨近端、全身的骨密度均逐渐上升。25岁组上升至最高,结果见表1。对各部位骨密度进行一元方差分析的结果发现,L1-4、股骨颈、股骨近端骨密度25岁组与20岁组及21岁组之间差异显著,其余各组间无显著差异;全身骨密度20岁组与24岁组及25岁组差异显著,其余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各部位骨密度与年龄的相关性分析发现,腰椎、右股骨、右股骨颈和全身的骨密度与年龄呈正相关(r0.484,p
表1 女大学生骨密度g/cm2
表2 女大学生BMI、身高、体重
表3 女大学生身体各部位脂肪百分比%
表4 女大学生身体各部位瘦体重百分比%
人体主要是由肌肉、脂肪和骨骼等成分构成的,身体成分是指体内各种成分的含量。本研究采用DEXA骨密度仪对人体进行BMD测定,原理以高低两种能量的X射线对机体进行扫描时,其穿透机体软硬组织产生衰减的程度不一,较好地区别机体的骨组织、肌肉组织、脂肪组织,因而准确地测定骨密度和体脂百分比,已被公认为临床骨密度定量分析的“金标准”[1]。本研究中将全身分为头颈部、上肢(左右上肢合并)、躯干和下肢(左右下肢合并)4个环节进行分析,将全身脂肪作为总体,分析各环节脂肪及瘦体重占总体的比例[2]。以往的研究表明,儿童青少年阶段人体的脂肪大部分分布于四肢,但随年龄增长,人体的脂肪出现向心性聚集。绝经后女性体内脂肪越来越多地集中在身体的躯干部位,在头颈部和下肢的比例越来越低。本研究中,女大学生的身体脂肪及瘦体重比较均匀地分布在下肢和躯干,且随年龄增加,全身及身体各部位(头部、上肢、下肢、躯干)脂肪百分比和瘦体重百分比均无显著性变化(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除全身瘦体重含量与年龄具有显著性相关外(r0.304,p
BMI是反映人体肥胖程度的指标,其成年女性分级标准为:消瘦(BMI<18.5),标准(18.5≤BMI<24),超重(24≤BMI<27),肥胖(BMI≥27)[3]。本研究结果表明,各组大学生BMI均处于标准范围内,且随年龄增加无显著性变化。此外,各组女大学生的身高、体重也无显著性变化,说明19~25岁青年女性身高、体重、BMI均处于相对稳定期。此结果与黄伟业的研究结果一致[4]。本研究中各年龄组女大学生BMI、身高、体重均无显著性变化的结果也与上述脂肪百分比和瘦体重百分比的变化一致。
对女大学生骨密度研究发现,L1-4、股骨颈、股骨近端、全身的BMD在19~25岁间随年龄增加而增加,25岁达最高。由此可见,女性在19~25岁间处于骨量的上升期。以往的研究认为,人类骨量在20~30岁间处于骨量缓慢增长期,30~40岁处于相对稳定期,即达到峰值骨量,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5]。个体峰值骨量是影响骨质疏松疏松的一个重要因素,峰值骨量越低或出现的越早,未来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性相对越大;反之,峰值骨量越高或出现的越晚,发生骨质疏松的机会相对越小。据报道,如果峰值骨量增加3%~5%,骨折的风险将降低20%~30%[6]。峰值骨量除受遗传因素影响外,还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如营养、生活方式、身体成分、体育运动等,各种因素中体育运动尤为重要[7],还有研究认为遗传因素和体育运动共同影响了峰值骨量的形成[8]。本研究结果表明,女大学生19~25岁年龄段还未达到峰值骨量,通过适当的方法手段将仍能有效地提高女大学生人群的峰值骨量水平;而最大限度地挖掘和提高女大学生人群的峰值骨量,将对其日后的骨骼健康打下良好基础,也将成为该人群受益终生的宝贵财富。
2.2 各部位骨密度与相应部位体成分的相关性 女大学生腰椎、右股骨、右股骨颈和全身的BMD与体重呈中度相关(r0.512,p
上肢、下肢及躯干部位的BMD与体重呈中度相关(r0.667,p
表5 女大学生骨密度与全身体成分的相关性
表6 女大学生身体各部位骨密度与相应部位体成分的相关性
众多研究表明,体重是影响骨量的重要因素,低体重是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之一[9,10]。其原因是由于,体重增加骨骼所承受的压力负荷亦增加,这种负荷刺激将有效地促进骨形成,进而使骨密度增加。而体脂含量以及肌肉含量与骨密度的关系,目前的研究仍存在不同的观点。Douchi等[11]对96名年轻男性的研究发现,瘦体重与腰椎及全身的骨密度呈正相关(r0.307,P
3 结 论
19~25女大学生BMD随年龄增加而增加,25岁达最高,BMI、身高、体重及身体成分在19~25岁间无明显改变;体重及瘦体重量是影响骨量的重要因素,女大学生不应为追求形体美而过度控制体重,而应适当加强体育锻炼,增加身体瘦体重含量及肌肉力量,以提高骨量,促进骨健康。
