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17 02:46:0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团队发言稿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 板书与文意相符
此板书以五线谱为衬托,体现了文章的主题与音乐有关,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激起了学生的好奇——语文课为什么画出五线谱?五线谱上的字就像一个个小音符,从整体上看,不正像贝多芬创作的《月光曲》的曲谱吗?学生看着这样的板书,不也是一种享受吗?
二、 词语代表创作过程
此板书紧紧围绕教学重点展开:贝多芬在散步时听到了什么,接着看到了什么,又是怎样想的,让学生体会到贝多芬思想感情的变化是:对音乐的痴迷,对穷兄妹的同情,遇到知音的激动,产生合理的想象,进而创作了《月光曲》。
三、 以创新因创新
此板书是执教者在理解课文基础上的创意,学生看到老师的创新,他们的思维也会不拘一格,也会产生某些奇思异想,创新的火花不就被点燃了吗?学生创新可能就从板书开始了。
英语发言稿
各位家长,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地在这里,和你们共同探讨一下“怎样帮助孩子学好英语”。
首先介绍一下教材,三年级英语,是小学英语学习中一个重要的起步阶段。我相信现在很多家长都知道,小学里的英语教材和中学的英语教材是完全衔接的,而不是到了初中还会重新学习。如果现在的英语没有学好,那相对来说,到初中学起来就比较累。所以我们只有现在打好良好的基础,才不会导致英语越学越难、越学越差。
怎样帮助孩子学好英语呢?我们老师自然是最直接的知识传授者,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此,我只是真诚地呼吁我们的家长配合学校,配合老师,我们共同努力来帮助孩子学好英语。为帮助孩子更好地学好英语,我给各位家长提以下几点建议:
(1)给孩子准备一个学习英语的听音设备,如:磁带、光盘、点读机等,一定让孩子多听录音。在少儿英语教学中,首先是加强听力训练和说话训练,然后才是读写能力的培养。听说能力差,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也就差。因此要确保孩子每天至少边听录音,边跟读课文10-20分钟,要读出声音,最好家长在旁监督,会更有效。有时学生可能会认为我已会背了,不需听录音了,这是很不好的习惯,毕竟听录音对学生听力能力的提高很有帮助。为此,家长一定要配合学校来要求孩子,要创造条件让孩子多听纯正的录音,多听几遍、听清楚以后再跟着说,让孩子尽量模仿录音中的发音。
(2)让孩子大声说英语 家长要每天询问孩子学习英语的情况,不管当天有无英语课。家长要鼓励孩子每天大声地朗读、对话、问答,大声说,这样有利于清楚地表达自己,也有利于他人纠正自己的错误。另外,还请各位家长在家里督促孩子保质保量地完成英语作业,该读的读、该背的背、该写的写、该记的记,及时巩固,养成良好的习惯。家长的良好榜样起着很大的作用。孩子一般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这时,家长对学习的态度,特别是行为,会极大地影响孩子。千万不能纵容自己的孩子第一次说:英语好难,我学不好;就任由他去。你让你的孩子知道:今天,你花大时间去养成好习惯,明天,你就可以更好。今天,你偷懒了一会,你明天的作业就会更多。累积下来,你就是欠债最多的人。
(3)要认识英语单词和句子。有些学生能把对话和单词背出来,但是考试却经常考不好,原因在于他不认识试卷上的单词和句子。所以我建议各位家长,要求孩子在读对话时,必须要看着书读,边读边指。看得多了,自然也就认识了。
很荣幸,我们供销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技术部被评为了优秀团队,这是领导对我们的信任,对我们工作的肯定。即将过去的一年,对我们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我们面临了四次大的平台调整,面临了省社信息化的全面启动,面临各个业务系统erp上线的严峻挑战,经过一年的努力,我们克服种种困难,不仅圆满的完成了总公司的各种预计指标,也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团队素质,管理模式也有了相当大的提升。
相信在座的各位应该也明白,无论是开发还是销售首当其冲的就是团队精神,在这里请允许我将这几年里关于团队建设中的重点给大家做个汇报。
对于团队这个词相信大家并不陌生,我个人认为团队就是有同一目标的一群人,这群人包括你,我,他。而团队的建设就需要今天我们在座各位的凝聚力和信任感。而要做好这一点我归结于以下几个字“比,学,赶,帮,超”
一,比一比
每个月我们都会召开一次比较深刻的讨论会议,会将对每个项目开况进行详细的汇总分析,对各项业务的发展做出预期计划,不仅要和上个月的成绩进行比较,各个开发组之间也会进行比较,当然好的进步的会给与鼓励,表现比较欠缺的会给予批评,正所谓知耻而后勇,这样才会看到自己的不足和应该改进的地方。
二,学,不断充实自己
活到老学到老,中国这句古话还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我们技术部的开发人员资历都是不均的,在要想让新的业务员快速的成长起来,学是最直接的路径,要学习一些业务知识,产品知识,还要向老同事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从而来得到提升。
三,”赶,赶做优秀的业务员
业务知识上的一点进步,工作中一点成绩的取得;并不是一个人骄傲的资本。不断的使自己提高,不断的使自己进步,让自己从初级开发人员迅速的成长为一名高级开发人员这是每个人的目标。
四,帮,帮助新人
其实在工作中指出最差并不残忍,真正残忍的是对成员存在问题视而不见。团队的建设就需要你我他之间相互的帮扶,查找不足,改正错误;从而使整个团队能力得到提升。每当有新的开发人员实施人员,我都会安排老开发实施人员对其实行帮助,帮助他快速的掌握业务知识和技巧,帮助他快速上手,从而快速提高团队的实力。团队的提升自身的各方面也会得到提升,从而促进自己更大的进步迈向新的台阶。
五,超,超越过去,未来再创辉煌
新的一年来临了,成就只属于过去,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也看到了彼此之间的差距,但是我们要有一种超越精神,一个团队如果没有超越的精神,那么在我认为停滞其实就是一种落后,一个团队的停滞,对一个行业来说那是致命,;不断超越、不断进步、不断提升,我想在我们大家的努力下,这个团队会带给大家一个新的奇迹。
狼的这种战斗方式足以让任何猛兽汗颜。即使在强大的猛兽见到狼群也要退避三舍。正如海尔集团董事会主席张瑞敏所说的狼的许多难以置信的做法值得借鉴。最值得称道的是战斗中的团队精神,协同作战,甚至不惜为了胜利粉身碎骨、以身殉职。我们人类必须多向狼族学习协作精神。狼与狼之间的默契配合成为狼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不管做任何事情,它们总能依靠团队的力量去完成。
团队精神是企业真正核心竞争力的体现。现在,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狼的这种依靠群体的力量来打败强大对手的现象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向狼群学习狼的团结拼搏,和谐协作,共同发展的团队精神。而这种群体的力量正是我们所追求的团队精神的体现。同样,为了达到我们的目标,每个团体成员就要像狼一样团结协作,就是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应该清楚团队目标将个人的目标与团队的目标结合起来,明确个人的角色和个人在团队中的作用。
培养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培养大量的创新人才,是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历史使命。高等教育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和有力的保障,高等学校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创新型人才通常是指富于开拓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开创新局面,对社会发展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才。教师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这里的教师不是指某一个人,某一位教师,而是高水平的教师团队,团队中的教师既要有较高的科学研究能力,又要有较强的教学水平,能够积极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带领学生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而这些能力的具备就需要全体教师的不断协作,在教学与科研、生活与工作的和谐统一中得以实现的,通过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的和谐互动,促成教学与科研的统一,使团队中的每位教师都能自主地开拓自我,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有利于高水平教师队伍的培养
