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的发展范文

时间:2023-08-07 09:24:5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银行业的发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银行业的发展

篇1

来自香港金融管理局的统计显示,尽管并购整合使香港银行业的所有认可机构(持牌银行、有限制牌照银行和接受存款公司)从1997年6月底的366家逐渐减少至2016年底的195家,但其中香港资本的认可机构只有9家,内地资本的认可机构26家,其余全为外资认可机构;在全球排名前100位和500位的银行中,有75家和163家在香港营业,充分显示了香港作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之一的吸引力,以及银行业汰弱留强的竞争态势。银行业作为香港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从香港和内地日益紧密的经济金融关系中获益良多。

银行资产规模先缩后扩

经济是金融的基础,经济发展决定金融需求的规模,影响银行业市场环境和业务空间。尽管在上述危机期间,香港经济出现过衰退,但整体来看,从1997年至2016年,香港按可比价计算的本地生产总值由1.37万亿港元增长至2.49万亿港元,年均实质复合增长率为3.2%,在成熟经济体中位居前列。

根据香港金融管理局统计,1997年底至2016年底,银行业总资产从8.4万亿港元增至20.65万亿港元,总贷款从4.12万亿港元增至8.02万亿港元;总存款从2.71万亿港元增至11.73万亿港元,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4.8%、3.6%和8%。在银行业总贷款中,对香港本地贷款(含贸易融资,下同)合计从2.23万亿港元增加至5.64万亿港元,对香港以外贷款从1.89万亿港元增加至2.38万亿港元,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5%和1.2%。

值得指出的是,由于1997~2003年的连串危机使香港出现经济衰退和严重通缩,加上日资银行在亚洲金融危机后因资本不足而大量收缩在香港的离岸贷款业务,导致香港银行业的总资产和总贷款大幅收缩至6.49万亿港元和2.04万亿港元,其中本地贷款和港外贷款收缩至1.81万亿港元和0.23万亿港元。若以2003年至2016年计算,银行业总资产、总贷款、本地贷款和港外贷款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9.3%、11.1%、9.1%和19.7%,显示CEPA为香港银行业带来较多的贷款业务机会。至2017年4月底,银行业总资产、总贷款和总存款分别进一步上升至21.17万亿、8.52万亿和12.2万亿港元。其中自2004年开始办理的人民币存款,由于人民币持续升值的预期由强转弱,从2014年底1万亿港元的高峰逐渐减少至2017年4月底的5289亿港元。

银行业务和产品日益多元化

香港银行业没有分业经营限制,银行可以从事多元化的零售银行业务、批发银行业务,以及证券经纪、基金/资产管理、保险、投资银行等业务。近20年来,随着内地企业大量来港上市,以及香港、内地和全球客户的投资理财需求日益增加,促使香港银行业的传统存贷款以外的各项业务和收入迅速增加。据香港证监会统计,1997年至2017年第一季度,香港主板市场的新上市公司合计为1326家,其中红筹股和H股分别为88家和209家,占新上市公司总数的22.4%,尚未包括在港注册的中资控股蓝筹公司;在2017年第一季度的日平均交易额中,红筹股和H股合计的交易额占35.1%,有助银行上市包销、财务顾问、证券经纪等业务和收入的增加。据香港保监会统计,1997年香港个人人寿及年金有效业务的保费收入总额为230.11亿港元,2016年上升至4032亿港元;同期新造保单保费收入总额从62.6亿港元上升至1865亿港元。据香港投资基金公会统计,1999年各类基金总销售额为68.44亿美元,2016年增至658.72亿美元。上述寿险和基金大部分是通过银行旗下的保险/基金公司及银行渠道销售的,有助银行的基金管理费、保费收入和销售佣金收入增加。此外,人民币国际化、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CIBM(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等的开通,也有助银行业推出新产品,扩大业务经营范围及带来新收入。

银行业的盈利能力较强

2016年,尽管零售银行的净息差仅为1.32%,但非利息收入占总经营收入的比重高达44.3%;以经营溢利和除税后溢利计算的资产回报率分别为1.1%和1.44%;所有银行的净息差、以经营溢利和除税后溢利计算的资产回报率则分别为1.04%、0.82%和1.01%。2016年,银行业的业务收益指数高达193.9(2008年为100),高于除银行外金融业为127.1的水平。不过,银行业的特色是其业务高度集中。例如,按业务收益及其他收入计算,前20间认可机构的业务收益及其他收入在2014年占整个行业总数的72%。

不断发展新科技产品

随着高科技产品的发展日新月异,市场对电子银行服务的需求日增。香港银行加大创新力度和科技资源的投入,积极发展电子渠道和流动银行,致力整合各服务平台,令手机银行、网上银行、流动应用程式、微信公众号、自助银行及分行等线上线下管道无缝衔接,在不同的金融场景广泛应用网络金融科技。此外,随着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生物认证等新技术的发展,香港银行与创新科研机构在技术、产品、渠道方面加强合作,积极研发能应用于银行业务的崭新金融科技,推动创新科技与传统业务的融合,以迎合客户现时的生活模式及需要,提升银行营运效率。

篇2

银行是社会的细胞,在建设和谐社会中处于特殊地位。一个发展和谐的银行业,不仅是社会和谐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对整个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要构建和谐银行,必须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当前银行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不平衡问题。经过20年的改革发展,总体走向越来越好,中国银行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随着银行业纵深改革发展,出现了新的不和谐因素。

1我国银行业存在不和谐的因素

(1)我国金融生态问题不容乐观。当前困扰我国金融生态的一些突出问题仍然普遍存在,诸如企业违约率高、金融胜诉案件执行难、对金融活动非法干预、金融权利滥用、不良资产高、金融市场不正当竞争等。这些问题除了经济管理体制的因素外,市场发展不充分、不协调以及运行规则滞后也是重要原因。在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中,由于计划与行政干预而造成的约占30%,政策上要求国有银行支持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违约的约占30%,国家安排的关、停、并、转等结构性调整约占10%,地方干预,包括司法、执法方面对债权人保护不力的约占10%,而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管理原因形成的不良贷款占全部不良贷款的20%。此外,社会信用环境较差,企业逃废银行债务严重以及未能实行高标准会计准则等因素都交叉存在。

(2)机构发展不平衡,大银行改革发展相对较快,中小银行,特别是小银行发展相对滞后。由于大银行在金融经济当中的特殊地位,国家将改革的重点实际主要放在大银行的改革上,先后投入了大量的物力、财力,加上自己的努力,使各项指标显著改善,公司治理架构基本建立并开始发挥作用。而中小银行特别是小银行改革发展相对滞后。对大银行的历史包袱,中央政府采取了综合措施进行划界,先后两次对不良资产进行集中处理,而中小银行的不良资产主要依靠自身消化,部分由地方政府协助处置,由于各地对处置中小银行不良资产的重视程度不同,相应采取的措施各异,至今相当一部分机构的包袱并没有得到化解。对大银行,国家通过发行特别国债和动用外汇储备,以及财政注资等方式增加资本金,使资本充足水平显著提高。工、中、建、交四家股改银行资本充足率均超过了10%,而中小银行的资本金主要依靠股东增资和自身积累,部分上市银行则主要依靠上市融资。大银行具有国家信誉,无论是对国内外投资者,还是金融消费者,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大银行改革发展始终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各方面对其改革发展创造了较好的条件。中小银行的政策支持比较缺乏,在办理存款、结算、不良资产处置等方面还存在不合理的歧视性政策,比如有的规定预算外资金必须存在大银行,住房公积金及其配套贷款只能在大银行办理,财政、军队、社保等存款不能存入中小银行机构等,不仅限制了存款业务,也影响中间业务的发展。

(3)地区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改革发展较快,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改革发展相对滞后,由于种种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迅速扩大,形成了东部、中部、西部、东北等不同的经济带,不同经济带之间的金融发展也存在严重的不平衡。资料显示,银行体系资金来源区域分布不均衡,大部分存款集中在东部地区,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不仅存款数量小,而且结构相对单一,主要是储蓄存款,这种差距仍在继续扩大。

(4)城乡发展不平衡。城乡经济发展的二元性,使得金融发展的二元特征十分明显。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是农村先于城市,而金融体制的改革却是城市先于农村,城市金融改革启动相对较早,力度相对较大,步子相对较快。目前,城市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造基本完成,正是推进公司治理改革,初步开始实施经营企业化、管理集约化、业务垂直化、机构扁平化。相对于城市金融而言,农村金融基本还是按照行政区划设置机构,业务单一、管理粗放、风险突出、改革滞后。城市金融机构基本建立了公司治理架构,内控制度相对健全,经营机制比较灵活,具有良好的管理信息系统,IT覆盖率基本达到100%。农村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普遍存在缺陷,内部控制薄弱,经营机制不灵活,IT覆盖率低,辖内尚未联网。城市金融的整体发展水平较高,金融机构之间主要是服务水平和质量的竞争。农村金融一般是低水平竞争,且恶性竞争比较严重。城市的征信体系已开始建立,理性消费群体初步形成,信用环境相对较好。农村尚未建立征信体系,逃废债现象严重,执法环境差,信用环境建设落后。

2促进我国银行业和谐发展的思考

(1)构建良好金融生态环境,促进国有商业银行和谐发展。从金融生态角度看国有商业银行发展问题,反映了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也是系统性和可持续性观念的体现。我国是一个正在转型的经济体,适应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则和制度虽然还不完善,但金融生态环境总体上在逐步改善。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外资金融机构大批进入国内金融市场,金融资产也快速增长。而且,随着市场改革的逐渐深入,金融调控和管理更加市场化,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主体地位逐步得以确立,金融经济法律制度不断完善。这些变化为国有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生态环境。金融生态环境的好坏与我国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密切相关,商业银行实现健康和谐发展,不仅取决于银行自身的努力,还需要银行发展外部环境的改善,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保障金融安全、高效、稳健运行,是促进商业银行实现和谐发展的基础条件。

(2)建立风险控制构架和制度。其监管目标是以突出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操作风险、风险识别和评级、内部控制机制约束,建立银行风险防范的长效机制。对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资产中的不良贷款、非信贷资产中的不良资产和表外业务风险状况进行全面监测和考核,进行同质同类机构的评估;分析现场检查中发现的屡查屡犯问题,进行持续监管,督促银行进行整改,并从制度上进行弥补;对重点机构和重点企业的贷款、对大额贷款、关联交易、集团授信和房地产等高风险业务密切关注,适时进行风险提示和窗口指导;以案件专项治理为契机,加大监管力度,防范操作风险,规范操作性业务制度,建立合规部门;加大非现场监管力度,突出风险监测和预警,包括强化不良资产分析考核制度,对各类信贷资产进行准确分类,落实拨备,核查贷款迁徙情况,实施对贷款的动态监控;探索对银行内控的综合考核评价制度,指导、督促银行管好内控。