参考文献:
[1] Watts NB. Fundamentals and pitfalls of bone densitometry using 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DXA)[J].Osteoporos Int,2004,15(11):847-854.
[2] 江崇民, 张一民, 张彦峰,等.中国城镇居民身体脂肪分布及增龄变化规律的研究[J].体育科学, 2008, 28(8): 16-27.
[3] 吴声洛,熊妹珍,杜勤,等.深圳市成年、老年人身体成份的分析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25(3):72-76.
[4] 黄伟业. 对大学生身体成分与增龄变化的相关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0, 26(2): 97-99.
[5] 张林,杨锡让.人类骨量变化研究发展[J].体育与科学,1999,20(117):7-22.
[6] 柏海平,张绍岩,胡小婧.不同年龄段人体骨密度变化与运动的干预[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14):2737-2740.
[7] 高丽,许豪文,沈东颖.运动与峰值骨量[J].体育学刊,2004,11(4):46-48.
[8] Remes T, Vaisanen SB, Mahonen A, et al. Aerobic exercise and bone mineral density in middle-aged finnish men: a controlled randomized trial with referenceto androgen receptor, aromatase, and estrogen receptor alpha gene polymorphismssmall star, filled. Bone, 2003, 32(4): 412-420.
[9] 秦明伟,余卫,徐苓,等.正常人全身骨量及人体组成变化[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3,25(1):66-69.
[10] Gnudi S, Sitta E ,and Fiumi N. Relationship between body composition and bone mineral density in women with and without osteoporosis: relative contribution of lean and fat mass[J].J Bone Miner Metab,2007,25(5):326-332.
[11] Douchi T, Kuwahata R, Matsuo T, et al. Relative contribution of lean and fat mass component to bone mineral density in males[J].J Bone Miner Metab,2003,21(1):17-21.
[12] Travison TG, Araujo AB, Esche GR, 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ody composition and bone mineral content: threshold effects in a racially and ethnically diverse group of men[J].Osteoporos Int,2008,19(1):29-38.
[13] 郑陆,王智强.递增负荷运动对力学信号转导因子的影响效应[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25(2):40-44.
[14] Frost HM. A 2003 update of bone physiology and Wolff's Law for clinicians[J].Angle Orthod,2004,74(1):3-15.
[15] Salamone LM, Glynn N, Black D, et al. Body composition and bone mineral density in premenopausal and early perimenopausal women[J].J Bone Miner Res,1995,10(11):1762-1768.
