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专业认识范文

时间:2023-08-07 09:24:5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土木工程专业认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土木工程专业认识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086-02

认识实习是以调研与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学习相关实例为主的知识之旅,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将就认识实习组织与管理及其与综合素质的关系进行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

一、认识实习的组织与管理

在我校的土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中,认识实习安排在第三学期开学初。它一般包括实习时间安排、实习地点、准备工作、行程安排、实习方式、实习成果、实结等环节。

1.实习时间、地点和调研对象。认识实习时间一般根据培养计划和实习要求由教研组长和指导老师共同确定,通常为1-2周。根据参观实习的具体对象,实习地点有所不同。教研组长和指导老师根据专业学习情况和具体要求,选择几条线路,组织学生学习和考察已建或在建建筑,以提高对土木工程专业的认识。以我校2010年为例,认识实习的时间、地点和调研对象见表1。

2.准备工作。首先,召开动员大会,明确实习目的、任务、要求、安排、组织、纪律及考核办法;进行安全教育,签署安全承诺书;使学生从心理上重视,了解实习流程,明确实习任务和要求,更好地完成实践环节。其次,教师指导学生查阅和整理资料,了解调研对象。由教学组长、指导老师参考学生意见安排好行程(可用校车或租用大巴接送)。

3.多种方式相结合。现场参观方式最直接,让学生用眼睛观察,直观地认识路桥、房屋,包括其外形、结构、材料、布置方式等。老师进行讲解,并与所开设课程的相关内容进行联系。还有,聘请有关专家,对某工程全过程或重点问题进行全面讲解。另外,尝试多媒体技术,制作小动画、幻灯片,展示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工程实例等。

4.考核和成果要求。实习考核内容有现场记录、学生自评、实习日记和总结等。按照我们院的要求,每位学生要结合实习内容,提交实习日记及不少于3000字的实习报告。实习结束后,指导教师通过评阅学生实习日记和总结,根据平时考核记录情况,评定学生成绩,写出综合评语。

二、认识实习与综合素质

认识实习综合性较强,对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作用明显。另外,认识实习要求指导老师具备较高的教育素质。

1.培养兴趣感,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做好准备。认识实习可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激发学习热情,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认识实习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解决问题。在实习过程中,导师可根据现场情况,提出许多问题,并以启发式告之在哪一门课中将找到相应答案,从而让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充满期待。通过认识实习,使学生对本专业基本知识有个良好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作必要准备。

2.提高独立观察、分析和评价能力。学生的学习认知过程是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成并展开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利用人、物、时空等各种要素,综合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的效应,促成学生自主认知活动的生成,促使学生在与环境的积极主动的作用中,认识个人以及生活共同体与环境的依存关系,积累与环境作用的必要体验与经验,提高独立观察、分析和评价能力。对于一个工程项目,要引导学生尽可能主动地深入详细地去观察和了解建筑的结构、选材、功能和施工等。

3.培养吃苦耐劳和团队协作精神。实习时间较短,夏天气温较高,参观点量大,为“每点俱到”,其日程安排十分紧凑,行程很劳累,对发扬吃苦耐劳精神提出了较高要求。根据指导老师反映,由于在实习中学习到大量知识,学生们都始终保持干劲十足的状态,每次参观完都意犹未尽,甚至要求老师增加参观地点,体现了积极的求学态度。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在实习这样的集体活动中也很重要,同学间互帮互助是保证毕业实习顺利进行的关键。现在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比较缺乏协作精神,因此,带队老师在出发前应做好动员工作,在实习过程中还可以安排一帮一或分小组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4.教育素质。土木工程专业认识实习不仅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教育者教育素质的要求也更高。素质是能力的自然前提,能力是作为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条件并决定活动效率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当前,土木工程专业教师多毕业于建筑工程、或道桥工程,或岩土工程,相对缺少土木工程专业的较全面基础知识;从学校到学校,缺少实践经验;非师范专业,对教育学、心理学了解不多。为此,带领土木工程专业认识实习的教师应提高自身教育素质。

土木工程认识实习要做好准备工作,采用现场参观、专家讲解并利用多媒体技术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方法。认识实习考核的主要内容有现场记录、实习日记、学生自评、实结等。土木工程认识实习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培养兴趣感,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做好准备;提高独立观察、分析和评价能力;培养吃苦耐劳和团队协作精神;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认识实习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教育素质。

参考文献:

[1]陈以一,李国平,等.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J].高等建筑教育,1999,(3):37-38.

[2]王重生,李亚林.土木工程专业认识实习研究[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1,20(1):42-44.

篇2

二、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路

土木工程专业学生主要是从事技术应用和开发等为主的工程技术人才,要与当地的沙工职业学院的培养目标区分开。它的目标应是培养从事土木工程技能操作和建造等为主的工程技能人才。为了培养校区土木工程技术人才,张家港校区土木工程教育应顺应科技发展的趋势,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为宗旨,以培养工程师为目标。为了实现培养工程师的目标,整个培养环节应以“实践应用”为主线,包括重要学科的实验、重要学科的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独立实验操作、实际工程操作、现场施工管理、施工现场参观等。下面就以社会实践、实验培养、设计培养三个方面阐述如何按照卓越计划要求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实践应用型人才。

1.加强社会实践环节

实践性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课堂教、学、做进一步的深化加强,是学生获取实践性知识的重要途径。[5]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现在所需要的是实践型人才,这样才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但是目前学校在实践教育方面做得远远不够,实践性教学仍然是目前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所以,学校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应该加大力度进行实践性教学,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与企业实践机会,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良好的教学体制,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所以为了培养实践应用型人才,学校应该重视社会实践与企业实践并做到以下几点:

(1)学校要精心安排实习,让学生积极与建筑工地技术人员施工工人进行交流,从而能使学生更进一步地了解课本上的知识。

(2)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和实训基地,为实践教学提供资源保障。

(3)加强教师队伍实践教学水平,尽快落实安排年轻教师到地方企业和政府部门挂职学习,与本部有多年教学经历的教师交流经验,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

(4)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识了解,加深对土木工程专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地位与作用的认识,培养学生的事业心、使命感和务实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5)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能够用已学过的理论知识去分析实习现场看到的实际生产技术,使理论知识得以巩固和深化,又能提高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

(6)将校外企业的工程师或行业资深土木工程师请进来。将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有一定资历的现场工程师请到学校兼课,或举办系列讲座,定期与专业教师进行座谈交流,取长补短。

(7)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合理安排一些课外实践教学环节。比如邀请专家进行讲座、开展一些土木工程专业方面的竞赛、寒暑假社会实践等;在校期间要认真学习基础知识,关注并积极参加建设部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各专业认证考试,努力学习知识,参加考试获得相关资格证书。

2.加强实验培养与管理

近两年船建学院岩土工程实验室购置了土木工程专业各学科所需的常规实验教学设备,教学条件明显改善,满足了课程教学的基本实验要求,成为土木工程和工程管理专业本科生的重要实验基地,实验设备利用率很高。课程组编写了各类试验指导书与讲义,实验过程均由学生独立操作完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做好以下几点:

(1)图书馆要有与土木工程专业相关的各种书籍,学生可以通过借阅来增加自己的专业知识,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

(2)老师上课期间要积极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相互学习的能力。

(3)学院要积极组织各种建模比赛,老师要配合指导,通过自己动手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4)坚持教学、科研的有机结合,组织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和工程项目,鼓励部分本科生参加教师主持的科研实验研究工作,提高能力,得到锻炼。

(5)采用常规试验和创新试验相结合的方式,试验内容选用实际工程业务进行试验,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应用能力,严格实验报告的撰写。

3.加强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的组织与管理

船建学院为学生提供了多台计算机机房,满足课程设计上课要求,并配置了服务于本专业各类课程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环节所需的AutoCAD绘图软件、北京理正系列岩土工程设计软件和国家建研总院推广的PKPM网络版系列工程设计软件。为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加强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的组织与管理,学校应该做好下面几点:

(1)重视专业基础课程实验设计,增加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对试验完成效果好的小组要进行奖励,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创新型学生培养目标的实现。

(2)重视土木工程专业软件的教学和应用。对于像AutoCAD、天正建筑设计、PKPM、鲁班预算等学生工作以后所应用到的软件,学校应该加大力度组织安排学习,建立专门的机房供学生学习应用。通过这些软件来完成基础课程的设计任务,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3)学校应该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实践性教学培养的主体是学生,要努力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比如学院可以开展课程设计大赛、建模大赛等,并给予相应的奖励,这样学生可以在学习的同时体验设计的乐趣并培养学生的思维开发和创新的能力。

(4)在各门课程学习完之后各专业课程设计之前,应先安排半周时间让学生到基地实习工程施工现场观摩。

(5)教师在课程设计时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指导,科学、合理地设计课程设计实践。

(6)设计实践课程内容时应采用单项实践和综合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相结合等形式。

(7)优化课程设计考评机制,保证土力学考核的合理性。

篇3

Abstract: the talent cultivation is a systematic project, private university civil engineering applie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s a groundbreaking work and exploration work.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private higher education, the article take the social demand as the guidance, the private college studen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education model of civil engineering is discussed, and puts forward the train of high quality application oriented talents of civil engineering proposal.