(3)加快中小银行改革和风险处置步伐,缩小机构发展差距。鼓励和引导达到一定经营规模、管理水平较高的地方金融机构跨区域经营;允许城市商业银行按照市场化原则兼并收购周边地区的城市信用社。加快业务创新,支持中小银行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推出符合当地特点的金融服务产品,为城乡经济、中小企业和城乡居民服务。强化公司治理,支持合格的境内外战略投资者入股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地方性中小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设立和股权改造,推动中国治理建设。加大风险处置力度,加快城市信用社重组改造步伐,通过多种方式推动实现停业整顿的城市信用社平稳退出市场。在地区政府的支持下,加快高风险城市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处置进度。改善中小银行机构的发展环境,抓紧研究建立中小银行机构市场退出机制,积极推动建立存款保险制度,配合有关部门研究中小银行发展的配套政策。

(4)加快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金融改革发展步伐,缩小地区发展差距。鼓励中资银行业机构到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设立机构,发展业务。对在西部地区投资、收购、新设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适当放开市场准入的资本范围限制,审核时设立绿色通道,同等条件下优先审批;适当调低注册资本、营运资本的最低限额;适当调整投资人资格及入股限制;适当调整业务准入条件与范围;适当调整高管人员及从业人员资质要求;继续鼓励外资银行机构到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扶持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信用环境建设,严厉打击逃废债行为,提高指法水平,营造本地区良好的信用环境。

(5)加快农村金融改革,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加快构建“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监管有力”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形成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支农的合力,按照产权股份化方向改革农业银行,经国家扶持、自身重组,改造为继续姓“农”的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按照功能扩大化方向改革农业发展银行,扩大业务范围和服务领域,增强支农服务功能。在支农上政策性金融服务要发挥更大的作用。按照经营现代化方向改革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将绝大多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分期分批改造为现代金融企业;不具备商业经营的地区逐步以政策性业务为主。根据邮政储蓄银行组建进程和管理能力,逐步开放资产业务,增加农村资金投入总量。利用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机会,向商业银行发行支农特别国债或特别行政性金融债,由政策性银行投向农村,由农信社,重点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和贫困县种养业的资金需求。

(6)发挥外资银行正面效应,促进金融和谐发展。只有当外资银行的正面效应超过其负面效应时,银行业的对外开放才有利于自身以及整个金融业的和谐发展,中国银行业积极鼓励外资银行参与市场竞争将有利于促进金融体系的和谐运行。

参考文献

篇3

新的《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将正式付诸实施,这标志着我国加入WTO的过渡期正式结束,中国银行业的大门从此对外全面开放,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将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五年前,作为中国对WTO开放服务贸易市场承诺的一个重要内容,我国政府承诺用五年的时间逐步开放银行业市场。在五年的过渡期中,中国银行业积极做好全面开放银行市场的准备,加快了各项改革的步伐。在此期间,我国商业银行体制改革与业务创新并举,银行业以从来未有过的速度实现着变革和发展。各商业银行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日益丰富、资产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从2003年开始的国有银行改革更是引人瞩目,注资、股改、引资、上市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成为近几年中国金融改革甚至是整个经济改革的亮点。与五年前相比,如今的中国银行业无论是规模上还是品质上都不可同日而语。银行业的资产规模已超过四十万亿元,不良贷款比例首次降到10%以下,并呈现继续下降的趋势;作为我国商业银行主力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已有三家成功进行股份制改造,并在境内外上市,中国工商银行更是创造了全球IPO的记录;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也正在各地全面展开;各家银行内部管理不断完善、创新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各种金融服务产品层出不穷,大大地改善了整个社会福利。

如今,五年的过渡期已经结束,入世初期对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那种恐惧感显然已经消失。作为竞争对手,五年来,外资银行并没有象人们开始所预期的那样大规模进入,也没有真正形成对国内银行业的全面冲击。人们因而认为外资银行不过如此,即使全面开放我们的银行业市场,也不会对国内银行业产生多大的影响。这种盲目乐观的情绪,不仅存在于银行中下层员工,也存在于相当一部分银行高管甚至政府部门的官员。

那么,在迎接银行业全面开放的新时代到来之时,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外资银行对国内银行业的影响,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应对这些影响呢?

首先,我们必须对过渡期结束之后外资银行的竞争有一个充分的认识。正如前面所说的,在过去的五年过渡期中,外资银行并没有象我们所预料的那样大规模进入,但这并不代表外资银行对中国市场没有兴趣。仔细地观察这几年来外资银行的表现,我们仍然可以看出一些端倪。种种迹象表明,外资银行从来就没有放弃过对中国市场的兴趣,只是进入中国的方式出乎我们的意料。从过去五年的情况来看,外资银行主要采取购买中资银行股权的方式进入中国,而不象人们原先所预料的那样在中国大规模设立分支机构。这种进入方式也许有着更加难以让人察觉的深意,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另外,在业务竞争方面,外资银行也并没有与中资银行进行全面的竞争,外资银行的业务重心依然还是在其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领域,这也是中资银行在大部分业务领域并没有感受到外资银行冲击压力的原因所在。

然而,在未来的日子里,在外资银行享有国民待遇之后,这种相对平静的态势是否还会继续下去呢?我们很难想象外资银行能够抵挡得住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和13亿人口市场的巨大诱惑。我们可以预料,在06年底过渡期结束之后,外资银行将不仅继续以股权收购方式通过收购国内一批具有良好成长潜力的中小商业银行来进入中国的银行业市场,而且也将通过设立分支机构的方式,更加直接地进入中国市场。中国银行业全面竞争的时代将真正到来。

不可否认,银行业的开放,外资银行的进入,将会给中国的银行业注入巨大的活力,银行业的竞争将更加充分,外资银行带来的新的理念、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不仅会大大地改善我国银行业服务的品质,使国人享受到更多、更好的金融服务,也会有效地促进中资银行改善管理,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促进整个中国银行产业的发展。但同时,对于还相对弱小的中资银行来说,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一系列严峻的挑战将无可避免:

首先是人才不足和人才流失问题。与外资银行相比,中资银行的高端人才明显不足,尤其是懂得现代商业银行管理技术的创新型人才尤显短缺。不仅如此,在外资银行大规模进入之后,中资银行现有的人才也将面临大量流失的危险,外资银行吸收本地员工往往会把重点放在营销人才上,这些手中掌握大量客户资源,又有良好人脉关系的营销人才的流失,中资银行损失的不仅仅是人才,同时还有这些人才手中的客户。因此,人才的竞争是带有根本性的,人才的大量流失,将对中资商业银行具有致命的影响。

其次是服务品质问题。尽管我国商业银行在近几年来努力改善服务品质,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银行业整体的服务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与外资银行相比,我们的服务品质仍然是属于低层次的,我们还基本上处在简单模仿的阶段,而且,各家银行的产品和服务缺乏特色,银行同质化现象严重。外资银行进入之后,其丰富的产品、优质的服务、先进的营销手段,都将对中资银行的服务产生巨大压力。

第三是高端客户流失问题。人才的流失和服务品质的差距,带来的后果必然是客户的流失。当然,外资银行大多不会与中资银行在所有业务领域展开全方位的竞争,因为外资银行在机构网点上先天地处于劣势。因此,他们的重点必然放在高端客户和处于银行产品价值链高端的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这一点已经在过去的中外资银行竞争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中资银行失去了人才和高品质服务的支撑,想要在高端市场与外资银行抗争,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高端市场的丢失,将会大大影响中资银行的盈利能力,加大中资银行经营风险,最终使中资银行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受到消弱。

第四是银行业的稳定和金融安全问题。随着外资入股中资银行和银行的海外上市,我们的银行将被真正推向市场。但对于市场化仅仅十几年的我国商业银行来说,在资本运作和市场经验上与外资银行相比,显然存在着不小的差距,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金融市场,我们的银行还很难应付自如。更应该值得重视的是,在银行境外上市之后,便存在被敌意收购的风险。如果我们主要的商业银行控制权丢失,对我国金融将产生重大影响,甚至威胁我国的金融安全。

当然,挑战并不止这些。

因此,我们在迎接银行业全面开放的时代到来之时,在为中国的银行业进一步繁荣喝彩的时候,必须冷静地思考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切实做好迎接更加惨烈的竞争的准备。

解决问题仍然需要从自身入手。

首先,我国商业银行必须顺应国际商业银行发展的潮流,着手研究并尽快实施战略转型。从国际商业银行发展趋势来看,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商业银行的“非中介化”将会进一步加快,银行传统的业务领域将越来越萎缩。而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和综合化。在这种趋势下,以财富管理为核心的现代金融服务将成为未来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领域和盈利来源。财富管理是一种以客户价值提升为宗旨的综合性金融服务,在未来的商业银行,许多传统的金融产品包括投资、融资、保险产品,将成为财富管理的配套产品或附加产品,财富管理将在银行产品链中处于核心环节,处于银行产品价值链的最高端。当前国际上先进银行正在酝酿甚至已经实施这种战略转型。我国银行业市场全面开放,外资银行进入之后,必然会抢先在财富管理市场占据有利地位,以便在未来中国的银行业市场上处于不败之地。从我国商业银行的情况来看,显然对此认识和准备不足。为了银行不至于在未来的市场不战而输,我国商业银行必须着手研究并尽快设施战略转型,真正把我国的商业银行办成服务的银行。

第二,切实改善人才环境,吸收和培养符合现代商业银行经营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人才是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根本,要应对未来残酷的市场竞争,没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无法想象的。我国商业银行的人才问题,关键是人才环境的问题,也就是说,银行必须营造一种适合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实现价值最大化的环境。这里不仅仅是一个激励机制问题,也包括人才的使用、培训和人文关怀。有了好的人才环境,我们不仅可以留住优秀人才,避免人才流失,还可以去吸引优秀人才,不仅可以吸收国内的优秀人才,也可以到国际市场上去招聘人才。事实上,我国的商业银行要学习国外银行的先进管理经验,并不只有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一条路,到国际市场上去招募高级管理人员,通过引进人才来引进管理和技术,也许是一条更为有效的途径。