0 引言
少年强则国强,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不仅关系个人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1985~2010年在国家有关主管部门的领导下,进行了6次全国性大规模学生体质状况调研,结果发现:我国学生体质状况逐年下滑,身体素质持续下降,这些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新疆维吾尔族、宁夏回族自治区位于我国西部高原地区,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特殊的社会环境对学生体质健康有一定的影响。本文对新疆维吾尔族、宁夏回族学生1985~2010年的生长发育状况作25年的动态观察,分析维吾尔族、回族学生生长发育变化的特点、规律和趋势,为提高西部地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改善西部地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1985年和2010年7~18岁新疆维吾尔族、宁夏回族学生身高、体重、胸围的数据资料分别来自《1985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1]和《201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2]。
1.2 研究对象
本文以新疆维吾尔族、宁夏回族学生生长发育状况为研究对象,以维吾尔族、回族(以下简称维、回)7~18岁学生48个年龄组共计21985人为调查对象。其中,1985年调查9600人(维男2400人,维女2400人;回男2400人,回女2400人),2010年调查12385人(维男2876人,维女2872人;回男3430人,回女3207人)。
1.3 研究方法
1985年和2010年新疆维吾尔族、宁夏回族学生身高、体重、胸围的测试均按照国家颁布的《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研实施方案》、《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检测细则》进行。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并逻辑分析,检验方法采用 t 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长发育水平的变化
身高、体重和胸围是形态发育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指标,是用来评价身体形态结构和生长发育常用的指标。
2.1.1 身高
身高主要反映骨骼发育状况,是评价个体纵向生长发育水平的重要指标。25年间,7~18岁新疆维吾尔族、宁夏回族学生身高平均增长值均出现增长。其中,维吾尔族男生平均增长3.28cm,增长幅度变动在-1.16~5.96cm之间,经T检验,7~18岁年龄组均P
2.1.2 体重
体重是描述人体横向发育,反映人体骨骼、肌肉、皮下脂肪和内脏器官综合发育状况的整体指标。25年间,7~18岁新疆维吾尔族、宁夏回族学生体重平均增长值均出现增长。其中,维吾尔族男生平均增长3.59kg(0.17~6.22kg),经T检验,8~18岁(P
2.1.3 胸围
胸围是显示人体的宽、厚度最有代表性的测量值,是衡量人体生长发育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25年间,7~18岁新疆维吾尔族、宁夏回族学生胸围(除维吾尔族男生外)均出现不同幅度的增长。其中,维吾尔族男生平均下降0.56cm(-2.23~0.43cm),经T检验,7~8岁、16岁、18岁(P
2.2 生长发育速度的变化
为了解新疆维吾尔族、宁夏回族学生25年来身高、体重、胸围生长速度变化的整体趋势和变化规律,本文结合两次新疆维吾尔族、宁夏回族学生体质调查中身高、体重、胸围平均年增长值变化范围,分别以每年4.5cm、3kg、2cm的增长速度为参照标准,分析两个民族学生身高、体重、胸围生长速度的整体变化趋势。25年来新疆维吾尔族、宁夏回族学生身高生长速度持续增长期的年龄(除维吾尔族女生外)均出现提前,持续增长期的年龄范围维吾尔族女生和回族男生出现延长;体重生长速度持续增长期的年龄(除维吾尔族女生外)均出现提前,持续增长期的年龄范围(除回族女生外)均出现延长;胸围生长速度持续增长期的年龄两个民族男女学生均出现提前,持续增长期的年龄范围维吾尔族男女学生出现明显延长(见表1)。
2.3 青春突增期的变化
青春期是指儿童发育到成人的过渡时期,在整个生长发育时期内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了解该时期反映身体发育各指标的变化,将有助于认识25年来新疆维吾尔族、宁夏回族学生青春期生长发育的变化规律。据文献报道,青春突增期开始的时间,目前理论界常常以身高增长速度最快的3个相邻年龄组确定为快速生长期(或突增期)[3]。研究结果表明:2010年与1985年相比,身高突增高峰年龄维吾尔族男生、回族男生提前1年,维吾尔族女生保持不变,回族女生延迟1年;体重突增高峰年龄(除维吾尔族女生外)均提前1~2年;胸围突增高峰年龄维吾尔族男生提前1年,回族男生提前3年,维吾尔族女生和回族女生均保持不变。25年来,新疆维吾尔族、宁夏回族学生身高、体重和胸围增长速度高峰均值及最大年增长值的变化特点为:身高(除维吾尔族男生外),2010年PHV>1985年PHV,最大年增长值维吾尔族男女学生2010年小于1985年,回族男女学生2010年大于1985年;体重,2010年PWV
