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7 09:24:5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德育的文化功能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校园文化就是指校园各种文化及其活动的总称,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活动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校园文化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它们分为两大种:即,校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1. 校园的物质文化,分为设施类和环境类。
(1)设施类。校园内的各种设施不仅是开展教学活动的物质基础,而且也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没有一定的设施,校园文化活动就难以得到顺利的进行,此类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思想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2)环境类。这里主要是指显性的校园环境,也是一种特殊的校园文化,其主要包括墙报、宣传栏、教室装饰、宿舍布置、校园环境的净化、美化、绿化等等,此类的校园文化对学生产生熏陶和感染作用,真可谓“道是无声却有声”。
2. 校园的精神文化,分为认知类、娱乐类、规范类、传统类、时政类。
(1)认知类。小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在课堂上讲的知识,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我们应采用学生乐意接受的方式,拓宽学生知识面、启迪学生思维方法、提高认识、转变思想。认知类的校园文化活动,包括专题讲座、报告会、读书活动辩论会、影视评论、知识竞赛等等。
(2)娱乐类。此类文化活动倍受学生的青睐。小学生好玩、好动、好乐是他们的天性,学校应想方设法为他们创造条件,使其有适当形式和健康内容的娱乐场所,让学生在娱乐中受到教育,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娱乐类的校园文化活动包括看影视、音乐欣赏、舞蹈、琴、棋、球类,文娱晚会、游园活动、艺术节等等。
(3)规范类。此类文化是学校对学生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制约的作用,是学校进行正常办学活动的需要,又是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纪律观念和良好作风的需要。规范类的校园文化活动包括学校的规章制度,校规校纪、校服校徽、班级公约、《守则》、《规范》等等。
(4)作风类。此类的校园文化既是显性内容,又有似乎看不见、摸不着,只能心领神会的隐性内容,但却能产生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指导和制约学生的言行。作风类包括校风、教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等等。
(5)时政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早已过去了,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小学生关心时局的发展,关心国内外大事,组织各种时政类的文化活动,能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培养爱国主义的思想情感。时政类的校园文化活动包括读报活动,时政讨论会、时事知识竞赛等等。
二、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
从以上校园文化的种类及作用的简要分析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意识到校园文化具有极其显著的德育功能。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提高认知的功能。校园文化能极大地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能力。它有强烈的感染力、渗透力,它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德、观念和生活方式,它渗透着社会文化和民族文化,学生通过参加校园文化活动,认识世界,了解国情,面对现实,继承民族的优良传统,学习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提高思想认识水平,有助于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 具备导向的功能。健康的积极的校园文化,能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前进,它有一股奋发向上的精神,摧人奋进的力量。一场好电影,一场生动的报告会,一次有意义的活动,能给学生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对待现实,对待别人,引发高昂热情,向文化科学进军,向文学艺术的圣殿进发。
3. 优化环境的功能。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设施类和环境类的校园文化建设,对优化育人环境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能够给学生以美的熏陶,陶冶学生道德情操,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4. 培养能力的功能。开展校园文化的各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锻炼,得到磨炼,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控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组织能力、说话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适应当前社会需要的社交能力、应变能力、竞争能力等等。
三、努力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
充分地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提高德育实效,是我们德育工作者必须共同关注的问题。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中,我们深切地认识到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优化校园育人环境。学校是一种按科学规律对学生实施教育影响的特殊环境,这种特殊环境的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优化育人环境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近年来,我校十分注意抓好优化校园育人环境的工作,我们采取“两手抓”的办法:一手抓显性的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一手抓隐性的校园环境文化建设。
(1)显性的校园文化建设。主要是指校园“四化”,即净化、绿化、美化、教育化。要完全达到“四化”要求,需要花费相当的资金。当前,教育经费十分紧缺,我们要根据现有财力量力而行,以提高校园特殊育人环境的“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力和渗透力,至少要有以下五方面的内容:一训:即校训;二图:即中国地图、世界地图;三规:即《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四有:即有升旗设施、宣传栏、有图书阅览室、有校史展览馆;五旗:即国旗、党旗、军旗、团旗、队旗。
(2)隐性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主要指“三风”:即校风、学风、教风的培养。“三风”是由学校师生思想观念、行为表现、人际关系、精神面貌等所构成的整体状态,对绝大多数师生的言行起着制约和调节作用,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因此,我们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建设,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注意培养,才能形成优化的育人环境。
2. 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我们以创建区级“校园文化建设先进校”为契机,加强校本课程建设,积极培育市级“乒乓球传统项目”、“书香校园”办学特色,成立各种艺术团、文社、书画院及各种兴趣小组等,精心组织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并为其提供必要的条件;安排适当的地点,投入必要的资金,保证活动的时间,使学生通过活动得到快乐,受到教育,身心获得健康的成长。
3. 重视加强班级文化建设。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基础,班级文化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关系密切,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努力发挥其德育功能,对抓好学校德育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具体的做法是:
(1)创造优美的班级文化环境。开展“美在教室”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出美的环境,使学生产生一种创造美的愉悦、自豪的心态。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热爱班集体的情感,达到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文明的班级文化心理。主要是指同学间和睦的人际关系,奋发向上的班风,端正鲜明的班级舆论导向等。培养文明的班级文化心理,能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感染力、战斗力。
(3)开展丰富的班级文化活动。班级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挥德育功能的有效途径,是寓德育于活动之中的良好形式。因此,我们对班级文化活动要精心设计,精心安排,精心实施,以便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4. 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横向联系。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还得加强横向联系,借以展示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果,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同时,通过横向联系还能提高校园文化的层次和开阔学生的视野。校园文化的横向联系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
(1)与社会文化的横向联系。在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交流过程中,学生有更好的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增长见识,适应社会,同时还能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为今后投身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德育功能校园文化 情感陶冶校风