除了引进一部分高素质人才之外,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对现有员工的培训、提高也同样重要。客观地讲,由于人才环境的限制,我国商业银行普遍不十分重视员工的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商业银行用于员工培训的费用水平,大大低于国际先进商业银行的水平。因此,我国商业银行的员工队伍,虽然有的学历层次并不低,但他们对新知的掌握程度、创新的意识和能力都普遍不高。为了适应竞争的需要,我国商业银行必须转变传统的人才观,切实重视员工的培训和培养,加大培训投入,把员工培训、培养制度化、科学化,不断提升银行员工队伍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并最终将人才素质转变成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必须强化服务创新,深化服务层次,提升服务品质,形成服务特色。按理说,在中国的土地上与外资银行竞争,我们有天然的优势,因为我们熟悉本土文化。银行的服务和产品大多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客户对银行的金融服务需求也有着明显的文化特征。中国的商业银行要想在与外资银行竞争中占据主动,最好的办法就是研究银行服务的文化内涵,创造出适合国人的金融服务产品。中国的银行只有形成了具有浓厚文化色彩的特色金融产品,才能真正满足中国人自己的金融服务需求,也才能在与外资金融机构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一味地模仿国外银行的产品和服务,我国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的关系永远都是徒弟与师父的关系。

篇4

即使说我国银行业相较于之前有了很大的转变及完善,不过同样需要注意到的是其发展速度依然不是十分理想,参与进来的银行业很好,尤其是我国部分规模较大的商业银行在这以问题上表现过于被动,假如说无法在运营观念上完成改进与提升,就会导致银行在低碳产品的研发推行问题上受到极大制约障碍。因此,从大的范围上总结而言,当前我国银行业运营观念的转变依然处于最初期。

2.我国有些银行组织成立可持续发展部门

组织成立可持续发展部门对于银行而言,具有十分关键的现实性意义,在银行内部,必须要组织相应的机构及指派专业人员进行负责,才可以更加高效的进行低碳业务,在原本基础上实现产品与服务项目的创新与改进。现在,在我国有一部分的银行对于这一问题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对于其重要意义也有了明确的了解,并逐渐的投入研究。比如说兴业银行在二零零八年的时候就组织建成了可持续金融中心,用于环境金融产品的开发与推行。而以招商银行和工商银行为代表的一些银行虽然没有规划设置针对性的部门,用于可持续性产品及服务的研发,不过却在银行中开展了责任划分工作,组织形成专门的负责小组,专门负责低碳金融方面的工作业务。相较于国际上一些较为先进的银行,我国在这一问题上存在明显的欠缺,和国外发达国家间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还有很多的银行对此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对此的投入力度也相对不足。从这里我们也能够明显看出,大部分的银行对于低碳经济开展依然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于其和传统业务在开展过程中的差异性加以区别对待。

3.推行实施低碳信贷业务,专注于信贷模式的创新与改革

现在,从我国银行业碳金融实际开展的情况来看,最为关键的核心就是对于低碳信贷这一领域。结合银行所面向社会公布的责任报告文件,能够明显看出不管是规模较大的商业银行,或者是规模较小的银行都在不断的投入到绿色信贷业务的开展过程中,并且在低碳信贷的发放问题上逐渐的加大了力度。当前我国银行业在低碳信贷产品的创新问题上还停留在最初阶段,很多东西都不尽完善。比如说兴业银行在推行很多融资模式的前提下,依次结合客户及项目不同类别加以创新与改进,使之更加符合客户的实际需求。不仅如此,自二零零六年以来,兴业、浦发及北京银行这几个银行一个接一个的和国际金融公司达成了合作意识,选择全新的信用借贷取代实现对低碳项目的支撑。及时是当前我国银行子啊低碳信贷问题上较之前有了明显进步,并获得了十分可观的成果,不过依然需要认识到这和低碳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另外一方面,也能够从有些银行所公布的数据信息中查询到问题,这种种现象表明当前我国银行业在低碳信贷运行问题上海存在明显欠缺,对于低碳经济的发展实际意义并没有充分的认识到。

4.尝试涉足于碳资源交易活动,推行相关的金融产品及服务项目

从我国当前的情况来看,银行业慢慢的对于低碳经济有了正确明晰的认识,对于其中存在的发展潜力开始投入更多的重视,并慢慢的尝试着涉足于碳资源交易活动。当前,从全世界范围内来说,碳交易市场正朝向规模化发展,现在资金已经超过了一千四百亿美元,作为银行业能够选择的参与途径有很多,现在,在银行业参加到碳排放权交易活动的途径最关键的是清洁发展体系。据相关数据报告,一直到2011年3月,我国在联合国清洁发展机构注册的项目超过一千二百个,差不多占据了全世界全部总数量的四成左右,这给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创造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及良好的时机为。另外,很多银行同时还结合项目开展的具体特征,推动了相应的服务项目。比如说,在我国清洁发展机制与国际间做好连接作用,促进交易的完成。农业银行在这一问题上也有越来越深入的参与,在二零一零年的时候全新增加的顾问项目为五个,当前所运行的机制能够完成差不多降低五百万吨的排放量。不仅是创造和清洁发展体系存在紧密关联的服务项目,另外还有部分商业银行同时也研发推行了和碳排放权交易彼此关联的理财产品,投放市场供消费者选择。比如说深圳发展银行在二零零七年就曾经在市场中投放了和CO2排放相关的理财产品;交通银行业在可再生能源的基础上研发出一款全新的理财产品,这些理财产品在投放市场后广受欢迎,为银行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能够归纳出下面的观点,当前我国银行业正逐渐的意识到低碳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并将这一观念慢慢的渗透到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不过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这一力度是明显不够的,依然存在很大的差距,这就需要在未来的发展中进一步的改进与完善。

二、低碳经济背景下银行业发展趋势

1.拓宽低碳融资渠道和方式

目前,银监会已旗帜鲜明地提出支持低碳金融服务创新,并先后出台了《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督促金融机构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履行金融业社会责任,致力于创新信贷服务机制,发展“绿色信贷”业务,减少高耗能、高排放产业信贷投放,支持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因此,低碳银行应积极借鉴法国开发署(AFD)能效融资方案、国际金融公司(IFC)能效融资方案、清洁发展机制(CDM)财务顾问方案、绿色股权融资方案和专业支持方案开展CDM项目金融服务。CDM是国际上开展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减排项目,是市场化解决气候变化的理想机制。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可以联合国际专业机构,为国内减排项目提供CDM项目开发、交易和全程管理实施的一站式金融服务。

2.加大中小节能环保企业融资力度

低碳经济理念促进了绿色产业的发展。近年来,节能环保产业中一大批中小企业快速发展,但是,商业银行在判断中小节能环保企业的经营模式、项目技术的成熟度和经营可行性方面相对地欠缺。建议在贷款的审批上,要考虑按照该企业碳减排量进行授信,同时,将项目所实现的碳减排额作为还款来源,从而实现对企业承担“环保责任”的软约束。浦发银行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有益尝试。自2006年以来,浦发银行在每年的信贷投向指引中,都明确提出对新能源和环保行业,给予重点授信的支持,对污染环境、能耗超标的企业,不与其建立授信关系。截止到2009年,浦发银行已经陆续地提供了1000多亿元,支持了一大批风电、水电、污水处理、垃圾焚烧发电、电厂脱硫脱销、工业和建筑节能领域的一些项目,促进了中小节能环保业的发展。

3.促进商业银行开展低碳金融

相对于传统产业,低碳产业中涉及了大量的新兴技术,商业模式也非常新颖和独特,商业银行在发展低碳金融的过程当中,收益和风险有时候并不完全匹配,会面临一定的风险。因此,建议监管部门能够对商业银行从事低碳金融给予扶持政策,比如说对于银行开展低碳金融给予税收的减免,在风险资产占有方面,给予一些倾斜政策。同时,针对低碳企业的IPO(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低碳企业发行公司债和票据出台一些专项鼓励政策和绿色通道,支持低碳企业的融资工作。

篇5

随着我国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商业银行用贷款价格竞争大型优质客户的效果将大打折扣。并且,随着市场环境和客户金融意识的逐步成熟,越来越多的客户已经不仅仅满足于银行提供的存贷款等传统服务,而要求银行提供包括重组并购、企业理财等投行业务在内的综合金融服务。因此,商业银行应加强对投资银行业务的研究,尽快找准市场定位与业务发展模式,积极进行新的产品设计与开发,促进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稳步发展。

一、现行监管框架下商业银行兼营投行业务的空间

当前,受分业经营的限制,我国商业银行暂无法拥有投行业务牌照,只能在商业银行现行架构内发展投行业务,但商业银行兼营投行业务的空间仍然较大,《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商业银行法》以及其它相关法律法规均为商业银行开展部分投行业务提供了政策及法律依据。例如《商业银行法》确定的业务经营范围就包括了发行、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从事同业拆借、经银监会批准的其他业务等。

如果以传统投资银行理论,投资银行的核心业务是证券承销业务,那么还很难说我国的商业银行已真正介入到投行业务领域,只能说商业银行开办了投资银行的部分派生业务。事实上,国内商业银行的投行业务也正是从这部分业务领域开始起步的,它们构成了现阶段国内商业银行投行业务的基本成长点。

笔者认为,我国现行法规规定商业银行可拓展的投行业务范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相关的金融法规中,“经银监会批准的其他业务”这一条款留有很大的协商空间。随着国内金融形势的趋好以及金融监管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内外资银行同业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范围在现行框架下已得到有效的空间拓展,并且将向除证券承销业务以外的其他投资银行业务发展。

二、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定位和发展方向

投资银行业务本身是一个综合性的业务大类,它具有广泛的、不断扩展的内涵。同时,投资银行业务又具有智能密集性,每一项具体的投资银行业务品种都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以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状况、业务管理能力和风险控制水平,不应盲目的一步到位、一蹴而就,短期内不仅不能涉足投资银行业务中的高风险领域,也无法迅速开展投资银行的高端业务。因此,商业银行应根据外部监管政策、竞争环境的变化,结合自身的优劣势,找准市场定位,实行一个分阶段渐进的过程来发展投资银行业务,以更好地满足企业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

(一)近期业务目标:在宏观调控形势下推动投行业务的发展

今年以来,在人民银行实行从紧货币政策、严格控制货币信贷总量和投放节奏、加强流动性管理的大背景下,加快推进和开展投行业务,可使商业银行在资产业务规模限制的条件下仍能扩大客户基础,盘活信贷资金与增强流动性,挖掘中间业务增长点并提升盈利水平,能有效摆脱信贷依赖和规避贷款规模调控。