2.4 身体形态增长速度的变化
儿童青少年群体在一段时期内生长发育的水平均会有明显的变化,即理论上称为“生长的长期变化”。相关的研究报道把“近百年平均每10年身高增长1cm,体重增长0.5kg”作为衡量儿童青少年是否步入快速增长期的标准[4]。研究结果表明:新疆维吾尔族、宁夏回族学生(除维吾尔族女生外)均已步入快速增长期,其中,回族男生身高增长速度和体重增长速度最快,分别为2.88cm和2.80kg(见表3)。
3 结论
上述结果表明,25年来,新疆维吾尔族、宁夏回族学生的生长发育水平有一定幅度的提高,生长发育速度(除维吾尔族女生外)均已步入快速增长期。维吾尔族女生、回族男女学生胸围平均增长值均出现一定程度的增长,而维吾尔族男生出现下降,说明25年来, 维吾尔族女生、回族男女学生单薄、瘦弱的体型特点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体型朝匀称方面发展,而维吾尔族男生单瘦的体型还没有得到较好的改善,应加强体育锻炼,不断提高整体身体素质。生长发育整体水平,宁夏回族学生好于新疆维吾尔族学生。处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维吾尔族、回族学生身高、体重、胸围生长速度持续增长期年龄和突增高峰年龄多数出现提前,意味着他们的心理将提前发生变化,并提示我们,无论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还是学校体育卫生工作,都必须依据这种趋势和变化做出相应的思想准备。
【参考文献】
[1]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1985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2]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201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中图分类号] R72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12(a)-0095-03
胆红素脑病是新生儿常见病症,也是临床新生儿致死、致残的重要因素。目前随着临床医疗技术的进步,新生高危病症的救治成功率越来越高,因此要求临床早期对脑损伤进行监测并及时干预。但是研究显示在患儿出现明显的胆红素脑病临床表现前,部分患儿已经出现了神经毒性损伤[1],并且对黄疸患儿长期随访资料显示,在传统意义上安全胆红素水平内,患儿也会出现神经功能障碍及低智力,因此胆红素脑病的疾病谱较广[2]。本文笔者检测高胆红血症新生儿血清脑型同工酶(CK-BB)、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并进行行为神经能力测评(NBNA),分析NSE与CK-BB水平与脑损伤的关系及其早期诊断意义,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第二人民医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80例为研究组,同期健康足月新生儿80例为对照组,排除先天畸形、感染、窒息及分娩机械伤引起的脑损伤患儿。其中研究组患儿根据总胆红素(TSB)水平分为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组(重度组)(TSB≥342 μmol/L,即20 mg/dL)34例、轻度高胆红素血症组(轻度组)(171 μmol/L≤TSB
1.2 方法
全部患儿均采用真空采血管采集股静脉血2 mL,行3000 r/min离心后低温静置10 min分离血清,然后将血清分为3份,其中TSB检测采用重氮法,使用仪器为日产OLYMPUS 54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血清NSE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采用瑞士CanAg公司NSE酶联免疫试剂盒及美国BIO-rad 550酶标仪;CK-BB测定采用比色法测定CK-BB活性的免疫抑制酶动力学方法;所有检测步骤均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
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NBNA)评分法:包括27项行为能力和20项神经反射[3],在光线半暗、安静的环境中进行,应先将欲测试的新生儿放在上述环境中30 min后测试,在2次喂奶中间,睡眠状态开始,室温要求24~28℃,全部检查在10 min内完成。总分37分及以上为正常,37分以下为异常。
1.3 统计学方法
本组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两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性研究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研究组与对照组NSE、CK-BB、TSB、NBNA的比较
研究组NSE、CK-BB、TS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NBNA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研究组中不同胆红素水平患儿NSE、CK-BB、TSB、NBNA的比较