Key words: Private College Talents Majoring in Civil Engineering

中图分类号: S96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土木工程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工科专业,作为传统的工程类专业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备受重视。到目前为止,我国开设土木工程本科专业的院校大约已有200多所。其中相当一部分院校的土木工程专业经过长期发展已经拥有了雄厚的实力,有很好的办学条件和丰富的办学经验。而民办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创建较晚,仍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办学条件和办学经验相对较弱,面对众多高校的激烈竞争,如果一味仿效,走别人的老路,无疑是没有出路的。因此如何在新形势下,结合我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合理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成为我们当前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针对学生特点确定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中心任务,为国家输送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是高校的重要职责。为切实做好人才培养工作,首先必须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即所要培养出来的人才的质量和规格,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人才培养目标直接反映教育方向和教育思想,并指导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同时也决定了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确定合理的培养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慎之又慎。社会需求是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依据。因此,应在充分了解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内社会 (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的实际需求情况和毕业生的基本走向的基础上,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及生源实际情况出发,确定培养目标。据统计,我国土木工程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从事科研、教学的科学研究型人才在地方高校毕业生中所占比例很少,仅是 5%左右。也就是说,未来土木工程专业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将成为市场需求的主流。因此,为了更好地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院应立足自身特点,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竭力打造高质量的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

二、修订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思路

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是实施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高等院校应与企业、行业保持密切联系, 及时了解行业、企业对人才知识能力与结构的需求, 使企业、行业专家指导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一方面, 可以了解科技发展的新情况、新动向; 另一方面, 还可以及时了解行业、企业对毕业生培养质量的满意度及用人单位对各类技术人才的需求情况, 以便及时调整培养方案。可以将企业、行业专家及行政领导请进校内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并不断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滚动式修改, 这种开放性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过程, 紧密跟踪市场需求变化, 采纳生产一线技术人员合理的意见, 使培养目标更加符合企业的实际需要, 也确保了方案的科学合理性和可操作性。1)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作为我们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框架。2)按照研究型、应用型两种类型区分土木工程不同类型的培养方案,同时也要注意和专科层次的建筑工程人才培养方案相区别;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但切忌把建筑技工的培养模式硬绑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来。应用型人才主要来自教学型大学,毕业生能胜任土木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等工作,培养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3)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四个版块。特别注重专业选修课的设计,扩大专业选修课的选课空间,满足市场导向适时调整专业选修课的需要。

人才的培养,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国家土木工程资格相对接,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培养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的土木工程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三、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合理的教学课程体系。

教学计划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基础,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能否达到规定的质量要求,因此要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首先要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除了构建公共课、专业基础课、核心专业课的三级课程体系外,还应加强课程设置的综合化,注重不同学科间的横向联系,以拓宽学生就业适应面。其次要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在一、二年级,以学习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必修课为主,为专业课的教学奠定基础;在三、四年级,以专业方向课、选修课为主,根据个人爱好、兴趣以及社会需求进行选择,对于专业课程,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注重对学生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及开拓创新精神的培养和训练,传授学生一种获取知识、 利用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和方法。

四、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确保教学质量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前提,而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高校发展的根本保证,因此应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积极采取有利措施,营造适宜教师队伍发展的平台。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专业课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文化和专业理论水平,较强的教学、教研能力;同时要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而我院土木工程专业自创办以来,大多数现任教师主要来源于应届毕业生。这些年青教师的实际经历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对社会、对实践的了解,工程实践能力相对比较薄弱。因此,为改善师资力量,提高教师素质,我系应立足现有教师队伍,有计划地安排教师、特别是年青教师到实践部门挂职锻炼,增强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同时积极鼓励土木工程专业教师参加结构师、建造师等资格考试,逐步培养“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另外也可根据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从一些企业单位、科研部门聘请一些实践经验丰富、能快速胜任教学要求的工程技术人员承担部分课程并指导相关实践活动。这样,一方面为本科教学活动注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带动和培养青年教师,帮助青年教师成长,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为培养社会急需人才提供师资队伍保证。

五、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工科学生的实践性环节,特别是现场实习,是学生认识工地、了解施工过程、熟悉施工管理的主要途径。认识实习的目的是增加新生对土木工程专业的感性认识,使其对本专业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在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中,组织学生参加指导教师的科研、工程技术服务项目,让学生接触到一些新的技术问题,增长学生的知识面。在实习的过程中,为学生创造深入施工现场的条件,让学生真正接触实践,完成实际项目上的工程测量、工程实验等方面的任务。

六、重视人文教育,逐渐培育自己的校园文化

目前,民办高校由于受办学时间短等因素影响,人文教育还很薄弱。很多校园内充满了娱乐精神,大批量的文艺晚会受到广大学生的追捧,但是一些著名学者的学术报告却是门可罗雀。因此民办高校一定要树立实施人文教育的办学理念,把人文教育摆在重要位置;同时必须把思想、道德、伦理与具体的学科知识学习相结合。只有这样,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才能落到实处。

结语

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民办高校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和探索性的工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仅需要优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还要积极面向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重点,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理论学习和实践性教学较好地统一起来,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

参考文献:

篇4

姓名:张华林

学号:20103875一:实习时间和地点

十月十七号上午农大本部工科试验大楼下午志高国际居民楼

十月十八号上午泰安文化艺术体育中心下午农大南校宿舍楼

十月十九号上午泰安军分区适用房下午丽景花园

十月二十号肥城一藤钢铁厂

十月二十一号济南山东高速综合办公楼

二:实习目的

走进施工工地,亲身体验施工环境,充实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对已经或者将来要在课程中学到的建筑方面的事物进行一个初步的认识,为以后更好的学习专业知识打下一个基础。

三:实习概况

十月十七号,这是我们这周实习的头一天,大家都很兴奋,因为大家已经对这个实习周等的迫不及待了,戴了安全帽,虽然帽子有些陈旧,但心里还是觉得蛮新鲜的,想想未来的我们将要每天戴着它穿梭在工地楼宇之间,让人很是期待。今天,老师带我们参观我们宿舍楼旁边在建的工科实验大楼,每天上课去餐厅吃饭都要路过它心里早就想进去先一睹它的风采了,只可惜工地有严格的规定,只能隔着围栏远远了望。今天终于有机会解开它的神秘面纱。它是一座十三层的建筑,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地基采用的是筏板基础,筏型基础又叫笩板型基础,即满堂基础。是把柱下独立基础或者条形基础全部用联系梁联系起来,下面再整体浇注底板。由底板、梁等整体组成。建筑物荷载较大,地基承载力较弱,常采用砼底板,承受建筑物荷载,形成筏基,其整体性好,能很好的抵抗地基不均匀沉降。筏板基础分为平板式筏基和梁板式筏基,平板式筏基支持局部加厚筏板类型;梁板式筏基支持肋梁上平及下平两种形式。一般说来地基承载力不均匀或者地基软弱的时候用筏板型基础。而且筏板型基础埋深比较浅,甚至可以做不埋深式基础。整栋大楼很重视节能环保,采用双层玻璃保温隔热效果明显增强,多处地方采用隔热泡沫板,部分位置还设有通风井。工地上一位监理工程师带领我们参观整个建筑,走进大楼,墙上横竖固定着许多龙骨,监理大哥说这是为了方便悬挂装修用的大理石而预先准备的,跟着一位老师,我们来到了二楼,一些实验室已经有了大体轮廓,地面上也有了许多电缆线,过道上方也已经装好了防火喷淋的管道,在参观过程中,老师的耐心解答让我学到了很多新鲜名词现浇板、后浇带、剪力墙、沉降缝、构造柱。现浇板:现浇是相对于预制板来说的,现浇是指在现场搭好模板,在模板上安装好钢筋,再在模板上浇筑混凝土,然后再拆除模板。后浇带:建筑施工中为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温度、收缩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按照设计或施工规范要求,在基础底板、墙、梁相应位置留设临时施工缝,将结构暂时划分为若干部分,(实习报告 fanwen.chazidian.com)经过构件内部收缩,在若干时间后再浇捣该施工缝混凝土,将结构连成整体。后浇带的浇筑时间宜选择气温较低时,可用浇筑水泥或水泥中掺微量铝粉的混凝土,其强度等级应比构件强度高一级,防止新老混凝土之间出现裂缝,造成薄弱部位。构造柱:在多层砌体房屋墙体的规定部位,按构造配筋,并按先砌墙后浇灌混凝土柱的施工顺序制成的混凝土柱,通常称为混凝土构造柱,简称构造柱。构造柱的抗震作用:以唐山地震为例:唐山地震后,有3幢带有钢筋混凝土构造柱且与圈梁组成封闭边框的多层砌体房屋,震后其墙体裂而未倒。其中市第一招待所招待楼的客房,房屋墙体均有斜向或交叉裂缝,滑移错位明显,四、五层纵墙大多倒塌,而设有构造柱的楼梯间,横墙虽也每层均有斜裂缝,但滑移错位较一般横墙小得多,纵墙未倒,仅三层有裂缝,靠内廊的两根构造柱都遇破坏,以三层柱头最严重,靠外纵墙的构造柱破坏较轻。由此可见,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在多层砌体房屋的抗震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篇5