大学教师集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三种角色于一身,这三种角色常常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科学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搞好教学是实现科研价值的一条有效途径,两者紧密结合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科学研究是获取前沿知识、把握世界发展规律的有效途径。通过科研团队和教学团队的互动,吸收和综合本学科以及相关学科的优良成果和经验,并将其转化为教学的良好资源,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水平。教学必须建立在科研的基础上,才能推动高校学科的发展;科研要围绕教学展开,才能服务于教学。教学团队与科研团队的互动可以实现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团队成员通过知识共享、团队凝聚以及风险承担等互动过程进行交流与合作,打造良好的团队质量,推动团队互动不断向前发展,进而保证团队绩效的大幅提升,才能培养出一支富有创新意识、基础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三)有利于实现高等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早在19世纪德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就曾提出“高校应该是研究和教学的统一体”,这在一定意义上反映出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就是教学与科研,二者是并重的,应该得到协调发展,但在我国的一些高校却存在着教学与科研相互分离的现象,即以教学为主的教师因繁重的教学任务而很少甚至不参与科研活动,而以科研为主的教师却因潜心于科研而没有时间从事课堂教学,甚至有一些高校出现了“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将对教师的科研考核放到第一位,致使大部分教师把更多的精力倾向于搞科研,而在教学方面的投入较少,这种现象的出现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长此以往也会影响学校的学科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我国教育学家钱伟长先生曾指出:“你不教课,就不是教师,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教师。”在科技日新月异、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大学必须拆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高墙,实现相互融合,互动发展,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没有灵魂的教育,没有发展的教育,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的互动发展是提高教学质量,提升高等学校的综合实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
二、高等学校教学团队与科研团队互动发展的途径
(一)构建研讨型教学体系
研讨型教学最早是在德国柏林大学设置的,基本做法是在教学过程中一小群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带着问题进行学习,从事研究,并定期组织研讨,以作报告的方式进行交流,讨论他们的新发现和存疑的问题,通过学生与导师之间的交流、思想碰撞,激发新思维。根据德国教育家洪堡的观点,在开展研讨型教学中,大学教师的责任并不完全是教,学生的职责也并不完全是学,而是边学习边从事专业知识的研究。在这种教学体系中对于教师来说,教学不仅仅包括向学生传递基本概念和专业知识,同时也要进行科研,这里的科研不只是独立的科技创新活动,而且是服务于教学的一种活动,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进行科学研究,而且要对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进行研究;以利于学生在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下,能够有兴趣、主动地进行学习研究,获取研究性的知识,扩展视野,提升专业素养,实现了教学相长。这种研讨型教学体系的构建对教师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团队不能仅仅教授书本上的知识,还要把握科学发展动态,掌握本研究领域的前沿,这就需要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的融合互动,实现一体化,才能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批判性地思考已有的理论、结论及方法、提倡学生提出独特的见解或设想,并创造性地完成作业。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也不是独立的科学研究者,而是集教学、科研、育人于一身的知识的引领者,这个目标的实现的过程就是教学团队与科研团队互动发展的过程。
(二)组建学科建设平台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建设的核心,代表着学校的教学水平,决定着学校的未来发展。学科建设主要围绕教学和科研两方面进行,高等学校可以通过搭建学科建设平台,吸纳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的教师合作公关,使教学与科研充分结合,做到科研选题围绕学科建设目标而进行,使科学研究具有教育价值,研究的内容与市场需求一致,从而服务于社会。在教学中探索科学研究,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通过积极探索知识来培养创新精神,培育创造能力,并将新的成果及时地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当教师源源不断地把一些新的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中去并加以梳理、升华,进行理论化、系统化,必将为培育新的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通过教学工作将科研成果加以传播和验证,又为科研工作带来启发,提供原动力。因此通过学科建设平台的搭建,将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相互渗透,科研成果补充、丰富教学内容,为教学提供本学科的学术前沿理论,为更新教学知识体系,解决教学中的基本理论问题提供依据,通过科研实现对学生的知识、技能、创新意识以及创造能力培养;教学为科研提出目标,为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服务,为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师资素质,提升教学质量提供重要途径。
(三)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及社会实践指导团队
目前许多高等学校已将社会实践作为“第二课堂”,作为人才培养计划的一部分,目的是通过专业教师的指导,在社会实践中让学生了解社会、知晓岗位,培养和锻炼专业素养,增长知识和能力,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在生产实际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协同创新能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是为了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而设立的训练计划,该计划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为了更好地实施这些项目,需要配备相应的指导教师团队,而指导教师团队的构成既要有教学团队的教师又要有科研团队的教师,这两个团队教师通力合作,发挥各自所长,在指导工作中既传授专业知识,又带领学生开展科学研究,探索创新方法,提出创新思维,通过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教师的协调合作,能够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三、高等学校教学团队与科研团队互动发展的保障机制
(一)改革管理体制,为教学与活动互动发展创造机会
提倡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实行多元化管理,为教学团队与科研团队互动发展创造机会。可以重组学校的教学、科研机构或者逐步建立教学科研一体化体制,尽快打破当前一些学校存在的教学与科研分流明显的现象,建立有效的新机制,能够使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借科研来提升自己知识水平,同时从事科研工作的教师能通过教学平台把个人的知识创新行传播给学生。改革师资培养体制,鼓励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的合作,建设团队文化,提倡教师组建教学科研一体化团队,在团队组织者的带领下协调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逐步培养教师的工作胜任能力,避免教师单独作战无法形成合力的的情况,同时防止教师出现偏废一方的畸形发展,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科研自我互动能力。培养教师自我监控和调适能力,利用团队平台为教师提供知识传授和创造才能自由发挥的空间。
(二)改革教学方式,实现教学与科研相互渗透