研究组患儿中,重度组NSE、CK-BB、TSB水平明显高于轻度组,NBNA评分明显低于轻度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 相关性分析
相关性分析显示,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NSE、CK-BB水平与NBNA评分均呈负相关(r = -0.579、-0.437,P < 0.05),NSE、CK-BB水平与TSB水平呈正相关(r = 0.412、0.596,P < 0.05)。
3 讨论
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的发生主要受脑内胆红素水平的影响,胆红素主要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内,而血脑屏障极易受内环境及个体因素的,因此即使患儿血胆红素在生理范围内,仍有可能发生神经毒性损伤危险性[4],因此预防胆红素神经毒性损伤要注意个体化差异,有学者指出应根据患儿不同胎龄、日龄、出生体重及其他高危因素制定个体化干预指征[5]。这也同时导致临床对该类患儿进行预防干预时很难统一确切的标准,因此寻找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脑损伤相关的敏感指标对诊断、预防及治疗高胆红素脑损伤有重要意义。
NSE是参与糖酵解途径的烯醇化酶中的一种,特异性地存在于神经组织和神经内分泌组织中,其在脑组织细胞的活性最高,周围神经中的水平远低于脑内,因此NSE可作为中枢神经损伤的敏感性指标[6]。正常情况下NSE存在于成熟的神经元和神经内分泌细胞中,当神经细胞损伤时,细胞膜崩解,NSE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和外周血,由于其稳定性较高,故通过血清检测较为容易。研究显示但患儿血胆红素水平高于10 mg/dL时,血清NSE即可出现明显升高,并且随着血清总胆红素水平的升高,血清NSE水平继续增加,两者呈正相关关系[7],由此可见患儿在轻度高胆红素血症时已经出现神经损伤,本文结果显示研究组患儿NSE水平高于对照组,重度组水平高于轻度组,NSE与TSB呈正相关与文献报道相符。
CK-BB是肌酸激酶的一种,主要存在于脑内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中,对反映脑神经元和胶质细胞损伤具有较好的特异性[8]。脑神经受损时CK-BB从脑细胞释放直接进入脑脊液,或通过受损的血脑屏障进入外周血。研究显示高胆红素血症脑病患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血清CK-BB水平均出现异常增高[9]。本文中研究组患儿血清CK-B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与文献报道一致。NBNA测评是一种全面评价新生儿神经行为发育水平的评估方法,文献报道显示NBNA可早期反映新生儿神经功能异常,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有学者报道新生儿总胆红素水平高于10 mg/dL时,NBNA评分出现下降[10]。可见传统临床认为TSB的合理范围内(
综上所述,对于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单纯通过TSB判定脑损伤可靠性较低,而本研究高胆红素患儿中,NSE、CK-B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NBNA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且NSE、CK-BB水平与NBNA评分呈负相关,提示随着胆红素水平的升高,患儿脑损伤加重,临床可以将NSE、CK-BB作为脑损伤的敏感指标。
[参考文献]
[1] Soorani I,Woltil HA. Are moderate degrees of hyperbilirubinemia in healthy term neonates really safe for the brain?[J]. Pediatr Res,2001,50(6):701-705.
[2] 胡亚美,江载芳.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39-411.
[3] 刘华君,纳志云,魏群德,等.新生儿20项行为神经测定、脑干诱发电位对诊断胆红素脑病的价值[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2,17(3):211-212.
[4] 吴青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神经毒性作用的监测[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5):56-58.
[5] Shortland DB, Hussey M,Chowdhury AD. Understanding neonatal jaundice: UK practice and international profile [J]. J R Soc Promot Health,2008,128(4):202-206.
[6] 陈洁,钱新华,梁婉仪,等.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及S100B蛋白在新生儿胆红素脑损伤的变化及意义[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2,20(6):62,66-68.