1.业务定位

商业银行应优先发展与信贷业务、资金业务及结算业务关系密切的投行业务。通过信贷资产出让、间接银团、贸易融资海外机构风险参与等的业务手段出售一部分账面余额较大、剩余期限较长、收益率相对较低的资产,以换取相对稳定的长期资金来源,快速调整资产负债结构,降低期限错配的风险敞口,改善商业银行短期贷款规模与外汇头寸敞口不足的状况,同时,腾出相应的贷款规模用于巩固和发展优质战略客户的合作关系,既避免客户资源流失,又增加了收入来源。

2.客户定位

在目标客户的筛选方面,商业银行的投行业务应着力服务于稳定和争取优质客户的竞争策略,要以稳定型或成长型行业中技术先进、规模经济、经营稳健并拥有卓越管理团队的公司为核心客户。同时,政府部门也应是商业银行一个重点服务对象,为政府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财务顾问服务将是一个广阔的市场。通过担任政府部门的财务顾问,可以争取到优质客户,获得投资银行和传统银行业务的市场先机。

(二)中长期业务目标:在分业经营的大局下加快发展投行业务,形成一定的跨业经营格局

首先,商业银行应在国内分业经营的大局下,充分利用现有的客户资源与集团机构网络优势,在外部监管政策、金融市场环境以及竞争条件支持的前提下,加快发展投行业务,将资本市场业务和商业银行业务的交叉区域作为业务创新的重点领域,深入拓展以直接融资市场为主战场的投行业务,通过参与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直接融资,创新业务模式,加快发展资产管理业务、企业改制、重组与并购业务、不良资产及住房按揭贷款证券化业务、证券承销业务、股权投资服务/风险投资、金融租赁、金融工程等创新业务,在可预见的将来形成一定的跨业经营格局。

其次,商业银行应着力通过行属投行机构全面开拓股票债券发行承销交易经纪、直接投资、资产管理等传统牌照类投行业务,促进行内外各项投行业务齐头并进,行内外投行机构协调配合、相互促进,形成完整的投行产品体系,逐步使投行业务成为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并列的重要业务板块,使投行业务成为大客户金融服务的主要手段及盈利来源。

再次,在目前分业经营的条件下,由于银行具有资金、客户资源、信息的三大优势,在对并购对象的选择、资信调查,到并购方案设计、融资安排以及后期整合的过程中,可能也只有银行能够为企业的金融需求提供“一站式”服务。银行基于对客户信息的深度挖掘,无疑是企业之间实现并购和合作重要而可靠的信息来源。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深入发展,国内改制、重组及并购业务日渐增多,特别是股权分置改革后国内并购市场将会十分活跃。凭借客户资源优势,商业银行可以把握由此而来的顾问业务和融资业务(如过桥贷款等)机会,配合证券公司帮助企业借壳或选择买卖壳资源,共同策划具体的运作方案,并提供资金和信息方面的支持,为客户提供专业服务,确立自己的投行业务品牌。

三、促进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发展的几点策略

适应客户需求变化,加快发展知识密集、高附加值的投资银行业务,实现传统商业银行业务与投资银行业务的相互支持和协调发展,是商业银行走出规模扩张和低水平同质竞争泥潭,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商业银行必须详细分析自己的组织结构、业务特色、风险控制能力以及在开展投资银行业务上所具有的优劣势,根据投资银行的行业特点进行相应的管理变革和产品创新,为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和宽松的环境。

(一)完善市场营销体系,实现全行上下左右的联动营销

1.完善组织架构

为加快发展商业银行系统内的投资银行业务,笔者建议在商业银行总行层面以及投资银行业务需求较大的省一级分行建立投资银行部,将现有的分散于公司业务板块、个人业务板块和资金业务板块的与投行业务相关的部门、职能、人员加以整合,构建由总行投行部、各分行投行部以及集团内部专业的投资银行机构组成的投行业务组织机构,并初步培训形成了一支总分行专业团队以及分散在各分支机构的兼职投行团队。同时,给予投资银行部相对独立的经营决策权,使其能够有效把握市场机遇,充分调动各种资源,对投资银行部进行系统策划、拓展和管理。

2.采用双客户经理制加强客户营销,理顺投行业务流程

在客户营销方面,要从以产品营销为中心到围绕客户进行交叉销售、实现综合营销的转变。鉴于投资银行业务跨度较大,客户需求较为复杂,建议在开展投行业务的营销过程中,考虑实施由公司客户经理和省一级分行投行客户经理组成的双客户经理制。在开拓一些以投行业务为主体需求的客户时,以省一级分行派出的投行客户经理为主进行营销;在成功营销客户并实现服务之后,公司客户经理再进入,深度挖掘融资、现金管理和其他综合业务需求。在为优质大型客户服务的时候,应尽量采取专业团队服务模式,针对大型企业客户提供包括短期融资券、债券承销、股票发行、票据融资、理财与投资等一揽子优质服务方案。

(二)搭建外部服务机构网络

为加快投行业务的发展,在与行内部门合作的基础上,商业银行还应尽快着手建立投行业务的“外脑”资源库,与证券公司、信托公司、基金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评级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风险投资机构、其他咨询机构等机构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形成“合作伙伴库”,聘请一部分外部专家形成“专家团”,引入这些“外脑”资源,一是可以在业务开展初期解决商业银行财务顾问、部分投资银行业务运作经验不足的问题,通过合作完成相关服务;二是借助其他金融机构的渠道和交易资格使客户能够参与各类金融市场的交易;三是可以凝聚一批有实力的机构和专家,提升商业银行的综合金融服务能力,将投资银行部打造成为“综合金融服务提供商”,及时满足客户全方位的业务需求,切实提升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

(三)建立与投资银行业务相适应的运行机制

与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不同,投行业务需要银行从业人员在业务运作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与智慧,必须把业务创新摆到特别突出的位置,从机制上促使从业人员保持持久的创新动力。同时,投资银行也是一个智力密集型的行业,所涉及的学科包括经济金融学、会计学、统计学和管理学等。因此,要充分考虑专业人才的市场价值和不同项目的收益水平确定分配标准,使人力资源的成本与收益相对称,让有限资源向最能为投行业务创造收益的专业人才倾斜,最大限度地激发从业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商业银行要依靠一支具有现代金融理论知识和丰富银行业务实践经验、专业知识面广并且懂得国际金融惯例的创新型人才来拓展投资银行的业务。同时,还要借鉴国内外先进投行机构和资产管理公司等机构的经验,完善激励约束与利益分配机制,真正实现收入与业务挂钩的机制,做到能吸引人、培养人、留住人、发挥人才在同业竞争中的核心作用。

参考文献:

[1]周薇,刘东艳.我国商业银行兼营投资银行业务的模式分析.商业文化,2007.06.

篇6

随着国内银行各项业务经历若干年的发展,电子银行业务和规模逐步拓展、扩大,这不仅使金融服务项目走向多样化,还使银行的收入来源多渠道,在与传统单纯柜面服务相比较,电子银行这一离柜式的无纸化服务不仅降低了银行的现金流转过程的经营成本,同时也降低了维护成本,使银行能够集中精力加强服务方面的升级改造。

一、电子银行业务发展概况

90年代起,四大国有银行先后推出网上银行服务,随后有近200家股份制、城商银行开通了网上银行。根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电子银行业务有快速增长趋势,电子银行的交易量与柜面交易量之比不断提高, 2012至2014年电子商务市场年平均交易额已达5万多亿人民币,年平均增长20%以上。随着互联网普及化提高,网购规模不断增大,2011至2013年年平均网购金额达5000多亿元,2013年网银用户已达到5亿多,网上银行交易额突破950万亿。从以上数据分析,电子银行的发展空间及商机是巨大的。

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我国的电子银行业务经历了多年的发展之后,虽然在网络应用中逐步走向成熟,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经营手段等方面,还是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只顾短期收益,忽略高附加值的潜在效益

当前,由于电子银行所直接产生的效益尚不够明显而且开发成本较高,大多数银行工作重点放在存款、汇款、产品营销方面。事实上,柜面每天进行着大量的客户交易,这些交易一方面为柜员带来巨大压力和操作风险,另一方面又产生较大的成本,如果能将柜面的非现金类交易都迁移至电子渠道,这将是一举两得的首选。

(二)产品功能不完善,服务质量有待改进

银行电子产品应适合时展而不断升级改造,才能满足各种客户需求,而客户所反映的意见和建议应重视,并想方设法给予解决。例如:兴业银行推广理财产品“现金宝一号”,在客户要赎回时约要等半小时左右到账,客户当天前已购买5万元以上上述产品,当天再购买小于5万元时,又要赎回当天前购买的理财产品才能重新购买,效率很十分低,造成客户错过操作其它金融行情机会。而浦东发展银行类同的理财产品“天添盈一号”与其对比则是天渊之别,改进了“现金宝一号”上述的不足,近年来,不少客户向兴业银行提了建议和意见,但至今未见明显改进。

(三)网上银行的技术管理有待提高

一些网银技术设计方面存在不足,例如中信银行K盾网银设计存在问题,如电脑插入K盾后,弹出画面后再操作网上功能就经常出现不顺利,当向客户经理反映情况时,其回复是已收到不少客户类同问题,解释不了什么原因,建议客户的确操作不了就到银行操作。又如兴业银行K盾设计不够人性化,初使用K盾接入电脑时,不明显提示需安装的插件,也不自动弹出操作提示画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初使用电子银行的客户操作信心。

(四)电子银行业务的安全隐患未能完全消除

在媒体方面也经常报道一些网络、电信欺诈案,如通过钓鱼网页、复制银行卡、黑客入侵等,最近羽毛球名将林丹的夫人谢杏芳就是由于不慎被电信诈骗近5万元的典型案例。

三、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的对策

发展电子银行的绩效目标应在创新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实现电子银行客户快速增长,节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一)根据实际情况使用适当方式进行渠道分流

目前大部分客户还是习惯于在柜面办理业务的,银行方面除了做好宣传工作外,还可采用一些灵活措施,如对客户金额大小、办理业务类型进行分类,专人引导,对使用电子银行客户给予某些优惠或赠送小礼品等,尽量吸引客户使用电子银行。

(二)加大宣传力度,重视民声

目前还有部分客户对电子银行一知半解,这就需要商业银行加大在这方面的宣传和引导,提高市民对电子银行业务的高效、便捷、环保等优点的认知度。此外,对于客户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认为是合理的,应逐级上报予以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应及时对客户做好解释工作。

(三)加强电子产品智能化、人性化和创新化设计

银行要加强技术管理创新,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电子产品设计开发要时刻体现以客户为中心,设计人性化的界面和操作流程,使客户易操作,使用便捷,持续提高客户认可和满意度。