高等学校的科研要围绕育人来进行,科研从选题到成果要有教育性,体现社会价值,要协调好各个价值取向之间的关系,科研工作应追求教育价值的最大化;教学活动的开展力求以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提倡探究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教授的概念和原理给出一些事例和问题,指导学生围绕某一科学问题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等途径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独立开展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启发式教学法即教师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识规律出发,科学设置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指导学生把学科知识与研究方法有效融合,从而使学生自觉地、主动地、创造性地掌握知识和技能。这两种教学方式的改革,能充分地调动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的互动,实现把科研的思路带进课堂,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带进课堂,在课堂上进行科研课题的探索,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科研,参与和亲身体验科学研究,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兴趣,把需要研究的问题,融到教学中去。同时实行导师制。各位导师结合其承担的科研项目,有组织目的地让学生参与科学研究,为学生创造参与科研的机会,学生通过亲自参与真实课题研究,增强其学习主动性和科研创新能力。
(三)改革评价制度,做到教学与科研并重
要想有效地改变教学和科研不平衡发展的现状,关键的问题是改革高校内部的评价与考核制度,防止研究性与教育性的异化。大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只满足于传授既有的知识,还必须不断探索新的知识领域,发现新的知识并将其源源不断地传授给学生。高校教师的职责是既向学生传播知识也引领学生创造知识,可以说在对大学教师的评价中教学与科研是基本内容,同等重要。但是,目前在许多高校通行的年度量化考核方法是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评价相互分离,更多的重视科研成果的量化指标,忽视了教师在教学方面的各种投入,脱离了教学与科研的实际过程,这种评价制度的具体不足体现在,一是教学与科研权重不科学、不合理,多数学校重科研而轻教学,尤其在职称评定、年度绩效考核中反映的更明显;二是人为地割裂了教学的科研性与教育性的统一,无法准确评价教学的直接价值,人们常说“百年树人”,教育的价值不能象科研成果那样短时间内就直接体现出来,因此有必要性建立一套新的多元化评价制度,考核的内容既要包括科研的考核,也应包括教学的考核,更应注重对学生专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体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指标的考核。充分发挥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自豪感。进而促进教学与科研在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实现人才的培养目标。
(四)改革激励机制,构筑协调的教学与科研教师团队
教学团队与科研团队的互动发展,需要构建公平、规范、协调的激励机制。首先,协调教学管理与科研管理中的矛盾,建立科学的教学与科研激励机制,以促进学校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整体提升,激励形式可以包括薪酬激励、工作激励和机会激励等。出台一些有利于教学与科研协同发展的政策与措施,如设立学科发展基金、专著及教材出版基金;建立学术交流基金、人才培养基金等。从而彻底改变目前高校主要是通过课程建设经费、专业建设经费、科研配套经费、岗位津贴以及定期审查等方式来激励和考察教学团队、科研团队的绩效的现状,解决激励形式过于单一的问题,鼓励团队创新,鼓励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共同开展项目研究,营造良好的互动文化,推动教学、科研协同发展,实现教学科研的双丰收。其次,完善教学管理和科研管理的奖励标准。一方面,要认真研究和制定教学奖励标准,科学、客观地制定有关教学评价的质量标准和数量标准,尽量实行量化,标准的制定要具有广泛性和科学性,标准的操作要具有可行性,与科研成果的奖励要具有可比性,另一方面,在科研奖励上,要严格控制科研成果的质量和量化标准,真正奖励具有一定研究价值,能够推动学科和专业建设,有利于人才培养的科研成果,只有严格把握科研成果的评价标准,才能实现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的协调发展,和谐互动,从根本上解决科研和教学价值导向失衡的问题。
一、高校体育社团现状
目前在国内大多数高校里面,都有自己的体育社团,只不过这些社团的组织形式和开展体育活动的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有接近一半以上的高校的体育社团是学校学生会组织成立和管理的。这类社团组织是免费为全校学生提供咨询和服务的,这类社团组织也是最受学生喜欢的,往往社团内部成员当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有体育特长的,一些准备学习和已经在学习的学生因为对某一个体育项目感兴趣而加入这些体育社团,在体育特长学生的带动下共同提高体育技术动作的专业性。当然,除了这种组织形式之外,还有一部分高校的体育社团组织是由一些体育教师组织发起的,一些是需要支付一定费用的,一些是不需要支付费用的,有些高校为了更好的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生活活动的开展,鼓励和给与一定的政策支持来帮助一些专项体育教师从事体育社团的组建和各项工作的开展,而这些工作的进行往往得到学校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对于教师而言,也可以得到相应的教学奖励,另外一种组建形式是教学部门鼓励,由各位教师根据自己的时间和专项特点发起的体育社团组建,这类社团组建往往需要教师来承担学生的管理、讲授,甚至会外出参加一些公益或者比赛活动。从形式上来看,这类社团带有一定的盈利性,而前两者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但是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人们体育健身观念的逐步增强,这类社团组织形式逐步成为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的主流趋势。在高校当中,还有一小部分体育社团是由学校学生处、团委等部门给学生组建的,这类社团往往是这些部门为了更好的开展校园文化生活,从学校内部或者学校外面聘请一些体育健身人员进入学校来为学生指导各类体育项目的健身特点和健身方法,当然,费用一般也是由这些部门所支付。总体而言,如果社团需要成员支付一定的费用往往在人数和开展周期上具有不确定性,这主要是因为针对大多数大学生而言,他们的所有经济来源都需要依靠父母,即便是一些学生有兼职打工赚钱贴补生活费用,但是相对于巨大的日常开销而言还是不能自给自足,再加上体育观念的差异性,使得很多学生面对缴纳费用的健身社团还是心有余悸,所以社团的开展时间和人数就容易受到这些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很难持续性开展下去。另外,学生在学习开始参加社团的积极性较高,但是到学期末参加社团的积极性就较差,这主要是因为学期末大多数学生需要把自己的主要精力集中在考试上,所以很难有时间再参加体育活动。
二、对应的策略
(1)是重点培养社团中坚力量。在任何一个体育社团内部,都会有一些项目基本功比较扎实,从事该项目时间比较长的学生,作为有限的师资教学力量,教师完全可以把这些学生作为教学的重点,首先帮助这些学生得到进一步提高,这样无形中就为教师培养了一批助手,在面对大面积的教授和管理中,这些有经验和技术动作过硬的学生就能成为教学的榜样和辅助指导人员,这样一方面可以缓解教师人数不足和精力有限带来的问题;另一方面,也给这些学生一些锻炼的机会,毕竟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尤其是对于那些什么都不会但是又对某些项目感兴趣的学生而言,同学给与自己技术上的指导可能会更坦然,不会产生紧张情绪。(2)尽可能的发挥每一个教师的优势,开展多项目体育社团,对于高校而言,尽可能鼓励所有体育教师都能开设社团,这样学生可以选择的项目相对较多,学生人数相对就会比较分散,不会造成人数过于集中,活动难以进行的尴尬。(3)制定合理的社团训练计划是非常关键的,面对高校的扩招,学生人数的增加与学校场地设施之间存在的矛盾是不容忽视的,所以只有合理的培训计划才可以让所有学生有序的进行锻炼,尽可能的保证每一位同学都有锻炼的空间。(4)学校有关部门在学生社团参与和社团建立方面应该给与政策上的支持,如果条件允许还应该给与经济上的支持,只有长期的坚持下去,才能逐步形成社团氛围,才能对学校的体育文化生活带来实质性的改变。体育社团的发展是高校体育事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也是所有体育教师和体育管理人员不能忽视的问题,所以,全面促进社团发展需要我们所有体育人的努力和坚持。
参 考 文 献
[1]崔丽丽.全国性体育社团现状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2
[2]李晴慧.体育社团与体育体制改革[J].体育学刊.2002
大家上午好!