1土木工程专业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1土木工程专业在传统人才培养中过于重视理论教学

当前,土木工程专业在教学安排上将大部分的教学重点、课时安排放置于学生的理论学习中,这种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但不可否认的是,土木工程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实践素养要求较高。因此,在卓越现场工程师培养的社会背景下,过分重视理论化的教学方式,会使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在实际工作实践中缺乏必要的竞争力。

12传统人才培养中忽视了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多是依靠高校自身的力量发展办学,忽视了社会企业参与的重要性,尤其是许多公办院校更是如此。由于高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是将毕业生输送到社会企业中去,因此,社会企业对于人才能力的需求才是高校关注的重点,也是提高高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而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中,常常是一套教W模式沿用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在这一过程中高校故步自封、画地为牢,没有与当下的时事形势相结合,使得人才的培养与社会出现了脱节。

13土木工程专业师资队伍组成单一

长期以来,高校都被人们认为是学术的天堂,高校的授课教师多为硕士以上的高等学历,其中大部分的教师一毕业就进入高校任职,缺乏与土木工程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经验;而高校内又缺乏具有常年在一线的土木工作经验的工程师,使得学生的土木工程专业学习更像是纸上谈兵。这种单一教师队伍的弊端也暴露无遗。

14土木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忽视学生创新管理能力的培养

长期以来,无论是在高校教师还是学生眼中,土木工程专业都被视为一门专业技术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顾对学生进行土木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没有对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理念,使得学生主观上缺乏一定的创新意识。此外,一些具备创新意识的学生又不具备一定的创新管理专业知识。

2土木工程专业卓越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

21土木工程专业卓越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的总目标

卓越现场工程人才培养的大环境下,土木工程专业相关人才培养的总目标主要是以市场以及社会企业对于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实际能力需求为导向即为人才培养的出发目标。本文通过与社会企业的合作和自身问题的改善,探讨了高校土木工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来设计、开发出适合高校发展以及提高高校土木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竞争力的培养方案。

22土木工程专业卓越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的分目标

土木工程专业卓越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的分目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土木工程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发展与完善,要致力于在高校内打造一支“双师型”的土木工程管理教学团队;其次,土木工程专业实训平台的建设与完善,致力于为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专业实践操作平台;最后,土木工程专业卓越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监督体系的设立与完善。评估监督以及指标体系的完善,在卓越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过程中对人才的发展进行监督完善以及纠偏。

3土木工程专业卓越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路径研究

31加强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设计施工能力

(1)增加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实践学习课时的安排。高校在为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进行教学安排以及教学大纲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及专业特殊性,在实践教学设计安排上合理设置好实践以及理论学习的时间,既要注重理论课时的保障以及专业课程的教学时间设置,使高校学生具备开展实践所需的扎实理论功底;又要认识到土木工程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科,因此,在教学设计上要能够为学生留有充足的实践环节,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大纲设计时要能够有计划地增加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课时。

(2)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为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创建一定的企业实训平台。土木工程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要求很高的学科专业,而且当前社会中的企业都希望高校毕业生具备成熟的上岗实践工作能力。为此,高校要在实际教学中抓住社会人才的需求导向,加强与企业的深入合作,为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稳定的实训平台。具体而言,高校可以通过与企业设立专门的、定向培养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校企专业实训平台,或者公司与高校合作建立校企合作新模式等形式来为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营造一个仿真的专业实训平台,尽量为他们打造一个与社会企业接轨的仿真实训平台。

(3)“卓越现场工程师”培养模式下双师型导师的建立。“双师型”土木工程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落实到实践中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高校可以通过一定的激励措施鼓励在校的土木工程专业教师到对口企业中实践训练,在具备一定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开展教学;高校还可聘请企业高级土木工程管理人才来校开展讲座,或者通过聘任其为学生导师的方式来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

32培养、挖掘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创新管理能力

(1)为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搭建一定的创新实践平台。土木工程专业卓越现场工程师的人才培养不仅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理论学习功底以及专业实践能力,还要求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创新意识。同时,对专业内有创新意识也具有创业意向的学生而言,要有一定的创业基础知识能力。为此,高校可以针对土木工程学科的特点设计一定的创新大赛,通过一定的奖项设置鼓励学生参与其中,挖掘他们内在的创新能力;此外,高校还要为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设置创新管理方面的专业课,提高他们创新管理的理论知识修养。

(2)教师要主动吸收、鼓励学生参与到自己的科研创新项目中去。在培养和挖掘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创新管理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应主动吸收和鼓励学生参与自己的科研创新项目。尤其是有一定科研课题的教师要能够根据自己的科研课题,结合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学习内容以及学习特点将学生纳入到自己的科研创新项目中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土木工程专业的相关知识,还能够提高学生的信息收集、电子数据处理等能力。

33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监控体系的设计与完善

(1)卓越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指标的事前评定。卓越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是国家近些年提倡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但其在人才培养的各方面设计上均不是十分完善,要想培养出土木工程专业的卓越现场工程师就要能够在人才培养前设计好相应的人才培养指标。在卓越现场人才培养过程中实时根据指标做出相应的人才培养调整方案,全力打造出一支高技能水平以及创新能力较强的土木工程专业卓越现场工程师队伍。

(2)卓越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过程中职责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土木工程专业卓越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且庞大的人才培养体系,在这一过程中环环相扣,为了能够顺利完成卓越现场工程师的人才培养目标,就要建立相应的职责体系,落实人才培养各个环节的指标以及任务要求。参考文献:

篇6

刚到工地,我感到十分的茫然,不知如何下手,从哪里做起。在项目经理和施工主管的指导下,我慢慢的知道了我应该做什么,我能做什么。在此我向各位帮助我的领导和同事表示真心的感谢。现将我的个人工作总结如下:

1、到了这里我认识了所有的的领导和各个施工队的人员,我和他们积极的接触,通过他们我了解了这个工程的大体概况以及各个项目的的情况,我知道了这些项目的具体施工步骤。

2、经过我每天下工地的努力,我了解了在工程施工中应该注意的事项(比如配筋、浇筑混凝土等注意事项),知道了如何保证施工顺利的进行,如何的能够节省材料等等

3、由于平时帮忙做些资料,我熟悉了资料员的大体工作程序,工作内容以及培养了仔细认真的工作态度。同时我也接触了预算和结算等方面的知识,我会努力争取能够独立处理这些问题。

4、在工地上我不仅学到了土建的知识我还通过现场观察、操作对于室内装饰、水电安装等方面的知识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5、由于原来做过测量,来到这里我能顺利的操作水准仪和全站仪等仪器,能够独立的为施工队伍算工程量等等。

篇7

关键词:境内外认知实习; 土木工程; 本科阶段教育;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52909(2017)01006504