(四)建立和完善电子银行风险防范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强化内控部门的监管责任,切实对每一项交易全过程的实时监督。二是要加强风险检查和案件的排查工作,要建立专门防范风险机构,对电子银行整个操作流程风险点和案件易发点进行排查,消除隐患。总言之要使广大客户安心、放心地使用电子银行。

参考文献:

[1]蔡光文著.电子银行如何加快渠道业务分流[J].湖北农村金融研究,2011年(5)

篇7

引言

自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以来,我国商业银行选择了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策略,大胆尝试新的业务形式,突破业务发展障碍,迎来投资银行业务大跨步发展的时代。现阶段,由商业银行开展投资业务是我国混合经营的正确选择,促进商业银行混合经营方式的成熟,推动金融业的繁荣进步。

一、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意义

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将大大满足当代企业公司的多样化需要,推动我国金融领域的进步,商业银行的这种混合经营是当代金融业随着现代经济发展需要形成的一种新型行业,符合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要求,对促进商业金融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商业银行开展投资业务的必要性

发展投资银行业务是商业银行适应国际金融形势变化的必然选择,是应对融资格局变化和优化盈利结构的现实需要,是推进综合化经营和应对国际竞争的必然选择,是完善银行服务功能和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客观需要。随着支付宝的出现和普及,传统银行业面临巨大挑战,如果其业务主体还停留在贷款、清算等传统业务上,我国商业银行将大大落后于外资银行的综合业务,滞后于时展的浪潮,同时我国商业银行陷入了规模扩张和低水平同质竞争的瓶颈,为了尽快完善混合经营模式、适应客户需求的变化、健全银行服务功能、更好地应对外资银行的挑战、培育核心竞争力、适应国际金融业的变化发展,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无疑是一个大胆的尝试,也是正确的必然的选择,是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结果与要求。

(2)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的作用

自2007年的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席卷全球以来,投资银行业务饱受批判,这期间在我国的发展也倍受关注和争议,但其发展对经济金融带来的改变和好处却是不容置疑的。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深入和客户企业需求日趋多元化,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已经无法满足金融业竞争的需要,开展投资银行业务有利于银行拓展新的盈利来源,更好地满足企业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提高竞争力,在银行竞争中占据主动,促进自身的发展进步。此外,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不仅对企业有重要作用,对个人的投资理财同样具有深刻意义,满足个人投资理财的多样化需求,帮助个人财产的增加和有效利用,加深人们对投资业务的认识和对财产的投资管理意识。

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面临的问题

面对世界经济金融的变化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开始学习先进的投资银行管理理念以适应日趋激烈的行业竞争,到2010年我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初具规模,但仍然处于投资业务发展的初级阶段,面临着诸多困难和矛盾。主要是粗放式的发展,缺乏专业性和独创性的投行业务风格。

从大的方面来看,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健全,资本市场发展不成熟,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环境尚未成熟。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中发挥着基础作用,但目前的市场是不健全不完善的,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国内资本市场发育程度较低,缺乏流动性和透明性,进而导致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目标市场的选定不清晰,缺乏长期的战略指导和有效的监督管理,严重阻碍了投资业务的发展。

从银行角度来说,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与国际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对投资银行业务的认识不足。由于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在经营体制、运作机制、企业文化、业务流程等方面的差异,两种不同经营理念的业务在同一系统内要协调融合带来一系列体制、人员等问题,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相对较低,经营理念和经验远远落后于国际,缺乏专业人才和技能水平,内部的运作机制和发展战略不健全,严重制约了投资业务的发展[1]。

从客户角度来看,不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尚未改变对商业银行的传统认识,对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认知度不高,缺乏对投资银行业务和混合经营模式的系统认识,商业银行前期的宣传普及工作不到位,尚未获得相应的市场地位和市场形象,缺少目标客户群。从法律角度来说,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的相关法律文件不成熟,必须的法律框架仍处于不断构建补充之中,对投资业务的开展带来一定程度的阻碍。

三、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进一步发展措施

从世界银行的发展趋势以及商业银行的业务竞争来看,我国商业银行要积极尝试混合经营,紧跟时代步伐,大力发展投资银行业务。商业银行作为业务的开展主体,其自身投资业务的手段和措施是推动我国金融投资业务发展的主要动力,配合企业客户和法律规范的帮助,有利于促进投资业务水平的提高。

(1)提供高效运转的投资银行业务运作平台

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需要在内部建立高效运转的运作平台,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商业银行的原有优势,制定长期发展战略,将自身优势转化为自身的现实竞争力,与公司业务、资金业务等部门进行有效合作,逐步建立以投资银行业务为中心的有效合作关系,学习国外先进的投资业务知识和经验,提高商业银行投资业务的专业技术水准,加强与政府、企业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组织的联系,大胆拓展投资银行业务,制定发展战略和市场竞争战略,做好客户定位和战略合作伙伴的选择,促进投资银行业务运作水平的提高,推动银行金融的不断创新发展[2]。

(2)构建与投资银行业务相适应的监督管理体系

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面临诸多困难,作为金融业无可避免的投资风险是其中的一大难题,与投资业务相适应的风险管理体系充分显示出其构建的必要性。建立统一的金融监管框架,实现对金融控股公司跨产品、跨机构、跨市场的业务监管,既促进金融创新,又增强金融控股公司的活力,实现风险控制的专业化[3]。在商业银行内部建立有效的“防火墙”制度,减小金融风险的传染,防止因一项业务的失败而拖垮整个银行,同时建立全面严谨的操作风险的管理系统,提高识别、防范、控制和化解风险的能力。增大投资业务信息的透明程度,对资本计算和工作流程予以监管,对金融控股公司进行外部约束,使金融风险的产生、传染和扩大减少到最小程度。

(3)其他相应的配套措施

除了投资银行业务运作平台的构建和运作流程的制定以及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之外,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也极为重要与紧迫,我国现阶段这方面的人才数量和质量远远不足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因此要大力加强投资人才的培养,学习国际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除了商业银行内部建设之外,外部环境的督促也起到巨大作用,加强审计监督制度的建立,确立相应的制度法律建设,推动宣传教育,改变人们和企业对商业银行的传统认识,推动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发展。

结语

高效运转的业务运作平台,规范的业务流程,专业的人才队伍和考核刺激制度,准确的客户定位,良好的产品开发和业务创新机制,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有效的审计监督制度等等都是我国商业银行适应企业需求与市场竞争采取的有效措施,促进投资业务混合经营模式的开展,推动我国银行金融的混合经营与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1.引言

随着2013年《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的实施,我国银行业面临日益刚性的监管约束,资本约束压力逐步加大;同时政府推动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也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覆盖。优秀的城市商业银行愈来愈重视对自身战略定位的研究,其中电子银行的发展成为一个关键问题。发展是进步的,但是不能盲目。电子银行业务繁多,纵然是强大的国有银行业也不能平均使力,将每一项业务做得至善至美,更何况弱小的城市商业银行?为能顺利解决这一发展策略问题,我们不妨建立一个指标评价体系,规定评价原则,选择合理指标,用科学严谨的方法将这定性问题用定量的方法优化处理。

2.城市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策略AHP模型的构建

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电子银行业务,最根本的是需要资金,如果没有资金的供给,要发展业务,特别是与电子银行相关的业务则更是无从谈起。但是资金的使用是有机会成本的,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电子银行的各项子业务具有替代性,不可能对每一项都花费相同的成本而同时发展,而是需要分轻重缓急,分别对待。笔者认为,城市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策略选择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满足资金需求原则

保证开展业务所需的资金,能够满足发展的资金需求。这一目标又包括两个方面的具体要求:电子银行业务启动时的基本建设资金需求,电子银行日常运营所需费用,保证电子银行业务正常维护的资金需求。

(2)低风险原则

电子银行各项子业务的资金数量不尽相同,其所带来的成本和回报也不同,因此风险不可能相同。所以城市商业银行在选择发展策略时,不能仅仅只关注资金成本,而是要同时兼顾发展的风险,这是两个方向不一致的目标,因此,综合考虑两个目标是能够给银行带来最大效益的路径,也是选择最后策略的有力支撑。

(3)效用原则

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电子银行业务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市场份额,增强银行的盈利能力。而要实现这个目的,必须得增强所开展业务的效用,能够赢得持续的竞争力,而增强竞争力也是银行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中间业务比重的扩大需要电子银行业务的贡献。

(4)技术可行性原则

通过调查,城市商业银行中从事电子银行业务的员工人数和质量不如国有银行,设备也无法媲美股份制商业银行。因此,在技术含量要求极高的电子银行业务中,能否满足技术性的要求,能否给目标群体一个满意的服务是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故在发展中必须保障技术的可行性和完备性。

(5)市场需求原则

市场的需求是引领银行创新开展业务的路标。在任何一项业务开战前需要调查市场对于业务的预期和反应,市场的预期越高,反应越强烈,全新的业务投入市场的才会有更多的消费者使用。

3.城市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策略选择的模型分析

(1)层次分析结构的确立

本文分析了基于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电子银行业务的最优策略。最优策略的选择关键在于准则层和子准则层的指标因素,而APH层次分析法的评级是根据指标的相对强弱由小到大排列而得出结果的,本文层级分为1-9等。城商行发展电子银行业务策略的评价体系如下:

目标层A:电子银行发展策略目标A

准则层B:业务成本B1;建设成本C1;运营成本C1;维护成本C3;业务效用B2;盈利能力C4;宣传效用C5;替代效用C6;市场状况B3;市场门槛C7;市场需求C8;市场竞争程度C9;银行资源B4;人力资源C10;技术资源C11;机器设备C12;风险控制B5;操作风险C13;声誉风险C14;内部管理风险C15

待选方案P:网上银行P1;电话银行P2;手机银行P3;自助银行P4

(2)选择AHP模型的准则层的权重的确定

本文采用了AHP分析方法,对有关专家,教授和银行从业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向他们请教关于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电子银行业务的观点,征询了最优发展策略的层次分析结构的意见及建议,最后请他们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对所列的各级指标按照1-9等打分。本文的问卷共计发出100份,并最终收回80份有效调查问卷。本文通过运用AHP层次分析法的软件,对各层数据进行分析后得出权重,所得结果即权重分别为:自助银行0.3444;手机银行0.1564;电话银行0.2064;网上银行0.2928。

4.结论

从上面的权重可以判断,城市商业银行电子银行四项子业务的排序结果依次为自助银行,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根据自身情况,在选择电子银行发展策略时首先发展网上银行,其次展开自助银行的布局,再次开展电话银行业务,最后完成手机银行的建设。但随着科技的飞跃和客户需求的丰富,电子银行还会衍生出更多的子业务,譬如现在在讨论的远程银行就是一个典型针对企业级客户的电子银行新概念,故发展策略也会略有调整。

参考文献:

[1]刘杰.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我国商业银行风险评价指标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09(31):

83-84.