我很荣幸可以作为新团员代表在这里发言。我想此时此刻大家的心情可能跟我一样激动。因为今天我们告别了童年、告别了陪伴我们多年的红领巾,加入了我梦想已久的团组织,真正的成为一名共青团员。我们将告别过去,走向人生新的阶段。
今天,我们在这里宣誓,成为一名共青团员,但这不代表着我们追求的结束。而是我们人生道路上一次更新、更高的启航。我们将肩负着更加重大的使命。作为一名有志青年,我们将树立崇高的信念,奋发进取,严格的要求自己,履行好一名团员的责任和义务。作为一名新团员,我们一定会忠于自己的入团誓言,把铮铮誓言化做终身的信念,化做刻苦学习的毅力和恒心,化做创新实践的能力,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
科研团队是高等学校,特别是研究型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替代个体研究,以科研团队为平台进行科学研究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科学研究的主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研究的集体性、开放性给科研管理带来了挑战,以往的研究小组的组织形式难于适应新的变化和挑战。同时,由于受到国际科研竞争的压力,有效的激励机制是科研成果产出、提升高校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一、高校科研团队的特点
高校科研团队是以科学技术开发研究为内容,由技能互补且具有共同科研目标的受过高等教育的科研人员组成。高校科研团队与其他工作群体相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高校科研团队一般是为了从事国家级、省部级或学校自身的基础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研究、工程化研究等科研活动而组建的,而从事的科研活动具有创造性、风险性和长期性。
科研活动以揭示自然界或是人类社会的客观规律,发展应用途径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主要任务,具有极高的创造性。而科研活动的创造性需要从事科研活动的科研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知识储备、学术水平,也具有活跃的思维能力、高度抽象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好奇心。因此,培养科研工作人员获取、归纳知识的能力,保持和激发科研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探索力是保证科研活动成果开展的前提。
科研活动是对规律的探索,而探索的过程具有极高的不确定性,且受到科研工作人员本身知识储备和研究经验的制约,因此科研活动的过程具有极高的风险性。科研活动的风险性就意味着对科研人员的评价不能仅仅建立在任务的完成度上,而忽略了科研活动过程中科研工作人员所付出的努力。
科研活动对客观规律的探索性和探索过程的风险性决定了科研活动具有长期性。并且科研活动的成果的积累往往与投入时间呈指数关系,即科研活动开展的初期是知识积累和尝试的过程,随着活动的推进,成果才能逐渐取得。许多获得重大科研成就的人员和团队都有很长的很久周期。在这个长期的过程中也要求科研工作人员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超强的毅力。因此,科研活动的长期性要求对科研团队的评价不能仅从局部时间点上去着眼,且应该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从而给科研人员创造自由的学术环境。
第二、高校科研团队的成员大体上由本校或不同高校相关学科的教师和科研人员组成,由优秀的中青年担任科研带头人,由青年科研工作者担任研究骨干负责具体科研活动的执行。而青年科研工作者往往面临着谋生、自身发展的要求等多方面的压力。
青年科研工作人员往往踏入社会不久,如何谋生以保障自身或家庭的衣食住行是其需要解决的最基本的问题,所以能够为中青年科研工作人员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是科研活动开展的基本前提。
青年科研工作人员往往处于其个人科研事业的初期,在完成科研任务的同时依然存在增强知识储备、提高科研素养、扩大科研交流范围的需求。因此,在制定科研评价体系、推进科研活动的同时,也应注重对青年科研工作者的培养和激励,使其维持对科研的热情。
第三、高校研究团队一般强调多学科的交叉、原创性和成果的转化应用,团队的每个科研人员都具有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需要各个成员间快速的交流与反馈,因此高效研究团队的组成结构往往为扁平式,需要体现人员的平等性且便于不同领域科研人员的沟通与交流。
二、现有高校科研团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科研团队在任务性质、人员组成、组织结构等三个方面具有以上的特征,只有针对以上特征建立健全管理、考核制度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团队的科研潜力,完成科研任务。然而,现有的高校科研团队管理中往往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研活动的有效开展。
1)团队分工不明确。有些科研团队建立后,管理责任不明确,团队负责人或是成员纠缠于一些日常管理实务,是的科研工作不能顺利开展。有些团队负责人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经验,使得团队人员配置不合理,缺乏相互协作,导致团队绩效不佳。
2)学科交叉不畅通。科研团队中的人员往往来自于不同学科、学院、高校。然而,F有制度往往没有建立一个畅通的跨单位合作平台,使得各项资源在使用时存在困难,阻碍了团队成员的交流合作。
3)考核方案不科学。现存普遍的对科研团队的考核制度还主要是整体考核,以团队带头人为核心,忽略了对承担不同职责人员的分类考核,忽略了对团队人员合作的考核,不利于激发所有团队成员的积极性,不利于促进团队成员间的合作。
4)激励机制不健全。尚未建立科学的激励与评价机制,现有的机制还是以个人为导向,科研绩效考评与职称级别评定挂钩,把竞争引入到了团队激励中去,极大的打击了部分团队人员的积极性,往往导致个人利益与团队利益相冲突,影响了团队建设与发展。
三、高校科研团队的管理方法与激励机制
基于上述对高校科研团队特点与现有管理方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根据自身体验,从团队分工、平台建设、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几个方面提出一下几点建议。
1.团队分工
从学校层面,应简化科研事物办理流程,并为科研团队指定财务等专业指导人员,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投入,将科研团队的负责人及团队成员从日常事务中解放出来,才能保障科研工作的顺利推进。
加强团队负责人的培养,使其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尊重团队成员,学会合理授权及分配任务,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并与成员一起完成项目规划,明确内容、要求和预期结果,制定阶段性检查工作。
2.平台建设
打破学科、学院、学校间软硬件资源使用的壁垒。现有资源往往存在重复购置、某单位长期闲置而需要的单位无法使用的情况,亟待发展远程资源使用技术,建立规范的资源共享制度。
建立人才信息库,构建内外信息交流平台。定期组织不同学科间的学术交流,为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科研人员提供一个相互了解、学科碰撞的机会。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将国际交流从现有的简单的邀请外籍专家做报告发展成包含在校授课、学生交换、科研合作等方式。特别需要注重团队青年研究人员的输出和培养,以快速提升团队的科研实力
3.考核制度
从以论文、项目为导向的考核目标转变成兼顾成果转化、社会服务和经济效益的考核目标,针对不同性质的科研团队建立有针对性的考核指标,消除一刀切试的考核方法,实现综合考评。
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的考核指标,对从事战略性科学研究的科研团队及其科研人员适当延长考核年限,给予宽松的发展氛围,全面评估。
高校对科研团队的考核应该兼顾整体与个人的评价,建立公平公正的科学评价,消除团队中的带头人为主的考核政策,明确团队中个人的贡献,对促进个人科研工作的热情起到积极作用。
4.激励机制
科研团队的科研进展与每个科研个体息息相关,因此建立以人为中心的多元化激励机制尤为重要。
经济收入的分配采取按劳分配的原则,避免简单分类或者一刀切的分配方式。对于具有特殊贡献的工作,应当建立经济奖励制度,对于严重违反团队基本原则的建立经济惩罚方案。
配合物质激励,注重精神激励。培养团队负责人与团队成员间的良好关系,并通过表演、鼓励等方式提升团队成员在科研项目工作中的成就感,保持并提高每个科研个体的研究热情。
对青年成员,着重成长激励。关注青年成员的个体成长,提供个体发展机会,综合考虑成长发展需求在成果方面给予适当的优先安排与考虑。
四、结束语
本文以科研团队这一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研究主体,首先分析了研究高校研究团队在研究任务、人员构成和组织结构方面的重要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分析了现有高校研究团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笔者的经验提出了高校研究团队管理与激励的几点建立。期望通过文本的讨论,为高校研究团队的管理方案和激励机制制定人员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
[1]江翠翠. 基于科研F队特征的高效科研激励模式探讨[J]. 科教文汇,2010(1): 1-2.