近年来,国内一些高校为土木工程专业的本科生提供了境内外认知实习的机会。对于认知实习的目的,较多的说法是“使本专业的学生对土木工程有一个感性认识”[1-2]。那么认知实习能培养学生对土木工程有哪些感性认识,文章就此展开探讨。

近代中国对西方的学习经历了从学习器物到学习制度,再到学习思想文化的过程。这表明,一般的认知过程是先了解器物一类的表象,再看到器物背后的运作制度,再去思考和深究制度背后的思想文化。这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在认知实习中,学生的认知过程也是如此。

一、境内认知实习

(一)了解国内土木专业相关的器物

“器物”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建筑物本身;另一方面指建造建筑物的各种测绘仪器、施工机械和相关工艺。初步了解专业相关器物,是学生认知实习要达到的第一个目的。

对建筑物本身的了解,第一使学生对土木工程概论课程中介绍的房建、地下、路桥等不同土木工程类型有清晰认识,让学生明白土木工程主要涉及哪些方面;第二使学生不再受限于

书本上平面示例和文字的抽象解释,可以对建筑物的组成部分有直观、立体、形象的认识,实地了解它们在建筑物中发挥的作用,实现学生知识宽度的拓展;第三,对建筑物的观察认知还有助于学生初步

建立结构概念,了解砌体结构、框架结构、框筒结构等各自的结构特点,激发学生思考每种结构的力学性能,实现学生思维深度的拓展。

对测绘仪器、施工机械和相关工艺的实地认知,首先使得学生不再局限于文字和图片的介绍,有机会近距离了解各种仪器、机械的功能和使用方法,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其次,使学生了解到了建筑物建造的各个环节和相关的工艺、工序,让学生对建筑的建造过程有一个全面的、连贯的、动态的认识。

(二)了解国内土木工程行业的相关制度

一些高校在安排土木工程专业认知实习时,选择了与企业合作,这对学生了解未来的就业方向以及就业环境十分必要。与企业合作,学生能真切地了解企业的运行制度和管理制度,知晓每个职位的责任所在,使学生不仅仅把眼光放在科研和学习上,而是对整个土木工程行业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为今后走向社会,选择就业方向打下了基础。

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2014年华南理工大学组织2013级土木工程卓越全英班学生到广东省长大公路工程有限公司的技术开发部门、行政管理部门以及桥梁施工工地等地进行认知实习,学生对不同部门的分工、相应的职责和管理制度都有了初步的了解。在了解了这些信息之后,学生对照自己的兴趣和长处,有意识有目标地锻炼自己,为将来就业做好前期准备。

(三)了解土木工程相关文化

1.学科文化与素质培养

在土木工程教学中,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办事态度和对生命负责的责任感十分重要。这一点仅仅通过课堂讲授和提醒,展示工程事故的照片和视频远远不够。通过让学生亲自上工地,可以很好地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学生参观完施工工地之后,可以实地感受到工程质量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建设过程中的每一环都必须小心谨慎,不能马虎大意。这种实地参观、亲身体验的方式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2.了解国内的企业文化

对于学生未来的就业而言,除了要了解未来各个岗位的工作内容之外,还需要初步了解企业文化和工作氛围。对工作场地的了解,以及同有关人员的交谈,有助于学生从心理上认同企业文化和工作氛围。

当然,认知实习能够去到的单位极其有限,实习时间短,因此对企业文化的了解仅仅停留在一个表观、粗浅的层次,让学生对国内的企业有一个初步笼统的认识。

3.了解国内的建筑文化

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稳步快速增长阶段,各地的建设事业正蓬勃开展。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千城一面”的问题逐渐浮现,城市建筑缺少文化特色是近年来被社会广为诟病的。

了解建筑文化、传承建筑文化,是当代学习建筑相关专业大学生应该肩负的责任。在认知实习的过程中,学生将有机会接触到如岭南的骑楼、围屋等各种富有文化底蕴的建筑,从而生动思考这些建筑的结构特点和功能,以丰富对建筑文化的理解。

对于以结构为主的土木工程学生而言,许多人认为了解建筑文化并无必要。然而,树要参天,其根必深。如果要在建筑行业追求更高造诣,必须要有深厚的建筑文化底蕴作为基础。认知实习在这方面也为学生作了准备。

二、境外认知实习

部分高校(如华南理工大学)为土木工程专业的本科生提供了境外(即中国大陆以外)实习的机会。一般境外实习包括四个部分:境外高校认知实习、境外企业认知实习、境外工程认知实习和城市参观。境外认知实习的重点在于比较和发现,即比较境外与中国大陆建筑的不同之处,发现其异同之处。如果耗费人力物力财力组织境外实习,学生所看到、了解到的|西在境内也完全可以看到、了解到,那么境外实习的价值便荡然无存。

篇8

中图分类号:TU;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7)02000405

土木工程专业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工科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尤须注重学生用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即注重学生工程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其成为合格的工程应用型人才。但通观目前现状,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尚存在诸多问题,如高校教育理念有失偏颇,应用型师资队伍缺乏,所培养的学生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但缺乏工程实践锻炼等。基于这一现状,地方高校须创建

创新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走校企协同的“双线”之路,切实提升学生的工程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人才培养模式仅是一种外在的价值体现或者技术手段,其背后的教育理念才是真正起决定作用的关键。中国的大工程教育秉承学科本位观,倾向于知识的传承及创新人类知识与文化,因此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多为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专业基础知识,辅之以一定的专业实践训练。学生毕业进入工作领域以后,通过在具体工作过程中完成工程师的职业训练,然后成为一名合格的土木工程师。这种基于学科本位观的人才培养模式将理论知识与工程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了割裂与分层,延后了学生创新素质和应用素质的培养。

在国外的工程教育领域,典型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有两种:欧洲大陆模式和美国模式。欧洲大陆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以德国和法国为代表,其工程师的培养会在学校统一完成。学生在校期间须完成与工程师相关的基础理论教育和基础性专业实践训练,并通过职业资格认证,毕业时可取得工程师学位。美国模式是由学校和社会两大部分组成。学生在校期间首先进行工科基础教育,毕业后进入社会进行具体职业化的专门教育训练,参与各专业工程师考试并通过相关职业资格认证,完成所有项目后成为工程师。无论是欧洲大陆模式还是美国模式,工程类人才培养模式均对学生基础教育和实践训练有相同的要求。

相比较而言,中国高校对于工程类学生的培养更倾向于知识的引导和学习,客观上使学生的工程师职业化培养有所滞后,没有和职业生涯进行有力结合。土木工程专业也呈同样现状。相关企业进行人才招聘时,会希望毕业生已具备工程师相关基本能力,无需企业对其再进行基本能力的培养,且企业往往对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较高要求。因此,就企业用人的观念、要求而言,高校需要在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进行变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既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也是地方高校在转型发展中践行社会服务功能最为直接有效的路径。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由于自身各项条件的限制,要在全国300多所高校开设的土木工程专业中取得发展,必须在人才培养目标中找准定位,应以培养区域性、应用型、复合型的高级技术人才为主。要实现这一目标,则需结合应用型大学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面向的行业和就业领域,考虑就业区域建筑业生产需要,在校地、校企合作的框架内,建构在校理论学习与验证、企业与校外基地实习与实践的“双线”式培养模式。这样才利于地方高校找准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定位,使培养模式特色鲜明,并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既对学科发展有长远意义,同时也为区域及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土木工程专业校企协同人才培养中面临的困境

尽管中国不少高校在相关专业进行了校企合作的相关研究和实践,但自国家实施“2011计划”以来,校企协同的理念和实践在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仍存在不少有待探索的问题。目前开设土木工程专业的300多所高校在人才培养的实际过程中,运用校企协同模式的不少,但取得相应成效的不多。校企协同在人才培养的运用中尚面临着一些困境。

首先,教育理念有失偏颇。不少高校认为校企协同是职业教育实施的模式,普通本科教育应以知识、学术和理论为主。这具体表现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仍然重理论教学而轻实践教学,无法保证足够的实践性职业能力训练,况且现有的实践训练也是鲜与企业联合,未能意识到企业的参与对学生工程实践素质和从业能力的提升作用。