[7] Xu S,Yang SJ,Yi HY,et al. The clinical value of sermn neuron-specific enolase in neomatal hyperbilirubinemia [J]. The Journal of Neonatology,2005,20(5):210-213.
[8] 孙治安,张秀清,井丽娟.胆红素脑病发病机制及防治新观点[J].中国综合临床,2000,16(8):571-572.
环境科学中,颗粒物特指悬浮在空气当中的固体颗粒或液滴,是空气污染的一个主要来源。其中,空气动力学直径(以下简称直径)小于等于10μm的颗粒物称为可吸入颗粒物,也称PM10。直径小于等于2.5μm的颗粒物称为细颗粒物,也称PM2.5。二氧化硫(化学式:SO2)是最常见的硫氧化物。无色气体,有强烈刺激性气味。大气主要污染物之一。火山爆发时会喷出该气体,在许多工业过程中也会产生二氧化硫。由于煤和石油通常都含有硫化合物,因此燃烧时会生成二氧化硫。
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的一项研究表明,PM2.5会导致动脉斑块沉积,引发血管炎症和动脉粥样硬化,最终导致心脏病或其他心血管问题[3]。这项始于1982年的研究证实,当空气中PM2.5的浓度长期高于10μg/m3,就会带来死亡风险的上升。浓度每增加10μg/m3,总的死亡风险会上升4%,心肺疾病带来的死亡风险上升6%,肺癌带来的死亡风险上升8%。此外,PM2.5极易吸附多环芳烃等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使致癌、致畸、致突变的机率明显升高。二氧化硫与大气中的烟尘有协同作用。当大气中二氧化硫浓度为0.21ppm,烟尘浓度大于0.3mg/L,可使呼吸道疾病发病率增高,慢性病患者的病情迅速恶化。如伦敦烟雾事件、马斯河谷事件和多诺拉等烟雾事件,都是这种协同作用造成的危害。
海南省主要以旅游业等第三服务产业为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而海口市又作为海南省省会,其空气质量情况备受关注,因此,对海南师范大学车辆数与PM2.5、PM10、SO2浓度和紫外线变化特征研究,有利于对海口市空气质量的部分研究。
1临床资料
本文所用的空气颗粒浓度(PM2.5、PM10、SO2)来自海口市环境保护局网站对外的海口市空气质量实时数据。数据采集后Excel2003,SPSS16.0等数据分析软件进行分析管理。数据均来源海口市环境保护局综合观测实验室海南师范大学监测数据,时间为2014年7月12日~7月16日,有效数据6d。
2结果
2.1海南师范大学上下午紫外线强度、SO2 1h、PM2.5 1h、PM10 1h统计学分析,见表1。
结果表明:海南师范大学上、下午的PM2.5平均浓度、SO2平均浓度和紫外线含量的P值均小于0.05(P0.05,说明上、下午经过海南师范大学的车辆数对PM10浓度无显著性差异。
结果表明:海南师范大学车辆数与PM2.5 1h、PM10 1h、SO2 1h和紫外线强度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05,故都不存在线性相关。可能与海南当地的气候环境有关,因为在不同天气条件情况下,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如PM2.5、PM10、SO2的浓度和紫外线强度的变化趋势也不同,又因为实验是在7~8月份进行,也就是属于夏季,海南的夏季是一个多雨的季节,况且在实验过程中也遇到下雨天气会影响到实验结果的相关性。总而言之,车辆数与PM2.5 1h、PM10 1h、SO2 1h和紫外线强度都不存在线性相关,影响因素除与天气情况影响之外,其他影响因素也需要考虑。
3结论
3.1海南师范大学上、下午的紫外线强度、SO221h浓度、PM2.5 1h浓度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而PM10 1h浓度变化无明显差异。
3.2海南师范大学的车辆数与紫外线强度、SO2 1h、PM2.5 1h和PM101h都无线性相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