近年来,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素质不断提高,专业技术职务结构逐步优化,到年底,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19.77万人,占全市人才总量的52.75%,成为市人才队伍的主要力量。
1、专业技术人才总量逐年递增
自年底至年底,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由15.22万增长到19.77万人,总量增长3.98万人,年均增长约为8.7%。其中,非公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由6.7万人增长到11.08万人,在全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占有主体地位。
2、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学历逐年提升
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全市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数比例逐年递增,从年占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17.37%增长到年的29.11%。其中,研究生学历人数从1103人增加到1717人,占总数的0.87%。
3、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成为主力军
在全市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45岁以下的中青年人才占71.46%,已经成为该市专业技术队伍的主力军。
4、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专业技术能级结构不断优化
市不断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专业技术人才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担任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数逐年递增,专业技术职务能级结构不断优化,年初,市聘任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有6847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的4.5%,聘任中级职务的有42945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的28.22%,高、中专业技术职务的能级比例是1:6.3。到年底,全市聘任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有12090人,增长了76.6%,占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的6.12%,聘任中级职务的有63352人,增长了47.5%,占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的32.1%,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能级比例调整到1:5.2。
5、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极大地推进了全市“双高”(高职称、高学历)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到年底,除了执行国家的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制度,百千万人才工程,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选拔培养制度外,市还先后启动了人才强市百千万人才引进集聚行动计划和人才强市百千万人才能力提升行动计划。经过多年建设,目前全市已拥有6名国家级高层次专家,73名省级高层次专家和315名市级高层次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90人,省“333工程”培养对象103人,优秀青年科技人才477人,高级职称人才1.2万人。另外,我市国有事业单位有博士学位人才59人,硕士学位人才613人。
6、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建立
专业技校人才的培养对于增强人才队伍的创新能力,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年底,市事业单位有34505人参加了各种培训,占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55.75%,国有企业有2178人参加了培训,占国有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39.1%,通过多年的教育培训,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学历得到明显提升,人才素质不断提高。
7、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
事业单位是专业技术人才最为密集的地方。年底,市事业单位有专业技术人才67467人,占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34.13%,如何盘活和用好这些人才,很大程度上决定全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成效。市从年开始,逐步启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以聘用制作为基本用人制度,用岗位管理取代身份管理,逐步建立有利于专业技术人才合理使用和科学评价的管理制度。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改革,激发了专业技术人才的工作热情,自我提高的个人投入不断增加,促进人才之间的竞争步入良性轨道。
8、非公经济领域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快速发展
非公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市非公有制经济得到快速发展,非公领域人才数量也快速增长。年初,全市非公经济领域有专业技术人才28180人,到年底发展到110814人,增长了393%,占全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总量的56.06,已成为全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主力军。
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是,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整体实力与地区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1、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总量不足,人才密度低
近年来,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保持了较快增长。年底,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为19.77万人,人口总量为459.25万人,每万人口专业技术人才的比重是430人。地区的专业技术人才密度为838人每万人口,地区的专业技术人才密度为261人每万人口,从数字对比,可以看出,市专业技术人才处于江苏中等水平,远低于地区。
2、高层次人才队伍中缺乏领军人物,难以提升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市按人才规划纲要,培养、聚集和引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仅有6名,年底,全市“双高”人才总共有1.2万人,仅有二名“两院院士”,博士学位人员也只有59人,缺乏科技领军人物,难以提升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3、专业技术人才的区域结构,产业结构和专业分布结构不尽合理,影响区域和行业经济的发展