校园文化是一个特定性的区域性文化,是学校长期形成并为全体师生员工所认同的校园精神、校园制度和校园的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制度、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校园文化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和成功的关键。因此,了解校园文化的层次、结构和功能,把握校园文化的特点,强化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显得格外必要和迫切。同时体现一个学校的校风风貌。
一、德育功能在校园文化中的作用
校园文化作为学校教育中的隐性课程,具有暗示性和渗透性的特点。校园文化对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一种无声的命令,无言的教育,是感化学生的熔炉,对学生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它与显性课程相配合,成为学校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渠道和有效手段,也是学生实践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德育功能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需要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传、身教等有效手段,在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是一种改造人的主观世界的行为实践活动,通过实践能够培养人的思想品德,完善人的主体人格。校园文化所具有的德育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引导认知功能,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区文化,具有鲜明的精神文明和德育特性。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广泛而有益的兴趣爱好,追求高雅新美的文化品位,塑造活泼开朗的个性品质,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健康成长。
(二)规范行为功能,校园文化是由校内师生自发组织创造和享有的精神文明和文化氛围。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校内师生的道德风尚、精神面貌、行为方式以及文娱活动的水平。一方面校内师生在校园文化当中生活,必然受到有形的或无形的、有明文规定的或无明文规定的等各种规范的要求和制约。另一方面,受群体效应和从众心理的影响,他会不断调控自己的行为,逐步融入到群体之中,最终成为群体中的一员。
(三)陶冶情感功能,情感陶冶是指自觉地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使受教育者在道德情操方面受到感染、熏陶。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不是直接的理论输入,而是通过创设各具特色的校园生活、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以及各种生动活泼的文化艺术活动等形式潜移默化进行的。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生活,能够使学生丰富的情感合理地释放出来。通过墙报上的《弟子规》《三字经》、小报《雷锋精神》、壁画《锦绣山河》等形式把德育内容展示出来;通过组织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朗读诗歌、聆听音乐、欣赏画展、观看电影等,使他们在这些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被校园文化所展示的风采中鲜明的导向所感染,从而激发欲望、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娱乐精神、优化素质,逐步成为一个在衣着服饰、言谈举止以及理想追求、心灵品格等方面都符合学校教育要求的合格学生。
(四)实践锻炼功能,学生是校园文化的主体,也是学校德育的主体。学生在校园中接受学校德育的同时,亲身参与到校园文化活动的实践中,使之具有了自我教育、自我锻炼的功能。校园为学生提供了实践锻炼的大舞台,为学生创造了各种表现自我的机会。他们从中可正确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找准自己的角色和位置,可以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自我组织管理、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以及独立自主、自我调控的能力,能够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内部潜能。
(五)凝聚激励功能,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不仅体现在师生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产品方面,更体现在师生参与和创造校园文化的交往活动过程之中。在校园文化的实际活动中,学校的好人好事、决定决议、时尚风尚以及社会新闻、时事政治等,都会通过校园中的广播站、黑板报等形式迅速传播开去,并在学生中产生共鸣,形成联动效应。只要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占领了学校阵地,就能抵制各种不良的社会思潮对学校的渗透和影响,净化育人环境。
(六)生态性功能,首先表现于它可以在受教育者思想上树立一种崭新的人生观、自然观、环境观,二是规范人与自然的交往行为,合理调节人类自身的行为,改善人与环境的关系,培养一代“大自然善良公民”,树立全社会“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新风。
在一定意义上讲,学校德育功能创造的成果折射出优秀的校园文化。也可以说,校园文化是在学校德育功能的引导下开展起来的,学校德育赋予它以核心内容和本质特性。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促进学生的健康的心理素质、文明的行为习惯、良好的道德品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崇高的理想信念、坚定的政治方向、改善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等良好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教育作用,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认识德育功能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将其潜在的功能尽可能地发掘出来。
二、学校德育功能折射出校园文化的几点看法
目前校园文化建设中仍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如:一些学校教职工缺乏对校园文化重要性的认识,过分强调智育而忽视德育,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仍不完善,有些制度没有得到实施;硬件设施建设不全面;有些学生对文学文艺活动缺乏自主性和参与性;有些学生心理负担过重,但又得不到及时疏导;在个别学校甚至出现了健全人格培养方面的空白,致使学生违法犯罪案件屡有发生。本人对强化学校德育功能折射出校园文化谈几点粗略的看法:
(一)加强对校园文化的管理和引导,一个学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状况、校园精神和文化氛围的形成,与学校领导的态度和导向有着极大的关系。怎样强化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呢?首先要提高认识、积极引导,使之纳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其次,教职员工认真落实德育大纲精神,转变教育观念,切实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形成党政领导齐抓共管的态势,从体制上保证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再次,加强对校园文化的管理和引导,把握校园文化的功能、层次、结构、趋势,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从整体上优化设计,充分考虑学校、教师、学生三个维度的整合效应。此外,要教育全体教职工都肩负起德育的责任,克服只教书不育人的现象。
(二)加强学校文化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优化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学校的各种建筑和设施,都应精心设计,合理布局,既要体现艺术性给人以美感,更要富有教育意义使人从中受到感染、教化和启迪。同时,完善各种咨询教育体系,包括学习咨询、心理咨询、发展咨询等,使之成为学生健康发展和学校正常秩序的保障体系。苏霍姆林斯基曾就校园环境建设说过这样一段话:“无论是种植花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校广播,我们都将从审美的角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的远在目标。”
(三)加强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文明健康的校风,推动校园文化的良性发展校风是学校的精神面貌,是折射一个学校德育功能的面镜子,是由全体师生长期努力、集体形成的一种稳定的、隐性的精神状态,体现着一所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治学风尚。学校应当高扬主旋律,抓好校园政治性文化建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从而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精神;通过严格的常规管理和纪律约束,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培育优良校风。
(四)加强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联系,贯彻社会、家庭、学校三结合的思想,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校园文化不是一种围墙里的封闭文化,必须与社会文化、家庭文化密切结合,形成一股正向的“合力”,方能更好地发挥其德育功效,产生互动效应。具了解,诸如北大、清华等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高校,在双休日、节假日已成为了父母们带着孩子旅游的热点。这恰好说明优秀校园文化对社会的强大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同样,社会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也不可低估,各种社会思潮、各种时尚潮流都会在校园引起震荡。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就要加强它与社会文化的联系,如邀请教学、艺术、政治、经济等领域卓有成就的人物(特别是从本校毕业的同学)为学生做报告,或是主动争取文化部门的支持和帮助,开展一些活动,既为学校开展课余文化活动起示范和推动作用,又能让学生了解围墙外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
学校德育功能真正折射出的校园文化。它既是一种客观现象,也是一个活动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以德育为目标的校园文化,始终与学生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养成息息相关。校园文化既是学校德育实施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不断提高学校德育成效的大有潜力的教育资源。校园文化是折射学校德育极其重要的载体,依托这个载体,学校德育能够更加实实在在和富有成效地开展起来;校园文化也是折射学校德育极其有效的一种途径,通过这种途径,学校德育能够更好地拓宽教育渠道,使学生的德育生活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生动有效;校园文化还是折射学校德育极其重要的一个实践条件,利用这个条件,学校德育更加符合知情意行发展的教育规律,真正收到教育人、塑造人的品德的功效。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24―0035―01