第二,企业动力不足。由于高校与企业的发展目标、终极追求各异,要实现校企协同则需要一定的基础作铺垫,在某些方面校企应达成一致,形成利益共同体。虽然中国大多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不足,但不少企业依然存在校企协同动力不足的问题。企业很少主动与学校进行合作,既有的合作其深度也不够。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企业对校企协同的认识尚不到位,未能意识到与高校合作所带来的技术、知识、人才等智力资本的增强,而这些恰是企业所欠缺的发展要素;另一方面,也折射出高校在校企协同中发挥的作用及协同的力度尚且不够,不能以自身的智力资本撼动企业,这依然与高校所秉持的教育理念有所偏颇有关。

第三,机制体制等保障措施不到位。要使高校与企业基于一定共识与利益形成利益共同体,机制体制等保障措施是必不可少的要素。由于校企协同涉及到投入机制、研发机制、效益分享机制、风险规避C制、绩效评估机制和评价机制等整个合作过程各方面的体制性因素[1],因此机制体制等保障措施不到位会严重制约和影响校企协同。这不仅需要高校和企业努力,尤须政府有所支持与作为。目前机制体制等保障措施也是校企协同最大的瓶颈所在,严重损伤了高校和企业的积极性。

第四,应用型师资队伍匮乏。目前,土木工程专业教师多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业界实践经验,自身专业技能较弱,因此,对于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提升有限。其后果是高校能提供给企业的技术、知识、人才等智力资本的含金量有限,这又继而影响到校企间的有效沟通与连接,影响两者合作的开展。

第五,课程体系不科学。课程建设是专业及学科建设的核心,但大多高校仅从学校的课堂教学层面进行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的选择、知识编排没有深入考虑适应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职业需求,这样势必存在局限性和片面性。这同样影响到高校所能提供给企业的智力资本含金量,最终影响高校与企业利益共同体的生成。

三、校企f同“双线”式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对地方高校而言,要在整个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中取得一定成绩,必须从人才培养方面下功夫,在人才培养目标中找准定位,使毕业生具有一定的个性与特色,具备应用复合型高级技术人才的特征。

(一)强化校企协同理念

为应对当前高校存在的教育理念有失偏颇问题,应从强化校企协同理念入手,充分认识到工程素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对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重要性。而仅仅依靠高校自身是很难助益学生拥有这些能力,毕竟更为侧重学术的高校很难保证学生足够的实践性职业能力训练。因此,必须打破校企协同是职业教育实施的模式这一传统观念,树立新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校企协同理念。从理论源头肃清认识,才能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采用技术手段对校企协同加以落实与践行。

(二)积极促进企业间的协同

为应对当下企业动力不足问题,对高校而言,更应迎难而上,积极为校企协同,为校企利益共同体的生成铺垫基础。在实践操作过程中,高校可以主动出击,广泛而有重点地确定目标企业,多元方式和途径与企业进行沟通与联系。诚然,要生成利益共同体必须让企业意识到与高校进行联合可促进其自身的发展与强大,因此高校要想与企业进行协同,务必在智力资本要素中下功夫,力求提升自身智力资本含金量,同时畅通与企业联结及协同的渠道。

(三)完善政策等保障措施

目前制约校企协同最大的瓶颈在于机制体制等保障措施的不到位甚至缺席。校企协同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需要双方相互信任才能实现。需构建基于IT 新技术和大数据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立完备的知识产权保护与评估机制,制定合理的校企协同创新利益分配制度,加大政府的奖励与激励政策[2]。虽然最能有效提供机制体制等保障措施的是政府,但高校也可在其中有所作为。因此,对地方高校而言,要顺畅校企协同的渠道,进行校企协同式培养人才,务必致力于出台和完善相应的政策措施,为校企的顺利合作铺垫政策基础,有效规避校企协同过程中可能出现各种问题与冲突,使企业参与校企协同无太多的顾虑与担忧。

(四)加强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

在高校所能提供的知识、技术、人才等智力资本中,人才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对土木工程专业而言,企业所需的人才与传统学科专业不同,未必需要具备高深理论知识、深厚学术功底的师生,但一定需要具备相应专业实践知识与能力的师生。因此,高校要致力于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以此提升师生整体的专业实践知识与能力,以便能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刺激企业参与校企协同的需求,畅通校企协同的通道,提升校企协同人才培养的质量。

(五)校企协同“双线”式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

在有效解决以上4个问题的基础上,高校应从微观入手,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以及业界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质量、规格的要求,全面系统地研究土木工程专业校企协同“双线”式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适应业界需求。土木工程专业校企协同“双线”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原则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学生利益、学校利益、企业利益相结合,政府引导、学校主导、企业指导相结合。

1.土木工程专业校企协同“双线”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目标

(1)构建校企协同“双线”式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图1);

(2)与企业联合构建一支专兼职结合、素质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构建校企协同“双线”式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4)构建校企协同“双线”式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效果的评价机制、实施过程的监控机制、实施的宏观保障机制。

2.土木工程专业校企协同“双线”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机制构建

(1)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效果的评价机制构建。

第一,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评价和课外监管(主要包括团队协作和竞争模式及评分,角色模拟操练模式运作及评分,期末综合评价);第二,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从教学思维、教学组织和教学状态3个方面进行);第三,对企业的合作效果评价(包括岗位与专业的近似度、工作环境和工资待遇等)。

(2)实施过程的监控机制构建。

在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进行全面的监控分析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建立校、院、系三级监控组织和学校与企业横向合作监控组织。强化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采取目标控制与过程控制相结合的方式,在不同层面上、不同空间里对教育和教学、企业顶岗实训进行全员性、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与监控。根据管理职能和工作任务,落实各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工作规范和运行质量的监控。

(3)实施的宏观保障机制构建。

第一,建立健全政策激励机制,对于参加工学结合的企业,地方政府可以在税收方面提供优惠,提高企业参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积极性;第二,明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法律地位;第三,加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政府财政投入。

3.校企协同“双线”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1)校企协同“双线”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实践环节具体目标化),如图2所示。

(2)校企协同“双线”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实施过程(步骤、方式等),如图3所示。

4.校企协同“双线”式人才培养模式预期效果

(1)解决教学中存在的主体地位“倒置”,实验实习单一问题。

在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特别是在实验实训及实习中更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有浴L剿鞴菇ㄗ酆鲜迪翱纬蹋强调专业知识在企业的实际运用,训练学生从事建筑行业的力学分析能力、施工管理能力和项目决策能力。教学手段从以课堂讲授、演示为主转向以教学设计、组织、引导与考核为主,形成学生自主式、体验式、研究式等实践教学新模式。

(2)解决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

通过校企协同“双线”式的实施,打破教师传统化的说教,通过校企结合教育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使理论与实践形成有效对接。

(3)解决 “双师型”教师匮乏问题。

通过与企业的协同创新、联合共赢,一方面学校教师可通过企业挂职锻炼、职业资格证书考取等方式不断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形成。另一方面,学校可聘请合作企业的一线工程师为兼职教师,以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

(4)解决毕业生专业实践能力不强的问题。

校企协同“双线”式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使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在整个大学学习期间得益于企业的参与培养,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工程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贾一伟,张豪. 基于制度创新的产学研合作协同模式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1):37.

篇9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9-0132-02

一、土木工程专业开展校企合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土木工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工科应用型专业,该专业的实践性环节包括认识实习、测量实习、地质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以及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除测量实习、地质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学校可自行解决外,其他实习都不可避免地和企业发生关系。特别是持续时间最长的生产实习,离开企业是根本无法完成的。再者,毕业生终究要走上社会,除创业或考公务员外,其余大多数都将走进企业,但企业追求的目标是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因此他们希望毕业生一到岗,马上就能做事。但目前的现实状况是,高校培养的学生专业理论知识掌握较好,实践动手能力较差,高校与企业之间缺乏沟通。因此应在供需方即高校与企业之间架设一座桥梁,那就是“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1]。校企合作做到了应社会所需,与市场接轨,实现“供”与“需”的平衡,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实践。通过校企合作,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使企业得到人才,学生得到技能,学校得到发展;从而实现学校、学生与企业及社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各得其所、共同发展”的多赢结果。

土木工程专业实习具有户外作业、影响因素和不安全因素多等特点,企业通常会担心学生实习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一般不愿意接收,因此土木工程专业推进校企合作有它的难度所在。结合土木工程专业的特点和我校的实际,进行土木工程专业推进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研究,将对提高我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一批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专业知识扎实、适应市场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二、校企合作的主体及动机与动力

校企合作的主体除学校和企业外,还应包括学生。其中,学校和企业是组织者和发动者,学生是直接的参与者,校企合作活动的组织与开展要通过学校和企业来协调,而最终效果要通过学生来体现并实现。相对于企业来说,学校在组织者中积极性更高,从目前情况来看,学校更加具有主动性。校企合作的参与者主要是这三大主体,但政府、行业协会及相关职能部门也可以加入到当中来。三大主体在校企合作中的动机与恿θ床痪∠嗤,高等学校的动机与动力在于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土木工程人才,所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好的社会反响及良好的社会声誉,从而争取到更好的生源,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企业的动机与动力在于从学校招收到所需要的优秀人才,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和社会财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学生的动机与动力在于在学校能学到未来工作中所要用到的知识与技能,毕业后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并较快地适应企业的生活,发挥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校企合作模式

1.“引进企业”模式。学校主动寻求知名企业,在合作中企业处于辅助地位,人才培养的目标主要由学校提出,并承担大部分培养任务。企业只提供相应的实践教学环境和条件,协助完成部分实践教学环节,或以师带徒等方式协助学校完成部分技能培养任务。例如,利用企业资源帮助学校建立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2]。

2.“校企互动”模式。以校企双方具有共同合作意愿为契机,进一步推进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素质人才,强化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按本科人才的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共同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构建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3.其他模式。学校和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勇于创新不拘泥于某种形式,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校企合作模式,只要是有利于学校和企业发展的形式都可以大胆采用。校企双方应共同建立学生实训制度和评价原则,建立各岗位技能评价标准,按制度、标准共同进行监督和管理,加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建立一种产学研结合,企业、学校双元并重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四、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校企合作双方合作机制存在的问题。许多学者认为校企双方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尚不完善,校企合作缺乏整体推进的运作制度[3]。

1.由于学校和企业有各自的运作规律,而新兴的校企合作对于两者来说都是新的尝试,必然会遇到许多不同的看法、做法,以致学校与企业的运作机制存在较大差异。

2.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处于民间活动状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责、权、利的规定比较模糊,双方无法建立长期、稳定、互惠互利的合作机制。

3.运行的形式单一,大都是建立“校内工业中心”或“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来进行校企合作,未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从而影响校企之间进一步的深度合作。

五、校企合作的探索与实践

校企合作最大的障碍在于各方利益的不一致性:企业追求的是利润的最大化,学校追求的是办学质量和效益的最优化,学生追求的是成才和就业的便捷化。为实现学校、企业、学生的多赢,湘潭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积极探索与实践,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经验。

1.凝聚校友力量,打造顶岗实践、工作推荐的综合性平台。由学院牵头成立土木工程专业校友会,充分利用本专业毕业的优秀校友资源为学生打造一个顶岗实践、工作推荐的大平台,凝聚全国校友力量,推进学生优质就业,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了解和把握行业最新人才的需求、研发动向及技术需求。

2.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打造“学校+企业双向教学团队”。建立和我省优秀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邀请他们的公司代表参与我校土木工程专业校企合作座谈会,深入了解企业对用人方面的具体要求、企业面临的技术难题和目前的困境等,重点介绍我校近年来在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校企合作、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深入了解彼此的诉求,寻找合适的切入点,让双方均有干劲,我们学院利用自身专业方面的优势,积极为企业解决技术方面的难题,并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智力支持,我们培养的优秀学生,优先向合作企业推荐,寻找利益的共同点。和企业一起探讨,确定具体合作领域,明确双方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并且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书,以法律文件的形式予以确认。学生实行双导师制,即学校委派责任心强的专业教师担任学生的校内导师,企业委派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或高级工程师担任学生的校外合作导师。校内导师负责学生的校内管理和企业联系,校外导师负责学生的实习指导和业务培训。以培养学生岗位能力和工程素质为出发点,全面提升教学效率,校企双方努力打造出一支结构合理、理论与实践互补的双向教学团队。这一实践模式在我们学校取得了较好的实训效果。

3.推行创新创业教育。通过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实施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增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系统性、整体性和综合性,强化实践性联合培养教学环节,寻求在与企业和行业联合培养的体制机制上能够有所突破和创新,注重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突出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以及综合应用能力,为学生未来就业奠定基础。

六、结语

我校依托优秀的校友资源和当地优秀的企业资源,和企业开展了较高层次和富有成效的校企合作。实践表明,只要寻找到利益的共同点,开阔思路,开展校企合作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不仅能合作好,而且还能实现双赢,这条路我们一定要继续走下去。

参考文献:

[1]雷文庆.发展高职教育与校企合作[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2):91-92

[2]李亚春.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2,(6):128-130

[3]董ê停蔺树亮.加强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J].职业与教育,2009,(6):38-39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Promoting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on Practical Talents Training in Civil Engineering Specialty

ZHANG Xue-bing1,KUANG Cheng-gang2

(1. Civil Engineering & Mechanics College,Xiangtan University,Xiangtan,Hunan 411105,China;

篇10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9(a)-0139-02

1 引言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时期,高等教育已由过去的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近年来全国有300余所高职高专学校升格成为本科院校。这些学校升格以后,一方面提升了办学层次,扩大了办学规模,增强了办学实力,拓展了办学空间,但同时,如何实现从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的实质性转变,如何进行学校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设计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模型式,如何保证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如何在本科层次上办出特色等等,也是这些学校面临的新问题。

黑龙江工程学院是2000年升本的院校,为了探索应用型本科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和办学特色以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目标、规格,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等,我院参加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国家规划课题“21世纪中国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以及“十一五”国家规划课题“我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等项目的研究。通过几年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明确了办学定位、制定了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方案。基于学院“应用型本科”的发展定位,我们结合土木工程专业自身特点,确定了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定位,即立足行业,面向社会,培养基层和生产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系统掌握土木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能在工程单位从事道路、桥梁工程及一般土木工程的勘测、设计、施工和管理工作,亦可在教育与研究机构及技术与行政管理部门从事本专业的教学、科研和技术管理工作的工程技术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2 土木工程专业就业岗位群对人才的实践能力的要求与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我院在构建土木工程专业(道桥方向)实践教学体系过程中,针对专业特点及毕业生就业岗位群的职责、任务和功能要求,把学生必须具备的实践技能与能力归纳为基本技能、专项能力、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等四个层次。在进行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时,分别按这四层次精心规划实训内容和项目,实行分层次系列化实践训练的实践教学方案,坚持产学结合原则,提高毕业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工程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了由单一到综合,由相对独立到科学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和三创精神,以适应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要求。

土木工程专业(道桥方向)学生应掌握与从事道路、桥梁以及一般土木工程的施工、勘测、设计、维护、管理以及相关的科研与教学等有关岗位群所必需的基本技能、能力的具体要求为:

(1)基本技能:绘制工程图技能、测量技能、计算机进行文字表格处理的基本技能等;

(2)专项能力:岩土及道路建材等试验能力、施工测量、路线测量、桥位控制测量及小区域地形测量等能力、道路建筑材料组成与配合比设计能力等;

(3)工程应用能力:公路路线、路基路面和一般桥梁结构、基础工程、涵洞等工程实体设计的能力;施工组织设计、工程造价管理(工程概算、施工图预算和投标报价)的能力;路桥工程质量检测能力等。

(4)综合能力:道路、桥涵施工技术与管理的能力;分析解决公路工程中实际问题、预防和分析处理工程质量事故的初步能力;公路维护、运营管理的初步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社会交流能力和适应能力;信息获取能力、自主学习、自我发展能力和创新精神等。

3 四层次系列训练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在制定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我们针对本专业学生所需的知识、技能与能力结构,设置相应的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环节,通过理论教育与实践训练,使学生获得所需的知识、基本技能与能力,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整体培养方案是:

理论教学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等构成。教学总时数安排了2424学时。其中通识教育课程必修课12门836学时、选修课6门160学时,共65.5学分;专业基础课必修课13门674学时、限定选修课4门264学时、任意选修课9门288学时,共80学分。理论课总学分147.5。

实践教学体系是由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及综合教育等三项实践构成的。具体实践教学环节共设置36项,51周,6分。其中有通识教育9项18学分;专业教育15项41学分;综合教育12项不少于10学分。

学生必须修满 210学分(综合教育学分至少10学分)以上,方可毕业。

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方案是把所有36项实践环节按功能化分为四个层次,分别设计相应的实训内容,采取不同的训练方式加以实施。具体方案设计如下:

3.1 基本技能训练(第一层次)

针对某一专业技术基础的动手能力进行的基本技能训练。其功能是了解、认识、描述土木工程产品的功能要求,内部结构。包括认识实习、道路CAD制图训练、测量基本技能训练等。

(1)道路CAD制图训练:1周

学生的手工绘图与识图、以及计算机绘图技能是工科学生必备的基本技能,也是学习专业课程的基础。本项实践教学是配合道路工程制图课程设置的。该课程对先修课程没有特别要求,所以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把该课程等安排在第一学期。学习完理论课后在第一学年第2学期安排1周时间的集中训练,进行计算机绘制工程图的基本功训练,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工程制图的有关基本规定, 能够应用计算机迅速完成具有较高质量的工程图。

(2)认识实习:1周

认识实习内容为了解路桥结构的组成、功能、特点,为专业课学习计打基础。在学习专业课程之前,应该先让学生获得路桥工程实体的感性认识,形成专业概念,了解所学专业的工作内容和成果表现形式,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安排在第二学年第4学期时间为1周。实行方式为集中组织学生参观已建成的公路与桥梁的构造和结构类型、以及到路桥施工现场了解施工过程、方法和基本操作工艺等,并结合现场讲解,使学生获得路桥工程的初步认识,为后续的专业课教学打好基础。

(3)测量基本技能训练(测量实习I):2周

测量技能是本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也是从事路桥工程施工与设计的专业人员的必备的基本技能。为加强对测量技能的训练,测量实习共安排了4周,分两个阶段实施。第1阶段为测量技能基本训练(前2周),主要内容为熟悉测量仪器的使用原理,进行各种测量仪器的基本操作训练。本项实践教学是配合测量学课程设置的。安排在第三学年第5学期学习完测量学理论课后进行。

3.2 专项能力训练(第二层次)

是针对某一专业技术方向开展的专项能力训练。其功能是掌握岩土、建料的性能分析、地质构造与地形地貌的识别与标定、路桥结构的布设与控制技术等。

本项实践环节包括道路测量技术的应用训练(测量实习II)、地质实习、道路建筑材料集中训练、土工集中训练等四项。

(1)测量技术应用训练(测量实习II):2周

测量技术应用训练为测量实习的第2阶段(后2周)。主要内容是施工测量、路线测量、桥位控制测量、地形图测量等,培养学生使用各种测量仪器解决工程测量任务的能力。要求学生掌握公路及桥涵勘测、施工中的恢复定线及施工放样等测量方法。

(2)地质实习:1周

地质实习的内容为认识辨别常见的岩石、矿物和地质构造;认识地形、地貌的特征、地表水系分布与地下水分布等。本项实践教学是配合工程地质课程设置的。安排在第二学年第4学期学习完工程地质理论课后进行。

(3)道路建筑材料集中训练:4周

道路建筑材料集中训练的内容为进行工程实际要求的有关道路建筑材料的性质、技术性能等方面的试验技术的综合训练。该课程是一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课程。安排在第二学年第3学期,学生学习完道路建筑材料理论课后直接安排4周时间进行道路建筑材料试验的集中训练。要求学生熟悉常用筑路材料性质、技术性能、矿料级配、混合料组成等方面的常规试验原理;掌握路桥结构配合比设计水泥混凝土与沥青混凝土材料组成、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及试验方法。

(4)土工试验集中训练:2周

土工试验程集中训练的内容是进行工程实际要求的有关土壤、岩石的性质与技术性能等方面的试验技术的训练。本项实践教学是配合土质学与土力学课程设置的。安排在第二学年第4学期讲,学生学习完土质学与土力学理论课后直接安排2周时间的土工试验的集中训练。要求学生掌握土的物理性质及力学性能等方面的试验原理;熟练掌握试验操作方法、程序及数据分析与整理方法。

3.3 工程应用能力训练(第三层次)

是针对专业开展的工程应用能力的全面训练。其功能是掌握工程实体检验与分析、设计、施工、组织和控制方法。包括道路与桥梁结构检验以及课程设计等。

(1)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设计:1周

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设计课程设计的内容为预应力混凝土简支T梁设计与计算。本项实践教学是配合结构设计原理课程设置的。该课程是本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主干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必须先修完结构力学课程,故安排在第三学年第5学期开课。学生在学习完结构设计原理理论课后直接安排1周时间进行课程设计。要求学生掌握预应力砼简支梁的受力分析、结构设计与计算方法。

(2)预应力混凝土梁桥设计:1周

预应力混凝土梁桥设计课程设计的内容为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或连续梁桥的主梁设计与计算。本项实践教学是配合桥梁工程课程设置的。安排在第三学年第6学期开课。

(3)路线平纵横综合设计:1周

路线平纵横综合设计课程设计的内容为进行公路路线平面、纵断面及横断面设计并计算路基土石方数量。本项实践教学是配合道路勘测设计理论课程设置的。该课程是本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主干专业课程,该课程必须先修完测量学、路基工程等课程,安排在第三学年第6学期进行。

(4)基础工程设计:1周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的内容为重力式桥墩及刚性扩大基础设计或多排桩基础设计。本项实践教学是配合基础工程理论课程设置的。安排在第四学年第7学期开课。要求学生掌握桥梁墩台与基础设计的基本内容和方法,以培养桥梁基础施工及一般桥梁基础设计计算能力。

(5)路基路面综合设计:2周

路基路面综合设计的内容为路基挡土墙设计和水泥混凝土/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要求学生掌握路基挡土墙设计的程序与方法、路基横断面设计、路基干湿类型划分、路面等级与类型确定、路面结构组成设计(包括沥青和水泥混凝土路面)、路面厚度计算及路面各结构层强度验算等。本项实践教学是配合路基路面工程理论课程设置的。安排在第三学年第5、6学期进行。

(6)公路工程项目施工组织设计与概预算编制:2周

施工组织设计与概预算编制课程设计的内容为编制一个公路工程项目的施工阶段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图预算。本项实践教学是配合公路施工组织与概预算理论课程设置的。安排在第三学年第6学期和第四学年第7学期分两学期。要求学生掌握施工组织设计的程序、内容和方法;熟练掌握手工预算编制方法及应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施工图预算编制的技术。

(7)路桥工程测试技术训练:16学时

路桥工程测试技术训练内容为道路、桥梁工程施工期间与竣工通车后各种结构、构件的性能检验与分析方法的训练。本项实践教学是配合路桥工程测试技术理论课程设置的。安排在第四学年第7学期开课。要求学生掌握路桥工程实体的性能检测技术与方法。培养路桥工程质量的检测能力。

3.4 综合能力训练(第四层次)

针对某一专业领域进行的综合能力训练。包括毕业实习(施工实习、路线勘测实习)和毕业设计、毕业教育、就业指导、科技创新活动、社团活动与社会实践等项目构成。

(1)毕业实习:(路桥施工实习、道路勘测实习。各3周)

路桥施工实习内容是学生到路桥工程施工现场进行工程实践锻炼。参加路基、路面、桥梁等方面的施工技术工作。安排在第三学年第6学期最后3周。要求学生熟悉路基、路面、桥梁及涵洞的施工程序、内容和方法;了解施工组织与管理的基本方法与内容;掌握路桥工程项目的施工的组织实施技术。

路线勘测实习内容是完成一段公路的外业勘测任务。本项实践教学是配合路基路面工程、道路勘测设计、桥梁工程、基础工程课程等理论课程设置的。安排在第四学年第7学期开学最初3周。要求学生掌握勘测设计的程序、内容和方法,掌握路线外业数据采集方法及内业资料处理、整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公路现场实测技术与能力。

(2)毕业设计(含毕业答辩):13周

毕业设计是学生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也是综合能力培养的最重要的环节。学生必须修完全部专业课程才能开始,故安排在第四学年第8学期,时间为13周。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路桥工程的设计的程序与方法;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研究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毕业设计题目应选自工程实践,分为公路设计、桥梁设计等选题。公路设计选题的内容包括路线方案的选择、平面线形设计、纵横断面设计、路基路面设计、小桥涵设计、工程数量计算、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图预算的编制。桥梁设计选题的内容包括 桥梁方案比较、结构计算、施工图绘制、工程数量计算、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图预算编制等。

4 结语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中,我们应始终以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为出发点,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努力开创出教学、科研、工程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新模式、新路子,要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宗旨,形成科学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适应学科发展和实验科学规律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需求的人才做出我们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黄伟.蔡建安.浅谈土木工程专业的办学思路[J].合肥: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2] 谭宇胜.刘岩.浅谈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特点[J].惠州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篇11

1.具有基本的人文社会科学基本理论知识和素养:在哲学及方法论、经济学、法律等方面具有必要的知识,对文学、艺术、伦理、历史、社会学等方面进行一定的学习。

2.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工科数学,了解现代物理、化学的基本知识,了解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趋势及应用前景。

3.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工程力学、结构工程和岩土工程的基本理论,掌握工程规划与选型、工程材料、结构分析与设计、地基处理、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有关工程测量、测试与试验的基本技能,了解建设项目管理方面的基本内容。

4.具有综合应用各种手段(包括外语)查询资料、获取信息的基本能力;具有应用语言、文字、图形等进行工程表达和交流的基本能力;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本能力。

5.了解土木工程的主要法规。

6.具有进行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的初步能力,经过一定环节的训练后,具有研究和应用开发的创新能力。

(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1.根据人才需求制定教学计划。教学计划的制定应借鉴老牌院校成功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出适合的、切实可行的方案。地方院校与重点院校的专业最大差别是学生的毕业去向问题,地方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应当定位在为土木行业的施工建设单位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这些单位对工程技术人才要求掌握有关施工技术与组织等方面的基本技术;具有工程经济分析的能力和工程质量管理与评估的基本知识;具有工程制图、结构设计、工程测量、材料试验、计算机应用、主要测试和试验设备使用的基本能力;了解土木工程的主要法规;具有进行工程试验、施工、管理和研究的初步能力。在培养计划的设计上,要根据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知识结构要求来设计教学目标和制定教学计划,要突出针对性,有侧重点,用人单位的需求应是教学培养方向的主导因素。课程体系的建设要体现“足够广度、必要深度”的原则,一般基层单位工作比较复杂,专业划分不细化,大部分是多工种,相关专业交叉和综合。因此,这样就要求土木工程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中体现“广度”的原则,拓宽学生的专业涉猎范围,在此基础上还要注重“深度”的把握。

2.注重与行业接轨。土木工程专业是一门应用技术型学科,考虑到其学科性质并结合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的培养目标,其培养对象主要应迎合社会需求,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因此,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过程中应突出实践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操作技巧,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使学生能具备较强的专业技术水平,毕业后到单位能够尽快适应,直接上岗。一方面,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在一定范围内选用技术力量强、设备先进、管理水平高、信誉好的企业作为校外实习基地,结为合作伙伴,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保证实习、实践的质量。另一方面,加强实践性教学建设。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的体系,成立实践性教学环节指导小组,指导小组主要组织编写和审批各类教学大纲、指导书,检查实践教学进展情况和对指导教师进行考评等工作。实践大纲要通过有经验的教师来制定,大纲应包括训练目的、内容、深度、实施方法和有关规定及要求,具体操作流程,尽可能做到直观,供学生提前参考。同时,注重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在具体的实际操作中掌握理论、技能、素养三者之间的潜在联系,把专业知识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在具体工程中吸收有用资讯,鼓励和培养“双师型”专业教师。

篇12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12-0007-02

一、人才培养目标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

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特征就是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实践,它与学术型、技能型、研究型人才之间既有相同点又有显著的区别。应用型人才和其他几种类型的人才一样,必须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不同之处在于,学术型人才需要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理论基础,技能型人才需要更加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研究型人才需要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而应用型人才更加注重在实际工程中的能力培养,所以又被称为“工程型”人才。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就是将土木工程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在工程设计、施工、管理、咨询、投资、开发等专业实践的专门型人才。

(二)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

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四年制)培养方案”中指出,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并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能从事土木工程的设计、施工与管理工作, 具有初步的项目规划和研究开发能力。”根据这一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确定土木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湖南工学院是一所升格不久的本科院校,学校的办学定位为以教学为主的一般本科院校。基于应用型本科的发展定位,我们确定了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即:“培养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从事土木工程的项目规划、设计、施工及管理的能力,能在房屋建筑、地下建筑、隧道、道路、桥梁等的开发、设计、施工、管理、投资等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并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专业方向的设置

(一)当前专业方向的设置

对于从专科新升格为本科的院校来说,本科专业是从无到有,逐年设立起来的。为了解决升本之初本科专业较少的问题,一个专业设立多个方向是常用的解决办法。同时,人才市场需求不断发展变化,更多的专业方向将给毕业生就业以更多的选择。“大土木、多方向”已经成为高校土木工程专业设置的共同选择。湖南工学院结合湖南省经济发展需要和学校师资以及办学设施等实际情况,在土木工程专业暂时设置了两个专业方向:建筑工程方向和地下工程方向。今后根据发展的需要再增设道路与桥梁(交通土建)等其他专业方向。

(二)发展方向

从近几年的发展来看,建筑工程方向就业形势较好,其适应范围比较广泛。但是,随着国家对房地产市场发展的调控,房屋建筑工程项目投资可能放缓,相应的建筑工程方向的毕业生需求可能受到一定的影响。而国家对公路、铁路(包括高速铁路)的大力发展使得道路与桥梁(交通土建)方向毕业生的需求增加。特别是在湖南省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长株潭“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不断推进的情况下,道路与桥梁(交通土建)方向毕业生的需求前景看好。目前,建筑工程与艺术设计学院正在积极引进道路与桥梁等方向的教师,为新方向的开设做准备。

三、人才培养方案

(一)宽口径

1998年教育部对本科专业目录进行调整,将原建筑工程、城市道路与公路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及地下工程、给排水工程、城市供热供燃气工程、港口工程等二级学科合并组成土木工程一级学科本科专业。至此,土木工程本科专业就成了人们俗称的“大土木”。由于土木工程涵盖的专业方向非常多,就要求在专业基础部分“宽口径”,即扩大专业基础知识覆盖面,加强道桥、市政、岩土等专业方向的基础知识,让学生对土木工程各方向均有所了解。

宽口径拓宽的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口径,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就业口径,“大土木”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面非常广。

(二)厚基础

由于土木工程涵盖的专业方向广,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可能和所学的专业方向不一致,即在“大土木”内就业,就要求学生有扎实的“大土木”基础,以后可以向自己需要的方向发展,这就是所谓的“厚基础”。 我们的课程体系就是依据“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来制定的。在大学一、二年级基础课阶段,加强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如计算机基础等,为后续的专业软件学习打下基础。力学是土木工程重要的专业基础,加强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的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为后续的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等结构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强实践

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需要依靠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环节来完成。针对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在培养方案中加大了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各实践教学环节(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等)累计学分超过总学分的25%。

为保障实践教学环节所必需的资源,学校加强了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建设。硬件建设包括专业实验室、校内实践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在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上,成立建筑设计研究所,让学生能在校内实践基地完成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软件建设包括实践教学环节的具体教学内容确定、实践教学环节管理、实践教学环节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等。

为了解决学生校外实习联系难、管理难的问题,我们和省内外设计、施工、监理等工程单位联系,开展校企“产、学、研”合作,成立校外实习基地,作为学校实践教学的重要平台,为学生的校外实习提供场所。近年来,我们先后与湖南华雁建设有限公司、湖南雁能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湖南雁城项目管理有限公司等十余家单位签署了校外实习基地合作协议,并大力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实质性建设,与校外实习基地寻求多方位的合作,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湖南雁能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实习基地被湖南省教育厅评为省级优秀实习基地。

(四)高素质

根据土木工程专业的特点,构建“五位一体”的素质教育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五位”指的是思想政治、身心健康、文化修养、业务能力和创新精神五个方面。它们的关系如图1所示。思想政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整个素质教育体系的灵魂;大学生身心健康越来越受到全社会重视,一个合格的大学生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还必须有健全的心理;理工科学生由于从中学起开始分科培养,人文和艺术等文化修养相对薄弱,利用公共选修课来进行加强尤为重要;业务能力即学生的专业素质,即前述“宽口径、厚基础、强实践”的统一体现;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五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成为一体,共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结束语

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为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将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加强学科专业建设,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建设人才,为建设伟大祖国贡献力量。

[ 参 考 文 献 ]

[1] 陈飞.国际高等教育标准分类新调整对我国技术本科教育发展的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12,(4):29-31.

[2] 王晓初,赵柏冬,张忠等.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8,(3):7-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