专业技术人才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撑,要有较合理的结构和分布,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推动区域和行业经济的持续发展。从区域结构看,市专业技术人才主要集中在县以上中心城市,乡镇及以下人才量很低,且近90%为中小学教师和卫生人才,与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人才则少之又少,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从产业结构看,第一产业的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处于低量,第三产业内部的行业分布也不均衡,其中科学研究、金融管理等行业的人才偏低。从专业分布看,教育、卫生、会计、行政管理等类人才占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九层左右。而研究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的比例不到10%,影响了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创新能力。
4、人才管理和评价机制不活,制约人才作用的发挥
虽然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但人才活动和人才作用的发挥仍然受诸多因素制约,由单位人走向社会人还需要一个过程,人才就业渠道难以拓宽特别是人才评价激励机制不活,创新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技术人才的隐性流动和能力的充分发挥。
三、“”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展望
“”是加快小康社会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关键时期。市将抓住和充分利用这个战略机遇,进一步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1、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
把人才建设提高到关系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高度来认识,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坚持走人才强市道路,真正把变成人才的磁场,形成以人才推动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提升人才的良性循环,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
2、加快发展人才总量和专业技术人员总量
一、 高校科研团队发展中新进人才的作用
高校科研团队是指高校以科研梯队、学术研究中心、课题组等为代表的教师科研群体组织,目前,高校科研团队在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已成为高校科研工作顺利进行的主要载体,它要求其成员具备相辅相成的知识结构、工作技能,每一位成员都以团队为中心,在科研活动中为不断实现团队的目标而同心协力、锐意进取。高校科研团队呈现年轻化的特点,青年教师和硕博学生成员是人员构成主体。本文所研究的科研团队新进人才主要指青年教师。近年来,高校科研团队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团队中新进人才的作用也逐步体现出来。以某高校为例,十二五期间,新引进教师占学校教师总数的20%,来校后分别加入了各相关科研团队,为科研团队注入了新鲜血液,成为科研团队的重要力量,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占学校高水平学术论文总数的20%,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占学校国家级科研项目总数的45%,但在作用发挥过程中,也存在诸如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契合度不够、团队资源共享不足、人际交往与沟通不畅、考核监督与激励制度不健全等影响因素。新进人才如何在科研团队中更好的发挥作用,既有利于个人成长又有利于团队发展,已经成为科研团队建设与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 影响高校科研团队发展中新进人才作用发挥的因素和存在的问题
(一) 团队成员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契合度不够
由于在人才招聘过程中,应聘人员与高校科研团队之间没有较全面的互相认识和了解,或者出于对项目所需的整体考虑等原因,有些新加入团队人员专业方向与团队研究方向有所差别,目标不太契合,这样就会出现新成员融入团队比较困难,导致新成员科研进展不顺利、科研方向迷茫等问题的发生。
(二)团队资源共享不足
团队缺乏分享机制、团队成员不愿主动分享经验和成果等因素都会造成新加入团队人员对科研团队以往的阶段性科研成果缺乏了解,不能得到这些科研成果的前因后果及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使得新成员对于团队的科学研究难以深入进行,不利于新成员科研水平的提高和对团队的准确认知。
(三)团队人际交往与沟通不畅
高校教师工作时间弹性较大,一般不要求坐班,有些教师甚至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科研团队成员之间会出现平时不常见面、缺少沟通和交流等情况,如果团队不经常创造成员交往和交流的机会,新加入团队成员就不能较快的与团队其他成员有效融合,不利于团队成员更好的学术交流。
(四)团队考核监督与激励制度不健全
团队的考核监督与激励制度包含激励方式是否多样化、是否符合团队成员的个人需求、能否促进团队成员科研工作效率提高、能否监管团队的科研进度等方面,如果这项措施不健全,就不容易调动团队成员的工作积极性,缺乏对团队工作的监督,不利于团队凝聚力的形成和可持续发展。
三、高校科研团队发展中新进人才更好发挥作用的对策措施
(一)实现团队成员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的契合
团队成员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的契合可以使成员在科研过程中积极性得到提高,从而提高团队整体的科研效率。首先,成员在加入科研团队前,应和团队管理者做好沟通,明确个人发展方向与团队研究方向是否一致或是否可以协调,加入团队后,应根据团队整体目标来调整个人研究目标,使二者尽可能的契合。其次,科研团队的管理者应和新加入人员做科研发展和个人发展的沟通,使团队成员明确了解到团队目标在各个时间节点的达成情况以及个人被分配到的任务对于自身科研素质或个人发展的有效帮助,增强成员对团队目标的信心和支持度,使其自觉地将自身发展与团队目标相契合。第三,团队科研目标的制定和课题申请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团队成员个人层面的意见,在保持主方向不变的前提下包容成员的发展意向,努力让成员在个体层面实现自身价值。[1]
(二)搭建知识共享平台传承团队优秀成果
搭建知识共享平台可以增强团队成员之间的互动,在知识共享上更加积极主动,不仅能够推动团队整体的科研进展,而且能够提高新加入人员对团队实力的深入认识和信心。首先,在高校科研团队内部,建立相应的知识共享平台,比如设置服务器来共享研究和学习资料,对团队成员的科研信息进行归类整理,形成资料库,及时进行信息的与更新,团队成员也可以根据内容进行互动交流,定期召开讨论会为团队成员提供学术沟通的机会等等。通过这些措施,一方面可以使团队成员间共享知识和经验,提高成员的科研水平,完成对新加入人员的培训,另一方面还可以培养团队浓厚的学术氛围,提高团队整体学术水平。其次,建立科研团队外部成果共享平台,比如对团队高质量非保密的研究成果进行宣传,积极推进科研成果转化或合作研究,举办相关的研讨会等等。在这样的外部成果共享平台上,团队的成果可以得到认可,团队的学术声誉和影响力得到提升,团队成员的科研能力和业内知名度也得到提高,从而达成团队与个体的共同发展,增强了团队成员的向心力。
(三)建设优秀团队文化加强团队成员沟通
在高校科研团队建设中,要重点打造一种积极专业、活力高效的团队文化,形成团队成员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新加入人员融入团队,更好的进行学术交流。首先,建立和谐的人文氛围和成员关系。团队管理者应从自身做起,提倡专业的学术能力和积极的态度,减少负面情绪,提倡团队成员间的平等关系和活跃的团队氛围,激发成员的创造力,团队成员之间也应该彼此尊重,尽量避免出现误解和矛盾。其次,建立合理的管理理念和制度。团队管理者应根据高校科研团队的特性,从团队成员的个人层面出发,建立宽松的人性化的管理理念,在全体成员共识的基础上制定严密可操作的管理制度,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推进和落实。第三,加强团队的沟通和人际交往。团队管理者与团队成员以及团队成员之间有效沟通,可以提高团队效率,促进信息资源的共享,有助于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团队管理者应经常组织团队活动,为团队成员相互了解和交流创造条件,团队成员也应有意识的加强与各职位群体成员的交流,促进彼此的默契程度,提高合作水平。