校园文化对学校德育而言,既是土壤,又是果实,在快乐、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中广大师生才能真正接受和实施德育。本文仅就校园文化建设对德育的影响谈几点认识。
一、思想品德教育的内隐特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品行的形成更多是无意识的内隐习惯的形成过程,因此在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中,不仅道德认识离不开内隐学习,而且道德情感的形成、道德信念的确立、道德行为的锻造同样与内隐学习的状态密切相关。因此,思想品德教育不仅是道德知识的学习过程,更重要的是道德行为的养成。隐性的道德教育是学生的无意识学习,是教育者以暗含的、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教育内容,施教过程中教育的痕迹不明显,教育者通过委婉的方式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价值观念,使学生在接受过程中呈现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校园文化就属于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品德形成有巨大的影响。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隐性德育功能
1. 价值观的导向功能。首先,学生道德认识的形成固然需要一定的道德知识的灌输与说理,但也离不开长期生活于可感可知的一种具体生动的环境的影响。从校园文化的物质形态方面看,当学生看到美的东西,就会赞赏他们,很快乐地把它们吸收到心灵里,作为滋养。其次,从校园文化的行为导向方面看,广大师生的行为都传递着一定的价值观念信息,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涵,给学生以暗示和导向。再次,从校园文化的制度性导向方面看,完善、规范的制度体系是学校教育者的教育思想、价值观、培养意向的反映,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教育氛围,必然会起到约束、激励、保障、导向的功效,使师生员工在观念上、情感上、心理上、行为上按照这样的价值准则自觉地规范和约束自己的思想言行。
2. 情感的激励功能。校园文化是激励学校师生员工追求卓越、努力创造、获取成就的重要机制。校园的有纪念意义且催人积极进取的雕塑、有历史意义的纪念碑、书法、绘画作品、历史名人、名言警句等,这些本是无生命和情感的,但经过教育者的精心设计,都特别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对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在情绪上的认同,产生共鸣。在这样的环境和文化的影响下,会自然而然地激励师生员工积极进取、勇于创新、不甘落后的情绪,使他们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自豪感、成就感融为一体,使他们的行为由自发变为自为,由他律变成自律。
3. 人格的塑造功能。校园文化能塑造学生的心灵和形象,它把校园精神的深刻内涵,通过形象塑造内化在学生的思想、心理、思维、语言行为之中,共同的校园文化和价值体系使学生对外界的事物作出价值判断,在现实生活中作出求真、向善、爱美的抉择。一种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一旦形成,其优良的传统、风尚会被继承和发扬下去并代代相传。如北大、清华、复旦等高校就是具有某种校园精神文化特质的校园人的真实写照。同时校园文化又是一个开放、动态、发展与变化的系统,要适应社会和时代的要求,从社会文化和其它文化中吸取营养,并不断地调整原有的价值观体系,确定新的价值观念、价值目标、价值取向。
三、创设隐性德育的校园文化氛围
1. 创建审美化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校园物质文化环境,是校园物质文明建设的成果,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外在反映。校园文化中作为物质形态的隐性课程对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是持续不断的、自然而然地进行的,因此,物质形态的德育课程必须按照美的规律来设计和创造,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职业学校宿舍文化的一般性
1.分离性特征联合国国际21世纪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在《论未来教育》一书中指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是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导致社会竞争加剧,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使生存教育更加重要。职校学生中多是独生子女,且大多第一次离家寄宿,生存能力普遍缺乏。在我校每年的新生入学场景中,父母在宿舍里忙前忙后,子女在一边闲来无事是较普遍的现象,导致住宿期间自理能力存在很大的问题,因此对他们进行生存教育十分必要。2.感染性特征人是群居的动物,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用在宿舍文化的相互感染上同样适用。同一个宿舍的在长时间的相处下,耳濡目染,相互学习彼此的优缺点,根据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大部分同学在经历校园活动时做出的决策会受其他宿舍成员的影响,只有极个别的同学会坚持自己的意见,因此宿舍文化具有极强的感染性,宿舍某一人的某一些品质例如:积极上进、守望相助、讲究卫生等会成为这个宿舍的集体品质,反之,某一人的好逸恶劳、颓靡不振、冷漠自私也会影响整个宿舍。
(二)职业学校宿舍文化的独特性
1.专业化特征职业教育坚持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理念,强调动手能力培养。职校的宿舍文化一般与所学专业和课程相结合,在宿舍的内部建设中,每间宿舍除了要达到的诸如:地面干净、学习与生活物品摆放有序这些常规要求之外,各系部可因地制宜,将自身的专业特长渗透到宿舍文化中,使宿舍成员的技能得到有效提高,例如,笔者所在学校的艺术设计专业会在宿舍内张贴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画面,甚至室内艺术设计方向的学生会重新设计装潢其宿舍;服装设计系则是会将缝纫布艺的元素体现在宿舍内,统一的床帐、统一的靠垫坐垫等,无不体现出专业化特征。2.封闭性特征就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发展趋势来看,职业类学校的后勤化管理就略显滞后。由于空间的局限,宿舍区主要由一间间宿舍构成,缺少一个公共活动的区域,导致住宿生回到宿舍区域等于直接进入自己的小天地中,宿舍间自发性的互动甚少,造成职校宿舍文化的相对封闭与单一。同时,我校根据学科的特点,将大部分男生划分在一个校区,女生划分在另一个校区,长期的人际交往中都相对缺乏异性的正常参与,久而久之,投射到宿舍文化上也表现出狭隘封闭的一面。
二、德育功能在职校宿舍文化建设中的体现
宿舍是职校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职校宿舍文化是作为一种子文化,产生于学校这样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和环境之中,毫无疑问,它总是会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对大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以及职业素养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发挥重大作用。
(一)宿舍文化建设体现出的生存教育功能宿舍文化的首要环节是宿舍文明,包括宿舍环境文明、住宿生行为文明等方面,属于生存教育的功能范畴。如室内外环境保持清洁卫生,物品放置整齐有序—被子叠成豆腐块,鞋子摆成一条线,脸盆牙具排成线。整齐划一,严格规范,起床入寝有章必循等。这些可培养学生自我料理个人生活的能力;严谨有序的生活作风;良好的个人生活习惯,从而达到居住环境和个人起居生活文明化。寝室同学举止合乎规范——开门轻轻,关门悄悄;说话讲教养,办事讲形象,此为人际行为的文明化。这些可增强同学与人共处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生活修养。大学生人际行为文明的关键是室友的长期共处,在互助磨合中成长。容人律己,。培养理解和宽容之心,悦纳别人的同时,感到被悦纳的快乐。培养同学与各种人长期共处和处理生活中各种问题的能力。
(二)宿舍文化建设体现出的律己与律他相互促进的功能宿舍是校园里参与人员最广泛、最具自主精神的校园文化活动。“学生是校园文化的主体”在这里得到淋漓尽致地证明。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生活起居,自我料理,“自己的事自己办,自己的家自己管”。无处依赖的生活,增强了自主性。在学校,同学们一般以单个寝室为单位参加班级,以班级为单位参加系部,以系部为单位参加学校的各类活动。这样不仅锻炼、完善了自己,而且使一些原本缺乏独立性、自主性的学生在寝室文化的熏陶下也形成了“自立为荣,自主为本”的思想意识。
三、开拓职业学校宿舍文化的方法
(一)制度落实与完善设施建设并重建立健全高校宿舍文化建设的各种规章。学校制订如《学生宿舍管理条例》、《学生宿舍治安管理条例》、《宿舍卫生管理条例》等一系列规章条例。建章立制固然重要,宿舍文化建设的重心更应放在制度的落实上,首先要让学生认真学习学校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自觉遵守、认真执行。要狠抓学生日常管理和行为养成,要把学生在宿舍内的表现与其综合测评、评奖评优等挂钩,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积极性。推进物质文化的建设,学生宿舍是开展宿舍文化的载体,建设好的宿舍文化离不开宿舍硬件的支持。我们应完善学生宿舍的各项设置建设,优化学生的住宿生活环境,在宿舍内部尽可能的增加现代化的通信设备,如借助电视屏幕来宣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表彰一些学生先进典型,还可以天气预报、对某某同学的生日祝福或失物招领启示等生活化的。另外,尽可能的开辟一些文化活动场所,例如住宿生周末影院、阅读沙龙、情绪宣泄室等,丰富住宿生的休闲活动空间。
(二)宿舍文化活动上传统与创新的并举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宿舍文化中最活跃的因素地是与学生思想发展联系最紧密的因素。因此,宿舍文化的健康稳固发展,必须依靠一定的活动来推动。宿舍文化活动是从抽象的理论原则转换为形象化的活动,起到把枯燥的说教生动化的作用,围绕宿舍的布置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如“寝室文化设计大赛”、“我的地盘我做主”、“宿舍劳动技能竞赛”等。同时,在设计活动的理念上可以适当的创新,活动的组织者由教师向学生的转换,活动实施权利的下放;活动内容的多样性,如由室内转向室外,布置走道、让墙面“说话”,再如“交换空间——你的地盘我做主”。抓住学生的好胜心理,举办主题各异的竞赛,如、生活物品DIY大赛、包饺子大赛、叠被子大赛等。这些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劳动习惯。而且美化了生活环境,优化了育人场所,提高广大学生的审美情趣,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
在高职院校中,校园文化是一种专属的文化形式,其很全面的体现了师生之间的共同的价值取向以及思维行为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所以应该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加强实现途径研究,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