[2]周虹.电子银行发展战略选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05:54-58.

篇9

一、中资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存在的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银行业务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私人银行业务经营理念、营销战略、科技支撑、业务创新、人员素质及外部环境等方面均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对商业银行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够。部分商业银行仍忽视私人银行业务,对私人银行业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思想上、理论上没有做好大力开拓个人金融领域的充分准备,缺乏科学的长远的业务发展规划,措施不完备,工作中盲目性较大,影响了产品的推广及私人银行业务的健康发展。

第二,私人银行业务品种单一、规模有限、结构不合理。一是品种单一,缺乏广度和深度。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提供的仅仅是以储蓄、基金、保险、银行理财等的产品形式,与发达国家丰富的个人金融产品相比有较大差距,难以满足客户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二是规模有限,绝对规模小。我国商业银行各项私人银行业务指标与发达国家相比,有明显差距。此外,其他私人银行业务指标如代收付业务结算量、个人消费信贷总量等指标与发达国家相比也有很大的差距。

第三,营销体系不健全,售后服务不到位。目前仍有商业银行对营销的认识存在偏差,没有设置专门的金融产品营销部门与金融产品宣传机构,没有配备专业的市场营销人员和完备的营销网络来进行个人金融产品的销售。此外,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不断创新,相关的业务宣传、业务咨询、功能介绍、金融导购等售后服务却严重滞后,使得许多居民个人对个人金融服务项目一知半解,无法真正享有服务。

第四,技术手段相对落后,电子业务开发进程慢。我国的ATM、多功能自助终端的功能开发缓慢,ATM机客户使用较多的功能为取款业务、转账业务使用较少,多功能自助终端功能集中于缴费业务,没有开发与多功能借记卡配套业务(理财业务、定期存款)功能,这样形成了业务开发与自助服务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不相称局面。

第五,人员素质尚需提高。私人银行业务是国内新兴的金融业务,是知识密集型行业,要求知识面广、业务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敢于竞争、开拓性强、懂法律、懂财务、懂风险的复合型人才,其决策层、管理层以及一线窗口人员均须具备相应的能力,掌握相关的业务理论及操作技能,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人才还不能完全适应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需要,需要进一步的培训和提高。

第六,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一些基础性工作尚未做好。我国尚未建立个人信用评估机构,也没有全社会统一的个人信用评估标准,银行间信息无法共享,造成银行在办理个人消费贷款过程中难以对借款人信用的真实情况做出准确的判断,为保证贷款质量,降低信贷风险,银行在办理消费信贷过程中从受理客户申请,到调查、签合同、办理公证,手续繁琐,步步谨慎,费时、费力,大大制约了消费信贷业务的开展。

二、中资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对策

1.转变经营理念,创新工作机制

首先,各家商业银行必须充分认识到加快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其次,商业银行在拓展私人银行业务时也要防止重“资产负债业务”,轻“中间业务”的倾向或将私人银行业务简单地等同于居民储蓄、消费信贷等一般性个人金融业务,要注重拓展服务深度,提高服务层次,并以此增加银行自身的经营收入,提高经营效益。再次,私人银行业务涉及银行内部机构多、服务范围广、业务专业性强,因此,世界各知名银行都设立了专门的私人银行业务部门。

2.加强市场调研,明确市场定位

根据我国居民金融资产在资产结构、地域分布和客户群体方面的差异和特点,各家商业银行应加强市场调研,结合自身的经营实际,制订出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战略规划。一是根据我国私人金融资产结构的实际情况,找准拓展私人银行业务的目标市场。二是根据沿海发达地区个人收入水平较高,外资银行机构较多的特点,国内商业银行可以有针对性地选取若干经济金融业发达的地区和城市开展私人资产管理、私人客户经理制等业务的试点,突出重点地区,而不必一开始就大规模铺开。三是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顾客对私人银行业务的多样化需求,有针对性地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制的服务。

3.加大科技投入,实现资源配置合理

中资商业银行应抓住传统银行服务向3A式银行转型的机遇,加大科技投入,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尽快构建起高起点、符合国情的个人金融业务技术平台。中资商业银行通过电子计算机技术尽快实现以银行卡为载体,依托ATM、多功能自助终端等设备,实现储蓄业务、理财业务(如基金业务等)、缴费业务、汇款业务等非现金业务的自助操作,银行有限柜台可以进行高端客户、理财业务、大额现金业务等高附加值得业务,有效实现优质资源服务优质客户以及高收益业务等。中资商业银行可以根据城市的大小建立若干独立贵宾服务中心,可以实现储蓄、信贷、理财等综合性业务的网点。中资商业银行贵宾服务中心可以理解为私人银行初级阶段,可以为积累优质客户奠定良好基础。

4.提供综合化、全能化、个性化的私人金融服务

服务是商业银行的宗旨,也是信誉的保证,一要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和服务理念,并把这种理念贯穿到整个业务经营管理中。二要细分客户群体,提供差别化服务。银行称之为优质客户,包括三资企业员工、个体营业主、金融证券业、律师、经纪人等高收入行业的从业人员、政府中高级公务员以及演艺界知名人士、体育明星等,优质客户是同业争夺的重要目标。商业银行要贯彻“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方针,研究提供差别化、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方案和投资理财方案,实施优质客户发展战略,为他们提供量身定做的金融产品和贵宾式服务,以产品功能的不断完善和服务手段的不断丰富,吸引和留住客户。同时完善客户经理制,由客户经理直接为优质客户群提供面对面、“一站式”的全程综合服务,通过接近客户、了解客户需求,捕捉市场信息,创新和推广产品,提高综合服务能力。

篇10

电子银行是城市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变革,大力拓展电子银行渠道,可以实现传统业务和电子银行业务的协调发展。发展电子银行应该作为突破网点和地域限制、抢夺高端客户的重要手段,不仅能提高商业银行形象,还能促进银行整体效益的实现。但是在电子银行业务探索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仍有很多环节需要进一步完善改进。

一、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电子银行业务的制约因素

1.电子银行业务的安全存在隐患

据有关部门的调查显示,不愿意选择网上银行的客户76%是出于安全考虑。安全是电子银行业务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资金安全对于客户、商家和银行都是至关重要的。银行通过各种高科技手段保证客户、商家和银行自身的资金安全,但是也暴露出高科技的广泛应用带来的安全隐患,主要包括客户端的安全性和信息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如电子银行应用系统的设计存在缺陷、计算机犯罪、黑客问题等,稍不注意防范便使银行损失惨重。

2.城市商业银行的信息化建设比较薄弱

电子银行体系是以客户服务为中心,以网上银行、电话银行、POS、ATM、CDM为主,是以信息化的基本建设为平台而构成的体系。柜台业务的电子化和网络化的处理、信息数据的交换、虚拟化服务体系的完善、计算机安全应用体系的运营等等都离不开银行的信息化建设,目前信息化建设的薄弱制约了电子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

3.电子银行业务提供的服务不及时不到位

电子银行是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安全技术与银行业务高度融合的产物,因此其提供的服务应该区别于传统业务,具有个性化。 而实际工作中,往往存在着诸多服务不及时不到位的情况。比如,各城市商业银行办理注册电子银行业务的网点占全部营业网点的5%~9%,客户必须到这些网点办理开户手续,造成这些网点业务办理时间过长,排队问题严重,并且企业和个人注册电子银行的用户需要填写多份协议书,流程繁琐,影响工作效率。除此之外,客户使用电子银行所反馈的意见得不到及时解决,电子银行对客户也缺乏有效的跟踪和售后服务,无疑会增加睡眠客户的数量,造成银行系统资源的无端浪费,更为银行激活和催醒这些客户带来更大的成本负担,从而制约电子银行的发展。

4.电子银行业务品种开拓受限,产品功能不完善

电子银行业务应该实现各业务品种的有机结合,进行灵活创造,形成一种新的运作模式。而目前电子银行业务,大都表现为将一部分传统的柜台业务电子化,所推出的电子银行产品也大多限于对银行现有业务的电子化改造,没有体现出其业务的创新特色,并且在产品宣传方面投入不够,产品功能不完善,深层次推广受阻。

二、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电子银行业务的思路

发展电子银行的战略实施重点应在降低成本和灵活创新方面,推动客户选择电子银行,并带动银行成长,实现电子银行客户快速增长。银行可以围绕这些客户集中资源,积极灵活地进行市场销售,达到传统等金融产品数量的同步增长,以保证银行的整体利益。

1.大力发展网上银行业务,降低服务成本

从整体来看,整个电子银行的发展应该是以网上银行为中心,围绕业务创新发展网上银行特有的业务产品,各渠道均衡发展。网上银行不仅仅承担替代原有传统网点的职能,更能降低人均服务成本,创造超额利润。

2.加强客户分层管理,提高电子银行业务的服务水平

首先,将客户进行分层管理,对不同的客户实施不同的营销策略,确立以差别化产品和差异化服务为高端客户提供贵宾化服务,为中端客户提供特色服务,为低端客户提供便民服务的营销策略。其次,构建立体营销格局,运用阵地营销、媒体营销、交互式营销、户外营销、广告招贴、体验营销等不同的营销方式,不断丰富营销手段。最后,对客户指定专人负责,提供客户随叫随到的跟进式服务,妥善解决客户在使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通过与客户的紧密接触,贴近用户,查找问题,改进产品,完善功能提高电子银行业务的服务水平。

3.寻求商业战略合作伙伴,提升银行核心竞争力

城市商业银行的电子银行还要致力发展成为本市中小企业和市民进行个性化、多元化信息服务的途径和平台,这就需要不断挖掘商业战略合作伙伴。建立和部分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的战略合作,在人才培训、资金融通、应用系统互联上进行深入合作。通过柜台核心业务应用系统互联,实现银行间柜台相互办理他行存款等业务,使得电子银行享受到更多的异地物理网点办理业务的便利,以发挥终端优势,提升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4.实施灵活创新,开创电子银行产品、服务、设备新局面

改变目前被动型建设的局面,加大产品研发力度,增加技术投入,引进电子银行高素质业务人才。在加强规章制度建设的基础上,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开展联动营销、全员营销,提高电子银行业务特别是网络银行的客户数、交易量、提升人工网点替代率,加快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步伐。

5.进行合理的人才培训、培养规划,实施人才梯队建设

电子银行体系的构建,不仅仅需要有创新思维的产品开发人员,还需要对产品进行合理配置的管理人员,另外还需要技术研发人员、产品市场营销人员、售后服务人员。进行合理的人才培训、培养规划,实施人才梯队建设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三、城市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的建设与实施

1.电子银行策略规划

(1)目标客户的市场定位

作为城市商业银行,在电子银行目标客户的选择上应该结合“三立足”的原则,选择“立足地方、立足中小、立足市民”的市场定位,坚持“大小并举,好中选优”的原则,重点对系统中行业重点扶持的企业,借助企业网上银行集团理财和账户管理等优势功能,积极协助及时、准确、完整地掌握以财务信息为核心的信息化经营管理模式,实现集团内部的各种资源高度集中管理、控制和配置,安全高效地对各种财务管理方案做出科学、符合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决策。

(2)电子银行的产品地位

电子银行产品应改变过去“单打一”的传统模式,将银行现有可以调动的资源都调动起来,形成合力,重点实现业务一体化,体现产品整体优势。金融产品由于法律、风险、操作和固有市场条件的限制,有其基本的特征,不可能是产品发生性质上的变化。然而,一个产品可以开发出一个系列,以零存整取业务为例,可以开发出上学目标存款、结婚目标存款、养老目标存款、旅游目标存款、购房目标存款、装修和家具目标存款等。

2.电子银行管理组织的构建

为适应电子银行的业务发展及竞争需要,应自上而下建立专职的电子银行职能管理机构,加强对发展电子银行业务全过程的管理和控制。在总行一级成立专门的电子银行部门,全面负责电子银行业务的管理与新产品的推广工作。考虑到各支行部门设置精简,可以将电子银行业务目标下发到各支行,通过合适的绩效考核办法,引导支行拓展电子银行业务,让客户继续通过支行任何一个且只需要通过一个营销联系点就可以办理所有业务,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便捷服务。

3.电子银行信息技术系统的构建

城市商业银行的现有核心业务系统大多充当着基础支持性角色,是银行日常正常营运作业的主轴,也是支持电子银行的后台账务核心,电子银行信息技术的构建,必定涉及电子银行系统与银行核心业务系统有效、快速、正确、弹性联结机制的建立。

(1)对前端服务渠道业务系统的整合

为了使客户通过任何渠道,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都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畅通地与银行交易,同时使商业银行能及时对客户做出反应,为客户提供准确、一致、全面和最新的信息。应该在柜面人工服务、电话、传真、ATM、POS等多种业务联系渠道进行高度集成的基础上,将网银WEB、无线接入等新的业务联系渠道置与一个统一的信息处理框架之下,使前端业务系统在提供和信息上保持高度一致。

(2)对后端客户信息分析系统整合

后端分析系统的重点是要解决信息分散的问题,使客户信息实现标准化、一体化,实现全行信息数据共享。城市商业银行应该本着集中统一与个体效益兼顾的原则,制定统一的客户信息标准,确定应用系统的体系结构,建立建设中央客户资料(或称数据中心)系统,集中客户的基础信息和财务信息和业务活动信息,供银行工作人员在一定权限范围内随时收集调用,同时在这个数据中心系统中,根据各种应用主题分析模型,产生各种分析信息以辅助决策。

(3)对前台业务系统和后台分析系统的整合

面对客户的前台操作必须要在组织上与后台操作融为一体,后台通过对客户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挖掘,实现现有数据的自动保存和提取,并满足银行新业务发展的需要,帮助客户服务人员及时地、综合地了解各个渠道的客户反馈信息。电子银行在后台应用系统中计算出每个客户对银行的利润贡献度,从中筛选出优质客户,为其提供个性化服务并主动接受客户的监督和批评建议,以提高这些客户的满意度、忠诚度,最终达到提高银行利润率的目的。

4.电子银行信息管理及监督机制的构建

(1)电子银行信息化工程的监督机制

为进一步加强电子银行信息化工程的监督工作,可以设立信息化工程领导小组,由分管行长、高层主管、信息部门主管、业务部门主管、营业单位代表、甚至外部战略联盟伙伴所组成,定期召开通常性的会议,或依项目需要随时召开,通过咨询、审核、协调等活动,进行信息科技监督管理。

(2)电子银行的项目管理机制

项目小组是为发展特定的金融产品,由高相关度单位的业务部门骨干成员所组成,并由项目经理负责项目过程中寻找项目资源、沟通联系、计划和时间管理控制等事务,通常电子金融产品的成员包括:产品开发组、技术支持组、市场营销推广组。

(3)电子银行风险防范管理机制

电子银行的运作方式及运作规律决定了银行要加强24小时不间断的风险控制。

第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制定正确的电子银行技术风险管理策略。对建设电子银行的技术方案进行科学论证,确保信息技术安全可靠,电子银行系统设计严密、功能完善、运行稳定;加大电子银行安全技术投入,提高通信网络带宽,建立灾难备份与恢复系统,增强电子银行抵御灾难和意外事故的能力;积极引进一些高效的安全产品和安全技术;采取有效措施防范病毒和黑客的攻击,及时更新、升级防病毒软件和防火墙,提高计算机系统抵御外部网络攻击和抗病毒侵扰的能力,增强电子银行系统的保密性和完整性。

第二,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建立标准统一、格式一致的资格审核、身份验证和业务经办授权体现并督促执行,在交易的入口处建起一道“防火墙”。

第三,实施职责清晰的部门控制管理,贯彻事前控制为主的原则,以“全面、准确、连续、及时、零事故”为目标,严格落实内控主管部门的监管责任,加强对每一项交易全过程的实时监督。

第四,加强信息系统、应用程序的风险控制管理,加强电子设备的维护、检修及软件和硬件的管理,保证电子银行系统的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叶望春:中小银行的市场定位战略.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2]张文棋:商业银行发展论.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篇11

《银行家》:中国银行业协会成立于2000年5月。但一段时间以来,与其他行业的协会组织相比较,特别是与同期我国银行业如火如荼的改革、重组与发展的局面相比较,银行业协会的作用似乎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刘张君:的确,正像刘明康主席今年年初视察协会时所批评的那样,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银行业协会缺乏活力,基本上处于“无人才、无内容、无方向”的“三无”状态。在我国银行业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银行业协会如何有效地开展工作,没有多少现成的东西可以借鉴和遵循。我们认为,只有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研究新问题,关注中外银行业发展趋势,主动走在前面,才能使工作富有成效。

协会工作的转折点出现在去年下半年。特别是今年年初,刘明康主席就协会的工作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说,协会今后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引领中国银行业健康发展,充分发挥“自律、维权、协调、服务”的职能。他的讲话可以说是对协会的定位与功能的全面的、新的诠释。

《银行家》:一般来说,行业协会组织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为会员提供服务。而“引领”二字,似乎是给协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理解这一新定位和新要求?

刘张君:我的理解,这一定义的确是对协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际上,依照国外的经验,行业协会在很多情况下比监管组织更有权威。比如一些银行业市场交易规则的制定,就是会员单位的负责人开会一讨论,马上就定了,监管机构是不过问这种事情的。行业内很多事情协会出面协调就可以。

对协会的这个新的定义是根据行业协会的职能、定位和功能在新形势下发展而来的。市场经济越发展,行业协会的地位和作用就越重要。目前,银行业是我国金融领域的主力军,在整个国民经济建设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几年,商业银行改革迈出了一大步,农村信用社改革也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银行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使银行体系的组织结构、市场功能得到优化和提升。但是,在今后和未来的一段时期内,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经济金融格局的变化,中国银行业将面临着国内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和资本市场发展的考验,行业总体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关键期。主要表现在:一是银行业对外开放进入关键时期,年底过渡期结束,银行业市场竞争及有关规则将发生较大变化;二是银行业改革进入关键时期,呈现出大银行与中小银行的不平衡,城市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不平衡;三是银行监管进入关键时期,尤其是风险监管任务艰巨;四是银行业经营模式转换进入关键时期,目前大银行普遍出现流动性过剩,银行业需要转变经营理念,实现科学发展,集约经营。

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之下,中国银行业迫切需要增强团结协作,共同维护市场交易秩序,积极探索合作与竞争的新模式,实现合作共赢。我们应该看到,随着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在规范银行业市场交易行为、维护银行业市场秩序、维护银行业合法权益、提高银行业自主创新能力等许多关系到银行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的、带有共性的问题上,银行业协会将担负越来越重要的任务。

《银行家》:结合我国银行业现阶段的发展特点,中国银行业协会在服务宗旨、服务功能以及定位方面有什么特色?

刘张君:银行业协会作为会员自己的组织,以促进会员银行实现共同利益为宗旨,在促进会员银行健康发展过程中担负着重要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在我国银行业的改革、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键时期,中国银行业协会应该以服务中国银行业改革与发展为己任,采取有力措施,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认真履行自律、维权、协调、服务的职能,不断提高为会员单位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在引领中国银行业健康发展中发挥历史赋予的重要作用。

具体来说,是一个宗旨,八字职能。促进协会会员单位实现共同利益,是银行业协会的惟一宗旨;自律、维权、协调、服务是协会的基本职能,我个人的理解,这八字职能其实可以归结为两个字:服务,即为银行业健康发展服务。

协会的任务主要有四项: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维护银行业的金融秩序;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提高行业服务水平。根据这些宗旨、职能和任务,协会最终要实现监管机构负责人所说的六个定位,即,政策的建议者,市场的协调者,纠纷的仲裁者,信息的传播者,会员的服务者和专项工作的组织者。

《银行家》:对自身宗旨和职能的重新定位,的确使协会下一步的工作有了明确的方向。您说2005年是协会工作打基础的一年,请您简要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刘张君:围绕“如何引领中国银行业健康发展”这一主线,协会2005年主要做了这么几件大事:

一是完善协会工作委员会的架构。第一是法律委员会,这是原有的一个委员会,目的是维护行业的、会员的合法权益,由中行牵头,担任主任行;第二是自律委员会,制定行业标准,防止恶性竞争,提高行业文明服务的水平,由工行担任主任行;第三是农村合作金融工作委员会,这是2005年新成立的委员会,主要是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3万多家法人提供自律、维权服务;第四是即将成立的银行业资格认证委员会,开展银行业从业人员的资格认证工作。最近还准备筹备成立银团贷款专业工作委员会。

二是制定与签署三个公约。首先是《中国银行业自律公约》,对行业自律进行了基本规定,防止恶性竞争,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其次是《中国银行业维权公约》,呼吁国家有关法律制定和执法部门,创造一个有利于银行业发展的好的法律环境,即通常所说的好的金融生态。去年我们还牵头组织了一些银行进行了几次维权活动,维护了这些行的合法权益。这两个公约是维护会员合法权益、实现高度自律的最基本的公约。围绕维权公约协会还有一些具体的维权制度和措施,比如黑红名单制度,即《贷款诚信企业名单》和《逃废银行债务企业名单》,前者就是所谓的红名单,是指那些守信用的企业,各家银行表彰自己的优质客户;黑名单上是那些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机构和个人,以及提供虚假信息和评估报告的中介机构,主要是防止企业和个人提供虚假的信息,再就是防止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提供虚假信息、评估报告,帮助客户骗取银行信贷。采取这个办法,是为了打击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机构和个人,督促这些人遵守职业道德,推动社会诚信制度的建立和建设诚信社会。

第三个公约是《中国银行业文明服务公约》,银行业向社会公众郑重承诺,银行不仅仅是企业,更重要的是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通过提高文明服务,均衡追求实现自身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三是为更好地落实这三个公约,制定了公约实施细则以及两个办法。两个办法就是《中国银行业协会“贷款诚信企业”评选管理办法》和《中国银行业协会“逃废银行债务客户名单”管理办法》。

《银行家》:2006年作为“上水平”的一年,协会工作将会有什么特点?

刘张君:2006年,协会将要做好行业诚信制度建设、行业自律和文明服务等方面的工作。

在诚信制度建设方面,今年,协会准备再制定三个公约。一是由中行牵头,制定《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的道德行为公约》,以规范从业人员的行为。二是针对商业银行目前存在的资金、客户随人员流动而转移的现象,准备由中行牵头,制订《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业人员流动公约》。三是针对银行间存在的无序竞争使银行合法权益受到伤害的问题,由建行牵头,制定《银行业金融机构反不正当竞争公约》,规定市场交易准则,打击不正当竞争行为。

在行业自律方面,针对银行业专项业务,准备制订几个行业标准。第一是“银行卡类业务行业收费标准”,建议银行卡类中间业务收费标准实行下限管理,以至少能够弥补业务正常运行所产生的成本。近期,银行业业务中如年费收取、跨行查询手续费等问题成为业内外的讨论热点,尽快制定行业标准,规范银行的中间业务收费和减免费用行为,可以避免同业不公平竞争和恶性竞争造成的银行卡业务亏损经营。

第二是“电子银行业务收费标准”。目前电子银行汇划类业务的收费标准执行的是政府指导价,但由于电子银行的成本明显低于柜面手工操作成本,因此在价格上仍存在明显的不合理。因此,协会建议将价格策略作为研究重点,通过差别定价,引导客户使用电子银行,以降低银行成本和社会成本。

第三是“小额支付系统收费标准”。目前商业银行的跨行支付结算业务需要向人民银行的小额支付系统缴纳费用,该费用支出是银行经营成本的重要部分之一,也是各行制定客户收费价格策略的主要依据。但各行现在还没有向客户收取费用的统一标准。因此,协会建议就向客户收取跨行支付业务的收费标准问题进行讨论,通过成本―收益分析计算出盈亏平衡点,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形成行业统一定价,规范跨行支付结算业务市场。

第四是类中间业务收费标准。此外,其他的收费问题诸如保险资产托管费率问题,QFII账户的收费问题等等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规范。

在文明服务方面,结合贯彻落实文明服务公约及其实施细则,整顿行风,增强服务意识,特别是增强中小客户服务的意识,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准备制订更具人性化的柜台服务标准。

篇12

网络银行的发展势不可挡,我国的网上银行既存在问题,也在不断的发展,在问题中发展,在发展中解决问题,但问题解决的好坏决定我国的网上银行能否健康快速的发展,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应该重视存在的问题,协调行动,将问题解决在发现的初期。

1.加大改革和监管力度,促进健康发展

1.1 改革网上银行管理模式

作为一种新型的服务渠道,网上个人银行和网上企业银行在功能设计、营销推广、客户服务、安全控制等方面具有很多共同点,因此有必要成立专门的网上银行业务部门,进行统筹规划和系统管理。网上银行最大特点之一在于其低成本的优势,而设立专门的网上银行部门,精简机构和人员,实现业务管理的集中和部门职责的优化,是发挥网上业务低成本优势的必要手段。

网上业务的发展不可能完全脱离传统银行业务而存在,网上业务的实现与银行科技部门的支持密不可分,同时还涉及各业务渠道之间的紧密配合。因此,建立跨部门运作机制,加强横向沟通和协调,是网上银行组织结构设立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原则之一。

1.2 加强网上银行的金融监管

为规范和引导我国网上银行业务健康发展,有效防范银行业务经营风险,保护银行客户的合法权益,以下我们根据《网上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介绍我国银行监管的具体规定。

开办网上银行业务的市场准入,经银行监管当局批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各类银行机构,包括政策性银行、中资商业银行,以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设立的合资银行、外资银行和外国银行分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开办网上银行业务,应在开办前向银行监管当局提出申请,经银行监管当局审查同意后方可开办。

增加网上银行新业务品种监管。政策性银行、中资商业银行、合资银行、外资银行获准开办网上银行业务后,若需增加新的网上银行业务品种,应由该分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主报告行统一报银行监管当局审查。城市商业银行若需增加网上银行业务经营品种,应由其总行统一报银行监管当局当地机构审查。

1.3 加强网上银行的风险防范

针对前面提到的风险问题,必须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加以防范,保障网上银行的顺畅运行。必须指出的是,网上银行与风险是同时并存的,只要网上银行存在一天,就不会没有风险,也不会有绝对的安全。关键是如何处理好风险,以及在对风险的有效处理中不断提高安全防范的水平,我们仅法律风险为例,来说明它的保护措施网上银行对于法律风险的防范和化解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手段进行:

第一,加强客户准入的审查。客户资格的准入,是网上银行业务风险控制的第一道防线。例如,银行在办理信用卡业务时,对持卡人的条件进行审查,并对其资信情况进行调查,符合条件的方可办理信用卡。对电话银行的客户在信用、收入、经济活动等方面附加合理的限制条件,只有满足这些条件才能成为电话银行客户。

第二,以合同协议明确各方当事人的基本法律关系。尽管在国内网上银行服务品种丰富,但其基本内容仍为网上资金支付。然而,与传统的银行支付结算业务操作方式不同,网上银行对这一业务的操作,是由客户利用自己的终端或移动通讯工具,通过互联网服务商,接拨网上银行业务提供商的主机或系统,通过通信系统或互联网传送到银行计算机系统,经过认证系统和网关后才能完成资金转移。鉴于在这一过程中,银行客户、银行、网络服务商三方当事人的关系比较复杂,而且我国立法对网上银行业务尚无明确的法律,网上银行在开展各项业务时,必须通过协议加以规范。

第三,明确网上银行与客户之间的责任和权利。网上银行业务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业务,用户在使用网上银行业务的时候,对一些交易环节及应注意的事项并不十分明确。网上银行作为交易的主体,应承担告知的义务,这一点类似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确定的消费者有知悉的权利,服务提供者有告知的义务。一般网上银行应告知如下内容:网上银行提供的服务内容、银行和用户的责任、电子交易记录的确认和领取方法、信用卡丢失的补救方法、误操作的纠正方法、系统安全的措施等等。网上银行在与用户签约时可用书面的形式说明交易规则。如:中国工商银行手机银行业务管理办法中,用户在签订《使用合约》时,银行发给用户《使用手册》,用户按照手册设置各种功能。网上银行不仅要用类似这些方式进行介绍,而且在介绍中还要做到:真正的公开;充分说明业务内容及操作方法;能够被用户所理解。网上银行对客户资料和账户交易资料有保密的义务,未经客户许可或特定执法机关依法要求,不可以将客户资料向第三方提供。

2.完善客户关系

2.1建立完备的客户数据仓库

完备用户资料,是进行客户细分,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前提条件,而目前国内银行的客户信息分类处理水平仍需不断提高。客户数据仓库的建设应基于客户基本信息和账户基本信息,支持网上银行管理人员从中定义和随时提炼需要的资料,为银行分类营销提供必要的依据,数据仓库应基本实现识别客户差异以及进行客户分类。

识别客户差异是为了真正了解客户需求,是进行个性化服务的前提和基础。对于网上银行业务,应对客户资料和交易记录进行分析,从中发现潜在客户和优质大户,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营销和服务。客户差异识别的内容包括:一是进行现有客户评估。积累每一个客户的个性化信息,并在这种积累的基础上,对每一个客户做出评价。二是发现优质客户。竞争加大了赢得新客户的难度和成本,根据《哈佛商业评论》的一项研究报告,把营销重点放在获利较为丰厚的客户群上,即使不在新客户上投资,企业也能够实现大部分的盈利目标。三是发现潜在客户。通过客户差异识别发现潜在客户是客户关系管理的一种智能分析能力,潜在客户是发展中的客户资源,也是银行未来的财富。

在识别出客户差异后,就应该根据客户的不同特征和交易偏好等因素,对客户进行分类。通过客户细分研究,深入了解每一类客户的需求特点和偏好特征,不断丰富和完善客户信息数据库,为网上银行实现对高价值客户的一对一营销、提供个性化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奠定基础。在客户细分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将具有发展潜力或具有成长性的客户从普通客户中区分出来,这些客户往往将成为银行未来盈利的主要客户来源。

2.2强化客户联系纽带

网上银行在延伸银行服务触角、加强个性化服务能力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银行服务人员与客户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无形中拉大了银行与客户的距离。在网上银行服务方式下,客户与银行主要通过网上银行系统发生业务往来,银行人员与客户之间面对面接触的时间越来越少,传统银行营销中的关系和情感因素在很大程度上被弱化。

作为银行成本投入最小的一种服务渠道,网上银行的进入门槛是很低的,网上银行产品的可模仿性也是最强的,当所有的银行都拥有了同质化的网上银行产品时,竞争的焦点必然会从网上转移到网下,此时,情感因素将成为左右客户选择的关键,因此,银行必须加强与客户的日常联系,积极与客户保持良好的接触,当前可以考虑根据地域、客户类别等多种条件,为每个客户服务人员分配一定数量的个人或其他客户,或将客户服务人员的姓名、照片、电话和专长公布在网络上,客户使用网上银行过程中遇到的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EMAIL、电话等形式直接联系到对应的客户服务人员,按照“首问负责制”原则,由客户服务人员负责及时解决相关问题,同时,银行还可以基于业务发展的需要,综合考虑成本效益因素,鼓励客户服务人员主动联系客户,随时获知客户需求变化并提供相应的建议,以情感为纽带,以沟通为手段,在银行与客户之间建立起长期、持续、稳定和互动的关系,提高客户对银行的忠诚度和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吴以雯.网络金融[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