(四)建立团队内部科学的考核监督与激励制度
科学的激励可以极大调动团队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升团队的凝聚力,高校科研团队应制定多样而有效的激励方式,并尽快让新进入成员有所了解。首先,团队层面应充分使用各种激励方式,并注重团队成员个人层面的不同需求。激励方式包括物质激励、心理激励、授权激励、目标趋近激励等,团队成员职称、年龄等有所不同,在不同阶段对各种需求的要求也不同,团队管理者就要根据团队成员的不同需求,进行不同的激励,以达到有效的激励效果。其次,团队可以将各种考核监督与奖励办法整理成文,使团队成员都能了解团队相关章程和科研纪律,并以此为行动指南,做到有的放矢,根据要求来制定研究计划,同时也能够避免在工作中犯无谓的错误。[2]
[参考文献]
二、 影响高校科研团队发展中新进人才作用发挥的因素和存在的问题
(一) 团队成员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契合度不够
由于在人才招聘过程中,应聘人员与高校科研团队之间没有较全面的互相认识和了解,或者出于对项目所需的整体考虑等原因,有些新加入团队人员专业方向与团队研究方向有所差别,目标不太契合,这样就会出现新成员融入团队比较困难,导致新成员科研进展不顺利、科研方向迷茫等问题的发生。
(二)团队资源共享不足
团队缺乏分享机制、团队成员不愿主动分享经验和成果等因素都会造成新加入团队人员对科研团队以往的阶段性科研成果缺乏了解,不能得到这些科研成果的前因后果及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使得新成员对于团队的科学研究难以深入进行,不利于新成员科研水平的提高和对团队的准确认知。
(三)团队人际交往与沟通不畅
高校教师工作时间弹性较大,一般不要求坐班,有些教师甚至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科研团队成员之间会出现平时不常见面、缺少沟通和交流等情况,如果团队不经常创造成员交往和交流的机会,新加入团队成员就不能较快的与团队其他成员有效融合,不利于团队成员更好的学术交流。
(四)团队考核监督与激励制度不健全
团队的考核监督与激励制度包含激励方式是否多样化、是否符合团队成员的个人需求、能否促进团队成员科研工作效率提高、能否监管团队的科研进度等方面,如果这项措施不健全,就不容易调动团队成员的工作积极性,缺乏对团队工作的监督,不利于团队凝聚力的形成和可持续发展。
三、高校科研团队发展中新进人才更好发挥作用的对策措施
(一)实现团队成员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的契合
团队成员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的契合可以使成员在科研过程中积极性得到提高,从而提高团队整体的科研效率。首先,成员在加入科研团队前,应和团队管理者做好沟通,明确个人发展方向与团队研究方向是否一致或是否可以协调,加入团队后,应根据团队整体目标来调整个人研究目标,使二者尽可能的契合。其次,科研团队的管理者应和新加入人员做科研发展和个人发展的沟通,使团队成员明确了解到团队目标在各个时间节点的达成情况以及个人被分配到的任务对于自身科研素质或个人发展的有效帮助,增强成员对团队目标的信心和支持度,使其自觉地将自身发展与团队目标相契合。第三,团队科研目标的制定和课题申请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团队成员个人层面的意见,在保持主方向不变的前提下包容成员的发展意向,努力让成员在个体层面实现自身价值。[1]
(二)搭建知识共享平台传承团队优秀成果
搭建知识共享平台可以增强团队成员之间的互动,在知识共享上更加积极主动,不仅能够推动团队整体的科研进展,而且能够提高新加入人员对团队实力的深入认识和信心。首先,在高校科研团队内部,建立相应的知识共享平台,比如设置服务器来共享研究和学习资料,对团队成员的科研信息进行归类整理,形成资料库,及时进行信息的与更新,团队成员也可以根据内容进行互动交流,定期召开讨论会为团队成员提供学术沟通的机会等等。通过这些措施,一方面可以使团队成员间共享知识和经验,提高成员的科研水平,完成对新加入人员的培训,另一方面还可以培养团队浓厚的学术氛围,提高团队整体学术水平。其次,建立科研团队外部成果共享平台,比如对团队高质量非保密的研究成果进行宣传,积极推进科研成果转化或合作研究,举办相关的研讨会等等。在这样的外部成果共享平台上,团队的成果可以得到认可,团队的学术声誉和影响力得到提升,团队成员的科研能力和业内知名度也得到提高,从而达成团队与个体的共同发展,增强了团队成员的向心力。
(三)建设优秀团队文化加强团队成员沟通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6(a)-0165-02
学生社团是高职院校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和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提高大学生综合实力、繁荣校园文化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随着高职院校也普遍实施学分制管理。从中导致班级意识逐渐被淡化,使得学生社团在学校教育管理中凸显重要。因此,对高职院校社团发展策略进行积极探索有利于更好的建设好学生社团,逐步体现学生社团在学校教育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1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发展现状分析
1.1 仍然以自我管理为主,尚未形成完善内部体制
高职院校的学生社团的任务经常是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让学生养成自我服务、管理和教育等三种自我习惯。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道德素质和实践能力,但也有很多缺点。一方面,社团负责人没有很好的组织能力,缺少管理意识,导致提供的岗位不合适和社团没有很好的凝聚力;另一方面,社团自身建立的管理体系不完善,社团成员之间没有合适沟通方法。这就使得整个社团不够团结一致,也不能长久持续的发展。
1.2 缺乏专业人士指导,社团整体素质有待提升
在高职院校,担任学生社团指导工作的多为团委老师。他们不仅身兼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管理工作,还负责发展党员,布置团委任务等工作,因此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对社团工作进行指导。与此同时,许多老师的专业方向及工作能力等方面与学生社团性质及活动内容大相径庭,难以对社团活动及社团工作进行更加科学、有效的指导,不利于社团整体质量的提升。
1.3 社团活动形式缺乏专业性,活动内容缺乏文化继承
高职院校社团形式种类较多,涵盖面较广,且其中尤以文体类发展较为迅速。而一些专业性、学术性等社团,常无人问津或遭受冷露。部分社团侧重技能,但却忽视对一些时事政治的关心,而一些侧重学术研究社团,则常会出现脱离实际谈问题的现象。未实现理论与实际结合,势必既不利于吸引到学生,也不利于提升学生素质与能力。而活动的内容层次相对较低,社团内容单一,缺乏高质量,高层次的活动,长此以往极易失去学生对其的热爱,而且不利于建设优秀的社团,更不利于社团的长远发展。
1.4 多数学生社团缺少持久发展力,社员凝聚力不强
分析当前一些高职院校社团现状,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大一新生刚入学时,往往对社团十分感兴趣,积极性较高并投入到一些社团活动当中。而到了大二阶段,仍然会十分热情的关注和组织社团活动。待到临近毕业之际,许多学生的思想逐渐转向于毕业和就业,而对于社团活动的热衷程度降低,甚至不愿意去参加社团活动。长此以往,许多学生社团凝聚力逐渐变弱,特别是一些骨干成员毕业后,社团几近崩溃。其原因主要为,社团建设及发展过程中,并未建设其对应的社团文化,难易将社员的共同追求、信念和理想等凝聚在一起,最终导致社团凝聚力下降。
2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发展策略研究
2.1 完善学生社团管理体制,实现学校管理与自我管理结合
拥有完善的社团体系,才能促进社团活动的展开,也有利于社团更好地进行管理。这样才能确保社团在管理过程中具有规范,能够科学执行。第一,要改变原先的社团制度,对各部门的本份工作进行具体的划分,加强社团制度的理论学习和严格执行。第二,建立社团联合会的监视系统,定时考查社团活动。社团负责人也应当按照实际需要,改变活动的内容,建立新的模式来发展社团。同时也要培养社团成员的兴趣,使他们更主动参与到社团活动中来。对于考查的标准也要适当提高,应当在每个学期结束后对老师、学生成员和社团干部进行综合评估。通过表扬优秀的社团和鼓励表现差的社团,改善全体成员的精神面貌,促进社团积极蓬勃地发展。