一、高职的校园文化存在的问题
1.过于强调硬件设施的建设。高职院校的办学力量以及办学的规模逐步扩大,高职的发展建设越来越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但是现在存在一定的问题,只是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却忽略了精神文化的建设,这样就会造成校园文化的功能的不健全,同时,硬件设施不具有高职院校独特的文化理念以及规划。
2.建设和管理缺少人文的关怀。现在,高职院校中,有针对性的组织学生生开展精神文明的活动很少,学生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并没有感受到人文关怀以及文化氛围,校园文化的功能得不到很好的发挥。
3.活动开展的内容单调层次较低。高职的校园文化缺乏针对性,是局限的、片面的。更多的是呈现出娱乐化的趋势,课外活动的开展缺乏思想性和艺术性,并且层次较低,内容单调。
4.经济活动的因素弱化了育人功能。学生受西方自由思潮的影响很大,市场经济的功利主义误导学生的错误思想,影响了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发挥。
二、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
1.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健康的心理。学生可以在活动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的价值,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性、自豪感以及自信心,培养积极向上的态度,增强进取心,同时校园文化可以扩大学生的交流圈,扩怀,帮助学生健全完整的人格,形成健康的心理。
2.规范学生的行为,形成认知导向。在校园文化的活动过程中,学生以及老师一定会受到有形的或者是无形的种种规范的制约以及要求。这种规范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按照规章制度规范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的习惯。
3.增强团体协作精神,强化集体意识。校园文化的开展要求学生注意互相之间的协作,由于外部环境的压力以及个人的发展要求,学生必须要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从而增强了团体的协作精神并强化了集体意识。
4.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校园文化与学生的德育教育是潜移默化的,各种各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生活,让学生合理的释放丰富的情感。同时校园文化具有审美性,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审美情趣。
5.帮助学生树立竞争意识。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学生是行为的主体,学生可以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锻炼自己的能力,为毕业后的工作能力和表现打下基础。
三、实现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的路径
1.强化精神文化的建设。校园文化具有导向性的作用,应该得到充分的发挥。首先,要确立好正确的指导思想,把握好正确的导向以及价值的取向。应该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文化以及中华民族优秀文明的主导,让高职学校的师生自觉的抵制腐朽和落后并且抵制消极的外来文化。其次,要帮助师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以及道德观,调动学生的创造性以及积极性。最后可以运用先进人物的比较典型的实力进行宣传教育,强化高职院校中精神文化的建设。
2.强化制度文化的建设。在高职院校中,各种制度能够形成独具特色的制度文化,有强制性、科学性以及规范性等特点。首先,要正确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使人文精神在原则性的基础上体现出来。其次,依照教育的规律,要注重学生的全面的发展,任何活动都要从学生自身的实际需要出发,从而为学生制定出“量身定做”的规章制度。最后,应该加强对规章制度的管理工作,要保证制度的公平和公正以及严格的执行。从而可以形成具有人本主义特点的全面的协调发展的高职校园文化制度。
3.强化行为文化建设。在高职院校,其校园文化是通过行为文化的形式进行开展活动的。第一,应该充分的利用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成长需要以及个性特征来进行对校园文化活动的设计和创新。第二,应该积极的去吸取那些具有一定的时代特性的文化元素,按照水平高、层次高以及品位高的要求进行设计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活动内容。第三,应该掌握好活动开展时机,利用那些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纪念日或者隆重的节日开展弘扬民族精神以及爱国主义的校园文化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决心和态度。
4.强化物质文化建设。校园文化的物质方面应该加强的是对基础设施的优化,提高硬件设施的人文内涵。第一,应该注重文化的艺术性以及思想性,既要有规划,又要融入文化底蕴,提高文化品味。第二,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物质建设应该有自己的特点,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在网络文化的方面,首先要加强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相互交融的研究;其次,应该加强制度建设以及监管;最后,加强网络文化的服务功能的发挥,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的问题。
5.加强舆论宣传的建设。高职院校中,校园文化离不开舆论的宣传。首先,把办学的理念、制度规则、行为准则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的信息进行大力的舆论宣传,这是高职校园文化的精神主体。其次,应该加强引导宣传媒体,让媒体进行广泛的传播,从而增强与人的可持续性,让高职学生在舆论中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和熏陶,所以一定要加强舆论宣传的建设,促进学生积极发展。
四、结语
在高职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学校多个部门的共同努力和配合,克服并且消除在发展的过程中的出现的不利因素,在教育功能上要加强德育功能的发挥以及基础设施等硬件的建设,做好相应的规划,营造出良好的氛围,鼓励学生全员参与,让学生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得到良好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刘华.试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及其实现路径[J].教育探索, 2015(05).
[2]李世清.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及其实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5(22).
体育之美不仅指形体、姿态、力度、速度,或是韵律动作,更指其背后震撼心灵的精神力量。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定境遇是学生体验生活美的重要途径。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之一,是维系学校社团的强大精神力量,在贯彻校训理念、营造人文氛围中承担着重要责任。因此,要以学生为本,引导他们捕捉日常生活中的体育文化、体育资源之美,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让全体师生通过参与体育文化活动,加深了解学校,培养尊重事实、崇尚理性、团结协作、勇于进取的顽强精神。
二、校园体育文化的社会道德规范功能
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传统道德观念受到强烈冲击,校园体育文化的正导向作用不可或缺。团结协作、公平竞争是校园体育文化中最核心的准则,而公允、公平、公开、公正又是其道德规范的实质所在。遵守规则、团结协作、公平竞争,这种特有的体育文化内涵,有助于提高学生道德规范的水平,优化道德环境,培养学生公平竞争的意识,强化团结协作、共同提高的观念。校园体育文化注重构建的和谐、公正、公平、团结、进取的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如丝丝春雨,润物无声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与行为。
三、校园体育文化的集体主义教育功能
校园体育活动大都倡导以集体为单位策划进行。这有利于打造集体意识、团队精神,便于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在平时的体育教学活动中适当组织一些团队型的、需要队友之间团结协作、相互配合的竞赛,比如拔河、接力跑、集体长绳、篮球联赛等,使学生逐渐懂得个人的力量和水平是有限的,只有心装集体、拧成一股绳,坚定意志品质、勇于拼搏、勇于进取,才能创造出更加优异的成绩。还要搭建多种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竞赛活动,使学生在争取集体荣誉的过程中,体验到作为集体成员的自豪与尊严,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锤炼集体协作精神,增进沟通交往的能力,融洽人际关系,形成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产生一种无形而巨大的集体(班级)凝聚力。
关键词: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美育功能实践功能
校园文化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以期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基础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要转向素质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一个根本问题,是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走向。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让学生主动发展,在学校接受教育的青少年学生,生理、心理尚未成熟,可塑性大,模仿性强,辨析能力差,很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没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容易将学生引向歧路。作为育人阵地的学校理应创造一种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而学校不但是学习文化知识的场所,更重要的是育人的阵地,它担负着培育一代“四有”新人的历史重任,因此校园文化不容许杂乱纷呈。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办学目的和培养目标建设校园文化,创造一个优良的育人小环境,以抵制社会负面文化的冲击,并对社会大环境施加积极影响。校园文化建设中既要注重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又要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既要注重思想认识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强化,又要注重间接情景的暗示。那么,校园文化在育人方面有着哪些强大的功能呢?
首先是德育功能。第一、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优美的校园环境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如诗如画的校园风光,整齐光洁的道路交通,美观科学的教室布置,文明健康的文化教育设施……无不给学生以巨大的精神力量。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感染和薰陶,触景生情,因美生爱,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学校,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品德。学生在幽静的环境中学习,感到舒心怡神,从而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丰富多彩、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对低俗的非理性的文化及各种消极腐败思想也能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所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第二、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行为。健全的规章制度及健康的集体舆论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思想言行具有规范作用。当学生的思想言行不符合制度规范及集体舆论的要求时,他就会自我调节矫正。学生有时可能不接受老师的教育,但却不能反驳同学们的批评,谁都不愿意成为“众矢之的”。优美的校园环境同样能规范学生的行为,试想:你会在地面光洁、环境优美的场所乱扔纸屑、随地吐痰吗?你会在雪白的墙壁上乱涂乱画吗?不会!这些不良行为都会自动消失。第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校园文化建设是以学校集体为单位,注意学校的集体形象。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处理好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注意相互间的协作,必要时为了集体利益要牺牲个人利益,否则就会受到来自集体的人际压力。这种来自外部环境的压力和自身发展的需要都要求学生处理好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以建成一种友好互助的群体氛围。反过来,一个充满理想、团结友好的集体会使学生亲身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体会到集体力量的伟大,从而树立个人要服从集体、严以律已、宽以待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集体主义思想观念。第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渴望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而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多彩的校园文化适应了学生精神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避免了对学生人格塑造单一化的倾向。使那些个性特长较突出的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内容和形式,并在活动中看到自己的价值,从而激发他们的自主性、自尊心和自豪感,树立一个真实、完整、积极的自我意象,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态度。当今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是比较差的,而优美的校园环境、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培养学生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校园环境中会感到心旷神怡而暂时逃离“神经紧张,甚至心烦意乱”的境地,在轻松的心境下,心窗打开,可增强进取心,从而自愿接受困难的挑战。丰富多彩的活动一方面扩大了学生的交往圈,使内向孤僻的学生合群并找到知心朋友,扩怀;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因沉浸在欢乐或业余爱好中,因注意力转移而冲淡和忘却不愉快的心理因素,就不至于“越想越别扭,越想越伤心”了,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班级文化是班级的总体精神风貌,可以对学生产生激励、规范和引导等作用。班级的文化不能够只流于形式,应该发挥其原有的功能和意义。要提高班级的管理效果,就必须将班级文化内涵渗透到平时的德育教化过程当中去。古来贤之,都注重道德的重要性,一个人良好的行为操守不是与生俱来的,品质的形成会受到学校、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笔者认为,正确的处事态度是在学习生活中的实践中逐步养成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在初中的班级文化中渗透德育的教化功能,以培养中学生的道德情操,教育他们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提高他们的个人素养,锻炼他们的综合能力,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命运。
一、班级文化建设中渗透德育教化的功能
我们都知道良好的处事习惯对我们非常重要,养成一个良好的品性会是我们受益终生。学生步入初中学习之后,科目增多、难度加大,孩子们因各种各样的挫折与困难,形成的巨大的心理压力。这时就需要我们加强对初中生的德育宣传教育引导,运用良好的班级文化来引导孩子们形成良好的个人品行与道德操守。教师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发挥德育的教化引导作用,将宣传德育的教学任务落实到实处。教师应在班级里加强德育宣传工作,提高全班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为国家培养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优秀人才,有利于为我国的建设提供人才支持,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有利于增强国的整体品德修养,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加强德育教育在教学工作中的渗透,应该有针对性地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渗透一些德育的相关例子,利用各种具体的案例来教导学生们明辨是非,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使学生学有所得并可以学以致用。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应不断规范学生的行为,让初中生从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班级文化的熏陶和约束,加强德育教化,通过宣传增强初中生的道德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有助于发挥教师以身作则的作用,让他们懂得为人师表的意义,促进本班学生在未来学习中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笔者认为,德育工作的主要形成健康的班级文化氛围,让初中生嗯在活动中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教育,规范了自己的言行。教师应以各种形式的主题班会为契机,组织各种班级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班级成为学生施展才华的闪亮舞台。教师在班会上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心理等方面的引导与教化,促进班集形成正确的风气,推进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监督。把德育的理念贯穿到班级文化活动中,有利于让初中生从内心去感受班级文化内涵,进而形成优良的班风班纪。
二、如何进行班级文化建设
教师可以让全班学生都参与到班级文化的创建当中去。比如,班级黑板报的绘制,可让学生分组轮流完成,每一期都有特定的主体,在班会上可以上绘制成员进行展示与解说。或者是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前朗读优秀文章,然后交流感悟,让学生自主的获取德育教化知识。良好的德育教化工作可以规范本班学生的品德和操行,使学生主动接受教育,追求更高的思想文化境界。教师在引导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加强班级规范的落实,班级的每一个学生都应该自觉维护本班班规,约束自己的行为,做到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笔者认为,出现了挫折个困难并不可怕,坦诚、承认错误、承担脆弱才成长,学会敞开心扉、互相理解,是最为难能可贵的。班级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应该发挥沟通的作用,沟通的最高境界便是无言的理解,那时静默的温柔注视,是寸寸感动尊重的瞬间。
良好的班风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应以德育人,做到有教无类,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学生,为每一个学生都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升班级的整体管理效果。教师要因材施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充分立足于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充分的调动学生建设班级文化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充实学生的思想境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研究小结
班级文化建设少不了具体的班级口号,它作为班级和学生的不断为之奋斗的目标,对学生成长有教化和引导的作用,使学生在不断完成一个一个小目标时最终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大目标。班级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表现在为师生创设了和谐美好的教学氛围,形成了良好的教育环境,发挥了我们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中,增进了师生间的情感,使得师生之间互相尊重,平等相处,有效的促进了班级文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赵小剑. 高校班级凝聚力建设的影响因素及策略研究[J]. 消费导刊,2007(4).
班级文化是班级这个特定的社会组织(包括教师和学生)在学习和交往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态度、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及其物质表现形式,是一种渗透在班级一切活动中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趋向。它包括班级物质文化、班级制度文化和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可以塑造优良班风班貌,增强班级凝聚力,促进班级成员全面发展。
一、班级文化的功能定位
1.道德发展功能。
班级文化通过对学生进行柔性的道德教化,启发学生内心的一种理性约束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学生通过从班级文化中学习共同认可的价值观,来确定自己行为的价值取向,促使自己的行为结果符合社会期望。学生还可以学到在班级文化形成的进程中,靠榜样自身的人格魅力逐渐成为大家接受认同的道德规范。这些榜样示范作用,能促进学生德育水平的发展。另外,班级文化的隐性特征有利于促进学生道德发展。此外,显性的教室环境文化、隐性的观念与舆论,刚性的各种制度、柔性的理性约束等多样性的班级文化手段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德育。总之,班级文化对学生的道德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它以其目的的隐蔽性、榜样的示范性和手段的多样性实施影响,实现对全体成员的同化,促进全体成员道德素质的共同提高。
2.教育管理功能。
首先,表现在班级文化的教育功能。因为班级物质环境的美化与布置、班级制度的制定与实施、班级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的选择等内容的建设,既涉及智育的培养与发展,又涉及美育的培养与发展,还涉及道德水平、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教育。因此,班级文化是一门潜在的课程,它所包括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都有着无形的教育力。
其次,表现在班级文化的管理功能。具体来讲,有评价指导功能、规范约束功能和激励凝聚功能三方面。评价指导功能表现在:班级文化的目标导向性和文化导向性。规范约束功能表现在:一是通过班级文化中一系列”法”的体系约束学生;二是通过良好互动,让学生理解制度和规范,促进学生自觉进行自律。激励凝聚功能表现在:一是班级文化对价值观的整合,尤其是对班级主流精神的整合;二是班级文化中的价值观导向、舆论氛围、示范榜样,会激发学生的满足感、成就感和荣誉感,产生深刻而持久的激励作用。
二、有效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1.以文“化”人和主题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以文“化”人和主题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就是指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既要突出“文化”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作用,多用隐性教育,通过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的文化建设,做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又要开展专门的主题教育活动,通过主题教育的设计、实施、反馈建设班级文化。
2.合目的性和方向性相结合原则。
合目的性原则指的是利用主客观条件,以实现我们所预期的文化,方向性原则是指班级文化建设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两者的结合,指要处理好班级文化与社会大文化的关系,处理好实现教育目的与班级文化建设的关系,处理好班级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关系。
3.指导性和自主性相结合原则。
指导性原则指教师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要加强指导、辅导,使班级文化的教育、凝聚、制约、激励功能充分发挥,并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指导的整体格局。自主性原则指的班级文化建设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学会自我规划、自我选择、自我督促。两者的结合,是指班级文化建设,教师既不能放手不管,又不能干涉太多,应提高自身水平,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调动学生的自主性。
三、班级文化功能实现的途径
1.明确班级文化建设目标,树立班级核心价值观。
创建良好的班级文化,应在班级创立之初,广泛征求每个班级成员对班级文化建设的建议,并结合班级的专业特点、学生的个性特征等因素来确定明确的班级文化建设目标。班级文化建设目标一旦确定,切忌朝令夕改和空洞肤浅。班级核心价值观是班级文化的内核,是被班级成员普遍认同,并愿意遵循的主要价值取向和基本信念。班风是班级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班风一经形成,便成为一种约束力反过来影响班级的每一个成员。因此,班级核心价值观要引导学生关注学习,提高道德水平,形成师生之间良好的关系互动,增强班级凝聚力,形成良好班风。
2.发挥好辅导员的引导作用和学生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
班级文化建设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班级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辅导员在其中起着重要的指导和引领作用。因此,辅导员必须高度重视班级文化建设,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文化修养,特别要在原则把握、价值判定、方向抉择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保证班级文化的健康发展。学生党员干部是班级的优秀分子,是组织者、管理者和服务者,只有学生干部主动关爱同学、服务同学,关键时刻身先士卒,其他同学才会心悦诚服地配合班级干部组织开展活动,建设班级文化。
3.从班级文化的三大要素出发,创新班级文化建设方法和途径。
(1)创建特色班级物质文化,增强环境育人功能。
班级物质文化是看得见、摸得着、静态的班级文化要素。课室的整齐与洁净、板报墙面的提醒与激励、窗台角落的生机与勃发、班级网络媒体的开放与互动等班级物质文化凸显班级理念,暗示、引领、督促学生融入氛围,奋发向上。因此,班级物质环境布置要充满着文化的气息,让学生走进教室都有一种精神的洗礼,让教室的每个角落、每个侧面都能说话,都在微笑,都在育人。
(2)建立健全班级制度文化,形成优良的班风班貌。
完善班级管理机构和班级管理制度是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的关键。要建立以辅导员为核心、班干部、学生党员为骨干的班级管理机构。至于班级管理制度,可以采用五大机制,组织和培养班集体。一是竞赛机制,鼓励同学之间你追我赶。二是代谢机制,班干部不断地循环,常换常新。三是协调机制,组建“协调小组”,以协调班委在“执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四是督导机制,师生共同制定“班规班法”。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又都是被管理者,管理因时而动,权力彼此制约。五是引导机制,注意提高学生对班级自我管理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的能力。
(3)传播良好班级精神文化,促进班级和谐发展。
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最高形态,是在班级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隐性文化。班级精神文化可以通过主题班会的促进作用及班级特色活动的推动作用来传播。一般说来,主题班会课的设计、组织、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强化主题班会课的严肃性与辅导员的责任心;强化主题班会课的科学性与主题内容的系列性;强化主题班会课的有效性与组织实施的艺术性。班级特色活动必须注重主体性、发展性、社会性、多样性原则。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活动的主人;让活动贴近学生生活;让活动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增强班级凝聚力。因此,要耐心细致地抓好班级活动建设,细水长流,润物无声,使学生在良好班级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云杰.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2]陈国梁.高校构建班级文化的思考[J].当代青年研究,2006,(4).
[3]张云杰.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关键词:
茶文化;德育;大学思想教育;影响
中国的茶文化蕴含很深厚的哲学思想和人文思想,并且还囊括了中国传统文化众多内涵,可谓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于历史而言,茶文化因岁月的沉淀而彰显出厚重的历史感;于大众而言,茶文化影响了中国一代又一代。不管是对诚信等优秀品质的影响,还是基于高雅的艺术与人们的精神追求,茶文化既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又有德育的作用。通过茶文化中的德育作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手段,也是培养人格、形成优秀品质的理想途径。在大学教学中,常常会以茶文化作为选修课程,将茶文化教学充分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教育之中,以潜移默化的形式进行德育工作。
1茶文化的德育功能对大学思想教育的影响
中国的茶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学资源。唐代陆羽的《茶经》就有记载,茶因其“性俭”而适宜“精行俭德”的人。在《茶十德》中,也有关于茶的功德记载,其中包含着茶礼、茶道等博大精深的学问。自古以来,无数文人骚客以茶寄情,修身养性,不断完善自身人格。品茶既是一种高雅的消遣方式,也是一种对于人生的态度,即以茶明志,彰显茶德。关于茶文化的德育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1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茶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源于其悠久的历史。历经岁月的打磨后,今天的茶文化已经成为世界文化中的瑰宝。许多人研究茶文化,深深被茶文化所吸引,在茶文化的领域里,探索各种各样的哲理、知识、艺术以及文化,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茶文化的理论具有广泛的渊源,而且包含多种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并且在文学、音乐等艺术领域内均有诸多渗透,提升了人们的审美意识。茶文化中的茶道和茶人精神则更加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值得人们去继承和发扬。在大学思想教育中普及茶文化,则可以培养学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使命感。
1.2激发民族自豪感
茶是中国的国饮,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从最初的发现一路走到今天,茶早已走向世界,成为世界各地人最喜欢的饮品之一。许多国家的茶文化都是通过中国的茶叶流传至世界而逐渐形成的,因此,茶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重要的地位。西方人由于酷爱喝茶,因此大大减少了酗酒的几率,身体更加健康,茶的保健功效亦毋庸置疑。中国的茶叶种类甚多,而且口味地道,质量上乘,多远销海内外,受到了许多人的欢迎。世界因茶而精彩,中国因茶而自豪。
1.3修身养性
人们喜欢品茶,不仅是由于茶的味道,而且还因为茶可以提神,使人可以更加精力充沛。茶本源于自然,品茶则是一种与自然的交流。中国的茶道十分受到道家推崇,讲究天人合一,饮一杯茶,感悟人生。人生亦如这一杯茶般,有从热转凉的过程,也如这茶叶般起起伏伏,荡气回肠。许多失败都是暂时的,“天生我材必有用”,人要有成功的信念和奋斗的意识。这就是茶的修身养性,也十分适合在大学教育中开展,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之间坚定意志,对人生的感悟更加深刻。
1.4陶冶情操
茶作为大众喜欢的饮品,其意义已不单单是一种饮品或保健品,而是以一种更加高级的形式出现。通过品茶来陶冶情操,追求更高的精神追求,拥有更高的品味,无疑是很多人的向往。实际上,茶与中国的诸多领域学科息息相关,四通八达。君子饮茶,更能彰显翩翩君子之风;认真品茶,细细回味,亦能拥有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灵。品茶即品人生,缔造精彩的人生与高尚的人品分不开,茶之美德,恰恰是人之品德的最佳体现。因此,大学生的思想教育离不开茶文化,通过茶文化陶冶情操,形成纯洁、高尚的人性。
1.5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习惯
中国是礼仪之邦,讲究“礼多人不怪”。茶文化中的茶礼是一门学问,也是礼仪中的精髓。以茶待客是中国人的好客之道,表达主人对客人的尊敬。关于泡茶有许多礼数,水好、茶好是关键,奉茶的茶具也通常十分精美,与茶叶的质量相得益彰。而且,如何端茶,倒茶也关系到礼貌。中国的茶礼是一种人情往来,也是修养的体现,与做人息息相关。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开展茶文化教育,是提倡大学生讲文明、懂礼貌的有效途径。通过学习端茶、泡茶等一系列知识,使学生逐步养成谦谦君子作风,文明有礼。
2茶文化的德育功能在大学思想教育中的应用
通过茶文化的德育功能对大学生的影响,我们不难发现,茶文化包罗万象,如何有效促进思想教育,尚需要有针对性进行开展,方能逐渐形成效果。现代大学生很有主见,而且十分有个性,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他们拥有属于自己的想法与行为,但如果缺乏良好的德育教育,则会很容易走弯路。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将茶文化中的德育功能充分发挥,有效开展,方可见效。
2.1设置茶文化课程
在高校教学之中,可以设置茶文化课程,以选修的方式供学生学习与参考。教师在课堂之中,不可能将所有的茶文化知识一一陈述,因此,为了使学生尽快对茶文化课程充满兴趣,教师可以从茶的起源讲解,沿着历史的脉搏一一进行。当学生对茶有了初步了解后,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使学生对茶有进一步的了解,比如推荐学生看与茶有关的典故,文学作品,诗歌,茶叶知识等等,使学生掌握更多历史知识和人文知识。
2.2设立茶文化实践基地
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学生对于茶文化已有了一定的了解,理论知识得到了丰富与完善,那么就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设立实践基地,使学生对茶文化的掌握更加深刻。高校可以设立茶艺培训中心,或开设茶馆,学生以勤工助学的方式在茶馆中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使其实践能力得到充分施展。在纯净的校园中开设茶馆比较创新,既有利于茶文化的传播普及,又可以使更多学生得到锻炼。
2.3大学生开展茶文化的调查和研究
学校要鼓励大学生开展茶文化的调查和研究。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考虑不同层次的茶文化调查研究。如有的学生可以针对茶文化对文学的影响,有的可以针对茶品牌推广,有的可以针对茶文化的风俗习惯,有的可以针对茶中国茶文化对世界造成的影响等研究。不管是何种专业的学生,在进行茶文化调查研究时,都可以结合专业的特点与自身感兴趣的领域进行。
2.4组织茶文化社团表演
为了丰富校园生活,使大学生对于茶文化领悟得更加深刻,学校可以组织各种各样的茶文化社团和表演,以丰富多彩的方式活跃校园文化,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在活动和表演中掌握茶文化,熟练运用茶文化。关于表演,可设定茶艺表演,学生身着漂亮的茶艺服饰,进行茶艺表演,既可以展现自身才华,还可以使学生对茶文化的探索与追求更加执着。
2.5设立校园茶文化周
在校园中积极推行、普及茶文化的最好方式就是使茶文化常态化。在校园中设立茶文化周,使大学生可以学习茶文化知识,为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茶文化活动,讲座,培训,加深学生对茶文化的理解。了解茶文化的辉煌历史与现状,以及茶文化在世界的位置,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宣传茶的保健知识,使学生养成品茶的好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身体更加健康。组织学生参与到各种各样的茶文化社团中,通过表演或实践的方式使学生亲自体会到茶文化的巨大魅力。组织学生进行品茶活动,使学生感受到茶之修身养性,在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中寻找品茶的意义,感悟人生真谛。通过品读茶文学作品和音乐,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陶冶情操。
3结束语
综上所述,茶文化中的德育功能可以使学生拥有优秀的品质和高尚的人格。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是需要各位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而在众多教育中,“德”无疑是最重要的。传统的德育教育往往是在课堂中机械灌输,鲜有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而且学生往往缺乏兴趣。而茶文化课程却可以使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得到新的诠释,其中的德育功能既丰富又新颖,而且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可以使学生对茶文化充满浓厚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学校在大力弘扬茶文化的过程中,不仅要加强茶文化理论知识的培养,还要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通过理论联系实践的方式使大学生真正得到教育,修身养性,传承文化。
参考文献
[1]吴红英,朱红英.从茶文化的德育功能看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J].农业考古,2010(5):11-14.
[2]颜娜.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德育工作的理性思考[J].枣庄学院学报,2012(4):89-92.
[3]孙传新,陈锋,杨洋等.试论生活文化建设对大学生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影响———以生活德育开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2(10):962-965.
[4]古力泥沙•麻木提.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发挥高校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途径[J].经济研究导刊,2015(21):166-167.
[5]李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与功能研究进展[J].思想教育研究,2014(6):13-23.
[6]董同彬.文化德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J].成人教育,2011(12):102-103.
【关键词】
校园文化;文化品牌;品牌构建;德育功能
【基金项目】
本文为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立项项目研究成果。校园文化品牌是校园所具有的无形资产与宝贵资产,并能够对校园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发挥引导作用、为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因此,高校应当重视挖掘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德育功能,并重视对校园文化品牌建设路径进行探索,从而充分体现校园文化品牌的育人价值。
一、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德育功能
随着高校对自身校园文化品牌构建给予了更高的重视,近年来,许多高校在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方面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这不仅有利于高校社会声誉的提升,而且也对高校德育工作发挥出了不容忽视的推动作用。具体而言,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德育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工作的开展,能够对大学生群体的道德品质发展发挥导向作用。
在校园文化品牌构建中,为了实现预定的品牌构建目标,校园就必须对自身的精神文化建设和物质文化建设提出相应的要求,而在对这些要求进行满足的过程中,也会引导大学生群体的道德品质朝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事实上,无论是校园学科教育还是文化建设,其本质目的都是为了发挥出育人功能,虽然这些活动所产生的导向作用具有着直接导向与间接导向的区别,但是在转变大学生群体思想观念,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取向和生活习惯方面的作用都是不容忽视的。如学校为了深化学生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认知,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发展,围绕社会主流价值观内容与社会中的热点话题等,定期性开展“大学生辩论赛”等活动,这项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群体所具有的思辨能力,而且能够在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现平台的基础上渗透社会主流价值观教育,并推动了校园文化品牌的构建。
(二)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工作的开展,能够为校园德育教育与大学生道德品质培养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近朱者赤”道明了环境对个人修养发展所具有的深刻影响,因此,当代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也离不开良好文化氛围的熏陶。校园文化品牌的构建,包括物质文化的构建、行文文化的构建,精神文化的构建等,其内容有包括高校建筑文化、硬件文化、环境文化、师生言行、高校价值追求等,这些内容同时也共同构成了学生的学习环境与生活环境,对这些环境进行优化的过程,既是推动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工作发展的过程,也是为校园德育教育与大学生道德品质培养创造良好文化氛围的过程。而这个过程能够向学生传达出强大的正能量,并强化学生的自我激励、自我调整与自我教育,从而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心态并缓解自身的各类压力,由此可见,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德育功能的发挥,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如学校在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中,定期开展以感恩教育、爱心传递等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让校园形成了弘扬大爱的文化氛围,这对于学生人文关怀心态的培养发挥出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路径
(一)强化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意识。
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意识的强化,是校园文化品牌得以成功构建的基本前提。随着高校扩招与高等教育改革工作的深化,各个高校都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而要在这些竞争中脱颖而出,高校就必须突显自身特色并争创一流,而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工作则是高校核心竞争力中的重要内容。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意识的提升,不仅是针对高校领导或者负责校园文化建设的部门提出的要求,而且也是针对高校全体教职工与大学生群体提出的要求,这是因为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工作的开展,需要校园领导与相关部门的参与,更离不开教职工与大学生群体的参与,因此,高校应当强化对校园文化品牌的重视,并重视校园文化品牌必要性、重要性的宣传,从而确保高校全员树立较高的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意识。
(二)明确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定位。
高校所开展的校园文化品牌定位工作,应当体现出自身所具有的特色与优势。一是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工作需要体现出高校特色与高校优势。不同高校所具有的发展历史、优势学科、办学目标以及办学理念等都存在着一定差异,而高校在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中,需要对这些差异化优势与特色进行挖掘与呈现,从而确保校园文化品牌能够展现出自身的独特性,并具备更高的竞争优势,以便实现自身社会影响力与知名度的提升;二是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工作需要体现出地域文化特色与地域文化优势。地域特色文化与优势文化一般都具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悠久的发展历史,因此也展现出了不可替代性的特征,因此,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工作的开展,有必要体现出自身品牌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特别是重视挖掘地域文化体系中具有较高德育教育价值的内容,来确保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德育功能的发挥。
(三)树立校园文化品牌形象。
校园文化品牌形象设计与树立,能够让受众更好地了解品牌内容,从而提升校园文化品牌的社会影响力,并确保校园文化品牌德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具体而言,校园文化品牌形象的设计与树立,主要要求高校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一是做好校园文化品牌命名。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主要有两种形式,即依托校园传统文化开展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与以校园文化发展方向为依据开展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无论是选择哪种方式,校园文化品牌都应当具有一个能够让受众产生快速接受和认同的名称,并体现出校园文化品牌的特色和内容;二是做好校园文化产品设计。校园文化产品是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工作的外化表现,在校园文化产品设计中,高校需要围绕整体的文化追求推动文化产品的多样化发展,提升文化产品的艺术性与思想性,从而强化校园文化品牌的吸引力。
(四)重视校园文化品牌管理。
对于高校而言,构建校园文化品牌固然重要,维护校园文化品牌也同样重要,因此,高校应当构建起完善的校园文化品牌管理机制,推动校园文化品牌价值和影响力的持续提升。在此过程中,一是高校需要加大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投入力度,确保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与管理具有足够的物质资源作为支撑。与此同时,高校应当整合校内资源,加大对校园文化品牌的人力投入,确保高校各个部门能够通力合作,促使高校资源得以充分利用;二是高校应当构建起校园文化品牌监督保护机制。监督机制的构建主要是为了推动校园文化品牌与时俱进,适应高校发展需求与社会环境的发展,满足受众文化需求。保护机制则是推动品牌保护法制化,强调自身文化品牌中知识产权的保护,从而维护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所作出的努力与所取得的成果,推动校园文化品牌能够得以持续的发展。
作者:孟庆辉 单位:咸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南,张瑞.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研究———以桂林理工大学“社区文化节”三自教育主题实践活动为例[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4:93~95
文化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根本特征,也是人类社会存在的一种方式,大学文化是现代大学建设的重要内容。教育部、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强调指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新形势下,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正确认识大学文化育人功能的重要作用。
一、大学文化育人功能的基本内涵
大学文化是以社会亚文化的姿态而存在的,它以其固有的智性和批判精神,与主流文化之间始终保持一种微妙的张力关系。我们之所以说大学的特色是文化,是因为大学文化继承着大学的教育传统,体现着办学目的和特色,因而构成了一所大学人才培养的不同文化模式,这正是大学间相互区别的重要标志,同时特色不仅仅作为大学之间的区别,特色更是一所大学在某一方面较其他大学明显的优势。“功能”,是指一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作用。大学校园文化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它使置身其中的广大师生在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都受到熏陶和感染,在引导他们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价值观、规范他们的思想行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学校园文化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大学文化育人功能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虽然大学校园文化的功能建设日益受到肯定和重视,但在市场经济大潮、国内外多元思想浪潮的冲击下,大学校园文化在价值取向等方面仍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功力意识凸显,理想主义缺失;二是娱乐主义盛行,文化格调不高;三是心理问题严重,人文精神缺失;四是局部建设为主,整体观念不强。出现以上这些问题的原因是来自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第一,在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步入大众教育的过程中,大学校园文化逐渐淡忘了自身引领文化的义务和责任,缺失了对精神文化的把握和关注。第二,过度追随流行文化时尚和迎合市场化需求,损害了大学校园文化的纯净与清新,高品位的大学校园文化没有得到有效地推进。第三,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在固守象牙塔的同时,忽略了校园内外有益的文化互动与交流,大学校园文化偏安一隅,封闭倾向依然存在。第四,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其他业务工作相脱节的定位,忽略校园文化在业务工作中的应有作用,同时忽视业务工作对校园文化的支撑作用。
三、大学文化育人功能优化的维度分析
维度是指一种视角,是一个判断、说明、评价和确定一个事物的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条件和概念。大学文化育人功能的实现是个系统工程,是由许多环节、多种要素交叉作用的复杂结构系统。围绕文化育人功能的自身规律和特点,以韦伯的理想类型法为方法论依据,本文初步构建了大学文化育人功能优化的“四维度”分析框架:即价值取向、目标选择、制度保障和过程实践四个维度,相对应的指标分别为文化育人理念、文化育人要素、文化育人平台和文化育人实践载体。
1.价值取向维度――文化育人理念
大学文化的核心理念,是在大学文化基础上产生出来的高层次的精神结晶,集中体现着一所大学的价值观念、发展理念、道德信念以及对人的理解等,作为整个大学文化形态的精神凝聚,对大学各个方面起着引领和决定性作用。每一所学校都有其独特的气质和文化,这种文化深深地影响着学校每一个人的行为,包括他们的穿着、谈吐以及互相之间的帮助等。这种改革与竞争使得教师比以前更加关心学生的学习,教育理念已经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比如,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学生不足2500人,但却在2011~2012年全球大学排行中荣膺榜首,该校自建校至今已培养出31名诺贝尔奖得住和32项诺贝尔奖。究其根本原因,该校的精英文化育人理念使然。
2.目标选择维度――文化育人要素
大学文化的结构,是大学文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开展大学文化研究的重要基础,对于发挥大学文化育人功能研究具有重要价值。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较为深入,在大学文化的内部结构上,多数学者赞同大学文化是一个以精神文化为核心、制度文化居中、环境文化处外的彼此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强化,共同对学校教育发生影响的文化同心圆。在大学文化育人精神层面的要素中,大学风气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对人才培养的影响也是长期的、稳定的。校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全体师生员工对大学精神的继承和弘扬的过程,优良的校风是形成优良的教风学风的基础。教风对学风是一面镜子,对学风建设有示范、带动和促进作用,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育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3.制度保障维度――文化育人平台
有了先进的文化育人理念,明确了文化育人的各个方面,必须搭建完善的文化育人理念平台。应做到以下两点:一是确立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大学理念平台。高校文化的创造在于立人,高校文化的发展在于发展人。大学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教师是主导者;高校师生是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者和成果的享有者,校园文化建设主要依靠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首先是围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大学生的根本利益。二是构建和谐校园,树立整体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理念。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个系统,整体认识,整体规划,以和谐的校园文化,构建共同的价值观念和思想道德基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好学校文化建设的整体功能和综合效应。比如,某高校确立“传承与创新”“竞争与合作”“开放与沟通”“引导与自主”“责任与梦想”等五个文化育人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