2.2 聘请专业的社团指导人士,加强对社团指导老师的考核
要更加重视社团老师的指导作用,它对学生能力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促进了社团的长久稳定发展。现在高职院校正在招收一定数量的老师来指导和管理社团,但要求这些教师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能和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做事要认真负责。这样才能更好的指导学生和建设社团,提高社团的专业化水平和发展潜力。学校在招聘社团教师时,应当建立教师的奖励体系和考核系统。在社团建设中认真负责的老师应该受到表彰和物质奖励,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老师尽心管理和完善社团体系。同时,可尝试聘请与学社社团类型相近的行业专家或企业人员,完善学生社团专业师资体系,提升学社社团的专业性,同时又不至于脱离实际。
2.3 完善社团内部成员建设,广泛争取校内外支持
要打造优质的学生社团,必须做好学生社团内部的成员建设工作,必要时可以广泛借助校内外支持。具体如下:第一,在高职院校中发展社团时也要确立学生干部。按照社团的现行状况,学院在完善社团时要建立选拔和考核机制,培养成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也要发现成员的自身优点,提升其道德修养,开展多种丰富的活动。只有道德素质高、勤奋好学、具有责任心的优秀学生,才有资格为老师分担工作,成为老师的合理助理。第二,尽量要获得学校的鼓励。社团在改善管理制度、提高组织能力和开展各项活动时应当主动争取学校金钱和场地的赞助,这样在进行社团活动时才能促进社团的持久发展。第三,尽量争得社会大众的赞同。社团发展的目光不能仅仅着眼于校园内部,还应该看重长远发展,走出校园并多和外面的社团进行交流。在社会力量(如政府单位的支持和优秀企业的广告赞助等)的帮助下,建立自身的社团品牌,努力提高其影响力。
3 增强学生社团品牌意识,打造社团文化品牌
高职院校可以在全院范围内,开展“优秀社团”评选活动,并配套相应的激励政策提升提高各社团的竞争意识和工作积极性。通过评选活动,促使大学生社团建设朝向更加精品化、特色化的道路发展。同时,要加大力度倡导品牌意识,鼓励学生社团结合自身特点打造品牌活动,扩大社团影响力。科学选拔、悉心培养、提高杜团骨干的整体素质和领导效能,以高质鼍的社团活动提高社团形象声誉,增强社团凝聚力。打造社团文化品牌,做到以质量树形象,以质量塑品牌,以质量求发展,才能真正促进社团蓬勃发展。
此外,还应广泛借鉴他校社团在社团形式及内容上所取得的成功经验,结合本校我社团实际,突破现存瓶颈与难题,创新社会形式与内容,真正发挥学生社团在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丰富学生精神生活的作用,从而促进高职院校社团的整体健康发展。
4 结语
在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作为大学生辅导员,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必须注意对本校学生社团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剖析出现这些问题的深层原因,进而通过积极的探索与实践,逐步积累成功经验。在开拓学生社团发展途径的同时,既要立足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同时也要兼顾社会发展对大学生提出的新要求,竭尽全力新形势下学生社团发展的新路子。
参考文献
[1] 王继东,才华.基于发展情境理论的高校学生社团党建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8):11-12,15.
高校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为党联系青年的的桥梁和纽带,在团结教育广大研究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对于很多高校来说,研究生团建可以说是一个新名词。目前研究社团组织设置多在党委研工部和校团委的双重领导之下,导致团组织领导关系不清晰、团组织机构的设置不完善、不健全。虽然各高校在研究生中也设立了团组织,但研究生相对于本科生而言,存在人员复杂、思维跳跃、居住分散、科研任务重等特点[1],加之研究生团员组织观念淡薄,研究生团组织的活动和创新力度又不够,不能适应研究生团员的需求。
笔者作为研究生团建负责人和研究生辅导员,在工作过程中常常思考研究生团建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本文结合本院的研究生团建工作,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希望能进一步促进研究生团建工作的开展和深化。
一.灵活的研究生团组织设置模式
本院研究生团组织建设是班级建团的横向设置和以专业为依托建团的纵向设置两种管理模式相结合。研究生团支部的灵活设置,使团组织在研究生中的工作影响显著增强。
(一)班级建团的横向设置模式主要是设立在新生班级中。以班级为单位横向设置团支部,便于研究生新生团员们更好的进行交流和活动的组织开展,能有效的做好党员的培养、考察、发展、教育、管理工作,有利于学生团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机结合,推进团建工作的和谐发展。
(二)由于理工科研究生,他们具有特殊性和流动性,会到全国各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课题研究,传统横向设置的班级建团工作起来力不从心。以专业为依托建团的纵向设置管理模式打破传统班级团支部设置模式,突破硕、博层次限制,以同一导师、同一实验室或研究所等平台设置纵向研究生团支部,便于团支部根据研究生团员的实际情况开展活动,调动每一位团员的参与积极性和创造性。纵向设置后,团支部的支委大多考虑从硕博连读的优秀学生中选出,减少了支委的更迭变动,保证了团支部班子的稳定性和连续性。[2]
二.通过打造符合研究生特点的品牌活动,吸引研究生的广泛参与,以此进一步提升研究生团组织的号召力和凝聚力
(一)积极开展学术活动,扩大对外交流,引导研究生培养学术素养、提高学术科研能力。学院的“博士生论坛” 、“吉威数源杯程序设计大赛”及“GIS DAY”等活动,在院团委的统一规划下,推动研究生积极广泛地参与,充分发挥他们的骨干力量。
(二)拓展社会实践活动的空间,引导研究生在社会实践中增长才干,接受教育。探索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渠道,努力开拓社会实践的平台,广泛寻求有合作意向的企业、政府机关、社会机构和农村基层,努力建立多层次多方位的实践基地,将社会实践的空间由学校推向社会、乡村和企业。[3]
(三)结合研究生的思想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理论学习和主题教育活动,增强研究生的思想道德素养。进入了研究生学习阶段,研究生的品性更为稳定,思想更为成熟,思维更为敏锐,他们更加关注国内外形势、政策导向和社会热点,对社会、对现实往往有独到的洞察力和深刻的见解。因此,可以利用研究生的这些特点,开展征文比赛、知识竞赛、报告会、座谈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等理论学习引向深入,引导研究生加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
三.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使研究生团建工作信息化
(一)研究生团员人手一台电脑,这个客观条件决定了团建工作必然要充分利用网络。我院研究生团组织都建有自己团支部的qq群,除了处理团的各项事务之外,平时生活、学习、工作都可以通过这个网络平台进行交流,任何团员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在群上讨论自己关心的问题,不受时间地点和其他客观条件的影响,达到了很好的沟通交流效果。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传播手段,使研究生团支部工作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得到有效发展。
(二)我院“团委空间网”,是同学们查阅信息、展现才华的舞台,也是各团支部展示团活、加强交流的平台,深受同学们的喜爱。在过去的一年里,空间网密切关注时事,曾做过新生入学指南,暑期社会实践,西迁乐山七十周年,网页设计大赛,第六届形象大使选拔大赛等专题网页。同时,我院宣传部也将“空间网”上的新闻和管理作为工作重点之一,并将此列入团支部工作考核体系。
当然,研究生团建工作中最有效的途径和方式还有“党建带团建”,只有坚持党建带团建,把党的要求内化为团员青年的自觉行动,做到“党有号召力,团有行动”,才能有力推动高校研究生团组织的建设,使研究生团组织的先进性得到充分的体现,更好地发挥基层研究生团组织的作用。
参考文献: